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综述范文10篇

  医学综述范文篇1

  医学综述是查阅了医学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医学综述的特点: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2、综述的内容要求

  选题要新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层次要清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

  语言要美科技文章以科学性为生命,但语不达义、晦涩坳口,结果必然阻碍了科技知识的交流。所以,在实际写作中,应不断地加强汉语修辞、表达方面的训练。

  医学综述范文篇2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医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医学综述范文篇3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医学综述范文篇4

  关键词:互动式元话语;医学研究论文;医学综述论文;摘要

  元话语(metadiscourse)这一概念最早由Harris提出,提供了一种理解语言使用的方式,能够呈现作者或说话人想要在语篇中引导读者或听者的意图[1]。Halliday指出每个语篇都是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及语篇意义的相互协调而表达其整体意义的[2],由此提出的语篇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为之后的元话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分类依据。Lautamatti用“非主题性语言素材”指代元话语,表示与语篇主题无关却对语篇整体的理解至关重要的语言素材[3]。Williams认为元话语和主题无关,不会增加和主题相关的内容,是“关于写作的写作”[4]。VandeKopple认为元话语是用来表达感受、与读者或听者交流,并能促进语篇的衔接及连贯的语言素材[5]。Crismore等也认同元话语是指“关于语篇的语篇”,不会增加任何命题内容,仅仅只是帮助读者或听者对语篇所给信息进行组织、分类、阐释、评价及反应[6]。而Hyland认为以上定义有些模糊,过于强调元话语在语篇组织方面的角色,忽视了与读者或听者间的人际交流;他提出元话语是一个概括性术语,用于商榷在语篇中具有交互意义的自我反思式的表达,协助作者或说话者表达观点并将其视为一个特定的群体的成员而建立关系[7]。关于元话语的分类,大多数研究者认同以Halliday提出的系统功能理论为基础的分类方法,认为元话语能够实现语篇三大元功能中除概念功能(依靠基本话语实现)以外的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8]。因此VandeKopple在Williams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七种元话语标记,并归类于人际元话语和语篇元话语两大类中,这一分类方式被很多学者认同和使用[9-10]。Hyland依据Thompson&Thetela提出的“交互式和互动式资源的区别”理念[11],结合前期研究中建立的元话语模式[12-13],构建了包含交互式元话语和互动式元话语两个维度的元话语模式(见表1),其中交互式元话语强调语篇组织功能,互动式元话语强调人际交流功能。元话语的应用研究多以学术语篇为载体。研究角度一般涉及修辞[14]、文化[15-16]、学科[17]及语类[18-19]等方面。近年来元话语研究日益深化和精细化,重视考察跨语类、次语类、语类的某些组成部分中的元话语[20];其中学术语篇的次语类研究一般关于研究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书评及教材等。比如Hyland对比了研究论文和大学教材中所使用的元话语[21];Bunton研究了香港13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中的元话语使用情况[22];Betül对比分析了学术期刊中分别用土耳其语和英语发表的书评中的元话语[23];deOliveira&Pagano对比了研究论文和科普性文章中元话语的使用[24];Tse&Hyland探索了不同性别的作者在哲学和生物学书评中使用元话语的差异[25];Kuhi&Behnam对比研究了应用语言学领域学术语篇的四个次语类(研究论文、手册、学术性和导论性课本)中的元话语使用[26]。国内外关于医学学术语篇语类的元话语研究多是对比其与不同学科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使用区别[27],或是分析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医学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28-29],并且大都基于医学期刊研究论文这一语类进行研究,很少涉及医学综述、医学社论等其他语类。本研究是关于同一学科的学术语篇中两种不同次语类中所含同一组成部分中的元话语使用情况对比,即分析医学英文核心期刊研究论文摘要和综述摘要中的互动式元话语使用。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参考ThomsonReuter公司SCI数据检索平台(webofknowledgeISI)根据5年综合影响因子(IF)于2015年公布的各领域最高级别期刊列表,在医学领域列表中选择四种医学期刊(这四种医学期刊中均有研究论文和综述两种次语类板块):Gastroenterology、Vaccine、JournalofExperimentalMedicine及JournalofInvestigativeMedicine。为保证研究的时效性,设定语料选取范围为近五年发表的文章(2013年—2018年)。在每种期刊内每年任选两期,每期中各获取一篇研究论文及一篇综述,共得到40篇研究论文及40篇综述,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效度,再从中选取20篇篇幅相当的研究论文及20篇篇幅相当的综述。将40篇语料的摘要部分由pdf转换为txt格式,自建医学英文期刊研究论文摘要和综述论文摘要两个子语料库。研究依据Hyland(2005)的元话语分类模式对每篇语料中的互动式元话语进行分类标注,之后再结合语境进行二次校对,统计每篇语料中的各类元话语数量后使用IBMSPSSStatistics22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主要为了解决以下问题:1.医学英文期刊研究论文和综述论文摘要中的互动式元话语使用频率有何特征及差异?2.医学英文期刊研究论文摘要中的互动式元话语有什么样的分布特征及功能?3.医学英文期刊综述论文摘要中的互动式元话语有什么样的分布特征及功能?

