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教育十篇

  幼儿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学是音乐学与教育学两者交叉的边缘学科,是揭示音乐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音乐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包括音乐教育哲学,比较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管理学,音乐教育社会学,音乐教学论,音乐教育工艺论,幼儿音乐教育学,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本文主要谈谈幼儿音乐教育学中音乐教育的功能。

  幼儿也称为学龄前儿童,年龄一般为2、3―5、6岁。幼儿在这一年龄阶段进入托儿所和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故名学龄前期。幼儿时期是实施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

  在《新编音乐教育学》一书指出,音乐教育功能是音乐社会功能与教育功能在音乐教育上的具体体现。其中讲到音乐教育的功能包括:1、本体功能(美育)。2、辅助功能(辅德,益智,健体)。3、文化功能。在《新版音乐教学论》一书中指出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有:1、审美教育功能。2、文化传承功能。3、协同教育功能。4、社会交往功能。5、娱乐健体功能。

  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我认为音乐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娱乐中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爱好;2、发展音乐才能;3、发展创造性思维;4、人际交往、团结协作。

  一、在娱乐中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爱好

  由于年龄的局限性,幼儿心理和生理上都尚不成熟,其参与音乐活动的目的性不强,对于自身的控制力不够,他们学习音乐不是学习某种具体的知识,而是为了自我满足。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教学的侧重点是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在娱乐中激发其对于音乐的兴趣爱好。

  叶郎在《现代美学体系》关于儿童的审美态度:4-7岁的儿童一般都尚未形成审美态度,他们往往是以实用而不是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客体,在审美与非审美之间不能做出正确的区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中提到,调查表明,学龄前儿童对音乐的审美态度往往是以好玩、新鲜、有趣为出发点的。在音乐课堂上,幼儿边唱边玩,随心所欲地唱、舞、敲击乐器,不会有所顾忌。

  由此可见,在音乐活动中,将歌,乐,舞三者结合,让幼儿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我们应该抓住幼儿的这种心理,在娱乐中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爱好。

  二、发展音乐才能

  在《音乐教育学》中提到,美国音乐教育教学的长远目标是发展儿童的音乐才能,这一目标包括唱歌、听音乐、律动和表现性的身体运动、弹奏各种乐器、即兴创作和作曲在内的创造性活动。

  赵宋光在《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中说,幼儿在每一个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音乐能力的发展是惊人的,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音乐能力也不断提高。

  在《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一书中提到,1922年汉克(Haecker)和兹亨(Ziehen)关于音乐才能的年龄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音乐才能几乎在10岁前就显露出来,其中学龄前儿童(2-5岁)发现音乐才能的年龄占到93.2%。从中可以看出幼儿潜在的音乐能力是惊人的,我们应该重视幼儿阶段音乐能力的培养。

  那么应该发展幼儿那些方面的才能呢?

  舒特―戴森、加布里埃尔关于各年龄阶段音乐发展的主要特征有:0-1岁能够对声音作出各种反应。1-2岁自发、本能地“创作”并歌唱。2-3岁开始能把听到的歌曲片段模仿唱出。3-4岁能感知旋律轮廓,如此时开始培养学习某种器乐的演奏,可以培养绝对音高感。4-5岁能识别音高、音区,能重复简单的节奏。5-6岁,能理解分辨响亮之声与柔和之声。能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模仿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6-7岁,在歌唱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

  (一)发展感知音乐的才能

  我们知道,幼儿在3岁时就能模仿出歌曲片段,在幼儿发展阶段的音乐教育中通过聆听乐曲,器乐演奏,律动,节奏节拍,听故事,编故事等不断培养其音乐感知能力,来发展在感知音乐情感,表现,创作等方面的才能。在奥尔夫教学法中,教学中,音乐概念并非从外而内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基本的音乐元素来培养学生,在感觉和体验中,在探索―模仿―即兴―创造四个阶段中,从内而外产生出来。探索就是一种对于音乐感知的能力,感知音乐作为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的基础,在幼儿阶段这是一个必要和基础的过程。

  (二)发展表现音乐的才能。

  在音乐活动中,幼儿积极表演,不会有顾忌,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主要是用歌唱、舞蹈、表演的形式来表现音乐。从实际情况上看,3-6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模仿歌唱,感知旋律,简单的节奏和肢体动作的能力;从幼儿的心理特点上来看,他们在音乐课上,乐于积极表演。发展幼儿表现音乐的才能具有可行性和适应性。

  三、发展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育是一个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一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创新意识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我们往往发现,幼儿的一些想法和语言,总是给人眼前一亮或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思考问题的方式总是与大人不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像一切都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的多半是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因而往往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幼儿独特的想法,并有意识地培养其创造才能。

  在幼儿音乐活动中,除了技能技巧的训练,更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比如用作画形式表示MI、SOL、LA的音高时,有的幼儿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天线是LA,开关是SOL,机脚是MI;有的幼儿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都应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在此基础上,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其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激励幼儿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四、人际交往、团结协作

