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合集5篇)

第一篇: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号称“世界最绚丽舞剧”的《潘多拉传奇》在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进行了3场演出,吸引了数万观众。《潘多拉传奇》的走红,与前不久迪斯尼音乐剧《狮子王》在上海大剧院的连演百场,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在全球演出业的自由贸易中,西方文化产品因拥有品牌、销售网络等优势而在演出市场上占尽风光。相形之下,坐拥“五千年文化资源”的我国文化产业如何走向海外市场,更加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演出面临“贸易逆差”

       作为第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系列演出之一的《潘多拉传奇》颇有观众缘。但其并非完美,无论从舞美、服饰或是灯光效果上,它都远不及我国最近推出的一些剧目,如山西舞剧《一把酸枣》。不过,这丝毫不妨碍《潘多拉传奇》被誉为“世界最绚丽舞剧”,令观众趋之若鹜。

       在演出舞台上,“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成为不争事实。上海国际艺术节超过半数的演出剧目都来自海外,且上座率都比较高。

       各国的文化产业无论从生产规模、在GDP和进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来看,都愈显重要。据统计,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的18%至25%;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如时代华纳、迪斯尼等;美国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位居出口的第二位。与此同时,大量传统行业也正由于文化要素的注入而悄悄改变了其原有生态。品牌、设计等非物质因素在商品的价值构成中愈益凸显,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精神经济时代的特征是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文化一改过去赞助的接受者和被施舍者的面貌,迅速成长、摇身一变,成为新兴产业的支柱。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一向是文化艺术赞助的大国,1997年工党上台后,破天荒地提出了“创意兴国”的治国方针,力图以创意重写新世纪英国的复兴之旅。其后,西方各国竞相效仿,先后将创意的生产、积累和应用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乃至我国台湾、香港以及日本、新加坡、韩国也不甘落后,争相提出振兴文化创意产业的纲要和白皮书。

       和出版、电影等行业相比,中国的演出贸易堪称是与国际市场接轨得最早,开放程度最高,因此也面临着最为激烈的“文化贸易之战”。而统计显示,我国演出业贸易逆差一直严峻。

       2005年,上海引进海外演出451批,派出项目215批;今年4月至6月,北京市出访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项目共37批,而引进的则有83批,仅对俄罗斯一个国家,我国演出输出和输入的比例就为1∶10。

       一位演出业内人士表示,更令人忧虑的是,引进中国的演出几乎全是商业演出,国外演出商赚走了大把真金白银。而我国输出海外的则多为“友情出演”,往往是赔本赚吆喝。我国演出商在海外市场的收获,只是西方演出商所得的“零头”。

       酒香也怕巷子深

       “中国文化很有吸引力,只是在国际市场上的宣传、亮相太少太少了,所以几乎没有人知道她有多么精彩!”首次来到中国的法国演出商蒂姆·皮尔斯对记者说。尽管从事这一行业已有10多年,他却说不出任何一部中国剧目的名字,只能好意而抱歉地微笑。

       在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上,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内蒙古剧目成为外商你争我夺的“香饽饽”。这再次说明了,中国文化是好酒,怎奈酒香却怕巷子深!

       上海文化广播管理局影视剧涉外处处长贝兆健认为,尽管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渐渐繁荣,但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企业,更缺乏通晓国际文化贸易规则又有品牌意识的文化商人。

       “中国的京剧、杂技在海外市场已经闯荡了几十年,至今只能沿街卖艺,互相压价竞争,就是因为我们极度缺乏打造中华文化品牌的意识,浪费了老祖宗留下的丰厚遗产。”

       上海大剧院院长方世忠也表示,我国文化企业与海外同行从综合实力到文化产品生产、营销以及塑造维护文化品牌等方面都存在惊人差距。“我国何时才能出现像迪斯尼那样的‘百年老店’?”

