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沂蒙精神的认识1000字范文

        学习沂蒙精神心得体会一: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学习心得体会

       一、重温“红色沂蒙”的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

       沂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 -在这里撒播革命火种,领导创建了沂蒙革命根据地。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 -领导沂蒙人民战天斗地,开拓进取,取得了众多伟大的成绩。

       4月1日上午,我们首先乘车来到了蒙阴县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经过浴血奋战于孟良崮歼灭了 -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扭转了解放战争初期华东乃至全国的战局,在人民战争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讲解员带领下,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先后参观了第一、第二展馆的展厅,一件件历史实物,一张张战场照片,一个个感人故事,把大家带到了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

       走出纪念馆,松柏环绕着革命烈士墓区,学员们伫立在烈士英名碑前,向粟裕将军和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向为国牺牲的革命先烈肃立默哀,集体重温入党誓词,并聆听了陈若克为革命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感人事迹。

       参观结束后,大家观看了《英雄孟良崮》教学片,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挑担子、推小轮车等现场体验式教学比赛,真切感受到沂蒙人民踊跃支前、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4月2日上午,我们来到刚刚落成开放的沂蒙革命纪念馆

       该馆按照国内一流展馆的标准定位,通过图片、影视资料、实物、雕塑、场景复原、声光电等多种更为直观的形式、高科技的手法全面展示沂蒙革命战争史。

       在二楼沂蒙精神展区,大家认真倾听了讲解员的讲解,重温了战争年代党和人民军队为了沂蒙人民的翻身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沂蒙人民义无反顾跟党走、舍生忘死投身斗争的革命历史,深刻认识了在革命战争过程中培育形成的伟大的沂蒙精神。

       在三楼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展馆里,大家详细地了解了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中国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和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月2日下午,我们乘车前往沂南县红嫂教育基地。

       在这里,大家先后参观了用乳汁救活伤员的“红嫂原型”明德英、无私创办战时托儿所的“沂蒙母亲”王换于、双肩扛起火线桥的“沂蒙大姐”李桂芳等红嫂典型纪念馆,集体吟唱革命歌曲《跟着 -走》。

       不同的事迹,不同的经历,给学员们带来的却是同样的感动,同样的震撼。

       特别是听了“沂蒙母亲”王换于孙女于爱梅所作的“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们”事迹报告会,大家无不被王换于积极从事党的工作、冒死营救革命同志、舍己抚养革命干部子女的非凡事迹深深感动,思想和心灵得到了洗礼。

       二、深刻领会沂蒙精神的内涵和特质

       革命战争年代,在硝烟弥漫的蒙山沂水,党和人民军队为了人民利益出生入死、喋血苦战,用生命保卫群众利益;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拥护、支持党和人民军队,共同锻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内涵丰富、价值巨大。

       “爱党爱军”展示了沂蒙人民立场坚定、信念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开拓奋进”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敢为人先的改革意识;“艰苦创业”展现了沂蒙人民在艰难困苦条件下自强不息、隐忍负重的精神风貌;“无私奉献”表明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自我牺牲的价值取向。

       沂蒙精神与其他红色精神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沂蒙精神的创生主体是沂蒙人民群众,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创生主体是党中央和人民军队。

       由此可见,沂蒙精神最鲜明的特质就是“群众”二字。

       这是因为沂蒙精神有两个重要支点:一是信仰。

       正是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老百姓才真正信任党、坚定跟着党干革命、搞建设、谋发展;二是人民群众是胜利之本、力量之源。

       正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党和国家事业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沂蒙精神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集中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精神品格,形象反映了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生动诠释了党的群众路线是全部工作的根本方法和根本路线的宝贵经验。

       三、以沂蒙精神为动力自觉践行群众路线

       “红色沂蒙”四天的现场教育活动,使我们充分意识到,“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中国 -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回顾那段艰难的岁月,重温那段光辉的历史,我们在思想上受到了震撼,心灵上得到了洗礼,对如何更好地践行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新的思考。

       深思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找到维系党群血肉联系的感情基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和军队用鲜血和生命守卫百姓家园,人民群众义无反顾跟党走,“沂蒙红嫂”用乳汁救活了八路军伤员,鲁南人民“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党政军民生死相依、水乳交融。

       从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看,是共同信念、共同目标和共同命运,把党和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结成了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

       这是今天党群关系的感情基石。

       反思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就要系统学习党的历史,时刻牢记党之所以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就是因为党始终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

       把握沂蒙精神的深刻特质,增强践行群众路线的不竭动力。

       沂蒙精神的根本特征是人民性。

       学习和传承沂蒙精神,要重点解决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问题、精神状态问题和工作作风问题。

       一方面,要形成思想自觉,把践行群众路线内化于心。

       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宗旨意识,真正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另一方面,要形成行动自觉,把践行群众路线外化于行。

       就是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人民不愿见到的“ -问题”彻底查找出来、打扫干净,用切实有效的行动赢得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和支持。

       倡树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投身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

       学习传承沂蒙精神,关键在实践。

       一要多到群众中去。

       经常深入群众,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自觉拜群众为师,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水平。

       二要自觉服务群众。

       千方百计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可持续的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要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紧紧围绕“两个百年目标”,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履职尽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确保让群众满意,凝聚形成干群同心、合力发展的正能量。

       历史充分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只有对人民群众有了真感情,才能自觉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从而为群众真心实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培养和增进爱民、亲民、为民的感情,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把群众最关心、最突出、最现实的问题解决好。

       我们相信,只要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宗旨意识,把为民谋利放在第一位,自觉践行群众路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胜利实现!

