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调研报告(共6篇)

第1篇:产城融合

       近几十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城市都进入了以消耗能源、资源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那时的工厂会产生很大污染,为了保证环境空气质量,只有把工厂区和生活区进行独立分区,这样做的好处是居住区的环境得到一定保证,不足之处是上下班潮汐式交通,出行耗费了大量时间。

       那时的另一个特征是城市规模、面积都不是很大,包括成都在内,中心城区也只在一环路以内,通过自行车、公共汽车,基本可以解决日常出行问题。从这两个特征来看,传统城市功能分区是把“产”与“城”脱离开来,这是符合当时的城市发展需要的。

       不过到了现在,随着工业文明的提高,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各个城市都在发展新兴产业。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把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大家的出行距离更短,效率更高,这样,“产城融合”的概念就提出来了。

       “产城融合”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看今天成都的产业发展,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已经逐步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低污染的高端产业,特别是天府新区,一开始就瞄准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产城融合”

       可概括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到底什么是“产城融合”,它又能解决什么问题,给城市建设带来哪些变化?

       一个城市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就是产业,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另一个基本要素是人口,有人才能把产业支撑起来。换句话说,产业是

       城市发展基础,城市是产业载体,两者不可分割、互相影响。

       “产城融合”首先是要把产业和人口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让城市里不仅有生产,还有生活。

       “融合”是把产业和城市看作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简单来讲,可以把一个组团式区域看作一个复合型社区,除了产业功能外,再加入相关的城市服务功能,使其基础配套设施齐全,有文化设施、娱乐设施、生活设施等。融合后,人们的各种需求可以就近解决。

       城市效率提高了,生活品质也能大大提升。简单说起来就是八个字: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怎么样才能做到“产城融合”?

       沈中伟:“产城融合”不仅是简单地解决产业和人口,还有一个各种设施全面发展的问题。

       具体来讲,“产城融合”不是规划单一学科的问题,还与社会学、经济学有着密切关系。

       城市发展涉及各个方面,并且是动态、不断变化的。除了规划设计师前瞻性的预判,预留出合理的建设空间、配套设施外,产业结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等内容都需要相关专业的参与配合,特别是几方面要形成相互融合的局面。

       另外,广泛性的公众参与也是很有必要的,天府新区要以人为本,市民在规划建设中也应该提出自己的需求,甚至是城市理想,从而使规划建设出来的新区“人性化”。

       目前有些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存在一种以指标体系建设为标准的现象。追求修宽马路,现代化的建筑,但最终出现的结果是,马路很宽,汽车开得很快,但行人很少。这就是只顾指标体系,而没有以人的感受、需求来设计,造成区域内人气不够,缺乏活力,甚至影响人身安全。

       区建设中要有导则性的要求,不仅是规划,还有建设、城市管理,各方面、多学科的参与,光以规划指标说话不可行。

       “产城融合”的未来图景中肯定不会缺少这样几个景象:首先是区域内产业发达,人才集聚,这是城市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然后是功能完备、设施现代、环境优美、出行方便,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气息浓郁,社区充满活力等等。

第2篇:推进产城融合建设的调研报告

       推进产城融合建设的调研报告

       ——谋事要实之创新横店发展新方式

       产城融合是指以城市为基础,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活力,和谐发展的模式。我街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优环境、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主线,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积极创新工作机制,脚踏实地开展各项工作。大力弘扬勇于担当大责任,勇于发挥大作用,勇于作出大贡献的工作精神,不断努力把横店建设成为‚空港经济的示范区、‘两城’崛起的领航区、产城融合的实验区、幸福美丽的先行区‛。

       一、横店街产城融合建设的现状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

       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国地税收入11215.4万元,增长19.3%,固定资产投资超过90亿元,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3亿元,增长34.3%,规模以上企业增加12家,内引外联资金14.3亿元,同比增长45.0%。2022年,横店街继续发扬依法拆迁、和谐拆迁、廉洁拆迁的成功做法,基本完成了20.9平方公里、17个自然湾的园区征地拆迁工作,再创新的‚横店速度‛。完成34万平方米还建房的收尾分配工作,空港花园二期18万平方米还建楼基本建成,― 1 ― 后湖人家34万平方米还建小区的征地和图审已完成。完成菜鸟项目一期、比亚迪一期、通用航空一期的征地场平工作,天河机场三期横店部分、范泗河改道工程、城际铁路项目有序推进。横店街机场三期的征地拆迁工作获得市委、市政府肯定,被评为‚支持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跨越。横店工业园在发展目标上定位为市级千亩百亿园示范园区,现规模以上企业共有34家,6家正在申报规模以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达34.3%。不断提升机械加工、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地位,打造了武汉华力铸造、正通传动等一批明星企业,释放产业集聚巨大潜能。同时,武汉英斯特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峰美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塑联新材料科技湖北有限公司、武汉市丰盛城建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纳入了工业园发展规划,多元产业集聚齐头并进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工业集聚态势明显增强。

