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

第一篇: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

       当我上这节形势与政策的课的时候,我觉得不以为然。因为个人认为,西方再怎样渗透,也抵不过我们中国多年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上完这节课,我感到再小的一件事也是一种潜而默化的渗透。很多外国的文化输入我国,例如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信息网络等媒体。无时无刻的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英雄主义的电影无时无刻改变我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那么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起源,怎么渗透我们。这是我现在想讨论的议题。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意识形态作为实现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并把它渗透到方方面面。

       近几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推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除了继续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外,还采取了一些新的手法:一是在全球范围内借苏东剧变和冷战结束极力宣扬“淡化意识形态”,企图让我们淡化政治意识形态,淡化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淡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利用我们执政党内少数党员和政府中少数公务员的工作失误、少数分子的腐败行为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添枝加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加以丑化,企图使大众对共产党失去信任,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三是利用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一事实,通过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无用了”、“社会主义失败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了”等,企图搞乱人们的思想。四是强化西方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企图利用西方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影响和动摇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信念,从而逐渐侵蚀社会主义的基础。五是散布所谓“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黄祸论”等论调“妖魔化”中国,攻击中国的爱国主义为“狭隘民族主义”,视中国的社会主义为“极权主义”,企图搞乱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削弱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六是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文化“植入”。西方国家通过与我国经济交往挟带意识形态“私货”,把“人权”、“人道主义”同经济活动挂钩,利用一切手段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一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近似强制的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以达到“以接触促演变”的目的。七是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信息网络等媒体输出文化产品,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策略,要害是要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破坏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以达到人们对共产党信任的丧失和对社会主义信心的丧失。而这一切,恰恰针对的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这种变化趋势虽然总体上是积极的,但在这个过程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地方还严重存在,部分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是非混淆、善恶颠倒、荣辱不分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有一些人极力散布“淡化意识形态”,鼓吹“意识形态多元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等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挑战。我国正在丧失自我认同的国家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变得越来越模糊,道德意识形态出现某种程度的滑坡。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会造成社会思想的混乱,影响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从而影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历史,但长期形成的这种独特文明并没有得到世界各个民族的完全认同。这既为西方国家进行价值观渗透和宗教势力进行宗教渗透提供了机会,也为我们用统一文明凝聚国人思想提出了难题。我们这样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思想处于混乱状态,则有可能演变成社会动荡,甚至政治剧变,就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对整个世界也是一场灾难。

       我们必须从提高综合国力、掌握国际文化竞争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勇于面对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严峻国际国内形势,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维护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安全。

       编撰者:关荣昌

       班级:英语(英法双语1303班)

第二篇:西方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

       西方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

       李方祥

       风云变幻、纵横捭阖的国际形势,也要求我们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斗争非但没有“终结”,反而进一步得到强化,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成为西方的外交工具。近年来美国大力向东亚、东欧、中亚、非洲等地区输出美式价值观,推动所谓“民主化改造”。2022年9月美国推出“普林斯顿计划”,把推进美国式民主提升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计划”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成“民主”和“非民主”两部分,要将全球的“民主国家”联合起来,对抗“非民主国家”的挑战。这里的战略意图和意识形态性是不言自明的。美国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手段在全世界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伊拉克战争就是美国以武力输出“民主”的样板。美国还雄心勃勃地施行“阿拉伯民主化战略”,试图把伊拉克这一“民主样板”推广到中东的其他国家,在政治体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逐步改造阿拉伯世界,建立西方式民主制度,建立、扶持亲美政权。

