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报告五篇范文

第一篇:心理学研究报告

       08教育 王安中 1080400056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地与他人交往、互动、沟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获得支持性的信息,能够确定自我价值,维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反之则会导致自我价值感的危机,引起焦虑。主观幸福感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涉及到个体在不同生活情境的生活中的情绪体验,情感体验以及社会感知能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大学生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认知和对生活的热情等,幸福感是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有学者认为,人际关系不协调已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现有的研究对于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研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相关。2.际关系困扰不同维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成份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目前在国内做类似研究的学者比较少。主观幸福与人格,与文化特征以及主观幸福的身心基础研究的学者比较多,专门的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比较少。现有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主要是通过相问卷法进行相关,利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人际关系等其它相关量表,对各个因素与幸福指数的总体分数进行相关分析。对于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这样的非量化,非能认知能力的问题进行问卷测量,信度和效度很那有保证。

       针对现有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首先补充了和完善了关于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的感的研究。其次,将质的研究方法引入研究中,采取访谈等形式,更好的补充和印证问卷研究的结果。另外,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不善于言谈、怀疑他人、不喜欢参与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等。但大学阶段有相对广阔的人际关系发展环境,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也处在发展的快速期,此时较认知和人格等因素更容易改善,以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二、研究方法及设计:

       (一)访谈法

       1.被试:从首都师范大学中选取10人(方便取样,最好曾经接受过我们之前人际关系研究的同学),5男5女,不考虑其它问题。

       2.访谈工具:采取开放和半开放访谈。结构根据文献综述,理论研究的具体理论界定,内容进行确定。

       3.研究程序:先进行开放式访谈。从10人中随机抽取两男两女,主要是对幸福感和人际关系话题进行访谈。整理后,结合问卷的相关维度,在对剩下的6人进行半结构访谈。在问卷结束之后,根据6人的情况,对部其中的两人(方便抽样)进行跟踪访谈(持续半个学期,最少两次)。

       4.数据处理方式:通过对访谈信息进行系统的编码分析处理,归纳人际关系的具体维度对他幸福感的影响,以及随着他人际关系的调整,幸福感是否随着这些因素的提高增加。

       (二)问卷调查

       1.被试:方便抽样,选取120名被试,仅仅考虑性别,尽量做到但男女相等。

       08教育 王安中 1080400056 2.工具: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问卷(采用赵崇莲等于2022年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为与人交谈、交际交往、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4个维度)。进行人际关系测量。幸福感量表测量(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定式型测查工具,量表共有33项,分为6个分量表,即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

       3.研究程序:两份问卷同时施测。为减少问卷相互影响,可以首先测量人际关系量表,这样就不会受到幸福量表中有关于人际关系维度的影响。问卷都是国内外比较权威的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另外,为保证数据数量和质量,问卷发放数量超过120份。

       4.数据处理方式:利用spss10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

       (一)访谈法

       1.访谈内容:访谈大学对生幸福感和人际关系相关维度认知和情感体验。(具体略)2.访谈分析:通过对内容系统的编码和整理,提炼出相互影响的维度之间的关系,排除掉其他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现状有了大致了解。

       3.分析结果:其一,大学生人际关系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情况不容乐观。其二,1.对个案进行访谈,了解到人际关系的各个维度对幸福感的具体影响。其三,通过追踪个案,与之前进比较,了解到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维度的变化对于幸福感的影响,部分证明人际关系的提高有助于幸福感的提升。

       (二)问卷法

       1.数据结果。1.1人际关系:

       人际交谈困扰F1,男:2.27±1.54;女:1.84±1.35。人际交友困扰F2,男:2.75±1.79;女:2.90±1.88。待人接物困扰F3,男:1.61±1.01;女:1.40±1.08。与异性交往困扰F4,男:1.56±1.51;女:1.47±1.36。性别主效应不显著。三个维度的困扰,人际交往和人及困扰的程度普遍高于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

       1.2幸福度:

       生活满意度LS,男:14.81±3.79;女:15.74±3.60。积极情感PA,男:2.75±1.03;女2.88±1.07。消极情感NA,男:1.25±1.22;女1.52±1.28。通过分析,性别的差异并不显著。对于生活满意度的困扰明显高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感情。1.3幸福感与人际关系:因变量预测变量

       R2 Beta t p LS:F,20.10-0.14-2.38*0.02 F,10.10-0.13-2.35*0.02 F,40.11-0.12-2.21*0.03 PA:F,10.03-0.15-2.66**0.01 F,20.05-0.18-2.69***0.01 F,30.06-0.11-2.01*0.05 NA:F,20.23 0.35 7.20***0.00

       08教育 王安中 1080400056 F,30.27 0.20 4.84***0.00 F,10.28 0.13 2.61**0.01 对于生活满意度的预测有三

