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心得体会(通用26篇)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1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现谈谈自己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可有私心讲究诚信,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

  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平等相待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首先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目前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在中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目前不少学校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首先,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其次,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2

  20xx年9月25日学校举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听了黄向敏老师精彩而生动的讲解,不仅仅提高了广大师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还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调节潜力。

  作为正处于青春期未涉足社会的我们,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身存在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取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取问题等等。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齐,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之娇子的我们,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如何消除我们的心理障碍呢其具体途径和方法如下:第一,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持续学习的效率,务必科学的安排好每一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又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潜力减退。

  第二,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金康的核心资料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潜力等。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持续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第三,用心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带给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透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透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不断的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健康。

  第四,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透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忙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听了黄老师的讲座在座的我们都受益匪浅,他不仅仅从心态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决定作用、心理压力的来源、大学生心态调整的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还分析了大学生在每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矛盾,对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进行了指导。透过对这次讲座的学习对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态调整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今后我们哟更加注重对自己的心理保健,以更加用心、健康的心态应对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3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心理学产生了好奇,我觉得它很古老,很神秘,很有趣,就像那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古代文明,只能去追寻,却再也不能身临其境!下面,就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上了心理课后,结合在其他渠道了解到的信息,得出的心得体会!让我和大家一起去触摸心理学,很零碎,但有意义,大家一起来阅读吧!首先,让我分析一下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现状。大学生本应该是社会上文化层次水平较高、思维最为活跃、最有朝气的群体之一。应该渴求知识、积极向上、胸怀博大,时刻关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同祖国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繁荣复兴融合在一起。但是,由于社会转型和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在最近的几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为16%,心理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诸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不能集中精神进行学习,害怕困难。其中有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或上网聊天,学习成绩不佳,进而对学习产生厌倦、对考试感到焦虑。

  2、自我评价失调。许多大学生都是中学时的学习尖子,心理上有较强的优越感,而进入大学后,这种优势不再,这使得他们的优越感受到重创。这时一旦学习成绩稍有波动,就会降低自信心,甚至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

  3、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由于存在交际困难,同面对面的交流相比较,一些大学生更愿意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流,迷恋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脱离。长此下去,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4、就业心理困惑。这在即将毕业的学生当中尤为普遍。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认清当前的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好高骛远,一日三变。还有部分学生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

  大学生应该是社会的栋梁之才,同学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因而,我们不能不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我认为:

  1、大学生应当好好地思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自己究竟想成为怎样的人,自己想要的究竟是怎样的生活,然后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为了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究竟要怎么做。有了这样的思考与选择,相信他们就会去好好努力。

  2、大学生应当正确审视自己的能力水平,然后坦然的接受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很差,而是你目前的水平与他人有差距而已。为了缩小这个差距,你需要付出心血与汗水,好好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等到收获那一天,相信你的笑容是甜美的。

  3、大学生不应当只埋头于书海,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大学生应当拥有开阔的心胸与视野,多结交朋友,这对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非常有帮助。

  4、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大学里应当积累一定的就业知识,这有助于看清就业形势。同时大学生应当对自我的能力进行正确的定位,切忌好高骛远。其实,刚刚出来工作的大学生一般没有什么经验,你要想想,用人单位凭什么给你很高的待遇?所以,刚开始的待遇不太好是正常的,但是,你要用实力去证明,你有足够的能力去获得应得的待遇。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指的是我们的情感状态和心智状态,也就是我们的所感与所思。正如身体健康并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一样,心理健康也不仅仅是指没有心理问题或没有心理病。情感健康指的是我们洞察外部世界,并对其挑战做出回应,做出合理人生策略的能力。一个心智健康的人不会随意夸大也不会任意低估自己的能力,他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都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1)心理健康的标准

  1、保持理智与平衡

  2、具有自我价值感

  3、具有爱的能力

  4、具有建立和维持亲密的能力

  5、能接受现实中的各种可能性和局限性

  6、对工作的追求与自己的天资和教育背景相适应

  7、能体验到某种内在的宁静与满足感,让自己觉得此生没有虚度。

  (2)概述依恋的类型:

  A:安全型。表现为感觉与别人接受相对容易,依赖他们以及让他们依赖自己都感觉自在。而不会常担心遭人遗弃或别人与自己太接近。

  B:回避型。表现为与别人接近会让自己感觉不自在;完全相信别人是很困难的,如果别人靠得太近就会紧张。如果爱侣过于亲昵,会不自在。

  C:焦虑矛盾型。表现为常担心伴侣家人是不是真的爱自己,或者不想和自己在一起了。

  (3)抑郁症产生的原因:

  1。太多的欲望。你可能会因为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或者有太多人在不同的方面要求你而感到不知所措。

  2。任何形式的失落都会使你感到抑郁。你可能是因为最近失去了一位深爱的人,或者是因为生活中的琐事而十分苦恼,还可能包括失去希望和失去自己的形象,以及一些重要的东西失去之后。

  3。过多的变故如果在很短的时期内出现,就会导致压力,最终变为沮丧抑郁。

  是的,说这些,好像漫无边际,也许吧,这也正合心理学一样,没有边际,你不可能完全读懂,只能慢慢去了解,去接触!以后,大家多读点心理方面的材料吧!亲身感受,才会深刻!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4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在浮石小学举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我来说,这次的培训意义重大,对我今后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本次培训我认真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听了都主任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讲座,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怎样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让我有了更明确的定位,也对今后的工作也有了足够信心和力量。以下就是我在这次培训活动中以……我参加了这次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

  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看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一)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二)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都要做过细的研讨和分析,千方百计地做好每一次培训。今年要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要求培训的学员,每人交一份作业或论文,主要是问题教师和问题学生的案例分析和教育策略。

  问题教师和问题学生是近十年来宝鸡市发生的“真人真事案例分析”。包括心理的、班主任的、老师的和校长的或学生的。每期培训班的学员都要写“真人真事案例分析”,165穆越个人空间在灿烂的阳春四月,我参加了《南岗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这次的培训意义重大,对我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更让我受益匪浅,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含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做好基础工作。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5

  对孩子成长而言,安全感是支撑孩子生长的重要力气,孩子有安全感,会感到快乐,也是安康心思的基础。那么该如何给孩子建立安全感呢?