       凭借着强势地位的话语权,千方百计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攻击、渗透和破坏,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外渗透意识形态的重点,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放松过。近年来,他们在国际社会争夺意识形态主导话语权的活动呈显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散布“意识形态终结”迷雾、“普世价值”神话的同时,把一般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向其他国家输出政治制度。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炒作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能源、环境、“有毒”食品、“危险”玩具、军费增长等问题,作为“妖魔化”中国的武器,而所谓“西藏问题”、“人权问题”,更成为他们惯用的武器。拉萨“3•14”暴力事件发生后,一些西方国家媒体制作了大量失实和歪曲性报道,几乎一边倒地指责中国。在我国集中精力筹办北京奥运会的时候,西方一些媒体和政要千方百计地将奥运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试图借奥运迫使我国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做出让步。法国总统萨科齐多次宣称,如果**代表与中国政府的对话有进展,“**和中国政府方面都承认谈判的进展,那么我参加奥运开幕式的障碍将被排除”;“中国政府和**谈得好,我就考虑去北京参加奥运会”,等等。中国政府制止“藏独”暴力活动的正当行为,成了他们攻击所谓中国人权状况的把柄;而捣乱奥运圣火传递的暴力举动,却得到一些西方政治势力的纵容。这些现象说明,当今世界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和分歧仍然是客观存在,敌对势力攻击社会主义国家为“极权主义政府”,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敌视态度和立场,对此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是掌握和利用大众传媒对一些国家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包围网。广播、卫星电视等传统媒体仍然是他们进行意识形态干扰、渗透的重要途径。2022年的监测结果显示,西方主要国家和敌对势力在我周边地区共设有30多个转播台,每天使用普通话和多种方言、170多个频率对我国播出60多个小时的节目,再加上一些国家从本土发射的广播信号,共有50个境外电台使用300多个频率对我进行广播。在卫星电视渗即面,他们在我国上空构建了密集的卫星电视网,频道达400多个,不断加大对我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区域的宣传覆盖。其中,隶属美国新闻署的“美国之音”特别活跃,长期充当美国进行境外渗透、实现其全球霸权的工具。在拉萨“3•14”事件中,“美国之音”不仅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更成为**集团的传声筒。事件发生前,它突然加大藏语广播时间,并暗中替**集团传达指令,让他们在敏感的时候制造事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对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西方敌对势力也加紧与我国争夺互联网等思想文化的新阵地。一位西方国家政要人士赤裸裸地宣称:中国需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网络已成为敌对势力向中国进行思想渗透的新的重要渠道,他们雇佣庞大的“写手队伍”,向我境内发送大量有害邮件,在境内外的中文网站和BBS上大量贴文,使之成为政治谣言的重要发源地;或者资助敌对势力建立网站,支持他们利用互联网联络指挥、组织策划、蛊惑人心、煽动闹事。

       三是利用国际经贸、文化交往不断扩大的机会,在向一些国家输入文化产品的同时,渗透美式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观。文化商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它不仅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蕴含一定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政治意识、文化意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影视剧、图书、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大规模地涌入,它杂以色情、淫秽和暴力等内容,以时尚潮流的形式,吸引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削弱民族文化认同,诱导一些年轻人崇洋媚外,贪慕虚荣。同时,他们注重利用各种基金会、非政府组织,采取各种不同的办法,进行名为“文化交流”的渗透,使之成为输出美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渠道。由上可见,由于西方敌对势力的阶级本性和国家本质所决定,在他们思想意识里,反共、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是根深蒂固的,他们总是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最美好的、最合理的,绝不容忍与自己对立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存在。他们手法、花样时常翻新,但战略意图和目标则一以贯之。

       在加紧输出意识形态的同时,两方国家通过一整套的方法和手段,对他们的公务员、军队、学生和群众灌输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政治信条,加强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和控制。比如,在国民教育领域他们一贯标榜培养个体意识和现代公民,但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西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始终是处于核心地位,通过潜移默化使国民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形成高度的认同感。他们标榜“新闻自由”,其实并非不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操纵。1979年在巴黎成立的“记者无国界”组织标榜“维护记者人权,维护新闻自由”。他们把自己美化得很“高尚”,是“超越疆界的”、“不追求私利的”、“公正的”、“为新闻自由而斗争”的非政府组织,但是实际上该组织却接受美国中央情报局以及美国国家民主基金、台湾民主基金会、索罗斯基金会和古巴自由中心等其他反共、反华机构的经济资助,说明它所标榜的“公正”行为受到更深刻的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因素的支配。该组织长期与“藏独”、“疆独”、“台独”等民族分裂势力以及其他反中国政府的非法组织相互勾结,不仅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污蔑中国没有人权,没有新闻自由,而且蓄意制造种种麻烦,干扰破坏2022年在雅典举行的奥运圣火点燃仪式和奥运圣火,并在巴黎、伦敦等地组织抗议示威,围堵奥运圣火传递。因此,它是一股抱着顽固政治偏见、对中国人民充满敌意、企图阻止中国和平发展的势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共建和谐社会,需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既要促进各种文明的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同时又要重视保持各国文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但是,“冷战”结束以来,一些西方大国相继抛出“文明冲突论”、“新帝国论”等战略,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企图将自己的文化、意识形态强加给其他国家。这就是国际范围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的根源所在,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国际因素。

