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论证报告(优秀范文5篇)

第一篇:结题论证报告

       结题论证报告

       课题名称:中心小学校本培训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罗世聪

       课题负责单位:建水县面甸中心学校 单位联系电话:7821611

       中心小学校本培训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中心小学校本培训的研究》课题于2022年10月经建水县教育局教研室批准立项为十一五规划的一般课题,研究时间为2年,即从2022年10月—2022年12月。2022年10月12日在面甸小学举行了开题论证会,随即进入了实质性的实验阶段,根据课题的应用型性质,边调查分析研究总结,边指导实践运作。在2022年10月、11月编写出了《语文优秀教案集》、《语文课堂教学反思集》、《数学优秀教案集》、《数学课堂教学反思集》、《英语教案及教学反思集》及《中心小学校本培训模式》等。达到了课题预期的目的。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的校本培训,70年代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首先发起,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下半叶随着发达国家的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是校本产生的直接原因。教育改革进程中学校自主权的扩大,为校本培训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条件,通过实践探索,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校本培训模式:“英国以中小学为基础的师资培训模式;美国的学校本位师 资培训模式和专业发展学校师资培训模式等”。由于各国教育改革的具体历史条件不同,这些校本培训也存在种种差异,但作为中小学教师校内在职教育的实施模式,它们都具有校本培训的共性,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国内研究的状况

       国内有组织,有规章的校本培训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在全国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是我国正在建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继续教育多种培训中的一个亮点。比较典型的是上海的校本培训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取得的成绩:将教改经验“实践----反思----积累”模式导入校本培训中,促进教师学会教学,学会反思,有效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为全面开展校本培训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是学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趋势,在欧美教育界广为流传。它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意语已经成为一个蓬勃的教育领域和新的焦点。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能否真正实现对人的教育,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专业化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等待别的专家、学者去研究制定一套改革的方案与方法,而是教师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教师自己的研究才是最符合教育教学实践的现实情景的最直接最适合的方式。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的 3 专业化发展已迫在眉睫。而尽快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校本培训。

       (四)是适应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

       伴随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为此教育部在《关于继续教育的规定》中明确要求“各中小学要积极派送教师参加集训和在本校开展多种培训活动”,这正式表明了教师继续教育应包括两个部分:脱产参加集中培训和学校自主进行的培训。于是,伴随着大量涌入的国外相关信息,我国从上世纪末开始在教师在职教育领域内,掀起了开展教师培训实践和研究的热潮。与传统的在职培训方式相比,校本培训更加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因而更能激发学校领导和教师参与的热情,使教师培训更具活力和效益。因此,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

       (五)适应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面甸小学是一所乡镇中心完小。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我校现有专任教师(一线教师)64人,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就有 62 人,占全校教师总数的 96 %。而其中的年轻教师就占半数以上,他们学历高,工作热情高,充满朝气活力,专业发展的后劲和潜力足,但总体上存在教育教学经验缺乏,教育教学能力不强的情况。模仿型的教师占有一定比例。反思型、研究型教师很少。在大力提倡“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尽快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如何将教师引 上研究之路,使他们成为研究型教师,从而使我校呈现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是我校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我校决定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展集“科研、教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研修,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选题的目的、意义

       (一)目的:

       ①使我校中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较快提高。

       ②通过校本培训“科、研、训”一体的校本研修,使中青年教师的反思能力大幅度提高。

       ③通过校本培训“科、研、训”一体的校本研修将中青年教师领上研究道路,朝着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④通过校本培训“科、研、训”一体的校本研修使中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获得新收获。

       ⑤针对校本培训“科、研、训”一体的校本研修的内容、方法、途径及评价等问题,在研究中总结出一套规律性的认识。

       (二)意义:

       ①既可充分利用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能较好地解决在职培训的工学矛盾,所以研究成功的机率较大。②本课题研究将为教师迅速成长和积蓄学校强大后劲拓宽一条崭新道路。

       三、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概念的界定: 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

       校本研修: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个体教师工作需求的校内研究、培训等活动。

       专业化发展: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取得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及难点:对本校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分析,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准确定位。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校本培训研修的集中的基本模式

       2、校本培训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3、教师校本培训专业化发展的外显特征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

       1、校本培训研修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2、校本培训研修是教师步入教育研究殿堂的台阶,即带领教师走上研究道路,使他们朝着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在研究的起始阶段,从文献研究入手,全面了解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趋势,并在课题进程中,随时查阅文献,了解教育发展的形势与研究状况,全面把握研究方向。

       2、调查法: 了解各教研组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找出其不足方面,从而改进教研活动的方式与内容,推动课题顺利进行。

       3、行动研究法:

       以“领导挂帅、专家指导、专人负责、教师操作”的科研实验群体按照行动研究的“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环节贯穿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4、经验总结法:

       课题组及时收集阶段性研究结果,不断反思和总结研究的成败,注意发现成功的个案,树立标杆,典型引路。

       5、个案研究法:

       以我校各教研组的中青年教师、个别典型的教师等分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校本培训的研究。

       六、课题主要成员及其分工:

       罗世聪、苏劲松: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协调、组织研究力量,筹集课题研究经费,保证课题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实施。胡玉兰:负责全校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搜集、整理研究资料。

