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说课稿及扩展资料-

正文:《黄鹤楼》说课稿

       《黄鹤楼》说课稿

《黄鹤楼》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 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教学对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 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 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个整体的认识。

       (三) 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诗意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依依惜别”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细细品味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都在欣赏美景吗?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悟到此时两人都无心欣赏美景,都有一种老朋友离去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但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借助学生搜集的资料,明确能够得到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的敬重,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作品一定非常好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让学生谈谈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理解,体会孟浩然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

       以上三句话,在学生感悟之后再通过练读、个别读、齐读等形式充分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能把课文读好,只有建立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这样的读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有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表演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

       (学生表演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 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尽情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 作业

       从以下四题作业中任选一题完成。

       1、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收集几首送别诗,并背诵。

       3、以《朋友》为题,写一位你的好朋友,表达你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4、从你背诵的送别诗中选择一首,模仿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改写。(以叙事为主)

       (课外作业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它能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黄鹤楼》说课稿2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地位: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

       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学习本文文包诗的写作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学习用文包诗的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

       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李白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

       2、教师引出今天将学习一篇与李白有关的文章,齐读课题。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二、精讲古诗,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自读,指名读,在读中适当指导生字的读音。

       2、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词或句,划一划。

       4、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中悟,悟后能读好。

       5、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看看诗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诗,体会到“依依不舍”之情。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3、作业中让学生仿照本课文包诗的写作特点,改写一首古诗(以叙事为主)。

《黄鹤楼》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古诗两首》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时,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元二使安西》,这节课我们学习《黄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看这首诗围绕那种情谊来写?

       二、读诗解意

       学生自由读古诗,要读通顺。

       同桌互相检查。

       指名读,评价。

       默读借助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直至读懂为止。

       合作交流,相互补充。

       6、读明白意思了吗?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将自己理解的意思画出来。在黑板上演示,同学看准确吗?

       7、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画?

       故人:感情深厚的朋友。

       下:在古代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都叫做下。

       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着,在那天水相接处,只有江水在不断地东流。诗人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妙处,在于拉开了诗人与孤帆的距离,在诗人的极目远眺中,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惜别之情。

       8、说说对诗意的理解。

       9、此时是人站在江边会想些什么

       10、你怎么才能读出这依依难舍的情谊?

       三、我们同学也收集了一些描写离别的古诗。

       四、拓展练笔

       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将诗改写成记叙文,也可以仿写一首。

《黄鹤楼》说课稿4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走进名著”里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別的深情。教学重点: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教学难点:感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时,我把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全过程。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采取朗读感悟、启发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要以“自主读书、合作探究、朗读感悟”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学习、积累、感悟语言。教学时,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尝试读、分角色读、自我展示读、师生合作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整体诵读”等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想象情境,使学生不但能从读中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

       “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抓住“藏”体会。

       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寄情”

       1、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2、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俗话说得好,“送君干里,终有一别”!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

       想象说话: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江上沙鸥点点,好像。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位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再指名说。

       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

       3、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习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別》这样的文包诗。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思路、教学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便于学生理解,起到了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黄鹤楼》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说对教材的解读

       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

       (1)首先说“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

       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

       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打开书,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1)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

       (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

       (3)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1、2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来。

       *我们要善于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通过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

       *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

       *李白把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合起来称为“烟花”,这是长江边三月间特有的景象。[副板书:烟花三月]

       (4)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我们再回到“藏”字上面来。现在思考:两位好朋友为什么先要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

       1、不忍别,终须别呀!引读。

       2、如果说两人刚才还在“赏景藏情”的话,他们现在是在“对话叙情”。

       3、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里蕴含着深深的依依别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然后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别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1)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见难舍难分。指导读。

       (2)引用王勃诗句说明人虽分但心相连,说明珍惜友谊,同时含有宽慰之意。

       (3)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特,说明友谊深厚,彼此珍惜。指导读。

       (4)引读李白开头的话,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什么?为什么“敬仰”呢?

