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百年》读书心得

第一篇:《管理百年》读书心得

       <<管理百年>>读书心得

       第一章 秒表科学(1900—1910)--泰罗

       如果管理是普遍的,那么从逻辑上就可以推知:管理技能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并可以得到普遍的应用但在法约尔所处的时代,即使是工厂的工作也是专业化分工的。工作得到严格的限制和界定。人们都了解其界定的尺度。而管理则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有着惊人的生命力。法约尔考虑的是更广阔的有关管理本质的理论问题,而泰罗则是一个关注实践问题的问题解决者。他关注如何提高知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泰罗思想的第一个负面影响是,它把效率置于伦理道德之上,泰罗原理对人的忽视。工人不能识别好的事物,因为这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泰罗致力于消除的无效工作,绝大部分与工人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主要是消除机器、供应、计划、调整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的无效工作。

       第二章 摩登时代(1911—1920)--福特

       毫无疑问,福特是第一个倡导大规模生产的人。使这些工一成为新工业化时代的巨兽的原因,不能简单地总结为规模。它们以新的方式工作,以新的方式组织工作。另一个原因是系统方面的创造:生产流水线,使得这些日益巨大的工厂的物理规模与大规模生产相匹配。这条生产线奠定了生产方法的高效性,现在我们广为使用这一方法。以前由一个人做的轿车组装工作,现在被分为84个个生产步骤---所有工人所做的工作,在以前需要三倍时间才能完成。”

       胭脂河工厂就像一头饥饿的巨兽,一面吞进大量的原材料,一天之后就生产出福特轿车。实现垂直一体化是雄心勃勃的计划。

       福特创造的企业是建立在害怕和不信任的基础上的。无论他取得了多么巨大的成功,这一事实也不容歪曲。松下幸之助和亨利-福特的主要差别在于,松下幸之助认为企业应当承担强烈的道德和伦理责任。企业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承载了社会和个人利益的列车 第三章 发现组织(1921—1930)

       泰罗和福特对组织的问题无所作为,而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组织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韦伯仔细研究后指出,工业化趋势就是具备监工和中层管理者的工厂和一种全新的规模生产方式。

       韦伯指出:“从纯粹技术的角度来说,组织管理采用官僚体制才能保证获得最大效率;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官僚体制是对人类实现必要的控制所需采用的最理性的方法。与其他形式相比,官僚体制不论在精确程度、稳定性、纪律的严格性,还是可靠性方面,都更胜一筹。”韦伯所说的官僚体制的特点是:层级制度、非人格性、执行既定的规则、工作成绩决定升迁、劳动的专业化分工,以及效率的原则。

       巴纳德所讨论的许多问题都触动了现代管理学思想的心弦。他是第一位将理性制定决策提升为管理的职业核心的人士。另外,他强调了沟通的必要性---他认为所有人都需要知道沟通渠道的情况,以使每一个个人与组织的目标联系起来。他还认为沟通渠道应当简短、直接。他在书中写到:“经理职能的关键首先是建立沟通的系统;其次是促进保证关键活动的安全;第三是构建和定义目标。”

       巴纳德认为管理也有道德的问题,因此,他将管理者的任务从简单的衡量、控制和监督拓展到关注更难以捉摸、更复杂的方面,诸如价值观和组织。

       但在独裁者的领导下,一个机构是不能发展成为一个成功的组织的。如果独裁者知道所有问题的所有答案,那么独裁制度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但没有独裁者能做到这一点,将来也没有人能做到。这就是独裁者最终会失败的原因。“正如斯隆这个榜样所揭示的,经理首先是一种职业,最重要的特征是目标导向、不带感情色彩和思想开放。他坚持事实、坚持依据大量文件和坚持对各方面问题进行考虑,从而使他不会固执己见,更不会一意孤行。” 斯隆的管理思想的核心是,要明确每个人的责任。

       “多个事业部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个管理创新,它可以帮助企业在规模和多样性方面得到发展,突破它所代替的职能组织的限制。” 多个事业部的组织形式在大型组织中的推广使分权成为一种趋势。多个事业部的主要优点在于“清楚地将经理人对整个企业所负的重大责任从日常经营活动中分离出来,使他们有时间、信息和体力来从事长期计划和评估工作”。

       斯隆建立的分权结构是围绕一个汇报和委员会机制运转的,这最终使组织变得笨拙。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内设立了越来越多的委员会。严格的目标和对成功的狭窄界定,限制了组织的创新能力。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公司终于失去了由斯隆成功维持的集权与分权的精密平衡财务成为最重要的职能,通用汽车公司被曾经使其辉煌的制度搞瘫痪了。第四章 关于人的探索(1931-1940)--梅奥:霍桑实验

       这个研究让工人们感觉很特别,他们发现管理层第一次对他们这么感兴趣,而且也让工人们感觉到,他们属于某个被挑选出来的群体。他们都很认可这个团队。梅奥指出:“这种要与其他人干得一样好的愿望,就是所谓的人际关系的本质很容易超越个人的利益和管理层所考虑的建立在许多不合逻辑的原则上的思维逻辑。”

       理解非正式组织中的结构和人际关系,对于任何组织的成功管理层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梅奥总结说:“只要不考虑人性本质和社会激励的概念还广泛地应用在企业管理上,我们就不可能告别罢工、破坏等行为,这些行为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附产品。”

       泰罗发现了工作。福特探索出大规模生产的工作。斯隆将工作组织起来。但没有人发现是人在做工作。而霍桑试验是一个例外,这一次,人得到了公正、体面的对待。事实上这样的情况也还是很少的。更多的时候,管理者对生产和组织的关心,远远超过了对人的管理艺术的关注。

       没有发现什么错误。但霍桑试验是从一个错误的角度来研究人的行为的。你必须了解获得授权的工人的想法,赋予他们与其知识相关的责任,通过持续的价值观教育把那些落后的个人拉回到集体中来。而霍桑试验则充满了自满的优越感和父亲对孩子式的假设。这是不正确的理解。

       福列特就领导这个问题提出的建议也有着非常现代的色彩:“最成功的领导者能预见而不是去实现未来前景。”福列特认为领导者的任务就是协调、勾画组织的目标和预见先机我们期望领导者能开拓新道路和新机会。

       而她认为领导应当是一种“互惠的领导关系”,“一种追随的合作关系,追随看不见的领导人--共同的目标的关系“如果追随者必须参与领导,那么领导者也就必须参与追随。追随关系也是相互合作的。

