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复习

第一篇:地质学基础复习

       2022年 园林专业《地质学基础》复习提纲

       (有▲符号为要求园林专业重点章及内容)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

       地质营力

       二、选择/填空

       内力地质作用的类型;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地质作用的特点(填空)

       第一章

       地球概况,第二章 矿物

       一、名词解释 矿物;

       岩石圈:由地壳及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顶部坚硬岩石所组成的圈层。

       二、选择/填空

       1.石英、云母的鉴定特征;

       2.克拉克值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的百分数)。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依次为(填空)。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依次是O、Si、Al、Fe、Ca、Na、K、Mg、Ti、H。它们的总含量占地壳重量的99.98%。

       ▲第三章

       岩石

       一、名词解释

       岩石; 岩性;

       岩浆岩(火成岩); 沉积岩; 变质岩; 熔岩; 岩浆作用; 侵入作用;

       火山作用(喷出作用); 变质作用; 沉积作用; 层理; 片理; 分选性; 磨圆度;

       二、选择/填空

       1.岩浆岩按SiO2分类(填空); 2.岩浆作用包括(填空);

       3.岩浆岩、沉积岩的常见结构、构造类型(选择);4.常见岩浆岩名称(选择);

       5.固结成岩作用的基本方式; 6.沉积岩的基本结构类型; 7.碎屑结构的基本类型; 8.常见沉积岩名称; 9.砂岩分类;

       10.在地质历史中岩石处于消亡中和新生的(无限循环)中。这是因为地质作用改变着岩石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只能有特定种类的岩石存在。

       11.火山岩是(火山碎屑岩)及(熔岩)的总称。

       三、简答题

       1.简述岩浆岩的形成过程。2.简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3.简述陆源碎屑岩磨圆度、分选性与形成过程的关系。

       答案:碎屑颗粒粗细的均匀程度称为分选性,碎屑颗粒棱角的磨损程度称为磨圆度。影响磨圆度和分选性的主要是风化剥蚀产物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搬运距离近的磨圆度差,而经过长期搬运的,反复磨蚀,磨圆度好;分选性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沉淀条件的快慢,一般迅速沉淀的分选性差,而缓慢的搬运,会使粒径不同的岩屑逐步沉淀,因此,分选性好。

       四、问答题

       1.岩浆岩是如何分类的?试述各类岩浆岩的基本特征及代表岩石的岩性特点(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

       答:按SiO2含量,可把岩浆岩分为酸性岩类、中性岩类、基性岩类、超基性岩类。按岩石的结构、构造和产状将每类岩石又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酸性岩浆岩主要矿物为石英、钾长石、酸性斜长石,其中石英含量较多(大于20%),次要矿物中黑云母为主,次为角闪石;中性岩浆岩的主要矿物为:中性斜长石及角闪石(中性岩类)和钾长石及角闪石(中碱性岩类),次要矿物中黑云母和石英,其中石英含量较少(小于5%);基性岩浆岩矿物成分主要为:基性斜长石、辉石,次要矿物为橄榄石、角闪石、黑云母,几乎无石英;超基性岩主要矿物成分为橄榄石和辉石,无石英。深成岩多为块状构造,中、粗粒等粒似斑状结构,浅成岩为气孔或块状构造,伟晶、细晶、细晶斑状等结构,喷出岩常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玻璃质或隐晶质、斑状结构。

       代表岩石花岗岩(酸性岩)、玄武岩(基性岩)、安山岩(中性岩)的岩性特点见书P46-48。

       2.沉积岩的分类依据是什么?试述各类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及代表岩石的岩性特点(页岩、砂岩、石灰岩)。答案要点:

       1)沉积岩的分类按物质来源和结构特征分为三个亚类:泥质(粘土)岩类、碎屑岩类、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类;

       2)分别说明各亚类的主要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特点;

       3)说明页岩、砂岩、石灰岩的岩性特征。

       ▲第四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书5章:

       一、名词解释(新)构造运动; 地质构造; 燕山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 褶皱构造; 断层构造; 节理; 向斜; 背斜;

       P101-118)5

       二、选择/填空 1.岩层产状三要素 2.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3.新构造运动的常见识别标志(选择题)4.地层接触关系类型 5.节理的成因分类 6.断层构造的识别标志 7.常见构造地貌(选择题)8.常见断层地貌(选择题)9.倾斜岩层地貌类型

       三、简答题

       1.简述节理的力学成因分类及各自特点 答案要点:

       1)按力学性质:剪节理、张节理

       2)剪节理:由剪应力产生的裂隙,产状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节理面平直光滑,切割砾岩中的岩屑,常发育成X型节理或平行节理。

       3)张节理:由张应力形成的裂隙,其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单条节理短且有弯曲,节理面粗糙不平,绕过砾石岩屑,节理不规则。2.断层构造的基本类型、特点和判别标志 答案要点:

       1)断层构造的基本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及各自定义)2)正断层和逆断层的特点:正断层,上盘相对向下滑动的断层。断层面倾角较陡,一般大于45˚,60˚左右较为常见。断层带内岩石破裂不强,角砾岩较多,糜棱岩较少,少见伴生褶皱;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的断层。可进一度分为高角度逆断层(>45˚)和低角度(<45˚)逆断层(包括逆掩断层≤45˚)。断层规模愈大,推移距离愈远,断层面愈平缓。断层面有强烈的挤压破碎现象,发育有角砾岩、糜棱岩等

       3)断层的识别标志(断层泥、断层角砾、糜棱岩、三角面山及其它地貌标志)(2分)▲第五章

       风化作用(复习时把本章与“第3章 岩石”结合看。书上第6章内容:P131-140)

       一、名词解释 风化作用; 剥蚀作用; 丹霞地貌 差异风化; 球状风化; 元素的地质循环; 风化壳;

       二、选择/填空

       1.物理风化作用的方式; 2.化学风化作用的方式; 3.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选择); 4.风化产物的类型

       5.产生球状风化的条件(填空)

       6.主要造岩矿物抵抗风化能力大小次序(选择)

       三、简答题

       1.简述风化作用的基本类型与作用机理。(风化作用方式)

       2.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有哪些?简述之。

       3.试用风化原理来说明沉积岩中常见矿物出现的原因。

       答: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类,这三种风化类型常相伴而生,并相互影响和促进,共同破坏岩石。沉积岩的矿物成分主要来源于先成的各种岩石中的矿物碎屑和新形成的次生矿物。原岩中的矿物经物理风化破碎而成的呈碎屑状态的矿物,如石英,长石等,而且,由于矿物的溶解度不同,岩石中的易溶矿物,如方解石、石膏、石盐等溶蚀以后,岩石的坚硬程度降低,直至岩石完全解体,只留下一部分难溶矿物如石英等,这也是沉积岩中常见矿物石英出现的一大原因;另外,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作用分解后形成的次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等,因而在沉积岩中有大量次生粘土矿物存在。

       4.何谓太湖石?其有什么岩性特点和风化特征?为什么在许多园林中的假山都是太湖石?

       5.如果两个山区都由花岗岩组成,一个位于海南省,一个位于黑龙江,它们的风化特点有何不同?