       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分别是人际交友困扰、人际交谈困扰、与异性交往困扰,其中人际交友困扰的单独解释量为8.2%,这三个变量对生活满意度都是负向预测。对于积极情感的预测有三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即分别是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和待人接物困扰,这三个变量对积极情感都是负向预测。对于消极情感的预测有三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分别是人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人际交谈困扰,这三个变量的联合解释量达到28.1%,其中人际交友困扰的单独解释量最高,达到22.9%。这三个变量对消极情感都是正向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困扰对于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2.数据分析:首先,对幸福感量表和人际关系量表去极端数据,总分取平均数和标准差,得出两个测验的平均分。其次,进行关系数的统计,得出两者的相关度。其三,对于人际关系各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个维度进行积差相关分析,得出每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其四,以人际关系困扰的四个维度作为自变量,幸福感的维度为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预测指数。

       3.分析结果:首先,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与大学生幸福指数成正相关。其次,人际关系的各个维度与到大学生幸福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再次,人际关系和谐程度对于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对于社会关系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探讨主要受社会心理学说的影响。研究者认为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等,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地与他人交往、互动、沟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获得支持性的信息,能够确定自我价值,维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反之则会导致自我价值感的危机,引起焦虑[14]。本研究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对主观幸福感的三个成份的预测作用分别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困扰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具体表现为人际交友、人际交谈和与异性交往三个维度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说明大学生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友、人际交谈和与异性交往中出现较少的困扰时,会产生较高的生活满意度。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和待人接物困扰三个维度对积极情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说明大学生在与他人交谈、交友和待人接物方面能够应付自如,较少出现困扰时,会经历较高的积极情感体验。人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和人际交谈困扰三个维度对消极情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说明大学生在人际交友、待人接物、与人交谈中存在严重困扰时,会经历较多的消极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良好的、健康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体验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人际交友、交谈方面处理得较好的学生,会有较高的积极情感体验,较低的消极情感体验,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从而可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体验。我们应该鼓励大学生在学习、校园活动和生活中培养同学之间的友谊、感情,建立正常、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四)讨论

       1.通过问卷的测量,基本验证了假设——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中的各个维度对于主观幸福感都由显著影响;人际关系的改善对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2.与相关研究相比,由于引入了质的研究方法,所以对于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影响关系了解的更加细致,更加全面。

       3.对于首都师范大学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幸福感的研究,可以更好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对学

       08教育 王安中 1080400056 生心理卫生状况监控。质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细致结论也有利于我们设计更好的解决措施。

       四、研究结论

       人际关系是重要的的确对主观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交际交往等维度的提升对于主观幸福感具有促进作用。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还包括其它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人际关系较其他因素更容易改变,并由相对的持久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我们根据人际关系与幸福感之间的内部联系,即可以通过提高人际关系整体质量,进行普遍的心理能力提升,也可以针对个别同学,通过对个别关系的协调,对症下药,增强主观幸福感。

       五、参考文献:

       [1] 王防荔。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研[J] 福建师范大学王防荔硕士学位论文,2022年4月。[2] 石反修 张继英。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J]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 韩东才。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标志及其协调方式[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8月。

       [4] 李全彩。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J] 心理卫生,2022年

       [5] 刘娜 王秀阁。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J] 中青年学者论坛,2022年

       [6] 赵崇莲 郑涌。大学生人际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2022年,第4期。

       [7] 毛小玲 李宏翰 张建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年,第19卷 第7期

       [8] 胡潇 王敏。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文化成因[J] 高教探索,2022年,第2期。[9] 赵泽鹏。对构建当代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22年,第6期。[10] 董秀玲。和谐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

       [11] 钱雅文。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J] 德育园地,2022年,第12期。

       [12] 孙崇勇。师范类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调查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22年,第10期。

       [13] 胡启先。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13日。

       [14] 王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

       [15] 韩洪涛。大学生心理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16] 主编:何金彩 唐闻捷,副主编:倪集崇 庄兴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17] 段鑫星 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年。

       [18] 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5月。

       [19] 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年第18卷第1期61。

       [20] 周末,巢传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生活事件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O07年4月第28卷第4期。

第二篇:心理学研究报告

       08教育 王安中 1080400056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

       王安中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北京,1000037)

       摘要:本研究旨在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人际关系和主观幸福感的状况,以及他们构成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探讨个体的人际关系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研究利用问卷法和质的研究方法,选取130名首师大本科生作为被试。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中的很多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对主观性感具有预测作用,协调好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关键词: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问卷法;质的研究方法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地与他人交往、互动、沟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获得支持性的信息,能够确定自我价值,维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反之则会导致自我价值感的危机,引起焦虑。主观幸福感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18],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涉及到个体在不同生活情境的生活中的情绪体验,情感体验以及社会感知能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大学生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认知和对生活的热情等,幸福感是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有学者认为,人际关系不协调已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27]

