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第一篇: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上可以看出,教学设计过程包括很多环节,涉及到诸多要素,其中目标、学生、策略和评价是构成教学设计的四大基本要素。问题一

       一个完整的教案包括什么?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要以目标为核心

       在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中,目的的设计是为了优化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在看到备课题材时必须明确“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你接下来设计的师生的活动、教学的流程,媒体的设计与选择、教学策略的确定及其应用,都要围绕实现教学目标来进行,又都要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问题二:

        备课目标的要求是什么?

       普通的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行为与创新

       ■课时安排

       ■教学方法与手段

       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导向以策略为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其行为和情感变化反映出来,学习最终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因此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分析,在分析学习者一般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了解学生需求、初始能力、接受能力、个别差异等,对学习的外部环境与刺激及其内部学习过程发生和进行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加以统筹分析,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学情

       教学策略是指在具体条件下,为实现预期目标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在明确“要到哪里去”后,解决“怎么到哪里去”的问题。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和教学资源管理策略三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构程序策划、教学媒体材料设计与开发等,均属于教学策略的范畴。在教学设计视野中,教学策略是教学过程的综合解决方案,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

       教学设计要以反馈评价为调控

       反馈评价是系统科学的重要方法。“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系统只有不断地更新完善,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教学评价就是将学生的反应输出状态与预期目标相比较,看看“有没有到那里去”。它通过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科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教学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从而获得对教学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进行修改的信息,以使教学更加趋于完善。

       需要注意的是,将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分解为诸多要素是为了便于深入地分析、理解和掌握。在实际工作中,应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保证“目标、学生、策略、评价”教学设计四大基本要素的一致性,使其相辅相成,产生1 1›2的整体效应。同时也需注意到教学系统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许多涉及的因素是变化的,教学设计工作应在科学的基础上灵活、创造性地进行。

       问题三

        教学流程有哪几个大的环节组成?

       1、课前准备

       2、导入

       3、主题探究

       新授

       4、练习

       强化巩固 注意评价

       5、总结拓展

       教学环节

       一、课前准备

       什么是“课前准备”呢?说起来好象每一位老师都能谈出几点来,但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课前准备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

       传统观点把课前准备叫做“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媒体„..现在,“备课”一词已经被一个新的概念所代替,它就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感的生命过程,对这样的一个过程,“备课”就显得比较简单,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既是一个复杂的物质准备又是一个理想的心理预期。

       一提起教学设计,自然就要想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本化,是用文本形式展示的教学蓝图。所以,教案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1、对老师来说,教案的内容是有用的,切忌走形式。

       2、体现不同的教学内容的特点、自己的风格

       3、教案中体现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的。

       4、在重视“预设”的同时重视“呈现”。预设越完美,给呈现留的余地就越少,要适当设计“留白”,给学生自由发展让出空间。

       在教学设计理论中,对课堂教学的过程的认识是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物理”系统(传统的观念),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复杂个“生命系统”。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线性的渐进过程,把教师的教学要素视为决定性因素,把教学过程视为刚性的过程,以追求教学“效率”为原则。在这重观点中是不具备成长的观念的。新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发展变化难以预料,具有不确定性,教学设计应该不应是完全预测的、精确的、而应是一般的、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的话语,进行师生交流,这样,必然导致教学过程的不确定状态。教学设计应该是宽松的、灵活的、多少带有不确定方式,以容纳和利用意外事件,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教师应当在学生的挑战(质疑、不解、发问„„)中使教学计划不断生成和实现。

       二、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与该课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一般来说,导入新课,设计导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伊使的导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2、符合教学内容。

       3、从学生是实际出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不要用过深的教学内容作为引语,否则学生无法接受。

       4、从课型的需要入手。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温故而知新,架桥铺路;讲授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5、导语要短小精悍。一般来说两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容易喧宾夺主。

       6、形式要多种多样。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些基本导入的方法。

       1、由问题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章节教学之始,教师可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主题。

       2、由科学故事导入

       3、由诗句、谚语、俗语导入

       4、由学生身边实例导入

       5、由社会热点导入

       6、由多媒体演示导入

       三、主题探究

       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主题探究。“主题”指课堂教学的主题,“探究”指师生对本课主题的学习和研究。传统的教学把这个环节称作“讲授新课”。

