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好句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精选74句)

  以下整理的《人间词话》好句,《人间词话》读书笔记,喜欢就收藏吧,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人间词话》好句 一

  1、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2、大家之作,其言情也比沁人心脾,其写意也比豁人耳目。其跸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3、压制他人之后,才能凸显出自己的存在;或者压制他人之后,才能安慰自己的无能;抑或污蔑他人之后,才能满足自己的卑下。

  4、自是思量渠不成,人间总被思量误。

  5、稼轩之词,多见炫目之色。发聩之声,以辅拔峭之言,慷慨之气。

  6、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7、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8、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

  9、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0、诗之唐中叶以后,殆为羔雁之具矣。故五代北宋之诗,佳者绝少,而词则为其极盛时代。即诗词兼擅如永叔少游者,词胜于诗远甚。以其写之于诗者,不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至南宋以后,词亦为羔雁之具,而词亦替矣。此亦文学升降之一关键也。

  11、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12、粗浅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创者易工,而因者难巧欤?抑人各有能有不能也?

  13、词之雅正,在神不在貌。

  14、时人间方究哲学,静观人生哀乐,感概系之。

  15、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16、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纵使盟誓终不复,人间只有相思份。

  17、永叔“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与东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

  18、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

  19、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

  20、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21、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22、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23、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

  24、几度烛花开又落,人间须信思量错。

  25、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

  26、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27、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8、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29、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30、双声.叠韵之论,盛于六朝,唐人犹多用之,至宋以后,则渐不讲,并不知二者为何物。

  31、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32、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33、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34、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

  35、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二

  1、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2、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3、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4、此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者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

  5、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6、近体诗体制,以五七言绝句为最尊,律诗次之,排律最下,盖此体于寄兴言情两无所当,殆有韵之骈体文耳。

  7、陌上金丸看落羽,闺中素手试调醯。

  8、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9、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10、有时候,想从天空扯一缕云,捻成画笔,在世间留下我曾来过的痕迹。

  11、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12、唐五代北宋词,可谓生香真色。若云间诸公,则彩花耳。

  13、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为狷,若梦窗.梅溪.玉田.草窗.中麓辈,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而已。

  14、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词人观物,须用诗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故感事.怀古等作,当与寿词同为词家所禁也。

  15、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16、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17、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18、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19、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20、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诸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21、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22、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23、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美成以之入词,白仁甫以之入曲,此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者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

  24、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25、“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26、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

  27、所谓“以自然之眼观物”,即是超越人世间种种利害关系,从自然人性和纯粹的审美的角度来审视外物,从而将外物的精神观照出来,物性的彰显也由此最为充分主观。

  28、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29、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泌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不失此余所以不免有北宋后无词之叹也。

  30、散文易学而难工,韵文难学而易工。近体诗易学而难工,古体诗难学而易工。小令易学而难工,长调难学而易工。

  31、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32、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33、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34、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35、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36、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

  37、明季国初诸老之论词,大似袁简斋之论诗,其失也纤小而轻薄。竹垞以降之论词者,大似沈规愚,其失也枯藁而庸陋。

  38、近体诗体制,以五七言绝句为最尊,律诗次之,排律最下。盖此体于寄兴言情,两无所当,殆有均之骈体文耳。词中小令如绝句,长调似律诗,若长调之百字令.沁园春等,则近于排律矣。

  39、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