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前副台长陈汉元(共5则范文)

第一篇:央视前副台长陈汉元(共)

       央视前副台长陈汉元:一只电视界的牛虻

       他走进来的时候,左手提着皮包,右手拄着一把黑色的长伞。深色西裤,白色衬衫,银灰色的头发一丝不苟地往后梳着,仿佛从影视剧里走出的一位清俊儒雅的长者。

       央视“影视之家”的这家咖啡厅,竟然没有任何热饮,陈汉元让服务员倒了一杯白开水,然后不紧不慢地跟我聊起来。他显然对这里很熟悉—白开水与黄褐色的老式桌椅,也许20多年来就不曾变过。

       陈汉元身体不大好,5年前得了帕金森症。他自称离老年痴呆越来越近,“经常会说些痴话,糊涂的话”。

       近来,他的“糊涂话”又多了起来。“中国电视缺少真正的新闻”;“央视再不改,就该关门了”;评价老搭档赵忠祥:“怎么找这么一个老头来主持如此时尚的综艺节目......这样请他去是出他洋相”。

       这些话,在网络上传开后,很多电视圈外的人被这些“出位”的话所吸引,有人惊愕地发现了一只电视界的“牛虻”,有人目睹了陈汉元在公共领域的“复活”—而熟悉的他人说:陈汉元一直就是陈汉元。

       纪录片界的“老爷子”

       几年前,我在北京一次DV大赛颁奖仪式上第一次见到他。他默默地坐在会场,凝视着眼前众多年轻的面孔,没有很多话,似乎在估测这个“人人纪录”的时代。

       后来,他在一次演讲中谈了对DV的看法。“那么多人对同一个事件进行记录,应该是比较真实和可靠的。”他话音一转,“现在的纪录片,相当多是虚构的,是虚假的。这给后人留下了麻烦,后人要花很大力气、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甄别。”

       这个看法,从他口中说出实在石破天惊。陈汉元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界是什么地位?那是“老爷子”—50多岁开始,很多人就如此称呼他了。

       1995年,在读研究生的石屹要做一篇论文,先后采访了20多位国内纪录片界的人士。这些人告诉她:“你一定要找陈汉元,要不你说不清楚。”

       现在已是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的石屹说,虽然陈汉元近期发表的一些言论引起诸多争议,但陈汉元的真正价值并不在此。“他好像是为电视而生,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改变了中国电视节目的样式。”

       这种改变首先是在纪录片领域。1980年4月,中央电视台和日本佐田雅仁企画决定合 拍电视纪录片,几番周折之后,总撰稿的任务落到了陈汉元头上,制作出了后来轰动一时的《话说长江》。在这之前,他的《收租院》、《下课之后》、《雕塑家刘 焕章》等作品已大获成功,他也升任中央电视台总编室主任。

       制作《话说长江》之前,陈汉元提出一个有点“怪异”的要求:所有参与制作的、写稿的人员,一律不许用“爱国”和“爱国主义”这几个词,但是要让观众看了之后,还要觉得这个片子真的是爱国主义教科书。

       《话说长江》播出之后,轰动一时。除了摒弃老套的说教式语言,这部纪录片做到了很多 个“第一”。纪录片首次有了主持人,陈汉元找来满头银发的话剧演员陈铎坐在镜头前,“显得有分量”;每周日晚的黄金时间播出,结尾使用“欲知后事如何,请 听下回分解”的评书式悬念,让观众看得欲罢不能。

       你很难想象节目有多火—《话说长江》,以及之后的续篇《话说运河》,两者的收视率都曾达到30%,即便近年荧屏最火的《士兵突击》、《潜伏》等电视剧,也难望其项背。1988年,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开拍,当时已成为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的陈汉元出 任制片人。他在央视首次以招标的模式,选出了总编导刘效礼。他给刘效礼的两点意见,再次推动了电视的变革:一是多拍长镜头,保证画面真实,二是大量运用同 期声,“镜头盖一摘下来,话筒就要同步打开”。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纪录片就是陈汉元的“萧何”。

       1988年,那部探讨东西方不同文明的政论风格的纪录片播出后,引起轩然大波。当时 陈汉元正是这部片子的总策划。不久,片子的主题遭到了激烈批评,“这部片子引起轰动时我没说跟它没关系;所以,遭受批评了,我也不能说我跟它没关系”。因 此,陈汉元也被调到中央党校学习。学习结束后,他的副台长职务被免去。

       丢官之后

       丢官了。有人问他感想如何?

