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工作汇报(共18篇)

第1篇:非遗传承汇报材料

       点亮五猖庙会,追寻家乡之根

       ——东关小学五猖会非遗传承基地验收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我们学校作为区第八批非遗传承基地,内容是东关五猖庙会,五猖庙会是古镇东关最热闹的会市,曾一度享誉绍兴,特别是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关于“五猖会”的一段叙述,更是让东关的五猖会名扬四海。但是说实在的,那是近百年前的事了,即使是如今对于尚在世的耄耋老东关来说,那也只是听父辈说起而已,并没有亲眼目睹其盛况,所以,作为我们小学生,如果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承五猖庙会,那其实是不合实际,空泛飘渺的。

       东关是我们的故乡,这个美丽古朴的千年古镇,隐藏着多少深沉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少可歌可泣的人文故事,多少古越水乡的风土人情。这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特色民间文化,是东关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所有东关人共同的文化之根。我们觉得如何留住、传承这些文化之根,才是我们学校五猖庙会非遗传承基地的应把握的核心,经我们多次研讨最终我们将传承的主题定为“点亮五猖庙会,追寻家乡之根”,我们主要传承以“五猖庙会”为核心的东关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人雅士、民间技艺等文化遗产,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实践活动之旅,引导东小学子追寻家乡的文化之根,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激扬学生知爱家乡、心系家乡的情感。

       作为“非遗”传承基地,我们深感机会难得,责任重大。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我校“五猖会”非遗传承思路进一步清晰,工作进一步拓展,业已取得初步成效。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营造非遗传承氛围。

       为让“非遗”更好地扎根我们东关小学,学校大张旗鼓地开展非遗传承宣传,利用标语、宣传窗、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和电视系统等多种宣传媒体,使全校师生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的丰富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艺术观。为使“非遗”传承基地工作有效开展,我校成立了 “五猖会”非遗传承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德育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中层干部任组员,努力形成工作合力。领导小组经常组织专题会议,使传承工作研究日常化。同时制定了详细的“非遗”传承工作计划,丰富载体,力创特色。我们提出三项工作举措:一是把它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特

       色工作,列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力争成为一张东小的特色金名片。二是各处室密切配合,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三是加大投入,确保人员、经费到位,就这一年而言,我们总共投入五万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年庙会、非遗陈列室、五猖会莲花落小剧及其他各项非遗传承专题实践活动。

       二、开辟阵地,组建队伍,夯实“非遗”传承基础。

       1、建立活动阵地。学校投资五万,于2022年年初新建好一个“五猖庙会”非遗陈列室,内置东关的“五猖庙会”的有关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本校五猖庙会及东关历史文化探寻、传承活动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整个陈列室古朴清新,学校还开展了陈列室开放、参观活动,由五年级同学担任小导游,向老师同学们介绍陈列室及五猖会相关内容,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2、组建“非遗”传承辅导员队伍。

       第一支是校外辅导员队伍。我们聘请老东关何仁山老师担任校非遗传承基地总顾问,何老师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戏剧创作群英奖、飞天奖获得者,散文集《最忆东关美》,表达着对老东关炽热的爱,小剧《五猖会》《早读》《徐文长造桥》等都极具浓浓的地方色彩,他经常来校做东关历史文化讲座,交流,为我校的五猖庙会非遗工作出谋划策。2022年底,东关街道举行了轰轰烈烈的东关民间人才大评比,评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民间人才共300多名,借此东风,在街道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聘请了十多位东关四星五星级民间人才担任东小“五猖庙会传承基

       地校外辅导员”,2022年12月30日,东关小学“五猖会”非遗传承校外辅导员聘任会在东小会议室举行,来自东关本地的老一辈文人、民间文艺大师、民间手工艺人,东关民间人才和东小非遗传承社团的骨干师生

       济济一堂,就如何更好地传承“东关五猖会”,让这朵非遗之花真正在东关绽放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各辅导员热心地表示今后会多到学校走走,将他们对东关本土文化的这份热爱,以及乡土艺术精髓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东小的下一代。

       第二支是校内辅导员队伍,由校内对东关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和艺术底蕴的教师组成;第三支是学生传承队伍,我们招募3——5年级部分学生,组成了一支大30人左右稳定的“点亮五猖庙会,追寻家乡之根”的非遗传承社团,成立了“莲花落”、“舞狮”、“踩高跷”等各传承兴趣小组,并利用周四拓展课时间,在辅导员的精心辅导下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三、挖掘资源,创设载体,丰富非遗传承活动。 1.五猖庙会盛大隆重

       金蛇辞岁,骏马迎新,2022年12月30日,在东关小学的操场上,一千六百多名师生、社会人士共同见证了一场热闹非凡的盛会——“新年五猖庙会”。本次新年五猖庙会,由 “庙会开幕式”、“爱心图书义卖”以及“地方美食汇” 三部分组成,是一次东关民间文化的盛会,更是一次爱心涌动的盛会。

       开幕式上,来自东关本土的四星级、五星级民间人才竞相展示了自己的乡土才艺,热情的舞狮,淳朴高亢的绍剧独唱,幽默风趣的秧歌板,嗨翻全场的滑稽莲花落„„精彩的表演掀起了现场一个又一个高潮,而东关小学学生表演的莲花落小剧《五猖会》更是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将本次新年庙会的主题瞬间点亮。

       下午的“爱心图书义卖”以及“地方美食汇”是孩子们欢乐的海洋。义卖场上,各班纷纷亮出了温情的爱心宣传语,制作了精致的爱心箱„„全场人头攒动,激情高涨,气氛热烈,一个多小时的爱心义卖,募集到的爱心款额,都投入到了学校的“求是·蒲公英爱心基金”中,用于特殊学生及贫困生的援助,让他们同享一片蓝天。(2)民间传承特色鲜明

       鲁迅笔下的《五猖会》虽着墨不多,但寥寥数语,却引

       发人们对五猖盛会的无限遐想,为更好的传承这朵非遗之花,我们将何仁山老师的小剧《五猖会》排成莲花落《五猖会》,由学校非遗传承校内辅导员徐立峰、潘华锋两位专任老师负责,将这一经典的特色曲艺剧传承下去,影响一代又一代东小人。2022年我校的莲花落小剧《五猖会》,凭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一举夺得了绍兴市少儿曲艺大赛最高奖——小牡丹奖,今年,我校又将这一小剧,加入了新的元素,如舞狮、踩高跷、烛舞、大旗、秧歌板等东关五猖庙

       会时期的典型艺术表演形

       式,使其内容更为丰盈,舞台效果更显张力,参加了上虞区六一艺术汇演,赢得了在场评委、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五猖会》还多次搬上大舞台,赴绍兴、上虞、柯桥等地表演,走进社区,如担山村、马家桥村,义务地为当地老百姓表演,给老人们送去笑声与欢乐。11月22日我校《五猖会》小聚还将走进省流动大舞台,届时全省的百姓都将认识了解五猖会这朵东关的艺术奇葩。

       同时,学校又在积极筹措,将地方特色曲艺——莲花落小剧作为我校艺术文化的特色项目传承下去,现在已策划、编排《少年竺可桢》、《徐文长造桥》等地方小剧,相信这项特色传承会在东小的土地上开出绚烂的花朵。

       (3)家乡寻根如火如荼

       家乡——东关,是生养我们的地方,她赋予我们生命,赋予我们灵性,赋予我们健康成长的青山绿水。我们成立了“毓菁学子家乡寻根”兴趣小组,开展最有效、最鲜活、最有力的家乡寻根之旅。

       情醉女儿红:“移家只欲东关住,夜夜湖中看月生”,这是著名诗人陆游住东关古镇时,品饮东关特产女儿红酒后写下的著名诗句,表达了对东关的留恋和向往。古往今来,这似琼浆、如玉液的香醇女儿红,不知醉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山野村夫。如今“九九女儿红,酒浓情更浓”,东关的女儿红早已蜚声中外。学校家乡寻根小组的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女儿红酿酒有限公司,通过实地参观、专家讲解,了解女儿红酒制作的每一个的过程。同时孩子们还深入乡村,探访民间制酒的传统与风俗,上网搜索女儿红的故事,相关诗词。老师们还将地方课《女儿红》搬进课堂,和孩子们共同品味浓浓女儿红,并为家乡的女儿红撰写广告词。

       这是我们寻根小组的同学参观女儿红酿酒公司

       追寻失落的童谣

       家乡的童谣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反映了家乡淳朴的民风民俗,每一首都洋溢着温情和向上的力量,充满了阳光般的气息,是家乡的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留住这朵家乡文化的奇葩,寻根组的同学们开展了 “追寻家乡失落的童谣”实践研究活动。孩子们询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走进乡间的角角落落,采访乡里的长辈,采撷一首首地道的家乡童谣,一句一句地记,一个音一个音地学,还别出心裁地把家乡的童谣与游戏相结合,听——清脆悦耳的乡音童谣在东小校园的上空飘荡;看——丰富多彩的童谣游戏,在同学们的精彩演绎在熠熠生辉!

       传承玉雕技艺:

       东关玉雕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已有

       六、七百年历史了,伴随着古老的生活风俗,世代相传,是东关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雕小组以“玉雕技艺”为重点,让学生了解玉石文化、彭家玉雕历史、玉石审美与品鉴、制作方法等方面知识,由校内外辅导教师或玉石名家,采用课程或专题报告形式集中进行讲解传授。

       开展参观考察类活动。以“彭家玉雕”为核心,采用实地走访形式,带领社团成员走进彭家堰村,通过参观考察彭家堰村的玉雕加工厂、上虞市收藏品市场、玉石商铺等地方,让传承社团成员了解玉石文化的传承经历,欣赏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在玉雕师手中升华成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之过程,感受玉雕技艺这一门古老的艺术给现代生活创造美的气

       息。

       开展故事收集类活动。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

       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很多内容是人们口口相传,散落在人们中间的故事与传奇,因此传承“玉雕技艺”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收集和玉雕有关的故事、传说来丰富传承内涵。通过社团成员的走访、询问,收集到的东关玉雕文化在民间流传的历史传奇故事、玉雕艺人的拜师学艺经历、玉石商人走南闯北的风雨故事等,编撰成一套有关“玉雕”的故事集。

       同时开展技艺传习类活动。我们特意准备了玉石的代替品蜡石作为练习材料,其质地软,形状却酷似玉石,便于学生进行雕琢感受。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收获了用蜡石雕刻的“平安扣”等一批相对较简单的“玉雕”成品和半成品;同时“非遗”传承社团编制了一本玉雕文化宣传手册,作为校本教材,在学生中间广泛地宣传玉雕文化,鼓励更多的学生加入活动小组。

       探访悠悠古纤道:

       东关段古纤道,位于萧曹运河上虞东关段,镇西桥至马家桥村石料中转码头,长220米。这段堤塘是先秦时期山阴古水道的堤塘,在东汉时期,又成为古鉴湖的堤塘,它比现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纤道的历史要悠久得多。堤岸条石板用开槽立柱固定,这个工艺在现存的古纤道中是独特的,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十分珍贵。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东关境内的古纤道被毁坏得相当严重。残存下来的古纤道也“性命堪忧”。针对现状“家乡寻根组”的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实地考察,撰写小课题、论文报告,并通过树广告牌,写建议书、奔走相告等方式,保护古纤道,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2022年东关段古纤道修葺一新,悠悠古纤道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家乡小导游成果丰硕

       2022年年初,“最美是东关”小导游兴趣小组正式成立,在探寻家乡文化之根的同时,将家乡特有的的历史景点、民俗民风、贤人雅士等,拍成宣传片,向社会宣扬、推广,让银东关的声名远扬。一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上虞区小导游视频大赛中,《乡贤竺可桢故居》、《浓浓女儿情》、《最美桃花源》获一等奖;《悠悠古纤道》、《彭家堰玉雕》、《追寻家乡的童谣》获得二等奖,兴趣小组的同学,还担任了东关街道竺可桢故居的特聘小导游,迎接了来自各地的参观团体,向他们倾情介绍一代宗师,科学巨匠——竺可桢。

       正是在这样有效、鲜活、有力的寻根之旅中,毓菁学子们了解了家乡“非遗”的丰富内涵,激发了知爱家乡、心系家乡的强烈情感,也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艺术观。

       (4)求是活动扎实生动

       作为竺可桢母校,寻百年毓菁根,扬竺可桢“求是精神”,做“真善美”东小人,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我们以“求是”为核心精神,开辟了“行走求是之旅”的德育精品校本课程,在东小的六年时间里,围绕竺可桢开展六节综合实践课,在扎实生动的求是之旅中寻真、向善、扬美,让求是精神在心头扎根,并融会到日常学习、行为礼仪的方方面面。

       第一课:求是开蒙:

       由唱《竺可桢》、介绍学校“求是”德育精品课堂、朱砂启智、挂求是卡、颂《大同颂》、参观竺可桢故居等环节组成。引导孩子们在中华传统礼仪的感召下让学习做人、做事,同时初步了解乡贤竺可桢爷爷的求是精神内核,争做文明智慧的求是好少年。第二课:求是 识竺

       以建队节为契机,开展“牵手宗师,点亮红领巾之梦”入队仪式,组织二年级的同学进行队知识及竺可桢相关内容考核,进一步认识了解竺可桢,考核通过光荣地加入少年先锋队。

       第三课:求是说竺

       在三年级开展“牵手大师竺可桢”故事大王比赛,以中队为基础,倾情演绎有关竺可桢的故事,从小队开始,层层比赛推选,评选出校“求是”故事大王,让“求是”精神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另外还有求是学竺,结合三八节、植树节、雷锋日一系列暖暖的节日,鼓励孩子们走进社区,做最美求是学子;求是导竺,培养五年级的竺可桢故居小导游,求是宣竺,通过绘画、书法、演讲,宣扬求是精神。

       (5)校本课程初见雏形

       我们正组织一批有底蕴、有热情的骨干教师,挖掘东关特有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名人雅士,创编以五猖庙会核心的东关历史传统文化校本教材——《最美是东关》,同时开设地方课程,让东小的孩子们留住东关最美的记忆,传承东关最淳朴的传统技艺。

       “点亮五猖庙会,追寻家乡之根”特色乡土文化传承活动,自开展以来就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东小学子更是积极行动,饶有兴趣地探究、体验、发掘着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

