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外业务分哪几种[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篇:表外业务分哪几种

       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

       表外业务按其业务内容可分为承诺类业务、担保类业务、委托代理类业务、衍生金融工具类业务及咨询服务类业务。承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时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如承诺贷款业务。担保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连带付款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信用证、承兑等业务。委托代理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收取一定手续费等为目的,接受客户委托,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代理、分销、代客理财等金融服务的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代理债券、代理资金清算、代收代付、代客理财、基金托管等业务。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是指建立在基础金融工具或基础金融变量之上,其价格取决于后者价格变动的派生产品,是交易双方通过对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变动趋势的预测,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照某一条件进行交易或选择是否交易的合约。包括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远期、互换金融等。咨询服务类业务是指以银行拥有的专营许可权或行业优势,为客户提供的纯咨询服务性质的业务。包括理财顾问、委托代保管等业务。表外业务按业务性质可分为委托代理类业务、衍生金融工具类业务、或有负债类业务和咨询服务类业务。其中,或有负债类业务包括承诺、担保、保函、信用证、承兑等业务。

第二篇:表外业务专题

       理论·政策·产业 表外业务专题

       陕西日报 2022年8月19日

       赵正永:全省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金融政策执行者、金融改革推进者、地方金融管理者、金融环境创建者、金融安全维护者的责任。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把金融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听取汇报,加强研究,深入分析形势,进一步加大对金融工作的支持力度。要坚持在高度重视、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和服务功能的同时,牢固树立金融产业的理念,把金融业作为重要产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要求,提出相应的办法和举措,努力实现金融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娄勤俭:“十二五”时期是陕西金融实现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抓住国家金融政策开放的难得机遇,紧紧围绕把西安建设成区域性金融中心、把关中建成金融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把金融产业打造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的总体目标,以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创新、引导聚集民间资本、做强地方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安全稳定为着力点,加快建设机构

       密集、市场完善、创新活跃、科技先进、服务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编者按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表外业务在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其取得的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金融一直都是我省经济的“短腿”,表外业务发展落后,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较为明显。本期周末讲座邀请到北京银行西安分行行长赵政党,为我们讲授表外业务专题。本报撷取其中重点加以摘登,以飨读者。

       专家讲义摘编

       一、表外业务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狭义的表外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担保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诺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承诺类业务是

       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

       广义的表外业务指在资产负债表中计量,通过场内、场外交易市场、银行体系内、同业市场、通道业务市场或非标产品发行的各类债券、计划、理财产品,有可能对银行信用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类业务。

       广义的表外业务的部分种类摘录如下: 1.标准化债权融资业务

       4.网络金融。当前我国网络金融主要有以下六种模

       式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与金融门户。网络金融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2022年以前,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主要体现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帮助银行“把业务搬到互联网上”,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互联网金融谈业务。第二个阶段是2022年后,网络借贷开始在我国萌芽,第三方支付机构逐渐成长起来,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开始从技术领域深入到金融业务领域。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2022年人民银行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了规范发展的轨道。第三个阶段从2022年开始。2022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件”,是网络金融得到迅猛发展的一年。自此,P2P网络借贷平台快速发展,众筹融资平台开始起步,第一家专业网络保险公司获批,一些银行、券商也以互联网为依托,对业务模式进行重组改造,加速建设线上创新型平台,网络金融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二、近年银非标债券表外业务模式的演变 2022年,票据买入返售、直接融资工具为主要模式。

       2022年:同业-理财-信托模式。通过银行理财资金借助信托计划向企业发放信托贷款,而利用同业资金价格低,通过金融机构的同业投资行为,投

       资银行理财产品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2022年:以释放信贷规模为目的,借助本行理财资金,通过信托公司买断银行信贷资产,释放本行贷款规模。

       信托公司买入银行贷款——发行信托计划——银行理财投资信托计划——理财产品行货内发行。

       2022年:同业代付大量兴起,一段时间内,同业代付所依托的国内信用证替代了信托贷款、银行贷款。

       2022年:同业投资嫁接金融资产买入返售成为主流,两方、三方交易模式富于变化。银行理财嫁接金融资产交易所委托债券权投资也成为表外融资重要方式。

       2022年:委托投资、买入返售、同业投资等各类模式并存,表外业务变化更多,同一模式持续时间更短,券商资管计划、基金资产管理计划、各类受益权等产品和交易被灵活运用。

       三、近年来针对表外业务的监管措施主要包括:

       《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及《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要点:银信理财转入表内,计提拨备。

       《进一步规范银行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要点:真实转让。

       《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要点:委托行将委托同业代付的款项进表核算。

       《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点:明确非标债券定义和范围;理财资金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

       2022年5月16日,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要点:明确了同业业务的概念和要求,大量业务模式实质性叫停。

       2022年5月8日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要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实行专营部门制;明确非标债券业务操作规范。

       四、以西咸为例如何利用表外业务工具解决发展问题

       1.西咸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设区之间,区域范围涉及西安、咸阳两市所辖7县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规划控制面积882平方公里。西咸新区是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区位优

       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教育科技人才汇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实力。要把建设西安新区作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探索和实践以人为本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为把西安建设成为富有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拓展我国向西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发挥积极作用。

       2.西咸新区表外业务情况(1)已合作项目

       截止6月末,北京银行西安分行累计为西咸新区提供资金支持114.65亿元,其中表外融资107.05亿元,提供授信总额85亿元。

       (2)未来2年西咸新区表外业务发展规划 北京银行计划2年内,对西咸新区提供各类结构化融资300亿元,其中计划在基础设施建设平台方面提供融资100亿元、在区内BT项目方面提供融资100亿元、在股权融资方面提供100亿元。2022年在现有基础上再投放。

       西咸新区表外业务专项建议

       西咸新区“两权价款”受益权质押项下融资解决方案:按照西咸新区建设及未来规划,我们认为,西咸新区未来资金需求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金融大;

       二是期限长;三是成本可控。

       方案一:

       承接债务的西咸新区各组团下辖建设公司,亦包括西咸新区自身的建设公司,“两权价款”受益权做抵押,需政府通过相关的法律程序纳入预算

       可选择:

       1.银行主导的非标资产债券融资计划(3-5年)2.保险债权计划(5-10年)

       3.基金公司或证劵公司主导的债券或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周期:

       一般银行2个月左右 保险债权计划3个月左右

       非标资产债券融资计划6个月左右 方案二:

       以“两权价款”估值权益人入股西咸集团企业或公司,市场化运作,利用权益杠杆在银行间市场、债券市场以及银行非标业务市场进行融资。

       方案三

       以“两权价款”估值作为入股劣后级,发起成立西咸城市建设基金,规模初步按100以,未来按300-500亿规模设计。成立后,专门以股权形成投资西咸新区各板块公司,要求专业团队管理,市场化运作。

       典型案例

       商业银行可从传统表外业务方面进行创新,最典型的案例如下:

       1.代理业务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应在巩固已有代理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代理业务的范围。如代理客户收付款、代理融通资金、代理保管业务、代理组建新公司、代理客户会计事务等。它包括代付代收劳务费、管理费、环保费、水电费、房租、电话费、交通罚款等;办理代为支付工资、养老金返还等业务;争取代理发行国债、金融债券、民政部门彩券等业务以及代理国家政策性银行业务。其中,代保管业务主要是密封保管业务,包括保管股票、债券、大额定期存单等有价证券和黄金、白银、珠宝首饰、珍贵文物、契约文件等。这是一项利用银行自身的安全设施,向客户收取保管费的边缘性金融业务。2.开拓委托投资业务。在既有的投融资体制和运作机制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接受机构投资者的要求,以委托投资的方式把资金投放到有关项目和企业中去。如果商业银行能够控制风险,不参与到交易中去,仅发挥中介作用,交易风险由委托人和受益人承担,那么,委托投资业务是值得大力发展的。

       表外业务专题讲座心得体会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江泽林

       一、表外业务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定义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表外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表外业务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通常把这些经营活动称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它们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应当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广义的表外业务则除了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无风险的经营活动,所以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二)主要分类

       1.狭义的表外业务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

       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承诺类包括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等。

       2.广义的表外业务分为标准化债权融资业务(场外交易)、非标准化债权业务、银行理财业务及网络金融四类。

       标准化债权融资业务(场外交易)包括注册交易商协会(人民银行所辖)、理财融资工具(银监会注册)、资产证券化(ABS)三类。其中注册交易商协会(人民银行所辖)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超级短融、私募票据、并购票据、永续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非标准化债权业务包括产权交易所业务、同业业务及通道业务三类。其中产权交易所业务主要指委托债权业务;同业业务包括同业代付/同业偿付业务、同业投资业务、委托投资业务、买入返售业务四类;通道业务包括信托资产管理计划、券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基金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等。

       银行理财业务是指储蓄、保险、证券、基金、外汇、地产等都是理财的途径,与这些途径相关的产品就是理财产品。狭义的理财产品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

       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根据约定条件和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向客户支付收益并按约定条件和比例收取管理费,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由客户自行承担。按标价货币分为人民币理财、外币理财、双币种理财产品三类;按投资方向分为债券类理财、信托类理财、新股申购类理财、代客境外理财(QDⅡ)、结构性理财、商品类理财、信贷资产类理财七类;按收益类型分为保本固定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类、非保本类三类。

       网络金融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

       (三)基本特征

       1.服务与资金没有直接联系。银行的表内活动都是与其它主体之间直接的债权债务交易,但是在从事表外业务活动中并不直接运用自身的资金,属于纯粹的金融服务,从始至终都没有资金借贷关系的发生;对于承担一定风险的或有类表外业务,如贷款承诺、保函担保和承兑等,是为支持申请人而承担的或有责任。

       2.杠杆性较高,盈亏波动剧烈。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具有很高的杠杆性,可能诱发较高的投机行为。相对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衍生金融交

       易具有以较少的资本金,支持较大名义交易金额的特点。所以可以用小数目资金获得大收益,但同时,如果预测失误,也会导致亏损的数目成倍放大,从而使金融市场上的交易量变化剧烈。

       3.交易高度集中。由于表外业务尤其是衍生产品的复杂性和高杠杆性,衍生产品合约在全球通过有组织的交易所或者通过场外交易的形式进行交易,且每笔交易数额巨大,因此对交易者的风险识别、计量、控制和监控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衍生产品交易实际上出现了高度集中趋势。

       4.透明度较低。由于属于表外业务,根据相关会计管制制度,信息披露往往不直接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而是仅仅可能体现为附注;这样,容易导致银行表外交易的信息披露不充分,从而隐藏了风险信息。

       二、发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盈利水平。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经营业务是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其中,存贷款业务是主要经营的业务种类,贷款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

       业银行的利率不断在变动中,存贷款利差越来越小,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利差获利水平不断降低,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适应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开拓新的利润来源渠道,提高利润水平。发展对资本没有直接要求或对资本要求极低的表外业务,使商业银行在不增加资本金甚至减少资本金的情况下,仍能够扩大业务规模,增加业务收入,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二)优化资源配置。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物力资源等,不但可以将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从传统的资产业务扩展到创新的表外业务,而且还可以使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从信用业务拓展到非信用业务,并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机构众多、技术先进、信息灵通、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经验丰富、资金充裕等优势,扩展业务范围,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在新的业务经营领域中开辟新的利润来源。

       (三)降低经营风险。在融资证券化和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资本来源在减少,存贷利差在缩小,同时面临着多种风险。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存贷利差和证券投资的收益,无论是商业银行贷款还是证券投资,都是商业银行

       资金运用的业务,不但存贷款利差日益缩小,而且面临着许多风险。主要风险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这些风险主要是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贷款本息而造成贷款损失,或因所投资的证券难以交易而使银行收入损失,或因不可预期的物价上涨而使银行实际收入下降,或因市场利率变动引起证券价格的变动而造成银行证券投资资本的损失。因此,通过开展表外业务,可以避免、转移和分散商业银行经营资产业务带来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对转移或降低风险具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金融期货、金融期权、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都具有转移价格风险的功能,而备用信用证、票据发行便利等工具则可以分散、降低信用风险。

       (四)增加资金来源。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大都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可转让性,特别是商业银行通过有追索权的贷款出售,可以将流动性差的贷款证券化,从而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加速银行资金的周转。借助于表外业务,商业银行大大弥补了其资金缺口,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商业银行为了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就必须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发展表外业务正是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的行之有效途径。商业银行通过表外业务提供的多元化服务,可以扩大银行的顾客群,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与客户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从而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发展表外业务也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而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包括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和资产负债的规模。开展表外业务,是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可以间接增加资产与负债规模,并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的形式扩大商业银行利润。

       三、我国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证券化、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各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我国在入世后,国内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迅猛,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表外业务呈逐年递增态势。2022年、2022年、2022年、2022年,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分别为33.2万亿元、39.2万亿元、48.7万亿元、57.7万亿元,平均增速达90.4%。二是非标债券业务呈多样化、复杂化发展趋势。从最初的票据买入返售、直接融资工具为主要模式逐步到委托投资、买入返

       售、同业投资等各类模式并存。三是表外业务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较高。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22年的91.86%下降到2022年的51.42%;非银行贷款在人民币贷款中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22年的8.86%上升到2022年的94.48%。

       (二)发展成因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改革创新步伐加快,利率市场化及汇率政策调整逐步展开,金融机构业务向多元化方向演进。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受2022年金融危机后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二是商业银行拓展业务规模的需要。对商业银行来说,一定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商业银行更愿意将存款转移到表外业务中,如理财产品等。贷款额度制约了商业银行直接进行信贷扩张的空间,促使商业银行将贷款证券化或者将其转移到表外,同时商业银行规避信贷规模管控的方式随着监管措施的出台不断演化。据统计,2022年同业代付规模增长近5000亿元,年末余额接近万亿元。2022年8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同业代付业务被纳入表内管理,但之后,商业银行仍存在通过理财产品筹集基金发放委托贷款、购买信托收益权、开展保理等方式,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三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是推动表外业务融资需求的直接原因。

       (三)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金融证券化、金融市场一体化不断发展,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资产业务所占比重及赢利空间不断缩小,我国金融市场中的表外业务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商业银行标准化产品快速增长;二是资产证券化业务逐渐发展;三是网络金融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四、陕西省表外业务发展特点

