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调查报告(共20篇)

第1篇:毛中特调查报告

       医务人员遭受暴力事件的调查与分析

       近段时间,医务人员屡遭暴力伤害,从同仁医院耳鼻喉科女医生被刺到北大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两人被刺,再到伤害新华医院多名医生被刺,到今年震惊全国的哈尔滨暴力伤医事件,有的为此失去生命,有的因此丧失劳动能力,有的决定放弃自己的医疗职业,对医护人员的身心造成了严重创伤。于此同时,对医院等相关场所的公共秩序造成了严重扰乱,对广大人民的正常就医和卫生保健造成恶劣影响。而且,据调查,此类事件在全国发生相当普遍,为此,有必要对在公共卫生场所干扰医护人员正常工作和暴力、非暴力袭医的当前状况做一下调查与分析。

       医务人员遭受暴力事件的发生率是相当高。根据2022年5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在题为的公报中关于工作场所暴力的定义,采用统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处理。调查的4062名医院工作人员中1年内有2619人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暴力的发生率为64.48%,其中心理暴力为49.12%,身体暴力为15.36%。另外在广州的一项调查中,758名护理人员接受了调查,有457人曾遭受暴力,暴力的发生率60.3%,同样验证了此结论。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辱骂、威胁、躯体攻击和性骚扰的发生率分别是68.5%、52.6%、17.9%和15.2%;护士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特点为58.9%的工作场所暴力发生在白班,36.4%发生在病房,63.6%的施暴者是患者家属;施暴者中男性的比例高达74.6%,54.5%的施暴者为中年;施暴者实施暴力行为时最常见的前三种情况分别是“素质低”、“ 不合理要求被拒绝”,“认为医疗费用贵”。

       从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医疗行业中医务人员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负担以及威胁这一状况如不及时得到改善,将会极大制约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使得医疗工作者无法安心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卫生服务当中去。对于调查结果我们做出以下分析:

       一、暴力事件的发生有其依赖性。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事件发生的时间多为白天;护士受到的暴力要高于其他类别;实施暴力的多为30~44岁之间,其次为30岁以下,44岁以上为最少;不同文化程度比较,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组,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组发生率最低;不同婚姻状况比较,其他婚姻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已婚组,未婚组发生率最低;不同岗位比较,发生率按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急诊科护士、精神科护士、急诊科医生、外科护士、精神科医生、外科医生、其他科医生、其他科护士、医技人员、行政后勤人员。

       二、其发生有其特殊原因。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某些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态度不端正,不够耐心的问题。因此引起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其次,医务人员与患者和家属之间存在过多的误解是发生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比如有时因医药费太贵,对治疗结果不满意,自认为做太多不必要的检查等而引起的不在少数,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及医疗水平和一些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小差距,这些其实都是社会体制和医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并非医生等医务人员所能左右;再者,某些社会媒体对于事件的报道存在失实和不均衡的问题,因为卫生工作专业性极高的工作,因此,媒体对某些医疗举措屡屡发生错误报道,严重损毁了医院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由此引发人们对医院对医务工作者的不信任,从而导致医患关系愈发紧张。第四,社会体制存在某些不足,如医疗保险覆盖和力度不够,是患者存在极大心里负担,加之疾患带来的身体创伤,使其医患矛盾容易被激化,酿成惨祸;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面

       实施了市场经济政策,医院也不例外,本是公益的代言者,却成了发财之地,医院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想办法从中获取利益,以药养医、以药养院的模式随此展开,由此患者和医院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医患矛盾由于医疗费用的发生随此突长;最后,从基层和省市调查对比来看,具有不同的特点,基层主要是小型的伤害程度不是太大的伤害,以抱怨、辱骂,而很少有人身伤害,而省市大型医疗场所进行身体接触型的攻击的较多。

       三、应该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医疗工作人员安全。医院是还人们安全和健康的地方,如今却快成了最不安全的地方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反思。而据当前情况,政府和医院也有必要采取更多有效措施确保医务人员人身安全。虽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一定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医患矛盾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中的每个人参与进去,根据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应该积极稳定推进医疗改革,减轻百姓看病负担,这将极大地减少因费用问题而产生的医患纠纷;

       2、应加大对我国医学事业的投资力度,加快提升医疗水平,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就业环境;

       3、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降低患者和医院所承担的风险;

       4、设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对于因治疗效果、治疗措施引起的纠纷等相关医学专业性问题作出公平、公正、公开评定,减少因这些方面而产生的患者投诉无门的弱势群体状态,使医患纠纷有正规渠道解决;

       5、加强平民的医疗教育,提高他们对医疗的认识程度,减少因误解造成的纠纷;

       6、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教育,重新树立医疗行业的形象,加强对于正面形象的宣传,改善大众对医护人员的偏颇印象,改善他们的执业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强医患沟通,将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

       7、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医护人员人身安全,依法严厉惩处暴力袭医者,提升医务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建立医务人员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渠道,切实保障他们安全有序的工作环境,保障人们正常的就医环境不受干扰,保障医院等公共卫生场所的正常秩序;

       8、改变医院运营模式,让医院彻底回归到公益中来;

       9、从调查中基层与省市医院的差别来看,基层的医疗资源更为稀少,在患者就医过程中,选择性就要少,因而他们的抱怨就相对少很少,同时由于基层医患关系的良好,矛盾就很少,而在大型医院或大中城市,市民的选择就相对多很多,因此患者容易激动而对医护产生不满,而选择其他医疗场所。从中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平均受教育水平越高伤医事件发生的越多越严重,这与教育不无关系,因此,低质量教育对此同样富有责任。

       10、国内关于医患关系成因、表现形式和对策的研究己涉及社会学、医疗技术、医疗信息、医疗法律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舆论监督等多个方面。从医技、医价、医药、医风和医疗制度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认识、研究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对医患关系的监督,密切注意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加大对医患关系的深入研究

       影响医患关系和导致暴力事件发生的因素方方面面,我们仅对此提出以上思考分析,目前医患关系不尽人意,需要医疗服务参与者、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改变这一状况,绝不是某一部分人某一个行业或某一方面人的责任。改善医疗状况,人人有责!

