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艺术十篇

  语言艺术

  关键词:赵本山小品 语言 艺术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381-01

  赵本山的小品连续十六次荣获“观众最喜爱的春晚语言类节目”一等奖,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小品是表演的艺术更是语言的艺术,本文尝试从语言的角度来揭秘赵本山小品长生不衰的原因。

  一、形象、鲜活,使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语言形象化是小品语言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它具体可感,很鲜活,很立体。尽管是生活中最普通的词语,经过艺术化的加工用在小品中,会使人耳目一新,难以忘怀。这表现在,第一,错位地使用普通词语。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当大妈听到主持人夸她漂亮时,她感叹到“现在不行了,头发也变白了,皱纹也增长了,两颗洁白的门牙去年也光荣地下岗了”!第二,独具匠心的曲解词义。《昨天・今天・明天》中,大叔:“别说了,我记得当初给你送过笔、送过桌,还送过一口大黑锅,我啥时候给你送秋波了,秋波是啥玩艺儿?”大妈:“秋波是啥玩艺儿咋都不懂呢?咋恁没文化呢?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小崔说事》中 “专机”,实际上是“拉砖的拖拉机”。第三,巧妙地使用和串改歌名、歌词。《昨天・今天・明天》:“我们是相约五八,大约在冬季”;“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后来“涛声依旧了。”《小崔说事》:“给人家养鸡场剪完彩之后,就得禽流感了,死了一万只鸡,人送外号一剪没(梅)”……第四,恰到好处地使用同音词。《心病》中,“不打针不吃药,坐在就是跟你唠,用谈话的方式治疗,简称话疗”。范伟一听“话疗”一下子就吓晕过去了,很显然他把“话疗”误认为“化疗”了。小品非常规的使用语言,成就了好多时下的流行语,“相当的”、“博士后”、“知识都学杂了”、“太有才了”、“不差钱”等等,人们耳熟能详,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交际语言。

  二、给力、泼辣,使人酣畅淋漓,感觉痛快

  东北人性格粗犷、率直、说话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绝不拐弯抹角,遮遮掩掩。这一豪放的性格反映在小品语言中就是给力!《拜年》中,赵本山:“下来了,因为啥呀?腐败呀?”《小崔说事》中,大妈:“人家唱歌要钱,他唱歌要命啊!”《火炬手》中,“你回家啊?我出家。”《不差钱》中,小沈阳:“大爷,你怎么这么抠呢,你一个没点,我们还搭一个是不?” “腐败”、“要命”、“出家”简短的两个字,切中要害,直白给力。“抠”、“搭”典型地道的东北方言,直白尖刻,让人感觉爽!除了这种直来直去的词语外,小品还炉火纯青地利用了二人转的“说口”形式。《功夫》中,“你好!这里是借你一双慧眼,防忽悠咨询热线,我是资深上当者老范,凭借多年上当经验,对你是否被忽悠了做出明确判断。”这些歇后语、打油诗合辙押韵、一气呵成,既让人们忍俊不禁,更让人感觉痛快淋漓。

  三、幽默、诙谐,使人捧腹大笑,回味深远

  赵本山小品幽默诙谐,时时触动人们发笑的神经。但是在大笑之后,也留给人们深深地思考:或是用简短的语言凝练了生活的真谛,或是触及到社会中的焦点问题,给人们以某种感悟和启示。小品《心病》和《不差钱》中的两段话精辟地概括出“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人生在世屈指算,一共三万六千天。家有房屋千万所,睡觉就需三尺宽。总结起来四句话,人好比盆中鲜花,生活就是一团乱麻。房子修的再好那是个临时住所,这个小盒才是你永久的家。” 短短几句话写出人生的短暂,应该好好珍惜现有的人生,其实人生不就是这么短暂么,纵使你再有成就,再有钱,最后都要入土为安的。所以这些话让我们放下人生不必要的纷争,好好珍惜现在。更让我们在欢笑之余,回味他语言中的真谛。“人这一生可短暂了,跟睡觉一样一样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生活是最复杂的同时也是最简单的,人们应该懂得知足常乐,积极乐观的品味生活、享受生活。《三鞭子》中,老汉:“这条路啊,真难修啊!全是砍啊,竟是沟啊!汽车到这就打误啊,全靠毛驴往出啊!这条路,是真特殊啊!这些年来,没人铺啊!村中化肥运不进啊!山里的柿子运不出啊!老百姓急得哇哇哭啊!”县长:“叫声大爷你别发怒啊,这回我心里有了数啊!要是不修这条路啊,那算什么好干部啊!”通过老汉和干部拖车时喊出的口号,刻画了农村交通不便,生活的艰难,影响经济的现实,也塑造了一个深入实际搞调查研究,为民办实事的党的好干部的形象。

  四、真实、纯朴,使人亲切熟悉,感同身受

  赵本山小品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东北方言隶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之一的北方方言,它接近普通话,人们大都能够听得懂,这成为观众理解和欣赏的基础。此外赵本山的小品全部是农民题材,“白云大妈,黑土大叔”已经成了广大普通农民的代表,作品来源于朴实真切的农村生活,农民出身的赵本山演绎农民的喜怒哀乐,在农民情结浓郁的中国,更易于与广大观众产生共鸣,深入到老百姓的心中。《三鞭子》中:“左打轮右打轮,这跟赶毛驴车有啥区别啊,yuyuyuyu就是往左,wowo就是往右,驾就是前进,稍就是倒档,吁踩刹车了。”打农药,赶毛驴都是农村生活的场景,让人熟悉亲切。小品中的称呼语是东北口语中的一个特色,是亲情意识在语言层面的反映。东北人习惯一以亲戚关系称呼对方,不仅亲属邻里之间如此,陌生人之间也一样。在小品中很常见,不称呼“先生”、“女士”、“太太”,而是“大哥”、“大妹子”、“大叔”、“大爷”……亲切、热乎,自觉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语言这门艺术在赵本山的作品里发挥了淋漓尽致的作用,它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带来的笑声。艺术化的而语言成就了赵本山小品独特的魅力和长青的生命。

