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十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一、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面对新教材内容的改革,教师应注重语文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如何让学生对教材感兴趣,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通过对教材的知识内容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新教材内容比较注重于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要求却不都清晰和明确,即新课标下的七年级语文教材比较注重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学习习惯和理解词语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领悟,但是,新教材知识点在练习中的要求却不够明确,例如标点符号和句式训练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适应新教材,教师不仅要足够了解新教材教学的知识内容,也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情绪,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不断调整课堂教学。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来明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对学生真正有所了解,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针对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设计教学方案,以保证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新教材内容跨度较大,若开展语文习作练习,这可能让很多学生感觉困难,这时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也可以及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进行反思总结,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只有教师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针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满堂灌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改革下,要求不仅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由此可知,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严重不能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容易造成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改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例如在作文教学中,若教师采用讲讲写作要求、读读例作、作后评价的方式来开展作为教学,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也容易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厌烦心理,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应不断地进行反思,为了开展有效的作文教学,教师应多读一些关于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并多向同行的语文教师、或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和请教,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行为进行反思,注重新教材知识内容的把握,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以确保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总的来说,无论是在作为教学中,还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关系的处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师的想法和说法不是月薪约好,而是用真情实感来打动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润化,学生受到感悟和体验后,才能有兴趣学习知识,才能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中,针对语文教学的特点,培育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优化教学结构和改变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以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三、对语文课堂中的现象的反思

  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现象,教师应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第一,在课堂的自主学习中,首先,教师应充分做好教学准备,注重学生语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调整教学方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该学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二,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不仅要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也应注重结果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合理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新课标下,着重强调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对话,虽然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其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默读和写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合理安排教学结构,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四,注重语文的学科特色和教学趣味性,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采用数学课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不可取,这样不仅不能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色,也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语文知识,因此,采用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知识水平和情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以保证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2

  2009年9月,我校成为九年一贯制义务学校,这打破了中小学的时空限制,为我们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经过大量的听课、评课,我们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研究已刻不容缓。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与衔接上作了深人细致的思考与实践,以便更好地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过渡。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性

  1.学生的差异

  虽然小学六年级学生与中学七年级学生只有几个月相隔,时间隔得不算太久,但由于七年级学生的交往与活动更多的是与级学生在一起,而小学六年级学生则与低年级学生在一起,所以他们的心理特点、思维水平、理解水平都还是有明显差异。小学六年级学生心理年龄仍处在儿童期,他们往往还是让别人承认自己,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就逐步向少年期转化。学生个性发展开始不平衡,出现明显的心理矛盾,表现出爱和恨,自信和怀疑,尊重与轻蔑的感情,同时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发展。

  2.教材的差异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侧重于学生的识记与浅层的理解,它主要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思维难度不大。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除了需要大量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再者,小学教材在双基上更注重字、词、句、段的训练,中学教材虽然在这方面也有明确的要求,但较小学而言还是要单薄得多。中学语文教材要求学生更多的是审美与鉴赏。也就是说,小学教材更多的是解决“懂不懂”的问题,中学教材解决的却是“好不好”“美不美”的问题。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是从文字走向了文学。再者,从文体上讲,小学语文记叙文居多,有着很强的故事性,趣味性;中学语文教材增加了科学性的说明文和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文言文的容量也增大了,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从感性走向理性,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3.教学方法与要求的差异

  小学教师上课重视情感的渲染,教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直观。加上小学课程少,时间多,因此,小学教师上课速度比较慢,容量小,一个知识点可以反复讲,反复练,直到学生弄懂为止。教师上课提问的深度也不够,大多数学生可直接回答。对作业的批改,小学教师可以做到精批细改,对犯了错的学生,大多都可以面对面指导。中学教师由于课程紧张 (每周只有5节课),所以讲课速度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讲一遍就不再讲了。在作业批改上,中学教师也不可能精批细改,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自觉、认真、独立完成好作业。

  4.命题思路与评价标准的差异

  以阅读为例,小学六年级与中学七年级阅读要求明显不同。语文课程标准对六年级记叙文阅读的要求是“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叙自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而语文课标对中学的要求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标准的不同,必然一导致命题思路的不同,小学语文命题仍以重现、叙述为主,有简单的情感表达,但答案基本上可以在文章中找出来。而中学语文命题则强调对文章内涵的概括与情感体验的评价,并能品味、鉴赏文章。从小学知识的积累到中学能力的培养,这是小学语文得高分而学低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写作为例,可以看出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的差异。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字数要求为400字,中学生则要求600字。小学作文要求学生能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结构完整,就可以得90分以上。中学则更强调文章表达方式的运用,语言的优美,构思的精巧等等。一般小学六年级的高分作文在中学老师的手里也就是80分左右。这样一来,就凭作文这一项,中学语文要想得高分出就难上加难了。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1.教学研究上的衔接

  (1)成立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组。我校2009年就申报立项乐山市级课题《教师微型课题的开发与指导实践研究》,其中有一个子课题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研究》,由小学六年级教师和中学七年级教师承担。课题组着力于小学高段和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思考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对策等问题。

  (2)建立六七年级联系组。学校定期召开六七年级联系会议,共同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师的教学情况。学校还抽调小学个别教师到中学部任课。让这些教师一方面向中学教师学习,一方面又不断给六年级教师交流,由教师的亲身感受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适当的时候,让六七年级教师集体备课。