       常 虹:负责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研究方案的设计。负责英语教研组“科、研、训”工作的具体实施。

       李雪辉:负责语文教研组“科、研、训”工作的具体实施。江文萍:负责数学教研组“科、研、训”工作的具体实施。

       王 芳:负责综合教研组“科、研、训”工作的具体实施。负责把握课题的研究方向,并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协调组织各组成员研究活动的开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22年9月——2022年11月)

       1、了解并调查我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选题方向,确定课题名称。

       2、组织课题组,并对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

       3、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

       4、撰写开题论证报告和课题研究方案。

       5、聘请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指导。综合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开题报告内容,进一步理清研究思路。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22年12月-----2022年5月)整合学校师训、教研、科研工作,开展集教师培训、教研活动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实践探索,制定教师校本培训与研究的主要途径与方法,记录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过程,积累有关材料,评价教师学习和进步的状况。

       1、第一阶段:确定校本培训研修内容(2022年12月——2022年1月)

       根据本校实际,整合研修资源,确定研修内容分别为:师德培训、新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

       2、第二阶段:开展校本培训研修活动。(2022年2月——2022年6月)

       (1)集体进行:

       A.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培训。主要采取学习与案例撰写相结合的形式。

       B.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培训。主要采取学习与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学习研讨后布置任务:青年教师对照新课程理念,以教学随笔的形式分析自己的课堂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2)分组研究:

       A.将全体教师按各学科分成若干教研组,以年级组长和课题组成员为骨干力量,进行分级培训。(树典型带全员)

       B.各组充分利用教研活动开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主的教学研究活动。

       C.以校级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以讲座、上示范课和课堂实例分析等形式对非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形成辐射引领式校本培训研修模式。

       D.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对新教师的专业培训进行指导与研究,撰写新教师成长案例。

       E.写出以分组方式进行的“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报告”。

       3、第三阶段:展示校本培训研修成果。(2022年9月——2022年1月)

       (1)通过教师基本功比赛展示教师发展成果。(2)通过教学评比活动展示课堂研究与教师发展成果。

       4、第四阶段:检查研修过程,对研修方法进行修正与调整。(2022年1月——2022年3月)

       (1)利用座谈会调查法,了解各教研组青年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找出其不足方面形成文字材料。

       (2)针对各教研组青年教师的教学实际的不足,从我校教师写的优秀课堂实录、优秀教学反思中选出适合帮助青年教师弥补教学不足、提高教学水平的案例,进行教研活动。

       (2)对此项教研活动进行总结,形成“校本培训研修专题活动的研究报告”。

       5、第五阶段:检查评价阶段(2022年3月——2022年4月)(1)制定对校本培训后的有关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反思意识和能力、研究意识和能力等方面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在培训开始就进行制定,逐步完善)。

       (2)根据评价标准对参加培训的中青年教师进行评价。(3)进行封闭式问卷调查。(主要是了解此培训对青年教师带来哪些变化,包括教师专业发展,反思能力,研究意识、研究能力等方面)

       (三)总结阶段:(2022年4月——2022年6月)

       1、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做好结题验收准备。

       2、各负责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报告。

       5、主要负责人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校本培训作为推进课改进程的首选策略,其重要性正随着改革的深入日显突出。因此,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培训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作用,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总结和实践中深入探究的问题。我们本着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经过两年时间的实践、研究、总结,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进展顺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其主要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形成了中心小学校本培训的基本方式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

       校本教研培训的提出是国家进一步推进课改实验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我们针对实践需要变革教研制度的一种必然选择。

       (1)、加强学习,增进认识。从理论上弄清校本教研培训的定位、实施前提、问题的确定、方案的制定、方法的综合运用等具体问题,在先进课改理念与千变万化教育实践之间建立沟通桥梁。这种沟通一方面有助于使先进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并产生积极成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和困惑,提高实践的水平。(2)、把教师从单纯的课程被动执行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提高教师执行新课程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建章立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建立高效的教研体制,完善规章制度。学校作为实施校本培训的 主体,为了保证校本研究有序开展,必须构建校本教研制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教导主任、各年级组长为各学科负责人,以全体教师都是校本教研的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的培训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合作备课制度:

       1、个人主备:资源开发。

       2、集体备课:资源整合。

       3、教前增减:资源优化。

       4、教后反思:资源升华。促使教学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展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显特征

       首先,开展师徒结队,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要求徒弟积极听师傅的课,实地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师傅主动听徒弟的课,了解徒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同时也吸收青年人的先进思想和新鲜做法。师徒既各展其长,又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学校要求师徒每周听课不少于5节)

       其次,广泛开展教师之间听课、评课活动。同一科目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要达到一定节次(每周3节),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听课之后一定要集体评课,评课不仅要评出优点,而且要指出不足和今后改进的建议;有时还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要求教师将本人在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困惑问题,随时记录下来,定期召开教师集体研究会,把问题摆出来,由全体教师共同“会诊”,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推广 “四课”活动。

       1、随堂课:学校领导随时的点课;教师间随时听“不打招呼”的课。

       2、合格课(过关课):新教师开课,学校领导、指导教师检查听课,组 织其他教师听课、评课。

       3、研讨课:中青年教师开课,组织集体听课、评课。

       4、示范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开课,集体评课。再次,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开展以校本培训为主的片区教研活动、集体攻关。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给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针对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校本片区计划,认真落实。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有效解决了教学中、学校管理中的问题。