       缕缕乡情正在东小学子的心田弥漫、升腾„„

       上虞区东关街道中心小学 任菊萍 2022.11.10

第2篇:非遗传承和保护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延续香火

       ——以古都西安为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总体情况

       古都西安除了闻名遐迩的自然景观之外,其人文底蕴也相当深厚,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市旅游局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非遗项目189个,其中口头文学34项、民俗10项、传统美术14项、传统音乐22项、民间舞蹈21项、传统戏剧6项、传统曲艺11项、传统技艺42项、传统礼仪7项、传统节庆3项、传统体育和游艺11项、传统杂技1项、传统医药7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1项、省级9项、市级19项。

       2022年6月1日前国家主席胡锦涛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后,作为旅游大省的都会城市,西安下大力气贯彻实施该法,落实非遗保护责任,加大非遗保护力度,特别是在非遗普查、名录申报、宣传推介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健全非遗传承和保护机制。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把非遗保护工作纳入重要工作项目,下大力气做好这项工作。2022年5月以来,我市先后成立了“民保工程”领导小组和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建立了非遗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眉山市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眉山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方案》,多次召开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专题研究会议,市文体影视部门也成立了“非遗科”,为非遗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供了稳固的条件。下属区县也成立了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领导机构,统一领导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基本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非遗传承和保护机制,由此促使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和齐心协力。

       (二)认真调查,打好非遗传承和保护基础。市旅游局为了全面了解辖区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生存环境等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两次全面的非遗调查工作。灵活运用文字、录音、录像和图片等方式,对全市非遗资源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排查,建立了详实的档案和数据库,制定了非遗资源分布图,这些抢救性工作对濒危非遗项目起了延续香火作用。

       (三)建立名录,加强非遗传承和保护。市县政府将辖区内具有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列入专业名录特别加以保护。市政府于2022年、2022年、2022年份三批公布了市级非遗项目共29项。2022年、2022年、2022年,仁寿抬工号子、丹棱唢呐、洪雅复兴耍锣、彭山长春号南味豆腐、东坡区裕泰乾马氏芝麻糕、洪雅五月台会、青神竹编、青神捻条画、苏东坡酒传统酿造技艺、彭山竹琴列入省级项目名录。2022年,青神竹编列入国家级项目名录。由于上述努力,目前我市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因此完整的非遗项目传承和保护体系正在形成过程中。

       (四)宣传推介,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成效显著。市县政府围绕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依托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新媒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尤其是“文化遗产日”开展地域特色鲜明的非遗展览活动,因此非遗保护知识的传播面明显拓宽,人民群众的非遗传承和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同时,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推广古都西安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我市正在积极筹备非遗项目对外交流活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陷入困境的原因

       (一)民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淡薄。由于国家颁布非遗法颁布较晚,因此非遗保护意识不可能深入人心。特别是政府机关部分干部对非遗保护意义的认识还不足,对非遗法的理解比较浅显,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重申报,轻保护”现象,个别单位甚至出现对一些非遗项目的保护不管不顾的怪象。

       (二)非遗香火延续乏人。由于大多数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为60岁以上,因此体弱多病的他们开展传承和保护活动的精力就受到限制。许多传统技艺难度高、强度大、耗时多、收入低,致使很少有人愿意学,不少传承人面临无弟子或弟子太少的尴尬境况。一些传承人的创作活动得不到社会应有的肯定和回报,生活举步维艰,靠“热爱”维系创作生活是极不现实的。

       (三)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力量薄弱。目前市县政府尚未建立非遗保护专业机构,从事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的专门人员相当短缺。市文体影视新闻出版局仅有1名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大多数区县没有专人从事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因此非遗传承和保护力量严重不足,后备军严重不足。

       (四)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投入不足。非遗传承和保护的专项经费匮乏,有的区县甚至没有设立专项经费,传承和保护装备相当落后,活动设施缺乏,这些客观情况给开展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造成困难和硬伤,致使不少非遗资源散轶和失传。

       三、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香火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非遗传承和保护意识。不管是政府机关还是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为了非遗传承和保护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加强非遗法的学习和宣传。尤其是强化对作为执法者的各级领导干部的非遗法知识培训,增强全社会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自觉性和危机感。通过举办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及传统节日等方式去大力宣传和展示我市的非遗项目,扩大古都西安非遗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东亚邻国韩国保护非遗的经验和做法。运用多种新媒体开展非遗法宣传,普及非遗保护知识,营造非遗保护氛围。适时推进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使非遗传承保护项目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形成非遗保护合力。我们可以依法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并且强化非遗保护全程管理。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切实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合力,实现非遗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全面化和法治化。

       (三)落实非遗政策,保护非遗项目传承。加大对现有非遗保护政策的落实力度,尤其是将工作重点倾向于对非遗保护贡献突出的个人予以表彰、奖励,以此激励更多的能人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对市县级非遗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实行专项经费补助,不至于让他们的生活捉襟见肘而影响非遗项目传承;支持非遗传承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此扩大非遗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市非遗展示区建设,完善区县现有非遗文化展示场所,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固定平台。

       (四)发展非遗产业,重视非遗的经济带动作用。对竹编艺术等具备引擎功能的非遗项目的产业链加以延伸,应将市政府主要领导的相关要求落实到位。对东坡泡菜等重要产业,应发掘其非遗内涵,重视其产业链的文化含量。非遗产业要想做大做强而得到长期发展,就必须挖掘非遗的商业价值,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就是非遗的经济带动作用的生动体现。非遗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为自是的传承和保护带来稳固资金支持,如此文化和经济达到互利共赢。

       (五)提供工作保障机制,增强非遗传承和保护基础。建立市县非遗保护专业机构,并配备相应工作人员,特别要做好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保障机制,只有做好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社会保障工作,才会切实满足非遗保护工作的需要。通过和有关高校或专业机构的联合,加强对非遗保护队伍的专业技能培训,每年可以派出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班,争取在两年内将市县两级非遗保护工作人员轮训一次,以此提升非遗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和素养。

       (六)适当增加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财政专项经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非遗传承和保护要想得到稳固而独立的发展,其经费来源必须稳固。因此,市县要依法将非遗传承和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提高,确保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持续开展。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如招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赠和投资非遗保护事业,以此达到非遗香火传承和商业发展的两全其美也未尝不可。

第3篇:金慈非遗传承工作总结

       金慈实验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创建工作总结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校只有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实现文化传承,养成实现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使学校的教育更好地体现出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特色。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促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金慈实验小学自2022年开始就全面开展了 “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学校”的创建的活动,现将一年多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成立组织机构

       为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特成立了“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全体行政为组员,具体负责相关活动的开展。

       二、工作内容

       1、围绕土家族的历史文化,人情风俗,文化活动内容及开展的形式等方面内容,重点搜集了散落在慈利县境内的民族体育、民间歌谣、民间戏曲、民间风俗、民族饮食、以及民间工艺制作等原始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使其内容更科学、更丰富,适合学生传承特点,符合民族特色。

       2、开设民族特色课,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整合工作。

       3、发挥土家摆手舞的辐射优势,带动并加强我县精神文明建设。

       三、取得的成绩:

       1、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材料,也是创建特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我们紧紧围绕土家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去传承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通过努力,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特色教育的重要部分。

       2、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凡是参与此项活动的老师,各级领导以及民间艺人都深刻认识到,很多民族民间文化精髓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化或遗忘,学校必须要紧紧抓住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挖掘整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唤起全民意识,为此,在这1年多的工作中,我校根据实际,结合上级部门的安排,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多次组队走村入寨,进行宣传发动工作。就如何挖掘、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友好交谈。为深入开展此项工作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3、增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的友谊,为学校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在开展此项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教育质量这一中心,把学校工作与传承优秀文化相结合,与老百姓最关心的子女教育相结合,在访查,深挖的同时,不忘本职工作,把深挖资源与家访结合起来,收集老百姓对学校工作的各项意见和建议,同时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贫困户进行对口

       帮扶。这一做法,既收集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又帮助了贫困学生,更难得的是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认可,无形之中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名誉,为更好地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创造了条件,大大地调动了全社会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性,许多民间艺人积极主动献计献策。为我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既节省了时间,又拓宽了空间。

       4、拓宽了视野,调动了学生,改善了条件

       在开展此项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慈利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资金投入,弥补了开展此项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在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资助下,我们建立了金慈少年宫,每个学期,根据活动需要,我们都会通过精心预算,购置了活动所需的一系列乐器、服装。这项投入,吸引了一大批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中,为开展此项活动保障了物质基础,同时,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工作需要,我们适时调整工作计划,成立了资料收集整理组,校本教材开发组,这两个小组的建立,为了解,研究我县民族文化特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依据,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捷径,通过广大教师的收集,整理与编排,提高了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能力,为我校开展校本教研创造了条件。

       5、上级领导大力支持,1年多来,慈利县文化局,慈利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妇联、团县委等部门领导多次到我校调研,观看才艺汇演,充分肯定了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取得的成绩。为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特色创建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气氛和社会环境。

       6、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的各项活动,1年多来,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 (1)、开展了“张家界民间文艺进校园”活动,聘请了慈利县民间艺人卓名建、郭辉、李长生等数几位艺术家担任校外辅导员,分门别类指导了 “溇

       澧欢歌”、“打硪”、“土家摆手舞”“渔鼓”等活动。

       活动期间,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先后多次来校,深入班级学生中间,手把手地教学,学生在与艺术家零距离的接触中,尽情吸取非遗文化的精髓,学校还在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开辟了一档用慈利方言播报的“慈利大探秘”栏目,并在校园里设立了一个“非遗小学堂”的宣传栏,金慈学子在一系列参观、访问、考察、调研等实践活动中,了解了慈利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悟慈利人民的勤劳勇敢、敢为人先、包容大度的精神,激发了爱乡爱国情感。

       学生的生活除了学习之外,作为中国人,传承承载着人类的文明,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国家所独有的象征。此次活动中的每一个内容都充分体现了金慈实小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所追求的目标,让每一个孩子都了解“板板龙灯”是龙潭河镇申报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是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奇葩,已被列入湖南民族民间艺术重点保护,从前在春节期间举行隆重的板板龙灯盛会是龙潭河一带数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民间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一辈传承者相继去世,能系统地表演板板龙灯的艺人为数不多,板板龙灯文化面临着传承危机。为了保护和传承马灯文化,金慈实小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了解非遗知识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民间文化,热爱民间文化,参与保护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热情,丰富素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促进全面发展。

       学校还准备将 “板板龙灯、打硪、土家摆手舞”编入校本教材,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金慈教育沃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今年我校还举办了“共赏非遗艺术,品鉴民族美食”为主题的“非遗进校

       园”活动,活动期间将举办“非遗”课程讲座、“非遗”小吃品鉴、“非遗”文化互动体验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感和认同感,从而能够自觉主动地“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人人争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接人。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多彩童年”,享受“幸福人生”

       我校负责人表示,学校两年来重点打造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已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项目,深受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在学校制定的“课外活动计划”大课表中,“非遗”课程以其较为成熟的活动课程模式,有效带动了其他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的发展。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课外活动计划”的普及性、公益性、创新性等原则,挖掘社区、博物馆等周边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为了让学生近距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去年12月份,我校特邀慈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渔鼓”、“打硪” “麦秸工艺”传承人卓名建、李长生、刘海初三位艺人走进校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

       在活动现场,几位老人的精彩的表演引得了学生们的阵阵喝彩;棕编工艺又称编货、棕编工艺,采用优质棕,经过十几道工序经心编制而成,保留了棕的自然光泽,一件件古色古香、惟妙惟肖,立体感强、散发出自然光泽,环保、典雅的赏心悦目的作品让学生赞叹不已;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是剪纸老人董春姑的工具,几剪刀下去,一只蝴蝶就翩翩飞来;糍粑展示区被学生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只见李大国师傅用打好的糍粑团,便开始在白色大理石板上左右飞动,快慢高低构成不同的形状,顷刻间一个个形状各异、香气扑鼻的糍粑便跃然石板上,同学们争相索要。

       本次活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学生们不仅看到了“货真价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与“非遗”项目亲密接触,与“非遗”名家面对面交流,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非遗”文化。(2)、寻找慈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

       (3)、“庆六一”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汇演。(4)、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歌咏比赛。(5)、学校正在推广土家摆手舞。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师时间紧,阶段性任务强

       开展此项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教师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师都是兼职的,教学任务紧,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投入到深层的收集,整理与节目编排中,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不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老百姓时间紧、能够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 ,作为老百姓与教师,作息时间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没有多少时间来配合学校开展此项工作。多数老人行动不方便,很多民间文化内容掌握在脑海当中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全收集到手。

       总之,在开展此项工作中,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深感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但要真正做好此项工作,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与重视,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和民间艺人的工作积极性,全策全力,进言献策,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一定会在我校蓬勃发展。

       二、传承工作取得的效果

       1、通过芦笙舞、铜鼓舞的培训,能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形体习惯;培养了学生健康的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了学生的舞蹈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

       2、通过苗绣的培训,使学生懂得苗绣文化艺术,掌握苗绣制作设计技能,会鉴赏苗绣作品,养成心灵手巧的好习惯。

       3、通过苗歌的培训,使学生了解苗歌与歌曲的内在联系,知道苗歌的种类以及调子的韵律,会感受苗歌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苗族的欲望。

       4、通过芦笙舞、铜鼓舞、苗歌、苗绣的培训,不仅让学生继承了苗族传统文化的技艺,更主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感,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通过培训,芦笙队、铜鼓队、苗绣队、苗歌队在2022年中国雷山苗年节巡展和2022年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挑战赛雷山段拉拉队中成为二小代表队的一大亮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展现了二小的独特风彩。

       三、传承展演活动富有实效

       经过传承活动领导小组的精心组织筹备,于2022年12月25日下午顺利地举行此次民族文化传承展演活动,学员们婀娜多姿,豪情奔放的芦笙舞、铜鼓舞表演,高亢、悠扬的苗歌演唱和巧夺天工的刺绣展示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好评。我们感到,展演活动是成功的,而传承活动工作则更富有实效。

第4篇: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曲阜样本

       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曲阜样本

       来源:文化中心 作者:文化中心

       2022年,在新加坡“大哉孔子”艺术展后的招待宴会上只设有三个包间:一个由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接待中国政要用,一个坐满了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院长,在第三个包间里,众多身份显赫的政商界精英中,却有个外表普通的济宁人——他就是带着曲阜楷雕“下南洋”的手艺人孔繁彪。

