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感受(最终五篇)

第一篇: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感受

       我对传统戏剧的一丝感情

       虚假的繁华掩盖着真实的衰落 表面的热闹粉饰着实质的贫瘠

       ——题记

       上学期我无奈中选了一门很有意思的选修课——中国传统戏剧鉴赏。无奈是因为想选的课,选了两遍也没选上。奇怪了,选她竟然只需一点,她就把我带到了戏一般的唯美境地。

       被视为冷门的“中国传统戏剧鉴赏”是由徐州一传统戏剧团的团长给我们上的,其君李先锋是一个开放幽默的人,会一腔专业奔放的戏,在上课时会时不时的露两腔,并带上那抽象逼真传神的姿态,不禁让人沉迷生笑。他还鼓励同学模仿经典曲目中的台词唱腔和动作表情。此等老师给我的印象很好,因为他默化的方式和执着的努力吸引了我,让我在戏剧中品味了美爱善德行,让我的心找到了安息的境地,让求学的旅途不那么荒寂迷茫,让我在戏剧中找到了幻想中的自己。我得感谢他和她。

       现在她已经完结有月半时日了,我竟还会时不时的在紧张忙碌中想起她。我得承认,她是一种寄托。在结课论文时我本打算写点东西的,可是因为种种由头没写,正好,今日酒后兴起,就不禁起笔了。

       若是为了卖弄几笔,我不屑。可偏偏是她——戏,让我想起一个人,我的爷,一个我后悔去敬重的老人,一个乡村戏剧艺人外加爱好者,一个晚年时喜欢在没事时哼上两句的老家伙,一个经常在周末时和我争频道听秦腔的老头。我敬他,可这并不妨碍我记恨他。原因复杂,还是略去吧!因为我此时已经知错了,错过了一位至亲,错过了和他相处的日子,也错过了向他解戏养性的机缘。要知道:一份情缘,千世轮回,悔莫当初。

       由于小时候对秦腔没感觉,就没有留意过其他戏剧,偶尔会对戏剧中的杂耍产生片刻惊喜。所以,过去一直都认为,戏只有秦腔一种,就知道吼,一点都不高雅和成体统。想来,我认知竟是如此之小,让人羞愧。

       在上这课之前,我还以为要么是那个学院的戏迷老师想找个舞台、找点无知的观众来卖弄一下,以示其学识渊博;要么就是来给我们讲什么国粹,吹什么五千年历史,放什么官方剧目,如京剧种种。若是那样,我们就要纠结而死了。幸好,来了个徐州梆子戏的团长。当老师说他是梆子戏团的,我竟来了兴趣,因为我将“梆子”听成了“棒子”。“棒子”的戏,我是要好好听听的。一来,听听“棒子”是不是又说中国现在的传统戏剧是他们的,要是,就骂上两句了事,就当爱国了;二来,看看有没有整容美女,拉的脸蛋漂亮与否,要是漂亮就好好瞅上两眼,就当养眼了。

       还好,是我想多了!老师讲的是他们江苏当地的戏,有徐州的梆子和昆山的昆曲。昆曲听起来婉转动情,温文尔雅,人物的性情温柔执着。其中昆曲版《牡丹亭》是老师给我们完整看了的,我很喜欢听。它的曲调优美,故事情节更是唯美感人。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真让人羡慕:杜丽娘不仅有美丽的容颜,还有一颗向往自由爱情的心,敢于执着追求,以致 “一梦而亡”,甚是让人敬爱;柳梦梅,一介书生,矫情之极,竟对着一副美人画像生了情,更甚者,竟不怕阴阳人鬼之险和他口口相称的“姐姐”结为了连理。书生佳人,惊世梦缘,执着真爱。正如戏中丽娘所书:

       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说实话,它很适合年轻人去看看。虽说是传统曲目,可经年轻演员的这一真情演绎,到让人对戏剧产生了几分好感。想起剧中人抽象而入神的动作,就让人似笑似叹:思想感情竟可以用这般随然的肢体动作来演绎。真是,笑其妙中生辉,叹其情入三分。

       言已至此,我又想起一事。记得一次老师给我们介绍戏剧中的动作,讲到了“指法”:剑指,威严且凶悍;莲花指,优柔又细腻。讲到菊花指时,全场傻笑,老师也笑了,可不知是否笑点相同:好生奇怪的指法,竟指菊花?

