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文章结构技法1

第一篇:记叙文写作文章结构技法1

       记叙文写作文章结构技法

       [技法点拨]

       结构,是文章的布局,是对文章内容表达形式进行的总体设计。作文如果结构严谨、布局精巧,必然会锁定眼球,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反之,就会布局失误,影响内容的表达,从而降低考场作文的质量。

       记叙文的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思路要清晰

       一是把握文章的线索。比如:故事情节生动可以“事”为线索,时间推移明显可以“时”为线索,地点转换频繁可以“地”为线索,情感起伏丰富可以“情”为线索,还可以歌词为线索,以名言为线索,以诗句为线,索,等等,都应按照线索对材料进行有序安排,要力求思路自然鲜明,让人一目了然。

       二、明确文章内在的联系

       记叙文内在的联系包括开头与结尾的呼应、句与句的照应、段落与段落的衔接、内容的铺垫与伏笔、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等,也应围绕中心,做到层次井然,结构紧凑。

       三、结构要精美

       要有灵动之美,即文面设置要灵活多姿,如段落形式要活泼美观,开头段要小巧,主体段要丰盈且富于变化,结尾段要灵动。要摈弃那种“三段式”“头重脚轻腰臃肿”“头大尾大腹中空”的文章。

       四、布局求新

       文章的布局有横式结构布局和纵式结构布局两种。

       纵式结构,呈现“承接式”写作思路,如下面几种创新结构方法: 抑扬转换。指文章为了突出某种事物或情感,先用“抑” 笔铺垫,待蓄足势后,再笔锋一转,用“扬”笔托出本意。如2022年湖北荆州中考满分作文《为了心中的爱》:开篇写母亲的絮叨和大嗓门令“我”反感;接着写第一次“我”离家出远门,是母亲的絮叨和大嗓门提醒“我”忘带雨伞和水杯;由此推出“我”生活在母亲的絮叨和大嗓门下其实很幸福。

       穿插引入。实在叙事过程中多次中断,有意插入景物、心理、往事或是他人的表现进行烘托和补充,再接着叙述。如中考满分作文《雨中的背影》:文章叙述母亲为了自己的学生而留“我”生病在家,“我”无法忍受孤单离家出走;接着写“我”想到陈老师,在迷茫的雨中昏倒;再写“我”醒来时已躺在陈老师的床上,却得知陈老师为了“我”而无法照顾在医院做手术的女儿;最后“我”明白了母亲,毅然走进雨中回家。文章多次插入对雨的描写,使情节灵动多姿,故事丰盈动人。

       对照映衬。指在文章中把两件相关或相对的事通过描写的手段放在一起,进行比照烘托或对比,更好的表现主题。如中考满分作文《为自己鼓劲》:一面写一只毛毛虫破壳而出,直到长大织丝成茧,最终破茧成蝶;另一方面写“我”初一迎接军训的挑战,初二校运会上的拼搏,初三面临中考的鼓励。毛毛虫和“我”的成长历程互相映衬,共同表现为自己鼓劲后的成功这一主题。

       “横式结构”,呈现“并列式”写作思路,如下面几种创新结构方法: 标题引领。即一篇文章由几个板块构成,每个版块都用一个精妙的小标题统领下文的内容。小标题有时空式,如《复习生活剪影》:睡梦里的钟声、考试课上的鼾声、晚自习中的掌声;有乐章式,如《感受初三》:知识进行曲、锅碗瓢盆交响曲、宿舍小夜曲;有层进式,如《我长大了》:追求前的迷惘、探索中的觉醒、历练后的奋起;有列举式,如《水的随想》:水的情、水的柔、水的刚;还有数字、符号、图形等。

       美句导航。即结构相似的美句领起文章的每一个版块。这些美句既可独立成段,也可放在段首。如2022年湖北宜昌市中考高分作文《我的季节我做主》,文章用“嗅一嗅花香,天下芳草尽眼前,雪融春到,鸟叫天地间”和“闻一闻稻香,古词风韵吟一遍,春去秋来,笑闻夕阳边”两句领起,从“春”与“豪情万丈”,“秋”与“成熟”构思出“我的季节(春、秋)我做主(豪情万丈、更加成熟)”的精美格局。

       当然,中考记叙文创新的结构远不止以上这些。需要指出的是,一切结构布局的创新要忠实于文章内容的表达,要服务于文章主题。那些舍弃内容的构思和重于形式的模仿是得不偿失的做法。练习:

       1、我的青春,与

       相伴

       点拨:文题可填的内容很多,坚韧、乐观、勇敢、烦恼等都可,但这些作文似曾相识。从立意上,可逆向思考,如《我的青春,与妈妈的唠叨相伴》《我的青春,与眼镜相伴》;从布局上,可用“标题引领”,如拟写“晨读的号角、午睡的味道、夜习的旋律”三个小标题串联全文,表现学习生活;

       2、岁月的礼物 点拨:“礼物”可实质具体的物品,也可虚指某些珍贵的财富,如健康的身体、丰富的学识、难忘的经历、深刻的教训,而后者写来会更新颖。此题可以“礼物”为线索,集中叙写一件事;也可将文章分成几个片段,每个片段从一个侧面表现主题,如用妈妈的三句话组成三个片段,这三句话给“我”人生以启迪,是妈妈送给“我”最好的礼物;

       3、永不言弃

       点拨:本文选才广泛,探寻知识、捍卫友情、战胜挫折、追求真理等,都可以成为写作内容。若用纵式思路,可续写典型事件,最好跌宕起伏,又能掀起高潮,如写“我”曾经是篮球场上引人注目的焦点,但因一次意外伤病无法再打篮球,“我”仍然不懈努力,最终重返球场。如用横式思路可写的精彩纷呈:如用“一唱三叹”的方式,多次穿插“永不言弃”,以表现自己坚定的决心;

       我生活在感动之中

       一、生活中每一小滴不都能掀起感动千层浪

       二、同桌帮助搬箱子的感动

       三、朋友的关心

       四、我生活在感动之中 我们应该传递这份永久的感动 我生活在紧张中

       【关键词:紧张(第一关键词)我生活(第二关键词)】

       第一段:总起:同学们认真地做作业,那种氛围使我紧张,紧张的幼苗在我心中慢慢滋长(详写紧张的气氛与我紧张的心理)

       第二段:老师对我的期待,找我谈话的次数使我紧张(重点写老师语气重次数多及我的紧张)

       第三段:在家里,爸爸妈妈的期望值太高,使我紧张(重点写家人的话语及我紧张的感觉)

       第五段:总结:实力是紧张的劲敌,实力强,紧张亡。(升华主题)请大家以“师爱”为题材,采用转折式结构编列一个作文提纲。

       小结:转折式结构,使行文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能突出人物性格,强化文章主旨。

       刚才,同学们的构想精彩纷呈,接下来提供几个大家借鉴。

       横式结构:老师关注我的身体——关注我的学习——关注我的思想 纵式结构:记叙严师激励我走出低谷的事情。

       转折式:曾经不听从严师的教诲,结果受到教训——听从老师的忠言,结 果抵制住了不良诱惑。

       五、温故知新,实践练习。

       这节课大家的学习很有成效,下面请同学以《呼唤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请分别采用横式、纵式、转折式结构编列写作提纲。

第二篇:记叙文写作技法 (5000字)