  二、研究结果

  (一)医学英文期刊研究论文摘要和综述论。文摘要中的互动式元话语使用频率特征及差异统计两个子语料库中的互动式元话语出现频率(见表2),可以发现医学英文期刊综述论文摘要中的互动式元话语使用频率(40.77次/千字)高于医学英文期刊研究论文摘要中的互动式元话语使用频率(32.65/千字);医学英文期刊研究论文摘要中互动式元话语各子类别的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态度标记语(33.9%)、自称语(31.5%)、增强语(20.0%)、模糊语(13.3%)和介入标记语(1.2%);医学英文期刊综述论文摘要中互动式元话语各子类别的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模糊语(33.8%)、态度标记语(30.5%)、增强语(18.2%)、自称语(12.3%)和介入性标记语(5.2%)。将医学英文期刊研究论文及综述论文摘要中互动式元话语使用频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下页表3),可以发现医学英文期刊研究论文摘要和综述摘要中的互动式元话语使用总频率没有显著性差异(Sig.2-tailed=0.132>0.05);医学英文期刊研究性论文摘要和医学综述性论文摘要中模糊语(Sig.2-tailed=0.003<0.05)、自称语(Sig.2-tailed=0.009<0.05)及介入标记语(Sig.2-tailed=0.034<0.05)的使用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中的自称语使用明显多于后者,后者中的模糊语及介入标记语使用明显多于前者。两组在增强语(Sig.2-tailed=0.684>0.05)及态度标记语(Sig.2-tailed=0.534>0.05)的使用无显著性差异。(二)医学英文期刊研究论文摘要中互动式。元话语的分布特征及功能医学英文期刊研究论文摘要包括结构式摘要和非结构式摘要,一般都包含有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等语步。定位该子语料库中的各个互动式元话语在摘要中所出现的位置,统计结果见图1。总体上来说互动式元话语集中分布在研究摘要的结果和结论部分,模糊语依次分布在结论、结果和背景部分,增强语主要分布在结果部分,态度标记语主要出现在结果、结论及背景部分,自称语较为均匀的分布在方法、结果、目的和结论部分,而介入标记语仅在方法和结论部分少量出现。(三)医学英文期刊综述论文摘要中互动式。元话语的分布特点及功能医学英文期刊综述论文摘要多为非结构式,一般包含背景回顾、综述内容、意义三个部分,也有少量综述摘要里会出现目的和结果部分。定位该子语料库中的各个互动式元话语在摘要中所出现的位置,统计结果见图2。总体上来说互动式元话语集中分布在综述摘要的背景和内容部分,模糊语和增强语都主要分布在内容和背景部分,态度标记语依次主要分布在背景、内容及意义部分,而自称语都出现在综述内容部分,介入标记语大都出现在意义部分,少量出现在背景部分。

  三、讨论

  总体上来说,医学英文期刊研究论文摘要和综述论文摘要中都使用了互动式元话语来建立和读者间的人际交流,其中研究论文摘要中使用的互动式元话语频率多于综述论文摘要,但不具备显著性差异。但在互动式元话语的五个子类别中,研究论文摘要中使用的自称语明显多于综述论文摘要,而综述论文摘要中使用的模糊语及介入标记语明显多于研究论文摘要。使用第一人称在语篇中进行个人意见投射可能是最强有力的自我表述方式,是作者用来表明立场和观点、强化作者身份而做出的一种有意识的人称选择[30]。医学研究论文摘要是对研究论文内容的提炼,主要通过简要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五个部分让读者了解作者的医学研究成果,所以其内容多涉及作者本人的研究;而医学综述摘要是对医学综述性文章内容的提炼,主要就某一医学专题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及评价,因此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综合与评述。从图1和图2中可以发现,自称语分布在医学英文期刊研究摘要中除了背景之外的其他各个部分,而在综述论文摘要中仅仅分布在内容部分。但因为学科性质,医学研究论文摘要及综述摘要中的第一人称使用,都淡化了研究者在研究中的立场身份,更加强调研究过程的可复制性及研究结果的普遍性[7]。模糊语是作者用来表明承认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对命题意义不给出完全性承诺的工具,常见的模糊语比如possible,might,perhaps等。在学术语篇中,作者使用模糊语表达了对命题意义、读者反馈的不确定,意味着所陈述内容是基于看似合理的推理而非准确的知识,允许读者自由争论及协商[31]。医学英文期刊研究论文摘要中的模糊语依次分布在结论、结果和背景部分(见图1),例如:1.ThistestmightbeusedinclinicalpracticetoassesspatientsforriskofCRC(用在结论部分表示对研究成果的临床价值的判断).2.DifferencesbetweengenotypeslargelywereattributabletothehigherfrequencyofposttreatmentrelapseamongpatientsinfectedwithHCVgenotype(用在结果部分对所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行推测).3.Anemiaindiabetesisnotuncommonandthusmaycontributetodiseasecomplications(用在背景部分表示对疾病预后的推断).在医学英文期刊综述论文摘要中,模糊语依次分布在综述内容、背景和意义部分,例如:1.Wepresentanoverviewoftheliteraturefo-cusedonpharmacologicalapproachesthatmaypreventthedevelopmentofHAAF(用在综述内容中).2.Recentlineagetracingstudiessuggestthattheircontributiontofibrogenesisislimitedcomparedwiththatofhepaticstellatecells(用来描述研究背景).3.TargetingtherapyatthisphaseofRAtobreakthecyclesofrecurrentinflammationmightbeanovelapproachtoaidinfurthercontrolofthedisease(用来表述意义).学术论文写作中不仅需要传达精确性,同时也需要介入主观性,使用模糊语可以表明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与持不同意见的同行进行交流的意愿。医学研究论文摘要中对于研究目的、方法及结果的描述是基于特定精确的实验方法、过程及统计数据所做出的客观陈述,表示作者对研究过程及结果的自信,所以会较少使用模糊语,只有在背景、结果和结论部分进行主观性分析、解释、评价及预测时才会更多的借助模糊语。而医学综述论文摘要注重介绍研究背景、对相关医学专题做纵向或横向的阐述并分析其意义,所以更多的使用模糊语,给其他研究者们留下讨论空间。Hyland认为学术语篇中的介入标记语可以通过将读者带入语篇论证过程、建立与语篇的相关度、预测读者可能持有的观点态度等在语篇中构建读者身份,一般通过表示读者身份的人称代词、插入语、提问和指令语等介入标记语来实现以上功能。医学英文期刊综述论文摘要中的介入标记语明显多于医学英文期刊研究论文摘要,其原因可能是相比之下综述更需要寻求读者认同。但两子语料库中出现的介入标记语多为表示读者身份的人称代词,且都是we/us/our这样的包含读者在内的第一人称形式,比如:IncreasingourunderstandingoftheECSwillgreatlyadvanceourknowledgeofinteractionsbetweenthebrainandgutandcouldleadtonewtreatmentsfor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这种介入性人称形式重叠了作者和读者身份,通过建立对话提升了读者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四、总结

