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复兴[5篇范文]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复兴

       谁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 工业092班 刘常进

       选了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是我不会后悔的选择。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对这种文化在我国的现状也表示十分担忧。

       现在就“谁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发表一下我的浅见。

       中国近代经历了几个严重破坏和抛弃传统文化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1919年中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猛烈抨击了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将反封建思想推向了高潮。许多参加运动的学生和百姓并没有真正明白反封建到底是反哪些思想和制度,就把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统统否定了,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思想。这对中国核心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第二个时期: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最严重的打击和摧残,几乎到了灭顶之灾,1966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破四旧”给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面貌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毁灭性打击,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庆典和流传千年的生活方式遭受了空前的质疑和破坏。在这个时期还严重扭曲了人性:子女批斗父母、夫妻互相提防、朋友相互揭发等,把个人崇拜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中国的伦理道德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维持了几千年的家谱体系几近完全摧毁,至今无法正常恢复,失去了根和祖宗的民族是非常危险的。端午、春节、重阳等传统节日也被批判,文化艺术遭受空前浩劫,甚至对中国历代子孙顶礼膜拜的圣人孔子和其理学都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鄙视,足以见得此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摧残至深。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只要提到传统的东西就会被冠以封建迷信的帽子,再也没有人谁敢提敢想和敢传播传统文化了。从此,中国人便失去了信仰和传统价值观,伦理道德也开始变得模糊了。

       第三个时期:中国还没来得及思考传统文化还应不应该恢复,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西方通过电影、音乐、书籍、教育、商品等生活方式一夜之间席卷而来,崇洋思想盛行。当时中国的年轻人根本还没明白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就很快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失去了自己的“根”就很容易接受别人的东西)。但我们并没有学到西方文化的真正内涵和精髓,学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因此,我们对西方的文化就显得过分谦卑和崇拜,失去了自我传统的文化认同,从而变得浮躁和强烈的不自信。

       看看70至90年代的年轻人那个不是看着日本动画片和美国好莱坞电影成长的,那个不对强势国家的文化与制度羡慕不已,并以刻意模仿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为荣,这是非常危险的倾向。当然,我并不反对学习和吸取强势国家的文化,但是我们必须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根”绝不能本末倒置。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不能很好的认识和尊重的话,那是是非常可悲的;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国人的行为思想也是非常危险的。

       以上三个时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摧残和抛弃得差不多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如果我们还不能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没有意识到推广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拯救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还不及时果断的制定计划和采取行动。将来我们的子孙就会变成强势文化的附属品,就像失去根的浮标一样随波逐流,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要不了多久将会逐渐消失,这是非常可怕的后果。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现在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上流社会的人士慢慢开始重新认识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了,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和传播了。最近几年儒学、佛学、道教等国学变得热起来了,这是非常好的苗头。但愿是中国传统文化复苏的迹象,而不仅仅一种流行现象。要想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很好继承和推广,首先要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基石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是伦理道德

       如果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喻成漂亮的羽毛,那么伦理道德就是皮,羽毛是根植在皮中。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根本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很好的展示自己羽毛的风采呢?如果我们自己连赖以生存的传统伦理道德都抛弃了,何以将传统文化继承下去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基石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最完整的价值体系,伦理道德也影响了我们几千年的生活和价值取向,即使在经历了上述三个时期,目前还能找到它的影子。要想复兴传统文化就必须从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做起,就必须将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潜移默化植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去,我认为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是全世界最好的体系之一。传统的伦理道德包括这几个关键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按照这12个字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中国几十年后又将会变成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民族。现在很多人人觉得传统文化离自己很远,认为传统文化会与现代文明相冲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哪一个字不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哪一个字不能指导和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这12个字是根本,也是做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人所必须具备的。

