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作文指导十篇

  写景作文指导

  一、加强观察训练,做到心中有物

  观察是写作的前提,只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写起作文来笔下才会有景、有物。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景物时,不但注意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还注重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

  1.仔细观察,把握特征。每次习作前,我都要求学生对所写事物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既要观察它的整体,又要观察它的局部,既要观察它的静态(颜色、形状、姿态等),也要观察它的动态(生长过程),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远看、近看、左看、右看等),力求形象生动,特点显著。此外,我还引导他们善于与其他景物进行比较,找出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有顺序地观察。我要求学生观察景物时,先选好观察点,然后有顺序地观察。如观察一种动物的外形,可以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观察;观察一棵树,可以按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学校的花坛,可以按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顺序进行观察。总之,观察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

  3.观察要有重点。大自然多姿多彩,美丽迷人。四季交替、风霜雨雪等气候现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动植物,举不胜举的名山大川,还有那美丽的原野等,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观察这些景物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有重点,使观察有明确的方向。如学生写《校园的一角》这篇作文时,我引导他们重点观察校园一角中自己认为最美丽的、印象最深的一两处景物,如假山、花坛等,其余的一笔带过,不面面俱到。

  4.一边观察,一边想象

  通过观察,学生对事物有了一些认识,但这是表面的,如果让他们用书面表达出来,他们也许只会按顺序一一列举所观察到的事物,这样读者读起来就会觉得内容空洞、乏味,就像一棵有树干而没有枝叶的大树。因此,要想把观察到的景物描写得有血有肉,就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如观察学校的假山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假山上的石头像什么,喷水池喷起的水柱像什么等。有了想象,写出来的事物才会声音动听,色彩艳丽,形态美丽。

  二、抓住景物的特征

  写景物要善于抓住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景物的颜色、形态、声响、变化等方面的特征。如春天是和风细雨,夏天是狂风暴雨,冬天是风雪交加。又如《黄果树瀑布》这一课对瀑布的声响和形态的描写,突出了瀑布声音大的特点;《黄山奇松》通过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描写,突出了黄山松的奇特。这些课文紧紧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突出了其独特之处,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三、把握写景顺序,层次分明

  层次是文章内容的顺序,也就是表达顺序。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从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由中间到四周进行。总之,把握写景的顺序,描写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三种:

  1.时间顺序。可根据季节的不同和一天内时间的变化来写,如写一棵树,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的特点。

  2.空间方位顺序。如描写一个建筑物,可以写远处看是什么样子,近处看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

  3.地点转换顺序。这种顺序也叫移步换景,游记就可以按这种顺序写。《记金华的双龙洞》《参观人民大会堂》等课文就是按这种顺序写的。

  四、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自然界的景物,有的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有的处于变化的状态。描写景物时要写出它的静态,如颜色、形状、大小、姿态等,也要写出它的动态,也就是景物在形态、色彩、声音等方面的变化。写景动静结合,笔下的景色才能活起来,才能使读者印象更加深刻。如课文《第一场雪》先写静态美:“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再写动态美:“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五、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要写出自己热爱的景色,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第一场雪》中,作者无比喜爱这场瑞雪,他把这种感情蕴藏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中,这就给文章注入了活力,使文章形象生动。

  六、想象合理,文辞优美

  写景作文指导篇2

  关键词:写景作文;发现美;欣赏美

  综观目前之写景作文教学,大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运用多种感官,细致观察,把景物写具体;抓住景物特点写;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做到动静结合等。笔者认为,以上几个方面对于写好景物文章固然重要,但并未抓住写景的实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没有采用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的字眼,而是用了“留心观察”“乐于运用”“不拘形式”“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的文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必须转变作文教学的观念,作文教学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样重要,“不应该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写景就是为了表现景物的美,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写景作文教学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是“抓住特点写”还是“抓住美写”

  笔者认为,指导学生写景,应指导学生“抓住美写”,而非“抓住特点写”。

  首先,这是基于写作的本质考虑。写作的本质其实就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思想感情,就没有写作之必要!写景亦如此。之所以写景,是因为景物的美激发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既然写景是缘于景物之美,为什么我们的写景作文指导不从美的角度考虑呢?

  其次是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上考虑。过去我们在写景习作指导课上几乎只强调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不提抓住美写,指导的效率并不高。

  一个原因是“景物的特点”是个很模糊的概念,让学生观察一处景物,要求抓住这处景物的特点写,学生难以把握,这种能力不是一般学生具备的。若让学生抓住美来写,去发现哪里有美,应该容易得多。例如,笔者曾让学生观察一栋漂亮的楼房,问学生:“这栋楼房有什么特点?”学生虽看了半天,却不知该说什么。之后再问:“这栋楼美吗?哪些地方好看?”学生有的说,我发现这栋楼的外观颜色漂亮,墙面是雪白的,屋顶是天蓝色的;有的说,我发现这栋楼的屋顶形状很好看,尖尖的,像宝塔;有的说,我发现这栋楼的阳台好看,弯弯的,似月牙;还有的说,我发现这栋楼的玻璃很漂亮,浅绿色的,在阳光照耀下,亮闪闪的……

  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景物特点,是不是就是美呢?学生写文章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笔者认为写景只要写出他欣赏的美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按景物的一个个特点去写。

  二、会细致观察就一定能写好景物吗

  众所周知,要想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为此,老师在指导景物习作前,总是设法让学生进行现场观察,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要观察什么,老师都做了安排,学生照着去观察,文章果然生动具体了,殊不知,这一切是老师给的,是“鱼”而非“渔”。下回,自行观察别处景物,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还是不会观察,不知观察什么,因为景物是各种各样的,这种景物可以这样观察,应观察哪些东西,而别的景物未必也是这样观察。景物是复杂的,有很多方面,该观察它的哪些方面呢?这就难以指导了,甚至是无法指导的!因为这和人的主观思想有很大关系。而最终该怎样观察,观察什么,是以谁为准呢?是以老师的指示为准吗?当然不是!只能以学生的审美为标准,因为写景是表达自己对该景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学生练习作文,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他们学会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技能,而不是教会他们学习一种诀窍,像搭七巧板那样拼凑成篇。”因此,必须让学生明确写景应以自己的眼光为准,细致观察那些自己认为美的地方,而自己无任何感觉的部分,就不必细致观察了。实际教学中,这种情况并不鲜见:有的学生善于细致观察,文章写得很长,却写得一点不美。所以会细致观察,未必就能写好景物。要写出景物的美,显然得先会发现美、欣赏美,一个人若不具有发现美的眼力,不会欣赏美,哪怕再美的景物就呈现在眼前,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自然没东西可写。因此,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才是写好景物的关键。

  三、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笔者在写景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美的形式,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的好方法。美是个很深奥的概念,很难给学生讲清楚,但为学生归纳一些常见的美的形式是容易做到的,且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其实,学生对于色彩美、形态美、动态美等早就感受过,也在习作中表现过这些美,但完全是无意识的,不知道它们是形成景物美的因素。如果把这些美的形式为学生归纳出来,学生就不仅知其美,更知其所以美。因此,笔者为学生归纳了“色彩美”“形态美”“动态美”“博大美”“朦胧美”“光亮美”等形式,并通过具体景物来解释这些美的形式。比如,出示一幅草原风景图,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好美啊!”此时,笔者告诉学生草原为什么会美,一是色彩美,碧绿碧绿的,二是“博大美”,无边无垠。在这样直观的解析中,学生明白了,一个景物之所以美,是有各种美的因素存在的,或者色彩美,或者形态美,或者几种形式兼具。如今,学生感到一个景物美时,就会自行分析,找出美的因素,这处景物为什么会美,美在哪里。比如,观察了青山公园的一尊“天女散花”的塑像,学生很快就看出这尊塑像美在哪――色彩美和形态美,并围绕这两方面,把塑像的美生动地描绘出来了。又如,一位学生发现上学路上星光大道的路灯很美,并能分析出美在哪,着重描写了形态美和光亮美,而对路灯的颜色未着一字,因为他没觉得它的色彩好看。这位学生写下了以下生动的段落:“走进星光大道路口往前一看,最引人注目的是高高立在路边的两排路灯,灯柱弯成圆弧状,它们左右两两相对,形成一道道圆形拱门,从底下走过真像穿越一道道天门呢!灯罩像只海豚,那姿势仿佛刚从水中高高跃起。每当夜幕降临,一K盏路灯便亮起来,把整条星光大道照得如同白昼,远望去宛若天上的街市。”