  医学综述范文篇5

  一、现状

  (一)河北省医学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了一定成绩

  河北省培养医药类学生的院校共51所,本科院校6所(独立设置3所,综合3所),专科院校11所(独立设置4所,综合7所),中专35所(普通中专10所,职业中专7所,社会力量办学18所)。2008年河北省医药类学生除成人教育外招生总人数为60326人。其士招生人数为100人,占0.17%;硕士招生人数为1299人,占2.15%;本科招生人数为7994人,占13.25%;专科招生人数为21069人,占34.93%;中专招生人数为29863人,占49.50%。[1]多年来,为了提高医学人才质量,改善医学教育环境,河北省各医学院校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规范了中等医药学校办学要求。河北省卫生厅、河北省教育厅和河北省发展计划改革委员会在《关于规范和加强我省中等医学教育管理的决定》中指出,今后各类中等医学专业学校凡新开设中等医药卫生类专业,一律要上报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共同审批,并接受专业评估,否则,卫生行政部门将不允许其毕业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评估和认定,取消了170所招收医药类中专学生的各类学校的招生资格,对8所社会力量办学提出警告,限期整改,重新评估。[2]

  (2)提高了医学生的操作技能。临床技能是考核医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河北省卫生厅和教育厅决定,对河北省各级各类高中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毕业前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此项工作始于1993年,当时只考核中专生,2002年扩大到专科生,2004年扩大到本科生。经过多年实践,通过技能考核,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2]

  (3)加强了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河北省卫生厅和教育厅决定,对河北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进行评估,此工作始于2001年,当时只对本科院校的临床教学基地进行评审,2002年增加了专科院校,河北省已有三百多个临床教学基地进行了评审。通过评审,加强了河北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规范了临床教学管理,为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医学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问题。

  (1)学校设置不合理,规模过大。随着中国教育规模的扩大,河北省医学院校数量和规模也随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河北省11个市共有51所医学院校,其中高校17所,中专35所,平均每个市1.5所高校,3.2所中专,并且这些学校相对比较集中,石家庄市的中专就超过10所。这些学校整体培养的医学生大大超过河北省卫生人力实际发展需求,供需比约3∶1,供需矛盾十分突出。[1]

  (2)教育层次不合理。在河北省医学教育层次中中专的比例最大。随着社会对医学教育需求的提高,医学教育培养的高层人才的比例略有提高,但幅度太小。2008年研究生、本专科、中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82%、48.18%、49.90%,研究生比例仍然太低,中专比例太高,不符合河北省卫生技术人才需求意向调查及发展需求预测。

  (3)专业结构不合理。虽然河北省医学教育的专业设置做过几次调整,但变动幅度不大,目前各层次的医学教育中仍以临床医学类为主,护理专业的比例次之,短线专业显得规模过小,社会发展所需的新专业人才培养更显不够。河北省中等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类专业从未停止过招生,并且在专业结构中的比例均相当大。[1]

  (4)办学条件有待提高。[1-2]由于医学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有些学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的改善没有跟上办学规模的发展。实验室、实验设备和临床教学基地相对不足。目前河北省医学院校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有学校在专任教师总体数量、师生比、专任教师学历、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方面不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或《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

  二、改革与发展的战略

  (1)以人为本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是医学教育发展的主体,医学教育的发展要靠人,医学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更是为了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要围绕以人为本的宗旨,构架新的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和办学目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2)提高教育质量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既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把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德才兼备高质量的卫生技术人才。

  (3)适应社会需求是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命力。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必须做到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的需求。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确定医学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做到超前预测、超前设计、超前培养。使医学教育的发展既适应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培养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的人才,保持招生和毕业生就业良好循环,又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4)改革创新是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医学教育并没有随着“十五”期间高校的扩招而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我们应从盲目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大众化教育转向重视医学学科特点、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专业教育,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医学教育评价机制与方法。改革与现有医学教育不适应的体制,鼓励改革实验,为医学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三、对策与建议

  (一)调整学校布局

  医学教育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进而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各级行政部门和相关单位,应加强岗位需求调研,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与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指导和监督医学院校管理工作,总体规划医学院校的布局、规模、结构和层次,构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医学教育体系[6]。严格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实行)》规定,对不符合条件的学校必须加强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针对医学教育培养规模过大,有的学校办学条件差、招生规模小的现象,应尽快调整医学院校的布局,减少学校的数量,进行资源重整,对在校生人数少、办学条件差的院校,尤其是主要为所在县服务的县级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实行撤、并调整,根据河北省总体和每个市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学校数量。

  (二)科学制定医学教育规模,调整层次结构

  医学教育培养规模必须与区域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相适应,一定时期内培养规模如果远远小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会阻碍区域卫生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造成浪费。因此,在确定医学教育培养规模的时候,要立足于满足河北省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河北省年均医学毕业生数远远超过年均卫生技术人员需要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2],因此应对医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进行调整。根据《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到2015年研究生教育提高到12%,本专科教育(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到60%,中专教育减少到28%[7]。而河北省实际比例分别为2.82%、48.18%、49.90%,由于高级人才培养不足,分配去向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教学、科研和医疗机构,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河北省防病、治疗实际水平的提高,故此,应加速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本专科教育,大幅度压缩中等教育。

