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调查报告(共6篇)

第1篇:生态指导员调查报告

       龙游县模环乡前江新村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模环乡前江新村位于模环乡东南部,与湖镇镇隔江相望。2022年行政村调整后由前方和桥头江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域总面积为3.6平方公里,人口1172人,耕地面积1253亩,林地面积750亩,园地面积1100亩,水域面积870亩,以种植业、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年人均收入9062元。

       1、农村生活污水调查情况。全村已开展生活污水治理户数135户,基本通过污水过滤、自然沉淀、人工湿地等形式处理,未开展治理户数267户。村内建有中心管网1700米,连接管网1100米,污水处理池500立方米。通过整合村民污水排放口,将每家每户的排污管道引入集中排放管道,流向集中污水处理池,做到排放管道不外露,集中处理。村内垃圾采取集中收集处理,按照分类减量化处理,落实了门前三包,聘用保洁员3名。垃圾处理模式:本村填埋、本村焚烧。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填埋场2个,建筑垃圾填埋场2个,垃圾堆放点2个,垃圾清运车2辆。保洁经费0.8万元,其中保洁员工资8000元/年、设施维护费1000元/年、垃圾清运费2000元/年。

       2、农业面污染调查情况。一是畜禽养殖情况。抽样调查了5个农户,存栏肉用猪675头,平均每户135头;存栏母猪共61头,平均每户12.2头;所调查的5个农户总共建有沼气池150立方米,贮液池10立方米,贮粪池75立方米,粪污流向基本用于农地施肥,每年平均每户病死畜禽16头,病死畜禽采取深埋,减少污染。二是化肥使用情况。抽样调查了10户农户,耕地总面积45.99,亩,林地总面积25.9亩。耕地年施用化肥共2950公斤,平均每亩64.14公斤,其中8户使用氮肥共600公斤,有6户使用磷肥共350公斤,有4户使用钾肥共250公斤,10户使用复合肥共1750公斤;林地年使用化肥共1250公斤,有6户使用氮肥,共450公斤,有6户使用复合肥,共800公斤。10个农户中有8个农户使用农家肥,共3400公斤。三是农药使用情况。抽样调查了10个农户,常年施用农药59次,平均每户5.9次,年用量214市斤。有2个农户的农药废弃包装丢弃,有8个农户的农药废弃包装物进行回收。四是农作物桔杆处理情况。抽样调查了10个农户,共41.25亩,有7个农户就地还田,有3个农户采取田间焚烧,有9个农户采取回收利用。五是农膜使用情况。抽样调查了10个农户,有10个农户使用农膜共24公斤,原地弃留17公斤,回收利用7公斤。

       3、河道水域调查情况。村内有士元溪河道长2公里,有大垅水库、田塘、湖塘、木兰塘等水域面积为31亩,河道保洁经费0.4万元/年,其中0.1万元为上级补助,0.3万元为自筹资金。其中3个水塘水质浑浊、黑臭,基本需要截污处理。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指导作用。一是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实施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三是对生态文明村建设的规划没有通盘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2、农业污染,使水资源质量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污染已经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

       一。农村生活污水绝大部分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也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水产养殖过程中密度大且不合理的饵料、渔药的使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特别是村庄前后的塘堰大多已经被污染,直接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在今后的发展时期内,农村水源污染将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环境污染问题。

       3、农村废弃物处理滞后,卫生状况堪忧。养殖业发展后,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农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加剧。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导致有害病毒病菌扩散和传播,成为疾病增多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之一,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置场,在广大农村更没有任何环境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类污染源直接排放,农村的生活垃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不少垃圾堆积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严重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

       4、农民作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广大农民的参与意识、参与热情和参与行动,农民应成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体。但是,许多农民对于生态文明村建设仅仅是希望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新农村建设点上还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三、对策建议

       1、科学规划,规范操作。创建工作必须做到规划先行。一是科学制定科学规划。要按试点、全面建设、重点提高三步实施,做到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二是确定项目目标。结合村情,广泛征求意见,确定创建项目标任务。重点内容是:科学规划村庄布局,治理“脏、乱、差”,改善基础设施,通硬化路、自来水等,民居统一改造,大力推广太阳能、生物质气化炉等生态节能技术等;三是明确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使生态文明村建设试点项目有章可循、规范操作。

       2、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深刻认识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定期召开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推进会和试点项目资金整合专题会,对生态文明村建设试点进行统筹安排,将部门职能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目标任务有机结合,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平台,把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农业综合开发、交通、水利、教育、民居

       及民生保障等项目优先安排到项目村。同时,采取“五个一点”即:县财政补助一点、有关部门支持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乡村筹一点、农民群众出一点,多方筹措创建资金。