       新课堂的主题探究环节的处理方法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但新的主题探究的核心特点是“探究”,而不是“接受”,转变教师教的方式,转变学生学的方式,是这一教学环节的核心问题。“主题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这一环节实施得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如何进行这个环节的教学?恐怕一百个老师就有一百种看法。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存在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但是,课堂教学确实有好坏之分别,我们不能固定一种进行“主题探究”的模式,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主题探究”环节的优劣。

       (一)、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巧妙的设置结合点

       一堂课,无论讲授什么内容,不论采取哪种教学模式,都要遇到以下几对基本矛盾。

       1、接受间接知识与亲历经验的矛盾

       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快速接受间接知识的环境和路径。间接接受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主题探究的主要形式。但是,不能因为强调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接受间接知识,进而否认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的重要性。亲历才能使一个人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体验获得知识的艰辛,才能实现立体收获,既收获知识,有享受了过程教育,体验了学习中成功的愉悦。

       2、教师作用与学生作用的矛盾

       教师是课堂教学、主题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领者,教师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学生是课堂教学、主题探究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跟进者,没有学生的作用同样没有教学的发生。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会使学生陷入被动,产生消极;过分强调学生的作用,就会使教学无序、低效。

       3、学习目标的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班级授课的教学形式强调学习目标的一致,强调主题的共性,但共性包含在个性之中,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共性。没有学生的个别学习也就没有班级教学的总体收获。这就是班级教学中“收”与“放”的关系。不收,共同学习就很难维持,不放,学生个人学习的积极性就不会被充分的调动。

       上述矛盾几乎充斥着每一节课。因此,我们不能为了提倡探究学习,就 否认讲授学习,即便是在以探究为主的课堂里;也不能在承认讲授作用的时候,有意无意的拒绝探究的方法,即便是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中。“过犹不及”,这是一个基本理念。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就在于一定条件下确定好矛盾双方的结合点。结合点找得准,课堂教学就能和谐进行,这样的课就是一堂好课。

       (二)、学生的参与度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率不可忽视的指标

       按照新课程的主张,教师与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教材是教学的客体。因为教师的引导地位和成人优势,教师参与教学活动是不成问题的。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过度参与会抑制、排挤学生的参与程度。因此,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是课堂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个别教学、小组学习、动手做、自主探究等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策略和方法。在传统教学定势还十分牢固的今天,在知识考试垄断评价世界的今天,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参与。

       四、强化巩固

       强化巩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巩固一般发生在主题探究之后。课有课的巩固,单元有单元的巩固。巩固的目的就是强化。但是强化不只发生在巩固阶段,强化往往与主题探究交替进行。那么如何搞好这个环节呢?

       1、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巩固

       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要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首先在传授时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留下极深的印象。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还应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做机械记忆。例如,英文字母,古诗词等。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复习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力求具体、明确;要安排好复习的时间,及时进行;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运用提问、讲授、作业、实验等各种方法进行复习。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

       3、提倡积极的强化巩固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变式教学来巩固,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与实际来巩固,还可以采取变更学习的组织形式来巩固。这些方法与简单的复习相比较,是一种跟为积极的巩固,这个要求学生在巩固中前进!

       五、总结拓展

       老师们认为什么样的课堂总结是好的呢?“学生带着问好来,带着句好走”,所有的问题都得到圆满的解答,这样的一堂是我们曾经拍手叫好的。可是,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不能过于关注学生的认知,不能忽视学生情感,如果过于关注学生的达成,将会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问号走。好的课堂总结,既能使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也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拓展新的道路。

       (一)、课堂总结的意义

       1、对所讲授的知识加以总结、整理

       2、深化概念、规律、反馈信息

       3、设下伏笔,活跃思维,为后续教学服务

       (二)、总结拓展的方法

       1、画龙点睛法

       老师在结束时,把精彩的片段或关键问题,或重要的方法加以精辟的概述,或设计成能发人深思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升华。

       2、置疑法

       老在学生顺着自己思维走,准备结束新课的学习时,突然设置疑问,使趋于平静的课堂再起波澜。这种置疑也可以延伸到课外。

       3、求异法

       在课堂结束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前后联系,将一些有共同特点的内容的相异点列出来,进行分析对照。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加深认识。