       我认为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孝文化”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孝文化”更传统更中国。“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夫孝,德之本也”,“孝文化”在中国为维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孝”是最原始最基本的道德,如果一个人是个孝子,我想他(她)的人品一定不会坏到哪里去,相反如果连他(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他还会爱别人吗?还会爱这个国家?还会爱自己的企业吗?一个有孝顺的人无论他是为官为商为民都是可以放心的。现在许多的年轻人非常的自我,只在乎自我的感受,总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应该的,从不为父母着想,不体谅老人,更有甚者儿子杀父、杀母将父母赶出家门的新闻时有见诸报端。还有现在的“啃老一族”现象非常普遍,好像理所当然似的。我认为现在要大力发扬“孝文化”,进行“孝文化”建设,同时树立榜样,激励先进,政府官员要做出表率,以善待父母和老人为荣。把“孝文化”教育作为青少年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来抓。中国的“家文化”与“孝文化”是相辅相成的,社会是由一个个小家组成的,如果每个小家庭和谐了,每个小家以孝为先一代传一代整个社会和国家自然就和谐了。又比如“忠”文化,在古代“忠”文化主要体现在忠于自己的君主,“岳母刺字”的故事激励了多少中国的忠烈之士影响了多少代平民百姓,使多少人为之动容和前赴后继。对于现代生活 “忠”文化同样重要,忠于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祖先、忠于自己的事业、忠于自己的信念、忠于自己的家庭和朋友,当我们忠诚转化成一种信念时,这种信念将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只要将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从一开始就根植于孩子的意识里,并按此标准要求他(她)们的日常行为,就不会出现现在社会上那么多不和谐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增加了巨大的社会管理成本。如果我们一直坚持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来指导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来影响每一个中国人的价值观,我想中国要不了多久就会变得真正的强大,社会变得更加安定、团结和和谐,人与人之间会变得更加信任和融洽,真正实现“无为而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和一种价值观

       我们不仅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同时还要树立中华民族的信仰。一个民族一定要有所信仰、有所敬畏,才能够更好的发展。而现在我们的中国人恰恰是缺少这些东西,我们太相信自己了,把自我的利益看得太重了,只要对自己有利,甚至不择手段达到目的,变得无所畏惧什么都不怕了。根本就不相信什么因果报应、不相信天堂和地狱,认为“上帝死了”。我并不是一个狂热的“有神论”者,但我知道一个真正有信仰和相信有上帝的人难道不比我们更有良知、更宽容和更懂得感恩吗?看看信基督和信佛教的人就明白了,难道他(她)们不比我们更仁爱吗?!(当然,我并不是提倡大家都去入基督和佛教,况且基督和佛教一些消极的思想我并不认同的)。我想表达的是“有神论”并不等同于封建思想,“有神论”的观点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一个人罪恶的念头和行为。我认同净空老法师所讲的孔庙代表的是师道、祠堂代表的是孝道、城隍庙代表的是因果关系。这三样东西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把这三样东西和封建思想一样对待,已经摧残得差不多了,导致现代的中国人变得茫然和无所适从。

       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些人一提到传统文化就会想到那些封建习俗和生活方式,比如穿长袍、留长辫、读文言文和繁缛的礼节,传统文化更不是裹小脚、童养媳、一夫多妻、三从四德等封建习俗;当然也不仅仅只是民风民俗、民间工艺、传统节日、戏剧文学、园林建筑、琴棋书画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其实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一种信仰、精神和一种价值观。

       就拿中国的传统节日来说吧,“清明节”表面上看祭扫和修整祖墓,其实更是一种对祖先的怀念;还有“重阳节”,古代是要祭飨天帝和谢祖先恩德的,之后又添加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内涵,这两个节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还比如“端午节”难道仅仅是吃粽子、赛龙舟吗?“端午节”体现的是一种爱国的精神和对爱国人士的一种敬仰和尊重。春节民间有祭灶神、放鞭炮、大扫除等风俗习惯;祭灶神是对赐予我们食物的灶王爷表达感恩之情,而放鞭炮和大扫除则是寓意驱赶灾难和破旧立新的愿望以及辞旧迎新的祈求。另外中国古典戏剧文学大多是宣传惩恶扬善、体现仁义道德和真善美的传统思想。

