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培养方案十篇

  青年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电力企业;青年人才;个性化轮岗;继续教育

  在电力行业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背景下,电力企业对青年人才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电力企业通过多项措施扩充人才队伍,例如增加用于青年职工培训的专项费用,提供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为丰富的培训机会等,在帮助青年职工提升业务能力,以及提升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向心力等方面效果显著。但是企业在青年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考核激励体系不完善等。为了促进青年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电力企业必须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把青年人才的个人诉求和电力企业的改革发展结合起来,达到“双赢”效果。

  一、青年人才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较好的接受和学习能力

  电力行业的发展和电力企业的改革,均要求青年职工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和环境适应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始终以较高的效率、较好的质量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各项任务。因此,对新事物有较强接受能力,对新技术有较强学习能力,是新时期电力企业青年人才的基本特征。例如,智能电网的建设、运维和管理,需要一大批精通信息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的青年职工。电力企业只有培养、储备足够多的青年人才,才能紧跟时展,做到快速学习、快速应用,始终保持较强的岗位胜任力。

  (二)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文化素养

  近些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这也让电力企业在人才招聘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为了筛选出真正符合电力企业工作需要的人才,用人单位通常会设置较高的门槛和严格的指标。这种情况下,新入职的青年职工往往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好的素养。这些有着较高文化水平的青年职工,在工作上肯钻研,具有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韧劲,这对于攻克技术难题和加快技术创新有积极帮助;在业余时间,他们能保持求学期间养成的自学自律习惯,自觉地为自己“充电”,实现了个人知识技能的更新。此外,具备良好素养的青年人才更注重团队合作,这对于构建友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也有积极帮助。

  (三)具有较强的工作积极性

  电力企业的一些老员工,虽然经验丰富、资历深厚,但是也容易出现过于保守、干劲不足的情况。相比之下,青年人才由于入职时间较短,加上时间和精力比较充沛,能够一心扑在事业上,因此工作积极性更强。随着电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越来越多的青年职工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进而得到领导的认可、实现个人的发展。对于上级安排的一些任务,青年人才很少找借口推诿,而是把每一次任务都当成是锻炼自己的机会,主动接受重担、高质量完成任务的过程,体现出了青年人才的担当和价值。

  二、电力企业青年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完善的培养计划

  在人才培养中,围绕一个清晰的目标编制完善的培训计划,不仅能保证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而且还能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促进青年人才的发展。目前来看,电力企业虽然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培训机会,但是每次培训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方案。这导致青年职工在按照要求参加培训之后,不能从中学习到对个人职业技能提升有明显帮助的知识。久而久之,也会使青年职工出现对人才培养工作不够重视、培训中不能认真学习的情况,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二)培养内容与青年人才的需求脱节

  电力企业的青年人才分配在不同的部门,从事不同的工作。除此之外,每个人的学历、工龄、诉求、志向等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对培训有不同的要求。电力企业面向青年人才开展培训时,没有提前做好调研,不了解每一名青年职工的具体需求,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要求不同工种的青年职工同时参加相同内容的培训。培训内容和个人需求脱节也会使培训质量大打折扣。除此之外,电力企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以开办讲座、集中培训为主,形式缺少变化,也难以引起青年职工的兴趣。

  (三)青年人才的考核激励体系不完善

  考核激励会对电力企业的职工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考核指标设计不合理、激励方式不科学,也会严重挫伤青年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因为考核激励的不公平,而影响团队和谐,不利于团队的合作。在考核方面,没有体现出部门之间的差异和工作的特色,导致考核结果与青年职工的实际表现有较大出入,无法保证公平与客观。在激励方面,片面注重物质激励,而忽视情感激励、精神激励等方式,也不利于青年人才的成长。

  (四)忽视青年人才思政修养和职业素养的教育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力企业对青年人才的岗位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人才培养中,侧重于对业务水平、专业能力的考察,而忽视了职业素养、思政修养。由于长期忽视职业素养的培育,以至于很多青年人才没有养成团结合作的意识,在完成本职工作后,不愿意主动帮助他人;在一些需要跨部门合作的项目中,不能做到密切合作,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三、电力企业青年人才培养的优化措施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培养目标和方案

  1.培养目标的优化设计。明确青年人才培养目标,是电力企业完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的必备条件。应结合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行业现状,以及围绕电力企业的战略规划和青年人才的发展诉求,确定培养目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激发青年人才干事创新的潜能。电力企业提供培训机会,帮助青年人才积累经验、学习技能,增强创新创造能力,在职业成长中实现自我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第二,提升电力企业管理效益。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可以实现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新老交接,让青年人才从一线岗位逐步走向管理岗位,甚至进入决策层,实现电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三,增强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依托完善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让有才能的青年职工得到发展、提升。这也会吸引更多人才入职,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始终保持人才优势,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2.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在有了明确的青年人才培养目标后,还要围绕这些目标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为进一步体现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在青年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其一,培养方案要体现出部门差异,彰显职位特色。结合电力企业的运营特点,分别设置了管理类、技术类、研发类、营销类4种培养方案,分别面向不同类型的青年人才,保证培养内容与个人的职务、专业等适配,进一步提高培养成效。其二,培养方案要与电力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分别制定1~2年的短期人才培养计划,以及3~5年的中期人才培养计划,10~20年的长期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青年人才培养方案,为电力企业人才战略的实施,以及青年人才的储备提供方向性参考。

  (二)关注职工需求,培养内容契合职工需求

  1.开展师徒传帮带活动。青年职工有干劲、敢创新,但是往往因为入职时间较短、经验相对欠缺,工作上容易出现失误。“名师带徒”是一种帮助青年职工快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电力企业开展师徒传帮带活动,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是建章立制,编制《师徒“传帮带”专项活动实施方案》,并坚持“尊重个人意愿、服从企业分配”的原则,进行师徒配对,一名资深的老师傅可同时带1~3名徒弟。同时明确师徒各自的责任、义务,以及所要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是实行配套的考核与奖惩机制,以月为单位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若青年职工进步明显,则对师徒分别给予奖励。通过这种方式,师傅更愿意教、徒弟更愿意学,在师傅悉心指导下,青年人才实现快速提升。2.制定个性化轮岗计划。青年人才是电力企业重点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中流砥柱。这就决定了青年人才必须要尽可能地熟悉多项业务,才能在增长见识、开拓思维的同时,提高岗位胜任力,成为企业的“多面手”。电力企业可以通过轮岗培训的方式,让青年职工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历练,从而熟悉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业务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为了让青年人才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够有所收获、得到提升,还必须制定个性化的轮岗计划。根据青年职工的专业、兴趣、能力、需求等,合理安排岗位。保证青年职工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开展工作,这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强培训实效有积极帮助。此外,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也要履行好指导、监督责任,为青年职工轮岗培训提供良好环境,保证培训成果。3.鼓励青年人才参加继续教育。新时期电力企业的青年人才具有学历高、进取心强等特点。此外,电力行业改革也迫使企业方面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对青年职工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职工有诉求、企业有需要的背景下,必须鼓励青年人才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进行进修深造。一方面,电力企业合理调配工作和学习时间,为青年人才参加继续教育提供支持,解决学习和工作时间冲突的问题,让其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继续教育中,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经过深造之后,青年人才利用所学的知识、技术,在本职岗位上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双赢”。电力企业方面可设置奖励基金,例如大专学历的青年职工,经过继续教育考取本科学历后,一次性发放10000元奖金;本科学历的青年职工,经过继续教育考取硕士学历后,一次性发放30000元奖金。通过物质激励培养和储备更多的青年人才。