       3、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生态文明村创建,必须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才有源头活水。每个村应根据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紧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突出培育并强化生态农业、民俗旅游等主导产业,推广“猪—沼—果—鱼”、“猪—沼—茶” 等多种生态经济模式。结合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加大投入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民俗旅游村的档次和水平。争取村村都有主导产业,户户都有致富项目,并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发展思路、一项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措施”的办法,推进广大农民的持续增收,尽快实现小康目标,全面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

       4、加强示范和引导。一是认真筛选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示范点开展创建工作,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二是加强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形式,广泛宣传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组织干部群众实地参观,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生态文明村建设带来的好处,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建”变为“我要建”。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开展“文明进农家”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制定操作性强的《乡规民约》、《村卫生管理制度》等制度,营造“讲究卫生、维护生态光荣,不讲卫生、破坏生态可耻”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生态文明意识及致富本领,自觉做美化、绿化环境的维护者,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第2篇:生态发展调查报告

       生态发展调查报告 我市历史上是个山清水秀、生态良好、风调雨顺、资源丰富的地方。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等因素导致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使全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量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蓄积量和覆盖率逐年下降,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0.1%,比1980年相比下降近6%。草原遭到破坏,人们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大量草原被开垦。从1986年到现在年平均开垦草原2000公顷以上,目前平原乡镇草原基本已经全部退化(具体数字目前正在普查中)。早年的讷谟尔河两岸草塘因围垦造地,使其丧失了应有的生态功能。其结果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生态多样性遭到破坏、物种不断减少、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不但恶化了环境,而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制约了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此,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做大做强矿泉生态和旅游休闲特色产业经济,着力打造“生态、休闲、养生、宜居”

       城市,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生态发展之路。

第3篇: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呼伦贝尔环境调查报告

       1基本概况

       呼伦贝尔市总面积25.3万km2,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为邻,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由东向西呈规律性分布,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3个地带。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组成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的基本生态性特征。呼伦贝尔市有林地面积1.90亿亩,森林覆盖率49%。呼伦贝尔市探查到的各类矿产达40余种,矿点370多处。该市野生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共有野生植物1 40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达500种以上。野生动物品种和数量繁多,受国家保护的一、二、三类野生动物和受自治区保护的野生动物品种有30余种,受国家保护的鸟类有60多种。

       2主要环境问题及分析

       2.1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呼伦贝尔市自开发以来,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最明显表现在土地沙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全市土壤侵蚀面积达632万hm2,其中强度侵蚀面积近615万hm2。坡耕地中有水土流失现象的1 417万hm2,中强度水土流失面积近617万hm2。侵蚀强度在三级以上,急需治理的耕地面积达3 418万hm2。土壤养分流失和土层活化现象非常严重。由于林地面积减少,生态屏障作用大大减弱,蓄水防洪能力降低,,许多河流水量已明显减少。

       2.1.1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呼伦贝尔大草原正在遭受到严重的沙化侵袭,生态状况正呈严重恶化之势。据最

       2新监测显示,呼伦贝尔市沙化土地面积131万hm,同时,还有近111万hm2的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而且每年扩展的沙化土地呈增长趋势。目前已经形成了3条不规则分布的大沙带,面积达88万hm2,其中流动沙地4万hm

       2、半固定沙地6万hm2,另外还有近300万hm2的潜在沙化区域。

       沙化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导致草原植被退化,吞噬草场;二是严重危及牧民的生产和生活;三是给铁路、公路的安全运营带来重大隐患;四是沙尘天气逐渐增多,沙尘暴频发;五是降低草原蓄水保土功能,湿地萎缩。

       2.1.2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呼伦贝尔草原有4处较大湿地,即呼伦湖湿地、辉河湿地、莫尔格勒河湿地和二卡湿地,以上湿地被称为“呼伦贝尔草原之肾”,滋润草原,调节着草原气候,增加降水量,遏止草原荒漠化,对草原生态环境影响很大。

       湿地的消失有自然变迁的原因,但更多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由于过度放牧,很多湿地实际载畜量为理论载畜量的数倍,草地退化、荒漠化日趋严重,导致湿地面积急剧缩小、湿地的缩减和破坏,使湿地生态功能、社会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丧失。位于大草原腹部的4大湿地由于近些年干旱,海拉尔河水量小,而且干旱周期正在加长,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丰水周期远不能恢复枯水周期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这也是致使湿地萎缩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2水环境污染问题

