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

第一篇: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药发展现状及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尤其是人的身体健康方面,因而,对于医疗方面的要求也就突显出来,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中药自然也越发引起了人们的热切关注与讨论。

       在新世纪, 随着回归大自然的思潮,人们对绿色食物、绿色药材会更加向往,对健康更加关注。发展现代中药也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阔的市场及发展前景。本文综述了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中药现代化。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医疗实践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的健康理念产生,国内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竞争力的加强,中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药发展现状近百年来,西医西药逐渐主导我国医疗市场,已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中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统计,按来源来分类,中药资源可分为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3种,分别有11146种、1581种和80种;按使用情况可分为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3种,分别有1200多种、4000多种和7000多种。

       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

       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天然药物仅占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3%-5%,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与我国天然药物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2022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仅占GDP的0.69%。

       另外,由于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严重短缺,过度开发使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我国林麝、黑熊、马鹿等40个种类的药用动物资源显著减少,其中,麝香资源比上世纪50年代减少了70%;冬虫夏草、川贝母、川黄连等资源被严重破坏,野生甘草蕴藏量减少了80%,常用药材人参、三七的野生个体已很难发现;大宗中药材品种的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不充分;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化肥、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和品种的混乱,使中药材资源远远没有做到优质供应和可持续利用。

       二、化学成分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很少进行活性成分研究

       一些研究者只是单纯进行化学研究, 满足于发现一些新化合物, 对活性则极

       不重视, 很少有人进行活性成分研究。为了能够发现新的化合物或新的结构, 一些人对有多年临床疗效的中药或民间药兴趣不大, 宁可去寻找那些新的植物资源, 而不管它是否有活性或是否有临床经验。

       (二)活性成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不当

       所谓活性成分研究,多半只是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在测定结构之后,再送至

       有关活性筛选部门进行活性筛选,碰着算,碰不着拉倒,收效甚微,较少有人采用活性指导下的导向分离方法。因此,那些含量甚微、又难于分离的活性成分在分离途中可能丢失,丢失了也难于察觉。

       (三)化学家与生物学家相互脱节

       生物学家尽管不断宣布在身体机能、细胞或基因调控方面有新的发现, 但未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灵敏、简便、可靠的活性筛选体系。故化学家即使想进行活性成分研究, 也常常无法实施。

       (四)未能充分重视中医药的传统经验

       中药多以汤剂形式应用,但是水溶性成分过去很少成为化学研究者的工作对象。迄今,研究者多沿用西方做法,将中药当作一般的植物药进行研究。实际上中药很少单用,多为组方用药,中药的疗效主要是方剂的药效。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化学家很少涉足,甚至望而生畏。体内环境(如p H值、肠内菌丛、酶等)对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常被忽视, 故采用常规方法得到的成分很可能只是一般化学成分,或可能只是活性成分的前体药物。

       (五)多采用西医哲学思想研究中药, 故成效不大

       西医多强调对症的、局部的治疗,强调外因的作用,强调单一活性化合物对单一靶点的作用, 希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采用的多是攻击性或排除性的方法。而中医则强调治本或者标本兼治,强调对整体的作用, 强调通过中药方剂中多种成分对身体的多向调节作用达到调动机体内因、调整机体平衡、祛病养生的目的。因此, 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时如果选用的是体现西医哲学思想的活性筛选模型, 用作阳性对照的又是那些符合西医对症治疗观点、作用剧烈的西药时, 则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结果常常令人感到失望。在研究常用中药,尤其是中药中的上品或其制剂时, 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由于西医对中医关于中药功能、主治叙述中采用的深奥难懂的用语理解不一,建立的动物模型或活性筛选体系往往不能正确表达中药及复方制剂的临床效果,故所得的活性成分或有效成分不被中医认可,或者认为不能真正体现中医用药的精髓。另外,只用单一活性筛选体系追踪分离得到的活性物质也很难合理说明具有适应多样性的中药及方剂的真正作用物质基础。现在提倡采用多指标活性筛选体系进行方剂作用物质基础的研究,但实行起来则存在许多困难。

       (六)研究得到的部分成果未能进一步提高或推广应用

       从中药或天然药物中得到的活性成分,往往未能做进一步的结构修饰或者结构改造,并就结构活性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创新药物的贡献作用不大。研究成果未能更好地用于指导中药制剂的标准化、规范化,对推动中药现代化所起的作用不大。

       三、中药造成的不良反应

       由于化学药品频频出现不良反应,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疗效相对稳定、毒副作用小的中药,但是随着中药的应用日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数量也有所增加。不同于西医和西药,中医讲求辨证施治;中药经过炮制和配伍,也能达到一定的增效减毒的目的。