参观革命英雄纪念馆的意义

        回顾革命历史的纪念碑,继承创新的崇高精神,通过参观革命烈士陵园,观看革命英雄的英雄人物,激发志愿者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同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值。

       继承和学习不怕苦难和奉献精神的革命英雄和英雄的革命精神;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和英雄的精神;革命英雄和英雄不追求奉献精神和奉献精神。

       扩展资料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92号,占地18万平方米,是解放后为纪念1927年12月11日中国 -领导的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于1954年修建的纪念性公园。

       陵园主体有正门、广场、陵墓大道、广州起义纪念碑和圆形的封土。

       现有景点和游乐场所16处,集纪念、科普于一园。

       墓道两旁有20个大花坛,四季鲜花不断;墓上密铺青草,四周松柏常青;陵园东部有中朝人民血谊亭和中苏人民血谊亭。

       园中人工湖还有湖心纪念亭,横匾上书“血祭轩辕”,为董必武所题。

求一篇参观红色革命基地的观后感

        红色之旅-参观革命教育基地有感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为了缅怀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展望祖国发展未来,XXXX公司党委组织了在职党员、骨干和积极分子一行40多人,来到广饶县大王镇“ -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这一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 -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坐落在全国明星乡镇广饶县大王镇的刘集村,这里有全省乃至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这里有东营市第一位 -员,这里有全国保存

       最早的《 -宣言》中文译本,这里涌现出了丁莱夫、李耘生、刘良才等一大批革命志士…太多的最早,太多的故事,使得大王镇这个地方充满了传奇。

       从上个

       世纪到现在,大王镇这片土地,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圣地”。

       上午八点,所有人员按照“会前讲安全”的要求,在会议室进行了交通安全、场馆安全、消防、应急逃生、组织纪律等专项教育培训。

       经过三十多分钟的路程,我们

       安全抵达目的地。

       参观团成员明亮的红工服成了红色教育基地的又一道耀眼的色彩。

       在讲解员的指引下,推开厚重的《宣言》展馆的大门,一篇篇文字记载,一幅幅

       将军图片,一个个浴血奋战的浮雕,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带领我们走进记忆,走进栩栩如生的往昔。

       中国 -带领农民与日伪敌顽进行了艰难卓绝的革命

       争。

       艰苦的生存环境,血与火的刘集惨案场景,让我们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没有 -就没有新中国,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沿“革命路”南行,刘集后村沿

       街的打鬼子壁画和雕塑不时吸引大家眼球。

       参观 -刘集支部旧址,白色恐怖年代艰苦卓绝的斗争和生活环境,又一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观结束,我不由地

       回忆起中国 -历经艰难、曲折,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强盛,抛头颅、洒热血,今天,在中国 -的领导下,中国不断发展富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历史证明,只有 -才能救中国,只有在 -的领导下才能建设中国和发展中国。

       在鲜艳的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才真正体会到中国

        -的伟大。

       记得《真北》里有个比喻,真北就像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指南针,它可以指导你成功地穿越自己的生命。

       只要能够找准你的真北,你就能在这个不断旋转的世界上

       把握好自己。

       真北来源于那些对你最重要的东西-你最珍视的价值观,你的热情和动力是你生命中所有幸福与满足的源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员

       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标准,是党性的表现,是 -员的“真北”。

       回顾革命历史,更要牢记历史。

       作为一名石油工人,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党性修养,锻炼自

       己,做到不怕吃苦、不计较个人得失,立足本职工作,积极进取;做到学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转化

       为干事创业的巨大动力,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勇敢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实现强企强国之梦。

追导红色足迹,引扬革命精神一游什么有感

        沂蒙山为革命老区,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保留了大量革命遗址,成为今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七一来临,裴红副校长带领教研人员赴沂蒙革命老区开展以“追寻红色足迹,感悟革命精神”为主题的体验式现场教学活动。

       老区一行,虽只有短短一天时间,但许多老师都表示,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荡涤,精神得到升华,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红色之旅、感动之旅、收获之旅。

       一、纪念馆里再现惊心动魄的孟良崮战役

       早上6点钟,我们的车踏上了奔赴革命老区的征程。

       昨夜的雨未下透,早上停歇了很短时间,又哗啦啦得下起来。

       与窗外雨声相伴的,则是车内热烈的交谈声,因为老师们前段时间忙于上课,已很长时间没有这样聚在一起了。

       从地图看,潍沂两地比邻而居,然而真正丈量起来却有5个多小时的行程,近11点我们才到达了地处蒙阴县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该馆于2022年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60周年新落成,整个外形是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两个战旗形成孟良崮大崮顶山形,共二层,高度为19.47米,象征着孟良战役发生在1947年。

       走进纪念馆,才看到粗糙的红色外墙上,嵌满了成千上万颗子弹,这粒粒子弹,似乎在诉说着63年前那场战争的惨烈。

       进入馆内,一幅幅图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组组雕塑,在解说员的动情解说下,仿佛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

