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导论》学习心得(共5篇)

第一篇:《地球科学导论》学习心得

       学号:010022022028

       蓝方宝

       《地球科学导论》学习心得

       我记得第一节课就曾探讨过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开始就谈到了科学发展的需要及国家的重大需求,而且当时还引用吴阶平院士的一句话:“学习地球基础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不过就一门针对非地质专业开设的限选课而言,单谈这些就未免太空泛了。

       就我个人而言,我学习这门课程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兴趣,开阔自己的视野,二是为了辅助学习专业课。当然,修得相应的学分也是一种小考虑。

       其实,我最初的是带着上一学期专业课里和老师谈论的一个小问题而选择这门课程的。因为目前还没有准确描述深层环流的生成机制,普遍认为温盐变化引起的。由于大洋中脊是海底扩张中心,构造运动强烈,尤其火山、地震频繁,是地热释放的主要地带。大洋深层环流的周期长达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对于多年平均来讲,地热释放是比较稳定的过程,这便可以看作持续加热附近海水。虽然地热相对整个大洋而言很小,但对于长时间尺度的大洋深层环流而言,地热产生的效应就不可忽视了。而且大洋中脊贯穿各个大洋,这些庞大的暖水水系会和周围的冷水形成对流,于是当时的猜想是有关大洋中脊附近水体可能是深层环流形成的因素之一,以及地热释放的变化与近年来所发生的ENSO事件或许也有某些关联。所以,我是想希望通过该课程在海洋地质方面知识能有更多了解,但事实该课程很少涉及海洋地质。不过学习这门课还是有很多其他收获的。

       这门课程虽然只是讲座式的,能真正掌握的专业知识很有限,但

       学号:010022022028

       蓝方宝

       还是从中学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地球的演化机制及物质组成、构造运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等的基本知识,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地学的思维与研究方法,我发现,像野外观测、室内实验分析、理论研究等,这些与我所学的海洋科学专业有很大的相关性和相通性。

       这门课程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以往对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的看法以及引发了我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新思考。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及诸多的数据资料显示,我们地球上的资源正面临着枯竭,自然环境愈发变得脆弱不堪。工业文明确实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飞跃,但也可能演变为人类文明史灾难性的终结。这绝非危言耸听,虽然目前还没完全证实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或引起的海水表面温度异常现象(如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但是否就说我们可以拿整个人类的未来作为赌注呢?显然不可以,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之前,人类必须谨慎做出自己的判断,起码要与自然维持一种较为和谐的状态。不过,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毕竟人类属于高智商的动物,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和消失的恐龙还是有区别的。相对于过去,人类在抗击自然灾害方面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地球的认识也更加理性,甚至还可以改造自身生存环境。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要争取更大的研究突破,比如地震、海啸的预测等,提升防灾减灾的能力,同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营造一个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地球环境。

       此外,讲课的内容也比较丰富有趣,知识涵盖面很广,尤其室内、室外结合的这种模式,更能接近现实生活,室外亲身体验可以加深记忆和理解。此前我总是分不清什么是火山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后来

       学号:010022022028

       蓝方宝

       老师带我们去五子顶,进行实地的的讲解和分析,我才知道岩石的分类其实很简单,只要记住它们基本的形态特征或特殊的构造现象就可辨别,如脉岩是支持火山岩的重要证据。同时,室外实习还提到很多有关地质学有趣的事,比如我们的学校正好位于断裂带之上、工程建设选址、青岛为什么缺水以及怎么找水源等。

       我想,学习这门课最大的收获在于,学习和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在脑海中也逐步形成了地球系统的概念,这是之前所没有的。因为海洋科学本身就是地球科学的分支,因此了解整个地球系统,有一个全局性的视野尤其重要。