       无数事实表明,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越来越重要了。因此,必须不断提高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和局面的能力,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现点和方法,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区别。

       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需要有一定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形成了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正义、博爱等价值理念,并形成了以个人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体现,对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比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方面,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基本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在社会观念、思想文化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新形势下,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部分不动摇,就能牢牢地把握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

       当前,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和较量,本质上是不同核心价值观之间对立和较量,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最根本的是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他们凭借着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地位,把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核心价值体系说成是“普世”的、人类社会最优秀的文明成果,企图把他们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输出、扩张到世界各地。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一种“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的倾向,“普世价值”思潮的泛起正是这种错误倾向的表现。“普世价值”思潮主要的理论基础就是资产阶级抽象的人道主义和人性论,它从抽象的“共同人性”、“人类本性”出发,抹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区别。它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遮蔽“普世价值”的实质和危害。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的一把钥匙。正确运用这一基本观点和方法,就可以清醒地看到,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观念,固然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但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并且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又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不同的阶级,对这些价值观念的理解并非完全相同。一些人所鼓吹的“普世价值”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当然,我们区分两种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否定两种价值观的共同性,而是为了更好地分清哪些是我们可以吸收借鉴的,哪些是我们需要有力抵制的,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动摇的前提下,以开放的胸襟吸收和借鉴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其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思想观念、精神生活、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不能成为搞指导思想多元化的理由和根据。众所周知,每个社会都离不开一定核心价值的支撑,否则就会人心涣散、社会混乱。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强调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了这个共同思想基础,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更好地听取不同意见和呼声,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从而最大限度地求得最广泛的共识,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在我国现阶段,存在各种思想分歧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大量是一般认识上的原因,但也有意识形态上的原因。后者,主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之间的对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苏东剧变后,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扭曲、畸变,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辨方向,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公然发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违反宪法的错误言论,鼓吹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两种改革观的分歧,不是一般的具体工作中的分歧,而是要不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重大政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是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照搬照抄西方市场经济模式之间的分歧。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某些人所谓的改革应该换个名字,叫作自由化,即资本主义化。他们‘改革’的中心是资本主义化。我们讲的改革与他们不同。”在这些基本原则问题、重大政治是非问题上,我们要旗帜鲜明,对错误思潮和言论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如果不讲原则、不分是非,保持一团和气,放弃思想斗争,那就只是形式上的统一而不可能是真正的团结统一。

       (《环球视野》2022年1月26日第277期,摘自2022年第1期《高校理论战线》)

       关键字:意识形态西方

第三篇: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思考题

       名词解释:

       政治制度

       宪政

       违宪审查制度

       选举监督制度

       政党制度

       利益集团

       简答题:

       西方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并举例说明。

       议会君主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制的主要特点。

       单一制和联邦制国家结构的主要特点。

       西方宪法中体现的基本原则。

       竞选宣传的必要条件。

       政党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西方国家议会的主要议事规则。

       司法权的基本特征。

       司法独立原则的基本含义。

       列举美国/法国/俄罗斯总统的主要行政权力(四项以上)。日本象征性天皇制的主要特点。

       论述题:

       评述多数代表制、比例代表制和混合代表制。

       评述政党对立法、行政和司法过程的影响(可以某一国家为例)。比较英美两党制的组织特点和运作方式的异同。

       评述美国两院制的成因及特点。

       评述西方议会的立法权/监督权。

       23个司法大案中的任意一个。

第四篇:西方国家的国庆节

       世界各国国庆日怎么过?

       德国:各州轮流坐庄庆统一

       德国的国庆日称为“统一日”,以纪念分裂40多年的东西两德在1990年10月3日正式统一。去年10月3日,来自德国各地的近百万民众聚集在德国统一的象征——勃兰登堡门前,隆重庆祝统一12周年。

       按照惯例,每年轮流担任联邦参议院议长的所在州首府,自动成为该年统一日庆祝活动的主会场。由于去年正值柏林市市长担任联邦参议院议长,因此首都柏林自统一以来首次成为统一日庆祝活动的主会场。去年柏林市长和德国总统都在庆祝大会上致词,德国总理施罗德、副总理兼外长菲舍尔、联邦议院议长和各联邦州的代表也出席了大会。但在2000年在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举行的统一10周年大庆上,两德统一的功臣、前总理科尔却因政治献金丑闻没有露面。那一年柏林虽然不是主会场,但仍有25万人参加了市中心勃兰登堡门和国会大厦周围举行的庆祝活动。

