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解读(精选6篇)

       篇一:2022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解读

       日前,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之艺术教育正式走入核心素养时代。艺术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作为“新一代”美术教师,我们在了解新课标具体内容与思想的同时,也要跟上“变化”的脚步,尝试探究未来的学校、师生以及美术课程将如何调整并积极适应“核心素养”提出的新要求。

       我看到艺术新课标(2022版)这个标题,第一反应是“艺术”这个字眼,以前是音乐课标、美术课标等这样的单独学科门类,现在是将其融为一体全部包含在“艺术”一词中。新课标在标题形式上便将各艺术学科整合一体,在内容上也是注重各艺术课程之间跨学科的融合。其次新课标之后会有新教材,相比于新课标的概念与理论内容,实际上我更期待能直观体现出前者的实际物质,想了解新教材会如何随课标改革而变化,怎样在教材中体现艺术,体现跨学科的融合。

       在仔细研读后,不禁有了许多感触。我感到欣喜,一方面是艺术真的受到了重视,另一方面是新课标的内容相对于前几版,有了更好的优化,更明确的路线,细化了很多要点:指导、学习、考试以及评价等都变得更加明确。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各学段的衔接,注重每个受教育年龄段对于艺术的跨度及尺度都讲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新课标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围绕核心素养,可开展项目式、问题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理念,结合生活和社会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新课标的课程思政理念也非常鲜明,明确提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这意味着美术教育也应在这些方面做出课程改进,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努力。

       这次新课标的新课程内容的加入,对于什么是一门好的美术课程有了一个新的定义,不再局限在课本或者说教师的讲授之中,反而是一种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为主的课程标准,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加丰富的艺术信息,从而去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与世界各地艺术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欣赏评述、造型表现,到设计与应用,最后综合探索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联系。此处的“美术素养”不仅仅是对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并且,美术课程需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从而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在接触艺术内容时,通过联想、推理、分析等思维活动中,使学生的智力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同时,使生活变得精彩丰富、富有情趣,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

       在设置跨学科课程的意义中提到跨学科课程让教师和角色发生转变,从以往被动地接受教学任务的“教书匠”成为自主选择和开发课程的“研究者”。通过融各美术种类为一体、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美术与现实社会情境相联系,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阐释,学会综合、学会探索,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新艺术课标指导下的学生会更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学会以视觉形象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课程流程。在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中,学生会通过美术语言来分享、交流对身边的美的体会,逐渐形成发现、感知、欣赏美的意识。

       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学习为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美术教师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指导,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其真正的精华在于教师要以丰厚的教学技能,出奇制胜的教学设想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叩开教育之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推动每一个学生终身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我想,这是每一位艺术课程教师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吧。

       篇二:2022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开始关注课堂的民主开放,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想象和创造的环境,始终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之中。音乐教育出现了全新的、可喜的变化。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学习音乐新课标中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视角

       新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吸收了现实生活中新颖的音乐场景,构建了丰富的教学形式,教材汇集了许多新信息、新设想。新教材还设计了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生动情景,如“音的强弱”、“音的长短”等,教师要利用教材创设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感受。比如,“音的强弱”一课,以音乐故事的形式出现,先将动物的叫声引入,以自然界的声音引到生活直至音乐中,从生活开始、到生活结束。这样的课,寓音乐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感受、鉴赏、表现音乐,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尽量让学生参与,置身于具体情景之中。

       二、转变学习方式

       在教育变革时期,音乐教育工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这一切,旨在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

       三、转变教学重心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比如,以唱歌为主的课,不光是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学生还可以自主地选唱歌曲,并有当众表演的机会,有时甚至是以学生选唱为主。乐器演奏则强调学生体验、参与、探索的乐趣。听赏课曲目的选择则要为学生提供多听、反复听、对比听的可能。还有,新教材中出现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活动形式——综合表演,为学生.0279.NeT提供了歌舞、情景剧等活动形式,教师则在具体环节上给以指导。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艺术表演能力。

       2、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新教材还有一个特点是开放式,给教师和学生很大的创造空间。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在呈现方式上,教科书只提供了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内容和活动领域,附以启发性、提示性文字及插图,给学生和教师留出足够的自由表达和灵活发挥的空间,教师要很好地把握,力求在创设新的教学环境和思维空间上有所突破。除了教材,教师还可以因时、因地制宜,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挖掘同类教材,以充实教学容量,扩大学生视野。