       答案要点:

       海南属于湿热气候区,化学风化强烈;

       而黑龙江相对干燥寒冷,温差变化大,主要发生物理风化。再根据不同气候条件说明花岗岩的风化特点。(内因同,外因不同)6.比较同一地区的三种岩石:花岗岩、砂岩、玄武岩的风化难易程度并说明原因。

       7.安徽黄山的花岗岩峰林、湖南张家界砂岩峰林和桂林岩溶峰林地貌有何区别?说明各自的形成过程。

       要点:从气候条件、岩性、节理、层理等方面去分析,即从岩性特点和主要风化特征说明。

       四、问答题

       试述花岗岩、玄武岩、页岩、砂岩、石灰岩、石英岩的岩性特点和风化特征。

       第6章 我国典型的岩石地貌(书上第7章:P148-159)

       一、名词解释 岩石地貌; 丹霞地貌; 嶂石岩地貌

       二、选择/填空

       1、丹霞地貌是指();

       2、我国有名的丹霞地貌如()、()、()等。

       3、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是指()。

       ▲第七章

       流水地貌及堆积物(重点:河流部分内容)(书第9章:P173-199)

       一、名词解释 水循环; 冲积物; 侵蚀基准面; 向源侵蚀; 流域; 水系; 深切曲流; 自由曲流; 河漫滩; 河流阶地; 冲积平原; 三角洲; 牛轭湖。

       水循环:太阳能和重力能引起自然界的水从一个库到另一个库周而

       复始的连续运动过程。

       向源侵蚀:线状水流向分水岭方向的侵蚀,是河流(沟谷流)下切侵蚀的结果,使河床(沟床)不断向源头方向发展。

       二、选择/填空 1.流水搬运作用的基本类型; 2.地表流水的基本类型; 5.冲积平原的类型; 6.冲积物的特点; 7.平原河床的形态类型;

       8.三角洲的类型;三角洲的形成条件。9.三角洲的结构; 10.常见水系类型; 11.河床纵剖面是指(填空)12.河漫滩二元结构是指(填空)

       三、简答题

       1.简述单向横向环流形成的原理。答案要点:见书P152-153。2.简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

       答案要点:1)单向横向环流使河床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形成河床浅滩;

       3)形成雏形河漫滩;

       4)形成河漫滩。

       对于以上每一条再简单说明,详见书P161。3.简述河口区的特点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4.按阶地的结构特点,河流阶地分为哪几类?简述各类特点。5.简述构造阶地的形成过程。

       6.冲积平原的类型及特点如何?

       四、问答题

       1.试述河流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生的结果。

       答案要点:(1)说明河流的地质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包括其定义、原因及方式和方向等)

       (2)说明每一种作用产生的结果。(如沉积作用形成各种堆积地貌;下切使河床加深,旁蚀使河床变宽。搬运作用造成冲积物在河流的上、中、下游分选性有规律等。

       第八章

       地下水、岩溶地貌(书第10章:P209-234)

       一、名词解释 地下水; 含水层; 隔水层; 潜水; 承压水; 泉; 孔隙水; 裂隙水; 岩溶水; 岩溶; 溶洞;

       二、选择/填空

       1.岩石空隙类型;

       2.按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 3.按空隙类型地下水可分为; 4.常见地表岩溶地貌类型(选择); 5.常见地下岩溶地貌类型(选择)

       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描写的是(填空)地貌类型。7.泉的类型有(填空)三、简答题

       1.简述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简述4条(详述见教材)。包括:(1)岩石的可溶性(2)岩石的透水性

       (3)水的溶蚀性

       (4)水的流动性

       2、简述济南泉的成因。(从地形地貌、岩性和地质构造、气候几个方面)

       3、什么是太湖石?其特点如何?在园林中有何作用?

       4、苏州狮子林有何特点?园中岩石为哪种类型的岩石?有和特征?

第二篇:地质学基础总复习

       《地质学基础》总复习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3、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4、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5、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6、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7、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8、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9、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0、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

       12、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3、地层: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14、岩层:由上下两个岩性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

       15、地层层序:地层上下或新老关系

       16、地层划分: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划分

       17、平行不整合: 地层内存在区域性剥蚀面,该面上、下地层在大范围内层面是平行的,但地层时代不连续,缺失部分时代地层;两套地层内化石显著变异,岩 性、岩相有大的变化;在剥蚀面上常有古风化壳残余。

       18、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指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呈角度相交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19、产状:任何成因的天然地质体(包括沉积岩层、层状火山岩、侵入岩及变质岩等)在三

       第 1 页/共 13 页 维空间的产出状态(或空间方位)称作产状。产状是指层状岩石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和产出状态。

       20、岩相对比定律:把岩相横向变化与海侵作用联系起来说明了沉积环境随时间的推移在空间上的变化,解释了时间界面同岩相界面的关系。

       21、生物层序律:一定种类的生物或生物群总是埋藏在一定时代的地层里,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地层里必定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种属的化石或化石 群。

       2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2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24、岩石孔隙度:是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25、地质构造:指由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的变形产物,具体表现为岩石的弯曲变形(塑性变形产物)和断裂变形(脆性变形产物)等。

       26、断裂构造:指岩石所承受的应力达到或超过其破裂强度时发生破裂变形而形成的构造。

       27、地下水:存在于地表以下岩石和土体(岩土)空隙中各种不同形式水的总称。

       28、承压水:饱水带中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29、含水层:指贮存有地下水并在自然状态或人为条件下能够流出地下水的岩体。30、透水性:指在一定压力梯度条件下岩土允许水透过的性能。

       31、成矿作用:在地质作用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元素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

       32、矿床:发现矿石的地方或地段。

       33、矿石:若有用矿物含量达到为现代工业技术水平所能利用的程度那么这种岩石就称为矿石

       34、矿产资源:一切埋藏在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可供人类开采利用的天然矿物资源。

       35、外生矿床:在地表外力作用下有用元素或有用组分聚集所形成的矿床。

       二、填空

       1、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形成演化规律。

       2、根据气温的变化和密度状况,可将大气圈进一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3、常见的地层接触关系有: 整合、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 角度不整合 三种。

       4、岩层之间的不整合面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任何类型的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

       第 2 页/共 13 页 整合)都代表岩层的不连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

       5、地史上第一次形成广泛陆相沉积的时代是志留纪。

       6、地球的内部有两个最重要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据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7、岩浆分异作用是指岩浆冷凝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发生分异使同一种岩浆冷凝成成分不同的岩浆岩。

       8、在野外地质工作中,只要测出岩层的 倾向 就可求知岩层的 走向。因为两者始终是±90°的关系。

       9、风化作用发生以后,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形成一些在常温常压下较稳定的新矿物,构成陆壳表层风化层,风化层之下的完整的岩石称为基岩,露出地表的基岩称为露头。

       10、沉积作用按沉积环境可分为大陆沉积与海洋沉积两类;按沉积的方式有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三种。

       11、沉积作用的方式有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三种。

       12、年代地层单位为:宇、界、系、统、阶

       13、地质时代单位为:宙、代、纪、世、期。

       14、地质年代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宙(宇);代(界);纪(系);世(统);期(阶)。

       15、古生代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古生代进一步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进一步划分为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16、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繁盛,到二叠纪末期全部灭绝。

       17、由两条倾向相背的正断层组成,其间相对上升的岩块为 地垒 ;由两条倾向相向的正断层组成,其间相对下降的岩块 地堑。

       18、按照工业用途,矿产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

       19、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20、根据成矿过程的不同外生矿床可分为风化矿床和沉积矿床。

       21、火山矿床根据成矿作用可以分为火山岩浆矿床、火山汽液矿床和火山沉积矿床

       三、单项选择

       1、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

       A.赤道;B.南极;C.北回归线;D.北京。

       2、花岗岩属于(A)

       A.酸性深成侵入岩;B.中性浅成侵入岩;C.基性深成侵入岩;D.基性浅成侵入岩。

       3、标志某两个地质时代之间的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的地层接触关系称为(C)。

       第 3 页/共 13 页 A.整合; B.平行不整合; C.角度不整合

       4、世界最早的成煤期为(B)

       A.侏罗纪;B.石炭纪;C.寒武纪;D.泥盆纪

       5、下列地区中热流值最高的地区是(B)

