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实验教学设计[5篇范文]

第一篇:初中科学课实验教学设计

       初中科学实验课教学设计 兰溪市聚仁学校振兴校区

       龚晓锋

       初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科学实验活动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必须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去,亲身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实验教学内容要有趣味性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内容的兴趣。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问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自觉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

       如学习《大气压强》一课时,教师在导入新课阶段,出示一只装满水的杯子,并用纸片盖住倒转,发现纸片将杯中的水托住了不掉下来。看到这种现象,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议论纷纷。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通过这种现象你们想到什么问题?”问题一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

       二、实验教学方式要有探究性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相对于验证性实验,两者原理不同。前者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设计去探索,进而获得结论,而在探究中往往有新发现。因此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如《水的浮力》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大胆猜测塑料块上浮的原因。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很容易猜出:水对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托力——浮力。然后教师说:“不过,这只是我们的猜测,不能作为定论;任何一个假设都要经过实验证明才能上升为科学的道理,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刚才的猜测是正确的呢?”问题一出,学生马上根据教师提供给他们的“有结构”的材料,一边讨论一边开展了,实验活动。

       三、实验教学材料要有多样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支粉笔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

       1、合理利用小学科学工具箱器材。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的(每种材料分10组)。

       2、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教师先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

       3、前两种方法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

       通过这三种途径准备的材料全总汇集起来,设立一个“材料超市”,随着学习的深入,“超市”内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对学生的探究学习也有更大的帮助。

       如学习《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课时,在探究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有结构”的材料如:条形、棒形、圆柱形、环形、马蹄形和棱形(指南针)等形状的磁铁,同时为他们提供水槽、沟沫塑料板、磁铁座、小车等器材。

       四、实验教学形式应具开放性

       如学习《光》一课时,教材中原来安排了小孔成像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小孔成像实验,改成一个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探究“树荫下太阳的光斑的形状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得出结论。

       另一方面,许多探究性活动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开放活动空间,因为学生要认识、探索的就是大自然中的秘密。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可以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科学。实验中许多具体内容(材料、步骤、方法等)都不应作硬性规定,具有灵活性,这有助于进行开放性实验。

       五、实验教学实施要小组合作化

       科学实验教学<吕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促进实验小组合作性的形成,合理组合实验小组并定期交流,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这有助于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和情感等的培养,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例如在研究“物体都能导电吗”实验中,每个小组内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监督员、汇报员等都分工合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六、实验教学操作要体现主体性

       科学教学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台终处于实验全过程的积极状态。如在学习《弹力》一课时,教师让他们在课前就收集自已认为有弹性的物体带到课堂上来,并且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它有弹性。

       七、实验教学信息要实现共享化

       观察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去粗存精、由表及里地思考,分析、发现和认识规律。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后,教师要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进行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及通过实验产生的想法。教师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供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不论他们的发言是否正确,教师都不要急于表态,而是要认真倾听。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辨别是非,形成共识,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形成科学概念。实验信息交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而探究性实验丰富多彩的信息,为学生交流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篇:低年级科学课实验教学

       低年级科学课实验教学

       我们都知道实验是儿童获得感性认识的一个基本途径,做实验也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更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一个基本方法。小朋友们通过做实验认识事物获得知识,通过做实验掌握各种实验方法,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形成各种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

       接下来我来谈一谈实验在低年级教学当中的作用。从自然科学的性质来看,自然学科研究的是学生周围的一些自然事物,而自然事物里面的奥秘在实验中比在其他自然活动当中更容易被揭露出来。因此,科学的性质就制约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必须要通过实验,学生参加实验动手去做就能够揭示事物的奥秘,提供学生最直接的感知的基础。从科学课的内容来看,科学课里面选择让孩子们动手研究的、探究的都是自己周围的自然事物,是自然界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体,他们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密切联系。因此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所做的实验通常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从实验中获得最具体的、最直观的和最生动的知识。从科学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实验的教学方法其实与观察差不多的,是完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我们现在都知道课堂要做中学,学生要认识广泛的具体的自然事物就必须亲自参加实验,而实验是学生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现在都提倡一个词,叫做“实践”,学生必须亲自参加实践,而实验就是实践。

