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旨分类

第一篇:作文主旨分类

       人生观价值观:生命、幸福。

       人与自然:环保、自然对人的启发、和谐相处。学会认识:自己、自然、人生、社会。理性分析:感性与理性、人性、理智、自我。传统美德:礼貌、孝顺、谦逊。现实生活:贫穷、生存、奋斗坚持。道德法律:功德、反腐倡廉、平等。集体观念:团结、合作。心理健康:自卑、承受力、孤独。人文关怀:老人、残疾人、乞丐、农民工。文人处事:宽容、帮助、表现自我。读书做人:成熟、情操、品位。

第二篇:主旨

       1、《祖国山川颂》: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写作技巧: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采用了片断式结构方式。

       2、《长江三峡》:全文以游踪为引线,描写了在长江三峡乘船游览时看到的瑰丽景象,描绘了波涛汹涌、雄伟壮丽的三峡,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写作技巧:写景有序,层次分明;善于抓住三峡的特点来写;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段。

       3、《肖邦故园》: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4、《发现》:抒发了诗人对看到的满目疮痍的国家和极度黑暗的社会现实,感到极端苦闷和悲愤的思想感情。

       5、《北方》: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片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

       6、《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运用平凡而又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抒发了自己热爱、奉献、报效祖国的强烈而真挚的感情。

       7、《祖国土》:这是阿赫马托娃1961年的作品。诗人受到了迫害,家破人亡,国家也在极权主义的统治之下,诗人有着满腔的悲愤。这首《祖国土》更是直接表达了她的爱国胸臆。

       8、《离骚》: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9、《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这首诗写于特定时代,特定气氛,表现出战斗者的豪情,虽然起义失败,阴云笼罩,但是诗的格调高亢,壮志凌云,豪迈奔放,充满了必胜的信念。诗人以无畏而自由的歌唱,传递了对战友和同志的真挚的感情。

       10、《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这首诗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讴歌人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比喻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用领航的船长象征创造了丰功伟绩的林肯总统,在万众欢呼中,以一曲悲歌赞颂一位伟大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对领袖之死的悲痛之情以及对领袖深深的崇敬之情。写作技巧:反复咏叹,象征。

       11、《指南录后序》:文章简要地记写文天祥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并说明抄录诗篇和编纂诗集的目的。文章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写作技巧: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

       12、《五人墓碑记》: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同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写作技巧:夹叙夹议,层层对比,步步深入,前后照应,反复唱叹,融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于一炉。

       13、《品质》:小说写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靴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此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写作技巧:小说塑造靴匠格斯拉的形象,通篇用白描的方法,朴实无华;对店铺的描写和格斯拉的对话,倾注了真挚的情感。

       14、《老王》:叙述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的天性。写作技巧:于冲淡中显深沉、用小人物反映大社会;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15、《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着重探讨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东西,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

       16、《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书序,着重表达自己对于科学技术(科学文明)史,特别是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文明)史的观点:摆脱一切偏见,尊重事实,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发现和发明给予公正的评价。

       17、《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这是一篇人类学的田野笔记,或者说是文化随笔。他从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麦当劳连锁快餐店在中国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自身所起的变化,论证了文化冲撞的意义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

       18、《拿来主义》:文章主要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它既反对无原则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应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写作技巧:运用比喻论证,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用词极为灵活。

       19、《吉诃德的时代》:针对20世纪30年代武侠小说泛滥,社会公众受小说中散布的封建文化的影响,把改变个人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清官侠士的身上这一现象而写,希望作家们能够正视大众心态,用正确的、进步的思想教育民众,结束中国的堂吉诃德时代——公众愚昧的时代。

       20、《烛之武退秦师》: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写作技巧:前后照应;波澜起伏;详略得当。

       21、《谏太宗十思疏》:本文是魏徵写的一篇奏疏。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十分具体地提出了十个需要经常考虑的问题,指出了作为一个国君应该如何正确地处理眼前的各种事务。写作技巧: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

       22、《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事件,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兼备的才能和从大局出发的精神,同时表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写作技巧: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运用对比衬托之法刻画人物。

       23、《鸿门宴》:本文记叙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斗争的经过,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善于用人、能言善辩、随机应变的刘邦;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而又直率的赳赳武夫项羽;老谋深算的范增、勇猛豪爽的樊哙等。写作技巧: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语言精练生动,绘声绘色。

       24、《秋水》: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写作技巧:用寓言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哲理;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巧妙运用对比手法。

       25、《非攻》:对打着“义”的旗号侵略他国的战争行为的非正义性予以抨击,表达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写作技巧:比喻、对比,从小到大,层层推理。

       26、《察今》:旨在强调因时变法的重要。认为,古今时世不同,事物在变化,必须明察当今形势,从实际出发,制定法制,主张世变时移,因时变法,不能盲目依从古训。

       四、中心内容及写作技巧

       1、《季氏将伐颛臾》:文章针对季氏将伐颛臾一事及学生不阻止的辩解,进行批驳,并提出反对武力、“德”、“礼”治国的主张。《论语》为语录体散文,但有少量篇目已发展为对话辩论体,本文即是。本文是驳论为主,驳中立论,采用直接批驳对方论点的方法。其中一些语言如“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等成为著名成语。

       2、《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散文从《论语》、《老子》等语录体发展为对话论辩体。本文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开头批评梁惠王对百姓“小恩小惠”并非仁政,接着具体阐述其“仁政”主张:首先是与自然和谐,作为百姓发展经济的基础;其次是发展经济,奠定、“仁政”的物质基础;再是加强教育教化,引导百姓讲礼仪。末尾强调:统治者不能将国家百姓的苦难推向客观,“王无罪岁”,百姓便会归顺拥护,“仁政”也就有了实现的基础。《孟子》散文善于辩驳,逻辑严密,气势充沛,层层推进,无可反击。本文采用“连环推理”论述“仁政”的基础和步骤,就是如此。在语言表达上,善于运用寓言、成语、比喻、排比等,如“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不违农时”的排比句等,显得说理充分,气势充足。

       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本文是演讲稿,属议论文,围绕对马克思的评价展开论述:先总提马克思逝世的巨大损失;文章的主体是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功绩:一是理论上的贡献:“两大发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剩余价值”);一是实践斗争贡献: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又从反动派对他的攻击及世界人民对他的尊敬正反两方面证明其伟大。最后简要结尾。

       4、《我有一个梦想》:本文是一次和平示威集会上的演讲,可以分为三部分:

       1、批评美国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一百年来黑人仍处于歧视的状况,提出集会的目的(要求兑现诺言)及这一要求的合理和正义性(符合《宪法》和《独立宣言》精神)。

       2、提出斗争的策略(反对暴力、团结和争取多数白人的支持)和目标(获得真正、完全的自由、正义、平等)。

       3、描绘“我的一个梦想”(消灭种族歧视,实现真正平等自由的理想)及为实现这理想的决心和信心。符合演讲稿的特点,充满激情和严密的逻辑,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强大的呼唤和鼓舞力量。

       5、《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本文是序文,“序者,序典籍之所以作”,又写作“绪”或“叙”,是对著作写作缘由、内容、体例等叙述、介绍、议论、评价。有为自己或人家著作所作。本文是为《黄花岗烈士事略》所作的序,文章首先介绍广州起义的壮烈,高度评价和褒奖烈士的功勋;接着感慨民国建成后对烈士的淡忘;再呼唤国人继承先烈遗志,发扬先烈精神,完成革命。末尾交代写序目的。

       6、《雷雨(节选)》:《雷雨》通过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和悲剧结局,深刻揭露了封建官僚资产阶级残酷凶狠的本质和庸俗虚伪卑劣的思想本质,揭露这个没落阶级道德伦理的沦丧及必然灭亡的命运。节选部分是第二场中的片段,写主人公鲁侍萍应蘩漪要求去周家领回女儿四凤,与周朴园相认,引起回忆,将周鲁两家三十年恩怨表现。了解和分析《雷雨》的思想内容、人物。

       7、《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当“钟楼怪人“伽西莫多因受主教克洛德唆使劫走爱斯梅拉达后,被官兵抓住,判受鞭刑时,受尽痛苦,无人帮助,而爱斯梅拉达却给他水喝。小说赞美了爱斯梅拉达的美丽心灵。这一情节,也使伽西莫多认清了主教的虚伪丑恶,致使他最后救爱斯梅拉达、将主教推下钟楼的正义举动。

       8、《辛德勒名单(节选)》:德国工厂主辛德勒因良心发现而想尽办法、历尽艰险保护犹太人的过程。

       9、《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1、以七言为主、夹以杂言的七言古体,适宜表达激越奔放的感情;

       2、结构上的跌宕起伏,极尽蜀道惊险神奇;

       3、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

       4、神奇而丰富、夸张而真实的想象;

       5、奇崛雄肆的语言。

       开头以直抒总起后,即通过神话传说写蜀道的古老、神秘、惊险;接着正面写山之险峻、道之艰难;再用山间气氛、山势、飞瀑衬托其惊险骇人;末写因地形上的险要而导致政治、人事的险恶。最后总结全诗,呼应开头。