       他回答得很诙谐:“别人是党校学习后一般都升了官,我是提高了觉悟,免去了职务。很有意思。”央视随后对陈汉元的任命,出人意料:梅地亚宾馆的中方经理。有人提议陈汉元做董事长,陈汉元开玩笑地反问,我因为不“懂事”才被免去,现在又做董事长?

       他真的没去,不是抗命,而是再次被火线“重用”。中宣部借调他去做总撰稿,编一些鸦片战争、九一八事变等为主题的教育片。“台里觉得挺奇怪,这个人政治上不成熟,思想上有问题,才被免了,怎么又去做党内教育片的总撰稿?”

       有人曾经说,陈汉元如果不当领导,专门去搞创作一定会很有成就;反过来呢,如果不搞杂七杂八的,专门当领导一定也会很好。这种人生角色的穿插与错位,贯穿陈汉元的始终:他电视生涯的下一个角色,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

       由于正职长期生病,陈汉元成了中心的实际负责人。他策划的电视剧推出后接连打响,如 《北京人在纽约》、《九一八大案纪实》,还有轰动一时的反腐电视剧《苍天在上》。对电视剧,他觉得“好看”才是硬道理:“你花2000万拍了一部连续剧,没人爱看,应该把你关到监狱里去!”

       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拍《苍天在上》,因为这是国内第一部反腐败题材的连续剧,还是“雷区”。没有开拍,举报信就来了。

       举报信转到了陈汉元手上,他将信放在抽屉的最上面,每天拿出来看。最后,他咬咬牙说:“还是要拍。我们小心一点,如履薄冰,重心靠后。实在不行了,就把那腿缩回来。”剧本改了九稿,他开始找演员,最初找到陈道明。当时陈道明也是电视剧制作中心的演员,陈汉元对他说,小兄弟,你得给大哥帮个忙,上面把我派到这来,是要拍像样的电视剧。现在,我觉得这部剧挺像样的,你得当主角。

       陈道明说,那得看看本子。看了一半,陈道明就说,老大,我演不了。陈汉元问为什么?陈道明说,剧本里的反面角色,级别能不能降低?像省委常委、副省级干部,能不能降到乡一级,换成乡镇企业的总经理什么的?

       陈汉元又问为什么?陈道明回答,我的艺术生命很有限,如果花了半年或者三个月,拍完了就被毙了。何苦呢?陈汉元一想也对,尽管陈道明是自己的下级,也不能强迫他。编剧陆天明回忆,几个部门当时对《苍天在上》的审查意见高度一致:是个好本子。但问题也多,比如:市委书记怎么可以伪造现场?一号人物怎么没有好的结局?甚至“苍天在上”的剧名也惹来争议—有领导就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你却呼唤苍天,你想干嘛?”《苍天在上》播出后,收视率高达39%,几乎与《新闻联播》的收视率一样。据当年的报道,紧凑的剧情让人们看得简直喘不过气来,当时在公交车上、办公室、商店里,人们每天都在谈论这个剧。北京电影学院一个老教授说,《苍天在上》有鲁迅遗风。

       奇怪的是,飞天奖评奖时,《苍天在上》只得了三等奖,制作组很不满意。陈汉元却觉得,得了一等奖当然很好。但如果一部影响力这么大的作品,只得了三等奖,不是更有意思吗?

       导演没去领奖,觉得“有意思”的陈汉元,索性自己去了。

       “永远不成熟”

       陈汉元上大学的时候,也是学生会的负责人之一。当时不少同学火热地谈恋爱,有人向他举报:谁跟谁谈恋爱,要受处分呀!他回答说,你就别管这事了,到我这儿为止。等你也憋不住恋爱了,也想别人举报你吗?