       当我们正确认识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后,那么怎样渗透和推广到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当中去呢?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从基础教育开始,我非常赞同净空老法师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先从基础教育开始,而且要从国家领导人做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我们国家领导人到处都宣讲伦理道德和传播传统文化,以身作则,上行下效,影响力不言而喻。比如2022年江泽民在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与其他国家元首穿唐装的画面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益,很好的推广了中国的传统服装,那一年唐装在全世界非常的流行。今年3月份温家宝在与网民交流的时候透露了自己母亲的身体状况,说母亲前几天患了脑栓塞,双眼几近失明。说这句话的时候声音很低沉看得出温家宝非常的难过,这个情节使多少中国人为之动容。有网友这样说道:“当我们听到温总理老母亲前些天突患脑栓塞,眼睛几乎失明的情况时,我老两口泪流满面”。温家宝这样的举动和行为是中国传统“孝文化”最好的体现和教育。

       当然这些还远远不够,如果我们国家领导人和每一个政府官员都能够身体力行的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去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去做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有意义的事,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就会重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传统文化的教育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仅仅靠我们的政府领导用榜样力量来教育显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普及教育,从小教育,将中国传统的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编入到小、中、大学的课本里,同时还建立一套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和制度,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

       近几年中国政府在大力推广孔孟之道,在全世界开办“孔子学院”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一个国家的强大首先是文化的强大,文化的侵略远比战争的侵略厉害,武力只能控制你的身体,而文化它不仅可以控制你的身体而且还可以俘虏你的心;武力入侵可以消灭一个国家,而文化入侵可以毁灭一个民族。仔细看看现在哪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伴随着文化的强大。美国、欧洲、日本的文化有多少人在仿效,有多少人对这些国家的文化羡慕不已,近几年就连韩国的文化和商品也在大肆的进入中国,形成了所谓的“韩流”。更别说西洋文化和日本文化了。并不反对学习和借鉴强势国家的文化,但是我们的根不能丢,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根都丢掉了,我们中国人只能变成别人文化上的傀儡。因此,我们要尽快恢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刻不容缓!!

       中国传统文化新活力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我们一定要自信,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无法比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只是缺乏正确的重新认识和教育,也没有很好的通过现代化诠释。

       非常可喜的是,近几年民间有许多形式来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如由周杰伦和方文山共同创作的《青花瓷》、《本草纲目》、《兰亭序》等耳熟能详的歌曲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喜爱,传统文化通过新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容易被人接受,使更多年轻人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原来这么美、这么迷人。方文山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讲到:新加坡有一青年为了能听懂方文山歌词的意思专门学习了中文。

       还有传统文化的“超女”于丹乐此不疲的通过电视、书籍、座谈、演讲来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于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其变得通俗易懂;另一文化名人易中天更将历史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像评书一样绘声绘色,受到了明星般的追捧;《马未都说收藏》也很巧妙的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儒家文化的示范区安徽汤池镇,教育从最基本的《弟子规》做起,严格规范了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学习上的行为准则;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和《开心学国学》等栏目的热播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等等这些社会上涌现出来现象充分说明了我们传统文化是具有巨大魅力的。还有,中国的政府越来越开放,与国际上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比如在世界各地举办“中国年”就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很好的方式,还有2022年奥运会使全世界的人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重新的认识,2022年上海的世博会同样又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好时机。因此,只要我们将传统文化注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我想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能产生新的魅力和活力。

       我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学者、政府官员和百姓都能够加入到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大军上来,并与现代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与时俱进。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新的活力,因为传统文化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正襟危坐,完全可以雅俗共赏的。

       当然,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并不能解决现代社会的所有问题,我们一定要建立维护民主、平等、法制的现代化社会制度。传统文化是魂,现代制度是纲,只有建立在现代科学的社会制度之上才能保障传统文化走得更远。