       (一)我省发债规模及数量在全国占比较小。2022年陕西省社会融资总规模4254亿元,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名,与陕西GDP在全国排名接近,说明融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与全国大体平衡。但无论从发债规模、发债数量还是从发债企业来看,陕西在全国占比均不超过1.7%,远低于GDP在全国的占比。特别是发债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近5年来发债企业共50家,在全国排名24位,这也充分反映了我省的融资能力不能满足我省经济发展的需

       要。

       (二)区域发债规模及数量结构不平衡。我省表外业务融资整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从区域结构来看,西安市经济总量历年来均居全省第一位,其发债规模在2022至2022年同样位于首位。5年间,西安市发债支数、企业户数及发债金额分别为1559.71支、114户及3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1.07%、75.5%及66.00%,呈现出较强的集中化发展趋势。

       (三)企业发债规模及数量集中度较高。近5年来,前十大企业发债规模为1820亿元,占全省82.93%,其中陕煤集团、有色金属集团及延长石油集团三大集团占比达52.54%;前十大企业发债支数占全省的60.25%,三大集团发债支数占比33.11%。数据表明,我省总体社会融资需求较高,但目前企业发债业务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众多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还仅限于常规融资渠道。

       五、我省发展表外业务的政策建议

       (一)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能力,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立足大数据,综合工商、税务、抵质押办理等行政管理平台信息,建立方便、快捷、高效、合法的行政审批流程,降低我省各金融市场交易主体的融资业务合作成本。大力支持搭建银行业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少企业交流沟通成本。紧跟市场需求,提升综合服务理念,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切实提高政府的智能化服务能力。

       (二)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用市场化手段健全市场环境。立足全省经济产业发展情况及特点,着力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具备发展潜力、顺应国家产业政策的优质企业,逐步形成具有陕西省特色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快速积累表外业务增长潜力客户群,形成表外融资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和氛围,提高市场交易效率,为我省表外业务的做大做强奠定坚实基础。

       (三)依托互联网金融变革机遇,打造地方金融机构差异化竞争优势。近年来东部及沿海省市网络金融业务迅速发展,其金融服务覆盖全国作用优势明显。我省应紧跟金融市场发展新趋势,抓住互联网金融变革的时代机遇,积极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线上金融业务。我省三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多年的经营管理中,已形成了自身发展优势,面对互联网金融冲击,应积极发挥同业错位竞争优势,找准定位,加大技术投入,积极探索互联网支付、P2P、O2O等产品开发,不断开发扩大零售业务客户群,形成以网络金融辐射全国市场发展的竞争优势,开创我省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新局面。

       (四)加强金融生态及金融素质建设。注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素质建设,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超前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出版物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为市场交易主体学习金融知识提供便利,有效实现金融产品需求与开发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从而积极推动金融改革与创新。注重金融下地方微观经济的杠杆运用,着力解决金融支持地方经济中不协调、不顺畅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我省金融市场全面发展。

       省政府副秘书长 张光进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我省正处于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快速发展的战略时期,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对金融服务的现实需求也在迅速增加,表外业务作为一种新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我省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必要性

       1、提高银行竞争力

       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以及金融业进一步开放,尤其是近几年来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传统存贷款业务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表外业务具有“或有的”的性质,银行无需动用营运资金就可以获得承诺费、担保费、期权费等收益,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同业竞争的热点所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省商业银行及时推进表外业务发展,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显得尤为重要。

       2、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

       随着我省对外贸易规模的提高以及“走出去”企业逐渐增加,商业银行大型优质客户规避利率风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开始从信贷资金逐步向非信贷型金融服务转变,从传统型产品向表外业务转变客观上需要银行扩展、延伸中介职能,为其提供多功能的服务。商业银行进行表外业务创新不仅符合这一趋势,满足了客户需求,而且拓展了业务经营空间和盈利渠道,符合集约化经营战略目标。

       3、满足社会融资需求

       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上限、存款准备金、贷款额度等监管方式限制了银行资金使用方向。而表外融资属于银行中间业务,不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成本收益及风险权重,也不受额度管理制约,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本占用。随着我省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对金融服务的现实需求也在迅速增加,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常常不能得到完全满足。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或以委托贷款的方式,将资金的需求和供给放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外匹配,“曲线”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既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又实现了银行和客户的双赢。

       二、我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特点

       1、发展迅速。近几年我省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较快,2022年以来,表外业务增速均在20%以上。其中等同于贷款的授信业务是表外业务的主体,规模占表外业务一半左右,年均增速高达24%。与贸易相关的或有项目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发展速度迅猛,近年来同比增速在49%以上。

       2、产品趋于多元。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加

       速的背景下,我省表外、同业、理财等非传统业务不断融合,信托贷款、债权与资产受益权等新型表外融资额成倍增长。2022年工商银行陕西分行向陕煤集团发放股权信托融资110亿元,成为同业同类中单笔规模最大的创新型投行业务。

       3、业务分布集中。受经济发展状况和金融产品运用程度影响,我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突出表现为两个集中。一是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安。以债权业务为例,2022年西安地区发债金额占全省66%,发债企业户数占75%,发债支数占71%。二是向大企业集中。近5年来,我省前十大企业发债规模占全省82.93%,发债支数占60.25%,其中仅三大集团发债规模就占52.54%,发债支数占33.11%。

       4、业务范围比较狭窄。我省各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均有涉及,但发展程度不一,业务品种也有所差异,大多集中在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本外币理财等传统表外业务上,其他如担保、报销承诺、金融衍生工具类等业务开展得比较少,且缺乏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在各类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上发展缓慢。

       三、发展表外业务措施建议

       1、创新表外业务产品,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分析研究,做好客户业务需求调查分析,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设计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表外业务品种。特别要注重开展小企业贷款产品创新,通过国内信用证代付、保理代付、银票代付、信托理财、投资银行等业务,从多方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2、加强科技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一是加快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步伐,加强表外业务理论研究和科技开发水平,不断设计开发和推广表外业务新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实现银行通信、服务和管理现代化。二是面向社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金融机构多渠道引进具有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人员,通过国内外培训、理论研修与实务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对员工进行岗前和在职培训。

       3、加强表外业务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机构应根据市场情况、金融业发展状况和客户需求,严格审查国有商业银行拟开办表外业务特别是金融衍生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成本和收益预测、管理人员配备情况、业务支持系统、操作规程和相关内控机制建设情况,并以此作为表外业务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完善表外业务报告制度,督促商业银行及时报告交易情况和统计数据,规范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及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防范金融风险。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方玮峰

       在全球金融自由化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表外业务在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其取得的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22年,全国表外业务达57.7万亿元,是2022年的1.7倍,三年时间翻了近一番。在陕西省,间接融资仍然是我省主要融资渠道,金融一直都是我省经济的“短腿”,表外业务发展落后,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较为明显,我们要进一步加快陕西省表外业务发展步伐,弥补我们的“短腿”,提高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推动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对外开放发展。

       一、稳妥推进商业银行混业经营

       分业经营是制约商业银行直接参与信托、证券、保险等表外业务的主要原因。2022年,我国银行业

       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为我国商业银行向非银行领域发展提供了便利,推动银行业混业经营,促进表外业务发展。对陕西省而言,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不仅能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而且将为表外业务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审时度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银行、保险、证券之间合作的有利时机,有选择性的加快推进表外业务,不断巩固优化结算业务、代收代付业务、代理业务等传统表外业务,积极探索发达省份较成熟而我省没有或薄弱的表外业务。