  (三)完善考核机制,拓展青年人才晋升通道

  1.优化青年人才考评机制。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不仅客观反映出青年人才的业务水平,还能够起到公平竞争、争优创先的作用,有助于青年人才在竞争中实现提升和发展。电力企业在实行考核时,要具体到不同的部门、职务,结合工作内容选择考核指标,并设计相应的考核方案。例如行政岗应侧重于考察活动策划能力、公文写作能力,而财务岗则重点考察会计软件的操作水平、账务处理的熟练程度等。每个岗位的考核均包含3项,分别是个人基本素质、月度考核成绩、内部周边绩效,按照不同的权重计算总分。根据考评结果,为青年职工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奖励。青年人才考核量表如表1所示。2.拓展青年人才成长通道。青年职工由于入职时间较短,多数都是在一线岗位上从事技术性工作。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个人能力的提升,青年人才也有向上发展的诉求。电力企业应当为基层青年人才提供向上流动的成长通道,并且必须保证机会均等、公平公正,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青年人才拼搏进取的意识,在电力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例如,以年度考核结果为依据,连续3年考核结果位列本部门所有职工前3名的,可以在部门经理助理岗位上进行挂职锻炼。一年以后再进行考核,若成绩优秀可提拔为本部门的副主任。通过拓展青年人才晋升渠道,让青年人才始终保持干劲,在本职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智、运用个人的能力,为电力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四)重视思政建设,增强青年人才综合素质

  1.开展青年党建研习活动。新时期电力企业的青年人才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精神层面的建设。企业的党委和人力资源部门应加强联合,把思政素养、职业道德等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帮助青年人才坚定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开展青年党建研习活动,依托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感染和熏陶青年职工。例如,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机会,由党委组织青年职工到本市的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遗址等进行参观、学习,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吃苦耐劳、艰苦创新、无私奉献等优良品质,增强青年人才敬业奉献、团结合作的意识。每月开展一次“研习”精品课堂,邀请党校的专业讲师面向青年人才开展党史教育。通过一系列的党建活动,让青年人才激发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敢为人先、拼搏创新等意识,实现个人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2.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电力企业开展“树典型、学先进”活动,一方面能够让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获得精神激励,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宣传,号召企业其他职工向其看齐。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对激发电力企业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有一定帮助。例如,开展“学习之星”的评选活动,各部门推荐一名立足工作岗位、深入钻研学习、苦练技能本领的青年人才,通过评选、宣传,在电力企业内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开展“创新之星”的评选活动,围绕电力企业的各项业务,选出那些研发了新技术、新方法的青年人才,号召青年职工发挥创意、积极创新,推动电力企业的改革发展。对评选出来的先进典型,颁发荣誉证书,在人才选拔、职务晋升或外派学习时优先考虑,通过这种方式激励青年人才。结语在业务拓展和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电力企业迫切需要一支业务能力扎实、创新意识强烈、思想素质过硬的青年人才队伍。行业的激烈竞争,使得青年人才成为稀缺资源,电力企业既要采取措施吸引外部人才,同时也必须做好在职青年职工的培养。在充分了解青年人才发展诉求的基础上,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师徒传帮带、制定个性化轮岗计划、鼓励青年人才参加继续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帮助青年人才实现发展。当然,除了关注业务能力外,职业道德和思政素养的建设也不可或缺。只有实现青年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为新时期电力企业的业务开展、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秋韵,侯兴哲,叶鹏,等.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黄葛树”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实施路径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1):111-113.

  [2]冯波,梁静,李冰,等.电网科研型企业高学历青年人才发展的“一带一路”设计构想[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03):95-97.

  [3]陈海燕,汤伟,龙晨,等.国网湖北检修公司:创新带电作业青年技术骨干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20(07):51-52.

  青年人才培养方案篇2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模式;研究

  引言

  对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激发了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对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高素质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现状

  1.1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一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依然是当前教师授课的主要方式,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不利于创新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教学改革功利化、形式化,教师进行教材立项、教育课题及精品课建设等大多是出于对评职晋级的要求,缺少踏踏实实的研究,难以真正提高教学效果。此外,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也是制约卓越农艺师培养的一个要素。植物保护专业多数课程的讲授必须紧密结合农业生产过程,而多数青年老师没有经过严格的实践技能培训,参加生产实践的机会和时间也比较少,所以缺乏实践经验,授课内容通常不能与生产实际有效结合,满足不了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1.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不能协调统一

  植物保护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要具备植物保护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要能胜任与植物保护专业相关的四个方面的工作,这四个方面也可以说代表了四种类型的能力。但学生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的个性,很少有人在四个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重点。而实际上同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则导致学生共性较多,没有个性,缺乏对相关专业的了解,知识面狭窄,缺乏学科交叉知识。培养规格与教学计划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形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计划不相一致甚至背离的情况,致使制订的教学计划不合理、不科学,不能起到培养本专业合格人才的目的,这一切导致这一复合型多层次多类型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1.3实践教学内容滞后,基地建设薄弱

  第一,实验室条件落后。经费不足是很多学校实验教学面临的具体问题,造成人均仪器设备拥有量较低,更新速度较慢或多年没有更新,仪器设备老化且不能满足实验教学分组的要求,只能通过演示实验来完成教学过程,导致实验内容无法更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少,创新性实验匮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第二,实习基地偏少偏小,实习经费不足。校内实习基地面积小,投入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备,配套服务不健全,根本不能展示现代农业的整体状况,学生实习效果差;校外实习基地少,或者档次水平低,不能满足实习学生人数和质量的需求;实习经费不足,实习费用还是执行多年前的标准,导致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不得不压缩。

  2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模式研究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全面历练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型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其相应的课程、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必须深入探索。为了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事业核心要素的教师就必须积极投入到课程、教材及教法的改革实践中,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需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与时俱进,加强历练。通过集体备课、定期研讨等方式,进行优势互补,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第二,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和提高外,在培养卓越农业人才的特殊要求下,必须着重培养青年教师生产实践能力。给予青年教师更多参加生产实践工作的机会;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生产实践过程;建立学校与农业生产单位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联合培养机制,选派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参加生产实践工作。

  2.2优化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方案

  2.2.1人才培養方案的比较与分析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前,通过各种方法搜集国内外现有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历史和现状对这些培养方案进行横向、纵向、国内、国外比较与分析,总结出现阶段、符合国内外本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符合本地区域特点和卓越人才的具体要求,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继而形成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2.2.2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基本程序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应遵循以下几个程序,即由系主任、专业负责人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全体教师讨论、修改征求用人单位、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其他院校同行专家、毕业生意见和建议方案修改、完善提交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方案修改、完善提交学校审批方案执行。

  2.3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积极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整合校内实验室资源,加强公共实验中心的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增加实验经费的投入,物价上涨,适当提高原有学生实验经费标准。此外,建设完善的农科教结合实践教学基地是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最关键环节。鼓励学校、学院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把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利用这些单位的良好条件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结束语

  卓越农艺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在进行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根据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来不断地加以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青年人才培养方案篇3

  【关键词】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

  1研究意义和目的

  高水平后备人才储备的缓慢递升是当前我国男子足球在竞技水平上出现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要使我国足球在国内甚至国际足坛上更具竞争力,促进足球运动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必须重视足球后备人才的发展与培养。

  目前对无锡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尚未在文献中见到。因此加强对无锡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为无锡市足球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提供参考,对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方法

  文献法:对国内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及发展策略分析采用查阅文献的办法。采用的技术路线是图书馆借阅有价值的书籍,并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已有的研究成果。查阅的数据库有: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龙源杂志社。

  访谈法:针对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对无锡市惠山区的足球协会,体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的有关人员进行访问,对无锡市乃至我江苏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个案调查法:个案调查是对一个具体单位(如个人!家庭!组织!社区或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方式"个案一词源于医学和心理学,指个别病例和案例"社会学研究借鉴个案研究的方法,应用于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的调查研究。为了更深入透彻地剖析厦门市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和模式,本文作者以无锡市惠山区几所较典型的学校(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省洛社高级中学)等为个案进行研究"

