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组织理论》读书笔记

第一篇:《公共组织理论》读书笔记

       《公共组织理论》Report

       一、简介

       登哈特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大学教授,政治顾问; 是公共行政领域中的宪政主义者;是2022年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德怀特·沃尔多奖的获得者。他一贯的学术价值取向是重视宪政主义在公共行政领域的传承,重视公共行政理论与政府实务运作的结合与协调;反对将公共行政理论“纯学术化”,对管理主义特征明显地过分强调效率的“新公共管理”基本持批评态度。代表性著作有《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共组织理论》、《公共行政:一种行动取向》、《意义之寻求》等。

       二、本书主要内容

       《公共组织理论》该书的主旨就是促进人们对公组织的理解,从而使我们能将理论融于实践、思想寓于行动。本书主要批评新公共管理的钟摆可能过分地摆向了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不仅应采用企业管理的技术,而且也应该采用某些企业的价值观。下面将对本书各章节进行详细评述。

       第一章,认识公共组织。书中认为公共行政理论有三个取向:第一,公共行政被看作是政府过程的一部分,因而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第二,公共组织被看作与私人组织差不多;第三,公共组织被认为是一个专业领域,它吸收了不同的理论观点以解决实际问题。而公共行政是指为谋求实现公众的社会价值而对社会变革进程的管理。这个定义表明,公共行政理论不仅仅是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方式的结合,它包含着一个根本的、一以贯之的鲜明主题。从该章中两个案可以看出,一方面,政府机构要以最大的效率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政府机构又必须对顾客的需求和愿望作出回应。

       第二章,思想传承:马克斯.韦伯和弗洛伊德。本章将研究三位理论家(马克思、韦伯、佛洛伊德)的著作。他们的著作勾画了本世纪西方世界思想发展的方向,并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特征作了最清晰、最有影响力的阐述。马克思的一个特别贡献在于它将黑格尔对辩证发展过程的理解与经济组织方式的历史分析结合起来。韦伯认为社会学是人的客观思考和对人的行动意义的结合的产物,当然这种结合是极难是现的。弗洛伊德指出:“本我,是精神动力的源泉,它旨在通过快乐原则来减缓内心的紧张;自我,旨在协调个体和客观世界,他的活动奉行现实原则;超我,是社会价值和理想的概括,是对和错判断的内在体现。在本我、自我、超我的竞争中,自我发挥着协调中介作用,它不仅抑制本我原初的内在冲动倾向,也防止人格存在受到过分的道德压制。”三位理论家的真知灼见有助于更全面的理解公共组织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他们都认为现代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现一种有效地互动关系。

       第三章,政治传承,从威尔逊到沃尔。威尔逊最早提出“政治行政分离”的理论原则。古诺提出国家的根本职能是国家意志的表述,必要职能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克利夫兰阐明了“专制政体与民主政体之间的区别,不在于行政组织本身,而在于政府之外是否存在拥有控制力的选民及其代议机构,这些选民及其代议机构有权决定政府成员的意志,并要求他们在行政活动中贯彻这些意志。”泰勒提出科学管理,他认为最好的管理就是一种真正的科学,它建立在明确的法规、规章和原理上。沃尔多指出“政府与道德毫不相关,适当的制度和专业人才可以决定一切。”该章主要有两个主题:第一,政治与行政之间的张力;第二,寻求行政管理的科学原理以增进政府的组织效率,只有通过政府机构有效的运作,民主才能得到最好的保持,而高效率最有可能在合理的企业中产生。

       第四章,组织的理性模型。本章首先提到西蒙的贡献,首先,紧扣逻辑实主义的观点,主张在行政行为研究中事实和价值的分离,接着进行严谨的实验研究计划,以构建一种综合性的行政理论。其次,非常快的摆脱了与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的紧密联系,而倾向构建一个一般的方法。在本章中还提到两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即:封闭系统研究方法和开放系统研究方法。开放系统研究方法认为我们不可能完全认识到所有影响组织变量的因素,也不可能预见和控制这些量的影响。封闭系统视图以使用的方式利用组织资源、使组织的每一部分符合系统的生成 “逻辑”,并通过控制机制来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

       第五章,组织的人本主义和新公共行政。组织人本主义来源,一方面,对工人行为和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一种更加开放和参与性的管理方式不仅会提高工人的满意程度,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变革的观察,很多人发现让组织的底层工参与管理,将推动组织的重建与复兴。该书在新公共行政着中论述了“政治与行政”、“事实与价值”、“效率与公平”、“层级体制与参与制”。认为,虽然新公共行政对于公共行政领域已经产生了并且还将继续展现其重要意义,但这种意义更多的体现在发掘了传统理论框架下的“异类”,而不是提出什么真正的替代传统的理论。

       第六章,政策和新公共管理。本章讲述公共改革的发展的两大方面,其一,是公共政策的回应性,即:指体系促进官僚的决定与社区或者声称代表民众的官员的偏好相一致的程度。其二,公共行政的有效性,即:政策所导致的决定“比其他的备选方案更有可能产生所追求的结果”。该书主要从更大政治背景中的公共政策以及当前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的方法进行论述,通过案例作出选择的结论:一个似乎很简单的计划最后变得非常复杂,它牵涉到了许多参与者,牵涉到了一大堆不同的观点以及必须加以澄清的一条见长而且扭曲的布满决策的路径。

       第七章,公共行政与公共服务。行政研究就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运作一个组织,换句话说,就是研究怎样用最小的成本达到既定的目标。“公共组织的成员对于追求生命、自由、追求和快乐。对所有公民的自我成长提供帮助,以及为公民提供教育等反面的承诺,只能通过个人而非物质的互动才能发生。”书总提到,“新公共服务,来自两个灵感:(1)民主政治理轮尤其当它涉及公民之间以及公民和他们的政府之间的关系时;(2)公共行政理论中更具人文主义传统的方法对管理和组织设计的研究。”

