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国企新工人的工作心得体会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企业必须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走向市场,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在各种经济利益的深刻调整,经济成份多元化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价值趋向呈现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必然会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许多新的问题。

       较之过去那种传统式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主要内容.方法方式和工作对象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如何在这空前的社会变革中,面对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迎接挑战,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这一课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的主要内容。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简单地说,是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问题。

       它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要以 -理论和 -重要思想统一全体职工的思想,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企业在变,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变,许多我们以前没有见过的新情况、新问题都可能出现。

       因此,迫切需要通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人心。

       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武装广大职工思想,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帮助他们更新观念,增强责任,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系列新观念,促进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和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具体来讲,一是要帮助广大职工深刻领会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 -重要思想武装全体职工。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针对职工出现的各种各样心态,通过思想教育,帮助广大职工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实质和内涵,消除疑虑,增强市场意识,发挥主人翁作用,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

       二是要牢牢把握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

       新形势下,企业思想工作要针对职工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实在在地渗透生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切实发挥保障作用,变虚为实,变无形为有形。

       第二、开展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提高职工思想觉悟作为基本任务,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着眼点。

       由于过去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至今在相当一部分职工中旧的传统观念,仍然严重地束缚着他们的思想,往往把旧体制的某些弊端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当改革冲击这些弊端时,他们感到迷惑不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产生这种观念,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思想教育内容、方法欠妥的原因,更有职工素质低下的原因,实行市场经济,把企业推向市场,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势必发生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

       职工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如矛盾心理、失衡心理、求稳心理等都是难以避免的,也是正常的.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职工不同层次的社会心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八荣八耻等方面内容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恪守职业道德,使其真正成为新时代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正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任务之中的一根主轴。

       企业的每一次具体任务的思想政治工作活动都应围绕这根主轴来设计、来安排、来运转,才能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收到较好的成效。

       第三、把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主要任务,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在生产力三要素中,人是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

       看生产力要素的状态如何,关健看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否充分调动起来及其发挥的程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就是战场,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求得稳步加速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事实表明,光靠物质手段是行不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激励二者只有结合起来,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综合运用宣传教育、表彰奖励等精神激励办法,激发广大职工生产和工作责任心,形成上下团结、和衷共济、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从而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由市场经济体制所决定的。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企业全面迈向市场鸣锣开道,即通过宣传教育、疏导协调等方面的思想教育,消除职工中的思想障碍,提高职工的心理承受力和整体素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第二,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所决定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的主体是职工,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广大职工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许多配套改革措施滞后,加上“左”的思想束缚尚未完全彻底冲破,职工主人公翁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始终围绕调动职工积极性,服从和服务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这个中心,理顺关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三,它是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所决定的。

       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势必会在职工的思想上引起校大的震动,这是一场深层次的心理变革。

       改革从总体上来说给职工带来了一定的物质利益,但也有一部分职工担心丢了“饭碗”,出现留恋旧体制,又期望新体制的矛盾心理;也有一部分职工产生失衡心理、怀疑心理;在一部分企业领导干部中还存在着求稳心理,等等。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这些心理将会越来越突出,并将成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障碍。

       因此,必须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使广大职工既能在现实中感受到,又能在理性上认识到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是针对束缚职工积极性的旧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第四,它是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无庸置疑,由于过去较长时间受一些传统固定的模式的束缚影响,致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未能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转换,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不够理想。

       因此在新形势下,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要统一评判标准,树立效果观念。

       我们评价一个单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看做了没有,更重要的是要看成效如何,不仅要看职工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还要看职工积极性是否持久。

       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三是要变虚为实,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四是要抓住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的重点难点,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工作大局服务。

       三、突出重点,积极做好四项工作。

       第一,要在广大职工中强化市场意识教育,这是明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的思想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进入市场,企业职工的思想就要首先进入市场,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的感到迷惑不解,有的旁惶观望,有的无所适从。

       因此,必须在全体职工中进行商品经济、市场意识等常识的教育,使职工懂得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市场经济等基本常识,以及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企业走向市场的客观必然性等,树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质量观念和效益观念,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思想和工作作风,增强企业和职工面对市场,进入市场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

       在市场竞争中,我们的国有企业往往步履维艰,效益低下,而许多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却异军突起,发展迅猛.为什么会形成这样大的反差,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职工市场观念的差别,前者受计划经济思想束缚比较严重,市场观念差,缠足不前;后者立足市场,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壮大。

       这的确值得我们去深思,也说明强化职工市场意识是何等重要

       第二,牢固树立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指导思想,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性,这是明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经济工作服务,密切结合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进行,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企业中,经济工作离开思想政治工作不行,思想政治工作脱离经济工作也不行,要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势必冲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旧观念及其形成的利益关系;同时,企业早已不再是“旱涝保收”的年代,而必须由商品价值交换的实现程度来决定其经济效益。