       4、衔接法

       为了下节课的顺利进行,老师通常在结束一堂课时,向学生提出预习新课的要求

       5、启迪法

第二篇:教学设计简介——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教学设计简介——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关于教学设计过程,目前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理论模式。但是,可以从各种理论模式中抽取出一些基本组成部分,见下表,如: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以及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这七个基本组成部分可以构成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如图所示。从这七个基本组成部分中还可以进一步抽取出以下四个最基本的环节(或要素):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各种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都是在这四个基本要素(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构架上建立的。

       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

       序号 模式的共同特征要素 1 2 3 4 5 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的阐明 学习者分析 学习策略的制定

       模式中出现的用词

       问题分析,确定问题,分析、确定目的 内容的详细说明,教学分析,任务分析

       目标的详细说明,陈述目标,确定目标,缩写行为目标

       教学对象分析、预测,学习者寝能力评定 安排教学活动,说明方法,策略的确定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 教学资源选择,媒体决策,教学材料开发

       试验原形,分析结果,形成评价,总结性评价,行7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为评价,反馈分析

       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描述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前端分析阶段、学习目标的阐明与目标测试题的编制阶段、设计教学方案阶段和评价与修改方案阶段。

       (一)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

       前端分析是美国学者哈利斯(Harless,J.)在1968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先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主要指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现在前端分析已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需要分析就是通过内部参照分析或外部参照分析等方法,找出学习者的现状和期望之间的差距,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确定问题的性质,形成教学设计项目的总目标,为教学设计的其他步骤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分析就是在确定好总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借助于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学习者要实现总的教学目标,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或形成什么态度。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可以确定出学习者所需学习的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并能确定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为以后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好基础。

       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要获得成功的教学设计,就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很好的分析,以学习者的特征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学习者特征是指影响学习过程有效性的学习者的经验背景。学习者特征分析就是要了解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分析学习者学习教学内容之前所具有的初始能力,并确定教学的起点。其中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分析就是要了解那些会对学习者学习有关内容产生影响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特点,主要侧重于对学习者整体情况的分析。学习风格分析主要侧重于了解学习者之间的一些个体差异,要了解不同学习者在信息接受加工方面的不同方式;了解他们对学习环境和条件的不同需求;了解他们在认知方式方面的差异;了解他们的焦虑水平等某些个性意识倾向性差异;了解他们的生理类型的差异,等等。

       (二)学习目标的阐明和目标测试题的编制阶段

       通过前端分析确定了总的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的起点,并确定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内容间的内在联系,这就基本确定了教与学的内容的框架。在此基础上需要明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标准。这就需要阐明具体的学习目标,并编制相应的测试题。学习目标的阐明就是要以总的教学目标为指导,以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为基础,按一定的目标编写原则,如加涅、布卢姆等的分类学,把对学习者的要求转化为一系列的学习目标,并使这些目标形成相应的目标体系,为教学策略的制定和教学评价的开展提供依据。同时要编写相应的测试题以便将来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阶段

       教学策略的制定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当地的条件等,来合理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顺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相应的媒体。教学顺序的确定就是要确定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先后顺序;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是要通过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示范一模仿法等不同方法的选择,来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注意和兴趣,传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体授课、小组讨论和个别化自学三种形式,各种形式各有所长,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选择;各种教学媒体具有各自的特点,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媒体特性以及实际条件等方面,运用一定的媒体选择模型进行适当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制定是根据具体的目标、内容、对象等来确定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存在着能适用于所有目标、内容、对象的教学策略。

       (四)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阶段

       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工作,就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方案和媒体教学材料,然后实施。最后要确定教学和学习是否合格,即进行教学评价。包括:(1)确定判断质量的标准;(2)收集有关信息;(3)使用标准来决定质量。具体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阶段,就是要依据前面确定的教学目标,运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方法,分析学习者对预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对教学方案和教学材料的修改和完善提出建议,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相应的修改。评价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的四个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这里应强调说明的是,我们人为地把教学设计过程分成诸多要素,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并发展和掌握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技术。因此,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要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出发,保证“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四要素的一致性,使各要素间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