       1947年4月,蒋介石在对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转而对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

       我人民 -著名将领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十个纵队和大批的地方武装,以压倒一切的气慨,以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经过5月13至16日的浴血战斗,将 -素有“王牌师”之称的整编74师3万余人全歼于孟良崮山区,该师师长张灵甫亦被击毙,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也是后来小说《红日》的历史题材。

       此次战役扭转了当时的华东战局,拉开了解放战争大反攻的序幕,对推进解放战争的进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胜利信心。

       雨仍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解说员把我们带到了纪念馆后面的山坡上,只见山坡上密密地排满了一座座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雕银色五星的坟茔。

       解说员介绍到,在那场战役中有五千余名英烈长眠于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他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

       20岁

       多么鲜活的生命

       按常理,他们的生命似乎没来得及展开,但他们却用自己最短促的一生,用一腔热血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上绽放出朵朵耀眼的火花。

       坟茔静静,细雨霏霏,诉说的是一段历史,感悟的是一种品质,传承的是一种精神。

       烈士们那种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的品质,那种虽牺牲生命在所不惜的精神,不依然是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需要的吗

       二、小山村里重温感人肺腑的军民鱼水情

       午饭后,我们又驱车赶往沂南的“红嫂革命纪念馆”。

       窗外雨仍在飘飘洒洒,放眼望去,山岭连绵,梯田盘绕。

       雨后的秧苗正恣意绽放着自己的青翠,耳边不觉回响起“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

       一片片梯田一层层浪,一阵阵歌声随风传”的经典旋律。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红嫂革命纪念馆”所在地—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

       沂南县委党校现场教学老师向我们介绍说:马牧池乡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数十万军民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侵略;解放战争时期更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

       而纪念馆所在的常山庄村,不仅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而且至今仍保持着战争年代历史风貌。

       尤其随着电影《沂蒙六姐妹》、电视剧《沂蒙》等多部影视剧的播出,让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偏僻小山村摇身变为沂蒙山的“好莱坞”。

       自2022年,沂南县又以整个常山村为展示场地,以沂蒙红嫂这一群体为展示主题,整合沂蒙红色资源,开辟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红色革命基地,现已成为我省党员干部进行党性锻炼的重要现场教学基地之一。

       细雨中我们在现场教学老师的带领下,顺着一条石板巷走进了这座曾经历过炮火纷飞,见证过沂蒙人民英勇支前,谱写过沂蒙军民鱼水情的小山村。

       沿着曲折小巷,两旁幢幢石头砌成、茅草披顶的老屋,诉说着百年古村的历史沧桑。

       当我们走进一座农家小院,一尊年轻妇女一手搀着伤员,一手掀开衣角用乳汁救护的铜像,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来访者。

       这就是“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的在现。

       明德英一名普普通通的沂蒙女性,1941年冬,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沂南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一名小战士在突围中身负重伤,被明德英机智救下,当搜捕的敌军走后,小伤员因失血过多,已处于缺水休克状态,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伤员。

       随后,她和丈夫精心照料十数天,最终使其康复归队。

       1961年山东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被改编成现代京剧《红嫂》搬上了首都舞台,此后“沂蒙红嫂”作为一个具有地理标志性特征的名称便闻名天下。

       明德英作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爱戴。

       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在探望她时,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

       进入茅草屋内,墙面展板上几位老大娘正盘腿坐在一老碾上,笑吟吟的看着来往的人群。

       老师向我们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沂蒙六姐妹,她们是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涌现出的女性英雄群体。

       在那个战火纷飞岁月里,她们起早贪黑地为军队烙煎饼、逢军衣、做军鞋,颠着一双小脚,在崎岖的山路上抬担架、救伤员,推小车、送军粮。

       当时只有20岁上下的她们,面对国家民族的灾难,义无反顾,冲破世俗,勇敢担当。

       眼前的照片拍摄于她们的晚年,岁月在这些当年的大闺女小媳妇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但我们仍能从老人们淡然的微笑中读出当年的那份从容、坚韧和刚毅。

       面对这样伟大女性,怎会不叫人肃然起敬

       现场教学老师带着我们走进另一家小院的茅屋内,一幅“火线桥”的油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油画的主人公是以李桂芳为首的32名妇女。

       1947年孟良崮战役打响后,有一支部队需要迅速渡过汶河,当时河上没有桥梁,青壮劳力又都上了战场,家里只有妇女。

       “没有桥腿用人腿,没有桥板用门板”,时任艾山乡妇救会长的李桂芳组织村里的32名妇女拆掉自家门板,在冰冷的河水中用身体当桥墩架起了一座“火线桥”。

       当主力部队通过后,这些在河水中挺立近一个小时姐妹们累倒在河滩上。

       她们当中有的已经怀有了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终身残疾。

       讲至此,老师哽咽了,我们好多同志也两眼含泪。

       曲折的石板小巷连着一个个农家小院,每一座茅屋内的块块展板、幅幅图片,都记录着那个年代的沂蒙女儿对党、对人民军队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爱:有用自己六岁女儿为战士们换口粮的大嫂,有为照顾公婆让未婚夫在前线安心作战而抱着大公鸡拜天地的新娘,一位永远的新娘,因为她从未把新郎盼进家门…一个动人的故事感染着、打动着所有的参观者,泪水和着雨水在人们的脸上肆意流淌。

