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支撑能力五篇

第一篇: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支撑能力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支撑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的进步,科技创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022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了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提出要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作为“三农”工作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淡水渔业必须贯彻实施中央1号文件,落实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渔业科技工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渔业生态环境、水产生物技术、水产遗传育种、水产病害防治、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加工与产物资源利用、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工程与装备、渔业信息与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为渔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中央1号文件的发布,对水产科研院所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把握渔业科技发展趋势

       近30年来,我国渔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22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为4896万吨,渔业总产值达到4568亿元,水产养殖总产量3412万吨,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69%;我国水产品产量连续十多年居世界首位,占我国动物性食物产量的30%,其中近70%来自养殖,水产品出口也已占农产品出口净收入的50%以上。渔业已经成为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国民膳食结构、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以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渔业科技在推进我国渔业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作为在淡水养殖发展中起到领军作用的水产院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在水产种质资源保存、遗传育种、濒危水生动物保护、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保护、水产养殖基础生物学、养殖技术、鱼类营养、病害防治、水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等领域开展了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为基层渔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服务和支撑。

       进入21世纪,渔业可持续发展已为世界共同关注,水产养殖已开始成为包括部分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快速发展的新型产业。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渔业科技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现代渔业发展和渔业发展方式转变等四个方面满足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要紧紧围绕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重点在“水产主导品种培育、重大疫病防控、健康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水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装备与节能减排技术”等六大方向上开展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解决渔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高产业效益,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强化渔业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渔业已经进入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新时期,进入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渔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科技创新已成为加快发展现代渔业最关键、最根本的途径。**所将担负起长江中上游地区淡水渔业科技创新的重任,强化自主创新、科技产出、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支撑能力,有效支撑渔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立足产业需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渔业科技的进步需要满足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现代渔业发展、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对渔业科技的需求,要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在长江濒危鱼类保护技术研究、水产养殖品种培育、池塘养殖生态工程和人工湿地生态净化技术、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水生动物重大疫病及新技术疫苗研制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成果。

       (二)围绕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本着“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创新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全方位、多层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运用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引导、鼓励和支持青年科研骨干快速成长。切实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在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健康养殖、遗传育种、水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学科上下功夫,全面提升**所整体科研实力。

       (三)着眼长远发展,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做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按照“一个中心、二个基地”的建设目标,逐步完善功能配套的武汉研究中心、荆州实验基地、重庆实验基地的建设,同时加强优势学科基础条件建设,加强对我所重点实验室和野外观测试验站的建设,拓展和深化研究方向,进一步发挥我所研究特色,构建国际技术领先的流域性资源生态研究平台。

       三、加速成果转化推广

       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是提高渔业生产效益的最终途径。**所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让专家服务渔业、让成果助力养殖产业,在服务中推动研究成果的创新、在研究中实现产业经济效益的增值,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地方渔业发展保驾护航。“十一五”以来,**所根据地方在水产养殖方面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规划,建立健全水产养殖病害预警预报与防控体系,保护水体环境安全,帮助地方水产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是**所为我国渔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直接途径。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发挥区位优势,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方针,整合我所相关科技资源,以“中华鲟保育和增殖放流中心”、“鲢遗传育种中心”和“窑湾试验场”为基础,把生命周期长、科技含量高、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顺应市场需求,在鱼病防治、饲料开发、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水产新品种开发等方面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推动渔业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渔民增收。

       (一)鱼病防治

       结合实践,围绕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一些实用、高效的防治措施和新工艺。加强疫苗和新渔药的研制工作,加快“中华鳖等淡水养殖动物细菌病疫苗”的注册工作,尽早满足渔业生产需要;

       (二)池塘升级改造

       对池塘生物净化、水质改良、养殖用水零排放和循环利用等方面进行推广实验;

       (三)品种改良与推广

       重点加强超雄罗非鱼、鳙新品种选育和鲢新品种鉴定的工作,并通过推广得到生产验证。结合长江珍稀水生动物保护和渔业资源养护的工作,进行长江鱼类驯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全人工繁殖的研究,把有经济价值的品种推向市场,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四)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科技扶贫

       大力做好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科技扶贫,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基层试验平台。利用本所专家与有关省、县、市渔业技术推广站(所)建立的技术合作、咨询、计划、论证等关系,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等活动。仅2022年一年,科技下乡26次,培训农渔民3300人次;2022年,科技下乡60次,派出科技人员95人次,培训农(渔)民532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560余份,扶持渔业示范户4968户,辐射带动示范户9537余户。