  现代父母都知道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性。教育界里有句话“养育孩子,六岁前用心,六岁后省心;六岁前省心,一辈子操心”,除去生活习惯、规矩的培养,说的更是孩子的安全感。

  想要孩子将来事业成功,家庭生活幸福,必须要给孩子建立安全感,这是孩子才可能拥有自信、乐观的生命底色。反观不少人,即便在事业上有成,可在婚姻家庭中屡屡受挫,与人无法建立亲密关系或者总是受伤,说到底,是童年安全感缺失造成的。

  可见,一对父母再精通教育,如果不重视孩子安全感建立,那么孩子以后心理难免出问题,反之,一对父母即便再不懂教育,只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大概率不会长歪。

  那么,什么是孩子的安全感?

  其实,安全感这个词,在心理学上叫做“安全型依恋”。指的是在宝宝三岁前如何跟主要监护人(如妈妈)互动。安全感充足的孩子,会把妈妈当作“加油站”,只要妈妈在场,便可安心探索外部环境,比如去和小朋友玩,去观察地上蚂蚁。妈妈离开后虽然哭闹,但只要妈妈一回来,情绪就很快稳定下来,又开始继续探索。

  这样的宝宝,因为得到了妈妈充足的爱,从而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世界也是足够安全的,好奇心、开拓劲头都会很足,将来在事业和婚姻中也会很幸福。

  孩子建立安全感,三个阶段很重要

  一级安全感:在孩子一岁半以前,包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断奶是一次冲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因为自身没有生存能力,要完全依赖监护人照料,包含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物质上包括孩子饿了有奶吃,渴了有水喝,尿湿了能及时被换掉纸尿裤。。。。。。精神上只要指无条件回应。只要自己哭了,无论任何原因,都能得到及时拥抱和安抚。这样孩子的内心才会觉得“我是值得被爱的”,安全感也由此建立。

  这个阶段中,断奶是对家长和孩子的第一次严重考验。若家长用过激的方式断奶,比如母子隔离时间长,比如抹辣椒水涂黄连,都会极大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二级安全感:一岁半到上幼儿园之前,入园焦虑是一次冲击

  一岁半到上幼儿园之前,孩子将从对妈妈的依恋慢慢转移到探索外部环境中。当他觉得外界环境是安全的,家人也能给予强有力的后盾之后,内心就会增加一层自信,安全感也会再上一台阶。

  这时期,入园焦虑对孩子的安全感是一次大冲击。顺利渡过的孩子,安全感将进入下一个阶段。

  三级安全感:上幼儿园期间,分房睡是一次冲击。这时候的孩子,要经历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体验人与人互动中的乐趣和烦恼。若孩子觉得自己能够处理和他人之间的矛盾和不和,内心的安全感就会又一次飞跃。

  这时期为培养孩子独立性,父母常常会跟孩子分房睡。注意方式要温和,循序渐进才能不破坏安全感。

  当安全感被破坏后,如何弥补?

  如果以上三个阶段,尤其是面对三次重大冲击,父母的做法过激之后,孩子安全感受挫,就容易退缩。这时候,想要重建安全感,需要父母有强烈的同理心,跟孩子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孩子需要自己做什么,然后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孩子出现咬指甲、捏被角等自己不理解的行为,也不要呵斥,要更加关心他体贴他,这样才能帮孩子慢慢修复安全感。

  你家孩子安全感充足吗?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6

  本月十六日开始,我市教育局组织了一期心理健康课,聘请了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为我们授课。为期五天的学习,百般滋味涌上心头。

  首先,这是放暑假后首个集体培训,学员们(全部都是中小学教师)都显得很疲累,有的老师甚至还没有正式放假,早上来报到后又赶回去上班,幸好,我们已经正式放假了,算是歇过几天了,但到了正式上课时,才体会到了其中的累,难怪学生们有时上课时会趴在桌面上了,老师在上面一讲就是一个多小时,下面不免有时会窃窃私语,正如其中一位老师说的,来听课的老师应该分为三种人,一种是来报到的,一种是来看热闹的,一种是真正来听课考心理健康C证的。算来,我也应该是后一种的吧,因为在我校派来学习的,只有我一个是自觉报名的,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多个证多条路,其实我考的证已经不少了,有的早已经派上用场了,有的还一直躺在抽屉里发霉了,除此之外,当然,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学习,能为自己以后的教学生涯发挥点作用,因为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什么样的学生都有,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在少数,有一定的心理健康辅导技术有一天总会用得上的。

  上课的老师有好几位,有的老师讲课时,学术性比较强,听课者听得比较累,有的则会利用多媒体结合当今发生的热点新闻进行案例分析,听起来就比较容易接受,有的老师上课比较古板,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有的学员竟然摇摇欲睡,好一曲催眠曲啊!有的老师言语比较幽默有艺术性,带动课堂气氛,没有谁愿意去找周公,这鲜明的对比,也让我好好地反省了一下,幸亏自己平时上课时也不时跟学生们幽默一下,要不然,一节课40分钟,学生们不知道怎么过呢?真是感同身受啊。