  3 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科学化训练水平不高,忽视青少年人才成长培养规律、优秀运动员成材规律,培养效率低下

  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训练体系支撑,不仅是需要足够的时间,更多是要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在后备人才训练过程中,很多教练员依葫芦画瓢根据自己或者别人的经验和比赛的需要制定自己队员的训练计划,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青少年足球训练大纲的执行力度不够,训练缺乏理论指导,这些对青少年运动员技战术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有些还会出现训练次数过多,训练强度过重,这对于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十分不利。

  3.2竞赛、训练体系仍未摆脱注重比赛结果、注重比赛成绩的思想牢笼

  足球运动改革以来,各地区在比赛成绩的驱使下,在青少年的培养和训练指导思想上,出现了“重竞赛轻训练,重成绩轻培养”的偏差。由于青少年足球运动训练指导思想的偏差,各级队伍过分重视比赛成绩,造成大量超龄球员出现。

  在不同级别的青少年足球比赛中,这种不良行为不但压制了有潜质的低龄段球员的成长,而且对于超龄者也是自毁前程,有悖于公平竞赛的精神,以大打小,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导致青少年足球训练早期专业化、成人化,基础薄弱,技术落后。

  3.3 培养目标不明确,读训矛盾突出。

  足球训练需要一定的持续时间和频率,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技战术水平,青少年运动员必须牺牲自己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参加训练,文化课学习时间减少必定会给他们的成绩造成一定的影响。人的精力有限,接受训练的运动员的文化课的成绩就会与正常的学生有差距,所以他们考入大学的机会就大大降低了,青少年运动员面临着两难的抉择。

  3.4 后备人才培养经费不足

  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进一步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影响到训练、比赛,没有足够的训练费用,就没有资金改善训练的条件,没有资金购置先进的训练仪器,训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训练的效果。因此,拓宽经费渠道是今后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3.5 教练员整体水平不高,教练员队伍建设滞后

  在参与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教练员中,他们的执教水平有待提高,许多教练员学历水平不够理想,缺少现代化、科学化的训练理论知识,训练计划制定的也不够完善,并且有些从运动员直接转变为教练员,没有经过必要的教练员培训,优秀运动员等于优秀教练员的思想依然存在。

  4 无锡市惠山区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

  4.1 丰富培养模式,拓宽资金来源,努力推进足球后备人才

  培养市场化事实证明推进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市场化能够推动青少年足球事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足球水平的提高。我国正在努力推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市场化的改革,目的就是尽快改变目前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利局面。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市场,应该是社会广泛参与充满活力的市场,目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是推进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市场化较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4.2 强化训练大纲的贯彻实施,淡化竞赛名次,打好足球后备人才的基础

  竞赛应以检查各层次训练任务完成情况为目标,使其成为推行训练大纲的工具,使人们执行大纲情况的优劣与竞赛成绩的优劣基本统一,决不能单凭比赛的运动成绩论“英雄”。为此,竞赛的内容应做一些调整,可从身体机能、运动素质、专项技术和运动成绩4个方面来综合评定竞赛成绩。竞赛各项内容的评分与权重,可按不同训练组的年龄来确定。

  4.3 加强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拓宽青少年运动员出路

  文化课学习不仅仅对青少年的成长十分重要,还会对运动员今后的体育生涯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指导,让青少年及培养机构的相关人员了解科学文化知识对青少年的巨大作用。为后备人才培养机构配置更多更出色的文化课教师,对文化课课堂加强管理,保证运动员有限的文化课学习时间内高效的学习,走“体教结合”的道路;组织小学、初中、高中各级学校,加强这些学校训练队伍之间的衔接,为青少年运动员进入学校学习创造更多机会。

  4.4 努力培养高水平教练员,增加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

  教练员是训练的具体实施者,他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训练的质量和培养效率。要让教练员在技术和理论知识上全面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应该加大对现有足球教练员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更需要教练员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全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

  5.建议

  (l)青少年足球的培养方式是多样化的,无锡市惠山区又建立符合无锡市实际情况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完善无锡市惠山区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训练及竞赛体制。

  (2)加大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政府的监管力度和资金投入,地方有关机构要承担青少年的培养工作,抓好竞赛,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比赛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3)大力发展学校足球,坚持体教结合,优化资源配置,将青少年足球的培训体系溶入教育体系,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素质全面发展,树立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人才的目标。

  (4)全面提高足球各类从业人员素质,抓好教练员的培训和聘任,改善人才知识结构,充分发挥人才和资源的作用"。

  (5)重视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力度,营造良好的培养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青年人才培养方案篇4

  关键词:培养方案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修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217-02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管理制度高等院校的专业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1]。而培养方案又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培养方案是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好的培养方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汲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相反,如果一个培养方案质量不高,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方案是学校依据国家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有关要求,按专业对学生培养做出整体设计和规划的教学指导文件[2]。所以,高等学校都非常重视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和修订工作。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高等学校会正在不断加强对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在修订和完善过程中,会根据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把新的培养理念和教学内容增加进去,实现培养方案的完善和更新。清华大学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3]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专业[4]的曾经对培养方案的修订都体现上述特点。

  此外,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还必须考虑到专业的特点。做到以培养目标为向导,科学确定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5]。根据专业特点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有利于发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作用。本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浅谈一下培养方案的修订中的几点思考。增加对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重要性和注意问题的认识,切实提高培养方案的质量,夯实其在大学专业化培养中的作用。

  1 增加专业任选课程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青年教师教学水平非常重要

  专业课程教学是大学四年学习中的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到了大三学年主要涉及的课程内容就是专业课程学习。这一年中学生要完成二十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这其中主要包括两大块,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由于专业必修课程门数和开课学时都有严格限制,所以专业选修课程的合理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专业必修课程一般都是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来讲述。在这些课程中青年教师参与授课的比例就非常少。为了增加材料工程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所属系单位)青年教师的授课机会。材料工程系在新调整的培养方案中非常注重专业任选课(专业选修课的主要形式)的合理设置。主要核心思想就是在保证授课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选修课门数,拓宽选修课涉及的专业学术内容。

  这样设置专业选修课程有两大好处。第一,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的机会大大增加。这对提高其自身教学水平和授课质量非常有益。通过合理增加专业选修课程数量和内容,可以让更多的青年教师直接担当或者主要担当专业选修课程教学。这些青年教师往往都是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大都直接工作在科研任务第一线,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让他们直接负责或者主要参与选修课程的讲述,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优势,锻炼他们的授课水平,从而提他们的高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第二,学生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去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内容,更加直接地汲取自身所需的知识养分。原来的培养方案中的专业选修课程门数较现在的数量少很多。通过增加选修课程的门数,学生可以选择的范围大大增加。

  而且这种实施措施还不会影响整个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学生选课所修的总学分较原来还有所减少。例如原来培养方案中专业选修课程学生要修完9个学分。而新方案中学生只要修完6个学分即可。发生变化的只是学生所选择的范围增加。这样一来,培养方案的修订既符合总体趋势的要求,又切实考虑到教学双方的特点。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一方面,青年教师有课可讲,有施展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可选择,可以在更宽阔的范围中选择。使得新的培养方案即适应了修定的主题思想,有合理考了师生的切身利益,做到了教与学双方的“双赢”。