       统一象征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er Tor)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树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汇处,坐西朝东,是定都柏林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于1753年下令修筑的柏林城14座城门之一,以国王家族的发祥地勃兰登命名。弗里德利希·威廉二世在统一德意志帝国后,于1788年重建此门,1791年竣工。1961年8月东德筑起柏林墙时,处在东、西柏林交界点上的勃兰登堡门成了柏林墙的一部分,并被划为军事禁区。

       英国:国家为女王规定“生日”

       在立宪君主制国家英国,国庆节定在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生日”——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实际上,女王是4月21日出生的,英国政府之所以另外规定这么个的“生日”,是考虑到初夏气候更为温暖宜人,放晴的日子多。女王父亲乔治六世在位时(1936-1952年),也是在6月为他过生日,尽管他实际生日是12月14日。此前两位国王乔治五世和爱德华八世(分别于1910-1935年和1936年在位)恰好都在6月出生,才能在实际生日中领受举国臣民的共同贺寿。

       和美国的独立日比起来,英国女王生日不免有王室“一己之私”的意味,加之还有不少人呼吁取消君主制,所以英国的国庆自然低调得多,不像美国那么隆重铺张。

       如按立国时间算,公元10世纪统一的英格兰于1536年、1707年和1921年完成与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合并;“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的名称则从1927年才开始采用。

       500名近卫士兵军旗操演

       今年6月14日,77岁的伊丽莎白二世和王夫爱丁堡公爵在皇家骑兵的护卫下,乘马车缓缓驶出白金汉宫,沿着莫尔大街(The Mall)前往伦敦骑士卫队广场,观看500名皇家卫队士兵的操练、游行和军乐演奏。这种名为“Trooping the Color”的近卫团以擎旗操演为国王庆生的传统始于1748年,原意是让近卫团士兵辨清本团的旗帜,以便听号令上阵厮杀。5个近卫步兵团之一每年轮流上场操演;参演士兵都是受过全面训练的实战部队。阅兵结束后,女王夫妇御驾原路驶回白金汉宫。查尔斯、威廉王子父子等重要王室成员也乘马车出席庆典。

       去年是女王登基50周年大庆(Golden Jubilee),原打算大办一场,无奈71岁的王妹玛格丽特公主和101岁的王母伊丽莎白王太后在2月和3月相继去世,整个王室一直沉浸在悲戚氛围中,因此去年女王主要以私人方式在温莎堡中度过76岁的“官方”生日。

       封爵仪式易生争议

       女王贺寿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项是:为国内外名流封爵授勋。受嘉奖者名单分别由政府和王室拟定,并在女王的官方生日公布。今年的榜上题名者多数仍来自伦敦市和国家两级政府、军队,以及工党政府政策的支持者,其中36%为女性。最高荣誉头衔“骑士”的获得者仍以出身牛津、剑桥两校的精英居多,只有少数例外,如化妆品店“Body Shop”的创办人阿妮塔·罗迪克。今年政府声称由公众提名的受勋者比率高达52%。

       法国:国庆阅兵成了兵器大展台

       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今年的7月14日,数以十万计的法国民众和游客把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两旁围个水泄不通,观看盛大的阅兵式。尽管去年被极右翼刺客放了冷枪(幸好未击中),希拉克总统今年仍和往常一样,自1995年当选以来,第9次在香榭丽舍大道上乘车检阅三军队伍。法国国庆日名叫“巴士底日”,以纪念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革命。但1814年封建王朝复辟时,曾宣布这一天为“国耻日”和“杀人犯的节日”。直到共和制恢复10年后的1880年6月,法国议会才正式通过法令,将7月14日定为国庆节。

       巴士底日是法国最隆重的民众节日,当天全国放假一天。节日前夕,许多人家挂起彩旗,建筑物和公共场所也饰以彩灯和花环,街头路口架起一座座饰有红、白、蓝色布帷的露天舞台,管弦乐队在台上演奏着民间流行乐曲。

