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对比分析

       《中外建筑对比分析》

       (人文艺术 视觉传达2022杨世杰43100)

       摘要:

       建筑产生于人类征服自然的斗争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宗教信仰、科学文化、文学艺术等因素不断赋予建筑新的内容和形式,从原始的洞穴、巢居到今天的城市综合体便是这一过程的缩影。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深化与拓展。建筑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提供了物质空间环境,而人是不能脱离社会孤立存在的,因此建筑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联,它时刻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背景,传达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建筑和美术的完美结合, 使造型缤纷的建筑在视觉上为我们带来强烈的冲击, 不同建筑体现出的不同美感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现代建筑正逐渐全球化, 所以古建筑最具有地域代表性, 下面就着重进行中西方古建筑艺术美感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地理环境 设计理念 历史文化 色彩装饰

       一、东西方地理环境造成的文化根源差异

       亚洲地域广袤而分明, 有宽广的平原、奔流的江河、雄伟的高山。而欧洲的地貌较为分裂, 小块的平原、密集的山岭和河流。这种显著的地区差别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基础,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风格。

       欧洲和中国在地理环境方面的这种差异, 导致在文明诞生时, 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结构, 而这种社会结构的差异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延续下来, 又进一步对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体与多元, 历来是中国与西方社会结构的根本差异。[1]

       大一统的精神在中国的皇城、北京故宫[如图一]的主轴线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大清门开始, 之后依次是天安门、端门八午门、太和门、乾清门、坤宁门, 最终以神武门作为整个序列的结束。这一系列门组成了起承转合的连接点, 塑造了高潮迭起的空间。其中最精彩的是从天安门到太和殿, 经过四个不同形式的封闭空间, 由窄到宽, 由低到高, 由小到大, 通过这些变化引出建筑群的主体太和殿, 将人性空间演变成为王权与神权的空间。

       西方建筑重视个体特征则是多元精神的体现, 同属皇家建筑的凡尔赛宫[如图二], 从平面图上看, 就没有故宫这样清晰鲜明的中轴线概念, 从建筑内部风格上看, 不同区域却凸显个性化,有大理石庭院、维纳斯厅、阿波罗厅、狄安娜厅、镜厅等各具特色的区域。这些设计与多元精神是分不开的。

       

       

       二、天人合一还是天人相分的建筑设计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与之相匹配的建筑设计理念是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观念, 于是十分重视建筑、人、环境三者的关系。(1)

       苏州园林[如图三]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 在设计构筑中, 采用因地制宜, 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手法来组织空间, 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 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 自然山水融入园林建筑设计中。作为历史珍贵遗产,中国古典园林有其世界地位,这是学者们所公认的。影响所及,不但达到朝鲜,日本,而且还远及十八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造园史上的渊源之一[1]

       与之相对应的西方观念是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虽然这个命题早被批评为带有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观点, 但是一定程度上能体现西方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趋向。这体现在建筑设计理念上就是天人相分的观念, 所以西方的建筑师设计理念有创新大胆、与自然的对抗性很强的特点, 在外轮廓的处理中, 有意强调建筑的几何体量, 特别是那些常见的巨大弯隆顶,更是赋予一种向上与向四周扩张的气势, 那些纯粹几何形的造型元素, 与自然山水林泉等柔曲的轮廓线, 呈现出对比与反衬的趋向。

       

       三、东西方历史文化根源

       除美国以外, 中西方文明前期都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在古代,中华文明远先进于西方文明, 当中国发展为封建统一集权国家时, 欧洲还是奴隶制的社会。因此, 相对于西方, 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 而且封建主义观念也比西方要根深蒂固得多。西方人崇拜天, 宗教特质突出, 由此诞生的宗教建筑总体来说有一个重要特点:以向往的天上、神的居所为模板。宗教建筑的风格也影响到了民居。

       以闻名的哥特式建筑[如图4]为例, 人们往往研究它都以宗教建筑为主, 总结的哥特式三大特点探究———尖塔、拱形、玫瑰窗等。但是往往忽视了这些表象的根源。西方有很多神话传说, 人们自己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天上世界, 神是完美的, 所以建筑风格上体现了向往天的特点, 设计上必须用完美的神的尺度, 也正是他们对超验和永恒的神的渴慕与向往的最好表达方式。

       从总体特征看, 西方古代建筑以神的尺度表现了神性的崇高, 神庙与教堂, 也就成为最高等级的建筑类型, 能够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西方建筑的风格。

       东方人崇拜祖先, 人们相信祖先驾鹤西游仍会庇佑他们的后代, 子孙发愤图强也是为了光宗耀祖。因此东方人要为他们的祖上建造舒适宜居的环境以南方的一种著名建筑形式为例就是祠堂[如图五], 我们可以发现, 祠堂相比于西方的宗教建筑更近于居所而不是以完美、高贵为特点的殿堂。[1]

       

       

       四、建筑色彩及装饰差异

       中西方建筑美术差异除了上述差异之外, 还有颜色上的差异在中国, 使用色彩来增强建筑的美感是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 这个特点与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是息息相关的, 建筑采用的木料并不能长久使用, 所以设计者多善于在木料上涂上油漆或是桐油来保护木料, 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使建筑既实用又美观, 后来又出现用丹红进行装饰或者绘制彩画等方式来展现建筑的艺术美。北方的建筑色彩浓重, 南方的建筑色彩却偏淡, 故宫和苏州园林的建筑色彩就是南北方建筑的典型代表。在古代, 建筑的颜色通常代表着地位, 如皇宫多采用黄色和红色;官员住处多采用蓝色和绿色等。

       在西方, 建筑色彩的运用相对于中国来说更为简单一些。从外部来看, 大多数都是石材本身的颜色, 颜色相对单一, 只有在教堂建筑群中, 会出现一些较为鲜艳的颜色的使用, 比如建筑外部和穹窿顶外部使用红色、绿色、橙色、黄色等色彩来增强建筑的独特和美感。西方古建筑非常注重内部的装饰, 大多数都以壁画的形式进行装饰, 壁画的内容则以圣经故事为背景题材, 用不同画风来展现, 如湿壁画等手法。15 世纪以后, 设计师们开始用油画手法进行绘制, 丰富了建筑的色彩, 再经过特殊处理增强持久性, 其中教堂建筑尤为突出, 具有鲜明的代表性。[1]

       结论:

       建筑艺术风格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中西方建筑艺术风格在地理环境、设计理念、历史文化等许多方面的差异, 使中西方在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上为人们呈现了不同的美感。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人拥有一方人独特的文化, 地域的差异为我们呈现了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 建筑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产生无与伦比的审美感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更是凝固的一方水土, 这就是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现代城市的建设应该遵循建筑影响因素的基本规律, 城市建设也是在为后代创造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谢雄敦《从东西方地域差异看看中外建筑风格》[D]--江苏建材2022-(04)

       [2]姚奇超《中外建筑艺术美感对比分析》[D]--四川水泥2022-(12)

       [3]刘郭桢《苏州古典园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01):3-4

       [4]李少林《中外文化艺术史丛——西方建筑史》[M]--内蒙古人民2022-(04):1-2

       [5]张弘《中外建筑史》[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22:1-2

       纪委审理工作成效对比分析

       新旧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对比分析

       天猫与京东对比分析

       自考复习专题,中外新闻作品分析复习资料

       中外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