       所以从自然学科的特征,从科学课的特点,从科学教材的内容结构,从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几个方面来看都是具有“实践”的特征的。加上低年级的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规律就是从具体到一般,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样一个规律。遵循学生认知的心理特征在科学教学当中必须十分重视,让学生参加做各种各样的小实验。而且从我的经验来看,学生在实验课上是最遵守纪律的,恰恰和老师们的一些印象是非常相反的,我们的老师都以为一做实验学生的纪律就难以把控,实际上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是最乖的。

       低年级做的这些实验有什么特点和要求呢?就一个词“简单”,其实低年级的实验都是一些简单的操作、简单的实验、简单的器材,这些做实验的器材大多数都是非常容易收集的,容易准备的,也是学生身边经常看到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就容易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就是会让他感觉到科学探究并不神秘。目前小学科学教材中设计的实验,主要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操作酒精灯、拆个玩具、研究树叶等等,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

       小学低段的实验要求和小学中高年级的实验要求相比,有下面几个特点:第一,低年级的实验要求水平层次比较低,绝大多数是让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会做就行了,而且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之下。请注意小朋友做实验的时候一定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之下,是以收获成功为一个重要的标志,品尝失败是中、高年级更多的去体验,因为低年级的小朋友对实验成功的渴求非常大,如果总是做不成功,他们会感觉到很失望,他们会放弃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这个过程中有适当的帮助,哪怕是手把手的教,让学生模仿着做也是行的。高年级的实验要求相对水平就要高一些了,在实验方法上要学会做对比试验。低年级基本上只是简单的观察实验,简单的操作实验,简单的验证实验就可以了。而到高年级的时候除了会做对比实验,还要需要会做模拟实验,并且会简单的设计实验来做。当然低年级也在尝试着让他独立的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虽然有,但要求相对来说比较低。而中、高年级的实验要求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因此低年级参加的实验就是最基础的、最根本的实验。

       第二个特点,低年级的实验器材相对来说是简单的,容易找到的。比如证明空气的存在,我们只需要水杯、水槽、手帕、塑料袋、泥土等普通的材料;比如玩转小水轮,我们只需要一个软木塞、几个塑料片、一根金属丝就可以制作一个小水轮;比如玩纸风车、观察风,这些材料都是普通的、普遍的、容易找的、携带很方便的,这样就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到了中、高年级做实验的时候就需要专门的实验器材,标准化的器材就使用的比较多,比如研究热胀冷缩、研究电路,就需要用到酒精灯、电路的对比、组装电路,这就有一定的难度。低年级研究把小灯泡点亮,只需要电池、导线、小灯泡就可以了,很简单的。中、高年级的实验一般会有一定的难度,并且会有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要求,而低年级的实验和中高年级的实验相比应该是最简单的器材做最简单的实验。

       第三个特点,低年级的实验虽然是比较简单的,但也需要精心设计。一是我们要求实验的顺序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操作顺序。例如,上“小叶轮”这个实验,我一开始让学生验证水流能够冲动小水轮,说明水流是有力量的。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来讨论怎么样让小叶轮转得更快一点?就要去研究水位高、水位低是怎么样快一点,一般对小学生说让它快一点,他第一反应就是让水流冲得多一点,把水杯下面、纸杯下面或者塑料杯下面的那个孔搞得大一点。然后我要求水流只能这么多,能不能更快一点,这样学生于是就会想到让水位高一点。然后我再提出要求,水流也是这么多,高度也是这么高,能不能让小水轮快一点?你看,老师在一步一步的扶,一步一步的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就知道了:水流冲中间的位置,小水轮就慢;冲叶轮的边缘就转得快。接下来,我就问:能不能用一根水柱带动两个小叶轮?这个时候,他们就知道了叶轮可以带动另一个叶轮。这些实验设计其实都是在上课的时候学生自己能够操作出来的。这样的实验设计符合知识的结构设计,在实验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很符合的低年级小朋友的认知特点。