       二、优化表外业务发展市场主体

       我省表外业务交易主体还不够成熟,一方面是国有商业银行,另一方面是企业自身。一是要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和开展表外业务;二是要加大对表外业务在社会上的宣传力度,让企业充分认识表外业务,在解决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不断开拓信息咨询、承诺服务、投资理财表外业务市场,扩大金融消费市场,促进表外业务发展。

       三、积极发展表外业务创新

       目前,有一部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已有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与省内外资银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除了要继续稳步发展原有表外业务外,还应创新发展表外业务。一是积极拓宽担保和贷款承诺业务范围,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有银行如果不积极拓宽业务范围,就会失去原有的市场份额。二是积极尝试开办金融衍生业务。在国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金融衍生业务较为多见,这与国外商业银行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分不开的。随着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可以积极尝试开展此类业务,不断丰富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品种。

       四、强化表外业务风险防范和监管

       表外业务在给银行带来新的市场机会和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一是商业银行要抓好表外业务管理制度建设。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开展业务特点,做好表外业务规章制度、操作流程、风险评估等建设,加强对客户信用评估调查,建立客户信用资料档案。二是监管机构要参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原则,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

       成功经验,建立符合我省商业银行经营特点的表外业务风险衡量标准与风险监测体系,严格审查国有商业银行拟开办表外业务特别是金融衍生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和风险控制情况,从源头上控制好表外业务风险。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 蒋跃

       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是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任务。其中资本要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加强传统信贷融资的同时,还应积极开拓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产业与资本的有效融合,为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一、我省工业企业开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以企业直接融资为代表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呈逐年递增态势,表外业务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日趋增长。2022年,全国非人民币贷款融资业务在

       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达到48.58%。我省工业企业开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存在以下特点:

       1、间接融资仍是我省融资的主要渠道。我省2022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4254亿元,位居全国第17位,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55.2%,高于全国平均值3.82个百分点,非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44.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8个百分点。

       2、我省企业发债直接融资规模及数量在全国占比较小。2022年我省信用债累计发行152只,位居全国第21位,累计发行金额位居全国第15位;发债金额占全国1.71%,发债只数占全国1.68%;工业企业发债为50家,位居全国第24位。

       3、企业发债规模及数量高度集中,发展不平衡。我省发债前十大企业占全省发债规模的82.93%,占全省发债只数的60.25%,仅陕煤集团、有色金属集团、延长石油集团这三大集团就占发债规模的52.54%,占发债只数的33.11%。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促进工业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我省在积极培育打造化工、汽车、电子

       信息、新材料、航空航天和医药六大支柱产业和石油天然气及化工、煤及煤化工等6大重点产业集群,政策面暖风频吹,但是资金短缺的瓶颈依然突出。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加快市场化投资融资步伐,善用金融,借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优势,合力形成陕西工业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增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表外业务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工业企业的融资渠道。工业企业应结合自身需求,善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服务,选择不同的业务种类,降低融资成本、盘活存量,解决供销流通环节融资需求,完善产业链财务管理,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同时表外业务也有助于商业银行减少资本消耗、提高经营利润,实现“银企双赢”。

       三、培育支柱产业的政策建议

       1.发挥现有比较优势,扩大企业债规模,推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和深度转化。抓住我省能源工业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和油炼化一体化产业,着力构建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煤制精油化工五大产业链,加快建立从煤油气基础化工产品、再到下游精细化

       工的完整产业链。

       2.发挥特色产业体系优势,借助融资租赁等业务,全力打造新的支柱产业。运用市场化手段和战略思维健全市场环境,尝试建立一批产业投资发展基金,重点培育化工、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六大支柱产业,设立专项产业发展基金,发行重点企业债和企业集合债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3、发挥错位竞争优势,尝试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等业务,创新银企合作发展模式。依托互联网金融变革时代的机遇,结合地方特色,从业务品种、期限、利率等方面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整合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力,建设良好的金融环境,大力推进表外业务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更快捷的服务。

       省科技厅厅长 李明远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发展表外业务是适应商业银行监管(如存贷比管理、信贷额度管理、资本监管等)政策变化的需要,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工具创新的主战场。科技型中

       小企业以其轻资产和高成长性的特征,难与传统贷款形成交集,表外业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广阔空间。2022年我省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为5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42%,间接融资仍是我省主要融资渠道,可见我省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仍有下降空间,表明我省表外业务发展空间较大。发展表外业务,促进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建议如下:

       一、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通过银行表外业务助力科技企业融资

       单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有限,其企业信用的确认与使用一般会受到很大限制,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表外业务,如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贷款承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私募债等获得融资支持,必须集合式发挥作用,因此需要一定的融资平台将科技型中小企业聚集起来,集群式发挥作用。北京、江苏等发达地区均建立有以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市场主体为依托,专门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建议我省尽快组建陕西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实体,34

       辅之以律师、会计、评估等中介机构,构建陕西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切实助力科技企业融资。

       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主体,提高企业通过银行表外业务融资的能力

       企业的融资意愿和融资能力是融资活动的原动力,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有融资意愿,但企业的融资能力并不一定与此匹配。这一现象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中十分普遍,尤其在新近成立的企业中更为突出,所以增强企业融资能力,不断培育企业融资主体十分必要。建议:首先,政府有关部门相互配合针对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全面摸底,按若干关键要素将企业进行分类,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资源数据库,对企业实行分类辅导、动态管理,逐步培养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私募债等等优质科技企业。其次,加强宣传和推介,将各有关部门面向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及时地推送给科技企业。

       三、加强科技企业信用建设,不断优化科技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企业信用是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支撑,企业信用评估是实施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私募债等融资的前提,所以必须加强科技企业信用建设。建议:由省金融主管部门牵头,联合人民银行、工商、税务、土地等部门,建立统一的科技企业信用归集、评价平台,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科技企业征信系统,强化信用约束和披露制度,支撑融资活动的需要。其次,科技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力利保障。建议:相关部门积极鼓励银行特别是科技支行增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引导科技支行在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同时引导和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着力提高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水平与质量。

       省财政厅厅长 张社年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狭义的表外业务同表内的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包括出具保函、开具信用证、承兑汇票等担保类和贷

       款承诺、票据发行融资安排等承诺类两种类型。广义的表外业务是通过场内、场外交易市场或通过金融同业体系相互之间发行的各类债券、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及理财融资工具,有可能对银行信用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类业务。

       截至2022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余额57.7万亿元,相较2022年末增加24.5万亿元,增长73.79%。同期整个银行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为71.9万亿元,表外业务总量正在逼近表内信贷总量。我省在“双推双增”工程的持续推动下,今年一季度,直接融资规模大幅增长,债券融资增速远超贷款增速。初步统计,今年1至3月,全省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融资378亿元,同比增长61.5%,融资量为2022年全年融资量的50%,其中通过发行债券融资338亿元,同比增长50.9%,通过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融资高于同期全省人民币贷款增速34.9个百分点。但从银行间债券市场来看,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超短期融资券、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等债券品种,发行主体集中于国有大型企业。以2022年为例,陕西煤业、陕西交通建设集团、延长石油、陕西高速集团、陕西有色5家大型企业共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量占全省总量的78.6%。中小微企业参与广度、深度依然较低。