       (二)现代农业大增效

       加快培育种养大户、专业户和农民合作社,在浒铺村、光明村和同合村培养发展10余户农业科技示范户种植蔬菜,带动周边农户100余户。稳步发展同合村600亩荸荠基地。严把农产品质量关,完成无公害农产品样品快速检测60批次720余个样品,抽检合格率达99%。32个村的‚网格化管理‛建设已全部完成,建设7个生态村,栽树近3万株,对― 2 ― 12个村、12000米末端渠系进行建设、清淤整治、维修等。积极推广新技术,推广土配方施肥0.8万亩,推广新型农业机械160台套。在寅田村推广优质‚一菜两用‛油菜300亩,在基本不影响油菜籽产量的前提下,既收一茬优质油菜薹作为菜用,又收一季油菜籽,实现油菜‚一种双收‛,大幅度提高油菜生产效益。并成立寅田村优质油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较好地将优质油菜生产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延长和壮大优质油菜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2022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694.5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

       (三)城镇环境大提升

       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发展为抓手,以临空产业园拆迁还建为契机,用足用好增减挂钩政策加快村湾集并和布局调整,在镇区引进中仁集团等资金雄厚金融、商贸、特色餐饮企业,建成定位于原生态民俗时尚街区,传承和发展城市非物质文化的休闲、娱乐、美食一条街——今古城。连通华中铝厂与新老镇区,使之融为一体。完成编组站大通道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基础设施大改善

       投资1800万元建成横店大道西延长线;投资1580万元建成中兴街延长线;会同区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川龙大道横店段道路两侧原有企业华中铝加

       ― 3 ― 工厂迁出,投入4000万元,对路面进行拓宽、维修、刷黑等工程,预计春节前完工。对全街600余盏路灯进行维修更换,维修道路4处,铺设彩砖4000余平方米。

       (五)城乡管理大进步

       持续强力推进‚城管革命‛,不断加大镇区清扫保洁和清运工作力度,进一步扩大环卫清扫保洁市场化改革范围,完善相关机制,优化资源配臵,保洁效果进一步明显。保洁工作时间延长至18个小时(早6点至零点),全年节假日不休息。在区级部门的支持下,投入180万元专项资金整治村湾环境,公开招聘环境管理人员3名,各村根据村湾面积选聘数名保洁员,购臵专业控管设备,开展环卫精细化作业,大幅度提高了保洁标准。进一步完善控制违法建设责任追究机制,严格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强力开展集中大拆违行动,依法拆除存量及新增违法建设约3万平方米,拆除乱搭棚盖80余处,清理‚三乱‛1800余处,拆除道杆旗广告40余块,暂扣活动招牌200余块。截止10月中旬涉及到违法建设、市容环境类、门前三包类等事件,共计立案126起,结案118起,结案率93.6%。

       二、目前横店产城融合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与街道缺乏合理统一的规划。经济(产业)、社会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间缺乏有机联系与协调;产业功能的差异性不显著;产业园区、商务区和居住区功能分离。

       ― 4 ―

       二、居住、工业和商业三类用地分布不均,导致土地资源不能有效配臵;土地用途管理细碎,不符合用地综合发展趋势;城乡结合部占用大量土地,被低端利用。

       三、低密度发展模式阻碍了服务业及低碳化发展。各类新城都存在低密度模式,导致土地使用不集约,缺乏当地就业,对服务业需求不足,不利于形成服务业多元化发展;服务价格高,便利性不足;前往中心城区的消费模式则导致出行成本上升,交通拥堵,不利于低碳化发展。

       四、新城的公共服务资源满足不了当地需求。导致新城区域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造成生活不便,运行成本高企,同时也无法支撑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的发展。

       三、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把我省建成富裕、和谐、美丽新陕西,必须牢牢抓住国家实施一系列重大规划的战略机遇期,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不断完善符合我省实际的城镇化发展路子。于此同时,总书记提出了‚三严三实‛,结合实际下基层调查研究,真正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

       一是加强规划统筹,引领产业城融合。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和引领作用,准确定位、充分论证、高起点、高水平编制规划,并强化执行刚性。切实推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

       ― 5 ― 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互衔接,尤其要推进产业和城镇规划深度融合,探索编制覆盖城乡全域的总体规划,加快构建统筹推进产城融合的规划体系。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向城镇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经济规模效应。

       二是坚持产城一体,充分发挥产业与城镇的带动作用。按照有利用于产业发展的原则,增强城镇对资源要素的集聚作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城镇功能,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发展,以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增强支撑产业发展,有序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按照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尤其要避免在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盲目发展工业,扩大城镇规模。