       最后,组织个案研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把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课的实录拿过来,然后拿到备课组或教研组播放,解剖“麻雀”,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针对上课教师的理论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反应进行比较,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找出其中不足,引起为戒。为了扩大讨论的范围,我们还把一些有代表性的课例的实录或教学设计放到局域网站专门开设的栏目上进行展示,供大家自由讨论,以便在更大范围内集思广益,发挥效益。实践证明,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研的一种行之有效研讨方式,得到广大教师真诚拥护,其参与面之广、所讨论问题之广泛、深入,都是其他研讨形式无法望其项背的。

       (四)、结论必“思”:及时反思、全程反思、反思深化 把“反思”作为校本培训的实施主线,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我们对反思的内容、方法、目的、结果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小至课堂教学设计,大至每一项活动,都要求进行必要的反思改进,做到反思从身边做起、每天有反思、每事有反思、每人有反思(干部、教师 均有)、反思有所得。写“教后记”是反思的最简单形式之一,为提高“教后记”记录质量,我校制定了严格的管理、交流、评价制度,把“教后记”的管理纳入日常教学工作当中,通过各种渠道交流展示,鼓励教师用记录自己教学中故事和轶事的形式来反思自己教学行为,并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理论总结,写出有深度的教研文章,以提高自身反思实践的能力。

       扎扎实实的校本培训,换来了教师和学校的双丰收。目前,我校刘苹老师代表建水县参加州举行的小学数竟赛获一等奖,6人获农村骨干教师合格证书,现参与课题研究的有8人,有5篇论文获奖。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经验在镇内进行交流。教师们的科研意识逐步提高,科研热情日益高涨,从而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同时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编制了《语文教案精选》、《数学教案精选》、《语文教学反思精选》、《数学教学反思精选》、《英语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文本,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推广、借鉴的作用。

       九、课题研究的展望

       《中心完小校本培训研究》的课题现已结题,但直面现实,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校本培训真正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内容,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决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轻松事情;校本培训的研究,需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需要有火热的激情和干事创业的精神,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实践的意识。也只有如此,才能使教师逐步树立“自主成长的发展意识”,才能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 液和不竭动力。

       面甸中心校 2022年12月

第二篇:#个人课题研究论证结题报告

       《中职生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案例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职业教育先进的教学理念倡导:要培养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发展,以服务生活为目的创新型和应用型的技术人才。

       关键词:中职生

       课堂教学

       生活化

       案例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中职生德育课是以中职学生为对象进行育德的。中职生是社会的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具有社会时代性,同时他们也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他们应具有时代赋予他们的观念、价值和理性。

       但由于,目前职业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到位,再加上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使得本来学习基础较薄弱,行为习惯就差的中职学生上课就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德育课堂缺乏兴趣,育德效果不理想。

       那么,怎样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呢?研究者们都表达了对德育课堂脱离生活现象的批判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新课程改变了教材高深莫测的理论,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使“死”的课堂变成“鲜活”的课堂,新时代我们老师要培养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发展,以服务生活为目的创新型和应用型的技术人才,这是新课标的宗旨,也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新的教材将赋予老师更大的自主权,这就要求老师在课 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力求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回到课堂中来,“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带着他们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向德育课堂。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中职生: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性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凡是在中职学校念过书或毕业的学生,都可称为中职生。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把德育课堂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会生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素养和学会做事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育德的内容与社会实际生活、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生活化。德育课程教学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生活化以学生为主体,关注的是学生需要和丰富学生社会生活经验,通过社会调查法、角色扮演法、情景创设法等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新课标》指出“要建立综合性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成绩,更注重综合素质的考察,也就是在实践活动中的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整个学习过程,要发挥课程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发展。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之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化的课堂是鲜活的课堂教学民,是实用的、学生易接受的教学。是有效教学。

       理论依据之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生活化的德育课堂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理论依据之三:加德纳的课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生活化课堂符合学生心理学认知规律。

       理论依据之四:建构主义思想的皮亚杰认为:“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能有知识的产生”。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者应该参与教学目标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做”中学。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课题研究目标:1.进行德育学习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获得有活力的知识、技能、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并能创造性 3 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2.生活化的再改造,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中快乐、快乐中进步。

       (二)课题设定了具体的研究内容:一是通过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现状调查、比较研究,明确德育生活化教学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通过比较研究与实验,探索以职业生为主要对象的德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内涵。三是通过教学改革实验,建立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实施的有效方法、策略,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及建构主义学习等各种方式的实际应用。

       (三)涉及的子课题:

       1.我班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现状调查、问题分析及对策 2.中职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内涵、特点及目标 3.中职德育课堂体验性活动的开发和利用 4.中职德育课堂生活化方法和手段的思考 5.中职生德育课堂渗透生活化的评价

       (四)个人课题研究的重点

       1.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方法和手段的研究 2.中职生德育课堂如何渗透生活化的评价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阶段性访谈、坐谈和问卷调查,总结影响有效教学情境设计的因素。

       2.专家咨询法: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行为,经常与专家讨论处理方法,遇到专业学术性问题向专家请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3.行动研究法:边教边研,根据学生与教材的实际,密切关注每一个教学情境创设及运用,以便系统、全面地分析研究,力争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不断完善的高效课堂。