  其实,这次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实用性的,只不过作为一般的前线的老师,在心理辅导的技巧上还有待慢慢的实践继而提高,始终我们不是心理学专科毕业的,如果有时辅导得不当,反而会弄巧反拙,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给了许多的心理测试题让我们进行测试,当中不少的学员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上到这时,我不由得暗笑,学员们都有那么多的心理问题了,还怎么辅导学生呢?所以上级领导组织学习前,应该先给学员们进行心理辅导,因为现在当一个老师也不容易,升学压力、生活压力、教研压力……新的《教育义务法》的颁布,把学生的权益摆在了首要位置,但对老师的权益的提法就少之又少,学生的权益得到了保障了,老师的权益呢?N年前颁布的《教师法》里面提到,教师的待遇与当地的公务员相比,要高于或等于水平,这样的讲法一提就是几十年,也没见那里的老师的待遇会跟当地的公务员待遇扯在一起的,怪不得老师们有那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了,经过当场的调查,有亚健康的老师几乎100%。这个数字不由得你不信。以后等我把那些测试题放上来,你说不定也是其中一分子呢!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7

  要衡量心灵的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界限。一般来说,判断推理是否正常有三个原则:

  一是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正常的心理活动在材料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是一致的。

  二是心理与行为的统一。这意味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协调的过程。

  第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的生活体验过程中独特的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精神障碍是指精神疾病或轻微的精神障碍。目前,当代大学生大多由于身心疲劳、紧张、心理冲突、突发问题或矛盾难以协调等原因。时间短,程度轻,随情况变化而消失或减慢;他们中的一些人很长,学位很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辍学。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它反映了当前心理活动的心理特征和困难,如过敏或感觉减退、躯体感觉异常、幻觉、幻觉、遗忘、妄想、新词、意识模糊、精神错乱等。行为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沮丧,甚至痛苦等等。心理素质是一个学科在心理上相对稳定的内在特征,包括个体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情感等心理要素,是其他素质构成和发展的基础。从本质上说,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成长是一个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过程。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和内化,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才能渗透到个体的个性中,使其成熟。这也是一个提高个体心理素质水平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项素质的构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指导,创新意识、独立人格、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构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指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坚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抵制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不仅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而且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7岁、8岁到22岁、3岁之间,处于青春中期,这是他们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剧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当面对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心理冲突时有发生,如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理性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知识之间的冲突和歧视,竞争与稳定之间的冲突等。如果这些冲突和矛盾不能得到有效疏通和合理解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反常的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获胜,他们几乎全心投入到学习中。父母的过度保护、学校的考试为导向的教育,和缺乏生活经验使这些学生心理学弱,意志,和沮丧宽容,生活,朋友,爱情,事业和其他方面的小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无法忍受,导致精神疾病,即使离开学校,自杀等等。

  从环境因素来看,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感到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增多,而难以考虑的矛盾又加剧了内心的矛盾,造成了迷茫的焦虑感。所有这些,由于对变化环境的不适应而引起的困惑、困惑、不安和紧张明显增加。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8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的,旨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由于影响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形成、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途径也应该是多渠道、全方位的。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提高常规性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1、注重课堂实效,加强全面教育。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由于目前尚未有相应的教材,因此在备课上比起其他学科的老师要多一个环节:收集资料,确立主题。在选材上就要考虑注重实效性,一方面是根据年级特点,另一方面就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选材。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既没有教材,也不考试,很多学生并不重视,要让本学科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并在课堂上解决自己的问题,不仅在选材上注重实效性,在教学形式设计方面更需要多样性。为此,通过故事呈现、角色扮演、情景小品、辩论等活动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收获。

  2、做好宣传工作,增强健康意识。

  首先是根据校园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工作,每个月出一期黑板报,发动所有学生收集材料后报心理老师审核即可设计排版。

  其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经常选读一些和心理健康有关的小故事,内容的选择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在趣味性中蕴含丰富的哲理。

  3、加强个别辅导,做好咨询工作。

  本学期只要有学生有什么心理发方面的问题,我都会积极主动的和他们进行交流,并一一作好记录,认真分析、及时跟踪,积极反馈,通过平等的交流,帮助学生尽快获得自助。

  二、积极创新,多渠道、多方位加强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性质要比其他学科的老师更为复杂、琐碎,仅仅靠上课和咨询是不够的,还需要多渠道、多方位进行。为了多方位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本学期设计了班级心理晴雨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本周班级最突出的问题,最需要老师给予关注的同学及其表现,我根据晴雨表上所反映的情况进行了解、核实,对需要交流的一些问题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家长,对突出的现象和个别学生进行相应的关护。这样一方面能弥补家长没有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另一方面可以对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跟踪了解。

  三、加强家校共育,整合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在学校内部全面渗透、多渠道推进外,还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网络,全方位、立体式地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有探索的勇气,但更需要有行动的决心,在行动中不断创新、改善。对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途径、内容与模式,我们还将进一步摸索和研究,我们希望得到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以便更加科学、有效地搞好这项工作,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实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9

  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

  这门课程帮助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它教会我要勇敢的剖析自己,通过自我剖析我发现自己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偏差。在心理课上,通过老师的教导和书本的指导,我慢慢的开始正视自己。