       三是大力培育城镇特色产业,壮大区域经济实力。一要坚持‚产业兴镇‛战略。按照‚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明确产业定位,以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现代服务等为重点,培育一批市场前景看好的主导产业,引导重点项目和工业项目向园区布局,向小城镇靠拢。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和农业产业化的第三产业,使进镇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策划包装小城镇招商引资项目,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 6 ― 式,鼓励小城镇参与各类招商引资会,通过小城镇较低的土地成本、劳动成本和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建厂。同时,注重城镇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三要适应小城镇发展的需求,把小城镇的住房建设纳入全省城市居民住房保障体系,按照各地小城镇的实际需求量,下达各类保障房计划指标,满足进镇居民服务产业居住的需求。

       四是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当前我省城镇化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短缺。今后要加大财政资金引导的同时,充分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小城镇的建设资金。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对城镇建设的引导撬动作用,建立财政支持城镇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各级财政预算中,要确定一定比例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刚性考核指标。省财政设立小城镇建设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对市县财政投入力度大、建设成交显著的小城镇,省上按项目实施以奖代补,有效引导激发调动各地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二要整合落实配套资金。抢抓国家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机遇,策划包装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在国家和省上下达的地方税收返还和一般转移支付中,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比例。捆绑整合发改、交通、建设、环保、扶贫、水利、教育、文化、体育、旅游、文物、民政等部门

       ― 7 ― 各类资金,向小城镇集中投入。三要创新投资体制机制。在全省重点示范镇中,选择人口规模大、产业基础强、发展后劲足的建制镇,建立镇级财政,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和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地方税费,除上缴省级以上的规费外,其余部分全额留镇用于小城镇建设,适当返还省级规费。四要大力吸引民间资金,融社会资本用于小城镇建设。完善银企合作机制,积极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支持产业集聚区大项目和大企业生产经营。通过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无形资产商品化、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开发相结合、吸纳民间资本建设基础设施等形式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对于学校、医院、养老院、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可采取市场化运作、‚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补助财政投入的不足。

       目前,横店街人口规模大、经济基础强、发展后劲足,为进一步提升产城融合建设,增强发展后劲,要大胆创新、积极推进扩权强镇。未来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 8 ―

第3篇:产城融合5

       产城融合:夯实石首县域经济未来

       石首市委党校 姚静平皮才华

       城市与产业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石首市瞄准“湖北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新型工业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及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着力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发展大工业,构建大交通,建设新城市,走出了一条产城融合,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两轮驱动,协调共进的新路。

       一、产城融合发展初显成效

       (一)以产兴城,园区经济作用凸显。 石首“一区四园”(石首经济开发区、张城垸工业园、金平工业园、东升林产品加工园、江北农产品加工园)的 逐步崛起,成为石首新城产业发展的“四驾马车”。张城垸工业园新征500亩地;东升工业园新征800亩地;江北工业园新征200亩地,金平工业园二期新征1500亩地,其中,石首经济开发区是全省13个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园之一,占地面积达20平方公里。由于石首市大力实施骨干企业壮大工程,形成了以湖北楚源、荆江源医药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业,以吉象、伟林为代表的林产品加工产业,以钱潮、新兴汽配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以金利丰、德永盛为代表的棉纺织业,以劲牌酒业、好味源食品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二)以城促产,产业新城载体作用突出。近年来,石首市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拓展新城、拉大骨架的突破口,实施并基本建成解放大道、绣林大道、建宁大道、东方大道、楚雄大道、楚天大道、城东大道、明珠大道,推进了园区区间道路和管网建设,促进了新城与中心城区有机融合。以金平工业园为核心,建设南部产业新城;以“一山两湖”片区为核心,建设山底湖生态公园、陈家湖广场、环湖公路、环山公路、城市综合体、物流园。目前,“一山两湖”开发等规划已确定,有效拓展了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和产业发展载体。

       (三)产城融合,以人为本,助力石首经济可持续发展。石首将产业的发展、就业的转移、公共服务的提供和人口的聚集相统一。为满足新城产业和城市发展需要,近年来相应配套建设了管网、环卫、学校、医院、供电、公园、绿化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保障了新城有序有力发展。建成了220千伏变电站、幼儿园、车站、石首一中和20余万平方米的医院,铺设水电天然气管网达60余公里。为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提升,石首产业新城建设完成了公共绿化面积约55公顷,200万平方米的城市环线绿廊、13万平方米山底湖、陈家湖等大广带状公园绿地,形成“双核双轴五组团”的城市景观体系,有力助推了石首产城融合可持续发展。

       二、产城融合发展条件充实

       (一)宏观政策为我们实现目标创建了机遇。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实现产城融合,是发展县域实体经济,提高对产业和就业的承载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省委、省政府加快新一轮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这一战略决策对我省沿江县市,特别是地处鄂南湘北、临江有港的石首市来说,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去年底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提出优先开发长江宜昌——荆州段,并将石首作为沿江开发的重要节点城市,石首长江大桥、荆石(荆门—石首)高速、石首港纳入省“十二五”规划。