       第五章 战争的教训—质量控制标准和日本战后的重新崛起(1941-1950)

       战争总是能以令人惊叹的程度集中管理思想。它们建立公司,也破坏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管理实践和理论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把新生的人际关系学派和在此前年中已经得到熟练掌握的大规模生产技术结合在一起。

       日本引人注目的复兴不是简单的运用质量控制实现的。其基础是坚强的企业家活力,以及融合了管理、社会及人的道德良心的企业。坚定的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第六章 在梦想中生活(1951-1960)--心理协议和蓝色巨人

       韦尔奇经常视察中心并亲自在中心授课他亲自给公司的15000管理人员上了250节课。克罗顿维尔的公开使命是“通过提高专业人士的商业敏感、领导能力和组织效率来提升GE的全球竞争力,这是改变企业文化的重要工具。

       沙因揭示出心理协议与洗脑的联系。心理协议远不只是一个密切的相互有利的约定。这引起了很多问题:

       首先,心理协议建立在忠诚的基础上。管理人员被期望是盲目忠诚的。心理协议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前景的。已经规划好的职业升迁路径不鼓励管理人员越过公司围墙去寻找更宽广的视野。

       客观事实是,在忠诚和能力之间,心理协议更重视忠诚,它使许多公司成为容忍不良业绩的避难所。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协议被认为是管理阶层享有的特权。

       老托马斯-沃森创建了IBM以服务为中心的品牌和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而他的儿子小托马斯沃森则把公司从一个杰出的参与者改造为世界的主宰。小沃森为公司带来未来观,这是他父亲所缺乏的。

       在小沃森的领导下,企业文化、公司建立在价值和公司品牌都变得至关重要。它们是把不断扩张的国际业务置于控制之下的粘合剂。IBM建立在3个基本信念之上,即:充分为员工个人考虑、为使顾客快乐不惜时间、尽一切可能把事情做好。沃森说,信念永不改变。什么都可以改变,但是永远不能改变公司赖以生存的基本思想体系---“如果组织想迎接不断变化的世界的挑战,就必须做好准备改变所有的一切,除了已融合在公司生命中的信念⋯⋯组织中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应该是它基本的经营哲学。”

       这些公司处在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整个世界都等待着企业的销售。公司开始系统考虑更精确地与市场进行联系的过程。德鲁克--现代营销诞生了。

       4P理论的吸引力在于,它给出了个容易记住的4方面,人们可以根据这4个方面仔细考虑营销活动。在最基本的层次上,该理论也许有用;但在复杂的现代企业中,其有效性就降低了---特别是在服务业。意味着这4个方面可以单独考虑。事实上,在任何一种营销组合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虔诚地遵从4P的理论框架有可能忽视这种关系的存在。

       包括菲利普-科特勒在内的其他学者正确地指出,4P理论实质上是销售方的组合而不是购买方的组合。

       哈佛商业评论:在《营销近视》一文中,列维特主张,企业的核心问题应该是满足消费者而不是简单地生产商品。公司应该市场导向而不是生产导向,并且应该由首席执行官和高层管理部门领导营销工作“管理当局必须把自己视为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满意的产品的人,而 不应该认为自己只是生产产品者。”

       列维特说,历史充斥着企业陷人“不知不觉衰落”的故事--这些衰落的原因通常有以下若干。第一,它们假定只要人口的规模和财富增加,它们所在的特定市场也会继续增长。第二,它们相信一种产品不会被后来者超跃。第三,它们总是寄希望于生产技术改进,因为这样就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提供产品,从而获得较高利润。

       对这个时代的最大嘲弄是,这个时代沉浸在消费者导向满意的海洋中,但领先的学术派开始研究和质疑的问题却是激励。对激励问题的兴趣不是因突然转向人性化的管理而诞生的。企业不过是意识到,事实上在完全就业的情况下,提高工人的效率是提高行业业绩的中心问题。

       人际关系学派: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定义“开明管理”的一些因素包括:

       仔细研究问卷结果后,赫茨伯格可以把工作的激励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服务于人的动物需要(保健因素),另一类,也只有这一类能满足人的需要(激励因素)。

       激励三人同盟的最后一位重要人物是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他是人际关系学派最有影响力、观点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思想家之一。麦格雷戈以他的激励模型而著称:x理论和y理论----X理论是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思维方式,建立在“大众是平庸的”假设基础上。该假设假定工人天生是懒惰的,需要被监督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为了挣钱而不得不做的坏事。麦格雷戈认为,X理论的前提是“(1)一般的人天生不喜欢工作,如果可能就会尽量避免工作(2)因此,为了使工人为了组织的目的而献出足够的努力,必须使用逼迫、控制、指挥及以惩罚相威胁等手段;(3)这样的人情愿受人指导,希望逃避责任,相对地缺乏进取心,而把个人安全看得最重要。”

       与X理论对立的另一个极端是麦格雷戈称为的Y理论。其基础是人希望且需要工作。如果是这样,那么组织就需要确立每个人在工作中所承担的目标,放手让他们去实现目标。麦格雷戈描述了Y理论背后的假设:“(1)工作中消耗的脑力和体力,与游戏或休息的脑力和体力消耗一样自然--人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的;(2)外部的控制和惩罚性威胁不是促使人们为企业目标付出努力的惟一手段;(3)承担目标的程度大小是报酬的函数,而报酬与人们所取得的成就有关最重要的报酬是自尊心的满足,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努力的直接产物;(4)在适当的条件下,普通人不仅可以学会接受任务,而且也追求承担责任;(5)在解决种种组织问题时,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具有较高的想象力、聪明和创造力。” 第七章 了解战略(1961-1970)

       按照最彻底的分析,远见和道德责任才是对管理者的定义。”这种道德责任反映在杜拉克确定的个领域内,在这些领域内“必须采取正确的行动,以确保整个管理组织具备正确的精神。”

       1、必须有高标准的绩效要求;不能原谅糟糕或平庸的业绩表现;奖励必须以绩效为基础。

       2、每项管理工作本身必须是有意义的工作,而不只是晋升阶梯中的一步。

       3、必须建立合理、公正的升迁系统。

       4、管理层需要一个“章程”,明确规定谁有权力做出事关管理者“生死”的决定;而且应当有让管理者向更高级别的部门申诉的渠道。

       5、在职务任命时,管理层必须表明它已经意识到,正直是每位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而不能指望管理者以后获得这样的品质。

