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参照(共5篇)

第一篇: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参照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参照

       参照总局提供的纳税评估指标,本着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的原则,省局确定了11个纳税评估指标,并针对这些指标提供了申报差异综合评分法,对纳税人进行综合评分,分值作为筛选评估对象的参考数据,综合其他因素,确定纳税评估对象。

       一、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对象的筛选确定

       筛选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对象,要依据税收宏观分析、行业利润率、行业贡献率和行业税负等数据,结合企业所得税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和税收管理员掌握的纳税人实际情况,参照纳税人所属行业、经济类型、经营规模、经营期、信用等级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审核对比分析。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对象除按申报差异综合评分法确定的应进行评估的纳税人外,应对以下纳税人重点予以关注:

       1、连续三年以上亏损的纳税人;

       2、房地产等重点行业;

       3、享受减税、免税且经营规模较大的纳税人;

       4、减免税期满后利润额与减免期相比变化异常的纳税人;

       5、有审核审批和后续管理事项的纳税人;

       6、存在关联交易的纳税人;

       7、省、市级所得税重点税源纳税人;

       8、其他需作为重点评估对象的纳税人。

       二、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依托征管信息系统,以从《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中提取的数据为基础,省局初步设置了11个指标,为纳税评估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各市局可结合工作实际予以细化和完善。

       1、销售(营业)收入比值(11分)

       计算公式:销售(营业)收入比值= [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基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指标分析:分析纳税人销售(营业)收入的变化情况。与同行业预警值进行比较,若高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若低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隐瞒收入;

       2、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3、市场因素;

       4、政策因素等等。

       2、销售(营业)成本率(13分)

       计算公式:销售(营业)成本率= [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指标分析:分析纳税人销售(营业)成本占销售(营业)收入的比例。与同行业预警值进行比较,若低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若高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隐瞒收入;

       3、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4、市场因素;

       5、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

       6、会计核算方法的调整;

       7、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调整正确性;

       8、政策因素等等。

       3、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9分)

       计算公式: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率= [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基期销售(营业)成本率= [基期销售(营业)成本/基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率/基期销售(营业)成本率]×100% 指标分析:分析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基期销售(营业)成本率的变动情况。评估期与基期的销售(营业)成本率应基本持平,如该指标小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大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隐瞒收入;

       3、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4、市场因素;

       5、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

       6、会计核算方法的调整;

       7、税法与会计的差

       异调整正确性;

       8、政策因素等等。

       4、期间费用收入比值(13分)计算公式:期间费用收入比值=[评估期期间费用/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指标分析:分析评估期的期间费用占销售(营业)收入的比例。与同行业预警值比较,如该指标小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大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隐瞒收入;

       2、虚列管理费用;

       3、虚列财务费用;

       4、虚列营业费用等等。

       5、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9分)

       计算公式:评估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评估期期间费用/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基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基期期间费用/基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评估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基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 ×100% 指标分析:分析评估期与基期的期间费用占销售(营业)收入的比例变动情况,以测算期间费用的增减变化。评估期与基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应基本持平,如该指标小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大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隐瞒收入;

       2、虚列管理费用;

       3、虚列财务费用;

       4、虚列营业费用等等。

       6、利润率(8分)

       计算公式:评估期利润率=评估期利润总额/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指标分析:分析测算企业利润总额占销售收入比例,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该指标如大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小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虚增费用;

       3、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4、隐瞒收入;

       5、政策因素;

       6、市场因素等等。

       7、利润率差值(7分)

       计算公式:评估期利润率=评估期利润总额/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基期利润率=基期利润总额/基期销售(营业)收入 利润率差值=评估期利润率-基期利润率 指标分析:分析测算企业利润总额占销售收入比例的变化情况,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变化情况。该指标如大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小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虚增费用;

       3、隐瞒收入;

       4、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等等。

       8、所得税贡献率(12分)计算公式:所得税贡献率=[评估期应纳所得税额/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指标分析:分析应纳所得税额占收入比例情况。该指标与同行业比较,若高于预警值的,暂视为正常,若低于预警值的,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虚增费用;

       3、隐瞒收入;

       4、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5、市场因素;

       6、政策因素;

       7、税法与会计差异调整的正确性等等。

       9、所得税贡献率比值(8分)

       计算公式:评估期所得税贡献率=[评估期应纳所得税额/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基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应纳所得税额/基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所得税贡献率比值=(评估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100% 指标分析:分析评估期与基期的应纳所得税额占收入总额比例的变动情况。评估期与基期的所得税贡献率应基本持平,如该指标大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小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虚增费用;

       3、隐瞒收入;

       4、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5、市场因素;

       6、政策因素;

       7、税法与会计差异调整的正确性等等。

       10、所得税负担率(5分)

       计算公式:所得税负担率=(评估期应纳所得税额/评估期利润总额)×100%

       指标分析:分析测算企业所得税税负,与同行业水平相比较,若高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若低于预警值的,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政策因素;

       2、税法与会计差异调整的正确性;

       3、弥补亏损等等。评估企业如为亏损企业,该指标等于零。

       11、所得税负担率比值(5分)计算公式:

       评估期所得税负担率=(评估期应纳所得税额/评估期利润总额)×100% 基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应纳所得税额/基期利润总额)×100%

       所得税负担率比值=(评估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100%

       指标分析:分析测算企业所得税税负的变化情况,如该指标大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小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政策因素;

       2、税法与会计差异调整的正确性。

       三、纳税评估指标综合评分方法 纳税人申报差异综合评分法,是对纳税人遵从税法的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此方法是以行业预警值为参照对象,利用纳税人申报资料计算出企业所得税指标体系,并与预警值进行对照,偏差程度越大得分就越高,对分数值达到一定程度的纳税人进入审核分析环节。具体评分步骤包括:

       1、按照所列的指标数据,从《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中,提取需要测算的数据。

       2、纳税人申报差异综合评分采用百分制,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分值分配,具体分值如下(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主观经验进行调整): 销售(营业)收入比值 11 销售(营业)成本率 13 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 9 期间费用收入比值 13 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 9 利润率 8 利润率差值 7 所得税贡献率 12 所得税贡献率比值 8 所得税负担率 5 所得税负担率比值 5

       3、计算各企业总分值。

       先按照指标体系计算出某纳税人每项指标的数值,然后根据计算的数值与预警值的偏离程度来确定该项指标的得分,再将各指标分值汇总,即为该纳税人总得分。具体方法为(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主观经验进行调整): 纳税人某指标数值-该指标预警值

       偏离程度计算公式为:偏离程度=------该指标预警值(绝对值)偏离预警值程度为±5%(含),得该项指标总分的10%; 偏离预警值程度为±5%-10%(含),得该项指标总分的20%; 偏离预警值程度为±10%-20%(含),得该项指标总分的40%; 偏离预警值程度为±20%-30%(含),得该项指标总分的60%; 偏离预警值程度为±30%-40%(含),得该项指标总分的80%;

       偏离预警值程度为±40%-50%(含)及以上的,得该项指标总分的100%。

       在上述的11项指标中,销售(营业)成本率、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期间费用收入比值、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4项指标应测算正偏差;其余7项指标应测算负偏差。(注:减免税企业、农产品收购企业、废旧物资行业的销售(营业)收入比值、销售(营业)成本率、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期间费用收入比值、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5项指标应测算正、负

       双向偏差。)