  参考文献

  [1]何散芬.略论赵本山小品的平民化[J].《宁波大学学报》(2007)第4期。

  [2]李海英.赵本山小品语言表达手段略述[J].《修辞学习》(2003)第1期。

  [3]薛成荣.东北方言小品的艺术魅力浅析》[J].《黑龙江史志》(2005)第11期。

  [4]宋存学.东北戏剧小品的艺术特点》[J].《中国戏剧》(2002)第12期。

  语言艺术篇2

  关键词:艺术语言;情感;审美

  语言的使用时心理和生理相互作用的结果,撇开生理活动不谈,要有效地使用语言,就必须像G·Miller所说的那样,要有五方面的知识。前三种知识与语言结构有关,即语音、语法和语汇的知识;而后两种则与心理学有关,一是理性知识,即说话人必须对他所生活和谈论的世界有所了解,还有一种叫信念系统,即说话人需要以此来评估他所听到的东西。艺术语言作为一种与科学语言截然不同的自然语言形式,是一种“活法”,它的产生不但牵扯到发音器官,而且还是一个复杂的、能动的发话人的心理活动过程。骆小所先生(2002)认为,就思维形式而言,艺术语言的特点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往往用情感逻辑来替性逻辑,它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不在于判断或推理,而是传情达意;它不是纯理性的、逻辑的或实证的,它提供的不是科学的陈述和说理,而是意味隽永的美;它不受线性逻辑的通讯性和叙述性约束,而是作用于人类经验与人类美感需要的自然性,它是发话主体自然创造的自然语言。据此,我们可以推论,艺术语言产生的心理基础主要有这么几个:

  一、发话主体情感表达的需要

  交际是语言最主要的功能,人们用语言来表情达意,与人沟通交流,语言也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艺术语言作为自然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传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反过来看,艺术语言的产生可以认为是发话主体情感表达的需要,“言者,心之声也”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

  在苏珊·朗格看来,一切艺术符号传递的都是人类的感情,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艺术语言传递的也是人的感情。艺术语言的产生首先是发话主体情感表达的需要,它产生的过程就是情感的外显化过程。由于人类情感是变化无常的,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从而使人们常常难以用语言直接将自己的真实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人们遂以一种超常规的语言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意象是艺术语言的精神特质之一,艺术语言中意象的基本内容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之间的统一。我们常常迫于某种压力或者说局限,采用托物的方式以言志,我们通过个人的认知,把意和象统一起来,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情感。比如说明代于谦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锤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烈火焚身若等闲”,石灰是没有生命和情感的东西,是不可能有“若等闲”之英勇的,但是诗人通过艺术语言,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

  二、发话主体感知觉变异的结果

  感觉和知觉都是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感性认识,保存着原始的未曾经过人类加工的经验,这种经验为我们表达各种情感提供了可能,然而,艺术语言的产生并非对我们的这种感知觉的单纯性的复写,而是在发话人主体情感参与及审美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变异的结果。例如: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此例中,朱自清说微风过后飘来的花香像歌声,这便是一种嗅觉的变异了。再比如: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是桃儿、杏儿、梨儿。(朱自清《春》)

  在本例中,作者又是运用了移觉的修辞手法,把嗅觉变异成了视觉。

  上述例子都是艺术语言的突出表现。

  感知觉的变异,有时候却体现为是发话人主体的心理错觉,这种错觉歪曲了客观事实,但却表达了发话人的真情实感。例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此例中,由于王勃与杜少府之间真挚的感情,才会给人以“天涯咫尺”的感觉,这是情感所导致的空间上的错觉,如果二人感情不深,或者是心存芥蒂,那将会是“咫尺天涯”了。

  当发话主体以激荡情感之心感觉世界时,所有的事物都会偏离它本来的样子,而成为一种融合了发话主体的心理情感的“有情事物”和“有情之景”,使自己内心飘忽跳跃、难以用普通言语所表达和描绘出来的心象得以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从而得到宣泄与寻求到知音(太琼娥,2010)。所以说,发话主体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变异,也是艺术语言学产生的重要心理因素。

  三、发话主体的审美需要

  艺术语言的变异形式和“有意味”组成了艺术语言形式的整体:一方面,它超越了语法,创造了一种新颖的、别致的言语形式;另一方面,它从言语形式中给人以审美的精神特质(太琼娥,2010)。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希望自己的语言能够变得优美动人,艺术语言就是以其变异性和独特的意象性给人以美的感受,艺术语言的产生亦是发话主体的审美需要。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自由的精神反映活动,它往往是由发话主体的超越来实现的,这种超越,体现出了发话主体的精神世界,并使这种精神活动以一种不常见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让我们的语言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心灵得到升华。比如:

  幸福像花儿一样盛开(《江西日报》11月28日)

  中国对柬埔寨的强力拥抱(《环球时报》11月22日)

  不管是“幸福像花一样盛开”,还是“中国对柬埔寨的强力拥抱”,都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越,是对语言的一种艺术性改造,“幸福”的“花化”以及“中国”和“柬埔寨”的人化,都体现出精神主题对反映客体的超越,同时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心中充满了暖意。再比如:

  莫高窟“手术中”(《南方周末》10月25日)

  用这样一种“人化”的手法,把莫高窟接受修复这样一件并不具有吸引力的事情变得更为活泼,引起读者的兴趣。艺术语言使这些客体成为有生命的活的形象,具有了生命的活力。正因为如此,艺术语言的情感体验才实现了艺术语言的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性,使日常的世界中分离出意义的世界(太琼娥,2010)。这种艺术语言的创作往往给人以一种精神的鼓舞、美的感受,是发话主体内心世界的呼唤。

  语言艺术篇3

  一、法官的语言在调解中的重要作用

  “言为心声”,语言常常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语言的表达既可以充分展现一名法官的知识、阅历和修养又可以展示法官成熟的职业魅力。庄重、严谨、热情、幽默的言语,能够使当事人产生尊敬和信赖,拉近与当事人心理距离的作用。特别是法官在主持调解过程中,语言运用得好,不仅可以让双方当事人产生好感,更主要的是有助于案件的顺利调解。可见,法官的语言表达要有一定的艺术性,使当事人容易和愿意接受偿的观点和建议,从而达到案件最佳的调解效果。那么法官在调解中应当掌握哪些语言艺术呢?