       高一学生记叙文写作应具有的技法

       一、谋篇布局的技法

       曾国藩说:“谋篇布势,是一段最大功夫”,“布局须有千岩万壑,重峦复障之观,不可一览而尽”,由此可见谋篇布局之重要,而记叙文的结构安排尤为如此。

       有不少刚步入高中大门的学生的记叙文结构,往往是三段“叙”,开始如何——经过如何——结果如何,呈松散状,千篇一律,令人倒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掌握以下几种技法(写人叙事),并自觉地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一)线索法。线索法,又叫“一线”串珠法。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构思方法。它要求我们在构思记叙文时设法找一条线索,把一些看上去零散的、彼此不相关的“珍珠”串联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线索可以用物品(《项链》)、事件(《水浒传》)来串联,也可以用情感(《记念刘和珍君》),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来串联,还可以用歌词、诗词、格言来串联的,更可以用“说故事人”来串联的。

       写景记游的散文,均可用游踪为线索来构思全文。

       (二)时空法。时空法,又叫纵横法。它可以是某一时段(纵)或某一范围(横),也可以是选取一个纵剖面,或截取一个横断面来架构全文,以达到结构精巧的效果。某一时段,如春、夏、秋、冬;童年、少年、青年;高

       一、高

       二、高三。某一范围,如前、后、左、右、东、西、南、北,家乡、学校。纵剖面,即将发生的事情集中在某一特定的时段内按时间顺序来叙写;横断面,即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在不同的场所或地域发生的事件,将之连续成文,如写运动会剪影或花絮,即可采用此法。

       (三)倒叙法。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中间还可用插叙。这样,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祝福》《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四)日记法。即以日记体来构思一篇记叙文,从而表达主旨。

       (五)小标题法。即为几个段落或部分拟写小标题,以使层次分明,结构整饬。小标题即可以以文字出之,亦可用数字出之。

       (六)画龙点睛法。如若材料丰富,难以用以上诸法来架构全篇,即可用此法。即每描述或叙写一个或几个片断,就用抒情或议论来点睛,几次三番,串联全篇,反复强调,从而收到好的表达效果。

       二、跌宕生姿的技法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清代文人袁牧说:“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若一篇记叙文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就会使人兴味索然,如同嚼蜡。要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激人阅读兴趣,就要讲究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曲折生动,使故事情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使观者蹙眉才舒,又屏息凝神,随情节的变化、人物的感受而惊惧、忧虑、欢欣、狂喜。记叙文可以用悬念、抑扬、误会、突转、张弛、巧合、虚实等艺术手法来尺水兴波,做到一波三折,腾挪跌宕,摇曳生姿,使文章新巧而特色独具。下面就简介几种常见的曲折之法。

       (一)悬念法。悬念是引人入胜的磁石,是让读者步入故事情节的跳板。什么叫悬念?悬念是预先设置的一个疑问点或矛盾冲突以引起读者兴味、关切、焦虑并急欲知道底细的情境,俗称“扣子”、“关子”。运用悬念的手法来写文章的开头,让读者带着疑团,细看下去,以寻求答案,这是一种激发读者阅读的期待情绪和好奇心理的颇高明的写作手法。如《我的叔叔于勒》开头“父亲”的那句话就造成了悬念,使我们产生一种急于读下去的强烈的愿望。

       悬念的设置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必须在正文或结尾处一一消释,基调要相合,要有新

       奇性、隐约暗示性和诱饵性。

       (二)抑扬法。为突出表现某个人物事事件,不直接表露思想感情,而是先将这一事件或人物粉饰贬斥一番,出现一个转机,顺利完成抑扬过渡,这样前后文形成跌宕起伏,在鲜明的对比中使读者感受到的真意和深情。

       抑扬法可先写错觉或成见,后写认识转变;也可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

       (三)误会法。误会是作品中的人物无意中做出与事实相反或毫不相关的判断,通过误解和错觉来推动情节发展,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主题思想。如《三国演义》中曹操与陈宫误杀了吕伯奢全家,知道真相后又杀了吕伯奢。这个误会情节一笔锁定了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性格。

       (四)意外法。意外就是让读者造成判断上的失误,一旦最后弄清了事情的真相,便会心头一震,印象格外深刻。例如莫泊桑的《项链》便是这一手法最好的明证。

       (五)突转法。突转就是文章的结尾在读者预期的结局中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而这个结尾虽出人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波澜起伏无疑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阅读快感。所谓的欧·亨利笔法便是突转法的杰出代表。(《警察与赞美诗》)

       (六)张弛法。张弛,有张有弛,有急有缓。即文章情节要时缓时急,张弛有致,使读者在阅读中“两股交战”与“安然兀坐”交替,“敛息屏息”与“谈笑风生”互生,从而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便是在有张有弛、曲折有致中完成了危机的解除与虚惊的平息,从而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的范例。

       (七)巧合法。“无巧不成书”。为了恰当集中地反映生活,增强文章的戏剧效果,将偶然的两个情节、两件事情,或两个任务的活动汇聚在一个点上,这便是巧合。

       巧合要合情合理,前有伏笔,以便对后面的巧合作必要的暗示。

       (八)虚实法。何谓虚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梦想为虚,现实是实;想象为虚,所见为实??虚实相映,可使文章内涵丰富,曲折有致。

       三、表达生动的技法

       记叙文,叙述是其主打方式,但一叙到底,只会使文章平淡无味,只会令读者味同嚼蜡。故而,写作记叙文,一定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高一学生记叙文的写作主要弊病在于缺乏细腻的描写,使文章空有骨架,无血无肉,形象薄弱,立不起来。如何矫治呢?除注重外貌、心理、语言描写外,要把行动描写,细节描写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侧面描写,点面结合,也不容忽视。

       (一)着力行动描写。行动描写是让人物在事件中直接出现,自己活动,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描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借助具体事件进行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有力手段。恩格斯在给斐迪南·拉莎尔的信中说:“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深刻成功的行动描写,不仅要写出他是怎样完成这个行动的。

       (二)加强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记叙类文章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细枝末节,它往往只抓住人物的细小动作,简短话语,细致的表现来刻画人物,并不需要做过多的细致的描写。

       细节描写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动态造型。即运用恰切的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以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2.简笔勾勒。即用寥寥几笔,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生动传神,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3.前后呼应。自然而巧妙地安排某个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一气贯串,首尾灵活,给读者留下一次比一次深的印象。

       4.运用修辞。运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段,也是细节描写的一种方法,可以使性格刻画入木三分,使内涵丰富深刻。

       5.借用标点。巧妙地借用标点符号(主要是省略号),在对语言的细节中起着一般描写无可替代的作用,能够增添韵味,加深印象。

       (三)注重侧面描写。所谓侧面描写就是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这有关的其他事物,或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论,从侧面烘托、映衬,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来。侧面描写含蓄,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能丰富塑造的形象,能给读者以特殊的美感。

       侧面描写可分为人物形象的侧面描写和环境的侧面描写。

       人物形象的侧面描写,不是直接以叙述的身份对人物进行描写,而是借助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或其他人物的眼睛,从自我观察,从旁观察,互相观察的角度来描绘和刻画人物肖像。《三国演义》中孔明初次用兵那段故事,除了正面描写他们预作准备、调兵遣将外,也成功地运用了侧面描写,关羽、张飞对孔明从怀疑、嘲笑到钦佩,夏侯惇从蔑视孔明到被孔明烧得落荒而逃。通过相关人物的侧面描写,成功塑造了孔明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者形象。

