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摘要范文大全

第一篇:信息摘要

       信息摘要

       嘉定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产品知识专刊)二〇〇五年五月十五日

       食品常识

       什么是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这一名词是从英文Organic Food直译过来的,在其他语言中也有叫生态或生物食品的。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规范生产加工、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食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什么是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等食品的通称。

       绿色食品必须符合农业部制定的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标准和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农业部制定的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

       什么是无公害食品的标准?

       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必须符合规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农产品生产过程必须执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农产品必须符合规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卫生质量标准。

       当地无公害农产品管理部门申报,经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公室批准的农产品,才可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使用权。

       什么是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

       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是指有毒物质(重金属、农药、兽药、渔药、激素、亚硝酸盐等)含量控制在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农产品的操作技术规范、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符合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标准,并经上海市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认可的农产品。

       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的标准有哪些种类?

       日前,已通过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上海市地方标准的有10大类22项标准。其中10个大类分别为:水产品、猪肉、蔬菜、食用菌、水果、稻米、禽肉、鲜禽蛋、牛肉、牛奶、食用油、小麦及其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和产地环境标准。

       食品鉴别

       怎样识别正常猪肉和病害猪肉

       新鲜肉:脂肪洁白,肌肉有光泽,红色均匀,外表微干或微湿润,用手指压在瘦肉上的凹陷能立即恢复,弹性好,且有鲜猪肉特有的正常气味。

       不太新鲜的肉:脂肪少光泽,肌肉颜色稍暗,外表干燥或有些粘手,新切面湿润,指压后的凹陷不能立即恢复,弹性差,稍有氨味或酸味。

       变质肉:脂肪失去光泽,偏灰黄甚至变绿,肌肉暗红,切面湿润,弹性基本消失,有腐败气味散出。冬季气温低,嗅不到气味,通过加热烧烙或煮沸,变质的腐败气味就会散发出来。母猪肉:一般胴体较大,皮糙而肉厚,肌肉纤维粗,横切面颗粒大。经产母猪皮肤较厚,皮下脂肪少、瘦肉多、骨骼硬而脆,乳腺发达,腹部肌肉结缔组织多,切割时韧性大。

       注水肉:这种肉由于含有多余的水份,致使肌肉色泽变淡,或呈淡灰红色,有的偏黄,显得肿胀,从切面上看湿漉漉的。销售注水肉的肉案子上是湿的,严重的有积水。注水的冻猪瘦肉卷,透过塑料薄膜,可以看到里面有灰白色半透明的冰和红色血冰。砍开后可见有碎冰块和冰渣溅出,肌肉解冻后还会有许多渗出的血水。价格便宜的猪肉卷,多半是做分割肉的下脚料,常混有病变废弃物,购买时要当心。

       死猪肉:周身瘀血呈紫红色,脂肪灰红,肌血暗红,在血管中充满着黑红色的凝固血液,切开后腿内部的大血管,可以挤出黑红色的血栓来,剥开板油,可见腹膜上有黑紫色的毛细血管网,切开肾包囊扒出肾脏,可以看到局部变绿,嗅嗅有腐败气味。

       猪囊虫肉:它是有钩绦虫的幼虫,寄生在猪的瘦肉里,呈囊泡状,肉眼观察由小米粒大到豌豆大不等的囊泡,其中有一个白色的头节,就像石榴籽样,囊虫也见于心脏上,吃囊肉会使人得绦虫病,如果人间接的吞下虫卵,也会得囊虫病,后果严重。

       猪瘟病肉:病猪周身皮肤,包括头和四肢皮肤上都有大小不一的鲜红色出血点,肌肉和脂肪也有小点出血。全身淋巴结,俗称“肉枣”,都呈紫色,肾脏贫血色淡,有出血点。个别肉贩常将猪瘟病肉用清水浸泡一夜,第二天上市销售,这种肉外表显得特别白,不见有出血点,但将肉切开,从断面上看,脂肪、肌肉中的出血点依然明显。

       猪丹毒病肉:瘀块型的,在颈部、背部、胸腹部,甚至四肢皮肤上,可见有方形、菱形、圆形及不整形、突出皮肤表面的红色瘀块,欲称“打火印”。败血型猪丹毒,全身皮肤都是紫红的,有的是胸腹部、头和四肢皮肤紫红,俗称“大红袍或小红袍”。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红,切开后见有黄色液体流出。肾脏肿大常呈紫黑色。严重的败血型猪丹病肉,全身脂肪灰红或呈灰黄色,肌肉呈暗红色。

       有害腺体:甲状腺位于猪的喉头后方气管下面,呈棕红色,如大枣状,通过屠宰加工有时留在脖头肉上。甲状腺含有激素,烧煮也不会被破坏,人误食后可引起中毒性疾患,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昏、头痛、胸闷、肌肉关节痛、心跳快、多汗等。

       鲜蛋的鉴别方法

       表面清洁无破损,有外蛋壳膜,蛋形正常,色泽鲜明。打开蛋后,蛋黄呈圆形凸起;蛋清浓厚、稀稠分明,系带粗白紧贴蛋黄的两端。气室完整,且约小于7mm。手摸有压手感。蛋与蛋相互碰击声音清脆,手握蛋摇动无声。