       最后,我们沐浴着细雨来到村中大戏台,伟大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老师,用极朴实的语言追忆着奶奶王换于和母亲张淑贞勇于抚养革命后代的英雄事迹。

       于老师介绍说,奶奶王换于出生于一贫苦农民家里,因为是女孩子,直到出嫁也没有自己的名字。

       19岁嫁到马牧池乡东辛庄于家,两姓合在一起,被称为于王氏。

       抗战爆发后,奶奶性格直爽、办事干练,思想也比较先进,逐步被当地党组织培养成了抗日积极分子。

       入党时,需要有名字才行,当时一位干部就说,既然你是余家用两斗谷子换来的,就叫王换于吧。

       年过半百的奶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还有了自己的名字。

       不久,她被选举为村妇救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

       当时,面对日寇的疯狂扫荡, -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首长徐向前到了东辛庄。

       由于战乱磨难,部队干部的孩子都很消瘦,奶奶就向徐向前建议说:“这样下去不行,得给孩子找奶娘。

       这样既能很好地照料孩子,打起仗来也好掩护。

       于是,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奶奶带着俺娘和俺婶子办起了战时部队机关托儿所。

       第一批转来了27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没多少天。

       那时候,大人们都吃不饱,也没有多少奶水喂孩子,许多孩子体质很差。

       奶奶和俺娘就挨村挨户地打听,谁家的孩子夭亡了,就动员她们不要把奶退回去,把需要哺乳的孩子送去抚养。

       当时,俺娘和俺婶子也正在哺乳期,在抚养自己孩子的同时还要照顾这些孩子,奶水已不够吃。

       奶奶对她们说:“这些孩子是革命的后代,咱的孩子吃粗的,把奶留给这些孩子喝吧。

       从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们在奶奶及其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得到了健康成长,而奶奶则有4个孙子先后夭折了。

       其中俺大哥当时都7岁了,已成为大人一个小帮手了,一次为躲避敌人“扫荡”,淋了雨,又受了惊吓,开始发高烧,由于大人都忙,没人顾得上他,结果转成肺炎,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无私的爱换来诉不尽的情。

       建国后,一位位当年喝过沂蒙母亲奶的“孩子”,来到她的面前都是长跪不起,一声声母亲的呼唤,一行行相思的泪水,洒在了当年曾经养育过他们的故土上。

       于老师的讲述质朴得如同漫山遍野的沂蒙山山石,但里面蕴含的那种无私大爱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位听众。

       自己要不是因为与同事在一起,定会失声痛哭。

       这就是沂蒙红嫂,这就是沂蒙母亲。

       在这些平凡伟大的女性身上,彰显着沂蒙人民深厚的爱党爱军情怀和人性之大善大美

       三、返程途中谈见闻说体会话感悟

       带着感动,披着雨丝,我们登上返程车。

       一天的参观学习虽然短暂,但心灵所受的震撼却让每一位同志感慨颇多,收获颇多,大家不无感叹地说:这次党性教育活动确实深受启发、备受教育,不虚此行。

       这是一片英雄辈出的大地,这是一块壮怀激烈的热土。

       忆往昔,巍巍沂蒙山高耸起沂蒙人民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说着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

       看今日,那段战火纷纷、艰难困苦的岁月已渐行渐远,但千千万万沂蒙儿女在中国 -的领导下创造出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却永驻人间。

       这种精神,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老一代向新一代人传递的精神火把,是一个民族永生的精神财富

       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弘扬革命精神,牢记历史使命,增强党性修养,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加强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沂蒙红嫂纪念馆的建馆背景

       “红嫂”,是历史赋予沂蒙妇女的特殊称谓。

       它来源于抗战时期发生在沂南县的一个真实故事-明德英“乳汁救伤员”。

       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情节,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被改编成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电影《红嫂》等艺术作品在全国传唱。

       从此,“红嫂”就成为在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沂蒙妇女共同的名字。

       在沂蒙山区,像明德英这样的红嫂还有很多,可以说是“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

       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在 -八路军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战争的胜利,她们毫不犹豫地拆下自家的门板做担架,扒下房屋上的干草喂军马,找出珍爱的陪嫁布做军鞋,拿出仅有的粮食献给子弟兵,将最后一个亲人送到了前线,用自己的乳汁喂伤员,甚至,她们可以为保护党的孩子而献出自己的骨肉,可以为保存一封烈士的遗书而毁家无悔,可以为一句诺言而坚守终生…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毅然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担,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把慷慨无私的崇高情怀展现到了极致

       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大爱情怀,这种情怀,是红嫂精神的本质所在,更是广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瓦解敌方9.8万多人。

       “红嫂”,正是民族精神的缩影,是革命精神的彰显。

       为弘扬沂蒙红嫂的丰功伟绩,2022年1月,我们在临沂市沂南县马牧乡常山庄村,利用仍然保留着抗战时期原始风貌的古村落创建了“沂蒙红嫂纪念馆”,就是让世人记住她们的事迹,记住她们生命中沉潜下来的民族精神。

       纪念馆经过不断改造、提升、扩建,2022年7月,重新修建后的沂蒙红嫂纪念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参观学习人员。

       之所以选择在常山庄村建纪念馆,也是缘于长期在沂蒙革命根据地战斗工作过的原 -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的一句话:“抗战时期,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