第二篇:《地球科学导论》论文

       《地球科学导论》期末论文——

       《透过黄河下游日益断流谈我国淡水资源保护》

       透过黄河下游日益断流谈我国淡水资源保护

       摘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我国的母亲河——黄河,近年来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断流问题。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应减少水污染、改善水质、合理调控水量而保护水资源,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黄河 水资源 断流 保护措施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包括地球各圈层可以开发利用的部分和来自太阳的能量,以及地球周围的空间,主要可划分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生物资源与海洋资源等种类。其中,水资源则是重中之重,决定着人类以及所有生命的活动。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5亿立方米,是世界第八长河。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明驰名中外。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黄河也呈现了几多的尴尬与无奈,黄河下游的季节性断流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难题。

       一、黄河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

       历史上的黄河一泻千里、气势恢宏,古化有“奔腾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诗仙李白何曾想到,漫漫黄河居然也有“奔腾而不到海”的断流景观。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本世纪70年代之初,从1972年山东利津断面断流开始,至今已有19年断流,累计断流57次,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从断流天数看,黄河断流的天数已逐年增多,1972年首次断流仅历时15天,1996年断流136天,截止于今年8月7日,1997年黄河已断流181天(8月7日复流后8月9日再次断流);从断流河段看,黄河断流河道向上游延伸,断流河段逐年增大,1972年断流仅产生于山东利津的下游,1995年断流上溯至河南开封附近,断流683千米;从断流始发时间看,断流时间也逐年提前,过去断流一般始于五六月份,近几年来提前到三四月份,1997年2月7日黄河即开始断流。

       水利专家预测,到2000年后,黄河会每年断流,断流最长历时可达140~200天,山东利津水文站每年将有半年左右半涸。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将使黄河演变成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季节河。

       二、黄河断流之影响

       1.黄河断流对沿岸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 :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

       干涸河道中泥沙的骤然增多使河道潜在着演变成一条巨大沙带的可能,久而久之,昔日黄河故道风沙弥漫、荒凉凄怆的悲剧就可能会重现,沿岸土地缺乏水源保护,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

       黄河季节性断流后,黄河三角洲地区缺乏足够的泥沙沉积与水量输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浸,土壤盐碱化速度加快,生物种群多样化的优势将丧失殆

       尽。

       总之,黄河断流使黄河下流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黄河断流对沿岸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黄河断流,黄河下游地区1972年~1996年累计造成工农业损失约268亿元,每年平均损失14亿元以上,受旱农田累计500万公顷,减少粮食100亿吨,单是1995年的黄河断流就使山东东营3万公顷稻田未能插秧,河南新乡2万公顷稻田改种其他农作物,山东德州100多家企业缺水瘫痪。

       黄河断流严重地扰乱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山东境内10万余居民长期供水不足,当地政府被迫限时限量总供水,公用水龙头前排队等水者彼彼皆是。黄河季节性断流使其下游地区水源减少,而排入黄河的工业污水与生活废水却逐年增多,黄河的自净能力减弱,地下水水质恶化,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黄河的季节性断流极大地制约了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黄河断流成因探索

       1.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 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主要自然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气候呈现出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的变化规律,到20世纪,我国进入气候温暖期,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黄河河南花园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间平均降水量减少12%。

       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地表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

       黄河流域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黄河断流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为,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历史上植被状况的恶化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后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直到今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态破坏的趋势远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于有所发展。水土流失量惊人,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

       本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大,耗水量呈现急剧上升态势。

       50年代时,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工业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50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方米,90年代初达到300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24.5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缺乏统一、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

       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在黄河上中游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预计到2000年时,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库的总库容量将达到660亿立方米左右,大大超过了黄河河南花园口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上中游巨大的截流能力固然有利于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与经济建设,但也导致了下游地区水量的大量减少,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④水费价格偏低,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

       黄河流经了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灌溉用水即占全河流用水总量的90%以上,而引黄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只能促使人们利用水资源时的放纵、毫不吝惜。

       目前,黄河流域共有水浇地500万公顷,农业灌溉仍然主要采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区每公顷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达60立方米,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水资源浪费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⑤水体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不佳。