第2篇:毛中特实践报告

       一、文体是调查报告

       二、调查报告包括标题,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查结果,调查分析,合理化建议

       三、思路清晰,观点正确,言之有物

       四、引用参考文献,按顺序加以注明(序号「」作者姓名,文章名称,期刊名称,年月,期,页码)3000字以上

       选择题目:

       一、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用人标准的现状调查;

       二、医学生基层就业状况调查;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调查;

       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状况调查;

       五、和谐校园,节俭型校园建设情况调查;

       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状况调查;

       七、我国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效果调查;

       八、现阶段劳资矛盾状况调查;

       九、网络意识对网民行为的影响调查;

       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效果调查。

第3篇:毛中特调研报告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调研论文

       论文名称: 关于大学生使用电脑利与弊的调研报告 年级专业:

       电信1203

       姓名学号:晁永阳(202216020308)王锦涛(202216020309)

       张洪亮(202216020310)吴志功(202216910312)韩志刚(202216020315)刘海峰(202216020307)

       评阅教师:

       张晓锋老师 提交时间: 2022—2022—1

       一.前言

       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发展也日趋成熟,个人电脑数量以井喷式形势增长,诚然,以上种种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便捷,然则,网络是把双刃剑,错综复杂令人目眩的网络信息有时也不免令人头痛。近年来,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已深入到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也不免存在诸多利与弊的争议,为了了解大学生在使用电脑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为此进行了本次调研。

       二.方案

       调查成员:晁永阳、王锦涛、张红亮、吴志功、韩志刚、刘海峰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为主,座谈调查为辅

       调查时间:2022年12月12日----2022年.12月.14日 调查地点:河南工业大学校园自习室、图书馆、学生宿舍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内容

       1.购买电脑的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购买电脑的时间分布如下:

       2.使用电脑上网的地点

       从问卷调查和座谈访问结果来看,大部分大学生是在宿舍使用电脑,部分人也在图书馆、自习室和学校机房使用电脑,小部分人在校园内外网吧包夜上网。

       3.使用电脑的主要用途

       根据调查结果来看,电脑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作用有很多,具体有:玩游戏、浏览新闻资讯、QQ聊天、看电视电影、订餐网购、学习查阅资料等等。男生主要是玩游戏和看电影;女生则以QQ聊天、看电视、网购为主,两者都用电脑学习查阅资料。总的来说使用电脑还是以打发时间为主,以学习为辅。

       4.花费在电脑上的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每天上网所花费时间段主要有:1个小时以下、1到2个小时、3到5个小时、五个小时以上,长时间上网以男生居多,也不乏有少部分女生。

       5.依赖程度分析

       从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对电脑的依赖性还是很高的!

       大学四年是人生中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还处于真正成为成年人的一个过渡时期,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不管什么事都依赖电脑,包括老师布置的作业等,长此以往大学生就对电脑产生了依赖,同时网络将会使大学生思维狭隘化,被动化,现实世界是包罗万象的,这是它明显不同于虚拟网络的一面。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局限性便在于太过感情化、肤浅化和片面化。人本是离不开社会,一旦离开了无法生存,所以应该多和其他人交流,关于责任、义务和生计等现实理性思维的话题往往涉及太少。但是,大学生对大千世界的认识,除却感性思维,更重要的是用理性的视觉来审视,而网络忽视了这方面的锻炼,导致大学生个体思维空间发展片面化,尤其缺乏逻辑概括能力和探求事物抽象本质的精神,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四.调查分析

       1.大学生使用电脑有利的一面 千载而下学者如过江之鲭,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并且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今天,如果不主动利用电脑网络,必将被时代信息知识的大潮所吞没,然而网络却是最好的传播媒体,对于大学生来说,许多大型的考试报名和分数查询,都可以在网上进行,而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打永远繁忙而且昂贵的声讯电话去查询。同时网络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拉近,许多朋友之间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没有办法常常在现实联系,QQ就为处于这些情况的朋友提供了良好的联络途径,在QQ中,不但可以和老朋友联络,还可以认识许多新朋友。在短短的聊天和沟通中,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拉近,在其他不同的网络游戏中,人们也可以通过游戏中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识相知,成为肝胆相照的好朋友,人们也可以通过E-mail在网上进行书信来往,相互告知安好!更重要的是:在崭新的教育环境下,不同学校和地区的学生均可以享受到高质的教育,弥补了受教育的不平等差异,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这对素质教育中的知识性内容普及和提高是有作用的。学生可以在全国范围乃至全世界范围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这将大大增强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有高度创造性的、能适应21世纪激烈竞争的全新人才。能够拓宽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信息网络技术是以网络的形式构筑和处理信息.是一种跳跃式、立体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线性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广泛性思维、交又性思维和变换性思维,拓宽创新思路,不断发挥创新潜能大学的知识得到不断更新与扩充。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最新知识、科技动态、全面的信息资料,这为大学生全面加深对专业课的学习,快速获取大学图书资料提供了可能。通过Internet,学生可以在广阔的网络世界寻找资料,通过数据处理功能和多媒体功能来进行英语、计算机等科目的学习,提高了课堂和学习的效率,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大学生学习的提高等

       2.大学生使用电脑不利的一面

       A.大学生过分沉迷于网络的交往,往往会忽视了身边的真实的人际交流,当他们在虚拟世界获取的快乐比现实世界多时就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交往中,传统的具有可视性、亲和性的人际交往将大为减少,以情感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被人与计算机的关系所取代。

       B.网络信息的快捷和大容量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大学生们过多地消费现成的网络快餐式文化,会形成他们思维的被动和僵化,许多时候,大学生们对网络信息仅仅在接收,而并没有消化和回旋的余地,便没有了自己的见地。因为网络世界里有好的也有不好,他们盲目的接受,而没有慎重的选择和吸收。西方国家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极力推进“西化”和“分化”,把网络称之为“没有硝烟的战场”,企图把网络视为“中国和平演变的源泉”,传播他们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价值观等。这将会对我国的政治制度、主旋律文化,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有些大学生希望以网络交流来完全取代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直接的情感交流与感染,沉迷于个人小天地,变得“闭关自守”

       C.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不法商人带来了可钻的空子。不少的色情、暴力、赌博等不良网站应运而生。这些不法商人为了牟取暴利,不顾网站的信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有多大的危害性,不断在网站上传播色情暴利信息,网络上还有许多介绍工作、征友、征婚的中介网站,但是其中也不乏骗人钱财、没有履行义务的网站,大学生如果一不小心,就会踩进这些精心布置的陷阱里。

       D.网络带来的不仅是思想上无形的伤害,对于许多大学生的健康也造成不可忽视的伤害,在电视上我们就曾经多次看到这样的报道:某某大学生由于上网玩游戏时间过长,造成下肢忽然瘫痪、不能动弹,严重的还有休克昏迷的例子。由于电脑对于人体的辐射,如果人长时间地坐在电脑前不活动,就极容易造成种种难以预期的身体上的伤害,最显著的就是对于视力的损害,经数据统计大学生总体视力水平在逐年下降,速度惊人

