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大赛介绍及分析技巧

第一篇:案例分析大赛介绍及分析技巧

       一、案例分析大赛介绍

       起源于哈佛大学的商业案例分析大赛是商科学生重要的课余赛事,案例内容涉及市场、财务、战略管理等领域,要求参赛者分析案例并以正式报告的形式提供解决方案,并作现场演示,是一个展现参赛者分析能力、团队精神及沟通技巧的舞台。

       案例分析包含了各种行业特性与商业处境,通过案例讨论可以研究不同领域的问题,增进多方面的管理知识,它不仅可以了解特定公司的特殊问题,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把不同的情况串联起来、融会贯通,进而发展成更具体的、专业性的管理技能。

       在案例分析中,可以锻炼参赛者寻找问题根源的能力,站在高级主管角度寻找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可以锻炼参赛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后,推荐决策时,应着重从案例中提供的相关数量、质量方面的信息中寻找支持论点的证据,从而训练敏锐的观察力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比赛,参赛者不仅可以把自己的观察分析展示出来,供专家及同学评价,以获得检验验证,给个人温故知新及重新评估过去所用方法与经验的机会,也可以学习采纳其他人的精湛见解与方法,来增进自己的知识与技巧。

       案例分析从专业的角度,针对性地深入剖析企业经营活动,有助于企业评价和规划自身经济策略。资深评委坐阵点评,使分析与评估更加权威有力。企业参加高水平的案例分析比赛也可以受益匪浅。

       二、主要的分析工具

       (一)环境分析及主要工具

       1.PEST分析(politics政策、economy经济、society文化、technology技术)

       2.SWOT分析(strength优势、weakness弱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威胁)

       (二)战略管理及分析工具

       1.战略类型(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职能层战略)2.战略分析工具(波士顿矩阵、五力模型)

       (三)营销策略及分析工具

       1.4P(Product、Place、Price、Promotion)

       2.4C(Consu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3.4R(Relevance、Reaction、Relationship、Reward)

       三、撰写案例分析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案例分析不是命题作文,案例分析思考题不等于论文题目,分析要有针对性。

       2、分析案例时方向要明确,切实抓住案例的主旨,分析最核心和重要的问题。

       3、案例分析报告书,不可纯粹就是材料堆砌,面面俱到,应该有分析(运用合适的分析工具)、有推理(运用已有典型案例和经验)、有结论(有肯定有否定,有部分肯定和部分否定,结论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言之有据,逻辑严密。

       4、进行案例分析时最好能做到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5、总结部分要针对案例提出对企业管理有价值的建议。

       6、案例报告书无固定的模板,形式要多样化,不同的案例分析形式也应不同。

       7、注意案例分析报告书格式和排版(标题要简洁明确,行间距、字体大小合理)。

第二篇:“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例分析

       “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例分析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在师生定位方面,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必修二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教材分析:内容史实比较多,牵涉的知识面比较广,按照以往旧教材的教学是不可能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那么本课在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教育理论之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我探究学习知识,既完成了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首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教育理论应该为学习者设计一定的教学目标,不能让学习者在课堂上没有目标的探寻问题;其次,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如何让学生能够有效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三,如何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即探寻的目标或者这个探寻的过程有一个比较好的反思,在以后的学习中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教学流程:具体教学中,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1)新课导入,用播放音乐、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听觉和视觉的享受,引起他们的兴趣顺利进入本课的教学,进而开展有效教学;

       (2)新课的学习,包括问题设置、奇妙展览、分组讨论、等方式完成对本课学习;

       问题设置方面:提供给学生有关手工业经营形态的三则史料并给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回答,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内容的同时,对学生不太了解的“工官”制度重点讲述,加深学生对这一专有名词的理解。

       奇妙展览方面:带领学生进入奇妙的中国手工业博物馆,通过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图片来展示纺织业、冶炼业、陶瓷业发展的基本历程;并让学生按照朝代将表格填写完整,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点拨记忆法提示学生,完成后再将以上表格汇总就成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图。

       分组讨论方面:让学生分成四组,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朝代比较、横向世界比较并结合史实,从手工业部门的分工、技术、规模、地位等角度即从质与量两个方面行分析、归纳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学生发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3)小结演练部分,主要采用地图标记的方式和简单的历史小诊所来检查学生课堂掌握知识的情况。