       四、对中药的认识存在的一个误区

       大家在进行中药研究时,注重新剂型、疗效的研究 ,而忽视了毒理的研究,由此造成中药中毒而被禁用的现象屡屡发生。所以在加强中药药理研究的同时,更应注重中药毒理的研究,以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要求。

       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加快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中药产业多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目前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达300多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全球对天然营养药品的需求正以 70%的年增长率递增。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人口的 80%。该组织估计,中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10年内将在全球兴起。

       二、政策扶持

       中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已经写入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22-2022 年)》,中药行业的发展已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22-2022 年)》,这是中国政府全面推进中医药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重要的政策保障。

       三、合资合作

       随着国际市场对中草药需求的迅速增加,我国中药行业正越来越多地成为国内外资本关注的热点。国内大批上市公司把投资中药作为企业转型和扩张经济规模的新方向,中药产业也被国际资本视为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

       中药发展趋势

       一、高新技术的应用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近40年来生命科学领域有了重大突破,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等其它学科专家运用各自学识和手段进入生命科学领域,初步揭示了生命的奥秘,为新兴产业提供新理论和技术。近十几年来,中医药界采用现代科学高新技术研究中医中药,包括采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受体学说、基因检测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如在脾虚证研究中运用70余种、肾虚证研究中运用90余种指标或方法,揭示脾虚、肾虚证本质。

       二、病证结合的研究如在临床治疗研究中,以病带证、以证带方,病证方药自成体系,易出成果;在基础研究中,建立典型疾病证候动物模型,研究病与证、证与方药的关系,研究新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三、新理论的产生创造新理论、新观点、新概念,如定性定量辨证思维与方法、生物性肾虚证与病理性肾虚证(预后不同的两种肾虚证)、隐潜性证(在症状未显露前潜在表现的证候)、急性虚证、急性瘀证、高原血瘀证、小儿感染后脾虚证、菌毒并治(杀菌与解毒并施的治疗机理与方法)、皮层--内脏--经络学说(如蕴热期、瘀滞期、毒热期阑尾炎)。

       四、创新药物的开发传统制剂的创新--研制新制剂;毒剧药物的研究,筛选有效新药;扩展新药源如海洋药物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如多糖、总甙类。

       不难发现,中药具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在目前的形势下,中药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而需要后人共同的努力方能就其传承和发扬下去。

第二篇: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临沂市是山东省行政区域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而且是一个商贸城,有交易额居全国第三位的批发市场,城区日流动人口量达37万人。目前,我市国内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的主导产业之一,1998年至2022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全市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0年至2022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2.8%和29.1%。在全省的位次逐年提高,2000年,我市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均居全省第9位;2022年均提高到第8位;2022年人数提高到第7位,收入居第9位;2022年人数提高到第6位,收入居第8位。去年虽受“非典”影响,旅游业各项经济指标仍比2022年有较大增长,2022年我市共接待国内游客816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9%和34.7%;接待入境游客9196人次,增长34.4%,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606.7万美元,旅游总收入达到43.36亿元,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5.2%。

       (二)国内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1、国内旅游人数增长加快。预计2022至2022年我市国内旅游人数增长将加快,预计2022年我市接待国内游客960万人次,2022年1200万人次,2022年1500万人次,年均增长25%。本世纪头10年,临沂市的旅游业将是快速发展的10年。

       2、国内游客结构进一步优化。预测全市国内旅游人数在数量提高的同时,国内游客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的国内旅游者以省内游客为主,比例占到六成。随着我市主要景观的开发和软硬件的改善及宣传促销力度的加大,省外游客所占比重将会稳步增长,预计到2022年省外游客的比例将由目前的四成提高到八成。

       二、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临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旅游资源集中表现在以蒙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资源;以沂水地下溶洞群、沂蒙石林、指动石、莒南卧佛等为代表的自然奇观资源;以孟良崮战役纪念地、山东战工会遗址、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山东省人民政府诞生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沂蒙红嫂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以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大书法家颜真卿、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出土《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的银雀山汉墓为代表的人文历史资源;以盛能农牧观光园、费县石林梨乡、莒南万亩板栗生态园、郯城万亩银杏园等为代表的观光农业旅游资源。我市旅游资源的规模、种类、品位和布局均居上乘水平,素有“沂蒙山区好地方”、“天地造物钟沂蒙”之称。