       打造品牌非一日之功。不过,要推动中国文化尽快“走出去”,政府应在资金、税收方面对文化企业提供更多优惠。

       文化部近几年制定了促进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已经给民营企业出口文化产品初步打开了政策通道。而上海城市舞蹈公司孙明章认为这还不够,他建议,对于缺少固定资产的文化企业来说,真正在开拓海外市场上的帮助,应当是政府在贷款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或者建立中国文化外贸基金,而不是事后退税返还的机制。

       《云南映象》的启示

       中国文化在海外市场的“缺席”,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所催生的一批年轻且具备国际视野的文化企业,尤其是民营演出商,正在迅速向国际进军,成绩斐然。尽管它们还很稚嫩,却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舞蹈家杨丽萍制作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在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的前一天,正式启动声势浩大的全球巡回演出:从深圳出发,将走遍欧洲各地。

       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说,《云南映象》在未来一年时间里,将在全球8个国家10个城市演出200余场,预计票房收入达1700万美元。

       丹增说:“云南省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对海外市场具有强烈吸引力,因此云南的文化企业要敢于把国际市场当成主战场!”

       在国外,这个剧目被改名为《香格里拉》。因为在西方人眼中,仅仅这个脍炙人口的名字就足以带来浓郁的东方情调。这部本已精雕细琢的舞台作品再三改动,整整压缩了一个小时,以适应外国观众的欣赏习惯。

       敢于投入巨额资金并承担国际市场的风险,也是《云南映象》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云南映象》选择了欧美一流的演出商作为合作对象,采用共同投入、收益分账、保底分成的形式,这就需要中方投入巨额资金。出品人孙健君说,在美国和欧洲,仅试演阶段,除了美国演出商投入的70万美金和欧洲演出商投入的200万欧元外,推出《云南映象》的我国派格公司也投入了1200万元人民币,这种大胆的投入,为《云南映象》最终进入国际演出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于丹 中国文化走出去 要靠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

       于丹 中国文化走出去 要靠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回首中华文明浩浩五千年的历史,历次鼎盛时代莫不是与文化的繁荣昌盛相关联。在打造文化强国的道路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时代传承与文化传播,文化创意与商业产业之间如何保持平衡也是一道待解的难题。中央台记者专访十八大代表、文化学者于丹,为破题寻找灵感。

       背诵古文经典是很多小学生的必修课。在有些小学,孩子们早读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背诵《论语》和古代诗歌。对于儒家经典,于丹认为小孩子背或者不背皆可,因为《论语》的关键是理解与践行。不过于诗歌,于丹却力主应该背下来,因为其中蕴含了中国人的节奏和意向。

       于丹:我给你们重新断句背一下它就会是一首词,它就不这么整齐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全都变了吧,所以你们不觉得吗?我们今天这种表达有时候哎呀心里有好多好多话都说不明白,为什么呢?就是没有找到中国人的节奏,没有找到好的意向,所以小朋友别觉得诗歌这个东西枯燥,小孩只要会背儿歌就能背诗歌。

       文化的影响力不仅仅以时间为轴,一代一代传承,也在地域维度里向四方传播。在过去三十年,中国文化搭乘这全球化的翅膀,撒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影响力剧增的今天,学习中文成为了一种职业需求。

       作为文化学者,于丹的建议更进一步,教授中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诠释,必须让外国人理解蕴含在中文里的中国文化。当然,中国文化想要走出不仅要依靠文字和典籍,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

       于丹:我认为中国文化不光是传播纸上的文化,典籍的文化,更重要是生活方式,“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件俗事,是开门每个老百姓的事,所以人在草木之间,这是中国人的生活,如果能够给西方人泡壶茶,我们能够喝着茶品着聊着这种文化的传播是有力量的,所以我更认为,我们要用生活方式去进行沟通。

       茶与咖啡曾经被作为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象征。茶讲究品茗和天人合一的规律,而咖啡讲究烘焙和拼配的比例,两相比较,体现出两种文明不同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于丹认为想要让不同文明里的人了解中国的生活方式,比较是一种好方法。

       于丹:我们要在比较的坐标中呈现我们的文化,也就是说用西方文明所熟悉的体系来跟我们的文明形成细节的参照,呈现差异和而不同。

       在中国人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努力中,文化产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不同的声音也开始冒出来,有人认为文化被过度商业化,我们弄丢了文化,只剩了一身浮躁。于丹坦诚,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创新。假以时日,文化创意产业将给予我们丰厚的回报。