       4、根据纳税评估的异常指标和分值,确定需进入审核分析环节的纳税评估对象。可对总分值进行如下划分:总分值为0-50分的企业,基本无问题;总分值为50-70分的企业,需一般评估;总分值为70-100分的企业,需重点评估;评估人员可按指标说明中的分析目的确定的分析方向,进行审核分析和核查取证。

       四、审核分析的主要内容

       1、经营额变化幅度分析;

       2、经营额与应纳税额变化幅度的分析;

       3、成本费用利润率变化分析;

       4、负债率变化分析;

       5、销售成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增减变化的分析;

       6、其他指标(开办费、工资费用、广告费、宣传费、业务招待费、捐赠款、职工人数等)

第二篇:供电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供电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供电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根据《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结合供电企业行业特点,制定本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条

       供电企业纳税评估原则上按开展。企业汇算清缴结束后,主管国税机关应按照工作安排对供电企业开展评估,并根据企业财务核算方式和内容选择确定评估指标。第三条

       供电企业纳税评估的环节、程序和评估处理按照《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执行。第四条

       纳税评估资料的收集

       (一)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经营业务范围、财务核算形式、纳税方式、所属全资企业、分支机构情况,被投资企业和持股比例情况及对内一套机构对外两块牌子等。

       (二)生产经营信息

       企业销售电力以及其他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及金额等情况;

       企业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待处理资产等增减变动情况以及固定资产卡片登记情况。

       (三)财务管理信息 企业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及会计处理办法等情况,资金流动情况包括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比率、资本结构、周转比率等。

       (四)关联方交易信息

       资金融通利率,产品购销价格、提供劳务价格、转让财产价格以及交易的方式、数量、金额等情况。

       (五)历史数据信息

       包括近几年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其他业务净利润增长情况,实现税款增减情况,税负率、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变动情况,企业历年对外长期投资变化情况等。

       (六)收入方面信息

       1.主营业务收入的构成及增长情况;

       2.企业接受捐赠供电设施入账及纳税申报情况; 3.投资收益情况;

       4.对本单位职工及多经企业售电收入计价情况;

       5.随电费收取价外收费项目的上交或使用情况及有关部门管理情况;

       6.向用户收取的电费保证金、电表保证金、临时接电费、负荷控制管理费、开户费、增容费等纳税申报情况;

       7.电费违约金、罚款及代维收入确认情况;

       8.其他业务收入的构成及确认,包括供电材料、器具等销售收入的确认情况。

       (七)成本费用方面信息

       1.企业大修理项目的分类和发生额,使用材料的分类、数量及计价情况; 2.企业在职人员名单及在岗情况,临时工、农电工工资列支情况; 3.企业清产核资资料,资产评估报告;

       4.技术开发费相关资料,运输、代维护等费用列支情况; 5.住房公积金提取及上交情况;

       6.劳动保护费、取暖费、降温费、通讯费等人均发放及报销情况;在工资科目之外发放奖金、误餐费、伙食补贴以及其他津贴、补贴等,在成本、费用中列支及纳税调整情况; 7.长期借款利息支出资本化与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增减同步变化情况; 8.资产计价办法调整情况,固定资产原值与折旧增减变化情况。

       (八)纳税申报信息

       1.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2.增值税、营业税等纳税申报表;

       3.企业所得税与增值税、营业税收入申报的差异情况; 4.以前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结论; 5.会计报表及财务分析报告; 6.汇总纳税反馈情况; 7.涉税审批、备案资料; 8.其他涉税资料。

       (九)其他方面信息 1.营业外收支情况;

       2.收回己税前扣除坏帐入账情况; 3.上级拨入运行维护费支出情况;

       4.在建工程运行情况,农网改造还贷资金提取、上交和使用情况; 5.内、外往来账项发生额及结余情况;

       6.企业接受财务检查、物价检查以及审计等结论。第五条

       纳税评估特性指标体系

       (一)利润变动率

       1.主营业务毛利率变动率

       主营业务毛利率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毛利率-基期主营业务毛利率)÷基期主营业务毛利率×100%;

       主营业务毛利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 2.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3.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

       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4.利润总额变动率

       利润总额变动率=(本期利润总额-基期利润总额)÷基期利润总额×100%。

       提示:通过对上述4项指标的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瞒报利润等疑点。

       (二)营业收入变动率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2.免税收入变动率

       免税收入变动率=(本期免税收入-基期免税收入)÷基期免税收入×100%; 3.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变动率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提示:通过上述3项指标的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在购售电价较稳定的情况下,少报应税收入,多报免税收入以及职工福利用电、关联方售电不计或少计收入等疑点。

       (三)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提示:通过该指标的分析,发现企业在上网电价较稳定的情况下,是否存在虚列或多列主营业成本等疑点。

       (四)费用变动率

       费用变动率=〔本期费用-基期费用〕÷基期费用×100%。

       提示:通过费用(应分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进行分析,市级供电企业将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合并为“生产费用”)变动率指标的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多列期间费用、资本性支出计入费用、向关联方单位支付超过非正常交易价格的费用等疑点。

       (五)折旧率变动率 1.折旧率

       折旧率=本期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00% 2.折旧率变动率

       折旧率变动率=[本期折旧率-基期折旧率]÷基期折旧率×100%。

       提示:通过固定资产折旧率变动率(可分为房屋及建筑物、机器机械等生产设备、其他生产工具等3类)的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擅自改变折旧办法,超标准扣除固定资产折旧的疑点。

       (六)往来账款变动率 1.应付款变动率

       应付款变动率=年末应付款总额÷年初应付款总额×100% 提示:通过应付款变动率(包括应付账款变动率、其他应付款变动率、内部往来贷方变动率等)的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把应付款中的上级拔入款、随电价收费、向用户收费等专项资金以及无法支付的款项直接转入资本公积,不按规定申报纳税的情况。2.应收款变动率

       应收款变动率=(本期应收款余额-上期应收款余额)÷上期应收款余额×100% 提示:通过对应收款变动率(包括应收账款变动率、其他应收款变动率、内部往来借方变动率等)的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未及时结转收入,转移收入或藏匿收入等疑点。3.长期借款余额变动率 长期借款余额变动率=(本期长期借款余额-上期长期借款余额)÷上期长期借款余额×100% 提示:通过长期借款余额变动率的分析,发现企业资本结构、利息支出资本化与财务费用之间的变化是否异常。

       (七)资本公积余额变动率 资本公积余额变动率=(本期资本公积余额-上期资本公积余额)÷上期资本公积余额×100% 提示:通过对资本公积余额变动率变动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将“其他应付款”、“其他应交款”账户中的应税收入以及接受的捐赠等,直接转入资本公积,未申报纳税等疑点。

       (八)投资收益变动率

       投资收益变动率=(本期投资收益-上期投资收益)÷上期投资收益×100% 提示:通过投资收益变动率分析,发现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是否存在减少收入、代支费用和转移利润等影响纳税或规避税收的疑点。

       (九)税负变动率 1.宏观税负率

       宏观税负率=应纳所得税额÷销售收入×100% 2.名义税负率 名义税负率=应纳所得税额(含减免税额)÷应纳税所得额×100% 3.实际税负率

       实际税负率=应纳所得税额(剔除减免税额)÷应纳税所得额×100% 4.税负差异系数

       税负差异系数=名义税负率-实际税负率

       5.税负变动率 [本期税负率(名义、实际)-基期税负率(名义、实际)]÷基期税负率(名义、实际)×100%。

       提示:通过上述5项指标的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通过少报(瞒报)收入、多扣除成本费用、未按规定纳税调整等手段,达到少缴或不缴税款目的等疑点。第六条

