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列子》及其,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过程与方法

       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解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教学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总11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1、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 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 指 反 惠 亡 厝

       3、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4、习惯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7、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8、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9、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四、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第二课时{总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复习情况

       二、逐段朗读课文

       三、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四、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答案参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4、概括故事的寓意。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五、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寓言)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高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畚一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一愚公发展的观点

       ——一对比衬托————一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一词多义。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2.、体会理解“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三、课前延伸

       (一)简介《列子》及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二)预习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始龀()穷匮()厝()万仞()魁父()亡以应()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始一反焉()⑵毕力平险()⑶杂然相许()⑷河阳之北()⑸渤海之尾()⑹寒暑易节()

       四、课内探究

       (一)目标定向,自主学习

       1、学生展示精彩朗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和字音,读出感情。【温馨提示】 每小组限一人读,并只读一段,其他小组评价。

       2、学生根据解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温馨提示】自主学习时,从以下几方面归纳总结,并把疑难问题做标记,准备质疑。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且 焉

       之 其 特殊句式: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

       3、质疑释疑:(柴多火焰高,人多办法好)把你们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来帮你。

       4、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温馨提示】②到④小题要从文中找出依据。

       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

       ②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同意吗?

       ③ “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

       1、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如何理解故事的神话结尾?

       2、本文成功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从文中找出来加以说明。

       3、小组内交流你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把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整理好,准备班内交流。

       (四)强化训练,拓展提升

       1、分角色朗读二、三自然段。

       【温馨提示】角色分配:愚公、愚公之妻、智叟、解说各一人,“杂曰”由全班同学齐读。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后班内交流。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相同态度和不同语气。

       2、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继续发扬? 想一想有哪些做法仍能体现愚公精神.

       (五)达标检测,反馈纠正(相信我是最棒的)

       1、本文选自《列子 汤问》,列子,名,又名。郑国人,时期 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

       2、解释划横线的词。

       ①年且九十()②惩山北之塞()

       ③汉之阴()④投诸渤海之尾()⑤始一反焉()⑥汝之不惠()⑦而山不加增()⑧一厝朔东()

       3.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甚矣,汝之不惠。

       4、.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子”“孙”的含义是否一样,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五、课后提升: 相信你是最棒的!

       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阐明你的观点。

       教师寄语: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第三篇:名校人教语文九年级下课件教案之公输参考教案二[模版]

       《公输》

       教学目标:

       1、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3、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

       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诵读应作为学日本文的主要教学手段。可以范读、领读、跟读,可以默读、朗读,可以自读、齐读、分角色读。做到读熟读懂。)

       2、质疑法。

       (解说: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自学的能力。)

       3、讨论法。

       (解说: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积极参与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合情合理的结论。)

       4、练习法。

       (解说:傅全文重要知识点设计成不同形式的习题,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媒体设计:

       1、利用录音机,将范读磁带放给学生听,帮助学生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2、利用投影仪,将预先准备的习题或问题显示出来,提供给学生练习或思考。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语气,揣摩语意。

       3、通过朗读、揣摩、思考,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是否听人讲过战斗的故事呢?是否在影视节目中见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场面呢?是否体会到某些不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沉重的灾难呢?相信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一个人会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历史上的确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公输》就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板书:“公输”)。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解释扫清语音障碍。借助投影仪,映示以下内容:

       ①课文中的生字。

       ②注意加点字在文中的读法。

       解说:此设计是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和深下解释的能力,二是促使学生认准字形,读准字音。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语气,揣摩语意。

       一边播放磁带,一边挂出提前准备好的上面有下列语句的小黑板。指导学生揣摩语气语意(句后括号中的内容供参考)。

       a公输盘曰:“夫子何命而为?”(疑问语气,有恭敬请教之意。)b于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祈使语气,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c子墨子曰:“请献十金。”(祈使语气,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公输盘曰:“吾义因不杀人。”(陈述语气,有羞恼、义正辞严之意。)d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疑问语气,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e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美。”(陈述语气,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

       f 公输盘曰:“诺。”(陈述语气,有无可奈何之意。)引导学生进行一番探讨之后,要求学生一边自行默读课文,一边揣摩对话的语气、语意。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纠正,力求该准。