       上课听戏,有说有笑,轻松自在。可课已结了,没了氛围和懂戏的人作陪,自己也就没了听戏的兴致。我沉寂了许多,想必戏也冷清了几分。记得清明节那天的课,去的人很少,老师无奈地叹道:中国传统戏剧也该过清明节了,可看来祭奠的人不多呀!

       无奈之余,心便存了一丝感情,来祭奠她的美,愿她也能像杜丽娘一样怀美还生!

第二篇:中国传统戏剧讲稿

       中国传统戏剧文化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剧的产生已有800年了,它现在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数计。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说是空间艺术,是因为戏剧要在一定的空间来表现,要有造型,而它在表现上又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因而它又是时间艺术。

       中国戏剧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如戏剧中的服装和化妆,除用以刻画人物外,还成了帮助和加强表演的有力手段。水袖、翎子、髯口等,不仅是人物的装饰,而且是戏剧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微妙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我挑了十个来说,如果有会员感兴趣的话,课后可以仔细查一下。

       京剧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22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有个京剧小视频 昆曲(Kunqu Opera),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这有个昆曲小视频

       越剧“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这有个越剧小视频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2022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7个,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成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之榜眼。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

       这有个豫剧小视频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等粤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粤剧名列于2022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22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有个粤剧小视频

       川剧的名称,始见于清末民初,当时叫川戏,后来统称川剧。这虽然只有八十多年的事情,可她所包容的各种声腔,早在明代即有戏班在省内各地演出。川剧史家、艺术家们谈到川剧的源流沿革,还有追溯到晚唐“杂剧”、南宋“川杂剧”的,甚至有川剧高腔尚早于江西“弋阳腔”、清代蜀伶魏长生所唱秦腔系四川之“琴腔”种种不同的说法。足见川剧的历史,还是一个没有完全定论而尚待继续研究探讨的学术问题。但就一个戏曲剧种而言,不论她是否源于本土,是否为地方文化与民情风俗所孕育,从她的全部传统剧目、艺术程式均可清楚看到,基本上都是由整个中国戏曲及其高、昆、胡、弹等几大声腔艺术中继承、发展和创造来的

       这有个川剧小视频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晋剧

       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中国传统戏曲。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有上路调和下路调之分,上路调为北路梆子,下路调为中路梆子。民国以后中路梆子兴盛,遂以山西梆子专指中路梆子,建国后则称晋剧。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高峰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汉剧属皮簧腔系,早期称“楚腔”、“楚调”,以后又称“汉调”、“汉戏”,俗称“二簧”。在鄂北有“一清二黄三越调”的谚语,在鄂东又有“一清二弹”之说,称汉剧为“乱弹”或“弹戏”。文献记载中曾有“湖广调”、“黄腔”、“皮簧”等称谓。辛亥革命前仍称“汉调”,从民国初年起开始改称“汉剧”。其主要声腔为西皮、二簧,在地方剧种中开创皮、簧合奏之先河,从而形成皮簧声腔系统。汉剧流行于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和汉水流域及其邻近的、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的部分地区

       这有个汉剧小视频

       湘剧是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主要流行于“长沙府十二属”,即长沙、善化、湘阴,醴陵、湘潭、湘乡、宁乡、益阳、攸县、安化、茶陵)湘南东部17个县市[1],江西与湖南毗邻的北起修水、南至吉安的各县,广东的坪石、岐门、乐昌、桂头、犁市、韶关等地。当时民间习称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或“湘潭班子”,[2]。一度被称为“长沙湘剧”。湘剧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与民间艺术和地方语言巧妙结合,富有湖南民间地方特色,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2022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有个湘剧小视频

