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传雨 《春江花月夜》教案

第一篇:由传雨 《春江花月夜》教案

       25、《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并会默写“滟”“霰”“砧”“碣”等字,能准确说出的姓氏、朝代及简要的诗风。

       2、准确背诵、默写全诗。

       3、理解诗的意义,体会诗歌创造的意境。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学习对人生追求与热爱的态度。(实验班可把这点归为目标)教学课时:两课时(实验班也可以一课时)

       教学方法:知人论世、明理咏情(了解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把握诗歌感情进而以情境之语推测抒发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其中不乏爱恨情愁,也有寄托悲欢离合,展示给我们,他们不平凡的人生旅程。所以中国的月亮象征意义丰富。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的明月,心中会有无限的遐想——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在这人才辈出的唐代,有一位诗人——张若虚,他的一首诗被无数人所迷恋——《春江花月夜》(板书)介绍时可用《春江花月夜 纯音乐》做背景音乐。

       二、了解及相关写作背景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具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 ”。玄宗开元时尚在人世。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答案:吴中四士、三、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学生看课文认真听,教师播放配乐朗诵课件。(如有学生提出图片上“春江潮水连海平”中的“海”写成了“江”。老师应予以鼓励其敏锐的观察力。)

       2、字音辨识

       滟滟()霰()汀()砧()碣石()潇湘()()

       3、词语释义

       滟滟 芳甸 霰 穷已 但见 扁舟 离人 青枫浦上不胜愁 可怜 徘徊 无限路

       4、结合解释,翻译下列句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代表回答)(1)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2)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4)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5)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5、结合全诗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1-16)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第二层(17-36)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小结:整首诗的思路可以用我们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来概括,即触景生情。下面我们分别从“景”和“情”两方面来研究这首诗。

       四、赏析诗歌

       (一)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1、教师范读

       2、提问:前八句通过对哪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自主回答,通过比较,得出最佳答案。

       明确: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意境:幽美邈远 清幽静谧 情感:美好,兴奋,快乐。手法:景中含情

       提问:此时月的状态如何?明确:初升。板书:月升

       3、欣赏阅读,看谁读得棒。教师评价。

       4、学生齐读。

       5、试背诵前八句,教师检查背诵。

       (二)理:哲理思考

       1、过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过渡作用。(教师引导)

       2、齐读。

       3、提问: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的遐想,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原文回答,一齐答)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讲解: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

       4、学生竞读。教师评价。

       5、背诵这节。教师检查背诵。

       提问:此时月的状态如何?明确:高悬。板书:月悬

       过渡:提问:简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修辞效果。(学生回答)

       明确:两句中的“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依然是过渡句。

       (三)情:思妇游子的思念之情

       1、提问:这一部分是总分结构,将其划分出来,并概括内容。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处相思明月楼?”,总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写游子想家。

       2、提问:“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鉴赏这几句诗的抒情方式。(学生讨论,自主回答)明确: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通过对“白云”、“扁舟”和“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3、齐读。

       提问:此时月的状态如何:西斜,落下。板书:月斜 月落

       五、总结

       1、提问: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回答)

       明确:月。作用: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引发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实验班必做;普通班看情况而定)

       六、当堂检测

       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霰(xiàn)发酵(xiào)参与(yù)同仇敌忾(kài)B.滟滟(yàn)内讧(ɡōnɡ)恪守(kâ)垂涎三尺(xián)C.碣石(jiã)谄媚(chǎn)懦弱(nuò)莘莘学子(shēn)D.扁舟(piān)创伤(chuànɡ)联袂(mâi)戛然而止(ɡǎ)解析:A项,“酵”读“jiào”;B项,“讧”读“hònɡ”;D项,“创”读“chuānɡ”,“戛”读jiá。

       答案:C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解析:A项,升—生;B项,婉—宛;C项,装—妆。