       10、《登高》:本诗作于杜甫晚年,时飘泊在长江三峡一带,表达杜甫艰难多病的身世处境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前四句描写重阳秋日长江景色,描绘出阔大无边、秋色深重的境界,寓情于景。下四句抒情,感慨身世,反映时代。其中颈联含义丰富,前人说以一“悲”字为主线,包含八层:悲“万里”(飘泊远乡)、悲“秋”、悲“作客”(因国家多难而寄人篱下)、悲“常”(一生大多数时间如此),悲“百年”(光阴过尽,壮志难酬)、悲“多病”(因生计困难而起)、悲“独”(远离亲友)、悲“登台”而不能饮酒,而这一切又由于社会时代**引起,承载着社会时代。

       11、《琵琶行》:《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中的两大名篇。诗歌前有小序,交代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背景。诗歌第一部分写浔阳江头夜送客,遇见琵琶女,欣赏她高超的琵琶演奏艺术,并了解她的身世遭遇。第二部分诗人由此联想自己被贬谪的遭遇。末尾再听琵琶的无限感伤。描写音乐一节,极有层次展现乐章过程(由低到高),又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抽象的声音具体、形象、生动表达。

       12、《锦瑟》:李商隐特定的身世(晚唐**昏暗的政治、“牛李党争”夹缝下的“牺牲品”、怀才不遇、身处下层)使他的一些诗歌表达隐晦曲折,有不少的“无题”诗(朦胧诗)。本诗也属于“无题”诗(一类直接标为“无题”,一类以首句开头两字为题),关于此诗的主旨,自宋以来有几十种说法,课文练习中归纳为主要的两种:“爱情悼亡”与“自伤身世”。由于我国诗歌有比兴寄托传统,有些诗带有不确定性,理解可以多样,因此,可以作多种理解与分析。此诗首联借“锦瑟”起兴,引出“思华年”;中间四句用典故,描绘四个优美而又朦胧的意象,表达一种不确定的忧伤感慨。末两句总结,指出这种感伤的惘然缠绵和难以追寻明言。

       13、《虞美人》:李煜词以其自然真率著名,其词前期写他的帝王生涯,后期则写被俘后、失去帝王生活的亡国悲伤。此词是后期代表作。上片写今,写自己面对“春花秋月”美景的复杂反常心态及原因:引起对“故国”(往日帝王生涯)的痛苦回忆。下片回忆感今,“雕栏玉砌”犹在,而已今非昔比,身处囚禁。末尾用比喻写自己“愁”之深、重、大、长,成为名句。

       14、《蝶恋花》:晏殊词清新蕴藉,耐人寻味。初中课本中有其《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名句。本词写相思内容,刻画抒情主人公对情人的深挚难忘的情感。词的上片写主人公白天到晚上的深沉相思,首两句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后两句用反衬手法,衬托其情。下片写第二天远眺盼望,望而不见的惆怅,无法寄情的感伤。由于我国诗歌比兴传统及不确定性,这种深挚执着的情感也可引申出许多含义(如对某一理想的追求等)。王国维就把它当作“治学三境界”的第一个阶段。

       15、《雨霖铃》:这是柳永的代表名作。词写与情人的分别,抒发因身世引起的羁旅之愁。上片实写分别场景。交代分别地点、时间、环境气氛以及分别的过程(帐饮饯别——执手相别——远望离去)。下片虚写,设想分别后情景。过片用“点”的手法点明题旨,再用“染”的手法渲染别情,设想情人离别后的情景,再设想以后自己独处的孤独悲伤。

       16、《声声慢》:这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李清照因金兵占领山东,避难至南方,国破家亡夫死,晚年生活凄凉。此词即写出晚年生活的心境、环境,抒发内心的深沉凄苦。开头即用14个叠字刻画其愁苦心境;接下去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展现晚年生活的孤苦无依和愁绪笼罩,配以秋风黄花、梧桐落叶、黄昏细雨、南飞北雁的凄凉景色,细致刻画其情感。末尾以直抒胸臆结,为全词的意象作了点题之笔。李清照词被称为“易安体”,即是指这种用通俗明白而又俗中有雅的语言,选取典型的生活场景、细节,刻画出鲜明而又蕴藉的形象,表达深沉强烈的情感。

       17、《滕王阁序并诗》:本文写滕王阁胜境,并由此抒发怀才不遇而又不甘同俗的牢骚,表达渴望仕宦报国、希望提携的愿望。第一部分介绍滕王阁所在豫章郡的地理位置等情况,介绍宴会盛况及写作缘由。第二部分写登阁所见(近景、远景)。第三部分由此而抒情言志。末尾附《滕王阁》诗。

       18、《秋声赋》:本文生动形象地描写“秋声”,刻画肃杀悲凉的秋景,论述秋的象征及意义,表达厌倦仕宦、不愿争名夺利、自然闲适的人生态度。这也是对当时官场争斗、宦海**的感慨。文章首先总写“秋声”,与童子对答,引出主体部分,接着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从秋之色、容、气、意等不同角度写秋色,再从秋对万物的摧杀写秋声,并引申到秋的象征意义。第三部分由此抒发人生感慨。

       19、《不自由,毋宁死》 :可以分为三部分:

       1、演讲的目的:针对温和保守派的投降妥协,勇敢站出来,为保卫国家的尊严(正义性);

       2、引用事实(英国政府十年来所作所为)和一连串的反诘,说明只有反抗侵略才是出路;

       3、激情呼告,表达“不自由,毋宁死”的决心。20、《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宪章中基本原则第六条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这形成了奥林匹克精神。本文是“一战”后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演讲。全文先从当时特定背景说起;接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根据这一精神,对当时的现实进行批评;再呼吁大众的投入,以恢复和继承发扬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最后表示对奥林匹克精神胜利的坚信。

第三篇:作文常见的材料和主旨

       作文常见的材料和主旨

       一、校园生活范畴类:以“发生在校园教室内外,‘我’与老师之间、‘我’与同学之间、‘我’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事情”为主要内容;以对“合作、互助、奋斗、感恩、理解等”主题的认识为中心。

       二、家庭生活范畴类:以“发生在家庭内外,‘我’与家长之间、‘我’与邻居之间的事情”为主要内容;以对“亲情,感动,和睦,道德等”主题的感悟为中心。

       三、社会生活范畴类:以“发生在社会生活中,“我”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的平常小事或现象”为主要内容;以对“社会中所要弘扬的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独特认识为中心。

       四、个人成长范畴类:以“个人成长经历”为主要内容;以对“成功、失败、自信,勤奋,乐观,信念等”主题的感悟为中心。一、二、三、作文常见的材料和主旨

       校园生活范畴类:以“发生在校园教室内外,‘我’与老

       师之间、‘我’与同学之间、‘我’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事情”为主要内容;以对“合作、互助、奋斗、感恩、理解等”主题的认识为中心。家庭生活范畴类:以“发生在家庭内外,‘我’与家长之

       间、‘我’与邻居之间的事情”为主要内容;以对“亲情,感动,和睦,道德等”主题的感悟为中心。社会生活范畴类:以“发生在社会生活中,“我”亲身经

       历或亲眼目睹的平常小事或现象”为主要内容;以对“社会中所要弘扬的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独特认识为中心。

       个人成长范畴类:以“个人成长经历”为主要内容;以对“成功、失败、自信,勤奋,乐观,信念等”主题的感悟为中心。走到茶几边,我认出了外婆的杯子,但是哪一个才是妈妈的杯子呢?突然之间,我觉得,自己真得太不了解父母了。当妈妈为我倒水时,我却不知她的杯子是什么样的;当妈妈为我夹我喜欢吃的菜时,我却没想过他们是爱吃淡一点,还是浓一点。。。2022年到了,意味着过去一年的逝去和新的一年的到来。妈妈为我操劳了一整年,仔细想想,现在的我也应该为她做一点点事了。

       于是,我决定先将茶沏好再找杯子。学着爸爸平时沏茶的顺序,我先从茶柜里找出了一罐普洱茶,再往烧水的壶里加入水放在电茶炉上烧,接着,我将爸爸已经掰好的普洱茶片拿了两片放在盖碗里,等了一会,水开了,我小心地将水注入盖碗,将盖盖上,把盖碗里第一遍的茶水滤掉,然后再次注水,盖上盖,焖一会才两手并用地将茶水倒入茶海里,因为第一次自己动手,盖碗的烫手是我所没想到的,手忙脚乱的我弄得茶几上一片片的水渍。重复几次这样的程序后,我先帮外婆倒了一杯茶,因为外婆特别喜欢喝茶。当外婆从厨房走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把茶都给倒好了,这时,外婆才告诉我哪一个是妈妈的杯子。

       妈妈起床了,我双手捧着水杯送到她的面前,就像捧着一颗温热的心。妈妈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微笑,她一手接过水杯,伸出另一只手将我拉进了她的怀里,那手轻轻柔柔地在我的头上抚摸着,接着妈妈在我的脸上深深地亲了一口。虽然妈妈经常亲我,但这一刻的亲吻却最让我感到幸福。我抬起头对妈妈说:“妈妈快喝吧,要不茶要凉了。”妈妈仰起了脖子,张着嘴巴,“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大口。看她那甜蜜蜜的样子,仿佛微苦的普洱茶也是蜜一般甜。

       我记得在我小学的时侯,就读过一首曹值的七步诗:“煮豆持作梗,辘毂以为汁;秸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那时只知其大意,只知道曹操的长子曹丕继位,他在一些奸臣的影响下,担心他的同胞弟弟曹值篡位,便逼迫曹值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处死;结果他的弟弟就在七步之内写出了流传至今的“七步诗”。当时这首诗对曹丕也是一种极大的潮讽。

       几个世纪过去了,社会和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应该说人的素质也应有所提高;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是离不开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有人说: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但是,兄弟姐妹的团结并不是真对与他人打架斗殴,在生活上,事业上应是不可或缺的照应;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就难”;可见,团结是一种力量,只有团结才有攻不破的堡垒。

       然而,就在生活优越的今天,兄弟姐妹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一点利益而你争我斗,反目成仇,甚而相残;我和我的朋友在聊天时有时聊及这个问题,有人这样评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不顾亲情,对兄弟姐妹甚至父母于不顾,那他在这个社会上和任何人都不要谈“情”字,特别是友情。

       树大分枝,各自成立家庭后,在生活中一些小事是难免发生的,但要看你怎样去对待,把金钱和利益看的太重,那麽,你就会值亲情于不顾;看淡名利,注重亲情才是做人的底线;争则不足,让则有余,在利益和金钱面前,我们何不礼让一点,做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亲情的人呢?