       乳及乳制品的鉴别方法

       1、鲜牛乳的鉴别

       鲜牛奶呈乳白色或微黄色的均匀胶态流体,无沉淀、无凝块、无杂质,无淀粉感,无异味;具有新鲜牛奶固有的香味。将牛奶倒入杯中晃动,奶液易挂壁。滴一滴牛奶在玻璃上,乳滴成圆形,不易流散。煮制后,无凝结和絮状物。

       2、奶粉的掺假鉴别

       手捏鉴别:手捏住袋装奶粉的包装来回摩擦,真奶粉质地细腻,发出“吱、吱”声音。而假奶粉因掺有葡萄糖、白糖等较粗颗粒,发出“沙、沙”的声音。

       色泽鉴别:真奶粉呈天然乳黄色,假奶颜色较白,细看呈结晶状,并有光泽,或呈漂白色。气味鉴别:真奶粉有牛奶特有的奶花香味;而假奶粉甚微或没有乳香味。

       滋味鉴别:细腻发粘,溶解速度慢,无糖的甜味。假奶粉入口后溶解快,不粘牙,有甜味。溶解速度鉴别:用冷开水冲时,需经搅拌才能溶解成乳白色混悬液;用热水冲时,有悬浮物上浮现象,搅拌时粘住调羹。假奶粉用冷开水冲时,不经搅拌就会自动溶解或发生沉淀;用热开水冲时,其溶解迅速,没有天然乳汁的香味和颜色。

       3、酸牛奶的鉴别

       色泽:呈乳白色或稍带微黄色,色泽均匀一致;劣质酸牛乳色泽不一致,微黄或稍黄。气味及滋味:具有酸牛乳特有的清香,滋味和气味纯正,无酒精发酵味、霉味和其他气味。组织状态:凝块均匀细腻,无气泡,允许有少量乳清析出。

       食品选购

       怎样选购鸡毛菜

       鸡毛菜是市场上生长期最短的绿叶菜。在高温季节,播种后20天左右即可采收。选购鸡毛菜有两个要求。一是鲜,即新鲜度要高。鸡毛菜很嫩,最易失水萎缩。一旦失水再去喷水,壮龄叶叶片尖端萎缩的也不能恢复。所以凡是叶尖萎蔫的不要买,刀口有水珠的表示新鲜度最高。二是嫩,即长相老的不要买,颜色深的老,淡的嫩。生长期长的叶柄也长,一般说来短的好(长度不应超过15厘米)。

       怎样选购番茄

       蔬菜市场上的番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大红番茄,糖、酸含量都高,味浓;另一类是粉红番茄,糖、酸含量都低,味淡。到市场上买番茄,首先要明确打算生吃还是熟吃。如果要生吃,应当买粉红的,因为这种番茄酸味淡,生吃较好;要熟吃,就应尽可能地买大红番茄。这种番茄味浓郁,烧汤和炒食风味都好。果形与果肉关系密切:扁圆形的果肉薄,正圆形的果肉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要买青番茄以及有“青肩”(果蒂部青色)的番茄,因为这种番茄不仅营养差,而且含的番茄苷有毒性。

       怎样选购黄瓜

       蔬菜市场上的黄瓜品种很多,但基本上是三大类型:一是无刺种。皮光无刺,色淡绿,吃口脆,水分多,系近年从国外引进的黄瓜品种。二是少刺种。果面光滑少刺,皮薄肉厚,水分多。味鲜,带甜味。三是密刺种,果面瘤密刺多(刺多为白色),绿色,皮厚,吃口脆,香味浓。

       上面所说三类黄瓜,生食时口感不同。简单地说,无刺品种淡,少刺品种鲜,密刺品种香。各人可根据自己的要求选购。不管什么品种,无疑都要选嫩的,最好是带花的(花冠残存于脐部)。同时,任何品种都要挑硬棒棒的。因为黄瓜含水量高达96.2%,刚收下来,瓜条总是硬的,失水后才会变软。所以软黄瓜必定失鲜。但硬棒棒的不一定都新鲜。因为,把变软的黄瓜浸在水里就会复水变硬。只是瓜的脐部还有些软,且瓜面无光泽,残留的花冠多已不复存在。消费者购买时很易识别。

       怎样选购茄子

       蔬菜市场上的茄子有紫红色和淡红色两种。紫红色的为条茄,淡红色的则为杭茄。在春季淡红色的先上市,随后紫红色茄子上市。茄子的老嫩对于品质好差影响极大。判断茄子老嫩有一个可靠的方法就是看茄子的“眼睛”大小。茄子的“眼睛”长在哪里?在茄子的萼片与果实连接的地方,有一白色略带淡绿色的带状环,菜农管它叫茄子的“眼睛”。眼睛越大,表示茄子越嫩;眼睛越小,表示茄子越老。谁都希望买到嫩茄子,所以要拣眼睛大的买。同时,嫩茄子手握有粘滞感,发硬的茄子是老茄子。外观亮泽表示新鲜程度高,表皮皱缩说明已经不新鲜了。茄子的最佳消费期为5、6月。