       呼伦贝尔市水资源总量为286.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2亿m3,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1%,占全区地表水资源量的73%;地下水资总量14.6亿m3。呼伦贝尔市水资源储量很丰富,但废水排放量将大幅度增加,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生活污水入河量也将大幅度增加,地表水主要城镇下游河段污染形势严峻。在枯水期地表水环境容量很小,大量城镇污水的排入将造成枯水期水质超标。针对呼伦贝尔市工业废水和COD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仍将是造纸行业,占全市工业废水和COD排放量70%和90%。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形势十分严峻,废水排放量、COD、氨氮排放量都急剧增加。而生活污水各类污染物排放量预计都有所。

       2.3工业大气污染趋于严重

       呼伦贝尔市的煤炭探明储量是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总和的1.8倍。呼伦贝尔市作为重要的能源基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将促进电力行业高速发展,但大气环境污染仍然以煤烟型大气污染为主,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幅度增加。未来城市生活大气污染物排量增加并不明显,而工业耗煤量及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工业污染源仍然是大气的主要污染排放源。

       2.4固体废物逐年增加

       丰富的矿产资源促进电力行业、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工业产生的固体废物也将迅速增加。预计,粉煤灰、煤矸石的产生量将分别达到1 153万t和203万t,分别占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的79%和14%,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人口不断增加,垃圾排放量也不断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集中供热、燃气的普及和社会整体素质的进步,使人均产生垃圾量逐步下降。而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呈数倍增加,因此重点应放在工业固废处理工作上。

       3解决对策

       3.1重点开展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

       根据呼伦贝尔草地生态系统沙化情况及趋势,对于退化、沙化草原,要近早实施围封禁牧、季节性休牧、划区轮牧和退牧还草等,实行草畜平衡制度,不能错过演替初期的有利时机,加快草原保护和恢复;对于沙化土地,要采取封禁保护、林草植被建设等措施,加紧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遏制沙化扩展;对于沙化十分严重,生态状况极端恶劣地区,要适度实施生态移民,促进林草植被的自然修复。湿地不仅具有强大的社会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促淤造陆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湿地的逐渐减少与草地的沙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对于河流和湖泊周边的湿地恢复比较简单,主要是引水入湿地,保持湿地的水生环境;对于草地中部的湿地,可以通过建设引、调水工程措施恢复治理湿地,有效恢复湿地周边生态环境。此外,草地沙化和湿地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草地生理性缺水,因此应提倡发展节水产业,保护珍贵的水资源用于保障草原生态用水的需要。

       3.2有重点地治理水环境问题

       加大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和改造力度,推行清洁生产,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高废水回用率。对于扩、改建项目的污染物增量应在原有的项目中消化。对重点水污染源实行自动在线监控。有重点有计划的减少污染的排放量,在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同时考虑中水回用工程及污水东储夏排工程,保证全年河流水质达标。还要积极实施污水资源化,实施污水资源化战略,能在较大程度上缓解有限的水资源与用水量日增两者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充分认识污水的价值,净化后的污水也是一种可贵的资源,并积极加大科技投入,以保障净化后的污水的水质。

       3.3严格控制工业大气污染

       煤炭行业造成的大气污染要严格控制,按照国家电力发展的技术政策和淘汰目录,逐步淘汰效率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老机组。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优先考虑清洁生产工艺,使烟尘和氮氧化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

       3.4推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煤炭工业产生的固体废物能够再利用,还能够促进其他行业,如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应有效利用这些工业固废,大力发展水泥、粉煤灰制砖、煤矸石制砖等,淘汰实心粘土砖,以提高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变废为宝,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通过对以上环境问题的分析,希望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础上,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保障饮用水安全,降低各类污染物排放,努力遏制煤烟型大气污染,加大企业污染防治力度。强化监管,严把建设项目管理审批关,禁止高消耗、高排放行业的盲目投资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基本稳定,将“生态建市”的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为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全面推进生态市创建工作。

第4篇:生态畜牧业调查报告

       关于XX县“一场一池一园”模式发展生态畜牧

       业的调查

       畜牧业作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农业优化升级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XX市畜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如何使畜牧业进入生产不断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新阶段,已经成为当前畜牧业发展的新课题。为此,XX县从畜牧规模化养殖入手,在推行“一场(养殖场)一池(沼气池)一园(绿色无公害农业园)”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现将其做法和启示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XX县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主要做法

       (一)审时度势,依托资源,创新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路。XX县是畜牧生产大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是该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近年来,该县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奶牛存栏在12万头左右,被中国奶业协会命名为全国牛奶生产强县。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人畜混居、养殖分散、产品竞争力低、畜牧业污染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畜牧业发展,同时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也不相适应。特别是“三鹿奶粉事件”后,面对遭受严重冲击的奶牛养殖业,XX县认真审视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产业生态循环,建设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的发展思路,变被动为主动,因势利导,对该县XX牧场“奶牛集中寄养”和XX种猪场“猪沼菜内部循环”等生产模式进行了及时地总结推广,探索实践出“一场一池一园”的生态畜牧发展模式,带动农业走上“优质、高产、高效、安全”之路,促进农村经济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