       现有的研究对于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研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相关。2.际关系困扰不同维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成份有不同的预测作用。[23]

       目前在国内做类似研究的学者比较少。主观幸福与人格,与文化特征以及主观幸福的身心基础研究的学者比较多,专门的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比较少。现有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主要是通过相问卷法进行相关,利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人际关系等其它相关量表,对各个因素与幸福指数的总体分数进行相关分析。对于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这样的非量化,非能认知能力的问题进行问卷测量,信度和效度很那有保证。

       针对现有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首先补充了和完善了关于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的感的研究。其次,将质的研究方法引入研究中,采取访谈等形式,更好的补充和印证问卷研究的结果。另外,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不善于言谈、怀疑他人、不喜欢参与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等。[13]但大学阶段有相对广阔的人际关系发展环境,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也处在发展的快速期,此时较认知和人格等因素更容易改善,以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二、研究方法及设计:

       (一)访谈法

       1.被试:从首都师范大学中选取10人(方便取样,最好曾经接受过我们之前人际关系研究的同学),5男5女,不考虑其它问题。

       2.访谈工具:采取开放和半开放访谈。结构根据文献综述,理论研究的具体理论界定,内容进行确定。

       3.研究程序:先进行开放式访谈。从10人中随机抽取两男两女,主要是对幸福感和人际关系话题进行访谈。整理后,结合问卷的相关维度,在对剩下的6人进行半结构访谈。在问卷结束之后,根据6人的情况,对部其中的两人(方便抽样)进行跟踪访谈(持续半个学期,最少两次)。

       4.数据处理方式:通过对访谈信息进行系统的编码分析处理,归纳人际关系的具体维度对他幸福感的影响,以及随着他人际关系的调整,幸福感是否随着这些因素的提高增加。

       (二)问卷调查

       1.被试:方便抽样,选取120名被试,仅仅考虑性别,尽量做到但男女相等。

       2.工具: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问卷(采用赵崇莲等于2022年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为与人交谈、交际交往、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4个维度)。进行人际关系测量。幸福感量表测量(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定式型测查工具,量表共有33项,分为6个分量表,即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

       3.研究程序:两份问卷同时施测。为减少问卷相互影响,可以首先测量人际关系量表,这样就不会受到幸福量表中有关于人际关系维度的影响。问卷都是国内外比较权威的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另外,为保证数据数量和质量,问卷发放数量超过120份。

       4.数据处理方式:利用spss10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

       (一)访谈法

       1.访谈内容:访谈大学对生幸福感和人际关系相关维度认知和情感体验。(具体略)

       2.访谈分析:通过对内容系统的编码和整理,提炼出相互影响的维度之间的关系,排除掉其他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现状有了大致了解。

       3.分析结果:其一,大学生人际关系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情况不容乐观。其二,1.对个案进行访谈,了解到人际关系的各个维度对幸福感的具体影响。其三,通过追踪个案,与之前进比较,了解到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维度的变化对于幸福感的影响,部分证明人际关系的提高有助于幸福感的提升。

       (二)问卷法

       1.数据结果。

       1.1人际关系:

       人际交谈困扰F1,男:2.27±1.54;女:1.84±1.35。

       人际交友困扰F2,男:2.75±1.79;女:2.90±1.88。

       待人接物困扰F3,男:1.61±1.01;女:1.40±1.08。

       与异性交往困扰F4,男:1.56±1.51;女:1.47±1.36。

       性别主效应不显著。三个维度的困扰,人际交往和人及困扰的程度普遍高于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

       1.2幸福度:

       生活满意度LS,男:14.81±3.79;女:15.74±3.60。

       积极情感PA,男:2.75±1.03;女2.88±1.07。

       消极情感NA,男:1.25±1.22;女1.52±1.28。

       通过分析,性别的差异并不显著。对于生活满意度的困扰明显高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感情。

       1.3幸福感与人际关系:因变量预测变量

       R2Betatp

       LS:F,20.10-0.14-2.38*0.02

       F,10.10-0.13-2.35*0.02

       F,40.11-0.12-2.21*0.03

       PA:F,10.03-0.15-2.66**0.01

       F,20.05-0.18-2.69***0.01

       F,30.06-0.11-2.01*0.05

       NA:F,20.230.35 7.20***0.00

       F,30.270.20 4.84***0.00

       F,10.280.13 2.61**0.01

       对于生活满意度的预测有三

       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分别是人际交友困扰、人际交谈困扰、与异性交往困扰,其中人际交友困扰的单独解释量为8.2%,这三个变量对生活满意度都是负向预测。对于积极情感的预测有三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即分别是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和待人接物困扰,这三个变量对积极情感都是负向预测。对于消极情感的预测有三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分别是人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人际交谈困扰,这三个变量的联合解释量达到28.1%,其中人际交友困扰的单独解释量最高,达到22.9%。这三个变量对消极情感都是正向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困扰对于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2.数据分析:首先,对幸福感量表和人际关系量表去极端数据,总分取平均数和标准差,得出两个测验的平均分。其次,进行关系数的统计,得出两者的相关度。其三,对于人际关系各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个维度进行积差相关分析,得出每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其四,以人际关系困扰的四个维度作为自变量,幸福感的维度为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预测指数。