       供电企业纳税评估通用指标分析参照安徽省国家税务局《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实施办法(试行)》的具体规定处理。第七条

       纳税评估特性指标分析

       (一)按照购电量、售电量变动率分析企业销售收入的结转情况 1.购电量变动率=(本期购电量-基期购电量)÷基期购电量×100%;

       提示:通过购电量变动率的分析,与售电量、主营业务收入存在正比关系。2.售电量变动率=(本期售电量-基期售电量)÷基期售电量×100%;

       提示:通过购电量、售电量(城网、农网)变动率的分析,在线损率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反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免税收入变动是否异常。

       (二)按照售电率、线损率和售电均价分析企业销售收入的结转情况 1.售电率变动率

       售电率变动率(城网、农网)=(本期售电率-基期售电率)÷基期售电率×100% 售电率=售电量÷购电量×100% 2.线损率变动率

       线损率变动率(城网、农网)=(本期线损率-基期线损率)÷基期线损率×100% 线损率=线损÷(线损+售电量)×100% 3.单位售电均价

       单位售电均价=售电收入÷售电量 提示:通过从供电企业客服中心等单位取得的数据资料对上述3项指标分析,发现企业是否随购电量的增加、售电量的增长及时结转销售收入,以及可能存在利用线损、售电均价少报或瞒报销售收入的情况。

       (三)按照购售电量差异变动率分析企业销售收入的结转情况

       购售电量差异变动率=(当期购售电量差异率-上年购售电差异率)÷上年购售电差异率×100% 购售电量差异率=(购电量-售电量)÷售电量×100% 提示:通过购售电量差异变动率的分析,在购售电价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发现企业是否存在调整用户类型,少报应税收入,多报免税收入以及职工福利用电、关联方售电不计或少计收入等情况。

       (四)根据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变动率分析企业销售收入的结转情况

       1.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变动率=(当年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上年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上年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100% 2.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比率=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企业收入总额(含免税收入)×100% 3.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比率变动率 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比率变动率=(本期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比率-基期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比率)÷基期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比率×100% 提示:通过上述3项指标分析,发现企业在收取电价时是否存在扩大农村电网维护费征收范围、征收标准,以及将应税收入划入农村电网维护费的情况。

       (五)通过售电单位成本分析供电企业成本结转情况 售电单位成本=售电成本÷售电量

       提示:通过售电单位成本计算,分析可能存在成本与收入结转不匹配,多结转成本等情况。第八条

       供电企业纳税评估,应侧重于下列问题:

       (一)收入确认方面

       1.通过基础资料分析供电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申报情况

       提示:通过电费台帐、用户档案、供电所记录以及电费收缴、电量统计、用电检查、报装增容、用电监察、用电调查、生产计划与统计等资料与财务账簿核实,分析企业供电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2.通过其他应付款项分析供电企业为用户工程补助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财务报表或账簿“其他应付款/其他往来款/工程定额补助”、“一户一表定额补助科目”与“预提费用”、“在建工程”等科目的对应关系,分析企业转入定额补助收入、工时定额补助、工时补助费等扣除差旅费、营业税后,是否并入当期应税所得申报纳税。3.通过专项应付款项分析供电企业为用户装表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财务报表或账簿“专项应付款/一户一表专项资金、分时表资金”,与“银行存款”等科目对应关系,分析企业一户一表用电客户收入和安装的分时表收入以及临时用电客户收入,在申报缴纳增值税时,是否按规定并入总收入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4.通过专项应付款项分析供电企业为用户代建工程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财务报表或账簿“专项应付款/用户代办工程”,与“银行存款”科目的对应关系,分析供电企业代建工程收入扣除相应的支出后,是否按规定申报纳税。5.通过其他应付款项分析供电企业对外劳务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其他应付款/其他往来款/外协定额补助”科目,分析供电企业对外提供的劳务收入,扣除营业税、材料费等支出后,是否按规定申报纳税。

       6.通过其他应付款项分析供电企业随同电价收费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财务报表或账簿“其他应付款”等 科目,分析供电企业随同电价收取的贴费、电力建设基金、城市公用附加以及农网还贷资金等是否按规定上交,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和无法支付款项以及到期不需要归还的款项是否按规定申报纳税。7.通过其他应收款项分析供电企业取得的其他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财务报表或账簿“其他应收款”、“营业外收入”等科目,分析企业价外收费、向用户收取的“代收有关配套资金”、“校验电表收入”以及收到的保险公司赔款、处置资产等收入是否按规定申报纳税。

       8.通过财务报表及有关账户分析供电企业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农网还贷资金提取使用情况 提示:通过财务报表及有关会计科目,分析供电企业农村电网维护费收入、农网还贷资金的提取是否符合规定的范围、标准及用途,在财务上是否单独核算,对超标准收取以及未单独核算的,是否并入当期收入申报纳税。

       9.通过用电检查统计资料分析供电企业处罚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企业用电检查、用电监察情况及统计资料分析供电企业对用户加收的违约金、滞纳金、罚款,违章、违约用电追缴加收的电费和其他费用收入以及对窃电追缴的电费及罚款是否按规定计入收入并申报纳税。

       10.通过企业内外往来、资本公积等账户资料分析供电企业接受捐赠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提示:通过企业在不同科目对接受捐赠的核算,分析企业接受捐赠收入申报纳税情况。

       (二)税前扣除方面 1.通过固定资产计价方式分析供电企业资本化情况

       提示:通过固定资产计价的办法,分析供电企业是否随意改变固定资产计价方式,将资本性支出列入修理费用,直接在当期税前扣除;大修理费用未按规定资本化或记入长期待摊费用。2.通过应付款项或合同分析供电企业关联方交易规避税收情况 提示:通过供电企业履行合同或协议向关联方支付费用的标准,分析关联方业务交易是否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支付物业管理费、手续费、劳务费、租赁费等费用和货款,或代付保险费、修理费、工资性支出等款项,特别是租后回租、售后回租、售后回购等业务的交易情况。

       3.通过差旅费分析供电企业各种津贴、补贴等工资性支出发放情况

       提示:通过“差旅费”等科目,分析供电企业是否将误餐补助、交通补贴、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支出,在“差旅费”等科目中列支,直接在成本费用中税前扣除,未按规定并入工资总额申报纳税。

       4.通过保险费用分析供电企业个人商业保险支出情况

       提示:通过“管理费用”、“工资”等科目,分析供电企业是否将个人商业保险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税前扣除。

       5.通过成本、费用分析供电企业农村电网维护费支出情况

       提示:通过成本及有关费用科目,分析供电企业是否在成本费用科目中列支属于“农村电网维护费”范围的费用,如农电工工资、低压农网维护支出等情况。6.根据工效挂钩方案分析工资扣除情况

       提示:结合企业工效挂钩方案,按“两个低于”、上级拨入包干和实际发放原则,超支部分、结余部分及改变用途部分是否进行纳税调整。

       供电企业支付给未被接收人员的各种费用(包括分流人员的一次性补偿金),是否按规定未在所得税前扣除。

       (三)纳税申报方面 1.分析企业利润申报情况

       提示:将企业申报表中“纳税调整前所得”与利润表中“利润总额”进行比对,分析企业申报的利润总额与纳税调整前所得的一致性。2.分析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申报情况