       于丹:文化创意产业中真正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创意含量,也就是说用创意链接起来文化含量和产业规模,但它的结合点是在创意上,现在就是有好多做的时候就是过分强调它的商业的回报率,但是它并没有一个饱和的创意空间,所以文化跟产业就变成了两张皮。

       我觉得我们还得回到本初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层面上,因为创新的能力才会让我们真正有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自信心,所以在当下大家都不要着急,文化的产业跟其他的产业有本质的区别。它不是急功近利的,它不是当下回报的,而是尊重行业规律持之以恒,把创意含量发挥到最大效能的。

       2022年11月09日 来源:中国广播网

第三篇:“走出去”

       “走出去”

       制造业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中国的立国之本,而快速提升中国主要制造行业实力的最有效方法,是与欧美国家的行业领先企业进行股权层面的深度合作。欧美公司参股中国企业比比皆是,而中国企业参股欧美大公司却屈指可数,如今这种局面可能改变。

       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进出口占GDP比重高达67%。但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位置却堪忧。业界有一个描述产业配置模型的微笑曲线,它的前端是核心技术及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中端是零部件的加工、组装,装配,后端是销售和品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企业集中在中端,前端的技术与后端的品牌和销售通道基本掌握在美、欧企业手里。中国企业的利益被前后两端往下压,挤在了低价值的中端。

       中国以无数的打工仔,打工妹的青春和汗水,以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和原材料,以过度透支的环境为代价,生产了全世界大约30%的商品。但是,我们只获得了全球同类商品价值1/5的收益,我们实物产出的份额与获得价值的份额严重地分离。现在的微笑曲线已经深深地凹下来了,不是微笑,而是苦笑了。设想一下,以中国这么大量的劳动人口和产业水平,怎么可能全都从事品牌,从事研发?我们所希望的是能够让中国的要素资源均匀地分布在产业链的前中后端各个位置上。中国不可能不制造,只是目前这种低端制造持续下去的结局是很可怕的。

       对外参股是“走出去”的高级阶段

       多年来,我们曾经做过很多尝试。开始时是用合资建厂来实现技术转移、引进品牌,结果是外方一旦合资实现盈利就要独资。而市场换技术也成了一厢情愿的泡影,结局是换来了落后的技术,反而丢了自己的市场。

       产品贸易,原料贸易,要素贸易、投资品贸易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递进阶段,中国目前在前两个阶段,应迅速向更高级的要素贸易和投资品贸易过渡。参股欧美企业,就是在要素和投资品领域与发达国家相互融合。前一时期,欧美一些大公司不屑与我们合作。20年前提出中国参股境外实体企业、高端企业,我们也没有条件。今天,这个条件已经逐渐具备了。首先,中国经过了3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现在中国是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之一,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其次,中国的一部分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运营管理能力、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解等,也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第三,就是以数百万留学生为代表的中国人,成就了“走出去”的人力资源条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最大的支持。第四,中国的国际形象大大改观,特别是奥运会使得外国人对中国刮目相看。

       目前的经济危机则使欧美企业有了迫切的融资需求,而要素贸易最灵活的表达方式就是并购,最便捷、最灵活,也为大家接受。因此,现在可以说是出现了一个百年一遇的良机。我们应该抓紧时机大胆地“走出去”――参股欧美优秀的实体企业,当他的股东,当高技术公司的股东,当500强的股东,当那些品牌通道公司的股东。

       应该说,中国现在许多行业都有一批具备“走出去”条件的公司,有并购的需求。这种并购开始并不是去简单地收购人家,全盘接管,而是先参股,先成为人家的有投票权的、善意的,建设的股东,然后逐渐地再去深入地影响他们。这里所说的参股欧美实体企业,是一种以融合、结合、学习、提升为主要目的的投资行为,并非人们现在谈论的“抄底”。抄底是一个财务投资或者投机的概念,低买是为了高卖。我们讲的参股欧美实体企业,是相当长时间的持有,是把中国的要素资源配置到更能获得长久的、战略性利益的国家和产业中,是为了与欧美最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度的产业层面的结合,以提升中国企业的产业水平,让中国的资源分布在整个产业链的各个部分。

