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哲学后的感想(1000字)

        学习哲学感想:毕小林

       我一直觉得哲学是最为高深的学问,以前对哲学望而生畏,连所谓的一知半解也谈不上,但是学习哲学的兴趣一直非常浓厚。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哲学

       人生的导师,至善的良友,罪恶的劲敌,假使没有你,人生又值得什么

       学习哲学肯定不能为你提供生活中所需要的柴米油盐酱醋及其他的生活必需品。

       当然生活并不仅仅意味着就是这些东西,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

       你如果要想使自己的生活更为丰富、更为幸福、更为美好,那么哲学是少不了的。

       对哲学的感觉也是从小随着知识的积累才开始慢慢有了一点,最早接触“哲学”这个字眼,可能从中学历史课上才领教的那些名字特长的古希腊思想家时,他们天马行空般的思想只能让我死记硬背,无从体会其中深层次的意义。

       后来,读到了有关哲学的定义是“爱智慧的科学”,我又认为凡是聪明的想法都可归属于哲学的范畴,只要学好哲学,就会让人变得更加聪明,事实亦如此。

       我想哲学相比其它学科,起点更高;不像数学一样可以从一加一学起,直到更高级的微积分学。

       学习哲学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首先需要对你周围存在的事物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印象,而后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对周围所有事物都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形成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有时候,哲学家发明出一系列的术语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外行人看来好像天外之物一样深奥,比如黑格尔在他的《法哲学》中,为了“公民社会”这个概念作了详尽的论述。

       他采用了burgerlicheGesellschaft这一术语,黑格尔认为公民社会是历史过程的产物,是现代世界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世界的来临。

       好像只好这样才能正确全面的描述哲学家心中的思想,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明白哲学的一般原理,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哲学是凌驾于其它学科的科学,对其它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哲学可以为自然科学技术的开拓创新提供新思想、新原则、新方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前进开辟新的道路。

       但另一方面哲学又来源于其它学科,只有把握了其它学科的规律性,经过不断提练才谓为壮观的。

       近代的哲学家甚至可称得上是博物学家,他们对各种学科的洞知,让人惊讶,比如康德,曾先后讲授过物理学,数学,自然地理学,人类学,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教育学,自然神学等课程,甚至开设过烟火制造术和要塞建筑术,康德在哲学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总之,任何人都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之下,不受哲学思想支配的人是不存在的。

       一个人无论对一切理论思维多么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两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理解,那根本无从在科学的道路的走得很远。

       最后,作为一个总结,我认为哲学做为科学规范,让人们认识到科学的本质精神和基本方法,科学与哲学是分不开的。

       而且,要想有幸福美好的生活,你就得学习哲学

       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是精神生活的守护者,是心灵的“源头活水”。

       因为生活的幸福指的是精神生活的幸福,是必须内求于心才能得到的。

       不仅我们的身体需要食粮,我们的精神、思想和心灵也同样需要食粮。

       而且后一种食粮对于人的幸福生活而言更为重要。

学习哲学后的感悟

        学习两用哲学后的感悟 在听这堂哲学课之前,我对哲学的了解还很肤浅,只是接触过一些哲学常识和故事,像这样全面系统的学习哲学还是第一次。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哲学能够提升人们的观点,从而使人对事物产生更深的理解,它提高的是人的思想和主观意识,这种根深蒂固的变化,使人的思想变的成熟,所以说,以哲学的视角看待世界,应该是站在一个超越世界的立足点之上的,这种俯瞰一切的高度是哲学独有的,它不同于其它人类的思维,它是精神的自由与主动所赋予的反思人类自身、以至于反思整个世界的能力。

       作为一名普通职工,要学会用哲学的眼光对待同事、亲人、朋友,应当理性处理好自然、社会和人三者的关系,做到“仁”、“恕”、“忠”、“信”。

       对待工作要做到“忠”,为人处事要忠厚,在本职工作面前不受任物质诱惑,要树立自己的行为准则,当遇到困难时不要急躁,和领导、同事及时沟通,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

       工作中难免会出现意见的分歧,当意见不统一时,首先应当检讨自己,先从对方的角度考虑,用辩证的思想了解情况、分析矛盾、解决问题,妥善的处理好领导和同事的关系,只有抱着谦虚的态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的提高工作业绩。

       对待亲人要做到“仁”和“恕”,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孝敬父母、善待家人,才能使家庭更加和睦。

       我认为,一个人在自己的亲人面前,往往是最真实的,当与家人发生了争吵时,我们应当宽容体谅对方,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或埋怨,因为争吵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何不用理性的眼光去分析问题的所在呢