  2 实施三学期制有助于使教学体系更加清晰化,使其与国际接轨

  新的培养计划中实施的三个学期制度较原来也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提升。新修订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将原来多年实行的两学期制改为三学期制。即把原来的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修改为春季、夏季和秋季三个学期。这样修改使新方案中的教学体系较原方案更加清晰化,条理化。原方案中的教学环节课程和实践环节(生产实习和认识实习)的内容都混杂在一起。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将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只安排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每个学期中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合理、适当地搭配安排。每个学期既包括6-8门左右的专业课程,也可包括2-4门左右的专业选修课程。新培养方案提出了夏季学期。夏季学期中主要安排的是实践环节,即生产实习和认识实习。这样就使得新的培养方案更加思路明确,课程体系更加清晰,具有很强的条理化。教学环节和时间环节安排的更加合理。学生学习内容也更加顺畅、自然。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就更加科学。

  三学期制对于中国的学生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学期。但是对于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并不陌生。现行的英国教育体制中主要就是实施三学期制。一般来讲,英国大学分三个学期。每个学期10~14周之间。中间有暑假、圣诞节和复活节假期。美国大学也有三学期制定。美国的三学期制中一般每个学年分三个学期,每个学期大概包括10~11周时间。新的培养方案的三学期安排更加有利于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中国21世纪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一批高等学校正朝着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迈进。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不仅要有蓬勃发展的科研水平,更要有世界水准的教学。而新的培养方案的修订在教学的指导思想的确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合理设置学期数量,使其与国家先进水平相适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所以,在新修订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培养方案中采用的三学期制对提高教学与国际接轨效果非常有意义。

  3 加强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程度提高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是生产生活中非常重的语言工具。无论是经贸领域,还是教育科研领域,它都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作用。21世纪是一个世界一体化更加明显的新时期。各国的学术交流、教学交流在多领域内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就使得英语在交流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英语的使用对学生提高学术领域交流能力非常关键。采用双语教学就是一个非常有效地手段之一。随着高等学校的发展,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双语教学的实施[6-9]。在新修订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培养方案中就增加了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在“半固态成形技术”和“锻件组织性能分析与控制”课程中开设了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能够是教师将一些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已原版英文的模式展现给学生。这样会培养学生的英语专业领域内的认知能力。

  因为很多最新的国际前沿的学术研究进展都是以本学术领域内英文知名期刊发表的。如果学生对该领域内的专业英语词汇、短语或者语句非常熟悉,当他人本如果有进一步学习探索需求时,就可以利用学校的很多外文数据库资源。他可以亲自到网上数据库资源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这种寻找是带有趣味性的主动寻找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有兴趣的学习是学习进步的最大动力。随着互联网和数据库的发展,学术资源变得更加广阔和快速了。原来的纸质期刊查询既耗时,又收效限制。现在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查询学校拥有的所有数据库资源。随着高校的发展,像哈尔滨工业大学这样的985院校的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已经具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如果学生在掌握了一定专业英语知识之后,他就可以自己去学习和查阅资料了。这样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做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就要首先积极学习、消化和吸收现有的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先进经验。其中开展双语教学就是非常有效地经验之一。适当在专业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国际化水平。通过教学学生可以学到更直接的国际专业前沿知识。他们可以阅读大量该专业领域的外文书籍和期刊资料,提高自身的专业学术水平。另外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也会受益匪浅。他们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自己首先阅读和准备大量外文资料。在此过程中会给教师提供一定的压力和动力。无形中给教师的素质提升提供了源泉和动力。在某种意义上讲,双语教学做到了“教学相长”。另外随着高等学校的发展壮大,很多高校的留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语言,很多还要学习专业知识。所以给留学生上课也是很多高校需要面临的任务。通过双语教学可以培养教师“全英语授课”的能力。通过双语教学可以形成教师为全英语授课的一个过渡阶段。教师通过教案准备和课堂讲述可以锻炼英语表达能力。为全英文授课奠定基础。从这方面看,双语教学也是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4 结语

  以课程设置、学期分配和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对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新修订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培养方案分析得出:增加专业任选课程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青年教师教学水平非常重要。实施三学期制有助于使教学体系更加清晰化,使其与国际接轨。加强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程度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5(3):28-29.

  青年人才培养方案篇5

  【关键词】动漫产业 中国动画 青年群体 动漫人才

  经济全球一体化使得各国文化的交融越来越紧密。我国政府大力提倡提升文化软实力,并在多个方面加强文化建设与投入。动漫作为一种新兴文化,拥有十分广阔的前景。研究表明:我国的动漫产业与其他文化大国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如“动漫王国”的日本,每年的动漫产品出口额相当于该国一年钢铁总产值的四倍。由此可见,动漫在当今文化领域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发展动漫产业,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大力发展动画产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电视作为一种媒体,在中国已呈普及之势,动画片市场也随之转向电视系列片市场。动画市场带动了相关产品和动漫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目前中国动漫产业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青年群体的缺失与严重的低幼化倾向严重遏制中国动画的发展。因此,需要尽快对中国动画的青年群体缺失进行系统研究,以寻找对策。

  1 中国动画发展概况

  中国动画的诞生始于1926年。受到美国动画艺术的影响,万氏兄弟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1941年,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在万氏兄弟的艰苦创作下完成并公映,受到中国观众及亚洲华人的极大欢迎。1956年,钱家骏等人拍摄的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外首次获奖。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在1957—1966年间,上海美影厂生产的多部高水平动画片频繁问鼎国际动画节。木偶动画片《孔雀公主》,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等优秀作品,都脱胎于中国传统艺术,获得巨大成功。此外,还有鸿篇巨作《大闹天宫》,借鉴了京剧,在表演,对白,背景,音乐等方面,都显露出独一无二的传统中国韵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至今仍被视为衡量中国美术品优劣的标准,引起国际动画界的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动画业逐渐进入第二个繁荣时期。《哪吒闹海》、《雪孩子》、《九色鹿》等动画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90年代以后,国内动画的传统制作方式受到冲击,数字生产手段取代了以往的手工绘制方式,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各个动画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使动画片产量有所增加;各种专业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制作工艺比以往有较大提高。中国动画趋于产业化,主要作品有《舒克和贝塔》、《海尔兄弟》、《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自古英雄出少年》等[1]。

  尽管中国动画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目前中国的动画业正面临举步维艰的境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产量有所增加,但中国动画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加上国外动画片大量涌入,质量又无法跟国外动画产品竞争。其次,中国动画的群体低龄化,导致青年群体和人才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中国动画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2 中国动画青年群体和人才缺失的原因

  美国和日本对青年动画都给出明确的定义。但迄今为止,中国青年动画尚未有一个完整的定义。鉴于我国的特殊情况,我们暂且将它定义为:由中国青年群体制作的,目标受众年龄普遍在13岁以上的青少年,在质量、深度及广度相对成熟的动画。根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国5亿人直接消费动漫的群体中,13岁以下群体约占11%,14岁-17岁人群约占59%,而18岁以上群体约占30%[2]。由此可见,青少年已成为动漫产业的消费主体,而青年群体制作的动画则是中国动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导致中国青年群体和人才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2.1 产业政策与产业链不合理

  首先,没有科学的动漫分级制度。动漫分级制度主要是指针对动漫作品的不同受众,按年龄段加以区分的制度。它对于保护儿童,维护各个年龄段受众的权益,丰富大众文化艺术需求,发展动漫产业都有着重要意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经确立了动漫分级制度,日本的动漫产业已经形成了细致的分级体系,按照消费者群体的性别和年龄对动漫的类型进行细分。包括:普通级、“PG-12”、“P-15”、“P-18”。借助分级制度的保障,日本动漫得以蓬勃发展。相比之下,我国大部分群众对动漫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动漫只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实际操作中,审查机关作为“把关人”,必须对播出动画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查。由于我国没有分级制,使得动漫作品的标准难以衡量,青年动画创作者无法掌握内容尺度,导致作品的目标观众与实际观众产生严重错位。