       13、14日晚,狂欢的人群纷纷拥向街头,脖子上围着国旗色彩带,随着音乐跳起欢快的卡马尼奥舞等民间舞蹈。

       法国每年都在香榭丽舍大道上举行阅兵式。7月14日上午,大街戒严。空军机群飞抵凯旋门上空,阅兵开始。战机编队喷出红、白、蓝三色烟幕,宛如一面巨大的国旗在空中舒展开来。当飞机通过协和广场的阅兵台上空后,陆海军队列开始向总统敬礼。入夜,凯旋门上空,明亮的红、白、蓝三色探照灯光柱交叉摇曳,映照着门洞的巨大国旗;地面上的灯火与天空中缤纷的焰火交相辉映;鞭炮声与乐曲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法国每年的巴士底日庆典要用掉50吨火药,10亿支烟花;仅半个小时的焰火就要花费约350万美元,整个节庆的成本可想而知。与美国独立日游行的嘻嘻哈哈相比,法国巴士底日阅兵的军事色彩非常浓。9月7日《华盛顿邮报》星期天版刊登的一位专栏作家的访法杂感写道:“我们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上见识了巴士底日游行。虽然事先已听说会出现什么情况,但亲眼所见仍让我感到吃惊。法国人用一种极其军事化的方式来庆祝他们的„独立日‟:一列列坦克等庞大的装甲武器在大街上招摇过市,这种情景你一般要在亚洲某些国家的中央广场才能看得到。

       “在庆祝活动开始前,我们走到参加游行的军人中间,满眼尽是一群群穿戴花哨华丽的制服、腰佩带鞘短剑的军校生。阅兵开始后,一群群幻影战斗机从空中飞过,履带式战车排成长龙在鹅卵石路面上隆隆行驶,还有巨型两栖坦克、导弹发射器、装甲运兵车等涂着迷彩色的战争机器,一辆接一辆看不到头。不过,越往后面就越平淡无奇,最后我们甚至看到一部像军用垃圾车似的车辆。

       “观众的表现严肃得出奇,至少按我们的标准来说是这样的。没有气球飞舞表演,也没有人互掷飞盘,只有礼貌到几近敬畏的掌声……人们似乎为国家拥有这些力量的象征而感到很安心。“在美国是看不到这种展览的。夸张一点说,美国可以在3分钟内就把法国踩得像一张法式薄卷饼一样平。但我们不会用这种方式显示自己的实力,因为我们不需要这样做。我们不会在黑暗中吹口哨。”

       澳大利亚国庆日:庆祝第一批囚犯的到来

       1788年1月26日,亚瑟·菲力浦率“第一舰队”的11只小船驶抵悉尼市的杰克森港下锚。这些船只载着780名放逐犯人、海军及其家属约1200人。这些白人浩浩荡荡地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菲力浦成了首任总督。

       在随后的80年间,总共有15.9万英国犯人被流放到澳大利亚,所以这个国家也被戏称为“囚犯创造的国家”。而1月26日成为了澳大利亚建国纪念日,也被人们称作“澳大利亚日”。

       而今,每年1月26日这天,澳大利亚各大城市都会举行各种大型的庆祝活动,因为这是他们最重要的节日。其中之一是入籍仪式:成千上万澳大利亚联邦的新公民集体宣誓:“从现在起,以上帝的名义,我宣誓。我将忠实于澳大利亚和她的人民,分享他们的民主信仰,尊重他们的权利和自由,维护并遵守澳大利亚法律。”

       当然,人们有权选择是否说“以上帝的名义”这句誓言。自1949年1月26日至今,已有约300万人以这样的方式宣告自己成为澳大利亚公民。悉尼市杰克森海港的渡船竞赛也是每年都有的保留节目,象征着第一批英国犯人的到来。今年澳大利亚日委员会还组织了一项新节目——冲浪邀请赛,地点同样设在悉尼的杰克森海港,只要是达到运动员水平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

       世界第六大国、也是唯一拥有整个洲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名来源于拉丁语“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意为未知的南方大陆。一般认为,澳大利亚土著的祖先约在4万年以前,就开始定居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个到澳大利亚本土的白人,是葡萄牙人曼德撒。他曾于1521到1532年在澳大利亚大陆东部探险。不过直到1616年,荷兰人才开始真正探索澳大利亚,足迹遍及澳洲约1/3的土地。