  这门课程帮助我规划人生,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人生的确需要规划,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定要想好自己的一生准备做些什么样的事,按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踏实的人生目标靠近。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永远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有些时候,理想也等同于我们的目标,但只是有了理想却没有认真规划,在实现的路上歧路多多,看着是大道,走的是岔道,计划往往赶不上改变,到头来感叹行路难,安慰自己已经追求了过程就不要太再意结果。这是理想与现实出入太大不得不给自己的安慰。而如果你的确认真规划了你的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即定的目标,如果过程出现了偏差就及时改正,始终让自己的目标在现实的征途中存在。一旦紧咬目标,你会发现你有战无不胜的力量,而且会努力为自己的最终理想而奋斗不已。目标清晰与昏昏噩噩根本就是两种不同人生的选择,规划好你的人生,你会奋不顾身地为理想而努力,而你行动的动力,也是你每一个阶段不同的规划目标。所以一个好的人生规划太重要了,而这门课就很好的帮助了我。

  人的灵魂是思想,而思想的基础是心理。这门课程帮助我塑造了一个自由高尚的灵魂,为我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指导,为我的未来照亮了道路。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10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心理健康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妥善处理同学、师生间关系,积极融入集体,热爱并勤奋学习,更好的适应新环境。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学中仍需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大赛,这样及开发思维的多向性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值得重视的是英语方面,现代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这样看来口语更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加入学生会、分团委等,如此既丰富了大学生活又锻炼了自己能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自己成为一个闪光点。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然而,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使我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11

  在上大学前就听说大学要开设心理健康科,于是我就一直在猜测,心理课到底是怎样的,是不是老师会给我们讲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呢,是不是社会心理学、职场心理学这一类听起来很高深的课程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上了第一次心理健康课。四个班的同学们一起在一个大阶梯教室里上课,气氛跟高中的时候很不一样,教室里回响着老师扩音器的声音,感觉上课的气氛比高中要轻松很多。同学们对这门课程都不了解,但是在老师生动的讲解下,教室里变得很活跃,同学们都很激动,积极的讨论起来。老师跟我们讲了很多心理学上的有趣知识,比如情商的高低和智商的高低对人以后的发展的影响大小。

  心理健康课与大学生活也息息相关,比如谈到的大学生宿舍关系,现在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大学宿舍里寝室之间同学们的人际关系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比如现在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娇生惯养,从没做过粗活,家里的人都围着他转,说白了就像小皇帝一样,到了大学以后,在宿舍里没人围着他转没人听他指挥,没有人帮他做任何事,这个重大的转变就会使他突然变得很不适应,而这时候心理的调节就十分的重要。有的人在初中高中的时候一直是学校里的好学生,老师眼里的宝,天天被老师表扬着,被同学羡慕着,难免会心高气傲,自大起来,觉得自己跟别人不在一个层面上,自己就是要高人一等,瞧不起他人,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发现没有人崇拜自己了,没有一群人来仰望自己了,心里的落差不是一点点,而在宿舍里还是自认为高人一等,一副不屑与别人为伍的模样,久而久之就被大家疏远了,如果再加点儿坏脾气,就会被大家排挤,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宿舍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生活习惯的差异。宿舍的室友都是天南地北聚到一块儿的,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有的人一个月不洗澡,有的人每天半夜煲电话粥,有的人特别自私,一点儿东西都不让别人碰。这些久而久之都会成为引起矛盾的导火索,但其实只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用为别人着想的方式,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大学其实是个小型的社会,每一个人在大学的生活就是在模拟着以后走入社会的生活,在大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以后走入社会能够如鱼得水的基础,也是在走进社会之前提前的演练,所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现代的“微表情”知识。微表情是指人在极短的时间内所作出的表情,这个表情反映了人的真实情绪,但是一般人不容易捕捉,而这个微表情多用在刑侦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微表情我们也能够知晓对方的真实情绪,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真实的交流。

  心理健康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人处在社会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坎坷需要经历,有的人从此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在打击之后变得更强,有的人永远悲观,所以他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在每次挫折之后都暗示自己“我能行”,所以他终将成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的乐观的态度,才会将你引向成功。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12

  我听了韩学荣教授的心理健康讲座感觉受益匪浅收获很多。

  韩老师从健康的定义、健康的标准、健康与不健康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展开了讲述,感觉老师讲的这些都很贴切实际,很实用,尤其对于我们老师工作压力大,听完讲座心里感觉轻松了很多,感觉比以前更了解自己了。并且在课上听的很轻松没有感觉累,一天时间觉着过得很快。并且在以后教育学生上和自己自我调节上受到很大启示,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会有万能的、普遍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怎么教要掌握技能和技巧,不要只知道批评,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学生让孩子们喜欢你。学生在喜欢你的基础上,就会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并且愿意学习,因为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

  二、在我的心里上,老师的讲座让我释放了很多压力。首先让我知道生活是五颜六色的,当我们工作和生活上有压力时,我们要学会把心思放下来把担子放下来,学会自我调节。另外还要正确认识自己,必须要学会独立生活,在生活中要有最起码的独立性。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时,我们要试着适应环境。

  总之,人无完人,金无足金,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该怎么过怎么过,高兴也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为什么不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呢?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13

  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随之进入了情绪负重的年代。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自然就十分敏感。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身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其一,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二,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其三、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主动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沟通。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面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才能迎合二十一世纪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才能在其中搏击翱翔,走向成熟,迎接挑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14

  通过上了这么多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

  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原则,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比较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健康的个性心理。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我们都是从高中升到大学,面对新的环境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例如烦躁、压抑、苦闷等,当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千万不要独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钻牛角尖,要积极主动调试自己的心理,知道适应环境;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学会改变学习方式,使学习轻松愉快,然后确定一个切乎实际的目标;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学会从心里去接受现实中的一切,既来之,则安之,使自己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认识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恋爱中的矛盾问题

  在现代大学生中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恋爱中应遵循:以爱为基础,以高尚情趣为恋爱发展的动力,在恋爱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选择、自由与权利以及人格,同时信守责任,忠贞专一,以诚相待。要以理解为前提,以奉献为内容,以被爱为结果。大学生要避免恋爱的消极影响,学会运用爱的技巧要学会澄清爱情价值观,做出爱的决定,注重爱的交流,并履行爱的责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可以阅读相关的心理辅导书籍,有需要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好自己的时间,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15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面对着各种心理压力,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之骄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次,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最后,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心境的良好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在有需要得时候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有必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16

  健康的心理是我们成长必的备件条件!