       (二)科学规划,政策扶持,促进畜牧产业发展规模化。一是科学规划高效生态园区建设。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根据全县畜牧业发展实际,在XX镇、XX镇等畜牧业发达地区,规划建设西南部现代农业高效生态园区。计划建设规模养殖场15座,存栏奶牛2万头、生猪2万头,园区周边村牵牛出村率达到90%以上。同时,以规模养殖场为依托,建设一批大型沼气池,可为5000户农户提供燃气;建设绿化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发展高效生态种植设施大棚蔬菜5000亩。通过园区示范辐射带动,全县循环模式的规模养殖场达到30家,畜牧业基本实现规模化养殖。二是大力支持规模养殖场入区建设。在对入区规模养殖场落实上级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政府积极帮助养殖场协调用地,对园区内3条主要道路统一实施硬化,完善了园区的基础配套设施,为规模养殖场入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通过对入区养殖场给予贷款贴息、引导加工企业与养殖企业对接等措施,鼓励养殖大户和社会能人入区建设规模牧场,吸引周边散养农户出村入区集中养殖,建设绿色优质牛奶基地。目前,区内已建成XX、XX等8家规模养殖场,占地1527亩,存栏奶牛7000头、生猪1万头,落实财政贴息贷款1000万元。三是积极创新奶牛集中饲养模式。园区采取托管、寄养,实行“六统一分”集中养殖模式,即实行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品种改良、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机械挤奶、统一档案管理和利益分成,实现了“三退三进”(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场、进入小区、进入市场),改变了传统的人畜混居生产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畜牧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目前,该县已把“六统一分”作为规模养殖场建设的准入标准,由畜牧部门统一审核、审批,凡场址、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控制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许兴建。

       (三)典型带动,种养加结合,实现畜牧产业发展生态化。各规模养殖场全部按照“一场一池一园”的模式建设,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与龙头企业结合、与沼气池建设结合、与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结合),走生态循环的产业发展之路,实现乳品企业、养殖场、养殖户及社会的互利多赢。一是规模牧场建设与龙头企业结合。在生态园区内,由县畜牧部门派出专门技术人员驻场指导,实行从产地环境、投入品管理、饲养过程的全程监管,保证奶源质量。同时,重点扶持日消化鲜奶600吨的XX乳业加工项目建设,实行“公司+基地”的模式,牧场机械化挤奶厅全部由奶制品企业托管,企业对牧场鲜奶收购全程监控,按保护价进行收购,实现了规模场与企业的对接,消除了规模场的后顾之忧。二是规模牧场建设与沼气池建设和绿色蔬菜种植相结合。该县规定,所有规模牧场都要配套建设一个1000立方米沼气池,发展100亩绿色蔬菜生态种植园,规模场产生的粪便和牲畜脚下废弃物全部入池发酵和无害化处理,所产沼气供应养殖场及周边农户使用,沼渣改土、沼液灌溉施肥,发展有机绿化无公害蔬菜种植,实现养殖污染零排放。三是以典型带动推进“三结合”发展。该县以XX牧场和XX种猪场为典型,确立了家庭养殖集中寄养模式和农业内部循环生产模式,通过典型示范,区内所有养殖场均按“一场一园一池”模式进行设计施工建设,有效地带动了散养户牵牛出村进场。其中,XX牧场奶牛存栏已达1900头,其中寄养900头,第一座500立方米气池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所产沼气除满足牧场需要外,还可供120农户生活用燃气;XX种猪场的1500立方沼气池已建完,正在进行燃气入户施工和绿色设施棚菜也将施工。目前该县以畜牧养殖业为龙头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循环化的现代生态农业格局已具雏形。

       二、发展生态畜牧业带来的效益

       1、规模养殖场效益可观。以存栏2000头奶牛的规模养殖场为例进行测算,产奶牛数1200头,每天产奶20公斤/头,产奶天数300天,牛奶单价2.8元/公斤计算,核算奶款2022万元;产幼牛1200头,收入180万元,牛粪收入25万元,(XX乳业托管牧场每公斤得0.3元管理补贴共得补贴216万元,)扣除饲、水电费人工费、配种、固定资产折旧、租地费、资金使用费,不是寄养养殖场的年纯收入为364万元;若全部是寄养的,年纯收入约105万元。