       第八章,公共行政的理论者及实践者。这是该书的最后一章,也是书的一个总结,在书的开始,该书已经表明,主旨就是促进人们对公共组织的理解,从而是我们能够将理论融于时间,思想寓于行动。纵观全书,该书以研究者者理论观点介绍为主,通过该书的阅读,发现“人们需要一种可以看到事情真实一面的环境,一种可以根据更广泛的情景来观察事物,因而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观察环境。”为了所有人能认识到他们对民主价值的最充分、最好的表达具有共同的责任,实务者和理论者都必须不断地学习。

       三、对本书的评价

       《公共组织理论》是登哈特教授的一部经典力作,在这本书中,登哈特教授继承了他的一贯学术价值取向,即重视宪政主义在公共行政领域的的传承,同时重视行政理论与政府实务之间的协调。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针对目前行政管理界热烈推捧的“新公共管理”提出了“新公共服务”,指出了效率主义思想将公共组织理论带入的误区,他强调公共利益,为改革政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

       1)、行政理论的界定

       登哈特对公共行政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公共行政是指为谋求实现公众的社会价值而对社会变革进程的管理”。登哈特认为,把公共行政定位为对实现社会价值的管理,就是为了让人们避免以工具性的眼光看待世界,能够学会用批判性的知识来诠释、揭示现实,努力与大型复杂的官僚组织机构相抗争,以实现个性自由的张扬和发展。

       对于这一点,我也非常认同登哈特教授的观点,纵观国内很多行政管理方面的学者和学者对公共行政的定义无非就是政府组织或者行政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要不然就是认为就是强调管理过程采取的一些手段,其根本价值观就是效率主义。特别在我们这样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在管理过程不仅要强调效率更要强调公共利益的实现,个人认为政府对效率的追求是建立在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基础上。

       2)、行政与二分法

       登哈特指出:“两分法从未像后来的一些评论者认为的那样进行过明确的划分”。很多人都很片面的理解了古德洛的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认为古德洛和威尔逊只是一味的强调两者的分离,但是通过本书才认识到古德洛在很大程度并不是追求两者的区别,而是强调两者的协调。这种两分法的象征意义不久就超越了其现实意义,对后来的公共行政研究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力。

       从登哈特教授的书中,我明白了为什么政治—行政二分法尽管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行政环境,但是还是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提倡,因为正是两分法才是他们追求效率的行政理论的根基,他们认为政治是用来实现公共价值和平等的,而行政与政治分离,从而保证了行政的独立性,也就是意味着行政可以向私营企业一样去追去效率。

       3)、新公共服务的提出

       为了拯救公共行政的“合法性的危机”,登哈特以行动理论、批评理论以及后现代理论为哲学基础,借鉴和综合了民主政治理论与公共行政理论中的人文主义研究,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的行政模式。在登哈特看来,“新公共服务”是一种基于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民主治理模式。它高度重视公民的权利和人的价值,表达了一种对民主价值的全新关注,实现了从专注效率和业绩到专注公民参与性与回应性。

       4)、本书的一些局限

       一是过于强调公共行政的民主价值追求。登哈特在书中对于传统的主流公共行政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它们过于强调提供公共服务的技术和效率,结果忽视了公平、回应性等其他观念。这些批评同然言之有理,不过登哈特自己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二是理论不具有现实性,流于空泛。登哈特对官僚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强调要实行民主管理,要用新公共服务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但是他并没有提出取代官僚制的具体组织体制。失去具体组织体制和管理技术的支撑,民主管理只能是一种对公共行政的美好逻辑演绎,根本不可能实现。官僚制作为工业社会的一种相对来说最有效的组织体制,在没有被一种新的组织体制取代之前,它还会存在。因此,在还无法用一个全新的体制来取代官僚制的今天,人们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对官僚制加以改进,使之适合薪的时代需要

       四、对我国的启示

       1)、对我国公共组织学研究的方法论改进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探寻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促进公共组织理论知识的积累,公共组织研究的完整性要求我们关注所有范围内对我们而言可行的方法。

       2)、研究缺乏对我国公共组织实践行为进行描述与解释的“局部叙事”,对真实的行政过程探讨不多,实证研究尤其匮乏。当务之急是应该在公共组织理论研究中要强调方法论的规范性,并探寻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加强实证研究的同时,重视诠释研究与批判研究,促进公共组织理论知识的积累。第二,更新公共服务理念,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新公共服务理念将”与公民对话 协商”和”追求公共利益”作为未来的公共服务的基础,是公共组织理论领域的一个新精神。在我国,党和政府正致力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新公共服务”理念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成为服务型政府的一个有用的理论参考。

       3)、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与服务型政府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如何借鉴”新公共服务”理念来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呢?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树立新的责任行政理念。政府需要重新廓清企业责任与政府责任的区别,冲破企业家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惯性,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落实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二是倡导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在我国,人民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在转型期,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各种利益关系处于竞争与非整合状态,这就更要求政府公正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维持公共秩序。三是创新”需求方”导向的管理手段。“需求方“导向的管理手段可以通过政务公开,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来实现,政府应健全公民的利益需求表达机制;同时,还需要建立起一种系统的,以公民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使公众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政府行为,这也是公民参与到公共组织实践、监督政府行为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二篇:《公共舆论》读书笔记

       新闻学概论期中作业10300680061管俊彦经济学院

       《公共舆论》读书笔记

       《公共舆论》出版于1922年,此时的李普曼年仅33岁,但在这之前已经出版了《政治绪论》和《趋势与主宰》两部著作,并且经历了一战炮火的洗礼。在一战中曾任美国陆军部部长助理,这使得李普曼对战争中公众由于信息匮乏和个人成见导致公众舆论的模糊与脆弱,政府宣传机器遮蔽真相,误导公众以及报纸无法展现事物的真正面目等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本书中表现为大量来自战争中的事例和蔓延全书的悲观色彩。

       总的来说,本书论述了由于信息不全,个人成见等原因,个人无法认清真相,而领导者操纵、控制、利用舆论,报纸(媒体)由于自身局限性成为引导舆论的工具,最后提出他的解决方案。详细来看,全书可分为三节:第一节为书中第一至第四部分,主要论述复杂的外部世界和极其有限的认知范围等外部因素和个人头脑中的固有成见,价值观念以及兴趣,利益等内部因素导致了公众无法认清真相并做出理性决定。第二节为书中五六部分,论述了领导人如何通过模糊的词语,统一的象征制造统一意志乃至公共舆论,并且这样产生的舆论是与民主原则相背离的,通过操纵舆论同样可以制造民主的假象。第三节为书中第七八部分,在分析了报纸无力承担“舆论与法庭”的重任的原因并提出了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