       家和万事兴,团结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为个人的事业、为家庭的生活、为国家的兴盛而看重亲情、友情、爱情;把金钱和利益看淡一些吧!人过留名,雁去留声,希望在几十年之后,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侯,留给后人的不是唾泣,而是美愉。

       今天是她父亲的生日,她要回家和父亲一起过生日.我很理解她的想法,更理解她的思念之情.是的,她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为了子女的成长与幸福,含辛茹苦,真的的不容易.话说过来,人一辈子真的很不容易.人年老时非常希望能够和子女在一起,即使不能在一起,哪怕一个电话甚至一个短信,父母也已经很知足了.我由于长期在外,很想念爸爸妈妈.想起过去,心里真的很辛酸,父母亲为了我们的成长真的付出了很多,然而他们现在又生活得怎么样呢?想起过去的一幕一幕,我心里很难受!我很希望做做子女的我们,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让父母担忧,这是最基本的我们应当做的事情.谈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部电影《我的兄弟姐妹》,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影片,暂且不管故事的真实性,主要考究它的内涵.主人公齐思甜和哥哥齐忆苦、妹妹奇妙、弟弟齐天生活在一个不富裕却充满温馨和爱的家。然而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他们的母亲旧病复发,咳得吐血了。父亲背她去医院,却出了意外,他们俩都亡故了。次日,另一家人搬进了四个孩子的家。性格刚强的哥哥无法忍受这个新家庭的种种,无奈地带着弟弟妹妹离开了家。他们开始四处奔波,寻找落脚之处。当实在

       没有能力照顾弟弟妹妹的时候,他把妹妹齐思甜送给一对正要出国的夫妇;把弟弟送给他的舅妈一家;又把小妹妹带到一对老人家中请他们收养。他自己和弟弟妹妹们便各奔东西„„20年后,齐忆苦在北京当上了出租车司机;齐思甜出国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了音乐家;齐天成为东北大学学生;齐妙却当上了舞厅小姐。在北京的音乐会上,思甜蓦然回首的瞬间,音乐霎时凝固了。他们四人拥抱在一起,泪水顺着另一支悠扬的乐曲落下,听众的掌声久久不息„„终于,他们有了一次永久的重逢。

       齐思甜的父亲是一个音乐教师,他们一家人都生活在音乐的天堂里,这也为后来思甜成为音乐家打好了基础。父亲说:“人生路上有许多困难的事情,只要有音乐在,你的灵魂便不再寂寞。”这位父亲是伟大的,他乐观开朗,以身作则。尽管他和蔼可亲,但同时又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有一回,齐忆苦偷邻居家的鸡蛋,是为了满足妹妹小小的心愿。而他却因此挨了父亲的鞭子,还罚他站在雪地里很久。在父亲被分配到别的地方边劳动边教音乐时,他对这“莫须有的罪名”并没有悲愤倒下,而是瞒着家人当搬运工挨家挨户送木材,还干各种各样的粗活。他也没有一丝怨言,还对孩子说:“我没事。”懂事的孩子们也拿起了工具,帮父亲干活。他哼着小调,阳光幸福地洒在他们脸上。

       可见,这位父亲是多么伟大,他以他的行动告诉了孩子们音乐的重要性及如何面对生活的苦难。

       那么,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后来的四个孩子重逢,使他们欢聚,使他们接受心灵的洗礼?

       毋庸置疑,是亲情。

       寒冷的冬天,四个孩子依偎在车站。他们在为下一餐饭而担心着。“哥,我饿。”、“哥,我冷。”、“哥,我想回家„„”弟妹们的话刺痛了哥哥。他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让你们受委屈。”事实上他也这么做了。如果不是亲情,他又何必活得如此累呢?他又怎能忘记,那一晚,父母临走时对他的嘱咐:“你是哥哥,要照顾好弟弟妹妹。”

       生活改变了许多人和事,也改变了他们。但是,亲情是始终不渝的。

       最小的妹妹齐妙长大后竟成了舞厅小姐!她离开原来的家后,养父母去世得早,加上无人看管,就开始堕落下去了。她在20年后与齐思甜相遇时,大言不惭地对她说她满足于当前腐朽昏暗的生活方式。但是自那以后,她回忆起以前的一点一滴,又不免伤感和懊悔。她发现自己对不起所有爱她的人,她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于是,亲情的归来使她的精神方面的巨人复活了!她的灵魂才得以解放。

       亲情给人以新生,亲情又犹如一支镇心剂。

       亲情是心中的太阳,照耀着我们;亲情是温柔的春风,抚摸着我们;亲情如绵绵的春雨,滋润着我们。

       亲情是雪,晶莹剔透;亲情也可以是雷,惊天撼地。

       亲情可以是灯,温暖柔和;亲情也可以是微弱的烛光,不亮却很辉煌。不管怎么说,亲情一定是无价的宝藏。

       没有了亲情,世界变得荒芜、凄凉;没有了亲情,生命则无法繁衍后代;没有了亲情,生活就单调枯燥;没有了亲情,人间也成了地狱。

       亲情是沟通两代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是一条连结两颗心的纽带。

       “兄弟姐妹原是天上掉下的水花,谁也不认得谁。但落在地下后,结成一体,结成冰,化成水,就永远也分不开了。”

       “临行密密封,意恐迟迟归”,是亲情。“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也是亲情。

       无价的亲情呵,愿我们在你的鼓舞下,驶向美好灿烂的明天。关于亲情的影片..我看这部影片时,心情很沉重,流泪了.我想,不论一个人的出身是多么卑微,只要我们能够记住亲情的鼓舞与期待,只要我们我们去刻苦努力,只要我们在心理上能够战胜自己,那么我们就是生活的强者!

       四、

第四篇:文言文主旨

       文言文主旨 一.《桃花源记》:文章通过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宁的美好境界,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对现实社会黑暗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广大群众想摆脱压迫与剥削的要求。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二.《陋室铭》:本文通过对居室主人、事物、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写法:托物言志

       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爱莲说》:文章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现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本文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写法:托物言志

       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三.《三峡》:通过描写三峡的地貌及三峡不同季节的秀丽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并且在赞美三峡胜景的同时,也流露出伤感之情。

       写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俯视与仰视相结合,动静结合;引用渔歌;抓住了景物特点;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

       四.《记承天寺夜游》:文章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重点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描写、议论抒情句)写法:先叙事、写景,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五.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表达了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赞美之情,也抒发了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和意欲归隐的情怀。

       写法: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虚实结合;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主旨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六.《送东阳马生序》:先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问师的种种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然后对比当时的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指出学业是否有成,关键在于自己用心与否,最后说明作序的缘由,表达对马生的期望和勉励之情。

       目的:勉励马君则努力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写法:对比;本文借事说理,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 重点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七.《小石潭记》: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色,着力渲染幽深冷寂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凄苦悲凉的情感。

       写法:移步换景;特写镜头;动静结合;比喻;抓住景物特点;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重点段:第二段。八.《岳阳楼记》:文章用优美的笔法描写了从画上观赏到的岳阳楼和洞庭湖浩荡无际、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色,用生动的笔触叙写了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的不同情绪,再将这两种“览物之情”与“古仁人之心”对比映衬,从而抒发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写法:对比;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动静结合;写景抓住特点,并有一定的顺序; 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重点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九.《醉翁亭记》本文描写了醉翁亭周边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叙写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寄托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借山水来排遣自己因被贬官而造成的郁闷心情。主旨句:醉能同其乐

       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微露文章主旨的句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十.《唐雎不辱使命》:文章高度赞扬了唐雎面对秦王的寻衅威胁,不畏强暴的勇气和据理答辩的机智,歌颂了安陵国君臣敢于与强秦针锋相对的斗争精神。

       写法:侧面烘托;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人物,展示人物性格。十一。《出师表》: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明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和“北伐中原”的决心。

       写法:综合运用了议论、记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但以议论为主。

       重点句: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十二。《曹刿论战》通过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体现了他的深谋远虑。同时也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术、把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写法:1。中心突出,详略得当。为突出“论战”,着重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2结构完整,前后呼应。结构:战前、战中、战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前后呼应:三而竭——齐人三鼓;吾视其辙乱——下视其辙;望其旗靡——登轼而望;故克之——齐师败绩;故逐之——遂逐齐师。3。人物刻画鲜活、生动,突出人物性格特点。采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4。对比衬托:鲁庄公的鄙对比衬托曹刿的远谋。其他重点看板书;重点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十三。《邹忌讽齐王纳谏》:本文通过叙述邹忌委婉地归劝齐王接受他人的批评意见并最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说明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大治。其他重点看板书