       实现渔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根据渔业科技创新需求,按照立足近期、着眼长远、全面提升、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对全所科技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科研条件和设施水平,为渔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撑。加强以农业部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中上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长江流域水生动物疫病重点实验室等为重点的基础应用研究平台建设,以“中华鲟保育和增殖放流中心”、“鲢遗传育种中心”和“窑湾试验场”等为重点的科技服务、示范转化平台建设,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创新能力,以优异成绩迎接的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第二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共山东省滕州市委 山东省滕州市人民政府

       滕州市地处山东省南部,面积1485平方公里,人口156万,是“科圣”墨子的故里。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立足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努力构筑经济和科技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70.7亿元,增长20.1%;财政总收入14.6亿元,增长23.7%;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第三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一、坚持实施“科技兴市”战略,优化科技事业的发展环境

       加速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发挥科技进步在引导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此,我们坚持不懈地把“科技兴市”作为重大战略,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科技长入经济的良好环境。一是全面推行领导干部科技目标责任制。成立了市主要领导挂帅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以一把手为主的科技工作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实行党政领导科技成果推广联系点制度,35名市级领导和65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建立了1—2个村或企业作为科技帮包对象;同时强化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树优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是大力营造良好的科技政策环境。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政策,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财政扶持资金、技改投入和技术创新奖;实行领导干部重大科技项目帮包责任制,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效 1

       益显著的科技项目,领导精力和财政优先支持,并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市财政拿出500多万元对实施好、进展快的帮包责任人及法人重奖。三是实行专家科技顾问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按照“一个专家建立一个基地,一个基地形成一个优势产业,一个产业搞活一片经济、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思路,先后聘请中国科学院、山农大的两位教授担任科技副市长,两位院士和10多位专家学者担任市科技顾问。通过优化环境和服务,把专家的教学、研究、试验、示范基地吸引到滕州。山东农科院研究员孙慧生二十年如一日帮助指导我市马铃薯生产,建立形成了省级科技特色园;工程院院士余松烈多年来在我市进行小麦精播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取得显著成效,今年全市87万亩小麦单产达931斤。银丰化工公司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支持下,先后开发新产品16项,实施国家、省级科技计划6项,成为我市利税大户。同时我们还聘请市内110位专家学者组成科技顾问团,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四是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为主、多元参与的新型科技投入体制。市财政坚持优先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增长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科技三项经费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以上。

       二、突出科技的现实转化,构筑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

       1.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立足构筑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载体,强化科技引导,对农业影响大、效益明显、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给予连续重点支持。为把马铃薯产业培植成为强势产业,先后实施科技计划26项,扶持资金300多万元;投资1650万元,建立了生物组培中心和配套完善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今年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50万亩,产值达12亿元以上,主产区农民纯收入4602元。为发展壮大粮食产业,加强科技项目的后备培养和龙头企业的持续技术开发,先后9次立项,扶持资金60多万元,筛选出白硬冬2号等优良品种,我市被列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山东省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示范县(市)。投入技改资金1.3亿元,培植壮大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发展形成了东谷面粉、益康食品、春藤肉制品等一批工艺先进的骨干企业。国家级星火外向型企业山东盈泰食品公司,去年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发展标准化养殖基地216个,养殖户年纯收益万元以上。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对科技发展的反哺和推动能力。一是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选择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材料、精细化工、环保节能等产业重点发展,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发

       展活力的骨干高新技术企业膨胀规模,带动相关企业尽快形成产业化。全市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2.5%,有5个项目列入国家技术创新基金计划。二是实施“科技联姻”工程,加速孵化高新技术成果。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与200余家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技术合作关系,近年来实施科技项目75项,其中国家、省级科技项目16项,取得科技成果86项,获得省科技奖励12项。三是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严格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开发体系建设。对新建国家、省技术开发中心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5万元的科研开发补助。全市建立厂办科研机构9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企业自主科研经费占销售收入的2.76%,规模以上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投入达3.2亿元,占销售收入的3%,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以上。

       3.完善示范带动机制,大力构建科技发展示范平台。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规划建设高科技示范园,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项目39个,完成投资7亿余元。积极培植科技“高税”示范,选择基础好、潜力大、技术创新度高的企业,重点培育扶持,发展形成26家技术实力较强、产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示范企业。建立完善党员科技帮带机制,在农民党员中评选出万名政治觉悟高、具有专业特长、技术能力较强的“党员科技示范户”,从中优选出千名“科技明星”,给予表彰奖励。全市1.3万名有技术优势的党员,与16万户农民结成了帮带对子。农民党员薛冰利用养殖新技术致富后,与周围16户农民结成帮带对子,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使农户年均收入增加6000元。

