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答案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答案

       2022级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业

       第二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B)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2)在可联系的问题上,唯心主义者否认联系的(A)

       A客观性B主观性C多样性D必然性

       (3)“一切以条件、时间和地点为转移”的说法是(D)观点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D唯物辩证法

       (4)唯物辩证法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是(B)

       A不可改变的B可以改变的C可以任人创造的D完全与人无关的(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B)规律

       A质量互变B对立统一

       C世界普遍联系D否定之否定

       (6)新事物是指(D)的事物

       A刚刚诞生的事物B形式上的新发展

       C比较弱小D符合发展规律

       (7)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D)观点

       A唯物论B唯心论C辩证法D形而上学

       (8)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而形而上学则(C)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

       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

       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9)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B)

       A马克思B恩格斯C黑格尔D达尔文

       (10)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C)

       A唯物辩证法的全部内容

       B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C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的主干

       D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二、多项选择题:

       (1)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ABCDE)

       A机械运动B物理运动C化学运动D生物运动E社会运动

       (2)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ACD)

       A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B事物之间不存在确定的界限

       C事物之间的联系以承认具体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

       D事物之间的界限是有条件的、相对的E事物之间存在固定不变的界限

       (3)联系的多样性的主要形式有(ABDE)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B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C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

       D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E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4)系统论等横断科学的出现(AE)了辩证法

       A证实B否定C扬弃D代替E丰富

       (5)各种运动形式能相互区别,是因为它们(ABC)

       A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

       B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矛盾

       C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规律

       D具有统一的物质主体

       E具有简单运动形式的基础

       (6)规律是事物或现象的(ABCDE)联系

       A本质B必然C内在D稳定E客观

       (7)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态度是(ABD)

       A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B为它的成长鸣锣开道

       C全面肯定D促使其日臻完善E放任自流

       (8)把社会运动形式归结为生物运动形式的是(CD)

       A唯物辨证的方法

       B科学的研究方法

       C还原论的错误方法

       D抹杀各种运动的区别的方法

       E利用不同运动形式的联系来研究社会的方法

       (9)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具有(ABCE)

       A普遍性B客观性C条件性D反复性E具体性

       (10)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关系是(ACE)

       A规律包含了范畴B规律包含于范畴之中

       C规律离不开范畴D规律体现了范畴E范畴体现了规律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22级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业

       第三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基础是指(A)

       A.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一定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D.一定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道德是指(A)。

       A.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B.经济基础是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C.上层建筑的核心

       D.最抽象的意识形式

       3、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的物质标志是(D)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科学技术

       4、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C)。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上层建筑本身是否完善

       5、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C)

       A.传统意识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D.政治制度

       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B)。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体系D.分工协作关系

       7、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8、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C)。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

       9、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

       10、“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表明(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等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C)

       A.国家政治权力B.天才人物的创造力

       C.社会生产D.阶级斗争

       12、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A)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二、多项选择题

       1、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包括(ABCDE)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B.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

       C.人们不能干预生产关系的变化

       D.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E.生产关系的三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CDE)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C.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意识理解为(ABCE)

       A.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B.社会存在的反映

       C.个体意识和群众意识的统一

       D.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

       E.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ABCDE)

       A.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过程

       B.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过程

       C.人的本质活动

       D.形成人们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E.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5、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体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6、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ABD)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7、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ABCE)

       A.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

       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E)

       E.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作用是(BDE)

       A.生产力发展的动因

       B.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E.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

       9、“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命题表明(ABD)

       A.人是社会的主体

       B.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的目的人的活动构成的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E.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10、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BCD)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11、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ACD)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ABD)

       A.具体的、现实的人B.广大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个人D.社会全体成员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马克思思格斯创立时期的经典理论

       B.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发展

       C.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A.马克思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威廉·配第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指()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

       A.古希腊哲学B.近代欧洲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英国经验论哲学

       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A.费尔巴哈B.傅立叶C.欧文D.圣西门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D.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科学性C.阶级性D.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阶级性

       1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理想崇高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1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1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辩证思维

       单答案]1.A 2.C 3.A 4.B 5.B 6.C 7.B 8.B 9.C 10.C 11.B 12.D 13.A 14.A 15.C 16.A17.D18.A 19.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垄断资本主义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

       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亚当·斯密D.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

       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

       8.马克思思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9.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

       A.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B.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C.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

       10.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是()

       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

       12.马克思土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A.李大钊的理论9.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八荣八耻”中的“荣”包括()

       A.热爱祖国、服务人民B.祟尚科学、辛勤劳动C.团结互助、诚实守信D,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14.“八荣八耻”中的“耻”包括()