       在市场面前,优胜劣汰,决定企业的命运,也直接影响着职工的利益,尤其是当企业处于困境状况时,如何使职工精神振作起来,渡过难关,思想政治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其效果也更为显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否为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指导思想也得到了验证。

       可见,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一道去做,渗透到各个环节中去,确保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第三,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和精干高效的政工队伍和网络体系,这是明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的根本条件,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经济工作服务的组织保证。

       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更重了,要求更高了,难度更大了,涉及的领域更广了,对政工干部也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为此,必须着重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立全方位的、立体交叉的网络体系。

       在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靠政工干部,还要依靠行政干部、全体党员和广大职工群众,使思想政治工作由过去仅靠少数人去做,靠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去抓,变为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体职工群众共同参与,形成全方位、主体交叉的网络体系,扩大它的辐射面。

       二是要下功去加强专职政工队伍的建设,提高政工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新

       形势下,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没有一支适应新势要求的精干高效的政工队伍是无法承担起重任的。

       因此,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在保持企业政工机构和政工人员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分期分批培训现有的和后备的政工干部,帮助他们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换脑筋,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原则、方针和方法,创造性地卓有成效地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第四,坚定不移地依靠职工群众,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这是明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的立足点和落脚点。

       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改革的动力和主体是职工群众。

       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强民主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等,都需要广大职工群众的拥护,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才能取得成功,而这些都离不开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面对改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职工中出现各种各样心态,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都属正常现象。

       针对职工的种种心态,如何因势利导、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呢

       我认为,必须明确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启发职工参加改革的觉悟和自觉性,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主动参与改革,积极支持改革。

       同时也要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从人性关怀上,为职工排忧解难,切实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让他们感受党和 -的关怀和温暖,二是要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推行厂务公开,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确立职工主体地位。

       企业改革方案的制定,经营者的选择,企业对重大事情的决策等事项都应主动征求广大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提交职代会议讨论审议决定,从而增强企业的合力,形成一种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

       实践反复证明: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明确,指导思想正确,方法方式对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顺利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不明确的时候就会事倍功半.走向反面.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明确,提导...

中国国企改革经历了哪些过程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一、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

       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 -。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 -,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 -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

       通过扩大企业自 -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 -,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

       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

       在这种情况下,1982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大锅饭问题,在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

       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平等,企业内部条件也千差万别,该政策很难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标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企业激励不足问题十分严重。

       1983~1984年先后又两次推出利改税,但结果都很不理想。

       2.国企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

       1984年10月召开的 -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的改革试点。

       到1987年底,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同年, -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试点可以继续实行,到1988年底,全国共有3800家股份制企业,其中800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60家发行了股票,其余3000家原是集体企业。

       1988年2月国务院更加明确了企业承包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规定了“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的承包原则。

       同时,全国人大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从而将扩权试点以来取得的改革成果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虽然承包制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承包制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991年9 月中央工作会议强调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1992年后国务院就不再鼓励企业搞承包。

       1992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该条例根据两权分离的思路明确了企业经营权、企业自负盈亏责任、企业和 -的关系、企业和 -的法律责任等问题。

       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仅靠企业内部转换机制,难以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

       3.国企改革与价格体制改革等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国企改革是与价格体制、投融资体制等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的。

       在价格体制上,国企改革的推进对价格体制提出了挑战。

       1984年以后开始了对价格体制的改革,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放开价格为主。

       1987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现行的3种价格形式,即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并规定企业在价格管理方面享有的权利,主要是赋予企业对一部分价格的定价权。

       在流通体制上,1978年中国以计划管理的商品将近400种到1990年底已经逐渐减少为9种。

       同时,改变原来生产资料不能成为商品的现状,将近850种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计划调拨的方式转变为市场调控,生产资料正式成为商品。

       由于生产资料成为商品,以它的有效和方便的运转支持和支撑了国企改革的进行。

       在投融资体制上,中央进行了“拨改贷”改革、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从拨款改为贷款,国家不再给新建企业投入资本金。

       在监管体制上,1988年4月,为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理顺国家与企业的财产关系,国务院直属的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权、监督管理权、投资和收益权、处置权。

       此外,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发行股票的企业增多,对股票交易的需求压力相应增大。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1986年)和深圳(1987年)先后建立了股票柜台交易市场。

       其后,两地先后于1990年和1991年成立了规范的证券交易所,主要在于缓解已经发行在外,且具有相当规模的股票交易需求的压力。

       据中国 -的统计,从1987年至1990年末,我国共向社会发行了可流通股47亿股,筹集资金47亿元。

       资本市场的建立不仅为国企改革提供了融资渠道,还为将来国企改革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4.改革的推动力量