  (三)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扩宽专业口径

  河北省卫生技术人员从总体数量上已经饱和,但从各专业来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虽然几经调整,但变化不大。[8]《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调整和减少医学类专业数量,积极发展医学相关类专业,取消中等教育中的临床医学类专业,在保留本科预防医学专业的同时,积极开展通过毕业后教育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实践。到2015年,进一步减少专业数量,普通本科教育主要设置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药学、中药学和护理学专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教育主要设置医学相关类专业[7]。多年来,河北省各层次医学教育招生中临床医学类专业占有很大比例,中等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类专业从未停止过招生,并且在专业结构和各层次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均相当大,因此,河北省急需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停办或减少专业面窄、社会适应性差的专业的招生,增加或扩大社会急需人才短缺专业(如医疗辅助类专业)的招生,试办有市场需求、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专业(如高层次全科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及医学营养等专业),使医护比、医药比、医技比等各种比例结构合理。

  医学综述范文篇6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因此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培养目标的实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办学体制的地方性。而医学类高职教育是一类特殊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以下特征:医学类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卫生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因而理论知识应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能应熟练掌握基层医疗工作中常用的技能,不必强调“高、精、尖”。所学的内容不能是本科内容的“压缩饼干”,应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按需施教,并着眼于行业发展、基层卫生服务的需求调整、补充、更新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社会生存能力等,使学生“上手快、适应性强”。

  2医学类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它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具体运用,感知社会,认识社会,从而从“已知”“会说”变为“会做”田。徐善荣在“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说:“通过实践性教学,使高职学生一入学就处于一个模拟实际工作的环境中,所接触的设备、工作实践氛围、流程都与今后工作岗位十分相似”,“实验的根本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p实践性教学就是通过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实践性是实践教学最本质的特征。实践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注:本文系全国第三届“人卫社杯”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征文获奖论文许多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多是沿袭本科医学院校的模式,成为本科的浓缩和精简,与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有着明显的差距。

  (1)实验教学被固定的模式所束缚,内容陈旧、方法呆板,且大都是些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对实验原理、步骤、操作方法的理解基本上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方案或课本上的内容“照方抓药”;学生按实验指导按部就班地操作;实验报告按照固定的格式填写;这样的实验缺乏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和系统科学方法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获得。此外,每门课的实验均按照自身内容编排单独开设,实验内容有时会重复。同时把实验当成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导致实验课时和开设时间依附于理论课程,课时数得不到保证。

  (2)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均偏重于临床,且多在城乡二级以上的医院,由于这些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化分工过细、服务对象不固定、服务手段过分依赖先进仪器设备,加上多为专科病人、危重症和疑难病人,学生真正能动手的机会不多。特别是现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具体问题的解释》规定,未经病人或家属明确同意,就将病人作为教学对象的行为,严重侵犯了病人的医疗隐私权,这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临床操作练习。另外,这类医院也很少接触到康复、预防、保健等内容,这与他们今后的目标定位,职业岗位相距甚远,使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

  3医学类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医学类高职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见长,他们这种独到的能力来源于教师的指导,学校的强化训练和培养,所以学校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我校采取了如下措施。

  3.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投资

  要突出实践教学,必须切实建立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认识到技术训练和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关系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成败的关键,才能把实践教学作为学校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工作来抓,在教学中把实践教学放在突出位置。因此,我们首先通过加强学习,提高了认识,从而坚持以高职教学目标为宗旨,以适应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实用型的专门人才的要求为依据,来制订实施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的时间和质量(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不少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50%)。其次,实行了向实践教学倾斜的投资政策,充实和改进实验室设施,添置了大批新型的适用性、仿真性、操作性极强的训练设施,如RM系列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仿真病人(可进行各种护理操作,如注射、插管等)、仿真急救病人(可进行心肺复苏、心电除颤、心电监护等)以及孕妇腹部触诊模型、会阴切开术训练模型等,创建了仿真病区,设有护士站、抢救室、治疗室、ICU,还有仿真手术室等。扩大实践场所和基地,同时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学生能利用课余和双休日进行实验,为他们提供反复实践锻炼的机会。

  3.2基础学科的实舱散学

  以往基础学科的实验存在着“示教多、实验小组人数多、学生观看多、动手少”的现象。要提高学生独立操作的技能,就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因而我们改变了教师先演示,学生跟着做的传统模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有时教师仅给学生布置一个实验课的总题目,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如配置试剂,做预实验、查阅资料等。从以简单重复实验、单纯验证实验、模仿操作实验为主的实验方式向以培养创新素质为核心的模块化实验教学、实验内容、实验手段转化,形成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两个模块的教学形式。

  (1)基础性实验模块即利用现代实验手段,修改所保留的经典验证性实验,通过这部分实验来巩固和加强理论教学的效果,以利于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并使之熟练掌握。如生理学实验中的坐骨神经标本制作等实验。

  (2)综合性实验模块是指实验内容多、涉及面广、时间长的实验。如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实验,根据其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共性特点及相互有联系的内容重新整合成几项综合性实验。如以血压为指标的实验,首先观察正常血压,描记动脉血压曲线的变化;其次观察生理神经体液的调节;然后通过放血形成失血性休克的病理模型;最后给予药物处理,观察药理的抗休克升压药的作用。这样将3门学科的实验和知识在一个实验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一个实验中就观察到家兔的正常生命活动、疾病状态和药物的治疗作用,这不但减少了重复、压缩了学时,又节省了动物和实验耗材,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3.3拓宽实践场所。开展社区实践活动