       1770年4月29日,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船长率领“努力号”帆船来到了澳大利亚东岸的植物湾,随后沿东海岸一路北上,在约克角的控有岛升起英国国旗,库克宣布整个澳大利亚大陆东部为英王乔治三世所属。1785年2月6日,英国政府依照库克船长发表的宣言,将澳大利亚东部定名为“新南威尔士殖民地”,开始了澳大利亚殖民的历史。近年来,澳大利亚的国庆活动非常强调“多元文化构成澳洲”的重要特质,即各族居民分享传统习惯、文化、语言和宗教信仰。但也有不少土著居民并不以为“澳大利亚日”值得庆祝。正是从这天开始,他们的祖先丧失了土地、文化和社会地位。

       不管怎样,澳大利亚在建设兼收并蓄、多元文化的社会方面,仍堪称最成功的国家之一。这一澳大利亚价值观的核心已深入民心。

       日本:这里的国庆静悄悄

       日本虽然有个“建国纪念日”——2月11日,因为据传说,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的这一天统一日本(旧称纪元年,战后一度废止,1966年又恢复),但日本的“国庆日”却和英国一样,也是以立宪君主明仁天皇的生日12月23日,作为国家的节日。

       日本皇室庆祝天皇生日的传统做法是,当天天皇和皇后在皇宫接受国民进宫朝贺。至于民间活动就很难说了。日本的节日名目繁多,连企业也可以自己规定一个公司庆祝日,而在民间最受重视的当属元旦和盂兰会。据日本驻沪总领事馆的井上爱子女士表示:对日本人来说,国庆日只是意味着一天的假期,很少有人会想到去庆祝它;当然,也有人会去参拜神社。

       公元645年,日本仿照唐朝律令制度,进行了大化革新,采用以天皇为绝对君主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体制。12世纪末,日本进入由武士阶层掌握实权的军事封建国家,史称“幕府”时期,天皇的地位一度受到威胁。1868年,在被西方炮舰强行推开国门后,日本的革新派推行“明治维新”,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恢复了天皇的统治,并由此开始资本主义改革。二战战败后,日本在1947年5月实施了新宪法,由绝对天皇制的国家,转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如今天皇在日本已经不再被认为是神了,但仍是国家的象征。天皇的生日作为国庆日的传统保持不变。

       阿根廷:不放焰火敲锅盆

       1810年5月25日,布宜诺斯艾利斯爆发反对西班牙统治的“五月革命”,推翻了总督并且成立第一个政府委员会。1816年7月9日阿根廷独立后,5月25日被规定为“1810年5月革命纪念日”,即国庆日。

       今年5月25日,饱受经济危机之苦的阿根廷民众照例上街集会,纪念属于自己的“五月革命”。他们的庆祝方式带有独特的该国特色:发表演讲,敲打锅盆,挥动国旗和标语,咒骂政客。一些妇女身穿传统服装,穿梭在人群中发送系着蓝色丝带的香蕉,丝带上写着:“知道一切的人”。据当地人解释,这些香蕉暗指现任政府是“香蕉政府”,腐败无能。

       与此同时,现任总统杜阿尔德在例行的庆典上,对着漠然的听众发表了一通演讲,回应是一阵不失礼貌但有气无力的掌声。阿根廷有“世界粮仓和肉库”的美称,是南美洲最早走向独立的国家。1535年,西班牙在这里建立了殖民据点,由于发现当地印第安人佩带着很多银制饰物,殖民者以为当地盛产白银,于是将这里命名为“拉普拉塔”(与“阿根廷”均意为“白银”)。1776年,西班牙设立了拉普拉塔总督区,并且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首府。1812年,阿根廷人圣马丁领导了反对西班牙殖民军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4年后阿根廷正式独立。

       巴西:勒紧腰带过国庆

       9月7日是拉美第一大国巴西的独立日。1822年,葡萄牙王子、巴西摄政王佩德罗在这一天宣布巴西独立。过去每到国庆,首都巴西利亚都会举行盛大的阅兵式。然而自去年起,由于军费吃紧,一年一度的国庆阅兵式既没有飞机编队,也没有任何军事装备展示。除4辆装甲车外,所有车队全部由警车和消防车组成。为了节省燃料,阅兵式以空军士兵编队代替飞机编队,由警车和消防车代替陆军军车编队。