  (3)相互听课。中小学语文教材及教师教法的不同,可以通过相互听课来促进了解。听课后,中小学教师相互提出合理的建议,明确各自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避免各自的弊端,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机衔接。

  (4)同课异构。同课异构即同一节的内容,由六七年级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节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六、七年级教师更加深人地了解六、七年级的教材,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融合。

  2.教学的衔接

  首先,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潜能进行教学,适当加大抽象性,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问的难度稍作增加,更加娴熟地运用追问与启发的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思考能力,少做一言堂的讲解与机械的训练。七年级教师则放下身子,不要让自己还停留在九年级的教学思维之中,要充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儿童化倾向,问题设置不宜过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术语,避免使用太多的专业语言,要重视七年级的情趣化教学,也要加强七年级的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识记。其次,中学教师除了熟练掌握中学《文课程标准》外,还要通读小学《语文课堂标准》,形成体系,避免单打独斗。

  3.学生习惯培养的衔接

  小学高段教师应该摒弃小学中低段的一包到底的教学习惯,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白语文到底要学什么,怎么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与积累的习惯,打开学生的视野,而不是一味地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中学教师则要在七年级放慢脚步,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在中学的起始段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持久的动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让七年级学生了解中学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到七年级下期才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分析等等。

  4.评价体系上的衔接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3

  竞聘学校德育处主任演讲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现任语文科组长,从化市初三语文中心组成员,《从化教研》特约通迅员。曾获的荣誉有: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从化市教学新秀、从化市优秀班主任、广州市青年语文教坛新秀、学校的语文学科带头人、优秀科组长。广东省第三期中学语文骨干教师。

  我年调入七中,一直担任初三毕业班工作,个人业务素质综合全面,胜任平衡班、试验班教育教学工作,每年会考语文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班主任工作成绩突出。年认为语文科组长,带头做好学科的教育教研工作,个人多篇论文在《从化教研》上发表,并在广州市中学语文教研会做过专题的发言,多次承担从化市级的大型公开课。语文科组被评为学校的优秀科组。现我竞聘的部门是德育处。我认为我有以下的竞选优势:

  ⒈我是语文教师。

  中华民族的古典思想文化精粹流淌在我的血液中,真善美的道德标准塑造了我的师魂。语文素养培养了我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确立了我的做人的态度和为人师表的原则:诚实,善良,勤恳,踏实,热情又有同情,能积极进取也能开拓创新,既有对事业的忠心,更有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

  ⒉我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我从教年,有年的班主任工作历程,年的初三毕业班工作经验,能临危受任、能临重受托,把握关键,做好重点,出色完成学校下达的教育教学任务,培养出一流的重点班(如刚毕业的初三七班,有人被从化中学正取、近人进重点线),也能彻底扭转局面较差的平衡班(如去年的初三一班)。有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有较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以人为本,以制度治班,在班级制度和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做过专门的探究,能协调班级学生先进与后进的关系、做好科任与班主任的沟通工作,处理好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关系,能妥善解决学生中棘手的矛盾冲突。熟悉学生心理,善于做思想疏导工作。对问题生的转化、问题班级的治理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⒊我有对德育工作的热诚。

  德育是对人思想行为品质的养成教育。中国人以德为首,以才为辅,育人先育德,德立而百善。七中已有科学的办学理念:“以德育为首,科研为先导,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七中属于城乡交界的初级中学,社会环境、生源情况、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决定着七中德育的复杂性和管理的艰巨性。从事七中德育管理具有挑战性,我愿意为七中的德育出心出力,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做好组织、协调、计划、管理、落实等部门工作。

  现在的七中,在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各方面的制度已比较健全,层级管理、环环相扣、步步到位的德育管理模式已成为特色,学生的思想面貌也有了较大的改观,七中的德育已步入正轨。目前的任务是继承和完善创新,协助学校火车头做好各项工作,保证德育列车更上一个档次,在正常的轨道上越走越快、越走越好。如果我能在这次竞选中成功,我会好好的珍惜这个机会,全心全力协助学校打造七中的德育魅力,创建一个文明七中的形象。我会重点做好几方面的事:

  ⒈抓校风,树形象。

  抓校风从文明着手:重塑学生的语言思想行为规范。从学生多样化的实际出发,发展其道德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能力。让德育美化心灵,让德育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走进社会,做到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社会满意。提高七中人的自豪感,培养自觉维护学校利益的意识,提高社会对七中的信誉度,让七中成为一所家长仰慕、学生向往的学校,为七中创建广东省一级学校打造良好品牌形象。

  ⒉不断完善班级的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有人文关怀、有针对性、重实效。培养学生当家作主的意识,让学生以主人公的角色参加班级管理,做到自治自律。分层次对平衡班、实验班进行目标管理。特别协助班主任把平衡班的思想管理当重头戏来抓,改善中后生的精神面貌。

  ⒊开展形式多样的的主题教育活动。把中学德育的具体内容以鲜活多彩的主题活动深入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44-0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尤其是处理教材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由此可见,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要让语文课以独特风貌吸引初中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热情,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材处理技能。