       这一阶段国企改革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具有十分鲜明的试错特征,改革的推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国企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短缺问题的客观需要。

       改革之初,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路线使我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与国家对它的投资不相称,使国家财力吃紧,生产资料和人民生活资料长期处于严重短缺状态。

       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中央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制结构与国有国企改革成为解决当时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

       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和两权分离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缓解紧张的产品短缺问题。

       此外,迫于“文化大革命”之后,国营和集体企业职位有限,无法安置上千万的回城青年的工作,各级 -不得不鼓励自谋职业,并大批发放个体营业证。

       个体经济就这样在 -默许下发展壮大起来,并最终成为一种合法的所有制成分。

       资金、技术和经验的严重匮乏要求国家必须坚定地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吸引国外投资,引进改革所急需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正是在这种旨在缓解短缺问题的政策推动下,三资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初步发展,为90年代外资的大规模涌入奠定了基础。

       (2)中央指导、理论研究和地方企业实践相结合,自下而上占主导,经济短缺的现实迫切要求改革国企以提高产量和效益,改革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外资经济。

       改革的具体实践过程,却是中央指导、理论研究和地方实践共同作用下推动的。

       在探索的初期,这种共同作用表现为以地方实践为主,自下而上推进国企改革

       对国有国企改革,中央政策主要是采取“试点”的大原则,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企业相关理论,先后推出了多种政策。

       从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离的承包责任制和转换经营机制,经历的都是“政策—实践—政策改进”的过程。

       被实践证明不好的政策,用新政策加以取代,如用两权分离取代放权让利;被实践证明有效或尚未证明的政策继续加以推进,如股份制试点、“拨改贷”等。

       与国有企业改革密不可分的是非公经济的改革,个体和私营企业在中央的默许和“看一看”的宽容政策支持下,通过自我发展与实践,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地方的成功实践获得了中央的认可,进而推动了所有制结构的巨大变革,个体和私营经济成为所有制结构的一部分。

       外资经济在政策的鼓励下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3)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改革的方向

       这一阶段,国企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路线指引,除了有一点改革之前的一些教训外,也没有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走的是一条完全陌生的道路。

       通过不断的试探性改革措施,寻求改革的正确方向和路径,也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改革的方向。

       为了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推出了放权让利,但是“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出现,使改革调整为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于是又调整为转换经营机制。

       二、1993~2022年: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

       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使改革陷入发展的僵局。

       同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对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

       触及计划体制本身的改革势在必行,国企改革由此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1.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明确,使国企改革从政策调整阶段进入了制度创新阶段。

       1992年10月, -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

       1993年11月,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实践的重大突破,具有划时代得意义,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2.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

       1995年9月 -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这种改组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择优扶强、优胜劣汰”。

       截至1997年底,在抓大方面,国家集中抓的1000 家重点企业,确定了分类指导的方案。

       在放小方面,各地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搞一刀切,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把小企业直接推向市场,使一大批小企业机制得到转换,效益得到提高。

       山东诸城、四川宜宾、黑龙江宾县、山西朔州、广东顺德、河南桐柏、江苏南通、福建宁德等许多地区在探索搞活小企业方面先行一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一大批新型的民营企业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通过兼并、收购、投资控股、承包、租赁、委托经营等改革举措,将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融入国有经济运行中,盘活了大量的国有资产。

       特别是 -十五大肯定股份合作制和提出调整所有制结构后,各地国有中小国企改革的步子加快,改制企业的比重迅速上升。

        -十五大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明确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3.国企解困始终是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的主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有企业由于高负债率、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摊派严重、员工积极性不高等原因,陷入了发展的困境,效益逐年下滑,亏损面逐年增大的。

       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上半年亏损的国有企业达到43.3%,1998年第一季度出现了全国性的亏损,国有资产的损失数额也逐年上升。

       1997年, -十五届一中全会将国企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在三年内在大多数国企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使大多数国有亏损企业走出困境。

       为了给国有企业解困,中央推出了多项政策,包括兼并重组、主辅分离及债转股等等。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结合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处理不良资产的改革,成立四家专门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部分符合条件的重点困难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改革。

       到2000年,最后确定了对符合条件的58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涉及债转股总金额4050亿元。

       已实施债转股的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下降,由原来的70%以上下降到50%以下,这些企业每年减少利息支出200亿元。

       此外,国务院还采取其他一些有效措施,努力解决企业冗员过多、企业办社会等问题,主要是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附属普通中小学校和医院等社会负担逐步分离或独立出来,转移到地方,由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股份制和公司制试点的推进

       股份制试点在1986年就被提出了,但当时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仅针对少数有...

