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效性十篇

  课堂有效性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等问题,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二、有效课堂设计的步骤

  所谓的有效课堂设计是指对所施教的对象和教学目标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备课。十个指头有长短,不同的班级之间、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有着知识基础、理解能力上的差异。“拿来主义”“经验主义”是不会实现有效教学的。有效教学设计是对你现在所教的学生、现在所教的教材进行的教学设计。你是不是真实了解学生现在的起点是哪里?你连学生现在在哪里都不知道,又如何把学生带到目的地?学生认识问题的困惑在哪里?你做的事情是不是学生真的需要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你的教学设计怎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1)把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就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的安排。因此,把握教学内容就成为教学设计首先要做的工作。①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包括教师所教的学生和教材。教学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要以“学习需要分析”作为起点,所以就要对学情进行分析。学情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一般特点、学习风格、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是了解学生起点能力以及原有知识经验。可以采用自然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研究法、测试法等方法以及交错运用上述方法来掌握学生的学情,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讲究实效性。②研究教材。教材是学生借以获得知识的中介和手段。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教材中最重要的信息,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应研究如下内容:学习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获得其他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及抓住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对教材精细加工。③确定三维目标。教学设计必须根据教学学科内容的特点来确立“三维目标”,将它具体化并落实于教学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方面。

  (2)制定教学策略。①安排教学程序。在安排教学程序时,应按认识活动规律展开教学过程,按“课”的类型是单一课还是综合课来确定教学的步骤,按教学模式是讲授式、讨论式、发现式、范例式和自学式等模式来安排教学的程序。②组合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种类较多,无论选择和运用何种方法,都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本学科内容特点,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及教与学的情况,重视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综合运用和优势互补,坚持启发式的指导思想,注意灵活机智地运用教学方法,处理好细节的变化。③选择组织形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就是用什么形式或较为稳定的关系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与学。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借助相关的辅助教学设备,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④设计练习作业。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谈到教学最优化和减轻学生负担时,告诫人们“不要取消作业”,而是要“从一道练习作业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这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全体性、适度性、启发性、多样性、诊断性和补救性的作业。

  (3)撰写教案。作为一种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教学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优秀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的形成,总是伴随着教师潜心推敲、研究、修订而逐步臻于完善的。完善之后,教学设计最终要形成实践性的教学文本――教案。教案撰写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把握、学情调研、教法改进、实践反思上。尽量减少费时低效,抄录应检的形式做法,切实提升备课质量。教案中应包括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形式、教学行为以及板书设计。教案的撰写可以集体讨论,由教师个人编写,形式可以是表格式或程序式。

  三、有效课堂设计应考虑的方面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最重要渠道。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主要是通过和教师、学生及文本的互动,从中感受领悟知识的内在东西,不断地发生心灵的碰撞,最终从中获得人的价值意义。新课程在扬弃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设计及方法进行了一次大变革,变革希望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人文、具有创新精神素质的人,以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知识、重记忆、重分数的理念。那么,有效课堂设计应该考虑教育观念、教学目标、最近发展区、教师个性、利用教学环境、教学具体目标、发展施教方法、课堂教学程序、样例-迁移-巩固、归纳概括铺垫等十个方面。

  课堂有效性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性;措施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判断我们的教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依据。有效性课堂教学就是“教学有效果、讲效率、有效益。”有效果只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讲效率注重“有限课堂传授知识的多少”,有效益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有效的课堂教学更应注重“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状态”;更注重“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发展”。

  一、课堂低效或者无效形成的原因

  1.缺乏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上师生间缺乏情感的交流,缺乏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讲台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可学生无精打采,若无其事,只是被动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题、看书,一堂课上完“竹篮打水一场空”。

  2.教师上课随意性强

  教师从课堂开始到下课一味地讲解,语调没有轻重缓急,不给学生留有时间思考、消化吸收,使学生接受不了这么多信息;或者开始上课时节奏很慢,简单概念反复讲,到结尾时越讲越快,完不成任务还要拖堂,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3.教师备课不充分,搞题海战术

  学生忙于应付大量的练习,题海无边,效率低下;而教师布置的习题,大同小异,不具有代表性,做完题后,教师又没有从解题方法的高度给学生以点拨指导,使学生反复地进行机械训练,解题的创造性得不到提高。