       (二)三大比较优势为我们实现目标提供了平台。一是区位优势。石首地处鄂南湘北,是江汉平原与洞庭湖两大平原结合部的中心城市,素有“湘鄂门户”之称。境内岸线资源丰富,内河航运优势较为突出,拥有通航里程144公里,石首港已被纳入荆州组合港建设范围,荆岳铁路、江南高速即将开工建设,我市在鄂南湘北的交通枢纽地位更加明显。二是产业优势。在工业方面,我市工业起步早,基础扎实,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全省工业“小巨人”之称。在农业方面,初步形成了35万亩优质稻、15万亩优质棉、35万亩“双低”油菜、32万亩速生丰产林、16万亩无公害水产、35万头优质生猪等特色农业板块。在第三产业方面,石首已成为鄂南湘北重要物流中心,境内有省级边贸市场24个,建有机动车、林产品、水产品等区域性专业贸易市场5个,大型人力资源市场1个。三是资源优势。石首滨江而立,湿地生态资源独一无二,江北46万亩天鹅洲湿地是长江中下游保存最完美、最具独特性的故道湿地,建有麋鹿和白鳍豚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外,境内还有省级风景名胜——桃花山、中心城区南岳山道教圣地等旅游资源。由此可以看出,石首是构筑长江中游运输体系的理想之地,是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是打造长江湿地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

       (三)产业集群发展为我们实现目标提供了支撑。目前,石首是全国最大的活性染料生产基地、国家精细化工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压电石英晶体器材生产基地、全省重点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染料中间体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人造林制品加工基地。初步形成了以精细化工、林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为主导,机械铸造、电子通讯、轻工建材等产业相应发展的地方工业体系。

       三、产城融合发展思路措施有力

       石首产城融合发展紧紧瞄准建设“四个城市”目标,坚持

       二、三产业并重,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进,按照产业高端化、城市高品位、环境高品质、服务高效率的要求,推进产业与城市相互融合,努力建设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服务、现代城市四位一体的宜业宜居产业新城。

       (一)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

       1、空间布局:统筹“一江两岸”发展,突出“一城两翼”建设,形成“一主二副二轴”的空间布局。统筹一江两岸发展,就是要加快石首长江公路大桥的立项建设,促进长江两岸经济融合;加快江北新城建设,在江北片区构建一个园区面积、城镇面积各为5平方公里的中心城镇,促进长江两岸同步发展。突出一城两翼建设,就是以石首城区为中心,以31平方公里的金平工业园、49平方公里的沿江产业园为两翼,构建产业平台。努力构建“一桥三路一港”大交通格局,形成铁路、公路、水运立体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提升石首湘鄂节点、湖北长江经济带节点的区位优势。

       2、城市功能:将石首发展定位为湖北长江经济带上辐射鄂南湘北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交通枢纽为目标,建设成鄂南湘北新型工业节点城市、重要港口城市、山水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力争到2022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人,达到中等城市规模。

       3、产业发展:通过三大转变,打造四大基地。在产业发展定位上,通过制造业内部升级和科技创新,优化城区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特色乡村产业,形成“四大产业”发展格局,即以精细化工、汽车零部件为龙头的先进制造业,以林产品加工、优质白酒酿造、水产品加工为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天鹅洲湿地生态旅游、桃花山红色旅游、南岳山人文旅游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以荆岳铁路、江南高速、石首港等基础设施为载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业。

       (二)产城融合发展的对策措施

       1、高端规划,构建产城互动发展格局。规划是产城协调联动、融合发展的龙头和引领。石首市集思广益,切合本地城市产业和区位交通等发展实际,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的要求,统筹制定城市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功能布局与产业分工布局有机衔接的总体发展规划。聘请武汉大学、长江大学和省市有关专家,科学严谨地制订并完善了县城区2020年总体规划修编方案,规划区域人口30万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

       2、做强产业,增强产城互动内生动力。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一座“空城”。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产业集群的实力,必须把建设产业园区作为产城互动突破点。石首市科学调整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形成“两主一副”的园区格局,促进产业加快聚集。重点打造金平工业园和沿江产业园,兼顾建设位于新厂的江北工业园,将张城垸工业园、东升农副产品加工园并入沿江产业园,调关以下不再铺新的工业摊子,其他乡镇不再新建园区,乡镇招商引资项目主要放在市级工业园区,工业税收及经济数据按责权对等的原则分成分享,把全市抓工业与集中办工厂的关系处理好。

       3、做大城市,搭建产城互动平台。没有城镇化,工业化就失去了发展载体。石首近年来加大公共财力向城市建设、道路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倾斜力度。