       杜拉克认为目标管理是未来管理者“七项新任务中”的首要任务:

       1、目标管理。

       2、承担更多风险,而且考虑得更长远。

       3、制定战略决策。

       4、建立一个完整的团队,其中每个成员都能依据共同目标进行管理、评估个人业绩和成果。

       5、迅速、清晰地交流信息。

       6、把企业视为一个整体,把管理者自己的职能与之进行整合。只具备一个或几个职能的有限的传统知识,不再能满足要求。

       7、以联系的眼光关注企业的发展。只关注某些产品或某个产业的传统的专业化生产,不再能满足要求。

       钱德勒把战略定义为“制定企业宗旨和长期目标,为实现目标选择行动方案,调配必要资源”。他认为战略是在组织结构之前形成的。企业应先制定最佳可能的战略,然后选择最合适的组织结构来实现该战略。在60年代早期,这一观点被当作事实真理而为人们所迅速接受,此前没有人曾以这种方式来思考战略问题。

       明茨伯格认为,当今的战略计划实践中存在三个主要缺陷。第一,认为间断可以被预测的假设。

       第二,计划者采取与组织的现实情况分离的方式制定计划。

       第三,明茨伯格认为,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缺陷是战略决策可以公式化的假设。第八章 组织瘫痪(1971-1980)--企业文化

       明茨伯格的研究触及并探查了管理的 “软肋”。展现出来的景象并不美好。从表面上看,管理者考虑的是重大的战略问题,专业的决策制定是他们的职业。而事实上,他们为情势所迫,在一项又一项的任务间疲于奔命。

       改革的重点在于使工人产生主人翁意识和理解团体工作的动力。参与该项试验的一位最有影响力的研究者埃里奥特说:“我完全相信有必要鼓励每个人接受尽可能多的个人责任,并使他们对所能回答的问题有发言权。”

       这个试验成功地揭示出了传统的组织图是多余的东西,企业文化(一个当时几乎不能理解的概念)所具有的潜在力量,以及以一种公平互利的方式管理组织的潜在利益。第九章 追求卓越的冒险(1981-1990)--戴明和朱兰—全面质量管理

       “检查不能提高质量,质量在你检查之前已经被产生了。一开始就要把事情做好,这才是更好的办法。”他庄重地指出,“统计方法可以帮你在一开始就做对的事情,这样,你就不必测试它。你不必先制造产品,然后把优质品从劣质品中挑出来,因为这是浪费,不仅浪费了获得工资的员工的时间,如果使用机器的话,还浪费了机器的生产时间,更浪费材料。戴明的理论观点:

       首先,管理者应对混乱负责。他写道:“如果管理者不能计划未来和预见问题,就会引起人力、材料和机器时间的浪费,所有这些都增加了制造成本,提高了购买者必须支付的价格。顾客不总愿意贴补这种浪费。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企业将失去市场。”质量必须由最高管理层负责领导。劝说员工更努力地工作并不能带来质量。

       第二,顾客是国王、皇帝、CEO和独裁者。或者,用戴明的措词表示,“顾客是生产线上最重要的部分”。质量由顾客来决定。

       第三,古老的休哈特()咒语:理解并减少每一个过程中的变动。过程而不是产品才是需要关注的要点(等到检查员拿到产品,为时已晚)。

       第四,不要停止,要随处注意应用质量。必须持续改变和改善效果,并且必须全方位地让组织中所有人(包括供应商)参与到质量管理工作中来。

       第四,培训人员。70年来,戴明一直坚信,人们愿意在工作中干好。戴明的号召都浓缩在他著名的质量管理14条中:

       1、树立坚定不移的改善产品和服务的目标。

       2、采用新的哲学思想。

       3、停止依靠检查来保证质量的方法。

       4、停止仅用价格作为报偿企业的方法。而要通过只与一个供应商合作的方法使总成本实现最小化。

       5、坚持不懈地改善计划、生产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6、推行岗位培训。

       7、建立领导关系。

       8、驱除畏惧心理。

       9、消除员工之间的壁垒障碍。

       10、废除针对员工的口号、训词和目标。

       11、废除针对工人的数字定额和管理人员的数字化目标。

       12、清除剥夺员工工作自豪感的障碍。废除年度评比或赏罚体系。

       13、实行普及至每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和自我完善计划。

       14、让企业中每一个人都参与实现公司转型的大业中。

       朱兰主张,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善三位一体。为了简化和便于通过一览表进行检查,朱兰提出了“质量计划路径图”,提倡实现有效的质量管理的9个步骤:

       1、识别出谁是顾客。

       2、确定这些顾客的需求。

       3、把这些需求转化成我们的语言来表达。

       4、开发出一种满足这些需求的产品。

       5、尽可能完善产品的功能,以满足我们和顾客的需求。

       6、开发出可生产该产品的过程。

       7、尽可能完善该生产过程。

       8、证明在操作条件下,该过程可以生产出该产品。

       9、把生产过程转变成经营过程。

       当一些西方企业不顾一切地接受日本企业的管理方法时,另一些企业则重新思考了更基本的问题。他们转向基本规律。大胆的长期经营技巧被重新发现,在去除糟粕,留存精华后,重新进行评价,并重新起用。这些都发生在四个关键领域:竞争优势、顾客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领导。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在此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波特鼓励要对竞争优势的性质进行彻底的重新评价。五力框架

       该模型说明“在任何行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不论是生产产品还是提供服务,竞争的规则都包括五种竞争力量。”这五种竞争力量是:

       新竞争者的进入。新竞争者必然会做出一些竞争反应,这不可避免地会动用一些你的资源,因而使你降低了利润。

       替代品的威胁。如果你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存在切实可行的替代品,你可以操纵的价格就会受到限制。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如果顾客具有讨价还价能力,他们肯定会运用它。这将降低边际利润,结果就会影响到企业的赢利能力。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如果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比你强,他们就会提高价格,这将对你的赢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竞争导致对营销和研究开发的投资成为必要,或使降价势在必行,这些都会减少你的利润。

       波特指出:“这五种竞争力量的总强度决定了在某行业中企业是否有能力平均赢得超过资本成本的投资回报率。五力’的强度随行业不同而不同,并且随行业的演变而改变。”