       *人品:补充李白另一首写孟浩然的诗《赠孟浩然》,读,说大意。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背一首孟浩然的诗,让我们感受一下他的“誉满天下”吗?

       *怎样敬仰:称呼“孟夫子”、“您”,当作兄长和老师。

       *指导朗读:李白前面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谁来读?为什么李白开始要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呢?(道出了“依依惜别”的原因)

       4、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5、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可是,俗话说得好,“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白是怎样做的呢?自由读第4小节。

       2、读了这一小节,你又一次感受到两人之间的依依别情了吗?特别通过哪些词语能够感受到?相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伫立”、“凝视”等词语的内涵。

       3、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配乐)

       4、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同学们请看——[媒体5:播放动画]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

       [媒体6:想象说话]岸边杨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鸥点点,好像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第2、第3位同学配乐)

       5、同学们,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

       6、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4小节,再来感受一下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配乐朗读渲染情感;运用电脑动画再现情境;运用想象说话体味深情。三个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目的鲜明。同时又渗透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指导。

       7、引读第5小节: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吟诗抒情]

       8、你能吟一吟这首诗吗?(出示古诗)[媒体7] 指名读,齐读。

       9、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应该也像一位兄长和老师,饱含深情地为你描绘一幅幅动人的美丽画面,使你感受一段段诚挚的人间真情。你能联系前面的所学所悟,说说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指名说。

       (1)“烟花三月”写出了春天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

       (2)使人好像看到了诗人伫立江边,凝视远方,看着白帆渐渐远去,一江春水流向天边的画面;

       (3)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文中第4小节说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白帆”,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当时的长江是一条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只,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在的眼里,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我”的眼里只有“你”!“孤”字用得特别好,表面写“船孤”,实质写“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孤独并不是狭隘消沉的,君不见“滚滚长江天际流”,这是何等的奔放大气啊!)

       10、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11、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下来记住吧!自己背,齐背。

       设计意图:借助“脍炙人口”一词,引导学生回味鉴赏,从而使诗、文不再割裂,达到了“诗文交融”的境界。并抓住“孤”字这个诗眼,把整首诗品出了味道,品出了内涵,品出了档次!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板书)今天,我们通过对《黄鹤楼送别》一课的学习,知道了李白和孟浩然从开始的“赏景藏情—对话叙情—吟诗抒情”这样一个“送别”的过程,从中层层深入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非同寻常的感情,这就是“依依惜别”之情。不仅如此,我们还从中了解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由来。

       2、布置作业: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习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别》这样的文包诗,特别注意学习文中用人物对话表达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写作方法,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的整体把握;课后作业既引导学生指向课后的阅读积累,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充分利用了本课的教学资源,巧妙地做到了“以读促写、读写迁移”。

       [板书]

       赏景藏情

       25、黄鹤楼送别 对话叙情 依依惜别 烟花三月

       吟诗抒情 孤帆

       三、说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1、试图对“文包诗”这一特殊文体的教法作出大胆尝试。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文体,对于这一文体的教材该怎么教,曾经引起过争议:有人认为“诗重于文”,有人认为“文重于诗”,也

       有人认为“诗文并重”。本课教学避开如天平秤一般精确称量诗文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力求做到“诗文交融”,即通过对文的感悟,达到对

       诗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2、试图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简约语文”教学理念。

       主要追求3点:目标简明,过程简洁,方法简便。

       (1)目标简明

       本课教学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展开教学过程,目标简明,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2)过程简洁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词、句可以细细欣赏、品味,假如样样都抓,容易犯语文教学的“浮肿病”。本课教学力争内容集中、精要,依据教学目标作大胆取舍,做到“过程简洁”。

       (3)方法简便

       本课教学使用的大多是家常传统手段,一些媒体的使用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方法简单,但追求高效。

