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快阁 原创教学设计

第一篇:登快阁 原创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学设计

       谢 之 于

       教学目标:

       1.品诗。把握以象传意和用典言志写作手法。

       2.味人。理解“山谷”内涵,感受诗人狷介自持的生命气质、“和而不同”的人生智慧。教学重点:

       兴象相合 教学难点:

       体味“和而不同”的出世智慧 教学方法:

       诵读——启发——探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高山流水”曲)

       一、导入 提问:(3分钟)

       有谁知道我们的家乡彭水最早建立的宾馆叫什么名字么? 你还会联想到哪一个同名的地方呢? 为何它们均以“山谷”命名呢?

       (纪念山谷。山谷二字代表了山谷遗风、山谷精神)师:一千多年以前,黄庭坚被贬谪黔州(今彭水),从此,失意的诗人便与这一方灵秀的山水草树结下情缘。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山谷,感受山谷遗风。(竖向板书:登快阁 黄庭坚)PPT展示学习目标

       二、品诗(板书:品诗)

       (一)读(5分钟)

       (PPT展示出已划分节奏的诗内容)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示范读,同桌点评 学生齐读

       (二)品(17分钟)整体感知,并填空。

       古人登高登阁,或览胜,或寄远……

       杜少陵登高,他看见了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他想到了命途多舛、国运艰难。辛弃疾登亭,他看见了楚天秋水、遥岑断鸿,他感叹道流年易逝、报国无门。那么,黄山谷登阁,他看见了

       ,他想到了

       。(学生思考并完成,教师巡视)

       启发型提问:

       1、诗人为何要去登快阁?

       2、诗中,诗人情感有何变化?

       3、诗人最后做了怎样的抉择?

       (择适当时机,板书:象、典、意)

       (三)悟(5分钟)

       小组讨论交流:厌倦官场,选择隐沦,你还会想到谁? 问:他和诗人完全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区别陶潜式决绝与黄山谷的“同流而不合污”,引出“和而不同”)

       三、味人(板书:味人)练习(7分钟):

       一个是才子,一个是美人;一个被权贵挤出了京城,一个被奸佞送离了皇宫;一个流落西南,一个远嫁大漠;一个病死湘江一叶孤舟,一个向着黄昏独留青冢。师:同学们知道他们是谁吗?

       纵然时光阻隔,杜甫终于找到了与他的命运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昭君。或许,昭君就是他的知音。

       问:黄诗中提到了“朱弦已为佳人绝”,那么,请你从中国古代群星璀璨的星河中,为黄山谷寻一位知音?并写下你的理由。

       (给予4分钟左右时间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期间教师巡视、督促)

       (理想回答:黄庭坚与苏轼。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结语(2分钟):

       黄山谷在乱世浊俗中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骨气,狷介自持。他“出淤泥而不染”,与世俗同流而不合污。黄山谷“和而不同”,并以此巧妙地度过了一生。同学们,“和而不同”的山谷之风也是我们应该秉承的。

       十多年以后,黄山谷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于黔州。黄山谷仕途失意,生活却富有诗意。摩围山麓、乌江江畔,留下了太多的山谷印记。他在这灵山秀水间参禅悟道、诗酒会友。时光荏苒,今天,彭水人用自己方式永久地记住了山谷,山谷遗风也在这一方山水之间,传承流芳。(山谷居、山谷公园背景图)

       四、作业安排(1分钟)

       周末的时候,如果你是漫无目的地逛街,或是百无聊赖地窝在公寓、宅在家里。那么,就请挤出一点点儿时间,去山谷公园走走看看,读读黄庭坚的文字,把感悟与友分享。

       板书设计:

       登

       快

       阁

       黄庭坚

       象

       品

       味

       意

       诗

       人

       典

第二篇:登快阁

       登快阁

       登快阁是由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写的七言律诗。选自《山谷全集》,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被评论家们作为代表作。

       译文

       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难道不是更好的归宿。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泰和县(今江西泰和县)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被评论家们作为代表举例。

       作品鉴赏

       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诗。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4]

       “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5]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6]

       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

       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7]

       5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黄庭坚(4张)

       [2]黄庭坚是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 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8],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