       (二)临沂具有优越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优势。临沂是山东的南大门,处于北京、上海的中间地带;山东省两大旅游线“山水圣人旅游线”和“黄金海岸旅游线”,临沂处于联接地带。东邻青岛、日照港口,海运便捷。临沂飞机场目前为鲁南最大的民航机场。京沪高速公路和沿海铁路纵贯南北,日东高速公路和兖石铁路横跨东西。另有4条国道及18条省道结网相连,便利、快捷的海陆空交通网为全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三)临沂具有较好的商贸优势。人口的流动是旅游和商贸的共同点及结合点,临沂作为中国著名的商贸物流城,商品购销辐射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连续8年批发城规模为全国第一位,成交额为全国第三位,日均30多万人的流动人口为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有力的促进了我市旅游业全面发展。1999年底我市正式申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进了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1、旅游产业的地位明显提升。以创优为总抓手,旅游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市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区(点)、旅游购物商店、旅游商品生产厂家和服务单位发展到200余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已发展到1万余人,其中991人取得了导游人员资格证书。通过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临沂旅游的客源市场不断扩大,目前已覆盖20多个省、市、自治区。特别是假日旅游经济自2000年“五一”黄金周以来不断升温,成为省内旅游人员、旅游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2、旅游资源开发水平明显提升。以创优为动力,认真实施旅游产业化和旅游品牌战略,按照高起点、高品位的要求,聘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和专家进行策划,设计和建设了一批规模大、特色强、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旅游大项目和旅游基础设施。蒙山是我市近年来旅游开发的重点,现已成为生态健身旅游和展示“沂蒙好风光”旅游形象的重要亮点。其中投资3980万元、利用蒙山主峰龟蒙顶北侧高约300米的裸岩雕刻而成的蒙山寿星巨雕,高218米,为世界之最,是蒙山旅游开发的标志性景点。沂水地下奇观旅游区以其惊世神奇的旅游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今年“五一”期间游客数量仅次于青岛海滨,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地下大峡谷可进行洞内漂流,被誉为“中国地下河漂流第一洞”。费县沂蒙石林是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埋藏型石林,各种天然象形石,千姿百态,为国内所罕见,被专家们称为“天下

       一绝”。今年4月份,石林梨乡旅游区和盛能农牧观光园以较高的分数通过了国家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验收。位于沂河临沂城区段的沂河橡胶坝,长1248米,为世界之最,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橡胶坝上游形成了回水10多公里、面积10多平方公里的湖面,湖水碧波荡漾,赋予了临沂北方“水城”的灵秀风采,成为临沂城重要的观光区,并于2022年被国家水利部评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目前,我们正在下游投资6亿元,再建设一处回水11.5公里的水利枢纽工程。书圣王羲之、智圣诸葛亮是临沂旅游的重要名片。2022年市政府投资8000多万元对王羲之故居进行了整修和恢复性扩建,故居总面积由21亩扩大到98亩,是书圣瞻仰游和书法修学旅游的好去处。2022年10月,我市成功举办了“纪念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暨临沂首届书圣文化节”。孔明文化旅游区项目以“孔明故里”为主题,力求高起点、大手笔、全方位地体现诸葛亮成长的文化氛围,展示其一生的辉煌业绩,目前正在加紧建设。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是我国已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汉画像石墓,银雀山汉墓以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而闻名世界。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博物馆、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经过重新整修,目前已成为展示临沂厚重历史文化的代表性景点。依托临沂汤头优质的温泉资源,开发了以知春湖(国际)温泉度假村为主的温泉度假旅游。另外还重点抓了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修学旅游、都市旅游、农业旅游等,使我市的旅游既有优势性拳头产品,又有适合不同消费层面的旅游“小品”,形成了民俗气氛浓郁、各具特色、丰富多采的旅游业发展格局。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进步,现代旅游功能逐步完善。为全面提升城市的旅游综合功能,我市不断加

       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城市交通、城市环境保护等方面建设,把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塑造城市崭新形象相结合,与建设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园林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等相结合,市容市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建了高水平、高质量的“游客咨询中心”和一批具有较高档次的公共厕所,有效净化、处理了城市污水和垃圾,明显改善了空气质量。同时,结合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城市的旅游功能,接待设施和档次明显提高,开发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建成了大陆旅游商品批发城、古玩字画集邮市场、奇石根雕市场三处大型旅游商品销售市场和兰田购物步行街,发展了喜来居、九州商业大厦、广场世纪城等旅游购物商店,以特色农副产品、优势工业品、民俗工艺品等,使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进一步配套完善,接待能力大大增强,初步形成了旅游各要素完善配套的接待服务体系。