       答案:D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逐渐

       B.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雪珠

       C.青枫浦上不胜愁

       胜:承受

       D.应照离人妆镜台

       离人:离家在外的人

       解析:A项,逐:追随。答案:A 4.《春江花月夜》所抒发的感情不包括()

       A.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B.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C.真切的生命体验。

       D.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不平。

       解析:《春江花月夜》中没有抒发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不平之情。

       答案:D

       阅读下面的节选诗歌,完成两题。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5.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

       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而是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

       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用现代文的形式表现这首诗的美好意境。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春江月夜美景——

       月升

       ——美好兴奋

       ↓

       哲理思考——

       月悬

       ——哀而不伤

       ↓

       游子思妇离情—— 月斜、月落——离愁别绪

第二篇:《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生自由回答。)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说出了这么多写月亮的诗句,并且这些诗句中的月亮各有独特的含义,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以下这么多的月亮大体有哪几种含义。

       1、征夫游子思乡之情。例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女子相思怀远之情。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离愁别绪之情。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怀古伤今之情。例如: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5、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师: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诗人笔下的月下美景。

       二、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音频朗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四、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1、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译文: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远

       2、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译文: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暂——永恒

       3、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

       1)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译文: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

       2)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译文: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凄清婉转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五、总结

       1、内容述评 :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月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ē)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这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因而,闻一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夐(xiòng)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2、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1)纵向联想,即联想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性格特征,知人论世,鉴赏古诗。

       2)横向联想,既有此句联想到彼句,其间关系可相类也可相反,在此比较中鉴赏是的艺术氛围,体会其诗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叙之事及所言之志。

       3)研究材料

       (1)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 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3、教师评价总结。

       1)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 3

       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3)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附板书:

       春江花月夜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远

       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暂——永恒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凄清婉转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春江花月夜》全诗;

第三篇:《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宁远三中高三语文组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课时安排:一课时

       【方法指导】

       1、知人论世(了解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

       2、诵读涵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抒发的情感)

       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4、鉴赏评价(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和的观点,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课前预习

       1、了解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简介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人,诗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开元初与、、号称。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情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用《西洲》格调“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背景简介

       《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2、字音辨识 滟滟()芳甸()汀上()纤尘()皎皎()徘徊()().......浦上()扁舟()似霰()砧上()碣石()潇湘()().......

       3、词语释义

       滟滟 芳甸 霰 穷已 但见

       扁舟 离人 青枫浦上不胜愁 可怜 徘徊 无限路

       4、结合解释,疏通文意

       自主学习

       1、诵读指导

       ① 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句,整体感知诗歌。

       ② 再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的情感。

       ③ 美读课文,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的内心情感。

       2、你认为本诗的层次结构该如何划分?请写出层意

       ①开头八句 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②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合作探究

       1、这首诗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因为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美丽图画,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2、是人是如何使“春、江、花、月、夜”五者构成一幅奇妙的艺术境界的? 明确: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3、是如何将景、理、情融为一体的,结合具体诗句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明确:《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 2

       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4、你对本诗的内容有何评价?学完本诗你有哪些人生感悟?请写下你的心得体会。

       (言之成理即可)

       成果展示

       1、分组交流讨论,选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2、师生点评,归纳提升。

       作业布置

       1、积累文中美句。

       2、完成《学法大视野》P29、30“基础训练”T1-7

       [知识链接] 古代关于“月”、“江”、“花”的名句:

       1、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第四篇:教案《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2.赏析本诗的月下之景、望月之情、人生之理,融入个人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意境。

       3.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味,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景、情、理的结合,激发自己的人生感悟。【教学方法】

       以高效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师生互动合作。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展示点评为主,教师给予适时点拨,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

       1,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导学案,上交老师批阅、评定等级。2,课堂上按老师的任务要求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展示点评,完成学习目标。【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朗读梳理。