       A.大陆区;B.太平洋;C.大西洋;D.印度洋。

       6、黄铁矿属于(D)

       A.氧化物矿物;B.卤化物矿物;C.含氧盐矿物;D.硫化物矿物

       7、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D)A.断口;B.节理;C.片理;D.解理

       8、寒武纪最重要的标准化石是(D)A.笔石;B.珊瑚;C.半淡水鱼;D.三叶虫

       9、分布于洋中脊的地震特点是(C)

       A.震源浅而震级大;B.震源深而震级大;C.震源浅而震级小;D.震源深而震级小。

       10、确定地层时代主要根据(A)

       A.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B.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C.地层的接触关系

       11.下列不是矿物的是(A)

       A、琥珀;B、石英;C、方解石;D、自然金

       12、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但两翼倾角不等,称为(B)。A.倾伏褶曲; B.倾斜褶曲; C.倒转褶曲

       13、若确定各地层时代则必须根据(A)

       A.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B.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C.地层的接触关系

       14、魏格纳在系统总结当时地学有关资料后认为,在(B)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原始大陆,他称之为泛大陆(Pangaea或联合古陆)A.石炭纪;B.二叠纪;C.三叠纪;D.侏罗纪

       15、岩土透水能力的大小首先取决于(B)

       A.空隙的多少;B.空隙直径的大小和连通程度;C.岩土的位置;D.岩土层次

       16、根据物理学性质,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可分为气态水、结合水、毛管水、重力水和固态水。从地下水资源利用的角度看(D)最为重要。A.气态水;B.结合水;C.毛管水;D.重力水;E.固态水

       18、某碎屑岩含中砾石8%,细砾石10%,粗砂17%,中砂16%,细砂18%,粗粉砂14%,细粉砂17%,则应命名为(A)

       A、含砾的粉砂质砂岩;B、含粉砂的砾质砂岩;C、砾质粉砂岩;D、粉砂质砾岩。

       19、下列硅酸盐矿物中最易风化的是(C)A、石英;B、黑云母;C、橄榄石;D、角闪石

       第 4 页/共 13 页 20、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叫做(B)A. 纵断层B逆断层C.横断层D.正断层

       21、燕山构造运动阶段属于(B)

       A、新生代;B、中生代;C、古生代;D、元古代

       22、地球的形状为(D)

       A、球形;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C、苹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3、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发生或没有明显发生位移的断裂构造叫做(B)A.断口;B.节理;C.片理;D.褶皱

       24.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

       四、多项选择

       1、海水的运动方式主要表现为(ABCD)

       A.海浪;B.潮汐;C.洋流;D.浊流。

       2、原岩在变质作用中的变化方式有(ABC)

       A.重组合;B.重结晶;C.交代作用

       3、地层的接触关系一般有(ABC)A.整合接触;B.平行不整合; C.角度不整合;D.交错接触

       4、中生代包括(BCD)

       A.二叠纪;B.三叠纪;C.侏罗纪;D.白垩纪

       5、煤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ABC)

       A.有大量植物繁生;B.植物遗体堆积后必须与空气隔绝; C.有节奏的地壳运动

       6、成煤作用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ABC)A.菌解阶段;B.煤化阶段;C.变质阶段;D.腐化阶段

       7、在下列地层中发现煤最多(ABC)

       A.石炭纪;B.侏罗纪;C.二叠纪;D.三叠纪

       8、根据大陆地表以下温度的分布状况和地热来源,可将地球内部分为以下几个温度层(BCD)A.高热层;B.外热层;C.常温层;D.内热层。

       9、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ABC)

       A.走向;B.倾向;C.倾角;D.厚度

       10、河水流动时能量的大小与(BC)有关

       A.河床宽窄;B.河水流量;C.河水流速;D.河床地形高差

       11、沉积相的分类有(ABC)

       第 5 页/共 13 页 A.海相沉积;B.过渡相沉积;C.陆相沉积;D.河流沉积

       12、根据劈开的难易和肉眼所能观察的程度,解理可分为 ABCDE。下列等级:

       A.最完全解理;B.完全解理;C.中等解理;D.不完全解理;E.极不完全解理

       13、矿物分类的方法很多,当前常用的是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类型分为5 大 类(ABCDE)。

       A.自然元素矿物;B.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C.卤化物;D.氧化物及氢氧化 物矿物;E.含氧盐矿物

       14、地层层序律具体包括(ABC)

       A.叠置律;B.原始连续律;C.原始水平律;D.分散律

       15、根据变质矿床成因,可以分为(ACD)

       A.受变质矿床;B.变成矿床;C.变质重结晶矿床;D.混合岩化矿床

       16、大陆地壳由(AB)组成

       A、硅铝层;B硅镁层;C、镁铁层;D、硅铁层。

       17、断层的几何要素包括(ABCD)A断层面B断层线C断盘D位移 18.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ABC)A大气圈B水圈C生物圈D岩石圈

       20、按沉积岩物质的沉积方式和结构特点之不同,可将沉积岩分为(ACD)几大类 A碎屑类B泥页岩类C黏土岩类D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

       21、地质环境条件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ABC)

       A工程地质条件B地质灾害C环境地球化学D自然资源评估

       2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为(BCD)A土壤水 B潜水C承压水D上层滞水

       五、判断

       1、野外调查是地球科学工作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它能获取所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

       2、对具有解理的矿物来说,同种矿物的解理方向和解理程度总是相同的,性质很固定,因此,解理是鉴定矿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3、外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做构造运动。(×)

       4、浊积岩的物质成分和层理构造在垂向上的变化遵循鲍玛序列,自然界中的浊积岩剖面都应当呈现出完整的鲍玛序列。(×)

       5、岩石和矿床都是地质作用的产物,但它们在成因上并没有联系。(×)

       6、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两层组成。(×)

       第 6 页/共 13 页

       7、过去、现在和将来,火山活动都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但火山活动的规模、强度和类型往往发生变化,随着地球的演化和地壳的加厚,火山活动有逐渐加强的趋势。(×)

       8、节理是指有明显位移的脆性断裂。(×)

       9、第四纪以后发生的地壳运动一般被称为新构造运动。()

       10、矿点的经济价值视其储量而定。()

       11、震级大小主要取决于震源深度。(×)

       12、每一旋回中的海侵层位容易保存,而海退层位则不易全部保存或者根本不保存,因此一个沉积旋回一定是完整的(×)

       13、根据沉积旋回、岩性、岩层接触关系和古生物划分地层的结果,常常具有一致性。()

       14、当代应用地质学的核心任务是解决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

       15、世界上的原生金刚石矿几乎都来源于火山岩浆矿床。()

       16、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态和大小。()

       17、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两层组成。(×)

       18、引起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板块运动。(×)

       19、地壳运动按运动的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20、位于断层面以上的岩块叫做上升盘,位于以下的叫做下降盘。(×)

       21、岩浆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和白云母。()

       20、地壳运动按运动的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21.活火山只能分布在板块边缘。(×)

       22.褶曲要素主要包括轴面、翼、核、枢纽。(×)

       六、简答题

       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地球由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组成。内部圈层构成固体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也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2、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1)野外调查

       (2)室内试验和模拟实验(3)历史比较法

       3、简述地球外部层圈形成过程。

       第 7 页/共 13 页 在由吸积作用形成地球的过程中,吸附的星云中的气体部分形成了地球上最早的原始大气圈。在地球进入升温熔融状态时,这些原始大气逃逸消失。之后在火山放气作用下形成了次生大气圈。次生大气圈经后来的植物光合作用等改造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大气圈。在次生大气圈形成的同时或稍晚,由于地幔放气和矿物排水而释放的大量水蒸气聚集形成了地球的水圈。