       对目标企业的选择

       这一轮的参股,应以技术领先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资源类企业为主要选择对象。

       技术领先企业。欧美国家技术领先企业的股权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收购的主要目标,如信息、机械、生物等产业中的领先企业。通过股权收购,进而取得对目标企业高端技术的学习权,以及高端技术企业转向中国的“产业转移权”,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收获,是政府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行业龙头企业。欧美行业中龙头企业的股权是我们此次“走出去”购买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如参股世界500强企业等。购买此类股权的目的,是争取使中国企业获得在行业龙头企业中的“参与权”,进而使我们在国际上获得更多资源,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由于这类欧美跨国企业的股权结构非常分散,拥有小比例股权就可能成为该企业的重要股东,因而我们只要收购其较少比例的股权即能达成目的。

       资源类企业。资源类企业股权也是“走出去”收购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比较优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发展主题短期内也不会改变,对“工厂”,“制造”所需的各种资源的依赖当然也不会改变。

       这两年的铁矿石进口价格谈判,就凸显出我们对国外资源性企业的严重依赖程度,中国对资源的需求仍是第一位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后,如能收购一些资源类企业,就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国内存在的资源紧缺困难。

       凡是符合以上特征的欧美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都有购买价值。对于标的规模为中小型的企业,可以进行整体收购: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以参股形式购入500强企业则只要求购买少比例股权即可。

       两路出击 产融结合国内的收购主体主要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类。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具有资金实力强、容易获得政府和银行支持等优势。但也有明显的缺点,如决策慢、激励约束不足、人才不足,在国外并购阻力较大等。

       有些国有企业如中国铝业、中钢集团等,前段时期就积极进行跨国并购,受到了全球市场的瞩目。但是,国内多数有实力的国企都还没有行动起来,许多国企日子过得较舒适,经营作风上偏向于稳健,即使有机会也不愿外出并购。对这类企业,政府应该出台相应措施,鼓励和激励他们出去,这也是推动国企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机。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处于资金少、受扶持也少的劣势地位。但民营企业也有明显的优势,如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决策快、在国外收购的阻力小等。

       民营企业的嗅觉十分灵敏,早就意识到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并购契机,目前已有许多民营企业远征欧美,去寻找适合的投资对象。但民营企业有个最大的劣势,就是资金实力严重不足,对此政府应该积极扶持,帮助民营企业迈出“走出去”的步伐。

       实际运作中,要引导、组织中国的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合作,组成联合体同船出海。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对投资对象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前者往往注重与标的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以提升自身价值,对短期财务收益看得相对较轻;而后者则恰恰相反,在投资中更注重目标企业的财务回报。因而,投资中如将这两类企业结合,组成收购联合体,可以起到取长补短、规避风险,在利益上各取所需的效果。

       如果能将这次国内企业参股欧美实体公司与地方的“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各地政府就会产生巨大的热情,积极推动并购国外先进企业,引导产业升级,从而实现“腾笼换鸟”的计划,这就与地方经济发展安排相适应,能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参与并购的积极性。

       参股欧美实体企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新阶段,是事关国运的一次大跨越,是一个重大的国家工程,需要政治家的远见、企业家的胆识和投资家的经验相结合,发挥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整合资源,以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水平,使中国的要素资源能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产业链的各个部分。

       收购欧美实体企业,使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又多了一个安全长久受益的渠道。本次经济危机的病因主要在欧美的金融体系上,故金融股权不确定性极大,而欧美实体企业总体是健康的,水分不大。如果未来十年中国有1万亿美元的外汇进入欧美实体企业,对提升中国的战略实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有企业在国内由于在行业进入,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和处于景气周期,近几年与民营企业在效绩上相比并不逊色,这是近期“国进民退”的重要原因。但把国企在国际市场与外企较量,让我们的国企收购外企,国企在激励约束机制、决策机制和风险控制方面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国企应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快改革、参与国际竞争,这将是开放倒逼改革的一个典范。