       上《发条玩具》——孩子玩的弹簧的发条的玩具一课时,我第一个发给他们研究的任务是:玩发条玩具,思考为什么会动?接下来就让学生去观察研究,寻找使玩具会动的零件。这些零件是怎么样子的?我们打开这个玩具之后观察。接下来继续研究发条这个装置为什么能使这个玩具会动?这时候我拿了一个大的金属弹簧片。体会弹簧片的力量,为什么松开了弹簧就不动了,拧紧了发条就动了。每个学生玩这个有点危险,我就发了一个纸做的发条,让他们感受到纸发条拧紧了有力量,松开了没有力量,再卷紧又有力量了。这时候我们再来观察发条玩具的原理,原来是上紧发条时它能储存能量,储存的能量使玩具动,发条松开就没有能量,玩具就不动了。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让小朋友做研究的时候用纸发条做模拟实验就比较简单。当然,我们也可以用橡皮筋来做,当橡皮筋松开时就没有力量,拧紧时就有力量。高年级学生我们允许设计实验,实验过程和步骤有逻辑性和发散性,低年级时候我们强调逻辑性,一步步去做,才可能做成功。只有符合逻辑,孩子的思维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是低年级做实验的时候需要老师的指导。低年级的做实验时,教师的指导第一个就是示范——做给孩子看,让孩子模仿。大家可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一个很过时的看法。让学生跟着你做的话,他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不要认为这个是限制学生的思维,我们的示范是这样子的,不是我做一步学生做一步,而是教师先演示,学生去模仿。我们做了示范以后让学生去做,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记住我们做的过程,再自己做,这个过程是有意义的。

       比如我上过的《沉和浮》这样的课,教师先示范,第一步将准备好的材料一个一个地稳稳地放入水槽中,观察哪些是浮在水面上的,哪些是沉到水底的。将浮在水面的物体归为一类,将沉没在水底的物体归为另外一类,然后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大的表格,将实验的结果填写在这个表格中。通过我这个示范,学生知道了实验的步骤是怎么样子的。学生按照这个顺序去做,他就能获得知识,知道什么是浮?什么是沉?认识到哪些物体是浮?哪些物体是沉?实验记录中他们学会用符号来记录,打勾、打叉、向上、向下的箭头来表示对具体物体的沉浮的认识。实际上,就是从具体的认识上升到对语言文字的描述,就是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训练。当我做完的时候,我发给孩子的材料和我演示的材料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是我做的方法学生是掌握了的。接下来,当学生做完之后我再来演示——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怎样使沉的物体浮上来。学生通过我做之后他们已经获得了沉和浮的知识,这时候他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了,接下来这个是属于游戏性质的。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方法做,更鼓励他想出老师没做过的方法你能不能也做出来。

       “小水轮”这个实验很简单,但是我在做之前,首先要交代清楚操作的程序和要领。低年级的学生虽然简单,但是程序、要点、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必须一一交代清楚,尤其是任务必须交代清楚。在实验中学生要观察什么,观察的要点我们要提示明确。比如小水轮实验,尤其一开始的时候,水流的流量大小与水流的力量关系这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于是我就要提醒他们:一个杯子洞眼很小流量很小,一个杯子洞眼很大流量很大,这是我得告诉他们在冲击小水轮的时候得在同一高度。什么叫同一高度呢?就是同一个小朋友同时拎起来在同一高度。当进行第二个环节时,我们探究水位高低与水流流量大小,这时我们必须保证水的流量相同。这时,我们需要把孩子粗孔的水流杯子换成细水流的杯子,要求他们用细细的水流也能达到刚才相同的转速,要保证同一个杯子,同样的水流,但是高度不同。我们要求的他们观察的是水流流量大,小水轮转动有什么变化?水位有高有低,水轮转动有什么变化?水轮转动的快慢与水量水位有什么关系?这样的话学生在分组实验的时候就能把老师的意图变成他们自觉获取的知识和他们的技能了。三是要帮助学生作总结。低年级的学生不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的,而是通过做实验来获得最直接的知识。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总结语言,因为学生们语言能力相对较弱,帮助他们梳理得出实验结论,只有这样的话,学生才可能对事物的本质属性有所认识,尤其是一些实验目的,我们先要由学生在一个小组的同学来进行汇报。汇报获得的事实,然后我们可以让全班的同学帮助他们对实验进行总结概括,获得一个共识。教师这时候再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得出结论,再去联系我们的日常生活指导他们去应用,这样的话他们的能力就会增强了。