       五.总结建议及应对措施

       (一)自我节制,网络时代更需要具有理性自律和人文关怀双重人格魅力的人。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了这点,才能在潇洒地展示自身网络本领的同时,充分考虑人与社会和良性互动,科学利用互联网,收拢个人放纵的意志欲求,以理性取代任性,以道德化的网络正常运作取代肆意践踏网络资源的行为,这些都需要大学生们至善的自我约束和控制意志。

       (二)摆正心态,心态是人们生活的关键,倘若大学生们能够在遇到现实生活障碍和困难的时候,将其视为考验自我、战胜自我的一个机会,认真剖析原因,把网上的真诚释放的心态延续到活生生的现实中,剔除虚伪和扭曲的心性,相信解决的方案总会有的,就不致陷人无端郁闷和窘迫之中。从容和真诚的心态是大学生们缓解紧张情绪,积极融人现实生活,并受到他们尊重的法宝。网络中道德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呈失范状态。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网络教育,引导上网者对信息持“扬弃”的态度,增强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抗诱能力,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坚定信心,把握方向,拒绝堕落,自觉构建网络道德长城,积极倡导“绿色网络”。同时要规范网络行为,如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文明上网、不发送垃圾信息、不浏览黄色网站等等,使学生自觉地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全面、有效的新的法律体系来规范信息网络环境。

       (三)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信息化社会,信息大量存在,真实信息与劣质信息同时并存。因此,就迫切需要大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分辫信息的真伪,理解劣质信息可能带来的后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网络文化的渗透,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更强的文化意识,特别是网络文化意识,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引导。不仅要善于做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的精华,把它们科学地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中去。

       (四)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后,更要把学生的心理教育提到日程上来,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最近几年全国许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站或心里诊所,辅导员以及作学生工作的教师也都补上了这一课从而可时学生进行更有力的心理教育。大学生在校期间J冷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毕业以后才能把自己的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

第4篇:毛中特调研报告

       贵州师范大学xx学院xx级xx班xx2022年9月

       “毛中特”社会实践课调研报告

       第 1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5篇:毛中特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参考选题

       1、自制问卷调查表以班级同学为对象,进行社会调查,对照各自家庭近五年来,家庭年收入、家庭的恩格尔指数、家庭用于教育的费用、家电的数量等,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2、利用网络,调查一个企业近十年在所有制情况、企业的生产情况、企业产品的市场销路、职工的收入等情况,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3、利用网络,解有关家乡近十年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就某专题:比如教育、工农业产值变化或交通状况谈谈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巨变,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观看小沈阳相关作品视频,谈谈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

       5、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调查研究。

       6、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7、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8、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9、农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农民利益保障情况调查与分析

       10、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的调查与分析

       11、某地城镇居民消费情况调查与分析

       1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13、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14、假日经济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15、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6、和谐校园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17、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调查与分析。

       18、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的调查与分析。

       19、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20、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21、私营企业主入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调查。

       22、关于XXX市(县、乡)农民医疗保障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3、关于XXX市(县、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4、关于XXX市(县、乡)农民工问题调查与分析

       25、关于XXX市(县、乡)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分析

       26、ⅩⅩⅩ市(地区、县)农村火葬普及情况调查报告

       27、ⅩⅩⅩ市(地区、县)农村消费结构调查报告

       28、ⅩⅩⅩ市(地区、县)农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29、城乡居民防火意识调查与思考

       30、关于农村家庭暴力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31、大学生消费状况与农村家庭承受力调查与分析

       32、XXX大学生校外租房问题的调查

       33、XXX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与分析

       34、关于XXX高校贫困生现状与需求调查

       35、关于大学生创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6、XXX高校学生社团(学生团体)状况调查与分析

       37、XXX大学生勤工助学调查与分析

       38、关于家长和学生对教育高消费看法的调查与分析

       39、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40、大学生理财能力调查与分析

       41、大学生入党动机与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2、大学生宿舍文化(或流行文化)现象调查与分析

       43、调查你所在的村或社区年纪在60岁以上的老人的晚年生活,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注:可根据专业、兴趣、支持条件等实际,缩小范围,确定相应实践主题。以小见大。

       法政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组

第6篇:毛中特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3、邓小平理论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失误产生的原因,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4、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实力。”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6、中国无产阶级的基本有点和自身特点:

       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依据①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地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③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④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又包含4小点)a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b农村革命根据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c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使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d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和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9、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10、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阶级政策);贫农和下中农一起,约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农村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包括原来是贫农而在土地改革后变成的下中农以及老中农的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11、(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性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12、(为什么?)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因为不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都要靠发展。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无论国内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党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13、(每一点后要结合实际解释说明)(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领域,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②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推动力量。科学技术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生产要素,使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的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③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使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①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②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16、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

       17、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18、为什么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加,推动着消费结构升级,形成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国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理念②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由于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再加上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③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由于我国基本国情没变,社会矛盾没变。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要解决好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等问题,我们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19、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高自主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④统筹区域发展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①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②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2年进人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21、三个转变(多选):①促进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2、资源节约型社会: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②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③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④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23、基本民主自治体系: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24、依法治国的意义: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④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5、中特文化地位和作用: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要内容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主题,树立共同理想;精髓,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基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③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9、如何发展文化产业?①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②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为主、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调动社会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3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依据: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31、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3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略)

       34、加快改善民生建设的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社会和谐社会。

       35、优先发展教育,建立资源强国: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优化教育结构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④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36、为什么要发展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就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积极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②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③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37、深化收入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第7篇:毛中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题目

       1、改革开放给城乡带来的变化(从经济、文化等某具体方面)——以家乡为例

       2、新农合实施情况的社会调查——以家乡为例

       3、合肥学院近两年毕业生跟踪调查

       4、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以家乡为例

       5、目前农民收入或消费状况调查——以家乡为例

       6、安徽某地农村基层党建情况调查——以家乡为例

       7、××地区农村养老模式调查研究

       8、合肥某国企经营发展状况的调查

       9、安徽某地农村乡镇企业状况调查

       10、合肥某高新企业情况调查

       11、安徽某地旅游业(或红色旅游、特色旅游等)发展情况调查

       12、安徽某地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使用状况调查

       13、安徽某市农民工子弟上学情况调查

       14、安徽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是中国农村包产到户改革发源地调查

       15、农村食品卫生安全情况调研分析——××村食品卫生调研

       16、巢湖水污染状况及原因调查

       17、合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调查

       18、网络文化对合肥学院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调查研究

       19、××村(乡、镇)农民外出打工决策分析 20、××地区文化名人与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21、合肥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状况调查——以某企业为例