       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

       四、黄河断流的对策探讨

       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保持水土。植被贫乏的黄河流域、尤其是水土流失居世界之首的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在努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加强对公民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的素质教育,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水荒”矛盾。

       3.绕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黄河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水库与湖泊调节水资源的能力低,洪涝与干旱并存,全流域引黄灌溉又各自为政,不便管理。因此,国家有必要组建全国统一的黄河水资源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趋于充分、合理。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国外实践证明,在经济规模不变情况下,水价如提高10%,用水量则下降5%,水价如提高40%,用水量则下降20%,国外许多地区以提高水价来限制用水量。

       我国也应该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人民的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5.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以色列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更在90%以上,我国河南商丘地区节水灌溉实验区节水30%~40%,粮食却增收10%。干旱缺水的甘肃河西走廊也走上了节水农业的新路,敦煌滴灌实验区每年每公顷土地仅用水450多立方米。

       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

       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

       6.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80年代以来,日本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71%,美国、德国也在60%以上。

       我国政府也应加强科研工作力度,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7.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紧张状况的根本性措施。

       相对于黄河而言,长江可谓是水资源富足有余,引长江水北上济援黄河是一项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水利部门推算,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工程全部完工后,每年可以向黄河引入约320亿立方米的长江水,届时能够彻底解除黄河流域缺水的困境,其中的东线工程引水量不多,但工程量小,投资也不太高,经济、技术可行性最优,完工后可以直接缓解黄河下游频繁断流、缺水之急。

       我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小的国度,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是我国国情之一。珍惜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我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之一,黄河下游频繁的季节性断流不断地给我国人民敲响了“水荒”的警钟,在这种情况下,唯有面对现实,正视困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管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方可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第三篇:《统计学导论》学习心得

       《统计学导论》学习心得

       在参加了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统计学导论》的网络培训的学习之后,从李勇教授的讲授中学习了统计学教学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有如下心得:

       1、理论基础方面:通过学习李教授的视频,我对于统计学、概率论和数学三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的了解,概率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创新统计方法需要有良好的行业知识,先进的统计学思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论证统计方法优良性需要演绎推理。统计学理论由统计思想、概率论和数学知识构成,缺一不可,而统计学应用同时需要统计学理论和行业知识。

       2、授课过程方面:在向学生讲解统计学知识结构和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授课的方式。除了传统的板书教学,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网络信息量更大的特点,多媒体教学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以其生动、直观、高效、活泼等特点,给教学改革注入了生机,其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变得不再枯燥、乏味。但是多媒体网络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并不能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又不能进行恰当的板书,学生只关注多媒体画面,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视力和领会知识的效果。

       另外,通过李教授对于《统计学导论》一书相关章节的讲解,我不仅从知识上收获颇丰,系统的掌握了随机现象的相关知识、假设检验的原理与概念内涵,以及试题的设计和评分标准等。也在此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授课方法,例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注重当堂知识当堂消化,杜绝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不良做法。不能采用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样只能出现课堂遗留问题,当堂知识不能当堂消化的教学结果。直接讲授统计公式很枯燥,学生不喜欢这种方式学习,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例子推算出统计公式。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体现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应用了统计思想。这些方法都能帮助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最后,通过这次学习,我了解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所具备的素质,从宏观上学习到了统计学的学科建设及发展历程。十分感谢李教授和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给了我们这么一个学习的机会!

第四篇:《心理学导论》学习心得

       《心理学导论》学习心得

       今年能选得上这门课程,算是一大幸事吧,以前好几次都没选上。说实话,最初我也不是因为喜欢才选这门课的,而是我们必须从三门前置课程中选修两门。现在我庆幸自己当时选择了《心理学导论》,因为在这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心理学并不是一种让人瞌睡的东西,而是一门能够解释人为什么会在睡眠中做梦的科学。

