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真题试题范文10篇

  申论真题试题范文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50分钟,作答13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材料

  如果我们把非典型肺炎比喻成是一次危害人类的黑色风暴,那么风暴过后,这个反面教材也给人类提供了许多绿色的教益,它促使人们必须认真地反思当前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1.2014年4月16日,香港大学宣布已完成非典型肺炎病毒的基因图谱排列,发现病毒很大可能是来自动物,并由动物传给人,至于来自什么动物则有待研究。

  2.科学家在考证艾滋病起源时曾发现,非洲丛林地区的土著居民经常捕捉一种长尾绿猴,饮其血液,这很可能与艾滋病有关。

  英国的疯牛病曾引起全世界的震惊,据说它与人类克雅病的关系密切。另外,人们还发现埃博拉出血热来自于猴子,猫抓病来自于猫科动物,莱姆病的病因来自于鼠、鹿、兔、狐、狼等30余种野生哺乳动物和在多种家禽间传播的伯氏疏螺旋体。

  3.非典型肺炎在广东地区曾比较严重,有人怀疑这可能与当地一些人滥食野生动物相关。2014年5月24日,农业部动物冠状病毒疫源调查组公布,专家们从蝙蝠、猴、果子狸和蛇等数种野生动物体内提取了冠状病毒基因。已测出的病毒基因序列与非典病毒基因序列完全一致。据此,调查组认为非典病毒或类非典冠状病毒可能存在于部分野生动物体内。

  4.5月22日是国际保护生物多样日。环保志愿者组织——“中国荒漠化志愿者网络”的负责人说,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学上讲“只有生物多样性才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指出,由于人类奉行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地向大自然索取,导致大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一些细菌和病毒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不得不通过基因突变等形式来适应环境的演变以使自己生存下来,或者原本不致病的病毒增加了可以致病的毒性基因,或者原来的细菌或病毒变成为一种新的病原体,甚至毒性更强,更难对付。

  二

  5.全国非典型肺炎防治领导小组技术支持组组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说,现在全球都面临公共卫生问题的挑战,全世界近十几年中新发传染病31种,在我国共出现15种,除艾滋病等新发传染病外,一些曾一度下降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如性病、肺结核等。

  6.目前我国突发事件紧急反应系统还没有“疫情报告”这一块,只有110(匪警)、119(火警)这些大家意识内觉得很重要的突发事件反应机制。此次非典事件,暴露出我国紧急疫情反应机制不够迅速和灵敏。

  7.2014年5月12日,国务院公布实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至此,酝酿已久的全国性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的建立有了法律依据,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处置等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三

  8.有关方面的专家认为,需要建立一套危机管理体制,它包括组织决策和指挥系统、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物资准备和高度系统、人员培训和技术储备系统等。并应先行开展反危机的理论研究、经验学习和方案设计等项工作。

  9.一个反应迅速,运行良好的危机处理机制首先要有危机预警机制,它要求社会成员对危机有清晰的认识和敏锐的感受,可以在危机前兆阶段就将之消灭在萌芽状态。

  10.危机预警和应急机制,不仅要包括危机的信息披露及快速反应,还要保证社会经济在非常情况下仍能正常运行,不管在什么危险情况下政府都能对社会经济进行有效的调控。

  11.一家国有企业按照年初制定的产品结构调整计划,拟定了一条生产流水线技术改造方案,请求政府有关部门对此方案作可行性论证和有关事项的批复,以尽快投入生产。岂料,方案却在业务审核机关“撂置”了,答复挺干脆:“眼下是非常时期,等过了非典后再办。”

  四

  12.在社会中,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非典袭来,由于精神准备不足,每一个公民都将面临着精神状态、素质、道德水准以及科学态度的考验。

  13.在非典疫情发展初期,某些地方曾不同程度地出现过一些流言、谣言,如谣传“北京要封城”,“政府要在北京上空用飞机撒药”;在天津,少数人把非典疫情与某工地挖出的一条蟒蛇相“联系”,一时间一些人家燃放鞭炮以“驱邪”。谣言和迷信交织在一起。

  14.在广州,进城务工的一对湖南夫妇,丈夫因发烧确认为疑似病例住院隔离,妻子也因此而下岗,她身边还带着一个孩子,其经济的、精神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周围的市民非但不帮助她们母子,反而让她们在精神和生活上“雪上加霜”,看到她们就远远地掩鼻而躲,就连到食品店买食品,老板也不卖给她们,还说“快走开,别把非典传给我们”。

  15.内蒙古非典病人李某,是当地第一例输入性非典患者,他明知自己是住院接受隔离治疗的传染病病人,却跑出医院,在公共场所活动长达8个多小时,使公众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治愈后,其因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和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16.一位抗非典志愿者说,非典将会结束,但类似非典的事件可能还会发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名合格的公民,应该学会在任何重大事件面前都能够保持理智,保持健康和奋进,保持科学的态度,担负起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三、申论要求

  1.本材料由四部分组成,在认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归纳,给每部分加一个恰当的小标题。(20分)

  要求:

  (1)符合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实质,醒目,给读者以启示。

  (2)不超过60字。

  2.在材料的第一部分或第四部分中任选一个,完成下列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

  提示:两题一定要选择同一部分,否则总分将扣10分。注意两题要求的差别。

  (1)就你选择的部分,以给我们的“绿色教益”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评论性短文。

