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优秀教案

第一篇:《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

       一、导入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在这样的选择前,无数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进这样一位故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作品p192

       三、读

       四、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同步作业)

       五、全文结构(p142)

       六、讲授课文

       传记主人公:苏武(生平前140-前60年),80岁,写了19年,出使匈奴的19年,不是每年都写,侧重特殊变故时期(写传记并非列出人物的大事年表,写苏武作为使臣,面临特殊变故时期所表现的品质及言行举止),传记写作方法、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班固作为史学家,但在写人物上有高超的技巧,苏武80年没有写太多,身世只用一句话:苏武,字少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侧重写出使匈奴19年的艰辛历程,又抓住了19年中遇到意外之变时的品质。

       (一)、学生齐读1、2段

       分析苏武出使的背景、原因

       (二)、苏武出使匈奴19年或者说80年最精彩的人生篇章,三件事:

       自杀·反劝降·牧羊

       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学生齐读3、4段)欲自杀→引佩刀自刺

       自杀原因:见犯乃死重负国;屈节辱命

       品格:国家利益至上、为国捐躯(苏武身份:使臣,手下叛乱,身为代表团团长,维护国家利益,以死全节)(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自杀行为结果:(卫律)惊、(惠等哭、同伴)哭、(单于)壮(为苏武人格魅力感染)

       2、分角色朗读卫律劝降部分(5段)

       劝降步骤: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杀鸡儆猴、威逼)→ 利诱(品味苏武语言)(大丈夫: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牧羊);此之为大丈夫)

       3、齐读7段李陵劝降部分(长期的精神折磨不成后)

       李陵劝降层次:挑拨君臣关系(语言、个人、君:法令无常)、断绝亲情之念(语言)、宣扬叛徒哲学(不得归汉、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李陵与苏武关系:素厚、感情牌)同一环境的比对中,凸显人格魅力(张胜、卫律、李陵)

       思考:先让李陵,再让卫律劝降?(人可过刀山火海,但经受不了孤独寂寞的折磨,更难过感情关;不屈服是铮铮男儿的气概。但人往往会倒在长期的精神折磨之中,此时给一点温情,这种安排更能凸显人物品格。苏武的语言:忠臣哲学,臣侍君如子侍父···,可看出苏武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的伟岸品格)难怪单于也为苏武的崇高气节折服(壮,想方设法让苏武投降),在周围人的比对中一个伟岸的人物形象诞生了。

       4、思考:卫律劝降与李陵劝降有什么不同?品味苏武的答词p194 忠贞不渝、铮铮铁骨,难怪单于费尽心机想要让苏武屈服。(壮:为苏武气节折服)

       5、读第6段苏武牧羊部分

       卫律威逼利诱不成→长期的精神折磨(幽禁流放,精神上摧垮苏武)(斗争方式:从求死到生存)(苏武想活下来为敌人奸计不能得逞,为维护国家尊严,活着比死更难)

       茫茫北海之上是什么支撑苏武活下来?(杖汉节,卧起操持—一心向汉、满腔爱国热忱)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原为祖国捐—陈辉

       如果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苏武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话,那牧羊生活就是“贫贱不能移”,孟子曰:此之为大丈夫。

       宋·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苏武形象的写照。

       七、历经艰辛万苦,苏武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国(学生读9、10段)

       唐·杜牧: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八、拓展,面对如此形象,我们的感触。

       学生谈(维护国家利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们生活中的诱惑,不要把苏武离得太远,精神种在心中。当我们面临网络的诱惑,面临享受的诱惑(名牌),精神倦怠之时,应把苏武的精神扎根在内心深处(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苏武站在民族历史的风口浪尖,站在人格品格的高山之巅,用伟大的人格震撼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19年,人生当中有多少个19年,苏武用他的精神品质感召了所有后来人。我们要把他的精神注入到血脉之中,为维护国家利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奋努力,你也会崇高和伟大。

       班固和司马迁一样,在传记结尾写一段话评价苏武:孔子云:志士仁人,有杀生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人。“使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对联:牧羊北海,满腔热血,感动塞外飞雪; 赤心归汉,一身正气,凛然枯草寒冰。

       板书:

       张胜

       ↑

       卫律(威逼利诱)→ 苏武←李陵(感情牌)

       ↓

       单于

第二篇: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新教材新学案》(第66页)和课文解释①,介绍、作品和背景。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简介: 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生词与断句有疑惑的句子。放朗读带,学生听读,朗读过程中重点注意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 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幸蒙/其赏赐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自抱持/武

       使(汝)/决人死生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大臣亡(wú)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四、通过朗读课文,看看谁能够概括地讲述课文的故事来。