  同学们,请想一想,如果给你两个人让你选择其中一个做朋友的话,前一个是对生活充满了积极的心态,不管遇到了什么事情都能一笑带过对你每天笑脸相迎的人,后一个是为难发愁,遇到难题总是怨天尤人,每天对你愁眉苦脸的人。不用说,大家都会选择前者,这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健康的心里是我们成长的必备条件。

  何为健康的心理呢,能够正确对待批评与表扬,正确处理成功与失败,对任何有益社会和人类的事能够充满信心与希望,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才是一个健康的心理。反之一个人受到表扬时就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沾沾自喜,受到批评就垂头丧气,丧失意志,不思进取或对任何事都抱有消极的态度,这是不健康的。

  怎样才能有健康的心理呢?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静以修身”这要求我们心要静,要学会目标转移不胡思乱想,用学习来充实自己。另外,要加强我们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制力。在学习生活中要“严以待己,宽以待人”善于创造和奉献,对老师,同学要以诚相待,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多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情,还要不断克服自己的不足,虚心听取被人的意见,能和反对自己的人正确相处,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迎接生活面对学习。

  同学们,相信我们只要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并坚持不懈的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就一定能创造奇迹,取得成功。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17

  如果说在心理培训之前对心理咨询处于一个未知的阶段,那么这次培训便开启了心理咨询的心窗。“心理学是什么?”当李晓玲主任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问题的科学。”而他给出我们的答案是“心理学就是你舒服也让别人舒服的一门学科。”这么通俗易懂的解释,把原本深奥的问题简明化了。接下来便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背景、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工作原则,以及心理教师应具备的一些能力。在这些知识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首先是心理教育的工作原则,明白了作为一个心理教师,必须遵循:一、保密性原则;二、价值中立原则;三、助人自助的原则;四、尊重学生需要的原则。今后的工作中,我也会用这些原则约束自己。第二是心理教师应具备的一些能力:一、教师自己应该心理健康,有一个健康的人格;二、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丰富;三、组织好教学活动,掌握教育技术。而且,在后来的实际训练中,逐步看到了这些能力的展示。

  我觉得这次培训的收获,不仅是心理知识上的收获,更有同行人员给我的感染:李静老师的认真钻研、对学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张向东老师敢于展示自我的勇气;李乔乔老师的活泼可爱;苏晔老师的青春靓丽;还有朱晋波老师的幽默风趣,徐爱军老师的沉稳担当……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学习!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18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经过培训,我领略了心理咨询的魅力,更意识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这两天的培训中,老师们通过个案、小故事等从理论讲到实践,讲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及在学校如何开展、实施。其中薛老师的个案让我深受触动。这是一位漂亮的高中女孩,女孩很内向,不与人交流,课堂上也不回答问题。后来妈妈和女孩一起来找薛老师,据薛老师说,女孩第一次来几乎不说话,都是妈妈在讲述:在女孩8岁的时候,爸爸出车祸突然离开了这个家,那段时间所有人都忽略了女孩的感受,没有人关注这个女孩。事情过后,女孩变得没有以前那样开朗、爱笑、爱说话了。就这样度过了小学、初中,直到高中女孩发展到不能参加集体活动,不能住宿舍,这才引起了关注。双方建立咨询关系后,薛老师让女孩做了几次箱庭,女孩在不断的叙述中自我疗愈,慢慢走出了童年的阴影。

  这是一次成功的个案,我们应该庆幸女孩的情况发现及时。由此可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不容忽视。心理咨询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来自童年。请大家都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吧!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更好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让他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19

  今天,我们古寨学区开展心理健康教研活动,有幸听了《我挨批评了》这堂课。《我挨批评了》的设计我觉得很精致:通过同学们表演挨批评后的表现,引出今天的话题——我挨批评了,通过交谈让学生明白批评和骂的本质区别,再让学生帮助同学解答疑惑谈心里感受,到最后让学生重新演绎《我挨批评了》的小品,通过学生精彩的表演,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可以看出这上课老师的用心良苦,而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可以看出十分的有效。宋老师的心理健康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课虽然没有像文化课那样令老师们、家长们、专家们重视,但却显得如此的重要,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啊!不懂做人的道理,学知识又有何用?这也是本次心理健康课留给我的深深思考!

  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在所难免,而且也很正常,只不过各自采用的方法不同而已,但最终目的是教育好学生。

  从心理学分析,人总是喜欢得到表扬,不喜欢受到批评。因而,无论班主任是和风细雨式地批评学生,还是暴风骤雨式地批评学生,只要是批评,即使学生当时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教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不同程度上会产生一些负效应。而这些负效应很可能带来某种消极的影响。这就要求班主任及时做好批评的善后工作。批评教育学生要讲方法,讲艺术,同样做好批评之后的工作也要讲方法讲艺术。相信通过此次交流,我将进步很大,今后会做的更好。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20

  今天学习了《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季秀珍老师结合自己实践中得到的丰富的心理辅导经验,将相关的理论知识由浅入深地阐述讲解,让我学到了很多心理辅导理念和研究心理问题的方法,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因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

