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种诗歌题材

第一篇:十二种诗歌题材

       十二种诗歌题材

       1.怀旧诗

       是诗人讲述了过去的人生经历,表达怀念之情,或者人生的感叹。2.离别诗

       诗人表达了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情景以及不舍之情或者思念和希望3.咏物诗 4.咏史诗 5.景物诗 6.山水诗 7.田园诗 8.边塞诗 9.叙事诗 10.怀古诗11.抒情诗12.闺怨诗13.比体诗 之情。

       是诗人描述了一个物的生长状态,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志向。是诗人记叙了一段历史。一方面表示难忘,另一方面与当今的时代作比较。

       描述了某个风景,气候,季节。发泄胸中的不快,或者抒发热爱之情。

       诗人描述了祖国名山大川的风景之美。表达自己胸怀天下,热爱祖国河山或者赞美热爱之情。(创始人:南北朝 谢灵运)

       是诗人描述了生活所在地的田园风光或者农人的劳动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田园的热爱。(创始人:晋朝 陶渊明)

       诗人描述了边塞的自然风光以及战争的场面和将士们爱国作战思乡的情感。(创始人:唐 王维 孟浩然)

       诗人叙述了生活中的一段经历,在结尾处点明道理。

       诗人在诗文中记叙了古代某个历史人物的经历或者某个历史事件或者某个典故传说,一般来说是用来与当今时代作比较的。(怀古讽今)

       诗人表达对人、物、景、事深切的,发自内心的情感。

       是诗人借一个古代闺房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或者对情郎

       的思念,或者对束缚在闺房里不得自由的不满和怨恨。

       整首诗是一个借喻,其中真正本体不出现,借一个喻体来生动

       形象地表示本体的意思。

第二篇:诗歌题材

       【田园诗歌】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8题。

       饮酒(其七)晋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①露/掇②其英③。泛④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解释:①裛(yì):通“浥”,沾湿。②掇(duō多):采摘。③英:花。④泛:浮。意即以菊花洒在酒中。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秋菊有佳色”中“佳色”意思是“欢笑”,写诗人看见秋天菊花盛开露出高兴的表情。B.“泛此忘忧物”中“忘忧物”指酒,曹操《短歌行》中就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句。C.“远我遗世情”意思是远离世俗,遗世独立,与“复驾言兮焉求”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D.“归鸟趋林鸣”,诗人以飞鸟自喻,有“倦飞而知还”的意思,表达了归隐的喜悦。16.“啸傲东轩下”“临东皋以舒啸”两句中均出现了“啸”这一动作。“啸”,在古诗文中常常出现,是古人表达感情的特有方式。下列后人作品也有“古人特有动作表达复杂情感”现象的一项是(3分)

       A.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D.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7.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脍炙人口。①请按诗句原文填空。(2分)②说说本诗与《饮酒(其七)》在内容和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答案示例】

       相同点是:这两首诗内容上总体都写了隐居乡村的生活,感情上都表达了对归隐后自由宁静生活的赞美。《归园田居》中写到“羁鸟恋旧林”,而《饮酒》中写了“归鸟趋林鸣”,都以飞鸟归巢比喻诗人追求摆脱官场、回归自然,而“聊复得此生”和“复得返自然”都体现归隐的喜悦。

       不同点是:内容上,《归园田居》主要写野田、草屋、桃李、榆柳、人村、深巷、炊烟、鸡犬等田园生活内容,而《饮酒》则主要写诗人在美好的秋天里,独自赏菊饮酒的情景;在感情上,《归园田居》充满了对以往的追悔和重归自然的庆幸欣喜,而《饮酒》更加突出诗人远离世俗之后,寂寞而悠然,充满怡然自得之趣。

       【评分参考】相同点3分;不同点3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4分)

       ①《饮酒(其七)》首句是写赏菊,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则是写怜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②“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一句以声音写景,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也有类似写法的句子: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8—20题。

       水调歌头·游览黄庭坚

       瑶草①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白石,倚玉枕,拂金徽②。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③。我为④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⑤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解释】①瑶草:仙草。②金徽:金饰的琴徽。这里指琴。③白螺杯:用白色螺壳雕制的酒杯。④为(wéi):愿作。⑤长啸:长叹。