       五、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同桌间讨论,概括层次意。

       『板书』

       ↗㈠(1-2)苏武身世,出使背景

       苏 ︳

       1、(3-4)扣留自杀——义不受辱

       武 ︳㈡ 备受艰辛

       2、(5)恐吓——威武不屈 利诱——富贵不淫 传 ︳ 坚守气节

       3、(6)逼迫——贫贱不移

       ︳

       4、(7-8)劝降——私情不动

       ↘㈢(9-10)匈汉和亲,苏武得返

       本文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还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新教材新学案》64页“自主学习篇”练习题一、二。2.反复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栘()中厩()监

       数()通使相

       相当()

       丈人行()

       .....厚赂()

       缑()王

       昆邪()()

       置煴()火

       天雨()雪 ......檠()弓弩

       牧羝()

       扶辇()下除

       啮()雪

       斧钺().....汤镬()

       游弋()

       廪()食

       禀()报

       马畜()

       .....嗫嚅()()

       劾()大不敬

       置币遗()单于

       ....2.文学常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史,它记载了从

       到

       之间229年 的历史。

       ,时期的著名

       家和

       家,是 他的重要辞赋作品之一。

       二、同桌二人,借助字词典、课文下解释、《新教材新学案》,解决文言字词句。两人边读边解释边翻译,互相纠正,弄不清的地方问老师。

       重点提示: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3、一词多义

       重点掌握:当、发、状、辞、及、所、语、因、亡、谢、除(注意总结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

       4、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

       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三、教师走近学生身边,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探究:本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和利诱誓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探究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二、问题探究

       1.探讨:课文是怎样从环境和细节描写入手来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

       【精炼提示】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2.探讨:文章记事有详有略,对卫律和李陵劝降部分详细描写,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精炼提示】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唯有坚守信念才会宁死不屈。

       3.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部分。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分析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从而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精炼提示】卫律:卖国求荣、傲慢无礼、阴险狡诈。李陵:与卫律不同,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坚定,因一己之私而背叛祖国投靠匈奴。

       4.本文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对比,看看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作用。

       (1)张胜: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

       苏武: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2)卫律: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3)李陵:意志不坚,因私叛国,痛苦羞愧

       苏武:忠贞不渝,心系祖国,无怨无悔

       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6.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三、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3.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四、拓展延伸: 谈苏武的现实意义

       思考讨论:有人认为苏武是忠诚的代称,有人认为他是愚忠,不值得效仿。你认为呢?

       学生讨论回答。

       生活当中,我们也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高位、玩乐、浮华„„如何去面对它们,这关乎心灵的选择。就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有20年身处孤独跋涉26万公里送信进山的王顺友,有身带伤痛为战友守墓30年的八旬老人欧兴田,有23年为农村群众送去11000场电影的残疾放映员马恭志,还有行走崎岖山路19年的悬崖小学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是什么让他们抛却了繁华的诱惑,而去与孤独相伴?我想,只因他们心有信念,甘于奉献,这是浮华面前心灵的选择,这是寂寞之中灵魂的坚守。今天的我们,应当把苏武种在内心深处。皓皓明月之下,一个伟岸的形象走来,他站在民族历史的风尖浪口,他站在人格品质的高山之巅,他用他那伟大的人格,伟岸的形象,震撼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我们今天的人,千万不要和苏武离得太远,不要仰视他,要亲近他,把他的精神注入你的血脉之中,这才是我们学习苏武这篇文章的真谛所在。

       我们今天通过这篇《苏武传》,把这个伟岸的形象移植到你的心灵之中,你也会变得崇高和伟大。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六、课后作业;

       试结合课文和李陵作《答苏武书》,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第三篇:《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

       一、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二、导学案;简介和《汉书》简介

       史书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二)介绍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⑥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⑧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⑩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

       (四)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

       题目即是上一题中的倒置句、判断句和被动句。

       三、整体感知

       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确:

       (1)传记的一般写法:①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

       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③最后为评说

       【解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2)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

       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的思路提纲)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文意。

       缘由:(1)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2-3)虞常谋反,牵涉苏武(4-5)卫律逼降,苏武不屈(6)苏武传遭遇流放北海,杖节牧羊(7-8)李陵劝降,完全失败 结局:(9-10)历尽磨难,终归汉朝 【参考答案】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四、课堂小结

       本文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班固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逊于司马迁,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问题探究

       (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4.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6.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二)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3.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四、课后作业;

       练习三 试结合课文和李陵作《答苏武书》,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第四篇:《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

       教学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解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课时安排 :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导语(1):汉代的“苏武牧羊”故事广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雄定格在人们心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崇高而又令人震撼的民族气节,有民歌《苏武牧羊》唱道: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下面,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板书《苏武传》。