       4、简述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方案和主要依据。

       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主要利用地球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成果,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地震学、重力学和陨石学的资料,它们用来推断地球内部物质成分、物理状态和性质。此外,高温高压实验、同位素地质学和岩石学探针等研究,为研究探索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变化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球物理学家研究天然地震波传播方向与速度资料,发现地球内部物质具有显著的纵、横向的非均匀性质。尤其是纵向上,在几个深度上波速有明显的变化,说明地球内部物质的同心圈层结构。

       根据地球内部存在的莫霍与古登堡两个不连续界面,将地球内部分为三大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在根据次级界面,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分为外核、过渡带和内核。

       5、矿物的概念是什么,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是什么?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在一定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元 素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具有一定的晶体结构,它们的原子呈规律的排列。如果有充分的生长空间,固态矿物都有一定的形态。

       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如石英的晶体排列是硅离子的四个角顶各连着一个氧离子 形成四面体,这些四面体彼此以角顶相连在三维空间形成架状结构。非晶体是不具有格 子构造的固体。

       6、地层层律具体包括哪些?

       a.叠置律 b.原始连续律 c.原始水平律

       7、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由于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的演化,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标准化石和特定的化石组合。生物演化具有不可转逆的特性,即已经消失的物种和已经退化的特性不会再出现。因此可利用地层中含有特定的化石组合或类型,对其进行划分和对比。

       8、简述地层划分的依据。

       (1)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2)岩层接触关系(3)古生物(化石)

       第 8 页/共 13 页

       9、简述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

       连续沉积的一套不同时代地层的接触关系,叫整合接触。上下地层连续,无间断,岩性和所含化石一致或渐变,产状基本一致。

       上下地层间有沉积间断,即两套地层间缺少了一部分地层,这种地层接触关系叫不整合接触。它反映了一个地区长期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两套地层间的沉积间断面叫不整合面。

       根据不整合上下地层的产状关系及其反映的构造运动特征,不整合分为: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反映整体上升。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产状不同,呈角度相交,反映不均匀升降运动或水平运动,使地层褶皱或倾斜,新地层与不整合面平行,而老地层却与之斜交。

       10、简述沉积物是如何转变为沉积岩的。

       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坚硬的沉积岩主要是通过以下主要成岩作用:

       ①压实作用:压实作用是指疏松沉积物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的负荷压力下,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转变为固结的岩石过程。

       ②胶结作用:胶结作用是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颗粒胶结在一起,转变成固结的沉积岩的过程。

       ③重结晶作用:重结晶作用是指深埋于地下的沉积物,在一定的压力、温度影响下,其颗粒成分部分溶解和再结晶,使非晶质变为结晶质,细粒晶体变成粗粒晶体,从而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过程。

       11、岩相分析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①生物化石; ②岩性特征和结构; ③特殊物质。

       12、论述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海水运动的动能、海水的溶解作用及海洋生物活动等因素引起海岸及海底岩石的破坏作用称海蚀作用。海蚀作用方式有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溶蚀作用,但以机械剥蚀作用为主。机械剥蚀作用有两种:一种是海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岩石进行冲积导致岩石破坏,称为冲蚀;一种是运动着的海水所挟带的砾砂摩擦、碰撞海岸或海底使其遭受破坏,称为磨蚀作用。海蚀作用的主要营力是海浪。海浪在基岩组成的海岸带以拍岸浪猛烈冲积海岸以及以其挟带的砾砂磨蚀海岸带海底和海岸岩石。潮汐在开阔的海岸带可助长海浪的破坏作用。

       在海浪和潮汐的不断破坏下,首先在岸壁基部海浪达到的高度附近,形成沿海岸延伸的凹槽,称为海蚀凹槽。海蚀凹槽继续扩大、加深,海蚀凹槽上部岩石失去支撑而垮塌,形成直的陡峭岩壁,称为海蚀崖。海蚀崖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后退,则在海蚀崖前形成由基岩组成的微向海倾斜的平台,称为海蚀平台(或波切台)。底流把剥蚀海岸的物质带到波切台外靠

       第 9 页/共 13 页 海水一侧沉积下来形成波筑台。残留于波切台上未被剥蚀掉的基岩岩柱称海蚀柱。海蚀平台因海蚀作用而不断加宽,使波浪冲击崖基时要经过越来越长的距离,波浪的能量消耗越来越大。最终,海浪的能量全部消耗在海蚀平台上。海蚀作用趋于停止。此后,如果地壳上升使波切台上升到海水不能淹没的高度时,形成海蚀阶地。

       13、解释喀斯特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基本条件。

       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CO2和有机酸,在可溶性碳酸盐岩广泛分布的地区,地下水沿层面及孔隙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溶蚀沿途岩石。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为主,再加上地表水的共同作用,使地表和地下形成一些特殊地形,这些地形以及作用过程称喀斯特。喀斯特形成的基本条件为:节理等裂隙发育的、产状平缓的厚层可溶性岩石及丰富的可流动的地下水。

       14、内动力地质作用有哪些类型?外动力地质作用可分哪些类型?

       由自然动力引起岩石圈或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按地质动力来源分为作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有: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崩塌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15、风化作用有哪些类型?

       (1)机械风化作用(2)化学风化作用(3)生物风化作用

       16、何谓成矿作用?自然界存在哪些成矿作用类型?

       在地质作用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元素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按成矿作用动力学和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可划分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类型。

       17、工业与民用建筑地质调查的工作重点有哪些?

       (1)地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重点是岩土工程力学性质的均匀程度;

       (2)场地及周边地质构造条件,重点是活动构造或重新活动的老构造的性质以及斜坡的稳定性;

       (3)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深度与含水层的性质与分布,包括上层滞水的特点,重点是水位与水质的变化及其对地基岩土稳定性的影响。

       18、地下水开采需注意哪些问题?

       (1)地下水允许开采量(2)地面下沉与地面裂缝(3)海水倒灌

       19、简述水体污染的防治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 10 页/共 13 页 ①加强对水体及其污染源的检测和管理; ②控制或减少废水或污水的排放量; ③合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 ④污水处理;⑤海洋油污处理。

       20、简要阐述矿产开发可能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①采矿可引起滑坡、崩塌、地面沉降;

       ②露天开采和废石堆积占用大量土地,对植物土地资源破坏的同时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对地下水、地表水造成不利影响,可加速对土壤、岩石的侵蚀,使泥砂排入河道,使地表水、地下水酸化、含重金属和有毒物质;

       ④空气污染,地下与露天采矿的穿孔、爆破、运载矿石、废石产生大量粉尘,尾矿风化或随地表水污染河流,或在干旱气候与大风作用产生尘暴,造成空气污染;⑤海洋矿产资源开发造成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21、简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关系。

       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划分,对比,建立起不同等级的地层系统,岩石地层单位以组为基本单位。按级别可分为群,组、段、层。组的构成强调基本层序。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或地质时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质年表中的年代单位是相互对应的,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

       岩石地层单位虽然也有先后顺序之分,但它的划分与对比不受等时面的限制,与时间地层单位也没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岩石地层单位可以穿越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即可以穿时的)而年代地层单位则不受岩石特征的限制,从理论上讲,它是严格等时的。两种地层单位的界线局部可以是一致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穿越的。

       22、简述世界地震地分布。

       引起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板块运动。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在板块的边缘造成地应力的积累和应变能的突然释放,从而形成地震。所以地震的分布受板块边界的控制,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以下四个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洋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

       23、简述鲍文反应序列及其用途

       美国学者N.L.鲍文(1922年)根据人工硅酸盐熔浆的实验发现:岩浆在冷却时,主要造岩矿物的结晶析出遵循一定的顺序,可划分为两个系列,即斜长石的连续反应系列和暗色矿物的不连续反应系列,被称为鲍文反应系列。