       银行表外业务是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必然产物,它作为银行传统存贷业务的有益拓展,在服务实体经济、丰富居民投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2022年国际金融危机也表明,银行表外业务风险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突发性和传染性,容易诱发系统性风险。我们应当认真汲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按照国务院“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一手促进金融发展、金融创新,一手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在充分发挥表外业务积极作用的同时,将其负面影响和风险降到最低。

       一要明确监管思路、推进分类监管。金融监管部门应当摒弃“重表内、轻表外”的传统监管思路,坚持“表内外业务并重”的原则,建立覆盖非信贷和表外资产的全口径分层次资本占用和风险拨备制度。科学分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统筹规划和系统设计,坚持科学合理、务实有效原则,审慎设定分类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推动银行业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

       二要在监管框架内推进产品创新。鼓励银行在监管框架内,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以避险和增利为动力,以促进转型发展为导向,积极创新。支

       持银行在组织流程、风险控制、绩效考核等方面为金融创新留出空间。支持银行加强对金融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对机构和个人的金融创新行为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奖励。

       三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券。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引导其立足小微金融的市场定位。鼓励银行积极开展适合小微企业需求的融资模式创新。

       四要完善我省金融业发展生态体系。紧密围绕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创新、引导聚集民间资本、做强地方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健全地方金融机构管理体制,把金融产业打造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建设机构密集、创新活跃、科技先进、服务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 翟四虎

       近年来,随着金属市场的发展和日益频繁的金融创新的推出,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之外,我国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金融体系已经演变为传统银行业务和表外业务为主导的复杂金融体系。

       一、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认识

       表外业务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

       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不在资产负债表中计量,通过场内、外交易市场或通过金融同业体系相互之间发行的各类债券、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及理财融资工具,有可能对银行信用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类业务。主要包括标准化债券融资业务、非标准化债权业务、银行理财业务、网络金融等。

       表外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表外业务呈逐年递增态势;二是非标债券业务呈多样化、复杂化发展态势;三是表外业务在社会融资规

       模中的占比较高。表外业务的蓬勃发展和频繁创新是一个积极的动向,它反映了我国的金融业正在从单一功能的传统银行向为客户提供包括融资、金融理财、风险管理、价值提升、支付清算等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的新型金融业转型。

       二、规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在金融创新中具有积极的主导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正如全球金融危机所揭示的那样,如果不与时俱进改善宏观金融管理模式,表外业务的发展也可能成为绕开宏观调控、规避金融监管,进而制造金融和经济不稳定的工具。对于蓬勃发展、创新频繁的表外业务,宏观金融管理部门要适应其发展,改进措施和方法,建立新的宏观金融管理体系予以规范。

       一是要致力于提高信息透明度,建立统一、及时、完整的信息搜集和处理系统。表外业务的特点在于“不透明”,因此,对其进行管理的前提,自然是获取充分、及时的信息;二是货币政策急切需要从对数量型的政策工具(准备金率、信贷管理、央行票据等)的依赖上,全面转向主要依靠价格型政策(利率和汇率政策);三是微观审慎政策应该

       全面转向宏观审慎政策。后者的核心是监控所有当事人表内外资产/负债并表后的资产负债表,尤其关注并表后的杠杆率;四是鼓励市场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以补充政府监管的不足。表外业务区别于传统银行业务的特点不仅在于它的“隐秘”,还在于它的变化多端。这使得监管部门面临一个窘境:要么花费巨大的监管成本疲于应对不断的金融创新,要么简单粗暴地实施禁止。事实上,监管可以来自政府部门,也可以来自市场。五是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表外业务“隐秘”和变化多端的特性,往往导致提供服务的银行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损害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成为必要;六是鉴于表外业务的发展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银、证、保的分界,并再次模糊了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界限,为了加强对其监管,改变当前分业管理的架构,推动“一行三会”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政策协调,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以新型融资渠道带动创业

       十八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针对当前存在的就业问题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我

       们要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就业方针积极稳妥地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同时利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全方位的政策帮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开拓思路,利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等新型融资渠道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为我省经济建设尤其是重大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我们要鼓励高校毕业生抓住这个机遇。积极主动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王卫华

       随着金融业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和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金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监管趋严、金融脱媒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传统存贷款业务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促使各大商业银行千方百计拓宽业务范围,增加盈利渠道,表外业务应运而生。因势利导做好表外业务的引导、扶持和监管,是提高我省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和行业竞争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陕西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

       目前,各商业银行在我省开展过的表外业务主要有四大块,一是标准化债权融资业务,如债券发行、理财融资工具等,主要集中在兴业银行、浙商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二是非标准化债权业务,如北金所的委托债权业务,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商行均有业务发生;三是同业代付(偿付)业务以及买入返售业务,主要集中在北京银行以及兴业银行;四是同业投资、委托投资、信托资产管理计划、券商/基金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等业务,主要集中在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

       我省表外业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区域相对集中。从表外业务的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西安,其他地区发展相对缓慢,这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金融产品的推广运用程度以及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关。二是发展速度较快。2022年以来,我省表外业务规模年均增速在20%以上,其中,与贸易相关的或有项目近年来同比增速在49%以上。三是股份制银行创新力度较大。截至2022年6月末,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余款占全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余款的86.11%,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占比47.06%。四是风险程度整体较

       低。各家金融机构通过各类债权质押等风险缓释措施,有效降低了整体风险程度,2022年6月末,陕西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垫款比例仅有0.7%。

       二、我省表外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表外业务发展规模小、层次低,新兴业务发展缓慢,商业银行相互模仿,致使各行表外业务雷同性较高,业务范围比较狭窄,缺少特色和优势产品,经济实体对表外业务的认识和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二是表外业务的风险不容忽视,新兴表外业务与信贷资产的关联度较高,表外资产业务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监管规避和套利行为,并显现出“信贷替代与扩张效应”。信贷表外循环的不确定性、高自由度和低透明性,极大增加了隐性风险。三是风险管理能力不够。商业银行尚未成立专门的部门和机构对表外业务的发展运行进行系统的管理,对种类繁杂的表外业务的风险估测经验不足,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以及衡量方面缺乏系统有效手段,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较大。四是监管亟待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防范、控制、化解和处理制度不健全,现有的检查审计方式不适应表外业务特点,审计和检查的频率、力度和覆盖面有待于进一

       步提高。

       三、促进表外业务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转变经营理念,促进表内、表外业务均衡协调发展。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发展表外业务对优化经营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转变经营理念,及早做好表外业务发展规划,在扩大表外业务份额的同时,做好风险管理,稳步推进表外业务发展。二是重视表外业务的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分析研究,做好客户业务需求调查分析,结合本行经营优势,设计开发符合市场要求的表外业务品种,满足客户多样化的业务需求,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三是完善表外业务风险防范与管理机制。各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都应充分认识业务创新发展过程中蕴含的风险,注重对表外业务的监测和管理,建立完善表外业务风险集中管理机制,促进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的健康发展。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在电子设备、信息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处理和业务系统等方面的建设,打造良好的业务平台;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引进相关业务人才,切实提高人员专业化水平,夯实表外业务发展基础。

       省统计局局长 丁云祥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而能影响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区别于传统的存贷款表内业务,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表外业务指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主要包括贷款承诺、担保、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银行业务等;广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金融服务类业务。