       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突出科技人才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中的核心作用,坚持引进、培养、使用并举,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完善人才开发的政策,鼓励技术、成果等生产要素以30%以上的股份参与资产、收益分配;实行重奖突出贡献科技人才,市财政投入20万元重奖科技人员,对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有功人员,优先推荐为劳动模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享受政府津贴;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造的良氛围。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开发工程,启动了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设立了学科带头人培养专项资金。加强技术人才引进,先后引进日本、荷兰、以色列等20余名国外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开发;聘请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20多位专家进行科技合作。强化人才教育培训,全市年培训专业技术人员8520人。目前全市具有专

       业技术人才达到47672名,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18人;培养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55名。同时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人才培训的重点,建立了集科技服务、现代远程教育与党员电教于一体的市、镇(街)、村(居)、家庭四级科技培训网络,建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接受站点1169处。先后培训农民30余万人,其中有1.07万人考取了国家农民专业技术资格“绿色证书”。

第三篇: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支撑特色产业发展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支撑特色产业发展

       2022年,亭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半导体光伏、光电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年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0项,为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搭建创新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平台,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载体。2022年,〃〃以实施科技创新计划为契机,继续以产品创新为核心,大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并取得积极成效。一是着力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突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集成科技资源,重点抓好伯乐达光伏技术中心、微磁传感器技术中心等项目建设。二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打造技术合作战略联盟,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2022年,围绕LED光伏、光电等特色产业的技术需求,组织开展产学研重大科技交流交易活动2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5项;与中科院光电研究所、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院所所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3个;签订产业技术合作协议书10多项。

       二、整合科技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推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重要载体。2022年,〃〃围绕“建设全市一流光电产业园”-1-的建设目标。按照规划先行、配套先行的思路,着力抓好园区配套服务区的规划建设。光电园区规划核心区4平方公里,外部拓展区7平方公里,结合编制园区城市设计,在园区东南角、飞驰大道南侧规划了约1平方公里的配套服务区,布局了光电科技体验馆、休闲商业街、展览交易中心、研发中心、科学家工作室、产业学院、中小企业园、酒店接待中心、企业公馆、管理和技术人员公寓、花园式独立办公楼、商务办公区等配套设施。

       三、加强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和优化创新氛围,服务产业技术创新

       2022年,我市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产业优惠政策措施、建立创新工作机制以及建立产业人才小高地等措施,重点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一是科技创新投入大辐增加,创新条件明显改善。2022年,〃〃光电产业共投入技改资金1500万元,比2022年的500万元增长300%,连续两年大幅增长。二是制定和出台相关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措施,为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近年来,亭湖〃〃为了光电产业快速发展,制定和出台了优势产业技术改造、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等一系列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整合各类科技资源,重点引进中科院院士、科学家1名、教授2名、副教授3名、博士8名,并建成省级技术中心、半导体研究中心、光电研究所和博士后工作站。三是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工作机制,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亭湖〃〃把建立和落实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考核责任制,作为促进区域科技进步的首要工作来抓紧抓

       好。成立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建立“一把手抓科技创新”机制,为推进〃〃科技创新提供机制保障。四是依托产业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用人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区内外高校院所的高层次人才、智力资源,建立产业人才小高地,为特色产业发展、创新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第四篇:强化人才资本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强化人才资本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袁兆亿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蓬勃发展,面对新的挑战,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必须明智地抓住加快自身人才资本扩充这个关键,积极应对国际人才激烈竞争的态势。要提升科技创新力,首先必须拥有足够的创新人才,只有科技人才的整体数量和质量水平提升了,科技创新力才能提升。事实证明,谁占有更多人才,谁就拥有更强的创新潜力。

       一、科技创新,理念先行

       (一)历史的经验

       科技创新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以史为镜,历史上,十九世纪下半叶,世界科技中心由经济发达的英国逐步转移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德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德国在哲学上首先摆脱了机械论的束缚,发展了辩证法和唯物论。因此,要造就创新型的社会,推动全民创新,首先要在全社会实实在在地建立起一种创新文化,要采取措施构建起一种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在中国,也许是受了传统文化的浸泡,也许是中国知识分子天生的性格使然,计划经济下长期形成的科技体制和社会文化熏陶在人们心中形成的厚实传统观念和思想积淀,使科技人员往往重虚不重实,例如,一些人偏好于论文的发表,不知不觉中发表论文渐渐蜕变成了这些人的一种寄托,一个情节,一种精神遗存,而不注重成果的实际应用,这种状况的存在严重约束了创新文化的生长。因此,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首先要培育一方土壤,要真正树立起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社会观念,无论是政府,或是民间都要从思想上对创新有一种本质的认同,有一种执著的追求,并通过科技领域创新行为的带动,使其向全社会扩展和蔓延,并不断壮大。