       根据反应的性质不同,鲍温把岩浆岩中主要造岩矿物分为两个反应系列。连续反应系列为架状的硅铝矿物,矿物成分上有连续渐变关系,内部的结晶格架无质的变化。不连续反应系列为铁镁矿物,矿物成分的变化是不连续的,内部结晶格架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橄榄石变为黑

       第 11 页/共 13 页 云母,其结晶格架由岛状变为层状。

       上述两个系列在岩浆结晶过程中,硅铝矿物与铁镁矿物依次对应出现共结关系,最后两个系列演化成一个系列,即钾长石、白云母和石英,它们是岩浆结晶的最终产物。根据上述反应系列可以解决下列实际问题:

       (1)确定矿物的结晶顺序。反应系列上部的矿物比下部的矿物早结晶。显然橄榄石、基性斜长石是最早结晶的矿物,石英则是岩浆结晶的最后产物。

       (2)解释了岩浆岩中矿物共生组合的一般规律。由于两种反应系列存在着共结关系,当岩浆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必定同时结晶出一种浅色矿物和一种暗色矿物。例如当岩浆降至1550℃时,析出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基性(钙、培)长石而组成超基性岩。岩浆温度降至1270℃时,单斜辉石和拉长石同时析出组成基性岩。

       (3)解释了岩浆岩多样性的原因。同一种岩浆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岩浆岩。

       (4)解释了岩浆岩中某些结构上的特征。如斜长石的正常环带结构和暗色矿物的反应边结构。

       24、列举沉积岩层理构造的主要类型,并加以说明。

       层理是沿原始沉积平面的垂直方向上矿物成分、颜色、结构等特征发生变化所构成的一种层状构造。层理不仅是沉积岩的基本构造特征,而且也是研究沉积环境或沉积相的良好标志。一般按形态特点把层理分为下列类型:

       (1)水平层理:细层之间以及细层与层系界面之间互相平行,主要形成于细粉砂和泥质岩石中,多见于水流缓慢或平流的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内,如河漫滩、牛轭湖、泻湖、沼泽、闭塞的海湾沉积物中。

       (2)平行层理:类似水平层理,细层之间以及细层与层系界面之间也互相平行,但出现在粒度较粗的砂岩中,常伴有冲刷现象,它形成于急流、水浅的水流条件下。

       (3)波状层理:细层呈波状起伏,但其总方向相互平行,并平行于层系面。其成因有两种,一种是往复振荡的波浪造成的,波层对称,多见于湖泊浅水带、海湾、泻湖环境的沉积物中;另一种是微弱的单向水流造成的,波层不对称,多见于河漫滩沉积物中。

       (4)斜层理:细层与层系界面斜交,且层系之间可以重叠、交错。它是水流(或风)中形成的沙纹或沙波被埋藏以后在岩层剖面上所呈现出的构造特征。细层的倾向反映了介质的流向(风向),细层的厚度(相当于沙纹或沙波的高度)反映介质的流速.(5)透镜状层理:砂质小透镜体连续地且较有规律地包裹于泥质层中,砂岩透镜体内部又具有斜层理。它在潮汐沉积物中最常见。

       (6)粒序层理:又叫递变层理,是无明显的细层界线,整个层理主要表现为粒度的变化,即由下至上粒度由粗到细逐渐递变。它是浊流的沉积特征,并且比较常见。

       (7)块状层理:岩层自下至上岩性均一,肉眼看不出其它内部层理构造,一般厚度大于lm,是沉积物快速堆积的产物。也可为生物扰动所致。

       第 12 页/共 13 页

       25、简述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

       母岩的风化产物有三类:

       其一,陆源碎屑物质:它是母岩遭受机械风化后破碎而成的碎屑物质再经机械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所形成的碎屑物质,如石英、长石等。

       其二,粘土物质:粘土矿物主要是由母岩化学风化中长石分解而成。

       其三,化学及生物化学物质:这类沉积物来源于母岩化学分解。主要是:Al2O3、Fe2O3、FeO、SiO2、CaO、Na2O、K2O、MgO等。它们以胶体真溶液的形式在水中搬运至适当的环境中沉淀下来。

       2.矿物的概念是什么,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是什么?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在一定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具有一定的晶体结构,它们的原子呈规律的排列。如果有充分的生长空间,固态矿物都有一定的形态。

       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如石英的晶体排列是硅离子的四个角顶各连着一个氧离子形成四面体,这些四面体彼此以角顶相连在三维空间形成架状结构。非晶体是不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

       第 13 页/共 13 页

第三篇:地质学基础课程

       ***地质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岩石圈

       第一节 岩石圈的表面形态

       二.洋底地形

       (一)大陆边缘

       大陆与大洋相连接的过渡地带,称大陆边缘。

       1.大陆架(陆棚)是指围绕大陆分布的浅水台地,平均坡度小于0.3°,平均深度小于130m。

       2.大陆坡 大陆架外坡度明显变陡的斜坡地带,坡度平均约4°最陡可超过20°,下界平均水深约2000m,平均宽度30km,最宽可超过100km。大陆坡上常发育有海底峡谷(谷壁陡峭,剖面形态呈“v”字形)。

       3.大陆基(大陆裙)是介于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缓坡地带,下界水深约4000m,宽度几百公里,坡度一般小于1°。(*在海沟发育的地区没有这一地形单元)

       4.海沟和岛弧 大洋盆地边缘深度超过6000m的带状凹地,称为海沟。宽度仅数公里至数十公里,长度最大可达几千公里。

       太平洋西北侧的海沟多呈弧形,沿其凸出的一侧排列着大小岛屿,称为岛弧(多为火山 岩)。

       (二)洋盆

       洋盆是指位于海沟与洋脊之间辽阔而平坦的洼地,一般深度4000-5000m。可进一步分为洋底丘陵、洋底平原、海山。

       (三)洋脊 ` 贯穿于洋盆中央或一侧、延伸几万公里的洋底山脉,称洋脊。

       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一.岩石圈的化学成分

       地壳元素的平均重量百分含量称克拉克值。(地壳的元素丰度)

       1.元素在地壳、上地幔和地球中的分布相差十分悬殊,其中O、Si、Al、Fe、Ca、Na、K、Mg等8种元素合计占地壳总质量的99%。

       2.Al、Na、K三种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最高,但在上地幔和地球中的丰度显著降低,而Fe、Mg的丰度却显著增高。

       二.矿物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是在一定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单质或化合物。三.岩石

       岩石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存在的矿物集合体。按岩石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由岩石圈中、下部以及软流圈中的熔融岩浆上升到浅处或涌出地面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在地下冷凝形成的称为侵入岩,主要有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等。涌出地面冷凝而形成的称为喷出岩或火山岩,主要有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等。组成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有斜长石、石英、辉石、角闪石、橄榄石和云母。

       沉积岩是在表生条件下由各种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后被埋藏在一定深度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等几大类。主要组成矿物有石英、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以及一些矿物或岩石的碎屑。含有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化石是沉积岩最突出的特点。

       变质岩是由岩石圈内先存的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受地质环境(温度、压力和高温热液等)变化而使原岩的结构与成分被改造而重新形成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接触变质岩、气液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和区域变质岩。

       第三节 岩石圈的构造

       一.现代板块的划分

       地震带是划分现代板块的首要标志。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环太平洋带

       世界地震分布图(震源深度0~700公里,记录时限6年)

       (据Physical Geology,2022版)

       据此全球可划分为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世界板块划分(引自金性春,1984)