  其次,受中国传媒的主要功能限制。中国传媒的功能主要在于宣传,动画片题材和目的也多有说教倾向,内容比较简单幼稚,直接造成青年动画人才和观众群体的流失。实际上,不论是在校接受应试教育的青少年,还是已经走上社会的青年人,都无一例外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和工作压力,但他们还无法拥有更多贴近生活、轻松娱乐又符合自己口味的动画作品。

  第三,投资方的媒介素养不够。我们知道,没有资金来源,动画制作就无从谈起。投资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动画的创意、走向、乃至剧情和细节,而青年创作人员一般只能照办,资金不能自给使得他们没有选择权。现在的国产动漫投资商多数对动漫创意并不了解,常常对国产动漫做出了错误的认识和决定。如果不按照投资方的决定去做,制作者也就无法生存。

  最后,我国本土动画产业缺乏开发,市场机制不健全,发行无法上规模,而且不注重衍生产品的开发。事实上,动漫从生产到传播再到衍生产品开发,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并形成特有的盈利模式。按照国际惯例,动漫市场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动画片本身的播出市场,相关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以及形象的衍生产品。其中,最后一个层次比前两个层次的周期更长,市场反响更为深远。美国在创始初期就实行了产业化操作,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及衍生产品,包括其衍生的旅游业,在商业化上是极其成功的例子[3]。由此可见,商业化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影响。然而,最有购买力的群体始终是青年,但中国动画的商业化程度低,且主要面向儿童,使得其社会影响很小,无法让全社会意识到动漫的重要性,青年群体与人才自然对本土动漫失去兴趣。

  2.2 创作与人才的限制

  首先是中国青年文化的缺失。在现代,中国大陆极度缺乏自己的本土青年文化。虽然如今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但这种缺失还是反映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年群体具有特殊性,青年被夹在儿童与成年人两个群体中间,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他们既不像儿童那样弱势,受到全社会的保护,也不像成人那样强势,有绝对的话语权,一直游离在思维蒙昧与价值观定型之间。香港的武侠文化非常发达,像漫画大师黄玉郎、马荣成所创作的一系列武侠漫画都拥有自己特殊的风格,广受青年群体欢迎。而大陆青年的流行文化绝大多数都是舶来品,比如摇滚、街舞、涂鸦、日韩剧。未经改良的传统文化难以得到年轻人的欢迎,而中国动漫的情况只是中国青年文化缺失的一个表征。我国动画的创作理念多是根植于“寓教于乐”之上,大部分动画都是建立在“教”之上的。截止2010年1月为止,经备案公示的全国国产电视动画片按题材划分,历史题材占备案公示总数的13.2%;童话题材占备案公示总数的62.7%;教育题材占备案公示总数的10.9%;科幻题材占备案公示总数的6.1%;其它题材占备案公示总数的7.1%;而神话题材、现实题材、特殊题材少之又少。按所占比例大小排名,备案公示的国产电视动画片题材依次为:童话题材、教育题材、历史题材、其它题材、科幻题材[4]。题材选择集中在童话、教育方面,可见大都难以跳出已有框框,在本土传统文化上加以创新的动画少得可怜。很多中国动画照搬原本就存在的故事和人物,本于遵照原著的思想而不加以创新改动,必定使青少年感到厌倦。

  另一个深刻原因是中国的青年动漫产业人才严重匮乏,主要表现在青年动漫产业人才总量不够,人才队伍结构很不合理,高水平青年人才和领导太少,整体培养质量偏低,国际化程度不高,缺乏一体化的培养体系等等。目前从事动漫行业人员中多数集中在动漫的中后期制作过程,而从事动画前期规划和创作的青年人才十分匮乏。也就是说,目前迫切需要的从事创意、编剧、导演、设计的青年人才严重缺乏。另外,由于我国动漫行业发展历史不长,这方面的从业人员其行业经验不足,缺乏国际化背景。据统计,从业时间不足两年的约为60%。实际上,动漫产业是一个人才密集型产业,有机融合了创作、创意、设计、策划、制作、生产、推广等过程,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除了需要考虑文化环境、政策、投入和协作等要素之外,动漫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更为重要。但目前我国动漫产业青年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3 中国动漫青年群体与人才缺失的后果

  中国动漫青年群体和人才的缺失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创作与产业环节的恶性循环。中国一线的动画青年人才多在为欧美和日本工作,从事基本和低廉的动画加工,二线青年人才则在支撑着中国的动画事业。由于长期缺乏创造力和自主创新的品牌,审查严格等因素制约,导致中国动漫并不被投资者看好,所以很少有动画公司会投入资金和精力去制作有深度和高质量的动画。这直接造成中国动画质量低下,流失了大量青年群体与人才,他们不再去关注本土作品,这又使得资金来源的断层,创作与产业环节的恶性循环导致原创性的缺失[5]。

  其次,外国文化的入侵和本土动画的闭塞。据调查,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中国原创动漫,包括港台地区在内总比例只有11%。由于我国动漫文化的弱势,正处于被严重“文化入侵”的境地,其直接后果就是在创新和思考方式方面缺乏主见,这导致本土动画难以有所创新。

  最后,动漫市场力量薄弱,导致经济流失。动漫产品本身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而衍生品的市场空间更大。2007年全球与游戏、动画产业相关的衍生产品产值超过6000亿美元,而中国的动漫产业刚刚兴起,市场容量至少有1000亿元人民币。但在庞大的动漫市场上,出自中国本土的动漫和动漫形象不足10%。国内多达80%的青少年最为推崇的是日本动画,本土动画的青年缺失使外国动画有了可乘之机[6]。长期以往,必然会继续削弱我国动漫市场力量。

  4 如何培养中国动漫产业青年人才

  动漫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国际化需求,目前我国动漫产业青年人才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和动漫产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系统培养我国的青年动漫人才,是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对于培养青年动漫人才这一核心问题,其对策应重点考虑:

  (1)从质量和总量上科学规划,培养一大批青年动漫人才。据统计,目前国内的动漫产业人才总数约1万人,与我国整个动漫人才的总需求相去甚远。因此,有关决策机构和教育部门应开展充分的调研,通过科学规划,制定动漫产业发展战略,以培养高质量青年复合型动漫人才为主线,设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计划,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既能够进行创新性创作,又了解动漫生产过程的设计与制作的青年动漫人才。

  (2)制定动漫人才的培养标准,使青年动漫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其培养重点的定位是:青年动漫人才应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比较全面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使青年动漫人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使得他们在主题创作、美术理论、画法、人物动画、场景设计和软件应用等方面都有较强的能力。

  (3)要鼓励原创,重点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创意型青年人才,这是发展我国动漫产业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提高动漫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我国从事动画产业的群体中,故事创意型的青年人才极度缺乏。动画剧本是重中之重的内容,青年动画人才对剧本的重视不足造成动画缺乏创新性和竞争力。因此,不仅要培养一支懂技术懂操作的青年队伍,更要培养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具有原创思想的青年动漫人才,使他们具备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对文学、艺术和影视创作进行过必要的研究和体验,能够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和创意,加大在故事创作能力和专业型动画故事方面培养青年人才的力度和比重。

  (4)根据我国的动漫产业的现状和发展需要,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的青年动漫人才。既需要培养掌握动漫专业知识和熟悉管理的高端人才,如主创作师、主程序员、美术总监、策划总监等;还需要培养熟练掌握动漫企业具体岗位技能的操作型人才以及运营、支持、服务和管理等相关人才,使我国的动漫产业实现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本土青年动画及人才培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然而,从现在的发展情况看,中国青年动画的前途一片光明,我国许多大学已经设立了动画专业。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通过教育部门和有关企业的协同合作,合理制定青年动漫人才的培养规划,在培养规模、培养质量、人才结构、培养标准等方面不断进行建设和优化,中国动画青年群体和人才缺失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成长起来的青年动漫人才必将引领中国未来的动漫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建国,王培德,彭一.《中外动画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2] [美]约翰·A·兰特(John A.Lent),《亚太动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3] 傅忠勇,《卡通动漫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4] 蒋建国,提高原创能力壮大动漫产业—— 湖南动漫产业调查,求是,2006(13).