       时代的变迁,不断地为剧作家提供着新的题材。寻找题材并非难事,驾驭题材才是真正的难事。只有从纷杂的事件中提炼出鲜明的时代精神的旋律,让它随情节的展开而展开,随人物性格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创造出杰出的戏剧作品。明代以《鸣凤记》、《清忠谱》为标志的时事戏,清代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梦的《桃花扇》、《长生殿》诸作,以及新时代出现的《白毛女》、《洪湖赤卫队》、《于无深处》等等,都是“一念正气”使之然,也使之具备“一念正气”。而后产生的《决战淮海》等,亦以“深沉”的格调生色。戏剧固然需要这种题材、写法,但更需要的是这种题材这种写法所创造的“这种精神”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课感受(精选)

       中国传统文化课一点感想

       选择《中国传统文化》课,是因为我发现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大学生,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脑海里十分淡薄。之所以这么觉得,一方面是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做过太多学习,一方面是在平时遇到一些问题时,发现自己的思想与中国传统观念经常产生冲突。我便想通过亲身学习,来解开这一困惑。

       举几个例子,送礼,实际是送人情,俗话说,“礼多人不怪。”送礼确实能帮人办成想办的事,建立关系。但礼尚往来的,礼物的实际用处并不是主要的,更多的是送一份人情,借此人情,更容易在社会上立足。但现实生活中送礼造成了很多不公平,而且是许多罪恶的诱因。我设想有这样一个社会,不存在送礼这种行为,人们仅仅依靠自己的能力来争取,为了防止争议,建立完善公平的制度,这样很多问题就会消失。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但通过对比,我可以看出送礼这种行为的利弊。当社会制度不完善,人民素质不够高时,社会需要其他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与交往,人情网则弥补了这个空缺,这是送礼有礼的一面。人情维系的社会,规则容易被部分人控制,人治经常会强于法治,造成社会的不公平。显然,完善的法治社会更公平,不会存在这类社会性的问题。现在许多国家已实现较完善的法治社会,依靠制度管理整个国家,由于法律不完善产生的问题也比较零散,很少成为顽固的社会问题。中国几千年来这种人情社会一直没有任何改观,我想应该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后,我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想法都发生了变化。我第一个清晰的认识是,我之前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概念是错误的,我上这门课之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在大学之前所接受的文化知识。因为常识告诉我们传统教育教给我们的通常是传统的文化。而当我明确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后,我发现新中国成立后的这几十年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与传统文化相差甚远,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即使把这几十年给剥离开,仍然是一部完整的文化史。相比起中国传统文化,这几十年的文化不如说是一段政治产物,因为这几十年文化的发展在权力的控制下完全背离了正常的轨道,人们的意识形态在几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甚至颠覆的变化。而中国传统文化才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

       我第二个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齐放,包罗万象,并不是单一死板的。虽说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占主导地位,但其他思想依旧闪耀着自己的光彩,影响着中国人。拿我自己来说,我最近又一次读到了《十条诫令》,每次读到都会感觉触目惊心,这次最让我震惊的是这样两条:“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布。只要让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当然《十条诫令》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其内容及口吻明显把美国塑造成一个阴险的形象,不符实际。但通过反思这句话,我发现自己确实很向往美国的生活方式,不是它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是其自由追逐自己内心,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而国内的情况是,社会以一个人的财富和地位来评判一个人,导致人们急功近利,满脑子成功学。我经常怀疑自己是不是被美国文化洗脑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后,我发现我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属于道家的思想,从庄子的逍遥,魏晋名士的不羁,到王守仁的心学,都是提倡遵从自己的内心,不为现实的规则所约束。我所想的并不是美资本主义的腐蚀的成果。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也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

       文化学习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化且深远的,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我想我的收获不只是上述的几点,而更多,会在我以后的生活中慢慢显现出来,给我指导。