       写法:以家事喻国事;类比论证;三叠法 十四。《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论证过程:归纳论证。

       道理:困境出人才。成语:玩物丧志

       多难兴邦

       论证方法:类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十五。《鱼我所欲也》

       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十六。《马说》: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痛恨。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主旨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写法:托物寓意。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十七。《核舟记》文章通过介绍核舟,热情地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王叔远卓越精湛的雕刻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写法:1文章对核舟的介绍井然有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正面对背面,逻辑顺序中有空间顺序。2采用总分总的形式结构全文。十八。《大道之行也》:文章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明祈盼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十九。《五柳先生传》:文章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扬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第五篇:西游记主旨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受明代心学思潮影响的、以发掘自我生命根性去体悟天地玄奥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所写的取经历程可以看作是对人的信仰、意志和心性的挑战以及应战和升华的历程,它破除了三教教义的神秘性和严密性,升华出超宗教的自由心态,使小说充满了诙谐和奇趣。文章从神话形态、神魔观、神话想象、哲理意蕴、叙事结构和方法等方面,论述了《西游记》在中国神话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它标志着中国神话文化的划时代转型,是中国神话文化的大器晚成之作。

       一 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器量和品性,使整个文化思潮在宋元、尤其是明中叶以后,趋向儒、佛、道三教归一。三个在渊源、本质、地位、命运上互异的宗教流派,于争执正统和教理互借之中,都在“心”字上大做文章,都讲究性命之学,并认为心性问题是三教的“共同之源”。这种排除华夷之辨、正统异端之争的多教共源论,实在是西方世界历尽宗教战争苦难的人们所难以想象的。而当我们从文化角度探讨《西游记》之时,是绝不应忽视这种民族器量和思潮流向的。

       三教互渗而殊途同归地探讨心性,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疏离繁琐的教理和词章考据,返回到主体本性,而又以这种主体本性去契合天地玄秘的内在要求。它依然是一种天人合一论,只不过是以“心”为中心的天人合一论。最早反映这种文化潮流的趋向的是唐代禅宗六祖慧能从“即心是佛”的角度来契合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而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则以“致良知”这个心学精蕴,去阐释和实践孟子之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1]的古训。元、明道教的主要派别全真教在创教伊始的金代,便主张“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把《孝经》、《心经》和《道德经》作为其徒众的讽诵经典。这一点,只要比较一下唐玄宗主张“三教并列”时,自注《孝经》、《道德经》和《金刚经》颁布天下,就可以明白它以《心经》取代《金刚经》,适可成为“三教归一”实际上是“三教归心”这股潮流的极好象征。

       这种三教归一,借发掘自我的生命根性去体悟天地玄奥真谛的文化思路,也是《西游记》汲取当时的文化思潮而创造神话世界的基本思路。由于这部神话小说是以唐僧取经作为贯穿线索的,行文间对佛教的褒扬似乎多于道教,其实不然。写孙悟空在车迟国与虎力大仙等的斗法,贬抑的是道教的符箓派;在比丘国识破白鹿精以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心肝作海外秘方的药引,贬抑的是道教的外丹派。但对于主张性命双修的内丹派,反而是认同的。这不仅表现在书中多用心猿意马、金公木母、婴儿姹女、灵台方寸一类比喻性术语,而且一些诗词也取自道禅融合的典籍。比如第十四回的卷首诗:“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心法身佛。”便是点化了宋代道教内丹学集大成者张伯瑞的《禅宗诗偈》中的《即心是佛颂》:“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说。若知无佛亦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在三教教义混杂漫漶之中,《西游记》关注的一个焦点是《般若心经》。这一点是有玄奘本传、佛教史籍和志怪传奇诸方面的根据的。比如慧立、彦悰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写道: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玄奘)是时顾影唯一,心但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初,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污,愍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直。病者惭愧,乃授法师此《经》,因常诵习。至沙河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得全去,即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

       值得注意的是,《西游记》第十九回写唐僧西行在浮屠山上受《心经》,把本是心性修持的行为,幻想成了奇遇乌巢禅师的情节。浮屠即梵文Buddha,亦译“佛陀”,以此命名受《心经》之山,可见此经之关键。《心经》讲究破除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的“六尘”即“六贼”,以达到心无挂碍的“五蕴皆空”的精神境界,被小说称为“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那位在香桧树的柴草窝上修行的禅师跳下来授经,声称“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应该看到,这是《西游记》神话思维的一个精神纽结。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把西行取经的艰难历程,当作是对人的信仰、意志和心性的挑战以及应战和升华的历程来解读。这个纽结是整部神话小说的隐喻所在。唐僧在西行的第一站法门寺,与“众僧们灯下议论佛门定旨,上西天取经的原由”,听众僧谈及水远山高,毒魔恶怪难降,“三藏箝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点头几度”,然后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其后从第十四回到第二十二回,是讲述收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龙马三徒一骑。而收伏孙悟空之始,即遇上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六位剪径大王,隐喻着《心经》所谓破除“六贼”之义。在收伏猪八戒与收伏沙僧之间,遇乌巢禅师受《心经》,同时还做一篇偈子,对心与法的关系作了强调和解释:“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在这种反复铺垫、反复强调的叙述以及放射性的神话隐喻之中,不难理会到,唐僧西行取经的第一步骤,乃是外之收伏三徒一骑,内之服膺《心经》。三徒一骑以及《心经》,构成一个完整的神话哲理体系,具有持心伏妖、降伏外魔和内魔的功能;而且在这个体系中,《心经》起了精神统摄的作用。整部小说在行文中不断地呼应着这个精神纽结,比如第四十三回到达黑水河,第四十五回车迟国斗法,第八十回黑松林遇难,第九十三回临近舍卫城祗树给孤园。其间值得注意的是,唐僧闻黑水河水声而心惊,孙悟空劝他记取《心经》,“祛褪六贼”,方能“西天见佛”;快到给孤园时,孙悟空自称“解得”《心经》,唐僧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也可以说,正是由于“解得”《心经》在这个神话结构中的位置,前人才会说:“《西游》凡如许的妙论,始终不外一个心字,是一部《西游》,即是一部《心经》。”[2]

       对于中国近古这个愈写愈大的“心”字与《西游记》的关系,古今论者不乏某种默契。《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在第一回猴王寻访到须菩提祖师的住处“灵台方寸山”时,夹批“灵台方寸,心也”,又旁批:“一部《西游》,此是宗旨。”随之夹批“斜月三星洞”,谓:“„斜月‟象一勾,„三星‟象三点,也是心。言学仙不必在远,只在此心。”在第十三回唐僧说出“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之处,旁批“宗旨”二字,并在回批中说:“一部《西游记》只是如此,别无些子剩却矣。”这些评点的独到之处,就是揭示小说的“宗旨”在“心”字。鲁迅没有读到李评本,但他的意见与此不谋而合:“假若勉求大旨,则谢肇淛(《五杂俎》十五)之„《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数语,已足尽之。

       《西游记》的文化思想研究,应该说是从百回本一诞生就开始了。

       据我们所知,最早的《西游记》祖本上原有一篇无名氏的《叙》,明确指出了小说写的是:“狲,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八戒,其所戒八也,以为肝气之木;沙,流沙,以为肾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三藏,以为郛郭之主。魔,魔,以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颠倒、幻想之障。故魔以心生,亦以心摄,是故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之太初。即心无可摄,此其以为道之成耳。此其书直寓言哉!”(陈元之《西游记序》引)从陈元之所引的这一段大意来看,原《叙》说明了《西游记》中所有的人物和神魔都是人体的心理和生理因素的象征和比喻,而降妖除魔即是在修炼自己的心性而要达到无心无摄的太初境界。这样,《西游记》就是一部修心证道的著作,通过神魔的形象和变化来蕴含心灵修炼过程的寓言书了。

       但是,到了稍后唐光禄的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情况便有所不同了。唐光禄买下这部小说,觉得非常奇妙,便请了一位“好事”的“华阳洞天主人”来校订,重新排定了卷目次序。在这位好事者的眼里,《西游记》不再是一部修心证道的书了,只是一部纯粹好玩的小说而已,所以他便删去了原来的《叙》以及描写唐僧出世四难故事的“第九回”。多亏是为《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作序的陈元之有些眼光,才保留下一段原《叙》中的文字,使我们能够知道对《西游记》小说最早的文化研究情况。

       陈《序》又说:“彼以为大丹之数也,东生西成,故西以为记。彼以为浊世不可以庄语也,故委蛇以浮世;委蛇不可以为教也,故微言以中道理;道之言不可以入俗也,故浪谑笑虐以恣肆;笑谑不可以见世也,故流连比喻以明意。于是,其言始参差而倜诡可观,谬悠荒唐,无端涯氵矣,而谈言微中,有之心,傲世之意。夫不可没矣!”这里完全是陈元之自己的观点了。他认为《西游记》小说的之所以着意于“西游”二字,是出自大丹之数的“东生西成”的说法。金丹学认为,金丹出产在东方,却必须到西方培养,才能成就;还必须再回东方,才能得到永固。这段话正好与张伯端《悟真篇》中说的相符合:

       金翁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

       认得呼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

       所以小说中孙悟空西游学法,唐僧西游取经,其目的都是要把从东方生出的金丹送到西方去长成,然后再取回送到东方来。“西以为记”,就是陈氏对于书名“西游记”三字的解释。为什么非要用神魔形象和虚幻故事来表现人生的真理,而不用庄严的语言文字呢?因为在这混浊的世界里是无法用庄严的语言进行教化的,所以只好用那些世人容易接受的形式来表现。然而,那委蛇浮世的方法毕竟不能达到教化的目的,所以便用一些关键的词语——“微言”,来画龙点睛,揭示真理。但是,俗人的耳朵是无法听懂这些微言大义的,只好浪谑笑虐,自己放荡心胸。不过,内心深处并不是仅仅为了放荡自己的心胸,求得精神上的自我超越而已,他的目的还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了解自己的觉悟境界和精神升华,所以便再煞费苦心地使用比喻、象征、暗示、影射等手法来阐明自己的心意。这样以来,也只能同先秦时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庄子一样,说出些谬悠之言、荒唐之语,茫无端涯,却能句句与道相合一,直指人心。

       陈氏从中看出了的用心良苦,所以不顾当时一般人的反对和不理解,保留了祖本上的原《叙》,使我们今天能够领略到当时《西游记》研究的一些真实情况。他在《序》中说道:“余维太史、漆园之意,道之所存,不欲尽废,况中虑者哉!故聊为缀其轶叙叙之,不欲其志之尽湮,而使后之人有览,得其意而忘其言也。”可见,陈氏是以老子、庄子的著作为榜样,以“道之所存,不欲尽废”为己任,因而要把《西游记》中的真实含义和文化内涵揭示出来,让更多的人得到觉悟和好处。正是他自己在这一点上与小说的达成了默契,所以才把被删去的祖本上的《叙》辑出来加以发挥,从而使小说的创作宗旨不至于全部湮没,使小说的读者能够得到其本意,而忘掉它所采取的形式和语言。

       世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的校订者,对于陈氏的观点是持反对态度的:“此东野之语,非君子所志。以为史则非信,以为子则非伦,以言道则近诬。吾为吾子之辱!”照此理解,《西游记》不是寓言,不是哲学,不是证道,而完全是村野农夫的无聊说法,成了一个四不象的东西,绝非正人君子所为。这种理解并不奇怪,因为在《西游记》出现之前,除了一些短篇志怪小说以外,还没有过这样一部从整体结构到人物形象都体现了丰富文化内涵的寓言小说,那些正统的儒学之士还没有接触过这种创作方式,所以要一概斥之为村野之言,不值得研究,请看陈氏是怎样回答的:

       否!否!不然!子以为子之史皆信邪?子之子皆伦邪?子之子、史皆中道邪?一有非信非伦,则子、史之诬均,诬均则去此书非远。余何从而定之?故以大道观,皆非所宜有矣。以天地之大观,何所不有哉!故以彼见非者,非也;以我见非者,非也。人非人之非者,非非人之非,人之非者又与非者也。是故必兼存之而后可,于是兼存焉。

       陈氏认为所谓正史并非都可相信,诸子百家并非都合乎伦理,这些正史和诸子并非都与中道相融合。一旦这些正史和诸子有了不合伦理和不可相信的东西,那么它们与《西游记》小说又能相差多远呢!因为大道无言,所以从大道而论,一切虚妄不实的东西都不能要。但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因而文学作品也应该是无奇不有的。那么,从他的立场或是从我的立场去看问题,本身就是个问题,绝对无法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判断。一个人批评别人的时候,是站在自己立场上的,但如果换到别人的角度来看,也许事情就成了相反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怎样的理解,决不能只限定一种观点。陈氏以自己的认识层次和批评眼光使得金丹学证道说、寓言说的观点得以兼存。陈氏这种豁达通融的文化胸怀,是值得赞赏的。

       尽管通过陈氏的努力,使得《西游记》祖本上的旧《叙》能够保存下来,但他却改变不了人们的传统习惯。那位“好事者”还是把不该删的删了,不该动的动了,这代表了一般文人所给予的评价。

       再后,李卓吾等人的离经叛道的进步思想为通俗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观点、新思路。尽管那些正统文人视他如仇敌,但他的学术解剖刀毕竟戳破了封建思想的伪装,在很大程度上,还文学以本来的面目,冲淡了儒家的陈腐气息。由他点评过的文学作品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而有些书商便请人冒充他的名字而点评小说,以便从中牟利。《西游记》这部热门书自然也不会例外,由叶昼伪托的《李卓吾批评西游记》即是其中之一。他在第一回的总批中说:

       读《西游记》者,不知宗旨,定作戏论。余为一一拈出,庶几不埋没了之意。即如第一回有无限妙处,若得其意,胜如罄翻一大藏了也。篇中云“释厄传”,见此书读之可释厄也。若读了《西游》厄仍不释,却不辜负了《西游》么!何以言释厄?只是能解脱便是。

       显然,这是针对那些视《西游记》为游戏之作的观点而发的,陈元之《序》中就提到了这种观点。他在“灵台方寸山”旁批曰:“一部《西游》,此是宗旨。灵台方寸,心也。”又在“斜月三星洞”旁批曰:“斜月象一勾,三星象三点,也是心。言学仙不必在远,只在此心。”这种诠释,显然是受到当时陆王心学影响的结果。

       叶昼也懂得一些性命双修的奥妙,因为性命之学在明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一般的文人也都会接触到一些。如他在第二回的总批中说道:

       《西游记》极多寓言,读者切勿草草放过。如此回中“水火既济,百病不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俱是性命微言也。

       这种认识又显然接受了《西游记》小说祖本原《叙》中的说法,把它当成了寓言小说,而且讲的都是有关人生“性命”的微言大意。“水火既济”和“百病不生”都是道教金丹学所要研究的人体生命科学的名词术语,叶昼看出了其中的奥妙不仅仅在于热闹的故事情节,而在于关键地方所标示出来的微言大意。但是叶昼并不一定就精通道教的金丹学,所以他所使用的本子还是世德堂刊刻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而且还删去了陈元之的那篇《序》,于是有关金丹学寓言的蛛丝马迹便大都被他忽略了。不过,李评本还是新增了一篇袁于令的《西游记题辞》,其中说道:

       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魔非他,即我也;我化为佛,未佛皆魔,魔与佛力齐而位逼。丝发之微,开头匪细。摧挫之极,心性不惊。此《西游》之所以作也。

       这里说小说的文字是极为幻巧奇妙的,而奇幻的故事却表现着极为真实的道理。也就是说,是把极为深刻的宇宙人生真谛通过极为虚幻的文字和形象来加以表现的,是一部寓言文化小说。这与陈元之的《序》也是一脉相承的说法。说真话不如说胡话,因为人们最忽视的就是真话。说佛不如说魔,因为人们最害怕的东西就是魔。其实,真假只是一念之差,佛魔本来没有差别,正如小说第十七回观音菩萨对孙悟空说的:“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所以说,书中的魔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心理和生理中的不良因素。克服了不良因素,自然也就成佛而得解脱了。人们没有成佛之前,也都是魔,魔与佛力量相等而位置相近,只在丝毫之间。如果一个人能够一开始便重视修行,保持本性,即使是遭受挫败到极点,也能够使心性不惊,无有颠倒梦想,那就是佛了。袁于令认为,这就是创作《西游记》的目的所在。接着,袁氏又说道:

       说者以为寓五行生克之理、玄门修炼之道。余谓三教已括于一部。能读是书者,于其变化横生之处引而伸之,何境不通,何道不洽!而必问玄机于玉匮,探禅蕴于龙藏,乃始有得于心也哉!

       当时的文学批评家们或者认为小说是写五行生克道理的寓言,或者是写道教玄门的修炼道理的寓言。可见,当时的《西游记》文化思想研究就十分活跃,而且与祖本《叙》中说的是源流一脉。然而,袁于令的说法就更加深入了一层。他不仅能够分别从各家宗教的角度来理解,却还能够从一个全面整体的角度来认识,所以就抛弃了各家的偏执,而得到了一个全面的领悟,认为《西游记》中包含着所有宗教的教义和境界,表现了宇宙和人生的全部真理和内涵。值得注意的是,袁氏从三教合一的立场出发,指出《西游记》的主旨中存在着金丹学家所谓的《玉匮》,它揭示了天地金丹的玄机奥妙;存在着佛教学者所谓的《龙藏》,它包含着禅蕴真谛。

       此外,袁氏还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研究《西游记》,他在《题辞》中说道:

       至于文章之妙,《西游》、《水浒》实并驰中原。今日雕空凿影,画脂镂冰,呕心呖血,断数茎须而不得惊人只字者,何如此书驾虚游刃,洋洋洒洒数百万言而不复一境,不离本宗。日见闻之,厌饫不起;日诵读之,颖悟自开也!故闲居之士不可一日无此书!