  二、法官在调解中应当掌握的语言原则

  一是法官的语言要体现出对当事人的尊重。第一,要掌握好谈话的语气。不能用傲慢、咄咄逼人、讽刺、挖苦、过激或明显偏袒另一方当事人的语言。第二,法官的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亲近、明朗、通俗,语速要中等,以给自己和当事人留下思考和消化的时间,法律术语的使用应深入浅出,必要时给予适当的解释,使当事人能听清,听懂。第三,法官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前,要耐心听取当事人谈话。既然为了征求当事人的意见和看法,就应该让他们“言无不尽”,耐心听完他们的叙述,而后表述自己的看法第四,法官在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要给双方当事人留有余地,不至于让当事人尴尬。特别是对受损害的一方当事人,在表达同情的同时,要学会引导被安慰者的情绪,让他们从愤怒的情绪中发泄出来,理解安慰的话能够让双方当事人增强了对法官的信认和好感,这样就很容易拉近法官与当事人的距离,调解的难度也就会减小。

  二是法官的语言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首先,法官在语言态度上要平等对待当事人。一方面,不歧视任何当事人;另一方面,要根据当事人的文化程度、从事职业、性别、年龄、性格、生活环境、心理素质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语言方法。其次,要灵活发挥语言的魅力。法官的语言既要让当事人感到温暖和亲切,又要保持法官的严肃性。就是说,做思想疏导工作时说话要平易近人,要诚恳、耐心;但对一些无理狡辩的当事人,批评教育要严肃,这样才能既不违背原则又能被当事人欣然接受。第三,法官的语言要沉着冷静,不与当事人争高低。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接触为数众多的当事人,当事人中不乏素质高、懂法律、主动配合者,但也存在个别心存偏见、素质不高者,这就要求法官必须具有宽阔的胸怀,有“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肚量,时刻想到自己的职业和责任,凡事须冷静沉着,避免或减少情绪波动,要通过自己耐心讲解和劝导,以真感动人、以理服人,从而博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三是法官的的语言既要坦诚又要谨慎。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相互尊重的前提是以诚相待。在调解中法官要用真实感人的语言与当事人进行交谈,态度要积极、稳重,意见要中肯,观点要明朗,使当事人听了所说的话后,感觉是透心暖人的,从而达到感情上的融合,潜移默化地缩短与当事人的心理距离,赢得当事人的信任,达到调解的最佳效果。对于疑虑重重者,先与他们拉家常,推心置腹的谈心,然后再引入正题。对于情绪冲动、急躁易怒者,不能以怒制怒,先和风细雨倾心交谈,正确疏导,等他们心平气和后再切入正题。但也不应事事都向当事人坦诚相告,尤其是涉及案件不家宜公开的意见和措施,更应谨口慎言,避免违反审判纪律,造成不良影响。

  三、法官应如何提高语艺术

  一是刻苦钻研业务,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开拓视野。熟练的业务能力和渊博的知识,是构成语言交流的纽带和取得当事人信任,建立与当事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环节。

  二是要耐心细致,乐于倾听 。鉴于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与当事人交谈中,法官要认真倾听当事人的陈述,保证其语言的逻辑连贯性。在交流中重视情感特点,针对当事人的具体问题,必须耐心解释,给予尊重,体现出法官平易近人和平等地对待当事人。

  语言艺术篇4

  【关键词】教学语言 生成艺术 审美特性 分类和要求

  教学语言艺术是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也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锤炼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美,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将就教学语言的生成艺术,教学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教学语言艺术的分类和要求等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教学语言的生成艺术

  研究教学语言艺术必须遵循语言生成的规则。如何正确有魅力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确需狠下苦功。首先要确立正确的表述动机,教师的表述动机是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因此,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教学目标的指向性,提高教书育人的责任心,这是教学语言表述动机的出发点。其次要有明晰的表述意图。这时的选词炼字连结着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是检验教学语言艺术高下的试金石。教师表述的意图和内容与学生听话的态度和特定的语言环境要相适应,教学语言才能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因此,研究教学语言艺术,不仅要进行语言分析,而且与教学内容、学生心理、教学环境等密切相关。

  二、教学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思想是客观物质的社会存在,理应具有形象性。美学家认为“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为内容意义、情感、价值。”因此,教学语言的形象美的根本意义在于内容的合目的性和形式的合规律性。教学语言的形象性是客观物质社会存在的反映,是教师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的物态化的产物。它要求教师对所授的专业知识应深入感受、理解、想象、体验,准确、鲜明、生动地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使学生沉浸在此情此景中来学习语言和知识,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审美体验。教学语言艺术不仅要有形象美,而且要有科学美。语文教材内容是一个严密的优美的理论体系,是“无声之音,无形之像”,不仅具有真理的性质,而且具有审美的意义。教学语言应折射出人类追求真理的光芒,使学生体验到理智的满足和感情的愉悦。

  三、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分类和要求

  1.陈述性语言——洁净而流畅。教师在运用陈述性语言时,应力求洁净而流畅,象清澈的山泉流响,悦耳地流入学生心田。教师切忌口头禅,做到中心明确,层次清晰,语流畅达,语调柔和,并突出关键词语。如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称得上教学语言艺术大师。