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的意义

        1、规范的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

       现代企业制度是在现代公司制的范畴内实施的,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在资本结构多元化、资本形成社会化和市场化等制度上进行重构,国有独资企业不是现代公司制,没有这个基础,就无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与公司制改革同时进行,这是关键所在。

       公司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产权多元化,虽然产权多元化不是万能的,但如果没有产权多元化,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往往有很大缺陷。

       2、公司制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后,有明确的投资主体,建立权责明确的法人治理结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之间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

       构建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的结构与功能,增强外部股东、合资者、合及独立董事对公司的制约和监督,明确董事长与总经理的权利、义务、责任及相应的聘任、解聘机制,建立公司事务决策规则、程序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

       公司制改革也解决了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的通病。

       由于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经营者缺乏必要的产权约束,导致经营者享有所有者的权力,两者分不清,权责不明,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公司改制后可望解决长期存在的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3、公司制明确了国有公司的有限责任,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新方式

       公司制改革后,国有企业成为有限责任公司,这个有限责任对国有公司具有重要的深刻的含义。

       有限责任对国有公司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减少债务风险,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后,仅以其独立的全部法人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 -;二是投资风险减少,如果是无限公司,公司在资不抵债而破产后,债权人可直接对股东进行追索,直至倾家荡产,而有限公司的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及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三是促进国有资本流动及投资风险转移,国有资本转化为股权或股票后,可以按照经营资本的要求去运作,转让、交易给其他投资者,既可获益,也可转移风险,促进了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盘活了国有资产。

如何看待国有企业改革形势

        首先,国企改革成绩显著,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深化国企改革的良好外部环境逐渐形成。

       国企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第三,积累了一定的解决国企改革难点问题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指导改革实践的理论。

       第四,入世为深化国企改革带来了新的推动力。

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方面

        1、改革的目的不明确

       着眼于解决眼前的困难而改革,上面想丢包袱,下面想开条件,没有在发展问题上求得共识。

       真正的改革,是为寻求发展而改革,而不是为立足生存而改革;着眼于眼前利益的博弈而改革,上面要权力,下面要利益,员工要好处,社会要稳定,媒体问流失…谁来关心发展。

       真正的改革,是为谋求增量而改革,而不是为分配存量而纠结;着眼于完成任务吸引眼球而改革,当下的改革,存在一种现象,核心是出了多少个文件,内容是开了多少次会议,成果要看你会不会总结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中央言之切切然而 -依旧泛滥成灾。

       真正的改革,是为实现理想而改革,而不是为完成任务改革。

       改革是机遇而不是任务,改革体现的是企业家精神而不是长官意志。

       2、改革内在动力不足

       当下谁有改革的积极性

       上级单位批准改革要担责顾虑重重,改革单位想改革又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能实现弄出一个“四不像”顾虑重重,职工想改革又担心自身权益得不到保护顾虑重重,投资人想借改革的大船出海但大量失败的案例在前投资人权益保障困难在后顾虑重重,社会上希望改革但又担心国企流失贫富差距拉大顾虑重重…

       所以,要把“责-权-利”,改为“利-权-责”,要让参与改革的各方主体在发展中获益,不搞任何一方的独得独揽。

       既要防止国资流失,又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更要保障投资者利益。

       非利勿动,不能带来利益的改革注定会失败,所以,不是每一家企业都适合改革。

       3、改革的主体不明

       改革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不是上级机关,现在是决策主体、执行主体、监督主体之间的错位缺位、协同困难。

       上面有时心里不想真改但嘴上偏说改,下面有时心里想改但嘴上不能说改。

       让别人改革的自己往往不改革,决定别人改革的自己时常不尽责,延误别人改革的自己从来不担责。

       遇到阻力难以突破面对考核选择走形式,改革常常变成无奈之举。

       4、改革的风险难控

       不创新的改革注定会失败,鼓励大胆创新才能真正落实“一企一策”,但如何处理依法依规与一企一策的关系

       如何建立容错机制(错与罪、罪与罚)解决事后追责问题

       即便是建立了容错机制,也不能理解为对改革者的恩赐。

       容错容错,终究还是一个“错”字,如此悲情,哪来激情,足见这里不仅是政策问题,也不只是制度设计问题,还是一个文化问题。

       没有文化引领,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围,就不能激发基层的积极性,李云龙式干部也难成气候,最终影响微观主体的活力。