       将《西游记》与《水浒传》相提并论,可见当时人们对这两部书的高度评价。一般文人费尽了心机也诌不出惊人的一个字,而《西游记》小说却满是惊人语,凭空生出,游刃有馀。洋洋数十万言,却没有一次重复出现的境界,没有一句话离开了本题宗旨。每读一次都会有很大的收获,不仅可以得到艺术的鉴赏和审美的体验,更能够得到解脱和觉悟。至于所谓“闲居之士不可一日无此书”,则是指审美愉悦、开启颖悟而言,并不认为《西游记》是无聊的游戏之作。

       明代末期,《西游记》和《水浒传》等古典名著风靡天下,影响广泛,也使当时的著名学者有所注视。比如谢肇氵制在他的《五杂俎》卷十五《事部》中说道:

       小说野俚诸书,稗官所不载者,虽极幻妄无当,然亦有至理存焉。如《水浒传》,无论已。《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

       他首先肯定了小说的语言虽然虚幻妄诞到了极点,但其中却蕴含着至真之理,《西游记》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谢氏认为以孙悟空的心猿代表心中的元神,以猪八戒代表意识的奔驰。所以,小说一开始便是心猿的放纵,上天下地,无拘无束,谁也管制不了。等到后来,只有一个《紧箍儿咒》把他管制得服服贴贴,至死靡有他心。谢氏从孟子说的“求其放心”出发,主张人心不能放纵,必须把放纵在外的心神收伏禁制,然后才能够摆脱世俗而成为圣贤。不管谢氏的理解是否完全合乎小说的本旨,但他看出了其中所蕴含的修养心性的文化思想的意义来。

       还有一位学者盛于斯在他的《休庵影语·西游记误》里说道:

       余幼时读《西游记》,至“清风岭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谈诗”,心识其为后人之伪笔,遂抹杀之。后十余年,会周如山云:“此样抄本,初出自周邸。及授梓时,订书以其数不满百,遂增入一回。先生疑者,得毋是乎!”盖《西游记》极有深意,每立一题,必有所指,即中间斜诨语,亦皆关合性命真宗,决不作寻常影响。其末回云:“九九数完归大道,三三行满见真如。”九,阳也;九九,阳之极也。阳孩于一,茁于三,盛于五,老于七,终于九。则三、九,数也。不用一而用九,犹“初九,潜龙勿用”之意云。三三、九九,正合九十九回。而此回为后人之伪笔,读者皆不可辨。

       这里讲的是版本学的问题。如果说《西游记》的确在结构上采用了九十九回的话,那么小说的要自觉地承担东方传统文化的载体的创作宗旨,也就不言自明了。近日,首都师范大学的侯会教授从缩微胶卷的金陵世德堂刊本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上,发现了挖补增删的痕迹,也许能够证明他的这一观点。盛氏对于小说的文化思想研究的贡献,在于他强调指出了有极深刻的旨意,每立起一个题目都会有所指示,即使是那些插科打诨的文字,也都与金丹学的性命真宗相关合。

       在整个清代,世德堂刊刻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和《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本子流传既久,加上杨致和的《西游记传》和朱鼎臣编辑的《西游记释厄传》等书的流传,人们便从中看出了许多破绽来。例如,第九十九回唐僧所经历的八十一难中,那出世的前四难故事在整部书中没有落到实处,不合常情。对此首先发难的,是西陵残梦道人澹漪子汪象旭的《西游证道奇书》。他在第九回的批语中说道:

       童时见俗本竟删去此回,杳不知唐僧家世履历,浑疑与花果山顶石卵相同。而九十九回历难簿上劈头却又载遭贬、出胎、抛江、报冤四难,令阅者茫然不解其故,殊恨之疏谬。后得大略堂《释厄传》古本读之,备载陈光蕊赴官遇难始末,然后畅然无憾。俗子不通文义,辄将前人所作任意割裂,全不顾凫胫鹤颈之讥。

       这个大略堂古本《西游释厄传》,有可能是那个被世德堂校订梓行的祖本。如果汪氏发现的这部《释厄传》就是朱鼎臣编辑的《西游记释厄传》,那也可能与世德堂本出自同样的祖本。所以,汪氏便依据这部《释厄传》中记载的唐僧家世履历,增补了“第九回”,遂使小说有了比较完整的全貌。汪氏只注重了故事的情节,而忽视了其中的关键术语,删去了不少的诗词韵文。但他作为一个道人,自然会对小说中所使用的名词术语和情节结构十分敏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他在第一回的批语中说道:

       《西游记》一书,仙佛同源之书也。何以知之?曰:即以其书知之。彼一百回中,自取经以至正果,首尾皆佛事,而其间心猿意马、木母金公、婴儿姹女、夹脊双关等类,又无一非玄门妙谛,岂非仙佛合一者乎!……今观书中开卷即言心猿求仙学道,而所拜之仙乃名须菩提祖师。按须菩提为如来大弟子,神仙中初无此名号,即此可见仙即是佛,业已显然明白。而仙佛之道又总不离乎一心,此心能了悟,则万法归一,亦万法皆空。故未有悟能、悟净,先有悟空。所谓成佛作祖,皆在乎此。此全部《西游》之大旨也。世人未能参透此旨,请勿浪读《西游》。

       汪氏从文本中看出了《西游记》的根本宗旨是仙佛合宗、金丹大道、万法皆空。而融合仙佛、讲心性金丹的,只有全真道一家。丘处机这位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就曾经说过:“吾宗唯贵见性,水火配合其次也。”又说本门功夫是“三分命术,七分性学。”(《长春祖师语录》)他所著的《大丹直指》对于修炼金丹影响很大,于是汪氏便把丘处机当做了《西游记》的。他在第一百回的批语中说道:

       吾不知丘祖当日何所触而发此想,何所会而成此书!传之后世,永为学者证道之标准。即世尊所云“修真之径,正善之门”,无以逾此。如是文字功德,夫岂可殚究乎!观止矣!五圣取经之事毕,丘祖作书之事毕,而道人阅者之事亦毕矣。

       丘处机既然成了,《西游记》自然就成了证道之书,所以汪氏便把书名标明为《西游证道奇书》。应当指出的是,即使把《西游记》的著作权给了丘处机,决不是因为他或者他的弟子写了一部《长春真人西游记》的旅游记,而是因为《西游记》的内容就是表现全真道龙门派丘处机等人的教理思想。如野云主人在《增评证道奇书序》中说的:

       今长春子独以修真之秘衍为齐谐稗乘之文,俾黄童白叟皆可求讨其度人度世之心,直与乾坤同其不朽。……今既得澹漪子之阐扬,后或更有进而悉其蕴者,则长春之心大暴于世而修丹证道者日益多,则谓此本《西游记》之功直在五千、七笈、漆园、御寇之上也可!

       这位野云主人再次肯定认为,《西游记》的是丘处机,《西游记》是一部修丹证道奇书。

       汪象旭是公开从金丹学的角度来解读《西游记》的第一人。他所说的金丹,并不是如小说中所抨击的那些烧茅炼丹的外道所烧炼的丹药,而是象征人类的心性,即是全真道后期的以心性为金丹思想的体现。金丹学家认为,人类的心性至关重要,是所有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和一切意识形态要解决的问题。在儒家叫做存心养性,在道家叫做修心炼性,在佛家叫做明心见性。三家都讲心性,而心性又因为特别重要,所以便以坚固不坏、万应万灵的金丹来象征,从而使三教都统一在全真道的金丹大道中。那位野云主人又谈到了他研读《西游记》的过程、方法和感受:

       余方稚齿时,得读《西游记》,见其谈诡谲怪,初亦诧为荒唐。然又疑天壤之大,或真有如是奇人奇事,而吾之闻见局隘,未之或知也。及夷考史策,则影响茫然。询之长老,佥曰:“此游戏耳,孺子不足深究也。”然余见其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果无其事,则是人者累笔费墨、祸灾梨枣,亦颇费经营构撰而成此巨帙,将安用之?又其中之回目提纲及诗歌论赞中多称心猿意马、金公木母等名,似非无谓而漫云者。既无可与语,唯有中心藏之而已。又数年,既弃置举业,益泛览群籍,见有《黄庭》二景、《混元》、《鸿烈》、《抱扑》、《曷鸟冠》、《悟真》、《参同》诸书,稍加寻绎,虽未测其高深,而天机有勃勃之意。其所论五行缴妙,往往托之神灵男女之间,因忆《西游》之书得毋与此相关会耶!取而复读之,则见其每有针芥之合。余既不娴修炼,访之道流又无解者,亦未遽信以为必尔也。忽得西陵汪澹漪子评本,题之曰《证道奇书》,多列《参同》、《悟真》等书以为之证。及叹古人有先得我心者,第其评语与余意亦未尽同,因重梓乃为增读法数十则而序之。

       不论他的许多阅读方法是否完全得当,他能够长期思考、博征群书、不避疑难、力求读懂文本的精神,则是值得提倡的。《西游记》文本中存在着众多道藏玄书的名词术语,如不加以合理的阐释,就无从探讨的创作本意。

       汪象旭与野云主人的解读是否已经接近了本意,尚待继续研究,但至少解决了许多令人迷惑的问题。这在《西游记》文化思想研究史上是一大贡献。汪氏由于对丹道学的理解以及作品熟悉的程度还不够深入,所以难免存在着不少的纰漏。比如他在第一回的批语中说道:

       若以五项配五行,则心猿主心,行者自应属火无疑。而传中屡以木母、金公分指能、净,则八戒应属木,沙僧应属金。独三藏、龙马未有专属,而五行中偏少水、土二位,宁免缺陷?愚谓土为万物之母,三藏既称师父,居四众之中央,理应属土;龙马生于海,起于涧,理应属水。