       3、试图体现“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这一理念。

       (1)首先,注重关键词语的解读

       如巧妙引导学生咀嚼、玩味“藏、烟花三月、伫立、凝视、脍炙人口、孤帆”等词语,赋予这些词语以具体、丰富的内涵,使这些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甚至,立起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有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正所谓“字立而情立”。

       (2)其次,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

       本课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探究写了什么,还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是怎么写的,即进行了对话描写和借景抒情写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写文包诗,进行读写迁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是真正促进语文能力成长的根系,也是把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位的纽带与桥梁,

       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

       综观整堂课的教学,做到了教学设计的“简约而不简单”;教学过程的“字立而情立”;教学方法的灵活而细腻。

《黄鹤楼》说课稿6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力求让学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自读自悟,主动探究,读懂故事,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古诗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学情分析】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终于、一饮而尽、凝视、伫立,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教学设计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回忆上节课课文的中心内容,从而导入本文的中心。

       2.直接出示本课的重点,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指名读,学生自读,,在读中质疑,并提示学生仔细读课文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朗读话别,感悟深情。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看看诗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诗,体会到“依依不舍”之情。再自读课文,把最能体现他们之间依依惜别的句子划出来,并且可以在旁别可以写上批注。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在课文中划出相对应的句子,结合课文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意思,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文包诗”这种体裁的特点。

       四、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3、作业中让学生制作书签并赠送朋友,旨在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友情的理解。

       20xx年《清平乐 村居》说课稿(观摩)

       《清平乐·村居》是长春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一、本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会本课5个生字。会写3个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文中词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感受农家生活的闲适和劳动的快乐。

       二、教法学法

       1.教法: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首先,“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实现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构建。

       三、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情景导入 理解课题

       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筝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这样的预社设为课堂的生成奠基良好的基础。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通过学生之间的评价引导,促进学生对古诗词认知深刻化。

       (三)合作探究,质疑探索。

       学生交流,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着重理解:“醉”字的似醉未醉,“吴音”的细软,想象“翁媪”会谈些什么?“无赖”一词的意思,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教师不多作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只要抓住学生课堂生成的每一个亮点,让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从而实现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想象画面,最后配乐背诵。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目标检测,总结全文 课外延伸

       交流辛弃疾其人其作,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教师结束语: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你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黄鹤楼》说课稿7

       教材简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这首诗讲的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好朋友孟浩然去扬州的事,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纯真友情。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专题组材,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要相互关爱。这首诗的是有着“诗仙”美称的唐代大诗人李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借景抒情。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之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情景交融,含吐不露,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古诗。

       2、结合课文解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语言表达、自主学习及创新想象等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境,感悟诗情。

       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打算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在读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在读中体会诗人的心情、在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诗情。

       让学生背一背自己平时积累的古诗,让他们比赛背,看谁背得多背得好;然后加大难度,让他们听《送别》的音乐,背抒发离别之情的古诗,学生应该能联想到学过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诗句;接着,就导入新课。

       二、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从题入手,初读古诗。

       首先,我让学生读诗题,在理解“之”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从这个题目当中能读懂什么。我想学生应该能读懂“在黄鹤楼送朋友”,“朋友是孟浩然”,“孟浩然要去广陵”等这些内容。并相机和学生一起交流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理解下文的“西辞”。然后我问学生:除此之外,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他们是什么时候分别的、送别时的情景如何、他们之间的友情怎样?”等等。并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初读古诗,要求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学法引路,再读古诗。

       自读之前,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有哪些理解词句的好方法,教师相机小结,并通过投影为他们提供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让学生用这样方法试着学习这首诗。

       3、交流汇报,精读古诗。

       在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对古诗所表达情感的整体把握。理解诗句意思对学生并不困难,因此,没有必要在这花太多的时间,而是把体会诗中包含的浓浓情谊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想象画面,触景悟情

       对“烟花三月”的理解是难点,需要借助想象。我先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自己的话描述“烟花三月”的景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看一组扬州春天的美景图,最后让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体会在与孟浩然分别时,内心除了惜别之情,还有对魅力扬州对漫游天下的向往之情。