       提示:将供电企业申报的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与增值税、营业税申报的应税收入进行比对,分析企业应税收入申报的完整性。3.分析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情况 提示:将企业申报的技术开发费及加计扣除数据与报表中技术开发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企业申报技术开发费及加计扣除的合理性。4.分析坏账准备金扣除情况

       提示:将企业申报扣除的坏账准备金,按税收规定的标准进行比对,分析企业坏账准备金扣除计算的准确性。

       5.分析企业投资收益的申报情况

       提示:将供电企业的关联方交易业务、投资业务、农网还贷业务、融资业务进行比对,分析企业纳税申报的投资收益的真实性。第九条

       纳税评估的方法

       根据行业税收管理特点,各地国税机关对供电企业开展纳税评估根据本地情况采取谈检结合、评查结合等有针对性的评估办法外,还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内外结合,注重外部信息在评估中的运用。国税机关根据已掌握的供电企业行业经营信息和从工商、物价、审计、财政部驻皖专员办事处等部门以及房地产、新增用电户等取得的管理信息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及报送的纳税申报数据、财务报表等户管资料进行比对,寻找疑点,发现问题。

       (二)上下结合,发挥分级评估在征管中的作用。针对供电企业行业财务核算的特点和会计处理的独特性以及销售产品的特殊性,可采取上下联动式的评估,有利于发现个性疑点,确认共性问题,提高纳税评估的效果。

       (三)账实结合,重视历史数据在评估中的运用。根据供电企业报送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处理办法,分析企业之间财务指标和申报数据的变动情况,再将其与企业计划执行情况或实际生产经营情况核对,发现企业申报中存在的问题和疑点。

       (四)账表结合,发挥户管资料在评估中的作用。把供电企业报送的纳税申报表数据与会计核算资料逐项进行比对,查找数据差异类型,分析差异产生原因,发现企业纳税申报存在的问题和疑点。

       (五)两税互评,防止共性问题在评估中的遗漏。供电企业既是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又是增值税纳税人,主管国税机关开展评估时,可把对“两税”的评估同时进行或将增值税评估出的问题作为企业所得税评估的疑点,减少评估的盲目性,提高评估的效率。第十条

       本指标体系由安徽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第十一条

       本指标体系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金融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金融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各市国家税务局:

       为加强金融企业所得税管理,省局制定了《金融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十二月十七日

       金融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金融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提高纳税评估质量,根据《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结合金融企业的行业特点,制定本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条 本评估指标体系所述金融企业的范围包括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

       评估指标重点介绍金融企业特性指标的分析与运用,并将特性指标分为财务特性指标、申报特性指标和税收特性指标。通用指标的分析与运用参照安徽省国家税务局《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实施办法(试行)》的具体规定处理。

       金融企业纳税评估的环节、程序和评估处理按照《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金融企业的纳税评估原则上按开展。企业汇算清缴结束后,主管国税机关按照工作安排对金融企业开展评估,并根据企业经营业务范围、财务核算形式和纳税申报内容选择确定评估指标。

第四篇:工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文件

       皖国税发„2022‟168号

       关于印发《工业企业所得税纳税 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

       各市国家税务局:

       为规范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加强工业企业所得税管理,现将省局制定的•工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书面上报省局(所得税管理处)。

       二○○七年十月二十六日

       工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工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提高纳税评估质量,根据•关于印发†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皖国税发„2022‟172号)和•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实施办法(试行)‡‣(皖国税发„2022‟41)的规定,结合工业企业的行业特点,制定本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条 本评估指标体系所述“工业企业”,是从事工业性生产的经济组织。该组织具有固定或相对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设备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员,利用科学技术、合适的设备,将采购的原材料加工,使其改变形状或性能,为社会提供需要的产品,同时获得利润。

       第三条 工业企业纳税评估原则上按开展。企业汇算清缴结束后,主管国税机关应按照工作安排对工业企业开展所得税评估,并根据企业财务核算方式、生产经营特点选择确定评估指标。

       第四条

       工业企业纳税评估的环节、程序和评估处理按照•关于印发†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22‟172号)的规定执行。

       38.投资收益情况。

       第十条 成本费用信息资料收集

       1.长期借款利息支出资本化与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增减同步变化情况;

       2.资产计价办法调整情况,固定资产原值与折旧增减变化情况;

       3.大修理项目的分类和发生额,使用材料的分类、数量及计价情况;

       4.产品生产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制造费用明细表、营业费用明细表、管理费用明细表、财务费用明细表;

       5.企业在职人员名单及在岗情况,临时工工资列支情况; 6.企业资产评估报告; 7.技术开发费相关资料。

       第十一条 纳税申报信息资料收集

       1.企业所得税年(季)度纳税申报表及附表资料; 2.增值税、营业税等纳税申报表;

       3.企业所得税与增值税、营业税收入申报的差异情况; 4.以前纳税评估、税务检查处理情况; 5.涉税审批、备案资料; 6.会计报表及财务分析报告;

       7.企业接受财务检查、物价检查以及审计等结论; 8.其他涉税资料。

       第十二条 关联方交易信息资料收集

       企业股本结构,产品购销、资金融通、提供劳务、转让财产、提供使用权或其他业务交易的方式、价格、数量、金额等情况。

       第十三条 历史数据信息资料收集

       近几年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其他业务净利润增长情况,实现税款增减情况,税负率、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变动情况,企业历年对外投资或接受投资变化情况。

       第三章 纳税评估方法

       第十四条 主管国税机关可根据所辖税源和纳税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估分析方法,包括:

       1.对收集的纳税评估资料进行案头的初步审核比对,以确定进一步评估分析的方向和重点;

       2.通过各项指标与相关数据的测算,设置相应的预警值,将纳税人的申报数据与预警值相比较;

       3.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财务会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与同行业相关数据或类似行业同期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

       4.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历史同期相关数据进行纵向比较;

       5.根据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和钩稽关系,参照相关预警值进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7实、准确和具有可比性。

       第十九条 纳税评估峰值的计算方法

       1.额度扣除指标。不设置预警值。对于计算出的多列支税前扣除额,应全额计算补缴企业所得税。

       2.变动率分析指标。如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预警值计算方法是将同行业评估期各个体数据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并将平均值减标准差设置为预警值下限。

       3.比率分析指标。比率分析指标预警值计算方法是将同行业评估期各个体数据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并将平均值加标准差和平均值减标准差分别设置为预警值上限和预警值下限。

       4.配比分析指标。一般将预警值上限设置为(1 α),预警值下限设置为(1-α),α为可调整变量。

       第五章 一般指标分析

       第二十条 工业企业纳税评估通用指标分析,参照•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具体规定处理。

       第二十一条 工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主要指标和分析方法,参照•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实施办法(试行)‡‣(皖国税发„2022‟41)的具体规定处理。

       第六章 特定指标分析

       第二十二条

       工业企业特定指标分析包括企业内控制度分析、会计制度分析、收入指标分析和成本费用分析等方面内容。

       第一节 内控制度分析

       第二十三条 内控制度分析侧重于定性分析,目的在于确定财务会计信息和涉税信息的可信赖程度,确定评估重点领域和范围。

       第二十四条 采购及支付环节内控制度分析

       1.采购业务是否由独立的采购部门负责,是否根据存储或其他授权部门填制的请购单,并经适当授权人批准后进行采购;