       这种说法明显有误,因为书中的金公指的是悟空,如“金公施法灭妖邪”;木母指的是猪八戒,如“木母助威征怪物”;沙僧不是金公,而是黄婆,如“黄婆运水解邪胎”。三个人的身份名称都十分清楚,第八十九回的回目就是“金木土计闹豹头山”。至于白龙马出于西方属金,色白像金,主人肺之呼吸,所以是金;唐僧又名江流儿,江中流的当然是水,而天一生水为老大,所以是师父。这些地方都是汪氏体会不到、有失考察的所在,给后人留下了把柄。

       后来的悟一子陈士斌,比起汪象旭等人,态度更坚决,论述更具体。他在《西游证道真诠》第一回的批语中,首先对“俗儒下士”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对数百年来鄙视《西游记》的现象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俗儒下士识学浅陋,不晓《河》、《洛》无字之真经,未明《周易》、《参同》之妙理,胶执儒书,解悟未及一隅;摈斥道藏,搜览亦皆糟粕。所谓醯鸡只知瓮大,夏虫难与语冰者也。予特悯夫有志斯道而未得真诠,既昧性命之源流,罔达修持之归要,揭数百年亵视之《西游》,示千万世知音之向往。但惜前人索解纰缪,聋聩已久,不得不逐节剖正,以指迷津。

       他之所以写出《西游真诠》,其目的就是要揭示本源,指点迷津,让天下读者都得到解悟与真诠。他进而在第五十回的批语说:

       《西游》一书讲金丹大道,止讲得性命二字,实止是先天真乙之气。……或正言,或反言,或寓意,或设象;或戏谑闲情发本然之理,或冷语微词示下手功夫;或隐指其要诀,或显露其真传。横竖侧出,旁通曲喻。千魔万怪,无非止讲得性命二字,止修得先天真乙之气而已。

       明确提出小说讲的是金丹大道,并概括为人生的“性命”二字。全真道的金丹学认为,这“性命”二字分指两种不同的因素:性是指人的精神本质,命是指人的肉体生命。精神与肉体都来自一个根本,那就是所谓的宇宙本源,即先天真乙之气。人类的生命是由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凡夫俗子们会滥用自己的精神和肉体生命,以至于庸碌一生无所作为。修炼家却要修炼自己的精神和肉体,使这两种心理和生理因素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使自己的人生得到超越和升华。所谓的性命双修,其实就是修得先天一气,与宇宙的大自然规律相合一,即后天返先天或者返朴归真。陈士斌看出了《西游记》小说的主题就是金丹大道,双修性命。但在一般人来说,金丹大道无异是天书文字,其中的境界奥妙是很难理解的。而《西游记》则采用了“正言”、“反言”、“寓意”、“设象”以及“戏谑闲情”、“冷语微词”等方法,塑造了“千魔万怪”的形象,通过“横竖侧出”、“旁通曲喻”的手段来“隐指”、“显露”性命双修的真传。

       陈氏的说法之有理,所以得到了当时尤侗的赞同,并给其书作了一篇《西游真诠序》,有云:

       三教圣人之书,吾皆得而读之矣。东鲁之书,存心养性之学也;函关之书,修心炼性之功也;西竺之书,明心见性之旨也。此心与性,放之则弥于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揆一也,而莫奇于佛说。吾尝读《华严》一部而惊焉。……盖天下无治妖之法,惟有治心之法,心治则妖治。记《西游》者,传《华严》之心法也。虽然,吾于此有疑焉。夫西游取经,如来之教也,而世传为丘长春之作。《元史·丘处机传》称为“神仙宗伯”,何慕乎西游?岂空空玄玄有殊途同归者耶!然长春微义,引而不发。今有悟一子陈君起而诠解之,于是钩《参同》之机,抉《悟真》之奥;收六通于三宝,运十度于五行。将见修多罗中有炉鼎焉,优钵昙中有梨枣焉,阿者黎中有婴儿、姹女焉。彼家采战,此家烧丹,皆波旬说,非佛说也。佛说如是奇者,合二氏之妙而通之于《易》。开以乾坤,交以离坎,乘以女后复,终以既济、未济,遂使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三百八十四爻皆会归于《西游》一部。

       怒书、悟书与哀书

       《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原评]

       江含徵曰:不会看《金瓶梅》,而只学其淫;是爱东坡者,但喜吃东坡肉耳。

       殷日戒曰:《幽梦影》是一部快书。

       朱其恭曰:余谓《幽梦影》是一部趣书。

       [述论]

       四大奇书中,《三国演义》是在写历史,那写的是真人真事。但是,它毕竟是一部小说,所以其中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都一定代表了或者广大读者的某种心愿和理想。比如说,诸葛亮的智慧,曹操的奸诈,关羽的义气,张飞的莽撞,刘备的忠仁等,都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和类型,在读者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全书开头的那首词,真正是大彻大悟之言: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真正能够领悟到其中的奥妙和真谛,也就可以说,没有白读书了。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老师,从他那里可以学到许多许多。

       至于其余的三部小说,都已经在明确地表达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生活了。

       《水浒传》中写的是英雄聚义,不只是在打架斗殴,而所表现的正是人生被迫走投无路时的愤怒和侠义。林冲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忠良好官,从来没有想过要反抗朝廷或者顶撞上司的事情。结果一步步官逼民反,就是不让他安分守己地为朝廷效力,做好本职工作。等到那走投无路的时候,才真正看出了那大丈夫冲冠一怒的白虹贯日之象。

       林冲怒过,鲁智深怒过,李逵怒过,武松怒过,宋江也怒过,吴用也怒过,水浒梁山上的人几乎都怒过。正因为能怒,才能够聚义梁山,替天行道,让贪官污吏胆寒,让百姓良民高兴。但是,人皆能怒,然而却各有怒处,各有怒法,而且各有怒的结果。这就是这一部书的妙处,如何怒,如何怒得妙,如何怒得开心,如何怒得热闹!也许真正看透了《水浒传》的时候,人们也就不会发怒了!

       《西游记》虽然写的是神魔鬼怪,但却不单是为了图个热闹,就如鲁迅等人说的“使人读了但觉好玩而已”。要真是如此,那真正要冤枉死了。他辛辛苦苦地费了那么大的力气,塑造了那么多的人物,就是要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比如说儒教、道教、佛教和其他的易经八卦、阴阳五行、中医经络、生命科学、金丹大道、心性之学等。还怕别人不知道,于是在那回目上、故事中、诗词韵文、提纲总结里专门点明是金丹大道。

       可就是有人因为自己不懂,所以就闭着眼睛说瞎话,否定《西游记》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真是不知道,这些人到底要干什么?《西游记》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不好处?让中国人都了解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认识自己的人生大道,完善自己的心灵,有什么不好处?非要把《西游记》说成是神魔小说,毫无意义,只是好玩,然后才能感觉到心中痛快吗?真不知这些人用心何在呢!

       比如说,小说一开篇回目便是“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第二回是“悟彻菩提

       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这灵根是什么?元神又作何讲呢?再如第七回又诗曰: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这里边说的很清楚了,孙悟空的猿猴形象就是要代表人心的,齐天、弼马都不是他的意思。而且必须与意马合作,再紧缚心猿而牢拴意马,才能够修成大道,与如来成为一体。

       在第五十三回“黄婆运水解邪胎”中,有一首诗云:

       真铅若炼需真水,真水调和真汞干。

       真汞真铅无母气,灵砂灵药是仙丹。

       婴儿枉结成胎象,土母施功不费难。

       推倒傍门宗正教,心君得意笑容还。

       心君指的是孙悟空,土母是沙和尚,婴儿是唐僧与猪八戒吃了水以后肚内结成的邪胎,全讲的是金丹大道的修炼。再如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的一开篇便是一首词:

       义结孔怀,法归本性。

       金顺木驯成正果,

       心猿木母合丹元。

       共登极乐世界,同来不二法门。

       经乃修行之总径,

       佛配自己之元神。

       兄和弟会成三契,

       妖与魔色应五行。

       剪除六门趣,即赴大雷音。

       这里就已经交待了我们,《西游记》小说写的就是金木交并,配合丹元,成就正果。而取经的经乃是得到真正的路径的径,是所有修行的总道路;而成佛所成就的就是自己的元神,不在什么身外西方。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和尚三兄弟,要三家合和;所有的妖魔鬼怪都照应的是五行金木水火土。剪除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的运作,自然也就封住了通往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这六种生命方式的道路,自然就会到达灵山而成就佛果。

       由此可见,《西游记》小说所表现的文化意义,已是含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蕴含是无比深刻的。笔者认为,它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能勘破机关,便能顿悟人生,所以说它是一部悟书。

       其中的奥妙,笔者在拙著《苦海与极乐--西游记奥义》(东方出版社)、《新评新校西游记》(山西古籍出版社)、《心路历程--西游记生命奥秘破译》(山西人民出版社)等中,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了。读者还可以参照即将出版的拙著《西游记详注》、《西游记文化新视野》、《西游记汇评本》以及《西游记之谜365夜》等。

       《金瓶梅》可以说是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生关系最密切的一部巨著,是《红楼梦》的先驱;但是,它的确是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等大型历史、宗教、社会小说转向家庭感情小说的一个过渡阶段。是它把文学小说的笔触,从一个广大的空间摇向了一户市井人家;把那些叱咤豪杰的英雄形象改变成了一个市井无赖的庸俗情调,这无疑是小说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变化。虽然其中不无淫乱色情的描写,但更其中心的基调,却是它表现了人性的灭亡和斯文的堕落,是一曲人生的哀歌。

       当然,从英雄到无赖的转变,本身就是在唱着人性的一曲挽歌。人类有悲壮的壮剧和欢乐的喜剧,但也有悲哀的悲剧。人类社会进入了资产阶级的时代,市井小民和资产阶级分子的堕落,便成为一个社会的主题。

       西门庆有钱有势,自然要挥霍享乐,叫做饱暖思淫逸。虽然有无数的妻妾或者情妇、外遇,但享乐的结果毕竟不是美好的。他贪淫无度,结果还是死在了潘金莲的肚子上,正照应了前面诗中说的“腰间仗剑斩愚夫”。

       还如那小说一开篇的词中说的:

       丈夫只手把吴钩,欲斩万人头。

       如何铁石,打成心性,

       却为花柔?