       4、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力度逐步加大,临沂旅游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影响和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市认真实施“沂蒙好风光”战略,突出“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三大主题,积极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旅游宣传促销费保持逐年增加。2022年10月,成功举办了“纪念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暨临沂首届书圣文化节”,较好地宣传了临沂。市党政负责同志亲自带队分别赴日本、韩国和北京、杭州、合肥、烟台、大连等海内外宣传推介,通过多渠道开展的多种形式旅游宣传促销,扩大了我市在海内外的影响,使临沂旅游的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

       5、行业管理水平明显加强,旅游市场秩序不断规范。为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新形势,我市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抓手,不断改进旅游行业管理手段,旅游行业管理工作明显加强,旅游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同时,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完善健全旅游市场监督管理机制,依法加强旅游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有效保护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此外,我市还不断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广泛推行旅游标准化工作,使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加快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城市旅游产业定位与扩大规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制定了旅游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临沂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是,从目前我市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看,产业规模还不够大,与我省先进旅游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2%,对照临沂市要把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目标看,还存在较大差距。建议切实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旅游的积极性,做强做大旅游产业,推动促进旅游这一新兴的朝阳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加大城市旅游投入,加强宣传促销。近年来,我市对城市建设、旅游功能配套设施等方面投入了大量

       财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支持配合旅游业发展,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措施。这些优惠政策和措施,对推动促进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我市旅游市场宣传促销经费投入情况看,资金投入少,特别是与省内重点旅游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难以满足目前旅游市场宣传促销的需要。临沂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宣传促销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非常重要,建议多渠道融资,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实行重大外宣、招商、文化交流等活动与旅游宣传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参加全国性、世界性的交易会、博览会,举办层次高、规模大、轰动效应强的会展、旅游节庆活动,烘托旅游气氛,营造旅游氛围,打响临沂旅游品牌。

       (三)、整合旅游资源,发挥整体合力。目前,全市旅游景区的建设已趋于成熟,各项硬件建设也逐步得到完

       善,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整合旅游资源,发挥整体合力上。要以我市著名景点为龙头,以其它富有特点的景点为辅助,形成大蒙山的旅游景点网络。根据各旅游景点的主体特点及特色,制定合理及相对固定的旅游路线,统一协调和管理,重点要防止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互相拆台的不良经营行为,形成团结一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整体合力。要加大各县区的协调配合,强化同周边市地及周边省份的强强联合,发挥旅行社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立体旅游网络,共同开发旅游市场。

       (四)、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

       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65年前,八路军一一五师从延安挥师挺进沂蒙山,与这里的抗日军民一起创建了沂蒙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山东抗日政权,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工作过。在当时沂蒙革命根据地420万人中,有120多万群众参军支前,6万多名革命先烈的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和建设时期,这块奉献的热土逐渐形成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她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也是革命老区珍贵的政治资源和文化品牌。

       1、加大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临沂作为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卓越贡献及在中国革命史

       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外界增强对其“革命老区”的认识。特别是要弘扬沂蒙精神在继承革命传统,振奋革命精神方面的积极影响,使临沂作为“革命老区”更进一步为世人所景仰。通过宣传,进一步拉近临沂与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知名红色旅游景区的距离,使之亦成为国内红色旅游的重要内容。

       2、推进红色旅游区域协作。为了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国家旅游局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构想,即全面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大力构建“红色旅游”体系,不断推出“红色旅游”精品和线路,并逐步辐射到其他“红色旅游”区(点)。具体设想是,用五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以10个“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名城”、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主体的“红色旅游”骨干体系。推进“红色旅游”意义重大,既是促进中国旅游业更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又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也是发展、整合各方资源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需要,更是推进中西部旅游、进一步增强中国旅游业发展后劲的需要。临沂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同江西瑞金、赣州、井冈山、于都等红色旅游区的协作,突破行政区域的界限,逐步解决交通、体制等各项障碍问题,形成粤东、闽西、赣南红色旅游协作区,打造一条中国最长的红色旅游线。

       3、向延安等较知名的红色旅游区学习。延安是较早发展起来的红色旅游区,取得了较好的经验。革命纪念馆

       是延安最主要的景点之一,该馆在国内首创“说、唱、跳”相结合的讲解方式,使珍贵的史料成为鲜活的延安精神传统教育课堂。他们还组建“延安精神宣讲团”赴全国各地宣讲,受到广泛好评;在学校里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小小讲解员”,请他们利用节假日为观众做义务讲解,得到了参观者的普遍赞誉;聘请研究延安精神的专家、学者和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组织开展报告会、读书会、“重走转战陕北路”等活动,增加大家对延安这座红色城市的了解与热爱;挖掘、整理一大批革命史料,丰富陈设内容,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采取场景复原、雕塑、绘画等各种形式,使广大观众身临其境。我们要以多种形式丰富临沂的红色旅游。

       4、积极开拓思路,在加强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的前提下,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进行红