  在医学职业教育中,毕业前的生产实习具有时间长、实践性强的特点,是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对学生进行实际工作能力综合训练的关键时期,也是医学教育质量高低的集中体现。针对医学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将临床实习做了较大的改革,除安排40周在二级以上的医院进行实习,还安排81O周到社区综合实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疾病谱的变化,加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老年病、慢性病的治疗、护理、康复工作不可能集中在医院进行,社区、乡村、家庭医疗护理及卫生保健工作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医疗护理工作的新内容。而在乡村、社区从事医疗护理工作与在大医院有许多不同点,如其服务对象相对比较固定,不仅是病人,还包括整个社区的人群;服务的内容不仅是诊治疾病,还有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技术指导等;服务的方式也有别于“坐院待诊”,必须深入到每个家庭;所提供的也不是一时的阶段性服务,而是一种连续、便捷、综合性的服务。此外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专业化分工不明显,如儿科医生除做诊疗外还兼做儿童保健工作等;服务手段除必备的仪器设备外,主要靠卫生技术人员现场直接操作等。由于医学类高职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要在乡村、社区工作,因此必须让学生尽早地去了解、熟悉他们未来的工作天地。所以安排学生到社区见习、实习不仅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还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使学生在校学习与今后的基层医疗工作接近于零距离,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加强和宽善实践教学的考掇

  医学综述范文篇7

  1急诊医学发展历史

  急诊医学发展历史相对比较短。在急诊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前,临床各学科均有各自的急诊专业组,进行本专科患者的急救处理。但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急诊医学的需求迅猛增加),发现上述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保健的需求,因此在政府的支持下,急诊医学服务体系(EMSS)和急救网络日趋完善,院内急诊科作为急诊医疗的主体也在政府和医院的支持下发展壮大,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理论、教学和管理体系以及独特的运行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临床学科诞生了。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是医学专业领域中的第23门专科。1980年,我国卫生部颁发了“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文件。次年卫生部医政司召开了在综合医院组建急诊科的讨论会,主题是“综合性医院成立急诊科的措施和步骤”,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室主管邵孝铁大夫参加了这次会议。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院长陈敏章教授批准在医院设立独立的急诊科,成立我国第一个医院内急诊科,邵孝铁大夫为第一任主任。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获准设立“急诊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培训点,可能是我国第一个急诊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点。邵孝镇教授同时还担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一届(1987~1990年)和第二届(1990~1994年)主任委员。此外,邵孝铁教授和蒋朱明教授合作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急诊医学大型专著《急诊临床》(1985年),此后又相继主编了《急诊医学》、《现代急诊医学》、《危重症鉴别诊断学》等多部大型专著,可以说他为我国现代急诊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我国1983年,建立第一批急诊科至今仅二十余年时间,急诊医学在我国发展很快,急诊队伍也不断壮大,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全国性的学术组织)、有《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等专业杂志。但到目前为至,我国急诊医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医疗机构发展很不均衡,还有很多医院急诊科仅仅是管理上的独立学科,急诊科的运作基本上是依赖其他专科,更不用说急诊医学的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了。

  2我国急诊医学目前所处的地位

  总的来说,我国急诊医学目前还处在发展中阶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o12年1月第9卷第1期段(见表1)。在这一阶段,“急诊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需要相应专科化的医生”这一观念得到国内多数医生和政策制定者的认同,并以急诊医学专业模式运行,有固定的急诊专科医生,建立全国性的急诊医学组织,出版急诊医学专业杂志等。但仍有些方面处在不发达阶段,如没有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培养计划,没有专业证书考试和专业准人制度,没有完整的急诊医学理论体系,甚至连患者多半也是坐私家车、出租车或公共汽车来急诊就诊。在一个成熟的急诊医学服务体系中,系统发展越趋完善,急诊医学领域得到明显的扩展。急诊医生开始发展急诊医学学术体系,如全国性的急救网络和病例数据库(如创伤、中毒病例),急诊医学亚专业(如院前急救、小儿急诊、中毒学、灾害医学、运动医学等)的研究,完善的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培养计划、资格考试和准入制度比较,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急诊医学管理系统(如质量控制、同行评议、危险管理、费用一效益分析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措施)。我们离成熟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尚有明显的差距。

  3急诊医生专业范畴

  与其他专科医师不同,急诊医生专业范畴尤其独特性,急诊医生须用运有限的医疗资源完成下述工作:危重病患者的紧急评估和问题;许多内科和外科紧急问题的评估和最初的治疗;许多创伤患者的非手术性处置;门诊患者常见问题的处理。提供全天24小时服务,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医疗负担和社会效益。急诊医生一般不负责下述几个方面问题:不应负责患者的手术工作(紧急手术除外);不应承担住院患者的医疗工作;不应肩负患者的长期随访工作(学术研究除外);也不与其他专科医生竞争病例资源。具体地来说,急诊医生的工作范围包括:院前急救、患者的初始评估和稳定、扼要地询问病史和查体、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家庭关系、既往病史、过敏史等)。、伦理学问题的思考、诊断性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干预、药物治疗、留观和反复评价、会诊和患者安置、文件记录、急诊科管理和教学决策、多任务时患者的处理等。…近年来,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急诊医生的工作任务扩展到:急诊医学教学和预防、急诊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损伤预防、医学继续教育、灾害医学和(群体伤亡事件MCI)管理、中毒处理和中毒咨询、危险化学品和生物恐怖事件的处理、医院和EMS管理等。了解急诊医生的角色,对急诊工作的年轻医师来说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摆正位置,了解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正视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如急诊患者不断地增加;为急诊预留的病床一再缩减;患者的支付能力在下降;面临诉讼的压力有增无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4“急诊医学”和“急救医学”的理解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曾邀请邵孝敛教授撰写一篇介绍“急诊医学”的论文,因为邵孝镤教授曾先后两次被卫生部派出参加WHO主办的有关急诊医学国际会议。当时邵孝铁教授将“EmergencyMedi.cine”译成“急救医学”。论文题目就是“急救医学”。由于这是一门新兴学科,邵教授不敢冒然将其送出发表,就请张孝骞教授审阅。他改动一些内容,并把题目改为:“急诊医学”。张孝骞说“急诊医学”包括的范围广,“急救”是急诊医学的一种重要临床救治手段,如同手术是外科的最重要诊治手段一样,但我们不能将“外科学”改名(或等同)为“手术学”。尽管这件事过去了二十年,但到现在国内仍有很多医生把急诊医学和急救医学混为一谈,尤其是一些院前急救的专家,甚至认为应该把急诊医学改为急救医学,在媒体、专业杂志呼吁“不能把急救医学狭义地理解为急诊医学”。殊不知,急诊医学发展到现在,急诊医学专业领域已经远远超越“(院前)急救”,涵盖医疗、教学、研究、管理等诸多方面,国际上甚至在多年前就已经承认中毒学、灾害医学、运动医学等急诊医学亚专业。纵然,“急诊医学”称不上是十分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象“急救医学”那样的先声夺人,但“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等其他专科的名称无一例外都很朴实,但也没有因之而妨碍其学科的发展。一个学科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专业领域,这样才能的到公众和医学界的认同,才能吸引年轻医生立志于从事急诊医学专业。