第四篇:对一次演出儿童戏剧的感受

       对一次演出儿童戏剧的感受

       当听到老师让我们自己演一部儿童话剧的时候我懵了。

       虽说每次老师上课我都去了,但由于自己的懒散很少在课后去复习老师讲的内容,因此老师讲了些什么都忘得差不多了。听到老师发布的这个任务自己真的有点反应不过来。当轮到我们自己要排练的时候,听着同学们的建议不断地对我们的剧本进行改编,不断的进步,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了,当看到觉得突兀的地方就会有同学指出来,帮助我们改正。随着这样的几次排练,我们的进步也显著了。

       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都觉得演出挺不错的,也了解到许多关于儿童戏剧的知识。

       陈信茂在《儿童戏剧概论》中说道:「所谓儿童戏剧,应用儿童的思想、儿童的想象儿童的语言、儿童的情感、儿童的经验,透过戏剧的手法,表现大宇宙间动植物的生活、人和物的关系、社会的现象、人生的意义。用以增进儿童的知识、陶容儿童的美感、坚定儿童的意志、充实儿童的生活、诱导儿童的向上的艺术活动。凡合乎上述要求,不管内容是古代或近代;事件是发生在国内或国外;表现方式是舞台、电视、电影、或卡通,甚或皮影戏木偶、或歌仔戏;扮演人不论成人或小孩,只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理论,内容切合儿童发展需要都可称为儿童戏剧。

       儿童戏剧文学是整个戏剧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一般戏剧文学的艺术特征,遵循一般戏剧创作的普遍规律,但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来自儿童观众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审美需求。

       一.具体而言其艺术特征如下:

       (一)主题积极明朗,题材选择、戏剧冲突、情境设置符合儿童接受能力

       (二)塑造真实可信、个性鲜明的舞台形象。

       (三)结构单纯、紧凑,故事性强

       (四)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创造浓郁儿童情趣 儿童戏剧的必备要素: 1.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2.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3.编剧 4.导演 5.演员 6.舞台 7.舞台说明 8.道具及服装 9.舞台背景及背景音乐 10.配音

       感受:当我们的同学演出之后发现了自己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动作表情不到位,同学们对动物的习性没有弄懂,对动物的动作模仿不到位,在表情方面,在语言等方面都做得不够细。也许我们并不是专业的演员,所以我们达不到那样的标准。但不可否认,我们做的的确不够细心。我们都很认真的投入到了这次活动中去,但在许多地方还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我们仍然需要努力才行。也只有当我们自己实践了之后才能真正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里。这一次的戏剧表演我获益匪浅。

第五篇:中国传统家具的感受

       中国古代家具典故和体会

       姓名:刘佳

       班级:艺升093班 学号:202230892 指导老师:钱志科

       日期:2022年11月8日

       中国古代家具典故和体会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造就了凝聚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的中华传统家具文化。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花园中的奇葩,中国传统家具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瑰宝,一直都是为世人所景仰,研究、收藏的对象。

       家具在满足人们坐、卧、支撑或储藏……功能性需求之后,就成为了传统、特色和民族性的象征;成为了一种文化形态、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成为了物质、精神、艺术文化的综合;更成为了由一定习俗、观念和规范形成的某一群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因此,家具所体现出来的历史信息与人文气息以及特殊的文化内涵说明,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进程就是一部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

       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无论是笨拙神秘的商周家具、浪漫神奇的矮型家具(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婉雅秀逸的渐高家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华丽润艳的高低家具(隋唐五代时期)、简洁隽秀的高型家具(宋元时期),还是古雅精美的明式家具、雍容华贵的清式家具,都体现了特有的美感和永恒的魅力。尤其是明清家具,将我国古代家具推上了鼎盛时期,其品种之多、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是我主要收集的家具的典故故事,并且浅谈一下感受和体会。

       一、“举案齐眉”典故里的古典家具知识

       一个时期的礼节是与当时的社会习俗紧密关联的,受到当时的建筑技术、房屋、家具、日用器皿等特点的制约。尤其是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