       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之时就是中国真正的崛起之时

       西方国家为什么说我们是“沉睡的雄狮”?特别害怕有一天我们醒来。因为他们心里清楚我们的传统文化很厉害,传统的价值观很有力量,而且中国在世界历史上有过许多辉煌的时期,那些辉煌的时期都是文化最繁荣的时期(如唐朝GDP占了全世界的40%,南宋时期占了全世界GDP总量的一半以上)。特别在亚洲当时受到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有日本、朝鲜、韩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甚至有些国家以当时的汉语为官方语言,直到后来才创立自己的语言。现在还有些国家与我们一样过春节。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有绝对的信心,我认为,我们传统文化全面复兴之时就是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醒来之时,发挥威力之时。

       新加坡不遗余力的推行中国的孔孟之道,日本对儒家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远远超过中国。我们自己拥有这么好的传统文化,都不能够挖掘其应有的价值,反而对别人的文化佩服得五体投地,有句俗话说得好:“捧着金饭碗去讨饭”。

       我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叫《中国不高兴》,这本书里的文章虽然有些偏激和片面,但提出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那就是中国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里、需要有“大目标、大战略”。我认为大目标就是要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的世界是“软实力”为王的时代,软实力的核心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就更应该马上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全面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使传统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第二篇:网络文化有利于传统文化复兴

       谢谢主席!各位老师,各位观众,大家好!

       今日我们在此辩论,无论是对方还是我方,在座的每一位都和我们一样,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互联网时代的当下,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或多或少受到过“网络文化”的影响。而整场下来,对方辩友滔滔不绝的陈词显然避重就轻,漏洞百出。

       第一、对方定义不清,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

       “网络文化”的定义无非是从广义上和狭义上两个层面的解释。我方认为“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实为其广义上的定义,您方坚持的“人们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文化”实为其狭义定义。从“传统文化”复兴的历史进程来说,无疑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考虑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的人类文化;就算从您方狭隘的定义来说,文化作为人类意识的产物,“网络文化”的产生同样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实质是“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补充和转型。

       第一,破题错误,复兴的涵义。

       病树重春仍需吸收养分,凤凰浴火重生长出来的羽毛还是以前的那一根吗? 第二、对方逻辑不清,企图混淆视听。

       既然“网络文化”实质上是“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补充和转型。因而,对方辩友一再强调“网络文化的兴盛”导致“传统文化的衰落”,不知是何逻辑?难道绿甘蔗上面长出香甜的红甘蔗,绿甘蔗就枯竭了吗?显然不是,“传统文化”借助“网络文化”的平台得到传播,不但不会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相反,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对方辩友以偏概全,避重就轻。没有分清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对方辩友一再纠结于“网络文化”中出现的糟粕部分,而对“网络文化”的精华部分避而不谈,屡屡回避我方XXX(网上京剧发挥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问题,是不是自认理亏呢?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传统文化”在复兴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能忽视“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所发挥出来的功效。正如我们为了治好病人试用一味“新药”,必然须以“新药”所发挥的药效作为评判标准。“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大家都懂,既然目前没有更好的选择,因为这三分的毒,对方辩友您“何弃疗”啊?

       回到我方观点,今天我们的辩题中,“传统文化”是主体,“网络文化”是“客体”,“复兴”是目的,“传统文化的复兴”体现在“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保留、传承和弘扬,对于“客体”功效的评价,显然要从“客体”本身的特性来评判。我方认为: 1.网络文化保护了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复兴基础。

       网络文化信息交流的开放性和参与型,包容接纳了传统文化的各种存在形式,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奠定了基础保障。

       2.网络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复兴的动力

       网络文化表达形式的自由性和多样性,增加了传统文化的趣味性,提升了传统文化的灵活应用,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复兴的动力。

       3.网络文化弘扬了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体现

       “传统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延绵和进步,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人类创造出了“网络文化”,这同样是“传统文化”在复兴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传统文化借助网络文化广泛性,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受众面,加快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进程;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如虎添翼。这不正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体现吗?