  幼儿音乐教育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 音乐教育

  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1、幼儿音乐教育必须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规律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以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工作,违反这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教育工作或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甚至给幼儿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损伤。譬如:同样一首歌曲,一位音乐技能技巧纯熟,熟悉幼儿年龄特点,按照正确的教育原则、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老师,会教得又快又好;反之一位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老师,就教不到点子上,自己干着急,幼儿学不会。

  2、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一条音乐艺术途径,来完成它的教育。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儿童音乐作品以反映儿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的思想情绪为主,同时表现出这些思想情绪背后所隐藏的称颂、赞扬、关心、同情、鼓舞、帮助等鲜明的态度。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的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领悟其教育内涵。譬如:教儿童学唱《一分钱》,歌曲的教育意义是进行拾金不昧的品德教育,但是歌曲中没有直接说出拾金不昧的词句,而是以富有天真纯朴的儿童语气、音调的旋律、愉快的情绪,唱出了小朋友把拾到的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拿着钱对他点头赞扬的具体情节,塑造了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节术形象,给儿童以启示,使他们领悟到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要,把拾到的东西,即使是最少的钱--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是对的,是一件令人愉快的好事。这样的激励情感的教育作用,往往比直接说教更能深入人心。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认识理解方面的教育,都需要通过审美感受的途径来进行。

  3、寓教于乐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又一特点

  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4、音乐教育的影响产生于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二、在实践中使用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另外,在音乐活动中,我尽可能给每个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指挥、领唱、领奏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

  2、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XXX|XXX|)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按以下步骤积极探索:组织幼儿做“拉绳”及“划龙船”游戏,寻找|XXX|的感觉,表现“加油呀”处的语言节奏。引导幼儿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如妈妈牙疼时边捂着脸,边说“|喔唷哇|喔唷哇|”老爷爷拔萝卜时“|哎唷嗬|哎唷嗬|”地用力等。此外,我还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瓶子、碗或盒,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辨MI、SOL、LA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

  3、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如用作画形式表示MI、SOL、LA的音高时,有的幼儿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天线是LA,开关是SOL,机脚是MI;有的幼儿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它们唱着356356|356356|的歌……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都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

  幼儿音乐教育篇3

  关键词 音乐教育 音乐能力 幼儿发展 节奏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1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

  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是在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与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样,有能力、有责任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发展。各个科目的教育又有各自的科目特点,把握科目特点施教,是获得教育成效的关键。同时,各个科目的教育随着科目特点之不同,其教育功能也有所侧重。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引导幼儿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幼儿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在音乐活动中有素质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细心地、反复地观察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接受音乐教育时的一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做好教育工作。因此,要使音乐教育完成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教师应当熟悉幼儿教育的原理、原则、方法,把握幼儿教育的特点,还必须熟悉和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的特点,即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是具有音乐艺术特色的教育。音乐艺术与教育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脱节而形成互不相干的“两张皮”。当然,要做到这一切,离不开幼儿教育部门的领导对音乐教育的正确认识、关心和指导,离不开幼儿教师正确的音乐教育指导思想和音乐教育业务能力,这是不言而喻的,无须赘述。

  2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节奏

  近几年我国举办过多种外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班,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依教学法、达尔柯罗兹体态律动学、综合音乐感等培训,帮助我们了解国外音乐教育动态,开阔了眼界。拍节奏是幼儿节奏入门训练最常见的、适合幼儿接受能力的方法。进行节奏训练为的是培养节奏感,因此,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幼儿动作协调、合拍、整齐地拍节奏,更要在节奏性活动中引导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条件。节奏感是以运动性为基础的,是在节奏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可分为一般节奏感和音乐节奏感。

  什么是音乐节奏感呢?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有这样的解释:“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也具有情绪性,作为其基础的是音乐表现力的知觉,因此如果脱离开音乐,则既不能觉醒,也行能发展。”在音乐教育中主要是培养音乐节奏感,如果只是用拍节奏来培养音乐节奏感就会感到不足了。在幼儿园培养音乐节奏感的最佳方式是在音乐伴随下活动,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在引导幼儿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关系,感受音乐节奏韵律美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引导幼儿准确地再现音乐的节奏,在用美的节奏性动作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

  3音乐能力是具体体现在幼儿各项音乐活动中的综合能力

  音乐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幼儿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不同的实践活动需要不同的实践能力。比如唱歌,需要唱得音调准确,节奏正确,吐字清楚,这就要培养唱歌技能;不仅要有动听的歌声,还要运用唱歌技能做到会用歌声的变化表达感情,因此需要培养有声、有情、有表现力的唱歌能力。比如,欣赏音乐需要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感知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需要从情感体验中领悟音乐的内涵,需要会听辨人声和乐器的音色,感受音乐美,这就需要培养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等一系列欣赏音乐的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譬如上面提到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节奏感、音乐表达能力以及唱歌能力、欣赏能力等等,都是在反复多次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这些音乐能力贯穿于唱歌或音乐伴随下活动、音乐欣赏、节奏乐等各种音乐活动之中,是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接受教育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幼儿音乐教育篇4