  2.阐释性语言——活泼而有味。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古今中外的佳作名篇,只有经过教师内化和阐释作用,才能化为学生的真知灼见和智能的力量。教师创造性的阐释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都是不可少的。例如对杜甫《登高》诗中诗句的阐释,“万里悲秋常作客”,写出诗人作客异乡苦,孤单苦,多病苦,年迈苦,苦情也很浓烈。

  3.点拨性语言——明晰而富有层次感。教学艺术的妙处,是善于引导。明晰而点拨性的教学语言,往往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导入深层次的思考,为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而欢乐,为获取新知而流连忘返。点拨要点在要害处,且需层层深入。

  4.对话性语言——亲切而发人深思。教学中师生亲切对话,既贴近生活,又“教学相长”,是一种美好的教学境界。德国教育家海纳特说过:“创造型教师的特别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发现学生发现他们的自我。”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教学氛围,师生亲切对话,共同探求真理,是创造性教学的手段之一。如果教师凭借声威和体力,用强迫的手段进行强制灌输,学生必定反感,从而影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5.概括性语言——精约而易记。精确、简约而又便于记忆,是概括性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总结课中,概括性的教学语言则用得更多。“拎得起”与“展得开”一样,都是通过教学语言来实现的。

  追求教学语言艺术,达到美好的境界,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富有成效的实践。“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如一支动人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教学要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教学语言的言、情、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很难设想,没有美妙的旋律,能产生动听的音乐;也很难设想,一教学语言贫乏的教师能上出富有魅力的课。

  语言艺术篇5

  与普通的语言不同,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一定的使命特征。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为文学作品服务的,文学作品往往会根据作者的思想,构建一个想象中的文学世界。在这个文学情境当中,也许能想象到的一切行为都是可以出现的,而作者则需要利用一定的英语语言艺术对文学作品里面的情境进行相应的描述。在这种具体的描述过程中,作者利用一定的语言艺术对主人公的情绪进行描写,有时候还需要对主人公的思想进行渲染,通过一定的语言艺术对主人公进行塑造,并且通过一定的语言艺术承担起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或者是寄托作者的哀思,并且给读者分享自己的欢笑。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描写当中,英语文学的意象性特征是最明显的特征。纵观英语文学发展的历史,在漫长的19世纪当中,说到意象派的代表人物,最有名的意象派大师就要数庞德了。对于意象派来说,意象描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塑造一种意象,进而对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传递,这种思想感情可以是作者的忧思,也可以是作者的喜悦,抑或者是作者的批判。在意象派的诗歌创作当中,意象派诗歌作品主要坚持三个原则:首先是在诗歌创作中的单一的意象原则;其次是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诗歌的用词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简洁的原则;最后,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需要使诗歌具有音乐感,而不是强烈的韵律感。在这意象派诗歌的三种原则当中,每一个原则都是与语言艺术息息相关的。以庞德的两句诗为例进行分析———人群中出现的鬼影/正如盛开在潮湿漆黑枝丫上的花。在现实的环境当中,诗人描写的显然是火车站当中人来人往的场景,可是到了诗人那里,这么平淡的场景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树枝上盛开的花朵。诗人通过语言艺术将枯燥的场景描写的异常美丽,给生活赋予意象性特征,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二、英语文学语言的生动性特征

  在英语文学作品当中,生动性也是英语文学的语言特征。生动性具体是指作者通过用语言艺术进行描写,使所描写的画面塑造出具有生命性的特征,使所表达的思想以及画面具有灵动性,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使所要描写的场景就像真实的一样,让读者通过作者的描述,具有一种在现场的感觉。在生动性方面的描述中,最著名的文学大家就是英国的狄更斯。狄更斯的作品《雾都孤儿》就很好地展现了狄更斯语言生动性的一面。如在《雾都孤儿》当中,狄更斯通过自己的语言艺术,成功地为读者勾画出了以下几个生动的主人公,在所有的角色塑造当中,最著名的要数有着凄苦悲彩的孤儿奥利弗以及心肠善良的梅丽太太,除此之外还有窃贼团伙费金。在《雾都孤儿》的具体描写当中,首先,狄更斯通过对各个角色的穿着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使我们就很容易想象出各个角色的身份特点。除此之外,狄更斯还通过对《雾都孤儿》里面各个角色的语言进行描写,使各个角色的形象更加真实,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主人公,并且通过各个角色的衣着进行描写,可以使读者对当时社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场景进行展示,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并且通过小说中各个角色的语言,传递出作者对整个社会的基本的思想感情和看法。因此,在英国文学作品当中,作者通过运用一定的语言艺术方法,使文学作品能够真实地再现作者想要描写的社会环境,能够让读者通过作者的文学作品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除此之外,作者在文学作品当中通过刻画一定的人物,当然作者的刻画可以是衣着方面的描写,也可以是故事人物的语言、情感和心灵的描写,使书中的主人公仿佛就在读者面前,让主人公更加生动形象。最后,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的一切语言艺术都是为了传递作者的感情,和作者对社会的看法。

  三、英语文学语言的情感性艺术特征

  对于读者来说,读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了解作者刻画出的画面或者情感,有时读者还会对文学作品中传递的作者的感情进行揣摩,并感受作者想要说出的话。从作者的角度来讲,作者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达一些观点,而在观点的传递过程当中,作者往往是通过对一定的感情表达来进行的,当然,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不尽相同,可以是一种喜悦的感情,也可以是一种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亦或是一种对岁月看淡后的恬然和哲理。总而言之,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感彩,在文学作品中,不存在没有感情的枯燥描述,因此,对于英语文学作品来说,情感性是英国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例如:在托马斯格雷的《乡村教堂内的挽歌》当中,这位伟大的伤感主义诗人很自然地向我们传递了一种对古代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感,但是诗人所传递的当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忆,而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不满情绪,作者通过作品传递出了诗人自己的感情。提到英语诗歌当中的情感性艺术特征,就不得不提英国诗人济慈,在济慈的《夜莺颂》当中,诗人通过语言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诗歌当中,很显然,诗人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夜莺歌声的赞美,更多的是传递着诗人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在英语文学作品的描写当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也许是普通人所无法理解的,因此,诗人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结语