  医学综述范文篇8

  综述一般都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前言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主体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为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述。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历史发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将归纳、整理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对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要详细介绍,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介绍各家观点或学说,进行比较,指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陈旧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对一般读者熟知的问题只要提及即可。②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这部分内容要写得客观、准确,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主体部分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按问题发展历史依年代顺序介绍,也有按问题的现状加以阐述的。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比较各家学说及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主体部分的写法有下列几种:

  (1)纵式写法“纵”是“历史发展纵观”。它主要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从而勾划出某一专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轨迹。纵式写法要把握脉络分明,即对某一专题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动态作扼要描述,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趋向如何,对这些内容要把发展层次交代清楚,文字描述要紧密衔接。撰写综述不要孤立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事实,把它写成了“大事记”或“编年体”。纵式写法还要突出一个“创”字。有些专题时间跨度大,科研成果多,在描述时就要抓住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作详细介绍,而对一般性、重复性的资料就从简从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做到了详略得当。纵式写法适合于动态性综述。这种综述描述专题的发展动向明显,层次清楚。

  (2)横式写法“横”是“国际国内横览”。它就是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横式写法适用于成就性综述。这种综述专门介绍某个方面或某个项目的新成就,如新理论、新观点、新发明、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等等。因为是“新”,所以时间跨度短,但却引起国际、国内同行关注,纷纷从事这方面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如能及时加以整理,写成综述向同行报道,就能起到借鉴、启示和指导的作用。

  (3)纵横结合式写法在同一篇综述中,同时采用纵式与横式写法。例如,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通过“纵”、“横”描述,才能广泛地综合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认识某一专题及其发展方向,作出比较可靠的趋向预测,为新的研究工作选择突破口或提供参考依据。无论是纵式、横式或是纵横结合式写法,都要求做到:一要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客观公正地如实反映;二要分析透彻,综合恰当;三要层次分总结,主要是对主题部分所阐述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重点评议,提出结论,最好是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参考文献写综述应有足够的参考文献,这是撰写综述的基础。它除了表示尊重被引证者的劳动及表明文章引用资料的根据外,更重要的是使读者在深入探讨某些问题时,提供查找有关文献的线索。综述性论文是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说明问题的,读者如有兴趣深入研究,可按参考文献查阅原文。因此,必须严肃对待。

  2、综述的写作步骤

  选定题目选定题目对综述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选题首先要求内容新颖,只有新颖的内容才能提炼出有磁石般吸引力的题目。选题还应选择近年来确有进展,适合我国国情,又为本专业科技人员所关注的课题,如对国外某一新技术的综合评价,以探讨在我国的实用性;又如综述某一方法的形成和应用,以供普及和推广。选题通常有几种:一种是与作者所从事的专业密切相关的选题,对此作者有实际工作经验,有比较充分的发言权;一种是选题与作者专业关系不大,而作者掌握了一定的素材,又乐于探索的课题;还有一种是医学科学情报工作者的研究成果。

  题目不要过大,过大的题目一定要有诸多的内容来充实,过多的内容必然要查找大量的文献,这不但增加阅读、整理过程的困难,或者无从下手,或顾此失彼;而且面面俱到的文稿也难以深入,往往流于空泛及一般化。实践证明,题目较小的综述穿透力强,易深入,特别对初学写综述者来说更以写较小题目为宜,从小范围写起,积累经验后再逐渐写较大范围的专题。此外,题目还必须与内容相称、贴切,不能小题大作或大题小作,更不能文不对题。好的题目可一目了然,看题目可知内容梗概。

  查阅文献题目确定后,需要查阅和积累有关文献资料。对初学者来说,查找文献往往不知从哪里下手,一般可首先搜集有权威性的参考书,如专著、教科书、学术论文集等,教科书叙述比较全面,提出的观点为多数人所公认;专著集中讨论某一专题的发展现状、有关问题及展望;学术论文集能反映一定时期的进展和成就,帮助作者把握住当代该领域的研究动向。其次是查找期刊及文献资料,期刊文献浩如烟海,且又分散,但里面常有重要的近期进展性资料,吸收过来,可使综述更有先进性,更具有指导意义。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自己所选定的题目,查找内容较完善的近期(或由近到远)期刊,再按照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去收集原始资料。这样“滚雪球”式的查找文献法就可收集到自己所需要的大量文献。这是比较简便易行的查阅文献法,许多初学综述写作者都是这样开始的。另一种较为省时省力的科学方法,是通过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常用的检索工具书有文摘和索引类期刊,它是查阅国内外文献的金钥匙,掌握这把金钥匙,就能较快地找到需要的文献。此外,在平时工作学习中,随时积累,做好读书文摘或笔记,以备用时查找,可起到拾遗补缺作用。