       不要认为自己的让步会在亲人面前失掉面子,恰恰相反,必要的让步也会换来亲人对你的理解和尊重。

       对待朋友要做到“信”。

       与朋友相处时,要讲诚信,相互信任,你尊重别人才能换来对方的尊重,诚信体现了一个人良好的品格,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所以在结交新朋友时,首先要了解对方的为人,结交益友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帮助,相反与品格低劣的人在一起是百害而无一益的。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哲学又有了更高的认识,它使我在分析、处理事物的时候思路更加清晰,眼光更加宽广,在今后,有机会我还会多接触哲学的书籍,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哲学,才能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

第一次上哲学课的感想 作文300字

        最早对西方哲学的了解是从赵敦华老师写的《西方哲学简史》开始的,但是由于这本书是赵敦华老师为开通识课而写的一本教材,比较简略,再加上自身对西方哲学的整个西方文化背景不是很了解,因而也是走马观花,一知半解。

       主要的问题在于,不清楚西方哲人为什么这样讲,这样的一系列提法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发的呢

       后来再看张志伟老师的《西方哲学十五讲》,对有些问题如西方哲学讨论话题中心的转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可是与黑格尔、梯利、文德尔班和罗素写的《西方哲学史》一对比,一些问题就特别凸显出来,如在对一些哲学认识上存在明显的不一致,在评价上对一些哲学家的“理论内核”发掘也不一样。

       同时,即使是西方人写的,也存在很大的不一致。

       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依愚之见,中西不同是由中文化传统造成的,即必须把西哲放在西方文化的大的发展背景中去考察;西西的不同是由于西方人自身的哲学体系不同造成的,最明显的就是黑格尔和罗素都是以自己对哲学的认识来写自己的“西方哲学史”的,因此,首先、必须要深刻了解黑格尔和罗素自己的哲学体系,才能了解他们所写的西方哲学史;其次、要把握住什么是哲学哲学为什么会发生,才会理解哲学的探讨。

       这一系列的问题其实很麻烦,没法毕其功于一役的解决,只能一边读书一遍消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使自己与不同的哲人处在“对话”的语境下来达到一种“内在的理解”。

       对西方文化大背景的的了解,可以通过看一些西方文学类的作品来获得一些感性的认知,如《荷马史诗》、希腊喜剧和悲剧,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等,同时还可以看一些西方人拍的历史性的电影来获得,在这些作品中,会使人深深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但又不是像许多中国人宣传的“综合”和“分析”的区别这样简单,在这种感性的认知的体会下,必须要把西方文化看作是一种整体性、内涵逻辑发展的“生命”之流;对西方哲学的认知,必须要深入到每一个哲学家自身的理论视野中来考察,先看一些专人性的研究获得总体性的把握,再回到西方哲人的原著中去,深切感受他们自己的论述。

       当然在短时间内不可完成这种工作,但是可以通过进行一些跨越性的阅读来完成,如读读赵林老师的《黑格尔宗教研究》来了解黑格尔,读邓小芒老师的《康德哲学演讲录》来了解康德,读洛克的《人类理智轮》、莱布尼茨的《人类理智新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来认识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问题,读罗素的《数学哲学导论》来理解近代分析哲学的兴起,读罗蒂的《哲学和自然之镜》来看现代西方的“新实用主义”的解构主义进路,读张士英、赵敦华老师编的“西方哲学译丛”来看现代西方人对古代西方哲人的解读,读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宗教学的七种理论》来了解近代西方的的宗教学,读黑格尔的《宗教哲学》来了解西方古代的宗教思想,再读读一些西方人的传记性的著作及回忆录等等,不一而足。

       通过这些阅读,沿着自己的认知和体会,基本上可以给出一种哲学是什么的回答,即哲学只是一种生活态度下的生活方式的矜持,除此之外,哲学什么也不是。

       沿着这条思路,也可以对西方哲学进行一种解构性的透视。

       这个理解可以由以下的论述来获得论证。

       西方哲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是“逻各斯”(现代哲学 -德里达就主张一种“反逻各斯中心主义”,这也证明这个词是可以挑明西方哲学的主脉的),用中国哲学的概念来分析,“逻各斯”就是道家提倡的“道”,世界存在是可以把握的,这个把握就是“逻各斯”。

       “逻各斯”本身是一名含三意的,即具有三个理论维度:一、自然哲学的维度,主要探讨世界的本源问题,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的问题,同时还认为世界的存在是有“规律”的,即可以把握的。