       环境描写的侧面描写是通过人物的眼睛、心灵、特征和情节的展开来显示出环境,常常能收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四)讲究点面结合。“点”是具体地描述情节事件,“面”是概括叙述。点面结合,既全面又具体,使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内容丰富。

       记叙文写作训练三级跳

       高考作文定哪种文体更易拿高分?高考作文权威指导专家、南京师大何永康教授指出,写记叙文更易拿高分。但许多同学记叙文写了无数,档次就是上不去。症结何在?如何突破?针对同学们作文中的典型问题,初步设计出一个线路清晰、实用高效的训练程序,名为“记叙文写作三级跳”,即写清、写细、写曲。

       一级跳:写清。就是说,写人时,在需要的情况下,要把他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以及他的年龄、职业、家庭、喜好等方面写出来,使人物形象相对饱满;记事时,在需要的情况下,要把事件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写出来,使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形象相对饱满、情节相对完整,是记叙文创作成功的基础。当然,并不是要把与这个人、这件事的所有相关信息都写出来,这既不现实,也无必要,而是要把能表达和突出中心的信息有选择性地写出来,而且要写就写清楚、写清晰。无论写人还是记事,都要以“不使读者感到劳神费力、莫名其妙”为底线。

       二级跳:写细。就是说,在需要的时候,要舍得泼墨如水,对能够突出中心的人物、事件、景物或场面的细微部分进行细腻的描摹刻画。写记叙文不能像电影电视“剧情简介”那样,只对人物和事件作概括陈述和抽象说明,那样只会让人感到干巴、空洞、索然无味。记叙文是要靠细节说话的,一个鲜活的细节描写,胜过笼统的万语千言。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是因几个活灵活现的细节描写而让人过目难忘。

       有的同学虽有描写意识,但动手一写,又回到笼统概述的老路上了。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描写的技巧。这里介绍两个有用的技巧:分解和扩容。

       “分解”就是无论写人、写事还是写物,都要善于化整为零,从细小的局部来写。写人可从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下笔;写事可比缘起、发展、高潮、结局等方面下笔;写物可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下笔。这样分还比较粗糙,还可以分解为更细微的部分,直至抓住了最能表现精神、最能反映本质的那么一两个“点”,艺术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扩容”就是说如果一个陈述句干巴巴的,那么可以在这个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前添加一些修饰成分,在这个句子的后面再添加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手法,或者再言他物,来侧面衬托和拓展这个句子的内容。句子容量扩大了,艺术形象自然就丰实挺立起来。如“她笑了”,这个句子只是笼统的陈述,干巴巴的,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如果加上修饰语,加上比喻句,再加上侧面衬托,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她含着泪笑了,犹如一朵带雨的梨花,犹如一弯皎洁的新月,连台上的裁判都被她纯洁的笑容感动了,竟忘了宣布名次。”

       三级跳:写曲。有的同学经过训练后,已能较清楚地交代记叙的要素,也能较细腻地刻画细节,但写出来的文章仍然寡淡无味,激不起读者的兴趣。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别人看了你的文章的开头,就想看下文,并在看完后拍案叫绝呢?有,这就是“写曲”,即写出事件的波澜。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呢?

       1.悬念法。就是把令人感到意外的结局或正在发生的冲突提到前边叙述,简单叙述完这个结局或冲突后却不立即解释原因或给出答案,而是从事件的源头开始叙述,引得好奇心切、欲知原委的读者急切地往下阅读,直至读完全文才恍然大悟。悬念法,从记叙的顺序看,实际上就是倒叙,但并非所有的倒叙都有引人入胜的力量。要让倒叙成为悬念,关键在于开头的那个结局或冲突对读者要有足够的冲击力和吸引力。通常规律是,这个结局越是反常越是尖锐,就越吸引人。但是又不能为追求刺激而故意危言耸听,以致失去生活的真实,所以要把握好分寸。

       2.误会法。就是利用由于信息沟通的不畅或认识理解的差异而造成的误解,来推动情节一步步向背离常理的轨道发展,当矛盾冲突发展到顶峰时突然揭开真相,让人惊诧之余豁然开朗。

       如优秀作文《错觉》:“我”一下体育课更飞奔到食堂,从成排的饭盒中拿出那个方形的,跑到窗口买了份排骨,得意地吃了起来。此时“我”发现食堂门口有个女孩看着我笑,是隔壁班一个姓沈的漂亮女生。“我”被她看得不好意思,便端着饭盒到运动场吃。可是她也跟到运动场,坐在对面仍旧看着“我”笑。“我”有些呆了,不禁胡思乱想起来。等“我”吃完要走时,她跑了过来,笑着说:“我只是想问问你吃完没有,因为你错拿了我的饭盒!”

       3.巧合法。就是利用生活中的偶然因素,来安排本该不相遇的人相遇,本该不相合的事相合,通过偶然的遇合来揭示生活表相背后的规律。有两类巧合很适合同学们借鉴:一是不约而同的巧合,如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二是不期而遇的巧合,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安排巧合要注意两点: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只有在意料之外,才能带来集中而强烈的冲突,才有戏剧效果;只有在情理之中,才符合逻辑和有真实感,才能启人深思。切不可单方面为追求而凭空臆造,脱离社会现实。

       巧合与误会有时是因果相联的。如《三色圆珠笔》:爸爸给“我”买了一支三色圆珠笔。“我”把笔带到学校,马兰就像看见宝贝似的看起来。第二天“我”的圆珠笔不见了,恰巧马兰在用跟我“我”那支一样的圆珠笔做作业。“我”断定那支笔就是“我”的,问马兰为什么偷,马兰却说是她舅舅给她买的。“我”的相信有这么巧的事,很生气。回家后才弄清自己的笔原来是弟弟拿了,“我”错怪了马兰。文中的误会,是因为两人恰巧有一样的笔而起。这就是巧合引出了误会。

       4.突转法。即在记叙事件时,有意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思想感情引得朝那个方向发展,在矛盾冲突欲见分晓的关键时刻,笔锋陡然一转,呈现出一个谁都没想到的结局,故事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

       如2022年江苏卷满分作文《状元凉粉》:“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穷学生,可是前夜在小摊买书时被找回了20元假钞,于是想在“状元凉粉店”用掉这张假钞,但看到店主辛劳的样子,又于心不忍。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终于战胜了私心,掏出身上仅剩的5元

       真币要付店主,店主却笑着说:“傻孩子,没看见墙上贴的‘高三学生免费’的字条吗?”羞愧的“我”一回学校,就把假币撕了。

       运用巧合、误会和突转,一定要在前文作好铺垫或埋下伏笔。如《麦琪的礼物》前文写生活的窘困,《错觉》中“我”匆忙中拿了一个方形的饭盒,《状元凉粉》中写店主像“我”父母那样善良和辛劳,这些看似多余的闲笔,其实恰恰是后面巧合、误会和突转的起因和根据。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或伏笔,后面的内容就会让人感觉没道理、不可信,作品就不能够打动人心。