  4.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和听课方法造成上课效率低下。由于物理课的开放性较强,造成一些学生只动手不动脑,只关注实验的趣味性,不注重知识点的落实。还有的学生由于没有预习,造成听课无重点、无准备,一旦遇到障碍,无法跨越,就不想听了,长此以往,成为学习物理的困难户,丧失了学好物理的信心。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教师深钻教材、优化备课、选择合适的教法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根据大纲钻研教材可以使自己明确教学方向,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的相互联系和前后呼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铺垫。教师在备课时,选择最优先的教学方法。

  2.切实了解学生实际,分层分类教学

  学生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对于平时学习方法、习惯、成绩都好的学生,一般只在具体问题上给予指导,并适当增大训练难度,提出新问题以保持他们学习物理的持久热情,如单独给这批学生布置作业外的“每日一题”,要求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鼓励他们创新思维。对于学习态度端正、勤奋,但成绩一般的学生,一般侧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定期检查他们的学习笔记,按章进行“好题妙解”例题讲解,增强对概念的领悟,以此帮助他们拓宽解题思路。对于智力较好,但随意性强,学习不努力的学生,着重在学习品质上对他们进行教育、调整,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负责完成某项任务,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培养其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态度。对于少数学习和表现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一般采用不刺激、低要求、慢教化的策略,以维护课堂的良好纪律。这样就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吃得饱吃,从而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3.注重教学过程,向课堂求效益

  就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而言,由于初中学生处于思维的过渡发展阶段。教师选择优化教学策略,注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高素质、培养应试能力”的关系;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多方诱导,组织学生探究;融会贯通,注重方法培养。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师生情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重课堂学生信息反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具有民主气氛和科学气息的课堂教学环境,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过程中的差异。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课堂上鼓励他们提问发言,允许他们交流讨论,给他们机会发表不同的观点或表达某种见解,教师应有意识地抓住学生的反馈信息,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相应的,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增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影响,整个教学过程会因此而变得亲切、自然、愉快、顺畅,课堂气氛活而不乱。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课堂有效性篇3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误区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基础上的人文情怀,尤其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和品德,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对知识的探求精神。它包含了多种学科门类,是统筹性科目,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现有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体现出两方面弊端。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形式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盲目采用读教材、讲内容的方式以及采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而对社会实践方面的指导涉及范围则比较少;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教学理念的有效性认识,没有使教学内容落实在每一位学生身上以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有效性引导,不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吸收和运用。

  二、提升课程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一)有效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的课堂导入从设计问题开始,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计课堂问题时要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是设计的问题要与课程主题相关且具有新意,创造性的问题打破常规的教学导入,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积极踊跃发言是调动课堂积极性的基础。其次是设计的问题要贴近生活实际,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特点就是贴近生活,设计课堂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每个人都能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一个成功的教学导入是一节成功课堂的敲门砖。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的第一单元是以“我的邻里生活”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第一课《邻居家的小伙伴》采用问题导入:同学们,我们家周围有很多门,每个门里面都是一家人,我们管我们家周围的人叫邻居。你们有邻居吗?在邻居中你有没有自己的伙伴?请大家介绍一下你的邻居伙伴。你和邻居家的小伙伴有没有发生过故事,请讲给大家听。同时请学生共同欣赏有关课堂主题的故事《雅各布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有效的课堂导入有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期待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集中课堂注意力;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增多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教师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特点,达到针对性和有效性统一的教学目的。

  (二)多元化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过程

  课程设计是教师教学方法的体现,多元化的课程设计包括课堂中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通过课堂活动加强课堂内容的理解等多方面。多元化的课程设计要以两方面为前提:首先是回归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其次是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师生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教学内容。课堂设计要以课本内容为主体,教师应钻研课本内容,加深内容理解和课堂引导能力,明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及课堂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和课堂时间安排。同时,也要在课堂中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多以积极的评价为主,适当的鼓励和肯定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保障。