  要求:

  ①观点和结论明确、结构清晰、说理性强。

  ②语言简练、规范,字体端正,卷面整洁,标点正确。

  ③字数不超过400字。

  (2)以你选择的部分为内容,提出解决该部分所涉及的问题的对策或建议。

  要求:

  ①所提对策或建议符合实际,有针对性、创意性、可行性。层次清楚,逻辑性强。

  ②语言通畅,简练、规范,字体端正,卷面整洁,标点正确。

  ③字数不超过350字。

  3.在阅读全部材料的基础上,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论据合理、典型、有针对性。

  (2)论述充分,重点突出,条理性、说理性强。

  (3)文章结构严谨、合理、逻辑性强。

  申论真题试题范文篇2

  2014年湖南申论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题材,涉及财税领域的专门知识,有一定专业性,作文题分值比重极大,难度相对较高。

  作答要求

  第一题给定资料(9)提到“一揽子个税改革方案”,请对这个方案加以简要解说。限200字以内作答。(15分)

  第二题给定资料涉及对是否应该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请梳理给定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分别列出两种意见各自的理由。要求全面周到,准确无误,条理清楚,言简意赅。限400字以内作答。(25分)

  第三题针对提高个税起征点与地方财政之间的矛盾,发表你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标题,自定观点,作到论点鲜明,论证充分,见解深刻,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顺畅,书写工整。不得照抄给定资料的文字拼凑成文。限900~1100字之间。(60分)

  第一题给定资料(9)提到“一揽子个税改革方案”,请对这个方案加以简要解说。限200字以内作答。(15分)

  答案(202字)

  所谓“一揽子个税改革方案”,是指对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征收体制,是个税领域的一项深层次改革。具体实施办法由现有的“一刀切”式的分类征收,改为综合考虑纳税人的各项收入和支出,综合计算纳税金额;进而综合考虑纳税人家庭的支出、负担,实行基本生计扣除和专项扣除,来征收个税。实施这种“一揽子”式的改革,将使个税计征更加实事求是,有利于解决个税体制的深层次扭曲问题,更好地实现调节差距、保障公平的功能。

  第二题给定资料涉及对是否应该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请梳理给定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分别列出两种意见各自的理由。要求全面周到,准确无误,条理清楚,言简意赅。限400字以内作答。(25分)

  答案(398字)

  资料中存在赞成与反对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两种意见。

  赞成的理由是:首先,提高个税起征点是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有效对策。可减轻居民税收负担,增加居民实际收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其次,提高个税起征点是政府让利于民、改善民生的实际举措。随着国家税收增多,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通过减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使居民享有更多的福利。最后,提高个税起征点是维护公平的必要措施。个税起征点过低对中低收入群体不公平,适当提高起征点可促进国民财富合理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

  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一是实行综合性的个税体制改革,才是当务之急和终极选择。调整个税征收的结构标准比上调起征点更重要,后者将会干扰个税改革的总体布局。二是上调个税起征点缺乏科学规划,操作起来难以服众。个税起征标准多少才算合理,难以准确界定,仓促提高起征点是对公众情绪和政府资源的浪费。三是提高起征点难以起到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

  非标准答案(542字)

  资料中存在赞成与反对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两种意见。

  赞成的理由是:首先,提高个税起征点是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有效对策。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可减轻居民税收负担,增加居民实际收入,稳定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消费需求,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作用。其次,提高个税起征点是政府让利于民、改善民生的实际举措。随着国家税收增多,政府的财政收入应更多地用于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通过减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使居民享有更多的福利。最后,提高个税起征点是维护公平的必要措施。个税起征点过低对中低收入群体不公平,适当提高起征点可促进国民财富在高、中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合理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一是从改革的长远考虑和总体布局角度反对提高起征点。认为调整个税征收的结构标准比起征点更重要,国家应实行综合性的个税体制改革,以实现“治本”,提高起征点的“治标”措施干扰改革方向,不利于改革的推进。二是从规划与操作的科学性角度反对提高起征点。认为个税起征点定在什么标准才算合理,缺乏科学规划,操作起来难以服众,阶段性提高起征点是对公众情绪和政府资源的浪费。三是质疑提高起征点、促进消费的效力。认为提高起征点、居民每月减少几十元税负难以起到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

  第三题针对提高个税起征点与地方财政之间的矛盾,发表你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标题,自定观点,作到论点鲜明,论证充分,见解深刻,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顺畅,书写工整。不得照抄给定资料的文字拼凑成文。限900~1100字之间。(60分)

  答案(含标题,1102字)

  深入推进个税体制改革建立保证居民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增加和财政收入增长遇到了新的困难,百姓和政府都有了过紧日子的打算。一些人士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增加居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向政府“逼宫”。根据国民收入与财政收入应保持同步增长的理论,政府坚守起征点底线不动摇是正确的;但同时,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个税体制改革,建立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和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实现民生与公共利益的双赢。