       (二)新经济模式对传统科研的挑战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的创新成分越来越高。随着科技对经济的日益渗透和发展,科技应用趋势日益加强,科技应用日趋复杂,用户服务需求的非稳定性和个性化特征日益明显,管理思想和方法等知识与信息技术的集成日益强烈,同时科研系统所处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了适应环境、技术,以及市场的需求和迅速变化,我国的科研开发途径和科

       研体系的构造方式也在进行着适应性调整。这场变化正在挑战着人们传统的科研概念和习惯,并已渗透到科研机构的技术与设备、人员与组织、策略与管理等各个方面。

       近年来,知识经济的发展也在促使科研工作模式发生着许多新的适应性变化,各种跨团队和跨职能的合作不断出现,甚至出现虚拟工作团队。因此,科研机构的人员管理也相应地由过去对科研人员点的定位,逐步过渡到现在的区域或区间的定位。

       (三)创新是科技发展的不懈追求

       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就必须充分把握和深刻认识各种科技资源潜在的挖掘价值和开发空间,不断构建新的创新能力。创新力是在各个独特关键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基础上,对核心创造力进行综合运用,并使其达到整体最优的目标管理。体制、机制、管理等因素对科技创新力的获得、运行,以及对人本环境的形成影响极大。科研机构作为一个系统,其创新能力地位的确立和维持,要求在现有系统中进行资源的合理组织和不断开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十分注重知识管理的创新。

       现代市场竞争的实践证明,赢得市场优势的关键因素在于自主创新。如芬兰抓了移动通讯的机遇,因而成了移动电话的先进国。印度大力发展软件,因此成了软件出口大国。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胜者全得”的理论,认为在技术上领先一步者,就有可能赢得这个领域的大部分市场,因此,现代市场竞争实质上是科技人才的竞争,而科技创新则是科技人才对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发挥效能的重要切入口。

       二、开发科技人才资本是维持创新动力的关键

       (一)科技人才资本提升创新实力

       人才资本具有人和资本的双重物性,携带高质量人才资本的人才不但是生产资料的拥有者,而且更是创造知识价值的劳动者。人才资本与劳动的结合不但能够产生新的生产要素,而且可以通过对知识的运用,节省和替代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资本数量,并使经济发展产生质的变化。

       科技实力和人才是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层次越提升,经济发展越成熟,社会劳动所包含的知识越丰富,人才资本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也就越发明显。事实上,知识经济之所以能在短期内迅速席卷全球,正是由于作为其基础的知识和信息所蕴

       藏的巨大能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以较低投入和较低资源消耗,有效获取高产出的经济增长局面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缺少高密度的人才资本参与是绝对办不到的。

       (二)高存量人才资本形成创新的连锁能动效应

       近年来,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显示,具有高创新力的知识产业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型增长空间,并对经济结构起到优化和柔化的作用。15年前,经济效益在世界上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几乎全部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加工、制造基础上的资源经济型企业。而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名列前茅的大部分企业都是具有高创新力的知识型企业。其中,美国微软公司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这类企业以其雄厚的人才资本和成熟的现代“知识员工”队伍形成强大的创新力。实践表明,在当今国际经济活动中,人才资本的转化所带动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应用,在生产力提高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它已成为整个经济的先导,形成了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其未来潜力的发挥无可限量,以至于人们难以预知人才资本极限竞争力的终点之所在。

       (三)人才资本深度开发是创新力持续提升的保证

       人才资本开发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取效益,而这种效益最重要的是由创新活动来体现的。我国的人才资本整体开发效益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较大差距,科技活动中创新力偏低的现象比较常见。同时因为传统体制因素的束缚,造成人才资本使用的低效率引致的科技资源浪费现象也比较严重,由此导致了我国本来就不容乐观的人才资本存量更加大打折扣。

       人才资本既是一种个体主动型资本,也是一种体制被动型资本。事实证明,人才资本是一种可活化资本,其活化程度是环境变量的函数,良好的体制环境因素是发挥个人主动性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十分注意那些长期起作用的结构性因素对人才资本的影响。积极消除影响人力资本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制度创新促进人才资本的健康发展,真正形成人才资本与科技创新发展的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资本的潜在创新力。

       (四)创新是人才资本的最高层次开发

       在世间一切资源的开发中,人才资本开发当属最高层次的开发,它是知识经济赖以发展的关键,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这已经愈益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曾经指出:人类的未来并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开发。人类的 未来发展没有尽头。