第三篇:《登快阁 》阅读训练及答案

       《登快阁》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写的七律。此诗作于在太和令任上。百姓的困苦,官吏的素餐,使有志难展,于是产生孤独寂寞之感。现我整理了《登快阁 》的阅读训练,一起来学习下吧。

       登快阁①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睛。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②。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解释】

       ①此诗是黄庭坚于元丰五年(1082)知吉州太和县时作,公事之余,诗人常到县东澄江之上的快阁览胜。“痴儿”,自指。②朱弦:《吕氏春秋》记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青眼:《世说新语》载阮籍能为青白眼,青眼指眼珠在中间,对人表示好感,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诗,说说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高远明净的秋景图。上句写群山树叶飘落,天空显得辽阔远大;下句写清澈的江水在月光的辉映之下,犹如一道白练。

       (2)前两句从“了却公家事”到“倚晚晴”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五六句巧用伯牙、阮籍的典故写出了诗人的无可奈何、孤独无聊;后两句“归船弄长笛”与“与白鸥盟”表明自己意欲归隐。(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

       [《登快阁 》阅读训练及答案]

第四篇:《登快阁》黄庭坚原文解释翻译赏析

       《登快阁》黄庭坚原文解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登快阁》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写的七律。此诗作于在太和令任上。百姓的困苦,官吏的素餐,使有志难展,于是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因此诗写在开朗空阔的背景下的忘怀得失的“快”意,终因知音难觅而产生归欤之思。全诗先叙事,再写景,一气贯注,波荡生姿,结以弄笛盟鸥,余韵无穷,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被评论家们认定为黄庭坚的代表作。

       作品原文

       登快阁⑴

       痴儿了却公家事⑵,快阁东西倚晚晴⑶。

       落木千山天远大⑷,澄江一道月分明⑸。

       朱弦已为佳人绝⑹,青眼聊因美酒横⑺。

       万里归船弄长笛⑻,此心吾与白鸥盟⑼。

       作品解释

       ⑴快阁: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

       ⑵痴儿了却公家事:意思是说,自己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痴儿,自指。《晋书·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云:“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这是当时的清谈家崇尚清谈,反对务实的观点,认为一心想把官事办好的人是“痴”,黄庭坚这里反用其意,以“痴儿”自许。了却,完成。

       ⑶东西:东边和西边。指在阁中四处周览。倚:倚靠。

       ⑷落木:落叶。

       ⑸澄江:指赣江。澄,澄澈,清澈。

       ⑹“朱弦”句:《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

       ⑺“青眼”句:《晋书·阮籍传》:“(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青眼: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指正眼看人。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聊:姑且。

       ⑻弄:演奏。

       ⑼与白鸥盟:据《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白话译文

       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难道不是更好的归宿。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此时三十八岁,在太和令任上已有三个年头。

       作品鉴赏

       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诗。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

       “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第五篇:杜甫《登岳阳楼》《阁夜》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 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撩情,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

       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二、回顾及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①翻译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②“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③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①翻译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③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①翻译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①翻译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总结全诗 1.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2.艺术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七、课后练习

       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②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阁夜》教学设计

       按新课标要求设计教案,三维教学目标明确,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探讨杜甫诗的风格。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过程与技能: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诗的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涵咏 探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蜀相》、《登高》、《登岳阳楼》这三篇律诗,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思想工作情感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登高》一诗中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蜀相》一诗中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与仰慕之情,也对自己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登岳阳楼》一诗,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的感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阁夜》,这是他晚年客居夔州西阁时所写的。二.朗读感知 1.学生自读。感知全诗的情感基调。

       诵读提示:此诗对仗工稳,音节齐整。读时要注意把握情感。师问:《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沉郁顿挫)

       2、对照课文解释,感知内容。

       3、师问;这首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所见所闻和所想?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总结:

       见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听到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

       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

       4、生再次感情诵读。

       三、合作探讨,赏析诗文 分四个小组分别探讨四个问题。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的心境如何?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说说其妙处。

       3、颈联“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情感如何?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合作交流后,小组代表上交流成果。教师指点,补充后明确如下:

       明确1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情。明确2: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五更时分,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于《东坡志林》所言“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明确3: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忧国忧民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明确4: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就像诗中所说,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歌”。

       三、总结

       明确: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四、带着情感朗读全诗

       五、作业 1.背诵全诗。

       2.将此致诗与《旅夜抒怀》对比阅读,分析两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