       怎样选购青菜

       青菜是我国南方蔬菜市场上市量最多、供应期最长的大众化蔬菜。对于长江以南许多城市来说,青菜成为月月上市的周年供应的品种。但由于青菜性喜冷凉气候,所以食用品质以秋末和冬季上市的为最佳,11、12、1、2这4个月为青菜的最佳消费期,对于消费者来说,青菜好不好主要看两条:一要看菜株高矮,即叶子的长短,在生产上叶子长的叫做长萁,叶子短的叫做矮萁。这里“萁”的长矮与品质关系密切。矮萁的品质好,吃口软糯;长萁的品质差,纤维多,吃口不好,二要看叶色深浅。叶色淡绿的叫做“白叶”,叶色深绿的叫做“黑叶”。总的规律是,白叶品种质量好,黑叶品种质量差。由此可以知道,到市场上买青菜,以矮萁白叶为优。另外,青菜还有青梗、白梗之分。叶柄颜色淡绿的叫做青梗,叶柄颜色近似白色的叫做白梗。各地消费习惯不同,要求不一样。南京人喜欢白梗青菜,上海人喜欢青梗青菜。两者的差别在于:白梗味清淡,青梗味浓郁。

       怎样选购丝瓜

       蔬菜市场上的丝瓜有两大类。一类是广东丝瓜,即有棱丝瓜,由于瓜条上有9~11条棱角,故又名棱角丝瓜。这种丝瓜吃口硬性,广东人喜欢吃。另一种是本地丝瓜,即普通丝瓜,瓜条上有多条墨绿色纵纹,皮薄,肉质柔软多汁,吃口软糯。

       选购丝瓜时最要紧的是,要挑棒棒硬的买。刚刚采下的符合食用标准的丝瓜,一般含水量在94%左右,所以新鲜的丝瓜总是硬的,而新鲜程度差的丝瓜,由于失水而变得疲软。值得指出的是,丝瓜果实表层覆盖着厚厚的角质层,不堪食用,烹调前必须除去。鲜度高的丝瓜去皮很方便,只要用水果刀刀刃垂直于瓜体轻轻刮动,便可将那层硬皮刮去,且不带肉。如果你买了疲软的丝瓜,去皮时麻烦可就大了。当然买丝瓜还要掌握其他标准。如瓜条匀称;瓜身白毛茸毛完整,表示瓜嫩而新鲜;不要买大肚瓜,肚大的籽多;钩状瓜削皮难,即使便宜也不可取。

       嘉定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地址:嘉定区博乐南路111号C316室

       电话:021-69989099传真:021-39989077邮编:202200

第二篇:供给侧改革摘要信息

       新常态的背景 三期叠加的挑战

       经济增长换挡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2022年开始结束近20年10%的高速增长,转而进入增速换档期

       结构调整阵痛期:经济结构失衡:1产业失衡 :重重轻轻,服务业严重落后2.内部经济结构失衡 投资率畸高

       外部失衡:外汇结余大幅度增加 造成货币超发和资产市场泡沫形成 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之前增加投资政策来保持高增长率 造成负债迅速累积导致局部和系统性风险

       经济新常态就是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经济新常态主要特点

       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仍将保持在7%—8%的中高速。与中国改革开放前32年年均增长9.9%的高速增长阶段相比较,年均增长速度大概回落2—3个百分点。但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这一增长速度仍处于领跑状态。

       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

       吃资源饭、环境饭、子孙饭的旧发展方式正在让位于以转型升级、生产率提高、创新驱动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可持续、包容性发展。一是资源消耗大,资源约束日紧。原油、铁矿石等主要能源、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逼近60%。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不安全饮用水,土壤污染面积大 重金属 三是生态系统退化。草原退化 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锐减 四是温室气体排放大 无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后。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被迫展开,告别不顾资源短缺、竭泽而渔、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忽视环境保护的污染性发展,透支人口红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的透支性发展,正在逐步转入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发展的主要动力正在逐步转向依靠转型升级、生产率提升和开拓创新。

       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

       经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生产结构中的农业和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22年,中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22年前三个季度,这一比例继续上升到46.7%。需求结构中的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内需与外需结构发生变化,内需占比增加。202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2022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从2022年前三个季度数据看,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8.5%,又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8] 主要特征

       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经济新常态下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具体特征体现在:

       1、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3、中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4、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5、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6、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7、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9、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9] 面临阵痛

       经济转型中的四大阵痛决定了中国正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四大阵痛:

       1、钢铁、水泥、造船电解铝等制造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制造业要“去产能化”;

       2、中国地方政府负债率较高,金融要“去杠杆化”;

       3、房地产调整阵痛;

       4、环境的要求,环境要“去污染化”。[10]