       3.分析结果:首先,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与大学生幸福指数成正相关。其次,人际关系的各个维度与到大学生幸福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再次,人际关系和谐程度对于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对于社会关系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探讨主要受社会心理学说的影响。研究者认为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等,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地与他人交往、互动、沟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获得支持性的信息,能够确定自我价值,维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反之则会导致自我价值感的危机,引起焦虑[14]。本研究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对主观幸福感的三个成份的预测作用分别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困扰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具体表现为人际交友、人际交谈和与异性交往三个维度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说明大学生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友、人际交谈和与异性交往中出现较少的困扰时,会产生较高的生活满意度。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和待人接物困扰三个维度对积极情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说明大学生在与他人交谈、交友和待人接物方面能够应付自如,较少出现困扰时,会经历较高的积极情感体验。人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和人际交谈困扰三个维度对消极情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说明大学生在人际交友、待人接物、与人交谈中存在严重困扰时,会经历较多的消极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良好的、健康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体验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人际交友、交谈方面处理得较好的学生,会有较高的积极情感体验,较低的消极情感体验,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从而可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体验。我们应该鼓励大学生在学习、校园活动和生活中培养同学之间的友谊、感情,建立正常、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四)讨论

       1.通过问卷的测量,基本验证了假设——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中的各个维度对于主观幸福感都由显著影响;人际关系的改善对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2.与相关研究相比,由于引入了质的研究方法,所以对于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影响关系了解的更加细致,更加全面。

       3.对于首都师范大学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幸福感的研究,可以更好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监控。质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细致结论也有利于我们设计更好的解决措施。

       七、研究结论

       人际关系是重要的的确对主观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交际交往等维度的提升对于主观幸福感具有促进作用。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还包括其它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人际关系较其他因素更容易改变,并由相对的持久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我们根据人际关系与幸福感之间的内部联系,即可以通过提高人际关系整体质量,进行普遍的心理能力提升,也可以针对个别同学,通过对个别关系的协调,对症下药,增强主观幸福感。

       八、参考文献:

       [1] 王防荔。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研[J] 福建师范大学王防荔硕士学位论文,2022年4月。

       [2] 石反修 张继英。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J]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 韩东才。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标志及其协调方式[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8月。

       [4] 李全彩。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J] 心理卫生,2022年

       [5] 刘娜 王秀阁。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J] 中青年学者论坛,2022年

       [6] 赵崇莲 郑涌。大学生人际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2022年,第4期。

       [7] 毛小玲 李宏翰 张建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年,第19卷 第7期

       [8] 胡潇 王敏。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文化成因[J] 高教探索,2022年,第2期。

       [9] 赵泽鹏。对构建当代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22年,第6期。

       [10] 董秀玲。和谐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

       [11] 钱雅文。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J] 德育园地,2022年,第12期。

       [12] 孙崇勇。师范类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调查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22年,第10期。

       [13] 胡启先。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13日。

       [14] 王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

       [15] 韩洪涛。大学生心理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16] 主编:何金彩 唐闻捷,副主编:倪集崇 庄兴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17] 段鑫星 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年。

       [18] 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5月。

       [19] 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年第18卷第1期61。

       [20] 周末,巢传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生活事件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O07年4月第28卷第4期。

       [21] 郑莉君,韩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11卷第39期。

       [22] 周末,张连云,毛荆利,章建明,巢传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 现代预防医学,2022年第34卷第20期。

       [23] 张灵,郑雪,严标宾,温娟娟,石艳彩。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22年第2期。

       [24] 张连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社会因素[J] 现代预防医学,2022年第35卷第20期。

       [25] 全宏艳,周婧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的相关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22年第3期。

       [26] 郑雪,邱林,严标宾,张兴贵。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

       [27] 张伟。试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 [J] 卫生职业教育,2022年,第23期。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研究报告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学习与教学的因素

       1.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2.教学内容是学习与教学过程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

       3.教学媒体既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4.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5.教师是学习的主导。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初创时期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发展时期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

       (四)深化拓展时期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 皮亚杰的基本发展观

       1、同化 是指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不改变原有图式。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看见床上的玩具会反复用抓我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人玩具较远,手又够不着时,他仍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