  一、全局把握,分析各册教材,实现统揽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使学生领悟、学会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能力。语文教师应由此出发,思考该如何让学生在三年初中学习时间里更好地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有“全局观”,应对初中各册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和能力的构建体系。以阅读教学为例,七年级要求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对阅读方面没有做详细具体的要求,而级则要求学生逐步按“理解方法阅读的不同方法不同体裁的阅读方法”的步骤来掌握阅读的相关知识。因此,在教授七年级语文教材时,教师应尽量避免对课文作条分缕析的讲解,或者是把课文剖析得支离破碎,让学生丝毫体会不到阅读的美感和兴趣,而应主要从朗读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到了级,教师真正向学生传授相关的阅读理解技能时,学生将会出现排斥心理,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教师应根据整个教材体系安排对各册教材进行巧妙整合。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的教学中,通过整合《春》《济南的冬天》《秋天》《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等课文,选取其中一些优美的片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其中的语言美,由此产生对文章的欣赏之情。到了级时,教师再通过整合《三峡》《短文两篇》(八年级下)《雷电颂》等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并主动学习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为今后更深层次的阅读打下基础。当然,在对各册课文进行教学整合时,哪些应“长文短教”,哪些应“短文细教”,哪些应“难文浅教”,哪些又应“浅文趣教”等,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按年级阶段授以学生相关的阅读知识。

  二、利用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对单元之间的整合相对简单,但是要想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和规律,使教材真正成为教会学生学习的材料,还需教师具备一定的单元整合能力。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第一、第二单元的所有课文都与“热爱生命”有关,根据课文特点,在教学中可将其归为“生命意识”“生命理想”“生命智慧”三个主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教师有目的的主题整合,加强了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又如,九年级下册的第五、第六单元都是反映古代文化底蕴、古人文化思想的古诗文题材,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字和词的运用演化。教师可通过对教材的共性整合,使学生对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化底蕴、文化思想及不同时代对文言字词的运用有明晰的比较,加深了解和认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如在第五单元先秦时期的《公输》中,助词“焉”与“为”通常合用为疑问助词(如“夫子何命焉为?”),而到了第六单元战国时期的《曹刿论战》中,就演变为只用“焉”表示疑问助词(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更容易了解文言字词在不同时代的使用演变情况,从而加深对文言字词的精确理解。

  三、了解单元内课文编排目的,实现课文之间的整合

  对于同一单元的所有课文,教师不能逐篇孤立地进行教学,而要审视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根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给学生规律性、科学性的语言文字艺术熏陶。比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由5篇写人物的课文组成,教师应从这些名人传记式的课文中发现规律,总结出人在成长过程中常伴随着艰辛与困苦,需历经磨难,要有奋斗不息与坚忍不拔的高尚情操等,从而把本单元的课文中心整合为“如何做人才能取得成功?名人成功的共同点是什么?”的主题,通过串联整个单元的课文,让学生找出各篇课文的主人公在精神上有哪些异同点以及应学习名人怎样的精神品质等。只有了解掌握课文的编排目的,教师才能把握课文与课文之间人物传记的不同写法,有意识地在教学时分析能表现人物不同侧面的横式结构或以人物成长发展为线索的课文片段,从而指导学生写出个性化的写人作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 纵向衔接 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纵向衔接的实施策略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螺旋上升,突出实效;纵向衔接,立体实施。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一.组织学习,系统提升

  1.学习理论,提升自我修养。研究初,组织教师系统学习了诸如《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开发》《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方式》《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与实践》等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理论、实践方面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反思日记。

  2.研读教材,树立全局观念。

  研究初,组织教师系统研读了初中七至九年级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材料,另外研读了小学、高中尤其是小学六年级、高中一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树立实施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全局观念。

  二.全盘整合,突出重点

  本研究重点为七至九年级各年级间的衔接,课题组在系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做出了科学规划。人教版教材“七~九年级”36个“综合性学习”单元,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大致区分为六个版块:自然探究,艺术探究,社会探究,生活探究,学习探究,历史人物与动物探究。课题组成员基本每人负责一至两个板块的设计。通过这六个板块的有效教学设计,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通过自主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另外,在实际操作中,经常组织教师展开同级、不同级间互相听课、观摩学习,互动交流,还组织不同年级间学生的互相交流、观摩学习。

  三.互相交流,突破难点

  由于小、初、高三个学段的相对独立性,此研究的难点为三个学段间的纵向性衔接。课题组采取的措施为在作为实验校的小学、高中与本校三校领导的协调支持下,三校教师、学生展开了交流沟通、衔接提升,以使纵向衔接得以顺利实施。

  1.组织校际间教师的交流沟通。课题组安排教师在系统学习教材的基础上,与小学、高中教师定期不定期举行学习沙龙,一起研讨学习、反思交流,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观摩、交流。如组织初中教师听六年级、高一年级,六年级教师听七年级综合性学习课。

  2.组织校际间学生的交流沟通。经常组织小学生到初中、初中生到高中参观学习,交流沟通,观摩、参加一些诸如故事会、朗诵赛、联谊会等活动,让高一级学校学生给低一级学校学生举行讲座、演讲、经验交流等形式的活动。组织一些校际间的联欢活动。

  3.建立制度保障,增强实效。将校际间学生教师交流沟通情况、成效计入教师业绩考核档案,作为工作业绩的一部分,从制度上保证此项工作的开展,使之不流于形式。

  四.层层推进,螺旋上升

  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由于学生在年龄、认知、心理方面的差异,呈螺旋上升之势。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从设计理念、形式、内容等方面,亦应呈螺旋上升之势。有差异、有重合,更有提升。每个学段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段重点突出趣味性、知识性,活动容量相对小,形式比较单一,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尤其突出其趣味性,让其在玩中学。多搞一些如故事会、猜谜语、成语接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初中学段主要突出能力性、创新性,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培养其创造性能力。活动形式上,多搞一些如演讲赛、征文竞赛、朗诵赛、课本剧、社会调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高中学段重点突出思辨性、审美性。由于学生的思维已较成熟,世界观、审美观已初步形成,在活动开展上,尽量突出其思辨性、审美性,多搞一些如演讲赛、辩论赛、文学创作、语文沙龙、调查研究、语文专题等活动。总之,在三个学段分别突出各自特性,使之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的基础上,总体又突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活动性、语文性的特点,亦即突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三位一体的设计理念。这样,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纵向衔接也便落到了实处。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6