  二、指明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学习,改变了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从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个重新的定位,以前都是给学生念一点理论知识,没有顾虑到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更没有开展什么心理活动。通过学习,我意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的重要性,意识到现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增强了自身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专家的教育总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成长的。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我们的责任真的很重大!通过学习,感悟很多,思考很多,收获很多。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21

  20xx年3月8日下午5时20分,x大学x栋朋辈心理辅导室的新学期第一次内部专业培训活动在x栋辅导室举行。这一次内部活动的主题是“微表情心理学”,由辅导室成员xx与xx共同主持。

  活动的主旨:增加楼栋辅导室成员的心理知识与技能,开拓成员们的思维与意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知识,与此同时也锻炼成员的能力,也增加了咨询室的凝聚力。

  活动流程:xx主持,介绍了读心术与微表情。微表情收入类作为一种生物的实现生存和繁衍的本能反应,是人类收到有效刺激后不受思维与意识控制的真实反应,最能体现人的真实想法。

  接着主持人展示了一些面部情绪图,主要包括了微表请的六大种类:愉悦,愤怒,厌恶,轻蔑,恐惧和惊讶。然后又看了一段关于微表情实际运用的视频,让我们了解了微表情的作用与重要性。

  最后本次内部活动由xx做总结,具体的谈到了本次活动的优缺点,并给予两位主持中肯的建议。又谈到了开展楼栋内部活动的意义与必要性。

  一是锻炼新人,而是丰富楼栋成员的心理学知识,三是增强楼栋成员的凝聚力。

  下午6时40分,x栋朋辈心理辅导室内部活动结束。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学到了许多心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楼栋的凝聚力。这也是我们进行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很高兴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的课本以外的知识。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22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现在很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教育”从课外引进到课内,纳入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要采用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通过自身感受获得他们所需的知识的模式。然而在心理活动课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比如: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还是全由老师包办、代言;学生参与活动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形式的还是实质的,是局部的还是全体的;学生在活动中是自觉地体验、领悟,还是光凑热闹,只为娱乐,这些问题直接涉及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我认为所谓“活动”是以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动,是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和形式中,积极主动参与并充分体验。如何让心理活动课真正活起来,如何让学生主动动起来,这是值得探索的问题,我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认识活动课,把握“四是四非”

  1、心理活动课是预防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而非心理疾病的治疗。据专家调查,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发展性问题(即伴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出现的问题)和障碍性问题(属心理疾患)。从总体而言,多数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约有10%左右的学生存在发展性问题,而存在需要心理治疗的障碍性心理疾病的学生人数不到1%。这点说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应是以预防和发展为主。

  2、心理课是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发展良好心理品质为目的,而非纯知识理论的传授。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主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其重点在于指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教学模式宜采用生活经验型,以解决学生身心发展和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为主,让学生了解有关自身发展的心理学基本知识。但要求教师本人不仅要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还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行为特点,防止教学纯理论化,脱离学生实际。

  3、心理活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而非解决个别心理问题,要把心理活动课和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区别开。心理活动课的教学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来设定系统的培养目标、实施计划的,虽然在相对固定的基础上要求有灵活变化,但不是无计划地就问题论问题。

  4、心理活动课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领悟,而非娱乐游戏。心理活动课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但不应为了迎合学生兴趣,而一味追求形式的多样、气氛的热烈。不恰当的活动形式不仅会淡化、削弱活动课知识的含量,而且易造成活动目的模糊,课堂纪律混乱。

  二、设计活动课,坚持“两依据、两注意”

  “两依据”是:①要有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心理活动课不同于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它有心理科学的特点,所以活动的设计要以心理学知识、心理训练方法为依据。比如考试后,活动课和主题班会都会进行考试分析,班会内容无非是:总体成绩分析、年级比较、表扬进步、鼓励落后、总结经验等;而心理活动课的内容是:成绩归因、ABC情绪理论辅导、挫折教育等,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区别。②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心理活动课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其所需,解其所惑,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内部动机。比如:考前进行复习方法、考试心态的辅导,运动期间进行挫折教育、自信心的辅导,这些都倍受欢迎。

  “两注意”是:①注意设计活动不能完全参照参考书,生搬硬套。心理教育活动课不宜照搬他人经验,因为即使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于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学校,其心理特点也不完全一样,所以设计课程不能照搬参考书的训练步骤、活动方式进行。心理教师可根据自己学校及学生特点,制订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适合本校学生的心理活动课方案。②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设计活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思维方式、意识水平不同,教师应据其心理特点设计活动。比如:低年级的学生竞争意识强,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涉及到个人的某些问题时,虽然心里明白,但不愿意当庭讲出来,此时如采用集体讨论、自由发言、自我陈述等形式,效果就不会太理想。

  三、实施活动课,贯彻“一为主、四解放”

  心理活动课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内容来体现的。活动实施的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让课堂活动开展得生动而富有成效,在组织活动中应注意做到“一为主、四解放”。

  “一为主”是活动要以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为主线。活动的实施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学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能称其为活动课,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是活动课顺利进行的第一保证。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教学的安排者、活动的参与者。

  为了更好落实“一为主”,需要做到“四解放”。

  一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一想。教师不仅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设置问题的内容,还要注意给学生留下个人自由思考的空间,不设置惟一解决问题模式,要鼓励个性化的创新思维。比如在情绪辅导的问题设置时,设计成“当你考试不理想时感到伤心失望,不过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这样想______你的心情会好一些”,不如改为“遇到______事,我感到伤心失望,不过换了一个角度看问题,现在我这样想______心情好多了”。这样稍动一下,多一问就增大了学生的思考空间,而变“你”为“我”就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是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多说一说。要创设开放的课堂气氛和利于沟通的情绪背景,给每一位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时间,鼓励他们主动回答问题。通过灵活改变活动方式,提供有利于学生发言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