       (3)内容与形式总理。

       通过朗读、揣摩、思考,同学们已经大致明白了文章的意思。此时,教师可一边提问,一边组织讨论,一边提示、点拨。问题①: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墨子和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阻止楚国攻打来国。

       问题②:请抓住一个“见”字,讨论全文由几部分组成。讨论、明确。

       2、研读第5-12段。

       问题①: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点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问题②: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点拨: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问题③: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点拨: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问题④: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点拨: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来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来的不仁,因为来本无罪。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问题⑤:“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点拨: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问题6:“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来的计划了吗? 点拨: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来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来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问题③: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点拨: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

       3、研读第13~16段。

       问题①: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点拨:“今有人于此„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

       问题②: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点拨:通过对比和类比。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来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来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来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问题③: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来的计划? 点拨: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解说:设计以上3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

       4、课堂训练。

       (l)抄写生字看谁记得快,然后默写生字一遍,看谁不出错。(2)完成课后练习一。

       (解说:增加识字量,巩固基础知识。)

       5、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欣赏了墨子巧妙的语言艺术。在这两场智斗过程中,墨子令公输盘“服”,令楚王称‘售”。但是,楚王仍然要“必取来”,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下文,想想墨子是以怎样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楚国君臣,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研读课文。

       2、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

       3、品味文章在说理方面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步骤:

       1、继续研读第17~ 22段。

       问题①: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面,那么,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

       点拨: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墨子“九距之”,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国有余”。

       问题②:“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 点拨: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问题③:“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点拨: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问题④: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点拨: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 问题⑤: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 点拨:“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问题6: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点拨: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来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来的目的。

       问题7: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锋利巧妙的言辞? 点拨:不是,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2、欣赏品味。

       本文是一篇以记言为主,趣味盎然的散文,它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均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1)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来和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是步步深入的。起初墨子和公输盘辩论,谴责攻来“不义”,后来和楚王辩论,把攻来与患了“窃疾”相提并论,就更深入地揭露了攻来的侵略实质。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守之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破敌人的一切幻想,就比原来更深入了一步,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令人感到真实生动。

       (2)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如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人们满以为见面后墨子一定会劝阻公输盘攻宋,但墨子却邀请公输盘去杀人,出人意料地制造了一个悬念。见到楚王也是如此,人们以为墨子会劝说楚王,但墨子却聊起了偷窃病。又是一处悬念。当人们读到“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的时候,一定会想到问题解决了,但这两处各自均是波澜又起,悬念再生,令人不读不快。这种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3)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第一部分中的5个连续的”„„不可谓„„”在语势上像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3、课堂训练。(1)完成课后练习四。

       (2)解释下列字词在各句中的意思。(3)完成课后练习三。(4)阅读第1段,回答问题。①本段只两句话,各叙述了什么内容?

       点拨:首句叙述墨子赴楚的原因,第2句叙述墨子赴楚的过程。②本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点拨:用语简洁而含义丰富。尤其第2句,仅用4个动词“闻”“起”“行”“至”组成的3个短句就将“十日十夜”的长途跋涉交待得一清二楚,而且给人留下了十分广阔的联想空间,笔力实为不凡。③联系全文思考,本段为什么略写?

       点拨:文章各部分的详略应税主题的需要而定。本文是表现墨子怎样以自己大智大勇的精神止楚攻来的。所以不能过多地渲染楚国的准备情况和墨子赴楚的详细经过,否则不仅会使行文显得雍肿,而且容易冲淡主题。

       4.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图)

       (解说:这则板书首先抓住文中的3个“见”字提率3部分内容,接着以双方斗智斗技中的关键词句显示各段主要内容,而后归纳各段要点,最后显示结局并评析人物形象的特,点,便于学生借助板书,很快地回忆全文内容,形成整体印象。)

第四篇:人教九年级上教案

       1、沁园春

       雪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理解、积累

       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理解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投影仪,小黑板,录音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③“惜”字包含着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2、雨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反复朗诵,感知清新明朗,节奏欢快的 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2.联想想像法。3.评析欣赏法。4.探究学习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教学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禁锢(jìngù)留滞(zhì)喑(yīn)哑(yǎ)襁(qiǎng)褓(bǎo)(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2.具体研习。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欣赏品味。

       (1)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课堂小结。

       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邵燕祥语).