  一、教育革命理论的概观

  文革期间,毛泽东对教育的批判逐渐上纲上线,提升到政治层面。教育也纳入文化大革命的批判的范围。1964年,毛泽东在春节座谈会上提出,“学制可以缩短。”“课程多、压得太重是很摧残人的。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要改。”“我看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要有娱乐、游泳、打球、课外自由阅读的时间”“现在的考试办法是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我很不赞成,要完全改变。”[1](p353)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对林彪寄来的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农副业生产的报告》作了长达600多字的批示。5月16日中共中央向全党转发毛泽东的“五七指示”,这个批示被誉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伟大纲领”。8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经毛泽东审定的社论《全国都应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把“五七指示”内容向全国公布。毛泽东在这个指示中正式提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1](p399)“五七指示”成为“教育革命”的纲领。“教育革命”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教育领域的革命运动正式确立。革命核心要点包括:(1)通过变革教育体制重塑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威。(2)“斗改批”教育革命的主要手段。教育革命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支柱理论,它是在上层建筑进行阶级斗争的表现。

  在教育革命课程观的影响下,学科课程与教材被删减合并,,重新编订新教材,以毛泽东著作和语录代替。结合典型产品教学和战斗任务历史教学中,根据当时“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形势,请贫下中农、工人讲“三史”(厂史、村史、阶级斗争史)进行忆苦思甜。组织高年级学生给低年级学生讲“儒法斗争”的故事。要求红小兵上台“评法斗儒”“批林批孔”等,这些都是当时盛行的教学形式。变革考试制度。传统教法与考试被一些稀奇古怪的方法取代。师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走进工农兵生活实践。

  二、课程革命观下的历史教材表现

  (一)别出心裁的体例特色

  文革时期的历史课本在“教育革命”理论的影响下,形成颇具特色的“革命模本”。首先,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为了配合革命宣传的需要,整个课本在外观和体例的设计上营造了一种火红的革命印象。教材封面大多采用红色等暖色作为课本主色调,例如1970年辽宁新华书店出版的《辽宁省小学试用课本?常识》(史地部分),封面图画采用红色为背景色彩,在其封面上半部分描绘了一幅工农兵并肩战斗的图画,每个人物都手持红色的《毛主席语录》。封面下半部分印有“辽宁小学试用课本”“常识”等红色字样,而且“常识“二字采用粗体印刷,分外显眼。整个课本试图营造一种红色的视觉氛围,燃起读者心中革命的烈火。

  其次,文革时期的历史教材用毛主席语录搭建了教科书空间架构,然后将历史内容填充进去,每一段毛主席语录都会辐射一部分课本内容。例如,1971年2月出版的《上海市小学课本?历史常识》(试教本)的目录:

  “目录

  毛主席语录

  伟大的中华民族

  勇敢勤劳智慧的伟大人民

  富于革命传统的伟大民族

  毛主席语录

  中国阶级社会的出现和奴隶起义

  阶级的产生

  奴隶起义

  毛主席语录

  中国古代农民革命战争

  秦末农民战争

  唐末农民战争

  明末农民战争

  农民战争史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2](目录)

  由上可见课本虽然采用章节体编排,但是在每一章之间用毛主席语录隔开。另外在具体的知识内容书写中,毛主席语录也是遍布全书,1970年上海历史课本在仅仅109页正文内容中引用多达74条毛主席语录,几乎每页都有毛主席语录。有的作为课文开始之前作为课前导语,有的在每一段的段首引出下文,有的在每一段的结尾作为理论分析,并且这些毛主席语录皆以极其醒目的黑色粗体印刷。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课后的练习题“学与用”和附录的大事年表中也有毛主席语录。例如“通过本节的学习,领会毛主席关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英明论断”、“我们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响毛主席关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伟大号召,反对美帝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2](p25、p89)这些课后习题艰难晦涩,政治味道浓厚,完全不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很难理解。

  文革期间历史教材以毛泽东语录架构的历史言说体系,严重脱离历史知识内容性质、特点。整本教材生搬硬套毛主席语录,强贴政治标贴,呼政治口号,造成了历史教科书结构混乱,逻辑不清。