  自古藏富于民、以民间之富养政府财力之源是一切善治政府的理性选择。提高个税起征点就是让利于民、藏富于民,在民间培植更多的税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强基固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高个税起征点与地方财政收入并不矛盾。现代税种是多样的,政府的税收来源是多元化的,一种税收的减少可由其他税种收入的增加来弥补,单一税种一时的减少并不会导致财政收入必然减少;相反,长远来看,藏富于民是有利于为政府培植税源、保证财政收入长期稳定增长的。另一方面,尽管提高个税起征点与保持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并无矛盾,但从我国个税领域的实际来看,提高起征点并不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个税起征点的上调、工薪阶层税负的降低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公平的作用十分有限,建立一个高效、公平、法治的个税征收体制才是最重要的任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和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实现公共利益与民众个体、群体利益的双赢,必须找准问题症结,针对主要矛盾,实施“一揽子个税改革方案”,实行综合计征与分类计征相结合的个税征收体制。为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科学规划,按照个高效、公平、法治的总体要求,设计改革的方案和配套措施,变现有的“一刀切”式的分类征收,为综合考虑纳税人各项收入和支出,综合计算纳税金额的征收办法。与单一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做法相比,综合性个税改革,不仅更加注重考察居民的实际收入,而且注重考察居民的家庭人口、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各方面的支出负担,使个税的计征方式更加实事求是,使算出的征收金额更加符合实际,这不仅体现了税收制度人性化的进步,而且更加有利于中低收入居民及其家庭税收负担的减轻,真正实现让利于民、藏富于民的改革目的,更好地实现个税制度调节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功能。

  综合性个税改革涉及面广,操作复杂,深刻考验各级政府与有关部门的决心和能力。但我们相信,只要政府坚持以民为本的施政方向,认真落实改革要求,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稳妥地深入推进个税改革,一定能够实现藏富于民的目标,在民生不断改善、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中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非标准答案(含标题,2014字)

  深入推进个税体制改革建立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和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持续加深,居民收入增加遇到了新的困难,百姓和政府都有了过紧日子的打算。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被许多人认为是增加居民实际收入的有效手段,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舆论对政府“逼宫”之势;而政府此时坚守起征点底线不动摇,被认为是以财政利益压民生利益,引起不少民众的不理解。然而从财税理论与我国政府治理的实际来看,把居民收入与财政收入、群众利益与公共利益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成立的,是一种狭隘和短视的浅见;政府之所以暂时不上调个税起征点,正是着眼全局、立足长远,从深入推进个税体制改革出发,谋求建立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和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矛盾,实现民生与公共利益的双赢。

  自古藏富于民、以民间之富养政府财力之源是一切善治政府的理性选择。管仲、商鞅分别以宽徭薄赋的手法,奖励耕织、鼓励贸易,使齐、秦两国在国民富裕的基础上迅速臻于富强,一跃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康熙“永不加赋”的政策与雍正“摊丁入亩”的减负办法,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积聚财富,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局面;近现代美日诸国都曾经历过一段低税负、高增长的时期,为它们成为世界强国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民众收入增加、有钱在手,就会用于消费、用于投资扩大生产,使国家和地方政府各方面的税收显著增长;现代税制是综合性的,政府的税收来源是多元化的,假如个人所得税降低,而消费与投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增加,则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收入必定相应增加,使政府的财政收入整体上呈增长趋势,显然,单一税种起征点的提高,并不会带来财政收入的必然减少。在我国经济活力旺盛的形势下,个税起征点提高后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仍然总体上保持增长态势是可以预期的。提高个税起征点就是让利于民、藏富于民,在民间培植更多的税源,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公共服务的目标强基固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高个税起征点与地方财政收入并不矛盾,一时、一税的减少只会换来长远上税收的总体增加。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提高个税起征点并不是当前个税领域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个税起征点的上调、工薪阶层税负的降低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公平的作用十分有限,建立一个高效、公平、法治的个税征收体制才是最重要的任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个税改革“先解决对百姓影响最大的问题,再解决百姓呼声最高的问题,然后解决最容易操作的问题,再次是解决改革震荡最小的问题”的原则,对百姓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实际收入的多少,理顺个税体制,确保居民实际收入不断提高,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也是实现政府藏富于民的改革目标;百姓呼声最高的问题,无疑是收入公平,通过改革,利用个税杠杆调节过高收入,将收取的税收用于民生领域,促进财富由高收入群体向中低收入群体合理流动,使全体居民平等享受公共财政带来的利益,就会实现第二层次的目标;而选择娱乐明星等重点人群作为突破口,扩大试点范围,就能使个税改革建立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推进得更加顺利,实现“容易操作、震荡最小”的目标。

  申论真题试题范文篇3

  共二十条材料,主要内容讲的是在许多案件中,证人难以出庭作证的事。有具体案例,也有相关政策。题目共五问,包括材料排序、找关键词、短评、概括思路和综合论述。

  申论:

  第一题:

  排序:2,3*****字的文章简述:2014年4月11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播出了几个寻找证人难的事件;

  接着,哈尔滨一名男子开跑车撞死了老人无人作证,厦门郑女士的女儿被撞无人作证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重视贸易公司李老板抵赖客户货款,其秘书不愿为证人作证的事件,引出对了公民道德问题的质问。中国古代就有“见义勇为”的说法,中华民族具有孔孟“仁义道德”的优良传统,更应该提倡见义勇为,关怀弱者。

  第二题:

  7个词语:避害、中庸、立法、保护、举报、表彰、处罚

  抽出三个进行背景链接:

  1、中庸: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崇尚中庸的思想,以和为贵、息事宁人,在社会交往中,人际关系,人情占有重要的分量。在个人所处的关系网中,因为彼此的熟识,他们往往不愿意破坏这层关系。

  2、立法:西方国家法制健全,有单独的证人保护法,保护证人。法庭强制证人出庭,同时对证人提供保护。在酬金方面,法庭对证人提供物质补偿。对证人被迫害的情况,提供最大可能的帮助,如:另觅工作、支付酬劳等等。

  3、举报:举报分实名举报和匿名举报两种举报制度。实名举报可以直接接触举报人,一些匿名举报也包含高附加值的信息,都应给予重视。国家应为举报人的权益提供保证,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三题:以“是非在心口难开”为题,进行论述

  诚实守信、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见义勇为”,强调“信”“义”在整个道德体系中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轨震荡时期,贪污受贿、尔虞我诈、代人冷淡、漠视路人等现象时有发生。是非观念淡薄,“信用危机”,“人情冷淡”的危机已经从执法、商业、教育到社会各个方面蔓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罚制度”“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然而,在见义勇为、社会诚信、社会公德问题的建设上,却难于推进,众人感到“是非在心口难开”。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根据国外的经验,见义勇为、诚信建设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娃娃抓起,从日常生活中抓起。要在全社会树立见义勇为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与此同时,见义勇为、诚信建设更要依靠法制。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缺乏见义勇为,就会导致社会腐化、贪污腐败,法庭无人作证也不足为奇;缺乏诚心,就会出现虚假操作,企业行为失信。如果司法公正得不到保障,“起诉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审判、审判不执行”,那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我国部分地区目前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证人加以保护;同时国家加大了对“见义勇为”份子的表彰力度国家每年都拿出巨资,对见义勇为分子、单位进行物质上的补偿,为解决“是非在心”口难开,社会公德问题的建设迈出了一大步。在见义勇为问题上,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教育引导,这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完善而合理的制度、法律可以有效遏止各种作弊、犯罪行为的发生,对见义勇为者提供法律保护、物质奖励。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四题:

  题目是分析“使人们无担忧地维护社会主义”的两种举措

  答案:第一种理念是提倡道德引导,用社会行为加以规范。我国古代就有“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风范。孔子曰“见义勇为,义也”。重“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因此,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人情冷漠、道德缺失现象,应该加以引导,教育。在道德教育问题上,首先需要社会加以引导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要确立见义勇为光荣、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和强有力的舆论氛围就个人而言,道德是高尚的人格力量,需要对个人加强教育;就企业而言,诚信是无形资产,需要对企业加以引导;对社会而言,见义勇为是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的基础,需要加以表彰;对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家形象的基础。因此,就整个社会而言,必须大力提倡见义勇为精神、提倡无私奉献精神;做到“见义勇为光荣”,一次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种理念是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建立维护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的社会体系。我国“十六大”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公平正义、民主法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要建立健全法制,逐步改变“是非在心口难开”现象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建立“见义勇为”基金、“见义勇为”表彰大会,少数地区开始了法律上的保护,如“证人保护法律”“证人有酬制度”等等。许多地方企业建立的企业与个人信用制度,把企业、个人的诚信表现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关系起来,在少部分地区引入部分西方的法律体系,在制度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都是我国在制度建设上取得的可喜成绩。在“社会引导”与“制度建设”两种理念上,我们应该互相结合,取长补短既用社会道德标准的提高去约束社会行为,又用制度的完善、法律的健全去维护社会公平新世纪、新阶段,加强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建设已愈益成为一项关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五题:

  题目:证人保护亟需制度跟进

  最近哈尔滨的男子驾车逃逸事件一男子驾车撞人后逃逸,并威胁周围观众及提供线索的人,2014年4月11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出的时空调查:谁来作证节目中有几个故事,主人公有的贴广告的有的举牌子,更有的跪地哀求,目的只有一个,寻找证人,只有找到了证人才能证明自己清白或为家人讨回公道,他们做出了这些举动,可以知道寻找证人有多么困难,,寻找证人难,找到证人他们出庭作证更难,有这样一个数字:10%,据统计,目前我国给类诉讼案件中证人出庭作证率不超过10%,在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对于打击犯罪、保障人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证人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必然引起证人作证特别是出庭作证率下降,而证人作证率下降,必然使大量的案件流产,庭审书面化、形式化,最终不利于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破坏了社会秩序和损害了公共利益。

  证人之所以承担的义务与所享受的权利并不对称,源于我国法律规定和制度建设上的缺失。刑事诉讼法只是宣示式地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及

  其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但并没有详尽地规定保护证人的具体措施、保护机关和经费来源等等,可操作性很差。因此,必须尽快将证人保护的问题提到制度建设的层面来。当前,鉴于证人保护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有必要借鉴国外一些法治发达国家的经验,单独制定证人保护法等法律,完善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

  在证人保护中,最重要的是证人及其家属的人身安全的保护,这是证人保护的核心。而保护证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就必须确定保护证人的国家责任,法律应当规定保护机关是负责侦查的机关,包括公安机关和检察院;确定保护证人的资金来源,应当由国家财政支付;确定国家有关机关在保护证人中的责任等等。法律还应当规定需要国家提供保护的证人的情形,包括在涉黑案件、被告人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等等。重大案件以及证人面临实在危险的案件等情形时,国家有关机关必须提供保护。