       A.危害祖国、背离人民B.愚昧无知、好逸恶劳C.损人利己、见利忘义D.违法乱纪、骄膏淫逸

       15.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 2.BCD3.BCD4.ABC5.BC6.AB 7.ABC8.CD9.ABCD10.ABCD11.AB12.BCD13.ABCD14.ABCD15.ABCD

       三、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以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畀。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

       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实现的,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集中了亿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思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答案要点]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6.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结合上述材料,谈淡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案要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模拟试卷

       (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

       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4.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

       C.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没有宗教信仰D.人类能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动物则不能

       5.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6.人在价值关系中

       A.只能是价值主体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德国古典哲学

       C.17世纪英国哲学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B.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0.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工分工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D.劳动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12.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A.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C.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D.取得劳动产品的方式和多寡不同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实际存在B.客观实在性

       C.具体性D.可感知性

       14.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医生给病人作手术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15.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

       A.自然条件的无可比拟的富饶B.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C.草木繁茂、雨量充足的热带D.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的平原

       16.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

       A.政治制度和各种法律制度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17.“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18.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19.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A.唯物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2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1.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A.存在性B.运动性C.物质性D.精神

       2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23.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自由的属性你D.意识特性

       2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C.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D.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25.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的标准,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经验论的观点

       2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B.惟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

       27.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信心。这在哲学上坚持了

       A.普遍联系的观点B.运动发展的观点

       C.“重点论”的观点D.“两点论”的观点

       28.“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2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这三大形态是

       A.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B.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C.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D.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30.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D.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集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万物在我心中

       32.某山乡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钒矿以后,办了三个钒矿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钒烟,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E.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3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

       3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

       D.量变和质变没明显的区别E.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

       3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D.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E.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36.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

       A.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37.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有

       A.工人在工厂织布B.医生在医院诊病C.农民在田野种庄稼

       D.运动员在赛场比赛E.矿工在矿井采矿

       38.劳动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的作用是

       A.使类人猿建立群体组织,过群体生活B.使猿脑变为人脑,推动语言和意识的产生

       C.改变猿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杂食习性D.使猿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

       E.使猿能离开大森林,到地面上生活

       39.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是

       A.政治思想和制度B.法律思想和制C.军事思想和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E.观念上层建筑

       4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动力的有

       A.革命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斗争B.社会革命C.社会改革

       D.一切人的活动E.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现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42.为什么说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环节?

       43.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

       45.用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4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22年4月 模拟试卷

       (一)参考答案

       一、单选1。C 2.B 3.D 4.D 5.A 6.D7.B 8.A 9.D 10.D 11.C 12.B13.B 14.C 15.B 16.D 17.C 18.D19.C 20.D

       21.A 22.A 23.B 24.A25.A 26.D 27.C 28.B 29.A 30.D

       二、多选31.ABDE 32.ABE33.ABC 34.ABC35.CDE 36.BCD37.ABE 38.BD39.DE 40.ABCE

       三、简答题

       41.答案要点:

       42.答案要点: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劳动的产物。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劳动在意识产生中的作用表现为:

       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从而形成了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人的脑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结构的分化,都是在劳动中形成的。第二,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而语言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使猿的发声器官转变成人的发声器官,并形成语言的内容。第三,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劳动使物质生产活动不断发展,也使人们的交往复杂化,从而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发展,这一切使意识活动丰富和发展起来。

       43.答案要点:

       (1)生产方式是人们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能够生存,首先必须解决物质生活资料问题,而人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来源于物质生产活动。

       第三,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类的第一项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在此基础上,才有其他活动,形成其他的社会关系。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必须采取特定的方式。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44.答案要点:

       (1)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也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知活动,技术是指工艺、方法、能力。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三层含义:

       第一,科学能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之中,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第二,科学对生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技术是联结科学和生产的中介。从科学、技术、生产的关系和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是一个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这突出表明,在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三,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表现为:其一,科学技术是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的主要贡献。其二,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不断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使生产力呈加速度发展。

       四、论述题

       45.答案要点:(1)理论和实践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实践决定理论,它是理论的来源,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标准,也是理论的归缩和目的。其次,理论对实践有重大反作用,科学的 理论能指导实践成功;错误的理论会导致实践失败。(2)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尤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惟一科学的指导思想。只有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46.答案要点:(1)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不是哲学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问题,而是取决于哲学是否能以思想的形式表现时代精神,满足时代的需要。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首先因为它是当今时代的产物,反映当今时代的主流:

       第一,自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历史前途问题是主要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以往一切哲学的缺点,继承了它们的优秀成果,使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行动的指南,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有无限生命力。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还因为它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哲学。