       五、作业布置

       模仿本文,以“ 的述说”为题,写一首诗歌。

       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 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诵读,体会诗歌的 情景,意蕴和诗人的 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 联想想象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 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4、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 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课时安排:1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教学方法:诵读法 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平常的昆虫的 叫声,在 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的 写作训练。

       5、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

       1. 理解积累词语。

       2. 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3. 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4.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理解“举例子,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2、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3.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教学方法:研讨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题解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求: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研讨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第三、四段。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考:(1)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三段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五、六段。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五、小结

       讲演词的第二部分内容理解的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算是敬业。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随堂练习。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学生背诵“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七段。

       明确: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三、探究活动

       (一)思考: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你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中的观点如下: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10.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二)做资料卡片。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的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四、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六段。2.选用随堂练习。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雨果对伏尔泰的赞扬崇 敬之情。

       2、体会雨果饱含激情的演讲风格和理解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学习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两个特征刻画他的“斗士”和 “智者”形象的方法。

       3、背诵精彩片段,增加语言积累。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伏尔泰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认识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和对启蒙思想在当代阐发。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三.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用两节课的时间,通过学习一篇演说词,走近法兰西的两位杰出人物:伏尔泰和维克多?雨果。他们相差整整一个世纪,伏尔泰于 1778年病逝,雨果生于1802年,他们二 人并没有面对面的交往。但是,阅读过本文的人,无不被雨果对伏尔泰的敬爱 与景仰之情感染。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介绍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和他所生活的时代,高度评价其世纪性的贡献。

       第二部分:(2-9)歌颂伏尔泰的丰功伟绩,从两个方面评价其卓越的贡献。

       1.2-8 介绍他在思想领域的启蒙作用。

       2.9 介绍他积极投身于现实的、为一个个手迫害者辩护的具体斗争。正是思想启蒙和现实关怀成就了伏尔泰的伟大。

       第三部分:(10-12)赞扬伏尔泰的非凡人格。雨果专门赞美伏尔泰“睿智的微笑”。这微笑蕴涵有哲理的忧伤,又有含有黎明的曙光。他用智慧的微笑,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

       第四部分:(13-14)介绍伏尔泰的时代意义。伏尔泰标志着一个新纪元,新时代需要伏尔泰。雨果表达了追求伏尔泰,于黑暗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2.有感情地范读节1,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a.在节l中找出最能够体现雨果对 伏尔泰评价的一个词和一句话。

       b.为什么雨果认为伏尔泰是永生的?

       c.世人怎么对待伏尔泰的逝世?雨 果呢? 总结学生的发言,提升认识:伏尔泰 获得祝福和诅咒,都是因为他向旧社会宣战。

       明确:

       a.“巨星”、“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

       b.因为他有长寿的岁月,有等身的著作,还担负着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的 责任。

       c.世人有两种态度:诅咒和祝福。雨果认为,这是荣誉最美好的两种形式。

       3.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体会雨果对伏尔泰的评价。

       结合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以及查找到的资料,理解雨果的评价。

       4:伏尔泰是几个世纪前的伟人,在雨果口中他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学生独 立思考,找出文中能够表现伏尔泰形象的句子。总结学生的发言,分析得出:文中的伏尔泰表现出两种形象:斗士、智者。

       明确:如:节8中“他孤军奋战”、“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节1l中“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5.分析“斗士”的形象。组织学生自读、讨论:

       a.斗争的原因是什么? b.对象是谁? c.以何种方式? d.具体的表现是什么?

       e.结果怎样? 明确:

       a.时代的原因:人民无知,宗教愚昧,君主专制,司法黑暗。„

       b.对象:宫廷、贵族、金融界、教会。

       c.方式:独自一人,一枝笔(轻如和风,猛如雷电)。

       d.表现:为西尔旺、蒙巴伊、卡拉斯、拉巴尔辩护。

       e.结果:胜利。

       6.总结学生的分析结果,归纳提升:伏尔泰是“法兰西思想之父'‟,他经历了君主专制由鼎盛到衰败的转折期,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自由和民主的声音。引导学生说说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结合鲁迅的形象,谈谈自己的理解。明确:(倔强的斗士形象)7.分析“智者”的形象:雨果抓住伏尔泰的什么特点去表现的? 明确:抓住伏尔泰的“深邃的双目”和“睿智的微笑”进行描写。

       8.师生共同朗读节12,体会雨果是如何描写伏尔泰的“微笑”的。

       明确:有感情地放声朗读,能够读出雨果激动的心情和情感。理解作家借助“微笑”,呈现出伏尔泰的成就。

       9.提问: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特点进行描写?