  例如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品德与社会》中《我的劳动感受》一课,课堂设计:第一步:自由发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最光荣吗?劳动最光荣,所以在劳动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或者你的体会讲给大家听。第二步:情境设置。组织班级一次大扫除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明确分配小组任务和小组长。第三步:合作学习。以这次劳动学生们的感受写在小纸条上,用“劳动使我……”的方式互相交换劳动心得,请小组代表讲小组劳动过程中的趣事。第四步:课上总结:通过这节课的活动,我们知道“劳动最光荣”的真正含义,我们要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帮助身边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强化课后延伸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体内容,强化课后延伸是巩固课堂教学的重点。课后延伸主要体现在课堂留白时间的有效利用,也是回归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表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是引导学生思维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吸收和运用课堂内容时要亲自深入生活实践,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互相完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

  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许多的课堂留白,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讨论的时间,为每一组分配讨论任务,或者分组欣赏有关课堂主题的美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教师随时答疑解惑。如四上第一课《我们的合作》一课,可以根据留白有这样的设计:第一组,故事欣赏《三和尚》,分享感受。第二组:问题讨论,班干部讨论如何装饰班级,意见各不相同,如何解决矛盾。第三组:“三人四足”游戏,分享活动收获。第四组:看图说话,谈接力赛的意义。这样的课后延伸,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教学中强化课后延伸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留白,给学生主体发挥的空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能贴近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有效性篇4

  关键词: 课堂提问有效性有效提问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师生互动,师生双边活动已成为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课堂提问则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之一,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一、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主要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意味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当代建构主义认为:有效互动必然建立在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也必然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双方乃至多方获得新知识。

  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树立良好的问题意识。课堂提问内容应紧扣教学目标,明确易懂无歧义,既突出知识的重难点,又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应灵活地将激励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有效的评价。

  二、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难度,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点相联系,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在结合点处布设悬念,提出的问题应有一定的难度又不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最近发展区”入手,提出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问在疑处、点在惑时,于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化归为“已知区”。

  2.教师提问要适时,把握好课堂提问的等候时间。

  教师要考虑问什么,什么时候问。如果教师准备不足,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就会使课堂显得松散,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课堂提问的内容一定要斟酌,提在点上,紧紧围绕重点和难点。此外,教师还要给学生答问以适当的等待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回答。在等待足够的时间后,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者提其他问题,使其他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说明、补充或修改他们的回答。

  有些教师为赶教学进度,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一两秒钟就开始让学生回答,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学生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而教师则花费更多的时间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这种课堂提问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课堂提问只有具备一定的高度,让学生进行适当思考,才能体现提问的价值。

  3.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频度。

  频繁的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讨论式的课堂,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然而,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提问过多不仅繁琐费时,导致学生“随大流”,而且导致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非常强调思维的深度、广度,表面热闹的课堂常常会降低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

  4.教师要善于提出开放性问题。

  教师的提问大多数是记忆型问题,仅要求学生根据书本作直接的回忆或具体事实作回答,很少要求学生作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教师在课堂中应学会提出开放性问题,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独立或集体的探究活动。

  在课堂提问中,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封闭性问题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而开放性问题则没有固定答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放性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获得及知识的应用,它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问题题型。

  5.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引入需要情境,解题教学需要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亲历感知、认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学会学习。若教师的问题情境创设得好,就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主动地学习,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美和趣味。

  6.教师提问要考虑学生整体。

  教师提问要有层次,照顾到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备学生,课堂上善于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微妙变化,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思维浪花,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课堂有效性篇5

  一、让教学方法更有效

  在传统教学中,不少教师都采用讲授法来传授新知识,尽管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吃力,但效果并并不理想。

  案例一:某青年教师在上《摩擦力》这节课时,借助电脑课件,在半节课的时间内,就把摩擦力的规律、特点全部讲完,然后配置了6道例题和习题。通过这一节课的讲解,学生能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大小规律、方向特点,及其教学的有效性都值得怀疑。如果他能熟练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这节课的效果将完全不同。