       领导者有四种共同的能力:引导注意力的能力、把握含义的能力、赢得信任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贝尼斯说,引导注意力是一个眼光和远见的问题。因此,他将领导才能定义为“创造一个令人注目的远景并付诸行动使之逐步得到实现的能力”。成功的领导者拥有的远见能令他人相信,并使他们将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第十章 权利的新平衡(1991-2000)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表明,管理的流行理论符合生命周期的规律。开始是学术研究发现;然后新思想形成技巧,并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出来;接着,新技巧作为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或解决任何引起管理层注意的问题的新方法得到广泛提倡;咨询顾问也学会了这个思想,并把它作为普遍适用的万灵药;于是,当经过实践仍不能产生事先宣称的显著结果后,人们才意识到,把聪明的想法转化为可持续进行的实践是多么困难;最后,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还会继续利用这个方法。

       这种模式最好的例子就是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先在全球得到流行、后从神坛跌落的过程。企业再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组织必须明确自己的关键生产过程,并使之尽量简洁有效。必须扬弃枝节(包括无足轻重的人员)。汉默宣布:“不能实现自动化的,就取消它。”钱匹和汉默将企业再造定义为“从根本上对企业经营流程进行重新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求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重要的经营绩效的衡量指标上获得显著的改善。”

       正如人们所见,企业再造理论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包括了许多近年来流行的企业管理思想,并将这些思想形成一整套条理清晰的思想体系。企业再造理论包括了全面质量管理、JIT生产技术、顾客服务、建立在时间基础上的竞争和精益生产等概念。

       巴纳维克引入了复杂的矩阵结构--林达尔称之为“在集中条件下的分权”。公司由执行委员会领导,下面按商业领域、企业和利润中心,以及国家机构来组织划分。目的是努力获得作为一个大型组织的优势,同时也获得小型组织的优势。

       “群策群力”异常成功。它对重建员工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信任关系很有帮助,它给了员工一个渠道,通过这个渠道,他们能一起谈论工作中关心的问题,然后真正改变行事方式,它打破了员工与管理部门之间的障碍。

       六西格玛基本上传播了对质量负责的想法。

       丰田的精益生产建立在三个简单原则的基础之上。第一,及时生产。在盲目预期顾客需求的情况下,生产汽车或其他任何产品都是没有用的。浪费很不好。生产必须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第二,每个人都对质量负责,一旦发现任何质量缺陷都应尽快纠正。第三,“价值流”企业看作是一系列互不相关的产品和过程,而应将其看作是一个连续的统一整体,一个包括了供应商和顾客的流。

       戴尔的灵感来自于,他意识到计算机可以按照定单组装,然后直接销售给顾客。这有两个明显的好处。第一,它意味着新公司不会成为那些企图提高价格以弥补支出的零售商的人质。戴尔公司排挤掉了中间商,这样就把公司的销售成本从通常的占销售收入的12%降到仅为4%到6%之间。

       第二,公司不需要留有大量存货。实际上,它只有大约11天的存货。“管理最佳的间接销售公司备有38天的存货。销售渠道平均拥有45天的存货。因此,如果把它们加起来,共有约80天的存货,差一点就是我们存货水平的8倍。第十一章 管理的状态

       学习型组织是这样一个群体,其中的每个人都在不断提高自己创造未来的能力。”圣吉解释说,“学习“这个词的传统意义就比‘吸纳信息’更深刻。它改变个体以使他们制造出他们关心的成果,然后完成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事情。” 圣吉指出,学习型组织有5个组成部分:  系统思考  自我超越  心智模式  共同愿景  团队学习

       对观念的渴求和学习的兴起,成为组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只是管理发生变革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在管理思想和实践中,价值变得日益重要。人事和公司价值观的问题显然与激励、忠诚方面的问题相联系。

       后记:本书讨论的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课题——20世纪管理思想与实践的批判性回顾。正如克雷纳告诉我们的,管理没有终结答案可寻,惟有恒久的问题存在。

第二篇:管理百年读书1

       第一章 秒表时代(衡量标准)

       1、管理发展的历史就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

       2、管理思想是人们对于社会组织进步所做观察、记录、总结和展望的结果。

       3、并非一切社会组织行为都是管理,基于传统和政治结构的组织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管理。现代意义上的管理的定义是:管理行为是为了实现一个可预见的组织目标,它独立与被组织的人,而被组织的人也独立于这个组织存在,可以随意离开这个组织,这使得管理行为从固定的具体的人那里分离出来。

       4、传统与人之间有着强烈的文化上的从属与被从属管理,而政治结构下的个人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个体的选择自由。因此,传统和政治都不是管理。但是随着政治体制的进步,政治结构愈益趋近于管理行为。

       5、无论我们经验到了什么或是掌握了什么,如果不能清晰地定义它,它就是不存在的。而一旦完成了这个定义,作为可传播、可学习、可继承的知识就随之产生。

       6、管理就是实践。

       7、对人的行为的成效进行衡量是管理科学的发端。衡量是一切科学的起步,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也是从泰勒的衡量开始的。

       8、管理科学极少超前于时代。它是顺应时代的需求产生的,是跟随着问题和问题的解决产生的。

       第二章 摩登时代(作业分工)

       9、分工的历史与商业的历史一样悠久,但那是自然发生的社会层面的宏观分工,作为有意识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出现于大规模生产时期,它解决的是微光的作业层面的分工。

       10、分工的本质不是分工本身,而是去除作业中的浪费,通过分工,单个的工人省去了在不同的加工动作间进行转换的浪费。

       11、分工的第二个效益是:使得工人和管理者都能对单个的加工环节进行深入思考和训练,以提高其效率和质量。

       12、大规模生产作业以分工为基础,但是它带来的改变不至于此,它改变了人与物的关系,改变了人与他的生产活动的关系,改变了人与产品的关系,改变了人与他的价值的关系。

       13、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不再是人决定物的变化,而是物决定人的活动,人被物品的生产过程所约束和规定。

       14、在人与生产活动的关系上,人不再面对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从而也不再拥有关于整个生产过程的知识,人只能从事单一的生产操作。

       15、在人与产品的关系上,产品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的产品,而是一个组织的产品,面对产品,独立的个人不再拥有创造者的荣耀。

       16、在人与他的价值的关系上,人的价值不再是手艺,而是劳动力,不再是他的创造力,而是体力的输出能力。在知识工出现之前,人的这一命运的堕落始终未得到改变,而在那之后,作为产业工人一部分的职业化工人才逐渐拥有了创造力,自身的完整的价值和尊严才得到恢复。