       18.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采用感叹句起首,以芳草如碧带出春色,激发读者兴味,引人入胜。B.“溪上”“桃花”等词,与首句中“武陵”应和,也带出了的感情。C.“谪仙何处”句,清楚地表明渴望使用李白的“白螺杯”来饮酒。D.“我为”句,采用对比,显示出的清高和对谄媚者的不屑与轻蔑。19.下列与“明月逐人归”一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并可成为对联的一句是(2分)A.新晴原野旷 B.白云随鹤舞 C.冰壶含雪魄 D.一天秋似水

       20.这首词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都间接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说明它们是如何表现的。(6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18.C(3分)19.B(2分)

       20.(6分)参考答案: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境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显示出陶氏对美好、平和、自然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这首词中,写所游之地“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那里可以一展浩气,可以自由自在地“坐白石,倚玉枕,拂金徽”。正是因为陶、黄所处的现实没有这样的境界,他们才如此热爱并在作品里讴歌这样的境界。内心对现实的怨愤,不与现实同流合污的清高志趣,正是这样表现出来的。【评分标准】分别答出陶、黄作品的内容,并准确分析其思想(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各3分。意思对即可。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7题。

       桃源行 王安石 ①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②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③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注】①望夷宫:秦国宫名。②商山翁: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个隐士。③重华:指传说中上古时代最英明的三大部落首领之一的舜,他姓姚,名重华。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句化用“指鹿为马”了这一典故,此句写出了统治者的荒谬无道。B.诗中五六两句描述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C.“春风”一句表达了桃源中人听闻外界战乱不断,不胜悲慨,泪落沾巾。D.本诗是从桃源中人的角度叙述的,而《桃花源记》是从渔人角度叙述的。B

       15.下列各项诗句不属于对桃花源中的景色进行直接描写的一项是(3分)...A.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陶渊明《桃花源诗》)

       B.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韩愈《桃源图》)C.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茏开五云。(刘禹锡《桃源行》)D.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王安石《桃源行》)

       D

       16.本诗最后两句“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蕴深远。请结合诗中相关内容,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要点一:对无道统治者的痛恨、批判。要点二:对贤明君王的渴望、期盼。要点三:对历代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评分参考】以上三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文字化解开来,根据表达需要重新组合,灵活运用。王安石《桃源行》中“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这两句,实际是化用了《桃花源记》中的“(1)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2)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用了北宋刘攽《九日》中的“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王勃《滕王阁序》中的“(3)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用了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分参考】每空1分。句中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H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共10分)(西城一模)

       幽 居

       ①

       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②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②蹇劣:笨拙。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的幽居生活。B.“独无”二句细致描绘出诗人幽居的情态,透露出无外物牵绊的喜悦。C.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自然脱俗的追求。D.最后两句意在突出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E.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

       ②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影响较大,一位文学理论家对二人作如下评论:

       韦苏州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亦不知韦诗也。

       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或其他陶诗,说说这.段诗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6分)...

       【咏史怀古诗】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7题。

       ①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②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③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解释】①快哉亭:在黄州长江边,张偓佺于住处西南所建,苏轼起名为“快哉亭”。张偓佺,字怀民,时亦谪居黄州。②平山堂:位于江苏扬州,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③兰台公子:指宋玉,宋玉曾任楚兰台令。雌雄,宋玉《风赋》谓风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区别。

       14.下面对词作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君”两句是说快哉亭刚建好,油漆未干,一个“湿”字很传神。B.“认得”两句巧妙借用欧阳修的诗句,来写诗人在亭中见到的景致。C.“堪笑”三句批评宋玉竟不知道庄子著作里有关于“天籁”的说法。D.“一点”两句暗用孟子“养吾浩然之气”的典故,来抒写豪放之情。C(“批评„„”有误)

       15.上阕“长记平山堂上”一句是虚写,回忆在平山堂上看到的情景。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虚..写的一项是(3分)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B.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C(“巴山夜雨涨秋池”属于实写)

       16.《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两首词。请简要分析两首词在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相同点:两词都表达了贬谪境遇中苏轼的豪迈旷达的情怀。(2分)不同点:

       《念》词借古抒怀,借周瑜卓越不凡、青年功成来反衬自己壮怀难酬、老大未成的忧愤与失意。

       《水》词借景抒情,借白头渔翁搏击风浪的壮伟之举,来表达自己虽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正气浩然的精神。(4分,每点2分)

       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8分)