  【关键词】音乐;幼儿;教育;方法;探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说到: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我们应充分地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明确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如何在幼儿的音乐活动中借助信息技术的运用,把一首首国内外世界经典名曲的音乐结合动画的效果,让幼儿感受音乐的内涵和魅力,让幼儿从小体验到音乐会给人们带来莫大的快乐和精神感受,从小萌发幼儿热爱音乐艺术的情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音乐能从很大限度上激发孩子的灵性,他们不仅能听懂每首乐曲还能自由地用身体语言表现音乐作品,用童稚的心创作音乐,让幼儿进行美的享受。

  一、欣赏美的音乐,激发幼儿听的兴趣。

  美国著名的音乐家艾伦.科普兰说得好“你要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

  心理学家认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对一切新鲜、声响刺激的东西都非常有兴趣,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让幼儿先听音乐,欣赏不同性质的名曲、律动曲、音乐游戏曲。用音乐刺激幼儿听觉,使他们对音乐有一个初步印象,如在欣赏民族音乐《苗岭的早晨》时,我先让幼儿听录音,音乐里都有什么?这是表现什么时候音乐?听起来怎么样?在欣赏外国名曲《西班牙斗牛士》音乐时,让幼儿先感受音乐性质?是欢快还是雄壮有力?是抒情还是进行曲速度?孩子们被那热烈、激昂的音乐常常吸引了,为了分析其音乐性质,引起幼儿兴趣,我常常把两首截然不同风格的音乐对比听,如有进行曲速度的,就加一个欢快活泼或者抒情的曲子,幼儿往往是注意力很快被不同乐曲演奏而产生的不同音色与音乐形象所表达的情感吸引住了,孩子们拍打着节奏,从晃动的身体和陶醉的表情中流露出对音乐的深厚兴趣,在歌曲教学活动中,结合孩子们喜欢“天线宝宝”“灰太狼”等动画形象,用天线宝宝或灰太狼布绒玩具作为教具引入音乐活动,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创设“动”的画面,提高幼儿对乐曲的理解。

  著名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说“音乐和绘画是姐妹艺术”。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为了帮孩子理解抽象的音乐,读懂每首乐曲的涵义,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电教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相互结合,制作动画场景,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和乐曲。如:在教《小青蛙》这首歌曲时,我运用计算机课件把小蝌蚪如何变成小青蛙的过程展示给孩子,边看边听,听完后再教孩子唱,孩子们学得很有兴趣。记得我在教孩子唱《二小放牛娃》时,把二小的勇敢事迹通过几片动画展示给孩子,孩子马上被当年抗日战争时期的王二小深深吸引了,再教唱时一个个孩子情绪激昂,眼中含着泪花,当时激动人心的情景做为老师久久不能忘怀。

  在语言活动中,除了视觉的动画,我还常常配一些故事背景音乐,帮助幼儿进入故事情景中。如:《金色房子》、《冬爷爷的故事》、《老虎与黑熊》等,特别是有一次讲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子》,我在讲到小女孩在除夕夜里,饥寒交迫,非常悲惨地死去……这时我用《如歌的行板》悲凉的音乐唱起,孩子们都哭了。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多年实践中,我体会到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我们借助信息技术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使各个领域交互渗透,实现了教学中视听结合,眼、耳、脑并用,极大地增强了幼儿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展开“想”的翅膀,促进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

  幼儿天真活泼,感情真挚,外露,当孩子被一首雄壮有力的音乐所感染时,幼儿就会一个个站起来边踏步边敬礼,俨然一幅小士兵的样子,当听一曲怨婉凄凉的《小乌鸦爱妈妈》时,就会难过的掉眼泪,所以我常常引导幼儿去想象音乐的深处,你听了音乐想到了什么?孩子可以自由地、尽情地表达出自己内心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在音乐的世界里展开不尽的想象。如在欣赏《金蛇狂舞》音乐时,孩子说曲子象是春节时舞狮子,舞龙灯;有的说象蛇在飞舞,有的说象春节娶新娘时的音乐;还有的说象两队运动员上场表演武术摔跤等等,特别是在欣赏《动物狂欢节》的音乐时,幼儿听到录音机里传出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就会想象是小鸟在飞,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当听到低沉、缓慢音乐时,就会模仿大象甩着长鼻子走来了,学着狮子张着大嘴出来找食吃的样子;当听到欢快、跳跃的音乐,就会想象是小白兔在草地上采蘑菇……幼儿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已深深融化在音乐声中。所以说我们要为幼儿搭建自主表演的“梦想剧场”,使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良好发展,让幼儿成为音乐的主人。