       许多优秀作品常常是把悬念、巧合、误会和突转等搭配在一起使用,我们可以把这种搭配视为记叙文情节设计的一套最经典、最有效的“组合拳”。例如台湾作家林双不的《枪》,写我错过了深夜最后一班列车,不得不搭乘一辆恰巧路过的回头车,但一上车就意识到司机是“劫匪”,因为他始终不怀好意地从后视镜瞅“我”,用狠毒的眼神掠“我”,还趁夜色掩护伸手去摸方向盘下的凶器,“我”紧张得冷汗直冒,终于熬到了家,当“我”要付钱时,司机却一踩油门开车跑了。“我”莫名其妙地把钱放入旅行袋,才发现旅行袋的开口处突出一截枪管,那是“我”在台北特地为孩子买的玩具枪,枪管太长,无法全部塞进旅行袋。原来,司机把“我”当“劫匪”了。这个故事,因两个深夜归客的巧遇而起,巧遇引出误会,误会又引出悬念,篇末用不经意的一笑突转解悬,瞬间照亮全篇,令人叹为观止。

       5.抑扬法。对人欲赞美而先贬低,贬低积蓄到一定程度,再通过一件小事全部推翻前面的思想认识,这叫“欲扬先抑”。如果反过来,就叫“欲抑先扬”。抑扬法能使文章前后造成强烈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达到扣人心弦的目的。

       如山药蛋派作家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县农建局的田副局长,平日总是衣衫不整,低头驼背,慢慢吞吞,疲疲沓沓,做什么事都无精打采,不像个领导的样子。可是当他听说三岔河发洪水时,就像中了电似的神气全变,满面红光,步伐有力,声如炸雷,沉着果断地指挥抢险直至胜利。

       除此以外,起落法、对比法、衬托法、虚实法等也能制造波澜。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所有的写作技巧都必须建立在生活的真实之上,不能违背生活真实去刻意造假和故弄玄虚,否则会给人编造之嫌,使艺术感染力大打折扣。

       拓宽记叙文写作选材的空间

       一、紧扣主题拓展意义,挖掘出贴切题意的材料使之进入记叙文写作选材领域

       有些同学在审题明旨时,不能进一步展开合理而深入的思考,让思维停滞在原始状态之下,自然就使得选择材料的空间变得狭小。如写作以“感恩”为主题的记叙文,如果只停留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恩,那么选材的路子自然就被堵死了,往往跳出选择诸如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的狭窄的材料圈子。

       如果善于拓展“感恩”的意义,那么将会开阔看问题的视野,进一步拓宽选材的空间。从心理学角度看,感恩是一种认同心理,一种感激之情,是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萦绕在人心间的美好情感。由此,大而言之,感恩的意义可发散延伸到自然和社会。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对我们有恩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都要心怀“感恩”之情。这样看来,用来表现感恩主题的材料就不仅仅局限在人与人之间了,它还可以延伸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个广阔的时空里。

       紧扣主题拓展意义,我们写作的思路就多元化了,写作材料的空间就广阔了。但是,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这种拓展主题的意义,必须建立在对事物准确而全面认识的基础之上。无论是上海市上高考作文题“他们”,还是江苏省高考作文题“好奇心”,我们都可以将其定位于记叙文写作。“好奇心”是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的一种心理。一说到好奇心,许多同学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好奇心与科学的联系,其实这是一种认识理解、思维思路上的狭隘,会直接导致选材单调、“撞车”的局面。江苏省2022年高考满分作文中,有篇作文在选材上不落窠臼,值得借鉴:“我”怀着“好奇心”跟随一个独脚女生下楼梯,想看看她是怎样下楼梯的。这种“好奇心”却让“我”发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单翼天使”竟然单腿下跪,小心翼翼地捡起别人扔在楼道上的香蕉皮,扔进垃圾筒。“我”的“好奇心”完全被她的行为击碎!“将那颗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放进心中的角落,用她给我的充满爱的心温暖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准确且全面,就有可能突破定势思维和惯性思维的束缚,拓宽选材的路子。

       二、珍爱现实生活,善于选择独特的角度来抓住材料

       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永远是记叙文选材不竭的矿藏。选择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为文,固然是很有必要的,但问题是很多同学不会变换选材角度,不懂得选择独特的角度来抓取材料。比如,同样是写感恩母亲,有同学就另辟蹊径,选择了为生病的妈妈熬粥、喂粥的事情;同样是感恩亲情,有同学就变换选材角度,选择了父亲用来发家致富和接送“我”去学校的旧货车和母亲天天为“我”打豆浆的豆浆机。

       正视现实热爱生活的人,就会从生活的矿藏中不断地找到珍贵的金子。而善于选择独特的角度巧妙地撷取材料,更能够写出让读者眼前一亮并为之感动的人和事。

       善于选择独特的选材角度,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要选择能深度表现主题的材料。比如写以“感恩”为主题的记叙文,一般的同学或许只能选择感恩父母所给予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上关心教诲等事情写,很少有同学能拓展到父母所给予我们的更重要更深刻的东西——精神财富来写。如果能从感恩他人他物所给予的精神财富的层面上来选择材料,无疑是又开辟了选材的新途径,拓宽了选材的新空间。

       三、合理的想象是拓宽记叙文写作选材空间不可或缺的表现技能

       简单地说,想象之于记叙文写作有两点作用:一是合理想象用怎样的材料来表现主题;二是用来表现文章主题的材料如何合理想象得更加丰富、具体和形象、生动。

       如何把用来表现文章主题的材料合理想象得更加丰富、具体和形象、生动,其实就是关于合理想象有利于对生活的真实进行艺术“深加工”的问题。那么,合理想象对生活的真实进行艺术“深加工”的功效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1.虚实相生,相映成趣。

       有同学写了题为“感恩天地”的文章,内涵极其丰富,立意深远。由于选择了广阔空明的天空和浩瀚无垠的大地作为感恩的对象,如此寄托自己的情怀,抒发感恩天地之情,非想象而不能充实内容。文章用“人类就这样将自己的生存寄托于大地,让自己的梦想翱翔于天宇,用感恩的心接受这最根本的馈赠”这句话统摄全文,并为下文想象大地和天空作了铺垫。文章的第4和第5自然段,即想象出大地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到大地给了人类生命的源泉和动力,让多少人心驰神往。想象辽阔沸腾的草原,想象绿烟万里的江南,想象人与大地的亲密关系,在心中自然涌起一股感恩之情;感恩生命,感恩大地上的万物。文章的第7、第8自然段,即想象天空的纯明神秘,天空的明月、云彩以及人们遥望天空所完成的精神追求和寄托的飞跃。如第7自然段,把天空想象为“冰镜”,想象成“以星为棋,以云为盘的巨大棋盘”,更是“大鹏乘风而起的阔大背景”,是“嫦娥飘然升起的终极目标”。第8自然段,想象李白对高耸云霄的天姥山的神游,发出这样的感慨:“对天空的感恩,是一种内在的追求与反省,一种自身的完善与升华。”

       运用合理充分而大胆奇特的想象,使得文章内容充实,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富有情味和理趣,从而更充分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2.放大细节,美化生活。

       许多同学写作时选择的材料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的,但不懂、不敢也不会将源于真实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包装”和美化。诚然,现实生活中的有些事情,想想也不过是那么简单

       的一瞬间。但是,写文章(记叙文)绝对不是对生活简单的刻录或“挎贝”。文章不是无情物,因为写文章必定要倾注对人物和事情的思想感情。唯有把那些简单的在一瞬间所发生的事情想象得生动、形象,才能凸现的思想情感,才能震撼读者的心灵,才能美妙地定格真实生活的一幕。如果对材料过于简单地叙述,怎能突出文章的主题呢?又怎能提升文章的主题呢?