  (二)内容选摘的极“左”倾向

  文革期间历史教材坚持“破在要害处,立在根本上。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适应三大革命的需要。”[3](p217)的编写方针。在选材原则上配合政治斗争,大搞影射史学。整个课本主要叙述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阶级斗争”。中国古代史部分只介绍原始社会的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进入封建社会,每一时期的农民战争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主体部分。近现代史主要叙写反帝封建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例如1971年版《上海市小学课本?历史常识》(试教本)第五章全部是中国古代农民革命战争,一章内容除了毛泽东语录外,分别叙述了秦末农民战争、唐末农民战争、明末农民战争等几次重要农民战争。1974年2月2日,全国掀起批林批孔的浪潮。从这时起开始历史教科书知识内容出现转向,教科书的选材内容主要以“反孔和尊孔”作为教材主体内容。例如1974年版北京小学常识课本《反孔和尊孔斗争的故事》中将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被称为孔老二,儒家传统的孔孟之道被诬蔑为“歪理邪说”。从孔孟董仲舒朱熹到蒋介石刘少奇都是孔老二的徒子徒孙。从古代到近代,时时处处都充斥着孔老二信徒的身影。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运动、变法改革都与反孔斗争相联系。如秦始皇的一切政治经济活动斗争都是为了镇压“搞复辟的孔孟之徒和反动贵族”,“陈胜吴广是最早的反孔斗争”[4](p19、p21)东汉思想家王充“敢于冲破逆流”“以战斗的笔锋,批判了孔孟的反动思想,宣布孔丘的言论是虚伪、荒谬而不真实的”;北宋改革家王安石蔑视儒家经书,“嘲笑《春秋》是一堆无用的废纸”;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再次戳穿了孔子的鬼话”;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被定性为“反孔斗争”;五四运动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反孔斗争”。刘少奇也是“脑子里充满了孔孟之道”。[4](p30、p36、p47、p60)“太平天国的反孔斗争”一课,课本为了凸显批林批孔的精神,达到为政治运动造势的效果,脱离客观历史事实,牵强附会的臆造出诸如“起义军砸烂孔老二牌位”(并配有插图)、“孔老二塑像”等。将孔孟的儒家经典丑化为“妖书”等。1975年版的《陕西省小学常识试用课本?反孔和尊孔斗争的故事(历史部分)》目录如下:

  “目录

  一、吃人的奴隶制度

  二、顽固维护奴隶制的孔丘

  三、柳下跖痛骂孔老二

  四、商鞅变法

  五、孟轲反对社会变革

  六、厚今薄古的秦始皇

  七、农民英雄反孔斗争的第一幕

  八、孔老二的吹鼓手――董仲舒

  九、王充伐孔

  十、尊法反儒的政治家――曹操

  十一、反对复古主张革新的柳宗元

  十二、王安石反对司马光的斗争

  十三、刘六、刘七农民军怒砸孔庙

  十四、李自成起义军狠批“孔孟之道”

  十五、天平天国的反孔斗争

  十六、章太炎从反孔到尊孔

  十七、打倒孔家店

  十八、农民运动横扫四权

  十九、反共尊孔头子蒋介石

  二十、刘少奇是尊孔派

  二十一、林彪是地地道道的孔老二信徒

  结束语

  [说明]有者,是阅读课。”[5](目录)

  从上面目录可以看出,教科书中以尊孔与反孔斗争为叙述主体,生搬硬套,大搞映射史学。课本内容中中极力丑化孔子,讴歌反孔斗争,称“孔老二就是这样一个凶狠残暴的刽子手”“秦始皇是地主阶级上升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是厚今薄古的专家”,并且将林彪称为“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信徒”。[5](p5、p19、p70)这种写法为了配合批林批孔运动,明显颠倒黑白、委曲事实。儒法斗争本来只是这一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历史片段,却被看做历史的发展客观规律,教材中写道:“反孔和尊孔的斗争,是一场革命与复辟、革新与守旧、前进与倒退的斗争。这场斗争持续了近两千年。”[5](p74)

  总之,此时的历史教材极左思想影响,打破历史基础知识的系统,历史书写变为僵化空泛的政治宣传与说教。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描写和述说脱离历史原貌,严重扭曲了历史事实。

  三、结语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7

  摘 要:由于七年级学生接触英语知识的时间很短,教师需要在教学时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主要以人教版七年级英语教材为例,对七年级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可以提升初中英语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七年级;英语教学;教育理念;教育模式

  在升入初中后,初中生由原本英语语言积累阶段步入语言应用与拓展阶段,英语知识变得更为复杂,学习难度逐渐增加。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侧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但是七年级学生还比较幼稚,并没有完全形成学习思维。基于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以下问题。

  一、转换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深,虽然新课标一再强调教师需要将课堂学习权利交给学生,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一部分教师依旧选择陈旧的教育模式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依旧是毋庸置疑的最高权力者,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手法讲述英语知识。

  基于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自我教育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进而从根本上提升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如: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这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使用have对物品的所属进行提问及回答,从而有效掌握行为动词在一般现在时中的构成和使用能力。行为动词在一般现在时中的肯定句、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中的构成和使用是初中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的学习之后,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功底,在思维能力方面有较强的记忆力和模仿力,但知识的拓展和运用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三个任务:一是列举所学的运动项目,从中挑选出各自喜欢的体育项目,并说明原因,目的是巩固并新学一些体育项目的名词;二是让学生互相询问所爱好的运动,并根据情况发出邀请,学会用have对物品的所属进行提问与回答,掌握用do和does引导的一般疑问句的构成及使用,了解用Let’s提建议的句型;三是写作,把任务一、二的完成情况写成日记,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的语言目标。

  二、创新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就必须及时提高自我教学能力与素养。唯有如此,才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知识导入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仿真学习情境中学习英语知识,进而有效增强教育效果。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Where’s your penpal from这一

  课时,教师课前需要准备America,Japan,China,France等国家的地图,以及相关国家的著名建筑或风景的图片。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个国家不同的风景图片,配以不同国家不同特点的音乐,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推出代表,戴着某个国家的著名头饰,或者举着该国国旗向全班进行介绍,并将收集的国旗、建筑图片按照亚洲、欧