       高速增长原因:大规模投资;大量新增劳动力投入生产活动(人口红利);效率提高

       衰减:出生率下降 人口红利消失

       新增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小;城市化进入后期 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红利减少;技术的提升,用简单引进外国设备和技术的办法提高自己技术水平的空间收窄。21世纪初期开始,中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明显降低,并导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降低。如果既不能继续用增加投资的办法去维持高增长率,又不能从技术创新和效率提高找到新的新增长动力,Gdp增速进入下行通道就成为必然。所以中国经济只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率才能走出目前三期叠加的困局,确立符合我们期望的新常态。

       供给侧改革时代背景 国际上看:

       1.增长来看。过去世界经济处于较快增长,我国经济体量也不如现在打,所以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可以很大程度带动我国的经济增长。而现在,世界经济放缓,我国经济体量变大,这种带动力不如以前。

       2.贸易或者需求来看。过去全球市场一定程度上靠发达国家的高债务来支撑,我国的经济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一种外向型的,很大部分的产能是面向外需的、出口的,但是现在发达国家分分去债务化,所靠债务支撑的市场开始缩小了,我国一部分产能变成了过剩产能,出口对我们的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了。

       3.从投资来看,过去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从产业分工走向了提供需求、提供供给、提供资源之间这种大分工,部分国家成了净消费国、部分国家成了净生产国。国家分工正在洗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酝酿和加快;发达国家在推进再工业化;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加快自身的工业化。我国的基础条件发射变化,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能引进的经济技术差不多引进了,但是依靠自身的创造力来创造新供给的能力还不够强

       国内来看

       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

       十二五建设中成绩提出扩大内需的战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快鱼GDP增长,内需扩大了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也在提高。但是战略实施的5年来,经济㛑在下行,工业品价格下跌,企业效益下滑,这些问题很难再用需求不足来接受。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开始递减。

       供给体系和结构

       六方面问题:

       1.供给体系总体外向,现在外需减少了 产能过剩,需要转向内需,是一个方向,但是很痛苦,也可能无法转向内需

       2.过去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了的消费结构

       3.过去给你体系能适应排浪式消费,但瞒住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差 4.有些产业产能以及达到物理峰值

       5.供给体系总体上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6.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未富先贵 一方面产能过剩,产品不好卖 另一方面成本高 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

       主要内容:

       1.化解产能过剩。

       2.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3.化解房地产库存 4.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三驾马车

       需求侧消费、投资出口

       供给和需求是现代经济活动互为关联的两个方面。解决中国经济当下面临的转型期结构问题,需求侧政策并非不可用,而是不能只靠需求侧政策,也拿你将其作为重点,需求侧的刺激政策主要是防止短期内增速下滑过快,但是不能节约过剩产能问题。供给侧改革有宏观政策的调整,如减税等,但重点在微观上的实质性改革,进一步开放要素市场,打通要素流动通道,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

       1.减产能。理想化是用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挤出过剩产能,但现有体制下,国企占主导地位的重化工领域,市场机制作用有限可考虑由国家出面确定减产能总量,按现有产能将减产配额分配到各地,同时允许配额交易,2.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引入新投资者,鼓励竞争。

       3.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中国城市化还有很大发展建立,把孤岛性城市转化为网络型城市,进一步拓展城市带,城市圈,在大城市之间带动大量小城镇发展,推动互联互通,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带动人口居住和产业布局的再配置。

       4.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精致生产。牢固确立制造立国理念和政策导向,把制作业由粗放经营专项为精致生产,倡导工匠精神,提高附加价值比重,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提升

       5.尊重创新规律基础上培育创新环境。与以模仿为主的发展相比,创新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必须通过市场上大量试错,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要着力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如保护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稳定企业家和科研人员的预期,排除泡沫经济的软乱,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培育人力资本,改造金融支撑体系等。要把培育创新环境与地方竞争结合起来,推动形成有吸引力影响力的创新中心

       以上重点领域改革,集中于要素市场,是供给侧改革的主场战场。过剩产能,低效无效要素出去,有竞争力的创新的要素进来,通过生产傲视的进一步解放流动优化配置,攻占经济生活中的低效率洼地,形成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的新格局。

       1.释放农业人口。吧农业价格放开,让农民根据比较效益自主决策,减少对价格的干预性补贴。2022年我们城镇化率54.8%。比我们想尽发展水平的国家低了10个百分点。农用土地的流转试点,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

       简政放权: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委突破口。理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功能便捷,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国家治理提醒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调动市场无形的手,调动社会的腿,释放企业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管住政府闲不住的手,使政府从管理和管围观事务中解脱出来,理顺政府内部组织关系,真正推动从管制型政府向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转型

       双创是新一届政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2022年以来,通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坚持清障减负,搭台助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极大调动了全社会的热情。互联网 浪潮异军突起,创客脱颖而出,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风起云涌。为持续推动双创,应全面落实推进见证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

       1.坚持开门改革,做到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不减压,不撤火。继续发力,加大行政审批等事项的取消力度,以及备案、登记、年检、监制、认证、审定等变相审批事项,该取消的坚决取消。(第三方评估,听取民意,)明确审批目录清单的基础上,逐步向权利清单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迈进,使政府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有规定必须为”使市场主体真正实现法无禁止即可为。