  四、在音乐中放飞孩子的灵性,启迪他们的心智。

  儿童天真烂漫,心思无邪,他们有着强烈的对生活的认知欲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因此,作为音乐便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不仅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在音乐中放飞孩子的灵性,开启他们的心智。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注重给孩子欣赏一些经典、优美的乐曲,孩子们便会展开思维的翅膀去想象。他们听后会想象到是充满阳光的大森林里一群鸟儿在树枝上歌唱,小松鼠在树林间轻快的跳来跳去,孩子们在音乐伴奏下手舞足蹈表现各自想象的内容,这种动作是幼儿内心感受音乐后的一种自我表现、自我欣赏,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表现大自然中的花草鱼虫,真善美丑的事物。如:当和听到一段优美抒情的音乐就会想到美好的东西;当听到一些刺耳的噪音就会想到丑恶的现象,音乐剧《半夜鸡叫》中周扒皮半夜去偷鸡时,音乐会出现滑音、阴沉低调,让人会联想到小偷的贼头贼脑。一群可爱小鸡上场时音乐会活泼跳跃起来,会让孩子看到善良美好的一面,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的。

  动画与音乐生动的结合,现代新科技与传统教学的交互作用,已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相信音乐教育会以其独特的功效和魅力让孩子们成为快乐、自信、人格健全的孩子。

  幼儿音乐教育篇5

  这里所说的音乐感受主要指的是一种形象思维能力,幼儿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感知,因为本身受到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非常有限,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始终停留在一种相对肤浅的层面上,他们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借助周围的事物对音乐形象进行感受,体会音乐作品中传达的感情,通过“联觉”作用使这方面的价值得到实现。

  1.通过环境的丰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作为一种听觉艺术,音乐与文学、美术等艺术不同,通过声音将情感与观念传达出来。幼儿音乐教育重在为幼儿创造丰富的音乐情境,使音乐感觉与音乐知觉得到促进,不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幼儿音乐形象的建立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生活经验不同,对音乐作品产生的想法也会不同。借助“联觉”,与幼儿的自身经验相结合,对音乐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感受,在感受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得其他感官的审美感受,使视觉受到一定的刺激,为幼儿创建不同的音乐氛围,促进幼儿不同音乐感的产生。

  2.通过感官的调动对不同音乐形象进行感受

  作为一种听觉艺术,音乐表现与其他感观不同,通过味道、形状等去表现,对音乐进行更好的理解。在进行幼儿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鼓励他们调动不同感官参与到音乐感受中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音乐,体会不同音乐的节奏、力量以及速度,通过身体动作将不同形式的音乐表现出来。“联觉”本身就是集多种感官的参与,将各种感官集合在一起进行共同体验的过程。通过不同感官的参与,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幼儿在感受的过程中视野得到开阔,同时想象力也得到了激发。

  二、对幼儿理解音乐的作用

  理解音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感受音乐升华的过程,在进行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应引导幼儿对音乐进行理解,促进他们对音乐节奏、旋律、节拍等表现手法的理解,深刻感知音乐作品的魅力。

  1.通过对整体的注重使幼儿的审美经验得到丰富

  作为一种符号,音乐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在理解歌词内容的过程中,同时也在理解音乐的情绪,比方说他们可以通过音乐的缓慢、沉重联想到一些诸如大象、老虎或者青蛙、小兔等动物;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已经可以理解稍微复杂一些的歌词,比方说在欣赏《摇篮曲》的过程中,音乐减弱减慢就表示娃娃要睡着了。通过借助“联觉”,幼儿的动觉、视觉等得到形象的结合,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音乐的整体进行感知,对音乐语言中的变化表现在感官的变化中,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音乐中的情感。

  2.通过情感的激发使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得到内化

  作为一种事物引起的体验,情感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幼儿时期是情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重要阶段,因为受到社交范围影响,他们的情感体验开始逐渐丰富,情感性较强的音乐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借助“联觉”,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将幼儿的情感与他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种感官表达一定的感情,最终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三、结语

  幼儿音乐教育篇6

  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设计各种蕴含音乐素质和能力训练的小游戏。比如,让幼儿伴随音乐节奏摆动身体,做有关波浪和浪花追逐的游戏。在做发声练习的时候,老师一边弹奏音乐,一边让学生看图片内容发声;发挥想象即兴创编歌词来回答;也可以让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和声音。同时,为了避免幼儿单纯机械的模仿,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老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故事情节,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己创造游戏或者编排各种动作。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老师侧重指导,关键还是要鼓励他们,给予他们自信,特别是那些平时不爱表现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一旦有了自己的创作,老师要紧紧抓住机会表扬他们,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滋味。

