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5篇)

第一篇: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太平天国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开始的标志是1851年金田起义,结束的标志是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因此它有着当时时代的显著特征。通过近代史的学习,对太平天国起义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再此我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在此我从正反两个方面谈谈我对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意义的看法。

       从正面来看,政治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土地改革,实施天朝田亩制度,同时涉及经济制度。军事方面,主张为理想而奋战,太平天国在反封建主义的同时,又负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对外国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同时使清政府在利用欧美外国人镇压太平军的同时见识到西方的军事力量,促使后来的洋务运动文化思想方面,太平天国革命的直接导因是吸收西方文化的结果,主要是吸收西方基督教的教义。经济方面,太平天国开始重视发展商业,主张对外开放政策。《资政新篇》批判重本抑末,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谋利,鼓励私人资本。对外贸易方针是积极开发,平等互利,独立自主,与清政府闭关自守,投降媚外,丧权辱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世界方面,太平天国运动使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同时太平天国运动又推动力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从负面来看,太平天国运动直接或间接导致4000-5000万人口死亡,是中国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变乱。破坏了民间信仰与儒家文化,破坏了中华民族继承了几千年的思想体系。无论怎样,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不可忽略的。

       经验教训:

       我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将一个国家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太平天国没有也不可能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提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虽然提出过《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等社会改革方案,但前者陷于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后者又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都无法实现。将改革中融入宗教迷信思想,但宗教毕竟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不可能正确地指导革命实践。其次,在战略上的错误领导也导致了太平天国的灭亡。“生不逢时”也是网络上一种客观看法,太平天国面临的敌人不仅有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还有入侵中国的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力量超过了革命力量。纠结的是,这也正是太平天国起义的根本爆发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告诉我们,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告诉今后的领导者们,在反封建的同时,还要反对资本主义列强,只有既反封建,又反对资本主义列强,才能完成救国救民的任务。领导者必须有科学的方法总结革命经验并用这些经验来指导革命实践的能力。科学的领导宗旨对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的开辟正是吸取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教训而取得的胜利。

第二篇: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1.适用于国开(中央电大)本科所有专业学员基于网络的终结性考试。

       2.该资料为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考试通过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终结性考试系统(kaowu.openedu.com.cn)完成。

       试题: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答: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起义动员了百万农民群众,历时14年,建立了农民政权,消灭了大量清军;晚清时,地方势力达到强盛时期,形成军阀割据。同时,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如北方有捻军起义,南方有天地会、小刀会等领导的起义,西南地区有苗族、彝族领导的起义,西北地区有回民起义等,形成了全国性的反清斗争高潮,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

       (2)在进军过程中,太平军毁孔庙、碎牌位,设立了由洪秀全亲自主持的“删书衙”,删改“四书”“五经”,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动摇了封建政权、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

       (3)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提出了反映农民拥有土地要求的《天朝田亩制度》,公开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平均地权”方案表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社会理想。太平天国颁布的《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反映了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等人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寻求出路的新努力。

       (4)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当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镇压太平天国时,他们毫不犹豫地给英法联军和由外国军官组织与指挥的“常胜军”“常捷军”“洋枪队”以沉重的打击和教训,使侵者“呼救无人”,“梦魂屡惊”。

       (5)冲击了西方殖民者,推动和支持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太平天国起义是19世纪中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统治。当时也有一些西方正义人士支持太平天,如英国人呤喇帮助太平军买船、买军火,还参加了太平军。他回国后写了《太平天请命亲历记》。

       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客观原因:

       反动势力异常强大。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

       (2)主观原因::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第一,政权的封建化和腐败化。农民阶级可以暂时建立劳动者的政权,但其最终会演变为封建专制政权。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诸王追求封建特权和享乐生活。在天京大兴土木,建造各种规格的如“天王府”“东王府”等豪华宅邸,排场阵势超过封建帝王。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政权领导者思想蜕化,相互争权夺利。诸王与部将及广大士兵关系逐渐疏离,诸王之间更是“彼此暌隔,猜忌日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最后由争权夺利发展到自相残杀。天京事变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天京事变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瓦解了领导集体,大批中坚领导和老将士被杀,元气大伤,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自相残杀破坏了大好局面。