       3、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

       新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注意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力求做到歌、舞、乐、戏、画的结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种艺术的综合。比如,教材中《爱劳动》,选择了动画片《三个和尚》,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欣赏了我们本民族特色的音乐,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了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还有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陶冶这种情操。

       四、改变知识传授,定位艺术熏陶

       音乐教育,长期以来过分强调了它的知识性,而忽视了它的艺术性。显然,这种注重“知识”忽视“艺术”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标准也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审美”。用他们的“爱”去感染身边的人,最终使这个社会是一个充满美的社会。教师应从学生出发,多营造一些发现美、传播美的良好氛围。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三:2022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解读

       在研读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并对比2022版发现首先改革了艺术课程的设置。1-7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了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在8-9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并结合美育进中考的趋势,说明艺术在教育中的分量大幅增加。其次新课标变化较大的有三个内容,分别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增加学科质量。其中课程内容要求结构化,包括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也分别对应学什么、学得怎么样以及怎么学。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在两点,一是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实施要求。二是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指导性也加强了学段衔接。新课标在学段划分也有所不同,将学段划分为四个。第一学段为1-2年级以唱游为主的音乐教学模式,3-5为第二学段,6-7为第三学段,8-9为第四学段,并根据每个学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目标,确定了相应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进行了一体化的设计,也注重了不能学段的学习差异性。

       以本人教学的三年级为例,仔细研读了关于第二学段的课程内容,从三点进行学习分析,内容要求即是学什么。第二学段在内容要求中有六个学习任务包括听赏与评述、独唱与合作演唱、独奏与合作演奏、创编与展示、小型歌舞剧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乐。在每个学习任务中都有着极其细化的内容。如在独唱与合作演唱汇总,学唱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歌、戏曲唱段,反映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歌曲,以及其他主题鲜明、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在技法和表现上有初步要求的中外优秀歌曲,详细的说明了内容要求。新课标中多次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词语,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自信”等词语,证明国家教育的方向则是立足于本土,富有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不过如何在音乐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呢?一方面,多看,多听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孩子们发现传统音乐美在哪?第二方面,多思考,对比思考其他国家的文化(如欧洲音乐)与我国文化的区别,想一想我国的传统文化好在哪里?第三多学。新课标中加入了戏剧(戏曲)也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新课标学段二中对于学业要求即学得怎么样也有着仔细的叙述,如学习任务听赏与评述中则有能听出音乐的主题,随音乐哼唱或默唱,区分乐句和乐段,了解二段体、三段体、回旋曲式等音乐结构,并能用语言、动作、图示或乐谱等加以表示。

       新课标中对于教学提示即怎么学,也给出了详细的解读,并包括三个方面,一、教学策略建议二、情景素材建议三、学生活动建议。给不同的课形给出了一一样的教学建议,设计更具有一线教学思维,让教师的教学与备课更具科学性与规范性。

       亮点还有注重跨学科联系与学习,在课程理念中第三点突出课程综合,以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在2022版的课标中艺术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学习内容和要求缺乏系统性。2022版打破了学科壁垒,是一种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建立关联并融合的综合性活动。

       新课标也优化了评价标准不够明确以及学习内容和要求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增强了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也是考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也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2版课标给音乐教师给了非常详细的目标以及教学流程,需仔细研读找出适合自己的教法以及适合学生的学法,让学生能在学习音乐知识中感受更多,收获更多。

       篇四:2022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解读

       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于4月底推出后,各级组织都开展了新课标解读等培训活动,老师们线上聆听了专家们的解析。印象较为深刻是在《美术新课标美育新征程》学术研讨上,尹少淳教授的发言,他指出:美术、音乐课程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本次艺术课程标准的修订是适应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下美育发展趋势,强调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教学是国际教育的趋势。

       新课标于9月起执行,暑假就是我们学习领悟的关键时机,我校也率先开展了读书学习活动,后又与岱岳区学习活动并轨。精心耕读这一百多页的细则,发现有许多值得思考之处,现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主要改变

       (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由学科立场向教育立场转型。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从生存的需要到知识学习的需要,再到人格培育的需要,教育越加关系到人的身体、思想、情感、灵魂。教育的价值逐渐从外在规约转向人的内在发展,从单向度转向整体人格培育。

       (二)优化了课程设置和内容结构

       新课标提到保持原来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课程。

       将以往按学习领域的划分方式转变成按艺术实践进行划分,以学习任务为驱动,美术语言始终贯穿其中。从课程内容设置的顺序可以看出,每一学段均以注重发展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欣赏评述”为起点,到以强调发展学生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再到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之间联系的“综合探索”。内容设定层层递进,加强了学科间相互关联,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4类艺术实践,涵盖16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每一条都是围绕核心素养,与课程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相关联。