       请看项籍并刘季,一似使人愁。

       只因撞着,虞姬戚氏,

       豪杰都休!

       英雄再英雄,难过美人关!《金瓶梅》的悲哀,就悲哀在揭露了英雄的真实生活!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性敏多慧,博极群书,复善谐剧,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嘉靖甲辰岁贡生,后官长兴县丞,隆庆初归山阳,万历初卒(约一五一○——一五八○)。

       惟杨志和本虽大体已立,而文词荒率,仅能成书;吴则通才,敏慧淹雅,其所取材,颇极广泛,于《四游记》中亦采《华光传》及《真武传》,于西游故事亦采《西游记杂剧》及《三藏取经诗话》(?),翻案挪移则用唐人传奇(如《异闻集》《酉阳杂俎》等),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几乎改观,如灌口二郎之战孙悟空,杨本仅有三百余言,而此十倍之,先记二人各现“法象”,次则大圣化雀,化“大鹚老”,化鱼,化水蛇,真君化雀鹰,化大海鹤,化鱼鹰,化灰鹤,大圣复化为鸨,真君以其贱鸟,不屑相比,即现原身,用弹丸击下之。

       然构思之幻,则大率在八十一难中,如金浛山之战(五十至五二回),二心之争(五七及五八回),火焰山之战(五九至六一回),变化施为,皆极奇恣,前二事杨书已有,后一事则取杂剧《西游记》及《华光传》中之铁扇公主以配《西游记传》中仅见其名之牛魔王,俾益增其神怪艳异者也。

       又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详见胡适《西游记考证》)。如记孙悟空大败于金浛洞兕怪,失金箍棒,因谒玉帝,乞发兵收剿一节云:

       ……当时四天师传奏灵霄,引见玉陛,行者朝上唱个大喏,道,“老官儿,累你累你。我老孙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一路凶多吉少,也不消说。于今来在金浛山,金浛洞,有一兕怪,把唐僧拿在洞里,不知是要蒸,要煮,要晒。是老孙寻上他门,与他交战,那怪神通广大,把我金箍棒抢去,因此难缚妖魔。那怪说有些认得老孙,我疑是天上凶星思凡下界,为此特来启奏,伏乞天尊垂慈洞鉴,降旨查勘凶星,发兵收剿妖魔,老孙不胜战栗屏营之至。”却又打个深躬道,“以闻。”旁有葛仙翁笑道,“猴子是何前倨后恭?”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第五十一回上《心猿空用千般计》)

       评议此书者有清人山阴悟一子陈士斌《西游真论》〔12〕(康熙丙子尤侗序),西河张书绅《西游正旨》〔13〕(乾隆戊辰序)与悟元道人刘一明《西游原旨》〔14〕(嘉庆十五年序),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然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假欲勉求大旨,则谢肇淛(《五杂组》十五)之“《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数语,已足尽之。所说,亦第云“众僧们议论佛门定旨,上西天取经的缘由,…… 三藏箝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点头几度,众僧们莫解其意,……三藏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对佛说下誓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轮回转,皇图永固‟”(十三回)而已。

       作为具有国际声望的当代著名的符号学家、文学理论家和小说创,意大利学者安贝托·艾柯的理论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的。艾柯先生早年在研究中世纪和托马斯·阿奎那思想方面颇有建树,之后逐渐转向符号学的研究领域成为当代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大师,另外,他还致力于小说写作,创作了《玫瑰之名》、《傅科摆》、《昨日之岛》、《波多里诺》和《洛安娜女王的神秘火焰》五部长篇小说并产生了巨大反响。除此之外,艾柯还对文学诠释活动给予关注,他的阐释学思想对当代西方文论中的接受理论给予了深远影响。尽管艾柯的阐释学研究是附丽于他的符号学研究的,但是仍然为我们深入研究艾柯、研究阐释-接受理论提供了巨大帮助。艾柯的阐释学观点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提倡诠释,反对过度诠释,强调诠释的历史之维,这三个观点在艾柯的前后期思想中分别有明显的体现。早在20世纪60年代,艾柯就在他的知名学术著作《开放的作品》(the Open Work)中提出了欣赏者的重要性以及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交流问题,并以当时意大利的诸多先锋艺术样式为例对此进行了探讨。“开放的作品”理论关注了作品的开放性问题、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交流问题、作品和开放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等问题,将欣赏者和接受者置于重要地位进行考察,对于后来提倡“读者中心论”的学者们具有启发性的价值。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艾柯又针对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极端”解构主义对文本的解读提出了“过度诠释”问题,力图为诠释寻找一种合法的界限,在和读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本文主要运用分析与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艾柯主要阐释学观点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梳理分析以确定艾柯阐释学理论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另外,本文还对艾柯的阐释学观点与阐释-接受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艾柯阐释学理论对阐释-接受理论形成的深远影响——对接受美学和读者反映批评的启发性意义及其思想在由哲学阐释学向文学阐释学的转变中所起到的过渡作用。本文拟解决如下三个关键问题:(1)艾柯的阐释学理论与接受理论的关系问题。此处着重考察艾柯的阐释学理论与传统文论中所突出的阐释-接受理论的异同,并从时间的先后顺序上考察艾柯理论的重大意义;另外,还将对艾柯的“模范读者”与吉布森的“冒牌读者”、里法泰尔的“超级读者”、伊瑟尔的“隐在读者”和费施的“有知识的读者”等“理想读者”提法进行比较,从而考察艾柯阐释学理论的真正出发点及其与阐释-接受理论的实质差别。(2)艾柯思想的转变与成熟问题。此处将从时间上考察艾柯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阐释学理论和他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阐释学理论的差异,进而了解艾柯思想的转变及其理论的纵深发展。(3)艾柯小说创作中的阐释学理论体现问题。此处将结合艾柯的小说创作对他的诠释与过度诠释和“模范读者”等问题进行考察,从而更加详尽有力地为他的阐释学理论的分析提供证明,同时也为我们把握他的理论家和创的双重身份提供了借鉴。论文尝试着将艾柯的理论纳入文学阐释学的理论范畴内进行探讨,突破传统研究中单一关注艾柯先生符号学理论的局限性,迈出具有探索性的一步。

       小说《西游记》的主旨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闹而没有定论的话题。本文运用文本研究和历史考查的方法,在胡适和鲁迅的游戏说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分析论证,提出了《西游记》乃是一部娱乐小说的观点。论文从文本出发,围绕小说情节、人物特点以及小说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从思想性格和创作态度及中国的滑稽美学传统影响的角度来分析论证。论文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主旨研究的回顾,是对以往各种观点的述评,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指出其不足之处,然后在游戏说的基础上提出自已的观点:它是一部“无为而作”的娱乐小说。并对主旨和娱乐小说概念的理解作了必要的说明和界定。第二部分主要从情节和人物性格上来分析。滑稽情节的设计可见其创作宗旨。情节上的矛盾之处和背离生活常理等均可反映小说娱乐搞笑的宗旨。人物诙谐幽默的性格和滑稽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以反映小说滑稽娱人的主旨。第三部分从小说的艺术特色上论述小说的娱乐宗旨。小说具有鲜明的喜剧风格。书中插科打诨式的描写、情节中的嬉笑怒骂和冷嘲热讽、书中无处不在的戏笔都体现了这一宗旨。由于能深刻地洞察世情,看透一切,使他能居高临下,俯视人生,嘲谑人生,调侃世情,从而形成幽默感,创造出滑稽。书中洋溢着蔑视权威的自信、俯视众生的智慧和敢于拿一切开玩笑的勇气和胆魄。此外,小说具有鲜明的童话色彩,也可反映小说的娱乐宗旨。童话的特点就是它的游戏性,在虚拟和模仿中,达到娱乐的目的,没有现实的目的性。小说以动物为主角,且想象奇特,变化多端,运用儿童行为和儿童语言从儿童的眼光去表现儿童的天真稚气,突出儿童天真烂漫的情趣。语言上的插科打诨、揶揄嘲笑也有很强的喜剧效果。第四部分介绍的身世经历、思想性格、创作态度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并介绍当时的文艺思潮,说明这些因素对小说主旨的影响。并指出中国传统的喜剧因素对他和作品的影响和滋养,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这样一部小说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将它置于文学史和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去考查,从而进一步证明小说的娱乐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