  青年人才培养方案篇6

  关键词:本科 市场营销 专业建设 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32-01

  1 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首先要确立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类型相对划分为应用型和研究型,根据培养人才类型确立具有差异化的培养目标,并实施相应的教学组织。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综合学术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各种实践技能、判断能力及决策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市场营销专业的概况,了解市场营销专业的性质、特点,所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体系构成,所学习的社会实践类课程与实习类课程的特色和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的条件,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和条件;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毕业后的深造方向,营销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分析企业营销实际问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最终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基础扎实、专业面宽;掌握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分析原理和方法;掌握计算机辅助管理技术;具有良好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市场营销管理和综合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开拓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成为营销领域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2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建成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知识结构、学术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学风严谨、教风优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团队职称结构层次较高。高级职称比例相对稳定,中级职称比例逐年提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逐年提高,其余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团队成员的年龄实现老、中、青的合理配置,梯层式结构显现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市场营销教学团队应依据发展需要,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全面提升教学团队素质,完成更多高水平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

  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大学访问学习,到国内知名大企业实习,实现教师百分之百具有企业实践经历。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上,参加各种市场营销相关的教学研究会议。了解专业现状和动态,实时跟踪专业前沿,掌握专业发展趋势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

  3 青年教师培养目标

  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对青年教师严格要求、科学管理、重点培养。

  3.1 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以提升教师学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一方面可以完成在职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将学科中的最新知识应用到教学工作中。

  3.2 加强青年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的培训和管理

  实施以老带新制度,在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教材编写、教案制作、论文写作、课题申报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及时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使青年教师尽快掌握教学规律。

  3.3 定期进行团队内青年教师的研讨与交流,成员之间互通有无、相互帮助,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民主、宽松的团队氛围和学术氛围,提高市场营销教学团队的竞争力与凝聚力,增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4 支持青年教师独立申报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以科研促进教学

  鼓励青年教师多出成果,对获得部级、省部级科研与教学课题、出版高水平著作、发表高水平论文的青年教师给予奖励。

  3.5 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

  为青年教师开阔视野,了解前沿学术动向、学习先进教学方法提供平台,使整个市场营销教学团队的水平能够稳定在市场营销学术领域的前列。

  4 教学体系建设目标

  4.1 课程体系建设

  形成基于人才培养的课程特色,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合理的课程体系应以《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策划与案例》等课程为龙头,主要涵盖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企业管理》、《品牌管理学》、《广告学》、《企业形象设计》、《国际市场营销》、《零售业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服务营销》、《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商务谈判》等核心专业课程。

  4.2 专业教材建设

  以精品教材为重点,加强精品教材建设。加大对重要专业课建设的投入,采取措施提升课程教材建设质量。定期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论证,每两年完成一次教学计划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课程教材,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及时更新已有教材。尽量使用国家教育委员会认可的市场营销专业优秀教材,或者各高等院校自己组织编写的优秀教材,或者译成中文的国外知名大学使用的优秀教材。

  4.3 实验与实践教学

  强化案例教学,注重实验与实践等应用型课程。让学生全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围绕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着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中,通过营销专业软件的开发,开设企业经营模拟和营销沙盘模拟实践性课程。高校还应与企业合作建设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

  4.4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百分之百使用多媒体教学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大视频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这样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课堂知识传授效率,有效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营销领域知识动态。充分运用快捷的网络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网上辅导和学习的互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全部在教学中应用,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有机互补。加大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培养学生分析实际营销问题的技巧与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鸿飞.营销策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孟韬.市场营销策划[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张鸿.营销策划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4]张海.营销策划原理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孟韬,等.营销策划方法、技巧与文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叶万春.营销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郭国庆,等.市场营销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青年人才培养方案篇7

  人人培养,技能为先

  实践中,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根据独立学院办学定位、经济发展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结合独立学院生源特点,将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具体化,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突出对专业技能的培养,把人才培养定位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上,使学院人才培养定位除要求具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外,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所在单位工作要求。

  为此,学院强调高素质“技能”的培养,但又不唯“技能”为上,特别注重课程体系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社会需要为导向,根据学生反馈和社会调研,不断调整和改进,做到了课程设置合理、逻辑关系明确、知识衔接有序、涵盖内容广泛。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的需要,学院将整个课程体系设置为三类模块,即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实践模块。基础模块主要是给学生做好专业知识的铺垫,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前期积累。专业模块是学生应学好的主要专业知识,是学生应掌握的主要技能。实践模块主要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

  同时,学院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出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性课程的学习和研讨,在专业课程中设有单元实践、阶段性实践、课程总体实践和课程融合实践。通过这些实践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总体素质。

  教学改革,创新求变

  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实践育人方案的贯彻落实,教学改革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此,学院反复进行教学改革论证,探索出了一套先进的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改革,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学院通过先进的课堂教学设计,既保证课堂改革落到实处,又保证不走偏、不变味。教师改变了以往“以讲代学”“以讲代练”的现象,“讲”为“学”服务的意识有所提高。

  实践表明,先进的课堂教学设计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学生动流、思维碰撞、分享观点,同时,积极引入“学习小组”等竞争模式,便于学生的互动,也便于教师分别指导,进而打破了教师“一言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实现了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新方式。

  教学内容改革,先进性、科学性决定成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会定期予以修改。实践中,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变动不断修改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改革。该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方法,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强化师资,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建立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专职教师中青年教师偏多,且多数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为此,学院要求青年教师从多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鼓励他们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并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定期聘请企事业单位资深人士来校讲学,交流经验,传授技能。

  建立“老带新、结对子”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学院青年教师任教前,需通过省、校组织的教师资格岗位培训,进行试讲合格后方可上岗授课。在授课过程中“老带新、结对子”,指定专业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以课前指导、课中视听、课后点评等方式方法,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为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学院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到各企事业单位、实践教学基地等去走访、调研、指导学生实习,使他们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外,学院还以“请进来”的形式请其他院校的学者和社会知名专家来讲学,将前沿理论和观点、实践经验和方法等请进来,丰富教师视野的同时,也能使教师有机会了解、接触社会,增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交流。

  鼓励青年教师提高自身水平。学院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学习氛围,鼓励青年教师进一步深造,通过进修、考研、考博等提高教师自身的学历、学识水平。通过主动学习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识水平。

  此外,学院还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活动,如说课、讲课、多媒体课件制作、教案评比等,在积极支持教师参加的同时,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促进了他们教学水平与职业能力的提高。

  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

  课内单项实验。课内单项实验包括单元实验、阶段性实验、课程总体实验和课程融合实验。单元实验在每一单元完成时进行,阶段性实验在某一知识点完成时进行,课程总体实验在课程完时进行,课程融合实验在相关主要课程完成时进行。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的实践技能渐次形成。

  业务场景设计。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学院在相关课程中安排一部分业务内容,把这些业务内容的处理交由学生进行。先由学生组成业务处理组,分工合作,提出解决方案。要求做出任务完成计划书、责任人岗位分工任务书、任务完成路径设计书和总结建议书。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技能得到真正发挥,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

  社会调查和实习。学院从二年级开始要求学生每个假期都要参加社会调查,内容涉及经济管理等各方面,弥补学生社会经验少的缺欠,同时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三年级学生还要参加社会实习,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学生在实践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实际业务中去,为就业提供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校内综合实践。校内综合实践是在学生将全部专业课学完,临近毕业前,将学生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开展的实践,这次实践不仅包括基本业务训练,还包括一些内容较难、综合运用较为复杂的业务练习。通过综合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基本达到用人单位直接上岗的要求。

