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属于排列知识,例1给出了一幅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交流摆卡片的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经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规律的探索过程;

  2.使学生初步学会排列组合的简单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实物投影、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做到:

  a、创设情境 活用教材

  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创设了六一参观体育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b、关注合作 促进交流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马上就是六一儿童节了,你们打算怎么度过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呢?

  学生自由回答。

  师:老师决定今天这节课带大家去体育馆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课件出示体育馆的场景,学生兴趣盎然。)

  [创设参观体育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抓住了童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作好了铺垫。]

  二、合作学习,构建模型

  1.初步感知。

  师:瞧!有这么多运动员在这儿参加比赛,现在想请大家给运动员试着编一个号。

  课件显示:

  学生同桌讨论,指名回答:12和21。

  2.合作探究。

  师:(课件在原基础上加一个3)如果是1、2、3三个数字呢?能编出几个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动手摆一摆,组长把大家的讨论结果记录在答题卡上。比比看,哪个组找的最多。

  (活动开始,教师巡视。)

  以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台汇报,将答题纸展示在投影仪上。

  师:有的组摆出了4个不同的两位数,有的组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你们是怎么摆的?有什么好办法?

  (鼓励方法的多样化,对各组的不同方法进行肯定和表扬。)

  结合发言,引导学生进行评价,选出优胜组。

  师生共同归纳:用数字排列组成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确定十位上的数,然后考虑个位上有哪些数可以与其搭配。

  板书:不重复、不遗漏、有顺序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小学生经历了简单的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由2个数过渡到3个数的排列,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探索交流空间,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乐于合作的习惯。]

  3.握一握。

  师:刚才各组同学都合作得非常好,大家真了不起!(走到优胜组旁边,伸手和优胜组的4名同学握手)向你们表示祝贺!

  师:握手是我们见面时表示礼貌的一种方式,提到握手啊,老师要考考你们了,如果组内的4名同学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呢?猜猜看!

  (指名回答,学生进行猜测。)

  师:究竟是几次呢?请大家互相握握看吧!

  请一个组的同学上台演示,其他同学一起数数。

  [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意识,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根本上体现了课堂的发展按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乒乓球赛。

  师:这里在干什么?

  (课件播放录像片段:乒乓球比赛。)

  师:三个运动员每两位只打一场,他们要决出冠军需要进行几场比赛?

  如果老师也参加进去呢?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2.搭配服装。

  师:激烈的比赛结束了,马上就要进行颁奖典礼了,这里有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同学们,获奖选手可以怎样搭配衣服呢?

  (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拿出学具卡片,独立解决问题。

  汇报交流,投影展示,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设计。

  师:你想让他们穿哪套呢?你是怎么想的?

  3.付钱问题。

  师:为了奖励获奖运动员,组委会决定给他们买一份特别的奖品。

  (课件出示奖品盒以及标价:5元。)

  现在有一张5元,2张2元、5张一元,可以有几种拿法?

  学生摆学具,上台汇报,教师及时进行表扬。

  [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识,三个层次的情境安排,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师:今天大家玩的开心吗?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收获。

  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始终以小组合作为主,改变了重教师讲知识、轻学生构知识的教学模式,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和儿童的认知特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置于参观体育馆这样一个模拟情境中,凸现了数学学习的生活化。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空间,创设了给运动员编号、搭配衣服、买奖品等活动情境,使得学生始终在玩中感受数学,在玩中体会排列的知识,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使学生完全在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总之,这节课教师注重把数学和生活相沟通,让学生在知识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三维目标:

  1.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计算验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领悟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8个圆和5个三角形,提问: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独立列式解答

  二、探究新知

  3. 出示例题4

  提问:你能知道什么数学信息?学生交流

  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问题?

  4. 指导学生解答:小华做了多少朵?

  用圆片摆出来, 第一排摆多少个圆片?

  5. 启发:对照刚才摆的过程,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小华摆多少朵?

  11+4=14(朵)

  列式后解答后追问:算出的得数与摆出的结果一样吗?

  6. 尝试解答:小平做了多少朵?

  先用圆片摆一摆,小组合作,再计算

  讨论:第一排摆了多少?第二排怎么摆?

  5.明确:对应摆,最后空3个位置不摆。

  三、练习巩固

  6. 想想做做 第1题:

  学生动手画一画,再填空。组织交流时着重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7. 想想做做 第2题:

  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学生独立解答。

  8. 想想做做 第3题

  看清条件,问题,有困难的用学具摆摆。强调:上下要对齐。

  思考:算出的数会不会比32个少?为什么?