       故事铺垫,入事悟情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我给学生讲他们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正因为他们之间感情深厚,所以在这么美的“烟花三月”,诗人的眼中没有美景,只有“孤帆、”“远影”,这时,相机和学生交流:为什么此时李白的眼中只有这些景物?他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体会到: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诗人在江边送别好友,他心里装只有好朋友,眼里只有好友乘坐的船只。望着好友的船只渐渐消失了,“尽”了,不尽的是诗人对孟浩然的情谊,想象诗人在江边站的时间之长,诗人眼中见到的只有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而这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不正象征着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吗?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品读古诗。

       现场采访,诵读抒情

       我扮演记者,随机采访诗人即学生,问他们“分别在即,你们俩都说了些什么?”“你站在江边,望着好友的船只由近而远,你心里在想些什么?”等等。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在学生更深一层理解他们深厚的感情之后,我出示课文插图,播放委婉悠扬的音乐,用不同的提示语让学生诵读古诗。这样做体现了一个读的过程,从前面的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到现在的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在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情。

       三、设计作业,拓展延伸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作业。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项,也可以围绕这首诗自己给自己设计作业。

《黄鹤楼》说课稿8

       一、说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古诗,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四年级的学生大多是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对古诗的理解有一定困难,不必让学生必须把古诗意思说出来,只要理解就可以。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小学生背诵、学习古诗,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使孩子终生受益,好处数不胜数。学习古诗不能专搞语法知识,本身枯燥无味不说,还使得学生忽略了重要的古诗文内涵,又占用大部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阅读积累。既消灭了学习的兴趣,又消灭了学到知识的可能性。古诗学习应该做到 “三要”: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须熟读背诵。

       三.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四.说教材处理:

       本堂课的教学在教材处理上,我重点进行了三方面的处理,一是课前安排学生收集资料,养成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二是以这首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三是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大胆改革,即对古诗进行改写,把古诗改写成故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评价方式及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方法来学习课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形成。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继续小组合作,主动探究。让学生互相评价,自我评价,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离不开什么吗?就一个字。(引导生答是爱。)是啊,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生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今天,我们就走进“人间真情”这一单元的学习。第二十课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充分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爱。(板书:)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3.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大量的前期工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B、归纳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入诗境、悟诗情

       复习巩固合理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力一词有待商确)

       2、“知诗人、解诗题”

       A、指名介绍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并进行资料地展示,教师做适当的补充,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且表现了新课标所指:强调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这一特点

       3、理诗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自学生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以及书上的解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和同桌交流。把不懂惑有疑惑的地方划下来,比如:(略)

       此时老师要做的是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古人尝云,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个性化的问题,对诗文的反应也是多元化的.教师在这个环节中,

       应鼓励学生多发问,培养质疑精神,让学生乐问,促进自主学习,让学生善问.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入诗境、悟诗情

       A、自读品味诗境

       诗文语言传神尽意,学生理解了诗句的表意,但对于那优美的语言,还没有注意,更没有对文章动情.怎样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呢?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读.在这里注重体会这样几处: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重点体会:烟花三月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

       B、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C、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孟;说诗句意思,逐句朗读、逐句解释;抓住“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语,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牢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

       D、小组汇报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抓住尽字和唯字的传情,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通过读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相机引导孩子想象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当孩子找到孤帆一句时:师: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梯步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

       最后询问: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这样充分发挥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A、自由组合读练习

       B、配乐指名读

       C、想象画面读

       D、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配乐读旨在渲染离别气氛,是对学生整体感知诗文基础上的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想象画面的读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展开想象的翅膀,乘着思维的东风,融入了诗文所表达的美的意境之中.(什么样的意境有待商确).且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四次朗读层层深入,每次朗读的安排目的明确,注重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牢牢把握“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思想。

       (五)、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A、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读、背各自了解的其他表现人间真情的古诗

       B、孩子们请你观察书中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你手中的话笔描绘一下在李白和好友离别之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可以图文并茂)