       “我最讨厌的就是搞举报。”陈汉元说。

       1961年,怀揣着作家梦的陈汉元,被学校的一纸急电分配到北京电视台(央视前身),成为这家单位的第100名员工。初期,陈汉元在新闻部做编辑,他的工作就是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稿件中,发掘适合拍成电视片的报道,改成解说词。

       陈汉元逐渐心生厌倦。“这算什么?一点没有自主性,创造性。”他所用的稿源中,有的稿子就是自己同学写的—这几乎是公开而被迫的抄袭,他感到羞辱。

       这样持续了一两年,他拉上摄影师,开始实地采访。1966年,他主创的《收租院》播出,成为当时自采类新闻中的代表作。这部国内电视史上的经典作品,创造了一个纪录:连播8年,作为电视片还多次在电影院放映。

       “汉元向来是有棱角的,超前的。”中国视协纪录片学会常务副会长朱景和这样评价。朱景和比陈汉元晚一年进央视,两人都在新闻部,做了一辈子的同事。他觉得,之前教科书总强调资产阶级新闻观与我们的区别,其实有点简单化了。二者对立中,也有相通的地方。而陈汉元在新闻理念上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肯定共性的地方多,对立面少一些”。在周围人眼里,陈汉元是央视老同志中的“自由派”。

       比如,《新闻联播》报道某某领导到某国访问,某某同机到达。陈汉元质疑:同机到达是 新闻吗?本来应该同机到达,却没有到达,这才是新闻啊。与其说这些信息含量不大的话,借此介绍一些更有价值的背景不是更好吗?又比如新闻中经常说:某某或 某某单位做了积极的贡献—他就不明白:难道贡献还有消极的吗?

       这种大行其道的流行废话,麻木不了老爷子。

       即使当领导,他的发言风格也有点“离谱”。在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做副主任的时候,有次开创作会,一位年轻导演激动地说,我们中心在座的都是精英,之所以拍不出好片子,是领导没有抓好!

       会上两天没说话的陈汉元,马上接上了茬。

       “您刚才说自己是精英,我承认,但我也是精英。为什么?我们父亲的那个精子,数以千计万计跑去找妈妈的卵子,在那个路上竞争得你死我活,就剩下我一个。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都是精英啊!”

       从某个角度说,有位领导可谓陈汉元的知己。有次,陈汉元跟这位职位很高的领导吃饭,对方兴致很高,话很多。陈汉元感到奇怪,就问,你在报上说的话,怎么和你现在不一样?领导反问:能一样吗?所以你呀,永远不成熟。

       名士风流

       挂在树上的苹果,一旦成熟就要掉下来,落在地上就要烂了。这样的成熟,有什么好处?这些想法,有时候让陈汉元觉得自己“像疯子一样”。

       朱景和试图解析这个“异类”的养成。“经常去国外,交流的机会很多,对国内电视界存在的问题感触比较深,有点恨铁不成钢。”

       “异类”,或许仅仅是陈汉元的一个侧面,在网络时代被急剧放大了。

       “他喜欢直言,没有顾忌,这没错。”朱景和说。不过,像“央视再不改,就该关门了”这样的话,并非陈汉元的本意,而是网络对陈汉元的故意误读。陈汉元也觉得,自己对赵忠祥“出洋相”的评价,也被严重扭曲—讽刺意味多了,惋惜意思没了。

       电视业内很多朋友对老爷子的印象是:善良谦和,才情张扬。纪录片导演梁碧波曾写了一篇关于陈汉元的文章,开头就是四个字:名士风流。

       这位风流才子曾写下细腻缱绻的歌词:“孤独的我在梦里寻觅,不知道寂寞的你是否愿意牵着我的手......”蔡琴唱的这首电视连续剧《雷雨》主题歌,歌词就出自他手。他还是广告策划的高手,他创意的广告包括:“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威力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孔府家酒,叫人想家。”—一溜儿的经典广告词。

       “我是杂七杂八的都参与,不务正业的管理者。”耄耋之年,陈汉元如此自评。“这一辈子就这么过来了,想着挺好玩。”

       陈汉元专访:允许一部分节目“无聊”起来

       央视改版是被网络逼的南都周刊:喻国明说,央视改版是因为10年的停滞不前,也有人认为是出于争夺收视率的考虑。

       陈汉元:我觉得央视之所以要改,是形势逼的。一是来自网络的压力,网络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它体现了人们对言论自由的追求,就是表达权。电视做不到,网络做到了。我要说什么,表达什么,不用科长批准,连股长都不用批,我自己批准就行。

       另一个是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人们再也不可能生活在言论封闭、价值单一的环境里,要在世界舆论环境里站住脚,一定得改革。

       南都周刊:之前为什么不改?