  4.想想做做 第4题:

  出示图后指名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求小灰兔拔了多少个,怎么求?独立完成。

  汇报:你是怎么做的。25+7=32(个)

  5.想想做做 第5题:

  学生独立做,集体讲评。

  四、总结提升: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数学教案-认识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三、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与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与钝角,保留直角 )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 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与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 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与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与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与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3)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4)通过活动,能正确辨认从物体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熊猫玩具、汽车玩具、小黑板、动物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0)播放多种动物叫声的音乐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哪些动物,同时问:“低估是怎样猜出来的?”

  (11)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请同学们猜是什么动物。

  (12)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么猜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熊猫玩具放在桌上,小组同学在各自的位置观察熊猫的形状。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2)学生画看到的熊猫形状。

  (3)展示图画。请小组长把本小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大家画的熊猫形状都不一样?

  (13)请同学们交换位置再观察,再画一画所见到熊猫的形状。

  三、应用拓展

  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汽车玩具摆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自己所看到的汽车形状。教师同是时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

  四、评价小结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放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正面

  侧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后面

  课后反思

  观察物体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同时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心理需求。

  第二、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第三、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观察物体的结果。

  第四、注意建立物体与视图间的联系。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54—5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二、教学要求:

  教学退位减,先教学只有一次退位的减法,再教学连续退位的减法。

  三、教学重点:

  教学连续退位的减法。

  四、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五、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3-612-4=

  33-632-4=

  43-662-4=

  (1)口算第2、3行时,要求说出过程,师办板书得数。

  (2)问: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样算?

  (3)师:当个位上不够减时,就从十位上也就是他的前一位上退出1,然后合起来再减。

  2、用竖式计算。623-41253-4=

  指名板演,再说说百以内笔算减法是怎样算的。

  3、引入新课:

  (1)刚刚我们看到,笔算减法时,要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2)这节课我们将用这样的方法来继续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板书课题:退位减)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问题1:瞧!书架上有这么多的书。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多多少本?你会算吗?

  学生在草稿纸上算一算。

  (1)指名板演。

  (2)请不会计算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在哪儿遇到问题不会做了?

  (3)不够减时,应该怎么办?

  (4)明白吗?你来试试看,这回能做了吗?

  (5)让学生再试着做一做。

  (6)核对答案。

  问题2:民间故事比童话少多少本?

  (1)学生自己算一算,再小组讨论。

  (2)你们又遇到什么问题了?(向十位借一后,十位又不够减了。)

  (3)以前不够减时我们怎么办的?(向前一位借一。)

  (4)师示范,边做边说。

  (5)生跟着自由说一说。

  (6)自己在草稿纸上算一算。

  (7)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8)四人小组互说后在全班汇报。

  (9)小结:在百位上的数相减时,要注意不要忘掉先减去退走的1。为了不忘掉被减数百位上退走的1,可以注意退1时最好写上退位点。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自己完成这些题目,并说一说你计算的过程。

  (2)生边说,边做。

  (4)请三位小朋友上来做。

  (4)自己验算。

  (5)想想做做第2题。

  ①这题完成在本子上,并要验算。

  ②指名板演。

  ③集体检查并订正。

  2、想想做做第3题。

  啄木鸟医生在为大树体检,你们也来帮帮他吧!先找出病因,再帮他们治一治。

  (1)小组互说,再改正。

  (2)请三位医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帮他们治的?

  3、想想做做第5题。

  (1)自己读题。

  (2)大象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你知道了吗?自己列式计算。

  (3)请一位小朋友上来写。

  (4)对答案,并订正。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4。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

  预设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第二次见面了,就是老朋友了,对吗?你知道我这个老朋友喜欢怎样的学生吗?我更喜欢爱提问题的小朋友。你想问我什么呢?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小朋友,这个数学的好朋友带来了吗?(三角板)你怎么跟这个好朋友打招呼?(握手)握手时你有什么感觉?(尖尖的、有点疼…)让我来试试看,真的,它怎么会咬人?(角)原来是这样的。(板书:角)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在我们身边,很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到吗?小朋友先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小朋友真棒,找到的角这么多。

  2、老师明白了,小朋友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小学数学教案《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多媒体演示)它们是角吗?