       参股欧美实体公司是个中长期战略性操作,可能需要10~30年,早晚要做,但眼前是最好的时机。由于欧美市场的金融系统发生瘫痪,股市正处于恐慌性抛售阶段实体企业的资金链断裂,纷纷陷入危机,股价巨幅下跌,出海入市显现出百年一遇的时点。未来一年是黄金时段,企业应抓住时机,迅速启动。

       当然,客观上中国很多企业目前自身的日子也很难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走出去”的难度。但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困难少得多,优势也明显得多。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支持,帮助企业挺过难关,抓住机会,乘势一跃,通过参股迅速缩小我们与欧美领先企业的距离,大幅度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水平。

第四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一):《中国文化“走出去”》试题及答案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10 道)

       1.艺术历来是了解一个民族内心生活的一面镜子。

       正确

       2.中国文化“走出去”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外交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正确

       3.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如今美国人对中国的流行文化认知度相当高。错误

       4.孔子学院已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受到了全球许多国家的好评与肯定。

       正确

       5.《朝鲜日报》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

       错误

       6.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正确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国际文化交流。

       正确

       8.文化建设问题是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点研究问题。

       正确

       9.事实表明,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接受度几乎是一样的。

       错误

       10.经贸合作并不能解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和文化互信问题。正确

       二、单选题(20 道)

       1.从舆论上来说,西藏问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呈现出的是(A)的局面。A.西强我弱

       B.我强西弱

       C.中西势均力敌

       D.难以比较

       2.(B)于1999年荣获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成为中国文化界在国际上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艺术家。

       A.陈丹青

       B.蔡国强

       C.王广义

       D.叶永青

       3.孔子学院由(D)承办,总部于2022年设在北京。

       A.教育部

       B.外交部

       C.国务院

       D.国家汉办

       4.截止到2022年底,全球已建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共计(C)所。

       A.421

       B.523

       C.691

       D.768

       5.国家形象与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声誉资本”之间的关系是(A)。A.直接关系

       B.间接关系

       C.无关系

       D.不确定

       6.党的(D)报告中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理念。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7.1983年,(A)同志指出:“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正确的,要长期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

       A.邓小平

       B.陈云

       C.刘少奇

       D.叶剑英

       8.2022年,美国学者雷默把中国模式概括为与“华盛顿共识”相对立意义上的(C),拉开了世界各地对中国模式高度关注的序幕。

       A.“亚太共识”

       B.“中华共识”

       C.“北京共识”

       D.“上海共识”

       9.中法文化年的春节期间,埃菲尔铁塔被染成(B)。

       A.金色

       B.红色

       C.黄色

       D.紫色

       10.为在世界各地推广汉语,中国政府于(C)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汉办”。

       A.1978

       B.1983

       C.1987

       D.1992

       11.美国学者雷默在(D)中提到:“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难题。”

       A.《中国思想的底线》

       B.《中国学研究:现状、趋势与意义》

       C.《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D.《淡色中国》

       12.(C)是指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来实现目标的能力,是无形力量。A.国家实力

       B.硬实力

       C.软实力

       D.巧实力

       13.中国经济是世界上第(B)大经济体,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却与经济的影响力很不相称。

       A.一

       B.二

       C.三

       D.四

       14.2022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B)成立。

       A.日本

       B.韩国

       C.新加坡

       D.马来西亚

       15.文化“走出去”的四个基本元素分别是政府、民间、送出去、卖出去。其中,(A)是最佳选择。

       A.民间 市场

       B.民间 送出去

       C.政府 卖出去

       D.政府 送出去

       16.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农奴》是新中国第一次在(A)拍摄的故事片。

       A.西藏

       B.新疆

       C.内蒙古

       D.宁夏

       17.“中国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今天中国向外输出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此话出自(C)。

       A.克林顿

       B.布莱尔

       C.撒切尔

       D.默克多

       18.《说文解字》记载:(C)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A.伏羲

       B.大禹

       C.仓颉

       D.祝融

       19.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D)提出了软实力理论。

       A.保罗·克鲁格曼

       B.托马斯·萨金特

       C.克里斯托弗·西姆斯

       D.约瑟夫?奈

       20.“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B)。”