  在对证人人身安全保护方面,法律还应当制定严密的保护措施,包括事前保护措施和事后保护措施。事前保护措施包括在侦查、起诉和审判阶段,为证人提供贴身保护、为证人提供隐蔽的住房等各种保护证人的措施。事后保护措施包括对于面临高度和长期风险,确实无法在原居住地生活的证人,为其提供完备的证件和手续,秘密将其迁至安全的地方居住;也包括设立“打击报复证人罪”这样的单独罪名,对发现的打击报复证人的现象严厉打击等等。去年,深圳市宝安区检察院出台的《证人保护工作规定》,将保护分为三个阶段,即庭审前保护、庭审中保护和庭审后保护。对于因作证而将受到或已经受到严重暴力威胁伤害的证人,检察机关可以实行24小时贴身保护。他们的经验,值得好好总结。

  申论真题试题范文篇4

  一、试卷差异

  黑龙江省公共科目笔试按A类和B类职位分别编制试卷,所考科目相同,即《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申论》两科,但各科的A、B类考生是否考同一张卷子历年情况不尽相同。从2014年到2014年这三年的情况来看,《行测》2014年A、B分卷,2014、2014年同卷,同卷成为基本趋势,今年仍可能同卷;《申论》2014、2014年分卷,2014年同卷,分卷是基本趋势,今年仍可能分卷。由此,可以判断2014年黑龙江的A、B类《行测》考试,将仍为同一张试卷,试题相同;A、B类《申论》则为不同试卷,试题不同。

  二、试题结构差异

  2014、2014年黑龙江省A、B类职位同卷的《行测》考试,题量、试题结构均已稳定,试题共分五个部分,数量140道,作答时限2小时。五部分试题的具体情况是:第一部分,数量关系,20题,占总题量14.3%;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40题,占总题量28.6%;第三部分,判断推理,40题,占28.6%;第四部分,常识判断,20题,占14.3%;第五部分,资料分析,20题,占14.3%。由此来看,各种题型分布较为均衡,但言语理解和判断推理相对突出,备考应以这两种题型为重点。

  2014年黑龙江省A、B类《申论》考试,分别提供不同的的试卷,主体结构均由给定材料——试卷中称为“阅读资料”和问题——“申论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的数量A卷略多于B卷,如A卷材料是6条,字数是6300余字;B卷材料是一则大材料,6000字挂零。问题数量A、B卷相同,均为3道,但以前曾出现过A卷3道、B卷2道的情况;作答字数要求,A卷为2014字,B卷1700字,这些情况说明,2014年黑龙江《申论》A卷的题量、材料阅读量将大于B卷,间接导致难度高于B卷。

  三、难度差异

  申论真题试题范文篇5

  在申论辅导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参加地方公务员考试的考生问我同一个问题:“钟老师,某某省的申论考试和国家公务员考试有什么区别?”对此,我的回答基本都是相同的:“各地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所考查的内容、形式和解题思路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相通的。只是在具体的材料选择、材料字数和题目设计上略有不同。”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亦是如此。

  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每年举行一次,应届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均可报考。试题无论在主题、材料的形式和内容、题目的设计上和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试题基本没有区别,总体难度略低于国家公务员考试。在主题上,浙江省公务员考试考过“能源问题”(2014年)、“民营企业问题”(2014年)、“公平问题”(2014年)、“基层文化建设”(2014年)、“小康社会”(2014年)、“经济危机背景下浙江企业如何脱困”(2014年)等问题。这些主题通常不是浙江省的地区性的微观热点问题,更多的是中观层面的热点问题。

  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一直保持在6500字左右,比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少1000字左右。在题目的设计上,严格贯彻申论考试大纲的要求,始终保持三个题目,分别是概括题、分析题或对策题、写作题。

  浙江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特点

  第一,在主题选择上,不回避热点,往往喜欢“迎热点而上”,总会考当时最热的社会问题。

  2014年初,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全面蔓延,对中国经济,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济危机成为媒体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2014年2月举行的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没有回避经济危机这一热点,选择了“经济危机背景下浙江企业如何脱困”作为申论考查的主题。

  2014年,十七大胜利召开,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题目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14年初,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则选择了“小康社会”作为考查的主题。

  2014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和谐文化的概念,《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文化问题成为当时的热点问题,2014年初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则考查了“基层文化发展”的主题。

  第二,在题目设计上高度效仿当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浙江省公务员考试历来都是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后的2~4个月举行,因此,浙江省公务员考试试题,尤其是申论在材料和题干的形式上都或多或少有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影子。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出现了概括两种思路并且分析这两种思路的题目。其中第3题有两问:(1)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简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2)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在2014年的浙江省公务员考试中,申论也出现了类似的题型。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第2题: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材料中有两种不倾向性的观点,请对这两种观点分别加以概述并谈谈你的看法。字数不超过500字。可见,这两个题是非常相似的。

  2014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以D部长访谈形式出现。无独有偶,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的材料也以对王主任、张处长、李教授访谈的形式出现。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的最后一题: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巧合的是,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的最后一题:请以“蓝图”为题,写一篇文章。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的写作题要求“视野开阔,见解深刻”,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二题当中也要求“视野开阔,思路清晰”。