       东汉时期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在封建社会中一直被视为妻子敬爱丈夫的典范。据《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至吴地,“依大家阜伯通,居庑下,为人赁春。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这里讲的“案”,并不同于后世的桌子,否则尽管孟光能“力举石臼”,要经常把上面摆放着饭菜的桌子举到齐眉高也是不可能的。

       汉代的案,是一种类似今日的大型托盘的家具,形状或为长方形或为圆形,有的下面附有矮足,方形的多为四足,圆形的或有三足。从汉墓出土的文物看,案多是木质的,高级的制品则髹漆并施彩绘,华美异常,例如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的斫木胎漆案,长方形,平底,底部四角附有矮足,足高仅有2厘米,案全高只有6厘米,案面为60.2X 40厘米。面髹黑漆,用红漆绘出两重方框,然后在案心及两重方框框间的黑底上绘红色和灰绿色组成的云纹。底部亦髹黑漆,用红漆书写“软侯家”三字,表明该案所属主人为谁。出土时案上放置着五个小漆盘、一件耳杯、两件漆卮小盘内盛食物,盘上放有一件竹串,耳杯上放有一双竹箸,这种摆设,表明了当时贵族宴饮时的情形。至于一般人使用的案和食器,自然没有这样豪华,但是案的形状,仍然是差不多的。因此,案架上摆放的饭菜的重量是有限的,举案齐眉表示尊敬是有可能的。然而,人们如果直立在地上把放满东西的案高举至头顶,眼睛向下看,那是很难保持平稳的,但汉代的习俗是席地起居,人坐在铺着席的地上,把案举至眉际距地并不太高,且坐姿比立姿稳定,因此虽然眼睛不看前面,也还可保持案的平稳而不致使上面的食物倾覆。

       经过各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案几的形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和人们的起居习惯的改变有很大关系,在现在,案几多半不用来摆放饭菜,而且高度和大小都和东汉时期有很大不同,现在的起居习惯已经不是席地而坐,因此案几的高度和大小变化比较大,例如名鼎檀高档黒酸枝拐子纹翘头案,在设计上,保留许多古典元素,两边翘头,下面透雕拐子纹,显得非常典雅,但是高度和大小都与东汉时期的案几大不相同,这一改变正好反应了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二、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的兴盛繁荣在晚明文人的著述中可以窥见一斑。万历时屠隆《考盘馀事·起居器服笺》列举了家具数件。高濂《遵生入笺·起居安乐笺》有类似的叙述,而长洲文震享《长物志》的记述更祥,屠龙又增列了天然几、书桌、壁桌、方桌、台几、椅、杌凳、交床、橱、佛桌、床、箱、屏等十多种,明人积习,喜欢互相剽窃。三者孰创孰因,姑勿究论,仅起居器用,各书都津津乐道,足见一时的风尚。内容最多的《长物志》,不妨看作是晚明江南文人列举家具品种,兼及使用、鉴赏和带有理论性的一段文字。沈春津《长物志》序:“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

       室内家具陈设的旨趣,在这几句话中阐发的很清楚了。还有万历时戈汕所著的《蝶几谱》,祥述可用特制的十三具三角形几,错综变化,摆出一百多个样式来,相信是由更早的燕几演变而成。它等于大型的七巧板,好事人已经把家具的使用发展成为一种家具游戏了。

       明式家具装饰手法善于提炼,精于取舍,主要通过木纹、雕刻、镶嵌和附属构件等来体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选料上,十分注意木材的纹理,凡纹理清晰好看的“美材”,总是放在家具的显著部分,格外钧用隽永耐看。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浮雕与透雕结合及圆雕等多种,其中以浮雕最为常用。雕刻题材十分广泛,大致有卷草、莲纹、云纹、灵芝、龙纹、螭纹、花鸟、走兽、山水、人物、凤纹、宗教图案等。刀法线条流畅,生动形象极富生气。雕刻的部位大多在家具的背板、牙板、牙子、围子等处,常做小面积雕刻,以少胜多,工精意巧的装饰效果格外引人注目。