       1-洋脊;2-转换断层;3-俯冲边界;4-碰撞边界

       二.板块边界类型

       1.分离型板块边界类型

       洋脊轴两侧的板块作相背运动,板块被拉开,软流圈中的高温熔融岩浆顺裂隙上涌,凝结在滑移的板块后缘上,成为最新的洋底岩石圈。

       2.汇聚型板块边界类型

       (1)俯冲边界 一侧板块向下俯冲并斜插入软流圈,另一板块则仰冲并叠覆其俯冲边缘之上。二者间在地貌上形成海沟、岛弧或大陆边缘山系。(例如: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印度板块之间)(2)碰撞边界 两板块相对运动,前缘有洋壳的边缘下插,造成二者的陆壳碰撞接触,形成地缝合线。(欧亚板块南缘与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西段)

       3.平错型板块边界类型 两板块相互平行边界滑错,不造成新的山脉和海沟,地质构造上表现为转换断层或大型走滑断层。

       **思考题 简述板块边界类型及其地貌特征。

       第四节 地质作用的概念

       一.一般概念

       由自然动力引起岩石圈或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按地质动力来源分为作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主要是地热能、重力能和旋转能。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

       1.地壳运动 主要是指岩石圈的机械运动,如板块的分离、滑移、俯冲、碰撞;区域性沉降与上隆;岩层的断裂和褶皱等。

       2.地震作用 地震是岩石圈机械运动积累的能量造成岩石圈破裂而突然释放引起的一种现象,是由地震波的传播引起的地面快速颤动的作用。

       3.岩浆作用 是指软流圈和岩石圈中、下部内集聚的高温熔融物质,顺通道运移至浅部甚至涌出地面冷凝成岩石的过程。

       4.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圈内先存的岩石在新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也可有外来气液物质参与,使原岩在固态状况下发生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合的改造过程。三.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能源是太阳的辐射能。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风化作用

       岩石在原地因气温变化、大气、水、生物等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分解、破坏的过程。

       2.剥蚀作用 是风、冰川、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和湖泊水等地质营力在其运动过程中使地表岩石破坏并脱离原地的作用过程。3.搬运作用

       4.崩塌作用 指基岩块体和松散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崩落或烟斜坡下滑的过程。5.沉积作用 由于搬运动力和介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的沉淀和堆积的过程。6.固结成岩作用 松散的沉积物被压实、固结而形成岩石的地质过程。四.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动力促使岩石圈在软流圈上滑移、升降、分裂和碰撞聚合,导致地震,岩浆上涌和喷发,形成岩浆岩,使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造成海洋盆地和大陆高地以及区域性地面起伏等。而外动力则对地面的起伏加以改造,总趋势是削高填低,使地面准平原化,同时造就表生矿物和沉积岩。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而不停地作用,推动着岩石圈的演化和发展,使地表形态、矿物、岩石和矿床以及地质体的构造变形不断地变化和改造。

       复习题与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岩石圈;2.地温梯度;3.重力异常;4.莫霍面;5.岩石圈;

       6.现实类比和历史分析原则 二.选择题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大洋中脊是岩石圈板块的()

       A.扩张边界 B.俯冲(汇聚)带 C.转换断层 D.消减带 2.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面约位于地下的()

       A.250km处 B.1000km处 C.2900km处 D.5125km处

       3.地震波横波的地球内部不能被传播(或被吸收)的圈层是()

       A.内核 B.外核 C.下地幔 D.软流圈 4.地壳厚度最小的地区是()

       A.大洋盆地 B.海沟 C.大洋中脊 D.岛弧

       三、填空题

       1.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和。2.地球外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内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3.板块构造学说把板块边界分成、和 三类。4.地壳的下限是 ;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是 ;

       地壳厚度最小的地区是。

       5.表示地磁场强度的三个要素是、和。6.地壳中拉克值前三位的元素依次是、和。

       7.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岩石圈划分为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 六大板块。

       四、问答题

       1.说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状况及据此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

       2.对比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分布、厚度和成分(结构)方面的差异。3.内动力地质作用有哪些类型?外动力地质作用可分哪些类型? 4.简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依据。

第四篇: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

       地质学基础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一门学科。它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也涉及水圈、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的地区称为山地,进一步划分为:

       (1)低山,海拔500—1000米。

       2)中山,海拔1000—3500米。

       3)高山,海拔大于3500米。

       呈线状延展山地,称其为山脉。具有成因联系的若干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山脉,称其为山系,例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丘陵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差200米内的起伏不平的地区。

       平原: 地势相对平坦、面积较大,相对高差仅几十米的地区。

       高原: 海拔600米以上,地势平坦广阔的地区。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形似盆状的地区

       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通常可分为以下次一级单元:

       大陆坡:大陆架外侧坡度明显变陡的地带,水深范围约为130——2000米,平均坡度约为4度17分。宽度各地不,其上常发育海底峡谷和陆坡阶地。

       大陆基: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带,坡度通常为5′——35 ′,多分布于水深2000-5000米的海底。大陆

       基主要由大陆坡上发育的浊流物质及滑塌物质堆积而成。

       大陆架:指围绕大陆的浅水海底谷地,地势平坦,平均坡度大于0.3度(围绕大陆的浅水台地,平均坡度0度7分平均宽度约75公里,深约60米,下界深度约为130米。)。

       岛弧:延伸远,呈带状分布的弧形列岛。岛弧向洋凸出,内侧为大陆。

       海沟:岛弧外侧常发育深度大于6000米的狭长形凹地。宽约几-几十公里。岛弧与海沟组成了弧—海沟体系,常发育于陆、洋交界地带。大洋盆地:海底的主体,它是介于大陆边缘与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一般水深4000—6000米。

       深海平原:靠近大陆边缘一侧、平均深度约为4877米,坡度极小(<1/1000)的平缓地带。

       海山:洋盆中高度>1000米,呈孤立的锥状高地。多为海底火山喷发形成。

       无震海岭:多分布于洋中脊两侧,呈脊状隆起的高地,以无地震或少地震为其特征。

       大洋中脊:横穿大洋的全球性洋底山系称之为洋中脊。它是洋壳生成的地带,其地震与火山活动十分强烈,在大洋中脊的中央部位存在一巨大裂谷称之为中央裂谷。

       生物圈: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圈层。

       地热:地球内部具有的巨热能。

       地热的来源: 1)放射形元素的衰变能(地热主要来源)。2)化学反应能。3)重力能。4)地球旋转能。5)结晶能等。

       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温度。

       地温深度:在地表以下到地心不同深度上的温度,即在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的温度。

       莫霍面:地震波在地下若干深处,传播速度发生剧烈变化的不连续面即上地幔中心的盖层与低速层的界面。

       古登堡面:在2891KM处,地震波在地下约3000KM深处,传播连续发生剧烈变化的不连续面既在下地幔与外核之间的界面。

       地壳:由固体和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是地球最外层的薄层。

       地幔: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的部分。

       硅铝层:上地壳平均厚度15KM,平均密度在2.98克/CM,其物质组成类似玄武岩,岩石圈:莫和面以下至80KM,是上地幔的盖层为固体,它与莫霍面以上的地壳共同组成了地壳的坚硬外壳。

       软流圈:深度80—220KM,地震波速明显下降,横波在局部不能通过,推测部分物质可能呈熔融状态,具有可塑性。

       岩石:固体矿物的集合体。

       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内地质营力产生的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外地质营力产生的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由各种地质营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的变化与发展的作用。

       重力异常:由于地球表面并不平坦,内部各处密度也不均匀,实际测量的重力值与理论值不等。

       地磁异常:所得数据与正常值不一致的现象。

       磁偏角:在某种有地磁针(磁力线)指示的磁南北,为磁子午线方向,它与该地地子午线之间存在一个夹角。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