       中国古代文人有山水情怀。《归去来兮辞》中,在春天农事之余,陶渊明“寻壑”“经丘”,看到“ ①,② ”,感受着万物复苏的春天之美;《滕王阁序》中,在深秋时节,面对“ ③,④ ”的景象,王勃深感水色山光的变幻之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由梦境返回现实,失意感慨,认为徜徉山水,“ ⑤,⑥ ”,才是正确的人生选择;杜甫《登高》一诗中,面对西风高天、沙白鸟飞,诗人看到了“ ⑦,⑧ ”秋天开阔苍茫的山水景象。①木欣欣以向荣 ②泉涓涓而始流 ③潦水尽而寒潭清 ④烟光凝而暮山紫 ⑤且放白鹿青崖间 ⑥须行即骑访名山 ⑦无边落木萧萧下 ⑧不尽长江滚滚来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6~19题。(18分)

       木兰花慢 游三台①

       元好问②

       拥岧岧双阙,龙虎气,郁峥嵘。想暮雨珠帘,秋香桂树,指顾台城。台城,为谁西望,但哀弦凄断似平生。只道江山如画,争教天地无情。

       风云奔走十年兵,惨淡入经营。问对酒当歌,曹侯墓上,何用虚名。青青,故都乔木,怅西陵遗恨几时平?安得参军健笔,为君重赋芜城。

       【注】①三台:为曹操所建,三国魏邺都胜迹。下文的“台城”即邺城故都,南北朝时邺都毁于战火。下文的“曹侯墓”“西陵”即曹操陵墓,在古邺城西北。

       ②元好问:金末元初人,金亡不仕。以金朝遗民身份凭吊魏都,触目兴感,写下这首词。

       ③参军:诗人鲍照,曾作《芜城赋》,凭吊广陵,讽刺竟陵王叛乱导致亡国之事。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拥岧岧”三句着力描绘了三国魏邺都的雄壮之景,极力渲染了王都之气象。B.“只道”两句描写了眼前“江山如画”之景,为下文抒发怀古幽思设下伏笔。C.“问对酒”两句,想到怀有建功抱负的曹操,如今已成一抔黄土,不胜感慨。D.“青青”两句描绘故都杂草丛生的荒凉,与上阕邺都的繁盛形成鲜明的对比。17.本词先写昔盛之景,后写今衰之景,在强烈的对比中抒发感慨。下列怀古诗运用了这种写法的一项是(3分)

       A.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B.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D.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金陵图》)

       18.这首词下阕写到曹操,苏轼在《赤壁赋》第三段中也写到了曹操,二者借写曹操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1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本词有“但哀弦凄断似平生”句,由此可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诗句:“。”

       ②本词有“只道江山如画”句,古代诗人面对如画江山时,往往会生发感慨。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句。

       ③本词感叹“争教天地无情”。《窦娥冤》中窦娥以“地也,!天也,!”句控诉了天地的无情。

       首句“拥岧岧双阙,龙虎气,郁峥嵘”。“岧岧”高貌。《文选·张衡》:“干云雾而上达,状亭亭以岧岧。” 薛综注:“亭亭,岧岧,高貌也。”“阙”代之宫阙,城阙。“龙虎气”指王气。宋代陈与义《和尹潜感怀》中说:“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郁”即集中、凝聚。“峥嵘”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耸立。这里,词人出手不凡,首先极力渲染了邺城的五都气象。接着写道:“想暮雨珠帘,秋香桂树。”这里,词人以“想”字领起,既补叙了上文画面的现实根据,又以细小景物的工笔描绘,表现了壮观画面中的秀丽美。词人接着写道:“指顾台城。台城,为谁西望,但哀弦凄断似平生。”“台城”旧址在南京市玄武湖旁,六朝时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其中,“指顾台城”承接“暮雨珠帘,秋香桂树”而来的。“指顾”即手指目视,或者指点顾盼。清代的陈维崧《喜迁莺·排闷》中写道:“凭高指顾,叹野水增波,故陵无树。”其中,词人运用顶针修辞手法,使“台城”一词的叠出,既加强了表述语气,又使词意腾挪顿宕。接着用“为谁西望”的问句提问。引出了“哀弦凄断似平生”。谁“哀弦凄断似平生”?当然是指魏武帝曹操了。曹操酷爱音乐,当年,这里必定是管弦齐鸣,不绝于耳的。而今,尽管弦音犹在,但它分别弹奏的是哀怨的亡国之音。所以,词人接着写道:“只道江山如画,争教天地无情。” 其中,词人用“只道”一词,不但使词意转折,而且还否定了壮丽景观的客观存在。这样,不但为下片的荡开笔势,也抒发吊古之幽思又设伏笔。“争教天地无情”则吐露出词人的一腔心事,他既为随着岁月的迁延江山易色而叹惋,又为金王朝的一朝覆亡而怅恨。