       陈汉元:这个不一定是央视的问题。我在这个位置上,也可能这样想:不改,不会出事啊!你要是变了下,精彩了点,就会出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很容易形成这种观念。

       新闻不要按官职排座次

       南都周刊:有人调侃《新闻联播》结构是三段式:“开头说领导很忙,接着说人民很幸福,最后说国外很乱。”这种结构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陈汉元:天生如此。其实,不要先国内后国外,哪个最吸引人,就放开头。比如,台湾台风的问题,我觉得可以放在头条。这样做,台湾地区的、国外的观众看了,肯定也觉得不错。

       南都周刊:领导人物的新闻编排,似乎是核心难题。

       陈汉元:在《新闻联播》里,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太少了。我建议,真正的新闻放在《新闻联播》,不要按级别高低来排座次,应该国际国内一起排。可以新开设一个时段栏目,类似《情况通报》。工业农业的一般情况,某个部长到某个地方考察,又没有特别的新闻价值,就可以放在这里。

       南都周刊:之前《新闻联播》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很多人把它当作国家政策的风向标。陈汉元:那应该是少数人。老百姓谁会来研究?老百姓看新闻就是看热闹。为什么有的会议新闻不爱看,因为它不热闹。热闹不是打架,可以是不同的观点交锋,谁买彩电是为了看彩色报告会?

       电视节目要带给人快乐

       南都周刊:选秀节目近几年很火爆,央视也在跟进。您怎么看?

       陈汉元:中国的电视娱乐,不能低级,不能下流,不能庸俗,但应该允许一部分节目“无聊”。就好比“不以生育为目的的做爱”,你说它有什么深刻的社会意义?但它给很多人带来快乐。

       南都周刊:这次央视改版的宣传片,被指抄袭了BBC的宣传片,新闻栏目也跟一些港台的电视台很类似。您怎么看这种模仿?

       陈汉元:如果不涉及版权问题,模仿一下,老百姓也很喜欢,这有什么不好。放着好的现成的路不走,非要自己去披荆斩棘,那不是傻冒吗?再说了,你封闭了那么多年,想弄个好的东西又不会搞,借用一下如果也不让,那可怎么办啊!不过,如果永远在模仿,就没出息了。

       陈汉元主要作品

       纪录片

       担任纪录片《收租院》、《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望长城》等总策划(或策 划)、总撰稿。《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的收视率曾达到30%,即便近年荧屏最火的《士兵突击》、《潜伏》等电视剧,也难望其项背。《话说长江》做到了 很多个“第一”:纪录片首次有了主持人;每周日晚的黄金时间播出,结尾使用“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评书式悬念。

       电视剧

       策划的电视剧有《北京人在纽约》、《咱爸咱妈》、《九一八大案》、《苍天在上》等。《苍天在上》播出后,收视率高达39%,几乎与《新闻联播》的收视率一样。作词

       为电视连续剧《唐明皇》、《武则天》、《雷雨》、《嫂子》等撰写过主题歌歌词。广告策划

       “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威力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孔府家酒,叫人想家。”这些广告词都出自他之手。

第二篇:陈元勇述职报告

       信息技术教师中级职称述职报告

       我叫陈元勇,男,仡佬族,33岁,2022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同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满9年,今年是第二次申报。

       九年来我始终勤勉自励,孜孜以求,以身肩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为荣耀,以历练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己任,快乐的工作着。在这九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我担任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本着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爱,我默默的耕耘着,在教学中我正视我校学生的现状,全面看待学生,既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又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以爱为出发点,感化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良师益友,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从各个途径进行学习,阅读大量本专业的书籍、报刊,了解新的科学动态。作为一名教师,我时时刻刻要求自己掌握新的教学理论,了解新课改的动向,多听其他教师的课,学会用各种现代化手段来丰富课堂。九年来我曾多次参加省、市级课件制作竞赛,均获得奖项,发表省、市级论文两篇。

       出了本职的教学工作,我还参与许多教务处的工作,如每年的新生分班、全校的体质达标数据上报工作学校,外网的管理等工作,只要是学校需要我做的我都毫无怨言并保质保量的完成它,工作受到学校领导的多次好评。

       工作至今,我一直担任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任务,这给了我更多的压力,当然也让我有了更大的动力,既然做,我就一定要做好!为了更好的完成这项工作,我利用假期时间经常来学校听老教师的课,从他们那里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开学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课堂气氛,面对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等问题,我多次跟组内教师请教,想尽一切办法转变学生的懒惰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还经常利用课下时间,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近期学习情况,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班级成立学习小组,使班级的学习气氛更加浓郁,现在班级学习的尽头十足,虽然基础很薄弱,但我始终相信勤能补拙,我愿意尽我所能去帮助我的学生们共同进步!