       明确:对于斗士的形象,“微笑”所造成的反差最大,能够表现出伏尔泰的 性格,感染的效果更加强烈 三.提高认识,拓展思路:

       2.提问:雨果由对伏尔泰的赞扬,进而又写了什么? 3.雨果写这些哲学先驱的目的何在?

       4.组织学生讨论,结合演说的特点,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1.结合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节14,能够读出的激情。

       2.由伏尔泰联想到一批哲学伟人:卢梭、狄德罗、孟德斯鸠等先驱哲学家们。,3.回答:重申自由、民主和真理的重要,鼓舞人们能够继承前人的精神,向现实宣战。

       4.充分讨论,积极发言。可以结合自己所阅读过雨果的作品来谈。

       四、本课总结

       本文是雨果著名的演讲之一,全文贯穿着自由、民主、和平的精神,闪耀着真理的光芒。紧紧围绕伏尔泰思想上的成就,用激情饱满的浪漫语言,回顾了伏尔泰的笔、伏尔泰独自一人的斗争,以及他的微笑、睿智,由此刻画了一位“斗士”的形象、“智者”的形象。文中有许多意义深刻、内涵隽永的句子,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细细体会。

       7、《傅雷家书两则》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

       3、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情感。

       4、人生有坦途,更有坎坷,培养学生在不同的 人生境遇中的良好心态。重点难点:

       重点: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难点: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教学方法:文献法 自读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情的创作,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第二封信,起因于傅聪在音乐会上的历功演出。孩子的成功总是父母最大的幸福与骄傲,但傅雷与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还来自于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作为父亲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对儿子表达了他异常激动的心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许仅止于此了,而傅雷的伟大,就在于他借助儿子的成功之机,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赞许儿子:“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而这,正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如果说,上一封信是要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那么,这里所说的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只有做到了坚强,才能永远不怕孤独。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寻味。“坚强”的最高境界,乃是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可以说已经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来,傅雷奔放的思绪又从艺术飞到了中国的“黎明”。他从傅聪如流水般的演奏风格中,想到了克里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的“复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他激励儿子,被这般伟大的文明之河哺育过的艺术家,“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

       书信最后,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第一封信里,他曾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这一次,他又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从而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让“完美”的地平线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二)问题研究

       1.对于“坚强”,应怎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贯穿两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儿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见第二封信),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见第一封信)。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两方面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第一封信里所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也都是这个道理。

       但“坚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还在于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2.如何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 w ww.x kb1.com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对孤独的理解,与之和而不同。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永远不感精神的孤独!周国平说“孤独产生于爱”,傅雷说“爱让赤子不孤独”,实在是异曲同工。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3.如何理解“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文中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说傅聪常以克里斯朵夫自命,其个性也与之相像;又说“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其意旨在鼓励儿子像贝多芬那样,不惧矛盾,勇敢面对,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新课标 第 一网

       (三)关于练习

       1.此题目的是要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含义。第一封信里,傅雷希望儿子能够正确地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保持心灵的平衡;进而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理,正视现实,吸取前车之鉴。第二封信,希望儿子在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2.此题目的是要体会傅雷与傅聪的父子深情,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这一问题。有些方面可以从《傅雷家书》的其他篇章中寻找例子。

       “朋友”的意义,首先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藉。当傅聪情绪消沉时,可以毫无顾虑地向父亲倾诉,而父亲并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说些教条式的训诫。相反,他能够充分理解儿子的痛苦,首先尽力地安慰他,让儿子觉得温暖、放心;然娓娓而谈,以十分平等的口气给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朋友的境界,还在于志同道合,互为知音。傅雷与傅聪对音乐艺术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体现。

       附:书信格式的要求 信封

       左上方填写邮编及收信人地址;信封中间居中写收信人姓名,加上称呼。它可以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也可以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呼。后者为王力先生的观点,实际上邮递员只认为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收信人后面没有称呼是不礼貌的,属于格式上的错误。信封右下方为寄信人地址及邮编。正文

       1.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2.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3.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5.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