  二、创设游戏的情景,融入音乐

  传统的幼儿教育往往把游戏和音乐孤立起来,不注重情景的创设。新课改注重学生的体验教育,因此,老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简单易操作的游戏,同时根据游戏的情节,融入音乐元素,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比如,教唱幼儿儿歌,老师可以根据儿歌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儿歌内容加进合适的动作、节拍,让幼儿跟随音乐节拍,唱唱、跳跳,甚至可以画画,游戏、音乐能让孩子在欢快、和谐的气氛中尽情地游玩,激起孩子们的想象力、发明力,让他们的情感与音乐不停地进行交流。在唱唱画画的基础上,帮助幼儿充分了解体验儿歌传达的内容,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这种使方式孩子歌词学得快,记得牢。这样既能锻炼孩子的节奏感,也能提高孩子手脚及身体的协调能力,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创设情境也可以把学生带进生活情景。比如把幼儿领进动物园,让他们对看到的动物的各种动作进行模仿,也可以模拟各种鸟儿发出的叫声,比一比谁模仿的形象逼真。也可以让学生把看到的各种动物组合在一起编故事,看谁的故事生动有趣。无论是何种情景,实践证明,都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体验到了音乐的无穷的魅力。

  三、老师要善于示范,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如果在教学中,老师能够把教学内容根据音乐的节奏配上丰富的表情、欢快的动作、协调的节拍,让学生去充分的模仿,这种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比如在上《买菜》这节课时,先给学生示范一个角色的表情、动作,然后让学生模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想象太阳公公、老奶奶、各种蔬菜,还有小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然后在音乐节奏的伴随下逐一表演出来。幼儿对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喜欢,每个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被吸引过来。实践证明,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孩子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在这种集体活动中,幼儿也学会了如何和他人合作,怎样和他人分享。有利于幼儿很快地掌握教学内容,学习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感受和体验。无论是何种游戏,只要是在音乐伴奏下或歌曲伴奏下,都要按一定规则和音乐要求进行。伴随着音乐节奏的各种动作的游戏,是最易为幼儿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音乐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能给幼儿以快乐,大大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地学习,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

  幼儿音乐教育篇7

  关键词:幼儿 音乐教育 音乐 游戏 结合

  信息和网络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幼儿时期的教育成长。正确实施美育,对促进孩子个性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游戏与音乐活动的结合是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结合的必要性

  幼儿阶段是人生奠基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玩乐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进行学习认知、探索世界的方式,将音乐学习与幼儿的游戏活动融为一体,能使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审美意识与能力。幼儿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幼儿音乐教育方式,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幼儿年龄小,有意控制力差,音乐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适合的手段诱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凡是幼儿感兴趣的东西,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注意力就会集中,出现探索尝试的欲望。这就要求在幼儿音乐教育中避免长时间让幼儿学习过于单一或较为抽象的音乐知识。幼儿学生可塑性很强,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幼儿学习兴趣或需求的转移,幼儿会逐渐失去对音乐活动的期盼,还会限制幼儿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对于3-6岁间的幼儿音乐教学中,要紧抓幼儿学生的爱玩的天性,以幼儿的需要为基础,以“新”“奇”“异”来诱发幼儿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喜爱,实现游戏与音乐教学的结合。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学习到具体的、可理解的内容,从而培养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并学习到音乐知识,对提高幼儿音乐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与成年人具有很大不同,他们自制力弱、好奇又好动,而且天生贪玩。意大利教育学家蒙特利梭说过幼儿的心智是“有吸收性的心智”,“儿童有一颗能够吸收知识的心灵。”由于游戏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实现音乐与游戏的结合,可以吸引幼儿自觉参与到音乐游戏之中。此外,幼儿期阶段是人萌发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可以为他们拓展一个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同时可依靠游戏的趣味性来增强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因此,音乐与游戏的结合可以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有利于端正幼儿的学习态度

  对于刚刚具有一定思想意识的幼儿来说,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对任何未知的事物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幼儿对身边的事情总是充满着疑问,这正是他们追求知识的重要表现。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要抓住幼儿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来激发幼儿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的热情,使幼儿能够在音乐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展现自己。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实现寓教于游戏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端正幼儿的学习态度,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结合的策略

  音乐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细胞和感官发育,而且还有利于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因此,幼儿音乐教育中要抓住幼儿的心理行为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而游戏与音乐的结合则是一条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实现游戏与音乐的结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旋律要易于记忆

  音乐游戏需要在特定的音乐伴奏下进行,但由于幼儿缺乏较强的音乐理解能力,在音乐游戏进行过程中,幼儿往往只对游戏产生兴趣,忽视了音乐部分。音乐游戏完成之后,幼儿难以掌握应学的音乐知识。因此,为了有效完成音乐游戏,要选择那些易于幼儿记忆的歌谣,例如音乐手指游戏《手指变变变》,歌词中写到“一根手指头呀,一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呀,两根手指头呀,两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小白兔呀……”歌词重复易记,具有明确的指令性语言,幼儿可以在音乐伴奏下根据歌词来做动作,从而轻松愉快的进行游戏,并掌握了音乐歌词和动作要领,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结合首先要做好音乐的选择,确保音乐旋律优美,歌词简单,这样幼儿学生读起来才回更加顺口,便于幼儿记忆,教师只需稍微引导,音乐游戏便可顺利完成。