红色旅游心得体会,600字左右,谢了

        红色旅游心得体会

       爱祖国,就要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祖国的河山,处处闪耀着革命的光芒,印记着红色的史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特别是学习活的知识,学习做人的好方法。

       随着空间的跨越,我们完成了时间的转换,来到那火热的年代。

       通过这次时空大转移的活动,我们了解的不仅是地理知识和历史故事,更了解了中国的社会,中国人的灵魂、气质和精神。

       我们思考之后弄懂了:许多伟大的事件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他们有什么意义。

       我们将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的信念。

       我们将更加坚定为民族振兴、为中国人民造福的决心。

       我们将更加勇敢,更加顽强,更加坚韧不拔的前行。

       我们感激前人,学习前人,也要无愧于前人。

       我们也将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为后人留下我们的脚印。

       江西是革命的摇篮。

       这个说法主要缘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一片白色之中,它独具红色的耀眼标志,的确,这里是红色的土壤。

       这是1927年到1930年之间的革命断代史—1930年之后,井冈山军事根据地因袁文才、王佐被错杀而丧失,后虽力图恢复均未奏效。

       建国之后,人们提到井冈山,多是景仰的口吻,正是井冈山这个摇篮,才有后来的延续,于是有了种种类似我们这个团队性质的探访,执政者总希望我们能够在这片土地中寻找到当年的力量,这的确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第一代领导人的心目中,这里具有非同寻常的典型意义,他们希望后人能够明白创业的艰辛,能够体会当时的浪漫。

       我们一行50余人正是带着这样的崇敬心情上山的。

       导游小姐说, -第一次上山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那是1927年。

       第二次上山时 -已是国家最高领导人,那是1965年,坐汽车只用了一天。

       我们的时代是21世纪,高速公路异常发达,正常情况下,从南昌到井冈山只需要6个小时。

       当年, -在湖南的秋收起义惨遭失败,5000人的队伍仅存1000人,竟出现了枪多人少的局面。

       行军至罗霄山脉中段,听闻此处井冈山的两大地头蛇袁文才和王佐的经历,决定用他的雄才大略去拉拢他们,送给他们急需的枪支。

       这二人对 -的个人魅力异常赞赏,接纳了这支队伍,让他们休养生息。

       那时 -不满井冈山武装,数次围剿,伤员很多,于是有了我军的一个医院,小井红军医院。

       我们在医院的药铺里,发现都是草药,原来 -对此区实行经济封锁,根本弄不到西药,只好完全用中医的方式来治疗,真正是靠山吃山,据史书记载这片大山里采出的药材不仅供给伤员用,一些居民也到这里来买药。

       伤员的草铺挨着,条件艰苦,吃的食品是红米饭、南瓜汤,这些东西在当时已是上等的饭菜了。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成功了,但时间仅有几天,8月7日即被迫离开,于是朱德部队遥遥来到井冈山,实现了伟大的汇合。

       不管是赣南三整还是三湾改编,都不仅是历史课本的符号,而且是现实中我党我军领导管理的一次良好经验积累。

       至于后来的九月“洗党”,由于三六九等的人物混进党内,使党的威信遭到质疑,他们毅然决定洗党,纯洁了队伍,锻造了作风,更是展现了高超的领导风范,对于党员的管理起了很好的作用。

       由于朱毛会师,队伍壮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也是在这段时间, -与 -的浪漫爱情在八角楼盛开。

       导游饶有兴趣地讲起了他们的爱情与婚姻,说 -是当年永新一枝花,而且文武双全,是耍双抢的,甚至连他们之间的偶尔争执也描述得颇有兴味。

       革命时期的浪漫不仅指戎马岁月中的爱情与婚姻,还有每个人心中存在的梦想,那便是土地—这实际上是一个古老的梦想,使耕者有其田。

       打土豪,分田地,恐怕是支撑着这些穷苦士兵们英勇作战的原动力,而更为远大的目标则是建立自己的政权,改变几代人的面貌,并使全中国的穷苦人民得到解放。

       因此,在全盛时期兴起了土地革命风暴,边界工农兵 -成立,后来还有造币厂等等。

       革命的残酷,一方面在于险峻的生活和军事环境。

       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人们不得不互相厮杀抢夺,按照自己的伦理逻辑和思维习惯来区分是非、判断成败。

       就说黄洋界战役吧。

       我军设壕沟、用毒竹针来对付来势汹汹的 -士兵,并通过很多巧妙的办法击退了敌人,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后来 -痛恨到骨髓,发誓不放过井冈山一根草,要井冈山人换种。

       我们登临黄洋界,叹云海之美,纷纷拍照,又感慨山势之陡,即便站在防御工事面前,也无法想象当年战争之残酷。

       革命的残酷,另一方面还在于人员的牺牲。

       黄洋界保卫战役的指挥者,这些功臣,大多夭折于此后的战斗中,还有在井冈山历史博物馆中见到的诸多面孔,均殒命于战场,可见新中国的建立,有多少热血儿女铺路啊。

       井冈山,天时地利人和,养育了革命队伍。

       秋收起义失败后, -没有接受瞿秋白的邀请进城,而是进山当起了“山大王”,历史记载的“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出政权”等思想均在井冈山时期产生,这些思想含蕴于青山、淬火于实践,指导着工农红军的方向。