       另外,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所设计的教学系统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是个动态过程,涉及的如环境、学习者、教师、信息、媒体等各个要素也都是处于变化之中,因此教学设计工作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我们应在学习借鉴别人模式的同时,要充分掌握教学设计过程的要素,根据不同的情况要求,决定设计从何着手、重点解决哪些环节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发自己的模式,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设计工作。

       (摘自:《教育技术学导论》 尹俊华主编)

第三篇: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设计探析

       内容摘要: 论文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 中职汽修专业 工作过程 课堂教学模式

       论文摘 要: 以课堂为载体,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既能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又能适应学校教学管理特点的教学模式,把工作过程引入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实训一体化是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论文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 中职汽修专业 工作过程 课堂教学模式

       论文摘 要: 以课堂为载体,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既能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又能适应学校教学管理特点的教学模式,把工作过程引入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实训一体化是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一、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认识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1]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2]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则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把工作过程引入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实训一体化教学的运行模式,它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程,把知识、技能和技巧融于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过程的各项实践行动中,让学生以获取直接经验的形式来体验学习和创造的过程,着重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硬件上把企业环境引入学校,把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有机整合,在软件上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以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汽修专业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汽修专业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1.目标性原则。

       职校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需要的人才。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系统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和职业特长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

       2.现实性原则。

       (1)提高中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关度,加强专业的适用性,建立与生产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

       (2)了解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特定职业岗位群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要求,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3)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调整课程、教材,把岗位的能力、需求融入课堂教学设计,建立起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与企业的“做”融为一体。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汽修专业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1.根据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

       学校根据社会和企业用人的要求来调整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现代企业技术、工艺、产品更新步伐加快,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如果学校教学一成不变,学校专业和课程与一线企业的距离就有可能迅速增大,这就要求学校不断改革和更新专业和课程。中职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要符合企业技术、工艺及生产流程的发展要求。脱离了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学校专业和课程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1)确定专业培养方向。学校将教学规范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即: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结合;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结合。我校通过引入教育部规划的博世汽车诊断实训中心、奔腾ars汽车维修班等校企合作项目,并与南宁市多个4s店联办,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以订单式培养、冠名班等教学方式,校企共同开展课程设置、教材选编、学生录用、教师考核、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等教学全过程合作。推进订单联合培养、能力递进培养、实际工作过程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试点班、试点课程逐渐向专业、课程体系逐渐推进,并在专业全面推广。

       (2)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专业模块体系工种和专项技能的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将一些专业技能课进行整合,使之实用性、操作性更强。利用灵活的模块式课程结构来满足企业和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入课程群的概念,把全部课程根据能力培养要求分成三个大群,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一是专业基本能力点。采用大班化教学,注重培养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将职业道德、就业指导教学列入课堂,尽量采用案例教学。

       二是项目综合能力群。采用工作过程项目化系统化课程体系进行教学。设置了以下8个学习领域课程:①发动机机械维修;②发动机电控维修;③底盘机械维修;④底盘电控系统维修;⑤汽车动力电器维修;⑥汽车车身电气系统维修;⑦汽车维护与保养;⑧汽车认识。

       三是岗位能力综合群。以岗位需求设置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所有课程实现现场教学、工学交替,并且根据汽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3)实施灵活教法,编写适合学生认知和发展水平,以及企业用人要求的专业学习手册。每一个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评价中,都设计了“工作过程工作页”和学生学习练习册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训练使用,并将之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价内容。当学习完毕之后,主导教师又分别对学生进行理论测试(纸笔考试)和随机性的实践环节动手能力测试。

       (4)定期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不断适应现代企业技术更新加快的步伐,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提供实用型人才。

       2.注重对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既具有教师资格及专业技术职务,又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现代职业教育对师资的新要求。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进程。一方面,企业向学校输送适合从事教学工作的专兼职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到学校示范讲学,有利于学校教师跟上最前沿的技术和工艺流行趋势和发展方向,充实了课堂信息量,让课堂更贴近企业,从而创新课堂教学机制,激活课堂教学。另一方面,理论教师直接参与实训环节,采取跟班方法解决动手能力问题。教师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零距离接触,了解企业生产状况,从而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开发和编写能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教学上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同时,通过接触企业,填补了教师专业知识方面的一些空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模式把教学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我校在实施汽修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设计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四方面的措施来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