       2.全面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目前政府对围观市场主体行政干预过多,一直了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繁琐的审批程序以及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推进商事改革就是要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从百姓投资兴业的第一道们改期,一工商改革登记为切入点,通过工商系统的自我革命,主动放权,带动相关部门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完全以企业,一市场激发广大群众的创造力和市场经济的内在活力,为公平竞争搭好台。

       登记注册制度便利化,三证合一,一照三号

       3.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没有明确审批时限,缺乏统一标准,成语不衔接,相互扯皮,要建立公开透明,便利高校,程序严密权责一致的行政审批制度,建立行政权力运行流程绣花制度

       4.政府数据公开共享。可实现跨部门联合审批,简化办事流程,降低办事成本,出台相关法规定制,明确具体要求和法律责任,5.加强和创新事中事后监督。完善监管的体制机制,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信息通报(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信息通报(摘要)

       编者按:为了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的向气候变化公约缔约国方会议提交国家信息通报的任务,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编写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12月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开幕,12月10日,我国代表团在会上介绍了我国信息通报的情况。为了宣传我国与气候有关的基本国情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本报今天摘要刊登国家信息通报的主要内容,以促进全社会对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公约》要求所有缔约方提供温室气体各种排放源和吸收汇的国家清单,促进有关气候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息交流。中国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组织国内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等有关单位的官员和专家,根据非附件———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本报告所涉及的内容和全国性数据,除行政区划、国土面积和其他特别注明的以外,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一、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1994年中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范围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及城市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报告了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3种温室气体的排放。

       能源活动清单报告的范围主要包括:矿物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排放;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的甲烷排放;石油和天然气系统的甲烷逃逸排放和生物质燃料燃烧的甲烷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清单报告的排放源包括:水泥、石灰、钢铁、电石生产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己二酸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农业活动清单报告的范围主要包括:稻田、动物消化道、动物粪便管理的甲烷排放;农田、动物粪便的氧化亚氮排放。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清单报告的范围主要包括:森林和其他木质生物碳贮量的变化以及森林转化为非林地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城市废弃物处理清单报告的范围主要包括: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甲烷排放、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生产废水的甲烷排放。

       根据清单估算结果,1994年中国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26.66亿吨(折合约7.28亿吨碳),其中能源活动排放27.95亿吨,工业生产过程排放2.78亿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部门的碳吸收汇约4.07亿吨;甲烷排放总量约为3429万吨,其中农业活动排放1720万吨,能源活动排放约937万吨,废弃物处理排放约772万吨;氧化亚氮排放总量约为85万吨,其中农业活动排放约78.6万吨,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约1.5万吨,能源部门排放约5.0万吨。按照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提供的全球增温潜势数据计算,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为36.5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分别占73.05%、19.73%和7.22%。

       影响中国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平提高、经济发展与消费模式变化、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林业与生态保护建设。分析表明:一方面,中国未来的基本生活需求与经济发展将产生更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排放量增长的同时,也在自身能力和发展水平允许的范围内,努力降低排放增长的速度,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气候变化的影响、脆弱性与适应性评估的研究,主要研究的领域集中在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4个领域:水资源、农业、陆地生态系统、海岸带和近海生态系统。初步研究结论如下:

       近百年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20世纪90年代是近百年来最暖的时期之一;从地域分布看,中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是西北、东北和华北,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明显;从季节分布看,中国冬季增温最明显。1985年以来,中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中国降水以20世纪50年代最多,以后逐渐减少,特别是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在假定大气CO 2 浓度从1990年起渐进递增至2100年,并考虑气溶胶浓度变化的情景下,不同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气候变化的情景预测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趋势是一致的,即中国将持续不断地变暖,降水也将增加。对于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目前还很少,有限的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变暖大背景下,中国的极端气候冷害事件呈减少趋势,而极端高温事件应是增加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将增加。

       对中国主要江河径流量的观测结果表明,近40年来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持续偏旱。与此同时,中国洪涝灾害也频繁发生,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次发生大洪水。SRESA2、B2情景下的影响评估显示:北方径流深减少而南方径流深增加。这将加剧北方的水资源短缺,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气候变暖以来,中国山地冰川普遍退缩,西部山区冰川面积减少了21%。在气候变暖情景下,冰川融化对近期出山径流的减少将起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但对未来的冰川水资源利用有较大的威胁。

       气候变暖后,由于作物生长加快,生长期普遍缩短,这将影响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由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导致农业生产费用增加。现有的评估表明,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影响以减产趋势为主。气候变暖将影响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相应的种植制度也将发生改变,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而三熟制由当前的13.5%提高到35.9%,其北界也将北移500公里左右,由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气候变暖后,中国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也将发生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在现有的种植制度、种植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到2030~2050年间,由于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会使粮食生产潜力降低约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