       2.验收部门是否检查货物的数量和质量,并填写验收报告;验收报告是否直接报送会计部门;

       3.购货短收、损坏或退回是否通知会计部门,并由会计部门按规定履行有关手续;

       4.收到的货物与劳务,是否与材料入库单进行核对,期末财务材料明细账是否与仓库保管账进行核对。

       第二十五条 材料领用及储存环节内控制度分析

       1.材料领用是否授权具体人经办,并有领用部门主管审批; 2.材料保管人是否审核领料单,并具以点发材料; 3.材料发出成本的核算方法是否变化,计算是否正确;

       011(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2)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100% 提示:计算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与同行业平均比率、本企业历史的比率进行比较,差异较大的,找出原因。

       2.负债比例指标

       (1)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提示: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负债水平及风险程度的重要标志。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的适宜水平是40%—60%。如果计算的比值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企业偿债能力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

       (2)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率=[长期负债/(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提示:一般情况下,长期债务不应超过营运资金。因此,长期负债/营动资金≤1。

       第三十一条 资产管理比率指标

       1.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100%。其中,平均存货是指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年初数、存货年末数平均数之和

       2.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100%。其中,销售收入指扣除折扣和折让后的销售净额,平均应收账款是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期初、期末金额的平均数之和。

       提示:该指标反映内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次数。通过与同行业平均数值、本企业历史的数值和实际预算控制数进行比较,差异较大,查明原因。

       第三十二条 盈利能力比例指标

       1.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资产平均总额)×100%。其中,资产平均总额=(年初资产+年末资产)/2 2.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其中,平均净资产=(年初净资产+年末净资产)/2 提示:指标反映企业净资产的获利能力,通过与同行业平均数值、本企业历史的数值进行比较,差异较大且低于预警值下限[同类(同行业或同行业同规模)本年(上年)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标准差],企业可能存在隐匿收入或多转成本、多摊提费用以及抽逃资本等问题。

       第三十三条 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指标 1.资本公积余额变动率

       资本公积余额变动率=[(本期资本公积余额-上期资本公积余额)÷上期资本公积余额]×100% 提示:通过对资本公积余额变动率变动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将应税收入及接受的捐赠等,直接转入资本公积,未进行申报纳税等疑点。

       2.减值准备余额变动率

       减值准备余额变动率=(本期减值准备余额-上期减值准备-1415通过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指标,评估产品实际产量和销售额,进而评估出纳税人是否存在有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可以根据产品配方中的定额直接确定,既可以是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也可以是单位产品耗用辅助材料和包装物定额等。分析应用时要灵活运用,关联分析,及时查找企业可能存在的线索和问题。

       第三十七条 能耗测算评估指标 1.计算方法

       评估期销售收入测算数=评估期产品销售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其中:

       评估期产品销售数量=评估期期初库存产品数量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期末库存数量;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生产能耗量/评估期单位产品能耗定额。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2.评估方法

       根据生产耗用的电力、水、煤、气等能量耗用定额指标,测算产品产量,进而测算其销售额和应纳税额,与同行业数据、企业历史数据和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查找纳税疑点和线索。

       第三十八条 工时(工资)耗用评估指标 1.计算方法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 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其中: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生产人员工时总量(工资总额)或某一主要生产环节工时总量(工资总额)/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2.分析方法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基本稳定,工资或工时记录完整、核算规范的工业企业。通过生产耗用的工时或者工资测算产品产量,进而测算其销售额和应纳税额,并与同行业数据、企业历史数据和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查找纳税疑点和线索。

       第三十九条 设备生产能力评估指标 1.计算方法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 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其中: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若干设备的日产量或时产量×评估期正常工作日或工作时。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2.分析方法

       819计算的指标高于预警值[同类(同行业或同行业同规模)本年(上年)平均值+标准差]时,可能存在少计收入或虚列工资问题。

       第四十四条 单位产品耗电量指标 1.计算方法

       单位产品耗电量=本期耗电总量/(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单价)

       2.分析方法

       计算的指标高于预警值[同类(同行业或同行业同规模)本年(上年)平均值+标准差]时,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第四十五条 单位产品耗煤量指标 1.计算方法

       单位产品耗煤量=本期主营业务成本中燃煤成本/(本年内主营业务收入/单价)

       2.分析方法

       计算的指标高于[同类(同行业或同行业同规模)本年(上年)平均值+标准差]时,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第四十六条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耗电量变动率配比值

       1.计算方法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耗电量变动率配比值=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耗电量变动率。其中: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耗电量变动率=[(本期耗电量-上期耗电量)/上期耗电量]×100%;

       耗电量=电费金额/单价。2.分析方法

       正常情况下,企业销售额变动率与耗电量变动率是处于正相关的关系。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负后者为正时,或当比值小于[上年配比值平均数-标准差]且二者都为正时,应注意核查企业生产情况与耗电情况是否同步,是否存在产成品、半成品不入库、少入库的情况,或者少计收入的情况。

       第四十七条 期间费用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配比值 1.计算方法

       期间费用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配比值=期间费用变动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其中:

       223

       第七章 重点行业评估内容

       第五十条 烟草生产行业

       1.应税收入评估。重点评估产品销售数量,通过耗用主要原料、包装物、动力的数量,用行业定耗估算产成品数量,据此测算评估期产品销售数量;对卷烟礼品和宣传支出,是否作应税收入;对收到的补贴收入是否按税法要求进行纳税调整。

       2.成本费用评估。评估期生产耗用烟叶数量,各项成本、费用指标是否正常,成本结转方法是否一致;产品成本费用与期间费用、公共成本在在产品与产成品之间划分是否准确;对广告费支出、商业保险支出是否按照要求做纳税调整,各项税前扣除限额费用纳税调整是否准确;有无利用关联企业虚列工资性支出或其他费用;视同销售有无多计成本。

       第五十一条 火力发电行业

       1.应税收入评估。重点利用企业煤电转化率、煤热转换率等指标,评估测算发电量;根据机组生产能力,以机组的理论发电量和申报售电量之间的差异为切入点,对企业售电量进行终点评估;定期采集企业发电量、厂用电量、售电量计量数,确定售电量与销售额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成本费用评估。评估重点为燃煤成本、修理费、固定资产折旧、工资等。采取定额耗用的办法,通过发电标准煤耗指标,对煤炭的成本进行评估;通过对折旧费用历史同期数据的比对,发现企业当期折旧列支是否正确,有无多提、少提折旧。

       第五十二条 煤炭采选业

       1.应税收入评估。以单位生产成本耗能、吨煤生产耗用电量等指标为切入点,评估煤炭的产量;迟记销售,自用产品未视同销售;低价销售,企业将产品低价销售给关联企业进行冲抵往来结算;煤炭副产品销售收入是否全额纳税申报。加强与煤炭市场管理部门、技监局的协作配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小煤窑明停暗采、夜间销售从而隐瞒申报收入的现象发生。

       2.成本费用评估。摸清该行业固定资产划分的特殊性,注意维简费形成的固定资产不得提取折旧;安全生产费用、塌陷费的支出范围是否合理;允许记提的各项预提费用(安全生产费用、维简费等)年末余额是否作纳税调整;无形资产摊销年限是否准确。