       17、在大规模生产的外围,我们看到了对于整个产业链的整个,从而使得管理将社会中的自然分工纳入到企业内部的分工管理范畴。

       18、人们倾向于抵制变革,在一种管理方式穷经他所有的利润之前,是不会被放弃的。

       19、效率之所以成为管理最初的唯一目标是因为:充分竞争的市场尚未形成,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产品由厂家定义,客户无可选择地接受,而随着市场结构的转变,企业的命运、使命和管理的目标也就随之发生了扭转。

       20、推动企业管理发展的力量来自企业之外,在市场、资源、文化和政治结构中。

       21、科学管理的瑕疵在于:他忽视了工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生活的质量,从而否定了

       其对于社会所承担的道义。

       22、但是,“为社会承担道义”,只有当这个目标被社会环境转换为市场机制时,它才会成为普遍有效的管理目标。

       23、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总数第一次超出农村人工总数,这距离第一辆T型轿车下线仅12年。

       24、历史发展的一条轨迹: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管理文化-》人的文化。

       25、管理发展的轨迹:规范人-》组织人-》挖掘人-》塑造人

       第三章 发现组织(分权与职责)

       26、强制是最简单的一种组织方式,但它只能组织体力,而不能组织智力,只能实现服从,而不能实现创造,甚至,组织本身的进步都变得不再可能。

       27、福特管理体制被认为是19世纪普鲁士官僚体制的翻版,普鲁士人具有管理组织的特质。普鲁士体制非常讲究控制,有详细的、中央集权的资源需求和后勤计划、大量的规则、丰富的操作程序标准、对职能管理设计的忠诚,以及将任务分解为许多简单组成部分的方法。

       28、普鲁士体制与大型组织吻合得很好,因为它对收集底层数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

       29、艾里克.鲁登道夫领导下的德国的军事机构和列宁建立的苏联中央计划体制继承了普鲁士体制。

       30、列宁对泰勒的科学管理和大规模生产的思想非常重视,列宁对社会主义的定义:苏维埃加上普鲁士的铁路挂历你加上美国的工业企业。

       31、企业组织以追求价值创造为目标,因此这也就成了组织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

       32、促使组织进步的力量只有一个:时间。正是时间将我们组织了起来。

       33、巴纳德提出管理的职责(《经历的职能》:培育组织目标、理性制定决策、维护沟通渠道)和道德问题。

       34、独裁者不可能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将思考交给组织而不是独裁者,让组织具备自我进化的能力。

       35、1903年,杜邦公司首先采用投资回报率ROI。

       36、斯隆培育出了职业经理人。

       37、斯隆将公司划分为8个事业部(5个汽车,3个部件)。在后来的术语中成为战略事业部。

       38、福特通过缩短产品线实现标准化和大批量生产。

       39、斯隆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明确每个人的责任。

       40、宝洁公司提出了品牌管理概念和品牌经理组织系统。

       41、事业部制带来了组织分权。

       42、钱德勒:结构跟随战略。企业扩张战略必须有相应的结构变化跟随。

       43、战略的本质是动态调整,而IT的本质是固化。IT的实施不能损害战略管理的灵活性,也就是不能损害组织的灵活性。

       第四章 关于人的探索

       44、科学管理忽略的是人的创造性,这是从人在作业分工中失去自尊开始的。

       45、充分竞争市场的出现使得基于科学管理的大规模作业分工与组织的生产力走到了尽头,从而管理的目标从生产力的提高转移到了创造力的提高。

       46、在以个体的人为创造力源泉之前,企业从基于分权的事业部组织结构那里看到了创造力,但在此之后,对创造力的进一步挖掘使得管理者看到了人这座火山。

       47、在1927年梅奥首先在霍桑工厂用照明强度的试验来研究人的生产力时,他被试验结果弄糊涂了。我想,如果让东方人去做这个实验,他们会很容易看到本质,因为东方人对人的关系的问题更为熟知和敏感。

       48、马丁路德认为:工作就是祈祷,职业是神赋予人在世上的使命。类似的看法使得缺乏人文关怀的工作本身成为无可非议的。

       49、玛丽.帕克.芙丽特被德鲁克成为管理学的先知。

       50、企业组织是美丽的鲜花,会逐渐洗去社会土壤中的污秽。

       51、芙丽特在日本获得了巨大尊敬,并在日本有一个芙丽特协会,这不是偶然,日本向来关注组织对人的关怀,日本的精益生产便是融合了工业规则和人文关怀

       第五章 战争的教训

       52、美国的工业是二战的最大受益者,二战以工业为先导整个地重塑了美国。

       53、1924年,物理学家沃尔特.谢沃尔特提出生产控制图。

       第六章 在梦想中生活

       54、从营销的角度看,存在潜在需求与有效需求的区别。只有可以被满足的需求才是有效需求,无法被满足但是被感受到的需求只是潜在需求。

       55、德鲁克提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消费者。

       56、企业创造产品-》赢得消费者-》获取利润。利润是维持企业生存的直接要素,消费者和产品都是非直接要素。将消费者作为企业活动的目的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揭示了企业生存的方式,使得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调整或是创造性地设计企业的观察、思考和行为。

       57、产品/或是服务、消费者、利润三者是系统相关的,对于系统相关的事物来说,它具备了非单向控制特征,你可以从任何一个要素入手控制其他要素和整个系统。

       58、科特勒提出4P营销组合(产品、价格、地点、促销)。

       59、4P理论描述了需要被观察的对象,但是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思考,更没有说明如何行动。

       60、从4P到4C(消费者组合:需求、成本、方便、沟通)

       61、市场导向由供方转变为买方,企业从生产转入营销。

       62、期望和需求都是可管理的对象。

       63、时间害怕真空,它倾向于被用完,以满足人的懒惰需求。时间就是管理的负熵,时间越是紧迫,管理越是完善。向一个过程注入时间,你得到的不会是质量,而是过程的混乱。

       64、激励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Y/Z理论。

       65、人们倾向于消除对抗,消除与自我的对抗,消除组织中的对抗,前者使得人们倾向于用完所有的时间来放纵自我,后者使得组织在繁殖中蜕化。

       第七章 了解战略(战略与结构)