       (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艺术课标》还有一个新鲜的亮点,就是对于学业质量提出平和性要求,即应当有质量要求,从而防止功利性出格竞争。按照课标要求,学业质量是在学生完成本课程每个学段学习之后的学业成绩表现,在音乐、美术设一至九年级4个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兼顾了传统的音乐、美术和新的舞蹈、戏剧、影视学科。同阶段的学业质量描述,按内容进行了划分,既有属于审美感知的,也有属于艺术表现的,还有属于创意实践以及文化理解的。标准都围绕核心素养来进行制定,重视给予学生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这些重要方面。

       二、新教育观

       《艺术课标》清晰地体现了以美育人的艺术教育的根本思想,把新的课程标准落实核心素养作为主线,有助于引导学生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的精髓,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艺术课标》特别强调要聚焦课程的核心素养来进行艺术审美教育。审美的感知,既要用一种欣赏的方式去学习,同时也要用强化艺术体验的方式来感悟体察,让学生在融合艺术的过程中形成身心一体的丰富的审美情趣。在核心素养之中,艺术表现是重要的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参与艺术活动。在艺术素养之中,特别强调创意实践。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提出,审美即创造,学生的创造活动的结果就是学生拥有“一个经验”,即审美性经验。他说:“审美的敌人既不是实践,也不是理智。它们是单调;目的不明而导致的懈怠;屈从于实践和理智行为中的惯例。”不要小看孩子们创造性的能力和内心祈求。创造也是另外一种实践。核心素养的新鲜点还在于特别强化了文化理解这样一个综合性的价值所在。文化理解是艺术超越技能技巧而进行综合性的素养体现。

       三、教学启迪

       (一)开启单元整体教学。

       由以往按四大学习领域划分的单一的、独立的授课方式,转变为整体的、系统的授课方式,强调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技能,提升综合能力。从课程标准名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可以看出,美术学科已经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融为一体,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习理论或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将自己视野扩宽,树立整体意识,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内的纵向衔接,更要注重知识间的横向配合。坚持以素养为导向,重视将知识内化、实践和运用的教学,加强对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重视艺术体验。

       艺术教学要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激发想象、调动情感、创造形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知体验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

       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焕发积极情绪,获得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指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感知世界,体验情感,实现与艺术形象的共情;鼓励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形象,迸发创意,运用艺术语言和方式表现自然美、社会美与科技美,体验创造的喜悦和自我实现的愉悦,提升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崇尚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中强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要求讲好中国故事。在修订原则,设计思路,课程总目标及各阶段目标中都有提及,对应到学业质量描述和课程实施建议中,这一点也一直在强调。

       首先,中国经典美术与中国书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教材中的突出体现。辉煌灿烂的中国经典美术与中国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是为学生呈现了“可见”形式的作品(有着重要的欣赏价值),更是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了画中之情、画外之意,诠释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文化传统。其次,民间美术给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表现形式近年来,各类传统工艺、民间美术等内容的呈现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其中,传统手工艺和技艺(陶瓷、木工、浮雕、印染、编织等)可以加深学生对手工艺和工匠精神的理解,增强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与情感认同。

       美术教师应仔细研读教材,挖掘与开发课程资源,并尽可能地创造性地讲授美术领域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国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手段来将其中所包含的特征呈现出来,为学生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体验,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化的距离,让学生感知其魅力、生发热爱。

       通过本阶段的学习,老师们对美术课程培育时代新人的要求更为明确,在落实新课标要求的过程中也将打开更广阔的教育视野,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的改变不仅是教材上的突破,更是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上的重大改革。我们将在今后的美育实践中不断学习,聚焦新课标、践行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篇五:2022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解读

       2022年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老师来说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通过研读新课程标准,我知道了新课标出台的的背景和意义,端正了学习态度。

       新课标出台的背景有三点:一是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二是2022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三是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于2022年、2022年制定颁布,虽然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修订完善。通过这三个背景,我感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经济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而中国要持续的经济的发展,人才的储备特别重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决定着教育的革新,所以要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规范、改进课程标准。