       4.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的积累。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注意一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总结,做好课题研究的分析,不断总结和反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1)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睡觉、不听课、对德育课不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感兴趣?只有改传统的教学方法为生活化的课堂来满足学生的需求,2022年6月起草,7月完成个人课题研究的制定、申报。(2)通过网络学习、阅读材料并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3)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课堂现实需求。(4)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对方案进行论证。2.中期研究阶段:(1)不断深入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写读书笔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构建主义》皮亚杰,《现代教育评价基础》吴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2)通过生活化课堂的设计和实施,并通过专家咨询的方式,针对目前学生的发展状况,向专家请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案。(3)制定研究计划,提出研究的假设(4)采用行动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不断反思,对所得成果及时整理,写出中期报告。

       3.后期总结阶段:(1)通过对该课题近一年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 率显著提升,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与能力(语言表达、分析问题)提高明显。并在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的与德育相关的竞赛活动,本班表现相当精彩。在结题前对同学们的访谈中,绝大多数同学都对这种课堂学习方式给予了肯定。(2)实践证明,我对“中职生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案例研究”这一课题所进行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不同教学方法为载体,符合中职生学习的心理需求与德育学科的学习特点,为自己和他人今后继续开展与此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3)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形成我班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调查报告及分析一份、生活化经典案例一篇、论文二篇、结题报告一份。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1、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仍然值得关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出发点就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也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很顺利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来。在调查中有14.7%的同学,没有多大进步。怎样激发他们的潜能,寻找合适的方法来引导与激励他们融入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中来,促进他们自身的进步,值得我进一步思考。

       2、生活化评价方式的实施对教师的自身素质与能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怎样科学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正确的评价?也给教学的实施者教师提出了问题。需要我们教师更加潜心研究理论、研究教法、研究学情、科学决策、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因班制宜的制定切实可行、灵活多变、操作性强的手段与方法。而且,德育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很多的评价过程并非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我们的老师是否具有奉献精神与创新能 力;是否能够积极的为学生拓展与创设生活化评价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真正有所得,有所悟,也就显得尤为关键。

第三篇:结题报告

       研究过程

       对于课题的研究,我们主要经历了以下过程:

       2022年10月xx日,以班级为单位,我们进行了开题报告。

       2022年11月xx日,我们对习水一中高三的部分高才生进行访问。

       2022年11月xx日,我们对习水一中高二的部分高才生进行访问。

       2022年11月xx日,我们对习水一中高一的部分高才生进行访问。

       2022年11月xx日,我们对习水五中高

       一、高

       二、高三的部分高才生进行访问。第13周,统计,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第14周,完成结题报告及研究心得。

       课题主要成果及形式

       此次我们组的课题研究主要以高材生为研究对象,综合研究了他(她)们的课余生活、时间安排和学习方法;其中,尤以学习方法为重点研究对象,分为分科学习方法和高三复习策略两部分。不仅掌握了他们的生活节律和学习“技巧”,而且,我们自己也有很大的提高。对此,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我们一方面以论文、报告、图片等形式在校园公开我们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通过现代网络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发布在习水一中校园网、习水一中群、百度文档文库上。

       研究心得体会

       在这次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都获益匪浅。首先,在和高材生们的交流过程中,提高了我们的表达交际能力,这也是对我们所学的知识的运用,让我们明白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其次,对于习水五中的访问,我们可谓历尽波折,当然这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五中管的比较严,不让学校以外的学生进出;不太了解习水五中的作息时间等,这导致了我们好几次都没有成功。这个过程也让我们明白,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有周详的计划,做好充足的准备,不然事情很难成功。还有,对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对于我们的语言归纳能力和资料整合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了解了很多学习方法,这对于以后我们的学习无疑有极大的帮助。

       研究课题是对我们知识运用能力的体现,反过来又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我们的综合能力,对我们自身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第四篇: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立项背景

       关于“自主学习能力”,各种期刊已有不少此类文章,各地各校.也有不少这方面的研究,尽管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自主学习的实施尚有所欠缺:学生的整体能力有所提高,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与生活的真实联系,学生还没真正的学会自我探究、自我探索的学习能力;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较少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的年级差异、个性差异在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针对到具体的年级应如何操作还没有系统有效的研究;针对城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研究的较多,但较少有研究农村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学习实际和心理特点。

       从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销蚀。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沿袭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在外力强制下的被动行为、他控行为。学生常常在盲目、“无我”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和作业,很少能独当一面地从事完全自控的学习活动。这种缺乏能动性、自觉性的被动学习,完全丧失了促进主体成长和发展的长远价值与意义。从指导与自主的关系来看。传统教育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牵得比较多,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大力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敢多指导。因而,如何正确认识指导与自主的关系对推进素质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2022年4月,我校申报了酒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经有关专家的论证,被批准为立项课题。自课题组成立以来,在学校领导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题实验工作。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策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果,同时教师的实验能力和理论水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均得到明显提高,顺利地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等特点。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农村小学生 指在农村小学就读的、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小学年段的学生。这些学生年龄小,并且由于地域的文化、家长文化水平、教育条件的局限,呈现胆怯、见识少、能力弱、陌生感强等特点。