  (二)精心设计游戏形式

  幼儿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烈的好奇心,但是幼儿的注意力也很容易被转移,游戏是吸引幼儿学习的重要教学方式,只有不断增强游戏的新颖度和趣味性,才能实现对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持续激发。因此,音乐教师要紧抓幼儿的心理行为特点,同时结合各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游戏活动形式和内容,确保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娱乐性,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如:幼儿园中班歌唱游戏活动《风》,用用力吹风的方式使PPT中的苹果由青变红,使孩子们兴趣度极大的提升。此外,音乐游戏的设计要以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游戏要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表现力、音乐基本技能等,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促进音乐故事情景化

  由于幼儿年龄尚小,他们难以准确理解音乐游戏中所蕴含的艺术性与趣味性,为切实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强化幼儿与音乐的沟通,将音乐游戏进行故事情景化设计是一个有效举措。教师可以以音乐内容为依据,设计出一个具有故事性的角色扮演游戏,为幼儿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氛围,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角色去表演,充分彰显出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同时幼儿在故事情节中也深刻学习到了音乐的知识。比如在进行《摇啊摇》音乐教学中,故事可设计为妈妈和娃娃两个角色,在音乐伴奏下,由一个幼儿戴着头巾扮演“妈妈”,另一个幼儿吃着奶瓶扮演“娃娃”,模拟妈妈抱娃娃的情景。在音乐游戏进行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带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充分体现出妈妈对娃娃的爱。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实时的点拨,及时的向幼儿讲解音乐知识点,使幼儿在音乐游戏中既能体会到游戏的乐趣,也能学习到自身能力范围内的音乐知识,最终提高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

  (四)延伸音乐节奏性

  音乐游戏只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形象生动的培养起幼儿与音乐之间的联系,但是无法真正实现幼儿对音乐旋律、节奏的掌握。因此,幼儿音乐教育需要在音乐游戏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通过表演、模仿、乐器打击等游戏来增强幼儿的音乐感知和节奏性,以此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易于理解的图案来创设音乐区域图谱,使幼儿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知识;其次,充分发挥出音乐玩具的作用,练习幼儿对声音的辨别能力,通过铃鼓、三角铁、钹、双响筒、圆弧响板、蛙鸣筒、沙球、卡祖笛等发声器材发出声音引导幼儿选择正确的音乐器材;最后,在音乐旋律下让幼儿自主选打击乐器进行有节奏的击打,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最终实现音乐游戏的根本目的。

  综上所述,音乐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培养幼儿的音乐细胞和感官发育,还有利于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为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必须加强音乐与游戏的结合,寓教于游戏之中,从而培养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幼儿音乐教育篇8

  关键词:音乐 故事情景 音乐区域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良好审美情趣的基础。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能使其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到节奏的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但是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较差。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游戏中的音乐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一、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要有利于音乐旋律的记忆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小班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相对较差,因此为了完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游戏,我们所选择的曲子都是配歌词或者是歌谣的,便于幼儿记忆的,例如音乐手指游戏《虫虫飞》中的歌词是“虫虫飞,飞上屋……”幼儿可以跟着歌词自己来做动作,再如《点点虫》中的词是这样的“点点虫,虫会爬,点点鸡,鸡会啼,点点狗,狗会叫”歌词指令性语言比较明确,幼儿很容易就掌握了动作要领。如《小小玩具兵》的音乐只有旋律没有歌词,幼儿就得在老师的提示下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动作表现也是比较生硬地模仿老师的动作,由此可见,幼儿在浅湿易懂的音乐带动下能够轻松愉快的进行游戏,所以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应有利于幼儿记忆音乐旋律,乐曲最好有简单的歌词,幼儿能够朗朗上口,老师只需稍微引导,幼儿就能够很好地独立完成。

  二、将音乐游戏的音乐故事情景化、加强了幼儿对音乐理解的趣味性

  幼儿音乐游戏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趣味性,然而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让他们理解音乐确实很难,怎样在难的音乐与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怎样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呢?笔者认为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故事情景化,添加角色与情节,能够加强音乐游戏的趣味性,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趣地去表演感受,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如《摇啊摇》的音乐教学中,笔者是将音乐故事分出角色“妈妈、娃娃”,创设妈妈抱娃娃的情节,在活动区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蓝色星空下,窗户上透出妈妈抱娃娃的身影。在音乐的带动下,幼儿戴着头巾抱着娃娃边唱边演“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娃娃要睡觉”,孩子边拍娃娃边和着音乐节奏体验做妈妈的快乐。在创设故事情景的同时还以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游戏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以是其他角色,如在《袋鼠妈妈》的游戏中做袋鼠妈妈轮流抱孩子;在《找小猫》的游戏中做猫妈妈瞪着眼睛寻找调皮的小猫;在《猫和老鼠》的游戏中做大花猫凶凶的抓小老鼠;在《捕鱼歌》的游戏中做渔夫勤劳的捕鱼等。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到音乐特定的意境之中,一个简单的游戏就有了丰富的情感的体现,变得耐人寻味了。加上笔者在扮演角色中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着孩子,孩子们玩起来就具有了丰富的面部表情,轻重快慢的肢体动作,从而使音乐游戏具有了生命力,孩子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了交往合作,表现创造等全方面的能力也提高了。