  总之,写景作文教学,应从“美”出发,这样不仅提高了指导效率,且更有益于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姚春杰,陈荣艺.作文有效教学招招鲜[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写景作文指导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情景创设 激发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对于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更要如此,三年级正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因此,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表达欲望,挖掘写作潜能,才能使学生乐意接受作文并从中获得乐趣,通过作文懂得做人的道理,丰富人生的各种体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实现作文育人目的。对此,我进行了一些有益地探索:

  首先,为什么要进行情景创设?一是情景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儿童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作文训练就是要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儿童的作文动机是直接推动他们作文的内部动因,而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好奇心、求知欲、认识兴趣。因此,作文教学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有感而发”,从而让他们尽情描绘所见、所闻、所感、所为。三年级第一堂作文课,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我创设了如下情境:教师以亲切、平等的态度,向学生客观地介绍评价自己,这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问:“你愿意交我这样一个朋友吗?”“请你向朋友介绍介绍你自己,好吗?”教师以和蔼、坦诚的态度使学生有了亲近感,产生了倾诉的欲望,都跃跃欲试,兴趣盎然。介绍自己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心情愉悦,完全沉浸在所要表达的内容上。平时所见到的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一堂课下来,全班学生都完成了“写自己”的任务,许多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特点。“交朋友”这一特定的情景设计是基于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而兴趣的调动在于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 二是情景创设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学生学作文的过程也是学做人的过程,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如:教学生写日记时,我让他们写学校“尊师卡”制作、展览活动,教师拿出一张现场拍摄的照片,照片上,一位老师正辅导一个学生做作业。教师指着照片问大家,照片上的人在干什么?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虽然,教师没有说教一句,但是,通过照片,通过问题,“尊敬师长”这一主题随风潜入人的心灵。

  其次,情景创设该采用哪些方法?

  (1)借物“煽情”。情景有时体现在意境中,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播放录象或音乐,展示某种生活画面,再现某种生活场景,营造某种氛围,煽动某种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其中。写作时有了感受,有了情绪,思想不在游离于作文内容之外。以境促情,以境悟情,情动于衷。

  (2)表演融情。把抽象的文字化为有形的语言、动作、表情、音响综合的表演,这是创设情景常用的方法。通过生动的表演,让写作者沉浸于情节之中,幻想自己成为故事的主角,体验角色的情感。

  (3)课外激情。为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素材,这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环节激起写作的热情。我们曾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到社会福利院走访刚搬入新居的老人们,耳闻目睹周围的变化,深切地感受到生活越来越美,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学生的调查报告也是有感而发。如教学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时,教师把学生带到附近的社区,看树、看花,亲眼所见人们在社区里休息、锻炼的情景,让学生真正爱上这里,把情感化为文字。

  那么,怎样进行情景创设呢?创设情景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学生的写作,服务于教师的教学。其最终的体现是学生情感的激发、兴趣的培养,创设过程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1)把握目标,这是情景创设的准备阶段。按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各年级作文教学有总的目标要求,但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教学前必须抓住训练的重点,明确每次训练的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环节的设计就包含了情境的构思。它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例如:写《心爱的文具》一文,教师要充分从“心爱”两字上去做文章,诱发学生留存在记忆中的对文具的美好感情。这时,学生的选择不是随意性的,而是带着强烈的情感体验。有了这样的前奏,后面的情境创设就能水到渠成。

  (2)构思作文,这是情景创设的实施阶段。中年级作文教学的作前指导,或者指导感知,或者理清顺序,或者组织材料。其中,指导感知所占的比例最大。在感知过程中,观察和体验相结合,作文才能做到有形有情,形情兼备。教师就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在观察时设情境,在情境中深入体验。作前指导就是要实现这两者的统一,这是情境创设的实施过程。

  (3)成文过程是情景创设的延伸、补充阶段。当情境创设完成了激发写作兴趣和学生的情感的任务后,并没有结束使命,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始终受到情境的激励。它甚至是连贯思维、通顺语句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教学看图作文《马虎的华华》时,华华和阿姨的对话让学生来表演,学生把平时同学之间的交流都迁移到这里,边说边加上了手势,眼前的同学就是华华,图中的华华就是生活中的同学。当学生在写作时,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表演的情节,耳边就会响起刚才的对话,思维一贯到底,作文自然一气呵成。作前指导时所创设的情景在这里得到延伸、补充。

  写景作文指导篇4

  关键词 语文教学学法指导

  一、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分析法学习语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大量涉及的是具体的形象材料,要对这些材料进行由浅入深的本质认识,就要运用分析。可以说分析法几乎伴随着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课的分析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极广,从字词分析,句段分析到文章篇章结构、写作特点、中心思想的分析以及语法、修辞的方面的分析,可谓无所不包了。学生对分析法的掌握也要经过一个由生疏到熟悉到纯熟的用的过程,教师就应循着“示范引导――巩固训练”的程序来进行指导。对某些知识的内容,教师应该先做出示范,并要讲清这一分析形式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及时把握住分析的规律。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仿效的教学过程,学生会较快地掌握某一种分析方法。

  (一)语境分析法

  语文教学的分析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会有多种不同的含义。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语文教学特点,对词语、句子的分析首先就要弄清它所处的语境。如《藤野先生》(鲁迅)一文“(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赏,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句中的“标致”一词,在一般情况下表褒义,是“美丽”、“好看”的意思。而在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则是作者用反语来讽刺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不以代表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的辫子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懑和厌恶之情。学生在回答词义、句义分析题时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或是盲目乱答,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很好的掌握语境分析法。学生只要掌握了语境分析法,又对语文内容有熟悉的了解,那么这类分析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二)对比分析法

  对比法可以分为横比和纵比两种。横比是相关事物进行对比。如:《海燕》(高尔基)一文中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不同表现的对比。纵比是对同一人物或事物前后状况进行对比。如:《范进中举》(吴敬梓)范进在中举前后,岳父胡屠户的语言、行为的变化。对课文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使有关内容材料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更易区分出事物的本质,指导学生掌握对比分析方法首先就要学会寻找对比点,然后以对比点为基础,去分析对比事物的两方面情况,从而达到对有关知识的把握。例如在前一个例子中,作者通过海鸥、海鸭、企鹅的胆怯、慌张和自私与海燕的坚强、勇敢、乐观、自信形成对比,更加突出海燕的英雄气概和崇高品;而后一例子中,胡屠户对女婿的前后变化则更突显人物虚伪、势利、欺贫惧富的性格特征,并揭露和批判趋炎附势的社会现象。