       下面将具体分析这三节中的观点并进行梳理和反思。

       一.个人舆论的局限

       书中第一部分“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想象”首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个人头脑中的舆论并不等于真实,原因可分为外部的和内部的。

       从外部来看,人们接受到的宣传已经收到国家审查与保密制度的过滤,这就使事实真相和对这一事实的舆论之间存在距离。信息和舆论的数量与质量也受到技术、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复杂影响,这都影响着观念的传播。通过社交圈紧密联系的社会人会形成这个圈子的公共意识,这种身份的暗示和等级体系的存在使公众舆论与其冲突的可能升高。而且人们对书面上外部世界和公共消息的注意力相当之低。最后,出于追求时效性和方便传播的目的,语言被简化缩略,在反复流通中会有太多的增添和丢失,以致面目全非。

       认为,人们无法对超出自我经验范围的外部世界产生完整准确的认识,这时人们只能诉诸想象与虚拟。书中对舆论的定义是:“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别人、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当我们将多样性的事物归结为无生气,集合性的却不完整的名称时,其间充斥的就已经是自我意识关于外部世界想象中的图像了,即被接受的信息楔入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这种虚拟环境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倒影式”的反映,而是事实的碎片,媒介的观点,个人的想象的大杂烩。

       从个人内部来说,认识取决于我们的观察习惯与地位。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对与世界的认识往往产生于情感、习惯和偏见,对特定事物持有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印象和成见。人们看到的是自己期待或想要看到的部分和侧面。我们按照已有的定义,现成的形式去理解,兴趣在我们所意识到得信息尚未经过我们思考之前就把某种性质强加给这些信息,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会在想象力中膨胀,倾向于熟悉的事物,从而导致对不符合起原则的观念的排斥,一旦这种兴趣和成见系统固定下来,我们对外部事物做出的判断将是片面而错误的。

       二.被操纵的公共舆论

       在论述了个体思想的非理性之后,在这一部分转而分析:“普通意志,公共舆论,公意是如何在众多分裂的个人和他们稍纵即逝的偶然意向中形成的。” 公众舆论似乎代表一种共识,那么这个共识在李普曼看来是领袖提出意见,一般民众对这一意见说是或否的过程,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深刻揭示了现代民主社会的主要模式,就是少数人决策,代表大多数人意见。因此,公 1

       共舆论是极易被操纵的。领导者用模糊不清的词语,中间色调,愚民政策来抹平争执,汇集舆论,将事实简化为想法,描述观念用来代替事实,作为共同感情的纽带。

       所谓民主,公意,其核心在于象征。象征来源于一个囊括所有概念的意象,它拥有普遍的适用性,能被每个人个体化的理解。象征是一种工具,它有力量从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念中抽取情感,使个人意志向公共象征的情感转移。于是象征成为少数寡头疏导控制甚至操纵舆论的工具。

       以此为前提,动摇了民主理论的基础。民主理论理想中的是简单独立自给自足的乡村式社会,依赖的是每个个体拥有独立完整的对社会的智慧与经验,人人生而具有认识真理的能力,政治学的责任是创造投票和代议制政府。民主主义者将公共舆论限制在每个人直接确定的知识范畴内,实际上是把自主的个人行为设计为简单社会的前提。民主的谬误在于只关注民主的手段而非目的,关注民主表达的起源而非其过程和结果,况且在外在压力和个人成见的影响下,个体意见极易被少数寡头操纵。人们渴望自治并不是为了自治,而是为了得到自治带来的结果。源自正道的政治权利,良好的选举和代表机制不可能完全约束行使权力的过程。美国式的有限宪政民主或是基尔特社会主义建立在工厂代表原则和自愿奉献基础上的民主都是有悖于民主的真正内涵的,他们的最终结果——即使是以民主自居——也依然会成为在民主面纱下的实际上的专制。

       三.舆论困境的对策

       既然个人会因为复杂的外部环境,成见和兴趣做出非理性的判断,而少数寡头又会利用象征操纵舆论,我们应该怎样走出舆论面临的似乎无法逃脱的困境呢?

       人们也许会将以报纸为代表的传媒当作拯救社会的摩西。但认为,报纸无法担此重任。报纸寻找自己的受众,寻找属于自己的重视读者。作为接触看不见环境的主要途径,报纸为我们勾画着外部世界,而在“公众——商品广告——报纸”的间接联系中,我们开始审视报纸的责任,作为 “第四权力”。新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的宣告应当承担真相与民主的重量,而不是某一个利益集团的代言。良好的连接起报纸和公众舆论,是一种渴望中的理想模式,那种被广告人过滤过的,被记者编辑掺杂了个人情感倾向的新闻,都影响着舆论的质量和能量。

       因此,新闻与真相不是一回事,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解释隐蔽的事实。新闻不是对原材料的第一手报道,新闻描述的是引起读者兴趣的公开化阶段,是与读者切身利益相关的部分,在经过记者以自己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格式化后,新闻中同样会充满偏见与谬误。另外,还要考虑经济上来自广告商,财团,读者的巨大压力。因此,新闻界十分脆弱,无法承担对人类生活进行解释的责任,更无法造就公共舆论。新闻应该成为制度的卫士,成为将黑暗曝光给大众的光。

       那么什么才能解决有限个人困境从而形成公正有效的公共舆论?将这一重任交给了精通某一领域的专家。专家应与决策者保持距离,即将执行者与调查者分离,专家的任务是提供信息。政治和产业部门的专家作为在完全条件下工作的局外人为社会提供大量公正客观的数据材料,从而使舆论真正反映事实。

