民国初年,正值新旧交替,百家争鸣的混沌之际。中国,这一沉睡着的雄狮,仍在睡梦中等待着一盏明灯,指引其拨开前方的重重迷雾,照亮其欣欣向荣的未来,重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大国雄风。
大雨冲撞着混乱的生活,风刮得呜呜作响,豆点儿大了起来,落在那跪在泥泞中的乞丐身上,本就破旧的衣物更是挡不住他的灰头土脸,让马车上的少爷忍不住停下吃三明治的动作,朝窗外看去,军阀无视人群,握着鞭子赶路,酒楼穿着那艳丽旗袍的小姐指指点点,一副不满的表情;码头的搬运工步履蹒跚,连移动双脚都困难;人贩子疯了似的卖孩子,两眼发光望着洋人手上的钱币,瞪大了双眼企图要得更多;男人拽着女人的衣领苦苦哀求,女人抱着孩子乱叫大哭……
混沌的众生图里,青年将怀里的《新青年》报纸拽的更紧了,这是拯救遍地哀鸿满城血中苦苦等待的苍生的一剂良方。
军阀混战的年代,无数的热血青年和有识之士在艰难险阻中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面对强权,面容稚嫩的年轻学生们没有退却,毅然投身于运动中,为了他们的使命和信仰,甘愿死在反动派分子的黑枪之下。
李大钊先生说:“他们可以挡住天上的太阳,但他们无法挡住民主的光明”。于是蔡元培先生三顾茅庐程门立雪,将陈独秀先生收入麾下;被“人血馒头”深深刺痛,满腔愤慨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刀,用尖锐的苍劲有力的笔锋扎进时代的毒瘤里,写出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向封建礼教宣战,礼堂上众说纷纭,这便是文化改革的第一步;陈独秀与钱玄同会面,在陶然亭里饮酒听琴赏雪,极尽文人相会之雅趣,论救国之药方;辜鸿铭教授在北大讲《中国人的精神》,“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接着他解释对“温良”的见解:“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我们中国人之所以有同情的力量,是因为我们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生活在一种心灵的生活里。”,虽然他迂腐固执,一再对陈独秀的见解表示不支持,却没有失了那一份真真纯纯的爱国心,这就是牢牢刻在骨子里的,永远去不掉的情怀;胡适先生一回国,陈独秀先生顾不上行李,急急忙忙赶去接人,那激动的拥抱,开怀的大笑,郑重而又不失幽默,赞许而又带有期望地握手,是对于有才青年的赏识与佩服,包容与兼并,是对远方的憧憬向往。而面对质疑胡适迷信杜威赞美美国的评论,他也曾正面回应过:“我虽崇洋但绝不媚外。”。一位位文学家政治家站了出来,誓死守护着这个看似快要灭亡的国家。
那几年,没有人停下脚步,被风吹过的夏天不热,被雨打湿的冬天不冷,你望着我我望.0279.NeT着你,从容地牵着手向前走去,仿佛蝉鸣不再吵闹,星星不再黯淡。
长辛店的工人们被带动,上海北京的学生们团结起来在各地举行演讲,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民众。时势造英雄,“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烈士陈乔年牺牲前说的话语永不褪色,永远鲜亮夺目。
少年少女们是那样清醒,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国家,尽管有人思绪万千,有人泪流满面,但当他们站在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看见被形势摧残的百姓们,听见前辈们嘶声裂肺的吼叫时,还是毅然决然跨过潮红的血,留下残阳里最后的一抹微笑,慷慨赴死,那一双双澄澈的眼眸,仿佛在说着:“将来的路,要靠你们自己走了……”
学生们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当街游行喊着响亮整齐的口号,被困监狱几十号人不吃不喝,是无声的反对。老师们集体罢课,校长们质问恳求,为了营救为正义发声的最可爱的人们。唤醒从麻木到觉醒的群众,远比剧中表现的更痛苦,更激烈。陈独秀说;“我们要做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不怕天罚,敢于盗火,为苦难中的中国照亮前程。”
压抑的腐臭的,南北夹击万箭齐发来势汹汹,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们在艰苦的时代熠熠生辉,青岛的失去令郭心刚一夜白头,千言万语无法诉说,只紧紧地握着陈独秀的手,苍白的面色,团拢的眉毛,干裂的嘴唇,发红的眼睛还流着一行行泪水,无力地摇头,无一不说着对青岛的念想。
“君去矣,甘将热血红青岛:吾来也不许狂奴憾泰山。”无非是断头流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不可言说的胆气,壮烈却被描写的如此微小,宁可头破血流也要收回失地的决心。
那一天,胡适李大钊陈独秀三人喝酒,争吵,和解。那一夜,酒楼不再灯红酒绿,镶着金边的红灯笼辉映着喧闹的街市,黑压压的帽子遮不住泛着灰白的报纸文章,弯曲的大道上婆娑的绿叶在挣扎。那一次,所有人站在革命的起点上:向世界宣告,雄狮将要站起来!
剧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便是:“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我们为了爱国,必须要救国,倒袁。我们为了我们的中华民族,更必须要救国,倒袁。”一个个字,说出来时是那么有理有据;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直指人心,肺腑之言不能用三言两语概括革命者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有探索,他们的革命精神与斗争精神,深刻传递爱国情怀,信念的坚守,国家腾飞,历史永存。
后来,一面面思想的大旗不断升起,一张张治国救民的药方被提出。犹记当年百家争鸣之时,千帆竞发,热闹非凡。用“百家争鸣”来比喻这样的一个年代,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这个年代要有名字,就应该叫觉醒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