       眼瞅着包括于丹在内的众多大学者都只在大厅吃自助,孔繁彪有些坐不住了,他申请到大厅用餐,可还没等他完全起身,李光耀就把他按回到了座位上。“好好坐着,你代表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技艺和泱泱文化。”如今,包括楷雕、尼山砚、孔府菜在内的曲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 注。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注册申报火爆,然而,项目申报成功、列入非遗项目后却往往没了下文,赚完了吆喝,对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关注却少了。曲阜 不仅有大量的文物遗存,民间艺术、技艺也颇为丰富。目前,曲阜已掌握2100多个非遗项目、资源和线索,其中《孔庙祀典》是全省唯一一项入选联合国世界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候选项目,孔府菜制作技艺、鲁班传说等4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阜市级公布的非遗名录更是达到了110项。对 此,曲阜将报批后的项目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如何为非遗项目服好务铺好路?成了当地文化工作者们煞费苦心的探索。

       从全民认知开始

       “前年,我带韩国同学来曲阜玩时,很偶然进了一家楷雕店,土生土长的我完全不懂,竟然不知道怎么跟同学介绍,那叫一个汗颜啊。”翟丽萌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现在电视、户外广告栏里的非遗宣传越来越多,耳濡目染久了,谈起祭孔大典、鲁班传说什么的,再要给人介绍我就不怕了。”

       “非遗传承工作就像是在写一篇大文章,„申报‟能为项目发展争取更好的环境和平台,文章好坏看的是后续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情况。”曲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胡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使非遗传承发展更顺畅,首先要让更多人了解和熟悉这项工作。”

       为此,曲阜在每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都会开展诸如非遗展示和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文化部门已与孔子六艺城、杏坛中学等建立了正式合作。去年年初,曲 阜孔子六艺城“孔子故里园”被命名为“曲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为非遗社会宣传提供了规范平台;而杏坛中学等学校也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兴 趣小组”,定期开展非遗展示和教育,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熟悉优秀的传统手工艺等非遗项目。在这样的高度关注下,民间扎纸、柳子戏、面塑等一大批濒临消失 的传统技艺又重回人们的视线之中。

       从2022年曲阜楷木雕刻作品《楷雕如意》和《楷雕孔子像》参加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精品展览,到2022年曲阜楷雕、孔府菜登上上海世博会的展台, 再到一次次的国际巡展,楷雕等传统手工艺制品开始被作为“国礼”送到诸如撒切尔、福田康夫等国家元首手中……如今,曲阜“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为越来越多人 所熟悉。

       原汁原味的产业化运作

       “我们坚持将传说类的做出品牌,技术类的做成产业。”胡勇介绍说,“合理利用才能促成发展,成功的产业化运作可以有效反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形成良性循环。”

       曲阜一直致力于非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有机结合,使古老艺术直接为经济服务,系统化运作使非遗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除以祭孔大 典为依托,每年除孔子诞辰之日举行大型的祭祀表演外,曲阜还在特定时间到香港、澳门等地举行祭祀表演。而根据《鲁班传说》改编的动画片《鲁班的故事》,则 以影视光盘和漫画图书形式正式发行。

       在传统技艺方面,被誉为“曲阜三宝”的楷雕如意、尼山砚台等传统工艺品均经过了深度开发,不仅成为收藏和馈赠佳品,也带动了金龙阁、御书房、春秋阁等一大 批优秀文化产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桑皮纸、琉璃瓦等传统制作技艺重现光彩,仅王庄镇纸坊村的桑皮纸专业作坊就达到30余家,单孔府琉璃瓦制品公司一家, 每年就能生产琉璃件1000余万件,产品远销海内外。

       “虽然产业化运作让我们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收益,但„文化‟绝不能让位„效益‟,保持传统工艺的原汁原味是我们监管的重要环节。”曲阜市文化馆馆长徐益告诉 记者,“不管是文化部门,还是国家级、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们所肩负的首要责任始终是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杜绝以此牟利、改变技艺原貌的做 法。”

       “在运营御书房工贸有限公司的同时,我收了50多个学徒,确保楷雕工艺能够一代代流传下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曲阜孔门楷雕艺术第五代传人孔繁 彪说,“赚钱是次要的,只有原貌再现才是对楷雕工艺的尊崇和敬畏。因此,我要求学徒制作工艺品时必须按照原始工艺进行,来不得半点马虎。”

       曲阜在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原生态保护的同时,坚持保有适度的经济观念,以开发促保护,对那些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经济价值、市场前景的优势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价值。

       抱团发展谋合力

       “文化部门每年都会把我们聚在一起商讨非遗传承和发展问题,还会请专家出谋划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颜景新说,“过去,大家或多或少有私心,认为好东西应藏起来。现在观念变了,大家都一起想办法找出路。”

       曲阜市每年都会定期不定期地召开专家座谈会,就目前工作重点和具体项目进行分门别类的讨论,提出可行措施,并督促相关保护单位有效实施。根据济宁市文化局 《关于做好迎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要求,文化部门按照《普查工作手册》中的有关规定,完成了一套书、一个档案资料室、一个珍贵实 物陈列厅、一个数据库的编辑和建设工作(简称“一书、一室、一厅、一库”)。

       “一书”实际上是指一套书,包括《曲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曲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资料汇编》和《曲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登 记表》3部分;“一室”是重新建设布置了档案资料室,购置了新档案柜和档案盒;“一厅”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展示厅”,目前在文化馆新馆;“一库”为安 装省厅统一下发的数据库,录入各种数据。统

       一、规范的管理为曲阜非遗项目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单和文化专家交流,往往忽视经济属性;单和经营专家交流,又难免偏离文化要求。把多方专家、多个部门聚在一起,就能有效地消解„非遗商业运作‟的双刃剑 效应,使未来的发展路子更为清晰。”徐益坦承,“抱团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联合打造曲阜非遗品牌能够提升整体的核心竞争力,而文化部门及时的引导和 服务让我们底气十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受的冲击日渐增大,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民间传统文艺、技术、礼仪、节庆、游艺等濒临灭绝, 面临传承后继乏人、民众保护意识淡薄、保护工作资金短缺等问题。”胡勇充满自信地说,“虽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我们有信心通过合作谋取合力,完善非遗自身 的造血机制,使其通过内部运作焕发出旺盛不竭的生命力。”

第5篇:非遗传承人相关要求和条件

       一、相关要求和条件

       (一)原则上仅限于从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推荐代表性传承人,并符合下列条件:

       1、完整地掌握该项目的传统知识或特殊技能,并具有传承能力;

       2、在该项目领域具有明晰的传承谱系,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

       3、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二)以下情况暂不推荐:

       1、目前在该项目领域内存在争议的传承人;

       2、丧失传承能力、无法履行传承义务的传承人;

       3、群体性较强,难以确定其代表性的传承人;

       4、专职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研究和管理的在职公务人员。

       (三)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因触犯国家法律,被剥夺公民权利者;

       2、不具备独立民事资格的公民。

       (四)每个项目推荐一至两名代表性传承人。

       二、推荐程序

       (一)各县(市、区)传承人推荐工作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必须由本人自愿向市级名录项目保护单位提出申请;

       2、市级名录项目保护单位按照代表性传承人的条件和标准向县(市、区)文化行政部门提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名单;

       3、当地文化行政部门对推荐材料进行审核,提出意见后,逐级报送到市文化行政部门。

       (二)申请人属于市级直属单位的,由市级直属单位的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核、评议,提出推荐名单和推荐意见后,报送市文化行政部门。

       (三)市文化行政部门根据推荐材料,组织专家对推荐人选进行认真评议,提出推荐名单并在本地主要媒体公示30天,然后将确定的推荐名单和推荐意见报送市政府。

       (四)市政府审批通过,将公布命名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三、推荐材料

       (一)推荐意见:各县(市、区)文体局提出本县(市、区)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名单和推荐意见。

       (二)推荐表:一式三份,粘贴个人照片(一寸),WORD格式。光盘三份附电子版照片(一寸)。(见附件)

       (三)辅助材料:有助于说明被推荐传承人的其他文字、图片、录音、录像光盘等一式三套(份)。

第6篇:华佗五禽戏:华一的非遗传承梦

       华佗五禽戏:华一的非遗传承梦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视频精彩内容导语:提起东汉名医华佗,人们想到的是他为关公“刮骨疗毒”的传说。其实除了医术,华佗流传至今的还有他创编的“华佗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动作和神态的医疗养生功法。2022年,有着将近2000年历史的华佗五禽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一成为这个项目的第59代传承人。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新闻广播记者郑晨一起去了解华佗五禽戏的传承故事。【音响:扇子】现在您听到的是华佗五禽戏中一段舞动扇子的声音。在双秀公园里,坐落着华佗五禽戏的传习基地,一排红顶白墙的房子,室内棚顶用白色棉纱如几股白浪装饰着,素然淡雅。华一正在为学员们表演“五禽扇”。【同期:大家好,我叫华一,是华佗五禽戏第59代传承人,我来自安徽亳州。】华一,今年28岁,师从传统华佗五禽戏第58代掌门人周金钟。她说,自己5岁学习舞蹈,7岁学习武术,13岁开始练习华佗五禽戏。在模仿动物的基础上,华一为五禽戏加入了剑法和扇子等元素,引申为“五禽剑”和“五禽扇”,这让五禽戏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同期:因为小时候,我是学少林派功夫的嘛,剑术主要是少林派的少林剑法,扇子在武林当时也是一种密门武器,所以这个主要是专业度比较高一些,最关键的是要有五禽戏的基础,然后再去做一些延展,我觉得会更好玩儿。习练的目的主要是找回自己的兴趣所在,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会好,整个人也更有精气神儿。】一身红黑相间的功夫装,配上充满青春活力的笑容,言谈举止间华一带给人一种年轻时尚而又侠气十足的感觉。【同期:我练了一套少林拳,来去感动了师傅。少林规定拳,来去很用心地打了一套拳,当然也会有一些不足,师傅也会指出来。】华一出生于华佗故里安徽亳州,冥冥之中似乎和华佗、和五禽戏有着天然的渊源。7岁时,为了强身健体,华一被父母送到亳州少年宫学习武术,13岁时,父母带着华一向华佗五禽戏第58代掌门人周金钟拜师学艺。没想到一个柔弱的小姑娘,多年后竟然成为华佗五禽戏的一代传承人。【同期:我父亲带着我,给师傅磕头敬茶上香,就是非常传统的方式。】【同期:电影《叶问》拜师学艺】【同期:我师父在行业界也是非常牛的一个人物,不仅是第58代掌门人,在各个的武学派里面,比如太极、还有一些拳法方面,都非常的专业。因为这个传承人会有很多,我现在大概有20多个师兄弟。我是本门大师姐。现在的武林和过去不太一样。因为原来的武林讲究争地盘、看谁家的功夫厉害„„现在就是兼容并蓄,百家争鸣。这也说明我们传统文化的意识在觉醒,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中。】赵丹丹成了“华一”,这里面还有说道:因为传承的是华佗五禽戏,又由于自己是第59代传承人中的本门大师姐,所以艺名“华一”。这个本门老大可不是那么好当的。五禽戏看起来潇洒飘逸,练起来却需要点“硬骨头”和“傻劲头”,一路走来,让华一印象最深的就是练习基本功时吃的苦,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期: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我们是4点起床,然后先小跑一会儿,因为当时的环境还是非常恶劣的,不知道地上是有转头块还是有什么。(在哪里跑?)就是一个练功的一个公园里,4点多公园是不开灯,只能是摸黑跑,跑了一阶段就发现自己的大脚趾盖就整块整块地往下掉。就是我们在跑步的时候经常会绊到石头块、砖头块,你不知道前头是什么,当时觉得有点痛,过一会又练功又忘记痛了,时间久了发现自己的指甲由于经常碰一些硬物,它会自己就脱落了。其实真的很疼,你想想,本身一个大的指甲盖长出来至少需要一个月。继续忍着疼痛继续练习。】五禽戏对传承人有很高的要求,比如首要的是“心正、身好、无邪”,就是要武德好、品行好;功法掌握住,不光靠习练,还得知道这每个动作是怎么回事,是怎么来的;还要义务传承,不怕付出。如今,华佗五禽戏在古城亳州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全市有100多万人坚持练五禽戏。目前,在北京,跟随华一练习五禽戏的有100多人,参与兴趣体验的达数千人。【同期:我们五种元素,今天我只是先去感受五个动作带作身体的变化。好,来,双手放松,掌心轻轻向上,深吸气闭上眼睛,好来双脚打开一个肩宽,手臂再次举过头顶,轻轻地打开虎口,好,弯曲膝盖,老虎扭转,虎扭转式准备。让我们身体转向右侧,让我们的身体随着手臂向右侧画圈,好向下,回到正中间,好反转身体,扭转收回来。老虎主要是强化我们腰背部的力量,腰腹部,女性更要注重肚脐及中间中段力量的伸展。】华佗五禽戏能使人体脏腑、经络、关节得到锻炼,不少慢性病患者在练习五禽戏之后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同期: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几个动作来去强化华佗五禽戏中的五种动物,这五种动物叫虎、鹿、熊、猿、鸟,刚开始练习时,把最基本的动作掌握好,再去做系统性的练习,比如说我们在做基本的13式、再延伸到26式、54式和108式。】华佗五禽戏和人体五行、脏腑相对应,每一个功法都有独特的功效,要想练好五禽戏,关键有两点:【同期:一是配合好呼吸和肢体活动;二是必须像形取义,如学虎的爪、扑、旋转等动作,学鹿的触、走、盘坐,学熊的推、攀、摇晃行走,学猿的跃、采、转、闪、进退,学鸟的飞、落、伸展等。】【间奏曲】华佗五禽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庄子· 刻意》中就有“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的记载,其中“熊经鸟伸”就是对古代养生之人模仿动物姿势习练气功生动形象的描绘。“禽为鸟兽之总称”,华佗五禽戏由此得名。《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鹿,三熊,四猿,五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五禽戏最初的动作主要是模仿虎的扑动前肢、熊的伏倒站起、鹿的伸转头颈、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唐宋元明清时期,由于养生学和我国古代体育的繁荣,养生操有了极大发展,华佗五禽戏也得以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一种更为普遍的运动保健和康复手段。华一认为,自己应当成为中华文化的使者,五禽戏的传承和发展任重而道远。华一把五禽戏演绎得如行云流水,栩栩如生,举手投足之间,迅疾而奔放。【同期:鹿戏】五禽戏一般可以练习全套,也可选练其中的一到两节。虎戏可以醒脑提神、强壮筋骨,鹿戏能够明目聪耳、舒筋和络、滑利关节,熊戏有益于健腰膝、消胀满,猿戏可提高人体对外界反应的灵敏度,还可防治腰脊痛,鸟戏则能增强呼吸机能,提高人体平衡能力。【同期压混:把重心交给我,脚再来抬一点,好„„最后一个,保持住。找到这个感觉。把整个身体的手指、脚指尖都能找到,好来呼气,慢慢地收回来。好,再来检查一下谁的手心没出汗。+学生们:我已经满头大汗了。因为这个手指的延伸是有利于我们肝经的延展,我们手指上都是有穴位的,包括我们的手臂,因为它刺激到整个手臂的肺经,因为现在雾霾也很严重,特别要加强两个功能,第一个是肝功能,肝是排毒的,最重要的首先是肺,净化肺部的毒素,加强整个呼吸的完整性。】千百年来,五禽戏一直在不断发展。根据习练者年龄段不同,还编排出五禽操、54式五禽戏、五禽剑、五禽扇等其他形式。而今,作为第59代传承人,华一为华佗五禽戏设计了更多不同的内容。在华一看来,传承的最佳途径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习练华佗五禽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传统的华佗五禽戏革故鼎新,吐故纳新:【同期:也有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有小朋友可以练习的,中青年可以练习的,有现代白领可以练习的,有中老年可以练习的,中老年我们要考虑到他们膝盖承受力的问题,五禽戏中减少些膝盖压力的动作,要求辅助一张垫子来完成,(记者:适合不朋友的呢?)小朋友是趣味性强一些,他们最喜欢猿猴跳跃的动作,灵动开心,通过血液循环把毒素排除出去。还会加些英文元素,比如老虎是TIGER,还有其它英文,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适应现代白领的喜好,华一为五禽戏加入了瑜伽元素。【同期:现代白领就会融入更多的瑜伽元素,像瑜伽当中的呼吸控制法、清洁法,放入五禽戏和宗瑜伽里面。因为我把五和瑜进行了一个结合,叫宗瑜伽。比如开课和结束时,我们会沿用瑜伽的一些呼吸和冥想,练习过程,比如鹿戏中的手势、老虎的虎扑,也是需要一些停留,五禽戏当中停留会少一点,在白领所练习的宗瑜伽里就会停留三到五个呼吸,通过配合,达到身体和经络的延展和联动。】除了动作,练习五禽戏所穿的服装也很有讲究,华一亲手为五禽戏设计了自己的练功服。【同期:会有一些设计,沿用三国时期的元素,比如说用一些盘扣,小小的印花,小印花主要是手工来去刺绣的,斜襟,小立领等等,简约不简单,有中国的文化符号在里面,这是最关键的。实际上,是以棉麻为主,回归本源生活,穿着舒服,不要太亮色,是一种安静的状态。】【间奏曲】华佗五禽戏有一个歌谣:“虎练骨,鹿练筋,熊练脾胃,猿练心,鸟练皮毛,气贯周身。”五禽戏模仿虎之威猛、鹿之安祥、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盈以锻炼身体,强身健体的功效逐渐为忙碌中的国人接受和喜爱。第一次来学习五禽戏的柳女士,觉得这次体验算是值了。【同期:非常喜欢,练完觉得身体很舒服,也是中国的一传统文化,非常支持„„】近年来,华佗五禽戏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美国、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地的五禽戏爱好者经常慕名而来。华一说,她的传承任务就是让五禽戏“引进来、走出去”。【同期:2022年,我们会引进来,走出去。主要是走出去。到外国的大学演讲,讲成长经历,再现场演示五禽戏的一些动作。逐步再有课程。其后由我的学生在走出去和分享课程。】对于五禽戏的传承与推广,华一很有信心,她也有自己的方法。【同期:我认为喜欢的人还是会很多的,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融汇了中国文化符号。体验,线上和线下的互动。用互联网的方式,华佗五禽戏+互联网】48秒华佗五禽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穿过将近2000年的岁月长河流传至今,以其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式、不断创新的元素,成为我国健康养生领域的文化符号。华一说,她相信华佗五禽戏会通过一代代传承人口耳相传,心手相授,得以不断创新与发扬。