       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各种渠道引进外部资金、融集民间资金,保证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开发资金的充足,采取合作、合资、租赁、转让等多种灵活的经营方式,盘活红色旅游资源,尽快产生红色旅游的带动效应。

       (五)、进一步规范城市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近几年,我市始终把优化旅游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作为发展旅游的中心任务来抓,积极开展旅游市场整顿,打击各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不断优化城市旅游环境,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旅游商品无明码标价,城市“一日游”服务存在站点少、发车密度低,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建议适当增加“一日游”车辆和站点,进一步方便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进一步搞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服务水平;加强旅游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通、服务一流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强化“亲旅”意识,营造“亲旅”氛围,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不断实现旅游业发展的新突破,加快建设开放、富裕、文明、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展开中国地图,齐鲁大地宛如一只雄鹰:东西绵延700余公里,构成雄鹰的“躯体”;南北展开420公里,鲁北、鲁南就像雄鹰的“两翼”。雄鹰背依广阔腹地,面向浩瀚海洋,振翅欲飞。最近,省委领导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可以按“一体两翼”的布局展开。“一体”,就是从东部沿海沿胶济铁路向西到省会济南周围,这一带聚集了我省主要城市,总体发展水平比较高,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构成了山东区域经济

       发展的主体部分;“两翼”,即北翼和南翼,北翼是指黄河三角洲及周边,南翼是指鲁南经济带。要全省一盘棋,一体推进,两翼展开,充分发挥各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8月29日,在由省委政研室、省发改委、省社科院、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大学五家单位共同举办的研讨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构筑“一体两翼”格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认为“一体两翼”构想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省情认识的不断深化,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从“横向”到“纵向”——区域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比较发达,西部相对滞后,在东部和西部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部过渡带,这是我省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于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在认识和决策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颜世元在发言中指出,我省从上世纪80年代即着手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形成了适应不同时期形势和任务要求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从“东中西”梯次推进,到“五大板块”竞相发展,再到“一体两翼”统筹把握,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年到1991年,提出并实施“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的战略,主要内容是搞好点片开发,实行横向联合;第二阶段,1992年到2022年,提出并实施“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东西结合,加快发展”的战略,其基本要点也是自东向西,梯次推进;第三阶段,2022年到2022年4月,提出并实施“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促强扶弱,协调发展”的战略。所有这些,都着眼于统筹东中西部发展,是一种横向坐标的思维和布局。在8月7日举行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调研座谈会和8月13日的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省委领导同志就新起点上全省区域发展格局讲了重要意见,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新概括。这一概括,在过去主要从“东中西”横向坐标考虑全省区域发展的基础上,侧重于从“北中南”纵向坐标观察和思考问题,丰富和深化了对我省区域发展特点、趋势和规律的认识。这一概括,深刻揭示了各区域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区域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为我省积极参与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启了新的思路,对于加快实现工作指导的进一步转变,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山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省发改委主任费云良指出,当前,我省区域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就全国而言,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文件,将促进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纳入法制化、规范化、一体化的轨道。就区域而言,环渤海经济圈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如火如荼,苏北地区发展势头强劲,中原城市群加速崛起,我省南北两翼如不抓紧加快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将面临着被“抽离”和边缘化的危险。就我省自身而言,区域经济发展到今天,既有一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各显神通、竞相发展的问题,更有一个围绕增强全省总体实力,统筹推动、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一体两翼”构想的提出,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完全符合国家关于划分主体功能区的部署,符合我省区域发展的实际。下一步,我省将抓紧制订、优化黄河三角洲和鲁南经济带等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避免盲目发展、无序开发。“一体”带“两翼”——“五大板块”连成有机整体具体来讲,“一体”主要是指以胶济铁路为轴线形成的横贯东西的中脊隆起带,“两翼”则分别是北临渤海湾的黄河三角洲和南接苏豫皖的鲁南经济带。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张华从板块经济的角度对“一体两翼”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说,省九次党代会提出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及海洋经济“五大板块”,“一体两翼”是对五大板块的进一步科学概括和提升:“一体”是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乃至海洋经济的整合,形成山东经济的脊梁;“两翼”是山东的两大软肋,亟待加快发展。“一体”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无可争议的主体地位,其区域面积、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7.1%、59.5%和71.1%。专家形象地把这一区域称为“七带”:交通发达带、主体产业带、城市连绵带、创新密集带、前沿开放带、资本聚集带和人才荟萃带。“两翼”是我省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傅汝仁认为,欠发达地区落后的主要原因,不是没有发展优势,而是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省南北两翼,具有腹地广阔、资源丰富、区位优越等特点,是“一体”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依托和重要支柱。这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农业、能源、电力、建材、盐化工及海洋化工等基础产业比较发达,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好的基础,是全省可开发利用土地最集中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为“一体”发展提供了广阔腹地,在产业定位、城市化、对外开放和竞争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一体”和“两翼”,不仅各具优势,而且“体”、“翼”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具备互动基础,在发展要素、产业层次、功能定位等方面,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整体。不仅如此,这“一体”与“两翼”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面临海洋,具备发展以港口为龙头,以疏港铁路、公路为骨干交通体系的出海大通道。这非常有利于内陆欠发达地区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发展步伐。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一体两翼”撬动区域协调杠杆“一体”带动“两翼”,“两翼”支撑“一体”,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合力撬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但由于“一体”与“两翼”区位不同,资源条件与发展水平有别,因此在具体的发展思路、目标和模式上也必然不同。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庆林认为,对于“一体”,主要是做优做强。只有“主体”强壮了,才能带动“两翼”。除了要高水平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加快推动胶济铁路两侧产业聚集带建设外,针对外围层经济欠发达的实际,还必须加大要素投入,促进资源开发,推动紧密层和外围层良性互动,提高一体化水平。率先突破“北翼”,也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先后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纲要,省委、省政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今后实现突破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国家区域发展重心由南向北梯次转移,环渤海经济圈开始呈现竞相发展的强劲态势,“北翼”面临的机遇不言而喻。记者近日在采访时看到,无棣等地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已经颇见成效,东营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和潍北开发也搞得有声有色。“南翼”需加快发展。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一地区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发展步伐相对较慢,增长势头也不够强劲。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落后地区有后发优势,必须整合资源,加快发展产业集群,争取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占据较高位置,把“南翼”打造成我省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加快南北两翼的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专家们提出,要以港口和疏港铁路、公路建设为重点,优化布局,完善网络,提升能力,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关键在于强化市场经济观念,加快共同市场的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因此,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加强政策制定、组织协调、沟通联系工作,共同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在规划布局、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协调动作,统一行动,营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优势和竞争力。