       这个维度,可以由西方早期的“自然哲学”一直延续到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及近代以来的科学等概念,是西方的(唯物论的)自然主义的人文传统;二、伦理学维度,主要探讨人是什么,怎样与人交往,怎样做人及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这种历史主义的人本传统中,又有两个小支,一支是对人的“尊严”的探讨,即人性问题,一支是对“灵与肉”的探讨,即神性问题,后一支又可延展到宗教中对“上帝”神性问题;三、逻辑学问题,即人的语言层面的论辩要有“谱”,可以推演到人的思维层面的逻辑探讨,从智者派的“论辩”到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再到到 -神学的本体论证明、宇宙论证明,再到近代的“科学理性”的高扬及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的哲学“科学化”,再到现代分析哲学的探讨等,其根本就是“逻辑”的探讨的不同变种。

       “逻各斯”的这三个维度是合一的,越是在古代也越是如此,越是向现在越是分道越是扬镳,而且各管各的越走越远,而近代以来由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发起的延续到现代的以德里达为代表的问题批判派和以罗蒂为代表消解问题派则具有明显的回归趋向。

       这一理论走向可以用一个明显的例子来得到地说明(虽然不是很合题),即近现代学科的确立无不是从古“哲学”里一个一个划分出来的,而且越分越细,到了现代,跨学科学科的建立,又是种回归,虽然很难也不可能在重新实现“合一”,但是却指出了一个发展方向。

       以下,就西方哲学的自身发展的脉络粗疏的探讨一下这种认识。

       遵从对西方哲学的学术界的一般划分,逐个来探讨分析这种“一而三,三而一”的理论发展趋势。

       第一阶段希腊罗马哲学

       在这一个开创性大时期中,又可以根据哲学理论指向的不同(对哲学三个维度的侧重不同,并不表明在以一个维度为主下不讨论其他两个维度),分为三个比较小的阶段,即早期自然哲学时期、希腊时期和希腊化时期。

       (一)早期自然哲学,主要是在哲学的第一个维度上的探讨:1、对世界本源的探讨主要有:伊奥尼亚派的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阿那克西美尼的“气”。

       赫拉克利特的“火”,毕达哥拉斯的“数”,恩培多克勒的“四素说”,阿纳克萨戈拉的“种子”说,而最著名也是成就最高的就是由留基波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2、对世界的本源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探讨,引发了对“生成”问题的探讨,最大的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和“虚空”的讨论,而陷入的困境则是巴门尼德的“是者”及其后学的芝诺的“四大悖论”;3、此时对伦理的关注,则主要有毕达哥拉斯派“数论”下的“和谐”“灵魂”说,克赛诺芬尼的“理神论”的神人同形同性说。

       由于这一阶段把世界和人生都建构在一个确定性的主观或客观的原则之下,导致了僵化,人自身成为一种被这种原则主导的“奴隶”,人陷入一种完全受动的不自由的状态。

       正是针对这一点,“智者派”兴起,开始了西方第一次“人的觉醒”。

求学习《西方哲学课》感想

       “人当用理性反省经验的时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时刻”。

       不过,理性思考有时候是很困难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也经常因此,一句“明天再说吧

       到最后干脆不想,就是因为实在想不清楚,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事情发生。

       其实这也正是我想学习哲学的原因,只有学会用哲学性的思维,来思考这些事,才能更快的解开这些迷雾。

       书中有一段话我很喜欢,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吧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

       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书中给出的关于培养智慧的启示案例:爱因斯坦曾说过“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

       这句话的用意并不在骂人,而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

       智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总结为两点:“完整”与“根本”。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许多人因生活环境从小就在责骂声中长大,形成了气质自卑,甚至认为自己的人生都是黑暗的。

       然而难道人生就真的只有这短短20、30年就可以决定了吗

       林肯曾为人刷盘子,低人一等的生活非但没有让他屈服,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的信念。

       人只要还没有进棺材,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要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

       只有完整的看待,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

       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

       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问题。

       除了生死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也属于根本的问题。

       譬如: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及不一样的遭遇

       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却没有遭受报应

       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就必须受苦受难

       总的来说,培养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识的范围里面奠定基础。

       有了基础之后就要进一步达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和个人主体的觉悟和体验有关。

       这里的觉悟是要我们放弃个人成见,去发现真理,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通往目标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

       而体验是需要人来完成的。

       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

       当克服身体的惰性,让自己的心灵更加自由,去接受体验的时候,由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经验将越来越丰富。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1500字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得体会 上了几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