       2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23、合肥学院对外合作办学状况的调查

       24、××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调查研究

       25、大学生微博问政的关注焦点与话语体征调查研究

       26、文化强国离我们有多远?——大学校园文化形态及文化生产研究

       27、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分析社会实践地区的区情

       28、社会实践地区公有制实现形式与股份制调查研究

       29、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典型调查 30、农业产业化对现代化农业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

       31、××地区生态农业发展前景调查研究

       32、××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调查研究

       33、农村适龄青年就业状况调查分析——以××地区为例

       34、关于“大学生眼中的两会”的调查与分析

       35、××地区农民工闲暇时间支配状况调查

       36、××地区市民(村民、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思考

       37、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38、××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调研

       39、加强和健全我省的政务公开制度的调查研究 40、(农村/城市)子女教育支出与学校收费问题调查

       二〇一五年四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第8篇:毛中特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我国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深刻背景

       1、国内背景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

       政治上——混乱状态

       经济上——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2、国际背景

       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我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明显加大。

       举例:1949年,我国与美国人均GDP之比为1:19,到了1978年扩大为1:43

       我们党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曲折中深刻认识到,要拜托我们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要加快改变中国的面貌和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必须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必须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通过开放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上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二)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1、什么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实质和性质 (1)改革开放的实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①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②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2)改革开放的性质

       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什么是革命呢?一般意义上讲的革命是指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指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空前尖锐的程度时,代表生产力发展的先进阶级,运用暴力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从而把人类社会推向更高的阶段。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第二、是政策的重新选择和体制的重新构建,是对旧体制全面的深刻变革 第三、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第9篇:《毛中特》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实施要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

       会实践调查报告基本要求

       一、调研选题,可自拟题目。

       1、农村基层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途径、方法和效果;

       2、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状况;

       3、个体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4、私营或民营经济发展中主要经验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5、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效果

       6、各社会阶层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和具体解决状况

       7、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状况和成效

       8、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的途径探索(个案分析)

       9、农村教育发展状况调查

       10、高校学生关注的主要问题个案分析

       11、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二、5人一组,也可单独完成。

       三、调查报告正文字数在3000字左右。

       四、撰写报名应严格按照格式标准完成,报告格式不符合要求者不能获得本门课程实践教学成绩。

       五、报告完成后由学习委员收齐按学号排序,第十五周上交。

第10篇:毛中特社会调查研究课题

       毛中特社会调查研究课题

       1、我院“思政课”课程教学的现状、问题调查与对策思考。

       2、当代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现状、程度、原因及对策的调查研究——以X为例

       3、当代大学生中马克思主义被弱化的现象和原因调查——以X为例

       4、推进当大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难题调查——以X为例

       5、我院大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的现状、问题调查与对策思考

       6、我院以人为本的现状、问题调查与对策分析

       7、关于我院XX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调查及其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8、当代大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调研

       9、当代大学生就业中急需转变的观念调查与研究

       10、当代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都调查与研究

       11、当代大学生制定人生规划(学习计划)的现状、问题调查与对策思考

       12、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调查与思考

       13、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上涨状况及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情况调查

       14、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观念的冲击状况调查与研究

       15、我院大学生搞兼职和多种收入分配方式的现状、问题调查及对策分析

       16、乌鲁木齐市贫富差距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17、当代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意识调查——以X为例

       18、当代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调查——以X为例

       19、乌鲁木齐市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研

       20、对最近五年来的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期间最频繁的提案进行分类,包括民生、环境、经济和国家安全

       21、当代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调查与对策研究

       22、当代大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调查与思考

       23、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调查与研究

       24、我院不和谐的现象调查与对策分析

       25、构建和谐校园的对策调查与研究

       26、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的民生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7、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途径调查与分析

       28、请你去了解一下医保和养老保险的现实状况,你可以选择自身的大学生医保,也可以选择自己父母的医保、养老保险,并鼓励去收集正处于变化之中的中国农民养老保险,医保的情况。并就这些关系到每一个人安全的生存的问题,选择你认为对在做同学利益相关的热点情况、知识、经验,做出调查研究报告。比如:在大学生医保实行条件下,大学生如何经济、有效地看好病?

       29、在你身边,让你注目的社会矛盾是什么,比如大学生找工作难,大学毕业后又的蜗居、蚁族现象,教育收费问题,拆迁问题等等,请选择某一现象进行调研,并谈谈你的真实看法。 30、当代大学生对实现台湾回归的对策调查与分析

       31、我院大学生对我国统一大业的看法的调查研究

       32、我为祖国统一献计策

       33、大学生参加军训的收获调查与对策思考

第11篇:毛中特社会实践报告

       潍坊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所在院系: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姓名:张其凤

       学号:11051140334

       任课教师:赵纪梅

       时间: 2022年5 月

       大学生网络社交

       目的和意义: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圈,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信息交流工具,尤其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互联网技术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一种新的交际方式。网络交际由于其快速、便捷、廉价等优点,迅速成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社交网络作为大学生网络活动的新兴载体必然存在一定的利弊,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总结其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都产生着影响,让大学生看到网络给他们的交际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指导他们合理利用网络进行社交。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根据在潍坊学院一二年级的调查报告显示可知:只有百分之十的大学生较好的利用了网络,他们觉得利用网络可以更方便的获取信息和资源,开阔了视野并且获得了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在课下利用网络做蓝鸽英语作业,也可以听我们的网络选修课,还可以学习其他我们感兴趣的知识领域,例如photoshop、会声会影等。百分之三十五的学生只使用网络来享受例如聊天、看电影、看电视剧等。而其余的学生表示步入大学后没有了方向感,失去了动力和目标,遇到问题后情绪也易低落,不能进行有效自我调整,会因为感到无聊上网,在网上交友,在这其中大部分男生都沉迷于游戏,有时还通宵玩游戏,不但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反而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考试挂科、预警、降级试读,甚至自动退学,这种现象几乎存在于每个专业、每个班。

       大学生网络交际从总体上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大学生无数便利和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有的大学生因为迷恋网络甚至患上了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因此必须对此引起注意和重视。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利于弊

       (一)利:

       1、如今网络上资源共享越来越多,信息的传播,文化的交流只在瞬息之间。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力。方便大学生查阅资料,解决学习上的难题。

       2、网上交友前所未有的跳出了世俗的交友观的束缚。网络实实在在的开辟出了一个崭新的交际渠道;拓宽了我们的交际范围。

       3、网上朋友相隔远,不会有什么利益冲突,更不必担心袒露心灵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所以才乐意地把自己的事情讲给未曾谋面的网友听。通过倾诉使心理得到自我调节,还有在网络上能够结交到各样的人物,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可以在网上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你烦心时,可以向他倾诉。