第三篇:中药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中药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22-2022年中国中药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中药行业是盈利能力较强的行业,产品利润率高。中国中药行业发展迅速,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的四成以上。中药在国内拥有庞大、固定的消费群体,我国中药消费保持快速增长。

       中药行业发展现状:

       中药行业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行业,政府对发展中医药态度鲜明,“十一五”期间,“中药复兴”再次成为国家战略。中药企业受益于行业政策的支持,获得更多的政策资源。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中成药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3378.67亿元,同比增长34.76%;实现利润总额达372.4亿元,同比增长40.42%。2022年中成药收入和利润增长21.4%、16.5%,产量有所增长,2022年全国中成药的产量达293.89万吨,同比增长14.88%。

       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中药饮片加工行业企业数量为1,065.00家,实现销售收入502,369,258.00千元,同比增加22.53%;完成利润总额55,602,636.00千元,同比增加25.25%。虽然2022年以来中药饮片行业利润增长与2022年相比明显放缓,但与其他子行业相比,中药饮片仍然增长最快,继续保持靓丽的增速。

       中药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为了保障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我国今后还将密集出台一批中药产业政策,包括年内必须完成的常用中药材国家收储,以及中药材流通方式的转变和中药材溯源制度等。另外,《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专项》作为一项重量级中药产业政策也将推出。

       “十二五”期间,中药产业在主管部门、企业主体和金融资本的共同投入下,将形成多角度全方位布局,具体包括,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企业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建设以及中药产业区域发展。

       前瞻网:2022-2022年中国中药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十六章。首先介绍了中药的概念、分类及行业特征等,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中药市场的发展概况,并具体介绍了中成药、民族药、中药材、中药饮片市场的发展。随后,报告对中药市场做了进出口分析、运营状况分析、行业竞争分析、研究与开发状况分析和知识产权保护分析。最后,报告对中药市场的投资潜力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第四篇:中药行业发展状况和前景

       7.2行业影响分析

       7.2.1我国中药行业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

       1、我国中药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中药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其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多年来,中药都以其产量多、分布广、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占据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半壁江山。随着中成药开发利用步伐的加快,新剂型产品日益增多,也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2022年以来,中成药的药材原料管理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中药饮片、中成药制造业原料成本无法纾解,一些廉价好药纷纷被迫退市。2022年末,我国中成药制造工业企业达1328 家,行业总资产达3105.8亿元,同比增长24.14 %。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中成药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3378.67亿元,同比增长34.76 %;实现利润总额达372.4亿元,同比增长40.42 %。中药产业发展迅速。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中药市场发展较晚,我国对中药产业的重视程度不足,中药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也不健全,导致中药产业发展缓慢。目前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中药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差