       2、寄养奶牛农户养殖效益提高。寄养农户在不负担养殖场投资的情况下,却能享有养殖场的基础设施、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等技术保障,降低了散养奶农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鲜奶的高品质带来高效益。据测算,目前,规模养殖场单头奶牛每天平均产奶量比散养高1.2公斤,鲜奶销售价格比散养每公斤高0.25—0.50元,奶牛平均泌奶天数比散养多18天;每头奶牛入场寄养比散养年效益高约1600元。

       3、生态效益实现最大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解决了原有的人畜混居的问题,集中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等经过沼气池处理后在园区内循环利用,基本做到“内循环、零排放”,实现了清洁生产,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达到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据测算,建设一个1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每年可处理粪便和污水5.4万吨,年产沼气50万立方米、沼肥3.4万吨,除满足本场的用电、取暖和种植需要外,还可供应周边农户使用,年可增收节支30万元。

       4、种植效益明显增加。100亩设施种植园全部使用沼渣、沼液施肥灌溉,年可减少化肥成本近2万元,同时可使蔬菜产量增加20%,并实现了无公害有机生产,价格可提高20%左右,收益十分显著。

       三、XX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启示

       启示之一,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有效途径。生态畜牧业上促畜牧规模养殖、中联新能源开发,下带种植业提效,直接带动了农业生产结构的科学优化。XX县依托大中型养殖场,发展沼气产业,建设特色种植业园区,推进新能源利用和种植业集约经营,不仅解决了畜牧业污染和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实现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同时又降低了种植业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从滦县实践看,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农业布局和生产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农业发展方式也由传统的粗放经营,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经营转变,形成了科学有效的现代农业生态发展模式,增强了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启示之二,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但农村脏、乱、差现象还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养殖业发展较快的专业村,村内牲畜粪便乱堆、粪水横流、蚊蝇乱飞,村庄环境污染严重,农民生活环境较差。养殖业出村入场(区)后,实现了人畜分离,村庄干净了,加速了新农村建设。同时,集中养殖又为养殖废弃物统一处理提供了场地和空间,规模养殖场通过建设大中型沼气池,以牲畜粪便和污水作为沼气原料,经过沼气池发酵处理,直接杀灭了寄生虫卵和部分病菌,所产生的沼气用于照明取暖,再将沼液、沼渣追施农田,不仅使资源在循环中提高了利用率,而且实现了局部区域内的配套生产、循环共生。发展生态畜牧业,已是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的重要内容。

       启示之三,发展生态畜牧业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该县XX牧场存栏的1900头奶牛中,有900头为寄养,按一头寄养奶牛年增收1600元计算,该场一年就为农民增收144万元。目前,该县散养奶牛年收入在3500元左右,通过集中寄养可为养殖户年增收45%以上。同时,种养结合的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模式,降低了购买化肥等农业生产成本支出,提高了种植业产品的销售价格,也促进了农民增收。此外,大中型沼气池的建设,又在清洁环境的同时,又节约了农民的生活成本,可以说,XX县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为XX市特色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启示之四,发展生态畜牧业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基础性保证。XX县对各规模场严格实施计划免疫制度,对各种动物重大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有效地杜绝了防疫难和漏防的现象;实施驻场兽医制度,通过建立健康养殖档案,对养殖对象进行登记备案,加强了对生产投入品的管理和监控,实现了规模养殖场受控管理,保证了养殖对象的健康稳定;实施规模牧场机械化挤奶厅加工企业托管,鲜奶即时检测、定点收购,消除了加工企业奶源的质量风险。同时,种植业又把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从源头上保证了投入品的安全,促进了农业的标准化发展。

       四、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1、推广生态畜牧模式,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XX县的作法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因此,有关部门应对XX县和其它县(市)区在规模养殖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及时发掘和总结,培植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带动养殖大户、奶站经营者、社会能人建设规模养殖场和散养畜禽“出村入场区”,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环境。在规模养殖场建设中,要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解决建设资金和标准化技术不足以及产品销售等问题。要以规模养殖为龙头,把农业各个环节有机连接起来,建立“1+2”(规模养殖加废弃物开发利用和标准化种植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各个环节的利益。