       (1)实施“名师培养工程”,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

       启动“名师培养工程”,有层次、分类型、梯队性地安排教师外出进修和到企业实践锻炼,甚至到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参加技能培训。

       加强培养计划的管理,根据教师特点和专业建设要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对于本科学历的教师,要以学历进修和业务进修并重,同时考虑技能培训。对技能型教师,要以业务理论进修为主进行培训。对于高学历教师,要以到企业实践锻炼为主进行培训。境外培训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及其培养对象为主。

       为尽快适应中—高职对接对师资的要求,实施“硕士培养”工程,鼓励与支持在职青年教师攻读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

       (2)实施“项目培训计划”,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

       一是校本课程项目培训。开展每年一度的校本课程培训,即每年拿出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安排校内专家讲授,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培训,交流教学经验。通过完善活动的组织,提升活动的参与性和实效性。

       二是课题开发项目培训。实施以产品研发带动的项目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以研发课题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可首先从实训教学设备的研发着手),从而提高他们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如成立汽车教育教学研究室,开展校本教材电子化,核心课程建设,争取南宁市、自治区甚至国家级科研项目等活动。

       (3)开展两个拜师活动,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一是开展技能型教师与理论型教师的互相拜师活动。按照新老结合、理论型与技能型结合的原则,把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起来,互相学习理论和技能,并安排他们共同参与理论课和实践课“一体化”教学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共同提高。

       二是开展校内专任教师与来自企业一线的实践课教师互相拜师活动。通过一对一结对子,校内教师向校外实践课教师传授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经验,校外实践课教师向校内专任教师传授来自企业一线的最新技术技能。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

       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列入教师的岗位责任制,定期检查和考核,不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

第四篇: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大家熟悉的《好汉歌》中有这么几句:“路风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梁山好汉的作风,路见不平尚该拔刀相助,更何况自己受了冤屈?但是梁山好汉中也有人曾经有不平不能吼,举起来的拳头打不下,他是谁?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林教头”。(板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知识

       小说 小说在萌芽之初是相当不受重视的,那些文人雅士都吟诗作词,视小说者为末 流。《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ráo)狂夫之议也。”可见小说当时的地位。即使是这样,它还是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不断的生长完善着。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拟话本,元明的讲史(“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都是它发展演变的历程,而到了明清的时候,古典小说达到了最高峰。以前多为文言短篇小说,明清时候,长篇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都为章回体,每个故事前的回目都大致交代出本回的主要内容。(章回体: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则。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章回体是为方便读者阅读,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借鉴史书“纲目体”叙事体式,并吸收诗词、戏曲的艺术营养,综合创制而成的。因符合民众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本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而林冲无端遭受迫害、终于被逼上梁山、参加了农民起义队伍的故事是从第七回开始的。故事的大致经过是:林冲本在东京当禁军教头。奸臣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要霸占林冲的妻子,都遭到抗拒。高俅指使陆谦、富安等人设下毒计,企图置林冲于死地,于是林冲被陷害充军发配到沧州。由于鲁智深、柴进的保护和帮助,林冲一路上不仅免于被害,而且到沧州后还被派到天王堂当看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林冲形象的社会意义。

       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在于一个“逼”字,“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从林冲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加害于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虽然安分守己,忍辱求全,尚且被逼得走投无路,愤然而起;至于广大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他们所遭受的迫害,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只有奋起反抗进行斗争才是唯一出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体现作品中心思想——“官逼民反”卑劣、阴险、狠毒。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

第五篇:教学设计(过程)

       过程资料 教学设计:体会古诗词、昆曲、荷文化与苏州园林的比较法学习

       (2022-04-14 17:54:51)[删除]

       转载▼

       第十九课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园林的分类;

       2: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及山水精神;

       3:领会苏州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理解民族传统,将其发扬光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苏州园林的意境之美,体会中国传统宇宙观的探索。

       教学难点: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的地位、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园林?各地不同园林风格特点?