       8、致女儿的一封信

       教学目标:

       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理解文章中故事的寓意。

       3.学习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技巧。

       4、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 《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 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 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 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 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 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新课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媒体辅助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是(国籍),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p年9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2.课文内容研讨:

       门面对女儿的问题,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这句话的含义?(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3.积累: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教师也准备一些)。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法国作家乔治?桑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人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三、拓展

       爱情,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爱情的真谛,我们再读下面一篇文章。

       三个故事

       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

       爱情是什么?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很凄美:在医院病房的一隅,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在世间弥留的最后一刻,他把苍老的手伸给浊泪涟涟的老妻,感谢他半个世纪以来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深知自己不久就要踏上黄泉之路了,为了报答他的真情,也为了安抚自己的心灵,他决定告诉她一个深埋在心底的秘密。但是,没等他把这个秘密说出口,他的老妻就把手轻轻按到了他的嘴上、她说:

       “我不需要听什么爱的秘密,在我看来,最大的爱的秘密就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识、相爱,手牵着手一道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 ” 丈夫感动得涌出了热泪,最后带着那永远的秘密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

       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朋友讲的第三个故事是一家电视台的综艺游戏节目——摸手认妻。这个游戏由6对夫妻参加,要求把6位男士的眼睛蒙上,让他们依次去摸6位女士的手,从而摸出自己的妻子。前3位都模错了,惹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第四位上场了,主持人依然是一丝不苟地将那位男士双眼蒙上,接着原地转了三圈,同时又示意六位女士互相调了一下位置,过后搀着那位男士来到一字排开的六位女士面前说:开始。那位男士伸出手抓住第一位女士的手,也就三四秒的时间,对身边的主持人说这不是我的妻子,接着摸第二位女士,当他抓住第二位女士的手后,比第一次时间稍长一点,大概有十来

       秒时间,他对主持人说:“她是我妻子。” 说后,主持人将那位男士眼睛上的纱布去掉,这期间,现场的观众已经向这位男士报以热烈的掌声了。无疑这位男士猜对了。主持人不失时机地问那位男士:“你摸得这么准,其中有什么秘密?”那位男士对着话筒,郑重其事地说:“没有什么秘密,我凭的是手感,是结婚十多年来培养出来的手感。”这时画面上出现了那位男士妻子的脸,此时那位幸福的妻子已是热泪滚滚。“爱你一生一世足矣,我想,这就是爱情。” 朋友最后说道。

       四、讨论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总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六、拓展活动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第五篇:人教语文教案

       人教语文教案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及课文内容。

       2、感受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崇敬、热爱。

       3、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这课的生字词,现在我们再来复习一次。

       .课件出示词语:高尔基、突然、按照、摆弄、准备、侧面、胶卷、车辆、秘书、杂志社

       2、板书课题:

       6、小摄影师

       读课题

       你看着课题,有什么想问的?

       假设问题:①、“摄影师”是干什么工作的?——

       ②、课文中的“小摄影师”是谁?——

       ③、小男孩给谁照相呢?——

       ④、谁了解高尔基?——

       板书:高尔基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动画,边看边听,同时动脑筋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小男孩要给高尔基照相,结果没照成,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呢?我们接下来学习课文内容。

       1、请小组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准备提出什么问题?

       假设学生会提出的问题:

       ①、纸团从窗外飞进来,高尔基为什么会感到“突然”呢?“突然”是什么意思?

       ②、纸团上写着什么内容?

       ③、“他们”指的是谁?“他们”为什么不放我进去?

       师:高尔基看完纸团后,有没有同意让小男孩进来呢?他是怎么说的?我们继续往下看。

       2、分角色读2—5自然段。

       ①、师:读了这几个自然段后,你想说什么?

       ②、.课件出示句子: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对了,我们就是学习小男孩有礼貌,讲文明。那我们读这里的时候,就是应该读出有礼貌,尊敬的感情。我们再来读一次。

       ③、指导朗读。

       师:从对话中,我们知道了高尔基接受了小男孩的请求,放他进来给自己照相。

       板书:接受小男孩的拍照

       3、学习第6——11自然段。

       齐读6——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样做的?怎么说的?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师问:我们读完文章后,要学会提出问题。现在你想提什么问题?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看看老师想提的是什么问题,看自己想到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