第7篇:大学生对非遗传承与创新认知的研究

       大学生对非遗传承与创新认知的研究

       摘 要:以南京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抽样调查研究大学生对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认知,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对非遗的情况知之甚少,不能正确意识到目前非遗发展的状况,这些认知误区严重阻碍了非遗的发展。为此,建议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三者相互配合促进非遗文化宣传,大力培养非遗专业化的传承人并对非遗适度商业化。

       关键词:非遗;传承;创新;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22)04-121-03

       一、研究背景

       快节奏快消费时代大背景下,物质财富急剧增长,精神文化明显缺失。我国这一情况尤为显著。国家经济高度发展,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要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活化石,随着社会的发展正逐渐被人淡忘,政府亟需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

       如今,中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1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项。2022年两会期间,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李延声在会上提案:“将保护非遗文化提升到民族文化自信来认识。”保护非遗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这些年,政府和人民逐渐意识到非遗的重大意义,对非遗的保护抢救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就我国非遗目前的发展情况来讲,十分令人堪忧,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非遗传承后继无人

       继承人凋零是非遗衰落的最主要原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2)》中指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非常紧缺。老一辈相继逝去,而当下年轻人大都不愿从事非遗相关工作,一是薪酬不高难以糊口,二是手艺难学考验耐性,也因此新一辈后继无人,才造成了非遗如今尴尬的局面。

       (二)地方保护机制欠缺

       非遗扎根于民间,代表着全国各地的地域特色,需要因地制宜的保护,地方政府在这样的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偏远地区,往往“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传承”,很多都是走流程过形式而已,究其原因是缺少专项资金的支持。

       (三)法律保护存在缺失

       不少民间文学被人恶意篡改,成了活跃在舞台上娱乐大众的笑料,由此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容易给人们造成误导。但是这种情况依然屡禁不止,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措施?砑右怨苤疲?这也凸显了非遗缺少法律支撑的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

       回顾国内已有的关于非遗传承和创新方面的研究,不难发现当下研究地方性非遗项目保护和非遗产业化的文章居多。本文选择面向南京大学生群体针对南京非遗项目传承与创新方面做相关方面的调查研究。

       一方面,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史悠久,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十分丰盛,比如云锦、剪纸、金陵刺绣、秦淮灯彩等等不胜枚举。目前,南京已列入国家、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45项,但不少非遗项目都面临着公众知晓率低、推广局限、传承人“断档”的局面。在南京市省级以上75个项目中,仅有20个项目建立传承保护基地,传承设施、设备等方面的缺乏,造成个别非遗项目已经消失或正面临消失的危险。针对这些问题,南京市政府去年已经通过立法来加强保护,同时开展了“非遗走进高校”系列活动,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以及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非遗专业、设立传承班。

       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个群体中普及非遗的相关知识,不管是对未来非遗的发展还是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都显得意义非凡。可惜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对非遗知之甚少漠不关心,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其次,对于以后非遗的发展,传承和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做好协调。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传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传统非遗的特色,才会更易成功。可见,传承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继承中创新才最可取。

       本文着重关注以下几个研究问题:大学生对非遗的发展认知,非遗传统和非遗商业化的辩证关系和非遗创新带来的经济价值。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发现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抽样研究方法,关注南京大学生群体对非遗目前发展的看法,在南京的栖霞、鼓楼和浦口三个区域的7所高校里对104位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女比例约为3:7。辅以走访了几位南京非遗大师的个案研究法,收集研究数据。

       在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挖掘到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对于非遗发展的认知存在一些误区,从中也折射出相关问题。

       (一)大学生对于非遗发展状况持乐观态度,极少意识到非遗濒临绝境的危险

       据调查结果显示,53.85%的大学生认为南京市政府对非遗的保护情况较好,34.62%的人认为保护一般,真正为非遗前景感到担忧的大学生只有2人。而据我们实地走访和查阅资料发现,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语言、文字和习俗正在不断消亡,如民间戏曲、戏剧在衰落,年画、剪纸、皮影正在逐渐消失,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艺术如萨满调、子弟书等已经绝灭,岔曲、古琴也濒临绝灭,剩下的摔跤、拉洋片、庙会等生存环境不容乐观。可以说,大学生对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情况并不了解,甚至有些“盲目”乐观。

       (二)相关宣传教育不到位,大学生对非遗缺乏必要关注,保护意识淡薄

       我们是在南京高校做到调查,所以选择了南京的代表性非遗项目―云锦作为测量性调查对象。云锦是一种提花丝织工艺品,居南京工艺“三宝”之首,与苏州缂丝并誉为“两大名锦”,至今已有近1600年历史。2022年,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京市政府对与云锦的保护力度和宣传力度一直都很强,除了南京云锦博物馆,还专门成立了云锦研究所,它是中国唯一一家集研究、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云锦专业机构。如今,云锦的发展势头良好,已经逐步走向世界舞台并与时尚接轨,被更多的人们所熟知,是南京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

       然而,调查数据让我们大吃一惊。在问及云锦的保护评价时,23.08%的大学生竟然不知道云锦是什么,这几乎是对云锦良性发展论的一种巨大的讽刺和否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云锦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至少不像表面上说得那样繁荣强盛,与理想中的状态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也从侧面反映,南京高校对特色非遗的宣传教育并不到位,存在许多认知盲区。

       除此之外,有26.92%的人评价目前云锦的保护措施很好,25%的大学生评价目前云锦发展商业化严重,成为面目全非的摇钱树。以上三种较为极端的态度几乎均等,大学生对云锦的发展看法分歧较大,也从折射出目前南京政府对于云锦发展的商业化策略确实大力促进了云锦的发展,但是在文化精神层面,云锦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达到经济价值上的盛况。

       四、提出建议

       非遗作为民族特色产物,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南京云锦为例,作为南京市第一批发展起来的非遗项目,云锦的成效有目共睹。随着云锦的崛起,它不仅唤醒了南京人民的历史回忆和文化自信,还形成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南京特色旅游文化链。除此之外,云锦的特点决定了它走的是奢侈品路线风格,近几年逐步与时尚接轨,积累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推动中国风元素风靡国际时尚界舞台。这些都让中国以积极而充满活力的面目走向世界,为国家增添了一份特色魅力。

       可以说,发挥非遗的重要影响力、实现非遗的重大价值是当务之急。根据调查数据,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对非遗传承和创新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三者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在对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这三者在非遗传承和保护中发挥作用调查时,数据显示,51.53%的大学生对于非遗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一观点持赞同态度;33.72%大学生认为教育机构的重视会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14.75%大学生认为企业的积极参与会使非遗重新焕发活力。这表明,在大学生心目中,对非遗发展最重要的是政府,其次是教育机构,然后是企业。

       对此,政府应带头发挥组织作用,大力兴建非遗博物馆,采用最古老的方式展现非遗原貌,让人们领略其中的魅力;教育机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非遗相关知识,唤醒学生的保护意识,创造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对感兴趣的学生加以培养;企业承担起应尽的义务,努力寻找一种健康平衡的非遗发展模式。三者密切合作,相辅相成,共同推动非遗的发展。

       (二)适度商业化,让非遗发挥特色经济价值

       针对非遗商业化,有人坚持非遗应该保持原汁原味,有人赞成非遗走向市场迎来生机,因此出现了巨大争议。要知道,非遗自古就是民间实践的产物,无法脱离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而独立存在。但时至今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的方式相较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非遗再不顺应时代变迁,而是一味固步自封,就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而商业化产业化就是其中一种形式,真正的发展与传承是让非遗项目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结合自身特点找到技艺与商业的契合点以实现自身价值。

       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在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非遗学术研究的意见上比较认同,但是在商业化发展的意见上分歧较大,51.92%的大学生可以接受非遗商业化发展,19.23%持无所谓态度,15.38%不能接受,5.77%十分不能接受。总体来说,多数人可以接受非遗商业化发展,少数人持反对态度。在商业化过程中,非遗发展必须要选择一种健康且平衡的商业模式,既要保住非遗“精华”又要加入时代“特色”,比如说可以适当和现代流行元素的有机结合,古老的制作工艺配上时下最流行的事物,两者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保留了自己应有的特点,从而赢得市场的认可。

       3.与时俱进,大力培养国家级非遗继承人。

       时至今日,“宣传”仍然是保护非遗的核心,正确认识非遗是正确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重要前提。政府应当利用好这一点,加大对民众尤其是大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非遗的价值和重要性。而?τ谀壳澳暇┦蟹且疟;すぷ饔龅降闹饕?困难,50%的大学生认为后继无人是最主要的困难。

       最近南京市政府联合诸位非遗大师开展了“非遗走进高校”的活动,受到了一大批学生的热情欢迎。不少参加过课程培训的学生表示活动让他们大开眼界,了解了许多之前压根不知道的非遗文化,从中受益良多。此次活动将会开启非遗发展的新方向,那就是让大学生参与到非遗的传承和创新中来。随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社会就业压力也日益增大,现在政府介入给大学生展现了非遗百废待兴且鲜少有人踏足的局面,作为社会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不少大学生将会从中把握机会,这不仅缓解了就业创业压力,还解决了非遗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未来大学生的加入将带来活跃的创造能力,给非遗产业注入新的生机,带领非遗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王一淼,刘佳,王凌霄,路歌.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2,(04).[2]南京云锦的保护、继承与发展现状[A].朱琰.艺术百家,2022,(05): 128.作者简介:

       庞璐,女,江苏连云港人,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在校学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吴文君,女,江苏常州人,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在校学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吴诗怡,女,江苏南通人,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在校学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第8篇:东关小学五猖会非遗传承基地工作总结(完整)

       点亮五猖庙会,追寻家乡之根

       ——东关小学五猖会非遗传承基地2022年工作总结 东关是我们的故乡,这个美丽古朴的千年古镇,隐藏着多少深沉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少可歌可泣的人文故事,多少古越水乡的风土人情。特别是曾一度享誉绍兴的五猖庙会,更是古镇东关最热闹的会市,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关于“五猖会”的一段叙述,更是让东关的五猖会名扬四海。这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特色民间文化,是东关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所有东关人共同的文化之根。

       “点亮五猖庙会,追寻家乡之根”是东关小学“求是”德育精品课程中的一项特色乡土非物质文化传承活动,主要传承以“五猖庙会”为核心的东关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人雅士、民间技艺等文化遗产,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实践活动之旅,引导孩子们追寻家乡的文化之根,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激扬学生知爱家乡、心系家乡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艺术观。