       (以上AB两块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是否合理有待商确)

       《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地表达。鉴于此我设计了以上这样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把整堂课推进了高潮,让孩子们在委婉悠扬的乐曲中描绘心中的画面,孩子的情感也得以释放,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实实在在地上了一节语文课。

       七、说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这首诗背下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古诗的热情,使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的情操在爱中得到升华。

《黄鹤楼》说课稿9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片精读课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同学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从生活出发,以情动人,在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到与诗文相吻合的意境,为学生理解诗文内涵,埋下伏笔、(这个导入是否合适,有待商确)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经验,我们怎样来学古诗的?

       B、归纳学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入诗境、悟诗情

       复巩固合理的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能力一词有待商确)

       2、“知诗人、解诗题”

       A、指名介绍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并进行资料地展示,教师做适当的补充,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学兴趣,且表现了新课标所指:强调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一特点

       3、理诗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自学生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以及书上的解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和同桌交流。把不懂惑有疑惑的地方划下来,比如:(略)

       此时老师要做的是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古人尝云,学贵有疑,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个性化的问题,对诗文的反应也是多元化的.教师在这个环节中,

       应鼓励学生多发问,培养质疑精神,让学生乐问,促进自主学,让学生善问.

       (二)、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入诗境、悟诗情

       A、自读品味诗境

       诗文语言传神尽意,学生理解了诗句的表意,但对于那优美的语言,还没有注意,更没有对文章动情.怎样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呢?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读.在这里注重体会这样几处: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重点体会:烟花三月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

       B、通过学这首诗,你能体会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C、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

       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孟;说诗句意思,逐句朗读、逐句解释;抓住“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语,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

       学生是学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牢固了“学生是学的主人”的教学思想。

       D、小组汇报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抓住尽字和唯字的传情,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通过读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相机引导孩子想象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当孩子找到孤帆一句时:师: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梯步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

       最后询问: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这样充分发挥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了在语文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A、自由组合读练

       B、配乐指名读

       C、想象画面读

       D、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配乐读旨在渲染离别气氛,是对学生整体感知诗文基础上的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想象画面的读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展开想象的翅膀,乘着思维的东风,融入了诗文所表达的美的意境之中.(什么样的意境有待商确).且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需求.四次朗读层层深入,每次朗读的安排目的明确,注重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牢牢把握“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思想。

       (四)、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A、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读、背各自了解的其他表现人间真情的古诗

       B、孩子们请你观察书中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你手中的话笔描绘一下在李白和好友离别之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可以图文并茂)

       (以上AB两块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是否合理有待商确)

       《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地表达。鉴于此我设计了以上这样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把整堂课推进了高潮,让孩子们在委婉悠扬的乐曲中描绘心中的画面,孩子的情感也得以释放,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实实在在地上了一节语文课。

《黄鹤楼》说课稿10

       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说教法和学法: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利用课前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背诵已学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接着,教师背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看与老师比谁能读的更有味。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针对古诗提问,教师简要进行归纳,明确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学生初次接触课文,兴趣浓厚。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做到把课文中的字词的音读准,读通读顺课文。在检查自读情况时,采用指名分小节朗读,学生评议,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在初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三、精讲古诗,理解课文

       1、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后,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再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中悟,悟后能读好。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四、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找出“依依不舍”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一个“原幕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五、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受学生情感的影响,我设计了一个古诗今唱的环节,旨在让课堂更轻松,更愉悦,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清唱,以达情感的共鸣,使语文课堂更具艺术性。

《黄鹤楼》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二、说教育对象:

       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活泼天真,纯洁可爱,兴趣浓厚,喜爱运动,想象力丰富。而且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思维形式。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教法和学法:

       1、问题导入法:

       ⑴ 想想看,如果你们最好的朋友要远行的话,你们是怎样为他送别的?