       2、顺应 是指同化性的图示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改变原有图式。例如,上面提到的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抓到床单一拉,玩具从远处来到了近处,以后他就会用这一动作来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

       二 认知发展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动作和感觉

       2、客体永久性(9—12个月)

       3、延迟模仿的出现(18个月左右)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1、早期的信号功能(手势、语言、表象)

       2、泛灵性(万物有灵论)

       3、自我中心(重复、独白、集体独白):三山实验

       4、不可逆性

       5、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量水实验

       6、集中化:只有一个标准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具有简单的抽象逻辑思维,但需要具体事物支撑。到这

       1、去自我中心性(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2、可逆性(思维发展的所有特征中最重要的特征)

       3、去集中化(思维成熟最大特征)

       4、守恒(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最突出的成就)

       5、分类

       6、序列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1、命题推理 到这

       2、假设演绎推理

       3、类比推理

       4、可逆与补偿

       5、思维的灵活性

       少第二节 维果茨机的内化论和最近发展区

       第三节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老师没画)

       1.信任对怀疑(0~1.5岁)

       2.自主对羞怯(1.5~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7.繁殖对停滞(30~60岁)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第三章 学生个体差异

       第一节 个体的智力差异(老师没画)

       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1、流体智力 指先天禀赋的,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如空间关系认知、反应速度、记忆力以及计算能力等。流体智力在青少年之前一直在增长,在30岁左右达到顶峰。

       2、晶体智力 指后天形成的,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都在增长

       多元智能理论:

       1.语言智能 3.空间智能 5.音乐智能 7.内省智能

       2.逻辑数学智能 4.肢体动觉智能 6.人际智能 8.自然观察智能

       第二节 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

       (一)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策略以及信息加工的经典方式。

       1、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威特金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称为场依存型,把不受或少受环境因素影响称为场独立型。

       2、反思型和冲动型(老师没画)

       冲动型思维的学生倾向于根据几个线索做出很大的直觉的跃进,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反思型思维的学生则在做出回答之前倾向于深思熟虑,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

       第三节(老师没画)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个特定的群体或事物产生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第四章 学习心理导论(老师没画)

       第一节 学习及其分类

       1.认知策略指个体调控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里过程的技能

       2.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3.学习内容分类:(1)知识的学习(2)技能学习(3)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的学习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第一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老师没画)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性作用理论

       1、消退 条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没有无条件刺激的结合,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

       2、泛化 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3、分化 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不做出条件反应。

       第二节 联结主义理论

       桑代克的学习律(老师没画)

       1、准备律:个体在学习开始时存在预备定势。(预习)

       2、练习律:重复一个学会了的反应,将增强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做题)

       3、效果律:在一定情境下产生满意效果的行为倾向于在这一情境中重复出现。(反馈)

       第三节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老师画)

       (少参与性学习是通过实际行动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复制过程 4.动机过程P100)

       强化理论(老师没画)

       在斯金纳的理论体系中,强化是主要的变量。

       扇贝效应(老师没画)

       第六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一节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老师没画)

       格式塔学派也以动物实验来说明他们对学习中产生变化的实质及其原因的理解。

       苛勒:顿悟说

       第二节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表征理论

       布鲁纳把智慧生长和认知生长作为同义语,认为人类的智慧生长经历了3种表征系统阶段。

       (一)动作表征

       相当于皮亚杰的感觉运动阶段,儿童通过作用于事物来学习和再现它们,以后能通过合适的动作反应再现过去的事物。

       (二)映象表征

       相当于皮亚杰前运算阶段的早期,儿童开始形成图像或表象,去表现在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件,他们能记住过去发生了的事件,并能将它们想象出来。

       (三)符号表象

       相当于皮亚杰前运算阶段后期及以后的阶段,这时儿童能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最重要的符号是语言。

       (少 发现学习:布鲁纳极力倡导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学习者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P113)

       第三节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学习

       (一)实质

       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二)条件(老师没画)

       1、外部条件(客观)

       有意义学习的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2、内部条件(主观)

       ① 学习者必须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也就是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

       ②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③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原有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原有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第七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 建构主义基本观点(老师没画)

       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一)知识观

       1、解释假设(动态性)

       2、情境性

       3、经验背景建构(主观性)

       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二)学习观(老师没画)

       1、主动建构性

       面对新信息,学习者需要主动激活头脑中先前知识经验,通过高层次思维活动,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旧知识进行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理,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和检验。

       2、社会互动性

       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内化相关知识,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该过程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完成。

       3、情境性

       建构主义者提出,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中,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被人理解。

       (三)教学观

       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

       (四)学生观

       丰富性,差异性

       综上所述,当今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做了新的解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学生是自己的知识的建构者,教学需要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

       第二节 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是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