       我国虽然是中药传统国家,但是在中药科技上还是一个弱国。我国每年人均用药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而且我国医药工业生产的医药品种约95%是仿制国外品种,中药出口额也不足国际中草药市

       场的十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很难承受国外“洋中药”的冲击。这对我国中药产业是个致命的打击。

       (2)新药研发与国际规则差距大

       我国的中药产品常常遇到国外市场的限制,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药品规范与准则与国外的规则有一定差距,我国中药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没有一些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中药企业对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和科技能力落后,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3)中药企业规模小、人才缺乏

       我国中药行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存在一些例如中药产品重复,疗效相差不大、国际竞争力差等严重问题。我国中药企业绝大多数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重复性的仿制产品很多,另外,我国中药产业方面的人才缺乏,对整个中药产业来说影响非常大。

       (4)缺少科学有效的监督综合体系

       医药行业研究员认为,我国对中药基础研究非常薄弱,而且直到现在我国还未能建立起一个适合中药发展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现在有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仍未清楚,对中药质量的监督缺乏一个系统的综合评价,设计标准时对技术壁垒考虑少,监督不够透明有效。

       2、我国行业发展前景的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中药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药产业具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将中药行业

       列出,计划在“十二五”末将中药工业产值将达到5500亿元以上。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些具体目标将推动各级政府扩大中医药的服务渠道,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持。然而,这只是中药产业发展有事的一部分,中药产业发展还具有以下前景:

       (1)新医改的持续进行

       扶持中医药发展是新医改的重要内容,新医改将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目录里面的药品将来全部要在基层机构配备使用。而其中里面有一半是中药品种,并且在报销比例上,在中医院的住院报销比例大于其他医院的报销比例。这都将刺激对中药产品的需求,这对中药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中医药地位也将得到大幅提高,我国将逐步产生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中药企业。

       (2)中药的药效的吸引

       随着对中药的研究深入,发现中成药相对于化学药、生物制品,更擅长治疗慢性疾病,适宜未病保健和病后调理,在心脑血管、恶性肿瘤及其衍生领域等需长期坚持服药的细分领域具备一定的疗效优势。心血管疾病目前是全世界导致人类死亡的首位疾病,相较于化学药,心脑血管中成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效性等特征,药物来源及剂型广泛,治疗方案灵活,毒副作用较小,且具有预防保健优势,适合长期使用。目前我国心脑血管药物在我国药品市场规模中仅次于抗感染药物,更高于心脑血管化学药市场16.73%的复合年平均增长率。恶性肿瘤目前是我国居民疾病死亡病因排名第一的疾病。中医中药在对肿瘤疾病的治疗上效果独到。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

       及诊断水平和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恶性肿瘤及其衍生领域用药份额将进一步提高。

       (3)保健行业的需求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保健,由于中成药的特性,各类中成药需求在不断增大。并且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年社会,我国的老龄人口逐渐的增长,这对中药的产业需求也会随之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人口的比率越来越大。据目前广西的一份调查显示,“亚健康”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70%以上,亚健康人群对中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新的推动。

       (4)出口的推动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我国的中药产品也走出国门。其中对韩国和日本的出口占据主要部分。虽然出现了欧盟对中药产品的限制事件,但是中药产品的作用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2022年中药类产品出口总额为23.32亿美元,同比增长36.48%.其中,提取物出口额为11.29亿美元,增长47.14%。中成药、中药材及饮片分别出口2.3亿美元和

       7.67亿美元,增幅分别为18.64%和17.77%.但是,我国中药产品都不是以药品出口,相对于国外巨大的市场份额,所占比例较小。随着中药成分评价体系的出台,我国中药产品将会迎来一个出口增长期。且经过中成药企业多年的运作,中成药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日益提升。所以,今后我国中药产品的出口将会持续增长。

       我国中药产业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以及

       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发展具有很大的市场。中国中药协会秘书长王桂华在日前召开的第六届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峰会上做的预测,2022年中药产业全年增速仍将达到30%。可见,未来中药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第五篇:中药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药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要】中药产业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产业,是当今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又是我国医药经济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中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药现代化是提升中药产业的重要途径。当今国际国内医药市场的各种变化及21世纪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在给中药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的同时,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中国加入WTO以后的世界医药市场,就成了中国中药产业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高新技术产业司。该司产业处处长顾大伟博士就我国中药产业的行业前景、现状、发展思路和近期主要工作目标作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字 :中药学 现状 前景