       第一,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能够对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命运做出惟一科学的回答。

       第二,当今时代面临一系列重大全球性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解答这些问题的正确方法。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1、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148-149)

       因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因而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只有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2、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44-46)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理论品质。所谓与时俱进,是指要紧跟时代,及时准确地把握时代的特征和不断发展的实际,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不断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

       新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面向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

       这里至少有三层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成果;纵观人类进步的历史,任何先进思想都是在深刻认识历史规律、吸 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第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本质上要求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不断创新、完善,不断向前发展。第三,与时俱进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最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不断汲取和融 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开辟自己的发展之路。

       3、答:命题是错误的。

       1.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有主体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1、(结合课本135-137)

       简单来说,之所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可是这种增长方式不好,所以要转变。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究竟要咋样转变呢?主要是促进“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领先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增加、管理创新转变。

       便当前来瞅,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峻,当今世界又迎来低碳时代,没这种“转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也难以适应当代时代的低碳要求。

       2、答: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的。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总书记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多用于社会分配领域。一般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公民应公平享受社会产品,公平分配劳动收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对社会生产的贡献率不同,也就是产生社会产品的效率不同,因此,在分配原则上应当首先按效率衡量,实行效率优先,也就是贡献大的分配多,贡献小的分配少,同时国家采取适当的政策调节,兼顾分配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政策时,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在我国当前各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强调财政公平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各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未见明显缩小;而我国的财政政策,依然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方针。

       首先,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未明确国家、企业、居民三者的合理分配比例,劳动者报酬偏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其次,二次分配中未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等支出比例,公共服务支出低,导致居民不得不增加医疗、养老和教育储蓄,成为居民消费乏力的直接原因;

       再其次,分配调节和监管不力,贫富差距扩大,分配不公严重,近年来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过快,并迅速拉大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成为当前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最后,三次分配规模较小,调节功能有限。由于社会慈善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慈善法规、慈善机构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度有待提高,慈善捐赠规模小,除重大灾害捐赠外,日常慈善捐赠短腿,导致三次分配调节功能有限。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以后的哲学走向 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

       科学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刺猬哲学):唯意志主义

       生命哲学

       存在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 科学主义思潮(狐狸哲学):实证主义

       马赫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

       批判理性主义

       历史主义 科学主义思潮中的某些代表人物

       孔德

       穆勒

       罗素

       维特根斯坦 人本主义思潮中的某些代表人物

       叔本华

       尼采

       雅斯贝尔斯

       萨特 科学分界的标准:

       逻辑实证主义

       经验的证实 批判理性主义

       经验的证伪

       库恩哲学

       有无范式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以后的哲学走向

       (二)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创立过程 历史背景(工业革命、经济危机和工人运动)

       自然科学(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赖尔的地质理论、三大论)

       社会科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说、梯叶尔、基佐、米涅的阶级斗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社会主义学说

       理论来源(黑格尔、费尔巴哈)

       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观努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创立过程 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认为较多地研究抽象真理,不去深入生活本身的那些职业,对青年人来说是危险的。要把自己一生献给最能为人类服务,最能实现人类幸福“的伟大事业。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马克思谴责省议会把拣拾枯枝列为盗窃林木的企图,并发现了黑格尔的国家观同现实的矛盾,认识到普鲁士国家不是理性的体现,它已沦为林木占有者的工具。他开始觉察到私人利益,即剥削者的物质利益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并作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概括:“林木和林木占有者本身如果要颁布法律的话,那末这些法律之间的差别将只是它们颁布的地方和书写的文字不同而已”。

       《摩塞尔记者的辩论》

       通过对摩塞尔地区农民破产原因的考察,进一步强调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不能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而应该在初看起来似乎只有人在活动的地方,看到客观关系的作用,并研究这些关系的客观本性。

       这一时期马克思开始了世界观的转变:

       1、马克思通过这个事件看到了黑格尔国家观与现实的矛盾

       2、马克思认识到了利益占了法的上风

       3、马克思探索了社会关系的客观本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揭示了资本主社会的自我异化,论证了共产主义条件下异化的克服,由此引申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神圣家族》马克思大体上看到了只有物质生产才能理解人与人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从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出发,马、恩深刻地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巴黎时期:﹝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时期﹞ 1844年—1845年

       《论犹太人问题》唯物主义地阐 释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根源,指出了只有通过“人类解放”,整个社会才能得到根本改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一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BBC评比结果)马克思 爱因斯坦 牛顿 达尔文 麦克斯韦 尼采 笛卡儿 霍金 阿奎那