       在分析完的观点之后,我想对书中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个人有限理性与公共舆论的产生提出一些看法。理性这个术语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人们在遇见真理尤其是道德真理的时候认识这种真理的能力,而不是一种依据明确的前提进行演绎推理的能力。传统的自然法理论认为,文明制度不是人为可以设计的产物。而培根,霍布斯以及以笛卡尔为代表的新理性主义宣称,所有有用的人类制度都是而且也应当是有意识理性能够可以创造的产物。那么究竟个人理性能否成为公共舆论的基础并作为国家制度的原则之来源呢?这就必须考虑个人理性如何转化为公共舆论。

       我们承认,由于个人行动与自我知识,他人知识以及整个文明积累的知识的关系(即知识不是以一种整合形式存在而仅仅是个人掌握的不完全的分散知识),人的理性在社会活动中处于一种“理性不及”的状态。但从另一个方面出发我们会发现,极其复杂但又条理井然的社会生活形式

       既不是设计,也不是发明的结果,而是产生于诸多未明确意识到其行为结果的人的各自行动,通过“试错过程”,“赢者生存”,“积累性发展”的方式逐渐形成的“自发秩序”。

       从公共舆论的角度看,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个人理性的局限性在当今社会中仍有其现实意义。但接下来便对“无知”的个体丧失了信心,转而诉诸所谓的“社会精英”。一方面是由于理性知识的局限,更重要的是身处90年前的战争时期,强大的政府具有绝对的领导权,而舆论媒体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喉舌。但是在媒体实力明显增强,网络等新媒介为公共舆论提供了表达交流的平台的当今社会,个人理性必将逐渐缩减“理性不及”的负面影响,通过“自发秩序”这只“看不见的手”,形成有利于社会利益的公共舆论。而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将是极其关键的中介,是看不见的“自发秩序”的有形外化。媒介将复杂的带有个人成见的有限理性转化为富有个人特征的以契约为基础的自发性公共舆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公共舆论将不再是那么的充满成见与操纵,而将成为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

       参考书目:

       [1]《公共舆论》 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年

       [2]《新闻学概论》 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

       [3]《李普曼传》 罗纳德·斯蒂尔新华出版社1989年

       [4]《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古斯塔夫勒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5]《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哈耶克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社 1989年

       参考文献:

       [1]《 “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 》 李艳东南传媒2022年第五期

       [2]《谁使公众深陷在“舆论"之中》 邱凌新闻爱好者2022年12月

       [3]《舆论: 悬在虚空的大地?》 黄旦新闻记者2022年11期

       [4]《李普曼政论新闻中的冷战思想探究》林牧茵 新闻大学2022年第二期

       [5]《媒介与公众:交流的无奈》 王金凤 青年记者2022年2月中

       [6]《 “虚拟环境”与“刻扳成见” 》李娟新闻知识2022年8月

       [7]《法、立法与法律中的理性问题》 熊琦法律教育网2022年1月

       [8]《知与无知的知识观》 邓正来 剑虹评论网2022年5月

       [9]《从哈耶克自发社会秩序理论看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韦森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工作论文》

       第一期

第三篇:公共策划读书笔记

       姓名:黄大宇

       学号:202230707025 《公关策划》读书笔记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

       早在古希腊时期便产生了公关关系的萌芽,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可以说的上是最早的公共关系的理论书籍。在我国古代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日常交往中,也有许多经典的公共关系活动案例,如商鞅变法“令出必行”,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张骞出使西域,诸葛亮七擒孟获,郑和七下西洋等都说明,公共关系自古以来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公关专家Rex L Harlow在分析了他收集的472个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之后,提出了一个既有概念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

       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功能,它能够帮助建立和维护组织的各类公众之间传播、理解、接受和合作的相互联系;参与问题或时间的管理;帮助管理层及时了解舆论并做出反应;界定和强调管理层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帮助管理层及时了解和有效地利用变化,以便作为一个早期警报系统帮助预料发展趋势,并且利用研究和健全的、符合职业道德的传播作为其主要手段。

       公共关系的特征:

       1.以社会组织为主体

       2.以美誉为目标

       3.以互惠为原则

       4.以长远为方针

       5.以真诚为信条

       6.以沟通为手段。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管理功能,应包括如下内容:

       1)宣传引导,传播推广

       2)收集信息,监测环境

       3)咨询建议,形象管理

       4)沟通实际,协调关系

       5)解决矛盾,处理危机

       对于有效实施公共关系的社会组织来说,良好的公共关系具有以下效果:

       1.树立组织良好的形象

       2.有助于产品或服务的促销

       3.获得员工的认同感

       4.获得产业链条上的良好认同

       5.预防错误,阻挡攻击

       6.培养社区的好感

       7.有效地处理突发状况

       8.促进管理优化

       公关与广告、促销、宣传的关系:

       广告的目的重在对商品或服务进行宣传,而公共的目的重在协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并不以直接进行促销为目的;

       促销则是一种直接手段,而公关并不直接服务与促销;

       宣传侧重于单方面,即组织向公众的传播,而公关则提倡与实施双向传播,让组织与公

       众相互了解。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因此,每个人都不是完全独立的,而使需要同他人进行交往并受他人的信念和行为所影响。无论是个人、企业或是国家政府都必须处理好同外在的关系。公关策划的学习,有助于我们被外在世界所接受认可。

       第二章 公关策划概述

       公关策划其实就是一个调查研究,找出问题,分析总结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核心就是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寻求传播沟通的内容和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二是如何提高传播沟通的效能;三是如何完备公关工作体系。

       公共策划必须具有目的性、超前性、程序性、创新性、调适性。

       公共关系的活动程序依次划分为四个步骤:公关调研、公关策划、实施传播和评估效果,公关策划与其他三个步骤紧密相关并且涉及全程,起到了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一个好的科学的公关策划能保证公关工作的计划性、连续性、创作性和公关工作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

       在制定公关策划时也应当遵循相应的原则:

       (一)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

       (二)尊重客观事实的原则

       (三)独创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原则

       (四)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五)与组织整体计划相一致的原则

       本书列举了三个公关策划的方法:

       一、头脑风暴法

       二、“635”法

       三、菲利普“66”法

       本书还相应的阐述了公关策划从调研选题到推销策划的十一个步骤,还从七个方面列举了组织可能会遇到的公共关系问题。通过这一章,全面了解了如何制定公关策划和在处理公关问题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可以看出公关策划并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实现的,要做一个成功的公关策划它必须需要团队的合作精神,在处理各项公关问题的时候还需要策划人员的临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三章 内部公关策划