       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⑵ 回忆一下以前是不是也学习了一首送别诗?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联想,想象送别的情景。

       3、对照课本,通过朗读、跟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挚友情。

       六、课时安排:拟用两课时完成此课。

       七、教学过程: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步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启发谈话,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利用谈话,引导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并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对照解释,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②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讲出大意。

       (2)学习三、四行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②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讲出大意。

       (三)细读课文,回答问题。

       (1)、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问题一: “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答: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生:没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师:李白看见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问题二: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总结:

       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四) 朗读并背诵古诗:

       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

       2、女生齐背,柔情地相送。

       3、男生齐背,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能背就背,不能背就读。)

       (五) 拓展,延伸:

       1、“说说友情”的说话训练。

       2、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倾听他人的友情观,并能简要介绍自己的好友。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让友情观更加长久?。

       3、你喜欢这首诗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4、你喜欢学习古诗吗?平时你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黄鹤楼》说课稿12

       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

       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

       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

       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xx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

       章的基本学法。

       五、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

       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句子,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和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课文一、二两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

       “依依惜别”。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友谊永不绝,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在学生细读两人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品读

       谈体会。

       3、感悟三、四两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诗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

       四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拨学生品读。

       4、师生共同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这一部分教学先以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引导学生相互挑战朗读,并根据自愿配上音乐激励,在稍作准备后让学生尝试背诵,在

       此基础上总结出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搜集送别的诗。

       2.搜集和朋友有关的名言。

《黄鹤楼》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说教法、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三、说教学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例:《赠汪伦》

       2.请同学来帮个忙,请你把诗题写在黑板上。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板书:送)

       4.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5.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小组)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解释了解诗的大意。质疑问难;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学好拉,自信些学好拉?好,交流交流,把你学到的、理解的告诉大家。不能保守阿。教师相机引导、点拨。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3、扩展:拱手言别----老朋友辞别,会怎么说?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6.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2、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无法联袂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友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多么令人神往。)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孤帆:孤单单的一叶帆。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帆来代替船。帆形声字,巾表意,凡表声兼表意(凡是船帆的象形)2、远影: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3、碧空:湛蓝的天空。4、尽:没有了,消失了。5、唯:只。有的诗书用惟,可以通用。6、天际:天边。7、说说两句诗诗意。8、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送字,写得充分饱满。诗人用了十分经济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画面。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孤独的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伫立江岸,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空白处写上一两句话。(拓展)9、想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诵读这两句诗句呢?

       7.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三、回归整体

       1、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2、从诗句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从那些诗句可以体会到?

       1)自由组合练习读。2)展示个性指名读。3)师生互动背诵读。4)回顾全诗,归纳升华。a.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b.略读第二首诗。c.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四、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我们学习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下面老师出示的四首古诗,连同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唐盛时期唐人送别诗的代表作。请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看谁积累的多。

       别董大(高适)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5.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6.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7.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8.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9.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解释或,理解诗句的意境。

       4.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1)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那今天我们共度了四十分钟,董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双方的神情会是怎样?(2)他们会说些什么?心里会怎样想?又会做些什么?(3)当时周围的环境如何?(4)当小船愈行愈远的时候,李白这是会怎样?(5)孟浩然对于这次出行,他会对李白有何交代?为什么此时的诗人久久的伫立不愿离去呢?

       五、说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

       送

       情深意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的板书简化了课文的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理清思路,突出的思想,最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做到了板书的目的性、条理性、概括性,既紧扣课文内容,挑选关键词语提纲挈领,又给学生留下想象、延伸的空间。

《黄鹤楼》说课稿14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黄鹤楼》。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单从诗作本身来说,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佳作。诗人在仕途失意之时,登临古迹黄鹤楼,看到眼前之景,不由得诗兴大作,于虚实交错间写就了一首自然旷达、音韵和谐的诗。此外,还因“诗仙”李白对这首诗的推崇和钦佩,更为此诗增添了一抹值得品味的亮色。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很多首古诗,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悟感知诗歌的大意和情感。但是,对于诗歌中包含的较为细腻的意蕴美和不同情感,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情感。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小组讨论、品词析句等方式,理解诗歌大意,体会情感。