       获得的荣誉教学类:

       2022年7在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优秀课件制作大赛中荣获 县级一等奖,同时获得市级二等奖。

       申报人:陈元勇

       2022年07月23日

第三篇:任元汉小学教研工作总结

       任元汉小学教研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在镇教委、县教研室的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课程改革为重点,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改革教研模式,推进学校校本教研的发展,提高新课程教学的实施水平,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继续推进课程改革,做好新教材的培训工作。

       提高新课程培训针对性。相关学科通过各种方式继续做好新教材、新课标学习培训工作,特别是二年级数学教材的培训工作。我们将老师派出去学习,学习回来的教师对未出去学习的教师培训,使教师吃透教材,在此过程中指出了学科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地改进策略及办法,帮助广大教师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

       二、扎实有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1、强化常规教研活动专题性。学期初成立了六个教研组,召开教研组长会,商讨、制定好计划,提出了各科研究专题。在教学视导时,各学科教研组长对各组校本教研计划进行检查,并督促各教研组按照计划开展活动。

       2、坚持校本教研、校际交流的有机结合。本学期我们一月一次教研活动,每次活动都有专题、有总结、有反思。

       本学期我们还加强校际交流活动。成功地组织教师开展送教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的业务能力。

       三、抓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加强常规管理,是落实教育计划的根本保证。本学期初,我们认真制定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并召开了全体教师教研工作安排会议,明确学科带头人和备课组长的职责,按照学校的各项规定组织教学教研工作。

       1、坚持周一业务学习制度。业务学习由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一学期,集中学习达到4次,其中看光盘、讨论案例2次,理论学习2次;分散学习由备课组长负责在组内开展学习活动,学期末,教务处对各教师的业务学习进行检查,教师们的学习笔记均达到学期初规定的学习数量。

       2、坚持领导听课、评课制度。实行领导推门听课制度。

       3、坚持周二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是我校一项重要的、长期的教研制度,本学期内,我校教师扎实开展集体备课8次(本学期,我校实行单周业务学习,双周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长均作了详细的记录。

       4、坚持期中、期末考试、检查制度。为了提高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我校组织了严格的期中考试,并组织教师进行统一阅卷,进行卷面分析,写出书面材料,这样有效的促进了我教师们后半学期的教学工作。期末考试,我校在师资中心的统一安排下,组织了更为严密的考试。除此之外,我校加强了研训一体化模式的研究,加强了听课、评课的力度,有效提升听、评课的质量。研训一体化模式是我校根据教学实际,将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师备课和业务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证明,研训一体化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教研形式,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加强研究,逐步完善这一教研模式。

       四、抓课堂教学,促教育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认识的提高,观念的转变,最终要通过课堂来实践。因此,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以下几种措施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1、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周二下午两节课后,各教研组组织集体备课(学校领导分组参加),集体备课采用说课的方式,内容为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同级部的老师每人主讲一部分内容,之后,大家共同讨论定出教学思路,探讨教学方法。

       2、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分三步走:第一步,采用推门听课的方式。第二步,围绕校本培训工作,每位教师根据三本书自定发展目标,并围绕所定目标,一学期上课两节,针对教师上的两节课,在语、数、非主体三个大组分别说、评课。第三步,加强师徒结对工作。

       3、梳理教育思想,撰写教育论文。本学期,我们鼓励教师深层次去考虑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拘形式写下教学中的失误、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新的教学设想等等,篇幅可长可短,一月上交一篇。

       4、强调写教学反思。写教学反思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是实在的教研行为,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每一位教师在每一节课后,都认真地反思了教学过程和自己的教学行为,都及时地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

       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我们采用集体学习和教师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学校征订的报刊和互联网上的资源,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积极承接教研室的各种教育教研活动,为我校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六、存在的问题及新学期努力的方向