       下片写道:“风云奔走十年兵,惨淡入经营。”魏武帝曹操曾被誉作“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为统一大业戎马倥,尽艰辛。他自建安九年击败袁尚等军阀,夺得邺城,至建安十八年受封魏出,建魏社稷宗庙,整整经历了十年。词人将曹操一生业绩,浓缩在“风云奔走”中,极具概括力。“惨淡”一词暗示出“经营”如画江山并非易事。词人顺势而下。写道:“问对酒当歌,曹侯墓上何用虚名。”这里,词人对曹操墓地的正面描写。其中,“问对酒当歌”直接引用于曹操《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侯墓上何用虚名”的意思是说,可惜吧,曹操的才能和雄心不应该只是个侯,应该当个帝王,最终应该一统天下。而今,“青青,故都乔木,怅西陵,遗恨几时平?”词人以西陵杂草丛生的荒冷场面,与开首所描写的邺城的繁盛景象进行强烈对比,以抒发“怅西陵遗恨几时平”之情。词人用了一个反问句,强调了自己带的情感。这里,词人吊古往往意在伤今,与其说是曹操“遗恨几时平”,倒不如说词人自身为现实而“遗恨”不平。最后,词人写道:“安得参军健笔,为君重赋芜城。”“安得”即怎么能得到。“参军”即“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健笔”即雄健的笔,也就是指善于为文,或者借指雄健的文章。唐代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中写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芜城”即古城名,也就是广陵城。西汉吴王刘濞建都于此,筑广陵城。南朝宋竟陵王刘诞据广陵造反,兵败死于此,城遂荒芜,鲍照(字明远,约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作《芜城赋》以讽之。词人面对眼前之景,发出了对历史人物的感叹,由此,词人表明了自己虽然处于漂泊之中,但爱国之心并泯灭,而且还要借助“参军健笔”将对故国的追念和痛悼的情感融注于笔端,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并对现有统治者无能表现出了愤懑之情。

       在艺术上,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其次,典故的运用,增强词作的情感内涵。再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词作语言的表达效果。【山水诗】

       【送别诗】

       【边塞诗】

第三篇:诗歌按题材分十几种

       诗歌按内容(题材)划分的类型

       1、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主要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来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3、隐逸诗,是指归隐田园生活或向往田园自然风光的诗人以田园生活为题材所作的诗,描写秀美的田园风光,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古代的一些文人,因对封建统治不满而进行归隐田园生活,活着一些向往田园自然风光的诗人做的,以自己生活为题材做的一类诗词,这些诗词中有秀美的风光描写,也有对时代的不满,或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4、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是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

       5、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都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游览古迹时有感而发之作。怀古诗: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多是由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咏史诗:“咏史”就是翻阅古书,拾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的思考、态度,情怀或讽刺时政,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咏古诗长于议论精辟,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6、闺怨诗,主要集中在唐代这一时期。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闺怨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很独特的门类,大致说来,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有愁伤感。

       7、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的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根据送别情形和送别环境的不同,从表达感情的角度,送别诗分成以下几类:

       一、直接表达离愁别绪的。这一类占了送别诗的绝大部分,诗人借助社会场景、自然环境的描写,或表达凄清感伤之情,或抒发依依不舍之情,或送上深深祝福之情。

       二、表达劝勉、安慰之情的。分别之际,诗人用殷勤的话语劝勉、鼓励、安慰亲人或朋友,为其增加信心和力量。

       三、表达诗人志向或政治见解的。虽命运坎坷,仕途不顺,但无消

       沉低迷之态,分别之时以豁达的胸襟告诉朋友自己的志向和政治抱负。

       四、表达真挚友情的。没有离别的感伤,更没有仕途不顺的牢骚,诗人表达的是心情的乐观、友情的真挚和积极有为的斗志。

       8、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这类诗有一些常用的意象,如“归雁、圆月、客船、天涯、他乡、孤灯、无眠、晚钟、醉酒、凄风、苦雨、慈母”等。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常见意象:

       月亮[见月怀人] 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 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