       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 -人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

       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 -。

       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由此也就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是教条主义的。

       态度不同,结果大不同。

       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

       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

       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

       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

       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最先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立者恩格斯,同样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 -宣言》发表24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

       恩格斯撰写的《反社林论》—这部被马克思誉为他和恩格斯理论的“百科全书”—发表八年后,恩格斯在新版序言中说,本书有许多地方是应该修改的,例如“关于理论自然科学的那部分,这里叙述得极其笨拙,有些地方现在本来可以表达得更清楚些。

       更明确些。

       我理应在这里作自我批评。

       恩格斯满怀信心寄希望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去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许可以用列宁的两句话做出概括:“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

       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发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已经不适合“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从而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可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成功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 -实现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关键性转变,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同志是中国 -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

        -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把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正是 -同志领导全党同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危难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正是以 -同志为代表的中国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种坚持和结合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思想中,蕴含着极其生动、极其丰富的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道路的 -同志,为全党树立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榜样。

        -同志反复强调,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如果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勇气和政治胆略,领导和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

       使我们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他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不懈探索,深入思考,将全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从这部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而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程度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

       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生动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就没有出路。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它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它是一座思想高峰,同时又是我们向新的高峰攀登的阶梯。

       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也是实践。

       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才枝繁叶茂、大树参天。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巨大威力才能得以发挥;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坚持和巩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结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我们着重学习的是基本原理和方法,不是终极结论;掌握的是完整体系,不是只言片语;运用的是立场、观点、方法,不是个别观点。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它总是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真正内涵。

       一句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种思想方法,是一条认识路线,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只要实践在发展,只要社会在进步,只要人类的历史还没有结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永无止境。

       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根本一条就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不能用本本去支配实践,而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

       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尊重广大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面向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成就科学理论的根本道路。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一定要尊重广大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是最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实践中的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先进性,不仅表现在其时代性上,而且表现在其人民性上。

       马克思指出:“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与有史以来的任何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人民的解放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忘掉或者抽掉人民、人民的利益,就会抛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

       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是最现实、最生动、最感性的东西。

对中国哲学史课的心得体会。

       。

       。

        冯友兰 中国哲学的精神 提到了一些

       好不容易才找到下面的网站,可以看看。

       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可以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

       为了了解这个精神,必须首先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

       有各种的人。

       对于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

       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什么呢

       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照某些哲学家说,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必须否定“生”.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疴溃痈。

       这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

       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

       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从入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

       从出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

       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

       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

       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

       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

       如何统一起来

       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

       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

       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

       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

       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

       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

       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

       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

       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

       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

       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

       它不单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比这严肃得多的东西。

       正如我的同事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刊的手稿中指出的:“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求一篇 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很是偶然选了哲学的启迪这门选修课,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了吧,反正是一看见就是觉得不错,就选了,现在觉得,很真的没有选错。

       在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包括为人处事的哲学、待人接物的哲学和爱情的哲学

       下面我就细细道来了吧….

       首先,我觉得人的生命是脆弱的。

       人不能决定自己的生,但可以决定自己的死,可悲的是很多的人却轻易的决定了自己的死亡,跳楼、服毒、割脉等等的方式。

       他们觉得死是可以解决问题了,死了,任何烦恼也没有了,没有的工作的烦恼、爱情的烦恼和没钱的烦恼。

       在我看来,自杀的人是很愚蠢的,细想一下,你连死的勇气都有了,难道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么

       工作的问题

       可以再去找,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就不相信世界上没有适合你的工作岗位;爱情的问题

       很多的人是因为了过不了这一关才自寻短见的。

       突然觉得也是很不值得的,失恋的原因,是因为她\\他不再爱你了,你就为了她\\他付出自己的生命。

       这很不值得,既然她\\他已经不再爱你了,为了一个不爱你的人献上自己宝贵的生命,值得吗

       那你的死真的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了;钱的问题

       有的人因为没有钱了,炒股、炒楼失败了、公司倒闭了,就匆匆跑上楼顶,而后潇洒一跃,真的是解脱了。

       在我看来,这并没有解脱,相反,倒是把深深的罪留给了自己。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挫折是难免的,就像我们脚下的路,也是曲曲折折的,有时候甚至是坎坎坷坷的,对了,这就是人生。

       没有经历过曲折的人生是经不过推敲的,是很脆弱的。

       还是那首歌唱得好啊,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是啊,彩虹是美丽的,那是因为她经过的风雨的洗礼,才变得如此的有魅力。