  (三)背景分析法

  许多文章都有一定的创作背景,尤其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带有鲜明时代主题的作品,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指导学生通过对文章时代背景的分析,找出文章的写作意图,就可以更好的把握住文章的主题。如八年级(下)第二单元中的《雪》、《雷电颂》、《海燕》等一类的名篇作品,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课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通常的教学过程中都有背景介绍这样一个教学步骤或内容。如果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对当时的时代进行分析,进而结合课文所反映的内容去进行分析,学生就能很快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指导学生运用归纳法学好语文

  归纳以分析为前提,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共性,从整体上来认识事物。是对有关知识精化的一次再提炼和再认识,这体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例如:初中教材中大量涉及到的景物描写,各篇中景物描写又各具作用。《孔乙己》一课中孔乙己临死对晚秋凉意的描写,有渲染悲凉气氛,预示人物的悲惨命运的作用。《我的叔叔于勒》中去哲尔赛岛及从哲尔赛岛返回都有一段景物描写:“……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和“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两处景物描写分别烘托了人物的欢快心情和失望、沮丧的情感。《变色龙》开篇的冷清、萧条的环境描写则有交代故事发生时代背景的作用。通过对各篇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进行分析,寻找其共同点,就可以综合归纳出“写景大多是为了写人”这一共性特点。当然根据不同的具体内容,写景的具体作用还可以归纳成如下三点:(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为人物的活动设置场景。(二)烘托人物的情感(心情),以便展示人物性格,预示人物命运。(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表达作者的思相感情服务。

  写景作文指导篇5

  第一步:着眼目标,统筹安排

  根据游记类课文所处的年段、单元的目标要求,梳理教学目标,为学生学习游记类课文和教师指导游记习作,全盘考虑,整体架构。

  (一)立足年段 明确要求

  着眼于年段目标,结合游记类课文的特点,确立游记类课文的教学目标。笔者梳理了第二学段游记类课文的教学目标。

  2.学会用过渡句(段)连接。

  四(下) 1.能用定点或移步换景等不同的方式表达景物;

  2.能运用排比句、联想等修辞手法将景物写具体生动,融入真情实感。

  可以看出,游记类课文单元整组教学的目标是有侧重点的。教师只有在细化各年段游记类课文单元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学生有序地、扎实地掌握游记类课文的言语特点和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立足单元 整体架构

  以单元目标为支撑点,紧扣单元主题,整合课文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单元习作,对整个单元的教学进行整体架构。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包括《颐和园》《长城》《秦兵马俑》三篇课文,习作是改写导游词。单元整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①读单元导读,明白单元主题,明确学习目标;②自读三篇课文,整体感知,借助预习单梳理课文内容;③细读三篇课文,比较三篇课文在表达手法上的不同之处并迁移运用;④借助收集的资料,改写导游词。这样的单元整体架构,单元主题突出,在对比阅读中,写作手法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习得游记类课文的言语特点和表达秘妙。

  (三)立足课文 突出重点

  从单元整组课文入手,筛选出每篇游记类课文最具语言学习价值的地方作为教学重点,聚焦语言和表达特点,为指导单元写作做准备。以上述“我国的世界遗产”单元为例,对三篇课文进行了解读,确定了以下学习重点。

  同样是游记类课文,三篇文章语言不同,结构不同,表达手法也不同,教学时,应立足于每篇课文的不同之处,使学生获得语言和表达手法上的秘妙,为写游记奠定基础。

  第二步:着眼课文,习得方法

  根据此类课文言语表达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习得习作的方法。

  (一)巧用方法,习得有序表达

  1.借助“画一画”,体会“有序”

  (1)画游玩路线。如在教学《颐和园》时,让学生根据课文画游览路线图,体会“移步换景”的有序表达。

  (2)画景物布局。如在教学《长城》一文时,根据文章描述,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长城,不仅能了解长城各部分的名称,也能体会到作者是有序进行描写的。

  (3)画景物变化。《观潮》与教材中其他游记类课文相比,有其独特之处:作者是定点观察的。让学生用简笔画的方式画一画,并借助图感受观察的地点、角度不变,变的是景物。

  2.借助“串一串”, 感知整体

  在教学游记类课文时,可以借助“串一串”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厘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如教学《颐和园》时,先让学生找出表明作者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再画出作者抒发对颐和园情感的句子(开头和结尾),最后引导学生把六句话“串一串”,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了整体感知。

  3.借助视频镜头,走近“有序”

  《长城》一文,作者先写远看长城,再写登上长城近看长城。教学时,可以借助视频,先出现高空俯视长城的镜头,再是推进镜头聚焦长城。先让学生根据视频镜头说一说文章的写作顺序;然后根据两个镜头分别找出文章的段落;最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配合着视频镜头,进行解说。通过视频结合课文的教学方法,轻松地让学生领悟《长城》一文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具体的表达方法。

  (二)学会观察,凸显景物特点

  对于游记这类习作来说,更需要学会观察。因此,在学习游记类课文的同时,需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教学时,借助游记类课文,一是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定点观察和移步观察;二是在活用中领悟有序观察和多角度观察;三是在整合中学会整体观察和重点观察。

  (三)调动感官,体会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写游记的过程中,自然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教师在指导习作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其次是让学生巧用修辞手法,最后还得学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如有位教师这样指导习作《蝶园精灵》: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其次想象画面中的蝴蝶都在干什么。指导学生从蝴蝶的动作、神态、细节等方面展开想象,最后告诉学生要将蝴蝶写得栩栩如生就要学会“观察+想象”。这样的习作指导让学生明白,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文章才会情景交融。

  第三步:着眼运用,提升表达

  (一)段式练笔,扎实语言表达的基本功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专题是“自然景观”。习作要求是“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然后把观察到的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内容写具体”是对写景游记提出的更高要求。本单元四篇课文,除了有序表达之外,还运用了排比句式以及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具体”。

  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积累和仿写。如教学《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在让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填空。通过填空既让学生了解漓江水的特点,又让学生掌握了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再次是迁移运用。从积累到仿写是学生从吸纳到倾吐的过程,在仿写的基础上还要提倡学生创新地表达。

  (二)提纲式练笔,提升结构表达有序

  《颐和园》的课后小练笔要求学习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为了让学生掌握“移步换景”法,笔者通过表格整理,列好提纲,帮助学生学会有序表达。教学时,先整体感知课文,接着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出示提纲式整理单,指导学生填写。

  根据提纲引领学生总结作者是如何做到有序表达,紧扣过渡句表达的秘妙(地点转换、运用动词);最后出示练笔要求:请你也按这样的方法,介绍自己游玩过的景点,结合生活体验列提纲。学生从列游记类课文的提纲,体会有序表达,到自主构思游记作文的结构,初步掌握了过渡语的运用,使游记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三)单篇创作练笔,自由创意表达生活

  1. 对接课文,锤炼表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习作内容是写导游词。有位教师这样指导“改写导游词”。

  第一步:探导游词内容,寻习作之法。教师出示根据课文《颐和园》改编的导游词,让学生和原文比较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根据讨论,得出相同之处就是有序表达,身临其境;不同之处是导游词穿插了游客和导游之间的互动,内容涵盖了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第二步:出示写导游词提示,任选“西湖十景”之一学写导游词。第三步:“争当小导游”,模拟介绍。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将导游词和课文原文进行对照,学生易总结出导游词的特点,也易掌握写导游词的窍门。

  2. 对接生活,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游记类课文的学习,掌握了游记文章的表达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吸收、内化,读写结合,提高学生游记写作水平。如:开展以介绍 “家乡美景”为主题的“最佳小导游”活动;开展向同学推荐最佳旅游胜地的“小眼看世界”的班队活动;介绍游玩过的景点路线,推荐当地的旅游特色与最值得欣赏的景点,并编写成班级旅游指南……在富有创意的活动中,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兴趣,努力为学生搭建表达平台,从而提高学生游记习作的水平。