  案例二:另一位教师在上同样课题时,设计了多个问题来加以引导。问题1:轻推讲台,讲台不动,讲台是否受摩擦力的作用?问题2:一物体放在木板上,并将一端抬高,物体是否受摩擦力的作用?问题3:从上面所举例子中分析一下摩擦力的方向如何?问题4:摩擦力是动力还是阻力?问题5:如继续增大推力,能否使讲台运动?讲台从不动到动有个临界状态,如何理解?问题6:如讲台上坐一个人,其最大静摩擦力会不会变化?问题7: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吗?如何用实验测定其大小?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高速运转之中,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让教学资源更有效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引起教师的广泛关注,但在资源的利用上却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出现了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点”(点击鼠标)。在一张PPT上,设置的文字太多,学生根本来不及看完;使用一些不必要的视频和动画;在PPT中设置一些不必要的声音等。

  物理教学资源的利用要遵循几个原则:一是能让学生动手实验的不用演示实验替代;二是能演示真实实验的不用实况录像替代;三是能用实况录像展示的不用动画模拟;四是尽量做到简洁、直观,避免把问题复杂化;五是要追求效果好的低成本实验。

  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追求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力求取得最理想的实验效果。许多低成本物理实验,成本虽低但智慧不低、技术含量不低、物理内涵不低。

  三、让师生互动更有效

  教学就是师生、生生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因此,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使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过程。

  当前,学生无效或低效的互动行为有:学生间交往活动缺失;合作交流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生生互动时(包括与文本的对话)缺乏辨析、质疑能力。

  教师无效或低效的互动行为有:师生对话时,满堂问答;语言的随意性比较强;课堂气氛紧张,互动不自由。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教师观念不到位,认为教师退居二线,才能确保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二是指导合作不得力,把握小组合作契机不恰当,调动学生参与合作不广泛,留给小组合作的时间不充足;三是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探究能力薄弱;四是教师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

  作为教师,要转变观念,将课堂作为多向交流的平台,通过有效的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只要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整体的教学质量一定能得以提高。

  四、让随堂评价更有效

  不少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仍停留在评价即考试的认识上,不能很好地运用过程性的评价。许多教师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促进与激励功能;不会运用各种评价手段,改善教学效果。大家应该意识到,随堂的口头评价是使用率最高、评价成本最低、评价效果较好的一种过程性的评价手段,如果每一节课都能运用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发展,那么整体的教学质量也就上去了。

  教师随堂评价语言的趣味性、幽默性、激励性,都是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教师应善于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课堂有效性篇6

  平时我们外出听课总会发现教师上的展示课课时模糊不清。说是第一课时,它又没有进行字词的学习、读通课文、写字等。说是第二课时,然而学生对文本的接触又像是刚刚开始而已,但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却看到了学生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教师小结,看到了第二课时目标。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这样教,第二课时又该如何教?如果平时我们不这样教,为什么展示课又这样作秀?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设计固定的有效性教学目标,另外设计本班个性化目标,课时目标要明确,在本文的学习中训练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也要明确。如第一课时,我们就应该教会学生识字写字,读通文本,理清文章脉络;第二课时要求理解文本,品词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小练笔等。只有设计有效性的教学目标才能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收获更多。

  二、设计有效性的课堂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设计有效性的课堂导入是创设良好课堂学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我们在听写景教学的不同导入时会发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有一位教师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你去什么地方旅游?”“我去过北京。”“我去四川。”……师:“你们去过的地方可真多,今天我们就到《桂林山水》游一游。”我认为这样的对话是无效的,因为这样的导入设计对学生的能力并未有所提高。我们为何不能这样设计,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你去过什么地方旅游?”“我去过北京。”“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请你再说一遍。”“我去过我国的首都——北京。”“还有吗?”“我去过四川。”“四川的景色?(很美)用一个词(景色如画)再说一遍。”“我去过景色如画的四川。”“看,添一个词就能把特点表达清楚,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词汇,让你的表达更精彩,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就让我们到桂林欣赏这如画般的山水。”(板书课题)同样是课堂的导入,但我觉得只有有效的设计才能让学生从一开课就进入学习的状态,让每一个环节都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训练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设计学生有效性的文本阅读

  阅读教学特别注重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充分地接触文本,深入探究文本,才能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学期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所上的展示课《尊严》。在开课时,教师直接让学生找到人物之间的对话,写体会,并在课堂教学中把对话与重点句子用PPT出示进行朗读感悟。然而一节课下来,感觉不到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如学生的朗读仍是未教的状态,感悟也不深刻。