       合理想象是在生活(或事情)原型的基础上想象一下当时的环境,当时的氛围,当时的状态,当时的心情??以及那些超越当时的可能而合理、现实而理想、真实而浪漫的一切。这种想象是在表现主题和驱动情感之下完成的,因此想象就具有了明确的方向性、丰富的多面性、鲜明的个性和抒发感情表现主题的目的性等特征。

       合理想象的奇效特别表现在能将所选择的材料放大,使之高于生活的真,形成文章中的美。记叙文写作中所谓的细节描写,其实是合理想象的功劳和结果。而这种想象最终是放大了关键和重要的细节。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是浓墨重彩的感人肺腑的至关重要的文字。没有了想象,怎能完成?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树,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母亲为我摘莓子时被刺破的手指,滴着血,凝成一团不褪的火红,永远燃烧在我记忆的深处。那些吃三月莓当饭的甜甜的日子,是母亲用手一分一分地扳来的。今年的三月,我想母亲还会在另外的世界里为我采摘三月莓。只是母亲已移居黄泉,即使我将膝盖埋进坟土,也无法缩短母子间的距离。

       等到三月莓红透的时候,我该回趟老家,去荒坡上采摘一包三月莓,捧撒在母亲的坟头。母亲曾经为我寻找三月莓的目光,擦亮一串串累累的爱。

       屋后的古枫树——鸟的天堂。孩提时,父亲总是架着长长的梯子,猫着腰一回又一回地爬上树去为我数鸟巢,样子很吃力,可父亲的脸上却从不滚落丝毫吃力的神情。

       如今,鸟渐渐地少了,只剩下乱七八糟的鸟巢搁在树桠间,可年迈的父亲却像童年的我一样,在鸟归季节里一遍遍地数着鸟巢。又是鸟儿繁殖的季节,隐约中,我感觉父亲佝偻着身子站在古枫前学舌一般地重复着“一、二、三、四??”那深深陷进了眼窝的眸子,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外的羊肠路。(摘自《家园如梦》)

       母亲为“我”摘莓子和父亲架长梯了、数鸟巢的细节,在的想象中被无限放大、尽情放大。

       想象并不等同于虚假(或虚构)。放大细节,也不是失实的夸大。有些同学在写作上存在着这样的误区,一说到想象,总是表示怀疑:事情原本不是这样的复杂也不会那样的生动呀?其实,想象在生活的真实(或是事情的真实)和文章的美感情韵理趣之间打通了一条通道。

       “写作构思”到底“构思”什么?

       ——基于还原构思过程的作文策略

       很多人经常提到“写作构思”,但不见得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到底构思什么内容,构思的内容有没有一个比较合理的顺序。构思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四点:审题立意,联想素材,选择文体,确定范式。这四点环环相扣,不能打乱顺序。

       一、确立一个与命题导向相契合的观点

       虽然现在高考作文审理难度有所降低,但每年仍有很大一部分考生因审题失误而无缘高分!那么如何审题立意才能有效保证不偏题不走题呢?审题立意的关键是,不应仅仅考虑“自己”想写什么,而应考虑“命题人”想让写什么,二者结合起来方为上策。特别应注意的是,宜先分析命题人的想法,然后才是自己的想法。如:

       雪窦禅师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一见便生擒。可怜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

       有人从诗中看出了高度,有了高度才能一扑必杀;有人看出了视野,视野开阔才能一览无余;有人看出了灵活,有了灵性才能举重若轻;也有人看出了执著,寻觅未必不是一种境界??

       你从诗中看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将你的感悟写成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则以诗歌为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诗歌的基本内容为“苍鹰靠高度和视野开阔捕捉到了兔子,而猎犬虽执著但缺乏灵性而没有发现兔子”。诗中的“捕住兔子”可比喻为“参透禅机”或“获得成功”。就这个材料作文而言,其审题过程应是这样的:首先捕捉命题人的“提示立意”——“成功需要高度”“成功需要视野开阔”“成功需要灵性”“成功需要执著”,然后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甄别,剔除“成功需要执著”这一迷惑提示,最后根据自己对材料的认识选择“成功需要高度”“成功需要视野开阔”“成功需要灵性”中任意一个或几个来直接作为文章立意,不必去想新的立意,最好不要盯新旧“提示立意”后面的省略号再大做文章,舍易趋难、舍明趋晦不是明智的,也多不会成功;二是如果认为“提示立意”中没有正确的立意,那就可以考虑省略号中的内容了,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只要顺着正确的“提示立意”写作,就不会担心审题失误了。但也有人担心,这样立意过于趋同化,会造成立意“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局面。切记,审题最重要的不是求新,而是求准,不必担心和别人观点一样,因为即使是同题作文也会有上下高低之分。审题准确,立意正确,才能可能得高分;审题不准,立意偏颇,则一定得不了高分。

       二、联想与观点相成或相反的系列素材

       当论点确定之后,下一个任务就是联想与观点相成或相反的素材,素材越多,思路就越多,文体选择的范围也越广。应当说,围绕观点联想素材不应成为考生写作的“瓶颈”,素材的典型性、准确性,不至于让考生为难。然而,由于近几年“套话作文”的泛滥和某些“名师”“万能素材”的说教,高考中却往往会出现让“啼笑皆非”的现象。

       摆脱“套话作文”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去联想与观点相关的典型、准确的素材。所谓典型、准确的素材,就是根本不用仔细考虑,就能一眼看出跟观点关联的素材。如:

       一群学生向老师询问成功的诀窍,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宫本和柳生。宫本是柳生的师傅。柳生拜师学艺时,问宫本:“师傅,根据我的资质,要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宫本答道:“最少要十年。”柳生说:“假如我加倍苦练呢?”宫本答道:“那就要二十年。”柳生一脸狐疑,又问:“假如我晚上不睡觉,夜以继日地苦练呢?”宫本答道:“那你根本不可能成为一流剑客。”

       说到这里,老师问他的学生:“你们知道师傅为什么这么说吗?”