  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学院在校内建立一系列专业实验室,包括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金融综合模拟实验室、第三方物流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审计实验室、ERP实验室和沙盘模拟实训室等,并于2011年被评为“吉林省省级会计与财务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些实验室的建设对课内单项实验和校内综合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年人才培养方案篇8

  [关键词]转型发展;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途径

  为使地方本科高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方向作战略性调整,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颁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领、示范推动,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广西顺应形势发展及时颁布《关于开展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从自治区层面启动了广西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目前,广西已经有至少8所本科院校成为全区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在高校转型发展建设诸要素中,教师的转型是关键要素。高校教师队伍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总数的37.7%,45岁以下中青年和青年教师超过总数的70%82,因而高校教师队伍转型主体是青年教师。因此,新建本科高校以转型发展为契机,认真抓好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建设工作,这不仅是学校转型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新建本科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构筑职业愿景,生成职业发展的内驱力

  职业愿景是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愿望和景象,它是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也是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发展的内驱力大于外驱力,正所谓“内因决定外因”。而每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和生存于学校这个环境中,个人职业愿景不可避免地与学校愿景产生交互作用。为此,应恰当处理好青年教师个人职业愿景与学校愿景之间的关系。将青年教师个人职业愿景融入学校愿景之中,学校愿景又要充分关照青年教师个人职业愿景,实现既有助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又有利于学校整体发展的“双向互赢”。事实上,学校愿景的实现为个人愿景的实现创造良好环境,而个人愿景的实现又为学校愿景的整体实现提供助力。按照教育部等部委的相关文件精神,要求转型发展高校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如前所述,作为专任教师队伍主体的青年教师群体必然成为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型的主力军。然而,地方高校多数青年教师毕业于学术型大学(或按照学术型大学培养人才的应用型高校),普遍缺乏对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的认识和认知。这就需要学校帮助青年教师转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的内涵,理清应用型高校与学术型高校和高职的区别。通过对转型发展相关文件精神的解读,帮助青年教师正确认识、认知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类型、科研、社会服务都以应用型为主要特征,这是区别于学术型大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应用型大学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生态伦理素养等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这是区别于高职的一个显著特征。根据学校转型发展目标与要求,帮助青年教师设计个人愿景,使之既具有个性化特征又融入学校愿景,生成职业发展的内驱力,避免职业发展的盲目性,提高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效率与效果。

  二、强化在职指导和培训,促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

  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大多为毕业于非教师教育背景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但几乎不曾接受过系统的教师教育,普遍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导致他们入职适应周期长。为此,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各省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培训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欠缺。但是,一方面,短暂的入职培训,青年教师的教学知识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认知水平,必须将教学认知转化为娴熟的教学技能,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胜任高校教师角色;另一方面,新形势下高校转型发展建设中,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双师双能”素质,对青年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此,探索在职指导和培训是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建立“双导师”制,助力青年教师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发展

  多年来,青年教师入职初期担任协助教授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教学事务的“助教”角色,随着本科教育规模扩大,新入职青年教师褪去原有的“助教”角色直接登台执教,已经成为新建本科高校不得已而为之的现实,加之转型发展对“双师双能”素质更高要求,使得传统的指导青年教师的“———导师”制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形势需要,“双导师”制就此应运而生:理论导师———指导理论课程教学和纵向科研,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实践导师———指导实践和横向科研的行业专才、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对于理论课程教学,由理论导师全程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采用“先听后导”“先导后听”两种方式。“先听后导”,是导师先进入课堂听青年教师的课,再于课后就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点评指导;“先导后听”,是导师课前指导青年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再进入课堂,并于课后点评指导。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可以采用“先学后上”“先上后学”两种方式。前者是对于课程中的难点和关键内容可以先观摩学习导师的课然后自己上课;后者是对比较容易的知识,可以先自己摸索上课然后观摩学习导师的课。多样化的指导方式和学习方式,可以促进青年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实践导师指导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式:一是下行业、企业接受指导,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培训、实践锻炼过程提供指导;二是在高校接受指导,实践导师到高校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以及实践教学等,青年教师可以跟岗接受指导。这种“跟师学艺”的实践指导模式,有助于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提升。

  (二)有针对性设置专项培训,促进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

  在培训之前,高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会等方式调查了解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的需求,基于青年教师需求和相关文件精神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专题。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而多数青年教师对于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不甚了解,针对这种现状,优先选择这些知识作为培训内容。研究表明,教师的学习是一种成人的学习,成人学习的主要特征是情境性。为此,专题讲座可以采用理论嵌入案例的方式。如,在讲授参99肖春梅,等论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与式教学方法时,嵌入如下案例:四川大学蒙文通教授的参与式课程考试。不是教师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教师。当学生提一个问题,蒙教授就知道该生的学识程度,当即判定该生的成绩。更有趣的是,蒙教授是在四川大学旁边的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考试。学生问得好,他就猛吸一口叶子烟,请该生坐下陪他喝茶,然后对所提问题详细评价,问得不好就请学生离开。学生既紧张又兴奋,都希望自己能留下陪老师喝茶。

  如此的理论嵌入案例式讲座使青年教师在具体的鲜活的情境中理解教学理论,有助于教师内化教育理论知识,同时分享大师的教学信念和教学智慧,增长教学知识。理论嵌入案例讲座形式可灵活运用。其形式一般分为三种方式:演绎方式、归纳方式、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方式。演绎方式是先讲授理论知识,再通过分析案例帮助理解理论知识;归纳方式是先分析案例,再从案例中归纳理论知识;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方式就是在理论讲解中以案例明理,同时又通过案例归纳理论。可以根据理论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听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式进行讲座。行为跟进是关键。当青年教师通过培训获得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后,如果不及时运用于自身的教学中,就会只停留在认知层面,甚至很快遗忘。行为跟进就是避免上述问题的有效策略。行为跟进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日常教学自觉地、及时地运用所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二是在院系内开展青年教师展示课,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砥砺,评课环节还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发现不足,明晰改进的方向,提高教学水平。

  三、搭建实践平台,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

  青年教师接受的更多是图书馆、实验室的系统学术训练,而缺乏将专业知识对接到行业、企业实践领域的能力。新建本科高校设立的教师发展中心应当发挥作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机构的作用,统筹校内外多元化资源,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多样化实践平台,提高实践能力。

  (一)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践平台

  建立和完善实训室、实验室、校内实践中心、校内实训基地等实践平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适当压缩理论课程和课时,增加实践课程和课时,加大实践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安排青年教师承担实践课程教学,指导学生校内实验、实训,积累实践经验。建立竞赛平台,开展区(省)级、校级、院系级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和行业企业实践技能竞赛。通过上课、说课、微课、教学软件设计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技能比赛,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与教学研究水平;通过创新创业设计、机器人设计、中小学学科教学设计等专业实践竞赛,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鼓励青年教师指导大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通过指导学生竞赛来历练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

  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应用型科研和科技开发。因此,需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为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提供平台。高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不同职称层次和不同学科专业类别安排青年教师实践岗位。初级职称青年教师以认知性、体验性实践为主,如,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到实习车间跟班学习,了解当前企业在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教师教育专业青年教师到中小学观摩课堂、参加班团队活动,了解中小学生心理特征、学科教学方法、班团队管理方法等。中级职称青年教师以强化实践能力为主,可在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挂职、学习。如,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到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等,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教师教育专业青年教师到中小学进行学科教学和班团队管理实践,通过顶岗支教、中小学管理等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能力。高级职称青年教师,以技术开发与应用型科研服务实践为主,可在高级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参与技术研发、决策,以及合作开展服务行业、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教师教育专业教师以研究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一方面帮助中小学解决教学实践与理论困惑,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可以获得来自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和来自一线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开展服务中小学应用研究提供素材、积累经验,实现高校与地方中小学互惠共赢。理工科青年教师可以为企业行业提供理论培训、科技服务、产品研发等,也可以针对企业某一领域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调研,从而在科研过程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三)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合作交流加强与国内转型发展