  3、那你们心目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每组派一个代表把你们组想象的一个角画出来好吗?你们对黑板上画出的角想说些什么?(小朋友画的一个角是不是都正确呢?我们等一下再来看。)

  4、但老师又有点明白了,看来角不单单是一个点,(多媒体演示)这一点尖尖的只是角的顶点,那还有什么呢?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边,这样的图形就是角。小朋友一起来指。(再用多媒体演示两个角的顶点与边,学生模仿指)

  5、用这个方法把你身边的角指给同组同学看。(指名上来指)这些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板书: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6、小朋友闭上眼睛,把角记在头脑里,问:头脑里有角了吗?是怎么样的?

  7、画角:刚才我们认识了角,头脑里也有了角,你能把角的样子画在纸上吗?

  (1)你准备怎么画呢?

  (2)(多媒体演示正确画角的方法)电脑老师是怎么画的?再来看一遍,对的,先画一个顶点,再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小朋友也用正确的方法画两个方向不同的角,画好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画的角的各部分名称。师:再看看你们组画的角,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你真会欣赏人。

  8、小结:学到这里,你对角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巩固拓展,辩论提高

  1、角爷爷要过生日了,小动物们送来了好多角家族的成员,小朋友,快来看,你想对小动物们说些什么?

  2、学到这里你对黑板上的这些角又想说些什么?

  3、做角:拿出毛线、小棒、纸、吸管来,问:这里面有角吗?请你当一回魔术师,变出角来,也送给角爷爷。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做的?你为什么也说它也是角呢?小朋友真是心灵手巧,用不同的材料做了不同的角,但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小猴也急急忙忙地赶来了,说:你们看,你们看,我送来的角才多了,你们看出来了吗?谁也象小猴那样多送几个角给角爷爷,你想送什么图形呢?

  5、这下小猪明白过来了,他不但把这条边拉直变成了角,而且还添上了一条线,你猜小猪送了几个角呢?

  6、你们都送这么多角给角爷爷,这下小猴可急了,猴妈妈说:“别急,别急,你只要在这个三角形上……就会使角变多起来。你们有办法吗?那赶快来试一试。(小朋友也可以到别组去看看,看哪一组画得最漂亮,角又最多。)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三维目标: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口诀。并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教具: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对口令。

  三七()()十二五七()

  2、抢答。

  4×5 5×6 3×2 4×3 7×4

  5×7 7×6 3×7 4×6 7×7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8的乘法口诀。

  有一只快乐的小狗一蹦一跳地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是怎样跳的?

  0 8 16它是怎样跳的?自己填一填,说出填法。

  二、自主探究:

  1、根据小狗连跳的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编出口诀吗?想一想,把你编的口诀写到练习本上。

  汇报所编口诀,自由提问。

  8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2、快速记8的乘法口诀。

  检查口诀记忆情况,对口令、同桌接背,开火车背,正着背,倒着背。

  完成书上80页的填空。

  三、拓展应用:

  1、一只螃蟹八条腿,两只螃蟹( )条腿,三只螃蟹( )条腿,四只螃蟹( )条腿,五只螃蟹( )条腿,六只螃蟹( )条腿,七只螃蟹( )条腿,八只螃蟹( )条腿。

  2、口算比赛。

  1×8 2×8 6×8 7×8 3×8

  4×8 5×8 8×8

  3、每盒8个茶杯,有4盒,一共有多少个茶杯?

  4、( )×4=32 8×( )=56

  ( )×( )=24

  5、开放题:出示183页第十五题情景图.

  四、课后小结:

  省略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花园

  教学目标:

  1、结合全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体会倍与乘、除法运算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倍的逆向思考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今天的天气真不错,老师带大家一块去花园走走,呼吸新鲜的空气好吗?这几天天气真好,空气清新,我们一起到美丽的花园去看看吧!

  二、问题探究

  1. 理解图意(出示挂图课件)

  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花园,大家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汇报

  2. 提出问题

  3.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呀,根据收集到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说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问题。

  4. 解决问题

  ⑴师:如何解答这些这些问题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独立解答问题。你们先画一画再算一算

  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同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谁来解答第一个问题呢?

  师:这二个问题谁来解答?

  4、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不错,观察一幅图时,我们要从多角度去发现问题,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题意,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三、体验感悟

  师: 刚才在大家的问题提得真好,解答的同学也回答得十分准确。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现在老师再考考你们。

  师:请同学翻开课本第73页。

  师:一起解决。谁先来说说题意。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1,2,3,4题

  第1、2题:画一画,算一算。

  完成在书上,集体订正。

  第3题:让学生收集正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生汇报

  师:同才大家讨论得十分激烈,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小组有哪些获?