       丰度:元素在地壳中平均含量。

       第二章

       矿物: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单质元素:矿物由一种元素构成,该类矿物在自然界较少。

       化合物:矿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化合而成。自然界绝大多数矿物均为化合物。

       晶体:内部质点(分子、原子、中子、质子)有规律排列的几何多面体形态的固体。

       非晶体:内部质点既不呈规律排列更无几何多面体外形。

       晶体矿物: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呈有规律的重复排列矿物称之为晶体矿物。

       非晶体矿物: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呈无规律的排列矿物称之为晶体矿物。

       空间格子:将晶体结构中的相当点抽象出来,这些相当点就构成了在三维空间无限延伸的几何图形,这个几何图形称之为空间格子。

       类质同象:矿物在结晶过程中,晶体中的某一质点(离子、原子)被化学性质类似的其它质点替代,而不改变原有晶体结构,只改变矿物的物化性质的现象。颜色: 矿物的颜色是指矿物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吸收的结果。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

       自色:矿物自身所固有的颜色,如水晶(SIO2)无色透明,孔雀石翠绿色等。

       他色:矿物由于外来带色杂质机械混入,而呈现的颜色,如紫水晶、烟晶等。

       假色:由于矿物表面氧化膜或解理面等所引起的光线干涉现象。

       条痕:指矿物粉末的颜色,一般指矿物在白色瓷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痕迹的颜色。因矿物的条痕比矿物的颜色更稳定,故利用矿物的条痕鉴别矿物比利用矿物的颜色要更可靠。

       光泽 :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称为光泽,根据其反射光的强弱可将光泽分为

       摩氏硬度计: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程度。根据硬度高的矿物可以刻划硬度低的矿物的道理,德国摩氏(F.Mohs)选择了10 种矿物作为标准,将硬度分为10 级,这10 种矿物依次是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力的程度,根据机械作用力的性质分为刻划硬度、压入硬度和研磨硬度。)

       解理:矿物在外力敲打或挤压下,按一定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其光滑面称解理面。

       断口:指受力后,形成任意方向的破裂面。断口可在晶体矿物中形成,也可在隐晶质或非晶质矿物集合体中形成。

       宝玉石的定义:广义的说宝玉石是指颜色艳丽、光泽诱人、质地坚韧的矿物或矿物的集合体。人们常说的珠宝既指宝玉石。

       第三章

       岩石: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并在一定地质和物化条件下稳定的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岩石的结构:其组成物质(矿物和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其相互关系。

       岩石的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和体之间排列方式和充填方式。

       侵入作用:岩浆沿断裂上升运移到地壳中一定部位冷凝形成的过程,熔浆:喷出地表的岩浆

       岩基:一种规模巨大、平面上多呈长圆形的深成侵入岩体。

       岩浆:地壳深部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黏稠。含有挥发分以硅酸盐为主的熔融体。

       熔岩:熔岩冷凝形成的岩石。

       岩浆作用:岩浆从形成、运移至冷凝,岩浆本身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岩圈影响的全部地质作用过程。

       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冷凝的过程。

       火山:地下岩浆岩沿地壳的一定通道到达地表。

       围岩:侵入体周围的岩石

       块状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无定向排列。

       第四章

       风化作用:地表近地表岩石在大气、温度、水、生物等作用下在原地遭受破坏作用的过程。【指表生条件下(常温、常压、富氧和水),由于气温、大气、水和生物等的作用,使岩石和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残积物:经过长期风化作用形成的残积在基岩表面上的风化产物。

       风的搬运作用:风将碎屑物携带至它处的过程。

       土壤:有有机物、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组成的松散物质。

       风化壳;在大陆地壳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组成一层不连续的薄壳。

       片流(坡流):雨水或雪融水沿地面斜坡成片状向低处流动。

       洪流:坡流向小沟或山涧汇集,形成一股股快速奔腾的流水。

       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侧蚀作用:河流在水平方向上不断的冲蚀破坏河床,使谷坡后退,加宽河谷的现象。

       冲刷作用:洪流以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泥沙,石块对沟谷岩石的破坏作用。

       洪积物:洪流流出洞口时所携带的大量碎屑物堆积下来形成洪积物。洪积扇:洪积物在平面上多成扇状分部。

       坡积物:坡流将斜坡上部洗刷下来的碎屑物质搬运到山坡下堆积下来。

       冲积物:河流机械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河漫滩:由于河流的侧蚀作用,原来的河床逐渐变为河漫滩

       地下水:埋藏在地面以下土层或岩石空隙的水(赋存于岩石和松散堆积物中的水体)。

       哈斯特(溶岩)作用: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的溶蚀破坏作用。[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分为机械潜蚀(仅在地下河中明显)和化学潜蚀作用(又称岩溶作用)可溶性岩石分布区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的独特地形称岩溶地形或称喀斯特地形。]

       海水的波浪运动:由于风等原因引起海水波状起伏的运动称为波浪运动。

       冰川:陆地上由积雪形成的并能运动的冰体

       雪线:终年积雪区称雪原,其下限称雪线

       冰蚀谷: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谷地。

       冰斗:由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三面陡壁。

       鳍(刃)脊:相邻的两个冰斗间的锯齿状山脊。

       角峰:若多个冰斗共同拥有的残留山峰。

       波浪: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运动。

       潮汐:在月球—地球系统产生的引潮力作用下引起海水周期性的涨落的现象。

       蚀流:是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

       泻湖:因沙坝或沙嘴扩大相连,使之与大海隔离的海湾。

       海蚀作用:海水的溶蚀作用在碳酸盐组成的海岸较为明显。海水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因此具有较强的溶蚀作用。

       湖泊:大陆水的积水洼地。

       沼泽:陆地上极度湿润、嗜湿性植物大量生长并有泥炭堆积的地区。

       风蚀作用:风以自身的动能和所携带的沙石对地面的冲击和磨蚀使岩石破坏的过程。

       第五章

       化石 : 由于自然作用而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与遗迹。

       岩浆的分异作用:在没有外来物质的加入情况下,原本成分均匀的岩浆依靠自身的演化,形成不同组成岩浆的全过程。

       变质作用:由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及地热流变化等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物质、化学条件的改变,从而使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情况下,原岩的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转化的作用。

       重结晶作用:是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中矿物发生溶解、组分迁移,再沉淀结晶的过程。

       交代作用:在变质作用的过程中,由于流体相运移发生了物质组分的带入和带出时,引起组分之间的互杂置换的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是由岩浆活动引起的,是一种发生在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附近的规模不大的局部变质作用。

       气液变质作用:是由具有化学流动性的气水溶液对周围的围岩进行交代作用而使岩石的矿物成分发生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在构造运动产生的应力作用下,使岩石或组成矿物发生变形、破碎以至重结晶等的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是指大面积分布的、作用因素复杂的一种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是在区域变质作用基础上的地壳内部热流继续升高,便产生深部热液及局部重熔熔浆的渗透、交代、贯入等方式使岩石发生变质作用。

       第七章

       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

       断裂构造:地壳中岩石(岩层或岩体),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况下容易产生断裂和错动,总称为断裂构造。

       褶皱:岩层的弯曲现象。

       向斜:指岩层向下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自两侧向中心倾斜。

       背斜:指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从中心向外倾斜。

       断层: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平行不整合:岩层界线大致平行,有显著的缺层现象。

       岩层的产状:地质体(岩层、岩体、矿体等)在地壳中的空间分布位置和产出状态。

       地垒: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上升盘,其两侧为下降盘,这样的断层组合。

       地堑: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下降盘,其两侧为上升盘,这样的断层组合。

       地层:具有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层,即地层具有时代与顺序的含义。

       地层不整合:在先后沉积的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的地层。造成上下地层时代的不连续。

       地震的级数: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量度。

       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

       产状:是指岩体的形状、大小、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以及形成时期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是指地质体在三维空间的产出状态)。

       第八章

       矿物:指在一定的地质和物化条件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

       矿石:只不过是含有一定量有用矿物的岩石。

       矿产:在岩石圈中赋存的、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天然矿物资源。

       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能满足当前开采利用要求的有用矿物的富集地段。

       矿体:矿床中能被开采利用的块段。

       品位:矿石中所含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单位含量。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金属矿产:从中可提取金属元素的有用矿产资源。

       非金属矿产:从中可提取非金属产品或其性能可被直接利用的矿产。

       思考题

       1.举例说明“将今论古”的基本原则。

       2.举例说明沉积环境与沉积岩相的概念。

       3.活动沉积组合类型与稳定沉积组合类型的区别有哪些?