       “自主学习” 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是高品质、高质量的学习。一般指在教学条件下学习主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它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它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是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更是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围绕探索的问题,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的去探索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是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进入角色,必要时启发诱导,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同时在探索中学会观察,在探索中学会猜想,在探索中学会验证,在探索中学会总结,在探索中学会创造,在不断追寻真理中茁壮成长。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

       “能力培养”是指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推进,我们正经历着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其根本要求就是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和主动的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伙伴。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才能使其终身享用。

       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达到唤醒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原则

       (一)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自身的情感和需要,在其影响下的现代教育主张学习者应具有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支配权和控制权,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3.有效教学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学习中心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强调: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二)操作原则

       1.课堂中心性原则: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主体性原则: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把主体转向学生,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而不只是当作认知体来研究,研究中教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落脚点最终是在学生身上,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看学生如何学习,掌握如何。

       3.引导性原则:相对于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来说,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限制,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相对性,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构建与学生自主学习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适当的评价激励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四、课题的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研究课题前期论证(2022年3月——2022年6月)

       (1)组成课题实验组。自2022年5月份申报课题获准后,学校成立了课题实施组,并对课题研究的任务进行了分解,确保人人负其责,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干,从而为实验的有效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课题组成员学习培训,构建课题目标,确立研究内容,进行理论学习,完成课题申报书。同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教育局下发的课题申报批复,学习相关理论,体会学习评价对课堂教学、学生发展、教学效果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真正做到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源头上积极抓起,从氛围上积极渲染,从行动上积极引领,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等。学校请市、县级骨干教师对课题组教师做专题培训。骨干教师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展了教师的认知领域,启发了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进行农村小学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

       (二)研究阶段(2022年7月——2022年2月)

       1.具体思路

       (1)小组成员将依据方案提出的研究思路展开研究。2022年4月至2022年7月: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本课题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及外地先进经验。(3)制订课堂教学实施方案,设计教案案例。(4)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认真听课评课。(5)外出取经、改进教法,不断完善实验。

       (6)做好实验阶段性的总结,积累资料,撰写教改心得体会文章或教学论文。

       2022年9月至10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索的能力,积累相关案例、课例,撰写经验论文并收集学生学习成长中的优秀成果作品,及时做好教学评价。

       2022年10月至11月:对课题前一阶段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解决并做好下一步实验规划。

       2022年12月至2022年2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实施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并将实验结果与实验前进行比较,剖析成果,对问题进行改进。对学生的方式方法及学习态度的变化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做好实验资料的积累。

       2.特色方法

       (1)建立以学科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开展周周学习研讨活动 为了提高课题研究效率,我校独辟蹊径,将全体教师号召起来,倡议人人为课题实验谏言献策,实行从周一到周五分天、分时间段学习研讨、领导蹲点制度。要求每次集中学习研讨两节课,交流个人一周学习心得,积极研讨有效的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方法等,通过研讨不断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由教学的主角转向学生的合作伙伴与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之间也形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学生互为沟通、互为影响。课堂上,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大大增加,形成了一种开放、广泛、交互、平等的课堂氛围,大家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的沟通、交流、学习的场所。

       (2)开展“自主学习”月月展示课活动

       为了促进“自主学习”课题向纵深发展,我校每月都要开展一次为期一周的全校教师研讨课活动,一般安排多位教师上课,要求必须展示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做到有改进、有创新、有实效,每节课后,课题组教师和全体教师共同进行研讨,查找问题,提出建议,优化课堂自主学习方法。这一活动已成为我校的一项特色活动,它为年轻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同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起到了较强的促进作用。如2022年5月,我校开展了4位高年级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讨课活动,2022年9月份开展了5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跟踪课活动,2022年3月份开展了3位年轻教师课堂学习评价展示课活动。这些活动孕育着无限生机,因为它们的蓬勃开展,使我校的课堂教学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使我校的教师群体在向新的高度迈进。

       (3)开展每月一次的课题组校内交流活动

       除周周研讨外,我校每月都要开展一次全体教师的集体培训活动,请优秀教师谈研究心得和体会,集全体教师之智慧巩固、提高课题研究的成果。我们请本校课题研究骨干教师就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和全体老师做了交流。每月总结,不断提高,全体教师在交流中进步,年轻教师在交流中成长。(4)开展多次的校际交流活动

       学校经常把课题组成员派出去,通过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教师交流研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2022年5月我校借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全县“小学品德、美术优质课评选”活动,组织课题组教师参与听课,通过这些听课,我们将学到的优秀教育经验带回来,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改革创新。

       (5)采取了“自修——反思”学习方式

       为了促进教师更全面、更有效、更长时间、更自主的学习,我校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教师的自修,将对数学课堂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的研究渗透于教师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校定期组织课题研究教师集中学习新课程课堂自主学习及相关教研论文,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

       为了更有力地促进教师们在自修中提升自我,学校还要求全体课题实验教师写学习心得、反思,一年来,课题实验教师在反思中茁壮成长。

       3.总结阶段(2022年3月——2022年4月)

       (1)处理数据资料,整理研究成果,召开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做好课题验收的准备工作,整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资料,聘请专家前来指导,共同研讨,收集整理有价值的实验论文、反思。

       (2)撰写有关培养农村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案例、论文;