       互联网,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传统文化”的复兴过程必然将与互联网交织相融。《互联网时代》纪录片中提到,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技术力量从来都是不断推动了人类创造新的世界,而非阻碍了人类的进步。正如当下党的十三五规划,提倡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推动传统文化的网上传播,却从未提及“坚决打击和取缔”“网络文化”。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必然存在一定的不可预料的影响使得我们在尚未仔细品味到网络的“甘甜”之前,先领略了它的“苦涩”。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我方坚信,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流意识的背景下,党的政策方针对网络建设的积极引导下,终有一日,我们将驯服这一匹“脱缰的野马”,奔腾前进,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飞速复兴!谢谢!攻辩环节提问: 线路一:

       1.请问对方辩友,当下正是网络时代,您同意吗? 2.传统文化能够通过网络文化的形式传播,您同意吗?

       3.您如何看待十三五规划中提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推动传统文化的网上传播呢? 4.您如何看待当局政府加强网络监管,从未提及“取缔和剔除”“网络文化”呢?

       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可见党和国家正在积极利用“网络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请听下一题: 线路二:

       1.请问对方辩友,我国现在正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您同意吗? 2.我国正在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和监控,您同意吗?

       3.请问对方辩友,怎样看待我国《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定》中提到 加强网络监管,加速传统文化转型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请问对方辩友,您觉得当局采取的对待网络文化的政策态度是否有效呢?

       5.您认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网络文化的建设能不能成为传统文化的复兴的途径呢?

       既然国家也在积极利用“网络文化”来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我们为何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法规,充分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网络文化的建设将会走向健全,最终为我所用,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呢?

       自由辩论剩余时间提问:

       1.怎样看待《中共中央文件决定》指出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

       1.请问对方辩友,您觉得比起通过“网络文化”的形式复兴“传统文化”的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 2.请问对方辩友,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能不能保障发挥好的作用?

       3.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看待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指出:积极利用网络文化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4.当今大变革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请问对方辩友,不借助“网络文化”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

       5.请问对方辩友,您看过《三国演义》吗? 6.请问对方辩友,您知道《易中天品三国》吗?

       7.请问对方辩友,您如何看待由《易中天品三国》引起的“三国热”呢? 8.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看待由《于丹品论语》引起的“论语热”? 9.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看待由王立群度《史记》引起的“史记热”呢? 10.请问对方辩友,怎样看待“网络公开课”? 11.如何看待“网络春晚”?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 培育网络文明道德新风

       1.互联网是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传播平台。网络的日益普及,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由此而形成的网络文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网络文化以其丰富性、开放性、娱乐性越来越为人们所欢迎。

       2.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这是党中央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的一项重要措施,也为我们扩大宣传思想工作阵地,建设西部文化强省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3.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1.37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0.5%。未来的社会是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4.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来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成为我们对外、对内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我们把握国际动态、了解舆论信息,进行宣传文化建设的新渠道。因此,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弘扬先进文化,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为广大网民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便捷的服务,以高格调、高品位、高质量的网络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提高全民族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深远意义。

       5.网络文化已成为一种强势的大众传媒文化。因此,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通过在网上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进而弘扬体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文化,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

       6.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提升商洛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世界。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开阔了人们视野,丰富了知识,扩大了信息共享的范围,为我们推进突破发展,构建和谐商洛,实现“文化强”的目标,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展示我市重大的发展建设成就、开放的投资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方文化等,树立商洛良好的对外形象,不断增强商洛发展的软实力。

       7.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通过政策法规、经济手段和技术监督等方式进行间接规制。

       8.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数字化多媒体等网络文化重点项目建设,构建健康向上的网上文化平台,形成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