  有上述对比,不难发现,浙江省公务员申论考试对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模仿是客观存在的,这启发我们,在准备浙江公务员申论考试时,密切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二、备考策略

  (一)得申论者得天下,绝不能“重行职,轻申论”

  长期以来,公考大军们总是想当然地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作为突破公考的首选,认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技巧,申论考能力,突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很容易,突破申论难上加难,准不准备无所谓。然而,实践却一再证明,恰恰相反,申论才是真正的考实力和竞争力,得申论者得天下。笔者曾见过一些部委的面试名单,进入面试并最终被录取的考生,无一不是申论的高分得主。这是为什么?这是由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的本性决定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人力资源测评中的一个随机性、压力性测评形式。它的设计初衷就是为难你。表面看起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数学、推理、资料分析等客观题,似乎技巧性很强。但实际上,如果要真正准备好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恐怕要熟练掌握几百个公式和上千个方法,等我们把公式和方法记住了,光判断用什么方法就得费些工夫,最终还是做不完。而申论则刚好相反,只有四个题,方法加起来不超过十几个。只要基本功过硬,结合材料,仔细揣摩,熟练掌握三遍四步法、提出对策的“万能八条”、分析问题的基本套路,申论高分就不是梦想。当然,这里并没有任何否定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意思,也没有让大家放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意思,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是要好好考的,它毕竟是个硬门槛。希望大家在复习过程中要把申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要忽视申论。而申论准备的关键则是在战略上对申论思维的训练,在细节上对解题技巧和写作规范的训练。

  (二)基本理论了然于胸,密切关注社会热点

  公务员作为从事政府管理工作的公务人员,必须对当前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中心任务具有深刻的理解。政治理论素质是公务员的基本素质之一,申论考试首先是对考生政治理论素质的考查。申论是针对特定事实,概括事实、分析原因和提出对策的文体。对特定事实和实际政策的熟悉程度决定着申论文章的成功与否。其中的“特定事实”无非就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热点现象和问题,其应对方案无非就是各类媒体在现实生活所竞相报道的内容。如果我们能在平常的生活中注意积累,准确领会各种热点理论,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对于准备申论考试来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培养对热点问题的敏感性,尤其是对热点问题的现状、根源和应对措施保持足够的敏感。当前,尤其要掌握好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广大人民的心愿,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可以有不同的维度。如经济方面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循环经济;政治方面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服务型政府、社会管理等;社会方面的就业、保障、分配、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文化领域的社会文明风尚的培育、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充分掌握热点理论和问题对于快速吃透材料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申论考试考查了文化发展规划问题,如果考生能对2014年出台的《国家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有所了解的话,第二题——假如你是某县政府机关的一名公务员,现要求你根据材料内容拟一份本县“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完成下列两项内容:(1)列出文化发展规划文本的简要目录。字数不超过150字。(2)拟出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字数不超过350字——就易如反掌了。

  必须强调的是,对于理论和热点的掌握,要以理解和领会为主,决不能死记硬背,甚至当成现成的答案顶礼膜拜。

  (三)多管齐下,做好资料储备

  要准备热点理论和热点问题,就必须要准备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下面向大家推荐几种:

  1.《半月谈》和《理论热点面对面》是参加申论考试的必备资料

  《半月谈》是新华社主办的一份理论刊物,紧贴热点理论和热点问题,便于携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备考申论。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每期《半月谈》开篇文章“半月评论”大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模仿价值。我们建议各位购买《半月谈》杂志,或登陆新华网的半月谈频道进行浏览。

  《理论热点面对面》是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也是非常好的备考资料。《理论热点面对面》(2014~2014)在内容上,不仅直面现实问题,而且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答。在形式上,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该书是一部精心选题、精心撰写、精心设计、精心编排的高质量理论读物,说理透彻,可读性强,是准备申论考试的重要辅助材料。

  《半月谈》的实事性很强,《理论热点面对面》的针对性很强,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申论教研室的钟君考试建议大家要把2014年至2014年的三本《理论热点面对面》都买全,细心的人会发现,历年从国家公务员考试到各省市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考试主题都能从《理论热点面对面》上找到。

  需要强调的是,使用这两种通俗的理论读物一定要目的明确,具体来说有三个目的:第一是培养分析问题的习惯,第二是拓宽理论视野,第三是优化语言表达。

  2.中国政务信息网()、人民网、新华网等都是很重要的网络资源。新浪网上我的博客(/zhongjunht)上也有一些比较及时并且有用的资料。另外,也可以上QZZN等论坛上去看看。不过论坛里往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好东西确实有,但是乱七八糟的东西也很多。大家上论坛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批判的眼光去看论坛上的信息。要是缺少辨别力,论坛的副作用要远远大于其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3.近几年来中央政府和浙江省政府的重要文献也要了解。十六大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成为指导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思想武器。因此,准备申论考试必须要对中央十七大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浙江省的政府工作报告等党和政府的文件报告进行一定的了解,以从根本上对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有所认知。

  4.如果条件允许,每天要坚持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坚持收听中国之声的新闻频道(FM106.1)。《新闻联播》是中国最权威、收视率最高的新闻栏目,看《新闻联播》要掐头去尾,前面的领导人外事活动不用看,后面的国际新闻不用看,中间对热点分析的报道是最经典的,关注《新闻联播》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定位和定性,对写作的立意非常有帮助。《焦点访谈》整个节目的编辑思路就是写申论的思路,问题、起源、原因、对策,二者非常像。FM106.1信息量非常大,并且有很多深度的点评。