  写景作文指导篇6

  一、整合识字与说话训练,奠定语文写作基础

  文章由字词组合而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由识字教学入手,强化语言训练,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奠定语文作文基础。如在平时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所学词语说出与之相关的词语,比如已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或修饰词等,然后连接成一句话。接着,在此基础上,发挥丰富想象与联想,选用所列词语来进行一段完整性的口语表达。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词语,也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为语文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春天,可以联想到如下词语:美丽、和煦、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百花盛开、生机勃勃等。造句:公园里百花盛开,姹紫嫣红,一片美丽、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再如说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并造句:①盛开凋零。造句:冬天许多花儿都凋零了,若要欣赏百花盛开之景,只能等到来年春天了。②深奥浅显。造句:这个问题好像很深奥,没想到你有办法用这样浅显易懂的解释帮助我们理解。

  另外,语文教师还可采取句子扩充练习,指导学生说出更准确、更完整的语句。如此,可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提高他们表达能力。 如扩充句子:“小红读书”。教师可指导学生扩充方法:①局部扩句法。就是将句子分为主语与谓语两个部分,首先扩充前面部分,然后扩充后面的部分。比如在上述句子中,对于前面的部分,指导学生想想 “小红”是谁,和我的关系,然后可扩充成“我的朋友(同学)”等。对后面的部分,想想“在哪里”“如何读书”等,这样,可将后面部分补充成“在教室里(图书室…)认真(全神贯注…)地读书”。于是,全句可扩充成“我的朋友小红在教室里全神贯注地读书;我的同学小红在图书室认真地读书……②整体扩句法。即将句子两部分整体扩充。比如 “红旗升起来了”。可思考“什么样的”红旗,“在哪里”,“怎样地”升起来,于是获得句子:“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教学大楼的房顶上徐徐地”升起来。

  二、整合阅读与写作教学,提升学生作文水平

  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紧密联系的,阅读是语言输入,可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语言,而写作是语言输出,是对所学语言的运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整合,指导学生多阅读,学会摘抄与记录,从而丰富语言素材,把握写作方法,提升学生作文水平。

  1.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表达方法。比如指导学生记事与写人方法。记事一般包括顺序、插叙、倒叙这几种类型。在小学四五年级语文教学中,所选记叙文中的写作方法一般是顺序,这为学生语文写作提供了指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注重反复阅读,并摘抄与背诵一些精美、重点语段。同时,优选教材或课外例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认识上述几种记事方法的区别,并通过一定量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恰当运用。这样,既帮助学生加深课文理解,也让学生把握记事方法。在写人方法指导中,教师可整合阅读,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比如人物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等。在写作时,若能恰当运用描写方法,则有形象生动、传神逼真之感,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另外,抒情、说明也是重要的表达方式。其中,通过说明可解释事物特点、形状、性质、成因等。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动物,通过查阅资料或观察,以《我的自述》为题,写出该动物的外貌特点与习性等。

  写景作文指导篇7

  关于习作还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从中我们看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健康的写作心理的关注和关怀。同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们想写作、敢写作、能写作、爱写作、乐写作,主要是兴趣培养。

  一、目前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

  从学生角度说:无兴趣。

  从教师角度说:训练无系列、指导不得法。

  我认为,教师训练无系列、指导不得法是最主要的问题。

  现象:

  教研组老师一起研究作文、日记教学,然后按照集体研究的结果分头去上课,但等学生的习作交上来之后,老师们就会“有人欢喜有人愁”了:有的老师会说,这次指导很有效,学生写得不错。但也会有老师说,我也指导了,怎么学生写得还是不好呢?

  分析:

  这一现象的产生,我认为其中固然有学生习作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我们老师的指导出了问题。因为方法不得当,导致指导低效、无效。长此以往,也必将磨尽老师们的热情,形成恶性循环。

  二、指导方法及实例

  1.有针对性的系列指导

  中段习作中,有关景物描写的单元占一学期习作总量的30%以上。如下表:

  第几册 有关景物描写的单元及内容

  人教版三上 1.介绍家乡的景物 2.了解家乡的环境 7.自由作文

  人教版三下 3.秋天的快乐 6.风景优美的地方 8.自由作文

  人教版四上 1.写自然景观 2.写观察日记 5.导游词

  人教版四下 1.写校园景物 6.写乡村生活 8.自由作文

  可见,描写景物的训练是中段习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但身边的景物再美,对学生来说也是既似见过,又似没见过;既熟悉,也不熟悉,它们是学生“熟悉的陌生人”。

  下面以指导学生写《美丽的迎泽公园》的过程为例,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列指导。

  (1)初次动笔:不写游戏,写景物

  第一次周记,让孩子们观察迎泽公园,写迎泽公园美丽的景色,但是要求学生切勿写玩“激流勇进”“过山车”等游戏的经过,主要以写景为主,可以写公园里的小花小草、假山小池、凉亭书院等,用上积累的优美语句。

  学生写了:

  迎泽公园里盛开了各种各样的鲜花,有的红,有的白,有的黄,千姿百态,美极了!小草绿绿的,像给大地铺了一层绿毯子。树木也很多,有杨树、柳树,都在风中摇晃着枝叶。迎泽湖里的水绿绿的,水面上有人在划船。

  这篇习作文从字顺,景物丰富,但存在有“面”没有“点”、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问题。学生对景色的描写只是寥寥几笔,给人的感觉不够美,美得不够具体、不够有特色。

  (2)二次动笔:锁定一处,抓特色

  这一次只写迎泽湖,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来写,先概括,后具体。比如,远看迎泽湖水是什么颜色,像什么。近看,湖水清澈,湖中还有小鱼等,并且可以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让描写更生动。

  孩子们再次呈现习作时已经小有模样了:

  远看迎泽湖,湖水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像一块金子吸引着每一位游客。走近它细细观赏,才发现它是那么安详,没有一丝波纹,平静地躺在大地妈妈的怀中,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清澈见底的湖水中还不时有几条小鱼游来游去,像在捉迷藏。

  学生将目光聚焦到了迎泽湖,观察起来就更专注了,写出了湖水的平静、安详,拟人手法的运用为文章增添了一点情趣。

  (3)三次动笔:“动静结合”,写细腻

  迎泽湖不仅美,而且应该捕捉它不同状态的美,如无风时平静的美,有风时微波荡漾的美。让学生不仅学会描写景物,更重要的是将看到美景的感受抒发于笔端。

  师:看到微波荡漾的湖水,你觉得像什么呢?

  生:像人脸上的皱纹。

  师:确实像,但是这样说就不美了,可以说湖水高兴得笑出了鱼尾纹。还像什么?