       9.一是加强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二是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三是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四是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五是运用法律法规对网络文化进行强制管理。深入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引导网民和网络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增强维护网络文化环境的责任意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促进网络文明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2.第三节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并纳入国民教育,继承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大力推行和规范使用国家语言文字。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杜绝破坏性开发和不当经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传统戏曲。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扶持民间文化社团组织发展。

       第五节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丰富网络文化内涵,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创新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网上宣传方式,提升网络舆情分析和引导能力。加强互联网分类管理,强化运营主体的社会责任。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引导广大青年争当“中国好网民”,倡导网络公益活动,净化网络环境。

第三篇:对复兴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的几点思考

       对复兴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的几点思考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瑰宝。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出现过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及中华文明等。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消失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完整地延续下来了。这是因为中华文明的内涵是儒、释、道三家文化与教育的精华,是充满和谐、智慧与道德的文化与教育。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处处彰显本性本善与回归自然和谐的真理,对指导构建和谐世界、长久繁荣有着深远意义,应该发扬光大。今就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如何复兴之,愿以愚者一得之见,抛砖引玉,请教于诸方仁者。

       一、内涵:以和谐为贵

       当我们走进中国的名胜古迹——北京故宫,就会被那庄严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所吸引。“和”是故宫建筑文化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魂。“太和”是宇宙的本体,宇宙本来是和谐一体的;“中和”是宇宙所现的相,这个相是平衡、中庸的,如白天黑夜交替平衡,四时寒暑运转不穷,万物有序不相冲突等等;“保和”是宇宙规律的保持运用,是人要修养诚敬谦和的心态,掌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太和”、“中和”、“保和”,示现了宇宙的体、相、用。而 “和”的文化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魂。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的教诲。老子在《道德经》中两次提到“和其光,同其尘”,教人法于自然和谐,与芸芸众生水乳交融。佛教提倡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佛教中的僧团,就是和合团体的意思。2022年4月在中国杭州召开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宣言书中,倡导“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

       可见,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以和谐为贵。而对“和谐”的深入探索,那是穷达宇宙本源,直指心灵深处的。传统文化的主流儒、释、道三家都认同世界、宇宙本来是和谐的。

       儒家经典《中庸》篇有名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宇宙的本来面目,所以又称为“天下之大本”。而欲达到此境地,必须用“和”。换句话说,宇宙的本来之相就是和谐,而人也必须用和谐的心态(非喜怒哀乐的心态)来证入宇宙本来的和谐境地。

       《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也指出:道生天地万物,以阴阳相交而形成均衡状态,故有宇宙之和谐。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37卷第26品之四)中说:“一切有为,有和合则转,无和合则不转。”宇宙万物都是众缘(各种条件)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若没有各种条件和谐的结合,就不可能有宇宙万物。又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第19卷,第20品)再次说明宇宙法界万有,由心性所现,与心性一体,因而本来和谐。

       那么,构建和谐世界应如何入手呢?中国2022年召开的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便是最好的答案:“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世界万物既然由心所造,和谐世界必定要从心开始。

       日本江本胜博士,对水进行十二年的研究,发现人的心念能改变水的结晶体形状。例如怀着和平的心态把一杯水贴上“和平”的字样,另一杯水用斗争的心念贴上“战争”的字样,过一段时间,通过仪器观察,会发现前者的水结晶体变得非常美丽,而后者的水结晶体变得十分难看。江本胜博士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和平、爱心、感恩的心态、语言、文字施之于水,水的结晶体是最美丽的。所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要把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带给世界,那么我们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工,须先从内心化解一切矛盾对立冲突,保持和谐的心念,养成诚敬谦和的修养。须知:宇宙本来和谐,一切矛盾对立冲突本来没有。放下内心对一切人、事、物的冲突,便得到与宇宙天地合一的和谐境界。这是传统文化早已揭示的真理,应恢复它本来的面目。

       二、复兴:以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中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古训。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是把教育放在首位的。