       巴西其他城市也以各种方式隆重庆祝国庆,极具韵律、奔放热烈的国粹桑巴舞自然是少不了的。巴西面积851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位,而且没有一般大国常见的大片沙漠或冻土带,大自然赋予巴西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广袤无垠的天然牧场和丰富的地下宝藏,真可谓得天独厚。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来到巴西,将这里命名为“圣十字架”,并宣布归葡萄牙所有。由于殖民者在巴西大肆砍伐红木,“红木”(Brazil)一词逐渐代替了“圣十字架”,成为巴西国名,并沿用至今。1630年代,葡萄牙在巴西建立殖民地,并于1549年任命了首届总督。

       1807年拿破仑入侵葡萄牙时,葡萄牙王室一度迁到巴西。1820年葡王室迁回里斯本后,王子佩德罗留任摄政王,两年后他宣布独立,另立帝国。1889年,巴西联邦共和国成立。1891年,国名改为巴西合众国,1968年,重新改回巴西联邦共和国。

       美国独立日:一年一度大狂欢

       今年7月4日是美国的第227个独立日。美国人今年终于走出“9·11”恐怖袭击的阴影,不再像去年此时那样心有余悸、不敢外出,也没有出现去年枪击、空难、火灾、飓风、洪水等小型人祸天灾接踵而来的霉运,又一次尽情欢度这一举国大庆之日。

       独立日庆典堪称美国人一年一度的狂欢。当天大街上到处悬挂着国旗,人们纷纷到户外野餐、烧烤、喝啤酒,然后参加或观看独立日大游行,欣赏焰火表演。在首都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纪念碑下的国家大草坪挤满了烧烤和野餐的人群,宪法大道上的盛装游行吸引数十万人夹道争睹。在游行队伍中,有人打扮得像山姆大叔,有些则像独立战争时期的大陆军士兵,斜挎绶带,边走边打鼓、吹号;国会合唱团、空军弦乐四重奏乐团及陆军第三步兵师的老兵军乐团进行了精彩的露天表演。

       夜晚的烟花表演将庆典推向高潮。据称今年全国的观众总人数不下5000万,仅芝加哥一地就有150万人聚集在密西根湖畔“隔岸观火”。在纽约市独特的第88届吃热狗大赛中,貌不惊人的日本人小林伟男在12分钟内吞下44.5个热狗,再次卫冕成功,尽管没有打破他去年创下的50.5个热狗的纪录。

       “开国圣地”费城和往年一样,率先敲响了自由钟(Liberty Bell),各地教堂随之以钟声响应。除颁发“费城自由奖章”、诵读《独立宣言》外,收藏有25份1776年7月4日晚印成的《独立宣言》宣传文件的美国宪法中心今年在费城开馆,和独立厅一样成为费城的新名胜。当年的起义地波士顿7月1日至6日举办热闹的港口节;塑有四大总统头像的南达科他州拉什莫尔山也少不了节目安排。罗德岛布里斯托尔镇的独立日庆典始于1785年,其历史在全美首屈一指。

       总统这天如何过?

       布什总统今年独立日飞赴俄亥俄州代顿市的莱特·帕特森空军基地,向2.5万名军人发表演说,内容涉及全球反恐战争,但一小时后他又返回华府,在白宫的阳台上与民众一同观赏烟花。在前两年的独立日,布什分别在费城和西弗吉尼亚州的瑞普利市,同样是参加纪念活动并发表演讲,并在傍晚返回白宫。

       在克林顿当总统时,除1997年至1999年的独立日是在白宫度过之外(其中的1998年刚结束访华回国),其余每年都要出巡外地:1993年在费城敲自由钟,随后即奔赴水灾中的爱奥瓦州达文波特市视察;1994年受原波兰总统瓦文萨之邀作客华沙;1995年在白宫接待希拉里的芝加哥高中同学后,夫妻共赴戴维营(马里兰州境内)休假;1996年在马里兰州见证一只“自由鹰”的放飞;2000年在纽约港登上“肯尼迪号”航母,出席共有150艘舰艇参加、规模创美国历史纪录的国际观舰式。

       其实并非国庆节

       严格说来,独立日并不是美国正式的全国性国庆节;因为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根本没有这个权利——它只能为华盛顿市和联邦机构设定正式节日,而各地的公共节日必须由各州议会和州长自行立法规定。独立日是为了纪念在227年前的这一天,13个北美殖民地在费城大陆会议上通过了托马斯·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殖民者造反的原因是心有不平:英国只让他们乖乖地交税,却不给他们发言权——英国议院中没有北美代表。