  生:像拖地裙的褶皱,散开一地,阳光映照,十分耀眼。

  师:景色如果只写看到的,那么只能写有限的文字,倘若结合景色把自己内心想到的也写出来,那么文字就会更加耐人回味。

  这次习作对于孩子们来说略有难度,但是授予了方法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写景的能力。

  习作展示:

  远看迎泽湖,湖水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像一块金子吸引着每一位游客。走近它细细观赏,才发现它是那么安详,没有一丝波纹,平静地躺在大地妈妈的怀中,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湖面是那么平静,即使游船划过,也仿佛被剪刀慢慢划开一道裂痕,随即很快就合上了。

  迎泽湖又像一位身穿银白色长裙的女子,微风拂过,湖面荡起波纹,好似给长裙镶上了美丽的花边。太阳耀眼的光芒投射到裙子上,更显得光彩夺目。厚厚的长裙似一层棉被,将冷空气隔离,生活在湖底的鱼儿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来游去,像在捉迷藏。阳光洒满湖面,蓝天,白云,小船,湖水,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宁静的水彩画,让人流连忘返。

  (4)四次动笔,补景致,写丰富

  湖不是单一的景色,湖中有游人荡舟游玩,湖边有垂柳依依,所以我要求学生先写湖水,再写湖水周围的景色。如:湖边一圈垂柳,柳枝细长垂入水中,它的婀娜姿态可以描写;湖中央的小岛也可以用寥寥几笔简单勾画其特色,与湖水掩映更显美丽。

  习作展示(写周围景色的句子):

  夕阳西下,远处的楼房成了黑白剪影。迎泽湖只有安静地熟睡,等待第二天黎明的到来。

  湖边一个个土灰色的石墩围栏像一名名时刻准备战斗的战士,手拉着手努力保卫美丽的迎泽湖的安宁。

  湖边婀娜多姿的垂柳恰似一位位长发少女,轻轻摇摆着身姿在为游人舞蹈,不知不觉长发已散入湖中,成为小鱼游玩的道具。

  只写一处景物,显得不够丰满,加上一些周围的景致做点缀,文章就圆满了,这样就“又见树木,又见森林”了。

  由此,我们归纳出写景的方法:

  ①抓特色(即锁定一处景,抓住景物特色);②定顺序(确定观察景物的顺序,写远景、近景的比较);③写细腻(运用比喻、拟人点缀,动静结合,加上想象);④写丰富(配上周围的景致)。

  写景,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指导,带领学生摸索、实践一些方法,孩子们就会渐渐地感悟到,原来景物可以这样写,这样写才叫具体。正所谓“在游泳中学游泳,在写作中学写作”,系列地指导,反复地实践,学生就会悟出写作的门道。

  2.指导即时作文

  即时作文,就是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学生通过接触社会,观察生活,在认识、情感、思想等方面有了新发现、新体验后主动及时地把当时的见闻、感受、想象记录下来,经过提炼成为习作。

  简单来说,“即时”就是当下、立刻、现在。“即时作文”就是现场作文,现场做,马上写。

  “即时作文”是有心理学依据的。我们教材单元训练中的习作,大多都是在写“昨天的故事”,如“记暑假的一件事”“记游览过的一处景物”等。学生在习作时,必须从记忆中把与习作主题有关的信息检索出来,然后习作。而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即使有较强的记忆力,回忆间隔了很长时间的生活信息,也不可能“原汁原味”地把它呈现在习作中。如果采用即时提取的策略,就可以使现场形成的记忆马上下笔成文,这样就容易写出真实的、灵动的、鲜活的习作来。

  即时作文最大的特点是即时性,它倡导“现买现卖”。在学生参与现实生活时,只要思想有冲动,情感有体验,认识有提高,就立即记录下来。只要老师有意识地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及时记录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理解、认识、感悟的习惯。然后,通过加工,整理成文。

  老舍先生也曾说:“你要仔细观察身边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征,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文字的表达能力。……要天天记,养成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中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样的积累,就写不出丰富的内容。”老舍先生强调的就是即时记录的习惯。

  怎样指导学生即时作文呢?以《荸荠》指导课为例:

  上课前,我为学生准备了两种荸荠:带泥巴,没有洗的;洗干净的。

  上课时,我先拿出一个没有洗的荸荠:“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学生大多数不知道,只有个别学生说是荸荠。学生们觉得这个东西很新奇。我在黑板上写下“荸荠”两个字,告诉学生,荸荠既可作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是很多人喜爱的时令之品。

  然后我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一个没有洗的荸荠,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答:

  荸荠黑乎乎的,不好看。

  它是扁圆的。不大,比一元钱硬币大一些。

  它上面有一些嫩芽,尖尖的,像鸟嘴,颜色稍微浅一些。

  它的下面有一些根须。

  ……

  “好,大家刚才说了荸荠的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请马上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和同桌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学生习作展示:

  荸荠,这种奇怪的东西,穿着黑乎乎的外衣,上面沾满了泥巴,一看就知道是刚从泥土里蹦出来的。它的肚子扁圆扁圆的,头尖尖的,活像一个小洋葱,土里土气,简直是一个“乡巴佬”。我想,它脏兮兮的外衣下面会有怎样的“内心”呢?会不会也让人没有胃口呢?

  二次观察:

  “看,这是洗干净的荸荠,再仔细观察,又有什么新发现?这时,你会想什么?”

  学生交流:

  洗干净后,就看见它的表面很光滑,是棕红色的,像红枣的颜色。

  荸荠的腰上有一条道儿,像是地球仪上的赤道。

  这么个小东西,究竟是什么味道?能好吃吗?

  马上记录刚才的观察和心中所想。

  学生习作展示:

  老师给小荸荠“冲了个澡”,它摇身一变,换上了乌黑光亮的礼服,和刚才的“乡巴佬”截然不同了。它的肚子赤褐色,像爸爸喝的红酒。摸摸它的肚子,很光滑。再捏捏它,表皮很硬。头上的芽高傲地直立着,好神气呀!

  三次观察:

  “看老师把它的衣服脱下来。”我拿水果刀小心翼翼地为荸荠削皮,并把上面的芽和下面的须削干净。

  “看,削好了,你现在看到一个怎样的荸荠?说说你看到的和感觉到的。”

  白白的,像牛奶的颜色。

  给人感觉嫩嫩的,仿佛有很水。

  学生再次记录。

  学生习作展示:

  老师麻利地为荸荠脱下了外衣,啊!终于看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它瘦了一大圈,浑身雪白,从一个黑不溜秋的小胖妞,变成了一位披着婚纱的新娘子。

  四次观察:

  “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的味道了吧?我们尝尝吧。可是现在只有一个削好的荸荠,怎么办呢?我来切,咱们班有56人,我就切56份。”

  我细心地把一个小小的荸荠切了56片薄薄的片。然后学生轮流上台领取,他们像领到一个小宝贝一样,或放在手心,或拿手指小心地捏着。

  我说:“先别急着吃,先闻一闻它的味道。”学生们都深深吸一口气,然后迫不及待地说开了:有一股清香,甜甜的……

  尝一尝――学生们小心地把荸荠片放到嘴里,细心地品尝。很快,学生又汇报了:

  有点儿甜,像梨的味道,汁水很多,有一股清香……

  咬起来是脆的,像梨……

  把闻到的、尝到的再记录下来。

  学生习作展示:

  我迫不及待地想尝尝它的味道。老师将一小片荸荠小心地放在我的手心里。我用手指捏起来,放在鼻子下面使劲地闻,啊,一股清香钻进了我的鼻子。我赶紧把它放进嘴里,嗯,有一丝甜,像梨的味道,凉凉的。牙尖一咬,感觉酥酥的,很快甘甜的汁水就从荸荠里挤出,顿时溢满了我的口腔,麻醉着我的舌尖,沁人心脾。

  在课堂上,学生尝过了生的荸荠,我又叮嘱他们回家再尝尝煮熟的。我要求学生还是按照看――闻――尝的顺序来观察、体验、记录。

  写到这里,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再写就是拓展延伸了。我请学生自己搜集关于荸荠的介绍,然后请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写下来,当作文章的结尾。

  类似这样的做法,我们可以开展一个水果系列描写,学生会非常感兴趣的。

  即时作文,就是通过这样“亦步亦趋”的指导,即边观察、边体验、边写作,让学生在对事物的感知还没有忘记时及时记录下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体验,尊重了学生的情感需要,循序渐进,无形中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对学生战胜习作畏惧感很有帮助。同时,将生活体验引入作文教学,也遵循了写作规律。

  经过这样的指导,三年级的学生也能写下洋洋洒洒、充满童心童趣的长文章。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观察能力。

  当然,如果所有的日记和作文都这样指导的话也不现实,比较费时、费力,同时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但在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写作时可以采用这个办法,扶着学生学习写作,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

  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可以提高要求、变化方式:将集中一次指导学生观察景物,然后马上写。

  例如指导学生写作《秋雨》:

  (1)指导地点――教室

  先教给学生,观察光靠眼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动所有的感官,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一齐工作。认真地观察、了解,使头脑里同时得到多种通道获取的材料,做到不但要观察形态,听音响,辨别味道,而且要感觉事物的冷暖,将这些感觉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这一步强调观察方法:多种渠道获取材料。

  (2)指导地点――雨中操场

  了解了观察的方法,再带学生亲自走到雨中实践这些方法。如:站在楼前,看到雨中的校园和平时一样吗?有什么不同?(雾蒙蒙的、像烟……)

  看看树有什么变化?(叶子新了、干净了、更绿了……仿佛喝饱了水。)

  看看花池里的花、小草有什么变化?