       评价分析:教与学,顾名思义,两者缺一不可。历史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新课程改革中一再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历史教师应该意识到教学必须摒弃教师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台下当观众的现象,日益高度重视学习这个接受主体,把传递的教师“教”的方法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使教育成为一种十分重视学习个性的活动。所以,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当今历史教学改革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就是力图体现最初的教学思想,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真正调动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

       (一)以情动之,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当今的教学改革中,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开始落到实处。历史教学再不是过去那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相加了,它开始向师生互教互学、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

       (二)以疑启之,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的特点是学生感觉比较乏味,因此教师要将历史中鲜活生动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置情助学。我引用了现在农村保留的较为落后的生产工具的照片,在激发兴趣和引起共鸣中唤起学生主动性。

       (三)以向导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用了探究式教学,而其中精心设疑是关键。本文精心设计了四个问题,环环相扣,设疑导学。

       (四)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内容的设计是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当时正发生了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美国公然抛开联合国发动的战争的行经是对联合国及诡计社会的一大挑战,对于联合国的事物及它起到的作用,学生中一部分会持怀疑的态度,这一问题提出后,引起学生激烈的讨论,设计的内容丰富多彩学生普遍关注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及联合国在环境与发展、人道主义援助发面的事务。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应该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学习的空间,真正的调动学习主动、自主的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课堂不再是唯一接受教育的场所,书本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学生从生活和实践中学习,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开发,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产生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为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第三篇:案例分析-面试技巧

       面试案例分析

       以下是我们挑选的一个到咨询公司应聘的毕业生的面试对答,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并举一反三地运用。

       面试官:你为什么想进本公司?

       毕业生:咨询业在国内是一个比较新的行业,发展前景很是广阔。而且贵公司早在10年前就独具慧眼,在上海建立了分公司,现在已经是最著名的咨询公司之一。如果我有幸加入贵公司,也是对我个人能力的一种肯定。另一方面我也曾经听一位前辈介绍说现在在上海咨询业竞争很激烈,我是一个喜欢接受挑战的人,所以很想进贵公司。

       面试官:那么你具体对哪一个工作最感兴趣?

       毕业生:我最想进的是咨询服务部。这个部门很富有挑战性,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现在国内很多企业都不是很景气,如果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点评:以上是面试中最常见的两个问题。一定要精心准备。该同学明确地表达了对公司以及具体岗位的兴趣。不详细地了解公司的情况是无法从容地回答这样的问题的。)

       面试官:如果其他公司和本公司都录用你时,你怎么办?

       毕业生:对我而言,能同时被几家公司录用,是一件让我高兴的事。我想,对公司而言,希望招聘到优秀而且合适的学生,同样对我而言,也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我会仔细比较各公司的特点包括公司的待遇、工作环境等,并结合我的兴趣和专业,努力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作出最优化的选择。但说实话,这确实是一件比较难办的事情。不知道您能不能给我一点建议。

       (点评:这个问题是公司在试探你加入的意愿是否很强烈,一定要给出明确的回答。该同学的回答显得玲珑有余而主见不够。)

       面试官:你觉得你的哪些方面可以在本公司得到发挥?

       毕业生:我想每一个求知者都希望能发挥自己的所有潜能,而并不仅仅是使用学校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如果我的潜能得不到发挥的话,对公司而言是一个损失,对我个人也是损失。潜能包括对工作的热情、自信、对现代公司的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人际关系能力,高效率的工作,处理危机的能力等等,这是我的理解。就我来讲,如果有幸加入贵公司,会努力争取锻炼自己,发展自己,为公司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也希望公司能提供这样一个环境。我在大学里担任校团委宣传部长,负责过一些大型活动的宣传工作,在公共关系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面试官:请具体谈一谈。

       毕业生:去年我参加了八届全运会组委会与校团委举办的八运自愿者校园招募活动。我们首先利用海报、校园广播做了宣传,然后开了一个情况介绍会,邀请组委会领导和校领导出席,又由以前的志愿者介绍了经验。效果很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点评:以上两个问题是了解你的能力和工作兴趣的问题,应实事求是地回答,注意充分表现自己的信心和能力,但千万不要夸大其词,否则可能自食其果。)

       面试官:你准备怎样把大学里学到的知识用到工作中去?