  第4题:让学生自己估计,测量,让后填写

  师:老师这儿有两条绳子。一条是红绳,一条是黑绳。请你们先估计它们大约有多长?

  师:再量一量实际有多长,然后解答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做完,再反馈)

  师:除了用除法解决这个问题外,还有其它的办法吗?

  (以黑绳的长度为单位,量一量红绳的`长,量的次数就是所求的答案。)

  生读题

  五、小结

  师:这节课,大家都学得不错,谁来说说你在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59-6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流程:

  一、 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师:村长交给了喜羊羊一个难题,(课件出示一曲一直两条线段)你能来帮喜羊羊解答一下这两条线哪一条更长吗?

  根据学生反应,师: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比较呢?

  预设学生回答:把弯的那条拉直

  师:(拿起手中的一根毛线)你究竟是怎么把它拉直的呢?(指一名学生展示)

  师: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就叫线段。线段可以用

  表示。由此可见线段是直的。(黑板贴展示线段,直的)随后指两名学生指一指毛线哪一段是线段。(注:从左往右指和从右往左两种指法)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你能从他手中的毛线上找到线段两端的点吗?指学生指出两手捏住的地方。

  师:两手捏住的地方叫做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师:现在同桌两人互相合作,一个人拉住毛线,另一个人指出哪一段是线段,并说说端点在哪里。

  3.深入感受线段特点

  师:通过刚刚我们对线段的学习,你认识线段了吗?预设学生踊跃说认识。

  师:我不信,我要考考大家,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认识了。在是线段的下面打勾,不是线段的打叉。

  你能不能将这些线段分类呢?

  师:将不是线段的去掉,说一说线段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仔细观察线段,你发现他们还有什么特征?(有长有短)

  讲解完后,师:现在你闭眼想想你心目中的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二、巩固线段特征

  1.从生活中和图形中找出线段

  师:其实我们身边也蕴藏着许多许多的线段,不知道细心的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比如我们的小尺上就有线段,你能找一找嘛?

  师:你再观察一下你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并指出端点。

  师:聪明的小朋友不仅帮喜羊羊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还能从身边的物体中找出线段,我相信你们也一定能从我们学习的图形王国里找到线段的,想不想来挑战一下?

  展示

  师:这是一个几边形?你能从中找到线段吗?(分别请同学指出线段和端点)

  然后独立做想想做做第二题,展示成果后,让学生猜测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等分别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由此可得: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从长方形纸上折出线段

  师:同学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闯过了一关又一关,村长又出难题了。看老师这里,(将纸对折)告诉我我折出的这条折痕是不是线段?端点在哪里?你能不能折出一条比她短的线段?比它长的呢?最长的呢?

  师:比较一下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有长有短)

  3.学会画线段

  (1)让学生试画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线段,你能不能选择一条画在你的作业纸上?首先想一想,你可以借助什么工具画?

  (2)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作线段的流程。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并评价。

  预设学生线画的不直,师:大家来评价一下他的线段画的完美吗?哪里有欠缺?

  预设学生少一个端点,师:他的线段画的完整吗?少了点什么?

  (3)老师演示线段

  师:左手用力按紧米尺,另一只手沿着米尺的边从左往右画出来一条线,然后再线的两端画出两个小竖线代表端点。这样一条完整的线段就完成了。

  (4)学生巩固画线段

  师:现在,你能画出一条比刚才更漂亮的线段吗?同桌互相欣赏。

  三、作业巩固

  师:既然大家已经会自己动手画线段了,那想想做做第三题我相信你一定也能顺利解决。(让学生自己读题)

  师:那如果有三个点,每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猜猜看,画出来,会是什么图形呢?自己动手试试看。

  学生思考后,在作业纸上操作,并交流互相欣赏。

  师:三个点都难不倒你们,现在给你四个点,你能再试试看吗?

  学生在作业纸上操作,小组互相交流。学生班级交流。

  师:有人只画了四条,你们画了几条?是哪两条遗漏了?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预设回答说:先画四个外边,再将对角线连起来。

  师:通过投影,向学生展示,从一个端点画起,与其他的点都先连起来。指名一个学生到投影上进行动画操作,要求该生先确定一点,再全部画完。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喜羊羊的步伐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这节课认识了什么那什么样子的是线段呢?你还学习到了什么本领呢?回去后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下节课再交流。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有关0的乘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3 = 12

  ( ) ( ) (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三、巩固练习。

  1、 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 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习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1+1+1=3 13=3 0+0+0=0 03=0

  教学反思:

  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习,加以巩固。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P8---P10例1、例2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三、练习,实践应用

  1、 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 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

  在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教学,改变了原由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景动态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和实践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交流、质疑亲历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这个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的情感,注重算法多样化。 课堂中我把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真实的情境再现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联想到的方法也不一样,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并在交流中内化计算方法,完善自己的方法。同时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多次的验证,从多种算法中选取学生认为简便的计算方法。 在动脑筋猜一猜()+()=43,有多少种答案,你能有序地写出来吗?学生喜欢猜一猜的活动,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可是由于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充分的激发。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把自己放在 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位置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并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及时捕捉信息,使教与学真正容为一体。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复习20以内数与式的大小比较,探索题包的内在规律。

  2.复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重点:

  复习20以内数的加减

  教学难点:

  2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20以内的数

  (1)你们来看一下,这是什么小动物呀?(青虫)

  我们呀仔细看一下,他身上是不是有断断续续的数字呀,我们一起帮他补充完整,并且把数射线也补充完整。

  (2)写出相邻的数

  你们真棒!填的很快。哪大家一起吧相邻数填好,这些我们都是学过的对吧,看小朋友谁最厉害,填的又快又准确。

  二、自主学习

  (一)加减法复习

  1、看图排序

  (1)独立观察

  (2)汇报结果

  师:观察好下面的两组图片的顺序,请你们动脑来整理一下顺序。书本61页

  2、加减法运算

  (1)20以内数的加减法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书上第61页 题2与题3

  师:我们一起来快速计算加法与减法。

  师:我们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一起来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吧。

  (二)其他题型

  1、组算式

  (1)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

  书上第62页题4

  小师:朋友们,你们能用3、7、8、11、15中中的三个合适的数组成4个算式吗?

  2、比大小

  书上第63页题6

  小朋友复习了计算,我们一起来比较数的大小小,利用计算的基础去比较。

  3.识别图形

  书上题7

  练习了这么多,我们来调节一下,一起来数一数,填图形的数目。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1.1.( )+2+3=10

  2. 2. 8-2-( )=2

  (二)组算式

  用3,7,4,10中的三个数字组算式

  (三)填一填

  1、 6-( )2

  2、 3+( )7

  3、 5+3( )

  4、 92+( )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教学重点:

  理解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寻找生活中的线段,数线段。

  教学准备:

  一段线、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请同学拿出一根线,把它随意摆在桌上,看它是什么样子?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和原来的那根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请小朋友再捏住线的两端拉紧现在我们手上拿的 是一条。。。(线段)

  手捏住的两端就叫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

  两端之间的这段线是。。。(直的)

  小结:所以线段必须要有两个端点,并且两端之间的线是直的。

  3、线段可以这样 表示(老师板书 : )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有几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点

  二、实际应用

  1、其实平常学习、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线段:?

  你能说出生活中其他地方有线段?同桌说一说然后交流。

  完成 想想做做(1)

  2、完成 想想做做(2)

  (1)黑板有4条边,它们都是什么?黑板是什么图形?

  (2)拿出长方形纸,摸一摸互相说一说有几条线段围城?然后交流。

  (3)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略)

  学生相互数一数,指出端点在哪?

  三、画线段(想想做做 3、4、5)

  1、刚才认识了线段,你能画出一条线段吗?学生自由画。然后交流,

  2、归纳几种画法。

  3、给你两点能画出一条什么?(两个点能连成一条线段)

  4、三个点连成几条线段,画出什么图形?

  5、4个点呢?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他有什么特点?

  还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 : 直的

  2个端点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教材99~10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媒体:乒乓球、套餐组合图片、纸箱、每组三张数字卡片、吹塑纸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是《数学广角》,这里边有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想知道吗?跟老师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孩子们,我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明明的自我介绍。)那咱们快去吧。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排数: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师:看,明明的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在一起快乐的玩。(课件:情景创设。明明说: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排数游戏吧。用1、2这两个数字可以组成几个两位数?)

  师:孩子们,你们会吗?用1、2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指名回答。(课件:明明说:如果是1、2、3这三个数字,选其中的两个而组成的两位数,有多少个呢?)

  师:从这三个数字选其中的两个而组成的两位数,有哪些呢?(2)自主探究:师:小组的小朋友交流交流,也可以拿出数字卡片摆一摆,然后把你们排出的数记录在纸上。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3)汇报结果。

  2.你们小组排出了哪些数?怎样排的?指名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汇报。其他学生一起说数。

  3、检查一下,有没有重复的?还有吗(有没有漏掉的)

  4、谁发现了他们小组排数的规律?(可以让排数的学生说,也可以指名其他同学说。)

  (4)观察、比较、分析、小结。

  5.孩子们,看看,这几个组排出的都是哪些数?