       例如另一个实验就是研究光。低年级研究光的话很多人就觉得这是高年级去研究的呀,其实我们就是研究光的时候研究的是看物体,这是要做实验的。我当时做实验的时候给每个孩子一个大大的皮鞋盒,皮鞋盒子上面我扎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孔,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我把这些孔都给密封起来了,只有在最前面留了一个孔,我让学生去观察暗盒里面的物体,这个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活动,我在里面贴了一个小熊猫。学生第一次要观察的就是里面有没有东西,第二次观察的是里面有没有光线,第三次观察的是光线和物体之间是什么关系。你看,我每次活动的逻辑是什么,学生一开始是看不到物体的,通过一个小孔看这个盒子里面的东西,明明盒子里面有东西他却看不到,为什么?因为没有光线。这时候呢,我们打开盒子盖子顶上面的一些小孔,当打开孔的时候,这时就有两个孔的一个是观察孔一个是透光孔,他这时候就会明显地看到光线,因为孔的位置不一样,所以物体看到的清晰程度也不一样。这时候我们陆陆续续地打开9个小孔和盖住这些小孔去观察,通过光线的变化,看到物体的清晰程度。因此,学生的每一次注意力是不一样的,第一次学生的注意力在有没有物体上面,第二次学生的注意力在有没有光线上面,第三次学生的注意力就在慢慢地打开透光孔盒子里面光线的强弱变化上面。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把看到的现象和本质联系起来,而且这三个实验活动层层推进、一环扣一环。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尤其是做实验的时候要特别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想法,只有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你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就要善于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当中的表现,想办法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各个探究活动过程当中们展现出来。所以,当学生正在做实验的时候,我们要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儿童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密切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特殊的表现,思考下一步该如何引导儿童的思维。还是以看物体需要光的实验为例。第一次观察发现学生有三种行为,乖的学生通过孔往里面看,稍微灵活一点的学生拿起盒子把孔对着外面的光来看,第三组孩子他们就特别厉害了,有个别的孩子,他就直接冲过来问我,我要看看里面很简单,打开盒盖就行了,于是重点我就在关注于孔对着光线和打开盒盖的学生,让他们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学生就说:“开始我什么也看不到,因为里面黑洞洞的,所有我就想打开盒子盖了,因为我只有打开盒子盖才能看到里面那个熊猫图案”学生的想法就展现出来了,于是呢,我就为第二次活动就提供了资源,我就跟学生说了,我们现在不一定打开盒盖,因为我在盒盖上打了一些小孔,这个小孔为我们可以随便揭掉一个,但是我们每次只能揭掉一个,我们看看每次揭掉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什么?于是学生就揭掉一个孔再揭掉一个孔慢慢地打开,当然最后我们可以把盒盖完全打开,当把盒盖打开的时候,我们把里面的熊猫卡片最后是送给学生的。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就不断地撞击,不断地升华。

       关于这个光,我还有一个活动就是研究物体的透明,当我们发现光可以透过一些物体之后,我就可以让学生来讨论,哪些物体可以让光透过,学生说,玻璃窗,我这时就问学生:“假如我们把窗户用砖砌上,我们整个教室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学生说:“教室里是一片漆黑。”然后我说:“真的吗?当晚上的时候,外面一片漆黑的时候,我们在教室里面照样干活。”学生说:“打开灯光”。这时候他就知道了光跟我们的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这是他的一个正常的延伸啊。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第一个我们要帮助学生,我们要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品尝到实验的成功;第二个就是我们要指导学生,我们帮助学生的时候尽量是做给他看,让他模仿我们去做,而指导学生的时候我们就是要让他去观察到关键的地方或重要的部位;第三个,我们要帮助他们去提升结论。低年级的儿童他是以具体的思维形象的思维为主,所以我们的探究体验活动有很多,比如观察、分类、实验和测量这些,那么在这些活动当中,实际上所有的活动,尤其是实验活动我们必须要贴近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比如研究玩具的时候,当我们发现发条完全松开了,他就停止了。学生是不能理解发条是储存能量的,但是通过玩纸发条它就能使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形象地感知了。