       毕业生:大学里学到的知识主要是书本知识,当然也有一部分实践知识,主要是课堂讲述的知识以及自学的知识。这些要用到工作中去,一定要结合公司的实际,每个公司都有它自己的特点,譬如说会计,我相信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内部会计制度,所以在工作中也要不断学习。事实上我自己认为我在大学里学到的书本知识并不是我最大的收获,而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个对我很重要,我想在工作中也是如此。

       (点评:这是个可以自由发挥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并以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明就可以。注意言简意赅,条理清楚。)

       面试官:一个人工作与团体合作,你喜欢哪一种?

       毕业生:这个问题我想没有固定的答案,要看工作的具体内容而定。如果是简单的、一个人可以做的工作,大家一起做的话,反而会增加工作的复杂性,在这种情况下,我倾向于一个人工作。反之,在大多数情况下,我愿意团体合作。这个世界的变化很大很快也很复杂,而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有限,团体合作将更有助于有效地实现一个目标。

       (点评: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记住一点:缺乏团体合作及集体精神的人是不能被企业或公司接受的。)

       面试官:你以前在学校里有没有团体合作的经历?

       毕业生:我曾经在学校里参加过戏剧节里边的一个戏剧的具体节目。一个节目首先要有创意,同时也要由校方提供条件,这就有个协调和合作的过程。我的具体职务就是协调人。创意要由编剧化为剧本,然后有一个挑选演员的过程,进而是角色的分配。这里往往也有矛盾。譬如说谁演主角,谁演配角。只有大家一起团结协作,才能使角色之间达到平衡。编剧和演员之间更要合作,因为每一个人对剧本都有他自己的理解,只有当大家对剧本有一个统一的理解以后,才能把戏真正演好。

       面试官:你对自己在出主意、提建议方面有信心吗?

       毕业生:一般来说,没有信心我是不会轻易出主意或提建议的,一个人如果对他自己的主意或建议都没有信心的话,是不可以做好这个工作的。我会尽力把主意和建议阐述清楚,同时听取意见。如果是好的,会坚持;不好,就放弃。但不好不等于没有信心。

       (点评:一个有信心的人在竞争中始终是能够占据上风的,但是要注意:自信不等于自大。)面试成功与否,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面试技巧只能帮助同学们少走弯路,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优势,以便更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面试技巧案例分析

       情景面试题目:某百货公司要聘请一位总经理,招聘方给三位候选者放了这样一段录像:上午9时30分,一家百货商场进来一位高个小伙,他掏出100元买了一支3元钱的牙膏。上午10时整,又进来一位矮个小伙子买牙膏,他掏出10元钱递给售货员,找钱时,他却说自己给的是张百元票,双方起了争执。商场总经理走来询问,小伙子提高嗓门说:“我想起来了,我的纸币上有2888四个数字。”售货员在收银柜中寻找,果真找到了这样一张百元票。

       录像结束,问题是:明知对方在欺诈,假如您是总经理,该如何应付?

       这场情景面试旨在考察候选者的三层素质:洞察力———对事件本质的把握;全局观———对“顾客至上”理念的理解;道义感———对社会上反诚信现象的态度。

       第一位候选者的答案是:首先向顾客道歉,然后当众批评女售货员,并如数找给小伙子97元。这位候选者的优点在于能够从公司大局出发,但其做法有向不法行为低头之嫌。

       第二位候选者的答案是:他会在小伙子耳边说:“哥儿们,我们有内部录像系统。”这位候选者犯了一个大忌,就是职业经理人应以诚信为本,因为商场内根本没有录像系统。

       第三位候选者的答案是:“既然您没有支付10元钱,那么,收银柜内今天收到的所有10元纸币上就不会有您的指纹。您能保证吗?”这位候选者敏锐地抓住了诈骗者逻辑上的盲区,并当场予以揭穿。最后,他成功胜出。

       案例解析:面试技巧在面试中的应用

       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其他环节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不能仅凭应聘者的简历来判断其是否胜任某职位。成功的面试会大大提高了招聘的效率和效果。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就面试技巧在面试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面试一般分为关系建立阶段、导入阶段、核心阶段、确认阶段、结束阶段等五个阶段。

       小A到一家大型集团公司应聘招聘主管一职,下面是主考官和小A的一段对话,并根据对话分析面谈技巧。

       一、关系建立阶段

       目的是创造自然、轻松、友好的氛围;一般采用简短回答的封闭式问题,约占面试过程的2%。主考官:你是看到广告还是朋友推荐来的?