       公共关系的工作大致划分为两部分,即内部公共关系和外部公共关系。本章主要分析内部公关关系就是团结组织内部的全体员工、协调组织内部各类公共关系,使组织内部公共关系达到最佳状态,以实现企业公关的目标。

       第一节内部公众的范围

       一、员工公众

       员工公众在组织公关关系活动中的地位

       1.员工的特殊作用

       2.员工公众是组织内部公共关系活动的首要对象

       3.员工形象是组织形象的直接体现

       4.员工是社会组织同外部公众沟通的最有效媒介

       员工公众的分类

       1.按层次划分:决策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基层人员

       2.按工作内容划分:操作人员、技术人员、业务人员、行政后勤人员、管理人员

       员工作为组织的一分子,是组织赖以生存发展的细胞,是组织公关的第一公众对象,也是组织开展公共关系所依靠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力量。正所谓内求团结才能外求发展。也有人指出公共关系90%靠自己做,10%靠宣传。只有得到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归宿感,才能在公关上取得成功。

       二、股东公众

       股东是组织特有的内部公众,广义上包括持有股票的法人、证券公司、股票经纪人、股票交易商、股评人员、银行机构、投资公司等。股东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或其他公司,他们可以定期地获得红利和股息,参与组织的权力分配和经营决策等问题。

       股东公众的重要性

       1.股东是现代组织的资金来源

       2.股东对组织的经营决策有较大影响

       3.股东是组织的重要信息来源

       4.股东可以成为组织形象的宣传员和产品、服务的推销员

       股东公众的特点

       1.经济性

       2.利益性

       3.分散性

       4.不确定性

       股东公众的分类

       1.人数众多的股东,是组织的真正所有者,各种权利之源、资金之源

       2.董事会,占有股份较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代表股东管理企业

       3.金融舆论专家,以其观点、评论、意见影响组织,属于间接股东公众

       股东持有公司股份,是企业“自家人”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做好股东公关,有利于企业吸收资金,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壮大实力,提升企业知名度。

       第二节内部公共关系概述

       内部公共关系的目标

       1.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2.早就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

       3.培育组织内部的“家庭式氛围”

       内部公共关系的特点

       1.稳定性:组织的内部公众以及他们所形成的特定关系状态应该是稳定的2.一致性:指社会组织与内部公众之间的根本利益上的完全一致

       3.可控性:组织内部公众的态度和行为较容易控制和调整

       内部公共关系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通过引导员工来认可、接受并拥护组织的既定目标

       二、凝聚功能:是人们在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形成以组织目标为主为中

       心的群体意识,从而形成一种个人对组织和集体的强大的向心力

       三、约束能力:通过各种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每一位员工的思想观念和举止行为

       四、激励功能: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内部公共关系的类型

       一、人际关系:是指组织内部公众相互之间的交往关系,是组织内部最普遍的关系。

       正确处理内部人际关系,是组织顺利开展内部公共关系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二、权利关系:是指在行使职权的过程所引起的种种关系。权利与职务相对应,拥

       有法定性质,对下属其中支配和约束作用。

       三、信息关系:是指在信息交流与沟通中所发生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正确处理信息关系,是组织内部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竞争关系:组织内部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工作数量和质量的竞争、选择岗位的竞

       争和报酬分配的竞争上。开展公平有序的竞争,能激发人的生机和活力,推动组织的发展。

       五、利益关系:是社会组织内部最基本的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助的交往关系,也是

       一种利益分配和利益实现的关系。

       员工关系

       一、员工关系的含义:是指社会组织通过了解不同员工的不同层次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员工的行为,尽可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良好的员工公共关系必须建立在完善的人事关系和劳工关系的基础上。

       二、员工关系协调的意义:组织的一切目标、利益、计划、政策、措施和活动都要通过员工的行为来加以实现和推进,只有协调好员工关系,才能发挥员工作为组织细胞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协调好员工关系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培育员工的归属感,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并有助于提高组织声誉。

       三、协调员工的方法:1,保障员工的物质利益;2,关注员工的精神需要;3,倡导民主管理,鼓励员工参与经营决策

       股东关系

       (一)股东关系的定义:指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本质上讲,股东是企业的权利和金

       钱的源泉

       (二)协调股东关系的意义:股东是组织的投资者,是组织的真正主人,协调组织与股东

       关系的目的是要吸引投资,形成充足的资金来源,稳定股东队伍,使之成为长久投资者。有效的协调好组织与股东关系,有利于增强股东对企业的信心,稳定资金来源;有利于争取潜在股东,扩大资金来源;有利于树立形象,开拓市场。

       (三)协调股东关系的主要方法:1.尊重股东的特权意识,2.维护股东的权益,3.搜集并

       重视股东意见。

       第三节内部公关策划

       一、内部公关策划的原则: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统一、理解与尊重、情感激励

       二、内部公关策划的技巧

       (一)员工关系策划技巧

       1.制定由上而下的协调策略,实现员工关系的全面协调

       2.同员工进行沟通应尽量采取双向方式

       3.增进个人之间的交往,做到“以情动人”

       4.灵活运动各种沟通方式,加强与员工的交流

       (二)股东关系策划技巧

       1.召开股东大会

       2.变法精美、图文并茂的报告

       3.邀请股东参加组织活动

       4.编辑组织内部刊物

       5.发放调查问卷或意见征集表

       6.建立常设的专门机构

       7.寄送新样品或样品说明书

       8.个人拜访

       第四章顾客关系策划

       第一节顾客满意与顾客期望

       顾客满意的作用与构成要素:顾客满意与组织利润存在着线性因果关系,顾客从购买到满意,再从满意到忠实,最后向不同的人传播口碑,这是个无形资产的增值过程,如果一个顾客不满意,失去的将会是一大批潜在顾客。

       顾客的期望:有效的探求在于焦点放在最重要的顾客身上,找出本公司与顾客对服务的定义之间的差距,利用重质胜于重量的研究方法,找出顾客真正的期望

       顾客满意始于重视“关键时刻”