  三是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多动一动。活动课不必拘泥于课堂固定座位,可采用“扇面式”、“圆弧式”、“自由结组式”等有利于师生之间与同学之间沟通信息、传达感情的座位形式;也不必拘泥于学校范围内,“纸上得来终觉浅”,要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就要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比如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其大讲特讲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如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人才市场去参观,学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是解放学生的手和脚,让学生多做一做。目前很多学校采用的诸如此类的活动流程:“问题设置(或讲故事或读文章)――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似乎学生参与不少,也是以学生的自我认识发言为主,然而这其中有太多的教师代言部分,而且到课堂上看一看其实际效果并不是想像中的样子。活动的实施其实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并无固定的模式、严格的结构。举一例来说,要让学生了解情绪的多样性,若用提问的形式:“生活中情绪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吗?”或是“生活中你有过什么样的心情?”这表面也是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但学生的体验不会深。不如改为情绪词语接力赛的活动:按座位顺序,一人接一人说一个情绪词语,不允许重复、超时。也可把表示情绪的词语写在纸条上,让学生抽取,按上面写的表演,并让其他同学猜其表演的是哪一种情绪。在课堂活动中,应尽量少用讲授课中的问答形式,可将问题融于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与动中去体会。

  以上虽然强调活动课无固定模式,但实施起来一定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要组织好课堂,保证学生活而不乱,有所收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发展,我愿与从事该项事业的同仁们一道努力,共同开辟心理教育活动课的新天地。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23

  心理素质是人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各项心理功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既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又能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学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质高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班主任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用自身的美好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以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找到表现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会,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班主任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针对性,即通过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哪些心理品质。

  三、巧用气质类型因势利导

  气质是不容易改造的,对于某一特定气质类型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引导他发挥长处,同时对其表现出来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也要表现出充分的理解,并考虑采取更策略的方法来对待。例如,黏液质的学生比较固执,如果他表现出拒绝接受某个观点,教师不必强制他接受,而可以采取启发或感化等方式去说服他;对于抑郁质的学生,由于他们比较敏感,教师不要在公开场合点名指责;对于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注意不要针锋相对地去激怒他们。

  四、提高家长的辅导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为此,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家长的辅导水平,让家长成为自己工作的得力助手。一是定期召开家长会,改变家长会班主任讲、家长听的模式,以体验式为主,选取一些典型的教育案例,让家长充当各种角色,参与其中,亲自感受,从中了解孩子的心理,发现自己教育的不足,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平等、民主的态度与孩子沟通交流,创设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二是对一些问题学生的家长,班主任要多与他们交流,让他们对孩子充满信心,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帮助孩子取得进步。三是让一部分具有成功教育经验的家长,向大家介绍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五、做好团体辅导工作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应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团体心理辅导工作。一是学习心理辅导。各年级应有所侧重,低年级侧重于入学学习适应、学习习惯辅导;中年级侧重于学习自信心、时间观念的培养;高年级侧重于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的辅导。二是自我意识发展心理辅导。通过“做情绪的主人、情绪调节方法、我就是我”等有关自我意识内容的辅导,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正确地评价他人,提高学会调控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寻求帮助的能力。三是人际交往心理辅导。让学生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学会人际沟通的原则和技巧,学会与家长沟通、与老师沟通、与同学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克服一些交往障碍,形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必备的心理品质。

  六、做好个别咨询辅导工作

  班级内可设立“悄悄话”信箱,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内心世界的平台,便于及时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掌握一些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方法。一是培养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知道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懂得心理若有疑问怎样获得帮助。二是指导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例如:学会放松,使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与人谈心,使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学习写日记或周记,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24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25

  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和良好的环境,特别是良好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分不开的。在这个大环境中,教育者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来影响和改变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通过心育与其他教育的有机结合和有机渗透,使教育目标和内容一致、方法和步骤相融,促进学生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主动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活动有机结合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这些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调查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不以外部影响转变认识,而以内部的道德意志、道德情感来调节自己的行动。学生品德的形成是由自外向内的传导过程转化为自内向外的传导过程,由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转化为由主体到客体的转变,各种德育活动的开展正好是转化的基础。因此,通过开展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从认识、情感、意志、行为方面进行内心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工作有机结合

  班级工作制约着班级全体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它的心理机制是模仿、暗示、从众、认同等。有关研究表明,优良的班风对学生的心理影响非常大,具体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鼓舞作用,行动上的激励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护和增进作用,对精神文明建设和优良品德形成的促进作用等。针对普通中学的客观实际,调整学生心态、树立良好的班风应该成为班级工作的首要任务,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信心和力量,给学生发挥潜能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特长的空间。如在班级建设中开展“自我管理、民主监督”竞赛活动、评选“班级之最”活动、开设“群星灿烂”专栏等,让人人都有受奖的机会,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

  学生健康心态的形成还在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必须确立科学的学生观。科学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人,看成有巨大潜能的人,看成“独一无二”的有个性的人。因此,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把学生的“违纪”看成是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采取积极乐观和宽容的态度来调节学生的心态和行为。