       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9、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将士们乐观豪迈、相思离愁的情感,或表现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或对故园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语言豪迈雄浑,充满激情。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10、爱国诗,有表现忧国伤时的,揭露统治腐败的,表现建功报国的理想的,还有表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的。

       1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12、题画诗,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诚如清·方薰

       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

       13、贬谪诗,贬谪诗的三大要素:政治前途黯淡,诗人内心痛苦,贬谪之地自然环境恶劣。贬谪诗内容:抒发被贬的委屈不平、牢骚不满,乃至愤慨之情;思念故园亲友(对京城的思念,其实是对往昔美好生活及亲友的想念,包含对政治理想甚或权力的依恋与追求);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任凭风雨的旷达乐观态度;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自我解脱;愈挫愈勇,相信能东山再起的自信。

       14、宫怨诗,在中国封建社会,宫廷的婚姻制度颇为畸形而不合理。皇帝一人拥有配偶成百上千,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后宫佳丽三千人”(具见白居易诗)。而有幸承皇恩得宠的宫女则少得可怜,绝大多数的宫女只能在深宫之中虚度光阴,浪费青春,发抒怨情:“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三千宫女燕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于是,有了为数众多的宫怨诗。这种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专门写古代帝王宫中的宫女以及失宠后的怨情,描写宫女们的悲惨生活和精神苦痛。

       15、悼亡游仙诗,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儿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16、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1.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2.对事理的体察。

       17、即事感怀诗,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

第四篇:十二种简笔画教学法

       十二种简笔画教学法

       运用简笔画教英语,不仅形象直观,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做到视听说结合,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用简笔画提供情景进行英语教学的方法叫做简笔画情景教学法,它可以用在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和巩固等各个教学环节,下面提供十二种简笔画教学法给教师们。

       一、用简笔画教字母

       英语的大小写字母有52个符号,要让学生识别并记住这些符号是比较枯燥的。但是如果引进了简笔画,顿时会使学生兴趣倍增。下面是教C, b, d, O, P, h, H, J, o, Q, c, U, S, V, Z等字母的一些实例:

       二、用简笔画教语音

       语音教学是比较抽象的,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直呼法是初学者学习英语语音的捷径。直呼法主要是采取汉英对比来学习一些辅音字母的发音,如“菠萝,汉语b,英语b”“苹果,汉语p,英语p”。如果配上了简笔画,抽象的语音会立刻变得具体,不仅会学得更快,还会记得更牢。

       三、用简笔画教单词

       教单词可以用实物和图片进行直观教学。但许多实物是无法搬进课堂的,图片也并非应有尽有。如果掌握了简笔画,就可以把广阔世界的万千景象搬进课堂。大到鲸鱼大象,小到老鼠蚂蚁,远到埃及的金字塔,近到窗外的鲜花,都可以在几秒钟内用寥寥数笔一挥而就,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口舌。课堂上顿时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利用简笔画教名词,是最为方便也最为常用的。教师可以把要教的名词用简笔画画在黑板上或纸上,然后用“What's this?”“Is this...?”等句子提问。在复习名词时,可以利用简笔画组织学生做游戏。例如,教师在小黑板或纸上画上学生学过的名词20个,让学生看一分钟后收起来,然后进行竞赛,让学生写出看到的东西,看谁写得多。这样就把枯燥的背单词变成了有趣的游戏。

       四、用简笔画教句型句型操练如果组织得不好,往往比较枯燥。但如果配上了简笔画 再把对话中的关键词写在画下,由于有画面的情景作提示,操练起就 容易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例如:教“Is this/that...?”和“What's this?”等句型时,如果用简笔 画配合,可以非常轻松地组织操练,方法是画一个近处的物体(稍大)和一个远处的物体(稍小)。操练时可指较近的物体问“Is this a...?”和 “What's this?”指较远的物体问“Is that a...?”和“What's that?”

       (1)

       — Is this a book? — Yes, it is.— Is that a pencil? — No, it isn't.It's a pen.(2)— What's this? — It's a pear.— What's that? — It's a banana.又如:教“Can you see...?”“What can you see...?”和“How many can you see?”等句型时,如果用简笔画配合,操练起来会方便得多。

       (3)

       — Can you see a bird in the tree? — Yes, I can.— Can you see a frog in the river? — No, I can't.But I can see a fish.(4)— What can you see on the table? — I can see some apples.— How many can you see? — Four.五、用简笔画教语言知识

       教材中的许多语言知识,要用英语来解释很难说清,倒不如画上几幅简笔画,一看就明白了。例如,教“in the tree”和“on the tree”的区别,通过右面三幅简笔画,就一目了然了。