       曾经,我只是把心理学跟治疗精神病的医生联系在一起,只是简单地知道人在某种情境下会有哪些反应。可这学期的《心理学导论》这门课让我震撼不已,几乎人的各种行为都可以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的对象,他们设计各种各样新奇的实验来观察现象、验证假设,并得出让人佩服的结论,提出科学的建议。

       比如,有一章是讲记忆的,有人研究感觉记忆的编码。斯柏林开始采用了整体报告法,即同时呈现若干个数字50ms,然后立即要求被试竟可能多地呈现出来,这样得出平均正确率为4.5,。但经过思考,他发现这种方法可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于是他改变了方法,用局部报告法来研究,就是在50ms时间里三排四列一共呈现12个英文字母,然后让被试报告出他要求的任意一组,这样得出的平均正确率为0.75。我完全被斯柏林的创新能力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折服了,课程中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心理学家用各种如此新奇、严谨的方法来进行对心理学的研究,其得出的有些让人难以置信的结论也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我越来越觉得心理学是一门充满趣味的、神秘的、科学且严谨的科学,其取得的成果直接影响到了社会各个方面和每一个人,对人类了解自己、创建和谐社会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像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它指导着人们在学习的同时于适当时间进行复习,使记忆效果大大提高,并让人们节省了好多记忆的时间。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了解心理学的知识,学习心理学家的创新实验,并把这些运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

第五篇:《临床医学导论》学习心得

       《临床医学导论》学习心得

       经过临床医学导论课的学习,使我对于临床医学这门学科有了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也让我对于未来将从事的医生职业有了一些了解。

       关于医患关系,导论课上的一张图片使我印象深刻。一名医生跪在一个坐在轮椅的小男孩边询问病情,男孩的脸上充满了阳光的笑容。这又关系到了医生的职业素养问题。正如照片中所示,如果每个医生都能够温柔的、体贴的关心病人,我想病人也是会体谅医生的,这样医患关系就能朝着正常的方向转变。医生需要提高自身修养,用恬然淡静的微笑去面对病人,让病人信赖你,冷静下来仔细的叙述病情病史;而不是面无表情,冷漠的例行公事式的检查,这样就丢失了第一印象,在病人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形象。礼遇他人,他人也会尊重你。想要改变全国人对医生的看法是很困难的,所以不如改变医生给的职业素养,善待病人,以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关系,共同促进和谐社会,迎接美好的明天。

       关于医学教育,我认为医学生课业繁重,需要学习的东西又多,如果能够减轻课业,让学生有时间进行复习与总结,建立起整个人体的体系,包括哪个部位有什么结构什么神经肌肉细胞以及相对位置,会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及未来医生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现在课程较多,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体这一宝库展开探寻,因而就会有交叉,不同学科间所学知识会有些重合。这些重合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但是由于不同学科侧重点不同,导致交叉知识点的侧重不同,复习与整理时便会产生时间上的些许浪费。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相信医学生一定就能有更多的空余时间来整理知识以及形成体系。

       经过将近一年的学习,我也算初步跨入医学的大门了。越是学习,心中对于医学的敬仰就越是浓厚。学习了解剖,体会到极其复杂人体结构是多么难以记忆,但医生依然能够从容下刀,避开血管神经,直达患处,不可谓之不神奇。而且,前人到底经过了多久的努力才将如同浩瀚星海般复杂而玄奇的人体结构搞清楚,让我们能够快捷便利的了解人体这个宝库。学习了组织学,体会到前人一个个构思精巧的发明和实验方法,将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能从极细微的方面去感叹生命的神奇,那么多各种各样的不可见的微小细胞是如何组成一个庞大的、能够做很多事情的身体,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细细端详自己的掌心,似乎可见那一道道似乎隐藏着人生命运的掌纹下的表皮真皮,神经血管。让思绪随着一个个红细胞走遍全身大小循环,就好像自身化作一个细小的宇宙尘埃,飘荡在无垠的星河中,这种感觉玄妙而又令人敬畏。今后,我便会带着这份玄妙与敬畏投身临床医学的学习中,敬畏人体,敬畏人,敬畏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