  (四)由修改文章入手,培养语感

  申论语言一定要规范,避免大实话、大白话,或者杂文式的语言。申论文章作为官样文章,有其特定的文体特征、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对于考生来说,尤其是理工科背景的考生来说,在短时间内把握申论文章的结构比较容易,但要在短时间内掌握申论的写作规范则有一定难度,而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规范的语言表达上。通过短期的培训,写作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这是因为写作有一个语感的问题。语感的形成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因此,我们建议要像学习英语一样学习申论语言,通过熟读甚至背诵“半月评论”等申论写作范文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培养语感应该从修改文章做起。首先是要学会修改文章,由修改到背诵。这个很重要,不要急于去背诵。在阅读过程中,会收集到各种各样的文章,要先按照申论规范的式样把它修整成范文,然后来背诵,在这个修改的过程中,你的语言实际上就已经有所提高了。

  (五)勤于动手,真题就是硬道理

  勤奋是突破申论考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备考中,一定要注意多加练习。练习什么?练历年真题,不问姓“国”姓“地”。只要是真题就去做。为什么呢?两个原因:一是真题无论是主题的选择、材料的筛选,还是题目的设计都经过命题专家反复讨论和推敲出来的,非常严谨,答案和材料有极强的对应性,基本上不会有歧义,而且在解题上有技巧可循。二是各地真题考查的内容有可能是重复的。地方考过的不代表国家公务员考试不考,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过的不代表省考不考,有的时候这个省考了,不等于那个省不考。例如:文化遗产保护、社会保障、群体性事件、食品安全这些热点都是各省多次考查的重点。因此,准备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练一下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其他省市的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也是非常必要的。

  申论真题试题范文篇6

  一、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主题选取特点

  1.选材多宏观、大略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习惯于从宏观高度组织题材,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命题思路层次高、站位高。

  2.命题内容贴近社会热点

  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的材料一般都为当年的热点问题。近年来,这种将考点集中在社会热点上并选取合适的切入点的命题方式,已成为申论考试的命题趋势。命题人通过“命题导向”来使更多的“准公务员”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大政方针。中公教育专家认为未来的申论考试也会以社会热点为大背景,从具体的小问题角度切入进行命题。

  3.材料内容全面、具体

  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的给定材料内容全面,包括有待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的这一特点与申论试题的设问方式相联系,从江苏省历年申论材料中可以看到“内容全面、充实”的作答要求被一再强调,客观上要求作答必须概括要点全面、拟定对策全面、提出观点全面、分析论证全面,所以中公教育专家提示考生作答江苏申论须始终把握“全面”这一要求。

  4.江苏省申论考试历年主题汇总

  2014年,考查青年就业、创业应具备的素质问题

  2014年,考查政府的诚信问题

  2014年,考查弘扬民族文化问题

  2014年,考查社会救助问题

  2014年,考查中国经济的自主创新问题

  2014年,考查民生与政府的责任问题

  二、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指南

  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紧靠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的设置基本与往年相同,题目数量为四道题。试题类型主要以“概括+对策+分析+作文”的题型组合模式出题。值得注意的是,江苏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综合分析的比重不断加大。这种试题类型模式能涵盖大部分申论的基本题型,具有更大的典型性,是现今大部分省市命题的趋势,因此,考生在复习准备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组合模式题型的练习。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作答的字数一般会保持在1800字左右,对考生的作答速度还是有一定要求。

  江苏省公务员申论考试主要通过应试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等,主要测查应试人员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等,这四种能力与国考市级的能力规定基本是相同的。因此中公教育专家提示各位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当做好如下几点:

  第一、仔细研究国考市级申论试题

  由于只有国考市级申论是依照“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来设计试题的,因此考生必须仔细研究国考市级试题,熟悉试题类型,分析可能出现的其它题型,做到心里有数。

  第二、仔细研究江苏省历年公务员考试真题

  虽然今年江苏省对公务员申论考试大纲做了较大的改编,但江苏省的申论考试并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年真题依旧对考生备考有着重要的意义。

  申论真题试题范文篇7

  一、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题型特点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实行省部级职位和地市级职位分卷考试,其中省部级职位的题分别是:第一大题两道小题均为语义类分析题,第二大题为启示类分析题,第三大题为公文报告的内容要点,最后一道为大作文。地市级职位的题分别为:第一大题两小题是概括题和语义分析题,第二大题是直接对策题,第三大题是公文宣传纲要,最后一道为大作文。以此,可以分析概括出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题型主要有以下特点:

  1、首次采用分卷考试,侧重点和难度略有不同。省级以上职位的更侧重于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体现领导能力和全局管理能力;地市级更侧重于考查考生的贯彻执行能力,体现在具体的题中则表现在省级以上的第一、二大题均为综合分析题,而地市级的第一题有概括题并且第二题体现为传统的对策提,难度系数相比较更低一些。

  2、综合分析题占的比重与往年相比直线上升。通过分析题来间接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概括题和直接对策提的考试比重逐年下降,尤其是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省部级职位的申论题中已经找不到直接的概括题和对策题了,地市级的题还出现了概括题和对策题,但分值已逐渐减少。由此看出,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难度也在逐年的增大。