       2、破解用地难题,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实施载体。一是开拓思路,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用地双赢。利用粮食产量低、质量差的沙坨地及荒坡、荒滩地,逐步发展成为现代畜牧业的示范区和规模养殖基地,促进和带动经济发展。二是运用政策,统筹解决畜牧业用地矛盾。将畜牧业用地指标明确列入农业用地的总体规划,与农业用地在政策上同等对待,每年可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数量的畜牧业用地。大力推行畜牧业与种植业、林果业结合的养殖方式,在耕地、山地、园地、林地中建设相应的配套规模养殖场,形成“园中有场、林中有场”的新格局,实现养殖场粪污的资源化利用。三是创新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解决规模养殖用地。加强土地流转交易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以租赁、转包、互换、入股等形式,将土地向规模养殖场等集约化经营集中。探索土地“预流转”机制,由村组为载体与土地承包农户预先签订流转意向,在未正式流转前,土地仍由原承包户经营,当有统一经营能力的规模养殖场后,再与农户签订正式流转合同,由规模养殖场按合同每年向农民支付租金,搭建起土地流转与规模养殖的合作平台。

       3、健全两个机制,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利益联结机制。解决好规模养殖场与养殖户的利益分享问题,是实现散养“出村入场区”和规模养殖业发展的关键。XX县XX牧场实行奶牛全托模式值得推广。该场由专家和经济师对每一头牛一年的效益进行评定,并形成合同。寄养农户在不负担养殖场投资的前提下,享受养殖场的基础设施、技术保障,在取得稳定的收益的同时还降低了养殖成本;对于规模养殖场,在没有投入购牛资金的前提下扩大了养殖规模,取得了规模效益,实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这种养殖户接受、投资人受益的模式,实施难度不大,推广起来较为容易。二是投融资机制。金融机构应加大对管理规范、设施先进、带动作用强的规模养殖场和合作社的给予信贷支持,可通过联户担保、生产设施抵押等多种形式,降低门槛,扩大授信规模。同时,创新财政支农的渠道,可由财政牵头成立农业信用担保公司,为规模养殖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一定额度的信用担保,农发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可依据担保发放贷款,贷款单位加入养殖业保险,形成以财政担保(组建担保公司)为平台、以信用体系为基础、以养殖保险为保障的金融支农新机制,彻底破解规模化养殖的资金制约。

       4、加强支持与管理,保障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在国家和省、市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推动下,上半年XX市畜牧业实现恢复性增长,但制约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生产与流通方式、政策保障体系等与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应在进一步分析把握当前畜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尽快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同时,还应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措施,重点在畜牧业用地、生态畜牧业设施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由于畜牧业周期性变化较大,应考虑建立畜牧生产预警机制及风险调节基金,以确保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同时,还应把疫病防治放在重要位置,对已建成的规模养殖场(小区),进一步完善疫病防治的软硬件设施,严格执行有关防疫、检疫、隔离、消毒、无害化处理等规定,达不到要求的要按照防疫法规定限期整改达标;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小区),必须按防疫法规定进行建设,动物防疫部门要做好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工作,保障畜产品安全,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5篇: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农村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生态一般是指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生命个体与相同和不同生命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经济--生态--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放眼今日世界,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由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近年来,沙尘暴、雾霾、臭氧空洞、两极冰川融化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农村面貌也日新月异。当然有好的一方面,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更加富裕,但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发展中必须引入的问题。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农村,且农村居民文化程度较低,环境保护意识较差,所以,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具有代表性。

       正好借此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本人对农村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做了一些调查,了解了一下我们当地的生态环境情况。下面就从垃圾处理、污水及废气排放三个方面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简单的总结:

       第一,垃圾污染。很多农村现在越来越脏,以前农村的生活垃圾是完全自然循环,而现在随着农村消费水平的不断增高,农村垃圾越来越多,并且很多农村都没有很好的垃圾处理系统,导致垃圾随处乱倒。农村地区不同于城市,道路虽然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硬化,但道路上没有设置垃圾桶,这就造成了农村的道路上以及道路两边随处可见各种生活垃圾,甚至路边也成了垃圾堆。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存在问题仍然很大。

       第二,污水污染。农村没有完善的污水排放和处理设施,所以大多数生活污水都会排进附近的河道和渠里,这就造成了对河流的污染,同时还有一些非法的小型工厂由于不能在城市建而把目标转向城市,这也导致了农村的工业污染越来越严重,排放出的未经处理的污水,既造成了水污染又造成了土壤污染。据我们当地村民表示,我们附近有一处制药厂,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村民玉米地,导致大片玉米苗死亡,给村民造成了经济损失。

       第三,废气污染。农村由于没有固定的垃圾集中处理的地方,大多数人会选择将垃圾进行露天焚烧,这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其次,虽然政府已经明令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但还有少数人违反规定。随着经济发展,各种工厂从城市迁向农村,在农村工业化的同时,各种废气的不合理排放 也对当地的空气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比如,我们本地槐芽镇附近有一处淀粉厂,据村民反映,以前淀粉厂都是白天排污,导致方圆几里内的空气里伴有一种恶臭,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来当地群众向政府反映后,政府规定此厂只能在晚上排污,虽然白天有了改善,但治标不治本,隐患仍然没有消除,在晚上和阴雨天,空气中便会弥漫着一股恶臭,影响着附近周围人们的健康生活。