       3、感受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示范朗读古诗,进而谈话导入本课。“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朗读之后,对话同学:同学们,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此时,学生可以自由回答。然后,我进行总结,并顺势引出本课:的确,在诗人充满意趣的遐想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况。能够想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惬意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那么诗人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崔颢的《黄鹤楼》,去一探究竟。导入之后,板书本课标题。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诗歌大意及情感意图,使学生对古诗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解决重点生字词。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不一样,所以此处我重点强调“历历”是清楚可数的意思,“萋萋”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意思。

       其次,在解决生字词的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在同桌之间交流本首诗的大意。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对本首诗的大意做出如下总结:早先的仙人乘着黄鹤远去,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走了,就不再回来了,只有天边的白云千百年来依旧如此。天气好的时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对岸繁茂的树木,以及鹦鹉洲上茂盛的草木。可是在夕阳迟暮之时,却看到江上泛起的无尽烟波,何处才是我的家乡呢?真是令人发愁啊!

       以上两个问题较好地完成了对这首诗的整体感知,也为下面的深入研读环节作了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品析诗歌的细节来理解整首诗歌,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诗作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大致内容之后,我会引导学生先看诗歌的前三句,并设置问题: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前三句中一连用了三次“黄鹤”,请同学们思考每次出现的用意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从内容上来说,第一次出现:借助“黄鹤”这一令人喜爱的意象开启此篇,引出想象中的仙人驾鹤远去的宏大场面,给读者营造了无限遐想的空间。第二次出现:直接点题,且与第一句相互承接,共同借助“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本诗描写的古迹对象——黄鹤楼。第三次出现:虚实结合,“黄鹤”是动态虚幻的意象,无拘无束地来往于时空之中,并且能够与眼前实实在在存在的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令人产生无限联想的画面。从结构上来说,诗的前三句重复出现三次“黄鹤”,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小组讨论:找出你喜欢的字句,并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美?此时,学生会再次朗读诗歌,并在自己的小组内展开积极的讨论。讨论结束后,我会找小组代表发言,并对他们的答案进行分析和总结:“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是说仙人乘着黄鹤飞去,仿佛已有千百年之久。这种说法本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情境,可是诗人在诗中却把它当作实际存在的样子来写,还说仙人驾着黄鹤“一去不复返”,不仅为全诗增添了物是人非、往昔不可追的慨叹,而且借眼前漂浮的白云营造了虚实结合的意境美。总结之后板书意境美。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及“日暮乡关”“烟波江上”体现了场面旷达、色彩斑斓的绘画美。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眺,首先在天气晴朗时,看到离黄鹤楼不远的江外长着葱茏的草木,接着又含蓄地描绘了夜幕降临时江上朦胧的景色。一棵棵清晰可见的树木,再加上在落日中泛着雾气的江面,明暗交错,像一幅色彩缤纷的图画。总结之后板书绘画美。

       此外,全诗以“ou”为韵,诗中还用到了“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轻快和谐的音乐美。总结之后板书音乐美。

       3、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再次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思考诗人的情感。有了前面字、词、句的分析,学生在体会情感时就不那么难了。经过思考,他们会给出答案: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无限慨叹,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在仕途失意途中衍生出的无限思乡之愁。此时,我会板书吊古伤今和思乡之愁。

       通过以上问题,我实现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我在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的活动为:配上一段贴合本诗意境的轻音乐,让学生集体朗诵,再次感受诗歌的停顿、气势、意蕴,以及情感。

       (五)小结作业

       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所以小结至关重要。这一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并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知识。

       课后作业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因此,我的作业设计为:背诵本诗;继续搜集崔颢的其他诗作,品味其诗作风格。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结束语)