       一、表外业务发展迅速,但需正确认识其实质中的隐含风险

       近年来,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加速的背景下,表外、同业、理财等非传统业务不断融合,信托贷款、债权与资产受益权等新型表外业务融资额增长迅速。截至2022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余额为57.7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8.6%,高于同期各项贷款余额增速4.7个百分点。陕西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势同全国,2022年传统业务余额为2863.6亿元,增长48.2%,较上年提高10.9个百分

       点。委托贷款同比多增297亿元,新型表外业务如“包买让渡”等不断涌现,理财产品持续升温,资金余额达1434.5亿元,比上年增长82.1%。表外业务迅速增长的同时,仍需正确认识表外业务的本质。

       第一,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规避监管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由于央行对信贷总量的严格控制,银行将表内资产业务转移至表外,资本占用较少的表外业务实现了融资需求的满足和银行丰富收入的理想,便于规避监管又实现了资本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第二,表外业务过度发展不利于货币调控和支持实体经济。表外业务衍生的货币流动性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因此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控制其货币供应量,表外业外的资金投放削弱了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审慎管理的效应,可能改变社会资金的流向配置,影响货币调控的实施效果。特别是表外业务中有相当数量是在金融机构间“空转”,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影响了金融对实际经济的支持力度,也增加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第三,不可忽视的隐含风险。表外业务巨大增量的背后是对等的风险,相对于表内业务有事前计风险资本,事后计提拨备等系统的风险防范措施,表外业务的风控缺乏系统管理,主要有或有风险,48

       如信用证、票据贴现、衍生品交易等业务。日益扩张的表外业务量也逐渐增加隐含风险,一旦隐含风险转化为现实风险,很可能对银行造成巨大损失以及理财业务风险。迅速扩张的理财业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全社会的投融资需求,但也蕴藏着潜在风险。部分产品走样成为信贷替代产品,甚至投向限制性行业和领域,规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金融监管,实现监管套利。

       二、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监管,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1、丰富融资渠道,服务实体经济。现阶段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是央行对信贷总量的控制和社会融资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相关部门应引导银行支持亟须资金的小微和涉农企业,鼓励实体经济利用直接融资渠道,合理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各项措施,降低融资成本,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拓展融资思路,破解融资难题

       2、加强监管,系统布置风控体系。首先从观念上重视对表外业务的监管,把表外业务监管放在与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同等重要地位上,修订完善制度

       规定,统一表外业务范围,完善会计核算项目,全面核算表外业务收入,清晰反映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信息,促使商业银行更加规范发展表外业务。二是相关部门应构建健全的表外业务管理架构和风险控制机制,进一步加强系统建设,实现表外业务的审批、风险计量和监测、业务统计等全流程监测,合理控制风险敞口,全面布控表外业务风险,严防风险传染和蔓延。

       3、加强理财产品风险意识宣传。2022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迅速攀升,我省理财市场发行期数、累计筹集额以超过30%的增速大步发展。源于对银行的信任惯性有不少人误以为理财产品等同于存款,不明其中的风险,银行销售人员往往趋利避害,用生僻的专有名词弱化或隐藏潜在风险,一旦理财产品出现风险,银行早已将责任撇清,百姓却深受其苦。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向公众宣传普及理财产品风险知识,并要求在理财合同及宣传彩页等产品的突出位置标明理财产品的潜在风险,避免百姓财产的无故损失。

       省环保厅厅长 王成文

第三篇:表外业务论文

       毕业论文

       学

       院

       金融学院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题

       目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与拓展

       指导教师

       (姓名及职称)

       **** 教授

       [总评成绩: ] 我国商行表外业务的创新与拓展

       金融学院 金融学专业12级6班 张琴20221143

       指导老师:****教授

       内容摘要:在存贷业务发展利润空间缩小及银行全能化的趋势中,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必然选择。另外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快了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步伐,使得表外业务发展缓慢的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进行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经验,详细介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深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缓慢的制约因素,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范围经济进行实证分析,再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做出一些战略构想,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对策

       目 录

       前言·······················································································

       1一、我国商行表外业务的现状···························································

       2(一)商行表外业务内涵································································2

       (二)我国商行表外业务的风险及风险防范·············································

       3(三)影响我国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因素···············································3

       二、我国商行表外业务创新与拓展的现状及障碍性因素································

       4(一)我国商行表外业务创新····························································4

       (二)我国商行表外业务创新与拓展的障碍性因素·····································4

       三、我国商行表外业务的对策及创新性发展············································

       5(一)发展我国商行表外业务的对策····················································5

       (二)我国商行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6

       四、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7

       (一)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的需要···········································8

       (二)参与银行业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8

       (三)参与银行业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8

       五、小结··················································································9

       六、参考文献············································································10

       前言

       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经营范围的扩大,表外业务将成为外国与我国商业银行比拼的新战场。表外业务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目前成为其获利的主要途径,开展表外业务不但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收益,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后,以表外业务创新为代表的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尤为突出。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受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出现了新的高潮,而表外业务方面的创新尤其明显,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表外业务品种,表外业务创新研究成为我国银行界的热点课题。相比西方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在我国开始履行全面开放银行业的承诺之时,我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直接交锋主要集中在表外业务。这也意味着不论从商业银行拓宽利润渠道的角度,还是从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都应该加大力度开展表外业务创新。因此,根据中国银行业开放现状及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策略,将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积极融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以及应对外资银行的冲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内涵及特征

       1.定义及内容

       所谓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OBS),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表外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表外业务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通常把这些经营活动称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它们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应当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狭义的表外业务包括:(1)贷款承诺,这种承诺又可分为可撤销承诺和不可撤销承诺两种;(2)担保;(3)金融衍生工具,如期货、互换、期权、远期合约、利率上下限等;(4)投资银行业务,包括证券代理、证券包销和分销、黄金交易等

       广义的表外业务则除了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无风险的经营活动,所以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要求,广义的表外业务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或有债权(债务),即狭义的表外业务。二是金融服务类业务,包括:(1)信托与咨询服务;(2)支付与结算;(3)代理人服务;(4)与贷款有关的服务,如贷款组织、贷款审批、辛迪加贷款代理等;(5)进出口服务,如代理行服务、贸易报单、出口保险业务等。2.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基本内容

       ①各种担保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

       ②承诺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

       ③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包括外汇)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3.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基本特征

       不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也不占用银行的资金、银行在当中发挥代理人、被客户委托的身份;收入来源主要是服务费、手续费、管理费等。表外业务则的特点为创新的业务,风险较大,这些业务与表内的业务一般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转化表内的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及风险防范

       1.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

       ①在担保中,被担保人由于破产而无法履约,银行作为担保人就要承担债务。②客户违约。

       ③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银行对客户的保证变为银行实际资产的配置。2.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防范

       加强对金融法律法规的建设,保证表外业务的发展有法可依。表外业务经营状况透明度低,银行股东和其他外部人员不容易获得表外业务的真实信息,比较难以有效监督。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首先应从管理制度入手,如建立信用评估制度、业务风险评估制度、双重审核制度等,明确表外业务运作中的岗位分工和岗位职责,确立严格的业务程序和业务条件,将具有信用风险的或有资产业务实行统一授信管理,使各项业务的操、监督者和风险管理者相互制衡和相互约束;其次,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增加表外业务报表,以及时向金融管理当局报告交易情况和统计数据,强化交易透明度;最后,要加强对表外业务的内部审计,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得到切实有效执行。