       第三,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土地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的局限性以及政策的失误。《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的土地纲领,要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逆历史而动,不准搞商品经济。同时,由于士地纲领主张绝对平均,不管你生产多少都是平均分配,所以难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际上是不可能实行的。《资政新篇》虽然提出了个中国社会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建设方案,但是这一方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无法实行的,其中恰恰忽略了中国社会发展最关键,也是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政策上还一度要取消商业。另外,太平天国男女分营,一个家庭不能在一起生活,王者则可有后妃、宫女。

       第四,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但到后来宗教的消极作用就暴露出来了。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吸收了基督教原始的平等思想,在运动初期产生过积极的号召、鼓动作用,但其毕竟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而是依靠迷信和天命思想等来动员人民群众的,如洪秀全的“天兄传言”、杨秀清的“天父传言”。天京被围,兵力不足,洪秀全却说:“朕之天兵多过于水。”迷信不可能调动将士的斗志,反而会带来危害。另外,对外国侵略者一开始也因其信上帝而视为“洋兄洋弟”,对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和必要的警惕性。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具有巨大革命潜力的阶级,但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第三篇:太平天国

       近代史课程论文

       学院

       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

       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并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1856年,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1860年天京变乱,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引发的天京事变大伤了太平天国的元气;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时代农民战争的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勇敢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长江中下游数省。因此它有着当时时代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洪秀全在这次起义假借了当时从西方宗教传入的新兴宗教基督教,亦使一般老百姓感到新鲜。这可能与当时老百姓希望求变的思想有关。

       简评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解决生产资料与产品分配的政治纲领,要求废除旧有土地所有制。但是这部纲领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无法实现。《资政新篇》是干王洪仁玕在后期提出的中国第一套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意愿的政治纲领,由于客观上周边环境的恶劣与主观上农民阶级的漠视,最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并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另外,太平天国存在本质上的缺陷,进步的表征底下存在理性的倒退。政治上,太平天国由神权与王权结合,朝中不但阶级森严,为王为官者的为所欲为,更甚于儒家思想约束下的朝廷。文化上,太平天国对固有传统文化完全推倒,对传统知识分子仇视。洪秀全诸王定都天京后,生活糜烂腐化,朝政纲纪紊乱,圣灵乱封。制度上,天朝田亩、资政新篇等纲领只属纸上谈兵,从未有认真推行,亦不见有任何成效可言。至于所谓“开放科举考试予女子应考”,仅有一次。这个政权在历史上存在非常大的非议,他的“先进性”并没有得到所有历史学家的赞同;有观点认为太平天国是建立在欺压人性基础上的另一个残暴的政权,更加倾向于一个封建社会暴力政权。洪秀全本人也并不被认为是理解基督教教义,他的政策大都未能成功实施或取得成效。郭廷以在《太平天国的极权统治》一文认为:“太平天国是一个低级的迷信,绝对的暴力集团,神权、极权、愚昧的统治,只为满足自己的无限欲望,丝毫不顾及大众的福利,所造成的是遍野的白骨,满地的荆棘,丧失的生命最少为二千万至五千万。”

       失败原因

       太平天国反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因此得不到国内知识分子的普遍支持。洪秀全信仰基督教但他传布的只是所谓的拜上帝教,已经改变了其实质意义。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层日益腐化,他们贪图享乐,大兴土木建造宫室,并实行严格的阶级制度(早年由南王冯云山制订),愈来愈脱离民众。加上太平天国强制推行一些违背民意的措施,例如在首都天京强制男女分开居住(1855年起放宽),凡此种种皆不得民心。主要领导人争权夺利,最后引致领导集团的分裂。1856年秋,正当太平军在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的时候,东王杨秀清自恃功高,挑战洪秀全的地位,引致洪秀全下密诏诛杨,触发“天京事变”,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二万余人被杀,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后来翼王石达开因受洪秀全猜疑和