  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的地理位置分别贴在地图上,为最后胜利的小组颁发“最强大脑”的封号。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了解了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情况,如国旗、地图形状及地理位置等,进而从根本上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标。

  三、侧重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的衔接

  初中英语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据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文本内容,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班级中不乏一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英语课程充满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比较高涨,当此类学生升入初中后,若是英语教师无法切实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大打折扣,不再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与此同时,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知识持厌烦心态,不喜欢学习,缺乏兴趣。若是七年级英语教师不能公平对待学生,就十分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基于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班级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依据学生学习需求与教材内容,精心设置学习任务,满足班级中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进而从根本上提升英语课程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教育问题,以学生为核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知识,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反馈信息,针对问题进行教育指导,不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进而母本上提升初中英语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8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

  七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七年级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三、复习巩固及作业方法的指导

  七年级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七年级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四、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七年级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结。我认为从七年级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 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9

  一。明确目标

  九年级的学习就是为了中考。如果说七八年级的学习是打基础,养成学习习惯,形成各种能力,那九年级就是提高综合能力。

  二。九年级特点

  1.教材特点:学生通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对九年级的教材接受度高。

  九年级教材内容相对八下内容更容易些,只有宾语从句(2个单元),被动语态学(3个单元)的新语法点。而且,关于这两个语法点,在七八年级都接触过大量例句,学生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甚至许多程度好的学生已经会运用。其余的语言知识在七八年级都已经学过,九年级的对话,文本又大量复现。再一个就是有大量的新单词和新短语出现,其实,这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看似内容增加,其实背诵单词,短语对九年级的学生已经不是高难度的要求了。

  2.学生特点:层次划分明确。不过相对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身心发展趋于平稳和初步成熟。

  一是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二是有升学的愿望,有明确的目的,主观上也想学习,可是自制力差或是学习习惯差,比较懒惰。三是对学习丝毫不感兴趣,不愿学习,对升学不感兴趣,升学希望很渺茫的学生。

  3.学年特点:应试为主。任务繁重。

  三。实施措施

  1.坚持教授学习方法并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放首位。一自主激发兴趣。二主动练习并认真反思从错误中学习。要建立纠错本。主动学习,坚持课课总结,科科总结。坚持每天看笔记(教师在九上要进行知识小总结)。要建立笔记本。三是主动询问问题。

  2总结+复述+检测带动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提升。

  九上先进行小总结,要求学生每日复习巩固笔记。

  复述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所以课堂要做改革。一切活动和任务最终以学生有效输出为依据。所以老师一定要精讲。

  检测既可以有效复习,还可以提高应试能力。单元检测,同步配套,阅读检测,写作检测等可以综合立体的使用。

  听的能力提升,主要是听说课专项训练,口语表演训练,教师课堂使用英语授课。辅助学生课下泛听。学生可以配耳机在跑步时听。

  说的能力提升,主要是口语(2d)的表演训练,学生的对于2D,3a和 2b的复述。

  读的能力提升,主要是课堂上3a和2b的精读,课下同步与配套的相关训练。抽出课活时间做阅读训练。

  写的能力提升,主要还是加强面批与课堂上集体批与讲解。

  3.抓落实。

  单词短语掌握全体无障碍。单词的听写,短语的听写安排专人负责到底。

  复述和背诵可以分层布置。复述由老师抽查,在课堂上完成。背诵加默写安排专人检查,课下完成。

  同步配套题分预习,复习,检测三部分完成。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设计思维;拓展课程;初中英语;拓展阅读

  一、设计思维在课程实施中的引入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创造合适的教育,让每个孩子成樽詈玫淖约骸保我校于2015年8月将课程划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课程和科技特色课程。为秉承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结合课程特点,学校着重加强了类课程群的建设:阅读表达课程群、逻辑探究课程群、独立人格课程群、艺术审美课程群、体育健康课程群、STEM科技特色课程群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群。我校英语组的《阅读・悦读》课程隶属于阅读表达课程群,该课程是英语阅读拓展课程,共分为三级,即《阅读・悦读Ⅰ》、《阅读・悦读Ⅱ》和《阅读・悦读Ⅲ》。《阅读・悦读Ⅰ》针对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群体;《阅读・悦读Ⅱ》针对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群体;《阅读・悦读Ⅲ》针对的对象则是九年级学生群体。该课程从2013年9月开始探索与实践。实践至今日,已有三年。

  在课程的探索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入了设计思维。设计思维是指在设计和规划领域,对定义不清的问题进行调查、获取多种资讯、分析各种因素,并设定解决方案的方法与处理过程。作为一种思维的方式,它被普遍认为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的性质,能够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能够催生洞察力及解决方法,并能够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描述某种独特的“在行动中进行创意思考”的方式,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领域中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一名教师的传统思维,总是建立在这样的世界观基础之上:学校教育是客观的、理性的、可量化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找到“最好”的答案,重要的是规范、计划、体系和确定性。而一名拥有“设计思维”的教师,却一定离不开这样的价值观:学校教育是人为建构的,依据社会发展和学习主体的变化而变化,目标是帮助学生不断更新知识、建构思维、习得技能,寻找“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学习需要不停地体验、经历、突破与创新。所以面向未来,学校教师还需要有成熟的“设计者思维”――即从问题出发,以人为中心,以资源和工具为支撑,以问题解决、价值创造、潜力挖掘为目标的思维。