  学生健康心态的形成还在于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实事求是的评价,切忌千篇一律。使学生心态得到平衡,不但能加强个人或集体行为方向的引导力量,也有助于集体内部的团结和集体内聚力的加强。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和咨询有机结合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发展,故而学校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环境,学习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技能。学校教育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该关心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所以,心理辅导和咨询应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普通中学而言,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信仰迷茫、情感饥饿、个性压抑、意志脆弱、少自信多自卑以及青春期困惑等问题。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情况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渠道调节学生的心态,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于早期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征兆,以便及早进行调整。对容易出现适应不良问题或已有轻微问题的学生,应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减轻问题的严重性,给学生提供心理倾诉的机会、场所和渠道。学校根据年级特点建立的“悄悄话”信箱和“心灵”信箱是学生心灵的一片绿洲,在这里学生可以倾诉心中的苦闷,吐露心灵的秘密。通过“信箱”,教师向学生们伸出了温暖之手,一次次“谈话”,给了他们战胜自我的力量。心理辅导室的咨询,使学生含着眼泪来,带着笑容归,端正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学校直接和间接辅导、咨询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渠道,就是通过班级建立心理互助小组,拓宽发现心理问题的渠道,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使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在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中,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母的教育和影响是关键的因素之一。父母的性格特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格,父母的教育方法和爱的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许多事实证明,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或丧失足学生心理形成障碍的重要原因,父母教育的不一致和只养不教是当前家庭教育功能欠缺的主要表现。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娇惯、放纵、袒护和打骂等不良的教养态度和错误方式,常使孩子形成反抗、屈从或自卑的心理。

  实践证明,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的方式有: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相沟通,学校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的方式把意图传达给家长,请家长配合;或通过家长座谈会的形式,讲意义、讲做法,谈构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学校、家庭、社会等外部影响因素和制约学生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

  (2)开办家长学校,请专家进行家教讲座,要求家长用科学的方式教育孩子,给孩子创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3)定期召开有学生家长参加的学生心理分析会、学习行为和学习动机研讨会、誓师会、汇报会和理想演讲会等,通过多形式、全方位的教育,共建孩子们通向成功的桥梁。

  五、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

  有关研究表明,教师决定教育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能否得到缓解和排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人格力量的影响,以及教师的知识、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因此,教师在问题的把握、教育方案的设计、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方法步骤的选择以及教育过程的导入和实施等方面,都应巧妙地注入心育内容,认真挖掘心育因素,找准渗透点,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悟出人生真谛。如语文老师为解决班级出现的早恋苗头,设计了这样一节作文课:摘一个青柿子让学生尝味道,端一盆月季花让学生欣赏,然后就这个情况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学生们思索着、感悟着,写出了“不成熟的果子是涩的”、“自然绽放的花是最美的”,进行了一次青春期自我心理教育。心育学科渗透不只限于语文课,各个学科都是心育的极好场所。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小的手势都可以给学生注入心灵上的慰藉,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在于教师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技艺,以深沉的爱心、高度的责任感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在普通中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限于上述的有机结合和有机渗透,还需围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多种媒体,才能不断地把心育工作引向深入。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26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资料,心理素质不仅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柳斌同志在《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一文谈到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中,他指出:"素质教育的第二要义,就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一个是心理素质,承受挫折的潜力。带着什么样的心态来看社会的问题十分重要。"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反之,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提高。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知识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适应社会、发挥潜能。德育是教育者按照必须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培养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二者都是育人,在统一育人活动中各自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心育对德育有必须影响。心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标和资料;心育为提高德的有效性带给了新方法、新技术;最重要的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整个教育都带来了用心的影响。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

  在一项对475名高中毕业班学生的研究证明:学习成绩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高成就者(成就较智商预期为高)、普通成就者(成绩与智商预期相当)、低成就者(成就低于智商预期)差别的产生,与性格特征有关。高成就者工作习惯较佳,对学业兴趣较浓,按时完成作业,关心学习成绩,做事认真负责且有计划。低成就者难自律,难自我规范,较冲动放肆,喜好玩乐,贪图近利,与同伴关系欠佳,较不合作,较自私,较不尊重权威与传统,较不合群,在校在家较不快乐,常为己辩护,愤恨他人,对挫折和压力不知所措,较悲观。普通组介上下之间,尚属正常。由此可见,培养用心的情感品质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能促进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也依靠于良好的心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青少年尤其重视自我观念或自我意识,包括对自身形象方面的观察、概念、看法,关注自己外貌美丑、体能强弱、运动机能优劣等,常将自己的形象与理想中的标准进行比较,或与同辈人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或满意或自卑,倘不能正确对待,也对身体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以上所述证明,健康的心理是身体健康的心理条件。透过心理教育,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是带给这种心理条件的重要措施。

  不仅仅如此,良好心理素质对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能的充分发挥也具有重要好处。无论是造型美、生气美等身体美的各要素还是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这些素质的发展无不需要相应的心理条件,如性格外向的人适于力量大、速度快的活动,内向性的人完成目标的动机强,适宜进行精细、准确的任务。同时,身体潜能能透过运动技能的提高得到发挥。运动技能是习得的潜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运动技能中包含任知成分,与智慧技能有联系。运动技能是心因性技能。它既不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动作,也不是如同摇头那样简单的肌肉反应,他受到内部心理过程的控制。因此,提高动作技能,发挥人的的身体潜能,务必依靠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发展。

  最后,透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是构成审美素质的基础和条件。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没有心理上的修养,审美的修养不可想象。此外,许多优良的心理素质既是内在美的表现,也是美感素质构成和发展的条件。例如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现实,客观、全面、公允地看待问题,能正确地正视现实,热爱学习和工作,聪明才智得到正常发挥,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能正确评价,行为举止得体等,都是理智美的表现。又如对人富有同情心,诚恳,正直,正义,不畏,乐群,对学习与工作勤奋、细心认真、有首创性,不卑不亢,严于律己,自信、谦虚,自尊等,都是性格美的表现。透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这些优良的心理素质,既是精神美的成分,又是审美素质构成和发展的条件。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是充满活力的新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