       4.不同补偿条件下的沉积岩在纵向上有什么变化?

       5.地史时期地壳运动在发展演化上可分为哪几个阶段,青藏高原生成应属于哪个阶段?

       6.简述现今地球表面的基本特点。

       7.地球为什么是一个椭球体?为什么又是一不规则椭球?

       8.按地形起伏特征,大陆与海洋可进一步划分为哪些主要单元。

       9.按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状况可分为几层,各层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0.地震时,地面震动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1.简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依据。

       12.地球形成至今主要经历了哪几个时代(以代为单位)。

       13.解理与断口的关系(实习时应特别注意)?

       答: 1)解理与断口互为消长,解理极发育的矿物断口不发育。

       2)解理只出现在晶体矿物中,而断口可在晶体矿物、非晶体矿物集合体中出现。

       14.简述矿物的条痕、光泽和透明度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15.如何区分矿物的解理面和晶面?

       16.简述矿物的解理与断口的关系。

       17.详细说明出露地表的岩石为什么会发生风化?

       18.简述地形的陡缓对风化进行程度的影响。

       19.简述冰川的运动及搬运物的特点。

       20.简述终碛堤、侧碛堤、中碛堤的形成原因

       21.简述基岩海岸机械侵蚀作用的特点与海蚀地貌。

       22.简述海滩沉积的基本类型与沉积物特点。

       23.为什么说浅海沉积环境是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共同发育的场所?

       24.简述沉积岩的化学成分特点及原因。

       25.何谓沉积岩的结构与构造?

       26.何谓层理,层理的结构术语有哪些?

       27.何谓成熟度,研究碎屑岩的成熟度有何意义?

       28.简述碎屑结构与粒屑结构的区别。

       29.简述岩浆、熔浆和岩浆作用的定义,岩浆按其中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分为几种基本类型?

       30.作图说明火山构造的基本组成单位,简述影响中心式喷发程度的主要因素。

       31.简述侵入岩的原生流动构造的形成原因与分布特点,研究侵入岩和喷出岩原生流动构造的地质意义有哪些?

       32.岩层与地层的概念有什么差别?

       33.何谓地层的层序律,地层正常有哪些标志?

       34.简述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意义。

       35.年代地层单位与岩性地层单位有何不同?

       36.作图说明岩性地层单位的建立原则。

       37.试述倾斜岩层的出露宽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作图说明)。

       38.简述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与主要标志。

       39.试述侵入接触与沉积接触的标志与原因。

       40.简述外力、内力、应力、应变与应变椭球体的基本概念。

       41.图示变形的基本类型。

       42.岩石变形分为哪几个阶段,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有哪些?

       43.试述当褶皱轴面直立时,枢纽产状的变化如何影响褶皱的平面形态。

       44.试述弯滑褶皱的形态特征与形成条件。

       45.试述在褶皱区如何开展石油、煤炭的钻探工作。

       46.举例说明地层断距、水平地层断距、铅直地层断距的定义。

       47.做图说明何谓正断层、逆断层、右行—平移正断层。

       48.做图说明地堑的形成机制及应力轴特点。

       49.为什么说线状分布的湖泊、泉水意味着断层的存在?

       50.断层的形成时代判别的依据有哪些?

       51.何谓连续(不连续)劈理,它们是如何分类的。

       52.简述面状构造的置换条件与过程。

       53.简述岩石的岩性如何影响石香肠构造的形态。

       54.简述前寒武生物界发展演化的三次飞跃的特点。

       55.简述前寒武大气中含氧量的变化特点及依据。

       56.简述前寒武华北地区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57.简述晚古生代古生物三分天下局面的基本特点。

       58.地史上最早的大型含煤岩层应位于哪个层位?为什么?

       59.简述加里东、海西构造运动对中国东部沉积环境的影响。

       60.简述华北地块区上古生界底部铁、铝矿的形成原因。

       61.简述中生代生物界的基本特征。

       62.简述印支、燕山和喜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景观的影响

第五篇:地质学基础习题(定稿)

       地质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岩石圈;

       2、解理;

       3、岩浆作用;

       4、三角洲;

       5、变质作用;

       6、地层层序律;

       7、地震烈度;

       8、产状;

       9、矿石品位;

       10、地质环境;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大洋中脊是岩石圈板块的()

       A.扩张边界 B.俯冲(汇聚)带 C.转换断层 D.消减带

       2、下列矿物中无解理的是()

       A.黄铁矿 B.辉石 C.闪锌矿 D.萤石

       3、冰川对地面的破坏作用称为()

       A.侵蚀作用;B.刨蚀作用;C.溶蚀作用;D.潜蚀作用

       4、河水流过弯曲地段,其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前进,这是由于()A.河流的下蚀作用及底流沉积所形成;

       B.河流的沉积作用及河流袭夺所形成; C.河流的侧蚀作用及向源侵蚀所形成;

       D.河流的侧蚀作用及底流沉积所形成

       5、在下列各组岩石中,均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A.砾岩、页岩、泥岩、灰岩 B.砾岩、页岩、泥岩、板岩 C.板岩、千枚岩、片岩、页岩 D.砂岩、灰岩、页岩、板岩

       6、下列各组岩石中均属区域变质岩的应是()

       A.角岩、片岩、片麻岩 B.板岩、千枚岩、混合岩 C.片岩、板岩、千枚岩 D.角岩、矽卡岩、板岩

       7、晚古生代最晚的一个纪是()

       A.志留纪 B.石炭纪 C.二叠纪 D.三叠纪

       8、群、组、段等单位是()

       A.时间单位 B.生物地层单位 C.年代地层单位 D.岩石地层单位

       9、确定背斜或向斜的主要依据是()

       A.两翼地层的产状 B.核和翼部地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C.地形的高低起伏 D.转折端的形态

       10、潜水应属于()

       A.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B.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含水层的重力水;

       C.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D.包气带中的重力水;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地壳中克拉克值前三位的元素依次是、和。

       2、地球外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内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

       3、在肉眼鉴定矿物时,主要是根据矿物的、和 三大方面的物理性质。

       4、根据岩浆冷却凝固成岩的环境,将岩浆岩分为、和

       三大类。

       5、风化作用按其产生的原因与方式可分为、和。

       6、海水运动的主要方式、和。

       7、促使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和。

       8、与地质年代中的代、纪、世相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分别为、和。

       9、地层的接触关系一般有、和 三种。

       10、断层按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可以分为、和

       三种类型。

       四、简答题(前两题每题6分,后两题每题9分,共30分)

       1、列出岩浆岩的七种主要造岩矿物。

       2、简述河流侵蚀基准面的概念及其对河流地质作用的控制作用。

       3、简述确定不整合接触的主要标志及其形成时代。

       4、说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状况及据此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