       5、改革的政策滞后

       改革的文件偏宏观却又在检查时抓细节,改革的文件不配套按图索骥常常出现断片。

       比如改为非国有控股时经济补偿金到底要不要支付

       481号文件废止后,在《劳动合同法》生效前的这段时间如何支付

       什么情况下参照859号序列的文件支付

       国有控股企业的职工持股按照133号文件,那么国有独资或全资企业改制只是参照吗…由此思考一个问题,完全依赖顶层设计循规蹈矩式的改革能不能真正成功

       真正的改革,应该是明确一个方向,守住几条底线,坚持阳光操作,实现多方共赢。

       6、改革的逻辑费解

       改革本该是一个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但是,当下的改革,平时动不得,往往要等到问题成堆,普通办法难以奏效时才能改,好似一个人手臂擦了一块皮,本可以碘酒消毒便可,非等得发炎、化脓、腐烂、截肢,请出扁鹊一样的名医,如此才能轰轰烈烈。

       所以多轮次的国企改革,大都是运动式的。

       因为,不如此,难以达成改革共识,下定决心做改革;不如此,上级单位不知情,也不能批准呀

       当下的国企,领导们大都知道自身的问题所在,说起来可以说针针见血,但就是不能自己改,非得找一个外部投资者,最好是非国有企业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体制外的股东好说话,不是说混改不好,而是说把国企改革的大业完全寄望于外人是不是太单调了。

       真似皇帝的新衣,何以如此

       你懂的

       当下的改革,文件出的不可谓不多,试点批次不可谓不多,既往的经验和教训总结的不可谓不多,但就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改(而不是该不该改)。

       假如改革变成一项高高在上的权力,而不是蕴藏在基层生机勃勃的力量,这是改革的悲哀

       也是国企的悲哀

国有企业改革应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经验教训

       王宗坑

       (集美大学社科部,福建厦门 361021)

       [摘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产权改革的关系,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实质,认识国有企业改革的艰巨性,坚定不移地打好攻坚战,这就是我国20 多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经验教训。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基本经验教训;现代企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F 276.1[文献标识码]A

       我国20 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于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跨世

       纪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有以下几点基本经验教训:

       一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 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我们采取了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 -、利

       改税、拨改贷、工业生产责任制、承包制、分税制等各种措施,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有益探

       索。

       虽然这些改革是试图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来搞好国有企业,收效甚微,但是,正是这些

       探索,才使我们逐步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企业问题,只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政

       府与企业之间放权让利、政策调整是不行的,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如何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重要的一条,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

       体制改革的关系,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

       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要以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依据,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和要求,企业改革要服从、服务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部经济。

       只有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我们最先只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承认是商品

       经济。

       后来开始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但不敢提市场经济。

       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根本

       对立的,自然也就不敢触动计划经济体制,只能提出放权让利的企业改革措施。

       直到党的十

       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据此进一步阐述企业改革、

       市场体系培育、宏观调控完善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后,才最终认识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

       的微观基础和中心环节。

       提出采取企业公司制改造、抓大放小等措施来进行企业改革,实现业投资结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变国家一元化投资主体为社会多元化投资主体,并以

       发行股票、建立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形式。

       三要改变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的存在范围与比

       重,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把有限的国有资产集中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

       键领域,保证战略重点,逐步退出大部分竞争性领域,适当缩小范围,降低比重,提高国有

       资产的整体质量。

       通过产权改革,理顺产权关系,使国有企业产权清晰化、人格化、开放

       性、流动性,使国有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经营权相分离,把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造

       为规范的现代公司。

       三 正确认识国有企业改革的巨大成就及改革的艰巨性

       20 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艰辛劳动,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些成

       就主要表现在:

       从国有企业改革本身来看,一是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实质是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的微观实现形式。

       二

       是进行了国家100 户、地方2343 户试点,取得以产权改革为关键、以市场经济为依据等经

       验。

       三是摸清并着手解决了产权改革、政企分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下岗职工再就

       业、企业家造就等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从国有企业本身机制来看,初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理顺产权关系,职业化企业家逐

       步成长, -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不断减少,企业拥有较大的经营自 -,企业经营机制发生

       了深刻变化,初步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一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

       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来看,一是国有经济掌握着社会总资产中的最重要最关

       键的部分,牢牢控制着关系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基础和命脉的部门,发挥着主导作用。

       二是

       国有经济是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扩大对外开放的中坚力量,建设资金的重要源泉,

       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基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的关键。

       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改革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目标还没有实现。

       我

       们面临的困难是不少的,挑战是严峻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工作是艰巨的。

       就国有

       企业面临的制度性矛盾而言,至少存在着以下亟待解决的五个难题:

       一是企业改革的主体是谁?即依靠谁来进行企业改革?农民是农村改革的主体。

       主要依

       靠这一主体,使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改革取得了成功。

       城市国有企业改

       革的主体是什么?从实践来看,还处在 -主导型,即由 -作为改革的主体,依靠 -的

       指挥并直接参与。

       其次才是群众的参与。

       从理论上说,城市企业改革的主体必须是工人阶

       级,要紧紧依靠这一改革的主力军,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

       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但如何使工人阶级自觉成为企业改革的主体,尤其在企业改革进入攻坚

       阶段,出现大量职工下岗的情况下,认真做好下岗分流和再就业,从而确实尊重职工的主人

       翁地位,始终依靠广大企业职工积极参与改革,这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是下岗职工如何安置?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暴露

       出来。

       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资金不足,企业用人过多,造成亏损面大,困难重重,这就需

       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必然导致大批职工下岗。

       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

       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不能因职工下岗而停止企业改革,也不能对下岗职工不管不问,要从事关改革发展及稳定大局的高度来认识再就业。

       下岗职工再就业是一项长期的复杂

       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企业、职工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转变观

       念、强化培训、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力就业机制等来解决,这也是有不小的

       难度,只有加倍努力才可能做好。

       三是国有产权的代表是谁?即由谁代表全国人民拥有国有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在我国,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企业资产的所有权,这是

       很清楚的。

       问题在于,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由 -的哪个部门还是由地方 -来代表

       国家?在现实中,当进行投资决策、分配利润时,往往有不少部门和地方 -要求参与,而

       在承担如国有资产流失责任时,又难以找到具体部门、单位,即所谓“所有者缺位”。

       而且,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财政分灶吃饭后,各个地方依靠当地劳动者劳动积累起来的资金投资兴建

       国有企业,这些资产当然归各地劳动人民所有。

       如果也一起与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称为国有

       资产,就显得有所名不副实。

       应该分级所有、分级管理、分级经营。

       国家投资形成的国有资

       产,由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中设立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来代表全国人民行使所有权;而地方

       投资形成的资产,由在地方人大常委会中设立的资产管理委员会来代表地方人民行使地方资

       产所有权。

       要在人大中设立资产管理委员会,这涉及到宪法的修改、 -职能的重新规定及

       中央 -与地方 -权限的划分等重大问题。

       四是如何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企不分,企业成为 -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这是传统企

       业制度的弊端。

       我们一开始进行企业改革就提出要实行政企分开,但进展缓慢,效果甚微,

       至今还没有根本解决这一问题。

       为何政企难以分开?难在哪里?难在政资不分。

       政企分开的

       前提是政资分开。

       而政资分开,就必须把国家的行政管理职能和作为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分

       开。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取代 -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政资分开

       后,企业不再办社会, -不再办企业,开办的只是非盈利性、非竞争性的提供公共产品的

       事业。

        -以精干、廉洁、高效的面貌专门从事政治协调、宏观经济控制、社会保障、提供

       公共产品等活动,企业则成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

       而要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也需要长期的理论与

       实践的探索。

       五是如何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现代公司

       制要求按法定程序产生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

       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但在试点企业中,由于国有股占绝对多数,有的企业没有成立股

       东代表大会,公司领导人自然是由国家有关部门任命,由国家决定。

       “新三会”与“老三会”

       的关系难以协调,有的董事长直接由原厂长或书记担任,监事会主席直接由原工会主席担

       任,没有按程序选举,有的公司董事长、监事会主席、总经理名义上是选举、聘任的,但实

       际上也是由控股者—国家说了算,难以形成一个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的公司法

       人治理结构。

       实现股权多元化,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

       构,也是有许多困难需要解决的。

       总之,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着许多困难,这些困难是长期积累起来的,解决起来不是那么简单、容易,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的艰巨性。

       但是,我们不能产生畏难情绪,

       丧失改革信心。

       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看到并很好利用企业改革的有利条件(如党的十五

       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伟大纲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克服这些

       困难,解决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锲而不舍地努力,战胜艰难险

       阻,打好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

       [参考文献]

       [1] -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1999,(2):4-14.

       [2]宗寒.建国以来国有经济的发展及其基本经验[J].求是,1999,(16):28-32.

       [3]周叔莲.中国20 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理论学刊,1998,(4):44-53.