       借助导学案中的预习案,整体感知诗歌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一、明确本单元诗歌学习的要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二、了解和诗歌概况: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张若虚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突破宫体诗的藩篱,以和谐的歌调、清新的语言,描绘月夜的诗情画意,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诗歌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奠定了基础,对后来诗歌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而“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借助解释,查工具书,整理字词。

       字音:滟滟、甸、霰、汀、纤尘、皎皎、浦上、扁舟、江畔、徘徊、砧、碣石 字词:滟滟、芳甸、空里流霜不觉飞、但见、青枫浦上不胜愁、扁舟子、明月楼、可怜、离人、光不度、水成文、闲潭、碣石潇湘无限路、落月摇情满江树

       四、自学检测:

       了解诗中写景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把握诗的中心意象,并以中心意象为线索,梳理本诗内容层次,整体感知。(明确:诗歌中心意象是“月”,围绕月的变化,以月升、月照、月斜、月落为线索,引出月下美景、月下之思、月下之情,形成了画面美、哲思美、情感美。)

       四、自由朗读,感受诗歌韵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结合探究案,赏析诗歌中景、情、理的结合,走进诗境。【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导入:春江潮水,花林月夜,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千年前的月,仍是那轮月,出现在千年后的夜。一曲《春江花月夜》唱响了中国在历史长河中最绝远的青春之歌,唱出了人们在如水月夜下最美丽的忧伤与憧憬,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张若虚笔下那春江月夜的诗情画意和烂漫唯美。

       二、明确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补充资料:诗论家评价此诗:王夫之《唐诗评选》:“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唐诗杂论》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

       学科班长点评导学案完成情况。(包括优秀小组、优秀个人、存在的困惑)

       三、教师配乐朗读,生接读,让学生在倾听中走进诗歌的意境。

       四、围绕学目标,设置三个探究题。

       对以下问题,分配好每个小组展示和点评的任务,让学生先个人思考,再小组间交流讨论,后展示点评。(明确讨论、展示、点评的每项要求)探究一:景物美

       这首诗是从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入笔,在前八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体会其意境。(明确:意象:春江、潮水、海、明月、江波、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画面:教师可朗读优美的文字促进学生想象春江月夜的美景,形成画面感。)补充:关于意象,诗论家的观点: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胡应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明确诗歌中意象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春江花月夜中月作为核心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让学生分享自己曾学过的咏月诗句。探究二:情感美

       望月易让人产生情思,望月之人除了诗人还有谁?月触动了他们内心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明确:从意象、修饰词、人物动作心理情态等角度分析人物情感。)思妇怀远图:月的“徘徊”,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月亮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卷”和“拂”:人的动作情态,“卷不起”、“拂不去”和前面的“月徘徊”相呼应,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烦恼和惆怅。缠人的月色,恼人的月色,惹得思妇更为思念。“愿逐月华流照君”:思妇无限愁思的细腻心理描写。希望化作一缕月光,飞流到亲人身边,去抚照远方的亲人。“鸿雁、鱼龙”: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并运用用典的手法:“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己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可见二人音讯断绝,又凭添几重愁苦和无奈,相思无着落。

       这是一幅轻曼如烟、柔婉似水的思妇怀远图,抒写了思妇缠绵悱恻、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

       游子思归图:“梦”一词说明游子在梦中也想归家,心理描写。“花落幽潭” -春光将去,“江水流春”-青春易逝,“落月”-衬寂寞凄苦之情。月已斜,花已谢,春已去,但人未归。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昨夜闲潭梦落花„江潭落月复西斜”虚实结合,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惆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落月”、“海雾”等衬托游子无限的思念伤感;“碣石、潇湘”喻天各一方、相距遥远;以 “无限路”表达游子有家却难归的无奈。“沉沉”渲染了游子的凄苦孤寂。“摇”、“满”:化虚为实,西落的明月伴着离情把一片伤感惆怅洒满江边的树林,月光之情,游子思妇之情,诗人之情交织一处。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使无形的感情真实可感。