       人才资本是附着于人脑的、一种内化了的知识力,人才资本能动性的价值之高,就高在它不囿于现有的思维定势和知识范畴,敢于不断创新,善于创造新的知识,从而推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社会为人们无限制地吸收知识,无限制地发挥人才资本的内在创造力,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可能。造物的最大成就莫过于创造人类,而人类的最独特优势在于创新。人和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其不仅追求生存,而且追求发展。因此不断地创新就自然成为人类进化的一种极端重要的手段。

       (五)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无限创造力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资本的要求是把创造力摆在首位的,因而创新能力将成为人才的核心素质。自古以来,世上不知有多少宝贵的精力,都白白地牺牲在毫无意义的没有创新精神的守旧工作中,这确实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损失。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灵魂,是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基础源于人才资本的积累,创新的冲动来自于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程度,发展和储备核心人才资本竞争力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创新。由于高质量人才资本所具有的无限的内在创造力,从而使其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因此,要创新首先必须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通过人才资本的不断积累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不断铸就创造力的坚实根基。

       三、提升人才的战略地位,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

       (一)突出人才战略的领先地位

       一种历史现象的产生,往往伴随着一个经济机遇的到来。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在接受这个挑战中所遇到的最大难点,最终可能来自于自身的人才资本障碍。如果这个问题不能有效地及时解决,那么我们面临的历史机遇所引发的可能将是一场危机,一场事关中国发展前途的人才资本危机,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近年来,发达国家大规模兴起的人才资源战略,极大地激化了人才的国际化竞争强度。当前明显存在的人才倾向性流动,使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和多变。努力培养和大量吸引各类人才,加速扩充自身的人才资本存量,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由于人才资本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延展性等特点,所有重视和积极强化人才资本积累的国家和地区,均能在各方面的发展中取得极大的获利回报,而且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迅速释放出巨大

       的竞争能量,并延伸出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要在这场竞争中避免落伍,就一定要把人才争夺战略放在十分优先的位置。

       国家科技部不久前宣布实施三大战略,即人才战略、专利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其中,把人才战略摆在了首当其冲的位置。国家科技部的人才战略针对入世后我国科技人才流失的现象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的状况,提出要加入国际人才争夺战,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海外顶尖人才特别是高水平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并为他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切可能的保障条件。为此,国家科技计划和项目都将把发现、培养和稳定青年人才,特别是青年尖子人才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这使得人力资本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资源要素的地位进一步突显出来。

       (二)强化吸引科技人才的多向效应

       为了加快对科技人才的吸引,促进人才资本的扩充,发达国家一直在着力构建高度灵敏的人才反应机制,不但注重国内的人力资本投资,而且把眼光投向国外,通过大力招收外国留学生,以达到吸引优秀人才的目的。事实表明,在人才资本发展策略中,以投资方式引进人才是快速获取高质量人才资本的重要而有效途径。为此,不少国家相继制订出一系列吸引外国留学生的计划、政策和措施,并且构架了较齐全的为留学生服务的管理机构和服务设施。为了应对国际间日益加剧的人才竞争态势,我国在吸引国(境)外优秀科技人才方面应不断加大力度和提高档次。

       科技投入是科技人才资本投资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各类科技项目的投入带动了科技人才团队的成长,扶持和培育出了一批年青的优秀科技人才,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争得了主动权和持续的发展动力。今后还可以考虑通过对科技项目进行组合型投入,有意识地对科技人才团队进行组合型培养,使科技人才结构更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和面临的新挑战。

       (三)科技人才队伍结构调整的方向及选择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要求,我国科技人力资本结构调整的推进,必须兼顾考虑群体和个体两方面因素。就群体而言,应根据特定范围内的原有人力资本群体结构特点,在群体性的知识扩充、整合、互补基础上,对整体性人才资本的配置进行优化;就个体而言,则主要通过个体人才资本的扩充和复合,达到个体人才资本结构的优化,从而为整体人才资本结构的调整打下基础。人才资本结构调整的目标在于,不但要促使每个个体拥有更多

       更优质的人才资本,而且更要保证整体人才资本实现最优的互补性配置,达到1 1>2的整合优势。因此,这是一个从个别空间或领域的人才资本结构调整开始,逐步扩展到整个人才资本结构链的调整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不但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构建起强有力的人才资本支撑体系,而且将进一步形成更强大的人才资本竞争力。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当前科技人才资本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科学层次的高质人才资本,二是发展技术层次的高质人才资本。从我国近年的发展情况看,科学型的高质人才资本发展相对较快,而技术型的高质人才资本发展相对不足,从而导致高质人才资本结构的不尽合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技术型高质人才资本的需求不但是大量的,而且将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在美国高科技圣地硅谷,企业的口号是“永远缺乏工程师”,表明了经济发展对技术型高质人才资本的大量需求。