       小A:我一直敬仰贵公司,这次是从广告上看到而来的。

       分析:这是封闭性问题。它要求应聘者用非常简单的语言,对有限可选的几个答案做出选择。封闭性问题主要用来引出后面的探索性问题,以得出更多的信息。

       二、导入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问一些应聘者有所准备、比较熟悉的题目,最好方式是开放性问题。约占面试的8%。主考官:请你介绍一下你的经历,好吗?小A:“„„”

       分析: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它让应聘者在回答中提供较多信息的面试问题,这种题目不是让应聘者简单地回答“是”或“否”,而是要求应聘者用相对较多的语言做出回答。在它的基础上可构建许多行为性问题,而行为性问题能够让我们得到对应聘者进行判断的重要证据。

       三、核心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收集关于应聘者核心胜任能力(岗位胜任特征、素质模型)的信息。

       主考官:请问当你与用人部门的主管对某一职位的用人要求有不同意见时,你是怎样处理的?(开放性问题)

       小A:我想我会尽量与用人部门的主管沟通,把我的想法和理由告诉他,并且询问他的想法和理由,双方来求同存异,争取达成一致意见。

       主考官:那么你能不能举出一个你所遇到的实例?

       小A:好吧。有一次保安部门有一个保安人员的职位空缺,用人部门的经理要求找到的人必须身高在1米8以上,体重在80公斤以上。

       分析:这是一个行为性问题。它要求针对过去曾经发生的关键事件提问,根据应聘者的回答,探测应聘者对事件的行为、心理反应(行为样本),从而判断应聘者与关键胜任能力(素质模型)拟合程度。主考官:为什么?

       小A:因为他认为身材强壮的保安人员对坏人具有威慑力。

       分析:这是一个探索性问题。它通常是在主考官希望进一步挖掘某些信息时使用,一般是在其他类型的问题后做继续追问。

       主考官:那后来怎么样了呢?(探索性问题)

       小A:我向那个部门经理解释这并不是必要的条件。因为对于保安人员来说,忠于职守、负责任、反应敏捷、良好的自控能力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而身高和体重则不必非得提出那么高的要求。

       主考官:那么你是怎么做的呢?(探索性问题)

       小A:我对他说,如果你能够拿出一些统计数据表明保安人员的身高和体重确实可以阻止坏人的犯罪企图,那么我就接受这条要求,否则的话,提出这种要求就是没有道理的。

       主考官:那接下去情况怎么样了?(探索性问题)

       小A:接下去那位部门经理收回了他的意见,到现在为止,那个职位还处于空缺的状态。

       主考官:那么你和那位部门经理这次意见不一致是否影响了你们之间的关系?(封闭式问题)小A:没有

       四、确认阶段

       主考官进一步对核心阶段所获得的对应聘者关键胜任的判断进行确认。约占面试过程的5%。这一阶段最好用开放性问题。

       主考官:“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一个具体的实例,那么现在你能不能谈谈招聘的程序是怎样的?”小A:“„„”

       五、结束阶段

       结束阶段是主考官检查自己是否遗漏了关于那些关键胜任能力的问题并加以追问的最后机会,约占面试过程的5%。可以适当采用一些基于关键胜任能力的行为性问题或开放性问题。

       主考官: “你能再举一些例子证明你在招聘方面的专业技能吗?”(探索性问题)

       小A:“„„”

       一次良好的面试不但要有相当的准备工作,而且在面试过程要充分发挥面试的技巧,一次成功的面试不但是对应聘者的考验,更是对主考官如何选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的能力考验。

第四篇:刑法案例分析技巧

       刑法案例分析技巧.txt吃吧吃吧不是罪,再胖的人也有权利去增肥!苗条背后其实是憔悴,爱你的人不会在乎你的腰围!尝尝阔别已久美食的滋味,就算撑死也是一种美!减肥最可怕的不是饥饿,而是你明明不饿但总觉得非得吃点什么才踏实。刑法案例分析技巧