       1、看世界园林图片找出各地园林不同点。提问:是什么原因而产生不同风格的园林。

       —— 一方水土养育养育一方文化,各地的文化不同。

       2、学生总结什么是园林。

       园林是利用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植和建筑布局,一般建造在城市中。

       园林是供人们可游、可观、可居的地方。园林是是人们精神的家园。

       3、欣赏欧洲园林和东方园林的不同。

       欧洲园林的代表是法国的凡尔赛宫。

       欧洲园林的特点:几何形、对称、规则、人工修建、一目了然、开门见山、规模很大、多是皇家园林。人工修建说明了什么?(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一种人工美)

       东方园林的特点:小而精、多是私家园林。

       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的描写: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条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我国古代人从开始就敬天、顺天,逐渐发展为崇尚自然、表现自然,处处离不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孟儒家思想,所以我们的园林风格追求的是自然美。

       东方园林的审美准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二、隐逸文化

       今天我们要走进苏州园林,想要了解苏州园林就必须要了解苏州文化,首先了解苏州隐逸文化。

       1、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据统计清朝状元有112位,江苏49位,苏州有24位。苏州可是一个状元城,更不用说还有更多的进士。苏州有这么多做官的,但是对朝廷作出特别大贡献的却不多,因为他们不喜欢做官,而喜欢做隐士,他们可不是要隐居在山林中,而是要隐逸在艺术里,隐逸在高层次的精神世界里。这些文人雅士经过仕途的风风雨雨之后,感到身心疲惫,要回到自己童年的地方,去领略清风明月。好像他们的人生又走了一个简单的轮回,但是不一样的是去时满船诗书,回来时一车银两。明朝时有一位富商,叫沈万山,富可敌国,但是他没有给我们留下半亩园林,历史上商人和文人不能归为一类,二者之间是有楚汉鸿沟。小隐隐于朝,中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这些大隐士隐居在闹市之中理水、叠山、建造亭台楼阁,经营花木,寄情于山水享受着“天人合一”,领略着“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的精神世界。

       2、看图片,欣赏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芭蕉。

       3、从园林命名看隐逸文化

       n 拙政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政也。n 网师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n 沧浪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三、欣赏昆曲《牡丹亭》

       1、昆曲的美学特征与园林美学特征相似之处

       曲折幽深,直露中有迂回,舒展中有起伏

       4、营造山水的手段 :以小见大。

       用一句佛家用语来形容以小见大,“芥子纳须弥”营造园林要使人感到占地不大,但咫尺之间有天地,园林虽小,意境无穷大,玄妙无比。

       游览路线的特点 :曲径通幽

       观看曲径通幽的图片

       四、空间经营手法

       1、借景——是有限的空间与无限的自然天地重叠在一起,扩展视野,加深景深。

       2、障景——多用在园林入口处,把园内之景收藏起来,不会让人在入口就把景色一览全余,这就是:景越藏,意境越深。

       3、敞景——先障后敞,让人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4、点景——万绿丛中一点红,使空间主次分明,兼有凝聚视线的作用。

       5、框景——利用门框、窗框门窗外看,或形成山水立轴、或幽兰扇面、或竹花鸟册。

       6、对景——人对景,移步景异。景对景,你在这个景点看着那个景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7、隔景、分景——园越隔越大,园越拆越小,隔景、分景可以创造出层次感。(园中有园,景中有景)隔景有实隔和虚隔两种,实隔一般用墙,虚隔一般用廊

       (叶圣陶)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8、漏景——隔景不主张将园景完全隔死,要漏景,用窗来实现,并要有窗花,可以看到墙外朦胧不清的景物,成为下一步游赏园林的引子

       考考你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1、借景

       2、点景

       3、障景

       4、敞景

       五、宋词的意境也是园林的意境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北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学生朗读

       2、这首词轻轻地起调,很轻很淡,淡淡的阴冷,淡淡的郁闷,淡淡的愁思,回头看看房屋中挂的画屏,淡烟流水,再看看窗外飞花似梦,细雨如愁,一种甜美的感觉涌上心头。这首词我们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情趣,春花秋月,细雨微风,这些事情都是人们平时熟视无睹的,无动于衷的,可是在古代文人的眼中能化成美的瞬间,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花木移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就是诗的意境,也是园林的意境。