       有意迫害,带领大军出走,从此太平天国走向衰落。洪秀全晚年用人唯亲,不太信任外人,政事混乱,生活糜烂,军心更加涣散。太平天国未能争取外国支持,后期清军却得到洋人支援,形势此消彼长。李秀成进攻上海不成功,导致战局更为不利。天王洪秀全后期不肯放弃天京,不肯转移至外国列强不能深入的内陆地区发展。太平天国连年战争,造成中国人口大量流失,使生产遭到破坏。江南繁华之地繁华不再,江苏、浙江两地人口锐减,太平天国再也无法得到人民支持。根本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旧式农民运动的发展,其中个人地位和家庭地位的观念比较高,封建帝王思想在其中占的比例比较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太平天囯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层日益腐化,他们贪图享乐,大兴土木建造宫室,并实行严格的阶级制度,愈来愈脱离民众。

       教训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主体的国家,几千年无数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暴动”成了中国王朝更替的主要原因。秦末爆发的陈胜,吴广农民暴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民暴动,西汉末年爆发的绿林和赤眉农民爆动,分别于公元二十三年和公元二十四年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绿林军攻入长安,杀死了王莽,东汉末年的黄巾暴动,唐末的黄巢暴动等都曾一度攻入当时的京都,也曾一度建立一个新的“农民王朝”。而距“太平天国”农民暴动最近的是明末的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暴动”,这次农民暴动其规模也曾达到百万大军,一**四年正月初李自成在西安称王,正式宣布建国,国号大顺,三月,他亲率大军,攻破北京。中国历史上的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暴动”它不是推动历史前进,而是把历史又重新拉回到原处,甚至是历史的一种倒退。

       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太平天国”?我认为,“太平天国”如果作为一种农民反抗当时满清封建与专制王朝的斗争,这是值得称颂的,但是“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把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做为一种建立自己的“新王朝”的开始,特别是洪秀全这些所谓的“农民领袖”,他们所领导的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暴动,并不是要彻底改变满清的封建与专制王朝的制度,而只是打着农民“救世主”的旗帜,重演一场新的“皇帝梦”。因此,当“太平天国”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当洪秀全在南京建都时,他已经开始走到了广大农民的对立面,这就决定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注定要失败的结局

       历史影响

       太平天国历时14年,占领长江中下游富庶地区多年,战事波及半个中国,使清廷国力大伤。由于清廷倚赖汉人组建的湘军和淮军才能打败太平天国,曾国藩、李鸿章等汉臣平乱有功,逼使清廷更加重用汉人,汉人在清廷的权位因而大增,同时满人对军队的控制权减弱。清廷曾借助外国人镇压太平军,因而产生效法西方,推行改革的想法,促成后来“洋务”改革的出现。

       第一、太平天国揭开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并且提出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如准备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开学校,办报纸,兴士民公会,创行人民推举乡官,罢免行政人员的民主政治,打倒封建社会的偶像孔子,颁行天历,提倡“文以纪实”、“一目了然”的文体等,要把中国建立成一个与欧美国家“并雄”的新国家。

       第二、太平天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具体形势,顺应农民的愿望,采取“著佃交粮”政

       策,和向农民颁发田凭的措施,收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效果,使江南地区自耕农普遍增加,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若干变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出现。

       第三、太平天国深远的影响和激动人心的革命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上起了伟大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的作用。太平天国与侵略者和统治者战斗的业绩一

       直在民间广泛地传播,激励著中国人民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英勇的斗争。第四、太平天国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太平天国扫荡了清朝的八旗和绿营,清朝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的支持,维持住它的濒临绝境的统治。爱新觉罗氏的皇权陷于衰落,不可能再建立起坚强的中央政府,从而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权力。所以武昌起义,全国响应,太平天国不仅是直接影响了辛亥革命,而且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