       作为伟大思想的诞生地,井冈山拥有独特的人文资源。

       朱德的扁担、井冈翠竹等课文从小就让我们感动。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我们在一个下午里参观了五龙潭,在参观五龙潭瀑布时,我和几个队友一起徒步上下,得山水灵秀,心情豁然开朗。

       心想那时红军的革命激情,也许与这种锻炼有关。

       走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吧。

       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 -独立建立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走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吧。

       井冈山是中国 -在全国开辟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证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它告诉人们只要代表人民的利益,革命的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

       井冈山红色之旅结束了。

       这些革命纪念地,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纪录着光辉的革命事迹,弘扬着灿烂的革命精神。

       历史的红色旅程结束了,未来的红色旅程却刚刚开始

       未来的红色旅程就是:高举 -思想和 -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 -”重要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历史的红色旅程是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未来的红色旅程是要靠我们新一代来开创的。

       我们就是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立志做有思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做贡献,为祖国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

有关沂蒙精神的故事,越多越好,说出名字,再把故事内容说下

        位于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景区的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的沂蒙红嫂乳汁救伤员的事迹:

       我们看过的电影或戏剧等文艺作品中的“红嫂”,原型就是沂南县的明德英。

       院内这尊铜像就是当年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感人故事,像这样的事情,在抗战时期的沂蒙山区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我们一起到馆内参观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十分重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作出了“派兵去山东”的英明决策。

       从1938年到1940年,为抵抗日寇的入侵八路军各部挺入沂蒙山区。

       这是抗战最艰苦时期的沂蒙革命根据地,当时的根据地只剩下常山庄以及周围的几十个村庄(也就是咱们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这个地方),这片根据地,在那个时候被人们称之为“一枪可以打透的根据地”。

       为什么在最艰苦的时候,这里就成了打不垮、摧不毁的革命根据地中心呢

       一方面是党的英明领导,党政军领导干部的指挥若定,另一方面就是人民群众的鼎力相助,没有群众的掩护支持我们根本做不到。

       就是在这样一个非常艰苦的时期,涌现出了我们的“红嫂原型”明德英。

       这位就是明德英老人家,她是沂南县岸堤镇岸堤村人,在1岁的时候由于生病成了哑巴,后来嫁给马牧池乡横河村的李开田。

       夫妻二人在村里以看林为生。

       这边展示的是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故事。

       1941年11月4日晚,日军集结大量兵力突然包围了驻扎在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一位八路军战士掩护首长和机关撤退后,身受重伤,转移到明德英看护的李家林里。

       当时,明德英正抱着孩子在家门前晒太阳,看到这种情形她急忙把受伤的战士拽进屋里,按倒在床上,蒙上一床破烂不堪的被子。

       很快,两个日本兵就追到她家门前。

       鬼子发现她是哑巴,就比划着问这个八路跑到哪里去了

       明德英毫不犹豫地朝西山指了指,小鬼子信以为真,径直向西追去。

       敌人走后,她把战士背到一个空坟子里藏起来,这时候她看到战士由于流血过多,已昏过去了,他嘴唇干裂,不时地轻微颤动,像是要水喝,生命垂危。

       为了救人,这个时候来不及多想,她打破了封建思想解开衣襟把乳汁一滴、一滴,滴进战士干涸的嘴里,之后全家倾其所有收养伤员半个多月后使其康复归队。

       这是1956年明德英的丈夫李开田与他们救助的另7a64e4b893e5b19e31333264643137一位八路军伤员庄新民在上海时候的合影。

       明德英这一生对部队上的感情相当深厚,先后把自己的大儿子,小女儿和长孙送去参军。

       1961年,著名作家刘知侠以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情节为背景,创作了一部短篇小说《红嫂》。

       这是刘知侠在沂南向读者讲述明德英的故事。

       之后,又被改编成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红嫂”从此走上了舞台。

       这边是,毛主席当年观看完京剧《红嫂》之后,接见红嫂扮演者张春秋时毛主席老人家作出了重要指示,他说“红嫂这部戏演的是军民鱼水情的戏,演的很好,要将它拍成电影教育更多的人,做共和国的新红嫂。

       从那之后,沂蒙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就传遍了全国,明德英也被誉为了“沂蒙红嫂第一人”。

       这位就是明德英夫妇救护的另一位八路军伤员庄新民,老家山东日照的,上世纪50年代的组织审干中,庄新民为了证明自己负伤2个多月不在部队上的那段历史,回到沂南千方百计找到明德英和李开田,李开田亲赴上海为他作证。

       这是1995年,庄新民在得知明德英病重时悲痛流泪的场景。

       当时,庄新民年事已高,自己不方便回到沂蒙山区看望他的再生母亲,他就委托自己的儿子来沂南看望,上海电视台当时做的全程跟踪访问。

       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前夕,明德英被评为“全国双百英模人物”她的小女儿李长花代替母亲去北京领的这个奖项,回来之后受到县领导的欢迎和亲切接见。