       这是一幅有家难归、孤寂无奈的游子思归图。

       师:这份游子思妇间的情感是带着一份淡淡的忧伤,是青春式的美好,是对幸福的追求和憧憬,是“哀而不伤”的情愫。探究三:哲思美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月发出奇想,引出对于宇宙人生的思索,他思索了哪些问题?结合诗句分析。

       对于人生而言,你觉得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生存姿态面对个人的人生?拓宽思维角度,谈谈个人看法。

       (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对宇宙本源奥秘的探索。“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是对人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思考。张若虚别开生面,翻出新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补充:前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而张若虚别开生面的表现。让学生自由分享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言之成理即可,扩展自己的思维,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自古以来春、江、花、月、夜就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其间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春江花月夜的四幅画面,感受了诗歌中情景理融合的独特韵味。引用李泽厚的评价“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六、课后练习

       借助“月”的意象完成一部作品,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篇短文。

       七、学科班长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包括学习内容、小组表现情况、突出个人)。

       八、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月下之景

       春江花月

       画意美 月下之思

       宇宙人生

       哲理美 月下之情

       思妇游子

       情感美

       执教者:监利一中 王 芳

第五篇:《春江花月夜》教案

       精选《春江花月夜》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春江花月夜》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的感情。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和人世间游子思妇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和措辞的分析,深刻领悟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3、诗歌创作。诗歌教学不管是欣赏境界,还是鉴赏语言,其目的固然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准备材料

       1、诗人的生平及诗歌2、诗歌写作的背景3、诗歌的参考译文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诗歌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解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三、意境赏析

       1、用想象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浮想联翩,头脑中有大量形象闪现、组合。也就是说诗人在创作时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因此,我们在赏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借助于想象。如果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学习与欣赏。

       诗歌想象的方法:(1)根据字词想象单个形象;(2)根据句节想象群体形象;(3)根据全篇想象整体形象。

       2、创造新的形象

       提出课题: 请同学们从下列题目中选出自己的题目充从分发挥想像力和联想力,深刻地感受和创造性地体味诗的意境,把诗歌描绘的这幅“春江花月夜”风景图依据各自的题目用散文般的笔触,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1春之卷、2江之画、3花之容、4月之貌、5夜之景

       四、赏析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自主思考,把诗歌的内容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2、小组交流探讨,每小组遴选出比较优秀的篇章。

       3、教师主持,请各小组的代表发言人诵读优秀的改写文章。

       4、教师在听诵读的同时记录小组发言的纲要,并做好总结和评价。

       教师总结: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五、情感把握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抒情诗由“情”出发,是诗人感于外物后一份心灵颤动的美妙,一份鲜活的感动,一份撞击心灵的真诚。

       我们在上一部分的学习中在整体上感知了诗歌的形象,体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但要想更深层次的把握的感受和情感,一方面需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另一方面还需要对诗歌中呈现的意象、措辞进行深刻的分析,从每一个意象和每一句诗行里去仔细捕捉,再把它们连缀起来,组合成我们对诗所要表达的深层情感的了解和感知。

       1、教师出示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下一步探讨的材料依据。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2、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状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2)教师点拨指导,小组同学交流探讨成果。

       1纵向联想,即联想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性格特征,知人论世,鉴赏古诗。

       2横向联想,既有此句联想到彼句,其间关系可相类也可相反,在此比较中鉴赏是的艺术氛围,体会其诗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叙之事及所言之志。

       (3)研究材料

       1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 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3、教师评价总结。

       1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3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六、即兴赋诗

       1、选题:(1)把《春江花月夜》一诗改写为现代诗歌。(2)以“多情的月亮”、“浩渺的时空”、“惹人的春花”为话题,写一首诗。

       2、要求:(1)写诗要注意韵律(2)写诗要选择鲜活的意象(3)写诗要意蕴丰富(4)写诗要有充沛的感情。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以“月”为线索,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发挥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中美景。