       难道我们的人生不是这样的吗

       只有经历过风雨、只有经历过挫折,这样的人生才会变得想彩虹般的多姿多彩。

       其次,我懂得了做人的哲学

       有的人,不会很在乎你对他做过什么,因为他觉得你对他所做的事情的你应该做的,甚至,他也不会对你说声谢谢,因为谢谢在他的口中,是多么稀少、多么稀缺的一个词语啊。

       有时候,因为你做得比平时不好,他就会说三道四的,对你的评价就很低。

       当你读他时,要理解他,因为他就是那种人,你是不能改变他的秉性的。

       男人的胸怀的被冤枉撑大的(马云),突然很理解这一句话,男人的胸怀要容得下一切一切,不仅仅是美味的食物,还有那不太美味的冤枉,慢慢的把他咽下去。

       突然之间,觉得伟大的人与我们平常人有什么区别了,那是他们能容我们所不能容之物。

       你不可能做到能让周围的人满意你,但只要做到让周围大部分的人满意就可以了,那你已经做得很好的了。

       最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爱情。

       柏拉图式的爱情,我觉得这种爱情观是超脱于现实的一种爱情,但恰恰这种爱情的最美好的。

       现代人的爱情,在我看来已经是变了味了,为什么

       那是因为钱的加入。

       难道你不觉得么

       之前有看过一篇这样的新闻,标题大概是“大四女生不忙工作,忙着找好老公”,有的男生就觉得很委屈,难道我们的爱情真的是经不起推敲,难道我们就不能一起努力奋斗、一起寻找我们爱的归宿

       曾经的信誓旦旦都跑到哪里去了

       有些女生就说了,对不起,没有钱,我们就拜拜,找个有钱的老公,我可以少奋斗几十年,这有什么不好

       无可否认,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活生生的例子,当然,我也不能但从我的角度来论述哪个的对错,只是觉得这样的爱情真的是变味了。

       难道你不觉得吗

       找个时间,一个人,树下,石旁, -沉思,你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哲理,你都可以触摸得到她走过的痕迹,那种感觉是很微妙的。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杖剑书生1991

       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很多的大学都没有单独开设哲学这门课,而仅仅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通识必修课中,讲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然而,这样学到的只能是一家之哲学。

       实际上,违背了我们学习哲学的初衷。

       学习哲学是为了教会我们如何独立、自由的思考,并不是为了强加给我们一种信仰,一种狭隘的信仰,一种具有排他性的信仰,且不论这信仰是否正确。

       值得庆幸是,我们学校从今年开始,把哲学单独开课,这样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站在更高角度,立于更广阔空间研究世界哲学的机会,换言之,我们不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是百家哲学,科学的与非科学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唯物的与唯心的,追求的是一种哲学精神,而不是应付期末考试的标准答案。

       从这一点来看,开设哲学课是我们学校教学理念的一个进步。

       哲学’在希腊语中是”爱智慧“的意思。

       早在高中的政治课中就已接触到了哲学,不过那只是学了个皮毛而已。

       但哲学,究竟是什么

       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结论的程度。

       这话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一门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学科,竟然直到今天还不知道自己“是什么”

       但事实就是如此。

       有人认为,哲学是科学;有人认为,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还有人认为,哲学史讲道理的学问。

       其实,哲学是什么并不重要,也不需要一个固定的答案,正是因为哲学界说的不确定性,才使得历史上那么多的思想家乐此不疲的、穷毕生之力致力于哲学的研究。

       问题是永远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而只会有

对哲学课的感想作文700字

        其中考试考完了,我心中没有底,不知道自己能考多少分。

       我心里总是怦怦直跳,有点惶恐,又有点不知所措。

       同学们纷纷地议论起来,我也不例外地跟同桌谈论起来:“第五大题第六小题有点难,最后我还是用排斥法做的呢。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