       导语(2):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板书《苏武传》。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疏通文言知识:

       【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通“汝”,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收藏。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位列将

       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 若:使动用法,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3.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

       (四)理清脉络

       通过朗读课文,看看谁能够概括地讲述课文的故事来。

       1.学生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2.同桌间讨论,概括层次意。

       『板书』

       ↗㈠(1-2)苏武身世,出使背景

       苏 ︳

       (3-4)扣留自杀——义不受辱

       武 ︳㈡ 备受艰辛(5)恐吓——威武不屈

       利诱——富贵不淫

       传 ︳ 坚守气节(6)逼迫——贫贱不移

       ︳

       (7-8)劝降——私情不动

       ↘㈢(9-10)匈汉和亲,苏武得返

       本文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还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五)作业

       1、课后同桌间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便把握人物形象。

       2、试分析传记中主要的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二、教学重点:目标1

       三、教学难点:目标2

       四、教学过程:

       (一)研读:

       1、“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至大窖中,绝不饮食。”想以摧毁折磨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可是苏武“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顽强地活了下来。以至于“匈奴以为神”。于是匈奴变更为残酷的方式,“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把他单身流放到气候苦寒的无人之地,这已经够残酷了,何况又被判处了终身流放。但“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又顽强地活了下来。

       思考: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请学生讨论。

       明确:并不矛盾。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时时提醒自己牢记使命。可见,他的求生求死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前以自刎表示为国雪耻和决不投降的决心,后以存活来捍卫国家尊严。

       2、比较卫律、李陵劝降的章节,并体会文章对比艺术手法的作用。

       明确: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而苏武很沉稳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时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李陵劝降,攻心为上。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处处为苏武着想,又辅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二者深厚的关系,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崩溃。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及苏武的沉着应对进一步提升了苏武的精神境界。而且李陵的流泪和悲慨也衬托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对比手法。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来对比苏武。他们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表现出苏武持志如

       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时,采用了威胁手段: “举剑欲击之”。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复举剑拟之”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并大骂卫律。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

       3、廉者不食嗟来之食。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为其矫正弓弩?

       明确:白居易说“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不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非死不可时,君子决不惜死。苏武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这是“君子不轻其生”,是活下去的需要,而这时的坚强存活恰恰便是一种斗争方式。这与廉者,与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不同。

       (二)分析人物。

       1.学生初步总结人物性格。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宁死不屈。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三)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3.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4.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5.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四)课后思考:试评论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对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教学重点:

       对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苏武的人格魅力,但人无完人,苏武的行为也未必完全是对的,下面我们就围绕几个问题对这个人物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讨论方法:分小组讨论,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记录小组讨论观点,最后全班汇总,将每个小组讨论的观点进行对比、评价,以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教师用幻灯片展示讨论问题

       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 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三)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互相交流。

       (四)教师提供参考观点

       参考观点一: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

       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参考观点二:

       反驳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出发,然后导出结论的。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心,但似乎专家的定义和广大群众的不一样。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改变认识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像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

       参考观点三:

       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看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既要反映当时历史情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变,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谈各民族间纷争的痛苦和少数民族被兼并的详情,恰好启蒙了少数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国南方和边远地区)被兼并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属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导引少数民族和地方的分离倾向。从历史的处理来看,一个带积极性的做法,是承认民族之间曾经出现过压迫或掠夺与反压迫或反掠夺的历史,承认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民族。但是,更加强调民族合并、融合、共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历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历史积极的方面和必要性。老去挖历史伤疤,只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间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责,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

       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

       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五)课后作业:(任选一项)

       一、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资料,为他们写一篇传记,要求兼顾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可适当运用《苏武传》里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字数在600字以上。

       二、《假如我是苏武》

       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平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的使节。

第五篇:《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

       班固

       教学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领会文章蕴涵的精神,概括苏武这一人物形象。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2.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蕴涵的精神,概括苏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19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20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补写而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幾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疏通文言知识 1.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通“汝”,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收藏。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2.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位列将 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3.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2)使动用法

       ①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②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③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④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⑤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动用法,使„„受苦。⑥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①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②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③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④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⑤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⑥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4.特殊句式(1)倒置句

       ①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②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③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④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⑤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2)判断句

       ①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②非汉所望也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也。(3)被动句

       ①见犯乃死,重负国 ②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③皆为陛下所成就

       四、作业布置

       识记并掌握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查基础知识

       二、理清脉络,用小标题进行概括

       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1.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2.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三、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总结)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四、总结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3.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4、学生讨论、分析、总结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六、作业布置

       完成“研讨与练习”

       一、三。