  语言艺术篇6

  想象的语言表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高中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做到发音标准、语调规范,还要表达自然、简介。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语言表达和汉语负迁移、英语表达和汉语辅助之间的关系,尽量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来教学,减少母语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干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使用肢体语言,使课堂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二、高中英语教学语言艺术应用策略

  1.吃透教材,巧妙进行教学导入。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料。要想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学习和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语言。只有这样,教学语言组织才会更加科学、高效,才能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学导入是让学生了解课堂知识的重要一环,巧妙的教学导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要巧用导入语启发学生智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在牛津高一英语必修第三模块里的unit3backtothepast一章lostcivilizations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对单元知识背景进行分析,搜索有关庞贝、楼兰两座古城的资料,然后根据学生知识储备、认知特点,组织教学语言、准备课堂教学活动。

  2.优化教学语言,关注学生情感发展。进行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语言,才能为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应用提供有利条件,才能更好地服务与教学。鉴于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依照课程标准来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其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通过教学语言优化,缩短师生距离,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如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goodmorning、goodafternoon为主的、例行公事似的师生问候方式,用校园趣事、社会热点或新授内容为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同样,在讲解重点、难点知识时,教师可用haveyougotit?canyoucatchwhatIsaid等问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知识,检验自己的教学节奏是否得当。在提问学生时,为了避免语言的单调性,用please、Ihope等礼貌用语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在提问总结中,尽量用“总结很全面”、“值得学习”等奖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让学生树立自信。在课堂结束时,巧用归纳总结用语和结束语,如“这节课大家的表现让人欣慰”、“希望大家能通过今天的学习有所收获”等,对课堂内容进行概括,布置课后任务,为下次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语言艺术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语言艺术

  一、表情达意的准确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准确,则必然不能表达出蕴含于课文中的情感。语文教师语言首先要规范,口型准确,发音正确,措词精当,用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老师的语言,要能够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并模仿运用,达到认识、理解、掌握的目的。准确,就是确切、科学、合乎规范的,而不是前后矛盾,混淆不清的,模棱两可的,不置可否的模糊语言万不可用。教学过程中更不能带有“这个”、“那个”、“真那个”等等诸如此类的语病,干扰学生通畅的接受思维。再者,教师自己不能生造词语,让学生不知所云,更忌讳讲废话,大话,虚话,应用实在淳朴的语言感染学生。

  二、热切似火的情感性

  语文教学是一种包含丰富情感活动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过程。教师如果偏重于篇章结构或行文笔法而淹没了情感,致使勃勃然的审美客体被苍白、冷漠、理性化的教学语言所肢解,无疑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性失败,当然无法唤醒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潜在热情,充其量只使其满足了求知欲而无法满足审美欲。如何运用情感性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是教师人格力量在课堂操作过程中的充分外现。

  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

  语言能绘声绘形、栩栩如生地描绘各种事物和环境,也能活灵活现、形神兼各地再现已经有过的或者应该有的生活:能反映具体形态的客观对象,也能表现不是形的主观情景,使听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的感觉,语言的这种创造形象的功能,正是语言形象性的表现。形象性,就是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语言形式,它能够寓庄于谐,增加记忆,增加印象。大多形象是靠教师语言描绘的,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入一些短小的故事、典故、成语、箴言,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会觉得直观有趣些,也能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

  四、和谐悦耳的音乐性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育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施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注意力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五、通俗幽默的趣味性

  通俗性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通俗、达畅、浅显,符合学生的接受实际,又要符合学生的学识水平理解水平,和教学的每个过程衔接得恰如其分,它具备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双重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人们可以采取多种幽默的形式参与到教学中去,如双关语、俏皮话、格言警句、诗文、图画、手势、表情、体态、服饰、环境等等,让富有深意性、暗示性、奇巧性、流动性的幽默语言等,并不断注入给学生,让他们始终情绪高昂地参与学习全过程,用最佳的精力接受学习内容。

  六、鲜活生动的独创性

  独创性就是教师个体独一无二的语言特色,如高亢洪亮、娓娓动情、抑扬顿挫,慢声拉语,柔刚兼济,具有号召性、感召力、鼓动性等等,用自己的独特语言个性,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转移学习的障碍因素,缓解学习的焦虑或压力,增添学习的愉悦和。这既是对教学语言艺术化的高品位要求,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险避之径。在言语过程即教师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而通过口头表达的活动中,用学生所习见惯听的语词不断组合出新的意义,创设新的意境。这就是在创新意识支配下的对语言的改造和再制作,这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风格化优秀语文教师的独特才能。

  语言艺术篇8

  关键词:语言美学艺术,跨文化意识,艺术语言,文化的共性,激发动机

  一、语言文化的共性——跨文化意识语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语言作为人类文明思想与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与其说是思维与交际的工具,毋宁说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

  世上的语言成千上万,但除了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手语(gesture language)或脸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等辅助语言(paralinguistic)外,它们之间却鲜有可以共通到可以自然交流与沟通的目的。只有使用同一种语言——如本族语(native language),包括不同的人掌握了两门以上不同的语言,并在交际时与对方使用共同的语言交流的时候,语言的交际性才会被充分展现出来。而更具有沟通力与价值的则是以各种辅助语言为基础,结合科学语言发展而来的艺术语言及其语言艺术。例如音乐、诗歌、美术、设计及各类肢体、体态语言艺术的演艺、戏剧等等。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思想文化又或是语言文化即便有再大的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亦会有其共性(general characteristics)。而思想文化及语言文化的共性,大都集中并表现在其文化语言及语言文化的美学艺术性,即艺术语言(art language)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化的美学审美价值、美学意识以及艺术语言和言语艺术的创作与表现的过程中。这也正是各类语言的美学审美艺术(the art of aesthetic)与实用价值的意义所在,即语言美学文化(aesthetics culture)的跨文化意识(cross-cultured awareness)的共性与魅力。