       4、网络促进大学生的友情互动,共同提高 。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它的交互性,它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媒体中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迅捷通道。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封闭的,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总多多少少有些顾忌。而网络正好提供了花样繁多的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情感驿站等虚拟空间使广大学子网民可以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充分表达和表现自我,结交各种朋友,相互介绍经验,共同进步

       (二)弊:

       1、网络可能使大学生思维狭隘化、被动化。大学生对这社会的认识,往往是仅仅在接收他人给出的信息和观点,而并没有充分地消化和体会,也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缺乏用理性的视觉来审视问题和现象的锻炼,这必将导致大学生个体思维的片面化和被动化。

       2、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一些大学生平时下午和晚上经常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真正在网上学习的寥寥无几。网络以其高度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带来知识和便捷的同时,也充斥了不少思想颓废甚至反动的内容和论调,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重要转折阶段,对事物的辩别力和判断力往往不足,且大学生对新新事物都会有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自身意识形态受网络异样不健康信息的侵蚀,进而无法把持自己,造成恶性循环

       3、大学生对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沟通方式的迷恋,使得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减弱了与他人交往的愿望。人际交往的减少很容易加剧自我封闭心理,造成人际关系淡化,导致大学生只满足精神需求而脱离现实的现象出现。网络使得大学生的情感得到认同与满足,使得大学生对网络有了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对现实产生了厌倦与冷漠,在这种消极的不为世情所动的抵触心理下,一些学生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不适应,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造成人际关系障碍。

       4、网络是虚幻的,没有人也没有办法对网上的“个人资料”进行审核网络因不受现实的制约,在网络中的随意性很强,各种可能都有发生。网络使沟通变得自由与便捷,也使行骗更难让人识别。别有用心者打着交友的旗号图谋不轨,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如何利用网络进行交往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

       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在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人际交往、满足大学生多种心理需求的同时,也由于网络的隐匿性、虚拟性、监督机制匮乏等因素以及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交往认识的不足,致使网络交往也对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我们要学会客观的选择,去粗取精、去委存真,而理性思考的前提是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涉猎更加广泛的知识。虽然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倾诉与发泄的场所,作为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我们要在情绪宣泄之后寻找到现实的解决办法,而不能将网络视为逃避现实、自我膨胀的庇护者。只有树立其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增强道德判断力和是非、善恶判别能力,才能更好的利用网络。

       2、控制好上网时间

       时间就是金钱,作为大学生我们的空余时间很多,但是要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上网时间,要保证自己的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不受影响。如果时间和其他条件都许可,上网聊天可以交友,可以作为一种别致的休闲活动。网络聊天具有快捷、及时、平等、自由的特点,大学生通过网络聊天可以和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另外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通过确立新的目标而努力实践,是我们在大学四年中最根本的问题,而与周围同学的交流沟通则会使集体荣誉感成为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又一动力。现实中成就感的获得始终是高于网络的,这样的话我们就能不会沉迷于网络了。

       3、提高学习主动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从大一到大二,学生在利用网络做作业这一方面,逞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随着专业学业的深入,网络学习也越来越频繁。作为学生,应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端正对待大学生活的态度,努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面对网络的各种诱惑,不应把适度的放松当作无节制的沉迷,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来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挑战。网络资源的获取是较难的一个环节,致使耗费的时间也最多。因此,提高网络资源的管理能力,是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网络资源的数量和资源种类丰富,例如聊天室。有的聊天室有专门的学习房间,比如聊天室,专业知识聊天室,有的BBS有对专门的技术问题的讨论和留言,大学生们可以在这些地方学习到很多东西,既使有的实在不懂,还可以向有关专家学者发邮件咨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有些网络BBS上,就某个热点问题的讨论可以让同学们辨明是非,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加强自己的参与意识。

       小结:网络之所以能风靡全球说明它的优点很大,但不可否认互联网的存在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获益匪浅,一旦利用不好就有可能走上歧途,所以从一开始接触互联网开始就应该有合理的引导,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迎接心理挑战,克服不良诱惑,合理利用资源打开视野、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时间安排:

       2022,05-30上午设计调查问卷,下午对大一大二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2022-05-31至2022-06-02整理、总结并撰写报告。文献参考:

       1、论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

       2、网络时代青年社会化范式的转型

       3、网络人际互动对大学生心理的冲击和挑战

       4、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心理解析

       大学生网络社交调查报告

       1、请问你的性别为? A.男 B.女

       2、你认为自己平时的课余时间多吗? A多 B一般 C较少

       3你平时通常在什么时间上网?大约一次多长时间?——A随时 B没课的时候 C周末

       4、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5、与网友聊天时是否填写真实个人资料? A是 B否

       6、是否会与网友见面? A是 B否

       7、有道困难时是否会与网友求助? A是 B一般不会 C从不

       8、你在社交网络上交的好友大约占你自己所有好友的* A.80%及以上 B.50-80% C.20-50% D.很少

       9、你上网的主要途径是?

       A.个人电脑 B.书馆 C.网吧各院系对外开放的机房 D.手机

       10、你会选择在网络上寻找另一半吗 A.不会 B.可以考虑

       11、.你认为自己的网络形象与现实中的自己比较起来?

第12篇:毛中特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班级:岩土SJ1216

       姓名: 刘寒宇

       学号:202221601002

       指导老师:谷春娟

       我心目当中的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然而,社会主义并不是教条主义,我们需要在实际建设中深切地加以体会和实践。在现阶段,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心目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包括很多内容,我主要从我们身边的生活和教育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时期,应该是一个社会财富日益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精神文化不断繁荣的过程。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1.社会财富分布不均,越累越多的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贫富差别是一个自古以来都长期存在的问题,从传统的帝制时期到近代的国民党统治,财富不均都是社会腐败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需要不断加强调控,控制少数富人财富的无限增长,增加对贫困人群的扶助,从而更好地维持社会的稳定。

       2.经济增长过程对环境的破坏严重。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生存。我国现在的经济增长是通过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取得的。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的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展集约型经济,以更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经济增长。鉴于经济增长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弥补,并加大环保投入,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3.城乡差别严重,需缩短城乡差距。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了城市。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城市房价居高不下,严重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劳动力锐减,农业生产受阻。农村越来越变成一个被人忽视的地方。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为我国缩短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除经济外,在教育制度方面也应该作出一些调整和改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能够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社会制度的兴衰。在我看来,我国当今教育存在以下弊端:

       1.应试教育的危害。

       我国在高等教育之前的教育主要为应试教育,其主要特点是: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要考的内容反复教为主要手段,从挤时间,扩大熟练度上找出路,以反复灌输为方法。最后以一次考试决定考生的命运。

       对于应试教育,尽管有人美其名曰当今最实用的,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但它与我们心中理想的素质教育相去甚远。大多数的孩子,要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寒窗苦读,只为高考两天的甘甜。大部分孩子已经没有童年,他们的学习充满了失败。很多孩子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与冲动,失去了尝试成功的勇气与感恩的情怀。有的只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催促之下不停地学习与考试。在这种情况下,应试教育亟待改革。

       2.高等教育的弊端。

       “学术自由,思想开放”,本应成为高校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激情四射,斗志昂扬”也本应成为在校的大学生最基本的精神风貌。大学,应该是一个培养大师的地方。可是,我国当代的高等教育又是什么状况呢?大学教材内容的僵硬,教学的死板,让很多学生叫苦不迭,他们对课堂内容根本提不起兴趣,很不情愿地赶来上课。课堂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去自己研究,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了。

       针对以上的教育弊端,我想提出自己心中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 1.推进素质教育,逐渐改变应试教育一枝独大的现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没有必要让所有学生在大学之前都接受同样的教育。国家应加大教育投入,有效地去发觉青少年学生所具有的天赋,并加以引导,使他们更好地向自己所善长的方向发展。通过上述方案,逐渐实现教育的多元化。

       2.放松高等教育的管理,让自由的学术氛围重新回到大学的校园。

       我国应该加速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进程,不能把大学的教学内容管得过死,从而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各个高校都应该尽量发挥自己学校的特色,学校的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创造自由创新的学术氛围。纯粹,人文,博爱,是教育的本真。教育是努力的去促进每一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它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我们的国民只有首先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提高其整体素质,从而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高更多的保障。

       以上就是我从和我们关系最近的人民生活和教育两方面出发,阐述我心目中的社会主义。

       文中观点定有不足之处,敬请老师予以指正,谢谢

第13篇:毛中特5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递给世界的名片,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长城、兵马俑、中国文化年等,让世界知道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文化的巨大作用日益为世界各国所认识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继续弘扬文化创造精神,发挥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的罗盘,是张扬真善美的旗帜。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的进步起着催化作用。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文明的足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实践多姿多彩。只有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凝聚起来,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趋旺盛,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健康的文化产品和丰富的精神享受,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可以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富“口袋”,也需要富“脑袋”,“口袋”“脑袋”一起富,才能在小康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快。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产品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百姓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

       文化软实力在国际关系和国际竞争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竞争中文化因素越来越明显。当今世界,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靠文化的支撑。实践表明,产品中文化的含量越高,经济附加值就越大。文化产品及服务已经成为独立的贸易形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产业属性越来越明显,文化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文化的感召力和表现力得到空前的发挥和提高。文化成为国与国竞争的利器,越来越多的国家想方设法来提高文化软实力。文化领域已经成为政治斗争和社会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大肆向其他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总而言之,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

第14篇:毛中特要点

       2022—2022第二学期专科《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要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原因及重要意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5、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6、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

       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及联系。

       8、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有哪些?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10.以毛泽东、邓小平分别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及重要意义。

       12.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是新式的农民战争?

       13.如何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15.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的内容。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

       1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18.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请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20.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23.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

       24.结合本学期所学内容,比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异同。

       25.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内容。

第15篇:毛中特会议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要会议总结(蒋中挺)

       考研政治毛中特所涉及的重要会议较多,为了方便学员记忆,蒋中挺老师将各会议总结如下,教你快速记忆毛中特各重要会议:

       一大奋斗目标提,革命对象错确认;二大高低两纲领,秋白统一战线提;

       三大国共合作忙,思想组织要独立;国民一大新三民,联俄联共扶农工;

       四大首分两资产,无产领导工农盟;五大工农小资产,新创民族独裁制;

       八七独秀枪杆子,革命起义总方针;六大新民革命定,无产基础批左右;

       古田军队服从党,党建军建纲领文;六届四中王明左,革命质形路军乱;

       瓦窑堡民族抗日,老毛提马主中化;遵义中共首自决,老毛领导地位立;

       洛川抗日有措施,减租减息转游击;六届七中尊老毛,若干问题有决议;

       七大少奇改党章,三大作风论联合;七届二中贺胜利,农村转城两务必。

       历届重要会议内容:

       1.一大(1921.7)《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一大立党,二大立纲)。

       2.二大(1922.7)半殖半封;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性质;民主纲领:消内乱,打军阀,建和平。

       最高纲领---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共和国;提出了最低纲领(找到了革命的对象)。

       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三大(1923.6)①国共合作,党内合作,②提出"真正的平民政权"; ③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左"右两种错误倾向---陈右倾,提到但没有做斗争献:提出党的奋斗目标。

       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②国共合作的基础:新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核心是民权)。

       4.四大(1925.1)讨论问题:①无产阶级领导权;②工农联盟。

       [功绩]:①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②国民党分为左、中、右(扩左、争中、反右)。

       工农运动;③明确将资产阶级分为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5.五大(1927.4)纠正陈的机会主义(对待农民问题的错误)没有真正改正提出"工农小资产阶级的民族独裁制"。五大实际上并没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6.八七(1927.8)提出枪杆出政权;纠正陈右倾;总方针: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秋收起义。

       7.三湾(1927.9)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指挥枪原则”;组织、政治、思想建军。

       8.六大(1928.6莫斯科)没收一切土地,依靠贫雇、联合中农;批判王 "左"右倾和陈右倾。

       9.古田(1929.12)人民军队的建设问题。

       六届四中全会(1931年1月)王明的左倾占统治地位,主要表现有:

       1)在革命性质上:混淆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把反资和反帝并列。

       2)在革命形式上:强调革命高潮的到来。

       3)在革命道路上: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4)在军事方面:军事教条主义,用所谓的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

       10.遵义会议(1935.1)①讨论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问题(注:没说政治路线问题)(政策问题-瓦窑堡;思想问题-延安整风;作风问题-七大);②确立毛泽东的领导核心;③是幼年党向成熟党转变的标志。

       11.瓦窑堡(1935.12)①中共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将"工农共和国"变"人民共和国";③无产阶级和全民族(两个先锋队)。

       12.洛川(1937.8)全面抗日路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独立自主原则)无产阶级领导权;减租、减息解决农民问题。