  查找到的文献首先要浏览一下,然后再分类阅读。有时也可边搜集、边阅读,根据阅读中发现的线索再跟踪搜集、阅读。资料应通读、细读、精读,这是撰写综述的重要步骤,也是咀嚼和消化、吸收的过程。阅读中要分析文章的主要依据,领会文章的主要论点,用卡片分类摘记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方法、重要数据、主要结果和讨论要点,以便为写作做好准备。

  加工处理对阅读过的资料必须进行加工处理,这是写综述的必要准备过程。按照综述的主题要求,把写下的文摘卡片或笔记进行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条理化,力争做到论点鲜明而又有确切依据,阐述层次清晰而合乎逻辑。按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轮廓,再进行科学的分析。最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出自己的观点与体会,这样客观资料中就融进了主观资料。

  撰写成文撰写成文前应先拟提纲,决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应重点阐明,哪些地方融进自己的观点,哪些地方可以省略或几笔带过。重点阐述处应适当分几个小标题。拟写题纲时开始可详细一点,然后边推敲边修改。多一遍思考,就会多一分收获。

  医学综述范文篇9

  1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规范的管理制度

  1.1医院领导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支持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最有力的保证

  首先,医院成立了教学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院长担任组长,教学主管部门及临床科室主任为成员,负责督导教学工作;同时设立了科教科,由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科教科专人具体负责医院教学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各主要临床科室成立相应的教研室,设教研室主任和教研室秘书各一名,负责教研室的日常教务管理工作;各临床科室还设立主管教学的主任及教学秘书各一名,负责科室内的日常教务工作。由此,形成了“院级———科教科———教研室———科室”的网络式管理体系,分工明确,结构合理,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管理效能。

  1.2制度建设是抓好教学管理的基本保障

  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习生管理制度》、《教研室工作制度》、《带教老师管理制度》、《临床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查房制度》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同时把这些制度付诸实际,在完善管理体系的同时提高了我院的实习管理水平。

  2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及医德教育

  在新时代的医学生,涉世不深,思维不成熟,不断受到各种新思维及新观念的冲击,容易情绪波动,实习阶段是步入社会的过渡衔接阶段,因此抓好政治思想及医德教育尤为关键。“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是医务工作者最基本的职责。带教老师首先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要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医德教育,做到传艺与育德的有机结合,要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技艺高超,医德高尚”的白衣天使。

  3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

  3.1岗前教育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临床实习前根据各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有目的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临床实习前系列教育有利于实习学生尽快熟悉实习要求、顺利进入临床科室,是减少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的有效方法[2]。来我院实习的学生均须接受为期2周的岗前培训,学习医院的规章制度,如《交接班制度》、《首诊负责制度》、《病例讨论制度》等十四项医疗核心制度;学习相关的医疗法律法规,如:《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学习基本的医疗操作技术,如《全身体格检查》、《心肺复苏术》、《导尿术》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前期培训,增强了他们的劳动纪律性、医疗法规意识及基本的医疗操作技术,使得他们以最快速度适应临床工作,更加有利于临床科室的管理。

  3.2临床教学

  科教科及临床教研室根据各院校实纲的要求及专业特点,结合医院实际,拟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以临床实践教学为主,结合教学查房、各种会诊及病例讨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同时要求每次教学查房、三级医师查房,科内大查房及各种病历讨论,主管医师及实习医生做好备查准备,每一位参加查房或讨论的实习生准备有书面发言稿,师生互动,有问有答,充分调动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避免了机械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3.3课堂教学

  包括医院针对医技人员安排的“专题讲座”、教研室安排的“大讲课”,科室内的“小讲课”,以及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既巩固了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又使得实习生提前对临床医学的热点、难点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开阔了视野,拓宽了临床思维,是对课本知识的一种升华,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3.4竞技教学

  医院每年举行“急救知识理论竞赛”“、心肺复苏术竞赛”、“临床技能操作竞赛”等系列竞赛项目,鼓励实习生积极参加,设立相应的奖项,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既巩固了实习生的医学知识,同时也使得实习生树立了良好的竞争意识,积累了自信心。

  4抓好教师队伍的质量,抓好环节管理

  4.1师资队伍选拔及培训

  教学质量管理的高低在于教师[3]。带教老师水平的高低是完成临床教学任务的关键,我们遴选带教老师必须是本科以上学历,取得从业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3年以上的医务人员或是专科以上学历、中级职称以上人员。要求带教老师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有责任心、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考虑到我院实习生主要生源为中医学院或中医学校的,故对于部分西医专业的带教老师进行了为期2年的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目的在于使得西医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基本掌握,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带教,避免完全西化的教学弊端。

  4.2监督管理

  监督管理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①由医院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教科考核各教研室的带习带教任务完成情况;②各教研室考核带教老师的带教态度、带教水平等,并与科室奖金挂钩。③制定实习带教及课堂讲课量化考核表,由实习医生给带教老师打分,科教科可以及时发现带教老师在临床带教或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督促带教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带教能力。

  医学综述范文篇10

  1建立军地联动组织指挥体系

  在与被保障单位早期接触中,我们发现被保障单位个别领导存在不会发生核事故的侥幸心理,对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不够重视,甚至认为我们所做的工作会干扰其正常生产秩序。一旦发生核事故,如何快速反应、准确判断、超前预测、综合协调,如何求得被保障单位主动配合,充分发挥保障行动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实现指挥与保障、管理与医学救治的有效联动,成为应急医学救援工作必须突破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和相关部门通过沟通、协调、统一思想,强化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建立了紧急状态下军地首长集中办公、卫勤力量快速救援、医院科室随时待命、前线后方有效互动、高效灵活的军地联动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组织指挥体系。