       气候变化对中国物候的影响显著。观测表明: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东北、华北和长江下游春季增温,物候期提前。在CO2浓度倍增情景下,中国的植被带或气候带将向高纬或向西移动,植被带的范围、面积、界限将相应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西南、华中和华南等地区的森林影响最大。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初级生产力地理分布格局没有显著影响,森林生产力和产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由于气候变化后病虫害的暴发和范围的扩大、森林火灾的频繁发生,森林固定生物量却不一定增加,各树种适宜面积均减少。在CO2浓度倍增情景下,中国北方牧区的气候将会变得更加干暖,各干旱地区的草场类型将会向湿润区推进,即目前的草原界线将会东移;模拟预测表明,全球变暖对中国的冻土、沼泽、荒漠都将产生显著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沿岸海平面呈上升趋势,近几年尤为明显,海平面上升的年平均速率约为1.4~2.6毫米。中国科学家应用中国海平面变化预测模型,计算了到2100年中国沿岸5个区域相对海平面的变化范围在31~65厘米之间,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继续上升将加剧中国海岸的侵蚀过程。由于海平面的上升,中国沿海江河潮水沿河上溯范围加大,从而影响到河流两岸淡水供应,并使水质降低。

       已采取的适应措施主要包括:颁布了13部相关法律和条例;建设水利工程,如大江大河防洪堤防建设、南水北调等;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抗逆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天然林保护区等。

       拟采取的适应措施主要包括:节水型农业和工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选育抗逆和抗病抗虫新品种;退耕还牧、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控制和制止毁林及各种生态破坏;扩大自然保护区;加强并建立防治森林、草原火灾和病虫害的监测、预测和预警机制;提高江河防洪标准,加强沿海防潮设施建设。

       三、与减缓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和能力,通过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做到了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和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支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保护全球气候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92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和措施,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1994年制定和发布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2022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制定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精神,制定了多部有关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法律。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开始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中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及国家计委等部门分别颁布了《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和《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等政策。1990年以来,国家关闭了一大批技术落后、能耗和物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中国政府对节能项目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财政、信贷和税收等经济激励政策,包括对节能技术改造、节能设备购置实行信贷贴息、差别利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减征企业所得税和加速折旧等;对资源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发电、风力发电和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实行税收优惠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在能源部门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和政策措施,优化了能源结构,促进了能源部门的技术进步和效率的提高。煤炭投资和价格实现了市场化;石油天然气工业进行了重组,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油、成品油价格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电力行业建立了多元化的电力投资和所有权关系,完成了电力部门的政企分离。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政府把编制能源发展规划和节能规划纳入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到2000年,中国政府已编制了“六五”至“十五”节能规划以及每年的节能计划,为中国的能源发展和节能工作设定了分阶段的具体发展目标、重点项目和主要政策。

       根据国家扶贫目标和农村能源发展目标,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和扶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截至2000年,中国在1500多个县开发了农村水电,已建成农村水电站4万多座,装机容量248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800亿千瓦时。除了风能和小水电以外,中国还在农村大力推广省柴节煤灶、沼气、太阳能、地热等技术。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务院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节能规章,建立了中央、地方和行业、企业三级节能管理体系,实施了一系列节能技术政策,开展了全国“节能宣传周”,建立实施了能效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有效地推动了节能和提高能效工作。1980~2000年,中国GDP能源强度年均下降5.32%。

       中国历来重视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钢铁工业在1990~2000年的10年间,钢产量翻了一番,而钢铁工业总能耗仅增加34%;同期,化学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年均下降5.15%;建材工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建材产品能源单耗普遍下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务院及建设部等有关部门先后发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定,指导和规范了建筑部门的节能工作,如《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意见的通知》、《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和《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发布的建筑节能标准主要有《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从1992年开始,建设部开展了建筑节能试点,截至2000年年底,中国累计建成节能建筑1.8亿平方米。在1996~1998年期间,“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共推广高效照明电器产品2.67亿只,照明节电量达到172亿千瓦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了《铁路节约能源管理暂行细则》、《铁路节能技术政策》、《交通行业实施节约能源法细则》、《汽车报废标准》、《铁路工程设计节能规定》、《汽车、船舶节能产品公布规则》、《汽车排放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等规章制度和标准。

       1980年以来,中国先后制定和修订了《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条例》、《退耕还林条例》和《城市绿化条例》等,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全民义务植树制度、林价制度、林业基金制度、造林贷款制度、森林认证制度等。自1978年以来,中国先后实施了包括“三北”、长江中上游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十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到2000年,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为4666.7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3019万公顷。

       近10年来,中国政府颁布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关于印发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气体管理工作的通知》、《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法规、行政条例、政策和标准,为城市垃圾处理和处理过程中污染防治等工作提供了依据。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共有741座垃圾处理场,其中卫生填埋场571座、堆肥厂134座、焚烧厂36座。

       中国政府重视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分别与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能效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利用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的资助,实施了“中国终端用能效率”、“中国节能促进”和“加速中国可再生能源商业化”等项目;在林业领域,近10年来,国家林业局在中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执行了国际合作或援助项目共达269个。