       刑法案例分析,是指根据所给案例,对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是否应当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以及如何定罪量刑所作的分析。刑法案例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二是如果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三是阐述定罪量刑的原则(如果是司法考试,只需阐述定罪量刑的原则,不用指出具体适用的刑罚)。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定性

       首先需要确认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肯定不外乎两种结果,构成犯罪和不构成犯罪。如果不构成犯罪,必须说明不构成犯罪的理由和法律依据。例如: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后果,但行为人在主观上既不是出于故意,也不是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致,属于意外事件。意外事件,不是犯罪。根据我国刑法,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主要有:

       1、刑法第3条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但在法律上找不到任何相关规定,就必须按照罪刑法定原则来处理,不能以犯罪论处。例如,1979年刑法第160条流氓罪中规定的“其他流氓活动”,包含了鸡奸行为。但1997年刑法将流氓罪分解为四个新罪名,并取消了原流氓罪的法条,但在新分的四个罪以及其他的各项罪名中,都找不到有关鸡奸行为的规定。因此,对1997年刑法生效后发生的鸡奸行为,就不能再以犯罪论处。

       2、刑法第13条中规定的“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但书”所说的情况,主要是指刑法分则中规定的一些罪名,如盗窃罪、侵犯通信自由罪、交通肇事罪等犯罪,在犯罪数额、犯罪情节、危害后果等方面达不到构成该罪所要求具备的条件时,不能以犯罪认定。

       3、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因此,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不能构成犯罪,也不能追究刑事责任。

       4、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8种犯罪以外的犯罪的。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换句话说,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仅对实施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8种犯罪负责,如果实施了这8种犯罪以外的犯罪的,则不负刑事责任。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刑法分则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下列犯罪的,仍应当负刑事责任。它们是:奸淫幼女的(第236条第2款);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第127条第2款);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第238条第3款);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第292条第2款);携带凶器抢夺的(第267条

       第2款);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第269条)。

       5、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刑法第18条的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这里指的是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是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6、属于意外事件的。即刑法第16条规定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

       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但在案例分析时,应当注意区分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构成的犯罪之间的界限。

       7、正当防卫的。即: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的“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和第20条第3款规定的“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但如果在上述两款之外,属于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的“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8、紧急避险的。即刑法第21条规定的:“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但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属于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9、犯罪已过追诉时效的。即犯罪已过刑法第87条规定的追诉期限的,不再追诉。需要注意的是,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二)定罪

       如果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需要进一步确认构成什么罪,并说明构成该罪的理由和法律依据。在案例分析中认定犯罪的程序一般是:

       1、根据所给案例,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什么罪。

       2、阐述该罪的概念和特征。

       3、说明认定构成该罪的理由。主要是根据案例所给的事实,依据犯罪构成的理论和刑法分则中该罪的构成条件,证明行为人的行为在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均符合刑法分则关于该罪的犯罪构成,因此构成该罪。

       4、注意罪名的转化。某些犯罪行为,从表面上看,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某些罪名,但刑法分则对这类犯罪在发展到某种程度时又规定应当依照刑法分则的其他条文定罪处罚。这类罪名转化的案例,近年来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应当引起考生的注意。这类转化的罪名主要有:刑法第238条非法拘禁罪;第247条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第248条虐待被监管人罪;第269条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刑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等等。

       5、有时候还需要证明行为人为什么构成此罪,而不构成彼罪的根据,即划清此罪与彼罪的界限。这一点一般不是必经程序,但有时案例分析题要求应试者回答。所以,考生在复习时,也应当注意掌握罪名认定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目前,刑法分则中规定的罪名共有413个,如果要全部记住,难度很大。但在司法考试、自学考试以及检察官素质考试中,都有考试大纲,在考试大纲中,一般都详细划定了考试的范围、需要掌握的常用罪名等。应试者只需将考试范围内的应当掌握的罪名熟记即可。在复习准备中,要认真把握好各罪名的概念、特征和认定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考试时,也就不难确认所给案例的罪名性质以及对此展开分析了。