       鉴于目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实国情,以及各地区各部门间存在的人才资本差异,在实施人才资本结构调整战略时,除了要进一步加快自身的人才资本结构调整外,还可以考虑面向全球某特定区域作为外延人才资本库的选择目标,并在所择向的范围内构建人才资本战略联盟,作为人力资本结构调整之有机组成部分和战略补充,这不仅能够使每个地区或部门既保持自身所独具的人才资本优势,同时也外延了其对外部人才资本有效利用的范围,从而有利于促使各地区或部门能够突破和超越自身限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潜在的人才资本资源实现共享。

       四、科技人才流动有利于激活创新氛围

       (一)人才流动促进人才作用的发挥

       人才流动机制不活,不但可能影响人才作用的发挥,而且往往会极大地削弱吸引人才的政策力度,使其效果不明显,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如果人才担心一旦进入某单位,就再也离开不了的话,那么在进入之前总是要思前顾后,不敢贸然进入的。如果一个单位通过各种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硬性把人才留住,那是等于死用人才,用死人才。而我们提倡的是活用人才,用活人才。一个敢于让人才流动的单位,往往是一个善于用好人才,有能力用好人才的单位。虽然,无论是人力资本的进入或退出,其成本都是相当昂贵的,但是从用好人才的科学角度考虑,我们还是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支持人才流动,这不论是对人才或是对单位的发展都是一种有益的促进。

       (二)在流动中实现科技人才资本增值

       知识型员工往往具有较强的流动意愿,科研人员属于知识型员工,因此同样具有较强的流动意愿。现代社会,知识型员工已由追求终身饭碗,转为追求终身创造事业能力。事实上,人才流动是必然的,人才不流动,科研人员的能力就不可能提高,人才资本就不可能增值,也就难以激活人才的创新潜力,因此,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管理要有动态思维,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五、人才资本产权保护

       (一)确立人才资本产权的法律地位

       一般来说,货币资本是被动型资本,人才资本是主动型资本,货币资本没有人才资本的推动是运转不起来的。对于科研机构来说,其资本构成可界定为非人才资本和人才资本两个方面。根据法律,人才资本是不能作为风险抵押品的,因此人才资本所有者在产权规定上不能成为风险的最终承担者,除非其所有者以自有风险资金作为抵押保证。因此,非人才资本是科研机构风险的最终承担者,非人才资本所有者往往成为科研成果产值剩余索取权的主体,特别是那种高风险性的科研项目更是如此。

       但是人力资本同样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在知识含量较高的科研成果里,人才资本的投资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往往只在特定的科研部门,或者特定的科研领域里具有专有价值,项目一旦失败,人才资本的退出成本相当昂贵。虽然人才资本不具有抵押功能,但形成人才资本的投资风险性很大,因而这部分人才资本也往往要求剩余索取权。这就涉及科研管理中对高质量人才资本投入的风险回报和价值体现,处理不好则会影响科技人才创新的内在动力。

       (二)正确理解人才资本产权价值

       提高科技人才待遇,对科技人才实行技术入股,或给予股权、期权分配等,以及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中对科技人才给予各种价值回报,这些都是在实质上对科技人才的人才资本产权的一种认可。但是目前对人才资本产权的界定仍然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人才资本产权评价缺乏规范性的标准,这些对于调动和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六、全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基础和环境

       (一)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

       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报告显示,企业技术创新已日益受到我国企

       业的重视。虽然目前我国仅有少部分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但是有相当多的企业准备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进军。不过这份报告同时显示,创新人才的缺乏、创新资金引进渠道的不畅、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等等,均已成为制约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主要瓶颈。

       目前,全世界约有企业孵化器3000多家,主要集中在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以企业孵化器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美国为例,企业孵化器在美国以每周新开一家的速度增长。目前,全美约有620家企业孵化器,孵化面积约达到3000万平方米。平均每个孵化器大约容纳20个新创企业,其中美国国家企业孵化器协会(NBIA)的会员孵化器则平均容纳24个新创企业。这些孵化器公司有不少在美国的NASDAQ股票市场上市。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上市的孵化器公司最多时达到近百家。

       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经过十多年的稳步发展,在数量和质量都已经有了一个大的飞跃,但是与其相对应的科技人才数量也必须有大的发展才能适应需求。因此科技人才队伍的发展能否及时跟进,将成为未来科技企业孵化器能否获得高速发展和成功的关键。