       13.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总结抗战经验,纠正王明右倾投降主义;毛提出"马克思中国化" 14.六届七中(1945.4)《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历史经验;确立毛泽东思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建党学说重要内容(思想建党);世界观和党性(作风建设);整风处理党内矛盾;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15.七大(1945.4)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第一次总结;确立毛思为党的指导思想;《论联合政府》提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区别他党的标志);作风建设(世界观和党性原则)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最终目的(解放、发展先进生产力,由落后农业国变成先进工业国)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群众路线(根本政治和组织路线)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负责;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

       16.七届二中(1949.3)1.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A.“两个转变”--农业国转工业国;新民主主义转社会主义;B."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务必保持艰苦奋斗;C."两个矛盾"--新中国同帝国主义;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

       ②毛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现状以及党应采取的基本政策;③毛第一次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

       17.七届三中(1950.6)国民经济恢复期主任务及战略和策略方针;毛提《不要四面出击》。

       [实现任务三条件]土改完成;工商业合理调整;国家机构经费节俭。[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对(农、手工、工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建设与改造并举。

       七届六中(1955年10月),初步形成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

       一届人大(1954年10月),通过第一部《宪法》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

       18.八大(1956.9)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

       [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工业国与农业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与不能满足需要 [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方针): [经济]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管理体制)适当扩大地方权限,并调整一些经济管理体制-陈云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国家与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个体经营、自由生产和自由市场作为补充)[政治]扩大民主,建立健全法制-董必武:依法办事是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党和各民主党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坚持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任务: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科学文化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外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八届九中全会(1961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1964年12月)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第一次公布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技)。

       19.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1979年3月),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纠正"文革"中和以前左倾错误,这是党在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马克思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起点。

       20.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确立了毛泽东的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1.中共十二大(1982年)。

       1)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作了重要补充: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2)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2.十三大(1987年):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党的基本路线;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3.十四大(1992年10.12 --18):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4.十五大(1997年9.12--18):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进一步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3)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做全面部署。

       4)确立跨世纪发展宏图。

       5)明确回答了邓小平死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

第16篇:毛中特心得

       毛中特学习心得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让我们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进成果。因为有先进的理论因为有先进的理论,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在这学期还没有开课之前,我以为毛中特和我之前上的一样。在一个大大的课室,只要我们安安静静地坐在大课室里面,听着我们的老师为我们讲课,那就足够了。但是这学期的毛中特不同与上个学期的上法。两部电视政论片的播放,让我很感兴趣。不同于以往的不再是老师枯燥的念书,而是情节紧凑有图有声影的视频。不再是老师硬性输入,而是我们主动吸收有关毛中特的知识。本学期,我们系统学习了毛泽东思想概论,就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认识,我有如下的体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就这门课来讲,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学说。它有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史论结合的问题。毛泽东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沃土之中,它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过程,也是近现代中国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过程。其二,则是与现实结合的问题。让我懂得毛泽东的这些很多道理不是照搬书本上的,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结合其他国家胜利的经验,最主要的是,结合过去的失败和教训。深刻的认识到了要中华崛起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要为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之崛起。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学好毛泽东思想,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掌握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建设,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掌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以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第17篇:毛中特读后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概论》读后感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有它的社会历史条件,它是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经过新文化运动犀利的中国,为马列主义的传播准备了条件。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比较鉴别,终于接受 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种时代条件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前提下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的本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次源则是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过程也就是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文化融会贯通的过程。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麻醉的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迫切要学新的本阶级的思想武器,这就为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和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创造了社会条件,奠定了阶级基础,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间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尝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萌芽。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在时间上为开辟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并解决了与这条新道路相关的一系列革命的基本问题,特别是关于《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已初步包含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这标志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已基本形成;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即从遵义会议到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到达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领导全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凉亭大理论成果。而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21世纪,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我们仍然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因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战斗的光辉旗帜,是指导我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种精神支柱,我们一定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运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当然,我们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同时还必须发展毛泽东思想,坚持是基础,发展是关键,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坚持;而坚持和发展都必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主要从两个方面看:⑴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无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⑵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18篇:毛中特6

       十七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民生问题,是结合我国当前形势所提出的重要政策方针。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紧迫的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是否可以被人民所认可;民生问题,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否合理。通过改善民生可以为大量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提供一个起码的尊严底线,从而消除贫困现象,减小或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还可以为每个社会成员广泛地提供最为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进而,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秩序稳定,秩序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没有秩序的无政府状态,比任何专制的危害更烈。“安全、有序、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民生问题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人民大众都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解决民生问题,使民众安居乐业、共享太平,能够为政权的稳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总而言之,解决民生问题在当下,我们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收入分配等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愿望,把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事业等有关民生方面的投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有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4.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稳定物价;通过调整税收政策,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积极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第19篇:毛中特论文

       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现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调查时间:2022年5.9-5.11 调查地点:河北工业大学 宿舍 教学楼 调查对象:河北工业大学学生 调查范围:河北工业大学 各院系 调查方式:问卷填写形式

       小组成员:刘文静 刘晓宇 蒙艳红 王凌慧 王鹤

       调查基本情况:此次调查的河北工业大学的各个学院的同学,男女比例相当,其中担任学生干部的有30%,我们调查问题针对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大学生责任意识也做了全面的问卷

       调查结果:普遍的大学生都认为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可见大学中意识中有了解幷将改善的意识。大学生的人生目标是大多以赚钱孝敬父母为主,部分选择了建设国家。

       对于社会上的公共道德,普遍学生都会选择乐于助人而对于当代的弄虚作假及盗版的情况大多数的同学不以为然,而普遍学生都表示在大学期间缺少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

       调查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现状

       首先应该肯定,当代大学生除了应当承担普通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之外,还由于其所受的高等教育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期待,而对社会负有更多的特殊责任。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及专业技能方面付出极大的努力,但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当前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着非常令人担忧的责任感淡化甚至缺失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自我责任感迷惘

       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具有责任感的前提。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三无”现象——“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情绪冷漠空虚,对一切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毫无意义。这部分“三无”学生,在行为上无所适从,在心理上失落无助,无法积极承担所必需承担的责任。表现出人生没有奋斗的方向,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没有可信任的朋友,没有生命的终极解释,自我责任感迷惘。这一切使得部分大学生对生命质量的感受下降,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空虚感、孤独感,严重的就会出现行为失范,甚至是人格分裂和精神的绝望。

       (二)对他人责任感淡漠

       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往往容易出现夸大人际冲突的倾向,忽视或排斥他人的存在,甚至有的出现“极端功利化”的趋势,只知道关心自己的命运,重视个人的前途,而缺乏对他人的责任感。大学生这种过度关注自我甚至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必然遭到社会的否