  二、思想与文化的瑰宝: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

  1.艺术语言与言语艺术释义

  什么是艺术语言?著名语言学家骆小所认为:“艺术语言是情感思维的言语形式”。他将艺术语言中的文境解释作“一种虚无之境”,“是发话人主观情感和反映对象的统一,是—个深层境界的创造(形与神统一,情与理统—)……它不仅给受话人感到直观无隔,而且气韵生动,传神显心。它具有美的韵味”。按骆小所所说,“语言学可分为科学语言学和艺术语言学,艺术语言依据的是情感、想象、直觉和下意识等。所以,好的艺术语言读者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穿过眼帘用心感受的”。孙志刚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语言艺术化本质是语言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

  邓瑶则将艺术语言释义为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Artistic language-perceptual appearing by object concreting)。杨育彬则将艺术语言解释作审美形象的符号和载体,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而,艺术语言当属跨文化共性意识的语言文化范畴。

  而从人类语言(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都应属于语言的美学艺术范畴,是交际语言的升华。交际语言则是艺术语言的基础及基本的生存及营养素材。科学语言既有交际语言,也有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从属于生活的美好思想、文化及愿望的审美美学需要。

  艺术语言学虽是骆小所先生于1992年提出的,他却将该学科定义为一门边缘学科,认为艺术语言与修辞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文学、美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思维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其他相关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骆小所对艺术语言的解析可谓透彻。然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联系越来越密切及人们对美好生活及思想文化越来越高的追求来看,如今的知识爆炸式信息化社会使得人类社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它们之间的关系已成了相辅相成和相互提高的互动发展关系。故而,艺术语言早已成为非纯粹的边缘学科或偏殿型语言了。它已融入到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精神与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言的美学艺术则可以称之为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与艺术语言一起构筑了美学语言文化。它涵盖了各类文学艺术中各种语言艺术的表达、运用与创造,是生活美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包括演讲、歌唱及诗歌的朗诵艺术等等。还有诸如语言的幽默艺术、课堂语言艺术、诗歌及各类音乐等美学语言艺术和艺术语言。

  2.艺术语言与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文化意识形态上的语言文化差异,是以千姿百态而又绚丽多姿的不同形式呈现于世的。而文化意识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以各语言之间的区别性差异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语言文化更多反映出了不同区域及地理环境里形态各异的人文思想、伦理道德以及风俗习惯。这种艺术审美价值的跨文化性及跨民族、疆域的共性,就像是一位妙曼婉约的美少女,或是一首婉转动听的音乐、诗歌,甚至是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无论是身处何时何地为何人所见闻,其欣赏及美学价值、结果和效果都是一样的。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唯有这种共性能够使人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跨越语言与文化在思想意识领域、地理环境乃至基因方面的差异与障碍。语言的这种特征,我们称之为语言(艺术及技巧)的互通性。而这恰是人类历史文化中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共性。她的主要表现形式除了前面所说的音乐(如古典音乐、蓝调、传统与民间民族音乐等各类音乐),诗歌以及美术(包括街头艺术、绘画、摄影、雕塑、现场艺术、平面等各类设计、手工艺与应用美术等等)外,还有戏剧[如古典歌剧、音乐等现代剧、现场喜剧(Live Comedy)、马戏]、文学艺术(小说、诗歌、寓言、童话、故事、传记、短剧、电影文学、报告文学等)、文学艺术节、奖项、艺术家电影(Artists Film)、视频、广播、舞蹈、广播与新媒体舞蹈(如正在流行的与摇滚乐、电脑技术、表演艺术或者电影艺术相结合的舞蹈表演)、博物馆、文化遗产、电影制作、广告乃至电脑游戏等等。这些林林总总有关艺术语言乃至语言艺术方面的主导和主流文化,可谓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绝佳的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绝好外因与内力——由内在渴望、爱好以至追求而激发的内在动力。

  总而言之,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即人类文明历史与历史文明的文化共性(the similarities in culture),它们涵盖了动态与静态的美学世界语言文化范畴。

  三、真正的世界语——英语及其语言文化

  英语语言文化则在近、现代和当代演变成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沟通与交流的主流文化。英语也就相应成了全世界交流与传播以上形式与特征的这些主流语言文化及内容的主要手段,并为世人所周知、共享。

  1. 英语的历史渊源与历史地位

  作为世界上至今仍没有第二门语言可以取代的近、现代世界最主要的通用语,即使曾屡次被世人欲以其他的语种或语言所取而代之,如以柴门霍夫创立的“世界语”取代,英语依然在近几百年来独自散发着其独特的光芒。

  英语与世界的融合主要是通过被三次语言入侵及后来两大英语国全方位的扩张形成的。三次文化入侵分别是公元6世纪末基督教会及拉丁语的传入——第一次文化入侵。第二次文化入侵:公元793年开始,北欧的维京人(Viking)开始入侵不列颠岛,英语的词尾变化逐渐消失。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入侵不列颠岛,使得法语对英语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这是英语受到的第三次文化入侵。

  自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起,英语就开始了它的“世界语”之旅。她之所以成为世上最为广泛使用的通用语言,除了几个世纪来,以英语为母语和官方语言的英美两大超级大国在经济及政治制度、文化和思想高度发展为基础和前提条件下的相续殖民扩张及与其相应的强力思想文化传播等因素外,世界对其语言美学的认识、接受以及与其发展相应的大力宣传与传播,亦成为其功成名就的极重要因素。就如人类对美与真理的感知、认同与追求一样——唯有在真与美的面前——譬如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前面,他们的心灵才能够毫无障碍地做到相通与相知,同时也激发了人类追求美的思想与欲望,成为人类追求理想的动力,更赋予了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更大更多的想象空间与激情和灵感,提高了美好的思想情感,升华了人们的思想、生活与憧憬和愿望。而思想乃至语言文化的广泛传播,若没有雄厚而强大、领先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为基础后盾是无法做到的。