  看看雨滴落在操场上的小水潭里是什么样子?你联想到什么?

  站在树下,闭上眼睛,听听雨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是怎样的?有什么感觉?

  深深吸一口气,感觉一下雨中的空气怎样?

  看看街上的行人、汽车、骑自行车的人,又是怎样的?你又想到了什么?

  再想象一下,田地里的农作物会怎样?

  这一步强调:师生互动,丰富体验。

  (3)指导地点――教室

  观察后,再回到教室交流,确定写作顺序,最后动笔写下来。

  这一步强调:指导交流,即时动笔。

  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是走马观花,不细致、不深入,所以观察到的也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要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必须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只有有所认识,才能有所表达。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就会有多么灵动的表达。

  经过细致地指导,学生的习作《秋雨》就有模有样了:

  一走出楼门,一股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因为下雨了。秋天的雨,雨点不大,可是下得很密。站在学校的梧桐树下仔细听,雨落在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声音,像我们春天养的蚕吃桑叶的声音。

  操场中间低的地方已经积了一滩水了。雨滴落在水里,平静的水面上泛起了一圈圈波纹,像是有小鱼在水里吐泡泡。

  写景作文指导篇8

  写字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长期认真地写字,可以陶冶情操,形成审美意识,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文化素养。

  《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写字教学中应该创设各种教学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对于写字来说情景教学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现在就我自己上的四年级《半包围结构》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一、创设形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托尔斯泰曾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字虽然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练字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因此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写字情境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创设写字情境的过程中,设计了《王十朋学书法》的动画,通过看动画片,把学生带到一个有动画、有音乐的专心致志学习书法氛围中,起到了激情引题、贯穿整堂课的作用。于此同时我搜集书法作品,借以激发每个学生热爱写字的情感。

  二、创设尝试情景,激发积极参与的欲望

  指导学生的书写不仅仅停留在字的偏旁上,而是对字的结构的掌握上及书写技巧上的指导,使学生真正领略到中华文字的奥妙,欣赏到其中的内在的艺术美,从而激发起学生的书写情趣和良好的审美观。因此,指导学生观察体会关键笔画的写法,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体会出汉字的美,渐渐地写出自己的风格。

  为了让学生把抽象的规律变成了可视性,我设计了让学生当“啄木鸟”医生找出比例不当的“边”字进行调整字的比例。同时,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建”这个字,通过观察和动手,再让学生进行练写,这种尝试练习不仅使学生养成了细心的习惯,而且学生也能更好的掌握“边”和“建”字的写法,与此同时,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这两个字的偏旁在书写上的不同,以此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才能使学生再次临写的更准确、更熟练,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尝试练习,创设尝试情景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互动情景,培养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创设互帮互助的互动情景。

  在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半包围字的“左下包右上”的字的写法,运用半包围结构书写有的特点,来书写“左上包右下”,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左上包右下”的写字特点,发现右下总有外出笔画,这种学习不仅是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迁移,更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此时就安排小组讨论,让各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修正补充,互帮互学,培养自主写作的意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奥秘。

  四、创设评价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元化评价,激发学生兴趣。评价是写字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评价这一情景应贯穿整个写字课。在自主、探究的学习环节中,我运用自评、他评、同桌评、小组评、全班评的形式对学生写字态度、交流、书写进行评价。以此让学生扬长避短,树立信心。让学生在互帮互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鉴赏力以及审美情趣。评议后,学生自己再纠正,加深体会,提高练字质量。

  写景作文指导篇9

  【设计过程】

  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2.能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写景;3.能在写景时融入情感,学会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景物的特征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描写;能在写景时融入情感,学会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教学过程:

  一、游戏:文字接力

  看图片分别完成下列问题,将答案分条写出来。选一名志愿者板前完成。

  A. 从图片上,我看见了 (填景物);

  B. 它像 (写一个比喻句) 或 它 (写一个拟人句);

  C. 我仿佛听到(闻到、尝到、感觉到) (填一种感觉);

  D. 我的心情也 (心情或感受)。

  以板演内容为例,导入怎样让景物描写生动起来。

  二、认识描写

  1.说说你了解的描写;2. 品评投影描写的概念,让学生全面认识描写。

  三、添枝加叶

  1.继续以学生板演内容为例按要求修改。

  A.画面中还能看到哪些景物;B.给景物加一个恰当的形容词;C.让修辞更贴切;D.让感觉更细腻;E.你还可以怎样改?马上动手修改,看谁能让描写更生动!

  2.边修改边总结出让描写生动起来的方法,并板书。

  四、名家引路

  欣赏朱自清的《春》片段,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说说理由。

  五、群言堂

  1.再次总结让描写生动起来的方法。(1)眼中有景;(2)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3)恰当运用修辞;(4)调动多种感官;(5)注意描写的高低、远近的顺序;(6)适当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

  2.重点强调:写景的最高境界是能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六、妙笔生花

  题目:校园冬雪

  要求:运用今天学到的写法,参照例文任选校园的一处写一写校园冬雪,200~300字即可。

  问题:欣赏的同时,别忘了评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描写方法评价他(她)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实录】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文字游戏,这个游戏需要一名志愿者到讲台前板演游戏过程,一会儿我们要拿志愿者同学的板演内容作为讲课的例子,哪位同学愿意配合?(一名学生举手)同学们请准备好纸和笔,让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投影出示雪乡图片)。

  师:我们的游戏分四步,首先让我们观察图片,记录下你从图片上看到的景物。

  生:写几个?

  师:把你观察到,你认为有用的都记录下来备用。(生观察图片,记录图片中的景物。)第二步,继续观察你记录下的景物,你看它像什么?有着怎样的情态?写一个比喻句或者一个拟人句。(生观察图片,按要求写句子。)

  师:继续看图片,发挥想象,透过静止的图像我们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闻到什么味道?有着怎样的触感?让我们一起完成第三步。

  师:下一步,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请写出来。(生迅速写出自己的心情。)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配合,请回到座位。请大家把你本子上的游戏内容连起来读一读,再读读黑板上的内容。

  (生读完自己的语段后齐读:从图片上,我看见了一片森林,它像山峰的衣服,我仿佛感觉到它的温度,我的心情开朗起来。)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连起来是一段景物描写。

  师:对了!可是这段景物描写有没有什么问题呢?

  生:不生动。

  生:不精彩。

  师:不通顺、不连贯这些问题我们稍做修改就可以解决,不精彩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怎样让景物描写生动起来?(板书课题:让景物描写生动起来。)

  师: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什么是描写,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你印象中的描写是什么?