       三、清式家具--太师椅

       太师椅最能体现清代家具的造型特点,它体态宽大,靠背与扶手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扇、五扇或者是多扇的围屏。太师椅也是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到了清代,太师椅变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关于它的来历,一种说法是古代这种椅子专供官居相位即太师的坐用,故名“太师椅”。据岳珂《木呈史》记载,南宋奸相秦桧,一日宴请宾客,席间有个参军走到秦桧面前,吹捧这位相爷的“功德”,秦桧十分高兴,即命一伶人送交椅赐坐。参军受宠若惊,在拱揖就坐时,因举止失措,忽坠其幞头,露出了巾环。伶人即问参军这是什么巾环,参军回答是:“二圣环”。伶人一听,便一语双关地对参军说:“你只顾自己坐太师椅,却把二圣环丢在脑后,讲得过去吗?”伶人此言,表面上是批评参军的失礼行为,实际上是暗讽秦桧只顾自己做太师,却把宋徽宗、宋钦宗的回归忘得一干二净。伶人所说的“二圣”即徽宗、钦宗,这时已被金人俘虏扣押;“环”偕音“还”,指回到宋朝朝廷。后人除叹服伶人的说话技巧外,从此就把交椅称为“太师椅”。清初家具沿袭明式家具的风格,但随着历史发展,满汉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清康熙年间逐渐形成了注重形式,追求奇巧,崇尚华丽气派的清式家具风格,到乾隆时达到颠峰。乾隆时期的家具,尤其是宫廷家具,材质优良,做工细腻,尤以装饰见长,多种材料、多种工艺结合运用,是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在用材上,清代中期以前的家具,特别是宫中家具,常用色泽深、质地密、纹理细的珍贵硬木,其中以紫檀木为首选,其次是花梨木和鸡翅木。用料讲究清一色,各种木料不混用。为了保证外观色泽纹理的一致和坚固牢靠,有的家具采用一木连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清中期以后,上述三种木料逐渐缺少,遂以红木代替。

       综观清式家具,以清中期为代表,总的特点是品种丰富,式样多变,追求奇巧;装饰上富丽豪华,并能吸收外来文化,融会中西艺术。造型上突出稳定、厚重的雄伟气度,制作上汇集雕、嵌、描、绘、堆漆、剔犀等高超技艺,品种上不仅具有明代家具的类型,而且还延伸出诸多形式的新型家具,使清式家具形成了有别于明代风格的鲜明特色。

       四、感悟体会

       中国家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中国古代家具的设计和制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尤其是“明清家具”。明清家具具有造型大方,线条简练、流畅的装饰艺术特点,在实用与审美、生活与艺术的结合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中国乃至世界家具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当今的家具设计乃至其他工艺美术设计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家具作为室内陈设的主要设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具,同时也是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明清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因此,明清家具无论是在造型上、材料上、装饰上、工艺上都体现出传统文人文化的特有的追求:自然而空灵,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的韵味,透射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它都是世界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任何一方的文化都不能主宰另一方的文化,而中国家具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家具艺术成就对世界家具艺术产生过重大影响,是珍贵的家具设计文化资源,西方一些著名的设计师都十分重视对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研究和借鉴,他们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与中国传统家具风格相互贯通,设计出既适合东方人口味又能引起西方人兴趣的创新家具。家具设计是体现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工业产品,将本土优秀文化中的民族特色纳入现代家具设计中,并吸取现代设计的创作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构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家具文化支点。

       现代家具设计在形式上简化了许多,通过运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来表现物体,但它的出现也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在古人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取其精华部分、去其外在的形式并运用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是古代家具的现代化演变的成果。自人类使用家具产品伊始,人们的审美情趣就趋向于向两极伸延:求新,可使人获得幻想时的亢奋和新奇的刺激。怀旧,可引起人们对流逝年月的追忆,以品咂温馨的慰藉,所以,家具设计的许多创作原点,都无不盯准这两个方面去延伸,而优秀的家具设计又往往是准确地找到了两者间的契合点,使得家具设计既体现现代风格,又不失传统。对现代家具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