  高校的友好关系,可以组织青年教师到国内、省内转型发展先行先试的高校学习,如,到厦门理工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合肥学院、黄淮学院等地方高校,学习借鉴他们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还可以到同步转型发展的同类高校走访交流,互通有无、互相借鉴,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加强与国内211、985高校的合作与联系。新建本科高校多是由原来的师专或师专与中师合并升格而成,无论是教学教研水平还是学术研究水平,与211、985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充分利用这些高校的优势资源、智力资源、数据资源,有计划、有目的选派青年教师到这些高校进修、访问、合作研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和学术水平。加强新建高校与海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选派青年教师到海外应用型大学留学、访问,与海外高校互换学生、互换教师,学习借鉴国外应用型高校成功的实践经验,使青年教师放眼世界,开阔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视野。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实质上也是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的转型发展。就内因而言,需要青年教师“脱胎换骨”式的职业发展观念转变,更需要青年教师“凤凰涅槃”式的行动跟进;就外因而言,需要高校注重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在现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条件尚未进行较大改革的情况下,积极探索校内特聘专业技术岗位的合理化安排,适度推行优秀青年教师破格任用或低职高聘等弹性用人机制,建立健全青年教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为青年教师职业的高效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EB/OL].

  [2]教育部高等教育学评估中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2-03-16)

  [5]钱理群.用最自由的方式享受学习[J].基础教育论坛(文摘版),2012(2):63.

  青年人才培养方案篇9

  关键词: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117-02

  1探讨软件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IT教学课程安排脱离实际,教材更新过慢等问题,同时面临着一些软件培训机构强有力的竞争。因此,高职软件专业迫切需要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措施。

  2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式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化教育,生源差距较大,不少高职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较弱,逻辑思维、判断能力较弱。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这一特点,将理论知识教学重心下移,实践动手能力教学重心上移,做到因材施教。

  3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定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在制订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充分的社会调查和专家论证,提炼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点、能力要素和职业素质,也就是专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然后据此制定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以及创新教育体系。这种方案制订的特点是“倒推法”,即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出发,演绎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直至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4加强学生素质与关键能力培养

  有组织、有计划、坚持不懈的搞学生科技制作、软件项目设计比赛,鼓励学生多动手。可以通过设立各种竞赛活动和奖励制度的方式,推动学生在课余假日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动手能力,取得良好效果。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会展的服务工作,培养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5加强一学两证的双证书制

  为了使课程教学更贴近企业的需求,可以加强双证书制。例如在专业教学中,完整地嵌入北大青鸟二年制课程体系。对于北大青鸟教改实验班,主要推广北大青鸟国际认证证书,具体实施采用一学两证的办法,即学生完成学业可以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获得ACCP全球认证证书。对于其他软件班,则推荐有分量有影响的专业证书,如国家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占据行业认证主流地位的微软等公司的认证证书。

  6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将北大青鸟二年制课程作为主干专业课程嵌入到高职三年制课程之中,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增加了相关专业课程,以保证专业教学内容理论适用,理论和实践的课程环环相扣。其中专业课又可分为三类:编程语言、支撑课程以及专业技能提高与扩展课。可用图1表示按技术路线走的软件专业课程体系。

  这个课程体系,无论从技术路线、授课门类,还是教学内容来看,具有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也相当务实,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比较合理、适用。

  7重视创新教育

  高职教育必须牢牢把握创新的基本原则,把创新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例如开设了“创新制作”课程,作为专业必修实践课,包括题目确定、撰写开题报告、开题答辩、研究设计过程、撰写设计报告、结题答辩等6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选择一个具有新意的制作课题,利用学校实训室、企业或其他途径所提供的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制作过程,最终提供规范的开题报告、设计报告及制作实物。课程进行中采用讨论、交流、讲座、答疑等较为自由、灵活的课堂形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创新制作”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固定的学时、学分,形式可灵活多样。如取消固定的课堂,学生自行选择教师,完全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课程要求的内容,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获得工作量。学生入学后,经过必要的专业课程学习,在二年级即可选择教师进行“创新制作”课程的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在电脑市场、IT企业、工程施工现场等实践性较强的场所进行“创新制作”课程的教学,教学时间可长可短,也可以跨学期,以完成任务为限。教师以实训室为基地,以自身积极的科研活动带动创新课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孔小利. 研究高职办学规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5).

  青年人才培养方案篇10

  1.当前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据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近十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已经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其中,16岁少年犯罪案件数量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左右,由此可见,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突出问题,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已迫在眉睫。

  2.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

  (1)有利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近几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越来越多,这一现象的发生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法律意识淡薄,对罪和非罪分辨不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法律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能力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强,自我保护意识也比较薄弱。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能够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能力,使其能有效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打击犯罪,实现自我保护。

  (3)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代社会需要的就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底蕴、开阔的视野、良好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和健康的心理。

  (4)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随着青少年犯罪的增加,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治安和稳定的突出问题,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有利于促使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从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二、当前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的失当

  首先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出门有学校,入门有家长,一直受的是正统教育,孩子不会出问题、入歧途,因此不重视对其的法律意识培养。其次,有些家长重智轻德,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只关注孩子的成绩。

  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促进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给我们社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在社会上蔓延,文化市场充斥着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等,网吧、游戏厅、等普遍存在,这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存在都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温床,这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尤其是法律意识的培养方面。

  3.学校教育的滞后

  学校是青少年法律思维培养的基地,但是很多学校对法制教育不够重视,有些学校虽然认识到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育系统对法制教育没有提出强性的质化和量化要求,同时迫于对升学率一味追求而没有引起重视。

  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贯穿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方法

  1.家庭方面

  (1)提高父母的法律意识

  父母是青少年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可以通过阅读法律教材、读物、杂志,收看法制节目,参加法律讲座等等来培养法律观念,提高法律认识,并在生活中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使孩子对法律知识形成一定的了解,并用自己正确的行为举止使青少年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

  (2)在家庭思想教育中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向他们灌输一些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道德观念外,还要教导他们学好法律知识,让他们知道法律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只是阅读书本,或者通过暴力,而要采取一些青少年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如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观看影片等等。

  (3)与学校保持联系,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

  父母应该与学校经常保持联系,积极参加学校的家长会等,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针和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配合学校的智育教育的同时,积极配合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地关心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促进其健康成长。

  2.社会方面

  (1)加大进化文化环境力度

  首先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其次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治理;再次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日常管理,任何不适宜对未成年人开放的文化娱乐场所,不得对未成年人开放;最后大力提高社会各界人士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

  (2)建立青少年法律咨询机构

  由法律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青少年法律咨询机构,定期为青少年、家长、教师等开展侧重点不同的法律讲座和咨询座谈会,并让一些表现良好的少年犯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同时可以派遣专门人员走访青少年的家庭,进行调查和访问等,并分析总结调查、访问的结果制定更加合理的解决措施。

  3.学校方面

  (1)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和教学质量

  青少年对法律的认识大部分来自于课堂,因此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十分必要。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并适当地参加一些司法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进一些典型的、正面的案例进行分析,使青少年得到感悟和情感升华,促进其法律意识的培养和稳定。

  (2)强化和优化法律知识的课堂教学

  法律知识本身较为枯燥,对于中学生来讲甚至复杂难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地引进案例进行教学,其中案例要求具有典型性,与日常生活要联系紧密,在教师假定的情景中,让学生接受法律知识并初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