第三篇:初中科学课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初探

       初中科学课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初探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物理演示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创新思维在物理演示实验中的渗透,及如何用实验导入新课,说明了物理演示实验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注意点。对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提高演示效率,如何在实验中渗透创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以本人教学为例,讲述用实验导入新课,对促进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演示实验 创新思维 方法 实验导入

       一、演示实验的不可替代性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在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概念和导出正确物理规律的课堂教学中,实验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的内容选择、构思设计、演示过程等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有重要意义。要使演示实验真正达到演示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目的明确,忌随心所欲

       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新课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就能创造出生动的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更好的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在讲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节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多个演示实验。如让学生用手拍打桌子,体会手的感受;采用两把弹簧称对拉,看弹簧称的示数等。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规律。我们利用演示实验都应清楚地显示出演示内容的本质特征。当然实验时要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教师应在实验设计上动番脑筋。

       又如:讲“摩擦力”这一节,我们可以用引导提示法指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和目的。如“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调整吊盘上的重物的重量,使木块在桌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绳子对木块的拉力就等于木块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檫力。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重物,增大木块与桌面间的压力,这时发现,必须增加吊盘上的重物,使拉力增大,木块才能做匀速运动。可见增大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压力,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滑动摩檫力也增大。学生就很自然地得出“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檫力f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之间的压力N大小成正比”的结论,然后改变滑动面的接触材料(粗躁程度),进一步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整个实验目的性明确,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学生必定会有很强的感性认识,从而轻松地掌握这节的内容。

       2、要明显直观,忌模糊不清

       可以说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都不能离开观察,观察者只能在演示者所给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因此,演示实验的直观性是最起码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为了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比较大,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大、刻度线条要粗,要使教室内最远的同学也能看清。这样做演示的精密度虽有所降低,但可以用感受效果来弥补。必要时可以借助实物投影、微小量放大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明显性,提高观察效果。另外,仪器摆放的位置,被观察主体与背景的色调对比等也会影响观察的效果。通常可采用演示板、磁性黑板、染色、生烟、衬托背景、照明等方法来增强观察效果。其次,仪器简单,过程明了。演示之所以要直观,就是为了能从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物理过程,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而不需要过多地拐弯抹角,受其它无关因素的干扰。特别是一些为建立、巩固物理概念的定性演示中,没有必要选择精密复杂的实验装置。例如,我们用椭圆墨水瓶演示微小形变现象,效果就比用复杂的光杆系统装置要好。又如,用电动机模型演示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就比搬一个真的电动机来做实验更能突出物理原理。

       再次,要多种感官并用。有资料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单靠听觉一般只能记住15%左右;单靠视觉,从图象获得知识,只能记住45%左右;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可记住65%”。因此,调动学生各部分感官的协调并用,比单一渠道要好。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各种感官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以强化有效刺激,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新规律的理解。例如,讲音调高低与人的听觉关系时,学生听觉感受自然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变化可能不很明显,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演示时,声音的音调高低可以用音乐播放器上的频率调节按钮来实现,配合相应的波形变化。使学生听觉、视觉共同作用,因而对音调的概念比较容易建立。演示实验切忌模糊不清。学生看不到清晰的实验过程和明显的实验结果,搞不清实验所演示的规律、原理,无助于物理教学。与其浪费时间,不如不做。

       3、要力保成功,忌弄虚作假。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如果教师在演示中出现失误和差错,不仅会殆误时间,而且会引起对所得结论的怀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必须确保成功。成功的演示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首要条件是掌握实验原理,它是设计和改进实验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抓住实验成功的关键。例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演示实验比较难做,关键在于解决钟罩的漏气问题,其次声源响度的大小及固体物质传播声音这些因素教师也必须事先考虑到。另外课前多做几遍和对实验器材的改进也是实验取得成功的好方法。其次,要注意环境条件,有些实验的成败与环境等外界条件很有关系。例如,空气的湿度对静电实验很有影响;某些电学实验跟电源电压的稳定性及各接触点的接触性能有关。因此,教师在课前要选择好所需的仪器,仔细地进行检查,熟悉仪器的使用性能,了解实验的精确程度,估计实验时间,观察教室里即将演示的环境等。