       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对农村的生态环境情况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这需要我们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帮助我们身边的人提高环保意识,每个人动起手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我们的家园。同时,政府也要颁布相应的规定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强有力的手段来保护环境,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变得更加绿,更加美好。

       同时,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也认识到了,有些事情只有我们动手去实践了,才能真正的了解,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也。而且,这样的社会实践也提高了我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我们的综合能力,不管是对我们的学习还是对我们以后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以后应当多进行这种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为我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

       打下坚实基础,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

第6篇: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2022关于生态环境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目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同时它也影响到旅游业发展的兴与衰。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和有着50XX年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具有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奇特的风俗民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以蓝天、碧水和青山为依托,都离不开环境保护的保障作用。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因此,环境保护是所有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现在世界上的能源供应量已

       经为数不多了,我们必须在能源枯竭之前开发新的能源,所以我们要知道能源的发展史,这样才可能找到新能源。而且,光这样是不行的,如果能源的污染太严重的话,恐怕还没等能源枯竭,地球早已成为混球一个。所以我们要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保护能源。正因为这样,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从总体上看,全国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森林植被被严重破坏,生态功能衰退;土地退化,特别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等土地荒漠化进一步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水患灾害日趋频繁;生物多校性锐减,珍稀濒危物种灭绝速度加速了,益虫益鸟益兽种群数量减少。由此可见,生态日益遭到破坏正严重制约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为此,笔者认为,要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倡导旅游者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意识。

       调查方法、网上查讯法。

       调查项目、一)环境污染状况

       l.大气

       1992年,全国废气排放量l0.5万化标立方米(不包括乡镇工业,下同)。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111万吨,比上年增长7.6%;二氧化硫排放量1685万吨,比上年增长3.9%;工业粉尘排放量576万吨,比上年下降0.5%。

       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范围为90一6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403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下降6.1%;南方城市平均243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增长8%。据67个城市统计,51%的城市年日均值超标,尤以吉林、济南、太原、兰州、包头、延安、西安等城市为重。

       据66个城市统计,降上半月均值在3.8一55.8吨/平方公里·月之间,较上年略有增加,比方城市明显重于南方城市。降尘年月均值在30吨/平方公里·月以上的城市有三明、鞍山、长春、大同、石家庄、哈尔滨、银川、吉林、鹤岗、沈阳、兰州和唐山。

       据72个城市统计,二氧化硫年日均值范围为7—]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97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9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略有上升。超过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有贵阳、重庆、太原、乌鲁木齐、宜宾、南充、济南、石嘴山、青岛、天津、长沙和大同。据72个城市统计,氮氧化物年日均值范围为l1一129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56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4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长春、济南和运城污染明显加重,兰州、宝鸡和南充咯有好转。

       XX年,酸雨仍限于局部地区。据58个城市统计,降水ph年均值范围为3.85一7.43,ph年均值低于5.6的占52%,均为南方城市。赣州、长沙和厦门市酸雨出现频率高达90%以上,南充、宜昌、南昌、怀化、百色、南京、重庆和广州市酸雨出现频率在70%以上。XX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自己承担的国际义务,并努力推进国内的环境保护工作。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中共中央办

       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外交部、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情况及有关对策的报告》,提出了我国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十大对策,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大纲领性文件,不仅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

       环境法制建设有较大进展。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城市绿化条例》、《关于我国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环境政策》,批准了《征收工业燃煤二氧化硫排污费试点方案》,转发了林业部《关于当前乱砍滥伐、乱捕滥猎情况和综合治理措施报告的通知》,发布并全面实施了《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局还制定了环境行政处罚、防治尾矿污染、防治铬化合物污染、环境监理执法标志等方面的规定和办法。地方立法不断加强,山东、湖南、重庆武汉、大连等省、市制订了环境执法程序规定。国家环埔保护局首次进行了全国环保系统执法检查。二、什么是能源

       “能源”这一术语,过去人们谈论得很少,正是两次石油危机使它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那么,究竟什么是“能源”呢?关于能源的定义,目前约有20种。例如、《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资源”;《大英百科全书》说、“能源是一个包括着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日本大百科全书》说、“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我们利用热能、机械能、光能、电能等来作功,可利用来作为这些能量源泉的自然界中的各种载体,称为能源”;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可见,能源是一种呈多种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转换的能量的源泉。确切而简单地说,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