       第五、太平天国集中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阻止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迅速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企图,使他们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他们决不可能直接统治如此英勇坚强的中国人民,从而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第六、太平天国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在十九世纪中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各国进行侵略的时候,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而太平天国革命,则是这次亚洲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洪峰,它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我认为太平天国固然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可是重要的不是最终会失败,而是我抗争了,我奋斗了,我为改变自己奴隶的命运而呐喊过了——所以,我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奴隶。

       历史的车轮是怎么前进的?难道是在所谓“和平”中实现自由民主的吗?斯巴达克固然逃脱不了一死,却动摇了罗马的奴隶制;太平天国固然不是清朝对手,可是却震撼了那个时代,点燃了人们反抗封建统治的意识。

       半个世纪后,先总理孙中山正是以太平天国运动为榜样和号召,推翻了满清统治。二者间精神上的传承一目了然。

       末了还是提醒那些摆出一副超然世外,绝对的客观冷静态度的历史研究者们一句:我们不能置身事外去评价一场伟大的运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释世界,重要的是改变世界。”你们看到这个世界因为太平天国运动而改变的地方了吗?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融入世界,这应该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近代化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的。近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追求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历程,这一过程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过程相互伴随,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

第四篇:太平天国

       历史背景包括:

       1、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加紧搜括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巨额赔款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白银外流导致银贵钱贱,间接增加了农民的额外负担。鸦片输入逐年增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的问题愈益严重。

       3、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这是太平天国运动首先在广西爆发的客观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简介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即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为了巩固和发展胜利成果,进行了北伐和西征。1853年冬,制定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试图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维持绝对平均主义的农民乌托邦,不可能付诸实施。但是,它表达了广大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太平天国还实行男女平等;改革考试制度;对外关系上,坚持独立自主。

       正当太平军在西征战场取得胜利之时,1856年,天京城内发生“天京事变”,1857年6月,石达开率领10万精兵远走西南。石达开的队伍孤军奋战,1863年6月,被清军围困在四川大渡河畔,全军覆没。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入衰的转折点。天京变乱和石达开出走,使太平军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向防御。

       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权归于一”,反对“结党联盟”;广开言路,“上下情通”。效法西方,兴办工矿交通和金融事业;准许私人投资,雇佣劳动;奖励民间制造器皿技艺,准其专利自售,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政治纲领,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倾向。1860年上半年,李秀成、陈玉成部捣毁江南大营,并开辟了苏南根据地。1861年9月,安庆失陷。次年5月,陈玉成败走寿州,被俘就义。太平天国西线陷入无法挽救的危境。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同清政府互相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天京陷落。

       中国历史上这场空前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前后奋战14年,纵横18省,威震全中国,最终在清政府和外国侵略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第五篇: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事斗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通过这一斗争,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因而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1624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清初,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1661年(清朝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

       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

       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

       战斗中,侵略军以“赫克托”号战舰攻击,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紧紧围住,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击沉。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

       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1662年(康熙元年初,南明永历十六年),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神圣领土台湾。

       郑成功,是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号大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颇多赏识,被认为本家,赐他国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称之为“国姓爷”。1653年(南明永历七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

       郑成功领有台湾之后,建立了台湾第一个汉人政权,也带来一波汉人移民潮。郑成功虽然在攻下台湾的同一年逝世,但继位的郑经与郑克塽持续统治台湾21年,并在陈永华的规划之下,引进中国明制的宫室、庙宇和各种典章制度,奠定了台湾在日后成为一个以汉民族文化为主的社会,而不仅仅是另一个海外华埠。因此有学者形容此役“决定台湾尔后四百年命运”。此外,郑成功是南明最后一个具有实力的抗清领袖,他将大本营移到台湾,使得反清士气崩溃,也宣告了反清事业的结束。当时明朝遗民对郑成功颇不谅解。张煌言就说成功此举“生既非智,死亦非忠”。郑成功的老师钱谦益也赋诗表示遗憾。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问题:改土归流。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其中一支厄鲁特蒙古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部。公元1646年,清朝顺治皇帝赐给和硕特部顾实汗甲胄和弓箭,委托他负责管理厄鲁特蒙古。此后准噶尔部首领和土尔扈特部首领等随同顾实汗一同到北京,明确表示归顺清朝政府,以后不断向清政府朝贡。