       A.硬实力

       B.软实力

       C.巧实力

       D.硬实力和软实力

       三、多选题(10 道)

       1.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会对(ABCD),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

       A.政治

       B.经济

       C.社会

       D.科技

       2.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国家力量的运用的基本形式包括(BCD)。A.接受

       B.强制

       C.援助

       D.吸引

       3.国家形象是指国际社会公众对一个国家的(ABD)的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

       A.有形表象

       B.精神内涵

       C.政治模式

       D.国家行为及其结果

       4.法国“中国文化年”的主题是(ABD)。

       A.古老的中国

       B.多彩的中国

       C.复兴的中国

       D.现代的中国

       5.科学发展迫切需要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BCD)。

       A.生产力

       B.吸引力

       C.竞争力

       D.影响力

       6.下列选项中,对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乌里·希克的情况描述正确的是(ABCD)。

       A.改革开放后第一位来中国投资的西方商人

       B.曾任瑞士驻华大使

       C.自1985年开始持续收集中国当代艺术品

       D.于1998年创立“中国当代艺术奖”

       7.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ABCD)。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

       B.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

       C.文化产业发展问题

       D.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

       8.中法文化年的主要特点包括(ABCD)等。

       A.时间跨度长

       B.文化活动多

       C.覆盖区域广

       D.参与人员多

       9.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艰难,其中关键原因是中外存在着(ACD)。A.历史文化差异

       B.经济结构差异

       C.话语系统差异

       D.意识形态差异

       10.下列选项中,对孔子学院的情况描述正确的是(ABCD)。A.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B.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

       C.一般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

       D.分布在全球96个国家(地区)

第五篇:中国文化软实力之走出去演讲稿(配合中国文化软实力之走出去课件使用)

       小组成员:金君英课件制作、后期制作

       雷强收集资料、课件设计

       陈庆超收集资料、演讲稿、演讲

       演讲稿

       两条腿走路:

       任何国家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用两条腿走路。如果文化软实力这条腿不行,这 个国家可能不推自倒,不打自败。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显示了在经济建设的“硬实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中国领导层在文化建设的“软实力”上将进一步加强构思布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十二五”期间,文化系统将围绕 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国际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坚持政府交流和文化贸易两手抓,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着眼长远、整体谋划、加大投入,不断增 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表现:

       (接下来从这六部分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1.孔子学院 2.中国文化年、文化节 3.中国影视剧在外热播 4.中国家形象宣传片5.2022北京奥运会 6.2022上海世博会

       孔子学院:

       提升中国软实力孔子学院是起步。自2022年正式启动该项目以来,国家汉办与各驻外使领馆和教学机构紧密合作,迅速地推动了孔子学院在全世界的建立。(看幻灯片分布图)孔子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

       中国文化年、文化节:

       2022—2022年,中国与法国互办文化年,这是我国首次与外国互办国家级文化年。此后,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此起彼伏。最近几年,我国陆续在美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西班牙、韩国、瑞士、印度、澳大利亚举办中国文化年、节。这些中国年、中国节不仅在展现我国形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影视剧在外热播:

       《后宫•甄嬛传》热播美国,《三国》热播日韩,《步步惊心》热播东南亚。习主席上月出访在坦桑尼亚尼雷儿国际会议中心演讲时说到:“一些非洲朋友活跃在中国的文艺舞台上,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随后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中国家形象宣传片塑造和提升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是在新时期探索对外传播新形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2022北京奥运会:

       一场奥运盛宴也是国家软实力的胜利,北京奥运会为中国树立了四大形象,开放自信的形象、诚信守诺的形象、文明进步的形象、友好合作的形象。

       2022上海世博会:

       上海能够举办世博会以及世博会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不但惠及经济层面的硬实力,也会带来间接效益,尤为突出的便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上海世博会为展示中国文化、增强人民的文化自觉提供了宝贵的契机。世博会的价值有四个“大”,即大展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它对于中国的展示,既是国家形象的宣传,又是中华文化的传播。我国借这次世博史上规模最大的博览会为载体,充分展示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光辉成果和中国城市的美好生活,为未来带来信心,给未来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