       三、能源的分类及优缺点

       第一类是与太阳有关的能源。太阳能除可直接利用它的光和热外,它还是地球上多种能源的主要源泉。目前,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

       第二类是与地球内部的热能有关的能源。地球是一个大热库,从地面向下,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也不断增高。

       第三类是与原子核反应有关的能源。这是某些物质在发生原子核反应时释放的能量。原子核反应主要有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第四类是与地球一月球一太阳相互联系有关的能源。地球、月亮、太阳之间有规律的运动,造成相对位置周期性的变化,它们之间产生的引力使海水涨落而形成潮汐能。

       四、人类能源利用及发展阶段

       小水电、我国西部地区的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根据最新水能资源复查结果,全国小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1.25亿千瓦。目前我国小水电的开发量为20%左右,预计到2030年,我国小水电资源将开发完毕,届时可以形成1亿千瓦的装机水平。

       太阳能资源、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利用主要用于城乡居民的热水供应,目前有太阳能热水器5000多万平方米,2022年和2050年分别可以达到2亿平方米和5亿平方米,分别可以替代1200亿千瓦时和3000亿千瓦时,替代高峰电力8000万千瓦和2亿千瓦。

       生物质能源、我国的生物质能源主要有农业废弃物、森林和林产品剩余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分布广泛,其中作物秸秆年产量超过6亿吨,农产品加工和畜牧业废弃物理论上可以产生沼气近800亿立方米。

       五、能源利用造成哪些环境污染

       陕北石油现已探明储量十一亿吨,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陕西省也成为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省区之一。随着陕北石油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石油开采、运输、加工、销

       售等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二0XX年以来,陕北由于输油管线腐蚀穿孔、断裂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达五十一起。

       六、污染对人类生活的严重影响

       有一家农药厂、两家化工厂的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古河镇洋桥村村民,成天闻怪味,井水不能喝,自来水有农药味。三年来,喝着发臭的河水,闻着刺鼻的农药味,村里已有20余位村民因癌症离开了人世,今年又有近10人被确诊为癌症,现正在医院治疗。该村靠近农药厂、化工厂的五组、六组、七组因癌症不治去世的人数已占到这三个组三年来自然死亡人数的70%……曾是蓝天清水的淮河,如今却是鱼虾绝代的地方。奎河是淮河的重要支流,其岸边的安徽省宿州市杨庄乡,是污染最大的受害者。今年3月,杨庄乡卫生防疫站对全乡5年内因癌症死亡人口进行排摸,结果在16个靠近奎河的行政村,患各种消化道疾病和癌症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村,三年来杨庄乡因癌症死亡的人达到千分之13……3月18日,在朝阳医院门诊楼的大厅里,30余位来自承德兴隆县孤山子乡沙坡峪村的村民神情焦急,27名儿童依偎在他们怀中,有的面色苍白,有的因肚子疼、头疼而哭泣。这些村民称,他们是孩子的父母,孩子都在他们村小学上学。3月15日,很多小学生在学校突然“中毒”,重者昏迷、口吐白沫,轻者头疼。这些家长怀疑,村小学附近的铅锌厂是孩子们“中毒“的“罪魁祸首……

       七、发现身边的能源污染现象延长县郭旗乡王仓村,虽然距离石油泄漏已经数日,但在田地里依然能够看到,不少种植了农作物的田地还残留着石油浸过的痕迹,很多玉米苗由于石油的浸泡已变成灰黑色,田地里数位村民正在用铁锨将已被污染的土层挖出。据村民们介绍,5月30日,一场大雨席卷延长县。大雨过后,村里30多亩田地被混杂着雨水的石油污染,不少农作物死亡,村民们顺着水印发现原来是村旁的七里村油矿一处选油点的石油泄漏造成的。至于污染程

       度有多深,村民们说法不一,有的称土地一两年无法种植作物;有的则称污染并不严重。一位李姓村民称,由于选油点的排污设施不力,每逢下雨,就会有少量漏油随着雨水流至田间,只是“从没有这次这么严重”。调查结论、防治由此引起的环境污染的具体措施

       加快污染源治理步伐,加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甘肃省环保部门表示,除加快重点污染源治理步伐外,还将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配套管网建设,保证七里河———安宁、白银、临夏三大污水处理厂今年内建成投运;同时,加大沿黄城市垃圾集中处理管理力度,尽快解决兰州市油污干管安全隐患,确保城市安全;年内将国营四七一厂、五○四厂等企业污水接入西新线排水管道;加大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科学调配黄河水量,确保黄河稀释自净能力;建设水质自动监测信息网络系统,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生态环保调查报告

       生态文明调查报告

       城市生态实习调查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共13篇)

       家乡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共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