  6、看来呀,每个组的方法虽然不完全一样,但都只能排出这6个数。7、你喜欢哪个小组的方法?

  8、教师小结:看来,这种先固定最前面一个数,再用这个数,与其他两个数分别组合在一起,这种方法最快最准,不容易重复,也不容易漏掉。

  9.抽奖孩子们,你们学习非常认真,我们来做个抽奖游戏,想参加吗?每个小朋友都有中奖的机会哦。

  (1)教师出示4个号球:这里有四个号球:2、5、7、8。

  (2)什么样的号码能中奖呢?我给你们透露点信息:中奖号码就是从这4个数中选出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猜猜,什么号码可能中奖?这个号码肯定能中吗?再猜?看来,可能中奖的号码有很多个。有什么好办法肯定能中奖?(把你认为能中奖的号码都写出来吧)(把用这四个数能组成的所有两位数都写出来,教师巡视,“有孩子写出来8个两位数,她还在继续写,看来不止8个”“你是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数?”)

  (3)写好了吗?大家推举一个人来摸奖吧。学生先摸出一个球。中奖号码的最前面一位数出来了,是2,那中奖号码可能是?25、27、28。再摸一个球。中奖号码是?

  (4)你中奖了吗?把你写出的这个数圈出来。同桌互相看看,如果你同着中奖了,请你给他画一个苹果。(

  (5)出示所有结果:孩子们,你刚才一共写出了多少个两位数?用2、5、7、8能组成的两位数究竟有多少个呢?咱们用刚才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数的办法把这些数都排出来吧!老师写,你们说好吗?

  10.握手

  (1)师:孩子们,你们也是一群善于动脑的好孩子。这么多同学中奖了,来,咱们握握手,祝贺祝贺!加油!

  (2)提出问题:三个小朋友,每两个人只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猜猜看!生1:6次!生2:4次!

  师:究竟几次,小组长作裁判,小组内的三个同学握一握,试一试,到底几次?

  (3)学生汇报表演。小组长指挥说明。他们握手,咱们一起来数吧!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数握手的次数。(注意握过小朋友一边休息)

  (4)师问:A和B握手了吗?B和A握手了吗?这算一次还是两次呀?

  (5)小结:看来,两个人相互握手,只能算一次,和顺序无关。刚才排数,交换数的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这和顺序有关。

  三、拓展应用,深入探究

  1.菜肴搭配。

  课件:情景创设: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好吃的菜肴。妈妈说:孩子们,菜的营养要合理搭配,又不浪费,每个小朋友从这六个菜选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1)师:该吃午饭咯,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自助餐。老师都流口水了拉。这么多好吃的菜,你选那些菜肴呢?听听妈妈怎么说:(课件出示)

  (2)师:哪些是荤菜,哪些是素菜?在这六种菜里选两种,还要注意只能选一种荤菜和一种素菜,可以怎样搭配呢?指明学生说一、二个,还有吗?看来有很多种搭配,究竟一共有多少种搭配呢?

  (3)把你们想到的搭配用线连起来,比赛哪个小组的最快,方案最全:不重复,不遗漏。

  (4)学生连线。学生小组汇报,有和他们想法不一样的吗?

  (5)一共有多少种搭配?你这么快就知道啦,是不是有什么发现呀?(点数或者加法:3+3+3=9)

  2.合影:

  课件:情景创设:妈妈说:孩子们,给你们三个合个影作纪念。你们三个排成一排赶紧站好了。

  (1)师:明明和红红、东东站成一排,可以怎样排呢?一共有多少种排法?(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可以画一画,摆一摆,同学一起排一排)

  (2)谁来说说,他们三个可以怎样排?你是怎么想的?(固定左边的小朋友;固定右边的小朋友;固定中间的小朋友)(师:所有的方案他说完了吗?还有补充吗?谁能够把所有的方案都能说一说?有这么多排法啊,你是怎么想的,能说得这么全面一个都没漏掉也没重复?)

  (3)还有跟他不一样的想法吗?其实,还可以固定最左边(右边、中间)小朋友,交换其他位置小朋友的办法,甚至还有其他的办法,你愿意动脑筋去想吗?不管用什么办法,这里三个小朋友排成一排,都只有6种排法,你能把这6种排法画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