       3、缘景明情,把握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景、理、情。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的时候,心中总是会产生无限遐想,也自然会想到一些与月相关的诗句,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诗人们总是对月亮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就是一种“月亮情结”。

       1、思乡怀亲之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师: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板书课题、

       二、诗歌美读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学生齐读

       三、以“月”为线索,具体研读课文

       ﹙一﹚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月之景”。

       1、全诗主要写了哪些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意象?明确:月。

       2、全诗哪几句是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

       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指名读

       3、紧扣“月”这一意象,请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优美语言来描绘月下春江美景。

       配乐营造气氛,请学生有感情的读自己的作品。

       示例:看,那春江潮涨,潮水翻滚着、奔腾着、咆哮着,浩茫茫一片仿佛与大海相连。霎时,一轮明月在浩瀚无垠江面上,随着洪波翻涌冉冉升起。顿时,万顷江波之上笼罩了一层空灵、迷蒙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莹莹。江水宛然前行,环绕着一处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郊野流淌。溶溶月色弥漫在这开满鲜花的树林里,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动,像是撒了一层洁白的雪。花朵在月光的照映下仿佛冰山上盛开的雪莲一般晶莹剔透,散发出圣洁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飘洒、飞舞的流霜,沙滩上洁白、柔软的细沙都与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4、教师小结:诗人用月光统摄群象,采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最后将笔墨凝聚在了一轮明月之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泽柔和、幽美深远的春江月夜图。

       ﹙二﹚领悟“月之理”

       1、望着高悬于空中的那轮皎洁而孤独的明月,诗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乐,请一名学生朗诵本节。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以下诗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

       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教师总结:

       他们都感慨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所以有人说这是少年似的哀叹,轻烟似的惆怅。全诗的基调“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三)鉴赏“月之情”

       教师导: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长明不衰,好像是因为它在等待什么人。“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子、思妇?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这轮明月也表现得极为多情。

       1、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月亮的多情?

       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及“落月摇情满江树”。

       2、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1)写出月因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的动态。(2)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3、赏析“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

       参考答案:此句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方法,通过一个“摇”字将无形的离情写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一个“摇”字,可以让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开满鲜花的树林在微风中的摇动,浩阔无垠的江面上水波的荡漾。同时让读者仿佛看到缭乱不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残月的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让读者仿佛听到这离情飘落时还伴随着细碎、空灵的风铃的声响。

       一个“满”字让人感觉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荡漾着、萦绕着这种浓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

       4、教师小结: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的。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

       5、朗读最后20句。

       四、再读全诗。

       五、课堂结束语:

       诗人张若虚将众多意象巧妙地统摄于一轮明月的光华之中,汇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交融的优美深邃意境。在时间线索上,诗人也以月为纽带,整幅画卷按照月亮初生、高悬、西斜、落下的顺序徐徐展开。月亮落下有再升起来的时候,诗人通过月落、月升的循环往复给我们传达一个“永恒”的讯息,让读者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中景、理、情的永恒之美,并促使我们在纯净、空灵、迷朦的月色中不断地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愿同学们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指导理论与教学目的:

       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不象其它艺术可以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视觉。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象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记住: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②诗人作诗多用虚写,因为虚拟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故我们读诗也要多从虚处去读

       诗歌须有意境,有意境的诗才是好诗。组成意境的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具体物象称作意象。诗歌的意象大都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复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画面也应该是亦虚亦实的,因此读那些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就要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从虚处去读,不要读死了,读实了,否则诗歌的意蕴就显得狭窄和浅薄,读者的想象空间、回味余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记住并理解这一条文学欣赏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今天的阅读(关于这条理论,同学们可阅读课本《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③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原型主题,领悟“月”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的意义。

       四、朗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五、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六、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导: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3、学生描绘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七、课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