       第五十三条 水泥生产行业

       1.应税收入的评估。调取企业化验室•水泥陪比(调整)通知单‣中的熟料配比,利用投入产出比方法;或通过从电力部门取得的耗电数据,利用单位产品定耗方法,估算评估期的水泥产量。通过税负率查看收入是否真实;通过包装物破损率推算实际使用数,核实包装水泥数量是否真实;通过成品库上车费推算水泥销售数量,并通过现金流量,查看与收入是否匹配;通过设备-26274.各项损失的评估。食品制造企业的商品保质期限和包装都有严格规定,因管理不善或包装问题很容易造成商品破损、变质不能上市。重点评估企业商品出库的用途,是非正常损失的应做转出进项税处理,没有报税务机关审核批准的,不得在税前扣除。

       第五十六条 家电生产行业

       1.应税收入评估。通过投入产出比和能耗测算等方法,测算评估期内产品产量是否真实;结合企业银行对账单,逐笔核实企业资金来源和用途,发现异常资金流动,以此为线索,追查有无账外经营行为;企业与其关联方关联交易价格是否合理。

       2.成本费用评估。有无将购入的模具作为低值易耗品在当期费用中扣除,租赁费支出是否真实、合理,行政性罚款支出是否做纳税调整,有无将以前的费用在本年扣除,有无虚列人员工资,从关联企业借款费用支出税前扣除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第五十七条 木材加工行业

       1.应税收入评估。根据出材率测算企业的产品产量;根据企业机器设备的功率,测算企业使用的电量,与企业实际发生的电量相比较,查找销售收入可能存在的问题值;根据出材率测算企业下角料的产量,推算企业其他业务收入变化情况。

       2.成本费用评估。评估重点是原料成本、工资、固定资产折旧等。根据企业往来款项,发现有无长期挂账现象,是否为虚增收购成本;通过产成品产量与出材率测算企业原料的购进数量;根据机器设备的操作人员定额,分析企业职工数量;通过对折旧费用的比较,发现有无多提折旧费用现象。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八条 本指标体系由安徽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第五十九条 本指标体系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部分工业企业行业特点

       031-

第五篇: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

       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

       纳税评估指标:是税务机关筛选评估对象,进行重点分析时所采用的主要指标。分为:通用分析指标和专用分析指标两大类,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不断进行细化和完善。

       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是税务机关根据宏观税收分析、行业税负监控、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核算情况以及内部相关信息,运用数学方法测算出:算术、加权平均值以及合理变动范围。

       算术预警值:应综合考虑地区、规模、类型、生产经营季节、税种等因素,考虑同行业、同规模、同类型纳税人各类相关指标的若干的平均水平,以使预警值更加真实、准确和具有可比性。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可以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进行确定。

       纳税评估的分析方法

       1、对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进行案头的初步审核对比,以确定进一步评估分析的方向和重点;

       2、通过各项指标与相关数据的测算,设置相应的预警值,将纳税人的申报数据与预警值相比较;

       3、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财务会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与同行业相关数据或类似行业同期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

       4、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历史同期相关数据进行纵向比较;

       5、根据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和勾稽关系,参照相关预警值进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分析纳税人应纳税相关税种的异常变化;

       6、应用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中所掌握的情况和累计的经验,将纳税人申报情况与其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相对照,分析其合理性,以确定纳税人申报纳税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7、通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结构、主要产品能耗、五号等生产经营要素的当期数据、历史平均数据、同行业平均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指标进行比较,推测纳税人实际纳税能力。

       评估结果的处理

       1、对纳税人评估中发现的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等一般性问题,或存在的疑点问题经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需立案查处的,可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

       2、对纳税人评估中发现的需要提请纳税人进行陈述说明、补充提供举证资料等问题,应由主管税务机关约谈纳税人;

       3、对评估分析和税务约谈中发现的必须到生产经营现场了解情况、审核账目凭证的应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批准,由税收管理员进行实地调查核实;

       4、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要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

       审核分析纳税资料的重点

       1、纳税人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程序、手续和时限履行申报纳税义务。各类纳税申报附送的各类低扣、列支凭证是否合法、真实、完整。

       2、纳税申报主表、附表及项目、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适用的税目、税率及各项数字计算是否准确;申报数据与税务机关所掌握的相关数据是否相符。

       3、收入、费用、利润及其他有关项目的调整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申请减免缓抵退税、亏损结转、获利的确定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并正确履行相关手续。

       4、与上期和同期申报纳税情况有无较大差异。

       5、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员认为应该审核的其他数据。

       一、疑点问题分析

       疑点分析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确定的疑点分析指标筛选出异常地区或行业的具体异常企业名单,制定检查方案,下发基层税源管理部门进行纳税评估的过程。在疑点分析中可选择以下指标,或者根据增值税管理的需要进行扩充或增减,但对于上级国税机关已经确认的应必须选用。

       (一)变更法定代表人的商业一般纳税人领购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异常问题;

       (二)一般纳税人(包括工业、商业以及辅导期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负偏低问题;

       (三)一般纳税人进项税额增幅高于销项税额增幅10%以上问题;

       (四)工业小规模纳税人纳税异常问题;

       (五)利用废旧物资销售发票抵扣不实问题;

       (六)利用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抵扣不实问题;

       (七)海关完税凭证抵扣不实问题;

       (八)运费发票抵扣不实问题;

       (九)增值税专用发票存根联滞留票问题;

       (十)达到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的小规模企业问题;

       (十一)连续三个月零税申报企业问题;

       (十二)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异常企业问题:

       1、税负率小于等于0.5%;

       2、销售额与上季度比增长幅度大于等于100%;

       3、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外的其他抵扣凭证(农产品收购凭证、废旧物资销售发票、海关完税凭证、运输发票)抵扣额占全部进项税额比利大于等于60%。

       (十三)留抵税额异常企业问题。

       二、纳税评估所需的数据资料及来源

       (一)上级部门发布的涉税信息;

       (二)征管信息系统存储的各类增值税纳税人的“一户式”信息资料。包括纳税人的登记、认定、资格审批、发票领购等基本信息,以 及增值税纳税申报资料(主要包括:《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增值税(专用/普通)发票使用明细表》、《增值税(专用发票/收购凭证/运输发票)抵扣明细表》、《商贸企业增值税进销项税额明细表》)和企业财务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三)增值税征管信息系统所采集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四小票”数据;

       (四)国税机关获取的第三方信息资料;

       (五)主管国税机关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资料。

       三、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及使用方法

       评估人员可以同时采用以下方法中的任意几种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一般不少于两种。对于通过特定疑点确定的纳税评估对象,可根据需要自行确定评估分析方法。

       (一)增值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1、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

       (1)用企业存货变动情况测算当期申报销售额

       工业企业:本期产品销售收入测算数=(期初库存产成品金额 本期完工产成品金额-期末库存产成品金额)×(1 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成本)

       商业企业:进价核算方式 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测算数=(期初库存商品金额 本期购进商品金额-期末库存商品金额)÷(1-毛利率)

       售价核算方式 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测算数=期初库存商品金额 本期购进商品金额-期末库存商品金额