  三、音乐区域的创设延伸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教育

  在游戏中进行音乐教育,这种方式实际上在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早已得到了应用,来自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世界上最著名,影响广泛的音乐教学方法之一,其在游戏中将动作,音乐、语言紧密的结合,适用于儿童,让他们在游戏中了解音乐中的旋律与节奏,可是这种知识技能的获得在单纯的游戏如何提炼呢?笔者将每个音乐游戏中的节奏性延伸到音乐区域,在区域活动中通过模仿游戏,表演及乐器敲击的形式来巩固完成音乐游戏中节奏的音乐感知教育。

  1、音乐区域的图谱

  结合音乐游戏中的音乐,将其节奏用特殊图案来表现音乐,如《我爱我的小动物》的音乐活动中通过动物图谱让幼儿随音乐模仿动物的叫声。

  2、音乐区域中的音乐玩具

  幼儿音乐教育篇9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快乐

  1概述

  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与幼儿几乎是同步的词汇,喜欢音乐是孩子们的天性,音乐能直接影响儿童的感情,能帮助孩子认识周围世界有着特殊的作用。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使他们掌握简单的音乐技巧,并能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体验音乐、追寻音乐,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我们应该让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充满快乐与活力,帮助所有的孩子,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使他们能够成为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

  2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2.1教师提问有暗示性与盲目性

  在孩子眼中,音乐老师是孩子们的天使,教师要散发无穷的魅力。因为教师的语言在教学中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经常会出现看起来热闹,却带有明显的暗示性,问题过于简单。教师一连串问题的最终目的就是想引起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但这种盲目的引导下学习,真的会有兴趣吗?

  2.2思维被教师束缚

  在教学活动中,要确保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是活动的主角而不是听众,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通常在歌曲教授或欣赏前,教师对设置的一些问题会有一些标准答案,这样一来,课堂上幼儿只会呆板的被教师牵着走,扼杀了他们感受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整个课堂也就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3快乐音乐教学活动的主要表现

  3.1教师快乐的教

  教师要保持一个快乐、健康、微笑的教态,要使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呈现一种快乐活泼的气氛,关键在于教师的教。怎样去教,这是每位幼儿园教师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快乐的教学对幼儿求知、个性发展、性格培养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要用心去体会、享受教学,把享受教学的过程当作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在幼儿取得进步的时候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幼儿体会一种学习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积极引导幼儿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3.2幼儿快乐的学

  兴趣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幼儿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的前提。要想给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充分提高幼儿学习的愉悦性,从兴趣入手是最好的办法。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各种兴趣爱好,以及幼儿对音乐知识的不同需求,适时灵活的改进教学方法,上课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潜移默化的向教学主题延伸,把幼儿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得教学效果突出。

  4实施快乐音乐教学的对策

  4.1和谐的师生情感氛围

  和谐的师生情感氛围强调的是师生联袂演出,师生面临的是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双方携起手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充分的调动起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幼儿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幼儿就会自愿的去学习,并乐于请教,快乐的音乐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4.2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1)故事导入,快乐联想音乐导语,俗称“开场白”,它是引入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一段好的导语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幼儿,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产生直接的学习动力,使幼儿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律动表演,快乐体验音乐活泼好动,注意力不稳定是幼儿的特点之一。律动可以刺激和激发幼儿感受音乐的情绪,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每学一首歌曲,都可以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表演,这样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形象易懂、更能启发幼儿不由自主的投入到表演活动中去寻找快乐,并在快乐中掌握知识。(3)趣味游戏,快乐感受音乐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个段落的的学习结束后,让幼儿们放松一下,做一些富有情趣的小游戏,不仅感染力强,而且能成为提高幼儿课堂注意力的有效途径。因为游戏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喜欢玩的活动,加上一些游戏比赛的形式,更能满足幼儿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竞争心理。用游戏的方式请幼儿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幼儿们不仅热情高涨,而且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了教学的难点,可谓一举两得。

  5结论

  音乐让每个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表达音乐的情感,作为音乐教师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扬,幼儿就会不断地感悟和探索。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激发学习的快乐情绪,当他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了问题,就会由衷地产生成功感树立起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与别人的合作学习中分享的快乐,在感悟学习中去追求快乐。因此,我们要让幼儿更多体验学习的乐趣,体验在学习实践中摸索探究的快乐,从而受到鼓舞激励,达到感悟学习、自主学习、自主追求快乐的目标。