       定和排斥,从而使个人陷入孤立、孤独的境地。

       (三)对家庭责任感减弱

       “爱幼”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但这却造就了部分学生对父母、亲人的付出习以为常甚至漠然视之,对家庭的责任感减弱,只知道一味索取而没有考虑回报。

       二、大学生责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这是部分大学生责任感淡化乃至缺乏的内在原因。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出生在改革开放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直接目标就是考大学,至于考上大学后要干什么并不十分明确。所以上了大学后,对这些没有很好地适应心理转变、没有明确进入社会角色的大学生来说,责任感常常只能是外在的东西。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与自身进入角色缓慢有很大关系。

       (二)家庭原因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居多,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导致自私自利,个性强。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得他们对自己过分关注,经常考虑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差,经不起些许挫折。

       (三)学校原因

       目前的教育体系中,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责任感教育体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有很多方面不利于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在灌输式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学生被动接受的多,主动接受的少,使得社会主体意识无法在教育中得到加强。在教学上,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以及高校课程设置与社会联系相对模糊,使得学生把学习和考试当成了目的,无法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从而培养主人翁精神,增强责任感。

       (四)社会原因

       这是部分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甚至缺乏的重要外在原因。当前社会正

       处于激烈动荡的转型期,诸如世风日下、权钱交易、分配不公、假冒伪劣、人际关系扭曲等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正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不断暴露。对此,由于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入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能力,大学生的认识往往较片面,容易走极端。有的人因为惰性太强而跟不上形势,有的人因为缺乏竞争而被淘汰,等等。于是转型社会中的“不适应者”在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前,就感到突然失去了理想支柱和干劲,因而表现出一种对什么都“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消极倾向;有的人却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出现了关心自我,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尽义务的“极端功利化”倾向。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甚至缺失与转型社会的剧烈冲击有很大关系。

       三、培养构建大学生责任感的措施

       (一)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价值的导向

       责任感说到底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首先,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决定着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才能形成产生责任感的精神支柱和履行责任感的强大动力;其次,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价值的导向。

       (二)加强民族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流的民族必须有一流的文化素质底蕴,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源远流长,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高校应当营造一种文明、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加强民族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撑起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支柱。

       (三)加强道德情感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

       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能起到调节作用,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大学生责任感。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深刻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古老优秀的民则传统和美德。其次,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他们任何时候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感恩,才能主动关心身边的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

       (四)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的教育潜力,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首先,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教师在承担各种责任方面率先垂范,就会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育应采取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能真正主动地承担起各种责任。

       (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

       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了解民生,了解国情、锻炼毅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广阔舞台,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产生和深化对应承担责任的认识。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性转变,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现象、社会职责的了解,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牢固树立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受教育,增强责任感。

       (六)完善评价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实行素质教育

       “大学的本质要求它自身不能只是作为职业训练场所而存在,还应该在培养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人方面发挥自己的责无旁贷的责任。”如果高校的教育只是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教给学生“做人”的本领和艺术,尤其是做一个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和对国家有责任感的人,那么这种教育可以说是失败的。

第20篇:毛中特读后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读后感

       读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后,就“先富”与“共富”、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的问题有了进一步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我们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发展生产力。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比资本主义更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的根本目标。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个富是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在1992年,邓小平精辟地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把共同富裕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

       就“先富”与“共富”、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这个问题分别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带动多数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使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和平均富裕,而只能是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我国基本国情的。

       首先,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

       第一,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各企业和生产者个人所拥有的资金和物质生产条件各部不相同,因此,同样的劳动,也会有不一样的收入状况;第二,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要求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由于劳动者的体力强弱不同,劳动技能有高有低,家庭负担又各不相同,必然使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存在差别;第三,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价值规律必然发生作用,各企业由于经营管理水平、获得和掌握信息的时间和程度不同,他们运用价值规律的能力亦不同,造成投入同样多的劳动时间,利润却不相同的结果,从而导致生产单位与劳动者个人收入水平的差别。上述原因说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我国国情所致,并不违背社会主义原则。

       其次,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并不矛盾。共同富裕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途径。

       第一,一部分人先富与共同富裕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从个别到一搬,从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飞跃是在无数量变的基础上超过一定“度”时发生的。而在量变到整体质变的过程中,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共同富裕同样是先富后富的不平衡性中实现的。因此,从表面

       上看,个别人先富起来,似乎是与共同富裕背离的,而实质上,它是共同的发端和必由之路。

       第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会对其他的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起到巨大的示范和鼓舞作用,带动越来越多的人一浪一浪地走向富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第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先富起来的人还会用自己的经验,技术和资金等帮助别人尽快地赶上来,形成后进赶先进,先进帮后进,从而一部分人先富走向共同富裕。

       第四,随着先富者收入的增加,国家的积累和收入也将不断增加。国家的富裕将为广大劳动者的共同富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可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我党制定的一项正确的政策。

       二、社会主义分配必须体现社会公平与提高效率两个方面的要求。

       社会公平与效率是矛盾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分配的原与政策必须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体现着社会公平。

       所谓社会公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从社会整体上看,必须防止贫富悬殊的现象出现。各部门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应保持一个合理的差距,没有差距是不公平,差距过大也是不公平。从企业内部分配看,分配不仅要看劳动的量,同时也要看劳动的质,只讲量不讲质,并单纯地以劳动量进行分配也是不公平的;从管理体系和政策范围来看,每个劳动者的劳动致富机会应该是均等的,必须避免由于体制和政策不完善造成一些人收入过高,另一些人收入过低的不公平。

       要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不是一件易事。在我国,“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小农经济的传统观念经历了几千年,平均主义已成为一种顽症。因此,过去在分配中,主要实行的是一种低效率基础上的“社会公平”。这种低效率基础上的“社会公平”实质上是不公平的,是平均主义的反映。他使一部分人的劳动被另一部分人无偿占有。它不能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因而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及积极性。相反,只能奖懒罚勤,破环生产力,降低经济效益。要克服长期以来分配中的“吃大锅饭”的现象和平均主义思想,从而真正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就必须认真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并合理的拉开收入的差距和档次,使那些积极工作,贡献大的劳动者获得较多的报酬,反之,获得较少的收入,这样对前者是一种鼓励,对后者是一种鞭策。这样做才体现了真正的社会公平,并有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和劳动效率的提高,达到公平与效益的统一。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共富,认识到它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先富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是部分先富的必然结果。实现共同富裕要防止两极分化。效率与公平及二者关系状况是动态的,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变化的。在这种发展变化中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毛中特社会调查报告

       毛中特心得体会

       毛中特调研报告

       毛 调查报告

       毛概调查报告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