       [4]肖金成.国有资本运营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第1 期 蒋晓蕙:遗产税赠与税税制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35

如何看待国有企业改革形势

       求解答

       黄群慧 十五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解决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重点、难点问题的“攻坚”阶段。

       这些问题具体包括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规范、下岗职工再就业等。

       因为是国企改革的难点、重点问题,所以也就不能期望这些问题在一两年内得到彻底解决。

       也就是说,“攻坚”阶段仍需要一段较长时间。

       科学分析国企改革的形势和前景,对于增强人们的信心,坚持不懈地把国企改革引向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企改革成绩显著,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自1993年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来,国企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框架;政企分开力度加大, -职能进一步转变,开始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三年脱困”目标顺利实现,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成效显著,培育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企业和大集团;通过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等措施,有效地分流了企业富余人员,为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作出了贡献;开始尝试建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股票期权、期股、年薪等制度,以期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等等。

       经过多年来扎扎实实地推进国企改革,国有企业在效益规模方面迅速增长,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深化国企改革的良好外部环境逐渐形成。

       国企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围绕这一中心,计划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不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国企改革的深化创造了条件。

       实际上,长期困扰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问题、冗员问题、企业办社会问题等,正是由于配套改革措施的同步推进、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后才得以缓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的。

       国企改革的良好外部环境的形成,还体现为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为国企改革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给国有企业提供了竞争压力和改革动力,而且还支持了经济增长,进而增加了 -的财政收入,使 -有财力补偿改革过程中利益受损者的利益,减少国企改革的阻力。

       另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冗员分流。

       第三,积累了一定的解决国企改革难点问题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指导改革实践的理论。

       在二十余年的国企改革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试点工作,如承包制试点、股份制试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债转股试点等,为深化企业改革、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积累了丰富经验。

       这些经验并不仅仅表现在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推进国企改革工作的正确方式和程序、纠错机制的形成上。

       在国企改革中还出现了许多企业改革理论,它们是在总结国内外企业改革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并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这些经验和理论对于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入世为深化国企改革带来了新的推动力。

       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国有企业必须面对具有强劲实力的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

       然而,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全方位的开放将促进国企改革的深化。

       这种推动力不仅来自竞争压力,更重要的是,入世将有力地促进 -职能的转变和 -行为的规范。

       这无疑将有助于理顺政企关系,从而推进国企改革的深化。

如何搞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总结

        第一,党政齐心合力把企业经营工作做好,是搞好党建工作的根本,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几点体会

       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以前那种仅凭理想和信念就能调动起人们冲天干劲的时代了,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更加看重个人价值的体现,而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我们不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也迫使员工不得不更多地考虑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现在的党组织如果不能深刻洞察社会的变化,还象以前那样一味只和员工讲理想、讲奉献,这些空洞的说教是不会产生什么好的效果的。

       国有企业只有把经营工作搞好了,维护好了员工的切身利益,才能切实地体现出党的先进性,对员工产生吸引力。

       只有企业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了,党组织开展工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争取把优秀的员工吸收到党组织中来。

       无论怎么说,一间濒临破产的企业,是体现不出党组织的先进性的,也是留不住优秀的员工的。

       因此,企业经营工作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企业党建工作效果的先决条件。

       国有企业的党组织必须紧紧把握住经济工作这个中心,和行政班子齐心合力搞好生产经营工作,才是搞好党建工作的根本。

       第二,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能有力地推进企业党建工作。

       每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体现在企业的价值观、信念、企业为自己所设定的目标以及为达致目标所需要的态度、勇气和手段、企业和员工对顾客的态度、企业对员工的态度、企业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识、企业对员工行为的要求、员工之间的相处等等多个方面。

       优秀的企业必有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企业,也必有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企业内营造一种积极的、进取的、向上的、和谐的、有责任感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不断壮大、拥有强大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党组织作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者,如果能够因应社会时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更新观念,利用企业文化建设这一新时期大家所推崇的新型思想工作载体,把党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企业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自己企业的优秀文化和价值观以职工群众所乐于接受的形式加以贯彻落实,必将提高党组织在员工心目中的形象,增强党组织在员工中的威望,从而提高党建工作的效果,心得体会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几点体会》(http:\/\/.unjs.com)。

       第三,必须结合企业改革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党组织(支部)的设置,才能确保党组织真正发挥作用。

       基层党支部是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战斗堡垒。

       党支部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

       因此,合理设置党的基层党支部,是搞好企业党建工作的保证。

       国企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提高企业竞争力,一般都经历了比较大的企业机构改革和推进了人员精减工作,并且这一过程到现在为止还在不断进行中。

       企业党组织的设置,也必须适应企业改革的形势,不断进行调整,尽最大可能与行政机构的变化同步,这样才能在企业深化内部改革的时候,配合行政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及时配合行政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使企业的各项改革措施能平稳地推进,维护企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企业党的基层组织的设置,只有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有利于推进企业的各项行政工作,以服务好企业和员工为目的,适时进行合理调整,才能确保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第四,选择好基层党务工作人员,是企业党建工作效果的保证。

       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好坏,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来落实。

       因此,只有把对党和企业有着深厚感情,对党建工作有极大热情,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党员同志,安排到党务工作岗位上,才能确保党的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保证企业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切工作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务工作在很多企业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向,党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开展遇到了很多的困难,甚至在待遇上也遇到了不公平对待的情况。