       康德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与发表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二、费尔巴哈生平

       费尔巴哈(1804~1872年)出生于次胡特一个法学教授之家,1828年在柏林大学毕业,曾任教于埃尔兰根大学,因宣传无神论,遭受迫害,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未来哲学原理》等。在他的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在政治上,他反对君主政体,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1870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晚年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始终未能摆脱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结构

       1、(第1、2条)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2、(第3—9条)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第10、11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所引起的革命变革。

       四、《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释义 第一条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关于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不洁”的、实践活动中“我完全以自私的态度对待事物”。

       费尔巴哈:在自由知性之光中,对象象金刚石一样发出异样耀目的光辉,象水晶一样的清澈透明。第二条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康德1724—1804年《精神借意志坚定力克病痛论》 柏拉图的洞 穴 隐 喻

       贝克莱的唯我论

       主观唯心主义

       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即被感知”

       关于这个结论,他曾举桌子为例,说:“当我说我写字的桌子存在着,这就是说,我看到它而且感觉到它;如果我走出我的书房后说桌子存在着,那就是说,如果我在我的书房里,我就能够感知它……。”(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第39页)意思是说,离开了书房,没有直接感知桌子,桌子也就不存在了。

       (休谟

       海边的两个男人观看月亮升起)世界

       现象界

       可知(此岸)

       本体界

       不可知(彼岸)第三条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指的是:孟德斯鸠

       爱尔维修 霍尔巴赫

       等人的唯物主义学说

       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者 第三条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第四条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为什么你认为上帝是爱人类的,就因为你有爱的品质;为什么你认为上帝是智慧仁慈的,就因为你看来智慧仁慈是人的最高品质;为什么你相信上帝是存在的主体,就因为你自己是存在的,是主体。……应该以理智代替圣经、世间代替天国,劳动代替祈祷,物质需要代替地狱,人代替基督。——《基督教的本质》 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费尔吧哈 第四条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後,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神圣家族:由圣父圣约瑟、圣母玛利亚、圣子耶稣及其他诸神构成的宗教世界 第五条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第六条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於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第六条

       (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⒉)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人性探讨:

       西方古代神话传说:人本有罪,人性向恶。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亚当夏娃

       狮身人面像)

       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也。”人性就象流水一样,“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人性指人先天具有的本能,如食、色,没有善恶之分。善恶是后天引导的结果。他举例说,人性就像流水一样,你向东引,水就向东流;你向西引,水就向西流。人性不分善恶,正如水不分东西一样。春秋战国时期

       孟子最早提出“性善论”

       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荀子

       孟子的性善论很快受到了荀子的攻击,他专门写了《性恶》一文,说,人生下来就是“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的,如果不加以节制,任其发展,必然会发生争夺,产生各种矛盾,败坏社会的风气。这说明人性是恶的。社会上所以有好人,是由于师法教化的结果。如果人性是善的,人自然就会行善,就不用师法教化了。而事实上,人们却需要圣王來施礼义,制定法度,实行刑法來禁止恶的行为,使人性变善。因此说,人性是恶的,人性变善是人为加工的结果。

       ”墨子也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杨雄则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为善为恶的关键在于是修善还是修恶。

       杨雄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子的性恶论,而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的。它把宇宙万物的起始起名为“玄”认为“玄”产生了气,气分阴阳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人。阳为善阴为恶,因此,由阴阳结合而成的人便含有了善恶混合的人性。也就是说,性兼有善恶两种成分。这与世硕之说相似。

       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人格的三重结构 本我 自我 超我 第七条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於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我是丑的,但是我能给我买到最美的女人。可见,我并不丑,因为丑的作用、丑的吓人的力量被货币化为乌有。

       ——马克思 第八条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第九条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市民社会”: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这一术语的使用有两层含义。广义地说是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

       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的总和,狭义地说,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第十条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第十一条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161、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是:购买阶段。162、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生产力。

       163、垄断阶段较之自由竞争阶段竞争范围的扩大主要体现在出现了:国际竞争。

       16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呈现出一个新特点,是: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林幅度提高。

       16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很大发展开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169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最卓越的思想是:无产阶级专政。

       170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集中表现,在于新社会制度能够:创造出比以信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171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172马克思强调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17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一种:辩证法观点。

       174、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175、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不变资本的增大为前提。176、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对心是:利己主义。

       177、资本主义社会中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178、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的融合形成:金融资本。179、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根本是:金融资本。180、无产阶级最终实现自身获得解放只有:解放全人类。181、对哲基本问题第二个方向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识的标准。

       182、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的。这是一种: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

       18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外因对事物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184、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这在哲学上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