       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提高演示的成功率,但不能保证课堂上一定不出问题。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办?一是要镇定,切忌手忙脚乱,应认真思考和分析,尽可能及时找出原因,迅速排除故障;二是要实事求是,实验失败不可简单地用“仪器不行”来搪塞过去,更不能编造数据,弄虚作假。应当向学生如实说明实验失败的原因,申明下次再做。这种负责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4、要有启发性,忌难易不分 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但它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因此,在设计和编制演示程序时,必须在启发性上下功夫。

       演示中的启发性,首先在于以趣激疑。当生动的演示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认知的矛盾将上升为思维的动力。例如,惯性现象实验中,当木板由于弹簧片的弹力作用而飞出去时,木板上的鸡蛋并没有跟着飞出去,而是在原地落入了杯中。面对这一奇怪的现象,学生的求知欲必将被激发。

       运用演示引发问题,只是启发思维的起点,虽然它是学生开展积极思维的突破口,但要推进思维的展开,仍需有教师不断的引导。例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怎样才能产生?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在学生不断的探讨、思索中,逐步掌握物理知识,了解物理规律,这样的实验就成为了推进思维的向导。

       总之,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只有明确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步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才能使我们的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师对待演示实验的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也会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创新思维在演示实验中的渗透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最实处。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的尤为重要。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下面就以科学课中的物理实验来探索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1、拓展实验教学的广度

       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科学教材中所安排的十几个学生分组实验,一百多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外;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体会科学就在身边,科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你还有没有其它的实验设计方法?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等等。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2、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谈不上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规律的正确认识。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实验现象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明确:你观察的对象是什么?你看到了哪些现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后得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结论罗列出,再做演示实验。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2)重视实验方法教学,领会实验的作用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 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方法。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现象有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其实在这里学习的不光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了这种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方法——实验。(3)重视实验方法的提升

       科学探究方法提出这样几个步骤: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收集实验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演示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教师应当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总结实验方法和设计探究性的实验。比如在做完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后应该总结实验时所采用的物理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在学完密度知识后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可以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粉笔的密度、如何测色拉油的密度等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出设计方案,也可以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不仅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一种对物理方法的使用。

       3、实验教学评价的创新

       我们经常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但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应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市所进行的学生实验综合测评及中考中越来越多的探究性试题更加提醒我们应重视实验教学,提升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其在科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为我们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材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法。

       三、演示实验在新课导入中运用

       所谓“实验导入”指的是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它是课堂实验教学的开端,与一切有目的的行为一样,良好的开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导入的主要作用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导入是常用的一种课堂导入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现举例说明,与同行讨论。

       1、惊奇现象导入法。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

       例:大气压强-瓶吞鸡蛋实验

       将一只稍大于瓶口直径的熟鸡蛋在不弄破的前提下,让其自动落入瓶中。学生对此现象感到好奇,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黑箱导入法。所谓“黑箱”是指内部结构和机制不清楚的系统,可以通过输入某种信息,从获得的输出信息中推断该系统的可能结构模式和机制。这种研究方法就称之为“黑箱方法”利用它创造的神秘感可以唤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和积极思维,同时可以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例1:能量的转换与守恒-魔筒实验

       一只金属圆筒,把它沿斜面滚出去,滚出去的圆筒还会滚回来,而且还反复地滚来滚去。演示后学生感到很奇怪,原来筒里面有二根橡皮筋中间拴着一个重物。为什么这样的结构就会产生这种奇特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换的?由此导入新课。

       例2:平面镜成像-小魔术:浇不灭的烛焰

       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杯中呈现的是蜡烛火焰的像,因而遇水而不灭。

       3、配合故事导入法。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和传说,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一些故事片断,并做一些模拟演示,就会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情境。