       做优做强中心城区,让老城“靓”起来。加强整体捆绑开发改造,让老城区充分显山露水、恢复生态。实施滨江公园建设项目,以绣林山公园为基础规划修建滨江公园,建设沿江休闲风景区,打开城北临江大窗口。实施解放大道升级改造工程,将解放西路两边拓宽,解放东路延伸至山底湖,使解放大道西接长江,东抵山底湖,成为贯穿全城的城市中心轴、传承轴。实施市一中迁址新建工程,联动改造笔架中学、旧客运站片区。实施城区市场建设改造项目,新建林产品交易市场、农贸批发市场,改造解放路等菜市场,使城区商有所市、物畅其流。同时,全面禁止中心城区个人建房和小产权开发,集中建设安置小区,切实解决城区个人无序建房的问题。

       “南拓东进” 让新城“舞”起来。以“山德、水韵、人和”的新城理念,推进新城建设。南拓,就是以金平工业园为核心,建设南部产业新城,推进产城融合;东进,就是主城东扩,建设“城市新客厅”。城东主要是以“一山两湖”片区为核心,建设山底湖生态公园、陈家湖广场、环湖公路、环山公路、城市综合体、物流园。

       建设美丽新农村。按照靠近开发园区,合理照顾耕作半径,注重保持田园风貌特色的要求,依托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项目。规范有序地推进农村新型社区。以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引领农民向新社区集中,切实解决农村分散居住的问题。

第4篇: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省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安排,就加快推进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我于近期到分别位于关中、陕北、陕南三地区的眉县汤峪镇、靖边县东坑镇、商州区沙河子镇进行了调研,多次与县、镇、村干部进行座谈,实地察看了解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进展情况,探索加快推进我省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做法。

       一、三镇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

       三镇是省政府确定的省级重点示范镇,XX年以来,他们按照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和城市社区的模式和标准,相继建成一大批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项目,城镇功能日益完善。同时,依托城镇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城镇产业健康发展,已基本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主导产业,汤峪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东坑镇以现代农业为支柱产业,沙河子镇以工业和物流业为支柱产业。

       1、汤峪镇。汤峪镇位于眉县西南部,镇域面积264平方公里。镇域人口3.9万人,镇区人口0.86万人。XX至XX年计划建设项目30个,总投资6.57亿元。截至目前,开工建设项目30个,完成投资5.25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79.9%。新区太白山景观大道、污水处理厂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正在 加紧建设,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新区形象初步显现。

       汤峪镇紧紧围绕太白山森林公园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业,打造世界一流山水温泉度假胜地。规划旅游产业新区由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XX谷森林公园和太白山旅游服务区三大板块构成。特别是太白山旅游服务区,规划面积达25平方公里,由“一河两岸”综合商业服务区、温泉主题公园、国际酒店会议区、运动休闲区、休闲度假区、关中民俗体验展示区、农夫山泉生产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功能区构成。其中农夫山泉基地已建成投产,形成年产7万吨果蔬汁饮料和61万吨饮用天然水,有职工500人,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目前太白山国家级旅游产业新区本着“一年成势、三年成形、五年成城”的目标加紧推进各个功能区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万人。

       2、东坑镇。东坑镇位于靖边县城西22公里,镇域面积52.25平方公里,镇域人口5.3万人,镇区人口1.9万人。重点示范镇建设以来,东坑镇先后编制完成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镇域居民区规划以及一镇一模块和典型农村社区设计方案,镇区XX-XX年建设目标任务项目共53个,总投资11.75亿元。截止XX年5月底,已竣33个,在建14个,累计完成投资7.79亿元,各项目建设顺利推进。镇区路网骨架基本形成,14.5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工,天然气公司、老年公寓、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已竣工,新区形象已初步显现。

       东坑镇结合农业大镇的传统优势,将现代农业作为支柱产业。他们按照农业现代化和重点镇融合发展的思路,推动农业园区和重点镇新区一体化发展。结合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优势,规划建设“一区两园”,作为重点示范镇支柱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两个产业园已引进xx金泰铭、中央粮食储备库榆林直属库等18家企业,园区现代果蔬、畜牧养殖、农副产品等产业迅速发展,吸纳就业人员4500余人。

       3、沙河子镇。沙河子镇位于商洛市主城区东侧,镇域面积110平方公里,镇域总人口3.61万人,镇区人口1.04万人。XX至XX年计划建设项目40个,总投资8.36亿元。截至目前,开工建设项目30个,完成投资7.33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87.67%。目前,新区路网骨架已经形成,一大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开工建设,移民搬迁工程、保障性住房等项目基本建成,新区建设初具形象。老区环境同步提升。

       沙河子镇在重点示范镇建设中,稳步推进“工业强镇”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以现代材料加工业、仓储物流业和旅游观光业为主的城乡统筹示范区。全镇已发展私营企业17家,商洛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6家,提供就业岗位1 万人以上。沙河子第三产业也发展较快,镇驻地商业网点已发展到320家,逐渐形成了以餐饮、娱乐、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