  3、公文题卷土重来。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省部级职位和地市级职位申论考试均考了一道公务写作,虽然对公文格式没有做严格要求,但由于考生对公文格式和内容都不了解,加大了考试的难度。

  公文写作在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以演讲稿的形式出现过,2014年则是关于交通拥堵的报告,直到2014年又卷土重来,这无疑给广大考生提了个醒,也指明了方向——公文题型必须重视。

  二、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趋势

  从上述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题型特点可以预测以下几点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命题趋势:

  1、直接概括题和对策题作为传统基本题型仍然有其可考性。对广大考生来说,这两类题型的难度较小,比较容易得分。因此需作为基础来复习。从命题上来说,虽然考试的比重下降,但在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出现的可能是还很大的,尤其是对于报考地市级的考生来说,这两类题型考查的可能性更大。

  2、综合分析题必然是重点题型。从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命题趋势可以看出,综合分析题已经愈来愈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不管是省级还是地市级申论题中都明显的加大了对于分析题的考查,传统的直接概括题和对策提比率逐年下降,这也就提醒广大考生,复习的重点应该放到综合分析题上。

  申论真题试题范文篇8

  以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为例,这则材料是讲网络的出现和迅速扩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概括材料后大概可以将影响分成两个方面,积极的和消极的。在问题中,要求应试者就给定材料中反应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在对材料进行分析之后,若是对互联网的影响这样的话题不是很熟悉,往往很难做出正确的答案。更引申一步,就是说解题的时候,一定要对材料所反应的问题的大的背景有所了解,否则很难做出合理的答案。

  研读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联系。一份有水平的申论试题,绝不应该是让应试者一看就通的试题,决不是一则材料一个内容,内容之间缺乏必要联系的试题。

  以2014年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为例,这份试题有24则材料,在公务员考试中材料绝不算是少的。这些材料的主要话题是说金融危机对浙江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浙江政府企业积极献计献策,度过经济危机难关。其中从第材料9开始便是谈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在材料21中谈到一家加工企业,以前经常接国外定单,老板悠闲得很,但金融危机爆发后,再也清闲不住了,并且面临倒闭的危险。企业的老板说我这是一家小型企业没多少家底,亏不起,还不如趁早关门,若是孤立看这个材料,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显得多余,但若是联系前面的材料12便会发现,这则材料同材料12其实可以联系起来,它们都是讲在经济危机关头要加强中小企业合作,共同度过难关,这样以来两则材料便很好的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整体。

  申论真题试题范文篇9

  以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为例,这则材料是讲网络的出现和迅速扩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概括材料后大概可以将影响分成两个方面,积极的和消极的。在问题中,要求应试者就给定材料中反应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在对材料进行分析之后,若是对互联网的影响这样的话题不是很熟悉,往往很难做出正确的答案。更引申一步,就是说解题的时候,一定要对材料所反应的问题的大的背景有所了解,否则很难做出合理的答案。

  研读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联系。一份有水平的申论试题,绝不应该是让应试者一看就通的试题,决不是一则材料一个内容,内容之间缺乏必要联系的试题。

  以2014年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为例,这份试题有24则材料,在公务员考试中材料绝不算是少的。这些材料的主要话题是说金融危机对浙江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浙江政府企业积极献计献策,度过经济危机难关。其中从第材料9开始便是谈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在材料21中谈到一家加工企业,以前经常接国外定单,老板悠闲得很,但金融危机爆发后,再也清闲不住了,并且面临倒闭的危险。企业的老板说我这是一家小型企业没多少家底,亏不起,还不如趁早关门,若是孤立看这个材料,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显得多余,但若是联系前面的材料12便会发现,这则材料同材料12其实可以联系起来,它们都是讲在经济危机关头要加强中小企业合作,共同度过难关,这样以来两则材料便很好的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整体。

  申论真题试题范文篇10

  以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为例,这则材料是讲网络的出现和迅速扩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概括材料后大概可以将影响分成两个方面,积极的和消极的。在问题中,要求应试者就给定材料中反应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在对材料进行分析之后,若是对互联网的影响这样的话题不是很熟悉,往往很难做出正确的答案。更引申一步,就是说解题的时候,一定要对材料所反应的问题的大的背景有所了解,否则很难做出合理的答案。

  研读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联系。一份有水平的申论试题,绝不应该是让应试者一看就通的试题,决不是一则材料一个内容,内容之间缺乏必要联系的试题。

  以2014年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为例,这份试题有24则材料,在公务员考试中材料绝不算是少的。这些材料的主要话题是说金融危机对浙江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浙江政府企业积极献计献策,度过经济危机难关。其中从第材料9开始便是谈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在材料21中谈到一家加工企业,以前经常接国外定单,老板悠闲得很,但金融危机爆发后,再也清闲不住了,并且面临倒闭的危险。企业的老板说我这是一家小型企业没多少家底,亏不起,还不如趁早关门,若是孤立看这个材料,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显得多余,但若是联系前面的材料12便会发现,这则材料同材料12其实可以联系起来,它们都是讲在经济危机关头要加强中小企业合作,共同度过难关,这样以来两则材料便很好的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