       (二)积极推进企业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是拉动产品科技化的火车头。有了基础研究的支撑,应用技术的产业化才有根基,产品的科技含量才有可能真正提升,从而赢得高附加值。否则,企业只能做新产品的追随者。世界大有前途的公司都非常重视研究机构的建设与投入。这些跨国公司巨头的研究部门汇聚的科学家很多都在八九千人之众,科技创新投入非常之大。实践证明,大型企业建立科研机构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我国已经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力量,并已形成了一支门类较齐全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但是目前仍有不少大企业似乎对基础研究的兴趣不大,为此必须在政策上对此加以强力引导。我国企业要跻身世界,一定要重视理论与应用技术的基础研究。例如,我国电子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也具有一定的基础研究能力,如果能在基础研究平台的搭建上更向前迈出一步,引导企业和企业科技人才注重基础研究,那么中国电子产业在不久的将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是指日可待的。

       (三)在高等院校设立工业创新中心

       在人才密集的著名高等学府设立产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已成为国际惯例。

       通过在大学设立“工业创新中心”,建立起“市场—产品—技术”链,以形成专利和产品原型为主要目标,产生一批以产品原型与技术队伍为核心的高科技公司,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国的不少高校,都具有这方面的有利条件,应该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做出积极贡献。

       七、加快发展创新型科技产业

       (一)以科技创新增强经济的健康成分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证明,经济中的科技创新成分越高,经济抗冲击的承受力就越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战后的一片废墟上发展起来的日本经济持续增长近30年。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GNP)已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到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追赶美欧主要发达国家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是在追赶过程中,日本没有重视随时解决深层次矛盾,其中主要是体制问题、财政赤字、坏账问题,以及经济结构等问题,致使日本经济陷入持续十多年的低迷。但是日本对于经济衰退显示了很强的承受和应变能力,其经济基本面仍然相当强健。这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和民间一直在不断地增加研究与开发投资,始终重视科技创新,使日本保持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技术,保证了其在经济调整方面比其它缺乏创新能力的国家具有更从容的余地,因此,日本经济增长潜力不可轻视。

       东南亚的许多国家虽然经济一度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其不重视技术创新,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过分依赖外来技术,因此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经济受到严重冲击,造成很大损失。应该看到,我国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所走过的路子与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东南亚国家有些相似,这场危机对于中国如何选择新的发展模式具有警示意义。

       (二)科技人才资本存量与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创新力概念不仅是对科技经济状态的一种反映,而且尤其是对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一种科技经济关系整体结构所发生变化的描述,这种变化突显了以人为本的新兴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新经济环境中,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发展战略模式选择,客观上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人才资本存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保持高度的创新力,而且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多次顺利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质量,是与其坚持依靠充实的人才资本存量作为支撑密切相关的。知识经济之所以能够首先在美国崭露头角,最关

       键的也正是在于其拥有足够的人才资本来推动和保证知识经济的发展。

       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来说,当前的发展战略选择会受制于现时的境况,但未来的发展战略选择则取决于今天的准备。伴随着新经济浪潮的冲击,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朝阳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发展。面对国际知识经济的发展大潮,顺势而上,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推进人才资本的快速积累,提高人才资本利用效益,从而加快提升整体经济要素资源禀赋结构的升级,实施对中国早日进入知识经济最为有利的人才战略,构造新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八、加快培育科技创新的生长点

       (一)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创新

       有关资料表明,国外的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很高的创新密度,因此,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是构建科技创新生力军,培育创新快速生长点的有效办法。有关资料显示,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科技发展项目的70%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的人均发明是大型跨国公司的2.5倍。但在我国家,除了部分高科技成长型公司之外,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还是以半机械化为主,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低下,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存在很大差距,在整个产业层面上影响了我国创新力的快速生长。因此,政府要注重引导企业处理好经济与科技的关系。有时候,技术尤其是基础技术,并不能立即变成市场价值,变成受欢迎的产品,但企业并不能因此轻视基础研究。但凡成功的企业,奉行的都是企业与科学家紧密结合之道,关注市场,因势利导。只有在技术研究领先一步的情况下,企业才能抢占市场先机,在最短的时间内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二)合理布局科技产业

       我国要加快发展,就必须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协调发展的合理布局和安排。中国拥有相当数量的传统产业,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讲,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的,同时传统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嫁接高新技术产业,或者用高新技术成果来改造传统产业,这两者是息息相关的。我国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充自己的知识产权,搞自己的产业化,就必须有一个好的产业基础和工业基础,否则高新技术产业就很难发展起来。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要在科技产业布局中稳定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对传统产业进行逐步调整,同时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做到以传统产业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九、创建学习型组织

       (一)知识是创新的前提

       知识素质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智力因素。创新者是永远的学习者。成功的科技人才除了运用好自己的知识素质外,还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今天的教育培训是潜在的明天的创造力,要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学习动力,是保持创新后劲的重要因素。创新与学习这两者是永远联系在一起的。当前,我国科技人才的群体中,个体学习的时候多,团体学习的时候少,这样不利于学术思想的交流,不利于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因此,科技人才群体的组织管理创新是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科技人才培训国际化