       二、主要做法

       三镇在推进重点示范镇建设中,特别注重城镇产业培育,以产业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为产业发展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一是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眉县县委县政府为保证重点示范镇建设,把太白山旅游区管委会作为示范镇建设的实施单位,形成了城镇建设和旅游产业新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快速推进态势。靖边县定期召开重点示范镇建现场督办会,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商洛市委、市政府、商州区委、区政府,把沙河子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作为首要重点工程,整合资源,强力推进,成立了沙河子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领导小组,确定三名区级领导进行包抓,抽调70余名业务骨干参与建设,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周深入建设现场检查不少于2次。1名副县级领导长期在重点镇建设现场驻守。

       二是高起点编制实施城镇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好城镇产业规划对提升小城镇经济实力至关重要。三镇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分析研究特色优势产业,高起点定位、大手笔规 划、大规模发展产业,使人感受到了小城镇发展的巨大潜力。汤峪镇充分挖掘旅游资源,通过规划,打造成西部国际会议中心、关中西部旅游集散地,全国知名软饮产业聚集地,全国修养养生度假区,全国体育赛事中心,旅游产业已成为汤峪镇新的经济增长极。东坑镇按照重点示范镇、产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四位一体”发展路子,努力打造西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沙河子镇以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大力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和现代材料工业基地,以吸引非公经济经营主体800余家,经济实力大大提升。

       三是城镇产业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相融合。三镇将产业发展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产业对城镇的带动作用,增强城镇对资源要素的集聚作用,按照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原则,优化城镇向空间布局,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城镇功能,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扩张,以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增强支撑产业发展,有序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业一体化。通过产城融合,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的同时,生产方式随之转变。

       四是通过完善城镇功能和发展产业聚集人口。人的城镇化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三镇在强力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满足发展需求的同时,通过 大力发展产业,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和进镇人员就业问题。汤峪镇目前已吸引人口8千多人,随着旅游产业发展,三年后将聚集2万人以上。东坑镇仅农业产业园区吸引劳动力1千多人,随着“一区、两园”建设的发展,可吸引劳动力1万多人。沙河子镇目前已吸引5千多人劳动力转移,随着现代工业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将会转移更多的人口。

       通过调研,三镇在推进产城融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也反映了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予以加强和改进,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配套设施不完善,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东坑镇是以现代农业作为支柱产业,农牧业作业范围在20万亩,居住区与生产区之间需要配套相应的快捷交通设施。二是缺乏专业人才。城镇建设急需懂规划建设的专业人才,镇上干部对土地通过“招拍挂”筹集资金的政策不熟悉,致使这项工作进展缓慢。三是镇级政府责任大权利小。一些干部反映,重点示范镇建设不仅仅是搞一些新区建设项目,还涉及产业支撑、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引进、投融资等工作,涉及面广,仅靠镇级政府,难以完成任务。

       三、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把我省建成富裕、和谐、美丽新xx,必须牢牢抓住国家实施一系列重大规划的战略机遇期,坚持 产城融合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不断完善符合我省实际的城镇化发展路子。

       一是加强规划统筹,引领产业城融合。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和引领作用,准确定位、充分论证、高起点、高水平编制规划,并强化执行刚性。切实推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互衔接,尤其要推进产业和城镇规划深度融合,探索编制覆盖城乡全域的总体规划,加快构建统筹推进产城融合的规划体系。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向城镇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经济规模效应。

       二是坚持产城一体,充分发挥产业与城镇的带动作用。按照有利用于产业发展的原则,增强城镇对资源要素的集聚作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城镇功能,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发展,以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增强支撑产业发展,有序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按照xx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尤其要避免在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盲目发展工业,扩大城镇规模。

       三是大力培育城镇特色产业,壮大区域经济实力。一要坚持“产业兴镇”战略。按照“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明确产业定位,以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现代服务等为重点,培育一批市场前景看好的主导产业,引导重点项目和工业项目向园区布局,向小城镇靠拢。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和农业产业化的第三产业,使进镇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策划包装小城镇招商引资项目,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小城镇参与各类招商引资会,通过小城镇较低的土地成本、劳动成本和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建厂。同时,注重城镇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三要适应小城镇发展的需求,把小城镇的住房建设纳入全省城市居民住房保障体系,按照各地小城镇的实际需求量,下达各类保障房计划指标,满足进镇居民服务产业居住的需求。