《黄鹤楼》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介绍了古今中外闻名于世的建筑,有巍峨、雄伟、庄严地人民英雄纪念碑;有钟山南麓巍巍的中山陵;还有气势宏伟、金碧辉煌的法国凡尔赛宫,和体现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可以领略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黄鹤楼》一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热爱山川胜迹的感情。本文篇幅短小,内涵丰富。是本单元中第一篇说明古代建筑的文章,是了解古代建筑的代表文章,又对后文《于园》的教学起着示范引领的作用。由此可见,本文的教学尤为重要。

       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文体已被淡忘,本文虽是说明建筑的文章,但我们大可不必从说明方法、说明对象、说明顺序方面做大量繁琐的分析。而是要倾向它是文言文的一面。结合课标中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人类的勤劳与智慧。难点是:如何把遥不可及的黄鹤楼映入学生的脑畔,形成直观的感受。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疏通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们虽已进入初一下学期,但他们接触的文言文并不多,他们学习这类文体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加之本单元的结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正确朗读课文并疏通文意。

       2、掌握本文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

       3、领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体会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结合新课标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体现芹池中学特色的“导引—合作—展示—提升”的四环节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引”是通过“学案导学”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做到初步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合作”是找出学生在自学中的不足,小组合作探究,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疑难。而“提升”则是通过“巩固提升”的方式,是对本节所学加以巩固和提升,必要时可以链接中考。

       在四环节教学法的基础上,辅以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最根本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为此本节所教授的学法有:

       1.诵读法。即通过朗读,读出“情味”,揣摩文意。

       2.质疑法。这是打破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向同学质疑。大体分三步:课前预习,圈画字词障碍;小组合作,解决疑难;课上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3.分析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4.练习法。通过完成精当的练习题,不但能巩固当堂所学,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六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就通过多媒体图片让学生领略“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滕王阁;根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进而引出三大名楼中另一座楼——黄鹤楼,从而引出课题,进入新课教学。

       这样通过观看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放松自己,以愉悦的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环节二,激情朗读,揣摩文意

       通过一句“阎伯理在文中是如何描写黄鹤楼的呢?请看大屏幕”过渡到对课文的学习。然后教师示范朗诵,尽我所能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感悟文意,读出意蕴。这也正是课标中所要求的,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环节三,把握字词,疏通文意

       结束了课文的朗读,我会说:“文言文的翻译是我们同学感到很棘手的,不过今天,你们不用担心了,因为我给大家带来了‘葵花宝典’”这样用幽默的语言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之后教师讲授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并且举一例加以说明,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通过合作、探究、质疑、解疑,达到对文章的准确把握。

       这样注重方法的指导,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独立疏通文言文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质疑的能力。

       环节四,分析课文,感受风格

       该环节设计了三个问题:1.文章写了黄鹤楼哪些特征?2.从原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3.哪一句话写出了黄鹤楼的价值?三个问题具有概括性,又浅显易答,学生回答后如有其它问题可以质疑,通过师生互动解决疑问。在这里我安排了一项活动:让学生看画面,并且在文中找出与画面相吻合的句子。这样加深了学生对黄鹤楼风格的感知,增强了学生对建筑艺术的赞美。突出了课标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文化品位。”这一目标。

       环节五,当堂训练,拓展延伸

       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基础训练,二是能力提升。通过设计典型的,有梯度的练习题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样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五、说教学反思

       在讲授本文时,注重了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教会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踊跃,达到了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的目的。但由于古文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有些字词很少见,更不用说明白文意了,比如“高标巃嵸”、“死闼霞敞”等。我虽然有让学生预习,但由于缺少指导,尤其缺少对虚词的指导,这样给学习造成了障碍,所以要在下一节《于园》的教学中加强预习的指导。

扩展资料: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五、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2、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六、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让学生听歌,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

       2、教师引出今天将学习一篇与李白有关的文章,齐读课题。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二)、精讲古诗,理解课文

       1、录音范读古诗,学生自读,指名读,在读中适当指导生字的读音。

       2、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词或句,划一划。

       4、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中悟,悟后能读好。

       5、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看看诗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诗,体会到“依依不舍”之情。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