       但在1774年首届大陆会议召开时,各殖民地并不打算向母国开战。即使经过了1775年4月的独立战争第一枪,在1776年《独立宣言》进行表决时,13个殖民地中仍有2票反对(费城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和南卡罗来纳),2票未决或弃权(特拉华和纽约)。

       1781年,首个州一级独立日庆典在马萨诸塞州举行。1783年,波士顿成了第一个将7月4日定为节假日的城市,同年北卡罗莱纳州州长下令在这一天庆祝美国独立。直到20世纪,联邦政府雇员才开始在独立日享受一天假期。

       总花销:

       七八千万美元

       据2022年有人统计,独立日是美国政府花销最多的节假日之一:

       ●联邦政府雇员放假一天,损失的工时和额外的加班费开支约达1800万美元;而各州公务员放假一天的平均成本在50万至150万美元之间,视涉及人数而定。

       ●联邦和各州政府需要提前数月筹备庆典,并向民众分发公共安全指南、手册等,尽管这些并不直接归入节庆的成本中。

       ●为防止意外,联邦及各州的警察、消防和医疗急救部门在独立日期间必须增加人手。

       ●许多市镇政府也举办活动,通常都免费开放,最多只收取一点象征性费用。

       ●各级规模放20分钟焰火的成本至少为:

       市级:4000-1.7万美元;

       州级:1.8万-3.2万美元;

       国家级:3.8万-6.2万美元;

       世界级:7万美元以上;

       另加灯光照明费:1500-3000美元。

       不过,各市镇政府大多会想办法控制开支,如请自愿人员协助维持秩序;乐队表演、娱乐节目和燃放烟花请当地电视台、报纸和企业赞助;应邀坐贵宾席的市民不少人也乐于捐款。

       从损失的工时和额外的保安成本算,美国庆祝一次独立日大约要付出7700万美元的代价。而开心过节的美国纳税人,也通过平时交纳的联邦税和州税,间接为庆典活动埋了单。

第五篇:西方国家的感恩节

       感恩节(Thanksgiving)

       感恩节是美国民间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the4th Thursday in November)。

       感恩节的起源有一段有趣但很复杂的历史,这一段历史要从英国的宗教史说起。大约16世纪中叶,在英国教会内出现了改革派。他们主张清除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烦琐的礼仪,取消教堂内华丽的装饰,反对封建王公贵族的骄奢淫逸,主张过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因而被人称为清教徒。清教徒中又分为温和派和激进派。温和派主张君主立宪,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的利益。激进派则提倡共和政体,坚持政教分离,主张用长老制改组国会,代表中小资产阶级贵族的利益,后来遭到当局的迫害,部分清教徒于是被迫逃亡国外。

       1620年9月,102名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木船(Mayflower)从英格兰的普利茅斯(Plymouth)出发,经过将近3个月的海上漂泊,于当年12月23 日来到美洲的Massachusetts 东南部的 Plymouth 港口,并在附近意外地找到一个印地安人的村落,他们发现村内无人于是定居下来。但是当时是冬天,又人生地不熟,白手起家,缺衣少食,以及疾病的侵袭等原因,到第一个冬天结束时,活下来的只有50来人。但有幸的是,第二年的春天,这批幸存下来的移民得到了当地印地安人的热心帮助。善良的印地安人给他们种子,教他们打猎,教他们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种庄稼等。就这样,在印地安人的帮助下,再加上移民们的艰苦奋斗,终于迎来了1621年的大丰收。

       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大丰收,移民们决定举行一次盛大的庆祝活动,同时也是为了感谢印地安人的热心帮助。于是他们在1621年的11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四,与邀请来的曾帮助过他们的印地安人一起举行了一个庆祝活动。他们在天亮时鸣放礼炮,举行宗教仪式,虔诚地向上帝表示感谢。然后他们用自己猎取的火鸡以及自己种的南瓜、红薯、玉米等做的美味佳肴,隆重庆祝上帝的赐予,这便是美国历史上的感恩节的开始。

       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正式宣布将11月26日作为过感恩节的日子。一直到1941年由国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将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作为全国统一庆祝感恩节的日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