       工业企业测算公式中“期初库存产成品金额 本期完工产成品金额-期末库存产成品金额”计算出的是企业产品销售成本,乘以(1 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成本)计算出企业当期产品销售收入;商业企业测算公式中“期初库存商品金额 本期购进商品金额-期末库存商品金额”,对于采用售价核算方式的企业计算出的是本期销售收入;对于采用进价核算的企业计算出的是本期商品销售成本,除以(1-毛利率)计算出当期销售收入。若测算数大于企业实际申报的销售收入,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收入的问题。指标提示异常时应注意: ①销售货物未做财务处理或虽作处理但未申报。

       正常情况下,企业销售货物而发生的费用与当期主营业务成本是配比的。因此,对此问题应重点审查当期《利润表》“主营业务成本”和“营业费用”本月数,计算出本月营业费用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率,同时审查上期《利润表》本月数,计算出上期比率,并进行对比分析,若本月比率突然增高,则说明企业可能存在此问题,应在评析结论中说明,作为主要疑点问题转约谈、实地调查环节落实。②发生视同销售行为而减少的存货未计销项税。

       重点审查当期《资负债表》“应付福利费”、“在建工程”、“营业外支出”、“对外投资”、“其它业务支出”等栏次期末余额,并与上期《资负债表》期末余额进行对比分析,看当期有无增加额。若有,则说明 6 企业可能存在此问题,应在评析结论中说明,作为主要疑点问题转约谈、实地调查环节落实。

       ③发生非正常损失未作进项税转出。

       企业当期减少的存货也可能存在不需做销售、不需计提销项税,而是发生了非正常损失的情况。因此,还应审查《资产负债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栏次期末余额,并与上期《资产负债表》期末数进行对比分析,看当期有无增加额。若有,则应审查《纳税申报表》“进项税额转出”栏中有无相应数据。若无,则说明企业存在此问题,应在评析结论中说明,作为已基本明确的问题转约谈、实地调查环节进一步落实。

       ④以货抵债未计销售收入。企业发生以货抵债业务未按规定作销售处理时,一般通过应付帐款、其它应付款帐户直接冲减库存。分析企业是否存在此问题,应审查当期《资产负债表》“应付帐款”、“其它应付款”栏次期末余额,特别是其它应付款,并与上期《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进行对比分析,看当期有无异常冲减额。若有,还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商)品功用、财务核算特点、流动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流资较少,“其它应付款”、“应付帐款”余额长期较大的企业,而本期又有冲减额,存在此问题的可能性就较大,要在评析结论中说明,将之作为主要疑点问题转约谈、实地调查环节落实。⑤以物易物未计销售收入。企业发生“以物易物”这种交易行为,一般不涉及货币资金的流动,只是货物的品种、规格、数量发生一定的变化,库存总额不变。从能够掌握企业的资料情况看,只能对商业企 业进行分析。判断有无此行为,应审查《库存商品明细表》,看本期增加的商品中有无超出其经营范围的部分。(2)用企业资金动态测算销售收入是否异常

       销售收入测算数=(销售货物提供应税劳务和其它应税行为收到的资金-“应收帐款”及“预收帐款”当期贷方发生额 “应收帐款”及“预收帐款”当期借方发生额)÷(1 本期销售综合税率)

       本期销售综合税率=本期应纳增值税额÷本期不含税收入总额 “应收帐款”及“预收帐款”当期贷方发生额反映的是企业前期销售货物或发生其他应税行为而在本期收到的货款;“应收帐款”及“预收帐款”当期借方发生额反映的是企业本期销售货物或发生其他应税行为未收到的货款,这两部分货款虽未实际收到,但按政策规定应作销售处理。此公式反映的是企业本期收到的全部资金减去前期销售货物在本期收到的资金,加上本期销售而未收到货款的部分,即为本期全部含税销售收入。

       如果测算数大于企业实际申报数(应税销售额+免税货物销售额+出口货物免税销售额),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企业收到销售资金不作销售时,一般通过挂往来帐的手段进行隐蔽。因此应重点审查《资产负债表》“其它应付款”栏次期末余额,并与上期《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进行对比分析,看本期有无增加额,增加额是否异常。若有,还应结合以下问题进行分析。

       ①企业直接销售原辅材料、半成品、下脚料等未计销售收入。

       根据平时掌握的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分析,如该企业生产的半成品有无独立的功用,有无发生过直接对外销售半成品的情况;企业的经营范围有无转售外购原辅助材料业务,或是否曾经发生过转售业务;若为工业企业,还应看是否属产生大量副产品或下脚料的企业等。若有以上情况,则应在评析结论中说明,将之作为主要疑点问题转约谈、实地调查环节落实。

       ②企业收取的价外费用、包装物押金未计销售收入。

       按现行政策规定,对销售除啤酒、黄酒外的其他酒类产品而收取的包装物押金,无论是否返还以及会计上如何核算,均并入当期销售额征税。

       2、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评估指标

       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100%。将税负率与相应的预警值进行比较,低于预警值的要列入疑点范围。

       税收负担率属综合类分析指标,影响该指标的因素较多,涉及进项和销项的方方面面,因此,指标提示异常时,应结合其它指标异常情况和其它评估方法进行多角度分析。

       3、工(商)业增加值分析指标

       (1)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分析

       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系数=应纳税额增长率÷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其中:

       应纳税额增长率=(本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100%;

       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本期工(商)业增加值-基期工(商)业增加值}÷基期工(商)业增加值×100%。

       应纳税额是指纳税人缴纳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工(商)业增加值是指工资、利润、折旧、税金的合计。弹性系数小于预警值,则企业可能有少缴税金的问题。应通过其他相关纳税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并结合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2)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分析

       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差异率=〔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100%。其中: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本企业应纳税额÷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

       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应纳税额总额÷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

       应用该指标分析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与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的差异,如低于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平均税负,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收入、少缴税款等问题,结合其他相关评估指标和方法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4、进项税金控制额分析指标

       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额 本期销售成本)×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 本期运费支出数×7%。将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与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进行比较;与该纳税人历史同期的进项税额控制额进行纵向比较;与同行业、同等规模的纳税人本期进项税额控制额进行横向比较;与税收管理员掌握的本期进项税额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查找问题,对评估对象的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具体分析时,先计算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以进项税金控制额与增值税申报表中的本期进项税额核对,若前者明显小于后者,则可能存在虚抵进项税额。具体分析应注意:(1)购进固定资产,申报抵扣进项税。

       重点审查当期《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 栏目期末余额,并与上期《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对比分析,看本期有无异常增加额,若有,则应在评析结论中说明,作为疑点问题转下环节落实。

       (2)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及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未按规定转出进项税; 重点审查本期《资产负债表》“应付福利费”、“在建工程”、“营业外支出”、“对外投资”、“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等栏次期末余额,并与上期《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对比分析,看本期有无异常增加额。若有,再审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进项税额转出”栏有无相应数字,若无,则说明企业可能存在此问题,应在评析结论中说明,作为主要疑点问题转约谈、实地调查环节落实。

       另外,还要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判断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副产品有无属免税项目的情况,按照现行政策规定,这部分产品消耗的购进应 作进项税转出。若有,则应审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进项税额转出栏”有无数据,若无,则说明企业有可能存在此问题。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

       一、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对象的筛选确定

       筛选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对象,要依据税收宏观分析、行业利润率、行业贡献率和行业税负等数据,结合企业所得税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和税收管理员掌握的纳税人实际情况,参照纳税人所属行业、经济类型、经营规模、经营期、信用等级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审核对比分析。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对象除按申报差异综合评分法确定的应进行评估的纳税人外,应对以下纳税人重点予以关注:

       1、连续三年以上亏损的纳税人;

       2、房地产等重点行业;

       3、享受减税、免税且经营规模较大的纳税人;

       4、减免税期满后利润额与减免期相比变化异常的纳税人;

       5、有审核审批和后续管理事项的纳税人;

       6、存在关联交易的纳税人;

       7、省、市级所得税重点税源纳税人;

       8、其他需作为重点评估对象的纳税人。

       二、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依托征管信息系统,以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提取的数据为基础

       (一)销售(营业)收入比值

       计算公式:销售(营业)收入比值= [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基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指标分析:分析纳税人销售(营业)收入的变化情况。与同行业预警值进行比较,若高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若低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隐瞒收入;

       2、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3、市场因素;

       4、政策因素等等。

       (二)销售(营业)成本率

       计算公式:销售(营业)成本率= [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指标分析:分析纳税人销售(营业)成本占销售(营业)收入的比例。与同行业预警值进行比较,若低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若高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隐瞒收入;

       3、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4、市场因素;

       5、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

       6、会计核算方法的调整;

       7、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调整正确性;

       8、政策因素等等。

       (三)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

       计算公式: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率= [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基期销售(营业)成本率= [基期销售(营业)成本/基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率/基期销售(营业)成本率]×100%

       指标分析:分析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基期销售(营业)成本率的变动情况。评估期与基期的销售(营业)成本率应基本持平,如该指标小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大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隐瞒收入;

       3、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4、市场因素;

       5、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

       6、会计核算方法的调整;

       7、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调整正确性;

       8、政策因素等等。

       (四)期间费用收入比值

       计算公式:期间费用收入比值=[评估期期间费用/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指标分析:分析评估期的期间费用占销售(营业)收入的比例。与同行业预警值比较,如该指标小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大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隐瞒收入;

       2、虚列管理费用;

       3、虚列财务费用;

       4、虚列营业费用等等。

       (五)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

       计算公式:评估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评估期期间费用/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基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基期期间费用/基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评估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基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 ×100%

       指标分析:分析评估期与基期的期间费用占销售(营业)收入的比例变动情况,以测算期间费用的增减变化。评估期与基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应基本持平,如该指标小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大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隐瞒收入;

       2、虚列管理费用;

       3、虚列财务费用;

       4、虚列营业费用等等。

       (六)利润率

       计算公式:评估期利润率=评估期利润总额/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指标分析:分析测算企业利润总额占销售收入比例,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该指标如大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小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虚增费用;

       3、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4、隐瞒收入;

       5、政策因素;

       6、市场因素等等。

       (七)利润率差值

       计算公式:评估期利润率=评估期利润总额/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基期利润率=基期利润总额/基期销售(营业)收入 利润率差值=评估期利润率-基期利润率

       指标分析:分析测算企业利润总额占销售收入比例的变化情况,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变化情况。该指标如大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小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虚增费用;

       3、隐瞒收入;

       4、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等等。

       (八)所得税贡献率

       计算公式:所得税贡献率=[评估期应纳所得税额/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指标分析:分析应纳所得税额占收入比例情况。该指标与同行业比较,若高于预警值的,暂视为正常,若低于预警值的,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虚增费用;

       3、隐瞒收入;

       4、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5、市场因素;

       6、政策因素;

       7、税法与会计差异调整的正确性等等。

       (九)所得税贡献率比值

       计算公式:评估期所得税贡献率=[评估期应纳所得税额/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基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应纳所得税额/基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所得税贡献率比值=(评估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100%

       指标分析:分析评估期与基期的应纳所得税额占收入总额比例的变动情况。评估期与基期的所得税贡献率应基本持平,如该指标大于 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小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虚增费用;

       3、隐瞒收入;

       4、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5、市场因素;

       6、政策因素;

       7、税法与会计差异调整的正确性等等。

       (十)所得税负担率

       计算公式:所得税负担率=(评估期应纳所得税额/评估期利润总额)×100%

       指标分析:分析测算企业所得税税负,与同行业水平相比较,若高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若低于预警值的,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政策因素;

       2、税法与会计差异调整的正确性;

       3、弥补亏损等等。评估企业如为亏损企业,该指标等于零。

       (十一)所得税负担率比值 计算公式:

       评估期所得税负担率=(评估期应纳所得税额/评估期利润总额)×100%

       基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应纳所得税额/基期利润总额)×100% 所得税负担率比值=(评估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100%

       指标分析:分析测算企业所得税税负的变化情况,如该指标大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小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政策因素;

       2、税法与会计差异调整的正确性。

       三、纳税评估指标综合评分方法

       纳税人申报差异综合评分法,是对纳税人遵从税法的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此方法是以行业预警值为参照对象,利用纳税人申报资料计算出企业所得税指标体系,并与预警值进行对照,偏差程度越大得分就越高,对分数值达到一定程度的纳税人进入审核分析环节。具体评分步骤包括:

       1、按照所列的指标数据,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提取需要测算的数据。

       2、纳税人申报差异综合评分采用百分制,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分值分配,具体分值如下(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主观经验进行调整):

       销售(营业)收入比值………………………………… 11 销售(营业)成本率…………………………………… 13 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 9 期间费用收入比值……………………………………… 13 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 9 利润率………………………………………………… 8 利润率差值…………………………………………… 7 所得税贡献率………………………………………… 12 所得税贡献率比值………………………………………8 所得税负担率……………………………………………5 所得税负担率比值………………………………………5

       3、计算各企业总分值。先按照指标体系计算出某纳税人每项指标的数值,然后根据计算的数值与预警值的偏离程度来确定该项指标的得分,再将各指标分值汇总,即为该纳税人总得分。具体方法为(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主观经验进行调整):

       偏离程度计算公式为:偏离程度=纳税人某指标数值-该指标预警值/该指标预警值(绝对值)

       偏离预警值程度为±5%(含),得该项指标总分的10%; 偏离预警值程度为±5%-10%(含),得该项指标总分的20%; 偏离预警值程度为±10%-20%(含),得该项指标总分的40%; 偏离预警值程度为±20%-30%(含),得该项指标总分的60%; 偏离预警值程度为±30%-40%(含),得该项指标总分的80%; 偏离预警值程度为±40%-50%(含)及以上的,得该项指标总分的100%。

       在上述的11项指标中,销售(营业)成本率、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期间费用收入比值、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4项指标应测算正偏差;其余7项指标应测算负偏差。(注:减免税企业、农产品收购企业、废旧物资行业的销售(营业)收入比值、销售(营业)成本率、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期间费用收入比值、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5项指标应测算正、负双向偏差。)

       4、根据纳税评估的异常指标和分值,确定需进入审核分析环节的纳税评估对象。可对总分值进行如下划分:总分值为0-50分的企业,基本无问题;总分值为50-70分的企业,需一般评估;总分值为70 -100分的企业,需重点评估;评估人员可按指标说明中的分析目的确定的分析方向,进行审核分析和核查取证。

       四、审核分析的主要内容

       1、经营额变化幅度分析;

       2、经营额与应纳税额变化幅度的分析;

       3、成本费用利润率变化分析;

       4、负债率变化分析;

       5、销售成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增减变化的分析;

       6、其他指标(开办费、工资费用、广告费、宣传费、业务招待费、捐赠款、职工人数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