  1.1建立联合应急医学救援指挥预警系统成立了

  由被保障单位保卫处长、研究所所长、职工医院院长,计量环保处处长和我院院长组成的指挥预警组织机构。负责组织相关人员掌握重点地域卫生基本情况,监测重要地区环境核危害因素,进行健康状况和危险评估及预警预报。采用适当监测方法测评核危害水平,并及时分析监测数据,强化核事故监测预警能力。

  1.2建立权威高效的应急医学救援组织指挥机构

  按照军地联动、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高效军地联动的应急医学救援组织指挥机构。核事故发生后,由被保障单位逐级上报至国家核应急指挥中心,由该中心与总后卫生部联合进行应急医学救援指挥,按照军地“两条线”下达应急医学救援任务。

  1.3建立集成共享的应急医学救援指挥平台

  建立军地联通指挥网络,设置相应权限,制定保密密语,相应指挥命令。负责确定核应急状态等级,进入和终止应急状态,统一指挥本单位的核应急响应行动;接受上级核应急指挥机构的监督指导;负责核应急信息的接受、核实、传递、通报、报告和下达指令;组织医学救援工作等。

  2建立军地联动训练体系

  在核事故现场,医院救援队如何与被保障单位组织紧张有序的医学救援[2],这关系到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工作的成功与否。这需要有详实、可行的联动应急医学救援预案,并进行反复训练和磨合。为确保出动快、到位快、医学救治快,我们应从科学统筹卫勤资源、合理区分医学救治任务、及时转换工作重心等入手,建立军地联动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训练体系。

  2.1制定联动应急医学救援预案

  我院与被保障单位联合制定了《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军地联动指挥机构达成方案》《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军地信息互通方案》《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联合演练方案》等预案。预案对军地联合指挥机构建立、指挥权限和责任区分、指挥程序明确、医学救援信息交流、医学救援力量动用和协同等操作性较强。结合实际情况,我们走出了一条“边摸索、边建立、边运行、边完善”的路子。修订完善了《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队抽组方案》《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卫勤保障计划》《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二级救治床位腾空计划》等预案。针对医学救治任务、空间布局、医学救治流程、物资筹措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确保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和工作制度等。

  2.2针对应急医学救援弱项展开联合训练

  平时各单位自行组织应急医学救援演练相对容易,但联合救援中单位与单位、组与组、个人与个人间的分工、配合成为了应急医学救援的弱项,加强军地联合演练,是提高救治效能的主要手段。我院与被保障单位每年设置带有实战背景的联合应急医学救援演习课目,深入被保障单位厂区内,设定模拟伤员,练指挥、练协同、练融合,练侦检、练洗消、练救治,提高军地联动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快速反应、远程机动和保障能力[3]。

  2.3针对应急医学救援重点明确联合救治流程

  通过联合训练,明确医学救援重点,即一体化医学救治流程。核事故发生后,被保障单位的应急消防车、救护车、防护工具发放车、警车均应在指定位置待命,辐射防护医疗救援组对受沾染伤员经洗消后分检,无沾染伤员后送至职工医院。同时我院根据指令做好随时出发准备,物质装车、人员到位待命、床位腾空。随着伤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厂方辐射防护医疗组无能力救治时,应及时上报应急办,协调我院开展医学救援。我院接到上级命令后,应迅速到达指定地域,到达现场后,我院领导应加入核事故指挥组。由核事故指挥组确定我院医学救援队于何处展开,与厂方救援组各自通过伤员流,还是共同完成现场侦检、分类、洗消、救治和后送工作。保证顺利开展一级联合医学救治和二级后送至我院本部的工作,确保一旦发生核事故应急事件,可迅即形成保障能力。

  3建立军地联动力量体系

  被保障单位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力量主要依靠厂医院,其专业医学人才有限,救援设施、设备缺乏,病房不足,难以单独完成医学救援任务。而我院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力量中的一级救援队,缺乏供电、供水设备等,单独完成医学救援任务也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我们建立了军地联动的医学救援力量体系,把建设重点放在保障上、突破难点放在应急上、检验标准放在战斗力上,达到“1+1>2”的效果。

  3.1贴近任务需求强化硬件

  根据承担的应急医疗任务和医疗救援需求进行准备。我院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队和被保障单位医疗救援组,根据各自的任务,提出不同的建设要求和标准,配备相应的医学救援装备器材,进行相应的救援训练。根据我院应急保障的实际需要、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治的规模,经过反复论证,按照“立足现有、结构合理、投入较少、效益较高、功能齐备、设施配套”的要求,投入40余万元,利用现有场地建成一个集理发室、内科急救室、外科急救室、粗洗室、精洗室、留样室、内照射侦检室于一体的二级救治洗消场。本着“土洋结合”“新旧结合”的原则,先后设计制造了液压装载车、轮式装卸载系统、核事故一级救治器材箱等,实现了标准化、箱组化、轻型化、便携化、野战化、系列化的适应医院任务需求,快速反应需要的器材保障。

  3.2夯实素质基础,提高医学救援能力

  我们和被保障单位分别或联合进行应急医学救援能力训练,包括组织指挥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机动能力、联合救援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等,以保证有效开展医学救援行动。依据统分结合、寓编实建的方法,调整人员、抽调骨干,做到了人员编组最优化、分队能力最大化。采取岗位练兵、比武竞赛、轮岗培训、训考结合等方式,选强配齐保障队伍。邀请军内专家进行专题授课和专题讲座,编写了《核事故医学救治专业指导手册》,使救援队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核应急医学救援的相关知识。通过反复设定核复合伤伤员进行救治演练,不断总结摸索救治工作规律,编写了《核应急医疗救援救治流程》,进一步规范了救援队员在救治过程中的口令和动作,使整个医学救治工作程序化和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