       有学生说:“欲速则不达嘛!”有学生说:“柳生如此急功近利,当然不能成功,因为成功需要待。”有学生说:“柳生只盯着成功,却不能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他当然不能成功。”有学生说:“柳生太看重结果了,不享受过程,一味苦练,怎么可能成功呢?”??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则以实现故事为素材的新材料作文题,其“提示立意”很多,比如以“不能急功近利,成功需要等待”为论点,可以想到很多素材,如酿酒,拔苗助长,蝴蝶破蛹,勾践十年复国,诸葛亮隐居于卧龙岗,刘翔奥运会上退出比赛,等等。这些素材与观点或相成,或相反,都非常典型。素材典型了,“套话”现象自然也就消失了。

       三、慎重选择一个适合表达观点的文体

       高考作文选择什么文体,受三个方面影响:一是文题适合或要求写什么文体,二是自身擅长写什么文体,三是素材影响写什么文体。

       就文题适合或要求而言,以2022年高考作文为例,辽宁卷(明星代言引发争议)、江西卷(蔡铭超高价拍下兽首而拒绝付款)、宁琼卷(对乞讨者施舍引发的争议)、天津卷(我说90后)和广东卷(对“常识”的认识)就适合写议论文,而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重庆卷(我与故事)、山东卷(见证)、浙江卷(绿叶对根的情意)、湖北卷(站在——的门口)和四川卷(熟悉)就适合写记叙文。

       就自身写作优势而言,如果能够把记叙和描写写得比较好,善于写感性的文字,就写记叙文或散文;如果自感缺乏描写的细胞,喜欢“我手写我心”的直率,就写议论文。但必须说明的是,了解自身的同时也必须清楚各种文体的亮点。一般而言,记叙文侧重情节曲折,议论文强调逻辑推理,散文注重语言优美。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有所斩获。

       就素材影响而言,一般跟素材的多少和类型有关。素材可分为四类,分别为自然类(包括动物和植物)、领域类(比如军事、政治、商业、艺术、教育、科学、体育)、时空类(包括古今中外人物事件)和人物类(包括名人、普通人和特殊人)。一般而言,记叙文需要的素材较少,而议论文需要的素材则较多,素材的分类对议论文写作很有益处。

       四、灵活挑选一个符合考情的写作范式

       在这里谈写作范式,未免有束人手脚之嫌。但想解释两点:一是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一名考生而言,了解一些写作的范式总比随意写效果要好得多;二是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文体推荐一些既容易写又容易获取高分的写作范式,并不代表全部。在选择文体之后,应根据掌握素材的情况和自己状态,灵活选择一个写作范式。

       1.以时为序,脉络分明。

       这类作文的构思是这样的:主体部分往往有三到四个场景,然后按时间顺序,让时间串起这些场景。这类作文的特点就是场景细致,线索分明,层次清晰。2022年福建卷高考满分作文《八·十八·二十八》就是这种范式的典型例文。文章主要写了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写八岁时自己被老师批评;第二个场景,写十八刚岁时自己看见有人作弊,内心想举报而实际没有举报;第三个场景,写二十八岁时自己对朋友和老板说违心话,而自己内心却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文章就是通过这三个场景表达了自身成长从“棱角分明”转变为“圆滑世故”这一主旨。

       2.借景显情,细节传神。

       这类作文的构思是这样的:主体上往往分为三个部分,即描写现在、回忆去过、回到现在,而串起这些内容的,就是一个物件。这类作文的特点是以回忆过去为写作重点,通过对物件与人物的一个个细节描写,表达一种细腻的情感。2022年山东卷满分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一文就是这一种范式的典型例文。文章通过写昨晚还摸了摸枕头下的稻草绳起笔,开始回忆过去的故事——母亲病了,父亲让“我”去买些母亲爱吃的菜,而这时“我”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母亲爱吃什么菜,而浮现在眼前的却是母亲一遍又一遍编织稻草绳的画面;最后是回到现实,写自己时刻不忘把稻草绳带在身边、放于枕下。整个故事以“稻草绳”为线索,深情赞颂了伟大的母爱。

       3.由物及人,分层论证。

       这类作文的构思是这样的:主体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物”(动物和植物),第二部分写“人”,“物”所占篇幅小,“人”所占篇幅大。在“人”的部分再分两到三层,可从不同领域(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不同时空(从古到今或从国外到国内)和不同人物(从名人到普通人,或从特殊人到普通人)节入。这类作文的特点就是层清晰,结构完整,材料也较为丰富。2022年全国卷ⅰ满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文就是这种范式的典型例文。文章先写了“物”——老鹰,然后以一句“物尤如此,人亦然”过渡写“人”。

       在写“人”部分,又分别写了孔子、卓别林和比尔·盖茨三个素材。文章整体上层次清晰地表达了无论是“物”还是“人”都应寻找到自己正确位置的主旨。

       附:

       第三周作文训练题目——牵挂

       牵挂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珍贵的情感,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深深的惦记,牵挂是一封远道而来的家书。牵挂是灵魂的絮语,牵挂是亲情的问候,牵挂是心灵对话。牵挂别人和被人牵挂都是幸福的。牵挂是一份亲情,牵挂是一缕相思,牵挂是一种幸福。

       请以“牵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第三周随笔题目——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名家名句,璨若星汉。历代句文以其醇厚的艺术魅力,超而不凡的想象,新奇的构思,蕴含睿智,富有情趣,饱融哲理,耐人寻味,是诗人对现实的、历史的、生命本体的精微洞察和关注,是诗人对宇宙、对人生、对社会深刻体验和思考,是诗人生活阅历的结晶,是诗人智慧的闪光,是净化心灵的灵丹,是激励精神的妙药。

       吟咏品味名家名句,可以怡养性灵,可以激活思维,可以增强文采,可以促进思辨。请选择下列诗句中的一句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体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①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戏为六绝句》)

       别:区别。裁:裁汰,抛弃。伪体:临摹形式而无实在内容的作品。亲:亲近。风雅:风、雅是《诗经》中的大部分,古人以风雅作为诗歌的最高标准。

       要区别那些描摹因袭、华而不实的作品并加以裁汰,而多接触、多学习真正的优秀作品的创作手法;多方面地学习,广泛地获取教益,你可以引此为师。这两句诗谓学习前代作品要弃伪存真,博采众长。

       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

       纵观历史上的君主治国,往往是成于节俭,败于奢侈。《韩非子·十过》记载,秦穆公问由余:“古代明主得国与庸君失国是什么原因?”由余回答说:“我曾经听人说过,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李诗即化用其意。

       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衰亡。后唐庄宗李存勖起初励精图治,国家振兴,后来却宠幸伶官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结果朝政败坏,身死国灭。欧阳修总结这一历史教训,告诫宋统治者以史为鉴,力戒奢欲。明人茅坤誉欧阳修此文为“千古绝唱”。

       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少壮时下功夫,到老年才能有所成就。两句古诗说明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企求一蹴而就,终身努力,方能成才。

       ⑤须知三绝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朱熹《朱文公集·易诗之一》)

       要知道熟读《易经》,多次磨断竹书中牛皮绳的人,肯定不是死记硬背、浅尝辄止的读书人。相传孔子晚年酷爱钻研《易经》,手不释卷,反复阅读,以致牛皮绳多次磨断。朱熹引用这一典故激励学人要勤钻善思,不要心浮气躁。

       ⑥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明·朱柏庐《治家格言》)

       要在天还没下雨时,先修缮房屋,关好门窗;不要渴得没水喝时,才想起来去掘井。这两句劝戒人们做事要有预见性,要做好准备工作。

       ⑦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曹雪芹《红楼梦》)

       要想成为有用之才,有所作为,就不能贪图安闲舒适;贪图安闲舒适,就不能有所作为,不可能成为有用之才。此俗语说明任何成就的取得,都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⑧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

第三篇:记叙文写作技法指引

       记叙文写作技法指引

       一、记叙文写作十种常用技法

       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

       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

       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

       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

       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

       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二、记叙文技法创新三个注意事项

       (一)、多角度思考,求异存同

       鲁迅曾说:“第一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天才,第二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庸才,第三次把

       女人比成花的是蠢才。”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作文不能沿袭他人。然而许多学生由于生活空间狭小,又缺少独立思考,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大同小异。如赞美老师,往往写“辅导差生”、“深夜备课”;歌颂母爱,往往写“灯下织毛衣”,“夏夜陪读”;颂扬雷锋精神,往往写“为