       一、中药学的发展方向

       有的中医都要温习、钻研、挖掘中医的经典和文化精髓,这才是正确的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千万别搞错了,误以为把中医改造成西医就以为是中医的现代化。也不要以为把中药打入美国市场就是现代化、国际化,错了,我们发展中医药不是为了让西方接受。这不仅涉及民族的自尊,应该搞清楚现代化不是目的,服务人群才是目的。首先应该为13亿人口着想,保护好中国人的健康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据我了解,目前国外医学界一般认为医学分主流医学和替补医学两种。在中国,西医目前已经取得了主流医学的地位。主流医学之所以

       承认替补医学的存在,是因为人的生命有限,减轻病痛、延长生命是很现实的需要。西医至少在目前还无法包打天下,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在现有的人类与疾病斗争的经验中寻找其他方法。

       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而中医把医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用哲学化的语言表述病症,用理论指导治疗过程,是替补医学中最系统最悠久的一门方法,可以说是生命力最强的古老医学。去年成功治疗“非典”就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

       二、中医存在的问题的确,各种先进的科技应用速度很快,所以西医诊断的技术进步很快,但其治疗的进步比诊断要慢得多。很大的原因是药物的发现慢。西医的药物发明通常都是发现肌体或缺或多某种物质,然后化学合成近似物弥补,先在动物体上做实验,然后在人体上试用,出现问题后再改进,或减少其副作用,或停止使用。

       中药一开始就是以人体为基础进行实验,有几千年的实验基础。而西医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尤其是药物治疗史只有200多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药是安全的有效的。并不是说中药就没有副作用,但是中医很早就认识到药物的毒性,通过不同药物的配伍和炮制过程减少毒性对人体的损害。国外时常发生根据中医复方药中的某一味药物属于有毒物质而禁止使用的情况,因为西医根本没有配伍用药的概念。在早期我国从事药审的人很多还是很有经验的老中医,当他们走向年迈,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新一辈的药审人员大多接受的是西医教育。脱离中医药理论和经验来管理中药,恐怕将来准许用的中药会越来越

       少。

       为什么大家会对中医没有信心,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必须要改造中医才能走向现代化。我个人觉得原因有以下几个:

       1、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药品消费不到10美元计算,赶上中等发达国家40-50美元的水平,我国所蕴涵的潜在的医药市场是非常巨大的;

       2、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预计我国医疗保险人群将从目前的1.6亿增加到五年后的3亿;

       3、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伴随着城镇人口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长,“十五”期间,每年约增加1000万城镇人口,按目前我国城市人均药品消费与农村药品消费水平约为7:1,城镇化的发展将对药品市场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

       4、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健康意识的觉醒以及人口的净增长和人口老龄化,也同样会对药品市场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入WTO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加入WTO,医药行业既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长远看,加入WTO,有利于我国医药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医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获得我国医药发展所需的国际资源,有利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化学原料药、中药、常规医疗器械产品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也有利于我国医药企业转换经营机

       制与体制创新。总之,有利于提高医药行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但是,加入WTO将在三个方面对我国医药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一是关税的降低,将对我国化学原料药这一出口支柱产生强大冲击;二是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将使我国必须面对临床治疗需要的专利药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三是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将对我国现存的医药流通体制和医药流通领域的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三、中医药发展前景

       但是,医药的现代化,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态度。

       国家计委决定采用“专项扶持”的形式贯彻这一战略。通过现代中药示范工程建设提升我国中药工业的整体水平,促进中药产业的结构调整,开辟新的产业领域,通过强化现代中药产业的基础支撑条件,为实现跨跃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培养一批单品上规模的中药企业,如在抗癌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哈药慈航等制药企业。特别是加速高技术中药产业化发展,示范应用先进的提取、分离、制剂及生产过程系统控制技术,使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药骨干企业在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上全面实现技术提升,建立对全行业进行技术辐射的示范工程和产业化基地,促进“大企业、大品种、大市场”战略的实施。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化产品的产业化,使我国中药在中国加入WTO后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扶持的实施,将使我国中药产业(主要指中药种植农业和中药工业)规模到2022年达到年产值800亿—1000亿元,年均递增16%以上;中药产品年出口额达到100—120亿元,占中药工业产值的10%以上,年均递增20%;年实现利税150亿元,年均递增10%,其中利润50亿元,年均递增10%;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占中药工业总值的比重达30%,技术进步对中药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5%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中药工业重点依托企业50个,产值占全行业70%,大型企业集团重点产品200个,其中年产值超5亿元的30个,超1亿元以上的100个,约占中药产品产值的30%,使中药产业成为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

       总之,医药行业是全球经济中的一个热点,作为医药行业的分支,中药行业应有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