       (三)定罪和量刑原则的运用

       司法实践中,完全根据刑法分则定罪和量刑的情况极少,通常还要根据犯罪事实综合运用刑法总则与分则中规定的原则。作为考试案例也同样如此,在案例所给的各种事实中,肯定还有一些需要运用刑法总则的有关规定。迄今为止,笔者还从未看到过仅需依据刑法分则就可以定罪量刑的考试案例。因此,在审查所给的刑事案例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实和刑法的相关规定:

       1、行为人的年龄。刑事案例中给定行为人的年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注明行为人的年龄;另一种是同时注明行为人的出生日期和实施犯罪的日期,此时就需要用后者减去前者求得行为人的实际年龄。在年龄的认定上,一律以公历的年、月、日计算;行为人只有在过了14周岁、16周岁、18周岁的第二天起,才算已满14周岁、16周岁、18周岁。一定要注意不满14周岁、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这三个年龄段,这三个年龄段对行为人的定罪和量刑有直接影响。例如,对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了犯罪的,必须阐明行为人具有刑法规定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以及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的原则。

       2、行为人实施犯罪的时间。应特别注意1997年10月1日新刑法生效这个日期。凡是在1997年9月30日以前实施的犯罪,并在1997年10月1日前判决未生效的,都要根据刑法第12条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处理。

       3、行为人的人数。如果行为人实施的是故意犯罪且为2人以上共同实施的,应适用刑法总则中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在案例分析中需要分清各共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所起作用以及阐明刑法对主犯、从犯、协从犯、教唆犯的处罚原则。

       4、行为人在实施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停止状态。行为人在实施故意犯罪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因为客观或主观上的原因,使犯罪停止下来,从而形成犯罪的预备、犯罪的未遂和犯罪的中止。因此,要仔细分析行为人在犯罪的什么阶段,是由于客观还是主观上的原因使犯罪停止下来,从而认定是犯罪预备、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止。同时阐明刑法总则对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处罚原则。

       5、行为人的身份。要特别注意行为人的身份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不同的身份会影响对行为人的定罪和量刑。例如:贪污罪和职务侵占罪的最主要区别就在行为人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此外,国家工作人员实施某些犯罪时,虽不影响定罪,但在量刑时要从重处罚。如国家工作人员犯诬告陷害罪的,从重处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从重处罚,等等。

       如果犯罪主体是单位的,也要阐明根据刑法的规定,对单位犯罪应当适用两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6、行为人是否实施了数个犯罪。如果行为人实施了数个犯罪,需要分清是在判决宣告前一人犯数罪的;还是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发现漏罪的;或是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新罪的这几种情况,然后分别根据刑法第69条、第70条、第71条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理。

       7、行为人是否为累犯。如果案例给了行为人以前曾因故意犯罪被判过刑,且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的时间不满5年,又再次实施故意犯罪的,有可能构成累犯。应阐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累犯不适用缓刑,累犯不得假释的原则。

       8、行为人在实施犯罪后,是否有自首、立功的情节。如果有,也需要阐明刑法总则关于自首、立功的处罚原则。

       9、其他需要运用总则的情况。如:精神病人犯罪的;聋哑人、盲人犯罪的;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的;缓刑、假释期间实施犯罪的;行为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使用特别的方法犯罪的,等等。这类情况对行为人的定罪和量刑也有影响。

第五篇:论述题、案例分析技巧

       如何做论述题

       核心是抓住要点,分层逐步展开

       联系当前教育存在的典型问题与改革动向等

       可结合较宏观的实际,也可结合微观典型案例材料(一定要多联系)

       字数一般在400-600之间,可更多

       一般先总写然后分点写分论点

       分论点1 论述 结合实际(举例)

       分论点2 论述 结合实际(举例)……

       分论点一般不要超过5点,核心句子要放在段首,要整洁规范;论述要具体、有理有据、由感而发,不要离经叛道

       总结 总之........案例分析的步骤

       1、你的基本态度是什么?(先回答问号)

       赞同或反对?(可设身处地地感受)

       2、分析该案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应用书本原理)

       联系恰当的教育理论并简要阐述

       3、从案例中的哪些行为可以得到反映?(分析案例材料)

       案例中的哪些行为(细节)与理论相符或相悖?

       4、你认为应该如何做?

       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或进行简要总结

       可适当联系当前的教育现状

       字数一般要在3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