  我觉得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文本阅读,导致课堂教学不紧凑甚至是脱节,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效的。只有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阅读,在体会深刻的情况下,习得的感悟才是最真实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因此在备课时必须设计让学生有效性地进行文本阅读。

  四、设计有效性的教师指导

  要检测一节课是否具有有效性,我们往往会从学生是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对课文的朗读是否有所提高着手,在此教师的有效性指导就显得极为重要。曾观摩过马智华所执教的《古诗两首》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节录像课。马老师是一个出色的煽情引导者,她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感染了每一位在座的孩子,如提问:“李白盯着看小船,看了多长时间?”学生回答说:“看了孟浩然上了船之后从他的视线中消失了!”马老师即时说:“上了船,他盯着看;船越走越远,他还在看;最后消失在天边了,他还在看,一个看字,一个目字看出了他们之间友情的深厚。现在让你再读这句诗,你会怎么读?”通过教师的深情道出过渡语后,孩子们已经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中,悟出了依依不舍的感情,读出了不舍的语气。此时马老师再设疑问:“回头再望黄鹤楼,烟花三月的景色在你眼中还美吗?为什么?”学生从问题中再次悟出了与好朋友离别的伤心难过之情,这时马老师乘胜追击:“再读诗句,此时应该怎么读?”当老师与学生一起深情朗读诗句时,孩子们情感已经深入诗人的心里去,短短的诗句却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李白与孟浩然的朋友之情是如此的深。由此可见,只有充分设计有效性的教师指导才能让课堂更具有语文味。

  课堂有效性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交流;有效性;信息传递渠道;提问

  课堂教学过程是信息交流过程。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最常遇到的问题。课堂上只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起来了,课堂的气氛也就被调动起来了。反之,没有交流的课堂就会使人变的沉闷、压抑。老师教的并不开心,学生也没掌握到更多的知识.由此可见,信息交流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为此,提高生物课堂交流的效率显得十分重要。

  一、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师生情感的融合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从而激发创造,释放智慧。从教学过程来看,情感与思维是教学的统一体。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是强迫式的,也不是对答式的,而是一种师生之间情感互动的结果,只有情感融合的交流才能保证课堂教学交流的有效性。只有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够有课堂上有效的沟通和有意义的交流,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教师对于学生要充满爱心,要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并且有自己思想的个体,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情感上和身体上和学生平等。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背景下每个教师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充分感受,真正体现书本知识向生活知识的转变。这就是说,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面对教材千变万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要灵活地加工,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的生活学习材料。让看似简单的知识在老师的启发下在学生的脑海中饱满、丰富起来。

  三、通过提问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交流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1.提问的全体性、全面性和全程性

  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应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些都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不能只强调低层次或收敛性的问题,而应该使问题的不同水平和类型与教学目标相配,让水平高的学生回答难度大些的问题,让水平低的同学回答难度小些的问题。不能只凭借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发性的问题,而应该将问题,尤其是关键问题写入教案。问题提出后不能依赖于自愿回答,而应该保证所有学生有同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同一问题,让不同学生回答,认识有深有浅,分析不同,可集思广益。不能只在课程结束复习时进行提问,而应该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适时、适量;这样,每一个学生均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思维不断拓展。

  2.提问应双向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有教师提问,有学生质疑,师生互问,共同研讨,达到理解掌握;也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形成双向、多向的课堂提问交流模式,才会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回答后不能忽略或者不纠正不正确或不完整的回答,而应该在答案不准确、不完整时,继续深入提问。不能问问题或学生回答时,表现漠然,而应该使非语言行为与所问问题一致。不能将问题作为惩罚工具,而应该问问题时,确保学生专注参与;这种互动中的提问既让学生主动学习,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提问应有充足的思考时间

  这就是说应给学生学习的时机,有思维的过程。不能问完问题后无停顿,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而应该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保证学生思维的转换和思维过程的时间,便于大多数学生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进行广泛、深入地思考。不能问题很长,或同时问多个问题,而应该使问题清晰、简短、切中要害。只有这样,才会出现有创见的回答,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提问中“少数学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尴尬局面。