       作为“非遗”传承基地,我们深感机会难得,责任重大。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我校“五猖会”非遗传承思路进一步清晰,工作进一步拓展,业已取得初步成效。现小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营造非遗传承氛围。

       为让“非遗”更好地扎根我们东关小学,学校大张旗鼓地开展非遗传承宣传,利用标语、宣传窗、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和电视系统等多种宣传媒体,使全校师生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的丰富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艺术观,我校努力营造非遗传承工作人人知晓、个个参与的良好氛围。

       为使“非遗”传承基地工作有效开展,我校成立了 “五猖会”非遗传承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德育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中层干部任组员,努力形成工作合力。领导小组经常组织专题会议,使传承工作研究日常化。同时制定了详细的“非遗”传承工作计划,丰富载体,力创特色。我们提出三项工作举措:一是把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列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二是各处室密切配合,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三是加大投入,确保人员、经费到位。

       二、开辟阵地,组建队伍,夯实“非遗”传承基础。

       1、建立活动阵地。学校投资五万,于2022年年初新建好一个“五猖庙会”非遗陈列室,内置东关的“五猖庙会”的有关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本校五猖庙会及东关历史文化探寻、传承活动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整个陈列室古朴清新,学校还开展了陈列室开放、参观活动,由五年级同学担任小导游,向老师同学们介绍陈列室及五猖会相关内容,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2、组建“非遗”传承辅导员队伍。

       第一支是校外辅导员队伍。我们聘请老东关何仁山老师担任校非遗传承基地总顾问,何老师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戏剧创作群英奖、飞天奖获得者,散文集《最忆东关美》,表达着对老东关炽热的爱,小剧《五猖会》《早读》《徐文长造桥》等都极具浓浓的地方色彩,他经常来校做东关历史文化讲座,交流,为我校的五猖庙会非遗工作出谋划策。2022年底,东关街道举行了轰轰烈烈的东关民间人才大评比,评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民间人才共300多名,借此东风,在街道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聘请了十多位东关四星五星级民间人才担任东小“五猖庙会传承基

       地校外辅导员”,2022年12月30日,东关小学“五猖会”非遗传承校外辅导员聘任会在东小会议室举行,来自东关本地的老一辈文人、民间文艺大师、民间手工艺人,东关民间人才和东小非遗传承社团的骨干师生济济一堂,就如何更好地传承“东关五猖会”,让这朵非遗之花真正在东关绽放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各辅导员热心地表示今后会多到学校走走,将他们对东关本土文化的这份热爱,以及乡土艺术精髓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东小的下一代。

       第二支是校内辅导员队伍,由校内对东关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和艺术底蕴的教师组成;第三支是学生传承队伍,我们招募3——5年级部分学生,组成了一支大30人左右稳定的“点亮五猖庙会,追寻家乡之根”的非遗传承社团,成立了“莲花落”、“舞狮”、“踩高跷”等各传承兴趣小组,并利用周四拓展课时间,在辅导员的精心辅导下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三、挖掘资源,创设载体,丰富非遗传承活动。 1.五猖庙会盛大隆重

       金蛇辞岁,骏马迎新,2022年12月30日,在东关小学的操场上,一千六百多名师生、社会人士共同见证了一场热闹非凡的盛会——“新年五猖庙会”。本次新年五猖庙会,由 “庙会开幕式”、“爱心图书义卖”以及“地方美食汇” 三部分组成,是一次东关民间文化的盛会,更是一次爱心涌动的盛会。

       开幕式上,来自东关本土的四星级、五星级民间人才竞相展示了自己的乡土才艺,热情的舞狮,淳朴高亢的绍剧独唱,幽默风趣的秧歌板,嗨翻全场的滑稽莲花落„„精彩的表演掀起了现场一个又一个高潮,而东关小学学生表演的莲花落小剧《五猖会》更是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将本次新年庙会的主题瞬间点亮。

       下午的“爱心图书义卖”以及“地方美食汇”是孩子们欢乐的海洋。义卖场上,各班纷纷亮出了温情的爱心宣传语,制作了精致的爱心箱„„全场人头攒动,激情高涨,气氛热烈,一个多小时的爱心义卖,募集到的爱心款额,都投入到了学校的“求是·蒲公英爱心基金”中,用于特殊学生及贫困生的援助,让他们同享一片蓝天。(2)民间传承特色鲜明

       鲁迅笔下的《五猖会》虽着墨不多,但寥寥数语,却引

       发人们对五猖盛会的无限遐想,为更好的传承这朵非遗之花,我们将何仁山老师的小剧《五猖会》排成莲花落《五猖会》,由学校非遗传承校内辅导员徐立峰、潘华锋两位专任老师负责,将这一经典的特色曲艺剧传承下去,影响一代又一代东小人。2022年我校的莲花落小剧《五猖会》,凭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一举夺得了绍兴市少儿曲艺大赛最高奖——小牡丹奖,今年,我校又将这一小剧,加入了新的元素,如舞狮、踩高跷、烛舞、大旗、秧歌板等东关五猖庙

       会时期的典型艺术表演形

       式,使其内容更为丰盈,舞台效果更显张力,参加了上虞区六一艺术汇演,赢得了在场评委、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五猖会》还多次搬上大舞台,赴绍兴、上虞、柯桥等地表演,走进社区,如担山村、马家桥村,义务地为当地老百姓表演,给老人们送去笑声与欢乐。11月22日我校《五猖会》小聚还将走进省流动大舞台,届时全省的百姓都将认识了解五猖会这朵东关的艺术奇葩。

       同时,学校又在积极筹措,将地方特色曲艺——莲花落小剧作为我校艺术文化的特色项目传承下去,现在已策划、编排《少年竺可桢》、《徐文长造桥》等地方小剧,相信这项特色传承会在东小的土地上开出绚烂的花朵。

       (3)家乡寻根如火如荼

       家乡——东关,是生养我们的地方,她赋予我们生命,赋予我们灵性,赋予我们健康成长的青山绿水。我们成立了“毓菁学子家乡寻根”兴趣小组,开展最有效、最鲜活、最有力的家乡寻根之旅。

       情醉女儿红:“移家只欲东关住,夜夜湖中看月生”,这是著名诗人陆游住东关古镇时,品饮东关特产女儿红酒后写下的著名诗句,表达了对东关的留恋和向往。古往今来,这似琼浆、如玉液的香醇女儿红,不知醉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山野村夫。如今“九九女儿红,酒浓情更浓”,东关的女儿红早已蜚声中外。学校家乡寻根小组的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女儿红酿酒有限公司,通过实地参观、专家讲解,了解女儿红酒制作的每一个的过程。同时孩子们还深入乡村,探访民间制酒的传统与风俗,上网搜索女儿红的故事,相关诗词。老师们还将地方课《女儿红》搬进课堂,和孩子们共同品味浓浓女儿红,并为家乡的女儿红撰写广告词。

       这是我们寻根小组的同学参观女儿红酿酒公司

       追寻失落的童谣

       家乡的童谣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反映了家乡淳朴的民风民俗,每一首都洋溢着温情和向上的力量,充满了阳光般的气息,是家乡的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留住这朵家乡文化的奇葩,寻根组的同学们开展了 “追寻家乡失落的童谣”实践研究活动。孩子们询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走进乡间的角角落落,采访乡里的长辈,采撷一首首地道的家乡童谣,一句一句地记,一个音一个音地学,还别出心裁地把家乡的童谣与游戏相结合,听——清脆悦耳的乡音童谣在东小校园的上空飘荡;看——丰富多彩的童谣游戏,在同学们的精彩演绎在熠熠生辉!

       传承玉雕技艺:

       东关玉雕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已有

       六、七百年历史了,伴随着古老的生活风俗,世代相传,是东关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雕小组以“玉雕技艺”为重点,让学生了解玉石文化、彭家玉雕历史、玉石审美与品鉴、制作方法等方面知识,由校内外辅导教师或玉石名家,采用课程或专题报告形式集中进行讲解传授。

       开展参观考察类活动。以“彭家玉雕”为核心,采用实地走访形式,带领社团成员走进彭家堰村,通过参观考察彭家堰村的玉雕加工厂、上虞市收藏品市场、玉石商铺等地方,让传承社团成员了解玉石文化的传承经历,欣赏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在玉雕师手中升华成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之过程,感受玉雕技艺这一门古老的艺术给现代生活创造美的气

       息。

       开展故事收集类活动。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

       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很多内容是人们口口相传,散落在人们中间的故事与传奇,因此传承“玉雕技艺”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收集和玉雕有关的故事、传说来丰富传承内涵。通过社团成员的走访、询问,收集到的东关玉雕文化在民间流传的历史传奇故事、玉雕艺人的拜师学艺经历、玉石商人走南闯北的风雨故事等,编撰成一套有关“玉雕”的故事集。

       同时开展技艺传习类活动。我们特意准备了玉石的代替品蜡石作为练习材料,其质地软,形状却酷似玉石,便于学生进行雕琢感受。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收获了用蜡石雕刻的“平安扣”等一批相对较简单的“玉雕”成品和半成品;同时“非遗”传承社团编制了一本玉雕文化宣传手册,作为校本教材,在学生中间广泛地宣传玉雕文化,鼓励更多的学生加入活动小组。

       探访悠悠古纤道:

       东关段古纤道,位于萧曹运河上虞东关段,镇西桥至马家桥村石料中转码头,长220米。这段堤塘是先秦时期山阴古水道的堤塘,在东汉时期,又成为古鉴湖的堤塘,它比现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纤道的历史要悠久得多。堤岸条石板用开槽立柱固定,这个工艺在现存的古纤道中是独特的,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十分珍贵。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东关境内的古纤道被毁坏得相当严重。残存下来的古纤道也“性命堪忧”。针对现状“家乡寻根组”的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实地考察,撰写小课题、论文报告,并通过树广告牌,写建议书、奔走相告等方式,保护古纤道,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2022年东关段古纤道修葺一新,悠悠古纤道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家乡小导游成果丰硕

       2022年年初,“最美是东关”小导游兴趣小组正式成立,在探寻家乡文化之根的同时,将家乡特有的的历史景点、民俗民风、贤人雅士等,拍成宣传片,向社会宣扬、推广,让银东关的声名远扬。一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上虞区小导游视频大赛中,《乡贤竺可桢故居》、《浓浓女儿情》、《最美桃花源》获一等奖;《悠悠古纤道》、《彭家堰玉雕》、《追寻家乡的童谣》获得二等奖,兴趣小组的同学,还担任了东关街道竺可桢故居的特聘小导游,迎接了来自各地的参观团体,向他们倾情介绍一代宗师,科学巨匠——竺可桢。

       正是在这样有效、鲜活、有力的寻根之旅中,毓菁学子们了解了家乡“非遗”的丰富内涵,激发了知爱家乡、心系家乡的强烈情感,也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艺术观。

       (4)求是活动扎实生动

       作为竺可桢母校,寻百年毓菁根,扬竺可桢“求是精神”,做“真善美”东小人,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我们以“求是”为核心精神,开辟了“行走求是之旅”的德育精品校本课程,在东小的六年时间里,围绕竺可桢开展六节综合实践课,在扎实生动的求是之旅中寻真、向善、扬美,让求是精神在心头扎根,并融会到日常学习、行为礼仪的方方面面。

       第一课:求是开蒙:

       由唱《竺可桢》、介绍学校“求是”德育精品课堂、朱砂启智、挂求是卡、颂《大同颂》、参观竺可桢故居等环节组成。引导孩子们在中华传统礼仪的感召下让学习做人、做事,同时初步了解乡贤竺可桢爷爷的求是精神内核,争做文明智慧的求是好少年。第二课:求是 识竺

       以建队节为契机,开展“牵手宗师,点亮红领巾之梦”入队仪式,组织二年级的同学进行队知识及竺可桢相关内容考核,进一步认识了解竺可桢,考核通过光荣地加入少年先锋队。

       第三课:求是说竺

       在三年级开展“牵手大师竺可桢”故事大王比赛,以中队为基础,倾情演绎有关竺可桢的故事,从小队开始,层层比赛推选,评选出校“求是”故事大王,让“求是”精神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另外还有求是学竺,结合三八节、植树节、雷锋日一系列暖暖的节日,鼓励孩子们走进社区,做最美求是学子;求是导竺,培养五年级的竺可桢故居小导游,求是宣竺,通过绘画、书法、演讲,宣扬求是精神。

       (5)校本课程初见雏形

       我们正组织一批有底蕴、有热情的骨干教师,挖掘东关特有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名人雅士,创编以五猖庙会核心的东关历史传统文化校本教材——《最美是东关》,同时开设地方课程,让东小的孩子们留住东关最美的记忆,传承东关最淳朴的传统技艺。

       “点亮五猖庙会,追寻家乡之根”特色乡土文化传承活动,自开展以来就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东小学子更是积极行动,饶有兴趣地探究、体验、发掘着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

       缕缕乡情正在东小学子的心田弥漫、升腾„„

       上虞区东关街道中心小学 任菊萍 2022.11.10

第9篇:第三批绍兴市级非遗传承人公示通知

       关于公示第三批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各县(市、区)文广(体)局、绍兴市非遗保护中心:

       经各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的推荐申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共有42人列入第三批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现将推荐名单(见附件)进行公示,公示时间2022年12月1日——12月8日,为期7天。如对被公示人员有不同意见,请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反馈:

       受理单位:绍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邮寄地址:绍兴市胜利西路113号,市文广局710室 联系电话:0575—85086920 电子邮箱:276166174@qq.com 联系人:张彩霞

       附件:第三批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绍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二○一一年十二月一日

       第三批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共42人)

       一、民间文学(2人)谢安故事(阮先羽)蚕花娘娘传说(任生苗)

       二、传统音乐(1人)上虞吹打(娄卫铨)

       三、传统舞蹈(2人)高 跷(竺剡兴)大头荷(费小平)

       四、传统戏剧(3人)新昌布袋木偶(王秋芹)越 剧(张 琳、郑亚萍)

       五、曲艺(5人)

       绍兴莲花落(徐国荣、金国良、吴一笑、杨国华)绍兴宣卷(叶传友)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人)叠罗汉(丁兴南)响 叉(周贞忠)

       七、传统美术(11人)黄泽木雕(魏明路、戴建强)

       嵊州竹编(袁亚琴、吕建亚)绍兴花边(金孝萱)石 雕(倪水泉)