       例:牛顿第一定律-伽利略碗实验

       如图,在一个绝对光滑的碗中有一个小球自由滚下,每一次小球在滚动过程中由于没有能量损失,总能滚到与初始位置等高的位置,当碗的一边越来越倾斜时,小球为了滚到相同的高度,总要多运动一段距离,当另一边为水平时,小球为了滚到相同的高度,将永远运动下去,即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一理想实验很好的解决了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困惑,效果很好。

       4、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验竞赛导入法。创设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或者以双方竞赛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往往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例1:两力的合成-拉健身弹簧导入。

       黑板前挂了一只健身拉力器,请一位同学上来拉弹簧的下端把手,要求拉到黑板上划线的位置(请一位力气小的女同学,没能拉到位)。这位同学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没能完成任务。谁能来帮她一把?(实验:两位小同学共同用力把弹簧拉到了线下)。哪位同学能独立地把弹簧拉到线下?(上来一位同学完成)。这位同学的力气不小,一个人就顶上了两个小同学的力气。换句话说,把弹簧拉到线下,他所施的力与两个小同学共同施力的效果相同。由此引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

       例2:简单机械-撬木板导入。

       谁能仅用自己的双手把钉在一起的两块木板扳开?(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台,但怎么也扳不开)。看来仅凭我们的气力是难以完成这一工作的,必须借助工具。谁能利用一把大的螺丝起子把这两木块分开?(请一位小的女同学上台,轻而易举地把木板撬开了)。这个同学使用的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把木板分开?它有哪些应用?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实验导入的类型很多,同一个课题可以多种不同的导入方法。选择的依据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一般在学习单元刚开始时,可以考虑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演示法和故事法;如果学生存在着较顽固的错误概念,就需要选择能激起强烈思维冲突的方法;如果所学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性较强,而学生的准备知识又不足,则选择复习导入的方法;应用性较强的知识,多引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可多用竞赛的方法。

       总之,搞好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提高重视程度,努力探索实验教学的方法,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落到实处。

第四篇: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

       长清区实验小学

       齐秉美

       小学科学是一门与科学技术、社会紧密联系,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探究课很多,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在科学教学中不能单纯地采用语文、数学的教学方法,通过阅读、讲解来学习科学知识,应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学设备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获得感性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对所见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的思维活动,使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和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能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我认为抓住以下四个环节,是上好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关键。

       一、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实验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小学科学课的科学性、实验性和通俗性,为我们进行情境教学提予了极好的条件。我在科学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创设适合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教学情境,对活跃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如“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先让学生进行实验竞赛:用一张牛皮纸折一只小船,看谁的小船承载的重量最大?。然后我出示第一个水槽把一团橡皮泥放到水中,沉到槽底。这时进行谈话,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这团橡皮泥浮在水面?”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通过实验把这块橡皮泥做成船形,则浮在水面上。

       二、合理指导,让学生自行探索,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是一种独立的活动,主动的认识过程。而中年级学生能力相对底,知识并不多,根据这些特点,教师更要合理指导,引导学生去自行探索知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可得到培养。例如探究《声音是怎样的产生》活动时,可先演示尺子振动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具体操作方法及尺子振动方式,然后才让学生动手实验。此后,逐步做皮筋、鼓、吉它发声实验。指导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它们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声音的产生与什么有关?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其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理。当学生明白声音产生的原理之后,则可通过研究声音的高低变化,培养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如问:“研究

       声音的产生有什么用?利用物体产生高低不同的声音我们可以做什么?”学生自然会想到利用某些发声原理而制造的各种乐器,他们也同样会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会把嗓子喊哑,„„。课后,不拘泥于教科书介绍的自制乐器的方法,动员学生多找一些材料自制乐器。如:拿同样大小的玻璃瓶(汽水瓶、啤酒瓶),分别加入高度不同的水即可。