       (三)影响我国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因素

       1.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习惯了政府的指令性安排,市场竞争意识差,盈利观念淡薄。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开放,商业银行的经营观念有所改变但是仍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传统的存贷等表内业务上,对表外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缺乏动力,没有形成对表外业务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分业经营管理体制的约束

       《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商业银行在涉及证券,保险 业务领域时不能提供相应的综合理财业务。分业经营极大的限制了表外业务的拓展空间,割裂了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使商业银行经营的表外业务品种单一,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受到很大的局限。3.金融市场欠发达

       我国金融市场相对不发达,企业债券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在规模,流通机制等方还都很不完善;股票市场虽然历经改革,有所发展,但仍然存在市场分割,投机严重等问题;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开辟无疑与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及人名币走向完全自由兑换的进程密切相关。担保类,承诺类等表外业务与企业债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的兴衰高度相关。而更高层次的表外业务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服务,理财顾问服务等要以高度发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为依托。金融市场的不发达,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与拓展的现状及障碍性因素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与拓展的现状

       随着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引人关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及预期,资金面紧张时,商业银行打包出售贷款、办理银信合作产品等表外业务迅速扩张,理财品种花样繁多,商业银行借“贷”收费,中间业务收入剧增;而资金面宽松时,受宏观政策导向、4万亿投资刺激等影响,信贷投放出现天量增长,表外业务回归表内,国内商业银行面临资本充足率下降、存贷比升高的局面。2022年初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增加了银行业流动性压力,新一轮“表内转表外”的迹象开始显现,表外业务风险也在上升。由于表外业务风险不在原有监管范围内,为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防范日益集中的风险,银监部门正着手制定发布全新的杠杆率和流动性比率监管要求,将商业银行表外资产流动性风险也置于监管之下。①

       (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与拓展的障碍性因素

       1.市场经济尚不成熟

       目前我国经济尚处于转轨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还不是真正 ① 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 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济主体。一是目前仍采取国有独资的产权形式,二是整个银行体系虽然相继出现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但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尚未打破,所以缺乏一种参与竞争的动力,缺乏扩张和创新的动力。

       2.对商业银行管理的限制

       在经历了银行开办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机构而引起诸多问题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作出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在国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业务和证券业务进行分业规定断的初衷是为了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但却在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一部分表外业务的发展。3.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开展表外业务时因缺乏法律上在支持而无所适从,其所开展的业务有可能遭到监管当局的禁止,因此限制了表外业务的规范开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对策及创新性发展

       (一)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对策

       1.允许商业银行适度的混业经营。

       我国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现状,限制了银行、证券、保险企业之间的业务互通,使得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受到诸多制约。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面对金融业开放后激烈的市场竞争,扩大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允许商业银行适度混业经营,可以提高银行的收益率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发挥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范围经济效应。2.改变经营观念积极稳妥的发展表外业务。

       银行树立多元化的经营管理理念,以表外业务为发展方向实施多元化战略,可以改善财务收入结构,开辟新的收入来源,提高综合经营效益,从而彻底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片面依赖存贷利差收益、收入结构过于单一的经营状况,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3.加强科技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我国商业银行要改变当前的用人机制,大量培养和引进表外业务人才。一方面可以从现有人员中选拔精通业务、善于钻研的人员,安排到表外业务岗位上,对他们进行表外业务方面较高层次的知识培训,为表外业务的拓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面向社会、大专院校、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引进一些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充实到表外业务发展的人才队伍中来,以促进表外业务的管理与发展。同时商业银行应加快电子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开拓创新,始终保持超越同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

       1、银证合作

       银证合作可以使商业银行进行从支付结算到中介代管、金融信息咨询等广泛的表外业务,有利于跨行业的交叉业务创新。当前,我国的银证合作还处于一个低水平的初级阶段,己经创新的表外业务有:(1)银证转账业务

       (2)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3)银行网点代办证券开户业务

       为了更好的发展银证合作,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创新和发展更多的表外业务。在基金行业在我国开展的如火如荼之际。商业银行可以为基金提供资产管理业务。由于信用和资金安全上的考虑,国家规定商业银行是基金的法定托管人和基金运作的监督人,并由商业银行具体办理证券、现金管理以及派发红利等核算业务。此外,还可以与证券公司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进行合作。例如,企业在进行并购、重组以及配股融资等活动时,证券机构提供担保,银行代销证券公司承销的企业债券等。

       二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拓展代理业务的深度和广度。银证合作依赖于金融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建立起更加快捷、安全、准确的电子化系统,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结算能力,为代理证券的一条龙服务打好坚实的基础。代理证券业务,争取实现客户在银行网点办理股票开户、买卖、存取款、查询、销户的一条龙服务;代理基金业务,为客户提供认购、申购、赎回的全程服务,为基金管理公司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服务;代理国债业务,包括凭证式国债的承销、发行、兑付和柜台交易等业务。三是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资产证券化是连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最重要的表外业务创新。目前,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分别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不良债权为切入点,发行了首批资产证券化产品。随着消费信贷规模的逐步扩大,商业银行依然可以从住房抵押贷款着手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从当前的形势来分析,由于市场基础、经济环境、法律制度、信用基础、利益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并没有大规模的运用。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必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2、银保合作

       银保合作在西方金融市场己经不是新鲜的事物。银行保险己经成为一种成熟的销售方式或是一种金融业的经营模式。代销保险业务就是银保合作的交叉产物。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法律框架下,银行业和保险业无法进行较深层次的合作。相关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完善金融机构规范运作的基本制度,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根据我国银保合作的现状,银行保险的创新应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短期内,在分业经营体制下,从初级的代销保险阶段提高到合作开发产品的战略联盟阶段;二是在混业经营体制下,发展为金融控股集团下的深层次合作。

       3、金融控股集团

       从西方国家三业合作的经验来看,金融控股集团或是金融超市都是最终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可通过并购、投资控股、出资参股和新建等方式,从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在内的金融综合经营。但是金融控股集团的合作模式要在混业经营的法律框架下才能真正实行。我国少数的金融集团己经出现了股权上的银证合作模式,如光大银行集银行、证券、保险于一身。但光大银行的形成有其独立的历史原因,和西方的金融控股集团还有些差别。因此是否能作为我国三业合作的高级模式还有待研究。

       四、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迅猛,不仅表外业务金额快速增长,而且表外业务品种也迅速增加。数据显示,2022年1~8月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 行量达到10万亿元,比2022年增长25倍,已达人民币存款规模的13%。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三项表外融资业务占社会融资总量比重从2022年的-2.6%,提高到2022年上半年的27.4%,而信贷占比从80%左右降到53.7%左右,三项表外融资业务规模达到信贷规模的50%左右。在表外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风险点,需要加强规范管理。②

       (一)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的需要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公司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开始从信贷资金需求逐步向非信贷型金融服务需求转变,投资型金融需求开始逐步下降,交易型金融需求和消费型金融需求不断上升,从原来单纯的存贷款业务需求逐步向代理收付、现金管理、管理咨询、资信评估、融资担保、票据发行便利、委托理财、信息服务等综合性服务的金融需求发展;随着个人金融资产的多样化,个人对银行的需求开始从单纯的存款业务转向代理收付、个人理财、基金投资、国债投资、证券买卖、购买保险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发展。目前,我国银行机构与银行同业、信托、证券、基金、保险类机构之间的理财业务合作已全面展开,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也日益丰富。一些商业银行充分动用资金、信息、人才和技术优势,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正在从单一功能的传统银行向提供财富管理、融资、风险管理、价值提升等在内的综合服务型银行业转型,商业银行盈利增长点开始从传统型业务向表外业务转变。