  英语等许多的语言就具有这种独特的美学(aesthetics)艺术魅力。它的文学与艺术发展主要有以下各个阶段:古代、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代、20世纪初期、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和现代及当代的文学与艺术。早在中世纪的杰弗瑞·乔叟(1340-1400;Geoffrey Chaucer)到文艺复兴的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时期,英语就已经奠定了其文艺和艺术语言在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与作用。这就是英语得以独领风骚并被经久不衰 “传诵”的真正原因——任何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是不至于永久为世人所遗忘的。这也是人类长久以来追求真与美达成的心灵与思想的默契与共识。故而,英语在近、现代社会完全扮演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语的角色和联合国主要的官方语言(English as a world language/Esperanto: A. Esperanto B. United Nation official language)。更为重要的是,英语语言文化的历史地位是在世界及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中吸取了其他先进语言的艺术精华而发展和确立的。这也使得它能够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通用语④。

  2.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世界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

  英语美学语言文化可谓是世界语言文化的奇葩。英国历来以绅士风度闻名于世。而言行举止得体而温文尔雅,语言谈吐文明优雅而有感染力则为一名绅士所必备的条件。这要求人们在平时讲究语言谈吐和言行举止,注意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应用,包括言辞措词的修饰与表达,以增强语言的艺术表达及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开始发现与挖掘语言的美学价值,甚至在各种艺术创作中也尝试并充斥着这种美学价值观念。英语的艺术语言和语言艺术也由此相应发展了起来。这正是英语语言美学艺术及其美学价值(aesthetic value)的集中体现。而英国语言的全球化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大英帝国之后又是美国的雄霸世界,随之而来的就是英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入侵及思想文化的加速传播,以至英语文化成了世界文化近几百年来沟通与交流最重要的主流文化。

  四、英语艺术语言和语言艺术对英语学习与文化交流的影响

  由于英语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及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使得英语思想文化演变成了人类近现代和当代的主流思想及文化——特别是在各民族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更展现无遗。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就连古罗马帝国时期也无法做到。

  人类只要还有对美的向往、愿望与追求,就永远不会失去对生活的追求与勇气。通过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欣赏、学习与交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营造英语学习的最佳环境及思想与审美的氛围,提高学习者的自身语言意识、语感与情感交流以及审美观、思想情操和道德观念,拉近各民族与国家间的距离,更使得我们在追求民族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在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竞争中能走在世界与时代的最前沿并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名真正的世界公民。这也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故而,学习或是欣赏英语的语言文化,促进并提高、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这恰是思想开放与先进的表现。世上任何国家与民族的强盛都是在开放思想与沟通交流中走向世界甚至引领世界的。英语如果没有被多次的文化入侵,并依托先进而强大的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为动力基础,在发展中实现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不会有今天的历史地位。只要翻开不同时期的英语文学及艺术作品,你就不难发现这一点。

  五、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文化与学习动机的激发

  由于英语的世界语言主导地位,导致全世界范围的英语学习热潮。连创建“疯狂英语”的李阳也不禁惊呼“整个亚洲都是英语学习的海洋!” 但同时他也提醒英语学习者:“英语首先是一项技能(English is a skill.)。第二,英语只不过是工具(English is just a tool.)。只有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个工具去学习、交流、谈判、推销,我们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第三,英语很简单,类似中国的拼音!(English is easy, just like Chinese pinyin.)第四,英语不是外语(English is no longer a foreign language.),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用来交流的国际语言。中国人应该把它当作第二母语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英语!第五、英语能让中国人更加聪明、更加有智慧和气质。”

  作为当今世界英语语言文化的主流,对其跨文化性艺术语言的学习、了解、欣赏及探索,不仅仅能够在其文化与艺术的天空获取充足的精神与思想的食粮,也体现了与世界沟通、交流及与世界发展同步或自身发展的强烈愿望。

  所以,英语学习无论是教还是学,关键是寓乐于教与学中。在学中享受对美与追求的快乐,在快乐中收获知识的乐趣。故而,教与学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严肃教学氛围,而是应该开放思想,大胆尝试,让学生去欣赏并享受艺术语言的快乐氛围与魅力。不必只为教而教,更不应该只教而不育;学生也不须只为学而学,而应乐在其(学)中,学而乐得其所。

  人类对知识的渴望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唯有在艺术与思想的氛围里人类才能够充分激发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与学者不妨从电影、音乐、戏剧及文学艺术中获取充足的兴趣和满足个人的审美情趣与欲望,在丰厚的知识海洋里得到思想的升华,也可以从摄影、绘画、雕塑乃至动漫甚至电脑游戏中获得精神的慰籍与思想文化的充实与满足。或许,我们更应该为开放与激发思想的灵感与源泉,让学习英语变成英语戏剧的欣赏与小品表演、歌唱及其他的艺术演绎等等,还可以在教学中利用音乐自然优美的旋律作为朗读或朗诵的背景或伴音配乐,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英语的韵律美、线形美和意蕴美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教学中可以通过其他艺术手法来加强英语教学的审美情趣及艺术思想教育。譬如学唱英语歌曲或是学习极具艺术美感的英文斜体书法等等。这些对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是而,教育机构与英语教师应多创造和谐而浓厚的语言文化及艺术氛围,通过艺术语言培养学习者的审美情趣,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创造欲望,从而更提高学习者的思想情操、审美及道德感情,增强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的意愿。

  六、让英语语言文化成为文化交流与民族振兴的工具

  如今,神州大地上的中华巨龙正在慢慢的苏醒,华夏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中。如何高效利用英语这一语言文化利器,将直接关系到民族振兴的速度乃至成败。既然英语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用来交流的国际语言,而我们则希望通过与世界的交流与共同发展中实现民族的宏伟目标,那么这一与世界沟通的工具不仅要为我们所正确使用,更应“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服务。

  参考文献

  [1]骆小所. 艺术语言: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2]孙志刚. 论语言艺术化的本质——语言与现实审美关系分析[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1).