  设计思维的源头是好奇心、同理心和创造精神,并以此展开对潜在需求的持续洞察;产出的是“有形或无形的解决方案”,并以此实现事物的优化与创造。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当今教育界无论校长、教师还是学生,急需具备的核心能力,亟待建立的思维框架。

  二、设计思维在课程实施中的运用

  下面以《阅读・悦读Ⅰ》课程实施为例,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反思四方面总结设计思维在英语阅读拓展课程的运用与实践情况。

  (一)对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决定了整个课程实施的方向,对教师课程的具体实施予以目标指向。我们旨在通过整个课程的开展助力学生成长,助力学生发展。

  学生目标的设计源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相应的阅读要求,并由此设计英语阅读拓展课程的目标。英语阅读拓展课程的目标如下:

  1.情感态度目标为引导学生有学习英语的愿望和乐趣,乐于参与各种英语实践活动。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语言技能目标为达成课外阅读量的积累,即三级要求为课外阅读量应累计4万词以上,四级要求为课外阅读量应累计10万词以上,五级目标要求是课外阅读量应累计15万词以上。

  3. 学习策略目标为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

  4. 文化意识目标为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

  5.核心素养的培养,即在未来的社会,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多元和不同文化人群中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实施

  1.课程纲要的设计

  《阅读・悦读Ⅰ》课程纲要在2015年的8月完成设计。该课程纲要从课程名称、设计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课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保障等方面来阐述课程的开展。

  2.学期计划的设计

  《阅读・悦读Ⅰ》课程的学期计划在2015年的8月已经完成设计。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阅读内容选材于《21世纪报》,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图文并茂,语言地道,真实反映世界文化。为了达成阅读的系统性,2015年第一学期七年级《阅读・悦读Ⅰ》课程的主题为“Magic World”,并选择了七篇阅读材料供学生选择。同时,为了避免单一话题所引起的阅读疲劳,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选择了七篇不同话题的阅读材料作为阅读补充内容。这十四篇阅读材料有着相应的阅读等级,从容易到难分别为二星级文本材料、二星级文本材料、三星级文本材料和四星级文本材料。上述阅读等级的设定是由《21世纪报》统一设定的。选择不同阅读等级的阅读材料,也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对阅读材料进行自主选择。

  3.拓展课程的操作设计

  开学第一周教师上报学校拓展课程的课程纲要。第二周学校网页公布拓展课程内容。第三周学生在学校网页上进行选课。《阅读・悦读Ⅰ》课程为每周一课时,60分钟,在相应教室进行。《阅读・悦读Ⅰ》课程的对象为七年级学生,班级规模为15人,学习方法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教师指导。

  4.拓展课程的实践设计。

  实践一 阅读材料的选择

  阅读拓展课程旨在带给学生们轻松与愉悦的阅读过程。对于阅读材料,最初学生的任务就是阅读,教师没有设置相应的阅读理解题。这一安排让拿着材料到处找阅读理解题的学生倍感“失望”与“惊喜”。结果是学生以愉悦的心情阅读材料。最初的选材者是教师,慢慢发展为学生自主选材。学生选择的材料有《School Life》,《Holidays》,《Super Sports, Super Fan》等。通过阅读,学生运用着语言,了解着世界,品味着文化。

  【拓展课程实施感受】

  在《阅读・悦读Ⅰ》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阅读的目的性发生了变化。学生们不再是为了完成五个阅读理解题而进行阅读,更多的是为了走进世界和了解文化。阅读的氛围也发生了变化,学生不用再为是否答对了五个阅读理解题而担心或紧张,更多的是轻松与愉悦的进行着阅读。对于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他们更是有着浓浓的阅读兴趣。

  实践二 阅读笔记的使用

  《阅读・悦读Ⅰ》的主题材料《the Windy Chicago》,是其《21世纪报》“奇妙世界”专栏介绍的第四站。前三站是新西兰的奥克兰、南非的开普敦和拉脱维亚的里加。后面陆续介绍了古巴的特立尼达岛,中国上海等地。

  风城芝加哥这一材料介绍了芝加哥的四个特色:神奇的儿童博物馆、超酷的露天音乐厅、最好吃的爆米花和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教师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来认识芝加哥,然后以不同的形式来解读四个版块的内容。阅读的指导从半开放式阅读转为开放式阅读。如对“Museum of dreams”版块,要求学生找出“在博物馆内孩子能做些什么The Windy Chicago 风城芝加哥么?”对“Famous popcorn” 版块,引导学生找出爆米花商店开创的时间,爆米花的品牌及爆米花多种口味的信息。阅读至“Musical band shell”和“Tall building” 版块时,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所得。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完成相应的阅读笔记,阅读笔记内容包括完成思维导图和记录阅读收获。

  阅读《the Windy Chicago》之后,学生也可选择配套的阅读材料《Let’s all go to Mexico》。《Let’s all go to Mexico》阅读材料的版块设置与《the Windy Chicago》类似,编写的阅读笔记的形式类似于《the Windy Chicago》,即完成思维导图和阅读收获。

  【拓展课程实施感受】

  (1)在阅读拓展课程上,学生的阅读内容是不一样的,或分级阅读,或根据喜好阅读。学生完成相应阅读笔记,并且分享阅读所得。整个活动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具有相同阅读爱好的学生们聚集在一起,阅读讨论一样的阅读材料,然后与其他组交流分享阅读所得。