       又例如教“bring,take”和“fetch”的区别

       六、简笔画教不定代词

       用简笔画教不定代象的概念具体化。

       词,可以使抽

       七、用简笔画教人称代词

       教人称代词,如果用了简笔画,可以使概念更明确,意思更清楚。

       八、用简笔画教语法

       用简笔画配合讲解语法,可以使抽象的语法概念变得具体、容易理解。例如教过去时态、现在时态和将来时态。

       九、用简笔画教形容词的反义词

       教形容词的反义词,引进了简笔画,可以产生对比联想,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

       十、用简笔画教介词

       教介词用简笔画配合,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

       十一、用简笔画教比较级和最高级

       教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简笔画也是一个好助手。

       十二、、用简笔画教对话和课文

       用简笔画教对话和课文,可把对话和课文分成若干个小段,然后把每段的情节用简笔画表示出来,让学生根据简笔画提供的情景看图说话,达到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的目的。这是把视听说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把课文作为整体来教、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因此叫做简笔画情景教学法。它的具体操作过程可以用“一情一景,三五句话,给关键词,看图复述”四句话概括。

       现以《小学英语》第一册第六课Let抯 act“小兔送信”为例,说明用简笔画教对话的操作过程。这篇对话大体包含以下信息:小兔要把信送给熊先生,但不认识他,因此一路询问,先后遇见了狗先生、猪先生、鸭先生,最后终于找到了熊先生,将信交到了他手中。

       根据对话内容,我们可以将它分成五个小段,这样每一段就只含一个信息点,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信息点画简笔画,这就是“一情一景”。例如第一幅画就可以画小兔遇见狗先生,问他是不是熊先生,第二、三幅画可以画小兔遇见猪先生和鸭先生,第四、五幅画小兔找到了熊先生,并把信交给他。要注意每幅画不可以含太多的信息,因此要尽量多设计几幅画。

       一般每幅画可以用三至五句话说明,初学时的短对话,可以只用一两句话说明,这就是“三五句话”。例如本篇对话的第一幅画就可以用书中的原话“Hi!Are you Mr Bear?”和“No, I am not.”来说明,其他四幅也可用书中的原话。

       为了便于学生复述,还可以在图下写上每句话的关键词,使学生看了关键词能想起句子,看了图想起整段,这就是“给关键词”。例如本篇对话的第一幅画,可写关键词“Are, Bear / No”。学生根据简笔画和关键词,能不费力地复述出整段对话。本篇对话配的图和关键词如下:

       以上三步都是为课堂上“看图复述”做准备的。“看图复述”是简笔画情景教学法的主要操练过程,大体上可以采取以下步骤进行:1.看图听音1~2遍;2.逐句跟说2~3遍;3.看图跟说1~2遍;4.自己说或俩俩对话一分钟;5.在教师带领下集体复述;6.让4~5个学生逐个复述。所有的画都复述完以后,找几个学生从头到尾复述。用这样的方法教对话和课文,学生是从整体上理解,并通过简笔画提示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复述出来。这是由词到句到段再到文的立体式的教学,因此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使他们得到听说读写的全面锻炼,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五篇:诗歌题材分类

       诗歌题材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1.咏史诗 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思路:以叙述、描写历史的人或物为铺垫,抒发古今的盛衰沧桑变迁之感。①借古讽今——劝谕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抨击时弊。

       ②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岁月瞬息变幻,表现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忧患意识。

       ③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或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功业未就鬓发已白。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相似点,相似点常见于学过的课本。)

       2.咏物诗 所写似物非物,意在写人;曲尽“物”之妙处而寄情其中。

       思路:由物及情,由物及理。分析要抓住诗歌中所表现的“物”的主要特征,揣摩诗中的比喻意和象征意。

       ①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志向情感。

       ②借物喻人——赞美或批判社会上某类人。

       ③借物喻理——.劝世道德箴言(物之特征具多面性,诗人写时“只取一瓢饮”;诗人性格、经历各异,故同咏一物,诗歌主题可能有差异。

       【物象象征意义举例】

       松——傲霜斗雪,刚毅坚强,不畏艰难,高洁,正直、坚贞,不谄媚权贵。具有高风亮节。梅——坚强,,高洁、超逸、傲岸,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也有以梅自喻,写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或表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虚心劲节,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孤高刚劲。菊——卓尔不群,坚强、、坚贞、高洁、宁死不变节(如宋人郑思肖《寒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或隐者形象。