       第二节 如何使顾客满意

       一、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途径: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开发新产品;完善服务,增加产

       品附加值,改善软件,提高形象价值;合理定价,降低顾客的货币成本价格;简化购买手续,减少顾客的精神和体力消耗

       二、零售商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方法:树立诚信经营的核心理念;推行亲情化服务,超越顾客期望;为顾客提供最大的便利和实惠;营造舒适轻松的购物环境

       三、公关层面上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措施:提高认识;制定服务预期目标和行为标准;

       发现并消除障碍;学习和开发技能;倾听顾客的声音;加强和连续改进

       第三节 如何处理顾客抱怨与投诉

       一、顾客抱怨的意义与处理方法,顾客的抱怨是不可避免的,组织必须正确处理顾客的抱怨。

       顾客抱怨的种类和原因:对商品的抱怨;对服务人员、服务环境、服务制度的抱怨、顾客自身的原因

       组织应当对顾客的抱怨建立正确的认识:没有抱怨不等于没有不满;顾客抱怨是获得

       忠诚的契机;顾客忠诚度被认为是取得长期利润增长的途径;顾客并不总是正确的,但让顾客满意往往是必要的,值得的。

       如何处理顾客的抱怨:设置顾客抱怨接待部;站在顾客的角度看待顾客的抱怨;宽宏大量对待顾客的抱怨;小心谨慎的劝说顾客冷静;保持真诚合作的态度;特别的情况下,拒绝顾客的抱怨。

       三、妥善处理顾客投诉:顾客投诉有主观客观因素,在分清楚症状的情况下对症下药。

       第四节 如何培养顾客忠诚度

       顾客满意是形成顾客忠诚的基础

       影响顾客忠诚度形成的关键要素:可靠的产品质量,超值的销售服务,良好的企业形象;合理的价格水平

       顾客忠诚的培养:超越顾客期望,科学处理顾客异议,提高顾客转换门槛,提高内部员工的满意度

       内部组织与客户之间相互依存,没有一个好的内部组织,必定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和提高好的服务给顾客,也必定不能抓住顾客,如此恶性循环,企业就只有关门大吉。所以,做好公公共关系,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只有首先做好了自身内部管理,才能对外进行销售服务取得良好的效益。

第四篇:公共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公共经济学》王雍君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研究生课程刚刚开始的阶段,我首先自学的教材是《公共经济学》。原因是我们所研究的内容是公共管理学科范畴内的理论和应用,公共管理中一个重要的主体是公共部门,而公共部门的经济作用则是公共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所以我要从公共管理的主体,即公共部门入手,开始我公共管理硕士的学习研究之旅。

       通过公共经济的学习,首先是要弥补一下理论的空缺。书中按照篇章系统地从公共经济学基础、国家和政府的经济理论、公共财政理论以及经济政策和管制等角度讲述了很多重要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比如公共选择理论、市场失灵的类别和范围、帕累托效率、公共物品、科斯定理、博弈论和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模型等。

       (一)首先要明确的是,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现代市场经济是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相互作用的混合经济,私人部门更多时候遵从市场规则,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部门则基于公共利益极大化的原则,利用非市场的政治程序制定和实施决策来支持和补充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物品多由地方政府来具体提供给民众,这也就解释了地方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包括国防、司法服务等,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人人均可受益。高速公路,公园等则属于准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在一定容量内可以平等受益。这让我想到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高速公路小客车免费引来严重拥堵成为了新闻热点,我想这就是政策将准公共物品改为了纯公共物品,去除了排他性,造成了“劣币追逐良币”的效应,低效益追求者将高效益追求者一起共享有限的资源,另外,我认为这个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市场的需求原理,也并没有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却进行了政府的政策干预,最终导致了高速公路的一度瘫痪。我想公共政策的出台、公共物品的提供,既然出发点是社会效益,那么就需要以结果为导向。高速公路这种资源在使用中,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资源如何有效配置而非如何平等配置。公共物品的提供并不一定要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私人部门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私人部门可以承担生产和管理责任,公共部门则承担决策和融资责任。公共部门 1

       和私人部门最大的区别在于:公共政策、公共物品和公共权力。公共物品前面说过了,公共政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政府预算,政策高于预算,预算约束政策,由此可见经济政策是公共政策中的核心,微观控制个体供给,宏观控制社会总需求。公共权力中最重要的是征税权和公共支出的权力,正因为如此,政府的目标即为确保公共支出给公民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和收益必须大于征税给公民和经济带来的损失。但是,公共权力如果过大就会带来寻租腐败,进一步导致政府失灵。因此,必须营造适度政府,并加强其他方面的监督和制约。由此可见,公共部门存在有两个理由:(1)是因为人们需要集体行动获取合作收益,也就是互利。政府公共部门向民众征集资源并且使用这些资源为民众服务,双方从这种“交易”中各自获取好处。(2)纠正市场失灵。政府管制和公共部门是对于市场失灵有效的补充,即使再成熟的市场经济也需要公共部门来纠正市场失灵,因为现代经济是混合经济。但是,政府干预是以市场失灵为边界的,市场失灵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不是一旦出现市场失灵就必须进行干预。

       (二)其次要说的是公共经济学相关的学科,了解了这些学科才能更好的理解公共部门的经济学作用。

       第一,微观经济学和边际分析,本科时候学经济学时,边际分析就是一个重点,它反映的是资源的稀缺性,即使用资源时的社会边际边际成本,因为资源具有稀缺性所以就需要进行资源的最优定价。但是,很多资源的最优定价是比较难落实的,尤其是在中国目前这个体制尚未健全,市场经济发展不到位的时代,定价会比较容易触及到社会公正的问题,比如水资源的紧缺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紧迫性之间的冲突。公共经济学的基础假设借鉴了微观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利他行为的背后还是利己,正如亚当〃斯密关于“看不见的手”发挥的作用所说:引导人们的利己行为产生利他的效果。只不过这种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关于政府的行为假设就不得不引出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家和官僚的行动和其他个人并无不同,因此政府也存在缺陷。此外还有一个假设就是资源的稀缺性假设,从而引出了经济效率的概念,如何将资源用于相对价值较高的用途上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比如政府预算的优先用途。帕累托效率用以描述一个资源的最优配置,即除非损人,否则无法利他的状态。没有将资源配置到相对价值较高的用途上称为缺乏经济效率,但并不等于浪费,浪费是一种极端状态。资源稀缺性假设告诉我们,一项政