  生:描写就是把自己看到的景物描述出来,让没有看到的人通过这个描述感受到。

  生:描写就是画画,用文字画出自己看到的景物。

  师:同学们说得真形象。让我们看一看文学上对于描写的定义(大屏幕出示描写的定义及分类),请一名同学来大声地读出来。(生读。)

  师:好,认识了描写之后我们下一步的任务就是以黑板上志愿者同学的语段为例,参考你本子上的内容,通过“添枝接叶”让这段描写生动起来。(投影出示:添枝接叶。)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几个参考的方向。(投影出示:A.画面中还能看到哪些景物;B.给景物加一个恰当的形容词;C.让修辞更贴切;D.让感觉更细腻;E.你还可以怎样改?马上动手修改。)让我们一起修改,看如何让这段景物描写更丰满更生动。

  师:首先,我们还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蓝天、松树、白云、小屋、山峰……

  师:加上这些景物我们的语段就丰满起来了,接下来我们给每种景物加一个恰当的形容词,看谁的形容词用得好?

  生:茂盛的森林。

  师:大家觉得这个形容词用得怎么样?

  生:不太合适,茂盛形容一棵树还行,森林用茂密更合适吧!

  师:对,茂盛突出了森林树木多而繁茂的特点。看来形容词不能乱用,要用得恰当就要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板书:描写 抓住特征)这一点非常重要,抓住了特征景物就形象鲜明,抓不住就似是而非。接着加形容词。

  生:广阔的蓝天。

  师:好!抓住了天空广大的特点。

  生:温馨的小屋。

  师:好,温暖!

  生:高耸入云的山峰。

  师:行吗?

  生:好,突出了山高大的特点。

  生:连绵的山峰。

  师:重岩叠嶂的感觉。

  生:挺拔翠绿的松树。

  师:加了两个形容词很好,合适吗?

  生:翠绿好像不太合适。

  师:为什么呢?

  生:松树是墨绿色的。

  师:挺拔墨绿的松树,行吗?(生笑。)

  师:大家笑了,就说明不大合适。到我们大脑里的词库找一找哪个词语更合适。

  生:深绿。

  生:老绿(笑)。

  师:显得太沧桑了,那这样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词语你看合不合适――苍翠。

  生:好,这个恰当。有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感觉,能突出冬天松树的特点。

  师:我们看抓住景物的特征多重要。我们继续修改,看怎样让修辞更贴切。看例句――森林像山峰的衣服,这个比喻句贴切吗?

  生:贴切。

  师:为什么?

  生:树木像衣服一样覆盖在山峰上,还会变颜色,夏天是绿色的,到了秋天就变成了红色、黄色的,冬天又变成褐色的,多漂亮啊!

  师:说得真好。我们志愿者同学的句子很完美,那接下来说一说你们写的比喻句或拟人句吧。

  生:雪给小屋盖上了一床厚厚的棉被。

  师:大家觉得这个句子怎么样。

  生:我觉得给小屋戴上帽子更好一些,盖被子用在大地上更合适。

  师:说得太好了,无论是拟人还是比喻关键要贴切。

  生:小屋是群山倾诉的对象。

  师:这个句子怎么样?

  生:用松树更好一些,因为小屋是人盖的。(生笑。)

  师:哦,不能做好保密工作,把秘密都告诉人了。那单纯的从句子上看这个句子怎么样?

  生:用了拟人的修辞,挺好的,贴切。

  师:是啊,松树也好,小屋也好,都是画面中的一景,都可以这样写。这个句子还是很有灵性的,这位同学赋予了小屋和群山人的生命特征,一个倾诉一个倾听,多么默契啊!我们看贴切的修辞让景物有了生命,瞬间生动起来。(板书:运用修辞。)

  师:除了比喻和拟人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

  师:是啊,可用得很多,关键在于要用得恰当得体。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研究如何让感觉更细腻,看黑板上的例句:我仿佛感觉到它的温度。这是一种触感,衣服给人温暖的感觉,志愿者同学写得很好。把你们写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我仿佛听到大山的倾诉。

  师:好,接着前面的拟人句写的。

  生:我仿佛听到大山在哭泣。

  师:大山怎么哭了?

  生:因为植被被破坏了,衣服破了。

  师:看我们林区的孩子环保意识多强烈啊,时刻不忘保护生态环境,很好。

  生:我仿佛听见狂风呼啸的声音。

  生:仿佛听见雪花簌簌落下的声音。

  师:好,“簌簌”这个词语很有诗意。

  生:小鸟的啼叫,野兽的嚎叫。

  师:对比好明显,别只顾着听,还可以闻一闻。

  生:我仿佛闻到松树的清香。

  师:好,大山的味道。

  生:小屋里饭菜的香味。

  生:雪后清新的味道。

  师:不错。

  生:我仿佛感觉到了刺骨的严寒。

  师:嗯,这才是我们北方的冬天。看我们大家一起丰富了这段景物描写的感受,让感受多元化,描写内容也就充实了。(板书:调动感官。)

  师:下面说说你独特的想法吧,为了让描写生动起来我们还可以怎样修改?你们给老师几个建议好不好?(生沉默。)

  师:我要一起写这么多的景物,我得从哪里开始呢?

  生: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写的顺序。

  师:是啊,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才能达到移步换景的目的。通常我们怎样安排描写的顺序呢?

  生:由高到低,由远及近。(师板书:描写顺序。)

  生:我还写了树林里的动物活动情况。

  师:这个图片里看不到,你怎么写呢?

  生:那就得发挥想象了。

  师:好,描写时联想和想象也是经常用到的,比如朱自清的《春》里就有这样的句子。

  生:(齐答)闭上眼,眼前仿佛都是桃、杏、梨。

  师:对啊,其实刚才咱们听到的声音和闻到的味道就是通过想象得来的,由此可见想象和联想也要以现实为依据,否则就是空想。(板书:联想、想象。)

  生:像《三峡》里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就是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师:你的知识积累很扎实啊,对,这也是写景时常用的。(板书:动静结合。)

  师:我们看到现在为止我们这一张图片上要写的东西好多,可用的方法也好多,是不是都写上,都用上就好呢?

  生:不是。

  师:那我们如何取舍?

  生:围绕中心选择。

  师:对,任何形式的写作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景物描写还要和情感的抒发结合起来才有生命。课进行到这里关于景物描写的方法我们总结了很多,可是这都是我们的观点,下面我们来读一段名家作品,看大作家是如何进行景物描写的。(投影出示名篇朱自清的《春》片段,找出最喜欢的一处,说说理由。)

  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鸟儿因为春的到来而感到喜悦。

  师:哪些词语最能体现鸟儿的喜悦之情?

  生:“卖弄”“呼朋引伴”,都能看出鸟的喜悦。

  师:真不错,画面感很强的一个句子。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我喜欢这句,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风比喻成母亲的手,体现了春风轻柔的特点。

  师:好,抓住了春风的特征。

  生:这里还引用了诗句。

  师:对,引用诗句也是一种修辞手法,恰当地引用可以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内涵,是个好方法!

  生:“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话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清新的特点。

  师:文字里还有其他感官的描写吗?

  生:“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触觉角度,“呼朋引伴”“牧童的短笛”都是听觉角度,还有视觉描写。

  师:调动了多种感官,多角度感受春风。整个语段读起来你的心情怎样?

  生:快乐。

  师:是的!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也是快乐的。

  师:作者有写自己很快乐吗?你怎么感受到的?