       土尔扈特部原来在塔尔巴哈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附近,过着游牧生活。明末因受准噶尔部的严重威胁,被迫西迁至额济勒河(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定居下来。西迁后与祖国相隔甚远,但始终向往着祖国,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都与祖国保持着联系。他们的和平安定的生活不断遭到沙俄的破坏,沙俄还企图诱迫他们脱离祖国,归顺沙俄,但他们坚决予以拒绝。

       土尔扈特部多次派使者回到祖国诉说苦难,清朝康熙皇帝曾两次派官员前往慰勉。其首领阿玉奇对使者说:“我们是蒙古族的后代,穿的服装与祖国的差不多。我们与祖国亲如母子,而与沙俄格格不入。”阿玉奇的儿子还向康熙帝赠送鸟枪一支,祝皇上长寿万岁,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17世纪下半期,沙俄进一步加强对土尔扈特部族的压迫与奴役。大量征调土尔扈特部的青壮年充当炮兵;对他们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强迫他们放弃本民族信奉的佛教,改信东正教。沙俄的残酷压榨和剥削,使他们渴望早日回归祖国。

       18世纪中叶,清政府镇压了沙俄支持的准噶尔部上层分子的叛乱,为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创造了条件。公元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月,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之孙)毅然率领部众169000人,离开居住长达170多年的伏尔加河地区,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冲破沙俄的围追堵截,历经艰难险阻,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行程万余里,终于在1771年6月胜利地回到了祖国,到达伊犁城。

       在回国途中,他们在哈萨克草原上遭到突然袭击,90000蒙古族战士奋起低抗,壮烈牺牲。饥饿和疾病又使许多人丧失了生命,生存下来的只有70000人。到达伊犁后,渥巴锡向清政府献上了土尔扈特部祖先于明朝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受到敕封的汉篆玉印一颗,以表示土尔扈特部人民忠贞不渝、热爱祖国的赤忱。

       土尔扈特部蒙古族人民从踏上祖国疆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清政府乾隆皇帝在热河木兰围场的伊绵峪接见了渥巴锡和其他人员,封渥巴锡为克里克图汗(蒙语英勇、刚毅之意)。

       1771年,清政府又在承德避暑山庄狮子沟中,仿照西藏布达拉宫样式,修建了一座普陀宗乘庙,庙内有乾隆皇帝特地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块碑文。碑高5米,用满、汉、蒙、藏4种文字刻写,记述了土尔扈特部众不远万里回归祖国的动人故事。

       原因:

       1.中国封建王朝重农抑商的延续.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并昏睡在这种自然的庄园中,他们既昧于世界大势,又盲目排斥外国的一切东西。

       2.中国封建统治着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向来具有“天朝上国”“四方皆蛮夷”“我天朝无所不有,焉用外求”的传统自大思想,这就导致了他们无视西方的存在,认为闭关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我天朝毫无损伤。

       3.隔绝人民与外界的联系,以利于专制统治.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由于满清贵族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与斗争,满清统治者便企图通过“闭关”的办法将国内的汉人与外界隔绝,以防止外国人支持汉人形成反清力量。

       4.同时,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也是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5.当时许多明朝残留的抗清力量如郑成功等,大都被赶到海上去了,为了维护满清的统治地位,断绝郑氏集团和大陆的经济联系.顺康年间,清政府施行了野蛮的禁海迁界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闭关自守,不与外国往来;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出处《周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1]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盲目的排斥外来东西,没有好好与外界沟通,选择了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最终导致自己的落后。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经济上难以追上世界的潮流。因此,我们必须要将自己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联系,了解这个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吸收外来先进思想、技术来不断的提高自我,不要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墙,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由于对出海贸易横加限制,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而清统治者更是闭目塞听,其结果正如魏源所说:“以通事二百年之国,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离合。”