       结构不良知识领域是将结构良好领域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境时产生的知识,即关于知识被应用的知识。

       第四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老师没画)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人为本,研究整体人的本性、经验、价值、潜能、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心理学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老师没画)

       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与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使个人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是学习者自主、自觉的。

       第八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学习行为,使之导向一定学业目标,并维持这一行为的动力倾向。

       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强度和学习效率不完全成正比。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老师没画)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少P167 图)

       一自我效能感 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二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假定,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韦纳关于归因理论的基本结论:(人在解释成败的主要原因有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并从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3个维度分析了原因)

       1、归因于努力相比于归因于能力,无论成功失败,都会引发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奖励。

       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收到最高评价,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低评价。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和课本不一样)课本下列

       学习动机如何培养和激发

       一、教学吸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需要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1.利用灵活的学习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二、兴趣激发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

       1.利用教师的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

       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

       三、建立合理的动机信念

       1.建立正确的归因模式

       2.树立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

       3.设置合理的目标定向

       四、反馈与评定

       五、奖励与惩罚

       六、合作与竞争

       一、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途径:直接转化途径、间接转化途径。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论。

       二、激发

       1、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

       ① 熟悉教材(重要前提)

       ② 了解学生(核心)

       ③ 贯彻始终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① 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竞争的利弊,交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手段。

       ② 按学生能力等级进行竞争。

       ③ 进行多指标竞争,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就感。

       ④ 鼓励学生个人的自我竞争和团体竞争。

       第九章 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的分类(老师没画)

       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

       知识的表征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示形式和组织结构。

       产生式是指条件动作的配对是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老师没画)

       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第四节 学习迁移

       如何促进学生的迁移

       (一、)整理学科内容

       (二、)加强知识联系

       (三、)强调概括总结

       (四、)重视学习策略

       (五、)培养迁移意识

       学习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简单地说,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老师没画)

       顺向迁移(举一反三)逆向迁移

       第十章 技能的学习

       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少 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合乎规则或程序的身体或认知活动方式)

       动作技能 又称为运动技能和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如书写、体操、骑自行车等技能。

       心智技能 又称为智慧技能或智力技能,是指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和分析等技能。

       第二节 动作技能对个人具有重要作用(少 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P249)

       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第三节 心智技能(少教师如何培养动作技能P254)

       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隐性和简缩性等特点

       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少第一节 结构良好问题是指那些具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解决方法的问题 结构不良好问题是指那些没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解决方法的问题 P266)

       第二节 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传统观点(老师没画)

       桑代克的试误说 苛勒的顿悟说

       第三节 问题解决的训练(老师没画)

       专家和新手

       (1)专家不注意中间过程,可以很快的解决问题,新手则需要很多中间过程,并且要有意识的加以注意。

       (2)新手先明确目的,从头到尾的解决问题,专家或者立即推理,或者搜集信息,从头到尾的解决问题,即一种再认的过程。

       (3)专家更多的利用直觉,即根据生活经验的表征来解决问题,新手则更多的依赖正确的方程式来解决问题。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老师没画)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

       如何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式

       1.脑激励法

       2.分合法(戈登

       3.联想技术

       第十二章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

       第二节 认识策略(老师没画)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能使信息有效的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可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三种

       第三节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流程进行控制的策略。

       学业求助策略指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老师没画)

       第四节 学习策略的促进

       学习策略促进的方法(老师没画)

       直接教学 交互式教学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品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式 3种基本心理成分

       第二节 道德发展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5岁)

       2.他律道德阶段(5~8岁)

       3.自律道德阶段(9~11岁)

       道德两难故事法是皮亚杰对偶故事的发展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老师好像没画)

       1.前习俗水平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第十四章 教学设计

       第三节 设置教学环境

       教学组织(老师没画)

       1、全班教学 2、小组教学 3、合作学习

       第十五章 课堂管理

       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老师没画)

       第十六章 学习评定

       学习评定的方法:1.诊断性评价(分班测试)(老师没画)

       2.形成性评价(期中测试)3.总结性评价(期末测试)

       第三节 教师自编测验(老师没画)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编制的测验

       教师的期待也称罗森塔尔效应或者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研究报告

       学号:0810081602

       姓名:王敏

       篇名:关于 如何促进“后进生”转化的研究

       ——以初中“后进生”为研究对象

       首先,此项研究将“后进生”定义为那些性格比较孤僻、注意力比较分散、沟通能力比较弱、有厌学倾向等的学生。

       一、研究问题/研究目的1、研究的总问题:探究“后进生”的心理,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最终促进他们的自主转化。

       2、研究问题的分解:这项研究涉及到家庭的教育观、学校老师的教育方法和学生自身等方面。

       3、研究假设:

       (1)、这一研究课题重在探索后进生的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是找到后进生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探讨深层的教育方法和艺术。争取做到转化他们,使这些后进生在品质、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探索出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转化学生的价值取向、学习能力和处世态度,将会使他们学会自主消除困惑并走出困境,将会为“后进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这一研究在探索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解决困难方法的同时,将会促使部分对“后进生”失去信心的老师,改变对后进生的看法,在老师的帮助下,后进生的进步会更明显。

       (4)、这一研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教学力量群效应。因为学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帮助学生成功的场所,也是锻炼名师之地。这种效应也是我们所期望的。

       4、研究结果的可能意义:

       (1)、理论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实效性和可塑性以及推广价值,发展已有的理论,可能会开辟“后进生”心理问题探究的新路径,争取对一些“后进生”转化研究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

       (2)、实践意义:帮助研究对象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探根溯源,找出症结所在,并给予其方法上的指导。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社会的不良因素,择善而从之,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其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生。

       二、研究问题剖析

       1、涉及的变量:此研究中涉及的自变量是“后进生”心理和他们所在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受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应变量是“后进生”转化的效果。

       2、影响因素(控制变量):均衡分配参与研究的学生人数、性别和能力差异,尽量缩小实验中组与组之间的差异;不向实验的学生和不实验的学生作宣传和暗示;研究中要将教师的年龄、学历、能力及工作态度尽量控制在一个水平上。

       3、研究关键:此项研究的关键在于调查问卷的设置和研究对象的选择。

       4、推论逻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主张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注重启发学习者的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实现自我。他们强调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理解世界,实现、完善自我。罗杰斯的学生中心观告诉我们:要使学生主动地自我调整,在成长中摆脱外界的控制,改变那种老师是权威而学生只能服从的教育局面,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从而达到学生能自己调整自己、控制自己、完善自己的目的。

       此项研究就是以此种思想为指导对初中生中“后进生”转化的心理的探讨。鉴于此,我将从学生自身心理、教师和家长的态度以及学校的教育方法来进行分析。

       (1)、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后进生”也不例外。而“后进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长期受的不良影响而处于不健康心理状态下,逐渐丧失了信心,形成了一种失败式的心理定势。后进生也不是绝对的,在他们有违

       常规的表现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心理活动和尖锐的心理矛盾冲突。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但是学习成绩总是无大的起色,一次又一次地尝到了失败的“苦果”,于是他们动摇了,逐渐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怀疑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致产生了强烈的自责甚至是自恨心理,说自己“笨”,他们往往主观地认为老师和同学轻视自己、讨厌自己。学业不良和在集体中所受的冷遇,是他们逐渐对学习和集体丧失了兴趣,这样自然产生了对教育者及其组织的教育活动的疏远。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上的“差”已经是积重难返,想着自己努力也没有什么用,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他们看自己的前途一片漆黑,于是缺乏了前进的动力,甘愿自暴自弃。所以即使在“后进生”边缘的这些学生也逐渐加入了“后进生”的行列。此项研究就是要分析“后进生”的这些心理,为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2)、面临升学的压力,教师不得不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有时以“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讲演、考试甚至嘲弄等方式来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是从,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作为原则来进行教学活动。这样就会使“后进生”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老师要关注这类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独一无二的长处,帮助他们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们产生自尊、自信感。事实表明,适当的表扬往往能满足这群十分缺少表扬的学生的心理需要。肯定这些成员的长处还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当把他们推到为班级争光的大舞台上,获得众人的尊重,让他们有成功的感觉,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在班级群体中,常常是优等生和“后进生”彼此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隔阂。这就需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为他们架起沟通的桥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消除他们之间的误解和隔阂,同时,要引导“后进生”主动向优等生看齐,形成一种共同进步的氛围。

       (3)、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了一个小孩的身上,无形中就给小孩增加了压力。同时父母一般比较忙,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孩子交流,所以评价孩子的标准只能落在成绩上了,一味地追求成绩上的进步,而很少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和孩子交流。有的学生的家庭不和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整天处于父母的战火中,无法静下来学习,于是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在学习上不求上进。有的家长管理方法不当,考试成绩不好就棍棒相加,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加入到了“后进生”行列。还

       有的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只要孩子健康就好。这样孩子就缺少了一个引导者,很容易走向“后进生”的怀抱。鉴于这种情况,首先,家长们要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和睦的家庭,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其次,家长们应该放下架子与孩子像朋友一样交流,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多鼓励他们。这样就能有效地促进“后进生”的转化进程了。

       (4)、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活动场所。虽然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将学生学习成绩看作是评价学生好坏的这一标准还是惯性地保留了下来。学校对老师的评估是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的。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且对“后进生”不公平,会使他们产生自己是“朽木”的想法。鉴于此,学校应该认识到“后进生”也有自我实现的欲望,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自我实现的环境。为他们设计一些简单的活动,号召他们作领导者;为他们开设一些立志的讲座,鼓励他们去参加,使得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潜力。