  四、使用辅助教具

  学科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数字语言等等,在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中配有大量插图,插图作为高中生物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生动、直观的反映了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些基本事实和原理。因此,注重插图和挂图教学,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更能有效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生动、凝练

  教师的教学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三种,在课堂上,有声语言是口语和书面语言,无声语言是肢体语言,它们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只有教学语言的准确、生动、凝练,才能够保障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顺畅,才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反之,模糊、生硬、拖沓的教学语言是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的最大阻力,没有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也就不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准确生动凝练的教学语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生物教学论》

  [2]《基础教育参考》2009年第2期

  [3]《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9年第1期

  课堂有效性篇8

  那么,具体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

  1.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千万不要忘记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教学的双方都是活生生的人,老师学生都要灵活的驾驭教学工具如课本、资料、多媒体等。而且作为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老师和学生必须要配合默契最好要做到关系融洽、心有灵犀那样二者都能学教当中取乐。课堂教学应该建立在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基础上,确立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课堂教学要保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将老师传授的知识掌握好、运用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教与学的气氛,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不仅是在学习知识,而且是在建立自己纯洁的友谊,更应让学生明白自己是班上不可缺少的一分子。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近距离的面对面的交流。良好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友谊,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动性、积极性。

  2.探究性预习

  我觉得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其能够在合作、交流之中积极、主动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索、思考、接受、消化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输入与输出。实际上也就是有的老师所说的探究性学习。教师充分备课并布置学生预习。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板书、备教具等。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英语知识和能力的状况,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备课越充分、教案设计得越详细、越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预习并找出疑难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听课。教师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相结合,课堂上就会减少“损耗”,学生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教师还应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讲多练习。师生互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一节课下来如果师生之间没有互动的话那基本上是失败的一堂课,教师如果要想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要想上一堂成功的课,就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及时从学生那边得到反馈,这就要进行师生间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能够使整堂课变得活跃,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

  提前预习带着问题的学习方法就是要进行自主探索、研究,按其思路与方式得到的知识是最牢靠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真正的可以灵活运用于实践当中的知识,也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通过现代考试的要求。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彰显新课程的概念科学性、实践性也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

  3.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莱辛有一句名言:“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获取真理的能力,让我任选其一的话,那么,我宁要获取真理的能力,而不要真理。”也就是说,把获取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胜于把知识灌给学生。中科院院士钱钟韩先生曾经说,他钟爱一些讲课“只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的“蹩脚教师”。我对此深有体会。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最好莫过于此法。例如:在教there be时,我板书了四个句子,并在重要部位上打上标记,也就是提出问题,让他们自主讨论。

  (1)There is a teacher and forty students here.

  (2)There are forty students and a teacher here.

  (3)There is a pen, two pencils and four books on the desk.

  (4)There are two pencils, a pen and four books on the desk.

  问题提出了,学生的讨论是热烈的,很快就有人说be的数与and后的名词无关,随后又有人更进一步指出:be的数与最接近它的名词的数有关。他们从中学会了对比、分析、归纳和总结的方法。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去总结它们的用法,这种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把脑筋集中到真正的难点上,而且只有自己认真去思考、学习与摸索才能弄清楚,才能找到答案,所以印象特别深刻。这样做,教师教得轻松,但学生却学得精通,何乐而不为。

  4.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的进行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应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是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体,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为此,一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让他们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二要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三是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高对知识的吸收率;四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若能运用有趣的实物、简笔画或幽默的语调、动作、表情,必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从而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英语教育不是简单的教授英语知识,而是要在丰富的课堂活动中让学生掌握知识,让英语课变得有意思起来,学生自然就会对英语感兴趣,同时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自然的会被激发出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的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5.布置社会活动作业

  课堂有效性篇9

  一、低效对话种种

  1.由教师主宰的“虚假对话”

  一位教师在讲解完《背影》后问学生:“你们喜欢《背影》中的父亲吗?”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喜欢,这位父亲慈爱可亲,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有的说“父亲对儿子的爱是沉默,但却是伟大的”,也有的说“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一丁点的伤害,是个真正的伟大的父亲”……最后教师说:“很好,我赞同大家的观点。”私下听两位同学议论:“其实我不喜欢这样的父亲,太溺爱孩子了,没有给孩子自主的空间”;“我爸爸也是这样,啥事都帮我做好了,我反而不乐意了”。