  (2)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是学习者。在和学生一起阅读了《风城芝加哥》,我于2015年8月游览了芝加哥。领略了芝加哥的摩天大楼,在超酷的露天音乐厅欣赏了音乐,看了云门,品尝了世上最好吃的爆米花。这一体验过程分外激动。拓展课程不仅为学生开启了世界之窗,也为教师敞开了世界之门。

  【拓展课程实施感受】

  教师感受:整节课的主人是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选择的是学生,分享阅读内容的是学生,交流阅读内容的是学生,对此学生还写了报道,在学校的公众号。

  听课同学的感受:我认为这节课很棒,内容也很充实。PPT内容做的十分丰富。我们的小老师也很棒。作为和我们一样的学生,能这么认真的准备,精心制作这么一节课,十分值得敬佩。讲课的同学很认真,上课生动有趣,发音到位。当然我们上课的同学也很棒,发言积极,也勤于思考,就是有一点,同学们发言的声音有点轻,不够自信,希望之后我们能做得更好。

  (三)课程评价的设计与完善

  整个拓展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关注的是学生的阅读过程,课堂阅读笔记占总分的40%,阅读小测占总分的30%,阅读分享占30%。阅读笔记旨在记录学生的阅读收获。阅读小测主要以开放式问题为主,旨在考核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分享反馈的是学生在小组分享中的发言表现,鼓励学生多样的思维,与同学们形成思维的碰撞。

  (四)设计思维在课程实施反思中的延续。在设计思维的引导下,教师一方面反思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对课程实施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完善和再设计。

  1.控制课程参与的人数

  课程班级规模为15人,这便于课程的开展,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指导。在阅读拓展课程上,学生的阅读内容是不一样的,或分级阅读,或根据喜好阅读。学生完成相应阅读笔记,并且分享阅读所得。整个活动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具有相同阅读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阅读讨论一样的阅读材料,然后与其他组交流分享阅读所得。

  2.开放课程实施的对象

  目前拓展课程《阅读・悦读Ⅰ》、《阅读・悦读Ⅱ》和《阅读・悦读Ⅲ》都设有特定的群体,对此可以更开放对阅读群体的限定。《阅读・悦读Ⅰ》、《阅读・悦读Ⅱ》和《阅读・悦读Ⅲ》可以根据相应的阅读等级对七、八、九年级学生同时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选课。同时,可以追加开设《阅读・悦读Ⅳ》,其阅读对象为阅读能力较高的同学,使之课外阅读量累计20万词以上。

  3.明确课程实施的主体

  阅读拓展课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解惑者和助手。两位同学对《Salt Palace》的阅读分享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能力。在此之后班里陆续进行了五次阅读分享活动,如《Lizards》、《The Mona Lisa》、《Breakfast》、《The World Cup》、《Blood Type》。同学们找上自己的朋友,或两人组合,或三人组合,或四人组合,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阅读分享过程中,他们互相支持,群策群力。在这个平台上,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的阅读视角得以充分展现。

  4.拓展阅读活动的形式

  在拓展课程实践过程中,采用了阅读笔记的形式,邀请了学生进行阅读分享,引导学生悦读等。结合我们的生活,我们会发现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阅读形式,如写书评,为你读诗,流动书亭等。通过多样的阅读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5.丰富阅读使用的材料

  目前的阅读材料还比较局限,如《21世纪报》、《中学生英语阅读新视野》。对于阅读材料,教师可以丰富更多地道的阅读材料,如期刊类,《21世纪报》、《空中英语教室》、《Crazy English》;绘本类,《I Can Read》系列、《童话盒子 有声双语绘本》系列;小说类,《Peter Pan》、《Charlotte’s Net》、《The 65-storey Treehouse》、《The Fault In Our Star》、《Harry Potter》原版全集等。教师希望有丰富的阅读材料能供学生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

  6.提供阅读内容的选择

  阅读拓展课程实施过程中,应使学生具备阅读材料的自主选择权。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等级对阅读材料进行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喜好进行对阅读材料选择。避免教师对阅读材料一手包办的现象,一个学期的阅读计划及阅读书目可以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

  7.提高课程评价的含金量

  拓展课程的评价最终以优秀、良好、合格反馈学生英语阅读拓展课程学习的结果。这种评价相对单一,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阅读收获与表现。不过,阅读拓展课程的核心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那份收获;在阅读分享中与同学进行的思维共鸣与碰撞。

  8.完善阅读环境的设置

  阅读不是任务,阅读带给人们的是一份快乐。就像培根说的: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教师可以创设舒适的、轻松的阅读环境,改变教室的格局,配置地毯,书架,沙发或豆包等。

  三、设计思维在课程实施中的思考

  在英语阅读拓展课程实施过程中,设计思维在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反思四方面得以运用与实践。设计思维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很多的变化。

  1.形成了学校的特色课程

  学校教育是人为建构的,依据社会发展和学习主体的变化而变化,目标是帮助学生不断更新知识、建构思维、习得技能,寻找“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学习需要不停地体验、经历、突破与创新。独特的“在行动中进行创意思考”的方式使得我校英语组的《阅读・悦读》课程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2.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像设计师一样设计教学,教师的好奇心、同理心和创造精神被激发。教师从问题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资源和工具为支撑,来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和挖掘潜力。在设计思维引导下的教学更多了一份乐趣,更具其独特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得以体现。

  3.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设计思维引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拓展课程不同于常规教学。在阅读过程中,设计思维所创造出来的不同于教材的多维的阅读内容、丰富的学习方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和轻松的学习氛围的这些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走进世界,了解文化;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