       第二天,一看到语数英三门老师走过来时,我心里总是有一种怪怪的感觉。

       一直到第二天下午,英语老师才报分数,开始报了某某某100分、某某某100分,98分,98分,97.5分,97分。

       我的心像是提到了咽喉一样。

       终于,“孙婕97分”。

       我才松了一口气,心想,如果语数也能考97分就好了。

       顿时,大家有的笑眯眯,有的低下了头。

       我也兴奋了,因为我英语分数超过了妈妈给我定的95分的目标。

       一会儿,语文老师走进了教室,语文老师说:“前10名有15人,90分以上也有15人。

       接着,语文老师也报了分数:游研如96,某某某95,94.5,94,93.5,93…我想已经有7人了,90分以上的还有我吗

       要到92分了,我的心开始往下沉了,不可能有我了。

       我慢慢地低下了头。

       “孙婕92分。

       我怀疑自己听错了。

       猛地抬起头来,看到语文老师在看着我,真的是我

       我展开了眉头,露出了微笑。

       心想,数学啊,就看你的了。

       数学老师走上了讲台,老师说:“我先报倒数的,再报正数的,某某某80,81,81.5,82,82.5,孙婕83.5分”。

       原来,我不是三门都好啊,数学怎么考这么少呢

       本以为数学也能考到95分以上,唉,才考83.5分;本以为数学也能考前五名,唉,却来个倒数第6名。

       再仔细看试卷,都是因为我粗心计算出错。

       如果把粗心改掉,那不就是100分了吗

       看看语文试卷和英语试卷,也都因为我的粗心扣了分数。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

       哲学是一门爱智慧的学问,是能够指导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艺术。

       作为哲学专业出身的我,深刻感受到了哲学对个人生活、工作的重要作用。

       因此国家将《哲学与人生》作为中职生的必修课程,也凸显了哲学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

       由此,作为教师,怎样将这一门有用的课程教好,让学生学好就显得异常关键了。

       但是,正如汪教授的讲座所提到的,面对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长期以来,却存在:“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不强,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一些学校不重视、老师没热情、学生没兴趣。

       等让人遗憾的现象。

       作为在一线教学的老师,我对这一现象是有切身体会同时也深感困惑的。

       结合汪教授深入细致的课程分析和李老师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展示,我谈谈今后如何更好地上这门课程的感想

       一、认识课程意义,任课教师重视课程是前提。

       作为课程的教学者,任课教师对课程是否重视以及重视的程度大小,直接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如前所述,《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用汪教授对于“中职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哲学与人生》

       这一问题的回答来说,就是:“哲学是照亮人生道路的灯塔,学生有许多人生的困惑,需要得到哲学思想的引领。

       哲学是点燃人生智慧的火炬,学生有必要掌握初步的哲学思维方法。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学习《哲学与人生》。

       因此,作为教师,应从对学生成才发展的终极意义来看待这门课程,而非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完成学校指派的工作,教完就算。

       如果教师能从对学生成才发展的终极意义看待该课程,教师就会有上好这一门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会投入足够的热情和充分的精力进行该课程教学的各项工作,当学生对这门课没有兴趣时,教师也不会感到气馁,进而轻易放弃。

       因此,作为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即将踏上讲台时,应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学生的意义,这是上好这一门课的前提。

       二、分析授课对象,提高教学吸引力是关键。

       《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中职生。

       因此,它既不同于有高考指挥棒,进而以高考为目标而学习《生活与哲学》的高中生,也不同于有一定哲学功底,通过高考筛选考上大学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学生。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

       首先,中职学校生源的构成比较特殊,大多数学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学习基础较为薄弱。

       其次,由于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因此没有充足的学习动力,这些都给教师授课带来了不利影响。

       但另一方面,中职生也有其可爱的一面,比起以应考为学习目标的高中生,他们思维活跃、重师生感情、动手实践以及组织能力强。

       因此,任课教师应充分了解中职生的各种特点,在备好学生的前提下备课,通过中职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吸引力。

       讲座中,汪教授提到的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主题辩论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其实就是很不错的、能极大提高课程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方法。

       在随后李老师展示的课堂教学实例中,我们更能切身感受到提高教学吸引力的重要性。

       相信如果我们每节课或者大多数的课都能按照李老师的授课方式授课,一定会让大部分的学生喜欢上《哲学与人生》这门课。

       当然,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需要老师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是课程延生的必然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

       “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

       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

       对于不少中职生来说,《哲学与人生》就是这样一门“没有用处,急于摆脱”的知识。

       学生学了这一课程,却不知道这门课程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实在作用,除了应付期末考试拿学分以外。

       但事实是,如前所述,《哲学与人生》是一门对学生学习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知识,只是我们的学生还不会运用而已。

       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或者是在讲课的过程中,就把生活实例、学习实例贯穿在我们的授课过程中。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

       总之,《哲学与人生》是一门对学生有重要意义的课程,而且课程本身也具备提高趣味性、吸引力的可能,只要我们任课教师对课程足够重视,充分准备,并能指导学生将所学加以运用,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最重要的是实现了开设该门课程的根本目标—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