       而且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比以往更加复杂,不少人的思想中功利主义和个人价值观战胜了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

       这种情况下,把党性强、素质高、对党建工作有热情的党员同志提拔到基层党务工作岗位上,才能带动其他党员同志在工作中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和影响周围的群众,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新时期的党建工作,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挑战,企业党组织必须因应时代的发展,大胆创新党务工作方式,以更贴近时代的工作方法,更切合年轻一代人员的思维方式来推进党建工作,才能使企业的党建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员怎样在国企改革中发挥作用

       国有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挑战。

       我们必须正视企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重视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国企改革改制的大潮中,如何充分发挥国企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以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目前已成为国企基层党组织亟需解决的问题。

       那么,作为国有企业的基层党组织应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呢

       一、澄清认识,正确认识党组织的重要作用

       《中国 - -》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企业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方面,它在企业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但是,在当前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新情况、新矛盾,给我们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比如,社会上一些人提出企业是经济组织,应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党建工作可有可无。

       还有的人认为党的工作是为经济工作服务的,所有党的工作必须服从行政工作,党的干部必须围绕行政干部转。

       更有人认为,在企业只有不懂经济、不懂业务的人才去搞党务,他们没有能力参与企业的经济管理。

       对此,党员和党组织要澄清认识,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对企业深化改革、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是深化改革,越是发展经济,越要发挥好党的政治优势,并将这一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

       党组织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工作,绝不是党组织的负责人要服从行政领导。

       因此,任何淡化党的建设,贬低党组织作用的想象都是十分错误的。

       特别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制度,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恰恰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特色。

       国有企业在实行公司制以后,企业的产权关系变了,但企业的社会主义基本属性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主义方向不能改变;经营方式变了,党和国家对企业领导作用不能改变;企业的用工、分配制度变了,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思想不能改变;企业内部领导体制变了,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不能改变。

       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断探索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和方法,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用心工作,以情感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

       国企基层党组织能不能发挥重要作用,取决于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工是否“有心”。

       新形势下,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职工的思想状况更加复杂化、多元化。

       因此,作为国企基层党建工,必须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开拓党建工作的新思路。

       首先,要用心学习。

       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紧跟党中央步伐,加强管理知识、管理技能、领导科学等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要用心工作,要充分发挥政治思想优势,更好地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工开动脑筋,不断探索新的组织活动方式和方法。

       其次,要善于发动普通党员的作用。

       国有企业,一般职工人数较多,作为基层党支部工要想了解每一个职工的思想动态并不容易。

       但是我们拥有一支强大的党员队伍,我们可以发动普通党员的力量,开展支部工作。

       比如支部书记可以发动普通党员去了解职工的思想情况、职工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这样既解决了支部工作的难题,又给普通党员一次民主参与的机会,可谓一举多得。

       有些时候,面对思想上有疙瘩的同志,支部书记这样的“官”很难做通的工作,可以选择那些与这个同志关系比较好的普通党员来做他的思想工作,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再次,要不断丰富党组织活动的方式方法。

       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学习政治理论的做法,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组织活动。

       比如可以在组织生活会上讨论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讨论生产中的重大问题,给党员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还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生产的心得体会,组织外出学习考察,让他们在寓教于乐当中开阔眼界,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三、创新管理,切实保证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不良思想开始充斥我们的党员队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在人们的生活中日渐盛行。

       许多党员也有这样的牢骚和抱怨:凭什么党员就得干脏活、累活

       凭什么党员就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还有的党员干部禁不住金钱和利益的诱惑,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党员队伍内部出现的诸如此类问题,说到底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很多企业党组织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工也创造了许多新的党员管理模式,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是国企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法宝。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要求,国企党建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一是工作思路创新,面对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党建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新思路;二是工作内容创新,善于把握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和引导群众;三是工作方法上创新,在变“领导”为“服务”,变“指挥”为“协调”,变“决策”为“参与”,变“包揽”为“维护”等四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总结出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方式方法。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

       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根本,国有企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国企基层党组织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做贡献是国企基层党组织亟需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企基层党支部需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工作方式方法,为国有企业的腾飞贡献力量。

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与途径的看法

        企业最根本的两大命题是生存和发展。

       国有企业经过这十年的改革,由原来的亏损落后的代名词,逐步转变为垄断规模的代名词。

       生存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

       怎么做强,这是当今改革的方向。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是改革的途径。

       通过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增强自主品牌,让中国制造变中国创造。

       同时,国有企业还肩负着社会职责,非典的时候稳定物价的职责,抗震救灾时灾区重建的职责等等都发挥的很充分。

       国企改革任重道远。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