       四是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当前我省城镇化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短缺。今后要加大财政资金引导的同时,充分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小城镇的建设资金。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对城镇建设的引导撬动作用,建立财政支持城镇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各级财政预算中,要确定一定比例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刚性考核指标。省财政设立小城镇建设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对市县财政投入力度大、建设成交显著的小城镇,省上按项目实施以奖代补,有效引导激发调动各地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积极 性。二要整合落实配套资金。抢抓国家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机遇,策划包装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在国家和省上下达的地方税收返还和一般转移支付中,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比例。捆绑整合发改、交通、建设、环保、扶贫、水利、教育、文化、体育、旅游、文物、民政等部门各类资金,向小城镇集中投入。三要创新投资体制机制。在全省重点示范镇中,选择人口规模大、产业基础强、发展后劲足的建制镇,建立镇级财政,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和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地方税费,除上缴省级以上的规费外,其余部分全额留镇用于小城镇建设,适当返还省级规费。四要大力吸引民间资金,融社会资本用于小城镇建设。完善银企合作机制,积极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支持产业集聚区大项目和大企业生产经营。通过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无形资产商品化、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开发相结合、吸纳民间资本建设基础设施等形式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对于学校、医院、养老院、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可采取市场化运作、“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补助财政投入的不足。

       五是以重点镇建设为抓手,打造全省小城镇集群。XX年,省委省政府启动31个重点示范镇建设,通过两年来的建设,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工业支撑型、旅游带动型、商贸物流型等各具特色的支撑产业,示 范引领效果初步显现。下一阶段,应进一步调动市、县积极性,继续抓好35个重点示范镇建设,抓好8个沿渭河小镇、31个旅游文化名镇规划建设,示范带动全省小城镇集群。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在编制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将省、市重点镇纳入重点支持区域,加大资金、土地、项目等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实施以奖代补。按照完成投资、建设规模、整体形象等,建议省上每年评出5-8个市级重点镇建设先进镇,奖励资金和土地减挂钩指标,调动激发市、县推动重点镇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加大目标考核。将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和文化旅游名镇纳入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每年分别评出10个重点示范镇给予100万元奖励。

       六是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促进农民市民化。一是要进一步改革完善落户政策,制定出台低门槛落户、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的鼓励政策,引导农民自愿到城市落户、创业。二是政府部门要逐步剥离依附在户籍管理上的各项管理职能,使户口登记能真实反映居民的个人身份、家庭关系、常住地址及变动等情况,减少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阻力和成本。三是加大力度对过时政策的清理。对实际居住在城镇,但暂不具备进城落户条件或暂不愿意迁转户口的农村居民和流动人口,按照《xx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实行居住证制度。四是建立实施居住证制度。进一步完善流动 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使长期在城市工作并连续居住、参加社会保险的流动人口公平公正有序落户。五是完善人口信息平台建设,为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创造条件。推动各地完善包括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在内的常住人口登记,加快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各地以常住人口为依据,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统筹考虑常住人口在劳动就业、子女上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方面公共服务的需求,实现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目标。

       七是以“镇级市”试点为突破口中,实施扩权强镇改革。目前,已有岐山县蔡家坡镇、南郑县大河坎镇、神木县锦界镇、黄陵县店头镇、城固县崔家山镇、商州区沙河子镇、兴平市西吴镇等一批省级重点示范镇,人口规模大、经济基础强、发展后劲足,为进一步提升重点示范镇建设档次,增强重点示范镇发展后劲,要大胆创新、积极推进扩权强镇,开展“镇级市”试点。通过赋予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大土地使用权、财政支配权、行政审批权和事务管理权,创新户籍制度改革,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使其成为县辖的“镇级市”,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加大用地支持。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计划指标,单独切块,直接下达镇级市。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建立镇一级财政,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和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费用,全额用于镇级市建设。县与镇级市的财政采取确定基数、超收分成、一定几年不变的办法。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时向镇级市财政倾斜。三是下放管理权限。按照权责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即放的原则,下放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第5篇:产城融合汇报材料

       关于产城融合调研的汇报材料

       xx开发区成立于2022年7月,2022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22年9月,省政府批复安徽无为经济开发区以“一区一园”模式扩区(一园即城东园区)。新园区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不断加大产业转型步伐、推动城市配套完善、进一步提高产城融合水平。现对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产城融合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效及现状

       三年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不断加大城市建管投入,城市面貌大幅改善、产业支撑作用显现、产城融合初见成效。

       1.城市规模逐步形成。城东安置房一期近10万平方米已建成入驻。福园新村公租房及景观苑小区已开工建设,2022年陆续建成。商住配套、邻里中心、孵化器已规划选址,近期启动挂牌手续,有望于2022年服务园区。城市规模的扩张,为产城融合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2.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一是道路工程建成了通江大道公路改建,支十路、经三路、经四路、支一路、福北路中段、福东北路、支二路、纬二路等x条道路,合计里程达x公里,绿化面积达x平方米;福北路、经四南路、支四路、支一路延伸段、支十南路、站后路、支二路延伸段、纬二路延伸段等8条道路相继开工建设,今年能够建成通车。二是供配电工程新架设了35KV陡沟变至经四路、经四路至经三路、福东路到三只松鼠、光讯3条长xxkm10KV线路,合计供电线路达10km;完成园区110KV张庙变前期工作,为今年10月开工建设做好充分准备工作。三是防洪除涝工程沙湾泵站主体结构竣工;沙湾二期排涝渠13km及10座箱涵全面开工建设。四是污水、自来水等各类管网随道路建设铺设到位。其中一水厂(日供水5万吨)和城东污水处理厂(日处理2.5万吨)实质运行并发挥效益,累计铺设管网xx公里,燃气管道铺设已达18公里。城东园区供热站已选址规划,2022年建成供热。城市水、电、气、暖、路等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为产城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问题