  [3]邓瑶. 语体学方法:艺术语言研究的基本思考方式[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4]李赋宁. 英语史[M].商务印书馆,1998.

  [5]杨育彬. 艺术语言的美学功能[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6]莫塞,水天同译. 英语简史[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5.

  [7]钱泽英. 浅论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区别[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6).

  语言艺术篇9

  一、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二、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融地阐发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三、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四、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言之有启,探究反思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六、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七、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八、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九、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要朴实,有条理;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地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十、言之有辅,生动形象

  语言艺术篇10

  关键词:声乐;语言艺术;探析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146-01

  一首美妙的歌曲的广泛流传总是和其歌词分不开的,如何能深入理解歌词的涵义,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传递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语言给听众,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效果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而这门学问叫声乐语言艺术。要想灵活运用声乐语言艺术,就必须先了解声乐语言的艺术特征。

  一、声乐语言艺术特征

  第一,声乐语言要求发音吐词准确无误。在声乐表演中,歌唱者要做到准确到位地表达歌曲作品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表演过程中加入歌唱者独到的生活体验,就应该对汉语言的咬字、吐词的方法有准确地把握,方能让听众听清歌唱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才能理解歌唱者所表达的深层次的东西。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声乐艺术表现力,歌词的准确、清晰发音是最基本的要求。任何一个民族的歌唱艺术的表情达意无一例外是根据各自的民族语言规律行腔来实现的。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鲁索认为,“清晰的吐字绝对不会对嗓音有害处,相反使声音更完美、更集中、更柔和”,这就是声乐艺术中常提到的“字正腔圆”。我国《乐府传声》也提到过类似的观点:“若字不清,则音调虽和,而动人不易。”只有字正腔圆,方能达到语言情感的交流作用。

  第二,声乐语言须形象鲜明。所谓声乐,实际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声音和乐意。其中,声音指语言的声音―――语音和音乐的声音,而乐意,就包括旋律、调式节奏、和声、复调、曲式等。声乐的艺术形象概括的说无非人物、景物、抒情、叙事等几大类,这些形象都是通过歌声传达的。而所谓的声乐语言的形象性,首先歌唱者要通过音乐化的语言通过声音来表现形象,而且还要求使形象具有鲜明、生动的表现力,具有优美诗话的特点。此外,声乐语言的鲜明形象性,还可以通过音色或性格化的声音造型来传达。单就男声而言,就有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之分,而且各种音色的表现力各不相同,其中高音清澈明亮,中音浑厚丰满,低音粗犷深沉;而女声中,同样是女高音,花腔女高音显得清脆灵活,抒情女高音显得柔美秀丽,戏剧女高音表现为洪音刚强。在声乐艺术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声音造型塑造不同的性格的艺术形象,使声乐语言具备了独特的形象魅力。

  第三,强烈的动作性。声乐语言和任何一种艺术一样,都是通过独特的形象来实现以情感人,而具体到声乐语言艺术就表现在每句、每段、每首歌的歌词,不论表演者在演唱时唱出来或说出来的每一个词或每一句话,都具有它特定的情感作用,都来自于创作者的真情实感,是有感而发的。声乐艺术是一种表演的艺术,它的任何思想或情感的传达都必须借由表演的方式体现。因此它总是通过表演来引发与传达情感,达到通过声乐语言艺术首先是吸引观众,而后感染、说服观众,最终改变听众的思想和扭转生活态度。这也是每个歌曲创作者和表演者的最终目的,声乐的语言就就成了歌唱者的工具,即歌唱者可以借由歌曲传达情感、表达情意,是歌曲艺术的再创造者,因此同样的歌曲在经由不停的表演者演唱,所传达的感情千差万别,同时也是革命年代的歌曲为何如此鼓舞人内心的原因。声乐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区别在于它是音乐化了的语言,它有更加鲜明强烈音乐性,它通过发音器官的运动来表达某种思想,它融合统一声音与感情。因此说声乐语言艺术既是“情”的艺术,又是“声”的艺术。一首打动人心的歌曲,无不是声中有情,情中有声。情感的表达,是根据作品的语言运用有声的音乐化的综合艺术,歌唱者通过自己独特的嗓音表现从声乐语言中体会到的思想感情,综合表现来打动听众的心,使他们受到感染,起到一种荡涤人的灵魂、转变生活态度的最终目的,如果此二者难以实现,最起码要给人一种娱乐享受、能暂时放松心情。

  第四,丰富的音乐性。声乐语言是一种诗话的语言,是具有音乐特性的语言艺术,声乐语言是语言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声音伴随着悠扬婉转的旋律,铿锵疾徐、如珠落玉盘……使你既能得到艺术享受,同时又能从中接收到某种思想。语言在声乐的准确的传情达意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歌唱者要掌握语言这门艺术,以此增强歌曲的表现力,这就要求气息饱满、吐字清晰、音色纯净、声音圆润、语气真挚等。那么歌唱者在整个语言声音的处理上,应该与歌曲的旋律紧密一致,把握好节奏的起伏变化,使歌曲旋律整体和谐。这种协调的节奏感可以通过语言的轻重音处理,语调的起伏变化,以及语言的高低、强弱、疾徐、抑扬、轻重、顿挫等语言表情手段来实现。

  二、结语

  声乐语言既是艺术的语言,表演者表演是要求自然和谐,运腔自如,做到歌唱像说话一样,运用声乐语言就像说话一样的亲切自如,最终达到歌唱者流畅自然的表情达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