       (二)适应金融市场结构深刻变化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波动幅度逐步加大,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各种长短期有价证券在发行、转让及债权债务的结算等环节上的违约风险不断加大,客观上产生了大量信用担保、避险及套利等需求,促成了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承诺、信用担保、信用证等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

       (三)参与银行业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

       目前,中外资银行逐步由早期的错位竞争转向了更为直接的正面竞争,高端业务、高端客户集中的表外业务成为中外资银行竞争的核心领域。我国商业银行 ② 李钢.“走出去”开放战略与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 表外业务收入占比在10%左右,形成表内表外业务一长一短的“跛脚”状态,而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这一占比达40%以上,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品种约为100多种,而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的表外业务品种数量均在300种以上,我国商业银行在代客理财、咨询、衍生金融产品等表外业务服务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还很大,综合竞争能力不足。

       五、小结

       商业银行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 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商业银行创新的动力: 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 主要来自于它的利益驱动和由此而导致的金融创新: 形不成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和缺乏不断的创新.也就没有商业银行的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商业银行要想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必须不断寻求盈利的新机会, 扩大业务领域。同时还要解脱和减轻加于自身之上的金融约束, 如来源于政府的金融管制、金融业的竞争等外部约束和来源于自己制定的增长率、流动资产比例、资产比率等内部约束。不断的去创新、探索新的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 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客户多方位的需求。此外, 商业银行的创新客观上也需要管理创新来规范, 否则金融竞争就会陷入无序引起震荡。而“ 创新—管制—再创新—再管制” 的交替循环过程,正是金融创新的发展进程。因此, 商业银行的市场创新离不开外部的金融管理创新,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金融管理的创新, 市场创新就难以巩固和发展, 且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也难以有所增长。

       六、参考文献

       [1]李伏安;我国金融创新制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2年 [2]张学波;金融创新环境下的银行监管问题研究[D];东华大学;2022年 [3]沈蕾;金融创新背景下中国金融稳定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22年 [4]陈可,陈尧.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前景研究 [N].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22,(2).[5] 何韵;中国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22年 [6] 刘国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22年 [7] 王维莉;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22年 [8] 许黎惠;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22年 [9] 赵国龙;巴塞尔文件与我国银行表外业务监管[D];大连海事大学;2022年 [10]金花兰;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基础理论及其会计核算研究[D];吉林大学;2022年

第四篇:中国银行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表外业务,从性质上看,也属于中间业务。不过表外业务和一般的中间业务不同,是一种有风险的经营活动。表外项目也被称为“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项目,或者叫“或有资产和负债”,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构成潜在的实质性影响。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都是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通常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

       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

       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中国银行表外业务品种:

       担保类表外业务:信用证业务、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保函业务

       中国银行从事的信用证业务是银行担保业务的一种,主要发生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信用证业务实际是在进出口双方签订合同之后,进出口商主动请求中国银行为自己的付款责任作出保证,是银行信用对商业信用的担保。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是一种传统的银行担保业务,由在中国银行开立存款账户客户签发的,由中国银行同意承兑的,委托中国银行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保函业务是中国银行的传统优势产品之一,是中国银行应客户申请开立的有担保性质的书面承诺文件,一旦申请人与受益人签订的合同发约定偿还债务或履行约定义务时,由中国银履行担保。

       承诺类表外业务: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透支额度等。

       票据发行便利是中国银行在1988年开展的表外业务。他是银行提供的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中期周转性票据发行融资的承诺。贷款承诺是指银行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或者某一时间按照约定条件提供贷款给借款人的协议,属于银行的表外业务,是一种承诺在未来某时刻进行的直接信贷。可以分为不可撤消贷款承诺和可撤消贷款承诺两种。对于在规定的借款额度内客户未使用的部分,客户必须支付一定的承诺费。可透支额度一般指信用卡可以透支的最高数量。可透支额度与持卡人的信用度有关,还款能力越强,信用度越高,可透支额度越高。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远期外汇买卖、远期结售汇业务、金融期货、期权

       远期外汇买卖是指买卖双方按照外汇买卖合同的约定的汇率,在约定的期限进行交割的外汇交易。它是国际金融市场上最常用的避免汇率风险、锁定进口成本的方法之一。远期结售汇业务,是为锁定当期成本,保值避险的首选金融产品,中国银行是国内最早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商业银行。金融期货是指买卖双方在交易所内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就将来某一特定时间按约定的价格或指数交收数量特定金融工具的协定。期权是一种选择权,期权的买方向中国银行支付一定数量的权利金后,就获得这种权利,可于期权的存续期内或到期当天以一定的价格出售或购买一定数量的标的物的权利。

第五篇:表外业务定义

       联合贷款是由两家或数家银行一起对某一项目或企业提供贷款。联合贷款的金额一般小于银团贷款,组织形式比银团贷款简单,没有主牵头行和牵头行之分。一般只有一家银行担任代理行,负责同其他银行的联系,并对贷款进行管理。联合贷款也不采用公开发函邀请其他银行参加银团,而只是几家银行事先经过商讨,分别承担贷款金额,即能组成联合贷款。由于参加的银行少,联合贷款的管理费等费用小于银团贷款,使借款人减少了借款成本。

       信托贷款是指信托机构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制定信托发行计划,募集资金,通过信托计划募集的信托资金,对自行审定的单位和项目发放的贷款。与委托贷款区别:

       委托贷款只是在资金的运用上改变了形式,委托单位的拨款改为金融信托机构的贷款,委托人和用款单位之间的借贷关系变为金融信托机构与受益人之间的信用关系,但这并未改变资金原来的性质。而信托贷款是金融信托机构用吸收的信托存款和部分自有资金,在保证受益人能获得应有收益的前提下,自行选定项目和对象发放贷款,从而具有银行贷款的一般特征,实质上改变了原来资金的性质和用途。

       信托债权是指债权人将其在经济活动中所拥有的象征债权的借据、定期存款单、保险证书、票据等作为信托财产委托受托人催收、管理、运用的信托。

       债权信托是以金融企业及其他具有大金额债权的企业作为委托人,以委托人难以或无暇收回的大金额债权作为信托标的的一种信托业务。它通过受托人的专业管理和运作,实现信托资产的盘活和变现,力争信托资产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

       信托投资(TrustInvestment),是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用自有资金及组织的资金进行的投资。以投资者身份直接参与对企业的投资是目前中国信托投资公司的一项主要业务,这种信托投资与的委托投资业务不同。

       这种信托投与委托投资业务有两点不同。第一,信托投资的资金来源是信托投资公司的自有资金及稳定的长期信托资金,而委托投资的资金来源是与之相对应的委托人提供的投资保证金。第二,信托投资过程中,信托投资公司直接参与投资企业经营成果的分配,并承担相应的风险,而对委托投资,信托公司则不参与投资企业的收益分配,只收取手续费,对投资效益也不承担经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