       (3)整理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成果送审。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教学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2.研究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农村小学学生数学自主性学习能力的现状并针对他们自主性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寻求相应的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

       3.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现代信息传播理论和自主学习等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了解现代教育的基本观念和自主学习能力和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利用图书馆和教育网,查阅有关资料,借助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实验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详尽的背景资料,并更新了课题组成员的教育观念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4.培训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首先由部分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参加新教材培训与观摩课学习,然后组织全休课题组成员共同学习他们带回的学习内容及体会,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教育思想。再者,邀请相关专家莅临我校,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专题讲座,并要求课题组成员写好学习心得和总结。

       5.经验总结法 重视资料积累,及时撰写阶段性小结。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教学大比武、论文、教案评比活动;在市县或校内开设公开课、观摩课、展示课等。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认识过程,采用个别到一般,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分析处理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课题组成员近一年的共同努力,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学生数学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1.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课题研究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精神振奋,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培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根据确定的内容自主进行探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在课堂上,问题我们让学生自主提出,结论由学生自主归纳,方法由学生自主探索,结果由学生自主评价,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让学生学到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为今后发展而有价值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还充分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肥沃土壤和广阔天地。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做到: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②倡导学生乐于探索。③倡导学生勤于动手。

       2.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为了检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我们采用问卷的方式随机抽查了三至六年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自主性方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较实验前有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显著增强,课堂中师生互动占整个教学过程的比例增大了。一年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全县抽考中数学成绩名列前茅。

       3.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改变了。

       实验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生机勃勃了,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通过课题的实施,我们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在民主和谐、愉快合作的学习氛围中,我们的学生的情绪饱满,学习目的明确,充分发挥了他们自主学习潜能,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相信学生“喜欢学,愿意学,能学好。”学生在教师诱导下,发挥主体作用,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在亲切、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体验到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认为„„”,这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话语随时可以听到。学生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大部分学生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在教师预习的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自己获取知识或提出问题。对不懂的地方会提出质疑,会主动向我们或同伴寻求帮助。他们会对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或用学到知识解决问题而感到自豪,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不仅比以前学得多,也比以前学得轻松了。学生们变得越来越爱学、越来越会学。课后,他们能自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写下数学日记,记录下他们收获的喜悦。

       4.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利用动手操作、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学生的数学意识、运算能力、数学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应用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实践后,我们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他们更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了,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真实的答案了。

       5.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探索出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四进”、“四让”和“四多”。

       “四进”就是要把“尊重”带进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二把“激励”带进课堂,让每个同学都享受成功的体验;三是把“方法”带进课堂,让学生学会善学、巧学和乐学;四把“创新”带进课堂,让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创新。

       “四让”即:一是新知识要让学生主动探索;二是重点、难点要让学生展开讨论;三是规律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四是发现的新问题要让学生带着走出课堂多想。

       “四多”即:一是让学生多一点超前的体验;二是让学生多一点思考的空间;三是让学生多一点发表意见的机会;四是让学生多一点执着追求的激情。

       经过一年来的努力探索,我校数学课堂有了改变,学生对数学也有了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兴趣浓厚了,大胆举手发言的多了,课前、课后主动探索的也多了,学习效果也有了好转,成绩也有了提高。当然,数学教学任重道远,今后我们将会不断实践完善,丰富深化数学课堂教学。

       (二)教师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1.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全组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下结论,学生背结论”的呆板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的现状。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着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成了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过程体现出了师生平等对话,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逐步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没有差生,只有差异”逐渐被教师所认可,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并适时给予激励,已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学生“两眼发光,两手直举”的现象时常出现。

       2.提高了教师备课的质量。备课是上课的第一步,教师则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整合课程资源,把握学生学习的具体特点,对课堂教学的程序进行精心的设计,在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重视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策略的研究,“备课标、备教材、备资源”,实施“学案引领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形成了我校备课的特色。

       3.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意识理念逐步向新课程靠拢,能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学生的自学学习,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不少教师的课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是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该怎么办?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撰写优秀论文有18篇,优秀案例12个,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化和推广,实验教师队伍逐渐壮大,一个科研型教师的群体正在形成。

       七、课题研究的结论

       1.“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把学生真正置身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地位,“先学后教”,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体现了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也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较好的统一。

       自主学习,主要指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而获取知识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能力。它包含二层意思:一方面,在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教师要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提出见解,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强化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数学知识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数学问题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学习者根据自我意识经验,决定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唯师之言而行。这种数学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2.“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能发挥好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课题研究,教师认识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活动的“主演”,而是“导演”,教师的教学如同向导一样,起着一种把握方向、引导路程,创设环境、优化配置教学各要素的作用。教师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数学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自主学习的数学的情境,建立自主的氛围。这种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课堂。

       教师能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认识到在实施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老师应定位于是学生知识的促进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发展的合、引导者,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教师不能在教学中独霸课堂。通过该课题的研究,组内教师认识到在教学中,不能以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不能以知识掌握的数量的精确性作为评价标准,而要实行多向交流、相互研究探讨式的学习方式,贯彻主体性、民主性和启发式教学原则,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等基本教学要素的关系,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结构,构建适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3.“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关注了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变成了师与生、生与师、生与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克服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不活跃、教学活动无生气的现象。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组教师充分认识到了学生是个性鲜明、积极活跃的主体,从而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了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促进了学生个性、认知和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点带面、团队合作的多向反馈结构。