       其次,通过研读我发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课程结构得到了优化,偏重于基础知识技能,优化了组织形式,进行了跨学科的学习,各学科之间不再是单一的教学,而是有了一定的关联。同时还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分层教学,分层考核,尽可能帮助老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课程标准中还增加了指导教师如何具体的教学生,学生学习达到什么程度。这样就给教师的实际教学较高的操作性。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艺术课程标准又有着哪些重要意义呢?对课堂教学的意义在于什么?首先,音乐老师要转变观念,音乐和美术不再是分开的、单一的学科,而是合二为一统称为艺术课程,有句话叫艺术都是相通的。在新的课程标准里,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操教育,培养想象、创新思维的重要综合课程。其次,还要有一种观念,就是要加强中国先进文化的学习,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要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民族意识,坚定文化自信。

       音乐课程的目标中提出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体会感悟艺术魅力,学会有组织的表达思想,在艺术中品味丰富人生。在每个学段中详细的从唱游、欣赏、创作几个方便提出了具体目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音乐学习当中,兴趣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丰富精神生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我们作为老师都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就是如果学生对这门课比较感兴趣,那么他们在学习上就会比较投入,对这门课也比较喜爱。课程标准的目标中还强调了音乐活动,比如演唱、演奏、律动、音乐游戏等进行艺术活动,通过他们实际的操作和表演,引起学习兴趣,然后培养他们的专注力、自信心、团队精神等等。在实际的课堂当中,我们会发现,在一节音乐课里面,如果有像歌词创编,或者是简单的律动表演这些音乐实践,学生的参与度都非常高,而且都比较感兴趣,学习效果也最好,学生的创造性也在这种实践当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一开始他们可能是通过老师的提示或者是模仿来进行,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积累和感悟,学生的这种创造性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

       以上这些是我对2022新课标的一些粗浅的体会,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很多。新课标的解读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只有体会越深,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不负教师这个教育的使命。

       篇六:2022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课程标准对一线教师来说是必须且迫切的,因为课标既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又是教师教学的指针,它为教师理解和落实“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指明了方向。

       4月21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紧接着5月3日,北师大团队组织编写者们在线上给全国教师做了整体的培训。通过聆听专家的讲解,我对新《课程方案》以及《艺术课程标准》有了初步理解:

       首先,新课标从整体上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发展素质教育;相比之前的课标站位更高,提出了适应时代课程内容的结构方案。

       其次从学科角度看,新课标的变动也比较大,美术和音乐将不再单独分科,而是涵盖在艺术课程里。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目录上能明显发现,课程内容涵盖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5项,较之以往美术、音乐单独分科,现在的艺术教育内容和范围更广。

       三是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细化了实施要求,从认识了解出发循序渐进,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创作能力。新课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甄选了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例如,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的融合,设立了跨学科主题的学习活动,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同时强化了实践要求。例如通过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教育,提高学生跨学科学习与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教育为推动未来社会发展做贡献等。

       四则是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出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提出了“学业要求”“教学提示”,注重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特别是在100页到110页,明确了不同学段,学业质量的内涵,给出每一个阶段学业要求和评价,从整体到局部细化了评价要求。

       紧接着,合肥市、包河区也陆续不断安排了一系列的新课标线上培训,可谓来得及时、迫切、应景。很多名师、一线教师现身说法,图文结合声情并茂。在不同层面的学习中,我豁然开朗,同时也感受到疑惑和不解,深刻体会自己的压力不小。

       现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希望能得到更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1。怎样融合?小学的美术教育一直是以图画课或手工课的形式开展,其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描绘能力,也多呈现出重视传授描绘技术的倾向。这一直是美术有别与其他学科的自身特点。如何融合音乐、舞蹈、戏剧呢?不能为了融合而融合,我想今后的教研要着重落实在课程融合中。

       2。美术课程应该以学生的需要、经验、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因此教学过程要顺应学生的自然发展。在我看来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但是新课标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标准,而美术教学应该更多在育人的指导中,在过程中,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美育学习、美术实践,逐步加深学生对美术原理与技能的认识。以往大家都重视技法而忽视美育,怎样在注重“文化自信”的同时,通过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帮助学生理解艺术的多样性,提高国际理解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新潜能。鼓励他们多一些新的尝试、多一些趣味活动、多一些挑战及一些失败这些都应该试一试。比如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发散性的作业,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失败,给学生大胆探索的途径,调动学生思维,进一步地激发对美术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作为艺术学科的老师,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我们首先一要要注重发展自己基本功,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其次还是要回到课堂、回到课程中,脚踏实地磨练自己的教学能力;最后要不断学习,从书本中学习、从各大网络媒介中学校、向同伴学习,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以上是我地一些思考,这还需要我今后在工作中不断地实践、总结和反思,也希望能得到老师们地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