       66、德鲁克:管理责任的五大基础:制定目标、组织、激励、沟通、评估并开发人才。

       67、战略的本质是服务于目标的布局上的灵活性,而IT的本质是服务于重用的过程上的固化。

       68、战略与IT在思维方法上的差异不是妨碍了两者的统一,而是促进了两者的统一。战略活动为IT制定了目标,同时也为它标明了边界。

       69、IT经理应该务实而且谦逊,不要试图通过IT工作获得过多的政治利益,这将使IT的实现进入不应进入的领域,干扰或是束缚企业的战略。

       70、战略的构成:目标、组织、目标在组织上分解为绩效。

       71、军事和企业的联系自古便有。

       72、军事、政治、商业的区别是什么?军事以杀人为主要手段,政治以控制人为主要手段,商业以组织人为主要手段。商业是人类趋利活动的最温和的形式,而军事是最后的手段。

       73、钱德勒:组织结构跟随战略目标而形成。

       74、组织是战略与技术的结合。

       75、战略常常受制于组织条件,这是事情的负面,正面是组织倾向于为战略而调整。

       76、咨询是为了研究问题并给出结论,是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不是仅仅给出信息。

       77、1962年,IBM总裁小托马斯.沃森投资50亿美元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主机(360系统),费用超过了原子弹的研发。其市场研究部预测在全世界只能卖出两台。然而,360系统为IBM在20世纪70和80年代的重大成功奠定了基础。

       78、1962年,钱德勒的《战略与结构》唤醒了企业界对于战略的关注。

       第八章 组织瘫痪(社会技术方法)

       79、当个人在群体中的自尊得到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稳固、人与组织之间的信任易于建立和维护时,个人的热情和能力更易得到挖掘,组织内的协作也更良好。

       80、但是,个别强有力的人总倾向于破坏这种平衡,并以压制别人的自尊来实现自我。组织应着力避免这样事情的出现。

       81、1977年,苹果公司成立,并开始生产第一台真正的个人电脑:APPLE 1。

       第九章 追求卓越的冒险

       82、直觉与理性并非相悖。

       83、《日本企业管理艺术》的帕斯卡尔和阿索斯认为,西方企业有工具,但是无远见。实际上,就是陷入分析了泥潭使得对事物的观察失去的直觉和方向。

       84、大前研一认为:日本的管理以人为主;日本的战略思考艺术是依靠直觉而且理性但却是非线性的;本田的组织大量采用项目小组且十分灵活;日本企业的战略制定不是依靠一个负责战略制定的组织,而是依靠一个天生有才华的战略家,他面对企业、顾客和竞争,运用特殊的思维方式,制定综合性的目标和计划。

       85、战略三角:3C(企业、顾客、竞争)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各自的利益。

       86、西方的管理是基于规则和分析的,东方的管理是基于灵活的策略和直觉。

       87、将来自系统的IT系统管理理念纳入东方企业时,要充分剥离其中限制灵活性的东西。

       88、但是,在判定行为的灵活性方面,我们要充分衡量它在企业行为中的作用层次,同时充分比较它在不同广度的时间跨度上的影响。

       89、西方与东方的竞争是不同思维方式的竞争,西方倾向于规则、分析、固化,东方倾向于灵活和直觉,西方人善于创造和使用知识和工具,东方人善于运用智慧。

       90、世界进化的动力是效率而不是规则。

       91、戴明14条的结构:1-3条是总体思想,第4条针对产业关系(象管理员工一样管理你的供应商,建立类似的雇佣关系),第5条针对企业内部过程进行秩序改善。6-14条是针对人的管理。其中11-12条很特殊(废除考核、评比、赏罚),似乎只适用于日本文化,他是对于人的管理的最高境界。7-9: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6、13完善个人能力,14,建立人与组织的最佳关系。戴明14条的逻辑结构有些乱,这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导致的。

       92、过度的概念和逻辑抽象会使得表达失去它的可参照可操作的内容,而沦为格言警句。

       93、朱兰的九步骤:1-5:从顾客识别到产品完善;6-9;对于过程的管理。

       94、戴明、朱兰和其他质量大师都强调:奇迹不会简单地发生。

       95、日本人的管理方法只属于日本人,每种文化都必须从自己的文化中找到管理的答案。

       96、SCP—结构-行为-绩效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

       97、波特:战略就是如何竞争

       98、认知价值定价法—溢价定价法

       99、西方的管理倾向于消解人的存在。

       100、模仿成功企业的成功方法不如向失败的企业吸取失败的教训,因为成功各有其条件,往往不可模仿,但失败的可能总是可以被避免,而一旦避免了,企业也就更接近了成功。101、在简洁的真理和简单的结论之间,可观察的区别很小。

       102、对于管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同时就是对人的属性的发现和发展过程。对管理的发现过程就是对人的发现过程。

       103、作用于同一对象且有着共同目标的不同思想的区别在于:它们观察同一链条的不同环节,或是同一系统内的不同系统性相关要素,发现对这个环节或是要素的操作方法并强调它的重要性。

       104、贝尼斯的领导力构成:引导注意力的能力、把握含义的能力、赢得信任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

       105、领导首先意味着集中大家的注意力(与群体的沟通),其次是要为集中起来的注意力构造出共同的愿景(战略思考),最后是促成大家为了这个愿景而努力(沟通、赢得信任、管理与自我管理)。

       106、被领导者不仅要信任领导者构造的愿景,还要信任领导者本身,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107、领导者需要保持积极的情感,在面对世界的复杂和悲观时,为众人注入清晰与乐观,他是抗拒失败的最后堡垒。

       108、领导者要能观察到并接受别人与事物的真实状态,并以这样的观点对他它们。能维持与群体同等的距离、信任别人、坚持不懈即便被误解和反对。

       第十章 权利的新平衡

       109、从稀缺型经济向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的转变是组织与管理变革的根本背景。

       110、IT系统应该以管理企业的质量标准而不是活动模式为目标,这个质量标准应该是基于实践探索出来的,具备可获得性与有益性,而不是基于抽象的原则。

       111、企业结构的7S模型:战略、结构、制度、风格、员工、技能、共同价值观112、对于ABB的矩阵式管理来说,清晰与沟通是关键。

       113、康柏想要模仿戴尔,但是,一旦有了中间商,就很难再把他们打发走。--这是企业战略收到企业现有组织架构约束的例证。

       114、事实上,企业现有的组织架构是经过企业长期发展形成的,它包含了企业的物质基础、技术能力和文化特征,非常难以改变。

       115、戴尔创造了直接与顾客相连的生产线,排挤掉了可以

       116、迈克尔.戴尔说:关注清楚的经营模式并恰当地予以实施……,把信息和技术联系起来,你就拥有了使重要的全球性企业的基本经营模式发生变革的基础……互联网对于我们来说是梦想成真。