       策是否正确,不是要看其带来的回报更要看它带来的收益是否高于机会成本。

       第二,宏观经济学与总量分析。主要涉及总需求、总供给和宏观经济政策。公共经济学某种程度上理论更贴近宏观经济学,方法工具上借鉴微观经济学。

       第三、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需求管理政策多宏观、多短期,逆风向行事,而总供给管理政策多微观、多长期,用以调节供给量,最终反映到GDP和GNP等数据指标上。

       第四,乘数原理。此原理是宏观经济学的应用,描述的是公共支出的变动将以乘数方式影响GDP的更大变动。涉及的概念是边际支出倾向和预算支出乘数,由此可以计算出追加一定数额的公共支出后,可以得到GDP的变动额。目前,我国居民边际支出倾向偏低,导致了民众消费依然疲软,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远没有达到目标,只能依靠政府投资和出口外需来拉动总需求。在公共政策上有两点需要反省:一是收入差距导致民众边际支出倾向偏低,二是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转嫁导致民众边际支出倾向偏低。因此,如何建立民众的信心和对未来经济的美好期许以提高边际支出倾向是扩大内需的关键。

       第五,产权与制度理论。交易成本是产权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现在社会的分工深化导致了交易成本不断增大,公共经济学就是要寻找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和政策。产权理论还十分强调激励在经济学中的作用,正因为产权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使得产权可以从低生产效率者手中转向高生产效率者手中,并且是人们追求更多的知识和更高的生产率,从而提高经济水平。制度理论则是重点解决激励机制的问题,它改变人们的“偏好次序”和“相对收益”来引导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六,博弈论。通过博弈论中著名的“囚徒困境”理论,引出了重复博弈论的“强均衡”概念,解释在当今这个重复博弈的环境中,通过某些制约,是可以实现合作的,而且长期合作要比短期合作更可取。它还让我们思考自身同对手之间的关系,认为这是在人类社会中顽强生存的第一步。博弈论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这与公共部门存在的经济学理由不谋而合。

       (三)公共部门的存在理由除了合作效益之外还有就是克服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包括微观的和宏观的两方面。微观的市场失灵包括:

       公共物品、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以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宏观的市场失灵包括:失业、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等。比较值得一说的是外部性。外部性又称外溢,指行为主体的行为活动施加于他人的、未予补偿的和未经许可的损害或利益。当施加的是有利益时,为正外部性,私人的边际收益小于社会的边际收益,例如科学发发明造福社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若个体行为所施加的是损害,则为负外部性,如污染、噪音等,私人的边际成本小于社会的边际成本。个体的外部效益或者外在损害受到某种形式(如税收和补贴、自愿协商、管制、收购一体化等)补偿时,称为外部性的内部化,这是解决由外部性导致低效率的传统方法。许多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专门为负外部性所设,而专利制度专为正外部性活动所设。更多时候政府的干预更加有效率。另外区分垄断和自然垄断,垄断是必须要禁止的,通过竞争取代垄断。而自然垄断是允许的,由于自然垄断是由市场容量有限和规模经济以及沉没成本导致的。限制自然垄断要么会使厂商亏损停业要么会使消费者蒙受更大的损失。产权理论认为,很多市场失灵实际上是产权制度的失灵、过高的交易成本以及协调失灵导致的。比如高速公路拥堵就是免费政策导致排斥成本过高,受益人数量过于庞大,导致协调失灵的。

       (四)政府干预市场的理由除了市场失灵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若干理由。除了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性、失业和通货膨胀,还有不完善的市场、信息不完全、再分配和优(劣)效品。此外,还会由于消除贫困、保障权利、家长作风和承担对后代的责任等理由进行必要的市场干预。然而不当的经济干预会导致政策目标无法达成,还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公共部门活动的三个核心领域分别为:配置、稳定和分配。配置职能首先是提供公共产品,其次是纠正外部性,公共产品由于外溢程度的大范围巨大可以看做是外部性的特例,分为公益品和公害品。庇古方案是传统的用税收和补贴的方式解决外部性,还可以利用科斯倡导的产权理论的中财产权配置和并购的方法解决,最后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即为政府管制。稳定职能是宏观层面的需求管理政策。分配职能是政府追求平等分配的目标,纠正过大的收入差距,通过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来判定财富分配的平均程度,事实证明不能只追求结果平等还要顾及机会平等。

       (五)公共物品的公共选择是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公共物品的“搭便车”问题使得成本补偿困难和偏好失真,只能通过

       政治程序来实现公共物品的有效供应。公共选择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消费者最真实的公共物品偏好,最主要的是通过“以手投票”和“以足投票”两种方式。尽管阿罗不可能定理表明在社会层面上将个人偏好整合为社会偏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选举机制仍旧是公众表达公共物品偏好的基本机制,其他所有机制只是补充而不可能取代它。伯蒂特的“以足投票”便是对选举机制的很好补充,他认为如果有足够多的辖区因而存在广泛的选择余地时,那么个人选择迁移“以足投票”就是显示真实偏好,民众选择合适的地方公共物品和所征收的地方税收之间的一种精确组合,从而地方公共物品可以经由辖区间移民而得到有效配置,克服地方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当然,伯蒂特假说存在着比较明显局限性。

       (六)税收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权力,是政府保证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关键。税收虽然是必不可少的公共权力,但是税收会对资源配置和人民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尤其是税收引起的替代效应,会引起公民的消费更倾向于低税或者无税的商品。因此,政府需要在一定税收征收总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税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尽管税收都有相应的纳税义务人,但是真正负担税务的却不一定是义务人本身,因为税务可以转嫁,比如纳税人可以通过提高价格将商品的销售税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七)政府尽管有税收作为平衡公共物品的公共手段,但是有些公共服务利用公共收费反而效率更高。公共收费具有自动筛选功能,尤其针对准公共物品,如公路桥梁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它可以将对该项公共服务需求并不强烈的公众排除,将资源留给最需要它的人。政府只是对那些需求的弹性为零的公共服务提供免费政策,才是适当的,与此同时一般性税收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公共收费还可以为地方财政添砖加瓦,可以进一步显示民众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显示,还可以矫正自然垄断的低效率等。公共收费的制定需要依据服务成本,包括资本成本、运营成本和拥挤成本。