       我国加入WTO后,面对的竞争已在更高层次上融入国际化,因此人才培训工作应具有全球战略眼光,要走国际化培训的路子,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培训中心和先进设备,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可以每年从大学生中选出尖子,进行专项的精英培训计划,打造一支优秀人才队伍。(袁兆亿,《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22年)。

第五篇: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近两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汉源”目标,坚持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以高新技术助推产业提质增效,难中求进,跨越赶超,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为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加快创新步伐,本文试图在总结已收获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科技创新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已收获初步成果。

       一是引进优质科教资源,搭建产学研联盟,助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迈出大步伐,县校(院)合作深入推进并取得实效。已合作开展科研、科技示范、培训项目十余个,各项目进展顺利、效果明显,其中的一些项目,由于有了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将彻底解决单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

       2022年12月,县委、政府与四川农科院签订县院合作协议书,展开全面合作,今年启动实施汉源梨果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水稻新品种产量潜力鉴定基地建设,有机优质功能性高档大米生产技术产业化示范,甜樱桃早结、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示范,花椒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科技示范项目五个,投资规模达185万元。

       2022年6月,县委、政府与雅安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在此基础上,县委组织部、县教育局、县卫生局、。

       高山的有机蔬菜基地1000亩,获得中国“有机产品转换认证”。

       当前,县委、政府正在制订《汉源县农村技术能人服务特色产业实施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在全县范围选取100名“土专家”、“田秀才”服务全县特别是下半县的农业特色产业。方案的实施,将进一步发挥农村技术能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全县特别是下半县产业规模,推动产业总体布局平衡。

       三是以科技创新项目为抓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围绕汉源特色产业,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等,县内企事业单位积极向省、市科技部门和科协系统争取项目支持,2022年共组织完成科研项目申报19个,获批12个,获得各类支持资金131万元;全年科研课题成果达到11项,其中有3项获得了市科技进步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申请并获批专利32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较2022年增长了113%;完成汉源县首例技术交易网上登记。

       二、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我县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全县转方式调结构对科技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产业规模较小,发展还不平衡,特色和聚集效应不够突出。县内河谷坝区沿108线及西北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好,基本达到了应种尽种,而受地理气候的制约,东南部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有个别高山乡镇基本上就没有特色产业,农民还停留在种玉米、洋玉、红薯等传统作物上,只能维持生计。就是在发展较好的地方,由于种植效益的差异,各产业往往此消彼涨,呈不稳定状态,甚至出现了产业之间争土地的情况(如大樱桃产业和花椒产业争地的情况就比较突出)。

       二是产品品质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我县水果生产进入了四川省二十强县,但以种植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金花梨为主的梨产业,由于在大面积栽培中,未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实施,果品品质下降严重,连汉源人都甚少消费,售价从当年每公斤3—4元一路跌到当前的1—1.5元,收益不理想,品质急待提升。

       三是产业品牌急需培育。当前,我县虽有叫得响的农业产业,却没有几个叫得响的品牌,市场竞争力弱。各特色产业生产和销售分散性比较大,价格往往操控在收购商手中,农户很难获取品牌效益,这从根本上限制了产业的生命力和产品的竞争力。

       四是龙头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较弱。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是联接农户和市场的纽带,肩负着科技创新、开拓市场、带动农户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重任。目前,除个别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经济实力弱,赢利能力差,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上投入严重不足,甚至没有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不具备核心竟争力,对产业的发展带动能力不强。

       五是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创新机制还不健全。本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和在落实国家、省、市鼓励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方面措施还不到位,特别是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整合科技资源、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方面仍待继续深化。

       三、几点对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扩大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广泛利用优质科教资源,深化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我县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基础已初步形成,还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长效合作机制,推动龙头企业与优质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深化产学研联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向企业流动,带动企业掌控行业高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着重挖掘、认定和培育本地优良品种资源,引进优良新品种,研发新技术,为我县“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提供依据,还需要根据市场前景的科学评估,帮助中、高海拔区域找准产业发展路子,助推我县产业均衡发展。

       二是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在县校(院)合作的基础上,按市委、市政府要求,按1:0.5比例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当前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为200万元,我县应按50—100万元设立,以对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强、有望形成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进行先期培育,对企业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和技术交易平台进行扶持;

       应设立专利实施资助资金,用于企业专利申请的资助,以及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进行扶持,资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在我县实施转化,促进我县自主创新成果产权化、商品化及产业化。

       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创建、培育和维护自主品牌。首先是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以夯实品牌建设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