       兰花———朴实与纯真,不事雕琢,有卓尔不群、宁静之美。具有美女似的纯洁,君子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也喻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谊。但陈子昂《感遇》(其二)咏兰:“兰若生春夏,苹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凤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首联写兰叶的茂盛,领联叙兰花兰茎的艳丽,须联述兰在秋风中遭到打击,尾联叹兰的一生劳意无人理解。诗人通过对兰的咏叹,寄予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心。

       3.写景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

       思路①写景抒情——先写景,后直抒胸臆。②情景交融——全诗皆写景,但融情于景。写景诗类别及其常常抒发的感情:

       ① 田园诗原是歌咏恬静悠然情景的田园生活。如东晋陶渊明一些诗曾被称为“田园诗”代表作。某些诗人不满现实,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远离尘嚣,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洁品质。——对于趋膻逐臭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隐逸田园、躬耕陇亩的喜悦、闲适的心情。——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的思想。

       ——表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耕读生活。安贫乐道的思想。田园诗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不仅描写美丽的田园自然风光,还涉及农事方面的內容,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现代汉语词典》“田园诗”词条解释:“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因此一些田园诗也表现以下主题:

       ——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

       ——描写江南稻乡安静富庶的田园风光。表现盛唐时期农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和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庆丰收、与民同乐的情感。——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辛勤劳动,秋收时的欢快心情。

       ——男丁戍边,田里只有妇孺老人耕种,土地荒芜,揭露战争带给农民的深重灾害。——反映了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

       ——闵农、怜民的思想感情。即对农民们艰苦生活的同情。对官府的赋税徭役繁重,残酷剥削农民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表示强烈的不满。

       ——对比农民的痛苦生活,为自己过着不劳而温饱的生活表示疚愧和自责。——讽刺嘲笑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识的城里富贵人家。

       ——把农家苦与王孙乐对比,表达希望农民与王家“不饥不寒,上下一般”的美好理想。

       写田园诗的主要有:晋代陶渊明,南朝的鲍照、江淹、沈约、谢脁南北朝的庾信,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有王维、盂浩然,此外唐朝诗人张籍、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李绅、元稹、姚合、温庭筠、司马札、皮日休、聂夷中、陆龟蒙、杜荀鹤、颜仁郁、可朋、韦庄、王驾等。李白、储光羲、高适、杜甫、元结、袁高、戴叔伦、韦应物、孟郊、王建、颜仁郁都留下田园诗达到佳作。

       ② 山水诗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境界。表现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意愿。

       ——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的胸中之景 ——远离尘嚣,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隐逸山水的喜悦、闲适的情感。

       ——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希望、喜悦之情,热爱大自然之情。——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宁静平和的心境,“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表现自然恬淡的情趣以及掩盖不住的内心的孤清和寂寞之情。

       山水诗代表人物主要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唐代的孟浩然、王维、李白,宋代的杨万里和范成大等。唐代诗人几乎都写有山水诗,杜甫和宋代的梅尧臣、苏东坡、王安石、陆游等大诗人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③四季图及其它风景诗。

       ——希望、喜悦之情,热爱大自然之情。

       ——自伤迟暮,独守闺房,感伤青春易逝,佳人(良人或家人难再);或感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或抒发亡国之恨。

       ——感伤物是人非,人生短暂,报国无门,功名难就。——怅恨离别,思念家乡。(想象诗歌画面,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从动静、虚实、形、声、色、点线、面对比等去欣赏构图美、形象美、色彩美和意象美,抓住诗眼挖掘深意)4.边塞诗和战争诗

       诗文思路:塞外景物——戍边战士的情怀。

       ——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

       ——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示戍边战士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为国捐躯的决心。——写边塞的风光或思乡怀人的情怀。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之情。——表达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诉连年征战之苦,思乡思亲之苦。(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通过征夫怨妇侧面写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5.赠别诗和悼亡诗

       ⑴送别诗:①重团聚、怨别离,诗中除了抒发恨别之情外,往往蕴含其他思想感情: A.建功立业的豪情

       B.壮志难酬之惆怅

       C.被贬之愤懑

       D.忧国忧民之情. E.男女之情爱

       F连年战争,有家难归之悲愤

       ②注意想象诗中描写的景物所蕴含之感情。古人送别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可供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 “人化的自然”,———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