  作者:陈彤彤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幼儿音乐教育篇10

  [关键词]:铃木教育法 幼儿音乐教育 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于用音乐来开发儿童的智力,音乐教育不仅能从音乐素养上给予幼儿所需的艺术才能,还能使幼儿开发大脑,促进智力发展。所以许多家长大力投资于幼儿的音乐教育事业,买音乐器材、请音乐教师、寻求短时有效地音乐教育方法。20世纪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创办的“铃木教育法”,针对幼儿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小提琴教育法,“莫扎特教育风暴”等曾经风靡全世界,其教育思想对当今的幼儿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启示意义。

  一、铃木音乐教育法

  铃木音乐教育法发明者铃木镇一是日本著名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他出身于日本音乐世家,17岁铃木镇一开始学习小提琴,上世纪20年代初,留学德国,跟随克林葛学习小提琴。后回到日本与兄弟组弦乐四重奏到处演奏,并且从事小提琴教学,创办了音乐学院,集中致力于对少年儿童音乐教育的探索和钻研。经过近10年的研究和实践,他总结出一套培养少年儿童乐器演奏才能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被称作“铃木音乐才能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并掀起了广泛的影响。

  1.锦绣人生,靠才能――才能的培养。“每个孩子都具有将所谓的口头语言学得流利而漂亮的才能。”铃木镇一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儿童是有望能够发展出那种在语言中体现出的超乎寻常的才能的。教育者通过对幼儿的教育,使其才能都可以达到语言发展这一水准,那么也就可以为以后的人生创建良好的基础。而音乐也是展现人才能的一个方面。

  如果幼儿可以将语言学的那么好,那么只要将这种方法运用在各个方面,儿童就能很好的发展其才能,从而成功。铃木将这一想法运用在音乐教学上,特别是小提琴的授课中,从儿童对语言的掌握,到小提琴的技能的掌握,其道理都是相同的,这也是铃木才能教育的主要思想。

  2.教育从现在开始。铃木主张儿童的教育越早开始越好。童年过多的智力发展并不会造成身体上的虚弱或影响大脑的发展。有些人的观点认为,过早的进行教育会有碍于大脑的发展,但通过铃木在教育实践中的观察发现,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两兄弟,一个从小就不断地思考问题,而另一个则沉溺于关爱之中,无心关注和思考周围的世界。从小不断关注问题、思考问题的孩子大脑尽早的得到了训练,而另一个则未受到训练。由此也可得出一个结论,即使是同一父母所养的同胞兄弟,如果他们的大脑在早期教育中接受了不同的训练程度,那么他们今后的人生也会截然不同,所以,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早开始训练孩子的大脑。

  3.母语式的教学。铃木认为,语言学习是一般认知的反映,可以用于解释其他领域认知掌握的原则,即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因为语言学习体现了学习行为的一般特征。最终,铃木将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迁移到学习音乐上来。对于学习母语来说,孩子的一般经验是由“听”到“说”,再到“读写”。基于这一规律,铃木也将学习音乐的过程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进行。因为音乐学习是一种声波传递,所以在学习中,要首先对音乐进行感知,通过反复的聆听之后才能进入演奏阶段。

  二、铃木音乐教育法对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启示

  铃木音乐教育法在总结了大量的音乐教育实践,为许多的家庭及教育者提供了大量符合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可操作性极强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幼儿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注重幼儿早期发展,抓住教育的关键期。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能具备卓越的才能。因此,在铃木镇一的教育理念中,把早期教育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从现代社会来看,随着家长对教育问题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越发的体会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在幼儿期的教育过程中,幼儿形成一定的性格、才能之后,对未来进入学校及潜能、智力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差异。对于早期教育来说,教育者及家长也要做到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刻了解,不能采用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2.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技能的学习与不断重复的练习,会使幼儿觉得音乐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厌倦之情。所以如何能够使幼儿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就尤为重要。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还是学习氛围,都应该尽量做到趣味化。家长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与幼儿进行音乐游戏的互动,不但能够拉近亲子间的关系,还能充分加入到幼儿的教育当中。家长还可以创造机会,多带幼儿参加音乐会等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

  3.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铃木认为,三四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学习器乐。正如在父母及家庭的语言环境下呀呀学语一样,要想让儿童更好更快地学好音乐,就要为他们创造学习音乐的环境,以培养孩子对音乐和乐器的兴趣。父母和家庭环境对儿童学习音乐具有很大的作用。家长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让幼儿从基础开始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而最基础的感知就是“听”。家长可以多给幼儿放各种类型的音乐,从听开始,只有听得顺了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对音乐有一定的感知后才能够唱得出来、弹得出来甚至最后创作出音乐来。

  铃木教育法不仅为培养孩子能力提供了方法,还为许多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导。对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音乐才能、深挖其潜能,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