       可见在历经个半个多世纪之后,明德英在人民的心中依然是一块不朽的丰碑

       我们一起到隔壁这个展馆,大家看到,这个展馆有四幅浮雕。

       这四幅浮雕再现了当年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全部过程。

       这边展示的是当年明德英熬鸡汤的一个场景。

       当时,明德英是把自家养的唯一一只母鸡杀掉,用来给伤员作鸡汤。

       这个情节也被写进了芭蕾舞剧《沂蒙颂》“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谊长”。

观革命基地有感 作文800字

        清明节前夕,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和菜菜、崔崔、“秦始皇”还有几个同学一起去华东烈士陵园参观,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去缅怀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宁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

       烈士陵园里,环境幽静树木葱茏,老师带领我们,首先来到革命烈士纪念塔前,在那里,我们举行了庄严的敬礼仪式。

       随后,我们又跟随老师参观了各个纪念馆,我看到了许多东西,由当初打仗用的大炮、坦克,还有由 -捐赠的一架飞机,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我们还去了抗日战争纪念馆,一进门,我首先看到的是沂蒙精神展,之后我看到了养育革命的百年老屋,还明白了革命母亲的来历,是他们收养了革命的后代,是他们在后方支持者革命

       真实不虚此行,让我了解了这么多的知识,也让我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

梁世英观后感作文500字左右梁世英的英雄世纪

        说起辽沈战役纪念馆,我已经有半年没去那了.绿树成荫,幽幽鸟鸣的很清净.和与它只有一墙之隔的熙攘马路有天壤之隔,像个小小的世外桃源.

       上个学期清明节的时候,七年级就是去的这里扫墓,在烈士们的墓前许下诺言.我记得上小学时逢到清明节就去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最盼望的就是看里面的全景画,全景画馆被称之为“中国第一馆”.全景画馆采用绘画、塑形、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景.站在全景画馆里,听到轰隆隆的枪炮声,爆炸声,还有战士们的呐喊声,天边映衬着冲天的火光,让人仿佛回到了当年战斗的现场,震撼着每个游客的心灵,教育人们不要忘记这些牺牲的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时候的我当然还没有懂得这些,心里想的是这么伟大的壁画得花费多少人,多少时间啊.思想觉悟真的只有这样的境界,不懂辽沈战役的历史,更不懂锦州攻坚战如何的艰难…那时候就知道在作业本的观后感中写“我含着热泪听完了讲解员阿姨的解说,发誓要好好学习,建设祖国…”虽然现在仍然对那段历史仅仅有一点点了解,可眼里看的,已经不仅仅是壮观的全景画,脑袋里想的,也不是非买不可的坦克纪念品.

       经过修建后的辽沈战役纪念馆,面积增加了约一倍,庄严而宽广的路直通大门,两旁是阵亡将士的碑墙和肃穆的松柏,回廊与沟壑互相盘桓,掩映在绿荫丛中.此时,黄昏的光芒斜赴在树林上,附近的老人们坐在路边的石凳上看着幼小的孩子在身边嬉闹.园里一片安静与和祥.

       一直走,前面是繁华的锦州城,几步台阶的距离隔着两个世界.我每次来这里时,心里总是很静,不管是什么烦恼,统统的都能抛到脑后.满眼看到的,都是庄严肃穆,也许是这里是热血奋战的英灵安息之地,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冲破的空间.所以,这个世界,格外的纯净,能给人穿梭时空般的深远错觉.

       走下台阶,眼前是车辆川流不息的云飞街,一条以革命烈士命名的道路.如今,这里已经是锦州的繁华地段,商贾林立,时间的跨越竟然如此完整.我走到路边等车,下班的高峰期,拥挤的车辆不断鸣笛,像黄牛一样缓缓的移动着,处处是家事、国事、天下事的热闹非凡.我站在马路边,许久,车也没来,不过不要紧,我的头脑里已经装满了风声、雨声和读书声,没有一点烦躁和忧愁的感觉.

       惧忆往,野蒙蒙,林彪魂绕哀泣声,遗臭万年功有名.

       山仍在,风声声,路人为生忙匆匆,能知昨日炮声鸣?

沂蒙精神对大学生建设三观的影响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小时候听沂蒙山小调,只是觉得它曲调悠扬,动听婉转,而对于沂蒙山和与她相关的一切却一无所知。

       慢慢长大了,对于蒙山,对于沂蒙老区渐渐有了模糊的了解。

       而巍巍蒙山中蕴含着的沂蒙精神,和这片革命热土上发生过的动人故事,直到来到这片土地上,才清晰生动地展现在面前。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有幸来到临沂这片革命老区亲身感受她的品质与精神。

       在观看了电影《沂蒙六姐妹》,参观了沂南马牧池红色教育基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等地之后,对于沂蒙精神有了更加深切的理解。

       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沂蒙精神作为沂蒙人民的精神支撑,不仅造就了沂蒙辉煌的过去,也极大地推动了沂蒙发展的现在和未来。

       而作为一名学生思想教育工,如何将沂蒙精神践行到实际工作中去,让更多的学生把沂蒙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动力,是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和思考的。

       一、领会沂蒙精神实质,提升自身内涵建设

       “一块布做军装,一口粮做军粮,一个儿子送战场…”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永远跟党走的沂蒙人民始代代相传地谱写着红色传奇,铸造着不朽的红色丰碑。