  这样的课堂对话,称之为“虚假对话”。虽然此时教师并不是在唱独角戏,但实际上他牢牢控制着教学的方向,整个课堂是在预设好的一问一答中来展开的。

  2.漠视差异的“精英对话”

  在这种对话中,主角是少数几个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生,而多数学生只是旁观者,甚至有些学生完全置身于事外。而教师在和优生的激情碰撞中沾沾自喜,却没有意识到这是对其他学生的不负责任。长此以往,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就会产生惰性,对语文课只剩下漠然。

  3.莫衷一是的“肤浅对话”

  听过一堂公开课——《老王》,其中有一个片断,教师请同学讨论:老王和杨绛能成为朋友吗?问题一出,教室就像炸开了锅,有人说“老王和杨绛之间有金钱关系,他们只能是雇佣关系”。有人说“他们是邻居,但不是朋友。如果是真正的朋友,杨绛就不会因为老王外表的难看而吓坏,如果是真正朋友,杨绛就不应该不知道老王的家,就不会连老王什么时候死的都不知道”。也有人说“他们既是邻居也是朋友。因为他们彼此牵挂,在老王去世多年作者仍怀念他,感到愧怍”。这时,教师说话了:“大家谈得很好,下面进入新的环节。”这位教师看似提出了一个问题,但并不管这个问题是否有思考的必要,是否有思考的价值。学生回答了,课堂热闹了,但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既不置可否,也不予置评。看似热闹,实则空洞,学生在讨论过后,对问题的认知水平仍停留在原地。这样的对话缺失了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锋,是肤浅的对话,是近乎无效的对话。

  二、实现有效对话的途径

  1.理解“课堂对话”的内涵是课堂有效对话的根本

  要让语文课堂走向“对话”,让学生通过“对话”潜心会文,深刻理解“课堂对话”的内涵是根本。

  有些教师并不理解真正意义的“课堂对话”,以为“课堂对话”就是有问有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对话”就算完成了。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对话,是一些近乎机械的问答,如“喜欢吗”“喜欢”;“好吗”“好”;“是不是”“是”。这样的对答基本谈不上对话。

  以对话为教学手段,古已有之,孔子与学生的一问一答其实就是在与学生做着知识和情感的交流,是有“以对话求新知”的企图的。孔子自觉应用对话,并产生教学效益,是当之无愧的教学对话。真正的课堂对话,是可以使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是民主、平等的,是沟通、合作的,是互动、交往的,是创造、生成的;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来展开的。对话表现在课堂上,应该有“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

  2.解读文本是课堂有效对话的基础

  文本是师生活动的资源,是师生交流的媒介。课堂要达到有效对话,教师自己首先要走进文本,在与文本“零距离”的接触中,读出文字里流淌出来的情感,读出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这样才有可能在作者(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一座桥,才有可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展开对话,这是有效对话的基础。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荟萃了各朝各代名家名篇。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好的范例,漠视这些课文是十分可惜的。可是,在日常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却只顾埋首于手边现成的教师用书,几乎不把时间花在研读这些精美的教材上。但是,现成的东西,毕竟不是经过自己内化得到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把那些干巴巴的课文分析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完全丢失了自己对作品独到的见解,把那些充满人文光辉的思想用面目可憎的答案模式呈献给学生,作为教师,充其量只能是个“安分守己”的“教书匠”。

  同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考试的长期“熏陶”下,已经养成了一种功利的读书习惯。对文本进行扫描式阅读后就直接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诡异的是,正确率还颇高,并屡试不爽。长此以往,学生已没有耐心去细细品读作品,也已不懂得如何自主的阅读那些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作品。试题命制一定存在弊病,这里不一一赘述。学生这样草率的阅读方式,一定也是在教师长期的一厢情愿的满堂灌的教学中形成的。因此,深透解读文本是学好语文的根本,更是实现语文课堂对话有效化的基础。