  生: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

  师:不错,“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是景物描写的一个重要作用:对情感的烘托作用。(板书:烘托情感)能在写作中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景物描写就更加生动了。

  师:同学们,本节课进行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都跃跃欲试地想要妙笔生花了。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作文片段练习,让我们学以致用,施展才华吧!(投影:妙笔生花 题目:校园冬雪(片段)。要求:运用今天所学,对冬天的校园进行描写,200~300字即可,看谁的笔下最先飞出美丽的花朵。生写草稿,师巡视,个别指导。多数学生写好之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当面评改。)

  师:我看大部分同学都写完了,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习作?展示的时候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小评委,欣赏的同时,别忘了评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描写方法评价这篇习作的优点和不足,看谁的评价最全面!(生送上习作,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在大屏幕上。)

  生:(读习作)白雪皑皑,校园里的雪像一件洁白的大衣,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给了校园温暖。教学楼上、塑胶跑道上甚至大门上都可以看见雪的影子,像是一个忠实的伙伴,日日夜夜陪伴着这美丽、诗情画意的校园。看着这样的美景,我的心也变得明亮起来。

  师:下面请评委发言,结合本节课所学评价一下这篇习作。

  生:他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让描写更生动。

  生:他抓住了雪的特点进行描写,还运用了修辞手法,最后一句抒发自己的心情,写得还是不错的。

  师:很好,你给了他一个很高的评价,我们这位小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方法运用也很恰当得体,可见平时作文能力也很强。继续努力,争取成为我们黑土地上的小作家。同时我们的小评委评价有理有据,对于这节课的知识能学以致用,总结评价能力强,也非常优秀。课下请大家把习作工整地抄写在小作文本上。

  【课后反思】

  参加“送教下乡”这样的大型活动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课型呢?犹豫了很久我还是选了平时教学的两个难点:文言文和作文。此课就是其中之一。

  1. 快乐游戏作文法的尝试

  为了排除学生写作文时的畏难情绪,我一直在尝试一种“游戏作文法”。就是在作文课前,根据自己指导写作的内容设计一个小游戏,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放下了负担,打开了思路,或说或写。为了将自己的游戏内容进一步完善,接下来教师指导的方法他们也乐于接受,作文效果就自然好起来。

  本节课为了指导学生进行景物描写我在课堂伊始设计了“文字接力”游戏,让学生观察图片在游戏中一步步写出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这个游戏趣味性虽然不强,但好在全员参与,大家在老师的投影引导下一步步带着好奇的心理完成对图片的描述。其实就是完成了一次简单的描写,为后面的指导提供了依据。

  2.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

  开始备课时指导的内容选择的是现成的语段,让学生修改后指导写作方法。在讲课的前一天我做了一次大胆的修改,就是删掉现成的语段,全部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语段做指导内容。课堂伊始做游戏时我选了一名志愿者在讲台前边完成游戏边将自己的想法写在黑板上,在征求了志愿者同学的意见后,以这位同学写出的语段为例边修改边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这个大胆的尝试在课堂上得到了肯定,学生对同学的语段更感兴趣,没有任何顾虑,纷纷提出修改意见,志愿者本人也在苦苦思索如何让自己的语段更精彩。这样全体学生都有了积极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的修改意见也特别多,课堂内容也丰富了起来。这节课在亚林一中上课时效果尚可,听取了张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后,等到海林林业局一中时再上课时就很成功。原因是对教学资源的大胆开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研讨的空间,让教学资源从教材转向教师和学生。

  3. 作文课上的有效评价和指导

  备课时和省农垦教师进修学院的语文教研员戚甫筠老师、省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张春晖老师探讨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两位老师都提出了对作文课上的评价问题。我当时很不解,评价和修改是在作文课第二课时评改课上进行的,放在一起多紧张啊。可是在上课和研讨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评改是必要的,这不但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准绳,也是学生对当堂作文指导内容的一个反馈和巩固的过程。最后“我来当评委”环节进行得也很顺畅,甚至是热烈,学生这一节课学习的方法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对同学的作文或赞赏或指出不足之处,有理有据,说得头头是道。

  这节课边写边改,在指导的过程中修改,既有个性化的生成,也有共性化的指导和分析,学生展示环节欣赏着学生笔端流淌的语言文字,欣赏着他们笔下的校园美景,我的心也跟着沉醉了。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过我喜欢这种遗憾,正是在一次次的修改中完善了我的思路,充实了我的课堂,让我自己也在学习修改和实践中实现了进步和飞跃。因为这些遗憾让我领悟到做一名教师任务的艰巨与责任的重大,鞭策我不断学习,不断前进。

  写景作文指导篇10

  一、创设生活化作文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与信心

  小W生形象思维丰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其写作的素材与灵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教材、源于生活的。在写作教学中,很多学生之所以谈“写”色变,一方面是不重视写作,“胸中无物”。另一方面是厌烦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法。鉴于此,教师要在生活情境下开展写作教学,将学生最为熟悉、虽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搬到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其写作自信心。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法、游戏法、角色表演法等创设生活情境。

  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堂教学之后,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呈现景物、描绘景物,教师布置以下半命题的作文:美丽的 ,空白处可以填上诸如“家乡”、“校园”“小河”、“秋季”、“春天”等等词汇。在该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用图片展示校园一角,用视频播放事先拍摄好的当地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物、或者展示春季美景图等等。诚然,这些多媒体素材的展示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重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更使其逐渐找到写作感觉,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积极、高效的写作。毋庸置疑,多媒体教学法拉回了学生对生活的记忆,是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有效途径。

  二、强化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依托生活情境激励写作

  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每天均对生活充满了好奇与感动,教师如果能将学生的好奇与感动以构建生活情境的方式呈现在写作课堂上,学生必定会积极自信地写作。当然,生活化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方法,但在创设完生活化写作情境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有效的指导与点拨,以此来激励学习高效写作。生活虽然是写作源泉,但只有有效地选择生活素材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写作,这需要教师的指导。

  如,在《难忘的一件事》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呈现了范文,依托范文内容营造了趣味生动的生活化写作情境。范文中记叙了“我”暑期随父母体验生活――“卖葡萄”的事件,并以此事件折射出“对人要诚实守信,不能缺斤少两”的人生哲理,这使“我”终身难忘。众所周知,范文中所记叙的事件是他人生活的写照,但却是丰富多彩,令人受益匪浅的。很多教师在呈现范文之后,并没有对写作进行系统指导,这导致了很多学生参照范文,将“卖葡萄”事件改为“卖香蕉”、“卖橘子”等,同样反映了“诚信”的作文主题。还有一些学生为了凸显写作的新颖性,随意去编造虚假生活现象,闹了很多笑话。因此,在构建生活化写作情境后,教师依然要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有效地指导与点拨,使其写出诚挚、真切、感人的“真”作品。

  三、教会学生观察与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生活是小学生作文写作的源泉,故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的趣味多彩,从生活中挖掘与发现写作素材,继而丰富写作内容。具体而言,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与体验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丰富视野,锻炼写作思维。生活即教育,学生要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并创造美,继而释放身心,不断积累丰富多彩、趣味无边的语文写作素材,为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奠定坚实基础。

  如,在“公园春景”系列作文主题写作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去附近的公园内踏春赏景,让学生通过感知春天的气息领悟春的无限魅力。在参观公园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被公园内五彩缤纷的颜色所吸引,有些学生则被公园内发生的精彩事件所震撼……总之,公园春景无限美好,小到一片叶、一茎草,大到一棵树,一幢建筑物等均散发着无尽的生命气息,洋溢在春色盎然的春景中。通过对公园春景的观察,学生能很快从观察中得到写作灵感,继而愉悦地投入写作实践中去。除了教师有意识组织的一些体验生活的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从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现有趣味、有意义之事,并将其记录下来。总的来说,学生要懂得观察生活,在观察体验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拓展写作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