       四、气候系统观测与研究

       中国已经基本建成了三维立体综合大气观测网。目前拥有基准气候站143个、基本气象站530个、一般气象站1736个。大气观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面观测站布局东密西疏;随着城市的发展,气象观测站的环境受到了影响;一些重要观测项目的标定工作还不够完善;高空探测手段单一;青藏高原高空观测很少;大气成分观测站点少,分布不合理,观测项目少,观测仪器与方法、测试分析手段、质量控制等方面基础薄弱。

       在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方面,中国开展了大量工作。在过去的20余年,中国的科学家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事实及其可能原因、未来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可能情景、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敏感经济部门和脆弱地区的可能影响以及全球减缓气候变化政策、措施对中国的可能影响与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战略和措施等,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取得了初步的系列成果,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政策和履行国际气候公约活动提供了科技支撑,也为未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气候变化研究国际合作方面,中国有关部门与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机构,以及美国、加拿大、英国、挪威、意大利、德国、瑞士等国政府合作,先后开展了多项能力建设项目和合作研究。

       五、教育、宣传与公众意识

       气候变化的宣传和教育是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中国加大了气候变化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在提高公众气候变化意识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已初步建立起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涵盖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六、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方面的需求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开发能力不足。面临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作为《公约》非附件———缔约方,要有效履行《公约》下的承诺,需要发达国家按《公约》的要求,在资金、技术以及能力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以提高中国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和相关研究水平。

       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技术性工作,不仅需要清单编制人员具有一定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而且也需要保持人员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需要发达国家提供相应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开展培训和国际交流等活动,提高中国编制温室气体清单的能力;中国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与国际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希望获得国际社会的技术与资金支持,提高获取编制温室气体清单所需基础数据的能力,以减少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不确定性;为科学准确地确定排放因子,在工业锅炉与工业窑炉、生物质燃料燃烧、稻田、动物、森林生物量土壤碳等排放因子的测试技术与设备方面,有必要给予中国相应的资金与技术支持。

       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需求主要有: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各种能源技术、交通运输领域的先进技术、材料与制造业方面的先进技术以及建筑等其他方面的先进技术。中国在农业、自然生态与林业、水资源、海平面与海岸带、荒漠化与自然灾害等领域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和脆弱,也需要获得相关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中国在气候观测系统的主要技术需求为:大气与海洋观测方面的各种先进技术、气象、海洋、资源卫星技术以及其他有关方面的技术。

       《马拉喀什协议》中提出的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需求在中国都普遍存在,当前,中国已经于2022年年底启动了“国家能力需求自评估”项目,该项目将全面评估中国的能力建设需求,将于2022年年底完成。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环境报 2022-12-10)

第四篇:2022年江西省高考语文研讨会信息摘要

       2022年江西省高考语文研讨会信息摘要

       教学博苑

       2022-11-09 061

       32022年江西省高考语文研讨会信息摘要

       会议主要发言人是南昌铁路一中特级教师(教授级)丁孝松,他是我省高中语文的掌门人之一,是我省高中语文教学教研权威,他与我省高考命题小组负责人江西师大教授刘松来、胡小望等有密切来往.这次他代表教育厅语文教研处来作报告,有一定的官方色彩,提供的信息比较可靠.他的报告归纳如下.2022年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是 “紧扣基础,回归教材,导向读书,检查能力”.我们的解读就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抓住课内教材文本的学习,加强课外阅读,提升解题的能力.“回归教材”这是我们一个十分寻味的热点,值得我们去思考,丁教授强调明年的命题结构会“稳中有变”

       第Ⅰ卷客观题没有什么变化。

       第Ⅱ卷有较大变化,取消第六大题“语言运用”改成“综合性语言表达”,即“小作文”,15分,200字,设立小作文的目的仍然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大作文改为50分,700字;

       增加名著导读题,设为双选题,4 分。

       到年终高考命题组会指定必修本中的五部名著作为考查对象,考查的主要内容是情节和人物,考查的目的是“导向读书”,让学生真正读点课外名著,提高文学修养,配合素质教育,体现我省教改导向.这种结构变化已经落定,目前南昌市各中学正在按这种模式命题,已经先行了一步。

       另外在诗歌赏析或大阅读中设立考查探究能力题,让学生在扣住考试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表述自己的思想,做到自圆其说,这个变化主要是体现教改精神;今年对各种主观题会作严格的数字限制,会画出格子,答案不能超过格子,这一举措主要是使学生不可乱抄乱写而侥幸得分。

       丁教授对考试各小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预测,主要信息归纳如下

       1、语音.要注意必修教材中作了注解的词语,重点考多音字,还要注意非常用字.2、字形.要注意近义词,非常用字,学生要掌握依音依义辨形的方法.明年有可能与标点符号轮考,两年没有考标点符号了,明年的出现率较高。

       3、词语.08、09两年考近义词选用,今年考成语,明年可能还要稳定一年.重点考查“望文生义”“褒贬不当”“近义混用”这三项,一些正在发生变化,慢慢被公众接受的成语,不会考,如“美轮美奂”“感同身受”“对簿公堂”.老师在讲解用错的成语时,也要告诉学生正确的用法。