       中国古代文化教育是渗透在百姓的生活中的。每个县市镇都有祠堂、孔庙、城隍庙以及寺院庵堂。

       祠堂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这是伦理教育,教孝悌的。《孝经》说:“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对先人要常常祭祀,怀念不忘,而能不忘本,念亲恩,知恩报恩,立身行道。所以《论语》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孔庙的设置,是用以道德教育,教尊师重道。礼拜至圣先师孔子,莘莘学子,不忘孔夫子的教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再看城隍庙里有地狱图,是道教的文化教育,教育群众深信因果,警戒人们不能做坏事,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因而潜移默化地教人自觉奉公守法,行善积德,因此可以说:一座城隍庙教化一方百姓,至少抵得一万名警察。

       再看佛教的寺院,这是一座艺术博物馆和学校的结合体。寺院里的巍峨大殿建筑群,庄严的佛像,四壁的雕塑、典雅的供具、幢幡、灯式,以及音乐、经典、礼仪,无不充满文化的色彩和教育的含意。比如一进寺院门,所见到的大肚弥勒菩萨像,他满脸笑容,提醒人们“呈平等心,现喜悦相”,肚大表示能包容。他教化人,若能生欢喜心,常常微笑、度量宽容,必能接受佛法。大雄宝殿供奉的释迦牟尼佛,是佛陀教育的本师。他教什么?他教慈悲清净,对别人慈悲帮助,对自己清净身语意三业。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含有慈悲(释迦)和清净(牟尼)之意。又如:地藏菩萨表孝悌,观音菩萨表慈悲,文殊菩萨表理智,普贤菩萨表笃行;供灯表智慧光明,供水表清净平等,供花果表修善因得善果;事事物物皆具教化之功,而无迷信之意。所以佛教,回归它的本来面目,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宗教。

       清朝雍正皇帝对儒、释、道三教文化造诣很深,他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十五日,特签发的《雍正上谕》文中说:“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又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可知儒、释、道三种文化教育都应该同时大力推行,以净化人心,和谐社会。

       而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理念是:“人之初,性本善”。肯定人的本性都是善的,都有佛性,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就愈来愈大了,善良的本性会随后天的污染而被覆盖,变成习性,所以儒家的基础教育课本《三字经》指出:“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文化教育的原理就是改变污染的习性,恢复至善的本性。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一切文化教育都是帮助人恢复本性的真善美慧。

       为此,我们提倡伦理、道德、因果、智慧(内求)、科学(外展)的教育,而这五种教育的基础,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根,是扎在《弟子规》的教学上。《弟子规》是儒家教育的基础课本,目前在海内外流传很广。它是家教的集大成,也是一个人修德立业的根基。以“孝悌”立足,扩展至一个人的工作作风“谨”、“信”、“泛爱众”(为人民服务精神)、“亲仁”(跟圣贤人学习)、“学文”(学习文化艺术)。《弟子规》是对个人全面素质的教育,是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它对当前的道德文化教育有深远的意义。

       三、弘传:以德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众生活中,无论是戏剧、电影、音乐、舞蹈、曲艺、诗词、歌赋、对联甚至是说书、相声等等,无不贯穿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内容。古代信息不发达,人们只要听一段说书的讲“桃园结义”,“木兰代父从军”,逢年过节看一段戏剧“岳飞精忠报国”,孝悌忠义之德已深入民心,以德为本的中华文化千百年来滋润着百姓的心田。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一个“中国梦”,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须从“格物致知”开始。格物,我们的理解是与物欲格斗,摒除五欲六尘的诱惑;“致知”是开智慧。当放下物欲之心,本有的智慧才会开启。

       儒学、佛学、道学都是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研究儒学、佛学、道学是为了更好地学儒、学佛、学道。知行合一,才使我们的研究具有价值。如果我们只做儒学、佛学、道学的学术研究,而不努力落实德行的修学,则难免《弟子规》中“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的批评了。学儒、学佛、学道,都是从我做起,从我修身做起,从我正心做起。为世人做出儒、释、道的好榜样。