       一些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教材”的现象,且课后反思不够深刻,存有应付检查的态度,没有及时写成文,总结经验。新学期,学校将积极引导教师做出深刻的反思,大力鼓励教师写反思性的文章。教学教研管理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争取让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地参与教研,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第四篇:金牌店长学习心得-朱汉元(定稿)

       《金牌店长》读后感

       通过学习《我的店长我的店》一文,感触很深,尽管之前的工作与之相差无几,但发现自己还是有欠缺专业的管理知识,这次阅读《我的店长我的店》让我的思维得以扩展,思想得以提升,同时让自己努力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作为一名现场管理者,深感自己职责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管理好一个车间,一是要学会更专业的管理知识,同时要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二是自身要有过硬的生产业务技能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三是制定车间的奖罚制度,做到任人为用,发挥所有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员工从被动的“让我做”到积极的“我要做”,同时了解每个员工的优点所在,并发挥其特长,做到量才适用,增强车间的生产力,使之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

       我们身为基层管理者,应以身作则,做员工的导师,不断向员工灌输公司企业文化精神,教育员工要有全局意识,做事情要从公司的整体利益出发。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高标准要求自己,让饱满的热情投入下一阶段的工作中。

       沙发厂成型车间主管:

第五篇:陈汉平艺术简历

       陈 汉平艺 术 简 历

       1.陈汉平1958年出生于山西省汾西县佃坪乡陈家庄村。

       2.1996年专业从事民间剪纸艺术。

       3.1999年6月剪制出38米工的《清明河图》。

       4.2022年3月剪制出30米长的《百龙图》。

       5.2022年获山西省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举办的“榆次老城杯”金奖。

       6.2022年3月荣获由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六届民间艺术节“万

       件民间艺术珍品展”金奖。

       7.2022年3月,作品《清明上河图》获临汾民间艺术精品展“创新奖”。

       8.2022年8月加入山西省民间协会。

       9.2022年8月由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

       程工作委员会颁发“山西省民间艺术大师”。

       10.2022年12月加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11.2022年9月获由中共汾西县、汾西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对外宣传贡献奖”。

       12.2022年3月获由临汾市文化新闻出版社举办的“2022年民办文化”

       模范个人和先进工。

       13.2022年8月获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第29 届奥林匹

       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帆船委员会,青岛市文化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奥林匹克贡献奖”。

       14.2022年5月剪制出85米长的《五百罗汉图》。

       15.2022年6月加放世界华人美术家协会。

       简介

       陈汉平山西省汾西县佃坪乡陈家庄人

       中国民间文艺家办会会员世界华人美术家协会会员 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民间艺术大师

       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万件民间艺术珍品展金奖”获得者。多年来,一直从事民间剪纸艺术,多次参加过国内外举办的国家级和世界级的大型活动。

       1997年4月,应“第二届亚太经合组织国际贸易博览会”之

       邀,展于山东省烟台市,同年六月参加了珠海“迎回归”庆典活 动。

       1998年春节,配合“中国乡镇旅游年”活动,展于“中国

       七大古都”的开封市。

       1999年6月10日,新作:北宋时期张择端的神品名作《清

       明上河图》历经八百多天,剪制而出,该画共绘各类人物810多 个、牲畜94头、树木170多棵、大小舟船28艘、各种车辆20余 辆,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

       同年7月1日,这幅总长为37.5米,高1.8米和30米长的《仕 女图》应“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之邀,展于昆明国际贸易中心。

       1999年12月20日,应“中华梨园协会”“中国儿童基金会”“西安妇联协会”之邀,展于西安艺术大厦。

       2000年,千禧千龙年之际,应:在马来西亚举办的“国际成灯会”之邀,展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同年4月又前往新加坡展出。

       2022年以参加了在中国山东维坊“第十九届国际风筝”节活动。2022年8月10日,应“中国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扬帆奥运”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精品巡展。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展出。

       其中:共有作品千余幅,37.5米长的《清明上河图》30米长的《百龙图》以及的确85米长、1.8米高的《五百罗汉》巨幅连体剪纸。

       本作品均用透光彩剪制而成,打破了传统的剪纸,只能在室内展出的局限性,从而走出室外与更多的观众见面,填补了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上的一项空白。

       为以弘扬、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置之脑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正在筹划剪制《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四大名著的全部人物。本作品各30米长左右,相信不远的将来这几幅作品将于更多的观众见面。

       联系人:陈汉平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