       4.“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效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学生数学素养是由数学意识、运算能力、数学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应用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组成的,适应学习工作生活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空开放了,过程互动了,问题生成了,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从而产生了学生学习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学生在教师帮助点拨下理解概念,自读例题,开展观察,比较猜想,辨析交流,自主探究,数学素养得到长足的长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利用动手操作、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由此可见,本课题的实验是成功的,师生均有较大收获。

       八、课题研究后的反思及疑惑:

       1.如何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如何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2.如何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因班级规模比较大,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及时捕捉每个小组的信息有一定的难度。

       3.如何设计导学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性地思考,为课题研究服务,改革课堂教学研讨的模式,让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如何调控,便于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4.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引发学生创造性地思考。5.课堂开放后,如何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总之,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探索,以求更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让我们在数学的教学中,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和环境,使学生不仅获得学习的乐趣,更为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把学生的创新潜能当作一个金矿去勘探、发现和开采吧!

第五篇:结题报告

       小学生中年级读写结合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的论述,给了我们启发。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一。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每一单元是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比较长,学生练笔次数相对来说较少,致使阅读教学与写作脱节,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较慢。苏教版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的范文,它不但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例,也可以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一个很好的范式,更可以从这个范式中挖掘出很多潜藏的写作资源。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文本特点,细心捕捉读写的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范本,从而让学生的作文训练跟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性地进行作文,可以进行模仿,也可以进行创造性练笔,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研究,从而使他们能够快速进入写作文的门槛,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基于此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挖掘,以读促写,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阅读、生活实际同自己的习作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中年级学生写作现状的调查,了解了中年级学生写作的基本情况,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便于确定研究的重点和方法,为以后课题研究做好铺垫。

       2.通过对《课标》的再一次深入学习,更加明确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使课题研究少走弯路。

       3.深入钻研解读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发掘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4.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研讨,探讨出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方法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2.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研究。

       3.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切入点的开发研究。4.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方式的研究。

       本课题立足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寻读写如何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最终总结一套高效学习语文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教育调查法。调查本班学生作文能力和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作业分析、访谈来完成。

       2.文献研究法。阅读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中年级习作的教学目标、内容。阅读和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如丁有宽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这些书中的理念和经验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指导,对我的作文教学给与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促进课题研究。

       3.行动研究法。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寻求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探索出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方式。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4.经验总结法。把自己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探索进行归纳、论证,分析、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22年5月——2022年6月),拟定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启动阶段(2022年5月——2022年9月)

       1、阅读有关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相关书籍和杂志,通过文献研究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并及时上传到博客,申请立项。

       2、上网阅读有关如何做读书笔记的文章,学习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3、了解了本校三年级学生作文的现状,进行相关问题调查、个别访谈、并对课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及价值性进行了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22年10月——2022年1月)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中年级学生写作的能力和现状,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下面是我所调查的三(2)班的学生现在的作文现状:

       首先,大部分孩子是不喜欢习作的,他们怕写作文,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习作要费尽脑汁,感觉很累啊!

       其次,80%的学生在习作中有困难,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感觉无从下手,无话可说。可见,他们亟待一些作文范例的引领,和作文方法的指导。

       还有,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喜欢写童话,那是因为童话离他们最近,童话故事伴随着他们成长,每个学生都能讲几个童话故事。肚里有货,当然很容易就能写出来。我想这种现状与《课标》中“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相差还很远。想要达到《课标》要求的“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

       我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庭的原因。我们的孩子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他们生活的天地开阔但很单一,家长文化素质也不高。这样造成孩子们思想单纯,见识少,缺少对多彩生活的体验和社会的认识。在写作文时,学生脑子一片空白,缺乏内容,造成无话可说的局面。其次是学校的原因。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实际上我们的教学还是围绕考试转,循规蹈矩。特别是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教学的难点,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教材的编排进行的教学,不敢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和改动,课堂教学单调乏味,致使学生对作文课不感兴趣甚至害怕。

       调查结果使我不由地觉得我的课题研究太有价值了!我一定要深入研究,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写作的门槛,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阅读相关理论知识,提供研究理论支撑。

       首先深入研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相关课标解读的文章,明确中年级学生写作应该达到的具体要求。阅读丁有宽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寻求读写结合的方式方法;贾志敏的《贾老师评改作文》,学习借鉴贾志敏老师作文评改的技巧,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阅读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学习管建刚老师作文教学革命的方式、方法;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等。这些文献为自己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给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阅读的同时认真反思总结,完成了5篇读书心得。

       3、立足课堂,通过教学实践寻求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1)、充分利用好语文课本,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写作资源,寻求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读写小练笔。通过对一些典型课文的教学实践,寻找到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2)、与同年级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经验研讨交流活动,对学生开展读写结合训练,大胆探索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完成了读写案例《读写结合,珠联璧合》,让学生在读中学写,以写来促读。

       4、立足学生发展,定期举办读写结合作品展览,并推荐参赛或投稿,力争有部分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其中涌现了一批喜爱写作的学生,他们的文章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态度得到了端正,写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5、组织阶段性研究经验交流活动,分阶段总结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准时参加课题培训,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研讨。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22.2—2022.6)1.参加课题培训,并认真阅读“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2.结合自己的整个研究过程,以及自己撰写的案例、随笔,整理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提出结题申请,并在博客上呈现相关的研究材料。3.进行成果展示、推广和应用。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有效选择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呢?本人做了如下的尝试,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得到了提高。

       1、在精彩处仿写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美文名篇,许多重要语段在遣词造句的方法、连句成段的顺序上,堪称“典范”;同时,中年级处在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阶段,学习写好段落是“读中学写”的重点。如苏教版第六册12课《荷花》的第二小节: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教学时抓住描写白荷花生长状态的“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进行句式仿写训练。我把学生带到校园观察玉兰花,让学生仔细观察玉兰花开放的不同姿态,然后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学生们写得生动逼真!