       作为一名教育工,我常常思虑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国儒、释、道三家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培养一级国学大师来承传弘扬。培养师资的培训宜用小规模书院形式,由老师与学生在一起生活和学习,老师用自己的品行做学生最好的表率,言传身教。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本身有真实的德行学问,为大众做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表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图名,不图利,能全心全意终身投入道德文化教育事业。

       录取学生的标准是能将儒家最基础的立身标准《弟子规》百分之百做到,愿意吃苦,立志将自己一生奉献给道德文化教育事业。对师资的培养须采用优秀的传统教学方式:先用三年时间打好儒、释、道三家的德行基础,然后以十年为期,选择一门经典,专攻深入,每天习讲,“教之道,贵以专”,忍住十年寒窗,成就蓄养纯净纯善的心态和温良恭俭让的圣贤气质,以及深厚的学问根基。

       伏望仁人志士,同心同德,共同推动祖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复兴,中国能带动世界全人类走向幸福安乐;则人心必能恢复本善,世界必能恢复和谐!

第四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Y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及当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历史作用的评判)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必然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四大文明古国同立的曾经,还是在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中

       国传统文化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以及讨论。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

       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

       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

       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体系中承担着很重要的部分,其显著特点分为以下四条:首先

       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其次,中国传统文

       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是不同的;再者,中国传统

       文化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

       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当代价值

       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文化全球化使得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质疑。传统文化

       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首先,我们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

       价值予以肯定。她具有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

       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

       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

       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这是多大的反差啊!北

       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叹到:“现在人们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

       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

       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费

       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

       碗,在外流浪找饭吃啊。

       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

       平稳实现。这难道不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吗?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

       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以道德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挽救

       社会的作用,这一点,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毋庸置疑!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

       一、判断

       1、中国传统的农本观念、抑商观念和乡土观念,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农耕封闭性形成的。√

       2、《易经》曰“观乎天文,以化成天下”。此论的本质是“以文教化”。√

       3、文化,是指一切上层建筑的总和 X

       4、中国古代的载于《易经》的“大中至正”观和儒家的“中庸”观,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中正”品格 X

       5、“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的社会格局。√

       二、填空

       1、理性活动、道义活动、感性活动和物利活动构成了《人生(生活)》的全部活动内容。

       2、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

       3、依据中国传统的“认知论”,人类认知世界的三大方式是(宗教)方式、(艺术)方式、(科学)方式。

       4、“三谛圆融论”所提的“三谛”,是指(假观)(空观)(中观)

       三、单选

       1、儒家提倡的“仁民而爱物”,所显示的终极趋向是(A)A、天人合一 B协和诚信 C适者生存 D智无涯

       2、孔子亲自摘写的史学经典是(C)A大学 B周易 C春秋 D札记

       3、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特征是(D)

       A、厚德载物 B、文质彬彬 C、自强不息 D、重道轻器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公式,是(B)哲理思想的高度概括。A、儒学 B、道学 C、佛学 D、理学

       5、父系家长制,血统尊卑制、嫡长继承制与封土建侯制,是中国传统(A)的基本内涵。A、宗法制 B、君主制 C、婚嫁制 D、礼制 6《(A)》一书,系统而科学地提出了阴阳协和论、量变质变论与无限否定论。A、道德经 B、南华真经 C、法华经 D、坛经

       四、简答

       简要解读下列各论:

       五、摘文

       以下文题,均为不同的写作范围,请任选其一,并自拟标题。要求:书写整洁,理据合理,格式规范,标点正确,800字以上。

       1、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2、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背景、社会背景或民族背景

       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4、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5、论儒学、道学或中国佛学

       6、爱国主义与民族文化信仰

       7、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心得、体会或收获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在这次的交流会中,我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好的经验,带动本班级的学习风气,同时也相信大家在大学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