       1、公共配套设施严重滞后。截止目前,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已投产企业xx个,在建企业xx个,预计到年底增加竣工项目xx个,现有企业员工xx个,预计明年上半年入驻员工xx多人。但园区公共及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无开发类商业、住宅配套,不能满足企业员工居住、金融、文娱等生活所需,严重影响园区产城融合发展。

       2、区划调整影响。无为经开区二坝园区已整体划入弋江区,二坝园区经十多年建设,无为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已基本建成,华谊等大项目税收稳定,现从新开发新园区,造成资金紧张,无为县财政不足以大量投入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建设。

       三、提出建议

       1、坚持规划先行,优化空间布局。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已纳入无为县城市规划,是“三区”中的最重”一区”,符合无为县城市整体发展布局,城东园区紧邻无为中心城区,是无为对外交往的门户,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可与无为城东片共建共享。无为经开区主导产业定位为生命健康(健康食品和生物医药)、电力电气及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要围绕主导产业推动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挥优势产业带动作用和集聚效应。同时要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服务配套,发展新型服务业,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2、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承载能力。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形成“五横六纵”干路网格局,根据项目落户情况,完善支路网布局,按照道路建设“四同时”要求,同步完成地下弱电管网建设;加快供热站、11万伏张庙变工程,满足企业供电、供热所需。加快公厕、小型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建设,提高环卫保洁质量。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违章建筑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道路绿化、公共绿地等管理,营造优美城市环境。尽快完善城东园区商住配套、孵化器、邻里中心建设方案,积极引入优质的开发企业,借助社会资本降低政府财政压力,通过市场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第6篇:上海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上海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嘉定—上海产城融合的领先者

       作为上海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三大新城之一,嘉定是上海产城融合的领先者。一座新城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就会变成空城,要想有活力,就必须要‚产城结合‛。

       嘉定已制定了南、北、西、中‚四大板块‛发展战略。南部是以生活服务、现代物流、专业性市场为主的‚三产‛综合发展板块;北部是以汽车零配件、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板块;西部是上海国际汽车城板块,将建成国家级汽车产业高地和极具特色的现代化的安亭新镇;中部是嘉定新城板块,是集文化教育、科研培训、运动休闲、旅游度假、生活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城区。

       奉贤南桥----上海最生态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奉贤区委书记张立平讲述未来的南桥新城时曾说:‚它既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化新城,也是一个适宜居住的新城,提倡‘产城融合’,真正做到生态、低碳、智慧、宜居。它将成为上海南郊的综合性服务型核心新城、服务长三角南翼及大浦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门户城市,也希望它能成为未来低碳建设的示范城区。‛

       青浦朱家角新城规划一城两翼 推崇‘产城一体 水城融合’

       淀山湖新城将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内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以及具有‚水乡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的生态宜居城市。至‚十二五‛期末,初步构筑‚产城一体、水城融合‛的淀山湖新城主体框架,形成六大发展片区。中片(西大盈港与同三国道之间部分),是青浦区区政府所在地,着力打造青浦城区行政、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功能集聚区和居住区;东片(同三国道以东,油墩港以西部分),形成具有独特现代水乡风貌的、配套设施完善的居住区;西片(西大盈港与港周路之间地区),构建会议、会展、商贸、商务等高端服务功能集聚区,结合设置生态型和特色型的居住开发,积极营造‚滨水城市‛的特征,构建良好环境;滨湖(朱家角)片(港周路以西至淀山湖沿岸部分),建设旅游休闲和特色居住功能集聚区, 强调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保护,兼以旅游开发,营造传统水乡古镇风貌特色和滨湖景观特色;北片(上达河以北,外青松公路以西部分),推动工业产业转型,提升产业能级,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和创意产业功能集聚区;工业区片(上达河以北,油墩港以东部分),保留现状工业,着力进行环境改造和设施完善。同时,积极打造青浦老城商业中心、公园路公共服务中心、三分荡商务商业中心、朱家角旅游休闲中心和老西大盈港创意研发中心等五大功能中心,围绕大淀湖、三分荡、淀浦河构筑新的公共服务空间,推动‚产城一体、水城融合‛发展。

       军民融合调研报告

       媒体融合调研报告

       高新区产城融合初步成效

       关于全市复工复产工作调研情况报告

       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