       绍兴花雕制作工艺(王岳龙、王文俊)绍兴戏剧脸谱工艺(黄校邦)绍兴画蛋(王立导)绍兴扇面画(陈荔生)

       八、传统技艺(14人)

       古建筑砖瓦和砖雕制作技艺(俞秋红)崇仁紫砂烧制技艺(钱小英)圆木制作技艺(茹园儿)绍兴乌毡帽(高五

       九、王关林)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孟中法、俞关松、高秀水)石桥营造技艺(张月来)绍兴古戏台建筑技艺(徐关根)绍兴石宕采凿技艺(张来兴)绍兴银饰品制作技艺(李建钢)绍兴菜烹饪技艺(茅天尧、孙国樑)

       九、传统医药(共2人)震元堂中医药文化(金百仁)新昌张氏伤科(张孟超)

       十、民俗(空缺)

第10篇:以展览活动为载体推进非遗传承与发展(做法类)

       以展览活动为载体推进非遗传承与发展(做法类)

       麦秆奇趣作为控江路街道的非遗品牌,近年来取得了累累硕果。为了进一步传承此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内容,探索以展览活动为载体推进这一非遗传承与发展。具体在展览活动中创新融入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是积极搭建学员展示平台。参观者在展览中不仅可以欣赏到老师的部分作品,也可以看到最新的学员作品,这也使得展览活动有了耳目一新感觉的同时,也为学员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更好地为传承麦秆画这一非遗项目打下基础。

       二是互评互学提升居民参与度。在展览活动的参观环节中,社区居民不再单单是一名参观者,更是一名参与者,居民们可以拿起笔选出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作品,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活动中来的同时,也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

       三是鼓励创新丰富文化传承。展览活动在评选出前三名的基础上,另外增设创新奖,旨在引导学员在传承这一非遗文化的同时,突破固有思维,加入创新意识,为麦秆画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控江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将继续在非遗项目的深化培育方面下功夫,以展览活动为载体更好地推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真正将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

       控江路街道社区文化办公室

       2022年5月9日

第11篇:淮扬菜美食大赏启动暨非遗传承活动成功举办

       2022淮扬菜美食大赏启动暨非遗传承活动成功举办

       2022年12月26-27日,2022淮扬菜美食大赏启动暨非遗传承活动在南京举办。活动中,省餐饮行业协会周达志会长认为,举办本次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通知》具体行动,是弘扬淮扬菜饮食文化,实施中餐繁荣计划,唱响淮扬菜国内外传播的具体体现。周会长指出,今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力,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省餐饮行业协会将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经济与文化相呼应,推广与应用相联系,打造非遗美食与老字号、老品牌、老味道集聚战略。周会长希望,有关各方在2022年工作中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为引领,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做出实效。

       活动中,省侨办国外处处长吕静发布了2022年淮扬菜美食大赏国内外传播推广计划。2022年在国际推广方面,将在国侨办、省侨办领导下,结合与美食相关国际展会、博览会开展,拟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举办淮扬菜美食大赏,形式分为二种,邀请所在国领导及上层人士举行美食品鉴活动,与所在国行业组织合作在商场、酒店推广淮扬小吃和经典特色菜与民众互动;国内交流方面,拟在北京、上海、陕西、海南、山?|、福建、湖南、辽宁、青海、宁夏10个省市与当地侨办、江苏商会和有关省市餐饮行业协会、媒体合作举办淮扬菜美食大赏,融合当地菜品,支持淮扬菜品牌店落地。

       活动期间,全省各地非遗美食技艺传承人展示特色美食,南京盐水鸭非遗传承人贾有文,绿柳居素食技艺传承人包永祥,苏帮菜非遗传承人汪成,锡帮菜非遗传承人王良德,淮扬菜制作技艺传承人居长龙、薛泉生,镇江水晶肴肉非遗传承人吴荣生,泰州干丝非遗传承人阎继山,钦工肉圆非遗传承人李忠良,东台鱼汤面制作技艺传承人徐用军,靖江汤包非遗传承人陶晋良,富春茶点非遗传承人张福香,刘顺保,常州大麻糕非遗传承人方兆兴;天目湖砂锅鱼头非遗传承人朱顺才,溱湖八鲜非遗传承人段瑞龙;黄狗猪头肉非遗传承人黄金德等大师们带来了非遗美食,南京小厨娘、金元宝和钟山会成员单位展示了传承非遗美食的创新菜品。大家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共话友情。

       活动中,省餐饮行业协会于学荣执行会长、江苏万达商管公司张辉副总经理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南京、苏州万达广场建设餐饮业老字号品牌体验街区,引入非遗美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服务百姓系列活动。

第12篇:广州灰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屋顶匠人”风雨37载陈家祠灰塑非遗

       广州灰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屋顶匠人”风雨37载陈家祠

       灰塑非遗

       邵成村正在修复广州陈家祠屋顶的垂脊狮子灰塑。

       “屋顶匠人”风雨37载

       广州灰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邵成村曾承接多项古迹修复工程

       灰塑是岭南地区独特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除了陈家祠,在南海神庙、光孝寺、六榕寺等建筑文物中都可见到灰塑构件。

       2022年,邵成村被广东省和广州市先后命名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灰塑’代表性继承人”,2022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灰塑,民间又称为“灰批”,是岭南地区独特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根据《宋高僧传》记载,灰塑工艺在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就已存在。灰塑工艺到清朝发展最盛。灰塑主要用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美化装饰,与传统的岭南建筑三雕(砖雕、石雕、木雕)齐名。其原材料主要以石灰为主,具有耐酸、耐碱、耐高温、防水、防台风等特点,适合炎热潮湿的岭南气候。从灰塑最繁盛的明清时期算起,至少经历了500年以上的繁荣发展期。

       5月30日,广州灰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邵成村,在他位于花都的灰塑半成品工作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为了多吃牛腩粉 进了灰塑这个门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州灰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至今已经经历了37年的“灰塑时光”,仅仅参加广州陈家祠的灰塑维护就达7次之多,但他总是谦逊地称自己仍未完全理解和掌握灰塑奥妙,“仍在不断努力学习中”。

       1979年春节邵成村15岁,好奇心驱使让他跟随父亲邵耀波到省城广州工地。当时,最吸引他的不是灰塑,而是一碗一毛五分钱的牛腩汁猪肠粉。打工一天能赚到四五块工钱,可以买很多碗猪肠粉,这就让他一直在工地做了下去。之后,因为邵成村不想去上学,为了管教孩子,邵耀波就让儿子跟着学艺。

       1981年,陈家祠首次灰塑大修,邵成村懵懵懂懂中就被父亲拉到发烫的陈家祠屋顶学做灰塑。邵耀波从配灰浆开始,手把手地教儿子学习这门技艺。邵成村回忆,他的父亲当年对他逐一示范了草筋灰、纸筋灰和色灰三种灰浆的制作:把干稻草与石灰膏混合、密封、发酵后,加红糖搅拌,即成为“草筋灰”;将玉扣纸与石灰油混合,加红糖和糯米粉搅拌、密封并发酵,就是“纸筋灰”;将制作好的纸筋灰中掺入颜料,就变成“色灰”。

       掌握了原料制作,紧接着学习打草稿,其中最关键是如何塑形和加彩等技艺。邵成村在父亲的耐心示范和解读下,学会了灰塑。再往后,邵耀波经常带着邵成村到每一个工地去学习,直到1993年12月,73岁的邵耀波因病逝世。

       失传矿物质材料 修复南粤名建筑

       一路下来,邵成村先后中标并承接了广州六榕寺、镇海楼、南海神庙、佛山祖庙、石湾留耕堂等多处重要建筑古迹的修复工程。

       2022年,邵成村应邀承接对佛山祖庙灰塑的修复。那一年,碰巧灰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一直承担佛山祖庙灰塑维修的石湾灰塑大师布威已经病重。邵成村首次采用失传的矿物质材料维修佛山祖庙灰塑,这也是广东第一次用回传统办法维修灰塑。如今佛山祖庙修复工程已历经10年,效果果然比用化工颜料好很多。

       邵成村发现,矿物质材料除了不易褪色,还令屋顶更透气和循环。

       四大步骤制灰塑 工匠手法有讲究

       邵成村详细解读了一件灰塑作品的制作过程:制作一件灰塑作品,构图结构是第一步,在承力结构的核心部位使用钢筋、铜线塑造基本框架。第二步使用草筋灰填塞批底,完成这道工序后作品轮廓初现。第三步通过纸筋灰细化作品细节,质地细腻油滑的纸筋灰,令细节惟妙惟肖。第四步是上色,这个步骤特别注重涂色时机的把握,必须等到灰塑干到七成左右方可运动画笔。上色工具是一般的油画笔,下笔之前一定要心中有数,颜料不要蘸得过多,要细而匀称地落笔,但是又不能过多地反复,避免造成伤害。从造型,轮廓,细化,到最后上色,环环相扣且互为关联,每一步骤都至关重要。

       邵成村说,其中对作品细节的刻画,主要通过纸筋灰完成。纸筋灰的厚度在5毫米左右,最多不能超过1厘米。工匠的手法在此就显得尤为重要,纸筋灰的厚薄深浅务必要一次到位,增增补补的返工会徒增灰塑的硬伤。

       “屋顶艺术”考验意志

       与其他非遗项目不同,灰塑必须在现场制作,要求户外高空作业,日晒雨淋条件艰苦不说,对灰塑制作者的应变能力是一种考验。完成一件灰塑作品,少则耗时数天,多则数月才成型。在这个过程中,坚持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是灰塑传承人要守住的底线。在湿热高温的岭南地区,首先考验的是工艺人的坚守,要把烈日高温下的屋顶当成是灰塑匠人的“工作室”。

       邵成村说,自己入行37年,在最近20年中,所带徒弟总数曾超过60人,至今留下来的徒弟包括自己的儿子,仅剩22人。值得一提的是,邵成村的儿子邵煜山最近也被列入广州市灰塑“非遗”传承人。邵成村表示,从现在开始,他打算让徒弟带“徒孙”,自己则把重心转到对灰塑工艺的研究上。

第13篇:非遗工作汇报

       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间文艺,保护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堰桥实验小学在2022年成立了“无锡民间文艺校园实践基地”,并聘请中国泥人博物馆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徐存才、无锡市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徐瑞才、无锡市民协副主席、被誉为“江南百灵鸟”的吴歌大师唐建琴等数十位艺术家担任校外辅导员,分门别类指导课题研究中的“吴歌剧社”、“阿福工坊”、“吴韵吟诵社”“乡音小学堂”“小脚丫寻寻团”等五个社团开展具体研究活动。

       活动期间,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先后多次来校,深入班级学生中间,手把手地教学,学生在与艺术家零距离的接触中,尽情吸取非遗文化的精髓,学校还在校园电视台开辟了一档用无锡方言播报的“老小讲劲头”栏目,并在校园里设立了一个“非遗小学堂”的宣传栏,堰小学子在一系列参观、访问、考察、调研等实践活动中,了解了无锡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悟无锡人民的勤劳勇敢、敢为人先、包容大度的精神,激发了爱乡爱国情感。

       学生的生活除了学习之外,作为中国人,传承承载着人类的文明,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国家所独有的象征。此次活动中的每一个节目都充分体现了彩虹小学的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所追求的目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尖山马灯”是戴村镇申报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是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奇葩,已被列入浙江民族民间艺术(造型艺术)重点保护,从前在春节期间举行隆重的马灯盛会是戴村云石一带数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民间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一辈传承者相继去世,能系统地表演马灯的艺人为数不多,马灯文化面临着传承危机。为了保护和传承马灯文化,云石小学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学校成为马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通过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了解非遗知识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民间文化,热爱民间文化,参与保护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热情,丰富素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促进全面发展。

       据悉,该校还将把“尖山下马灯”编入校本教材,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云小教育沃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今年北京回民学校“非遗进校园”的主题是“共赏非遗艺术,品鉴民族美食”,活动期间将举办“非遗”课程讲座、“非遗”小吃品鉴、“非遗”文化互动体验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感和认同感,从而能够自觉主动地“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人人争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接人。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多彩童年”,享受“幸福人生”

       北京回民学校负责人表示,学校三年来重点打造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已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项目,深受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在学校制定的“课外活动计划”大课表中,“非遗”课程以其较为成熟的活动课程模式,有效带动了其他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的发展。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课外活动计划”的普及性、公益性、创新性等原则,挖掘社区、博物馆、文委等周边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为了让学生近距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3月18日,中国小屯教育集团铁西路小学特邀安阳殷都区被列为安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花炮拳的传承人栗如明、麦秆画的传承人黄艳泳、剪纸的传承人董焕娇、糖画的传承人李峰走进校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

       在活动现场,栗如明和他的徒弟们表演了徒手套路及刀、剑、棍、拐子、流星等各种拳械套路,精彩的表演引得了学生们的阵阵喝彩;麦秸工艺画又称麦草画、麦秸画,采用中国盛产的优质麦秸,经过十几道工序经心制作而成,保留了麦秸的自然光泽,一幅幅古色古香、惟妙惟肖,富有立体感、层次感,散发出自然光泽,环保、典雅的赏心悦目的作品让学生赞叹不已;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是剪纸老人董焕娇的工具,几剪刀下去,一只蝴蝶就翩翩飞来;糖画展示区被学生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只见李峰师傅用铁勺蘸少许稀糖,便开始在白色大理石板上运腕走笔,如丝的流糖随着手腕时抖时顿、快慢高低构成不同的形状,顷刻间一幅幅晶莹剔透、栩栩如生的“龙”“凤”“马”“鸡”“鱼”“蝴蝶”便跃然石板上,同学们争相索要。

       本次活动得到了殷都区文化广播新闻和旅游局领导的大力支持,本次活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学生们不仅看到了“货真价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与“非遗”项目亲密接触,与“非遗”名家面对面交流,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非遗”文化。据悉,安阳市铁西路小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核心学校,该校积极探索非遗校园传承,已经开展了书法、武术等许多社团活动,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是该校实验的内容之一。

第14篇:非税工作汇报1

       汉台区非税收入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汉台区非税收入管理局(2022年8月 日)

       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汉台区非税收入管理局全体工作人员,对光临我局检查指导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成立近三年来,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和区财政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区非税收入征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下面我就区非税收入管理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以汇报:

       一、主要工作情况:

       汉台区非税收入管理局于2022年3月29日挂牌成立,定员22人,配备一正两副领导班子,设综合办公室、征收管理科、结算科、票据管理科、稽查科五个科室,具体负责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票据管理、成本性支出的核定等工作。汉台非税局是陕西省第一家挂牌成立的非税收入管理机构。近三年来,非税局全体同志克服困难,同心协力,不断开拓与创新,大力推进我区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截止08年6月底,累计完成区级非税收入入库10961万元,年增幅达20%,实现了非税收入的逐年大幅度增长。另外,土地出让金自2022年5月直征以来累计入库3511万元,较代征同期入库额大幅增加。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自07

       1 年3月征收以来累计入库1361万元。成立以来,我局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非税清查摸底工作,规范非税收入征收管理。 区非税局成立伊始,即克服困难,组织全体人员先后三次开展全区范围内非税执收单位基本情况清查摸底工作,对各非税执收单位的收费项目、收费依据、收费标准、收费性质、收费数额、收费成本进行了严格细致的清查,掌握了详尽的第一手资料。在清查的同时摸清了各执收单位非税收入征收及完成状况、运作模式和存在问题,为后续工作的开展了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由财政部门开设非税收入汇缴专户,取消非税执收单位在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开设的各种形式的收入过渡户,通过专户管理,保证各项非税收入全额缴入非税收入专户,提高非税收入入库的及时性和使用效率。我局采取对区属非税执收单位下达非税收入年度任务的办法,核定其成本支出,将收入任务量化分解到各执收单位,对滞缴、拒缴的执收单位,我局针对矛盾焦点,根据清查资料,组织人员分组对执收单位进行非税政策的宣传、解释和指导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非税收入的逐年大幅度增长。

       (二)建立非税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全程电子化管理。 按照“金财工程”信息网络化建设要求,我局成立后,在区财政、非税、农业银行三部门之间建立了非税收入管理网络平台。根据非税收入清查摸底掌握的的基础资料,按部

       2 门、单位、管理方式对各非税执收单位的收费项目、收费依据、收费标准、收费性质、收费数额、收费成本进行了全面梳理。缔除不合理收费项目,将区级106家执收单位经审定、核实的非税收入项目进行整理,并依照2022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编制了全区非税收入项目分类和分单位代码,建立了数据库。给每个执收单位和单位的收入项目设定缴库编码,单位按照核定的代码填写“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就近到农行网点缴款。2022年9月1日非税收入系统开始运行,以财政网络系统为核心,与开户收款银行实时连接,初步建立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农行各网点将当天经收的非税收入通过内部数据、票据交换系统汇总到财政专户。从单位开票到银行收款再到汇总交换到财政专户,实现了全程电子化,单位当天交款,当天即可到达财政专户。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资金缴库速度慢、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实现了代收银行、财政和执收单位三方的自动对帐,达到了“征缴分离”的改革目的。

       (三)严格规范非税票据管理,强化非税收入稽查力度。

       在票据管理方面,我局严格执行《汉台区非税收入票据管理办法》,坚持票据管理原则,做到严格管理和优质服务相结合,要求统一领发,统一使用,统一保管,统一核销和统一监督,力求票据与项目相结合,票据与收入相结合,票据与稽核相结合,统一口径,实现“以票控费”,监督单

       3 位收取的费款是否及时上缴非税专户,并制止各种乱收费行为,充分发挥票据的源头管理作用。针对票据种类繁多和管理不统一的状况,自2022年9月1日起,我局实施使用“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模式,作废陕西省行政性、事业性收费转帐、现金专用缴款书四种票据,从实际运行来看,这一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减轻执收单位的收费成本和提高执收单位开票、记帐、对帐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代码标准化管理,进入网络管理,银行代收发生的每一笔收缴业务,计算机网络都将自动核销一个凭证号码,始收费票据自始自终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另外,在政策范围内结合实际探索票据管理新方法。对个别符合用票条件而用票量很少的单位,为便于管理,创新性的推出了“代开发票”业务,由单位持介绍信到我局代开发票,取得了社会实效。同时,强化非税收入稽查力度,采取常规检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方式,对查出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罚,促使单位转变观念,遵守财经纪律,杜绝非税收入体外循环和小金库现象滋生,坚持“以查促收”,积极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体系。

       (四)实现土地出让金直接征收,大力征收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

       1、土地出让金开征多年一直实行“委托代征”方式征收,即委托土地管理部门代征。代征尽管减少了征收难度,但其弊端日益显现,对财政预算收入和资金入户都带来了很

       4 大影响。一是出让金由市土地局代征,区财政无法检查、核实出让金的征收情况,存在出让金漏征或少征情况,造成了财政收入流失;二是协调难度大,征收成本高,资金不能按时上缴国库,影响了财政预算的执行。为彻底解决该问题,我局经过长时间、多次与市土地局协商,2022年4月底,初步达成协议,由非税局派征管人员到市土地局对以及土地出让金进行驻征,理顺了征管程序,减少了征收环节和征收成本,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入库。

       2、近两年,以副食品为主的物价不断上涨,对居民生活带来了影响,对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了压力。为此市政府出台了价格基金征收规定。我局具体负责该基金的协调组织工作。副食品价格基金征收工作开展以来,先后经历了征收票据不足,金融机构以省级以上政府未发文而不转款、不转票,市级征收部门难以协调,基金专用缴款书无法使用,部分条管企业以无省级以上政府文件规定拒缴基金等诸多困难。我局一是及时组织供应征收票据。加强与市财政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多地申领票据,解决征收单位票据问题。二是协调金融部门及时划转资金和票据。三是到各征收部门进行催收,了解问题,并会同计划局、财政局协调解决。经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确保了基金征收工作的有效开展,副食品价格基金征收成效显著,为缓解财政压力和构建和谐汉台做出了贡献。

       (五)加强单位内部建设,推行目标责任管理模式。 作为全省第一家非税收入管理局,我局积极进行单位内部建设:一是及时对局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二是对各科室工作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对全局工作人员按工作要求和特点进行了重新调配,调动全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内控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建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四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学习,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定期举行政治学习,狠抓业务培训,创造求真务实、积极上进的良好学习氛围。全体职工廉洁自律,没有一起违轨、违纪行为的发生。

       为更好更高效率完成非税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大征管工作力度,我局围绕中心工作,大力推行目标责任书管理模式。根据各科室职能分工的不同,详细制定了局属各科室年度目标责任书,将各项工作任务层层分解量化到科室和岗位,制定了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和考核办法,层层签订了年度目标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的考核工作机制,层层落实目标任务,设立了举报箱,建立了有效的监督和奖惩机制,力争把非税管理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六)积极参与其它各项工作,树立单位良好社会形象。 汉台区非税收入管理局成立两年多来,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在搞好主体业务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工作,取得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1、积极参与“双创”活动。我局负责包抓天汉大道钟楼十字至西大街口路段,在做好责任区工作同时,积极参与义务劳动、“双创”宣传等各项活动,受到“双创”指挥部的表扬。

       2、响应上级号召,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定期开展自查自纠,找准监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改进,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

       3、全面深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自查自纠,通过自查自纠,完善制度,落实整改,在管理服务、行政执法、行为规范、为民办事等方面统一思想,严格要求,强化服务意识,树良好部门形象。

       4、5.12大地震期间,我局职工除坚守岗位,做好各项日常工作外,第一时间积极组织向灾区捐款,全体职工踊跃捐款,以实际行动向灾区献出爱心。

       5、积极响应“迎奥运,树新风”活动,多次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积极参与财政系统“双小球”运动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活跃职工文化生活的同时,极大的推动了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非税工作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

       (一)管理范围不全面。

       目前,非税收入基本上还是局限在预算外资金管理范围,在征收管理中带有浓重的部门色彩,对国有资本经营收

       7 益、城市资产经营及特许权使用费、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矿产资源收入等都还没有完全纳入非税管理范围,对单位的非税项目及标准缺乏有效管理,由于管理范畴受限,导致部分非税收入仍没有纳入非税专户管理,非税收入资金流失现象仍然存在。

       (二)征管主体不明确。

       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收入管理机构和法律规范,目前实际形成了多头征收,分散管理的格局,不仅弱化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职能,分散了征管力量,造成收入流失,而且增加了征收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致使个别单位存在“收费养人”现象。

       (三)执收部门认识不到位。

       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涉及各部门的利益调整,阻力较大,部分执收单位忽略国家政府赋予的权力,强化自身能力,总认为是自己挣的钱,不愿上缴专户管理,与非税管理部门呈对立敌视状态,存在缴款不积极不规范现象。

       (四)基金征收工作矛盾突出。

       目前各方面都提出基金开征宣传不到位问题;基金开征无省级以上部门文件或规定,征收的合法性受到质疑;而市、区政府文件下达后,又未对征收的合法性和使用用途进行广泛宣传,缴款人抵触情绪较大,造成收费难度增大。

       (五)任务完成难度加大。

       8 区非税局成立以来,政府部门采取按年度与非税局签订目标任务书的方式,下达年度非税征收任务,督促非税局非税收入征收额的增长。从近三年实际运行看,任务完成的难度在加大,根本原因在于在国家大政策背景下,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大幅度下降,且将逐年下降(如国家取消中小学学杂费、借读费项目),同时,非税局的公共服务职能在不断强化。

       (六)地震影响难以消除。

       根据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今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对非税收入、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和土地出让金的征收入库影响较大,均衡进度短收较多,给完成全年任务产生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加强宣传,统一思想认识。

       政府非税收入既然作为政府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创新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改革,要按照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要求,打破原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老框框,调整和规范部门既得利益,强化预算管理、健全运行机制、打造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平台,从而实现非税收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预算外资金概念已深入人心,而政府非税收入却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其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利益牵动性大,要加强对它的管理,需要得到各级各有关部门

       9 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因此,必须加大政府非税收入宣传,特别要明确非税收入是财政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在政府、管理权在财政”的基本原则,使各部门对规范和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其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扩大非税征管覆盖面,挖掘非税收入增长潜力。 随着《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和国家治理“乱收费”行为的深入进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大幅度下降,且将逐年下降,因此加大非税收入征管的着力点应放在扩大非税征管覆盖面,挖掘非税收入增长潜力上。

       1、加大房产租赁收入稽查力度,进一步摸清全区行政事业单位房产租赁状况。各专管员按照单位的房产租赁面积结合租赁合同逐一核实排查,对租金低于市场标准等行为将报请上级部门给予处理,逐步推行房屋租赁统一公开竟拍制度,做到应收尽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加大国有资产出租转让收入和国有资本收益的清查力度,建立“统管”单位的国有资产库;对我区几个有规模的股份制企业的国有资本收益进行调研,探索把国有资本收益纳入非税收入统管的途径。加大砂石资源管理费有偿使用收入的征管。对砂石资源管理费等资源管理费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资源出租、出让,一律实行公开竟价办法,防止非税收入的流失。

       (三)继续推行“征缴分离”,加强非税票据管理。 将所有非税收入项目的征收实施“征缴分离”,是从根本上切断收费主体与收费行为的利益关系,是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管理非税收入的征收体系。非税收入征缴分离管理体系建立后,票据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管理,才能真正发挥“源头”控制作用。今后我们将对单位用票在清理核实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界定每个项目所使用票据,对具备使用《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缴款的项目必须使用缴款书直接缴款。对核定使用零星票据执收的单位要控制供票,款到专户后,交旧领新。充分发挥票据的源头控管作用,实现“以票管费、以票促收”,督促单位依法收取。在做好票据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要扩大票据履盖面,真正做到“以票控费”。

       (四)、强化非税稽查工作,促进非税收入管理。

       1、加强对执收大户的稽查工作,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户和全年收入任务落实。重点针对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执收单位。

       2、加强对“问题户”的稽查工作。对多年执行“收支两条线”纪律较差的单位,要采取常规和突击检查方式,促使单位转变观念,遵守财经纪律。

       3、对查出的问题要严惩不怠,堵死漏洞。对坐支收入、隐瞒、截留收入等问题要严格依据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4、针对上半年对38家统管单位的检查,发现有部分单

       11 位对非税票据管理缺乏认识、管理混乱,下半年将加大对票据使用和管理的监督检查力度,全面清理各单位的票据使用情况,达到整顿、规范收费行为的目的。

       5、借鉴税务部门建立“征、管、查”制度,使执法人员有章可循,互通信息,进行经验交流,必要时带骨干到先进省市学习交流。

       非税收入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改革,涉及到对各部门既得利益的重新调配和规范。汉台区非税局成立近三年来,团结协作,克难攻坚,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使我区非税收入管理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为推进我区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做出了一定贡献,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许多漏洞与不足之处,我局将不断总结与探索,努力完善非税征收管理体系,开拓进取,力争把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最后,非常希望各位领导能对我局工作给予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非常希望各位领导对我局各项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谢谢大家!