       六、草木情结、荷情结。

       1、在花草树木的栽种中少不了“四君子”“梅兰竹菊”,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古代文人为什么喜欢这些植物?(这些植物能表达优雅、挺拔、傲寒的特点,这都是文人雅士借用植物的品性来比喻自己)。

       3、景点题名

       芙蓉榭、远香堂(取自于周敦颐的《爱莲说》中香远益清)、香洲、荷风四面亭、留听阁、藕香榭等,这些题名就像一节节相连的藕,只有这些水下相连的藕,才使我们看到苏走园林中这些美丽的荷花。

       荷花所表达的丰富精神内涵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看图、品画、品诗。

       盛开的荷:接天蓬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夜景的荷:千朵莲花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枯荷: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七、怎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古典园林呢?

       首先要做到“净心”,使自己心灵纯净,不染凡俗。是我们在对美进行欣赏时,要抛开一切尘俗欲念、一切功名利禄,只有这样,才能毫无妨碍地欣赏到美。如果心中装满了烦恼与世故,会对美景视而不见,很难做到欣赏美。其次要达到“静心”,不仅要做到心灵纯净,还要达到心态宁静、平和的状态,这样才能从容地体会园林之美,品味其中的意韵。躁动不安的心会看到花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热闹,却不会看到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淡泊。

       再次是要有一颗“镜心”,像镜子一样观照景物、观照自然、观照人生,不仅要看到园林之美,还要形诸于心。与镜子不同的是欣赏者的欣赏活动不是被动的行为,不是映照,而是观照,是积极主动的精神创造性行为,在对古典园林的欣赏中,不仅要会赏景还要返观内心,与景相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都知道,审美欣赏的最高层次是精神层面的欣赏,如道德、人生理想、信念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四君子、岁寒三友的欣赏,自古至今久盛不衰的一个根本原因,这种富含精神内涵的景象比比皆是,有一颗“镜心”者会得到更高的审美享受。

       要做到这三“心”,最基本的条件是要在人少的时候去游园,试想身边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你怎能“净心”、“静心”?再有,去游园前应先阅读其背景知识,对园林知识、美学常识有所了解,在游览时认真看简介、楹联碑刻,有助于欣赏理解,这样才不虚此行。

       我国的自然山水园如同山水画一样,可观、可居、可游,又运用抑景、透景、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为你的观赏增添了无限的情趣,使人无论身在何处,都有可赏之景,动观、静赏皆可。以静赏为例:静坐一角,总有可览之景。静坐细观时,会有许多妙处,看竹影上墙,风来影动;看风飞蝶戏,花木摇动;看小桥流水,波光荡漾;四时之景,阴晴晨昏,风霜雨雪,各有不同。再加上堪称我国古典园林一大特色的楹联题咏,它不仅为园林增添了人文色彩、文化底韵,更通过它的表意功能给游人的观赏以提示,触发人们的联想使人体验到园林中所蕴涵的无限意境,达到化景物为情思,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若是动观,则

       可边走边看,风景一层层地展开,步移景换、移步易景。总之,永远有你赏不完的景,会不完的意。在园林中,除了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美感,如松涛声、雨声、水声、虫唱声、鸟鸣声、风声,若是宗教园林,还有钟磬声、诵经声。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咫尺山林中,自有多方胜境。它可令你流连忘返、永不厌倦。许多人以“到此一游”为荣,拍照留念,但他只是到过而已,可曾知道,景非此景,情非此情,可曾品味过园林中深邃的意境?所以,我们不必凑热闹似地赶旅游旺季,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方式对于古典园林的的欣赏是很不相宜的。我们应该拣个人少的时候,在园林中漫步,让躁动的心平和下来,也许,你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

       八、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苏州园林的美,必须要挖掘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涉潜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这些都包含那些文化呢?(诗词文化、戏曲文化、荷文化、隐逸文化、佛教文化、绘画、吴门文化等)。

       今天我们是对古代风雅的体味,与自然交流的一种体验,对人生情怀的一种追思和舒展,使我们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对美的享受。下面我们在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课,我们再次感受音乐之美、自然之美、园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