  3.关注学生是课堂有效对话的关键

  教师拥有比学生更多的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学生由于自身认知水平、价值观念和生活阅历的局限,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需要得到教师多方的指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作为一个参与者,与学生共同研讨问题,应该让学生觉得教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当然,如果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发现了与学生的隔阂,此时作为认知水平高出一筹的师者应该敏锐地去搜寻、去判断、去引导,不能因为讲平等而熟视无睹。我在讲解《伟大的悲剧》这篇文章时,面对一句话,和学生发生了分歧。“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都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这是斯科特日记的一段话。该怎么解读这句话呢?它本是斯科特在极度失望、无奈乃至近乎愤怒时的感情流露,是特定时候的特定感情,我们可以理解它,但并不一定赞同它。但有的同学却认为现实就是这样的,当他考试失败时,自己就是一只可怜的丑小鸭,一无是处,教师失望,家长伤心,同学嘲笑,只有考出满意的成绩,他才能找回往日的自信。又如,阅读《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我们在伤感之余,会对菲利普夫妇“冷漠无情,金钱至上”的丑陋嘴脸感到厌恶和痛恨,但偏偏有些学生会认为于勒大大占用了“我”家的那一部分遗产,理应受到惩罚,当他一无所有时,理应被抛弃。对这些偏差,我们的任务就是因势利导,纠正学生偏离的思想航向。

  我们注意到了师生之间存在着认知上的差异,学生之间差异更不容小觑。要真正落实课堂对话的有效性,就应该让自己的课堂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一块发展的空间。所以,课堂对话时,教师既要关注那些才情四溢、思维活跃的学生,还必须关注那些课堂表现不突出但个性独特的学生,他们可能是那些学习比较困难、时时准备放弃的学生,他们可能是那些胆小内向、不善于或不喜欢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学生,他们甚至可能是自我较为封闭、比较排斥与人交流的性格孤僻的学生。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对话氛围,要重视问题设置的广度和深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话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找到切入话题的角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话中。

  4.实现心灵的对话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对话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首席代表”,应该努力在学生与作品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设起一座心灵的桥,使“走进作品深处”,实现心灵对话成为可能。

  讲解《伟大的悲剧》时,我引导学生品读一个个细节,试图告诉学生,斯科特等五名勇士南极覆灭,是一个悲剧,但这个悲剧是伟大。失败是悲,而冒险精神伟大;为胜利者作证是悲,而诚信的绅士风度伟大;生命的毁灭是悲,而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伟大;世人悼念是悲,而人们从中获得精神鼓舞伟大。但就在群情激昂时,出现了另一种声音“这五个人死得不值得,他们是在冒险”,这句话引发了学生对“斯科特等五名勇士的死到底值不值得”的争论。此时我适时抛出了一些新问题:“探险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看待值与不值”,“探险是冒险吗”……在我的不断追问下,学生不断深入文本,迫切地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到位,这是我在备课时,预设的问题所达不到的高度,同时这些问题的设置也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使一些平时习惯于等待标准答案的学生激发起探索的欲望。试想此时,如果教师忽略或有意回避了这些另类的声音,教学任务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但岂不可惜了这个可擦出思想火花的稍纵即逝的契机!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它是思想与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它不应该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捕捉对话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动态生成的资源,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的话题,实现教师、学生、作品三者之间心灵的对话,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要想真正在教师、学生、作品之间架设起一座心灵的桥,教师还应加强问题引导。

  《老王》中的老王和杨绛到底是不是朋友,这个问题可以讨论,讨论过后教师应做些什么?虽然课堂上的对话可谓热闹,每个学生都试图说服对方,从文中找证据,从自己的生活经验找答案,个个讲的头头是道,但其实这个问题的提出,对深透文本并没有很高的价值,因问题的无意义使得对话变得肤浅、轻率。因此课堂中教师的问题引导不容忽视。把看似走入死胡同的课堂对话引入正轨,是对话课堂中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教师可对这个问题四两拨千斤:“老王是一直把杨绛一家当作朋友的。而杨绛还只是把老王当作一个好的下人。几年之后,杨绛回想起老王种种行为,才渐渐明白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是很不够。所以她良心上过不去,感到愧怍。她到底在反省些什么?”此时,教师借“朋友”问题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而解决这个新问题才是领会文章主旨的关键。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变成了通悟全文的切入点。

  课堂有效性篇10

  关键词:情境创设;调动情感;深钻教材;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41-01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