       117、戴尔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创建可靠的后勤和分销系统方面效率非常高,是通过互联网销售的先驱之一。

       118、丰田和戴尔的成功说明开发产品的组织过程比所开发的产品更为重要。

       119、企业的资本包含企业的智力资本(企业无形资产的一部分),也就是企业的组织和行为能力。

       120、托马斯.斯图尔特说:知识在产品中的百分比由20%上升到了30%。而现在这个比例正日益扩大。

       121、无论是生物界、人类社会还是企业组织,竞争都是经由体力的对抗发展进入脑力的对抗,脑力对抗的本质是在处理复杂性能力方面的对抗。

       第十一章 管理的状态

       122、组织不再是军队,而是变形虫。

       123、管理是受观念驱动的职业,也是受事实和需求推动的职业。

       124、管理日益被分成两个相异的世界:在其左侧是冷静的思考者和活跃鼓动者,而右侧是足智多谋勤奋务实坚忍不拔的实践者,有时我们会看到左侧的人会跑在前面更风光一些,但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右侧的人真正推动并改变了世界。

       125、观察、思考、学习并寻求改变是管理的宿命。

       126、克里斯.阿基里斯认为:坚持的学习的人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批判性反省。事实上,只有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127、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的5个部分: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难以理解的是心智模式,难以做到的是自我超越。而前者会决定后者。

       128、管理之所以成为一门学问是因为世界发展的太快,它是世界的变化超越了我们的理解而迫使我们做出的思考。

       129、企业继部落宗族、教会和国家之后,承担了很大一部分价值观的定义和传播工作。130、企业再造理论忽略了企业是长期进化出来的一个生命有机体,而不是一个可以随意重新组合的积木城堡。

       131、在秩序和混沌之间,存在一条狭窄的小径,在未来的年代里,这条小径可能变得更加模糊,难以辨认。《管理百年》---管理的挑战是面对并处理日益增加的复杂性,而在不同的时代,复杂性在我们的心智中分别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形态:“它不存在”、“它就是谬误”、“它是现实”,而在未来,我相信它会变为可以选择的真理。

第三篇:管理百年

       《管理百年》读后感

       克雷纳说,管理只有恒久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

       文明的曙光初现时,人类已经开始了管理的实践。但只是在过去一百年里,管理才得到认识、分析、监控和传授,才有了一定的形式。在读《管理百年》过程中,我可以细细品尝每一次管理的创新,理解它如何与过去及未来的情况相适应的。

       管理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发展;因此他就要带我们对20世纪管理思想与实践进行批判性的回顾。虽然这是个极其严肃的课题,但这本书却是用轻松甚至略带诙谐的笔调,将这百年的管理历史清楚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并且明确的指出了诸多管理名人和理论的可取和不足之处

       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个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在里面找到的仅有的与中国相关的便是很久以前的《孙子兵法》。虽然我们的工业发展比西方晚了很多,我们的管理学也还是个年轻的学科,但我想这不会成为我们在这方面发展的阻碍。书中讲到的日本企业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虽没有本土的理论,但却用锐利的眼光发现了甚至未被西方认可的戴明理论的价值并能加以实践。所以说,我们也同样需要学会大胆的运用对我们来说合理有价值的理论,自己缺乏理论并不意味着其他人没有适合我们的理论。

第四篇:《管理会计》读书心得

       《管理会计》读后感

       2022年春节前后,我学习了阅读计划中的《管理会计》一书。作为本科生和MBA学生的管理会计课程用书,该书内容涉及面广且观点较新。由于本人长期在高校财务部门工作,对于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财务运作都不熟悉,所以在阅读本书时很少产生强烈的共鸣。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了解和学习管理会计的精髓和实质。同时,通过学习与比较,我也发现了一些管理会计适合在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的内容。现将近期学习管理会计的心得总结如下:

       该书的前言指出:“所有的企业都需要管理会计”,此话不假但不够全面,因为企业以外的非盈利性组织同样需要管理会计的应用。在我看来,任何参与经济活动的组织都需要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都需要管理会计的应用。为了更好地总结书本内容和自己的读书心得,我从书本内容摘录分析和工作应用心得两方面展开:

       二.书本内容摘录与分析

       作为修订后的第6版,该书内容丰富且创新颇多。全书共分11章,内容均与企业实务操作紧密相连,并且每章都配有思考题、练习题、问题和案例,真正做到了理论与案例结合,问题与思考并行。全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会计信息如何支持决策、平衡积分卡与战略地图、将成本运用到决策中、产品成本的积累和分配、作业成本系统、测量和管理客户关系、衡量和管理流程绩效、测量和管理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中的行为和组织问题、利用预算进行规划和协调和财务控制。学习完全书11章内容后,我感触最深的有3点:

       1.管理会计是向管理者和员工提供用于决策、资源分配和绩效评价等方面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过程,管理会计的目标是和企业战略一致的,并按照“计划-执行-检查-行动”这样的循环来执行。管理会计的定义和特点让我明白了它与传统财务会计的区别和重要性。按照我自己的理解,管理会计实际上就是以财务会计知识为基础工具的企业管理活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与企业战略相一致。其次,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行动)也为我们指明了企业实践管理会计的主要途径。

       2.成本永远是企业经济决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任何一项生产或者服务理论上都是应该有成本的,而成本分为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还有特别的混合成本、阶梯式可变成本、沉迷成本、相关成本、机会成本和可避免成本。成本的计算管理广泛应用在自制或外购决策和停产决策等多种企业经营决策中。好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是企业盈利和成本的关键,是企业实行成本领先战略的主要内容,而成本管理和控制也正是管理会计重要内容之一。

       3.管理会计的实践最终将落实到资源的配置,而预算则是资源配置的不二法门。古人云:“凡事预则立”,这句话今天用来描述企业预算的重要性还是十分贴切的。任何企业战略的实施和经营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按需要配置资源,而预算执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确定资源需要和编制资源配置使用计划并实施的过程。预算的管理既要强调科学规划,也要强调合理分析和控制。

       二、工作应用心得-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管理会计对于企业的价值早已众所周知,但是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作用和价值却未完全体现。作为一名高校财务处的实务工,我也针对本书的内容思考了一些关于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的问题。