       (八)公共权力中除了税收,还有一项重要的权力即为公共支出,在多数国家的GDP中占有很大份额,同时关系到社会效益。瓦格纳定理揭示了公共支出持续增长的现象,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增长拉动公共支出的增长,另外一种则认为官僚机构的行为模式导致公共支出增长。与第二种观点相一致的理论是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官员也是普通人,也会在私人利益和公共利

       益之间权衡,并倾向于选择令自身利益较高的公共支出方案。公共支出毫无疑问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它既是调节宏观经济的一个工具,通常而言是进行“逆风向行事”,又是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的主要支持,只不过如何能达到公共支出的最佳水平,在公民偏好和税收水平之间达到平衡就是政府的决策水平问题了。因此,政府的公共支出需要成本-收益分析作为决策的有力支撑,在考虑支出需要的同时顾及成本,在考虑支出总额的同时想想是否值得花钱。

       (九)公共经济学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内容就是政府管制。它是政府作用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公共部门发挥效用的方式之一。尽管理论上都认为市场失灵是政府管制发生的唯一理由,其实在很多方面也仍旧需要政府管制,总体而言就是在有效竞争的地方促进竞争,在不适合竞争的地方实施管制。通过直接调控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效果直接,富有效率。但是,政府管制也会带来问题,寻租就是管制带来的最直接的诟病。比如征税就会有逃税现象,这就为某些地下经济提供了滋长的温床。

       以上是我认为公共经济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些理论内容和我自己的一些看法。除此之外,公共经济学还涉及了很多经济学、财政学内容,以这些学科中的原理为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提供支撑。因此,我还必须逐渐学习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的内容作为补充,扩充知识量,这样才能有更广阔视野和更活跃的思路。有什么不妥之处,请老师指正!谢谢!

第五篇:《长尾理论》读书笔记

       《长尾理论》读书笔记

       在阅读《长尾理论》的过程中,我惊叹于对在传统的营销过程所容易被忽略的方面进行思考而得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长尾。而且真正让人吃惊的是长尾的可怕规模,举个例子来说:一般的鲍德斯书店中藏有大约100 000种书,但亚马逊的书籍销量中竟有差不多1/4是排名1000 00位之后的书贡献的,大多数成功的网络企业正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利用长尾,这些企业不仅仅扩展了现有市场,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发现了崭新的市场,传统的实体销售商力所不能及的那些新市场的规模远比人们想象的大。

       最后安德森还提出了繁荣长尾市场的三大秘诀:一就是提供所有的产品,使客户的选择面更加充分;二就是现在就开始降低价格,对在线音乐来说,通过公平定价、方便的服务、稳定的质量,你也能够同免费同行竞争。三就是帮用户找到产品,长尾企业真正把消费者看作有血有肉的人,有了它们的大规模定制化系统,消费者就不必再屈就于千篇一律的大众化商品。

       文中的一些句子所表达的观点能够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

       P27:默多克:“年轻人不会等待某个神圣的数据来告诉他们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他们想控制他们的媒体而不是被媒体控制。”

       报纸真的是要死的。一张报纸里你看的内容比不看的内容少多少?能生存下来的可能是南方周末这样的报纸,发烧友类,大部分内容都投我所好。可参P169“适合刊登的新闻”部分。编辑虽然仍很重要,但编辑们那种替读者决定版面内容的傲慢,可能是新时代读者所不能接受的。

       P35:在任何市场中,利基产品都远远多于热门产品。

       武断的全程判断,显然误。这也是全书的核心问题之一,即长尾理论究竟适用于哪些行业。在第十二章“娱乐业之外”中,查理斯·安德森试图证明长尾理论具有不同行业(甚至所有行业)中的广泛适用性。

       P48:我们正在由被动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生产者。

       除了电影、文字、音乐,还有什么?实际上,普通人可以生产的东西非常有限。生产仍然是有相当门槛的,更关键的是,这是一件业余的事情。人是越来越懒的。不可能科技越来越发达,人却越来越喜欢DIY。

       P55:你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其他像维基长尾这样的东西。

       这就是web2.0的灵魂:tag。从Google搜索结果开始,Wikipedia、del.icio.us、百度贴吧、新浪博客、Youtube、豆瓣„„这些成功的web2.0服务都是长尾理论的忠实执行者。Give everything, every item, every word a page, to define, to explain.在一个平台上,放上所有的内容,不管搜什么,都能找到一个专属的地方。从此也许可以推出,web2.0网站的唯一成功道路就是成为同类网站中的老大,成为标准。这也就是在总结性的第十三章“长尾法则”开头便提出的两句话的核心精神:1.提供所有产品。2.帮我找到它。P83:存货的消亡:降低成本的终极方法就是完全消灭原子,用字节处理一切。

       这是全书另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长尾产生利润的前提是存货成本极低,这并不容易。前面已经提到,如果是有形物质产品的话,那就很难避免存货成本。第八章“货架争夺战”详细讨论了存货成本问题。

       P110:幂律曲线的三个条件:多样性、质量不平等性、网络效应(口碑传播等)。如果在某一行业中无法满足这三个条件,那就不适用于长尾。在121页也承认“广泛兴起的小市场确实给某些行业带来了成长的黄金机遇,但也许有些行业并没有这么幸运”。P122:但一旦你把可支配收入和时间的匮乏全部考虑在内,某些非排他性媒体就会变成排他性媒体。

       丰饶选择造成时间成本越来越昂贵,以后电影的长度也许会缩短到一小时。P125:这类积极反馈环很容易创造一种赢家通吃现象。

       这就是为什么本来目的是“去中心化”的web2.0浪潮,注定会制造出新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