       在这片热土上,先后发生过大小战役4000余次,掩埋过十万多将士的忠骨。

       在这里,可以说是“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

       沂蒙老区的每一座山峰,都燃烧过革命战争的烈火;沂蒙老区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革命烈士的鲜血;沂蒙老区的每一个村庄,都留下了抗击侵略者的悲壮。

       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乳汁喂伤员的“红嫂”,跳入水中架起火线桥的“沂蒙铁姑娘”,还有那前赴后继奔赴前线的好儿郎。

       饱经战火洗礼的沂蒙人民,用不畏强暴、奋起抗争的血肉之躯践行了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正是这血与火的洗礼与锤炼,使沂蒙精神应运而生。

       作为一名新时期成长起来的高校辅导员,应如何将这种在战争年 -育出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品质,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进而将这种品质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是我们学习沂蒙精神的重要目的。

       正如高明教授在题为《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讲座中指出的,沂蒙精神一路传承壮大,支撑她的是无比坚定的信念的力量。

       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一个个光辉女性透射出的无私大爱中,还是在新中国建设时期知难而进、敢为人先的笃定实干中,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在艰苦创业、脱贫攻坚的不断创新中,沂蒙人民始终践行着信任党、热爱党、紧跟党的坚定信念。

       并让这种信念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丰富,完善,充实。

       所以,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从沂蒙精神中最应该吸取的是那种笃定的信念。

       有了这种信念,才能克服困难,才能无畏挫折,才能坚持理想,才能传递正能量,才能正确的影响他人。

       而信念的坚持,首先来源于理论的充实。

       作为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紧跟党的理论政策,时刻消化党的理论的精神内涵,让思想与时俱进。

       与此同时,信念的坚持要依托不断的工作实践去巩固和完善。

       我党的理论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只有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其价值。

       所以,在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如何将其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让理论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并在实践过程中做到知行合一,是信念得以支撑的重要途径。

       沂蒙精神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集大成者,正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实践的不竭源泉。

       她这种普通群众中透露出的坚韧和伟大,正是我们作为普通的学生工为之奋斗的方向。

       二、践行沂蒙精神,促进学生内涵式发展

       经过战争洗礼而不断总结形成的沂蒙精神,不仅是沂蒙人民的精神动力,对于尚处于观念塑造和习惯形成的青春期大学生来说,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如何更好的把沂蒙精神的内涵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植根到大学生的思想价值体系中,成为我们高校思政教育工为之努力的方向。

       1.构建多方位校园宣传平台,加强学生红色教育力度

       校园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思想体系的摇篮,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构建多种形式的校园宣传平台,充分加强以沂蒙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教育力度,是将沂蒙精神直接而生动地植入学生思想的最有效途径。

       在宣传过程中要创新教育模式,以“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逐层递进。

       首先要让红色教育进校园,邀请老教师、老专家、老战士走进校园为学生作沂蒙精神专题报告,组织红色教育研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利用广播、橱窗等宣传媒体开辟红色教育专栏。

       组织广大青年团员观看《沂蒙六姐妹》、《沂蒙》等革命题材优秀影视剧,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同时,借助网络的力量,通过创建红色网站、红色论坛等形式开展大学生红色教育,并促进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心得,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此基础上,将红色文化内容融入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

       弥补当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缺点,用真实的资料、图片、书籍、事迹等使大学生切实获得革命精神、优良传统的感染和熏陶。

       在理论引导的同时,组织以弘扬“沂蒙精神”为主题的系列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师生学术交流以及社团活动,让学生在自我学习和实践中更好的践行沂蒙精神。

       通过开展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2.加强学生骨干的思想引领,以学生带学生

       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而青年学生中的骨干代表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加强学生骨干力量的培养和思想引领,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要在大学生骨干中进一步强化红色教育,进而去带动广大团员青年的学习和认知。

       在对大学生骨干的教育中,应把走入革命老区作为实地教育的重要内容,让他们亲身去体会、去感动。

       将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放在新四军军部旧址、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 -旧址等革命遗迹和纪念地。

       通过参观沂蒙红嫂精神大型图片展、走访红嫂,在实践中亲身感受革命传统教育,在震撼中强化沂蒙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

       3.打造学生活动品牌,形成教育长效机制

       如何以沂蒙精神为核心展开系列红色文化品牌教育活动是在高校传承沂蒙精神的长效途径。

       将沂蒙精神有机地融入德育工作,充分利用沂蒙精神的丰富资源,建设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是创立学生品牌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

       沂蒙精神是爱党爱军、开拓进取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性、时代性的生动展示,是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党群关系的根本性反映,是超越地区、超越时代的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延续。

       因此,以沂蒙精神为中轴,以爱国主义教育为辐射线,以中华传统美德为载体,提炼有影响性、长期性的学生品牌活动,是我们红色教育得以延续和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载体。

       也是我们的红色教育长期化、系统化、体制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次沂蒙行,一生沂蒙情”,亲身感受过沂蒙这片土地的人们都会将那撼动人心的沂蒙精神变成提升自身修养和品质的不竭动力。

       就如同团中央李骥副部长曾经说过的,我们一定要把青年人积极向上的发展需求和思想提升作为我们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在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专注我们的事业,热爱我们的事业,用最好的内容、最真的方式、最美的形式做好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用知行合一的实际行动践行我们的理想信念,并引导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信念中成长成才,共同投身到中国梦的社会实践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身体力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