       我认为应该挖掘初中生的潜力,将他们作为学习的中心,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或者是协,心理辅导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给“后进生”良好的指导和帮助,在指导的过程中要表现出真我,没有虚伪和防御,尊重“后进生”的情感、意见以及价值观念,关心他们的各个方面,促进他们的自主转化。

       5、研究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及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此研究是关于“后进生”心理这一敏感话题的,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想法和行为,用真情和诚实取得他们的信任。但是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后进生”不是很配合,对这项研究有抵触心理,这就会给面对面地交流带来了困难,这是调查问卷不能弥补的缺陷,因为问卷只能涉及一般的问题。这就有可能造成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三、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在某一所中学中随机抽取一个班的初中生(大约50人),以此为研究的对象。

       2、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以访谈法。

       3、研究过程:首先,明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对象,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走访谈话和问卷调查,在特定时间内现场实测,当场收卷,以匿名方式建立个人档案。

       其次,对研究对象进行个案分析,探讨其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寻找其成因,归纳出他们的共性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寻找解决的办法。

       最后,统计调查数据、汇集资料,在探讨“后进生”的心理和如何促进他们的转化的基础上思考并完成实验研究报告。

       4、测量工具:由于条件限制,此研究采用的测量工具主要是问卷调查(将会在附件中展示),辅之以走访谈话法。

       5、研究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只要是学校教育还存在,那“后进生”的问题就必然存在。造成这一特殊群体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像家庭的教育观、父母的日常行为、学校的教育方法、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因素等。这些学生就成为学校发愁、家长头痛、社会怜惜的“另类”人,这些后进生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的处境可谓是“艰难”。所以,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要将学校、家庭结合,为“后进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家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达到共同教育的目标。

       四、参考文献:

       1、张锐:《“后进生”转化方法例谈》。青年教师,2022年09期。

       2、王松:《连接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桥梁——基于“自我教育”的后进生转化模式探析》。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22年04期。

       3、赵问娟:《摸清“病”根对症下“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几点做法》。

       宁夏教育科研,2022年04期

       4、高丽萍:《针对性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报,2022年01期。

       5、张俊:《谈中小学教育中后进生的转化》。教育革新,2022年10期。

       6、张李仁:《谈后进生转变的心理环境因素》。宁夏教育科研,2022年 01期。

       7、王正良,李盛锦:《“雨后”方现“彩虹”——浅谈“后进生”的转化》。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03期。

       8、刘志中,刘桂婷:《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信、自尊、自立的道路——浅谈教学中如何使后进生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02期。

       9、A.H.Maslow , 《 Some Fundamental Questions that Face the Normative Social Psychologist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1968;8;14310、William M.Reynolds Gloria E.Miller, 《Handbook of Psychology Preface》,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22.

第五篇:心理学研究报告的撰写

       研究报告的撰写要求 400字

       通常需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遵循APA格式)1)标题页:

       a)标题应简单清晰的表达研究问题,同时要表现主要变量,避免使用多于的词。b)需注明及单位。2)摘要:

       a)用尽量少的语言对研究内容与结果进行概括,使读者了解研究问题、方法及结果。b)注意字数的限制。

       3)引言:需阐明研究目的,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a)文献综述:作为读者理解提出问题的背景信息,选择最相关的文章,指出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领域或贡献。b)问题提出:直截了当提出问题,指出变量间的关系。

       c)假设陈述:对术语的解释以及明确研究假设。

       d)假说的理论基础:为假设提供理论支撑,进行必要的论证(逻辑论证&实验论证)。e)变量的操作定义:对主要变量操作定义的简单明确。f)假说的操作重述:用操作的形式重述假说。

       g)研究意义:表明研究在所在领域的贡献及价值必要性。

       4)研究方法:说明研究工作情况,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a)被试:明确“谁”是研究对象、筛选方式及特征。b)仪器设备:说明设备及量表,包括定制者。

       c)设计方法:表明实验设计及,为统计方法做铺垫。

       d)变量的操作定义:阐明未在引言中提的变量操作定义(自变量、因变量的各水平、信息)。e)研究程序:具体实验过程。5)结果:

       a)对研究的数据或其他结果进行分析报告,阐明与假设之间的关系。b)与假设一致或不一致的都要报告。c)图表要附简单说明。6)讨论:

       a)下结论:明确研究结果。

       b)阐明结果和意义:结果说明的内容,未达到预期的原因及改进方式。c)综合讨论:将分散的结果综合到一起讨论。d)建立理论:将合适的结果提高到理论高度。e)应用及进一步研究:完善及建议。7)参考文献:、著作或论文题目及出处。8)附录:不宜出现在正文中的内容但可供参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