       2、在空白处补写

       在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或很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朗。《菩萨兵》:当藏族同胞回到自己的家园,看到被打扫的干干净净的庭院,整治得平平展展的土地时,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想象一下,写下来。

       《少年王勃》:在王勃写完了《滕王阁序》之后,前来参加宴会的客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写下来 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形式上变写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说明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教学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悟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并体会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作用,了解雷龙等恐龙的外形特点。为了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恐龙,我还组织用“我是**恐龙”来自我介绍,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其中一种恐龙,介绍起来更生动逼真,写得也有声有色。

       4、在感动处抒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很感人,有的描写了祖国大好河山,有的记叙了依依离别之情,有的抒发了血溶于水的亲情„„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感动点让孩子写出内心的感动。

       如《雪儿》一文最后描写了一个感人的告别场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雪儿飞向了无尽的蔚蓝天空,在离别之际,它会说些什么?想象一下离别的场景,代替雪儿写下离别心语。

       孩子们写得太好了,有的孩子读着自己写的话都激动得哭了。我想这是真情的流露,是孩子对文本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有的课文通篇都很感人,可以让孩子写写自己学完课文之后的感受和收获。

       5、在结尾处续写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通过讲述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在最后设计了一个续写故事的环节: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去小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到了小红马。小红马说:“喂,你这个难看的家伙怎么又来了?快去美容院美容美容再来照吧!”这回,小骆驼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很多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运用书上的语言加上自己的话把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的作用写出来,把小骆驼和小红马作对比,表达了自己正确的审美观。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启示我们语文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解读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优质资源,让孩子在精彩处仿写,在空白处补写,在形式上变写,在感动处抒写,在结尾处续写„„适时适度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势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作文课堂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1、写作时间的变化

       以前的作文时间就是每周四下午的两节作文课,其他时间基本上不会接触作文。而现在不同了,学生的写作没有规定的时间,不仅仅在作文课上,在阅读课中也经常会进行一些小练笔练习。时间增加了,灵活了。

       2、写作内容数量的变化

       以前的作文教学就是根据教材的编排内容每学期完成八篇,一篇也不会多写,一篇也不会乱写。课题研究之后老师不仅仅灵活激动安排每学期的八篇作文,而且会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写作资源,让学生在精彩处仿写、在空白处补写、在形式上变写、在感动处抒写、在结尾处续写,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数量上也大大增加了。

       3、写作方式方法的变化

       丁有宽说:读写结合,珠联璧合。读写分离,两败俱伤。的确如此,学生在读中学习写作,使写作变得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了。学生习作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妙趣横生了,改变了以前闭门造车的局面。

       (三)学生的写作现状得到了改变

       1、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中年级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这些问题基本解决,多数学生在写作时已不再感到困难,不少学生还喜欢上了作文,真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通过训练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教师本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提升了教师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

       2、本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读写结合习作指导的方法,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和个人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3、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反思,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自己撰写了10几篇教学案例、随笔。

       4、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不断地提升,得到了同行们的赞赏和认可。

       六、结论与思考 结论: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读写结合指导中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喜爱作文。

       2、读写结合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只要教师能巧抓文本中读写结合点,有的、有序、有点、有法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生一定会做写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思考:

       虽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是很丰厚,尚存不足:

       1、依托文本指导中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本人的着眼点还不够全面,没能全面系统地钻研小学阶段的文本,致使研究有些狭隘,研究成果缺少阶梯型和系统性。仅仅抓住了三年级阶段的某些典型课例进行研究实践,致使研究结果形成了一个个点,还需要进一步归纳总结形成系统性。

       2、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在读写指导中如何有效评价,如何指导学生高效阅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我想,只要教学在继续,课题就在继续,课题研究没有终结。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和思考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没有尽头。

       六、附录

       1、读书心得5篇:

       (1)、丁有宽的成长历程令人景仰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读书心得(2)、《学习丁有宽读写结合法的点滴体会》(3)、作文,原来可以这样教

       ——读《可以这样教作文》点滴体会(4)、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读《新课程标准》有感(5)、正确认识,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读《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有感

       2、研究论文1份:如何有效选择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3、教学案例1份:《读写结合,珠联璧合》

       4、调查报告1份:《中年级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5、咬文嚼字为写作搭桥引路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6、故事随笔1份:《小课题研究要脚踏实地》

       7、结题报告1份:《依托文本指导中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七、参考文献

       1、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导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第1版。

       2、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第一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新版。

       4、莫尚志,《新课程理念下的仿写教学》,《小学教学参考》2022年7、8期。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6、《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