       军属搬运煤球”,“搀扶盲人过马路”„„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读来味同嚼蜡。

       要避免作文“千人一面”的产生,就要让自己的思维自由驰骋,多角度思考问题,即多想一些与题目有关的人和事,多想一些表现手法,然后经过比较筛选,独辟蹊径,独树一帜。

       1、材料的选取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文章的成败主要在于材料的选取。要使文章有新意,就必须选

       择新颖的材料。

       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避免与他人的选材雷同,尽量选取“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材料。

       其次,要选用具有“时代感”的材料。

       2、表现手法的运用。

       高明的摄影师善于选择角度。张三英俊潇洒,就扬其长,拍其正面;李四其貌不扬,就避其短,拍其侧影,做到因人而异。

       3、写作对象的选择。

       学生生活范围主要集中于学校、家庭。写作时对同学、老师、父母记叙得较多。因此学生在选择写作对象时,也要多角度思考。在题目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写其他对象。

       从上述三方面的分析可知,求异存同是指在选材、表现手法的运用;写作对象的选择上,要避免与他人雷同,追求独特的创造。

       (二)逆向思维

       《让座》是旧题目,如果写“少先队员给盲爷爷让座”或“学生给怀抱婴儿的妇女让座”,旧题目加上旧题材,那就老掉牙了。如果我们从相反的方向思考,文章就别出心裁,令人叫绝。如“残废军人给孕妇让座”,“老大伯给看书的小伙子让座”(表现尊重知识和人才的主题)。

       按照逆向思维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找出事例。

       A、春节期间,镇长带上礼物给教师拜年。(尊敬教师的风气可喜)

       B、妈妈拜儿子为师,学习电脑知识。(不耻下问,精神可贵)

       运用逆向思维,可出奇制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要素特殊化

       《背影》描写了父亲在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正因为是特定背景下的背影,所以父爱才显得崇高,令人感动。

       电影《泰坦尼克号》叙述的是一段爱情故事,然而它却能轰动世界,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是因为天描写的不是一般的男女恋情,而是危难之际的爱情故事。危难之际才见真情、见深情,泰坦尼克号上的爱情故事才显得浪漫、炽热、悲壮,震撼心灵,令观众荡气回肠。

       学生写作时,如果能从上述例中受到启发,将事情特殊化,便可达到神奇效果。试比较下列几组材料:

       1、A、妈妈给我买礼物。

       B、继妈给我买礼物。(人物特殊化)

       2、A、爸爸送我到医院。

       B、爸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送我到医院。(时间特殊化)

       3、A、王老师认真上课。

       B、儿子生病了,王老师仍坚持上课。(情况特殊化)

       4、A、银行办起了电脑培训班。

       B、农村办起了电脑培训班。(地点特殊化)

       这四组中,由于下一项将记叙文“四要素”特殊化,因而内容比上一项更富有表现力,主题更深刻。如果学生运用此方法,作文就能独领风骚,一鸣惊人。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作文要写出新意,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都要以内容的真实性为前提,切不可胡编乱造。

       三、记叙文开头六种常见技法

       1、悬念式开头

       也称倒装式开头或直接切入式开头。即开篇以特写镜头写出事件的某个最富有吸引力的片段或事情的结果,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例:某同学以“空间”为话题写的一篇作文(开头)

       “李轶凡自杀了!”“不会吧,他平时那么听话,学习成绩又是这么好,怎么可能呢?”“是呀。他的爸爸妈妈是那么地关心他„„”

       接着追叙了李轶凡自杀的原因及经过,从而表现像李轶凡那样的学生们对拥有自己的心灵空间的渴望)

       例:一学生以“人生之桥”为题的作文开头:

       楚子涵狠狠地踢了一下桥栏。

       已经是离家出走的第三天了,三天中他就一直露宿在这座桥上,口袋里的几块零钱早已花光了,饥肠辘辘的他无力地坐在桥上。

       (接着交待了楚子涵离家出走的原因,叙述了在桥上与一位老人的交谈,写出从中悟出一些深刻的道理)

       2、开门见山法

       开门见山,就是直截了当的落笔扣题,总领全篇,纲举目张。

       如:朱自清《背影》一文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又如:学生习作《生活需要笑声》开头:“笑一笑,十年少”,生活需要欢乐,生活需要笑声„„

       两篇文章直截了当的开头,直接进入主题,就更容易使中心突出,读者读起来也容易抓住要领,掌握内容,深刻了解主题。

       3、景物描写开头法

       用景物描写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可以铺垫情节,导出下文。

       如:《驿路梨花》中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里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边疆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金黄的大斗笠》中开头:“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此处写景暗示有雨将至,为下文送伞作了很好的铺垫。

       4、诗词、歌词、格言等引用开头法

       巧妙的引用与文章相关的诗词、歌词、格言等作为自己文章的开头,能使文章生动活泼,读来令人亲切,吸引读者。

       如:学生习作《人生需要挫折》开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磨难挫折必不可少。

       学生习作《草》开头引用白居易《草》作开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小巧妙引用歌词,诗词开头既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也起到了文眼的作用。

       5、抒情式开头法

       这种开头的语言常常抒发某种感情、或赞美、或悲痛、或激动、或欢乐„„在抒情过程中,也常常运用许多修辞手法。

       如:《春》一文开头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开头就运用反复拟人手法表达了盼望春天的强烈感情。

       又如:学生习作《我爱秋天》开头:“一年四季,春的姹紫嫣红,夏的绿满枝头,秋的丰盈充实,冬的银装素裹,都宛如一幅幅画卷,但我更钟情于秋天”,这样开头既写出四季特点,又巧妙抒发了对秋天的独特情怀。

       6、吸引读者设问法

       作文开头,提出疑问,既能总起下文,又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好奇心理,以致于急切地读下文。

       如:《秋魂》中秋味篇开头:“你品味过秋吗?它是什么滋味?”秋色篇中开头:“秋是什么颜色?”

       学生习作《美》开头也写到“美是什么?”

       这样的设问式开头,简洁、明快,下文顺理成章,从不同角度进行表达,既拓展了思路,又吸引了读者。

第四篇:文章写作技法示例

       [技法示例]

       一、巧埋伏笔法: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 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冰心《小桔灯(节选)》

       技法指导:文章第一段中介绍了朋友所住的环境,提到屋子里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等摆设,就是伏笔,下文小女孩来打电话就与此照应。

       写作技法概览:

       运用伏笔,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就是指文学作品中前文所埋下的线索或所作的提示。运用伏笔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后文就要使用这把枪。如果前文没有提到枪,后文突然拔出枪来就会显得突兀;同样,前文写到了枪,可后文却对这把枪只字未提,这也是败笔。二是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最好能让人不易察觉,宛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三是伏笔要有照应,但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读起来反而显得生硬和做作。

       二、烘云托月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郁达夫《故都的秋(节选)》

       技法指导:先肯定“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但是目的并不是赞美南国之秋,而是用南国之秋来衬托、突出北国的秋。这种手法就是烘云托月法,或者称做衬托。衬托与对比不同,进行对比的两者没有主次之分,通过比较使两者的特点更加突出。而衬托有主次之分,衬体是为主体服务的。

       写作技法概览:

       烘云托月,又叫衬托、映衬,指的是用其他景物、事物、人物等来陪衬烘托以突出强化主要景物、事物、人物等的手法。衬托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被衬托的,是主,叫做主体;一部分是衬托的,是从,叫做衬体。一个主体的衬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用跟主体性质相似、相近的衬体来陪衬叫正衬。用跟主体性质相反、相对的衬体来陪衬叫反衬。

       三、铺陈渲染法:

       秋日的黄昏,狄,带着一身的寂寞,走进那片枫叶林中,踩着那些干枯的、失去绿色的落叶,窸窸窣窣的声音在脚底响起,狄蹲下去,慢慢拾起一枚,一颗泪珠无声地滴落在叶子上。

       节选自《往事如风》

       技法指导:这篇文章先在开头来了一段环境描写,使人物“狄”的心理活动和秋日黄昏的枫叶林的肃杀气氛融为一体,这样的描写具体、细腻,既可以为文章提供一个特殊的背景,又能使文章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为下文的人物活动做了铺垫。

       写作技法概览:简单地讲,铺陈渲染,就是直接描写其情其景,而且越具体越好,明明一句话就可以说完的,却偏偏细细地说,慢慢地讲,挥毫泼墨,淋漓尽致,大肆渲染,从而营造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比如在文章的开头先淋漓尽致地描绘环境、叙述过程、刻画心理,目的是为了渲染气氛,铺垫感情,为下文的叙述、议论、抒情等蓄势。

       四、起承转合法:

       一根黄旧的竹竿,一头是一个盲人,另一头也是一个盲人,一对衣着破烂的盲人夫妻要过马路了。

       竹竿在急切地敲打着路面,他们不知道这里是城市最繁忙的十字街口,他们不知道此刻正是红灯。

       一声惊呼,一辆轿车猛地刹住,又一辆,一辆……没有谁按喇叭,红灯变成绿灯,整个大街忽然静了。

       那对盲人夫妻在安然地走着。他们并不知道整个世界都默默地注视着他们,注视着他们相依为命,走过这个城市里最繁忙的十字街口。

       那个秋日的下午,整个世界为一对盲人夫妻让了一次道。

       选自《那个秋日让了一次道》

       技法指导:这篇短文是典型的“起承转合”的手法。第一段“起”,交代事件的起因;

       第二段“承”,写事件的发展;第三段“转”,“一声惊呼”,峰回路转,事件有了波澜;第四、五段“合”,点明主旨,余音袅袅。

       写作技法概览:“起承转合”原是古典诗词章法,“起”,就是开始,交代事件的起因,定好情感基调;“承”,即承上,事件继续发展,进一步表明题意,写清景、物、人、事;“转”,指转折,要推进一层,别开生面,给人以“柳暗花明”之感;“合”,乃是收合,统揽全文,总结归纳,引人遐思。

       五、一线串珠法:

       书本里夹着一枚来自深山的小小红叶,虽然已经收藏多年,但那火红的色彩却依然鲜润诱人。透过阳光看去,它经脉分明,通体透红。正是这枚小小的红叶,时时向我传递着爱的温暖。

       节选自《爱的传递》

       技法指导:文章围绕一枚小小的红叶来展开,寄情于物,脉络清晰,结构整饬。这就是一线串珠法,这枚红叶就是行文的线索,将充沛的情感倾注于细小普通之物,别具匠心。

       写作技法概览:

       所谓“一线串珠法”,就是围绕一个事件、一个观点、一个主旨、一个话题,选择一个个典型的材料多角度、多方面展开描写记叙,以鲜明的观点突现主旨、丰富话题的一种作文技法。“线”就是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而这些被串联起来才材料就是“珠”。时间、地点、实物、人物、事件、情感等,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

第五篇:文章写作结构技巧

       宜昌华图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文章写作结构技巧

       申论考试中,文章写作是很多同学的短板。逻辑的混乱、语素的单

       一、结构的不足都是影响大家文章得分的关键因素,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种议论文经典结构,简单易学又便于操作,清晰明了方便阅卷,那就是总—分—总。

       总分总结构,是议论文写作最为经典的一种结构。所谓“总”就是文章的总起或总结,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指的是分层叙述,即中心论点之下所设置的分论点。“总分总”的结构是先抛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再分层叙述,逐层深入,最后对文章加以总结。这是考场议论文写作最常用、最易掌握的结构方式。结构形式上有“总分“”分总”两种变式。相对于“分总”的结构方式,“总分总”的结构开始就将文章中心论点交代清楚,使阅卷人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文章最重要的信息。相对于“总分”的结构方式,“总分总”的结构在结尾处对文章整体内容加以收尾、总结,与开篇内容遥相呼应,使文章脉络互相贯通,每部分既各有特点又紧密联系,是考场中的首选。

       比如下面一片范文:

       展现新时代工人力量

       “ 咱们工人有力量”,这句歌词曾经唱遍大江南北唱出了工人内心的自豪。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当代工人的处境和待遇发生了改变,面临种种困难,我们不禁要问:在新时代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如何保障工人权利,展现新时代的工人力量?

       把脉问诊,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一是因为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在保障工人权益方面还有缺陷,相关部门执行也不够彻底;二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一些观念和媒体的舆论引导让工人不受尊重,工人逐渐被边缘化,成了脏活累活的代言词;三是由于很多工人渴望接受教育但缺少受教育的机会,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创新能力。如何解决好上述原因,便成了如何展现新时代工人力量的关键。

       展现新时代工人力量,我们应积极搭建合理的政策框架体系,完善相关法律。当前我国

       宜昌华图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法律在保障工人权利方面还不够完善,工人的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农民工甚至面临欠薪、讨薪难的问题。户籍制度的不成熟、不完善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归属”问题,相关保险和社会福利得不到有效落实。基于此,我国应积极构建工人保障制度,着重保护工人的经济利益,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低于社会的平均水平。“五险一金”的制度切实落实到每个企业、每个工人,积极解决户籍问题,完善户籍制度,让每个工人有安全感、归属感,积极工作,努力创新。

       展现新时代的工人力量,政府应加强对媒体舆论的引导,传递正能量,尊重工人。随着时代的转移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工人这一群体似乎不像建国之初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时受人尊重。一提到工人,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尊敬之情,农民工甚至成了苦、脏、累的代名词,很多大学生宁愿失业也不选择成为一线工人。基于此,政府应联合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在主流媒体上开辟专栏来报道优秀工人的优秀事迹,在全社会进行表彰,形成尊重工人和底层劳动者的良好风气。

       展现新时代工人力量,应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很多工人由于所处环境和教育资源缺乏的原因,虽然自身想学习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却没有机会去实现。国家应大力发展技能培训,落实到基层,积极培养技术性人才,此举不仅仅是能提高工人整体素质,使其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保证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下,通过搭建合理的政策框架体系,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工人不会再面对权益得不到保障,不受尊重的窘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展现新时代工人力量,奏响新时代工人的最强音。

       这是一篇典型的总分总结构议论文,开篇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围绕如何发挥新时代工人的力量展开讨论,第二段通过分析原因作过渡,三四五段分别设置了三个并列的分论点,通过对分论点的论证来支撑总论点,第六段回应开篇作总结,这样的写法从考试的

       宜昌华图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角度来讲,是最便捷易学的,在阅卷的过程中也可以为阅卷人提供便利,因此,推荐广大考生适当练习,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