       ③领会诗中典故含义。(注意注解提示或联想已学过的诗歌。)

       ④化用前人诗文,如:萧萧斑马、携手相看泪眼——写离别 六郡良家子、霍去病、魏大——表为国立功之志向

       ⑤注意细节描写。

       ⑥注意谐音——“柳”谐“留”,“秋”谐 “愁”,“丝”谐“思”。“晴”谐“情”, “莲”谐“怜”,爱怜,借以表达爱情。

       ⑵悼亡诗——多是感怀亡妻之作。从魏晋南北朝潘岳《悼亡妻》三首代表作起,后人感怀亡妻的作品多沿袭之,用'悼亡'为题。——悲叹“双栖一朝只”、“比目中路析”——表达悼亡的痛楚和哀伤。

       ①诗中所写地点或物象:【地点】⑴闺阁庭院———亡妻生前所生活的空间。——“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黯然伤神。【物象】苔径凉阶、弱蕙衰兰、芜闺尘窗、孤帐空床、长簟床空、室虚悲风、残灯虚座、余墨遗芳、翰墨馀迹、遗挂在壁、朗月胧胧、针线犹存————物是人非,凄寂而清冷、衰颓而黯淡。⑵墟墓间——怅恨阴阳两分隔,表现“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的伤逝之情。【物象】坟、墟墓、落叶、孤魂、凄凄朝露、烈烈夕风。【其他词语】茕茕 徘徊、踟蹰、不忍、未忍

       ②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直到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吴嘉纪、厉鹗等,都有悼亡诗流传。

       6.乡思诗、.行旅诗、记游诗。

       ——表现愁肠百结,思乡怀人的主题。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 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思路:写物象——触“物”生情——抒情。

       ①注意所写物象:如:黄昏、落日、枯藤、老树、昏鸦、倦鸟、流水、孤雁、鸿雁、秋雁、万里船、孤舟、浮云、杨柳、明月、残风、笛声、歌吹、鸡声、茅店、寒灯、孤影、夜雨、孤灯、风烟、家书、书札、梦、乡关、等。

       ②乡思诗还有写节日之乡思。如佳节、重阳、寒食。构思上“以超极表至极”——把乡思之情推到极点之后,又往前推进,超过极点——虽有悖常规,却合情理。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书朔方》)划线句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乡思之情得到超强表现,微妙真实。

       7.咏怀诗——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也有的咏怀诗叹世道不予我生、伤夫妻离别、苦人生短暂(人生若尘露)、哀朋友遗弃,即抒发嗟生、忧时、愤世、疾俗等思想感情,如阮籍的咏怀诗。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咏怀名作。

       8. 游仙诗——历代文人被压抑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不平则鸣的文艺成果。在浪漫的想象之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建构理想中的仙境,以寻求对现实环境的解脱。宣泄心中的愤懑不平,表达对时局的无可奈何与失望之情,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精神和离经叛道的气质。(也有写道家求仙求长生不老的游仙诗。)

       9.悯农怜民诗——讲农民劳作之苦,或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或苛捐杂税政策,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10.家庭生活、亲情之乐或.农家、渔家乐与苦

       11.讽喻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运用含蓄的手法,往往是同讽刺相结合在一起的。

       12.闺情诗———是以女性为主题的的描写女性心理情感的诗篇。——归结“怨”字。①宫怨诗——反映皇宫内妇女生活的怨诗,——写皇帝喜新厌旧和封建社会红颜衰老而被遗弃的可悲结局。表达诗人对宫中广大嫔妃不能自主命运的深切同情。(如王昌龄的《春宫曲》《长信秋词》,李白《玉阶怨》,杜牧的《秋夕》,白居易《后宫词》,张祜《宫词》。)②征妇怨——妇人独守空闺,对远在边关的良人(丈夫)的思念。良人可能是为了功名,但更多的却是被征调入边关。诗歌既有战争早日结束、良人早归的期盼,也有对战争的诅咒。亲人不得相见,无尽的思念只好寄托在梦里。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休教树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但是更可怕的是春闺梦里人已经成了无定河边骨。③商妇怨——商人重利轻别离,留下妻子独守空房,商人妇因爱而生怨。如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于弄潮儿。”④情人怨——担心自己命运、或抱怨自己被抛弃。也有写对爱情的向往。

       13.干谒诗——为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而作,诗中表现自己的才华,抒发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含蓄是好的干谒诗的必备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