       1.管理会计在高校预算管理中的应用

       按照预算性质划分,高校财务预算分为两大类,即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收入中所包含的内容是我国高等院校所从事的科研、教学与他类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和相关的非税收入等。支出预算的内容也比较多,常见的包括教育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基建支出和经营性支出等。因此,我国高等院校应当做到不断的强化预算管控,实现资金的科学筹集以及有效分配,进一步提高资金的总体应用效率。管理会计应遵循相关原则,合理编制预算,通过零基预算等多种方式,将重要的内容从具体的数据资料之中提炼出来,总结经验教训,找到差距,以便于后续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展开。预算过程中还要考虑到收入以及支出等诸多事项,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配置院系各部门的资金资源,并进一步明确成本经费的使用标准以及重点项目的确定标准。以科学的方式方法论证经费使用标准的科学合理性,确保资金的科学使用,杜绝教育资源浪费。除此之外,还应当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重点考虑相关因素的变化,周转经费的保障,有效预防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2.会计管理在高校战略决策中的应用

       战略管理会计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将管理会计以及战略管理工

       作有效融合的一种会计管理活动,这种会计管理办法能够进一步拓展管理会计核算的应用范畴,使行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为企业战略发展进行服务。战略管理会计在高校经营发展中的应用对于高校财务管理来说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会计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使得高校更加注重外部发展环境的考察和竞争对象的了解工作。实现战略管理会计工作应当做到全面的看待和分析高校外界环境,并获取与高校财会工作内容相关的重要信息。这类信息对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如今,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在这种环境下,更多的非财务信息也逐步发展成为了影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例如人才聘用单位满意率、用人要求等。因此,高校战略管理会计应当积极主动的将一些比较重要的非财务信息提供给高校。除此之外,高校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还应当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激发管理会计核心潜能价值,实现高校财务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管理会计在高校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投资决策包括货币时间价值以及投资风险价值两方面。高校在投资决策中应尽可能的将上述两个价值都应用于管理会计之中,这样才能够实现有效、科学的决策,合理权衡报酬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在进行评估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以回收期、内涵报酬率和净现金流量等为标准,并采取多种措施,实现资金的合理分配,分散资金投入风险,切实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高校投资项目的确定应当以具体的投资环境为依据,树立长远规划,牢牢把握最合理的时机。反之,高校

       投资项目的评价则应当与其他部门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制定科学有效的决策,并将决策提交给校领导审批,通过一系列的讨论之后,财务部门要积极主动的以投资决策为依据,筹措资金,实时控制和管理投资决策的进度、成本与质量,实现投资价值的最大化。

第五篇:《工程项目管理》读书心得

       《工程项目管理》读书心得

       此次所看的书是xx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工程项目管理》,本书以工程项目建设活动为研究对象,阐述为达到项目建设目标,参与工程建设活动各主体(业主、承包商、监理工程师)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及相应的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和政府在项目建设活动中的监督保证作用问题。现将有关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工程项目管理的总目标

       工程项目管理具有重大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相关子目标众多而且也非常重要,重要的子目标列举如下:建设地点、建设方案、结构形式、功能、使用满意度、经济性、工期、质量、风水等。但现实工作中总是面临着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使另一个目标难以实现的困境,例如工期越慢,工程质量越好,投资越多,质量越好,进度越快。所以,必须明确工程项目管理的总目标,而一个工程项目管理的总目标可以归结为:成本、工期、质量。

       Xxxx工业园的总目标就是保证整个工程的成本、工期、质量三者的有机平衡,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的阶段侧重于某一个方面。

       二、工程项目管理的三个阶段

       工程项目管理周期性长,涉及人员、事物、关系众多,内部管理错综复杂,但是总体来说可以为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前期决策阶段,具体可分为投资机会选择、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第二个阶段是项目实施阶段,具体可分为勘查设计、施工前准备、工程施工。第三个阶段是使用阶段,具体可分为试运行阶段、使用阶段、后评估阶段。

       方太滨海工业园目前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前期的投资机会选择经过比较骆驼机电工业园区、宁波江东工业园区、嘉善工业园区、慈溪杭州湾工业园区,最终决定选址于慈溪杭州湾工业园区,并且撰写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上交杭州湾工业园区管委会,对项目进行评估,最终审批通过408亩地用于方太滨海工

       业园建设。经过前期土地勘测及对众多承包方、监理方的审察,决定浙江省二建集团、慈溪二建为方太滨海工业园施工方,现正在进行工程施工。

       三、工程项目管理的六大任务

       在纷繁复杂的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当中,共有六大任务,一切工作的开展都是在这六大任务的指导下来开展,六大任务分别是组织工作、合同工作、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及财务管理、信息管理。

       一个拥有作战力的团队是组织管理的核心内容;工程合同具有经济法律关系的多元性、内容庞杂、条款多、合同履约方式的确良连续性和履约周期长、合同多变性、合同的风险性等多个特性,都需要针对合同进行专门的管理;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是总目标,时刻都要作为工作的重心;信息管理涉及到组织内部的沟通与协调,是工作效率高低的重中之重,各种信息的分类、流转、保存等都是信息管理的内容,同时也关系到竣工验收及房产证的办理。

       四、案例:投标技巧与破解

       除了以上的宏观视角外,还需要在具体操作中注意行业内的各种小技巧与陷阱,例如关系重大的招标与投标管理。在业界,投标方如果要提高中标率的同时又提高自己的收益,有以下几种技巧:

       第一种是不平衡报价。这种投标技巧是在总价确定的基础上,调整各子项报价。例如前期工程报高价,后期工程报低价,这是一种提高现金流转的方法。还有对标的进行分析,觉得工程量可能增加的项目,单价提高。工程量可能减少的项目,单价降低。如果图纸中内容不明确或错误,估计修改后工程量增加,单价提高。内容不明确的单价可降低。没有工程量而只报单价项目单价提高。暂定项目但实施可能性大的项目可报高价。

       第二种是零星用工(计日工)报高价。一般可以稍高,因为零星用工不属于承包总价范围,发生时实报实销,也可多获利。

       第三种是多方案报价。如果施工方觉得甲方合同定得太严苛,则提出两个报价,如果业主可以修改合同中的某些条款,则总价大大降低,而修改的条款就是他们认为技术不过关或资金占用太多的条款。

       知道了以上几种主要的投标技巧之后,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做出一些措施,以使整个标的对业主有利,同时也可以使施工方保持一定的利润。例如首付不得太高,在付款方式中保持一定的付款节奏,有利于控制施工方。利用多方案报价来进行议价,使双方都能够达到双赢的局面。

       五、总结

       通过看《工程项目管理》使我对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的宏观层面的了解有了进一步提高,也使我更加明确了工作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