第15篇:整治“两非”工作汇报

       整治“两非”工作汇报

       综合治理性别比偏高问题是全面贯彻中央《决定》精神的重要举措。2022年8月16日,全国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我们按照临清市委、市政府下发的《临清市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成立了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领导小组,部门包括公安、卫生、计生、宣传、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现就工作情况做以下汇报:

       一、宣传方面、镇统一印刷了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明白纸,重点宣传性别比失调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以及市委市政府、镇党委政府整治“两非”的工作措施,并号召广大村民对存在该种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监督和举报。明白纸采取集中发放和定点发放,集中发放充分利用集市人群集中的优点,以及镇村人口学校在培训时发放,另外在医院挂号处、B超室、妇产科、公安户籍等地方摆放民白纸,形成全镇上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打击“两非”的氛围。

       二、配合市领导小组各项清理专项工作、1、清理整理B超,做好登记。

       通过清理,发现镇辖区内有B超的医院、服务单位3处,镇卫生院、计生服务站、白铺村卫生所。虽然有B 超但对开展业务情况,对该B超进行有价收购,现存放于镇计生服务站,为广大育龄妇女健康查体所用。

       2、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首先针对B超室实行两把锁,双人管理制度,为产妇做B超检查,检验生育证和身份证实名登记制度,并严禁告知性别。

       第二、终止妊娠术实行执业许可制度,检验生育证和身份证实名登记制度,终止妊娠需执行“三级表”审批手续(镇、服务中心、计生局)。

       3、严格药物市场管理

       对于镇辖区的各诊所及两种药店都不得销售终止妊娠药物,并发放了整治“两非”专项行动明白纸

       三、加强孕情跟踪管理服务、1、严格落实村级随访服务制度。

       对于孕前、孕后随访服务要按时入户见面随访,每月村计生主任要本村持证待孕、在孕育龄妇女按时到计生服务站参加孕情监测,把孕情随访情况和叶酸发放情况报计生服务站站长。

       2、严格落实每月孕情检测制度。要为持证待孕、在孕育龄妇女每月开展一次孕情监测服务,月监测率要达到100%,确保及时发现孕情、准确掌握孕情,确保持证怀孕三个月以内必须上报孕情,确保提高孕情上报及时率。

       3、加强对持证流出育龄妇女孕情的跟踪管理。持证外出育龄妇女,在办理流动人口证明之前要通知其到计生服务站进行孕情查体,并按有关法定程序签定有效的有孕情监护内同的计划生育合同;要通过网上流动人口交流平台加强与流入地计生部门的联系,发现孕情及时上报。

       4、严格因流产手术的管理。要严把因流产手术的审批关,严格会自行现行的因流产“三级表”审批手续,对不申请审批手续私自进行因流产的,要即使与市计生服务中心取得抽取标本送聊城市计生科研所进行鉴定,经鉴定属于选择性别因流产的,严格按照《山东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规定》给予处理处罚。

       四、严格责任追究

       1、对本村持证育龄妇女到站参加孕情检测率达不到95%的村计生主任,取消评先树优资格,并按百分比扣发工资;检测率低于70%的,给予通报批评,并按百分比扣发工资;检测率低于60%的,建议予以解聘。

       2、在孕情监测过程中,出现一列假查、替查或育龄妇女怀孕60天以上未确定孕情等情况的,给予孕检人员相应的行政处分;出现两例上述情况的,建议孕检人员调离工作岗位,并给与服务站长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16篇:非典防治工作汇报

       “非典”防治工作落实情况汇报

       4月21日,杭州市绿化管理站召开“非典”防治工作专题会议,紧急传达杭州市及西湖风景名胜区非典防治工作会议精神,通报杭州市当前防治非典工作情况,全面部署防治非典型肺炎的各项措施。

       会议由蔡晓彤同志主持,杭州市绿化管理站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专题会议。蔡晓彤同志传达了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张建庭书记在全区非典防治工作紧急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以及杭州市截止目前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并就下一阶段迅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结合当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1、各科室要把当前的非典防治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个到位”要求,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努力把非典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2、全站工作人员要积极收看阅读杭城各类媒体及报刊报道的有关非典防治工作的进展情况和防治预案,切实增强防病意识。

       3、员工应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尽可能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休假日也尽可能不外出旅游,不参加大型活动和聚会。

第17篇:承留兴华小学安全工作汇报材料

       承留兴华小学安全工作汇报材料

       我校在上级各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打防结合”和“加强领导,健全制度,齐抓共管,突出重点,治理整顿,建设队伍”的指导方针,落实各项综合治理工作制度,以内部秩序好,无发案,师生满意为宗旨,在抓治理、保稳定、促发展上做文章,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为把学校打造成安全文明校园而积极努力,现将近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落实责任

       学校领导一贯重视综合治理工作,健全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把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学校年度总体工作目标,做到了与其他工作同布置、同落实。对学校综合治理工作指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学校与各处室层层签订了相应的责任状。同时,多次利用教师会传达上级综治工作有关会议和通知的精神,特别是对学校的稳定、安全工作关心备至,领导经常深入校园检查督促;真正做到了齐抓共管,担负起了保一方平安的责任。

       二、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1、加强制度管理,坚持行政值日,加强对门卫的管理,保安做到准时到岗,并做好来人登记工作,做到管好学生,看好门。保安配有专门的服装和器械。在学校的主要位置增加了两个视频监控,保证了学校的财产安全和全体师生的人身安全。我校还根据上级的要求把寝室的眀锁更换为暗锁以确保住校生和值班教师的安全。保安和值日老师每天对全校进行巡查,加强学校楼面、及有裂缝围墙、护坡的安

       全检查和管理,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向上级汇报,确保学校无安全事

       故,学校重点要害部门配足配齐了消防器材,制定防火应急预案,并

       在全校进行了一次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增强学生的防火意识。

       2、我校组织师生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制定安全工作预案,领导

       全身心投入,领导有力,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安全有序可靠,做到

       万无一失,并取得活动的圆满成功。

       3、加强常规性的安全检查。学校对重点安全部位,强化警钟长

       鸣意识,做到了时时检查、处处留心,严加防范。对检查中发现的问

       题或安全隐患,学校能整改的立即采取措施,切实整改。

       4、学习组织全体师生学习《公共应急手册》,学习地震自救知识,对手足口病、肠道疾病等传染性疾病进行预防知识宣传,同时对全校

       进行定期消毒,对学生进行检查,防范于未然。

       5、根据冬季学校安全工作的特点,利用班队会加强对学生在安

       全用水用电、预防煤气中毒、防范滑冰溺水事故、冬季防火和交通安

       全等方面的安全教育。

       6、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制定食品

       卫生安全工作园长负责制,食堂工作人员每年体检,坚持持健康证上

       岗。采购员严把进货关,做到正规渠道采购食品,严禁购买腐烂、变

       质食品及原料进入园里,幼儿园还与各家供货商签订协议书,确保幼

       儿食品卫生安全,每天做好食物留样工作。炊事员严格把好食品的最

       后一关,发现不卫生、变质和过期等问题的食品严格要求立即报告,同时严把厨房关,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厨房,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完善制度,落实责任

       我校结合实际,制定并完善了针对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用电安

       全、消防安全、传染病防治、值班、门卫管理、危险物品管理、集会

       和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安全隐患整改、安全报告等制度,还制定了火

       灾事故、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被盗案件、食品中毒事件、防讯排

       洪、地方病防治、学生突发急病、防人身伤害、校园周边治安等方面的应急处理预案,并将相应的安全制度的执行责任一一落实到学校校

       长、教导主任和全体教职工,形成了人人有责任、人人有担子的安全

       管理体系。

       四、加强常规管理,注重全面防范。

       我校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建立学校安

       全防范机制,力抓常规管理不放松。

       1、落实日常值班制度。积极落实行政跟班、班主任值班制度,坚持假期和夜间护校巡逻,实行24小时的全天候护校制,及时发现

       校园治安隐患并及时整改。

       2、重视卫生安全。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管理和监督,认真贯彻执

       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确定专人管理食堂;建立健全了学校传染病报

       告预警机制,防止传染疾病发生。

       3、高度重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

       4、严格寄宿生管理。学校对住宿生建立完整的档案,学校配备

       有男、女管理人员,与学生同住一屋,实行经常性检查、消除不安全

       因素,查铺点名,严禁学生夜不归宿。

       5、切实抓好防火防盗工作。严禁学生在教室、宿舍使用电器及

       蜡烛;在节、假日加强管理,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教室、宿舍卫生、安

       全用电、防盗、防安全事故检查。逐步完善消防等安全工作需要的配

       套器材。

       6、及时化解校内矛盾。学校领导经常深入教学一线、深入教职

       工家中,倾听教职工的意见;对教职工反映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

       教职工中的矛盾及时化解,努力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各班班

       主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防

       止学生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发展。

       五、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1、在狠抓安全管理的同时,本校针对农村学生安全意识差的问

       题,将安全教育作为中心任务,注重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和良好安全

       行为的养成,从根本上防止人为安全事故发生。

       2、强化养成教育。为了培养良好的学风,确保校园无安全事故,持之以恒地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了“做好‘三管’(管好自己的口、管

       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脚),放学做到“三关”(关灯、关门、关窗);

       争当‘五好’(文明礼貌好、安全行为好、遵纪守法好、学习习惯好、勤俭节约好)”教育活动,重点抓了交通安全教育、上下楼道“轻声

       慢步,文明谦让”教育、课间活动“四不”教育(不追、不跑、不打、不闹)、放学路上“八不”教育(不在放学路上逗留,不乱买零食吃,不损坏群众物品和庄稼,不进电子游戏室和网吧,不与社会闲杂人员

       或外校生结伙,不私自下河游泳,不准打架斗殴,没有经过家长的允

       许不到同学或亲戚家)等,并做到了周周有安排、有重点、有检查,严格训练,反复要求。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重视安全保卫工作,及时解决安全保卫工作

       中发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我校安全保卫工作水平。总得来说,学校

       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教师对安全工作重视程度较高,安全教育进行得

       比较扎实,安全措施也比较到位,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安全工作的力度,进一步与家庭、社会必须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将动员社会力

       量,齐抓共管,净化外部环境,搞好学校周边治安秩序,建立切实可

       行的学校安全防范体系,使学校安全工作进一步经常化、制度化、社

       会化,以开创我校和谐平安校园、关爱生命、安全发展工作的新局面。

       兴华小学

       2022年4月13日

第18篇:承留兴华小学安全工作汇报材料

       承留兴华小学安全工作汇报材料

       我校在上级各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打防结合”和“加强领导,健全制度,齐抓共管,突出重点,治理整顿,建设队伍”的指导方针,落实各项综合治理工作制度,以内部秩序好,无发案,师生满意为宗旨,在抓治理、保稳定、促发展上做文章,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为把学校打造成安全文明校园而积极努力,现将近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落实责任

       学校领导一贯重视综合治理工作,健全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把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学校年度总体工作目标,做到了与其他工作同布置、同落实。对学校综合治理工作指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学校与各处室层层签订了相应的责任状。同时,多次利用教师会传达上级综治工作有关会议和通知的精神,特别是对学校的稳定、安全工作关心备至,领导经常深入校园检查督促;真正做到了齐抓共管,担负起了保一方平安的责任。

       二、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1、加强制度管理,坚持行政值日,加强对门卫的管理,保安做到准时到岗,并做好来人登记工作,做到管好学生,看好门。保安配有专门的服装和器械。在学校的主要位置增加了两个视频监控,保证了学校的财产安全和全体师生的人身安全。我校还根据上级的要求把寝室的眀锁更换为暗锁以确保住校生和值班教师的安全。保安和值日老师每天对全校进行巡查,加强学校楼面、及有裂缝围墙、护坡的安全检查和管理,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向上级汇报,确保学校无安全事故,学校重点要害部门配足配齐了消防器材,制定防火应急预案,并在全校进行了一次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增强学生的防火意识。

       2、我校组织师生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制定安全工作预案,领导全身心投入,领导有力,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安全有序可靠,做到万无一失,并取得活动的圆满成功。

       3、加强常规性的安全检查。学校对重点安全部位,强化警钟长鸣意识,做到了时时检查、处处留心,严加防范。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或安全隐患,学校能整改的立即采取措施,切实整改。

       4、学习组织全体师生学习《公共应急手册》,学习地震自救知识,对手足口病、肠道疾病等传染性疾病进行预防知识宣传,同时对全校进行定期消毒,对学生进行检查,防范于未然。

       5、根据冬季学校安全工作的特点,利用班队会加强对学生在安全用水用电、预防煤气中毒、防范滑冰溺水事故、冬季防火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安全教育。

       6、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制定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园长负责制,食堂工作人员每年体检,坚持持健康证上岗。采购员严把进货关,做到正规渠道采购食品,严禁购买腐烂、变质食品及原料进入园里,幼儿园还与各家供货商签订协议书,确保幼儿食品卫生安全,每天做好食物留样工作。炊事员严格把好食品的最后一关,发现不卫生、变质和过期等问题的食品严格要求立即报告,同时严把厨房关,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厨房,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完善制度,落实责任 我校结合实际,制定并完善了针对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传染病防治、值班、门卫管理、危险物品管理、集会和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安全隐患整改、安全报告等制度,还制定了火灾事故、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被盗案件、食品中毒事件、防讯排洪、地方病防治、学生突发急病、防人身伤害、校园周边治安等方面的应急处理预案,并将相应的安全制度的执行责任一一落实到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和全体教职工,形成了人人有责任、人人有担子的安全管理体系。

       四、加强常规管理,注重全面防范。

       我校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建立学校安全防范机制,力抓常规管理不放松。

       1、落实日常值班制度。积极落实行政跟班、班主任值班制度,坚持假期和夜间护校巡逻,实行24小时的全天候护校制,及时发现校园治安隐患并及时整改。

       2、重视卫生安全。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管理和监督,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确定专人管理食堂;建立健全了学校传染病报告预警机制,防止传染疾病发生。

       3、高度重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

       4、严格寄宿生管理。学校对住宿生建立完整的档案,学校配备有男、女管理人员,与学生同住一屋,实行经常性检查、消除不安全因素,查铺点名,严禁学生夜不归宿。

       5、切实抓好防火防盗工作。严禁学生在教室、宿舍使用电器及蜡烛;在节、假日加强管理,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教室、宿舍卫生、安全用电、防盗、防安全事故检查。逐步完善消防等安全工作需要的配套器材。

       6、及时化解校内矛盾。学校领导经常深入教学一线、深入教职工家中,倾听教职工的意见;对教职工反映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教职工中的矛盾及时化解,努力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各班班主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防止学生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发展。

       五、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1、在狠抓安全管理的同时,本校针对农村学生安全意识差的问题,将安全教育作为中心任务,注重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和良好安全行为的养成,从根本上防止人为安全事故发生。

       2、强化养成教育。为了培养良好的学风,确保校园无安全事故,持之以恒地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了“做好‘三管’(管好自己的口、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脚),放学做到“三关”(关灯、关门、关窗);争当‘五好’(文明礼貌好、安全行为好、遵纪守法好、学习习惯好、勤俭节约好)”教育活动,重点抓了交通安全教育、上下楼道“轻声慢步,文明谦让”教育、课间活动“四不”教育(不追、不跑、不打、不闹)、放学路上“八不”教育(不在放学路上逗留,不乱买零食吃,不损坏群众物品和庄稼,不进电子游戏室和网吧,不与社会闲杂人员或外校生结伙,不私自下河游泳,不准打架斗殴,没有经过家长的允许不到同学或亲戚家)等,并做到了周周有安排、有重点、有检查,严格训练,反复要求。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重视安全保卫工作,及时解决安全保卫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我校安全保卫工作水平。总得来说,学校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教师对安全工作重视程度较高,安全教育进行得比较扎实,安全措施也比较到位,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安全工作的力度,进一步与家庭、社会必须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将动员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净化外部环境,搞好学校周边治安秩序,建立切实可行的学校安全防范体系,使学校安全工作进一步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以开创我校和谐平安校园、关爱生命、安全发展工作的新局面。

       兴华小学 2022年4月13日

       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汇报

       非遗工作汇报材料(共7篇)

       非遗工作汇报(共6篇)

       非遗保护工作汇报(共16篇)

       中国非遗传承与发展观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