       三、尽可能多让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在实验中单靠教师,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教师总让学生跟着自己做,到头来还是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只有让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独立研究,自己找路走,经过多次失败、成功的经验总结才能形成一种能力。例如:在《神奇的电磁铁》的实验中学生会发现:同样的钉子,绕着同样的线圈,为什么有的钉子帽是南极,有的钉子帽是北极呢?这种现象不必告诉学生是什么原因,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样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学生会发现电磁铁的磁极不同是因为线圈两端连接电池的正负极不同,或线圈的绕向不同。再如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也是可以这样做。分组做实验,并按教科书后面的记录形式把实验活动的结果记录下来。从而知道电池的节数、线圈的匝数与磁铁的数量关系,串联电池越多,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力越大。反之电磁铁的磁力就越少。又如探究第九册《让灯亮起来》活动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活动获得了知识:1.电是可以流动的;2.只有用导线把电池的正极、负极和灯泡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闭合电路,电才能从电池中流出来,经过灯泡,使灯泡发出光亮;3.一个简单的电路,至少要有电源(电池)、导线、用电器(灯泡)几部分组成。然后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自备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的电路,灯泡发出光亮。学生明白了电流的原理,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这样会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在课上都充分放手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能力就会一步步发展起来。

       四、尊重实验效果,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演示实验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保证实验的最大限度的成功。万一遇到失败,这是学生可能比任何时候更感兴趣,更专注地看着老师。老师应沉着、冷静,充分利用机会,向学生示范实验失败应当怎么办,因为这也是难得的教学契机。切不可碍于面子,草率收场,更不可文过饰非,糊弄学生。老

       师首先要尊重实验事实,和学生一起事实求实地分析各种可能的客观原因,并坦诚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如:在《气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我在堂上演示一个“喷泉”的实验,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烧瓶,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来。课前我曾做了一次,喷出的水柱有几十厘米高,实验很成功的。可在教学过程中,玻璃管却喷不出水来,玻璃管内连水柱上升都看不到。面对失败,我并没有慌乱。而是坦诚地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按理浇热水在烧瓶上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占据瓶内的空间会把冷水压上玻璃管。我回想整个过程和课前做的一样,于是仔细检查仪器,才发现那个胶塞有一个小孔,由于瓶口没密封而漏气,就没法把冷水压上玻璃管。我如实向学生说明这是由于自己的粗心,那胶塞时没检查胶塞不慎造成的后果,教育学生要吸取教训,并当场换了胶塞重新演示了该实验,喷出的水柱比课前做的还高。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让学生真正懂得了科学实验必须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道理。

       演示实验应这样,学生实验更应如此。科学探究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分歧现象,有的老师或许会说“你们小组肯定没有做好实验”。这种带有责怪语气的口吻,会扼杀了学生的发现,打击了他们的信心。只要通过事实化解矛盾,才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

       总之,老师们要尽心上好科学探究活动课,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

       长清区实验小学

       齐秉美

第五篇:科学课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科学课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沧源县民小南志华

       在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合作探究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它将不同程度及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群体学习。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交流、讨论,构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科学素养。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合作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能力都得到提高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备充分,科学实验材料齐全。

       要想小组合作探究顺利有效地进行,就应该在课前为每个小组准备充足的研究材料,材料是学生观察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有了足够的材料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才能顺利的进行。教师要充分运用科学实验材料,同时寻找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替代一些比较难准备的材料。

       二、确定目标,有计划的进行活动。

       在小组进行活动前,首先要确定研究的目标或问题,当然我们所确定的目标和问题一定要看看是否具有探究性,没有探究意义的目标和问题,会使小组活动变得散漫,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目标确定后,每个小组都要有自己的研究计划,这个计划可以是书面计划,也可以是口头计划。但无论是书面计划还是口头计划,每一个方法和步骤都要让学生交待清楚,这样的小组研究活动才会有比较强目的性、过程才有序,取得的实验效果也会比效好。

       三、溶入学生活动,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引导是科学课实验探究的根本保障。科学课的探究是有目的、有计划、讲方法的研究活动,学生的探究情况如何与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因此,在学生合作探究时,教师不能等待、休息,也不能做其他的事情。在整个实验探究活动时,教师应该深人到各组,观其行、听其言、思其想,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对开展顺利的小组进行表扬;对合作交流中遇到困难的小组及时点拨指导;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