       目的:明修长城是为了抵御蒙古族和女贞族的边境侵扰。

       明代大规模修长城从明英宗土木堡之变以后。为了阻止蒙古人进中原,大规模地在在山西、陕西、内蒙修长城,防止蒙古人进攻。

       明代万历后,蒙古一带被大将李成梁打得无还手之力,戚继光开始经营辽东防线,大修防御工事。威继光、李城梁去世后,女贞人崛起,戚继光的辽东长城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后陆续且战且修,直至明亡。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采经近两年的调查与测量,于2022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长城数据:其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祁连山东麓甘肃嘉峪关,明长城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百五十六个县域,总长度8851.8公里。

       明长城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六千二百五十九点六公里;壕堑长度为三百五十九点七公里;天然险长度为二千二百三十二点四公里。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它对明朝防御掠扰,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开发边远地区,保护中国与西北域外的交通联系都起过不小的作用。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城墙是长城工程主体,墙体依材料区分为砖墙、石墙、夯土墙、铲山墙、山险墙、木柞墙、壕榨等类型,随地形平险、取材难易而异。除蓟镇长城的墙身全部用条石、青砖砌筑,其余诸镇长城多采用夯土墙,仅关门、敌楼包砖。

       铲山墙指将天然山体铲削成陡立的墙壁;山险墙一般依靠峻峭的山脊用砖石垒砌;木柞墙指树林中的木栅栏墙;壕榨指挖掘壕堑后于一侧的培筑土垣。城墙断面下大上小呈梯形,高厚尺寸亦随形势需要而异.城墙顶面,外设垛口,内砌女墙,两面皆作垛口者。

       砖、石结构的长城以北京八达峙居庸关为例,用整齐的条石砌城墙身外侧,内部填充灰土碎石,平均高7~8米,基宽6~7米,顶宽5~6米。

       顶部用青砖砌成垛口、女墙,垛口高约1.8米,女墙高约1.2米。垛口开有隙望孔和射孔。墙体顶面用方砖铺砌,两侧设有排水沟和出水石咀。墙身内侧间隔修砌券门暗道,以供守城士卒上下。

       小说:明清小说创作有三个高峰时期,明初洪武年间,产生《三国演义》、《水浒传》;明嘉靖、崇祯间,出现《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清康、乾时代,《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问世,它们分别是三个时期的代表作,也是古典小说的精华。徐渭,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著作《青藤书屋文集》,所作《南词叙录》,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南戏的著作,所作杂剧有《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合称《四声猿》,分别叙写弥衡击鼓骂曹,花木兰从军,女子扮男装中状元等轶事。传奇兴起后,杂剧逐渐衰落。徐渭的剧作品可视为明代杂剧的代表。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

       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大类。

       明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又可概分为五类﹐即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英雄传奇小说和公案小说等。

       《红楼梦》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曹沾﹐号雪芹﹐满洲正白旗人。曹家曾三代居江宁织造任﹐后因事被抄而家道衰落。该书以曹家生活为原型﹐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与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氏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反映出进入末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崩溃结局和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红楼梦》情节缜密﹐细节真实﹐语言优美。善於刻画人物﹐塑造出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像﹐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但曹雪芹只写完《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今通行本後四十回一般认为系高鹗所续。

       除《红楼梦》外﹐比较著名的清代长篇小说还有《儒林外史》﹑《醒世姻缘传》﹑《绿野仙踪》﹑《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女仙外史》﹑《镜花缘》﹑《雷峰塔传奇》等。话本小说则有《醉醒石》﹑《五色石》等。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则是白话短篇小说艺术成就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