       病句.一定会考的,要重视对各省历年的考题分析,重视“句式杂糅”“主客颠倒”“歧义”类型,明年要降低这道题的难度,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一些典型的病类,教以解题方法即可。

       5、句子衔接题.明年还可能出现,这是一道考查学生语感、逻辑思维能力的题,非常看好.这两年都取材课内,明年要取材课外,这类题目要多训练。

       6、小阅读.一定考,应该是选社科类文体,3题9分,设题主要陷阱是“绝对化”。

       7、文言文阅读.基本不变,4题12分.选用文段仍然应该是传记体,考试的实词、虚词与教材文本有联系,出自于教材,考查学生是否读书.这符合教改“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要求.筛选信息题,要解决三个问题说谁的,谁说的,说什么的.分析概括题,一般选不对的一项,重点注意曲解关键词,以偏概全,未然已然,人物错位.不会考对文章的评价,表现手法,不要求鉴赏。

       8、翻译.不变,还是10分,另外选文来翻译不太可能, 会增加难度,还是从文言文文本中抽出句子.答题时要做到,一字一义,抓住得分点.得分点集中在活用、通假、虚词、句式、古今异义词、迁移字(来自教材的字)上。

       9、默写.仍然是8分,淡化文学常识的默写.以五个必修本为主,凡要求背诵的都必须落实,但现代文背诵不考.默写内容不一定是名句,有可能出现难僻字.如果都是必修本中的内容,就可能出8 个空;如果有选修本中的内容(估计就两空)就可能出10个空,选填8个空。

       10、诗歌赏析.不变,还是6分.可能会设立一个探究能力题,从不同的角度层面探求的创作背景、意图、情感、人文心理、民族文化等,答案要求有创意,有个性化。

       11、大阅读.选材是名家散文和小说类,明年应重点注意小说阅读;答题有字数限制,上面已作了说明.多选题估计会被探究能力题取代,探究能力题可能与课内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复习应该抓住以下五个方面(1)整体感知,把握中心;(2)强化审题意识,看清所问问题;(3)强化文本意识,从文中的有关句子和重要词语中找出答案,不照抄,要整合;(4)琢磨得分点,4分的估计有两个方面,6分的就可能有3个方面;(5)答案要有思路,先答什么,后答什么,有术语,有规范。

       12、小作文(综合性语言表达).上面基本情况已作了介绍,这里再说一下具体要求.小作文有较严格的条件限制,体裁主要包括仿写、改写(文章修改)、扩写、缩写、续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评论、读后感、读图表达等;语言表达方面限定一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偶等),表达方式,写作角度,人称等.评分时要分项打分.写作内容可能从教材中牵出,又跨出教材.命题小组今年四月在南昌市调研时出过这样一种题目(1)《囚绿记》有一段文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绿的“性格”“气质”,要求参照这段文字,以“中秋月圆”为题仿写一段手法相同,风格一致的一段文字.(2)根据小说《祝福》情节,以“祥林嫂之死”为题写想像场景作文,要求有环境描写,言行描写,语言表达要运用比喻、拟人手法。

       13、名著导读题.上面已作分析,会模仿今年的福建高考题出题.重点注意的篇目估计是《三国演义》《红楼梦》《家》《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

       14、大作文.根据我省命题特点,审题上不可能设置障碍,从05年独立命题以来一直是一角度来立意,明年还会保持这种态势,多角度话题容易套作,增加评卷难度,所以我省是有意排斥的.形式还可能是“材料加命题”,这种命题重在抓材料,必须抓材料.仍然有文体限制,还可能是议论文或记叙文选择一种;有可能只限定一个,无选择余地.如果限定写记叙文,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必然引起多方关注,这也不是不可能的.至于作文评分,要让那些会表达的、文字功底深的学生别吃亏,先看立意,再看表达,再看结构,这三样是最基本的。

第五篇:摘要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进入21世纪后,网络技术迈进髙校管理,开启了高校信息化管理新时代。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运用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全面深入分析学生信息管理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将学生信息管理的全过程实现网络管理,确保了高校学生信息管理高效和规范。

       本文撰写是建立在现有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现状基础上的,将Access2022与窗体设计结合在一起,目的是为了辅助高校有效进行学生信息管理工作。同时,Access 2022与传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相比具有界面友好、易学、扩展性强等优点,是目前最为优秀的应用系统开发工具之一。本文介绍了基于Access2022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全过程,该系统可以对学生各类信息进行管理,包括信息管理、查询、统计、打印报表等功能,对于提高学生信息管理效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据库,Access2022,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database technology has become important branch of computer science.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network technologysteppedinto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openeda new era of university informationmanagement.On the basis of in-depth analysis of stud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eeds of the business ,Stud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uses database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to make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stud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to network management,ensuring the efficient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This writing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formation.In order to assist college realize stud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ork effectively ,it puts Access 2022 and form design together.At the same time,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Access 2022 not only has a friendly interface,easy to learn and strong extensibility ,but also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applic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tool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hole process of stud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development based on Access 2022.The system can manage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for students,Inclu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query ,statistics , print statements and so on, also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tud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has a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